探究式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运用初探

时间:2023-12-12 08:01:3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探究式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运用初探(共16篇)由网友“kouagfg”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探究式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运用初探,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探究式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运用初探

篇1:探究式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运用初探

探究式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运用初探

在初中社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主体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无疑对此起着重要的作用.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社会教学就是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社会知识的兴趣,初步形成探究能力.

作 者:孙军民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崇仁镇中学 刊 名: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2:诗词在社会课教学中运用的研究

诗词在社会课教学中运用的研究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他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写着:自幼失明。有一天,一位诗人路过,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那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呢?”那诗人笑笑,念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这便是诗歌的妙用。

诗歌,以其语言精炼、内涵深刻、意境高远而盛行于世,我国古代大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家孔子也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多读诗歌,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完美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在这一点上,它和小学社会课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于是,我在社会课中大胆结合与所学内容有关的诗歌进行教学,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 引入诗词 提高学生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认识主体总是带有满意的情趣色彩和向往的心情,它促使学生主动认识事物。众所周知,课本上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书上的内容只能引起学生短暂的兴趣和注意力,学生总是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于是我为他们大量补充与所讲内容有关的诗词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讲《长江与黄河》一课时用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引入,并适时提问:“黄河的水真的是从天而来么,它发源于哪个省?流入哪个海?”引入《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第一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使学生了解长江流入东海,并让学生迅速从社会图册中找答案,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找到后都迫不及待争相举手,这样,一个本来十分枯燥的有关地点的知识轻易就被学生掌握了。讲《江南水乡》一课时为让学生感受到江南美景,补充白居易的《忆江南》,补充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从而让学生了解江南的特产有淡水鱼、莲蓬、莲籽。讲《春节与中秋节》时为让学生感受过春节的热烈气氛、了解习俗补充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再吟颂李白的《月下独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来了解中秋节的习俗是赏月,中秋节是个全家团圆的日子,体会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的心情。讲《泰山与黄山》补充杜甫为泰山而作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以及徐霞客游览黄山后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泰山及黄山的雄伟壮观,从古到今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在讲《杭州西湖》时,为感受杭州西湖美景补充民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到苏杭,一世冤枉。”以此让学生了解苏州、杭州从古到今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吟颂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以及白居易的另一首《忆江南》:“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让学生背诵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使学生体会西湖一年四季的景色都非常优美怡人,并告诉学生,西湖由此诗又得名西子湖。讲《长江三峡》时感受三峡景色让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诗歌以它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化抽象为形象的说理方式融入到社会课教学中,既可以增长学生学识,开拓眼界,积累材料,又能丰富语言,活跃思维,储备语汇,这令学生兴趣盎然,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 利用诗词 渗透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诗词不但具有内涵丰富、形象美、联想美、意境美的特点,更含有浓厚的感情、深刻的寓意,多读诗歌,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挖掘诗词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让学生解秦始皇在历史上所做的重要贡献,同时也讲秦的暴政,讲到荆坷刺秦王前所吟颂的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让学生感受到壮士舍己为人的英雄气概。讲《大教育(

[1] [2] [3]

篇3:多媒体在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语文论文

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将带来教育现代化的一场革命。它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方法,加强直观教学,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用动态的音、形、画使教学更形象、生动,促使学生理解和感染。培养学生的思维形象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一、运用媒体,吸引参与

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投影将教材中富有说服力的数据、图表展现在学生面前和实际操作等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如教学《我国的资源》,就是利用投影将数据展现在学生面前来启发、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每人平均占有的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说明我国人多地少,让学生认识到珍惜和利用每一寸土地的重要性。在教学《我国的人口》一课时,运用图表比较法,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世界人口和中国人口图例再现在屏幕上,以1995年为例,世界总人口57亿,中国为12亿,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让学生懂得地球上每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中国人。接着运用实际操作法进行教学,给学生一个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做一做”,让学生计算出上一节社会课的40分钟里,我国就出生了1800人,由此使学生对我国人口增长过快有一个定量的认识。此外,要教育学生利用“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国情,既看到有利条件,也要看到不利因素。例如,既要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的一面,更要了解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给国民经济造成负担的一面。使学生懂得人口增长过快,直接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延缓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巧用媒体,激励参与

1、加强课外活动

小学社会课必须面向社会,依靠社会,接触社会。教学中开展有益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有效的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加强课外活动,寓教育与活动之中,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让学生通过参加有关社会活动获得感性认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个性发展。如教学《买东西的学问》一课时,我鼓励学生人人参加,收集食品包装袋、瓶。活动一开展,学生忙开了,有的跑商店,有的穿梭在自选商场,有的向亲戚朋友、邻居索要吃过的包装袋、瓶等。各种各样的食品包装袋、瓶应有尽有。课堂上我随即抽出几个同学同样的包装袋,问:你的食品在哪儿买的?多少钱一袋?学生的回答使大家明白,同样的食品,价钱各异。当即我结合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几道问题让同学们讨论:问:去商店买东西为什么要货比三家?应该怎样买东西?请你谈谈买东西有什么诀窍。问题一提出,学生像炸开的爆米花,发言非常踊跃,各抒己见。从商品的.价格谈到商品的质量,从商品的质量谈到商品的包装。在老师总结提示下,学生懂得食品包装袋上应该有生产厂家和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还应该有卫生许可证和防伪标志等。接着让学生讨论食品包装袋上没有生产日期,保质期会对消费者有什么危害。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很多同学还举例说明。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模拟买卖活动”的表演课。课堂上,一部分同学扮演售货员,一部分同学扮演顾客,一部分同学评议。然后再互换角色表演。最后评出优秀售货员和文明顾客。我把学生的表演通过录像再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自己的形象出现在电视里,高兴不已。通过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常识,还增强了这些小消费者对自己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

