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故事(共8篇)由网友“vonica”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杜甫的故事,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杜甫名人故事
杜甫名人故事
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子而四处奔波。754年诗人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由于长安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诗人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谋生。而更为可悲的是759年诗人一年就迁移了四次。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波之苦。这种奔波,除避安史之乱外,主要就是为生活所迫。
杜甫当初决定去同谷时,就是因为得到同谷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一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他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手脚冻僵的杜甫苦苦寻找的“橡栗”,是一种不好吃的苦栗子,在庄子“齐物论”里养猴子的“狙公”就拿这个给猴子选择要“朝三”还是“暮四”。可见诗人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所以杜甫住了一个多月就只好离开,继续“流动”了。
李白与杜甫都经历过漂泊迁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况更加困难。李白漂泊时,常常是一条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有多少,花多少,穷点富点,日子都好对付,何况自己账户上还有“五花马,千金裘”,手里有钱,心里不慌。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到了哪里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帮。经常瓮中无米,灶头无烟。连饿死孩子的惨剧都发生过。
篇2:关于杜甫的故事
关于杜甫的故事有哪些的呢。参考下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快快来看。欢迎你的阅读。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杜甫生平及故事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g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g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g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关于杜甫的故事]
篇3:杜甫故事精选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非常重要,对于一个人的性格、习惯、思维都影响深远。杜甫也不例外,他出生于7,那个时候是唐玄宗当皇帝,小时候他的家庭还是优越。祖父杜审言和父亲杜闲都是官员,杜甫是他父亲第一任妻子的儿子,只是杜甫才几岁他的母亲就去世,以后的弟弟妹妹都是继母的孩子。
杜甫小时候也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才改掉了贪玩的习惯。 杜甫的父亲在外地做官,有个姑姑在洛阳,于是家里就把小杜甫送到姑姑家。这个姑姑教小杜甫读书识字,从来没有把侄儿当成外人,把杜甫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杜甫就这样和表弟一起愉快的玩耍、学习,七岁就可以写诗,第一首诗写的是凤凰,只是已经失传。
原本这样无忧无虑的和表弟一起长大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可是上天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不久有一种当时的流行病降临到杜甫和表弟两个孩子头上。致使他们两个在床上躺了很多天,身体也非常虚弱,只有一种草药才能拯救。杜甫的姑姑于是外出没日没夜的去找草药,找的过程是异常艰辛,吃了不少苦头。
可能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吧!总之当时很多人都得了病,草药变得很珍贵,在姑姑日以继夜的努力下,终于找了回来。但是还有一个选择题摆在杜甫姑姑面前。那就是草药只能救活一个人,是救儿子还是侄子?可想而知她的内心深处是何等的煎熬。
时间就是生命,没有太多时间去想那么多,大家肯定都知道了结果,姑姑救下了杜甫,表弟就这样夭折了。这也是为什么之后杜甫对姑姑的感情非常深的原因。没有妈妈照顾的孩子,有个姑姑充当了妈妈的角色,也没有让杜甫失去母爱。
慢慢长大的杜甫也开始调皮了,时常和其他小伙伴们一起去打枣子吃,他就是一个孩子王,通常都是他爬到树上打下来给别人吃。杜甫6岁时见到公孙大娘舞“剑器”,到晚年仍然记忆忧新。“剑器”是一种西域民族的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火爆。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伴随着有力的音乐,她忽而从天而弱落,光彩夺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飞舞。当时的情景是万人空巷,掌声雷动,矮小的杜甫剂在人群中,忘情地欢呼。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众着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多年后,杜甫特别赋诗纪念当时的情景。也喜欢去看公孙大娘表演,这些经历对他以后都有很大影响。
篇4:杜甫故事精选
一千三百年前,在大唐帝国的东都洛阳,一个24岁的小伙子唉声叹气,他刚刚经历了大唐的高考,很遗憾,以他的成绩,大概只能回乡种地了。
这个落魄的学渣,或者说大唐帝国的判卷老师眼中的学渣,叫杜甫。
这一年,和落魄的杜甫相比,许多同时代的诗人都已经扬名立万,留下代表作了。
当时,大名鼎鼎的张九龄正在当宰相,并酝酿着他的新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他每次写新诗,一群人都“赞!”“顶!”“中书令大人好棒”。
一个叫王维的学霸作为高考状元,已经做到监察御史。他的粉丝正飞快增长,连唐朝的玉真九公主也是他的铁粉。
一个叫王昌龄的同学已中了博学宏词科,被当代人称作“超绝群伦”。他的代表作品“秦时明月汉时关”横扫诗坛。
即便是混得最不好的李白同学,也已经在帝都隆重发布了《乌栖曲》和《蜀道难》,广为流传,名声大噪。别看李哥还没有公职,但却已经拥有贺知章等高端粉丝——没错,就是那个“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贺知章。
他们的地位、名气,全部秒杀屌丝青年杜甫。虽然杜甫也搞了搞了个自媒体“子美诗集”,但是人气惨淡,粉丝少得可怜,阅读量总在个位数徘徊。
这一年,我们的杜甫以一个学渣的形象踏上了诗坛。他的声音小到几乎听不见:“大家好,我,是一个萌新。”
在群星灿烂的唐诗俱乐部里,因为他是萌新,每当有大佬走进来,他都要慌忙起立,给人家让座,努力地和别人做朋友。
某年某日,一个人潇洒地推门而入,一屁股坐下,把脚放到了茶几上。他叫李白。
这时的李白已经被玄宗大大抛弃,赶出了帝都。但人家毕竟供奉过翰林,参加过文艺座谈会,比起杜甫还是牛了一大截。
杜甫连忙起身迎了上去,诚恳地递上双手:“李老师,我们……能做朋友吗?”
