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谦虚与虚伪》

时间:2023-12-18 07:27:5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季羡林散文《谦虚与虚伪》(锦集6篇)由网友“yyuu”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季羡林散文《谦虚与虚伪》,供大家阅读参考。

季羡林散文《谦虚与虚伪》

篇1:季羡林散文《谦虚与虚伪》

季羡林散文《谦虚与虚伪》

在伦理道德的范畴中,谦虚一向被认为是美德,应该扬;而虚伪则一向被认为是恶习,应该抑。

然而,究其实际,二者间有时并非径渭分明,其区别间不容发。谦虚稍一过头,就会成为虚伪。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体会的。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提倡谦虚最早的国家。在中国最古的经典之一的《尚书·大禹漠》中就已经有了“满招损,谦受益,时(是)乃天道”这样的教导,把自满与谦虚提高到“天道”的水平,可谓高矣。从那以后,历代的圣贤无不张皇谦虚,贬抑自满。一直到今天,我们常用的词汇中仍然有一大批与“谦”字有联系的词儿,比如“谦卑”、“谦恭”、“谦和”、“谦谦君子”、“谦让”、“谦顺”、“谦虚”、“谦逊”等等,可见“谦”字之深入人心,久而愈彰。

我认为,我们应当提倡真诚的谦虚,而避免虚伪的`谦虚,后者与虚伪间不容发矣。

可是在这里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拦路虎:什么叫“真诚的谦虚”?什么又叫“虚伪的谦虚”?两者之间并非径渭分明,简直可以说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掌握一个正确的分寸难于上青天。

最突出的是因地而异,“地”指的首先是东方和西方。在东方,比如说中国和日本,提到自己的文章或著作,必须说是“拙作”或“拙文”。在西方各国语言中是找不到相当的词儿的。尤有甚者,甚至可能产生误会。中国人请客,发请柬必须说“洁治菲酌”,不了解东方习惯的西方人就会满腹疑团:为什么单单用“不丰盛的宴席”来请客呢?日本人送人礼品,往往写上“粗品”二字,西方人又会问:为什么不用“精品”来送人呢?在西方,对老师,对朋友,必须说真话,会多少,就说多少。如果你说,这个只会一点点儿,那个只会一星星儿,他们就会信以为真,在东方则不会。这有时会很危险的。至于吹牛之流,则为东西方同样所不齿,不在话下。

可是怎样掌握这个分寸呢?我认为,在这里,真诚是第一标准。虚怀若谷,如果是真诚的话,它会促你永远学习,永远进步。有的人永远“自我感觉良好”,这种人往往不能进步。康有为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他自称,年届而立,天下学问无不掌握。结果说康有为是一个革新家则可,说他是一个学问家则不可。较之乾嘉诸大师,甚至清末民初诸大师,包括他的弟子梁启超在内,他在学术上是没有建树的。

总之,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必须出之以真诚。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

篇2:《谦虚与虚伪》阅读答案

季羡林

①在伦理道德的范畴中,谦虚一向被认为是美德,应该扬;而虚伪则一向被认为是恶习,应该抑。

②然而,究其实际,二者间有时并非泾渭分明,其区别间不容发。谦虚稍一过头,就会成为虚伪。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体会的。

③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提倡谦虚最早的国家。在中国最古的经典之一的《尚书·大禹谟》中就已经有了“满招损,谦受益,时(是)乃天道”这样的教导,把自满与谦虚提高到“天道”的水平,可谓高矣。从那以后,历代的圣贤无不张皇谦虚,贬抑自满。一直到今天,我们常用的词汇中仍然有一大批与“谦”字有联系的词儿,比如“谦卑”、“谦恭”、“谦和”、“谦谦君子”、“谦让”、“谦顺”、“谦虚”、“谦逊”等等,可见“谦”字之深入人心,久而愈彰。

④我认为,我们应当提倡真诚的谦虚,而避免虚伪的谦虚,后者与虚伪间不容发矣。

⑤可是在这里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拦路虎:什么叫“真诚的'谦虚”?什么又叫“虚伪的谦虚”?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简直可以说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掌握一个正确的分寸难于上青天。