2、加强实践活动

知识来源于生活,离不开社会。应加强学生的调查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让知识服务社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环境遭到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害,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北京遭受沙尘暴袭击后的有关图片,还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录像,是有关我省洞庭湖区有的堤垸被冲,良田被淹,家园被毁,很多灾民无家可归。甚至有些生命被洪水吞没。学生看得非常认真,不时发出叹息的声音。我马上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造成北京沙尘暴,以及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长期以来,人们对地球索取多,保护少。为了眼前利益,人们滥伐森林毁林开荒,使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面,敲响了我们环保意识的警钟,我们能为地球做些什么呢?为此,我们举行了一次“环境保护知识”竞赛,使学生懂得人类如不保护环境,就会受到大自然地惩罚。还向全校同学发起“为保护身边环境做一件实事”的倡议。通过这种活动开展,同学们一致表示:只要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保护身边环境做起,明天就会以舒适幽雅的环境迎接我们。

还例如上《买东西的学问》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常识,知道价格波动的原因,我布置学生去商店进行调查:1.空调、服装的季节性差价有多少?2.为什么同一商品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价格不一样?3、食品的包装对食品有什么影响?通过实践和调查,同学们掌握了一定的市场信息,了解了价格变化的原因。

实践证明:只有加强课外实践活动,只有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并运用多媒体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获取的知识远远超出了在课堂上灌输的这一点点。

三、运用多媒体,主动参与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的社会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常识教育的综合课。重在培养小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初步能力。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认识,培养了能力。我主要是提供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和氛围,指导学生亲手制作、收集媒体资料,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达到丰富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如学习《泰山和黄山》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泰山和黄山的图片,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历史古迹的知识。我让学生当导游来介绍泰山和黄山。在课堂上,小导游们绘声绘色地介绍,游客们听得有滋有味,再陪以动听的乐曲,同学们好像置身于山水中,好像真的来到了泰山和黄山上,领略着美好的景色。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培养了他们获取和分析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

总之,社会课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创造教与学的愉悦环境,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4: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序数词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序数词教学中的运用

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过去一些传统的教学观念也将随之而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而今天的`教学改革,“参与式教学”全面铺开,将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作 者:覃云奇  作者单位:贵州省务川县茅天中学,564312 刊 名:新校园(下旬刊)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9) 分类号: 关键词: 

篇5:参与式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参与式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评改,到下一次作文时再进行范文选读,作文总结。这种方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效率太低,作文批改的周期较长,一篇作文的写作及评改要历经两周时间。对作文进行总结评价时学生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很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热情。二是作文教学程式化。“老师教、学生学”成了作文教学“永恒的旋律”,学生缺乏新鲜感,没有主动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的主动学习写作的能力受到遏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是被动的写作,。三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的机会少,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孩子应有的灵性和神采老师的金典批语扼杀了。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老师一宣布写作文,底下愁眉苦脸之状便时有所见,哀叹牢骚之声时有所闻。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写作兴趣、鼓励命题题材多样化,学生放胆作文,书写真情实感  学生快速自改作文、分组评改交流习作,师生总结点评,学生二度作文”的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命题、题材多样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为此,在作文课前由各小组命题,课堂上分别把各组的命题写到黑板上,然后由全班同学选择一个最喜欢的题目来写。哪一个题目喜欢的人多就确定哪一个(也可以选择两个题目进行比较作文教学)。然后选择学生代表来陈述自己喜欢这个题目的原因、自己的写作思路等。学生对题目进行初步的分析后,由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指导。当然学生命题不能随意为之,因为每册教材中都有明确的作文训练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对命题有所规划,稍加限制。如对话题作文的训练,可由教师设定话题,然后由各组根据话题去写提示语等内容。即使是训练命题作文,也多采用半命题的方式,让学生补充完整,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想象力。学生自主命题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应题为主动命题,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作文题目的课堂生成。

二、鼓励学生放胆作文,书写真情实感命题、解题后立即进入写作状态,一般要求在四十分钟内成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习作中“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同时,“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情动而辞发”,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引导学生从最真的心灵体验出发,给表达一个自由的空间。我们的写作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与此同时教师写“下水文”。教师的“下水文”力求贴近学生实际,可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活,内容贴近学生,以便于学生理解、评价。这一过程改变了过去教师巡视写作的做法,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师生民主平等的思想。教师与学生一起体验写作的难点和重点,更有利于指导作文教学,也便于提高教师自身写作水平。