后世的人们拼命渲染这一次握手,说是“四千年历史上继孔子见老子之后最伟大的相遇”云云。
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萌新杜甫根本就是大佬李白的粉丝。
那些日子里,他陪着李白游山玩水、喝酒撸串,不时向旁边这个人投去敬慕的眼神。事实上,后来终其一生,他都始终崇拜、记挂、思念着李大佬: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他对李白的思念就倍加强烈:
“在渭北,那春天的树已经郁郁葱葱了;
在江东,那傍晚的云也已是层层叠叠。
李兄啊,什么时候能够再和您相聚,
一起喝着酒撸着串,讨论着文章啊!”
李白对杜甫其实也不错,偶尔也给他回个贴,但他从来没有对杜甫的作文夸过一个字、点过一个赞。唯一有关的一句话是调侃杜甫“作诗苦”,意思是:“嗯,小杜这个人啊,写诗也是蛮拼的……”
杜甫对此大概并不意外。他到死都没有敢指望过自己能够和李白并列。
又一个人推门进来了。他脸上带着刀疤,浑身散发着杀气,他的名字叫高适。
走进俱乐部,高适很酷地坐下,点燃一支烟,思考着他的新作《从军行》。
忽然,旁边传来一个温暖、诚恳的声音:“高老师您好,我是杜甫。”
高适比杜甫年纪小,出道也晚,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杜甫对他的推崇。他认真地履行着一个小弟的责任,陪高适游山玩水,喝酒撸串。
这甚至成为杜甫最珍贵的人生记忆之一。后来,每当回想起和高适、李白愉快玩耍的日子,他都很自豪: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对这些大佬的才华,杜甫无比仰慕:“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他甚至赞扬说:“高适的文章啊,就像曹植一样波澜壮阔;高适的德业啊,就像刘安一样可以正道成仙。”
后来高适的官越做越大,成了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已经混到了大军区正职了。杜甫则颠沛流离地跑到了成都,人穷志短,时不时要吃高适的救济。
杜甫只有道谢,反复地道谢:“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好像不经常在诗里提几句这事,就会显得自己忘恩负义一样。
高适拍拍他的肩膀:兄弟,别客气,咱们是朋友。
高适和李白一样,都拿杜甫当朋友,但却从来没注意过杜甫的诗。在他们的眼里,杜甫真的只是个萌新。
时间一年年过去,热闹的唐诗俱乐部里,一个又一个大佬穿梭往来,其中有王维、岑参、储光羲、孟浩然、李邕……
高适和岑参
他们互相握着手,愉快地聊天喝酒,不时发出轻松的笑声。
作为萌新,杜甫常常插不上话。他只能站在一边,带着拘束而恳切的笑,聆听大佬们高谈阔论。
对这里的每个人,他都送上最真诚的赞美。对于王维,他夸奖说是“高人王右丞”“最传秀句寰区满”。
对于岑参,杜甫夸他是“海内知名士”,说岑参的本事连当年的大文学家沈约、鲍照也不过望其项背。(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还有一些人,明明原创作品很不咋地,比如贾至、薛据之类,杜甫也对他们由衷赞美,说贾至“诗成珠玉”,说薛据“文章开窔奥,迁擢润朝廷”。
对于那些历史上的先辈,他也满怀敬意。比如对过去初唐文坛的第一集团——“四杰”,杜甫充满敬重,觉得他们的伟大难以超越:“王杨卢骆当时体”“才力应难跨数公”——当今之世,应该没有人的才华能超过这几位前辈了吧!
