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合集17篇)由网友“sumir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探
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现实: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腾飞。科学家富兰林所言: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维,便是停止了生命。”由此社会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重视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离不开创新性的思维能力。
创新性思维能力并不神秘和高不可攀,也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人在面对需要认知、研究、改造的对象时,能够突破某种既定事实或常规,从新的角度和层面上,得出某种新的科学认识就是一种创造。而创造能力必须以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前提,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然而,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的培养、锻炼。
人的思维,必须以知识为载体。任何有价值的联想、想象、甚至幻想都是知识运动的形式。但是,知识本身并不等于智能,知识多也不一定创新能力强。在教育实践中,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英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斯宾塞曾有过形象的比喻“作为心智脂肪储备起来的知识亦无用处,只有变成了心智肌肉才有用。“帕金指出:“从不同的角度运用知识,知识才能活,只有活的知识才能成为力量。”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重视学生知识的习得和积累,但不能把知识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而应当把它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性价值来追求。课堂教学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一、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
兴趣是激发学生进取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条件,没有学习兴趣就谈不上培养创造思维。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成功的一半。
(一)角色运用。例如:给班里的每个学生都取了英文名字,如“John”、“Alice”、“Mary”等等。学生们十分喜欢自己的英文名字,课下也用英文名字来互相打招呼,并进而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如“John,may I borrow your pencil?”这种角色的运用,使学生感觉到课上所学的语言知识在课下有用,激发了他们的开口讲英语的兴趣。
(二)发挥视听教学的优势。视听教材的介人,为英语教学开辟了新天地。实践证明,视听教学具有情景逼真,形象生动,语言运用自然的特点,最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
(三)适当介绍学生感兴趣的背景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英语国家的社会及文化背景很感兴趣,就常常因势利导地介绍背景材料,并补充一些单词和表达法。例如:介绍了美国的快餐文化,并补充了“hamburger,hot dog,sandwich,apple pie”等单词,由于学生对这些单词很感兴趣,所以很快就记住了,会说了。介绍学生感兴趣的背景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进行口语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语法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例句,而是创造一定的语境让学生造句,回答问题,指导学生自己归纳语法知识。
(五)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和竞争意识,组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英语游戏和竞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悟性。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乐学环境。通过自编一些小故事和小笑话,把学过的单词融人其中,形象地讲给学生听。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在笑声中学会了英语。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搭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舞台。
学习是主动探求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不断将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教育实践中,变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将教学过程不仅看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和组织下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锻炼能力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一)在教学理念上变单纯灌输为启发诱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时刻注意克制“自我中心意识”遵循发展个体、回归主体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多创设读、说、议的情境在学生预习感知的基础上,阅读书上的材料和有关图表,说明现象及原因,说的不对鼓励精神可佳,说的正确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教学活动中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成功。
(二)在教学的知识点上,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在现代社会中思维能力比单纯的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因而教师不应满足于让学生对已有概念、原理熟知牢记,而应引导学生对概念、原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并让学生举出相关事例加以说明,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在课堂上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效率。采用讨论、辩论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脑分析、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监控、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自主学习还可以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心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探究学习:是指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四)课外作业项目化。课外作业是课堂学习的深化和补充,通过分析学生的需求,我把课外作业改为与课堂学习任务有关的“做项目”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也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制作姓名卡片和地址薄,用英语给朋友或老师打电话,学唱英文歌曲,讲英语幽默故事,自制有英文祝辞的圣诞卡或新年贺卡,模仿课文或对话并录音,编英语报,用英文写配图短文,给笔友发E-mail,设计英语晚会,用英语收集自己所喜爱的名人的信息档案,查找各国主要城市及首都名称并用英语做简单介绍等。
(五)评价方式过程化。通过考查、观察和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口头回答、演讲和朗诵等学习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作出过程性的评价。这种形成性评价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激励,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转化成继续进步的动力;这也有助于纠正教学中“一切为了考试”的偏差。 ‘
(六)通过“创造性”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只有高质量有效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我在教室中一般不提“是不是?”、“对不对?”一类的封闭式、判断性问题和“是什么?“一类叙述性问题,而是经常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促使学生灵活运用以前学过的单词和句型。
在教材内容中有许多理论观点和现实生活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有差异、有距离,从而蕴涵着众多新知识与旧知识、已知和未知、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教师抓住这些关键之处,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辩论。也许讨论、辩论的层次不会很高,也不一定精彩,但多次这样去做,让学生尝试做学习的主人,当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后,多方面能力的增长便是一种必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情景,为学生搭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舞台。
篇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
随着教学改革大潮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我加大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研究力度,把握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以实施新的教学方式为突破口,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整合,实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养成,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几年来的教学试验,使我逐渐适应课改形成了自己新的教学模式,结合地理学科教学实际我采用了“讨论与启发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
第一步:激趣引题,自主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成为课堂导人,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情绪,打动学生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主探究是指教师指导后的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然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者由教师依据课标的内容和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探究。
第二步: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答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这一阶段解决,首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体无关的问题,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有三种形式:
1.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
2.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人或六人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3.全班集体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不能形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第三步: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本阶段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是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用几句画龙点睛的话,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
第四步:激励评价,引申探究
本步骤是总结前三步的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进一步让学生牢记,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这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
以上的每一步骤都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或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启发,最后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老师给予完整的补充。教师对自身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的实验,多样化的地理教育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可自由选择的学习机会,促进他们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通过开放的教学将学生从地理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地理实践中,丰富他们的地理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开拓他们的思维和创造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动手演示,模拟操作来获得感知体验,领悟方法原理的能力,通过科学观测获得数据来培养学生观察观测能力,通过游戏表演,地理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参与表达能力,总之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以上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我在课改试验中不断摸索形成的,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班级规模过大,不能全面照顾所有学生;探究需要时间过长;学生基础知识面窄,不利于探究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大胆创新,使探究式教学方法更加完善,争取在地理学科上有更大的突破,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篇3:英语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
英语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
大家知道,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现代”人力资源“的解读,已不再局限于以往那种只强调认识层面的内容,而是触及到以人的创造力为核心的`完整人格的结构领域,因此现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呼唤具有创造性的人,相应的,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努力构建自主创新性学习模式,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他们的潜在创造力,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塑造他们完整健全的人格.