三、自改作文、分组评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中和相互批改的过程提高写作能力,中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自改作文能力。“文越改越精,玉越琢越美”。修改这一环节,一定要做到位。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先检查修改自己的作文,从字、词、标点到选材、立意、语言、结构等逐一进行自改,或同桌互相交换检查修改,或教师通过多媒体展台,修改典型性作文。然后教师再集中评改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自能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也会在潜移默化悟出一些作文之道然后在各组在组长的领导下共同评改,典型作文组内宣读,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剖析文章的优缺点,综合大家的意见写评语,写出尽量详细的眉批和总批,其他作文在组长的组织下交换评改。与此同时教师在每组中抽取一本进行浏览式批改,所抽取的作文应兼顾不同水平的作文。学生分组评改作文,把作文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朗读作文,自己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真正领悟到写作要领,成为学习的主体。朗读作文和学生评议能锻炼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可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例文朗读、师生总结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通过合作这种形式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在合作中学生又发现的新问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学习。通过探究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进而主动搜集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立钻研的能力,自主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增强驾驭学科教材的能力,具有独特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可贵的创新意识,真正学会学习。教师把互评后的作文进行查阅、更正,掌握批改情况,肯定学生批改的成绩,鼓励学生批改的.积极性。并挑选学生的典型作文(也允许学生毛遂自荐),由学生当堂朗读。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对作文进行总结点评,找出优点或不足,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不要怕出现课堂争论,允许学生保留意见。教师因势利导形成本次作文的共同价值取向:哪样写是一篇好作文,哪样写不是一篇好作文。教师适时读自,己的“下水文”,由学生进行评议。“下水文”要有针对性和引导功能,要体现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学生对例文的总结点评将本次作文引向探究的领域,由对几篇具体文章的分析过程上升到摸索、感悟写作规律的过程,学生在生动鲜活的例文中领会到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写作的水平。

五、学生深入探究、二度作文。

这个过程是探究的尾声,是二次创作的过程。学生深刻把握本次作文的要领后反思自己的作文,充实自己的“胜笔”,修改或删掉自己的“败笔”,使每一篇作文让自己有所感悟、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得到组内成员的肯定,受到老师的表扬,感受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

总之,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主体性和参与性是作文教学实践的创新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千方百计诱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内因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参与作文实践的全过程,在多姿多彩的作文实践中,身在其中,乐在其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付宏学

篇6:多媒体的运用 一堂课中的点睛之笔――浅谈多媒体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

多媒体的运用 一堂课中的点睛之笔――浅谈多媒体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

叶菲 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小学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竞争综合化的时代,竞争的焦点是人才,人力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最具竞争力的重要国力,而我们的学生未来能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呢?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新观念,怎样帮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下更好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参与国际社会的竞争呢?网络教学既符合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又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崭新课题。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进行了以下探索和研究。本文就针对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的教学活动,交流了笔者的实践体会。

关键词:情感、认知、体验、拓展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优化了教学手段,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唤起了儿童学习的兴趣,从中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取得了省时高效的教学效益。特别是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十会有限,生活经验不足,对有些陌生的知识缺乏感性认识。那么在教学的关键之处,恰当的运用电教手段就可以起到变复杂为简单,画龙点睛,水到渠成的.效果。

最近教授了一堂五年级的品德社会课《游子回家》,这是一节教研课,有许多的同行教师前辈来观摩,对于整堂课的设计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肯定,特别是其中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为此这针对这堂课的多媒体运用做了如下的思考:

一、 利用音乐,渲染气氛,激发真挚情感

小学生的情感特点是热烈、真挚、易激动,学生的心弦一旦被触动,就会激情满怀,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教师可以根据社会教材,结合少年儿童的这一情感特点采用播放音乐的手段,以达到渲染气氛的效果。

《游子回家》一课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要点是:知道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了解香港的历史和现在。香港回归对于94、95年出生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太熟悉的陌生的历史事件,所以一开始的导入,是从学生最为熟悉的一首歌《东方之珠》。随着音乐的缓缓流出,学生慢慢的溶入旋律当中,轻声哼唱,感受游子心情。接下来的引入水到渠成,从歌声中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香港这个美丽之都曾经有那样的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从歌声中,学生感受到香港回归犹如一个游子历经沧桑终于回家…

二、 利用图片,视觉冲击,加强感性认识

图片展示形象、直观,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真真切切的得到了巨大的视觉冲击。获得直观感受。

在了解了香港被侵占的历史后,学生只有表面的认识,这时利用powerpoint幻灯片放映出一张张历史的画面,灰蒙蒙的旧照片上显示着一个个历史的人物,那一张张浸染耻辱的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那一个个在殖民者统治下生活的中华儿女。看着这些图片,想着那段历史,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祖国曾经的落后遭受到的打击、耻辱。每个学生都沉默了,我知道这些图片已经烙入了学生的心中。

在了解回归的历史后,对于现在的香港,我同样又采用了最简单的幻灯片放映。景色怡人的维多利亚港湾,迷人的夜景,高耸的中银大厦,壮观的青马大桥…伴随着《东方之珠》音乐的响起,学生再一次被征服了,陶醉了,面对着一幅幅如画的美景图,学生一声声的赞叹、一次次的鼓掌声、一个个都情不自禁了。我想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如此直接简单地让学生获得此番感受。现在香港的繁荣昌盛已经不需要再用语言去描述了。

三、 利用录像,再现情景,身临其境,加深感触

录相画面色彩丰富,真实传神,能充分体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加上扣人心弦的声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特别是历史纪实片,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再现历史,让人身临其境,获得的感受自然也是不言而喻了。