有意思的是,当时文人互相唱和非常普遍,互相夸几句很常见,但杜甫的那些偶像们没有片言只字表扬他的诗,连客套性的表扬都没有。
渐渐地,杜甫老了。生活蹭蹬和贫病交加,都让他加速走向人生的终点。
公元770年冬天,寒风刺骨。在由湖南潭州去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杜甫病倒了,再也无法起身。
他的左臂已经偏枯,只能艰难地撑着右手,最后一次点亮了手机,看着自己的自媒体“子美的诗”。
是的,这一生,我终于没什么成就。一直到死,我的粉丝也就三五十个人。
年轻的时候,我也轻狂过。但和什么李白呀、高适呀、岑参呀、王维呀相比,我真的差远了,他们都好有才。
不过,对朋友,我做到了仗义、友爱、感恩、有始有终。
对粉丝,我做到了坚持更新,我写了一千五百多首诗。
我做了我该做的事。
他闭上了眼睛,“子美的诗”也永远停止了更新。
当时,几乎没有人在意他的离去。群星璀璨的大唐诗坛,谁在乎一颗暗弱的六等星呢。
去翻翻当时唐人编的诗歌集、名人录、作家大全之类,根本就没有杜甫的名字。连几本最重要的集子,《玉台后集》《国秀集》《丹阳集》《中兴间气集》《河岳英灵集》都不收杜甫的诗。比如三卷《河岳英灵集》,连什么李嶷、阎防都选上了,就是没有杜甫。
历史的灰尘,正在慢慢把这个小号埋葬。
很多年后,有一个叫元稹的人,没错,就是那个“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多情种子,偶然发现了这个小号。
他随手戳了进去,连读了几篇,不禁大吃一惊:神迹!这是神迹啊!这货是多么伟大的一个诗人啊!
元稹
这1500多首诗连起来,已经不是诗,而是关于整整一个时代的伟大纪录片。
这里面有王朝的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也有时代的不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有恐怖的战乱:“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也有胜利的狂喜:“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有庶民撕心裂肺的痛苦:“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也有麻木无奈的叹息:“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有老友重逢的感动:“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也有孤芳自赏的矜持:“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还有惊心的花,有欢喜的雨;有青春的泰山,有苍凉的洞庭;有公孙大娘的剑器,有曹霸的画笔……
元稹呆住了,他发现了一个事实——原来最伟大的诗人不是四杰,不是王孟,不是沈宋,不是钱刘,不是高岑,而是上世纪那个默默无名、穷困潦倒的小诗人。
有人告诉元稹:“那个作者很可怜的,客死异乡,被孙子千里迢迢送回河南老家埋葬,连个墓志铭都没有。”
元稹挽起了袖子:“没有墓志铭是吗?我来写!”
我们至今还可以读到这篇墓志铭:“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杜甫是770年死的。到公元九世纪,中国才兴起了读杜诗的风潮。当时连文坛最牛的大佬韩愈都改了自己的个性签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死去整整半个世纪后,杜甫终于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场伟大的逆袭。
每当想起这段故事,我都有点疑惑:他真的一点都不知道自己诗歌的价值吗?
我忽然想起了他《南征》中的两句诗:
“百年歌自苦,
未见有知音。”
这是他临近去世前留下的诗句。看来友谊是公平的,李白、高适、岑参们,你们从不把我当天才,所以我也从来没有把你们当知音。
篇5:杜甫的故事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家人历经磨难,终于逃难到四川。他的好朋友们为他在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杜甫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八月份的一天,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草堂上的茅草被风刮得四处乱飞,有的高高地挂在树梢上,有的落进了泥塘里。杜甫急得手足无措,跌跌撞撞冲出屋子。
在林子边,有几个孩子笑嘻嘻地抱着茅草,跑进了林子。有个男孩很调皮,对杜甫说:“杜老头,我家的茅草也刮走了,怎么说茅草是你的呢?”杜甫累得气喘吁吁,却又哭笑不得,只好悻悻离去。
过了一会,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开始还好,屋里漏的雨不算大,勉强用盆子,罐子还可以接住,后来却越下越大,屋子里床被打湿了,被子也被打湿了,一家人蜷缩在一起,难以入睡。
在这个难眠的雨夜里,杜甫百感交集。自从安史之乱开始,杜甫报国无门,只好四处颠沛流离,从来没睡过一宿安稳觉。杜甫望着漏雨的房顶,不禁浮想联翩,如果能有一座风吹不动,雨打不坏的大厦,让天下穷苦的读书人住进去,多好啊,他们将来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百姓就不会遭这么多罪了。
杜甫想着,想着天亮了,他望着那轮喷薄而出的朝阳,自言自语道:“如果我的愿望实现了,就我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
千古以来,谁能像杜甫这样想呢,他真是当之无愧的诗圣啊!