作 者:臧薇 宋镇玲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第二十一中学 刊 名: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DAZHONG WENYI(KEXUE JIAOYU YANJIU) 年,卷(期): ”“(6) 分类号:H3 关键词:篇4: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论文
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论文
一、什么是“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并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为什么要“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这种跨世纪人才素质的培养需求,促使我们反思已往所进行的英语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索。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接受型的教学理论体系。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外在的:记住教师所教的语言知识和通过考试。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确立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探索一种崭新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
三、实施原则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不应仅仅是帮助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且要遵循现代学生认识的发展顺序,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的飞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愿意接受,主动探求的形式,应始终贯穿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在新课程标准中分级制定了情感目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主动求知。
2、实践性原则
主体的实践性活动、直接经验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应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完成具有挑战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自主学习原则
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衡最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4、生活性原则
在活动的设计中,要注重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与生活来学习,要在经验的范围内发现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材料;注重选择有可能引起新经验的知识点;注重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来展开教学,使他们有更多的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与现实、大自然的直接接触,让他们从现实和生活经验中发现课题,在多样的、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培养“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5、开放性原则
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开放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环境和氛围的创设上,一是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的,为学生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富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师生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独立的探索心态,以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满足感是在一种允许提问与自由探索环境中获得的;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一节课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重视教室内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6、合作性原则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进行的一种同伴间交往互助,合作交流。通过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学习,齐心协力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合作还应包括师生共同优化教学的过程。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情促知。在活动过程中及时给与学生指导和帮助,对他们的成绩给与积极地评价,尽量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和谐交往可以激发学生对认知的兴趣,对学习的热爱。教师亲切的话语及与学生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四、主要的活动方式
1、信息差的活动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7Whatdoeshelooklike?一课中可以设计“寻人”的活动。
情景:(1)假设一名学生是公园里的保安,另一名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妹妹/弟弟,前来求助。
(2)一个学生扮演警察,另一人扮演刚被坏人抢走背包的受害者,前来报警。
(3)一个学生请另一个学生帮忙,去机场接自己的外国笔友。
活动方式:学生两人一组,合作编排情境对话并表演出来。
目的:准确地表述出人物的
2、游戏竞赛类的活动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4Iwanttobeanactor一课中可以设计“猜职业”的游戏。
活动方式:小组活动,每组给一些写有职业名称的单词卡片,让一个组员提问“Whatdoyoudo?”
根据另一个组员的肢体语言表演,猜出卡片上的词汇。哪一组在单位时间里猜出的最多,哪一组取胜。
目的:强化新词汇,操练询问职业的句型,培养集体荣誉感。
3、合作型活动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3Whataredoingforvacation?一课中可以结合七年级下册Unit3Wheredidyougoonvacation?的内容,让同学们办一期以“Vacation”为主题的英语板报。
活动方式:课内外相结合。同学之间分工合作:调查、撰稿、排版、绘画、书写等,各展所长。
目的:自由地就“度假”的话题展开交际,学习书面表达。学会分工合作,进行美育教育。
4、学习策略训练型活动
例如:在每个学期期中与期末的复习阶段中可以安排学生就已学过的单词进行归类记忆。
活动方式:课后总结,设计表格
目的:将单词归类记忆是一种词汇学习策略,有利于我们记单词,扩大词汇量。
篇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培养。
21世纪将要来临,人类即将跨入一个新的千年历史。新世纪将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刚结束的第三次全教会对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全面规划,对以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重要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报告对新世纪教育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从中不难窥见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新世纪究竟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无论作何种解释和推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未来的教育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育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活动教学实验研究是一项立足课堂教学改革,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新的探索和实践,它力图根据跨世纪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现实需要,在合理借鉴中外历史上活动教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的必要改造,探索一条适合于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及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子,寻找一条有利于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活动教学认为,活动与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教育的关键或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因此,活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现行以知识为难、教师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一、活动教学的理论内涵
(一)活动教学的内涵
1.活动的基本范畴
简单他说,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对活动可作多侧面的划分,最基本的主要依据心理学的划分,即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所谓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的操作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内部活动主要指内部心理与观念活动,主要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这两类活动在人的认识和发展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类活动常常交织在一起,划分只有相对的意义。教学过程正是学生主体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双向转化过程,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实践活动和观念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既具有人类一般活动的特征,更具有自己丰富的内涵和规定性。首先,从表现形式来讲,内部活动有别于那种凭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和理解的活动,而更强调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发现和创造的成分;外部活动也有别于那种不需要有意识的内部活动的参与,只是为掌握某种技能的重复强化训练或自动化的。熟练化了的外部操作活动,而是强调能引起主体内部活动,需要有意识的注意、思维的投入等。其次,从学生总体活动来分析,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活动,以认知为主的片面、单一的`活动,而是强调观念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完整的活动。因此,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强调是学生主体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充满改造和创造精神的,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整体的、多样的活动。
2.活动教学的界定
从以上对于活动的分析中,可以给活动教学下这样一个定义: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二)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
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并不是任何活动都对学生具有价值和发展性意义,那么活动是怎样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作用的呢?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对学生发展、素质生成最有价值呢?活动教学要实现以活动促发展的宗旨,就必须首先考察分析活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了解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策略。