如《游子回家》这一课中还要求使学生知道香港回归的时间,知道回归的盛况。了解回归盛况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不借助多媒体的演示是很难达到这课的教育目的的。教学时能过录相片把回归的盛况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边听着充满深情,激动人心的解说,一边观看着英国米字旗的缓慢降下,英国的百年统治终于结束了,许多同学激动了,有的发出长叹,有的鼓起掌笑了,接下去的亿万人民倒计时的开始:五、四、三、二、……同学们也跟着喊了起来,当雄壮的国歌响彻天空,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人们的肃静,同学感受到了一个个也站立起来,少先队员行队礼,注目于国旗之上。这一刻停止了,学生完全溶入在其中了。只有屏幕中掌声、欢笑声再次响起学生们似乎才醒悟。这仅仅是在看录相吗?不,分明看到了学生眼中的泪花,那是激动的,在刚才的一刻中,每个同学仿佛置身其中。

四、 利用网络,有的所取,拓展知识面,提高兴趣。

网络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对于学生不了解的想了解的都可以一一满足。

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调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当然学生的索取能力还是相当有限的,为此我特意准备了一个香港资料库。在里面包括了香港的许多内容资料,有地理气候、人文景观、香港之最、区旗区徽……对于这些内容,我把自主权再次交给学生,“我想了解……”。学生的兴趣再次被调动起来,因为是自己想了解的感兴趣的,那对知识的掌握更是轻松愉快。

对于这节课的多媒体的使用,我采用的是最简单的幻灯片放映、录相放映、现成网页的使用,所以在操作上十分简单易用,每一处的使用都没有做过多花哨的处理,有的是实实在在的内容,这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来说这是重点、关键。

我想,有了这一次成功的教学,我已经充分体会到了多媒体运用对于课堂学习的帮助,这些经验对于自己对于学生的受益都是无穷的。我将会继续努力,抓紧这个利器上好每一堂课。

篇7:变式教学在初三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变式教学在初三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多年来,笔者在初三数学课堂中进行变式教学的尝试和探索,不断对变式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主要是将变式教学分为五种形式,使变式教学在操作上更简便易行,更易推广.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此方法已获得较大的成效,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开阔学生的思维方面有极大的作用.以下对变式教学的五种形式作一简要论述.

作 者:冯伟明  作者单位:广州市南沙万顷沙中学,广东广州,511462 刊 名:教育导刊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年,卷(期): “”(9) 分类号: 关键词: 

篇8:浅谈历史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运用

浅谈历史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运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核心,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性,教师的教学方法以讲授、灌输为主,学生的学习成了以模仿、背诵和训练为主要特征的.维持性学习,教师对学生具有权威性,学生对教师具有依赖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被销蚀得越来越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须改变广大教师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真正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 者:赵玉仙  作者单位:邓州市职教中心 刊 名:河南农业 英文刊名:HENAN NONGYE 年,卷(期): “”(6)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9:[电教论文]浅谈电教在社会课中的运用

[电教论文]浅谈电教在社会课中的运用

电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优化了教学手段,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唤起了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取得了省时高效的教学效益。特别是在社会课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有限,生活经验不足,对有些陌生的知识缺乏感性认识。那么在教学的关键之处,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以起到化难为易,水到渠成的良好效果。

一、利用录音、渲染气氛,激发情感

小学生的情感特点是热烈、真挚,易感染、易激动,学生的心弦一旦被触动,就会激情满怀,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教师可根据社会教材,结合少年儿童的这一情感特点,采用录音手段,解决了一些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如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课,学习必须掌握的要点是: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徽、国歌。国旗、国徽可以出示实物,向学生讲解,而理解国歌就比较难了。对歌词的内容,特别是国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学生都感到比较陌生。教师要结合中国的近代史,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满感情地讲解。然后播放国歌的录音磁带,雄壮的歌声渲染出庄严的场面,教室里安静极了!学生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眼前浮现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情景,庄严的气氛感染着学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感。

二、利用投影,再现情景,加深理解

投影教学形象、直观,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因此,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投影教学,可以起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作用。

如教学《红军长征》一课。在组织教材第二部分教学时,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中央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使学生对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和行程有比较直观的了解,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使学生对红军长征中的英勇奋战和克服千难万险有较深的印象,教师可在这一关键时刻利用电教手段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1?图板观察法。一般儿童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很难真正理解书本上没见过或没听过的有关事物知识,只有扩大学生的感性认识,才能有助于把抽象模糊的事物、概念同他头脑里的鲜明表象结合起来,在理解事实和现象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教师把“中央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做成图板,用红电线标出红军长征路线,革命根据地瑞金、红军长征路经过的遵义、安顺尝泸定、毛尔盖、延安等地安上小灯炮,红军每到一地,那个地方的小灯泡就亮起来。红军到了遵义教师就讲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到了泸定,就讲红军怎样飞夺泸定桥,到了毛尔盖就讲红军怎样克服困难爬雪山、过草地。原来抽象的内容就变得具体、形象、直观,学生理解的内容就变得具体、形象、直观,学生理解的深、记得牢。