⑥ 最突出的是因地而异,“地”指的首先是东方和西方。在东方,比如说中国和日本,提到自己的文章或著作,必须说是“拙作”或“拙文”。在西方各国语言中是找不到相当的词儿的。尤有甚者,甚至可能产生误会。中国人请客,发请柬必须说“洁治菲酌”,不了解东方习惯的西方人就会满腹疑团:为什么单单用“不丰盛的宴席”来请客呢?日本人送人礼品,往往写上“粗品”二字,西方人又会问:为什么不用“精品”来送人呢?在西方,对老师,对朋友,必须说真话,会多少,就说多少。如果你说,这个只会一点点儿,那个只会一星星儿,他们就会信以为真,在东方则不会。这有时会很危险的。至于吹牛之流,则为东西方同样所不齿,不在话下。

⑦可是怎样掌握这个分寸呢?我认为,在这里,真诚是第一标准。虚怀若谷,如果是真诚的话,它会促你永远学习,永远进步。有的人永远“自我感觉良好”,这种人往往不能进步。康有为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他自称,年届而立,天下学问无不掌握。结果说康有为是一个革新家则可,说他是一个学问家则不可。较之乾嘉诸大师,甚至清末民初诸大师,包括他的弟子梁启超在内,他在学术上是没有建树的。

⑧总之,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必须出之以真诚。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

1、选文中作者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③—⑦段论证过程中的三个层次。(6分)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选文①②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提出文章的论述的话题。

B、选文第⑦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列举康有为的例子具体论证“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往往不能进步”的观点,有说服力。

C、选文第⑦段中“可是怎样掌握这个分寸呢?我认为,在这里,真诚是第一标准”这句话运用了设问,仅仅是起到提醒注意的作用而已。

D、“间不容发”一词准确突出谦虚与虚伪之间距离很小。

参考答案:

1、谦虚是美德,但必须出之以真诚,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2分)

2、谦虚是中国的传统美德(2分);东西方对谦虚的不同态度(2分);如何把握谦虚的分寸(2分)。

3、C(3分)

篇3:我与季羡林的散文

我与季羡林的散文

小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一篇季羡林的散文,很是喜欢。

那时,我还是懵懂的少年,读的刚好是他年少的那段经历,心里瞬间激起了千万层浪花。

年少的他,喜欢发呆。只在看书的时候,眼睛有光。

小小的他,读了许多的中外著作,大多数到老了他都还能熟练地背诵下来。

他的背诵,完全是出于喜欢,出于好奇,所以背得快,背得多,背得牢。

我静坐在书旁,脑海里尽是一个清秀少年沉迷在书海的模样。

自那以后,我就迷上这个叫季羡林的人。一有能看到他书的机会,我就毫无犹豫地抓住不放。

学生时代,老师将我们学习抓得特别紧。而且经济又普遍拮据,亲朋好友也没有谁爱看书,所以能看书的机会不多,能看到季羡林文字的机会就更不多了。

偶尔,在语文试卷上读到他的文字,我的心中就会偷偷窃喜一阵。我清楚地记得,当年许多同学都不喜欢做语文阅读,他们都认为读不懂。尤其是散文阅读理解,简直是天书,无从下手。而我,却觉得做散文阅读理解是一种享受。因为,我终于可以安心地专注地读一下优美的词藻了。

少年时代的我,是个小书虫,也算个小学霸,成绩还算可以。自家有个表哥,没读完初中便因家庭贫困辍学了,只身一人在天津闯荡,混得还算不错。他很喜欢读书,也爱读书人。所以,他很欣赏我,对我很好。有一次,听说我爱季羡林的散文,他竟然亲自去天津的一个图书馆为我挑选了几本季羡林的散文集,并在暑假的时候,将书带回老家,送给了我。

接过书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是非常开心,非常激动的。要知道,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书,而且还是我最喜欢的作家的书,我怎能不开心,怎能不激动呢?