活动对人的发展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变量:活动主体因素和活动客体因素。具体说来,主体因素包括主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主体的自我效能感等;活动客体因素包括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有无成效、活动方式的选择、活动对象和范围的确定、活动条件的提供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学生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
1.活动的主体因素
(1)身心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学生要获得人类已有的经验,必须是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发生。如果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又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作为依托,这种学习活动便不能实现,更不要说取得成功,最终也就不可能使个体得到发展。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式和作用方式,都受到他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表现出个体的特征。
(2)主体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参与度。这是影响活动效果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表现为主体在活动中的地位及由此产生的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种情形:被动应答――迫于外界作用下的一种被动性行为,主体不能处于激活、兴奋状态,注意力仅限于维持动作的完成,对主体发展意义不大;自觉适应――主体接受并理解了活动的任务、要求与意义,从而以自觉的、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活动中去;主动创造――活动过程是主体自主的,主体态度不仅自觉,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行动步骤,经历着情感的体验,始终处于积极追求中,关注行为和目标的实现,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
(3)主体的自我效能感。同样的活动对活动主体的影响是不一致的,这取决于主体的自我感受。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它影响人对行为的选择,对困难的态度,对行为的努力程度和持续时间,也可以影响学习行为中的情绪和效率。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正确估计自我能力,选择活动的方式内容,对问题不断做出准确判断,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充满活力。反之,效能感比较弱的人,参与感也随之下降。
2.活动的客体因素
(1)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对发展主体提出的要求是否恰当,要看它与主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差度如何,因为过高过低的活动目标都无助于个体的发展。只有那些高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而又是他有能力进行的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为此,教育者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把握最近发展区,以安排教育的顺序与目标。
(2)活动有无成效。活动的成效会激励主体产生新的需要,形成内驱力,对主体产生积极影响。假如活动不了了之。只会产生消极影响,
(3)活动的方式与类型。不同的方式产生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活动类型和方式促进人的不同的发展,如有主体变革客体为主的创造活动、反应客体的认识活动。占有客体的欣赏审美活动、检测客体的评价活动以及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等,他们虽共同对人的发展发挥作用,但每一类活动对人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有所侧重,如艺术、科学活动――创造性;科学与历史活动――批判性思维;文学、戏剧活动――自主性发展,扩大眼界,丰富人的想象等。
(4)活动条件的提供。活动的展开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活动材料和活动工具的提供,活动氛围的渲染和创设,活动场地的大小,活动规模的大小(如班级规模),活动空间的灵活布置,活动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程度等,都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成效。
(5)活动的有无指导。对活动的设计和适当的指导易使活动产生成效,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反之,易放任自流,降低学生成就感。
(三)活动教学涵盖的教育理念
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是活动教学期望的实践效应。为此,活动教学必然对实验的目的、目标、内容、方式、评价及其相应的操作体系进行系统的,富于创新的构建。这种教学新形式涵盖以下内容: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发展需要,确定适合于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活动目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实践性,自主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适当调整、补充、改造现行课程与教材,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与经验的联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改革考试和教学评价,实施以促进能力培养和素质整体提高为目的的多样化评价策略等。为此,必须在观念上凸现出以下教育新理念。
1.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活动促发展”的主张是活动教学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是活动教学的灵魂。它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发展是在主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相互作用的中介便是主体的活动,正是主体积极主动的活动推动着主体发展的进程。对学生的发展来讲,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惟有活动,才能提供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惟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才有望实现,为此,教育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动发展。2.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为特征的方法论体系
活动教学重视活动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必然注重学习者“学”的活动。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为此,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这种主动学习方式主要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学习问题为特点,包括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地接受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亲身体验、探索、加工、改造和创造等实践性活动来实现和完成。总之,这种学习过程不仅强调动脑思考,而且强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
3.构筑以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
活动教学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主动。能动特点的思想,将实践观点引人教学过程,从而必然地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认识和实践进程相统一的过程,必然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认识成果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首先,教学的对象、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处在身心两方面不断变化。构建的过程中;其次,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新的因素会不断生成,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是一个动态过程。活动教学重视教育情境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园文化、班级氛围等“活”的因素对教育意义的生成,重视学习过程诸多因素的改变对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过程。
这种动态性使得教学过程同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活动过程上。基本上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对学习可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教师较少干预;活动氛围上,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以利于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同时创设自主、宽松、愉悦的学校环境,实现学校生活和管理的民主化;活动时空上,不局限在课堂内、学校内,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开发社会与生活等广泛的教育资源。
(四)活动教学的实践效应
活动教学不论是作为教育观念的体现,还是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其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改变必然具体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体体现出不同的自主参与程度,处于不同的学习、活动状态,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因而,考查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活动情形和活动状态是将活动教学与其他教学区别开来的重要而有效的指标。据此,可在以下对比中对活动教学的课堂效应作一描述。
记忆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应答状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学习方式接受和记忆大量知识,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动手做事的机会,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易产生焦躁、烦闷、厌恶、冷漠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适应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自觉适应状态。虽时有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但这种思维为教师所把持与牵制,只是教师思维的再现与印证。教师被自身设计的教案与思路所奴役,对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不能放手。学生的情绪体验表现出时而充满激情和渴望,时而又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
创新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主动创造状态。教师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不再为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所左右,对于超出备课范围的意外问题和突发事件,能因势利导将教学引向深入。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对象性活动情境,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置的教案框架里,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探索。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状态,表现出热情、活跃、积极、关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活动教学追求的就是属于创新水平的教学。
篇6: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21世纪的建设事业人才,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要靠学校、教师创设适当的环境和氛围进行引导与培养.