篇6:杜甫的故事
壬戌年到来的那个正月初一的清晨,对于瑶湾村来说是格外的喜庆,各种迎新辞旧的炮仗飞向落雪的天空绽放出比平时分外绚丽的颜色,炮仗的争相齐鸣将整个瑶湾村喜庆欢腾的序幕渐渐拉开。
在瑶湾村靠后山的一户人家的大门“吱—”一声被打开,一个十五岁左右俊朗的小伙子从门里跳出来。
他穿一身青色的新外套,脑袋上梳着漂亮端正的发髻。两只乌黑的眼睛在瞅着自家门口贴着那幅对联。
他一面看着对联,一面大声的朗读出来:“上联是:大地春风温我宅,下联是:座上嘉宾对酒歌,横批是:满院生辉。”
他很得意的看着对联心理想,有气氛衬托才能体现出更好的意境。
他又跳过去看看别家的春联,看了几家他跑了回来摇着脑袋自言自语的说:“还是我家的好,这可是我花了一天的时间摆弄出来的,等会让爹看看,说不定还会夸奖我的。”
他美滋滋的想着,一奔一跳的进了院门。
刚进院门,一声清脆的驴叫,吓了他一跳。
“笨驴灰灰,大清早你叫什么叫。”他边笑着说边走向驴圈。
那只灰色的驴子见到他格外的欢喜,摇头晃尾的向他撒欢。
“噢!原来你还没有吃早餐呀!难怪你叫的那么欢。”说着他将铡好的草料放进食槽里,驴子看见有草吃了,便埋下头狼吞虎咽起来。
“慢点!灰灰,我还有新年礼物给你呢!”说完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色的绒绣球把它扎在驴子的头上。
“呵呵!灰灰你漂亮多了!”他看着驴子的样子笑着说。
驴子还是低着头,打了个响鼻好象是回应他的戏谑。
“子美,你干什么呢?”杜甫年少时候的故事
他回过头一看是父亲,忙回答道:“爹,我喂驴呢!”
“大过年的,你不吃饺子,喂驴干什么?”
“饺子,好,我马上来”他有给驴子抓了几把草料放了进去,顺便摸摸驴子的头说:“灰灰,先吃点草吧!等会给你带点饺子让你尝尝。”说完跑进屋里。
屋里,父亲座在八仙桌前,母亲正端来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他看见饺子,便高兴的叫起来“娘,我先来一个!”
“啪!”母亲打落他伸向盘子的手,说:“你忘了什么了吗?”
“噢!对了先给爹吃。”
“还有呢?”
“嘿嘿!我记得呢!”他说完后,洗净手,来到父亲面前,跪下磕头,一口气磕了10个,又到母亲前磕了10个,站起身来摸摸微红的额头说:“祝父亲母亲新年大吉大利,还有…”
母亲看着他可爱的样子,心疼的说:“好了,好了”
父亲也带着满意的笑容拿出一个红包说:“子美,来压岁钱!”
“谢谢,爹”杜甫欢喜的拿过去,又瞅瞅母亲,问:“娘,你的呢?”
“小机灵,你的头可值钱了。”说完笑着递给他一个红包。
“来,一块吃饺子吧!”父亲招呼着。
杜甫欢喜的跳上凳子,开始狼吞虎咽起来。
吃完饺子后,父亲对杜甫说:“子美,你现在去后山云寺给你师父拜年吧!”
杜甫一听师父,便来劲了。他使劲的点头说:“好的,好的马上去”
母亲给他一个装食物的篮子和一个包裹后,交代着“上山后规矩点,一定要给你师父拜年,顺便邀请他来家做客,记住没?”
“记住了,我走了。”说完一溜烟的出门了。杜甫年少时候的故事
杜甫来到驴圈,解开驴子的缰绳,拉着驴子走出家门。
他笑呵呵的摸着驴子的头,说:“灰灰,吃饱了吗?吃饱了就开工了,你是我的坐骑,新的一年你要载着我大展鸿图呀!”