表哥离开后,我便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拆开书,摸了摸那散发着清香的白白的厚厚的纸张,高兴地笑了。

自幼生长在农村的我,在这以前都不曾摸过装帧如此精美的书籍。在这以前,我看的零零星星的数十本书,都是从各个不同的同桌那里借的。借的书,因为要还,所以总想早点看完,看得不够踏实。

我对着我拥有的第一批完全属于自己的书,心中感慨万千。不过,我明白,这些感慨并无多大用处,不如趁早把书咀嚼完。

于是,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了一本《季羡林散文集》。以前,我只对年少时的他有些许了解,觉得他是个朴实的孩子。

那个下午,读完他的一本散文后,我大概地了解了他的大半生。那年,我也算是个孩子,却觉得自己读懂了他。我记得,读《赋得永久的梅》时,我的眼睛还湿润了。他的母亲在他大二的时候突然离开了人世,临死前都未能见上他一面。他匆匆回家奔丧,迎接他的是陪伴母亲多年的一条老狗,和一间简陋的破屋。他的母亲冰凉地躺在那里,他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落。他的心有多痛我自知无法完全理解,但是那个画面却是永远地定格在我的脑海。他再次离开家乡的时候,他母亲养的那条老狗,一直蹲在家门口,用哀怜的眼神目送着他……他是带不走那条狗的,只能任其听天由命了。我想,那时的'他,眼里定是噙满了泪的。至今,我一想到那个画面,我的眼里也会冒出几滴热泪……

远离家乡,他四处深造。在德国哥廷根留学十年,清心寡欲,潜心研究学问。归国后,在北大任教,做研究。

他精通十二国语言,对梵语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出了厚厚十几本专著。有一次,我在一个书店看到了他研究梵语的专著,觉得十分亲切,又十分遥远。

那些书,我自然是看不懂,甚至还买不起。可那些书,是一个有着赤子之心的人写出来的,我看了便觉得舒服。我仰慕他,如同孩子仰慕父亲。

学生时代,我几乎读完了季羡林的所有散文集。也许是缘分,我高考那年的阅读理解,考的就是季羡林的一篇散文,具体是哪篇我想不起来,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我看到那篇熟悉的文章时的美妙感。

不过,他的文章也曾给我带来过窘迫。记得大学考普通话的时候,我抽签抽到的朗诵作品是他写的《星星的海洋》。当时,内心既欢喜又忧愁。欢喜是因为觉得自己和他有缘。忧愁是因为自己是湖北黄冈人,不知是天生的缺陷还是后天训练不足,我们很多黄冈人都对“星星”的后鼻音总是说不标准。可那篇文章里出现了好多好多的“星星”,我当时只得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往出吐,紧张极了,考完了身上满是细汗。幸好,那次普通话考试顺利地过关了。

当然,我喜欢他的文字,不是因为他的文章常出现在我的人生考题中,而是因为我喜欢他文字里的质朴与纯真。

在读他文字前,我很爱看小说,偶尔也写点小说。后来,看他文字里说,他从不写小说,我也就不再写小说了,甚至都不看小说了。现在想想,自己也挺痴的。

今夜,在百忙之中抽了十分钟,又读了一篇季羡林的文章,是一篇为散文集写的序,颇有感触。季羡林说,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世界上最大的散文国度,中国的许多古文,都是绝妙的散文。可是,散文,却一直不被欣赏。提起文学,人们脑海里便会浮现诗歌和小说,想到散文的不多。因为散文主要是用来抒情或叙事的,而诗歌主要是用来抒情的,小说主要是用来叙事的。人们要抒情,便会写写诗歌。人们要叙事,便会写写小说。散文,介于小说和诗歌之间,感觉有点多余,所以总是被忽视,被遗忘。

季羡林却一直都十分热衷于写散文,他觉得只有散文,才是最真的。好的散文,比诗歌小说,更动人。受他影响,我也十分喜欢散文。

散文最大的妙处,就是真。季羡林常说,写文一定要真,切记不能总是说大话,空话,废话。我们所写的内容,一定要是源于生活的,哪怕是些琐碎的小事,只要触动了自己,写出来就是极好的。