作 者:刘桂新 作者单位:河北省献县职教中心,062250 刊 名:现代农村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CUN KEJI 年,卷(期): ”“(6) 分类号:G42 关键词: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兴趣教学 研究性学习篇7:生物工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为满足生物工程学科快速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对生物工程人才需求的增加,生物工程作为新的高等教育专业产生。该专业主要课程有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和酶工程等。其特点是知识更新快,且又和生产联系紧密。为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在本科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应注重培养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心得,就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1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才是工程专业的根本”已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共识。高校在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2]。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人单位及社会所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毕业文凭,而是毕业生是否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工科学生毕业,无论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实践动手能力都非常重要。实践表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途径的探索
2.1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验教学,既可使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完善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建立学生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关键。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可采取以下途径:①转变教师育学思想,加强学生实践学习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常常没有被老师和学生重视,依赖于理论教学而存在。②专业课程系统化。生物工程专业应用性强、知识更新快,且各学科联系紧密,学生在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需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需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仪器分析等课设置成有专业特色的教学系统,科学合理地安排课时。③完善实践实习课程环节,确保实习效果。实验教学中,实验课的选题需增加综合性实验,确保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湖南城市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将整个实践教学系统划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6个阶段。④完善学生实践教学考勤制度。如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队伍,对校内外学生实践实习进行科学管理;完善实验报告内容,强调结果讨论的重要性。⑤多开设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观摩、学习和实验。
2.2开设综合与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创新与实践平台
高校的实验室不仅是高校存放实验仪器的场地,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地。但仅仅依靠正常的实验课教学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远远不够。因此,为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我们开设了许多综合与开放实验室,主要为那些想利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进行研究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增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提供场所。开放实验室,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首先,制定科学的开放实验室规章制度。如规范进入实验室研究的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强实验室管理,如安全教育,包括人身、设备、实验场所的完全防范工作。其次,引导并吸引学生多进实验室做实验、参加科研活动,激发学习热情与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第三是提高学生的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如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好上课、学习、休息及参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如何安排自己的课题研究工作进度和制定实验方案和实验内容等。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同一开放实验室内做实验与研究,共同使用仪器设备及药品等,需要同学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从而使实验顺利的开展。最后,极其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经验丰富且有奉献精神的指导教师队伍,以便开放实验室的研究有序进行。
2.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科研活动
2.3.1鼓励与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是一种带有目的性、计划性、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科技活动。以科技小组为载体,以导师制为技术指导保障,广泛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视。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既是高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激励老师与学生互动进行各种类型的研究活动。积极推动由老师牵头成立的如“学生创业创新兴趣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创业创新研究。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相关研究是学生获得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3.2鼓励与指导学生参加教师的应用性研究课题
引导那些对实验感兴趣、想提高自己动手能力的学生多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为其提供学习理论用于实际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是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4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获得需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选择与建设非常重要。学生如果没有亲自实践,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因此,除了注重校内实验室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外,还应安排学生到校外相关工厂进行一段时间的生产实习。如:“益阳七箭啤酒厂”、“湖南汉森制药厂”等,主要了解企业的大规模生产特点、生产工艺流程等。让学生进企业实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意志,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所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进入校外相关企业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另外,采用“产、学、研”模式,对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也非常重要[4-5]。
2.5申请更多的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任课教师的培养力度
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任课教师的培养力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规定每位教师到相关专业的企业或工厂工作学习一段时间,尤其是新进的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另外,学校应该多为实践教学人员提供进修、培训、研讨交流等各种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机会,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和职称评定方案。同时可在企业聘请工作经验丰富和较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外聘教师,承担实践性教学工作。
3结语
实践性教学对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湖南城市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实践教学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革新,不断探索新的实验项目,改进旧的实验方法,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潘勋,周海梦.生物工程专业的办学现状与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27-29.
[2]杨华,贾士儒.加强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0(4):59-61.
[3]何玉财,蔡志强,王利群,等.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广州化工,,39(12):155-156,163.
[4]胡元森,李翠香,宇光海,等.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郑州师范教育,(4):87-90.
[5]刘传凤,彭其安,程勋,等.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270-6271,6274.
篇8: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1.大一的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必要环节。通过认识实习,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各种系统的生产流程有进一步了解。同时,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工程意识;有利于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进而以理性务实的态度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我校始终坚持前校后厂的办学特色,不仅设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而且联系建立了保质保量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典型的生产工艺、设备,以及与企业生产相关资料录制成影像,并聘请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对相关内容进行的详细讲解;认知实习并非走过场,实习结束后不但要求大学生撰写实习报告,而且还要以课题小组的形式组织答辩。这样不但使大学生对相关生产线有了深入了解,而且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毕竟创新来源于现有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如果学生连认知实习都没有参加,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大二的第二课堂和实验室开放
2.1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又称为兴趣小组,是我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参加到相应的兴趣小组,从事简单的科学研究进而获得一定创新性的智力成果。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计划中要求每个大学生至少参加一个兴趣小组。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专业指导教师的各种技术改造、科研课题、科技竞赛等获得相应成绩。我校“第二课堂”是以“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为出发点,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从根本上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开放实验室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验设备的支持与配合,我校较早的`实现了实验室的开放式管理,在没有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全校实验室对师生进行开放,将各学科专业实验平台进行统一协调管理,这样最大化的开拓了大学生知识结构,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室开放不仅能够使大学生进入到不同的实验室,了解各种专业设备,而且还能够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相互了解提供了机会,为创造自主学习提供了物质保障,使大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实验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团队精神,提升了创新意识,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这正是培养大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3.大三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实现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环节。毕业实习是与认知实习相对应的环节,如果说认知实习是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那么毕业实习就是对本专业知识的理性检测,考察大学生在校所学知识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否符合市场需要。大学生可以根据毕业实习中的实际问题选取毕业设计课题,这样就避免了纸上谈兵。我校的毕业设计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毕业设计是对大学生三年来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我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大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全程跟踪辅导,采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对回到学校的大学生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对继续在企业实习的大学生采用“校外导师”指导为主。