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应用》课程教学(精选19篇)由网友“风挽尘”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Internet应用》课程教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Internet应用》课程教学
《Internet应用》课程教学
过去,电子商务专业Internet应用课程基本上都是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来上的,其好处是这些教师对计算机应用知识掌握得非常透彻而全面,但是上课的效果并不好,学生听着这些枯燥泛味的名词概念,好像互联网的各种色彩丰富的应用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这个学期我决定自己来上这门课程,想把它上成同学们非常喜欢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大家通过学习和使用熟悉互联网上各种新发展起来的有趣的'应用:博客、微博、拍客等等。
这是一种探索性教学的方法,把教学放在次要地位,把课堂还给同学们,让大家成为互联网的主人。难度很大,首先我担心同学们的注意力并不集中在应用上,而是在自己熟悉和喜爱的那些诸如视频、偷菜或者其它的flash游戏上,毕竟这些东西的吸引力有些大。其次,我也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担心自己对这些互联网的新应用把握得不好。第三,是不是还有其它很多我没有关注到的?是电子商务可以借用的?
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够喜欢这门课,能够而且愿意积极地投入、进入、深入,充分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乐趣,当然,我们的着眼点是如何充分地利用这些互联网应用来为电子商务服务。
篇2:数学教学课程应用论文
数学教学课程应用论文
摘要:初中新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的发展,提倡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能力,与生活联系密切,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加深对数学的认识。但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上,存在较多的还是老师讲学生听,课程气氛不活跃;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动手反应能力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应活用好新课程,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农村;学生
前言
初中数学新课程是以学生发展为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勤于动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反映了新时代对数学教育的要求,明确了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理念。然而,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农村的中学生数学基础差,厌烦数学,缺乏动手实践能力,这是许多从事农村中学数学教育工作的教师普遍感受到的难题。因此,活用好新课程,使农村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喜欢上数学,加强动手实践能力是我们广大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教师的重任。
一、参透初中数学新课程的特点
(一)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数学新课程主要突出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接受教育的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真正让每个学生打好基础,促进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对于农村大部分的初中生来说,新课程的使用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二)注重联系生活,关注学生发展
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与生活有很大联系的,能学以致用的,主动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喜爱,自觉地去学习。新课程不仅考虑到了数学自身的特点,更是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农村学生为什么数学基础差,不喜欢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这正是因为我们不能做到学以致用。许多农村中学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的知识对以后都没什么用,还不如不学。
(三)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主要是注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化和持续发展。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具有现实性、探究性、趣味性和综合性等特征,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平台。同时,新课程广泛地使用集合语言、逻辑关联词及向量、微积分知识处理传统内容,丰富了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增设了“数学建模、研究性课题、数学文化”三个板块内容,可以使教师极大的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自由地展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参与数学教学过程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二、初中数学新课程在农村教学中的活用
(一)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我们教师应认真学习了解新课程的改革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作为出发点,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作为一个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都活跃起来,这一点也是农村教育工作中的难点。农村学生相对城市学生较为沉默一些,要提高他们的积极性,需从他们感兴趣的一面入手,组织他们呢参加各种数学活动,将数学与实践结合起来,使他们初步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而喜欢上数学。
(二)重数学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正让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得以应用,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的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农村生活环境中应用到数学的例子,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原因。如在学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可以以旧式的泥砖屋屋顶作成人字架为例,为什么不是作成平行四边形啊?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比较后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不稳定。如在教学完“统计学”之后,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一次实践数学活动,布置一个课题给学生完成,如:让学生负责收集自家附近20户人家(年龄段在15―30岁之间),统计大学学历以上毕业、大专毕业、中专毕业、高中毕业和中毕业的人数,并对此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收集资料,分析情况,可以让他们了解到目前农村的高等教育还处在哪个发展阶段。学生通过经历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制表分析,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让他们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用处和乐趣,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从而更喜欢数学。
(三)营造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氛围
农村学生在是数学学习中缺乏主动性、探究性,也没有预习的习惯。我们教师则不能单单地授完课,布置作业就行了,在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学会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去学习,而不是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话题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我们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给他们一点提示,鼓励他们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推理、查资料、交流等方式解答。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这一章时,在RtABC中,CD是AB上的高线,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你能得出那些结论?”这样的结论开发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后,提出了许多结论,如:⑴∠ACD=∠B,∠CAB=∠A⑵ACD∽CBD,CBD∽ABC,ACD∽ABC⑶CD2=AD*BD,AC2=AD*AB,BC2=BD*AB(射影定理)等。
还可以继续深入:如果把条件和结论互换,命题是否成立?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又得出了许多命题。如:
(1)已知CABC,AC2=AD*AB,求证:,CDAB,CD2=AD*BD(成立)
(2)已知BC2=BD*AB,AC2=AD*AB,求证:,CDAB,CABC(成立)
(3)已知∠ACD=∠B,AC2=AD*AB,求证:CABC,CDAB(不成立)
可通过一步步的探索,让学生发现数学的奇妙,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
