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客摆阔》译文及阅读练习

时间:2023-12-28 07:47:0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宴客摆阔》译文及阅读练习(锦集8篇)由网友“卟吐葡萄皮”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宴客摆阔》译文及阅读练习,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宴客摆阔》译文及阅读练习

篇1:《宴客摆阔》译文及阅读练习

《宴客摆阔》译文及阅读练习

原文

余小时见人家请客,只是果五色①、肴五品②而已。今寻常宴会,动必用十肴,且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前有一士夫③请赵循斋,杀鹅二十余头,遂至形于奏牍。近一士夫请袁泽门,闻肴品计有百余样,鸽子、斑鸠之类皆有。尝作外官④。囊橐殷盛,虽不费力,然此是百姓膏血,将来如此暴殄,宁不畏天地遣责耶!

(选自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注释]

①果五色:指干果疏菜五种。②五品:五种。③士夫:即士大夫,官僚。④外官:地方官。

[文言知识]

说“寻常”。古代八尺为一寻;二寻为一常。,这样的尺寸,不算短也不算长,很普通,所以“寻常”含普通的意思。上文“今寻常宴会”,意为如今普通(平常)的宴会。又,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又,辛弃疾《永遇乐》:“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囊橐一一②暴殄——

2.翻译:①且水陆毕陈

②宁不畏天地遣责耶!

3.“遂至形于奏牍”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就到了让人用文字记载;②就直到被人弹劾参奏;③就到了亲自向皇上解释;④就直到被人弹劾现出原形。

参考答案:

1.①口袋 ②糟蹋

2.①而且水、陆食品全摆出了; ②难道不怕天地神灵的谴责吗?

3.②

译文:

余小时见人家请客,只是果五色、肴五品而已------今寻常宴会,动必用十,且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前有一士夫请赵循斋,杀鹅三十余头,逐至形于秦牍。近一士夫请袁泽门,闻肴品计百余样,鸽子、斑鸠之类皆有。尝作外官,囊橐殷盛,虽不费力,然此是百姓骨血,将来如此暴殄,宁不畏天地遣责耶.我小时候看见人家请客,只不过五种果蔬,五种菜肴罢了.

现在的普通宴会,动不动就是上十个菜,而且水生的,陆地上的都有,有时更是寻找远方珍贵的`东西,来求得比别人更好一些.先前有一个做官的请赵循斋,共杀了三十只鹅,以至于写在书上.近来有一个做官的人请袁泽门,听说菜肴品种共计一百多样,鸽子、斑鸠之类都有.他曾作过地方官,家里比较富有,虽然开这些出来并不费力,可是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拿过来像这般暴殄天物,难道不怕天地的谴责吗?

篇2:《宴客摆阔》阅读练习及答案

《宴客摆阔》阅读练习及答案

宴客摆阔

余小时见人家请客,只是果五色①、肴五品②而已。今寻常宴会,动必用十肴,且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前有一士夫③请赵循斋,杀鹅二十余头,遂至形于奏牍。近一士夫请袁泽门,闻肴品计有百余样,鸽子、斑鸠之类皆有。尝作外官④。囊橐殷盛,虽不费力,然此是百姓膏血,将来如此暴殄,宁不畏天地遣责耶!

(选自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注释]①果五色:指干果疏菜五种。②五品:五种。③士夫:即士大夫,官僚。④外官:地方官。

[文言知识] 说“寻常”。古代八尺为一寻;二寻为一常。,这样的尺寸,不算短也不算长,很普通,所以“寻常”含普通的意思。上文“今寻常宴会”,意为如今普通(平常)的`宴会。又,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又,辛弃疾《永遇乐》:“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囊橐 ②暴殄 2.翻译:①且水陆毕陈 ②宁不畏天地遣责耶!

3.“遂至形于奏牍”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就到了让人用文字记载;②就直到被人弹劾参奏;③就到了亲自向皇上解释;④就直到被人弹劾现出原形。

【参考译文】

60、宴客摆阔

我小时看人家请客,只是果五色 肴五品罢了 现在平常的宴会, 而且水陆食品都摆出了,或寻觅远方珍品来胜过别人。有一位士大夫请赵循斋,杀了30多头鹅,于是就被写在奏章中。近来有一士夫请袁泽门,听说有数百余道菜,鸽子 斑鸠 之类的都有。曾经做过地方官,口袋里钱多 虽不费吹灰之力,但这是百姓的血汗 。把它们拿过来这样的浪费,难道不怕天地来惩罚你吗!