我很喜欢他的这些想法,也觉得这样的想法才是一个文人该有的想法。

他做人亦如此,朴实真诚。身为北大副校长的他,常常穿的是一身布衣,配一双布鞋。以至于有次开学季,有个新入学的学生以为他是校园里打扫卫生的老头,让他帮忙看行李。学生太忙,再回来已过了大半天,那个“老头”却依然守在他的行李旁……

这就是季羡林,朴实无华的季羡林。

初知他的时候,他还健在,每天对着窗前的花草日月,看光影浮动,著万千文章。

也曾幻想过,有朝一日能亲自去看他一眼。

可,他却在7月11日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今,闲暇时,我依然最爱读他的散文。

他也一直活在他的散文里,真实而动人。

篇4:季羡林散文《走运与倒霉》

季羡林散文《走运与倒霉》

走运与倒霉,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立的俩个概念。世上无不想走运,而绝不像倒霉。

其实,有俩件事是有密切联系的,互相依从的,互为因果的。说极端了,简直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这并不是我的发明创造。

俩千多年前的老子已经发现了,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老子的`服就是走运,祸就是倒霉。

走运有大小之别,倒霉也有大小之别,而二者往往是相同的。走的运越大,倒的霉也远惨,二者之间成正比。中国有一句俗话说:“爬得越高,跌得越重。”形象神动的说明了这种关系。

吾辈小民,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着吃、喝、拉、撒、睡;操持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时候难免走点小运,有的是主动争取来的,有的事实来运转,好运从天上掉下来的。高兴之余,不过喝上二两二锅头,飘飘然一阵了了事。但有时又,难免倒点小霉,“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没有人争取倒霉的。倒霉之后不过心里郁闷几天,对老婆孩子发发小脾气,转瞬就过去了。

但是历史上和那大人物和大款,他们一身系天下安危,或者一个地区、一个行当的安危。他们得意事,比如打了一个大胜仗、或者倒卖房地产,炒股票,发了一大笔财,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自以为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故一世之雄也”咋二两二锅头了得。然而,一旦失败,不是自刎乌江,就是从摩天高楼跳下,“而今安在哉。

中共历代诗人,文学家,都是在倒霉之后,才写出了整古烁今的杰作。像韩愈、苏轼、李清照、李后主等等一批文人,莫不皆然。从没有过状元宰相当文学家的。

了解这一番真相之后,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意义是重大的。它能让我们头脑清醒,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要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

篇5:季羡林散文《做人与处世》

季羡林散文《做人与处世》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人本来也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但是,人自从变成了“万物之灵”以后,就同大自然闹起独立来,有时竟成了大自然的对立面。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资料都取自大自然,我们向大自然索取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怎样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两途: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强制手段。我个人认为,东西文化之分野,就在这里。西方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用一句现成的套话来说,就是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结果呢,从表面上看上去,西方人是胜利了,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自从西方产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奇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大至宇宙飞船,小至原子,无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报复的,它是能惩罚的`。报复或惩罚的结果,人皆见之,比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臭氧层出洞,物种灭绝,人口爆炸,淡水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弊端中哪一项不解决都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前途。我并非危言耸听,现在全世界人民和政府都高呼环保,并采取措施。古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犹未为晚。

中国或者东方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或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宋人张载说得最简明扼要:“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的意思是伙伴。我们把大自然看作伙伴。可惜我们的行为没能跟上。在某种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办法,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前不久南北的大洪水不是很能发人深省吗?