(四)让学生勤动手,真正体验数学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学数学也一样,不能一直光用耳朵听,要通过动手实践后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通过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农村学生的动手反应能力还是存在一定的弱势,缺乏这方面的锻炼。所以,我们教师应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如在学习立体图形一章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棱、顶点、面数的关系,立体图的点面关系。我们可以举行一次关于正方体的动手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准备好材料,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同时要可以切开的。在农村什么材料是最多的,由他们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身处农村的学生,大部分都可以想到充分利用土资源,将泥巴捏成正方体,再一一地进行实物指导,这样通过观察、交流后,从感观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加深了理解。
“教师教,学生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教师的角色已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新课程的推行,适应了时代的潮流,我们从事农村教育的工作者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引导农村学生走出原有的传统模式,充分地使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真正转变农村学生的思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数学”为“用数学”,加强农村学生的数学基础,增强动手实践能力。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教育工作也是建设中的重点,新课程的改革适应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结合新农村建设,教好数学课程是我们的光荣使命。
篇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在校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实训于一体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系统地、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和微型计算机的操作技术;熟练地掌握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及常用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具备在网上获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教”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为纯理论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和工作原理等。这个部分教师使用教学课件讲授为主,教学场所为教室或者是多媒体教室。第二为计算机应用,以操作为主,授课地点为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人手一机,教师使用教学软件采取互动式、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实训法等多种形式与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操作为主,改变了以教师讲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理论教学搬进实训场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转变;教师由以往的“讲三练二考一”向“讲一练二考三”转变,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学”
此课程的“学”有两层含义:一是老师如何让学生学,二是学生如何来学。
“一体化”教学的体系清晰,形式生动活泼,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展开教学,针对性强,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教师既讲解理论又传授技能,与学生相处时间增加,更容易获取每个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情况的信息,便于及时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突出了操作训练,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学、做”一体。
三、具体教学案例
我曾经给几个专业的学生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并尝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相同,教学侧重不同”的情景教学。
(一)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之后,并不直接开始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软件使用)的教学,而是进行计算机实际应用的教学。考虑到计算机本专业的学生在其后要开设大量的本专业课程,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这些后续课程的前导,因此在当前的第二步(计算机技术基础内容的教学)安排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其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更多地教授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内部核心运用。在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中,要完成Word、Excel、Powerpoint相关知识的教学,还要着重强调熟练操作,自主学习。这是对之前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学到的软件概念的实践感知,也是对其后本专业软件课程的一个提前认知。
(二)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
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是学校、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很少会更深入地对计算机软件编程和硬件维护方面进行研究,而是办公软件运用较为频繁。所以,笔者在教学“两步走”的第二步,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上花大量的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针对该专业学生的工作方向,在介绍基本的软件使用技巧之后,讲解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这样使得学生通过具体的应用了解计算机的相关软件,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带来便利。
在进行PowerPoint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笔者增加了“如何通过PowerPoint制作一节课”等等教学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外扩展环节里,布置了通过PowerPoint制作市场推广计划等练习项目。
(三)对文秘、社会工作与管理等专业的教学
文秘、社会工作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各单位从事文秘、行政等相关工作,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而是对办公软件的运用较为频繁。所以,笔者在教学“两步走”的第二步,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花大量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
篇4: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思路论文
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思路论文
【摘要】《计算机应用》课程是我校针对专科层次学生开设的一门职业素质必修课,理清其教学思路,才能真正把握整个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围绕《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四大实施要素,对该课程的教学思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字】计算机应用;教学思路;教学指导
作为教学实施的主导者,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开展前理清一条清晰的、有效的教学思路,才能在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握方向,从而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另外,一门课程的教学思路不应该是固定而不能变化的,要能够因教学对象、具体教学过程的情况变化而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本文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思路。
1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
1.1课程定位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面向我校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专科层次学生的一门职业素质必修课,是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性课程。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信息社会背景在所必须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充分认识现代化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社会整体环境的深远影响。在学习本课程后,学生能主动并积极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能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传播和应用的能力;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为今后的主动学习、终生学习和适应信息化工作环境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1.2教学目标