【参考答案】

60.宴客摆阔

1.①口袋 ②糟蹋2.①而且水、陆食品全摆出了; ②难道不怕天地神灵的谴责吗?

3.②

篇3:《宴客摆阔》原文及译文

《宴客摆阔》原文及译文

宴客摆阔

余小时见人家请客,只是果五色①、肴五品②而已。今寻常宴会,动必用十肴,且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前有一士夫③请赵循斋,杀鹅二十余头,遂至形于奏牍。近一士夫请袁泽门,闻肴品计有百余样,鸽子、斑鸠之类皆有。尝作外官④。囊橐殷盛,虽不费力,然此是百姓膏血,将来如此暴殄,宁不畏天地遣责耶!

(选自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注释]①果五色:指干果疏菜五种。②五品:五种。③士夫:即士大夫,官僚。④外官:地方官。

[文言知识]

说“寻常”。古代八尺为一寻;二寻为一常。,这样的尺寸,不算短也不算长,很普通,所以“寻常”含普通的意思。上文“今寻常宴会”,意为如今普通(平常)的'宴会。又,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又,辛弃疾《永遇乐》:“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囊橐一一②暴殄——

2.翻译:①且水陆毕陈

②宁不畏天地遣责耶!

3.“遂至形于奏牍”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就到了让人用文字记载;②就直到被人弹劾参奏;③就到了亲自向皇上解释;④就直到被人弹劾现出原形。

参考答案:

1.①口袋 ②糟蹋

2.①而且水、陆食品全摆出了; ②难道不怕天地神灵的谴责吗?

3.②

译文:

余小时见人家请客,只是果五色、肴五品而已------今寻常宴会,动必用十,且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前有一士夫请赵循斋,杀鹅三十余头,逐至形于秦牍。近一士夫请袁泽门,闻肴品计百余样,鸽子、斑鸠之类皆有。尝作外官,囊橐殷盛,虽不费力,然此是百姓骨血,将来如此暴殄,宁不畏天地遣责耶.我小时候看见人家请客,只不过五种果蔬,五种菜肴罢了.

现在的普通宴会,动不动就是上十个菜,而且水生的,陆地上的都有,有时更是寻找远方珍贵的东西,来求得比别人更好一些.先前有一个做官的请赵循斋,共杀了三十只鹅,以至于写在书上.近来有一个做官的人请袁泽门,听说菜肴品种共计一百多样,鸽子、斑鸠之类都有.他曾作过地方官,家里比较富有,虽然开这些出来并不费力,可是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拿过来像这般暴殄天物,难道不怕天地的谴责吗?

篇4:宴客摆阔阅读答案

余小时见人家请客,只是果五色①、肴五品②而已。今寻常宴会,动必用十肴,且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前有一士夫③请赵循斋,杀鹅二十余头,遂至形于奏牍。近一士夫请袁泽门,闻肴品计有百余样,鸽子、斑鸠之类皆有。尝作外官④。囊橐殷盛,虽不费力,然此是百姓膏血,将来如此暴殄,宁不畏天地遣责耶!

(选自明o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注释]①果五色:指干果疏菜五种。②五品:五种。③士夫:即士大夫,官僚。④外官:地方官。

[文言知识]说“寻常”。古代八尺为一寻;二寻为一常。,这样的尺寸,不算短也不算长,很普通,所以“寻常”含普通的'意思。上文“今寻常宴会”,意为如今普通(平常)的宴会。又,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又,辛弃疾《永遇乐》:“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囊橐②暴殄

2.翻译:①且水陆毕陈②宁不畏天地遣责耶!

3.“遂至形于奏牍”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①就到了让人用文字记载;②就直到被人弹劾参奏;③就到了亲自向皇上解释;④就直到被人弹劾现出原形。

【参考答案】

1.①口袋②糟蹋

2.①而且水、陆食品全摆出了;②难道不怕天地神灵的谴责吗?

3.②

篇5:《毛遂自荐》阅读练习及译文

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①,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导读:毛遂“自荐”并且在出使中建立奇功,从此流传于后世,被人津津乐道。但“自荐”也需要能力、自信和对国家的一腔热诚,盲目的“自荐”则是行不通的。

注释: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平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当时(前258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平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求救。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②文武备具:犹言文武全才。③称诵:称颂。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余无可取者( ) 2.其末立见( )

3.毛遂自荐于平原君( ) 4.使遂蚤得处囊中( )

二、翻译

1.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语_____、_____都出自这篇文章。前者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你如何看待毛遂“自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毛遂自荐》阅读练习及译文

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和他一起去,找到了十九个,剩下的`没有能选到。毛遂向平原君自我推荐。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处在世上,好比锥子放在口袋里,那锥子尖立刻就会显露出来。现在先生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身边的人对您没有什么称道,我也没有听说什么,这表明先生没有什么能耐。先生不行,先生留下吧!”毛遂说:“我不过是今天才请求进入口袋里呀!假如早让我进入口袋,就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岂止是露出个锥子尖呢!”