说完他翻身骑上驴背,驴子慢悠悠的走向后山。
杜甫看着驴子走的很慢,心里又着快点见到师父,不由的开始埋怨驴子走的慢,他开始数落驴子。
“灰灰,人家都说你是天底下跑的最快的驴子,怎么今天你好象乌龟一样的走着。”
驴子不理他,依旧走的很慢。
杜甫见激将法不管用,便笑着说:“噢!原来你在生气我没给你吃饺子呀!来早就准备好了。”
杜甫从篮子里掏出几个饺子喂到驴子的嘴里。
驴子好不客气的嚼起来,吃完后走的比以前快了点。
杜甫骑在驴背就郁闷着,心想这家伙还不满足,于是又喂驴子几个饺子,驴子吃完后又快了点,杜甫又喂它,驴子又快了点。连续几次,杜甫打开篮子一看,母亲给师父的两盘饺子只剩一盘了。心想不行,灰灰再吃就没有师父吃的了。
他大声的驴子说:“灰灰,不能给你吃饺子,否则没有饺子师父会骂我的。”
驴子沮丧的低着头慢慢的走着。
杜甫比以前更郁闷,怎么办呢?他咬着指头想,对了,给灰灰酒喝,灰灰喝了酒就会跑的快,可是灰灰喝了给师父的酒师父怎么办?有办法了,先去给师父买点好吃的和好酒。至于钱呢,父亲母亲给我的红包可以了,说着他拿出红包一看,哎!还是母亲给的多,母亲给了3两银子,父亲才2两,不过给师父买东西够了,师父虽然是个出家人,但是酒肉他都喜欢,就给他买多点肉多点酒,至于花去的钱,等会从他身上再赚回来。杜甫乐滋滋的想好
以后,骑着驴子来到村子的小酒店买好东西,继续向后山走着。
杜甫拿出一瓶酒让驴子闻一闻,驴子闻到酒香立刻欢叫起来,杜甫就给驴子灌了一壶酒。驴子开始兴奋起来速度也明显的快了。
杜甫看着驴子快多了,心里格外的欢喜,他边给驴子灌酒,边唱着“笨驴灰灰跑的慢,子美哥哥拿酒给他灌,笨驴灰灰一喝酒,子美哥哥速度快一倍……”
很快就到了云寺,云寺今天一扫往日的邋遢,寺门前被打扫的干干净净。杜甫着自己大年三十晚上的成绩微微笑起来。
“吱——”推开寺门,里面静悄悄地。杜甫喊“师父,子美给你拜年来了!”,但是没有回应。杜甫心想是不是师父再生气。他悄悄的溜进师父的卧室,只见师父躺在床上,唉声叹气的。杜甫正纳闷呢!师父又重重的叹了一声。杜甫暗咐原来是师父嫌我拜年完了。
杜甫眼睛一转,从篮子里拿出一瓶酒,打开酒盖,偷偷的向师父的鼻子凑去,果然师父的鼻子动起来,也不再叹气。一骨碌翻起身来,杜甫“腾”一下跪着接连磕了三个响头,嘴里叫着:“子美给师父拜年了~”。
“哈哈,你小子果然聪明,不枉我对你的教诲,还记得老和尚我好这口子,好了,起来吧!你的心意老和尚心领了。”师父边喝酒边拉起杜甫。
“不错!好酒!子美呀。这是不是村头酒馆里的酒?”师父问
“是的,师父,您老觉得怎么样?”杜甫开心的回答。
“觉得怎么样?告诉你这酒喝一辈子也是爽!哈哈~”师父说完开始牛饮起来。
杜甫将篮子揭开,对师父说:“师父,您瞧着!”
“哇!好徒弟,你就心疼老和尚我呀!老和尚的肚子正饿的咕咕叫呢!”师父兴奋的叫着。
“师父还有饺子呢!”
“哈哈~,老和尚本为出家人,看来还是免不了世俗之事,好你我师徒好好过个这个年初一”
“子美,遵命!”
杜甫年幼只是少许的陪师父喝了点酒,而师父却豪气的连干三碗,眼前这个老和尚,就是有着一种不同凡响的地方吸引着杜甫,杜甫打心眼里尊敬他,不只是他博学多才,还有他那一手惊世骇俗箭法。
“子美呀!你父母可好?”
“回师父,父母都好,劳您老挂念着。”
“您父母是个好人,这些东西一定是你父母让你送给老和尚的,对不对?”