1.2.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与应用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具体内容: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信息、信息处理、信息系统、信息化以及信息社会的基本概念;数字技术的基本概念、数值、文字等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电子元器件、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和集成电路卡的概念。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的逻辑组成和各个部件的功能;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分类;中央处理器的概念、结构、基本任务和性能指标;指令、指令系统的概念;指令和程序的执行过程;主板、芯片组与BIOS的概念;存储器层次结构和主存储器的基本知识;个人计算机输入输出操作的原理;I/O总线的类型;常用I/O接口的知识;常用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器、触摸屏、扫描仪、数码相机)和常用输出设备(显示器和打印机)的作用、分类方法、主要性能指标和工作原理。计算机软件方面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程序和软件的概念、软件的分类及基本特点;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分类;操作系统的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和设备管理的基本知识;Win-dows、UNIX和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算法的概念、属性、表示和分析方法;计算机语言的作用;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常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语言处理系统的概念和工作过程。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与分类方法;通信的基本模型、信号的分类;多路复用技术的作用与类型;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技术;信道的概念和常用传输介质的特点与分类;局域网的基本知识;以太网的类型和特点;因特网的发展、组成与常用接入技术;网络分层结构和TCP/IP协议;IP地址和IP数据报的概念;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域名系统的概念;电子邮件、万维网、IM和文件传输服务的基本知识。数字媒体方面的相关知识:字符编码标准;文本处理和常用文本处理软件;图像与图形的概念;图像的'获取、参数及常见文件格式;计算机图形的应用;声音的概念;数字声音的获取过程与获取设备;数字声音常用的压缩编码方法;计算机合成声音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数字视频的概念、获取方法与获取设备;数字视频的常见文件格式、压缩方法和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及数据库方面的相关知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概念、类型和特点;DB、DBMS、DBS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数据库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基本语法;典型信息系统的特点。
1.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以下操作能力:Windows操作系统部分:Windows7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管理;个人计算机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常用外设的使用与维护;文件的创建、保存、复制、移动、删除、属性设置等基本操作;使用浏览器软件浏览网页、检索信息、下载资源等操作;WinRAR、讯雷等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撰写和收发电子邮件。MicrosoftWord的操作方面:文本的编辑和格式设置;段落格式和页面格式的设置;分栏、首字下沉、边框和底纹的设置;图片、图形、艺术字、文本框等对象的插入和格式设置;通过插入或文本转换为表格的方法创建表格、表格属性设置和计算操作;文档的创建、保存、打印和保护。MicrosoftExcel2010的操作方面:电子表格编辑;填充柄的使用;公式的编辑;相对地址、绝对地址的使用;常用函数的使用;工作表格式化;各种类型图表的创建和编辑;使用数据透视表对数据进行分析;工作簿的新建和保存。MicrosoftPowerpoint2010的操作方面:幻灯片的基本编辑;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的设置;图片、图形、文本框、艺术字、SmartArt图形等对象的插入和格式设置;为演示文稿应用主题;幻灯片背景的设置;母版的使用;文本、图片、图形等对象的动画效果和幻灯片切换效果设置;使用超链接;演示文稿放映方式的设置;演示文稿文件的新建和保存。
1.2.3素质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以下基本的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优良的道德修养、合格的职业素养、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团队精神、独立的专业主见、科学的思维方式、独立的判断能力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1.2.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勤奋、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热爱自己从事的专业工作;培养较高的求知欲,勇于探索并使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不怕困难的信心、决心,能从战胜困难中体验快乐。‘’‘’
1.3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内容包含了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计算机硬件、第三章计算机软件、第四章计算机网络、第五章数字媒体技术、第六章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第七章Windows7操作系统、第八章因特网应用、第九章MicrosoftWord2010文字处理、第十章MicrosoftExcel2010电子表格和第十一章Microsoft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操作的相关内容。
2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2.1教材
根据《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考核要求和我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同时为了适应我校专科层次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特点,选用了以下教材。江苏省普通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配套教材《大学计算机教程》作为理论知识的主要教材,该教材由吉根林、王必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教材紧跟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结构合理、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力求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与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以“十三五”高职高专重点规划教材《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实训指导》为操作知识的主要教材,该教材由戴锐青、桑一梅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教材具备较强的实用性,主要针对高校在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操作的教学,同时满足江苏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中操作部分的考核要求。
2.2教学参考资料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两大部分,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而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技术具有发展迅速、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需要广泛的教学参考资料作为补充。因此建议学生以各类计算机类的教材、杂志、站作为参考资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实际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与手段
3.1教学理念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一门既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课程,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应理论实践并重,注意基本的理论知识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突出课程的实用性。采用教学与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实际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在教学的同时,配合大量的操作训练,注重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2教学方法