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学校要求课题组内每名大学生一个题目,优先采用来自生产实践中的课题和导师的科研课题,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在保证思想道德合格的前提条件下,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在创新能力的转化过程中实践动手能力又至关重要,三者必须有机的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我校通过上述环节,取得了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引导学生养成了严谨求实的态度、诚信奋斗的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体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篇9:德育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德育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主导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是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知识的不断创新.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断的动力.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创新的前提和最终目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年学生应该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便将来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因此,教师除学好创新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外还必须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作 者:梁胜荣 作者单位: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江苏,南京,2100149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G41 关键词:德育教学 素质教育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篇10: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新疆吐鲁番市第五中学 陈春燕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变革学习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师的作用目前正在发生变化,由权威式的知识传授变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大胆实践,充分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目的。经过本人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尝试。
一、巧于提问,恰当点拨
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精心备课的基础上,明确新内容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所要讲授的内容经过巧妙设计转化为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彻底改变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问的方法和步骤,使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有序的问答中得到解决。如果所学内容与旧知识联系密切,设问时就从旧知识入手,循序渐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新知识;如果所学内容与旧知识联系不密切,应把 新知识分解为多个简单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找出答案。(2)遵循认知规律,设计问题要注意梯度。梯度太小,缺少新意,学生起不到动脑的效果;梯度太大,学生百思不得起解,久而久之会望而生危,失去兴趣;只有梯度适中,才能充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3)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启发、适当点拨。点拨的语言要精练、准确,有鼓励性、激发性和艺术性。
二、转变观念,大胆放手
教师要不断改变教育观念,大胆放手,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通过生讲师听、师生互问、学生互问等形式引导学生大胆参与,共同提高。这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主体参与的教学思路。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减少学生分化是很有效的。
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课堂教学。对于简单内容、规律性的知识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对于适中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认真看书、互相讨论、互相提问,使问题尽量在学生之间解决,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对比较难的问题,要注意引导点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求同存异,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情景、学以致用
新教材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留出了自主发展的空间,既体现基础性又体现层次性,打破了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重视语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语言实际运用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应注意发掘学生潜能,使学生积极动脑,发挥想象力。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创造性地设置情景,让学生创编对话,培养学生在语言情景中进行交际的能力。避免学生单一跟读或背诵,导致学生失去学英语的兴趣。
四、小组活动,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应当以创造语言交际环境、加强语言交流活动为中心环节,集中灌输应减少。教师应发挥其指导作用,多创造英语交际环境,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小组活动可分为2人一组,3---4人一组,多为6人一组。小组活动简便、易行,突出全体参与性和交际性。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增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而且可以建立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1.固定小组成员。在教师了解学生性格和学习情况基础上,按学生性格内、外向结合,学生成绩高低结合。活动形式是课前对话表演、句型问答、新课操练等。在学生有准备的情况下,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编对话,可增强小组凝聚力。学生之间有竞争意识、互动意识、协作意识,可带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
2.自由结合。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创编对话。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对话内容人物饰演的需要,结伴完成任务。这样可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展示个人所能。如表演才能、语言表达能力等。没有个性的学生就无法体现出创造力。教师要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交流,鼓励人人开口,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创造教学情景,加大学生的语言实践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掌握语言的愉悦。
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教师应该以教科研为先导,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改革中着力优化教学过程,探索师生互动和以创新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总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只有用创造性的教法才能换来学生创造性的学法,用我们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们的学生才会有创新意识,才会成为新一代高素质的人才。
篇11: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未来的世纪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英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英语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间的关系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的工具,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人们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的过程无不体现出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1、英语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英语自产生之初至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丰富着它的内涵,使其成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语的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增多,目前已发展至上千万个,其语法结构、语音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人们已几乎无法听懂中世纪地道的伦敦英语了。
2、英语如同其他语言一样,都是人类创新文化的载体。
人类历史的无数次创新都被包括英语在内的各民族语言所记录,在其语言结构和优秀作品中都凝聚着人类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和高超智慧。达尔文用英语写下了《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用英语写下了《相对论》、还有无数的英文作家写下了无数的传世佳作。人类用英语和其他各民族语言创造出了人类文明。
3、英语是我们学习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的有效工具。
我们在用英语与世界各国的人们进行交流的同时,可以从中学得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手段。我国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正是我们向西方先进思想和先进技术学习的运动。当时,许多人出国留学,借助所学得的英语、日语、法语等外语来学习先进思想和技术,他们之中涌现了一大批象严复、詹天佑等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和文学家。而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更有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促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进步。
二、充分发掘初中
[1] [2] [3] [4]
篇12:高中语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论文
关于高中语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论文
一、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想象,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创新精神所体现出的特征是爱思考和善质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文内容来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如:教学高中语文必修5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教师通过让同学们通读全文后,重点划出描述当时草料场的严冬恶劣天气,以此来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让同学们想象当时林冲被迫害后,在此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深化对林冲这个人物的深刻理解并由此展开想象林冲在小说中的性格特点等,这就是教师通过环境描写来启发同学们想象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培养和训练可以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另外在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在老师的意料之中,还是在老师的意料之外,教师都要认真解答同学们的问题,让同学们养成多质疑、多思考的好习惯,学会独立地表现自己,具有探索意志和创新精神。
二、以学生为主体,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虽然课堂教学时间宝贵,但教师同样不能忽视课堂的寓教于乐教学,因为高中语文的课堂学习内容多、任务重,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学习的现象,有的甚至一旦学不会、弄不懂就会放弃学习,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让同学们在寓教于乐中愉快地接纳学习,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如,教学过程前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课前五分钟的演讲活动,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课堂演讲的形式向大家表达,既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使同学们愉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创设一种轻松且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同学们对教师消除神秘感,乐于与老师进行交流与互动学习,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感并给予他们一个互动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乐于表现出勇敢、自信、独立且具有恒心的学习性格,从而激发同学们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优化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探索与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设多种教学手段,如利用投影、录像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来调节枯燥的教学气氛,来舒缓同学们紧张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有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还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启发教学就是通过教师引导、启发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使学生在疑难问题面前积极思维努力探索问题的答案,学生往往在探索的过程中就会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从被动地学习到主动地学习,以此来活跃大脑和思维,把问题理解得更透彻,把抽象的事物认识的更具体,这就是教师教学的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具有主动性、开放性、挑战性,并在此过程中遵循着过程性和差异性的原则,使课堂教学始终闪动着创新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小结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善听会说、善读会写、善思会做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善于提出问题,又乐于解决问题的学习状态中,在探索中求进步,在探索中求知识,在问题中勤思索,在思索中拓思维,在思维中求创新,在创新中促能力。
篇13: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论文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论文
1.大学生创新实践型人才所能具备的素质