“师父说的是,父母教导我一定要尊敬师父您老。”
“呵呵~,好人呢!”师父不再说话。
杜甫听师父说完,不仅想起自己幼儿时身体不太好,经常闹病,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长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像个‘黄牛犊‘,一天到晚欢蹦乱跳没个时闲。他家的院子里种有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红,他简直就像只顽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欢声笑语飞满庭院……
“子美,想什么呢?”师父的话将杜甫从回忆中拉了回来。
“来来,子美,老和尚给你将故事。”
“好呀!师父,我最爱听您的故事了!”杜甫拍手大叫着。
师父呷了一口酒,故事娓娓开来:“故事是春秋时鲁君对一妇人的赞称。据《列女传》载,齐军来攻鲁国,逼近郊外,见一妇人抱子携侄而行。妇人见形势危急,子侄不能两全,便舍弃儿子,抱起侄子逃难。齐军问其故,答曰:‘弃子而行义。‘齐军感慨道:‘鲁郊妇人犹能持节,何况朝廷!‘遂罢兵。”
杜甫听完后心潮澎湃,对那个鲁妇的义行开始崇敬起来。
“师父,这个故事好感人,鲁妇的义行使徒儿倍感崇敬。”
“孺子可教呀!要记着以后你做事要以‘义’为先,才能体现你的本色。也不枉老和尚的教导。”
“是,师父!徒儿一定牢记。”
“好了师父,给你一件礼物,权当过年的礼物。”
“不了,师父,您不是将‘灰灰’送给我了吗?我很知足了。”
“此礼物是你以后做大事,用着到的,你一定要珍惜。喏,这是老和尚一绝学‘连环追命十八箭’的秘籍,你以后要好好的练习,才能对你有利。”
“徒儿谢师父传授绝技!”杜甫跪拜道。
“好了,你下山去和你父母过年,记得要好好待他们,一年后来我这我要考考你”
“师父,还是让我陪你吧!”
“去吧……”
“师父~”
师父背过身,向杜甫示意离去,杜甫带着一点遗憾下山了。
杜甫骑着灰灰,回到家里,突然听到轻声的抽泣声。杜甫轻轻走到门口,从门缝里一看,父母对这一个灵位轻轻的抽泣,母亲带着幽怨的声音说:“相公,都是我不好,当年为救子美,而失去了我们的商儿。”
“唉!我理解你的心情,当初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你答应了你姐姐,要好好照顾子美,而现在子美又这么聪明懂事,你我也应该感到欣慰,我又怎么能怪你呢!”
“商儿”“为救子美”…这些犹如一个霹雷打在杜甫的头上。在记忆中,我好象有个弟弟,但是我后来怎么也没有见到过他……难道……这是怎么回事,杜甫急忙冲进去。
“爹,娘,您们说什么?!”
“子美,你怎么会…”
“爹,娘,你们告诉我怎么回事?我记得有个弟弟,他现在在哪?”杜甫激动的问
母亲开始哭了,父亲的眼角也见泪光。
“罢了,他始终会知道的,娘子你告诉他吧!”父亲含着泪向母亲说
母亲抽泣着说:“子美,你听好了我们杜氏家族世代奉儒守官。先世居于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你的十三世祖杜预,是晋代名将,著名学者,封当阳县侯。你的十世祖杜逊在东晋初年迁到襄阳(今湖北襄樊),任魏兴太守,你的曾祖杜依艺任巩县(今属河南)县令,遂迁居巩县。你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至膳部员外郎。你的父亲杜闲曾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奉天县(今陕西乾县)县令。
你的母亲是清河大族崔家的女儿,在你尚未记事时便死去了。你继母卢氏过门后,你寄养在我家。其实我不是你娘,是你的二姑母,当我看到幼小的你,想起你的母亲,我不忍心让你吃苦所以把你当自己的儿子养。你有一个表弟,叫商儿。有一次,你们两个孩子同时患天花,我为了保住你的性命,而疏忽了你表弟,不想他没有撑过来,就去了……”
杜甫听到这已是泪如雨下,他嘴里喃喃的说:“不,不是这样……”
姑父看着杜甫这样,抹去眼角泪水,努力的笑着说:“子美,不要这样了,这些年来你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想想你6岁时在偃城(今属河南)见到的公孙大娘舞‘剑器‘。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剑器‘是一种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铿锵。当时你说公孙大娘的舞姿,忽而自空而落,光彩夺目,如同后羿射落的九个太阳;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飞腾,如同一群天帝驾着蛟龙飞翔;她上场时神情端庄,如同雷霆初止,天地一片肃穆;她收舞时英姿卓立,如同江海停止翻腾,凝聚着清冷的光辉。这些说明幼年的你就已对艺术有了较强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事后,公孙大娘教导你说舞蹈,书法,绘画,音乐,诗歌,是彼此相通的。
从此你便喜欢上了诗歌,在7岁的时候开始创作诗歌。儿童作诗,往往以动物为题材。记得初唐诗人骆宾王也是7岁时开始作诗,那首《咏鹅》诗确实写得不错。但是你所咏的却非平凡的鹅,而是神鸟凤凰(注:诗已失传)。在古人心目中,凤凰是祥瑞之鸟,它象征着王朝的兴盛。你开口便咏凤,这足以说明在你幼小的心灵里,已萌生出对国家富强的期盼。中国有句老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现以你观之,此言不差。
在你练习作诗的同时,姑父教你学写大字,你很勤奋,很刻苦,到9岁时,已写满了一口袋的习作,每年过年时门口的对联都是你所写。
还有你去云寺拜师,尽得你师父的真传。
这些姑父和你姑母都感到很欣慰,我和你姑母没有辜负你们杜家所托,你日后必能将成大器。其实我们心里早以把你看成自己的儿子,我们希望你以后能做大事、成大事!”