2?投影观察法,这种教学方式是以投影提供的感性表象为前提的,师生可以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法。红军长征已成为历史,不可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现代投影教学可将客观事实真实地再现于学生面前,动人心魄,催人奋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崇敬英雄,憎恨敌人,在灵魂深处受到震动和教育(www.xfhttp.com-

[1] [2]

篇10:[电教论文]浅谈电教在社会课中的运用

[电教论文]浅谈电教在社会课中的运用

电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优化了教学手段,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唤起了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取得了省时高效的教学效益。特别是在社会课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有限,生活经验不足,对有些陌生的知识缺乏感性认识。那么在教学的关键之处,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以起到化难为易,水到渠成的良好效果。

一、利用录音、渲染气氛,激发情感

小学生的情感特点是热烈、真挚,易感染、易激动,学生的心弦一旦被触动,就会激情满怀,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教师可根据社会教材,结合少年儿童的这一情感特点,采用录音手段,解决了一些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如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课,学习必须掌握的要点是: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徽、国歌。国旗、国徽可以出示实物,向学生讲解,而理解国歌就比较难了。对歌词的内容,特别是国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学生都感到比较陌生。教师要结合中国的近代史,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满感情地讲解。然后播放国歌的录音磁带,雄壮的歌声渲染出庄严的场面,教室里安静极了!学生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眼前浮现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情景,庄严的气氛感染着学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感。

二、利用投影,再现情景,加深理解

投影教学形象、直观,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因此,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投影教学,可以起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作用。

如教学《红军长征》一课。在组织教材第二部分教学时,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中央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使学生对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和行程有比较直观的了解,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使学生对红军长征中的英勇奋战和克服千难万险有较深的印象,教师可在这一关键时刻利用电教手段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1?图板观察法。一般儿童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很难真正理解书本上没见过或没听过的有关事物知识,只有扩大学生的感性认识,才能有助于把抽象模糊的事物、概念同他头脑里的鲜明表象结合起来,在理解事实和现象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教师把“中央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做成图板,用红电线标出红军长征路线,革命根据地瑞金、红军长征路经过的遵义、安顺尝泸定、毛尔盖、延安等地安上小灯炮,红军每到一地,那个地方的小灯泡就亮起来。红军到了遵义教师就讲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到了泸定,就讲红军怎样飞夺泸定桥,到了毛尔盖就讲红军怎样克服困难爬雪山、过草地。原来抽象的内容就变得具体、形象、直观,学生理解的内容就变得具体、形象、直观,学生理解的深、记得牢。

2?投影观察法,这种教学方式是以投影提供的感性表象为前提的,师生可以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法。红军长征已成为历史,不可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现代投影教学可将客观事实真实地再现于学生面前,动人心魄,催人奋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崇敬英雄,憎恨敌人,在灵魂深处受到震动和教育。

红军长征到了泸定,教师就运用幻灯投影进行模拟性的演示,再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情景,配有教师激动人心的讲解,让学生边观察、边体会,加深理解泸定桥的险恶、敌人凶狠,红军的英勇。红军长征到了毛尔盖,教师借助幻灯投影讲解,让学生亲眼目睹,真切地体会,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经历的千难万险,战胜和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图板、投影相结合,形象、直观逼真,学生入景入情,感情交融,英勇无畏的红军形象矗立在学生的心中。他们真心理解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是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勇往直前的军队。没有这支军队,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不需教师费很多口舌迎刃而解了。

三、利用录像、声画并茂、突破难点

录像片画面色彩丰富,真实传神,能充分体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加上扣人心弦的声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文课文要求:使学生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经过和十月一日开国大典的盛况。“知道开国大典的盛况”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不借助电教手段,很难达到这课的教育目的。教学时通过录像片把开国大典的盛况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边听着充满感情,激动人心的.解说,一边观看着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雄壮的国歌响彻天空,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威武的阅兵式,沸腾的人群,激动的笑脸。这种融洽的声音画面于一体的教学手段所引起的效果,是别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它大大地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他们如亲临其境,亲体其情,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马上激发了学生们求知的欲望。稳定持久,开国大典的盛况牢牢地记在学生的脑海中,印在心里。

总之,在社会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

篇11:浅议“史诗”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议“史诗”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长达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中,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其作品 中多方面地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补充和注解材料。本文拟就作为一 种文学载体的诗歌,它所反映和包含的历史内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史诗”的作用;如何运用“史诗” 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等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诗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是广阔的,因而通过诗歌所反映和包含的历史也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 个方面:

1.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发展的某种趋势及规律。

《诗经・小雅・北山》中“薄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就准确地反映了奴隶制 高度发展的西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度――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周朝的一切土地名义上都属周王所有,周王 将其分赐给诸侯臣下,让他们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同时周王还占有作为生产力主要构成因素的劳动 者――奴隶本身,并把他们大量地赏赐给诸侯臣属。

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则形象 地反映了唐朝前夕,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致使唐开元年间(712―741年),社 会经济高度发展,地主阶级财富迅速积累,唐王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焚书是秦始皇晚年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使“递三世以至万世为君。”可仅隔四年 ,齐楚大地就响起了一片“伐无道、诛暴秦”的呐喊。原因何在?唐人章碣的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 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焚书坑》)在焚书的团团黑烟中,嬴政的帝业化为灰 烬,函谷关和黄河的险峻未能阻挡住刘项的军队,焚书的坑灰尚未冷却,“不读书”的刘项就灭亡了“焚书” 之秦。全诗词藻清丽、义理深邃,于嬉怒笑骂之中揭示了书未必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不是巩固“子孙帝王万 世之业”的`有效措施,对于文化思想领域中的问题,用专制强暴的办法只能适得其反这一规律性的主题。