我国目前需要的创新实践型人才,这是因为创新实践型的人才能够具备许多种优良的素质,而这些素质能够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取得更加优异的成就,从而能够推动与加强我国的建设。创新实践型人才及其身上所具备的素质对于我国的未来建设是必要的,下面随笔者一起探讨下经过高校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型人才所具备哪些对社会、对国家建设有利的素质,进而阐述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能够形成优良的人格品质。对于时代要求下的创新实践型人才来说,他们应该是综合而又全面发展的人才,应该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都有发展。他们能够在高校的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经过高校的培养,他们能够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优良的人格品质以及负责、合作、奉献等良好意识,这些优良的品质能够帮助他们在众多的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未来我国建设的精英人才。
(2)能够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所需具备的基础能力,同时也是大学生在进行创新与实践的理论基础。不同专业的创新实践的人才需要熟练掌握其不同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大学生在经过高校的培养之后,能够掌握大量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够加深自身的内涵素养,同时也具备了建设国家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进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就需要对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令其时刻关注各自行业的最前沿技术、消息以及发展的动向,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各个国家之间、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的双从压力之中,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熟悉以及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够为我国的建设提供基础的保障。
(3)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目前我国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阻碍主要是由于我国人才供应远远满足不了社会以及国家的需求。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人才每年都高达几百万,可是如此庞大数量的大学生进行流动却依然难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数量庞大的大学生中,真正的精英人才却是少之又少。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是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动手的实践能力也较差,这就是阻碍我国大学生成为精英式人才最大的两个问题。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属于应试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往往是老师照着课本进行讲解,而同学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这样长时间一来,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创新精神的教育工作缺乏。经过高校的创新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得大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大大地加强。创新能力的加强能够激发大学生们的思维以及看待事物的角度等,从而改善了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授课的弊端,能够使得大学生奋发向上、勇于探索未知的问题以及未知领域的内容,遇到一些难题时可以换种角度进行思考,妥善地解决问题。所以创新--这样的思维意识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我国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较差,实践能力的薄弱,造成大学生在就业上存在一些问题,就更遑论成为行业中的精英、为祖国作出贡献。经过高校的培养之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多显著的'补充,使得他们在理论知识完善的同时,动手实践过程所体现的能力得到发展,使得大学生们获得完成某项工作和任务过程中所获得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利于加强大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
2.大学生身怀创新实践能力对各个层次的必要性分析
(1)对于大学生自己的必要性。对于学生来说,十多年的寒窗苦读都是为了将来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拥有美好的前程。但是目前的社会上对于就业岗位的竞争压力十分的激烈,要想在每年几百万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有一定的能力彰显自身的价值,对于如今的新时代来说,就需要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大学生能够具有发散性思维,能够打破常规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对于大学毕业之后想要自己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则是创业的必备能力。无论是在哪一个行业,都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规,拘泥于传统的发展方式,尤其是在新时代的今天,而且从目前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大都具有一定是创新实践能力。
(2)就社会企业而言的必要性。如今我国正在高速的发展当中,我国企业的数量也在节节攀升,因此也就加大了行业内的竞争压力,企业要想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正增长,就需要吸收对于企业而言有用的员工,在如今这样的一个知识型社会、科技发达的时代,最受重视的人必然是拥有高端技术和知识的人,但是高端技术和知识的开发过程,同时也是创新能力实践的过程。如果没有创新实践能力作为基础,高端技术以及知识的开发过程就不会顺利的完成,社会与时代就不会向前发展。因此可以说,新时代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必要的。
(3)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创新实践能力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济、政治、文化都在飞速地发展当中,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后,我国的发展尤为迅猛。可以说,改革开放的实施就是一种创新实践能力的体现。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些都是之前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事情,是有着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领导人才能提出来的,而从历史的考验来讲,这样的创新实践能力的运用对于我国的发展是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的。不过我国目前的创新实践能力并不够完善。
3.结语
创新实践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日后为了自己的发展、企业以及社会的需求、国家发展的需要必备的能力。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创新实践能力,才能是合格的当代大学生,因此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以及必要的,应该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
篇14:浅谈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王 芳
(吉林省白城市实验高级中学)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质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各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进行理性思考;要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长久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由于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味地追求“题海战术”,让学生在大堆大堆的题海中“磨炼”应试技巧,最终导致许多学生“死读书”。学生的学习经历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巨大差距,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创新型人才的缺乏,限制了我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造能力和民族未来的发展空间。新课改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生活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目标方面,具体表现为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在课程实践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有人说:“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教育理论的繁荣,最终都依赖于广大教师的教育创新。”这话不错。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参与者与实施者,还要是课程的主动开发者和创造者。面对新教材,教师只有树立全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才能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提高课程执行力。真正最优的教学方法,只存在于教师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中。有了理念的引导、理论的支撑,教师才有大气、底气与灵气,才能昂首做教材的建设者,才能机敏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更新观念,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传输知识的过程,还应是一个启迪智慧的过程,需要有学生的自主观察、感受、体验、发现和领悟。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又要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韩愈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以,教师应采取平等、诚实、开放的态度,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用最新的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尽快适应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与学生共同研讨,一起成长,教学相长。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始。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授。创造性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愈来愈短,需要终身学习。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有专家指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让学生学答,而不是学问。”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因而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从培养创新意识开始,要培养创新自信心,激发创造热情,磨砺创新意志,优化创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融合在长期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每个教学步骤和每项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凝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发掘出来、展现开来,在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条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有一种宽松、自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要去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高中生应当要求自己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创造性只能在这种气氛中才能涌现出来。教师要从学生的学法指导入手,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所以有专家说,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
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冒险和主动精神,是我们在教学中的永恒追求。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才能找到适合于每个学生的最优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特色与风格。
真正对学生负责地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的教育。创造性的教师要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
参考文献:
韦长峰。浅谈如何培养创新能力[J]。成才之路,(22)。
篇15: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网友来稿)
重庆市万州区长岭第一小学 牟联发
学生仅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品质还不够,还必须具备创新的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去培养。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读读、想想
在学生熟读和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想象。如:读读《桂林山水》,桂林山水如诗如画,那么迷人,长大后,你想会为桂林做些什么呢?有的想长大后要当个画家,去描绘桂林秀丽的风光;有的想要当个诗人,讴歌桂林的山山水水;有的想长大后要当个园艺师,把桂林打扮得更加美丽,建设得更加富饶……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读读、画画
对课文的理解,除了用语言表达外,还可以把头脑中的表象画出来,以反映出对课文中抽象内容的理解程度。如:读读《草原》第一自然段后,可要求学生根据内容,画一幅“草原美景”图;自学《小站》后,可按方位画一幅“小站图”,标出车站工作人员的的精心布置。学生画画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创新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3、读读、记记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歌一定要加强朗读,并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样有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按原诗背诵,也可以创造性地背诵。其它体裁的文章也有必要加强朗读、背诵。
4、读读、演演
课文《荷花》第三自然段主要写出了荷花的姿态美,但怎样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呢?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细读、领会本自然段,然后让学生上台造型表演荷花的各种姿态,其他学生在下面观察说话--
表演:双手遮住半边脸,作害羞状。
观察说话:那一朵荷花露出半个脸,真象害羞的小姑娘。
表演:双手托腮,头微微左倾作凝思的样子。
观察说话:碧绿的荷叶托着雪白的荷花,像一位正在遐想的小女孩。
表演:双臂舒展,举过双肩,身体作舞姿,腰枝曲动。
观察说话:那一朵荷花出水很高,在微风吹拂下,像翩翩起舞的小舞蹈家…..