一、1.剩下的 2.尖端 3.向 4.通“早”

二、1.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

2.假如早让我进入口袋,就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岂止光露个尖儿!

三、毛遂自荐 脱颖而出 自己推荐自己 人的才能全部表现出来

四、①人要善于把握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 ②这也是自信的表现。

篇7:饮茶阅读练习和译文参考

饮茶阅读练习和译文参考

饮茶

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着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人。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鸿渐游江介,通狎胜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伯熊饮茶过度,遂患风,晚节亦不劝人多饮也。

吴主孙皓每宴群宦,皆令尽醉。韦昭饮酒不多,皓密使以茶茗自代。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

《续搜神记》云:“有人因病能饮茗一斛二斗,有客劝饮,过五升,遂吐一物,形如牛胰。置柈中,以茗浇之,容一斛二斗。客云:“此名茗瘕。”

(选自《唐五代笔记小说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鸿渐身衣野服。 衣:穿。

B. 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市:买

C. 鸿渐游江介,通狎胜流 胜:超过

D. 穷日尽夜,殆成风俗。 殆大概、几乎。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①其茶自江、淮而来。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 ①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 ①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D. ①皓密使以茶茗自代。 ②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茶与茗是以所采时间的早晚为区分,南方人喜欢喝茶,北方人并不喝茶。茶不仅能止渴,也可使人不想睡觉,泰山灵岩寺的和尚为了坐禅时不打瞌睡而不断喝茶。

B. 人们互相仿效和尚喝茶,于是就成了一种风俗,很多地方的城镇里都有茶铺,无论什么人都付钱取茶喝,茶叶的买卖也不断。

C. 陆鸿渐对茶道的盛行作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仅写了《茶论》,而且造了二十四件茶具,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

D.士大夫们都很看重喝茶,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时请人为他煮茶;晋时谢安去拜访陆纳时,陆纳用茶与水果招待。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2)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

(3)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

参考答案

1.C【解析】胜:有名,出名。

2.B【解析】A项第①句讲喝风俗的形成。C项第②句表现李季卿看不起陆鸿渐重复常伯熊的茶道。D项第①句表达作者反对过度喝茶,第②句讲吴王孙皓喜好喝酒并让下臣喝醉。

3.C【解析】原文是“北人初不多饮”,而不是不喝茶。

4.

(1)茶叶从江、淮一带运来,运茶的车船接连不断,存放处茶叶堆积得像小山,品种数量很多。(“相继”“山积”“色额”各1分,大意1分)

(2)坐下以后,让人摆设茶具,和常伯熊过去的.做法相同,李季卿心里看不起他。(“教摊”“故事”“鄙”各1分,大意1分)

(3) 晋时谢安拜访陆纳,陆纳没有供应制办什么东西,只是摆出茶和水果罢了。(“诣”“无所”,“而已”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茶,采得早的叫作茶,采得晚的叫作茗。《本草》说:“茶能止渴,使人不想睡觉。”南方人喜欢喝茶,北方人并不多喝茶。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位称降魔师的和尚大力提倡禅宗,坐禅时必须不打瞌睡,又不吃晚饭,于是允许和尚们喝茶。和尚们各自携带着茶,到什么地方都煮茶喝。从此,人们互相仿效,喝茶就成了风俗。从邹、齐、沧、棣等州,直到京城,城镇里大都开设店铺煮茶卖,不管是僧道之徒,还是世俗之人,都付钱取茶喝。茶叶从江、淮一带运来,运茶的车船接连不断,存放处茶叶堆积得像小山,品种数量很多。