杜甫声泪俱下,他每日朝夕相处的父母,原来竟是自己的姑父、姑母,还有姑父、姑母为救自己而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他感激他们、他崇敬他们、他爱他们……
他含泪跪拜,说:“姑父、姑母待侄儿恩重如山,从今以后我只尊您二老为我的生父生母!”
“孩子,起来吧!我们知道你的心意,但是我还得告诉你,你父亲还在人间,只是他多年清贫为官,不与徇私枉法的同僚苟同,现被人诬陷落狱十载。我儿现以成人,你要考取功名,将来救你父亲出狱。今年科举将要举行,我已经为你准备好了,你马上上路。”
“不,子美愿守侯父亲、母亲一辈子。”
篇7:杜甫的故事
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子者揽延人才一种手段。总体来看,科举考试还算比较公平,改变了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用人体制,让更多的社会低层才俊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当然,历史上也有几次科举考试十分荒唐,我们姑且称为零纪录的考试,至今仍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零录取率的考试。公元746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初到长安求官,当时唐玄宗正沉湎盛世的繁华和温柔的富贵梦里,已经懒得亲自处理政事,把“外朝”交给李林甫,“内朝”交给高力士。第二年,即公元747年,杜甫等一大批当时杰出的才子参加玄宗为选拔人才而设的“制举”考试。
当时担任主考官的是李林甫,他是当朝宰相,但却是个嫉贤妒能的小人,对于朝中百官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或者官位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的除去,像张九龄、严挺之、贺知章、李邕、李适之、房绾等一大批杰出人物都受到了李林甫的迫害甚至暗杀。他尤其嫉恨因为文学才能而得到封赏进官的士人,害怕朝外的贤士得以接触皇帝的机会,上书揭露他的本来面目,痛陈他的奸恶。
所以这个“口有蜜,腹有剑”的宰相便千方百计的阻塞言路。结果参加“制举”考试的人,没有一个被录取,也就是说那次考试结果的录取率为零。为了掩盖自己的阴谋,对考试结果,他自己还向玄宗上表祝贺:天下贤士都在为国报效而没有遗漏,这是多么的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啊!
连尧舜明君都不能如此的明察秋毫吧!而更加可悲的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李隆基竟然默认了这样的考试结果。参加那次考试被受到愚弄的还有著名诗人高适和元结。在人类考试的历史上,零录取率的记录恐怕至今也没有谁能够打破的了。
零岁考生录取的记录(不满一岁的考生)。一代奸臣秦桧先后把持朝政十九年之久,他自立门户,收揽奸佞,排除异己,陷害忠良,架空宋高宗赵构,独掌朝纲,“由是中外大权尽归于桧,非桧亲党及昏庸谀佞者,则不得仕宦,忠正之士,多避山林间。”不但如此,在绍兴二十四年(1154)的一次科举考试中,秦桧还为其年龄不到一岁(只有九个月)的孙子秦埙谋夺状元
他利用手中权力,任命其亲信御史中承魏师逊、权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汤思退、右正言郑仲熊、吏部郎中权太常少卿沈虚中、监察御史董德元、张士襄等人为考试官。这些考官对秦桧的意图心领神会,他们想借此机会来讨好秦桧,从而可以取得高官厚绿。于是,他们就窜同作弊,准备录取秦埙为状元。
后经人揭发,状元没有当成,但也高中榜眼(第二名),这对于那些穷数十年时间皓首穷经的举子们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讽刺,更有甚者,在这次科举考试中,由于秦桧的营私舞弊,其侄子秦焞、秦焴、姻亲沈兴杰、朋党周夤等人,都得到了进士的头衔,无怪乎“天下为之切齿”。
零活着回家考生的考试。张献忠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崇祯十七年(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起义军号称六十万大军进入成都,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州、县,在成都张献忠先号称秦王,接着宣告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后称帝,以成都为西京,8月16日登基王位,成为大顺第一任皇帝。