通过表演,学生形象地感受到这么多的白荷花真是千姿百态,美丽动人。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表演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5、读读、写写
教学完《琥珀》一文后,分析其写作特点,这是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常识性课文,采用了记叙文的写法。然后,要求学生以《琥珀是怎样形成的》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再比较两种文体的异同。这样不仅深化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6、读读、算算
小学语文课文中列举了许多的数据,老师在讲读分析时,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计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一分试验田》中:
“彭总在水塘边亲自丈量一分地。”
列式计算:1分地=1/10亩=6平方丈=66平方米,这样学生可感知一分地面积的大小。当然,课文还有许多地方需要算一算。
通过算算,使学生对文章提到的数量具有直观性,能够增强说服力;通过算算,加深对课文中心内容的理解;通过算算,沟通语文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加强语文知识与数学知识的整合,同时有利于学生各方面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网友来稿)]
篇16: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和实践论文
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和实践论文
创新能力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英语学科来讲,我们教育教学的重点不是教给学生多少语言知识,而是应该灵活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尽一切可能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并在培养这些能力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这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力图结合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交流一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实践做法。
一、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
1。在对话课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主要是针对对话课的特点采取的一些方法。一是移花接木法。英语对话课一直以学生反复操练课本中的对话内容为重点,以期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但是从初一开始一直使用这样的模式就显得过于机械和单调,而且有的对话内容过于简单,有的又过于复杂,语言背景也往往不符合学生的口味和实际。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常常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实际情况,自编对话。虽然学生在“创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语言障碍,但是学生的兴奋点却被激活了,他们在体会到学英语的乐趣后,不再把学习对话当成包袱,参与意识大大提高了。二是改写法。针对有的对话,可以让学生大胆地用不同人称、不同形式改写成日记、故事、书信、说明文等不同体裁的文章,使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和掌握对话。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三是辩论会。有些课文可以将同学分成两组进行辩论。大部分同学都很感兴趣,经过认真搜集材料和精心准备展开辩论,很有针对性地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尽管有些同学未能发言,但他们深受感染,决心以后更加认真地练习,争取下次机会。
2。在课文讲授中培养创新能力。一是注重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朗读是对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开出的最有效的一剂良药;其次,朗读可以有效地纠正语音语调;再次,朗读可以很好地强化记忆,实现背诵;第四,朗读可以直接培养英语语感,增强学习情感;第五,朗读可以充分培养英语思维。
二是采取复述和缩写方法激发创新。复述课文内容是一种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我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抓住文中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思维,对相关词语和句型进行替换或改写后按照一定的线索把课文口述出来。这种对语言的再加工过程,不仅是一个强化记忆、前后联系、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在思维中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同时又不拘一格,无固定的标准答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个性发展的空间,在分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缩写,同复述课文一样,都要求在抓住文章核心意思后,用已学过的熟悉的短语和句式创造性地把文章加工成一篇中心明确、简洁明快的短文,不同的是,必须动笔整理成更加简洁的书面文字。三是放开思想续写文章进行创新。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四是适当采用列表方法强化创新。 3。在试卷讲评课中培养创新能力。英语试题题量大,不可能逐一详细讲解,即使选部分题目细讲,总还会有一些同学听不懂,没讲的题目就更不用说了。我尝试着给学生参考答案后,让他们展开讨论,相互交换看法,弄清整个题目“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还可以怎么样”,然后总结得失。一是针对单项选择题的讲评。主要让学生讨论“该题考查点是什么”、“为何选这个而不选那个”、“围绕这个考查点,还可以怎样出题”。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明确了考查点,联系了相关知识点,也学会了合作学习。二是针对完型填空题的讲评。完型填空题是绝大部分学生最头疼的题型,难就难在一篇完整的短文被剜去十几个空格以后,学生阅读时思维出现断裂,难以得到一个连贯的整体意思;注意力也被分散,想看文意,忘了短文结构,想看结构,又忘了前后意思。针对这种情况,要适时建议学生不看选项直接在文中空格处填空,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断裂现象,保证了思维的连贯性,从而逐步养成跟着前后文章做题的解题思路。学生感觉效果不错,而且减轻了负担。三是针对书面表达题的讲评。如果仅仅按照传统方式对学生进行书面表达的写作训练,即完成“给学生材料——学生完成——老师批阅——老师讲评”这样一个过程,很难收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如果在第二步前加一个步骤——求异思维加工,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思考,运用所掌握的句型结构,尽可能用多种方式表达材料中的要点,这样的训练效果大都事半功倍。
二、课外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有益补充
1。强化英语课外阅读,重视英语起始写作。学校一般会订阅配套英语课外阅读,要让学生每天或每周阅读一定量的语篇,用小本子摘下生词,并抽时间讲解。久而久之,词汇量会有所提高,语感也会增强。另外,现在的教材,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进行展开,在每个单元结束的时候,我都要求学生做一篇习作,通过练习学生兴趣大增。2。用足有限的资料,发挥最大作用。学生身边有资料,要留时间给他们做,然后收上来批阅并讲解,表扬态度认真、错误少的同学,帮助部分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增强他们学英语的信心。3。强化课外参与,拓展创新空间。学生的课外参与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和生活视野的拓展,因此,学生的课外参与是有目的性、针对性的。首先,教师可利用学生的特点,布置他们感兴趣又有乐于完成的课外任务;其次,还可以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参与手工性任务;再次,角色性任务参与也是学生的课外活动之一,如节日时给老师用英语打个电话等。事实证明,有实际操作意义的任务都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篇17: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提起创新精神,我不由想起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猴子们一向是爬着走的,一天,曾有个猴子勇敢地站了起来,还试着走了两步,不料刚想再走两步试试,就有一群猴子批评他:“我们一向是爬着走的,你小子居然敢站着走,这还了得!”说着一齐上前,硬是把这个勇敢者活活地撕了,大家亲眼看了这一切,提心吊胆,从此就再也没人敢站起来走了。为什么猴子们至今还在地上爬,就因为这个原因!