2.揭露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和对人民的掠夺,以及社会的腐败、黑暗,表现了人民群众 的悲残生活。

这类题材的诗歌,从《诗经・魏风・伐檀》中“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 ①兮”始,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隋末的《挽舟者歌》、杜甫的《三吏》、《三别》,宋梅 尧臣的《陶者》、王安石的《河北民》,直到明薛论道的《不平》,钦权阳的《税官谣》、清魏源的《江南吟 》以及流传在民间的一些歌谣等等,举不胜举,比比皆是。这些诗歌通过生动的语言、典型具体的艺术形象, 揭露了剥削阶级对奴隶和农民政治经济上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以及他们的反动性和腐朽性;表现了人民群众“ 卖牛纳税拆屋炊”(苏轼《吴中田妇叹和贾收韵》),“十有八九死,当路横其尸”(苏舜臣《城南感怀呈永 权》)的悲残生活。

3.表现了被统治阶级不堪压迫和奴役,奋起反抗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迹。

在长达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奴隶主和地主阶级,千方百计地在经济上对奴隶和农民进行 敲骨吸髓的剥削和政治上残暴的压迫。而“中国人民是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的,他们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 达到推翻和改造这种统治的目的。在汉族的数千年历史上,有过大小几百次农民起义,反抗地主和贵族的黑暗 统治”。[1]中国人民不屈不挠

[1] [2] [3] [4]

篇12:浅谈信息技术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雷明

摘 要: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崇尚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建立交互反馈,体现信息技术优势。

现代教育之所以区别于传统教育,除了教育理论、观念等的根本不同外,教育手段的更新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方面。而令人欣慰的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紧跟时代潮流,把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

体会。

一、情境再现,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有乐于学习的动力。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用语言文字去表述的,但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有些问题更是十分复杂的,就算是口才再好的教师也无法用语言再现历史原貌;也有教师运用历史挂图,但它是静止的,同样有不足。但假如把多媒体引入历史教学,以上不足便可迎刃而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能将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因为这些素材以具体、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如历史地图,采用路线方向的移动、区域颜色闪烁、变色等演示方式,可使书本上的死地图变活,学生对该知识点也产生了经久不忘的深刻印象。如,在讲《鸦片战争》时,尽管学生本来对战争的内容有兴趣,但如果用表述法,其效果远远不如放一段录像好,其结果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会挫伤和打消了他们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不失时机地增强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种例子很多,在此不逐一列举。

二、视听结合,提高效率

效率的提高应当理解为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呈现给学生较多的知识,同时学生对这些知识理解得较为深刻。简言之,涉及到两点,第一,学习时间;第二,学习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掌握了大量的视觉资料并展示出来时,其意义就不单单是增加趣味性的问题,更是一个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接触到最多历史信息,增加课堂容量并理解得更为深刻的问题。

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个重要任务,达到这一步可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而最好的方法应当是视听结合。如,讲《瓜分中国狂潮》时,我依法处理,既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效果很好。

历史遗留下来了浩如烟海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而且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不断涌现。历史教师应关心如何在有限的时空把学生带回历史情境中去,并使其对它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总之,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法就是要集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作用于一体,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其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

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时,我将金田起义到天京变乱前的胜利发展过程用动态的.图演示出来,并配以解说,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这样学生普遍感到直观形象,清晰明了,在感知生动具体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有关知识,而且节省了时间。在讲《中国边疆危机》时,我同样采用此方法,使学生对我国西北、西南和东南边疆遭受列强侵略的情况一目了然。

在运用视觉资料时,应该遵循两个原则:(1)真实性原则。选择的资料应该是真实、准确的,否则历史教学就丧失了科学性。(2)精选性原则。由于教学时间限制,必须依据历史知识的特点,特别是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根据具体教学目标选取典型的人物和事件的影视材料,以强化教学效果。

三、开阔视野,深化认识

形成历史表象不是学习历史的目的,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发现和认识纷繁芜杂的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性才是最根本的。而要实现它,仅靠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所容纳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少了,而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法则可以很好地突破此难关。这样能够开阔视野,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培养学生比较和鉴别的能力准备了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适时增加一些资料,补充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教材内容,为教材中结论性的话找到依据,或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意思并深化认识。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先确定一个研究题目,然后和学生一起确定研究提纲,把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承担相应的任务,接下来让学生到网上搜集和查找有关材料,并在组内展开讨论、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有效结论。随后,小组间进行交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至此,这一过程并未结束,还可以指导学生就研究学习的问题制作网页,发布在网上。很明显,采取这种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让他们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认识历史,而这样的知识是难以忘记的,并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研究和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让他们终身受益。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历史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视等资料于一体,丰富教学内容,再现具体的历史情境,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更多的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学习历史,提高学习效率,弥补和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这将成为新形势下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钟祖荣。教育学,北京出版社,-04.

[2]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海教育出版社,-07.