楚地人陆鸿渐写了一篇《茶沦》,论说茶的功效以及煮茶的方法,又造了二十四件茶具,用大篮子装着。远近四方的都钦佩、羡慕,喜欢新鲜事的人家里也都收藏了一套这样的茶具。有个叫常伯熊的人,又根据陆鸿渐的论说作了大量修订补充。于是茶道盛行,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到临淮县客舍的时候,有人说常伯熊精通茶道,李季卿就请他表演。常伯熊身穿黄披衫,头顶乌纱帽,手拿茶器,口报茶名,安排指点,使旁观者刮目相看。茶煮熟了,李季倾喝了两杯才住口。到了江南以后,又有人说陆鸿渐精通茶道,李季倾又请他来表演。陆鸿渐身穿山野居民的服装,带着茶具进门。坐下以后,吩咐摆设茶具,和常伯熊过去的做法相同。李季卿心里看不起他。茶事结束后,李季卿让奴仆拿出三十文钱,说是酬答煎茶博士的。陆鸿渐游历长江一带,与名流一向交好,受到这次讥笑后感觉羞愧,又写了一篇《毁茶论》。常伯熊喝茶过度,就患了风气病,晚年也不鼓励人多喝茶。

吴国皇帝孙晧每次宴请群臣,都强近他们喝醉。韦昭酒量不大,孙晧暗中让用茶代酒。晋时谢安拜访陆纳,陆纳没有供应制办什么东西,只是摆出茶和水果罢了。这说明人也喝茶,但不像现在的人这样过分沉迷,从白天喝到夜晚,几乎成了风气。起初在中原地区流行,后来传到塞外。往年回鹘入京朝见,带来大批好马,买了茶叶回去,也真够奇怪的。

《续搜神记》说:“有个人因为生了病,能喝茶十二斗(一斛为十斗),有客人劝茶,他又喝了五升多,就吐出一个东西来,形状像牛的胰脏。放在盘子里,用茶灌下去,正好装十二斗。客人说:“这叫作茶肿瘤。”

篇8:《六国论》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六国论》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六国论

(宋)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3.下列与“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句中的“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B.山峻高而蔽日

C.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4.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怪罪

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弃,排斥

C.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窥:图谋

D.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隙:矛盾

15.下列各项中的加粗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常为之深思远虑 / 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在也

B.而在韩、魏之郊 /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C.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 / 智勇多困于所溺

D.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 /其皆出于此乎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7分)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3分)

答: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4分)

答:

17.阅读全文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

(1)本文作者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答:

(2)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5个字)

参考答案

13.A(题干和A:掩护;B.遮住;C.隐蔽,躲藏;D.受蒙蔽)

14.D

15.C

16.(1)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2)后来秦国攻打了赵国两次,李牧接连打退了他们(或李牧接连使他们退却),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

17.

(1)六国之士虑患疏,见利浅,不能看清天下形势而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致使秦国得以各个击破而灭亡。

(2)弊在赂秦(不超过5个字)

【参考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服时,就要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范雎就为此担忧而加以劝阻。既然这样,那么秦国所顾忌的,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他人的国都,前面有燕、赵的抵抗,后面有韩、魏乘机进攻,这是危险的道路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两国时,却不曾有对韩、魏的顾虑,那是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算得上是了解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大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于秦国呢?韩、魏屈服于秦国后,秦国人就可以对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全天下诸侯普遍受到秦国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要凭借作为对西方的屏障,所以就不如亲近韩、魏以此来抗拒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越过韩、魏,去觊觎齐、楚、燕、赵等国,那么齐、楚、燕、赵等国就能够凭这样的局面保全自身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去支持面对敌寇的韩国和魏国,使韩国和魏国没有来自东方的忧虑,从而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以便暗中帮助前方两国解除危急,像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事变,那秦国还能怎么样呢?诸侯们不知道想出这样的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厄了。致使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攻取这些国家,结果能不令人悲哀吗!

《宴客摆阔》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夜宴桃李园序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原文及赏析

《朱子治家格言》全文

《折桂令·九日》原文翻译

《折桂令宣城怀古》的阅读答案及解析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河大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设计

《陆游家训》原文及欣赏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关于勤俭名言

《宴客摆阔》译文及阅读练习
《《宴客摆阔》译文及阅读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宴客摆阔》译文及阅读练习(锦集8篇)】相关文章:

《宋史、洪皓传》阅读联系附答案2024-05-22

李渔文言文原文和翻译2023-04-14

《折桂令·登姑苏台》原文及赏析2024-03-29

关于节俭的格言2023-09-01

墨西哥饮食礼仪介绍2022-10-14

《折桂令·寄远》原文及赏析2023-09-09

《折桂令·微雪》原文及赏析2022-06-25

节俭经典格言2022-04-29

商务饮食礼仪介绍2022-12-10

勤劳节俭的妈妈作文2022-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