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在这时候,头脑清醒的一方应该能够容忍。如果双方都不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唐朝张公艺的“百忍”是历史上有名的例子。

至于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则多半起于私心杂念。解之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庶几近之。

篇6:质疑与谦虚是良师散文

质疑与谦虚是良师散文

一个人质疑的过程就是严谨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有所感悟的过程。而谦虚如若你心中的一块海绵,只有遇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经验它都会给你渗进去。如果你心中怀着骄傲这块顽石,就是把别人的知识和经验化成水泼上去,它也是滴水不入,所以说质疑与谦虚是人生的良师。

质疑某些事情与事物,不一定每一次都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与判断,但还是能够从中得到教诲。近代科学家华罗庚先生终生习惯质疑,读中学时老师布置假期阅读作业,有一篇阅读胡适先生《尝试集》,要求学生们写出读后感。当华先生在书中读到:“‘尝试成功自古无’,陆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化:‘自古成功在尝试’・・・・・・”华先生读到此处对胡适先生的观点产生了质疑。他认为陆游前辈的观点是正确的,陆前辈所说“尝试成功自古无”,意为:天下之事没有一试就能成功之理。而胡适先生的观点是:自古以来的成功都是一次次“尝试”得来的。他认为两句话的意义迥然不同,决不能把第一个转化为第二个,也不能用第一个否定第二个,笔者很认同他的观点。

还有一次他读到唐代塞外诗人卢纶的诗作《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后又产生了质疑。他认为卢纶前辈诗中有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漏洞。于是他写了一首五言绝句,作为了对这首诗的质疑:“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飞。月黑高飞处,怎得见雁飞?”笔者认为这一次华罗庚先生的质疑是错误的,卢纶前辈写的不仅正确还写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胡天八月即飞雪”是出自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诗作,他们两位对征战生活和塞外的气候都有长期的.观察与亲身经历,绝不是凭空设想的夸张艺术构思,八月份塞外内蒙古一代下大雪是经常发生的事,这并不奇怪。“月黑高飞处,怎得见雁飞?”月黑之夜是难以看到雁飞,但是作者可以根据雁飞在空中传来的叫声,判断出雁飞在空中的高度。其实卢纶前辈整篇诗意之意境是:白天唐朝边关将士和入侵的匈奴单于大军征战了一天,夜半值守的将士听到夜空中传来雁惊飞的叫声,本来晚上是大雁宿野休息的时候,而宿雁惊飞在空中正是单于逃遁时惊起来的,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逃跑,寥寥数字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欲将轻骑逐”,将士们发现敌军潜逃,正要率领马不卸鞍的轻装骑兵去追击,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片刻功夫将士们身体和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纷纷扬扬的大雪也遮掩了单于率军溃逃的足迹,虽然写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所以笔者也写了一首打油诗回敬华先生:“胡天八月雪,自古不稀奇。月黑雁高飞,叫声传下来。”

这一类的故事还很多,儒佛道之大修者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鸿儒代表苏东坡前辈也有质疑错误的时候。据说他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一日,他去拜见时任宰相的王安石而未遇,他看见王的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了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前辈上前瞧了后好生质疑,自认为满腹经纶的他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或许是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或者是因为政见不和就将他贬到黄州。苏东坡路过合浦小住时,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捕捉。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路人这是什么鸟叫?路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或许正是他的这种自以为是持才自傲,给他带了很大的麻烦,后半生几乎在贬谪中度过。

所以说质疑必须要融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与学识,还必须具备谦虚的态度,只有具备了这样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教诲中触类旁通精彩自己的人生。

虚伪与抉择的散文随笔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季羡林散文《不完满才是人生》

名人经典语录:不完满才是人生

敬畏文字的初三作文

读巴金的《家》有感

敬畏文字作文

听季羡林先生谈翻译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

让,是一种谦虚的表现作文

季羡林散文《谦虚与虚伪》
《季羡林散文《谦虚与虚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季羡林散文《谦虚与虚伪》(锦集6篇)】相关文章:

老岳母的长寿秘诀散文2022-09-10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开国大典》的阅读感想2023-11-25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2023-06-05

潮流为话题的高考作文800字2023-07-19

诚实议论文小学作文2023-01-22

精美段落摘抄2024-05-18

诚实的优秀议论文2023-06-12

听雨季羡林的读后感2024-01-21

部编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2022-07-08

季羡林散文及其文学史意义202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