乍一听很好笑,反思一下,我们的许多做法是不是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请看两个例子:
某小学考语文,试卷上有一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有个颇有创意的学生写道:变成了春天。可他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是:“变成了水。”!再一题:“冬天,雪在干什么?”有个极有想象力的学生回答:在和大地说悄悄话。这个答案多漂亮,就像个美丽的童话,可他也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是“静静地飘”或“随风乱舞。”
很显然,是学生没有创造力吗?不是。是我们的封闭保守正在扼杀学生这种创新的欲望!说到底是我们教师观念不更新或更新的不彻底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应该让这种能力的培养根植于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
(一)以学生为主,以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应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先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实际中有些做法却和这种想法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虚假的主体性或肤浅的主体性。比如在语文课上,老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大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表面上热热闹闹,而根本没有思考问题,因为只有默读才能真正思考问题,这种主体的实质就是假的--根本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或者由于老师提的问题太浅,学生根本无需过多思考,只好装模作样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表面徘徊,根本没有语言水平和思维水平的提高,那这种主体就是肤浅的。另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脆弱的主体性。教师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采用奖罚的方法(如小红花、罚站或批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小手如林,跃跃欲试,想一想,学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的和谐热闹并不是来自于知识本身的兴趣,而是在教师奖罚下所获得的一种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既然是暂时,就不具有长期性,最终肯定会夭折。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主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自主、合作、主动、互动。
比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教师首先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观察后自己概括梯形的定义,学生由于思维不严密,这样概括: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叫梯形。显然,这个定义不准确,教师不急于肯定或否定:“其他同学,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观察后修改: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个定义仍然不严密,教师这时巧妙引导,发挥了主导作用,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图形是不是梯形,为什么?”这样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发现,最终得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样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一方面弄清了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区别,同时又明确了梯形定义中的两个重要知识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和四边形)为判定梯形做好了铺垫。
显然这一环节的设计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种主体性的发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在这种前提下,要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应该采取一些具体的策略。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具体策略
1、“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可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问题需要的却是创造的想象力。因此,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质疑氛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即使有些问题的提出与教师、教材,甚至与常规思维相悖,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不轻易否定,更要包容学生,保护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其次,要使学生学会提问,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甚至还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起始阶段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遇到的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记录下来。一开始由于学生水平不高,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价值,甚至与课文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但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而应该注意引导,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
(2)针对题目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几个“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如<跳水>一课学生可能会问:谁跳水?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结果怎样?然后教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目的性强,学生的兴趣会更高。
(3)引导学生课后质疑。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浅层次的目标,真正的课堂还应该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因此,一堂课结束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质疑的质量。
如“看谁想的和别人不一样?”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由敢提问题,渐渐的就会提问题了。
2、学会讨论
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化。讨论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智能,使思维迅速的发散和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目前在讨论中用的最多的是“小组讨论”。这与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密切关系,虽然在课堂中广泛应用,但效果不尽人意。据专家抽样调查,透过热闹场面背后,发现只有38%的小组讨论有积极作用,54%成效甚微,8%是浪费时间的无效劳动。
既然“小组讨论”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小组讨论”富有实效呢?
(1)小组的安排要合理。
小组成员一般以四人或六人为宜,编组时教师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把不同类型、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便于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影响。同时分工要明确,组长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示范作用,带动“待努力”学生逐步向“优等生”靠近,同时“组长”要实行轮换制,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小组内的成员都能文明、和谐、平等、自由的得到发展。
(2)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讨论缘于教学需要,讨论的次数和时机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节课里,可以是一次,两次甚至三次,但不可以过多,如果不需要,一次也是多余。讨论的时机可以选择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也可以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还可以在学生思维受阻急需畅通之时,更可以在某一问题有多种答案之际。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切讨论时机的确定都应从教学实际出发。
(3)讨论的时间要有保证。
目前课堂上的讨论存在着这样一种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讨论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就喊停,终止了讨论。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着小组讨论的质量,所以即使受40分钟的限制,即使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既然组织了小组讨论,教师就应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否则,小组讨论就只能成为新课程的点缀。
(4)讨论方法的要指导。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还应注意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社会交往能力。如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如何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应该重视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教育学生要虚心倾听别人发言,善于吸取他人的正确意见,及时补充、修正自己的认识。另外教师还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调控,防止小组讨论走过场。
(5)讨论的结果要反馈。为了有效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除了认真组织讨论外,还必须做好讨论后的反馈工作。通过各组代表发言,教师要适当板书,在重视采纳不同意见上为学生做榜样,这是对反馈本身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由于讨论具有一定开放性和自由度,因此讨论的结果应允许多样性,必要时还要进行再讨论,使其真正成为学生交流信息、互助合作、求真务实的探索渠道。另外教师还要总结小组讨论的参与和实施情况,在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都要进行反馈,为今后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
3、学会创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可见,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创造。
(1)求异。即坚持结论的多维性。学科教学中要求标准答案,正确结论,似乎是一种定势,要想让学生打破常规,敢于求异,就应该少限制,少规定,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经常这样问:“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2)求变。即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的都是这个道理。求变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上的体现,就是鼓励学生另辟蹊径。
(3)求活。即注意信息交流的多样性。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信息交流。创新教育课堂信息交流需要由单向性向多向性发展,学生可以眼、耳、口、鼻、舌多种感官接受信息,也可以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网络等反馈信息。
★ 教学论文的题目
★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合集17篇)】相关文章: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2024-01-07
小学英语主动型教学模式初探2022-11-13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8
关于语文教学法的论文题目2022-11-23
艺术教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1-24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方法探究论文2023-06-26
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初探2023-10-03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总结2022-05-06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初探2023-07-08
独立学院建立学习型教工党组织途径初探论文202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