[3]丁志刚。运用校园网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宁波大学学报,(05)。

[4]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04)。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吴江市汾湖高级中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学科;整合

篇13:学导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托夫勒有句耐人寻味的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人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学知识的10%,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交钥匙”。教育家叶圣陶也说,“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对注入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现在的教学要面向21世纪,这是时代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再从主观愿望出发,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导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符合这一要求的。学导法源于发现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学导法也不完全是发现法,它要求教师应像乐队指挥那样,因势利导,和学生共同演奏出一曲美妙、和谐的音乐。

课堂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必须有机结合。因而,学导教学法在实践中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提出问题。这是学导教学法实施的前提和条件。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教材,熟悉内容,在自学过程中,将自己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直接关系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大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仅要做获取现成的知识的“收获者”,而且要主动参与知识的“生产”,使其聪明才智得以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学习、钻研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学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历史事件要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历史事件,主观片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探索,发挥创见,大胆“求异”。这样,所发现、提出的问题才会具有典型性、普遍性、针对性和目的性。二、分析问题。这是学导教学法中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发现、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创设特定问题的情境,形成种种假设。教师也必须设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理解。学生只有在拥有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后,才能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过程来理解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如对俾斯麦的评价,就必须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比较,去分析,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既要肯定他领导统一德国,顺应时代发展与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联盟,促进经济上的繁荣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他坚持以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对德国以后的历史发展所造成的巨大消极影响与玩弄“鞭子加糖果”的政策,颁布反社会主义“非常法”,成为德国工人运动死敌的事实。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就为最后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矗。三、解决问题。这是学导教学法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的比较、分析,有了基本的解答方案。要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还必须通过充分的酝酿、讨论,提出自己的论据,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此时必须相机诱导,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确定正确的答案。关于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根本原因的理解,教师必须及时加以引导。要让学生知道,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集中体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之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那么,就不难理解,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就是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的则是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充分对比,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既从材料方面为理解提供了便利,又从方法上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把握正确答案。

学导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在否定了注入式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客体为主体,变学习知识为训练能力、开发智力,这就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篇14:学导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学导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托夫勒有句耐人寻味的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人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学知识的10%,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交钥匙”。教育家叶圣陶也说,“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对注入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现在的教学要面向21世纪,这是时代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再从主观愿望出发,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学导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符合这一要求的。学导法源于发现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学导法也不完全是发现法,它要求教师应像乐队指挥那样,因势利导,和学生共同演奏出一曲美妙、和谐的音乐。

课堂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必须有机结合。因而,学导教学法在实践中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提出问题。这是学导教学法实施的前提和条件。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教材,熟悉内容,在自学过程中,将自己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直接关系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大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仅要做获取现成的知识的“收获者”,而且要主动参与知识的“生产”,使其聪明才智得以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学习、钻研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学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历史事件要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历史事件,主观片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探索,发挥创见,大胆“求异”。这样,所发现、提出的问题才会具有典型性、普遍性、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分析问题。这是学导教学法中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发现、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创设特定问题的情境,形成种种假设。教师也必须设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理解。学生只有在拥有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后,才能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过程来理解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如对俾斯麦的评价,就必须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比较,去分析,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既要肯定他领导统一德国,顺应时代发展与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联盟,促进经济上的繁荣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他坚持以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对德国以后的历史发展所造成的巨大消极影响与玩弄“鞭子加糖果”的政策,颁布反社会主义“非常法”,成为德国工人运动死敌的事实。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就为最后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三、解决问题。这是学导教学法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的比较、分析,有了基本的解答方案。要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

[1] [2]

篇15:学导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学导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托夫勒有句耐人寻味的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人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学知识的10%,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交钥匙”。教育家叶圣陶也说,“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对注入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现在的教学要面向21世纪,这是时代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再从主观愿望出发,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学导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符合这一要求的。学导法源于发现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学导法也不完全是发现法,它要求教师应像乐队指挥那样,因势利导,和学生共同演奏出一曲美妙、和谐的音乐。

课堂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必须有机结合。因而,学导教学法在实践中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提出问题。这是学导教学法实施的前提和条件。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教材,熟悉内容,在自学过程中,将自己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直接关系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大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仅要做获取现成的知识的`“收获者”,而且要主动参与知识的“生产”,使其聪明才智得以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学习、钻研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学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历史事件要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历史事件,主观片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探索,发挥创见,大胆“求异”。这样,所发现、提出的问题才会具有典型性、普遍性、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分析问题。这是学导教学法中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发现、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创设特定问题的情境,形成种种假设。教师也必须设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理解。学生只有在拥有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后,才能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过程来理解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如对俾斯麦的评价,就必须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比较,去分析,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既要肯定他领导统一德国,顺应时代发展与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联盟,促进经济上的繁荣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他坚持以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对德国以后的历史发展所造成的巨大消极影响与玩弄“鞭子加糖果”的政策,颁布反社会主义“非常法”,成为德国工人运动死敌的事实。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就为最后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三、解决问题。这是学导教学法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的比较、分析,有了基本的解答方案。要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还必须通过充分的酝酿、讨论,提出自己的论据,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此时必须相机诱导,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确定正确的答案。关于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根本原因的理解,教师必须及时加以引导。要让学生知道,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集中体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之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那么,就不难理解,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就是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的则是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充分对比,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既从材料方面为理解提供了便利,又从方法上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把握正确答案。