这年秋,眼看着清朝军事节节胜利,自己的.大顺政权摇摇欲坠,为了不给新正权留下人才,张献忠发诏举办“特科”,征集四川各地举人、贡士、监生、民间才俊、医卜僧道、隐士应试,有不愿意参加考试的,就被“军法严催上路,不至者杀,比坐邻里教官”。到了成都后,他以方便管理为名,将所有考生集中在成都青羊宫,一个不留,全部坑杀,自谓“无为后人有也”,制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篇8:杜甫的故事
公元736年,年少轻狂的杜甫与好友何秀、严皋一起离家壮游,在泰山脚下,营救了正被官府追杀的幼女春雨。春雨一家的悲惨命运以及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凄凉景象,使杜甫立志做官,以报效国家、拯救黎民。
回乡苦读十年后,杜甫告别新婚妻子,怀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何秀一起赴长安应试。
事与愿违,主簿应试的吏部侍郎李霖适忌恨读书之人,勾结考官,将包括杜甫在内的所有应试者打入冷宫,并欺骗玄宗皇帝说民间已“野无遗贤”。
杜甫遭受挫折,心情沮丧,但他坚持在长安等待机会,过着贫困潦倒、艰难屈辱的辛酸生活。
在长安,他目睹了权贵的浮华奢侈和百姓的悲戚疾苦,愤然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讽刺针砭朝廷的诗文。同时,他又为玄宗皇帝写了展示自己才华的《三大礼赋》,渴望早日被委以重任,幻想以己之力匡扶社稷、为民谋利。
何秀也渴望早日为官,但却选择了与杜甫截然不同的路径--通过向李霖适行贿和献媚,从而先于杜甫获取了官职。
杜甫直到数年之后,终因皇帝念其才华,才给了他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杜甫甚不得意,但总算踏上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第一个台阶。
然而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逃回家乡,看到的尽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刚到家又“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官至县令的何秀此时却背叛大唐投靠了安禄山,将杜甫“请”到县衙,诱逼杜甫书写为安禄山歌功颂德、以正叛名的诗文,杜甫断然拒绝。
何秀早已垂涎于春雨的美貌,趁机威逼春雨嫁他为妻;春雨为救杜甫,答应了何秀。当春雨发现何秀的骗局后,为不再使何秀将自己作为要挟杜甫的筹码,纵身跳河。
杜甫逃出后,赶往凤翔“麻鞋见天子”。天子肃宗见他对朝廷如此忠诚,便封给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杜甫尽心履职,直言进谏,结果得罪了肃宗,被贬到华州做“司功参军”。在华州,他看到朝廷军队在到处抓丁补充兵力,连老翁老妪都不放过。儿子宗文深得父亲的教诲,挺身而出,自愿替老妪一家从军。杜甫悲愤难耐,写下《三吏三别》。
他终于明白,他所谓的政治抱负注定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如归去。
于是辞去官职,带着妻儿投靠在成都做剑南节度使的好友严皋,住在浣花溪边的一座草堂,与百姓为伴,以写诗为生,和相濡以沫的妻子过着隐居生活。
回首求官、做官、弃官的一路坎坷,郁愤难耐、百感交集,加之对春雨和儿子宗文的思念,无限悲凉涌上心头。在狂风暴雨中,他高吟《茅屋为大风所破歌》,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千古绝唱! 公元765年,严皋病逝。杜甫思乡心切,携家人乘舟东下。在夔州江边,终于与已是出家之人的春雨相见……
大雪飞扬,天地苍茫。一只小舟行驶在长江水面,杜甫挽着妻子挺立船头,他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吟诵声伴随着滚滚波涛,在天际间回荡……
★ 关于杜甫的小故事
★ 杜甫草堂的故事
★ 杜甫诗的教案
★ 石壕吏教案
★ 杜甫诗三首教案
★ 杜甫诗三首翻译
★ 石壕吏教学设计
★ 杜甫诗三首
【杜甫的故事(共8篇)】相关文章:
杜甫诗教学教案2023-01-01
《石壕吏》等诗词教学设计示例2023-06-17
杜甫诗三首ppt课件2023-08-26
《石壕吏》的教学设计2022-05-07
杜甫卖药的故事2022-09-13
杜甫诗教案2022-08-17
杜甫:咏怀古迹?其二2023-12-09
李白的故事2022-11-11
有关喝酒的故事随笔:酒中有故事2023-10-15
从叙事学看杜甫诗歌的诗史特色2022-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