学导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在否定了注入式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客体为主体,变学习知识为训练能力、开发智力,这就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篇16:浅谈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杨晓玲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棠湖外国语学校)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的追求。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自由而有效的挖掘除历史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的权利和义务,其中包括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而作为国家课程补充的地方课程更贴近学生生活,能真实还原本土历史,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鉴于此,我们学校开展了地方课程之地方史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尝试活动。

关键词:地方史;课程资源;历史教学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指出:“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那么,初中历史教学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加里宁也说过:“祖国是扩大的家乡,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这些话说明了祖国与家乡的关系。无疑也为我们初中历史开辟了一条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可以从培养爱家乡开始。爱家乡首先就要了解家乡的`历史,家乡的人、事、物的变化等,通过对家乡历史的学习,激发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为家乡而自豪,从而达到热爱祖国的目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也就是说教育不能割断与生活的联系,它是经验学习、重组或改造的活动,经验从做中学。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生活的关系呢?地方史的教学可以为我们解决这个难题。下面就我自身在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教学中地方史的概念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地方史一般来说主要是指我们所处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包括文字、实物和人们口耳相传的地方文化。

二、历史教学中运用地方史的必要性

由于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目前生活的环境相差太远,无法像其他学科那样复原和复制。时空的间隔,使历史在学生眼中成为与自己毫无关系的知识的堆砌,是一串串历史年代、事件和人物的集合体,因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高或难以持久。而地方历史是在学生身边发生、发展和演绎的,它缩短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了他们对历史的遥远感,激发他们对生活地域的探求欲望,从而增强对历史学科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对历史教材的理解,从情感上更容易接受知识。基于此,我们更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师教的方式和转变学生学的方式,立足“学以致用”,多途径地进行地方史在历史课堂中的实施。

三、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地方史

1.运用地方史知识导入新课

一堂课的导入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导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时的注意力和主动性。如,在讲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时,我就用与三国有关的宜宾历史来导入:看图说史,让学生找找宜宾的哪些建筑与三国有关?有什么关系?(图片有:丞相祠、馒头、悬棺、观斗山、洗马池等)学生一看这些就在自己身边,迅速积极投入到三国说史中,无疑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关系,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地方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了解家乡历史并对教科书做有效的补充

如,讲到七年级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宋朝末年,元军攻宋时,适时插入地方史:元朝军队也来到了宜宾,在白塔山遭到了叙州府(当时宜宾)宋军的顽强抵抗,但最终元军占领叙州府,于是叙州府改名为徐州路,由旧州坝迁往三江口附近,至今未搬迁。身边史实的描述让历史穿越了时空的距离,让干瘪的过往变得触手可及,拉近了与学生心灵的距离,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习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

3.利用地方史升华课堂内容,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达到“知情合一”

爱家乡是爱祖国的一个起点,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的。如,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一课,通过改革开放前后宜宾人民衣、食、住、行的变化,让孩子们体会到变化之快,在感叹家乡变化之大和自己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意识到这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国家领导人策略得当的结果,由此激发孩子们为中国的变化而自豪,为中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而自豪。

4.利用地方历史进行探究性学习,明白历史的真谛,落实开展好素质教育

(1)通过学生自主考察身边的历史,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和考证历史的能力和素养,并从中明白历史是一门“求真”的学科,正如陈旭麓先生说的“率实是最有权威的发言人,历史的权威就在此。”(2)通过亲自对动手动脑对历史的考证,更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感受历史的美,人性的美和思想的善,从而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会诗沟的自然环境美;赵一曼的人性美:黄庭坚等在流杯池的书法艺术美等。(3)充分利用学生的爱好、特长和智力优势,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如,根据平时教学活动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可以是书面答卷、口头抢答、猜谜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做一些黑板报、墙报和图片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身边的历史并配上文字,提高历史学习兴趣,丰富课外知识。(4)根据需要利用地方史相关资料进行课外阅读,如《宜宾地方史》《宜宾年鉴》《宜宾人》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启迪智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实现历史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改变历史课堂沉闷的状况,就必须让学生爱学、乐学,就必须开阔学生视野,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应该找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切入点,找到和学生思想相连的契合点,而地方史就为我们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可能。只是,目前任何一个学校都没有现成的地方史教材,那就需要我们历史老师在教学之余去查找资料并进行印证,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同时,所有的地方历史都是教科书的补充,我们在使用地方史时不能喧宾夺主,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资源进行精心的筛选和合理的运用。希望在这个痛并快乐的过程中我们能把两者结合得更好!

参考文献:

龚奇柱。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6(01)。

构建思想品德有效课堂初探论文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方法探究论文

高中文言文教学感触初探论文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

初探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资源微课化途径论文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板书设计论文

农村中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音乐课改初探论文

探究式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运用初探
《探究式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运用初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探究式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运用初探(共16篇)】相关文章: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2023-05-21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五大原则论文2023-02-06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6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2024-01-07

初中历史课课堂教学模式初探2023-03-24

高一语文教学方法初探论文2022-08-18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5-25

小学英语主动型教学模式初探2022-11-13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实践初探论文2024-03-07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初探202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