本教学思路结合《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3.2.1分层教学法本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采用分层教学法,即将每个章节的内容按必修类、提高类和补充类进行组织,使得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掌握知识的差异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既能满足教学需要,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2.2项目驱动法本课程的实践部分采用项目驱动法,即将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呈现,并将内容按任务进行划分,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项目。使用项目驱动法的优点是能够清楚地呈现操作的实际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主动完成学习并进行拓展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为:第一步:教师呈现项目效果,分析使用的主要操作内容;第二步:教师以任务为单位介绍各知识点,讲练结合,指导学生完成指定的操作;第三步:教师对项目进行整体的重点、难点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提高应用能力。
3.3作业安排
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理论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本门课程的作业包括了理论知识的课后作业、操作知识的课堂作业、操作知识的课后作业三部分。操作知识的课堂作业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并提交给任课老师,所有课后作业要求按时完成并统一提交批阅。
3.4课程考核模式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我校专科层次各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必修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该课程为考查类课程,由任课教师随堂完成考核,具体考核采取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按过程考核成绩30%、期末考核成绩70%的比例分配。期末考核包含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考核两部分,并参照江苏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核的内容分布,包含45分的理论知识和55分的操作两部分,总分为100分。
4学习方法指导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围绕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因此区别于纯理论课程或纯操作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采取适合本课程的学习指导方法。理论知识学习方面,针对教材、课堂教学内容、补充阅读材料和课后作业涉及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展开一些专题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未知知识的能力。操作能力学习方面,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并结合组间竞争机制,以竞争促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5结束语
成功的教学与教学思路的形成、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反思各个环节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其中教学思路是根本,关系到后续环节的成功开展。本文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实施思路。
参考文献:
[1]吉根林,王必友大学计算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戴锐青,桑一梅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实训指导南京大学出版社,
[3]张福炎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4]张居晓大学信息技术简明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
篇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反思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反思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今已成为信息化的时代,在信息化的时代里计算机作为人们通用的工具。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意识,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加强。
我从事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的教学工作已10多年了,教材也发生了多次变化。虽然现在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开设计算机课程,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计算机的操作还是不熟练。所以如何对电大专、本科层次的学生讲解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多年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 让学生认识到电大教学中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重要性
目前,电大的各类专业、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显然,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应对本课程的教学背景有充分的了解并对本课程的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
1、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
电大是一所远程开放教育的成人高等院校,它采用了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基础、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的教育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求而设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电大学生必须掌握以计算机应用及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自主学习的手段,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很多电大学生对计算机仍然比较陌生。即使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电大学生用起计算机来,也常常捉襟见肘,表现出基本技能的欠缺。
2、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大学生现实状况的需要
由于电大是一所成人高校,学生的来源非常复杂,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较素质偏低,所以电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渗透性和变革性都很强的基础课,它综合了诸多现代科技领域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切实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为远程开放教育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克服学习计算机的几个误区
1、英语不好,所以计算机学不好。
经常听到一些成人朋友抱怨自己英语没学好,所以计算机自然也学不会,有的甚至因此不愿接触计算机。
2、年龄大,计算机就学得慢。
很多人不愿或惧怕学习计算机,认为计算机这东西小孩子学得快,成年人的记忆力差,手指不够灵活,学起来太困难。
成年人较强的理解能力及学习主动性,同样他们成为学习计算机的优势。因而,年龄不是学习计算机的障碍。
3、学计算机就是上网。
随着互联网逐渐普及,使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最快的速度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许多人一接触计算机,便马上开始学上网。如果问他了解计算机知识吗?他会很肯定地回答:“会!我每天都上网” 。
4、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我们对于学习知识一直提倡的是:勤奋好学、善于钻研,学习不留死角,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有些朋友把这种精神用在了学习计算机知识上,结果却事倍功半。
3 优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情趣的培养。
1、重视计算机引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我们在计算机引言课中,要从计算机的产生、发展、最新动态和Internet网络的有关常识的介绍,国内外计算机技术的比较,同时结合本地区利用计算机进行经济管理、教育科研、通信、商贸等方面的应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的重要作用,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个人成才的需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上机操作能力,使学习兴趣持久不熄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极强的学科,应该说上机练习时间占70%,理论教学、演示30%。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不熄。
4 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能力
1、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合作精神、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我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首先分组,将几个同学分为一组,并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开展小组竞赛的活动,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并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只有合作愉快,才能获胜。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互相指正错误。共同进步,这样掌握知识又快又好。
2、充分用好“帮助”功能
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到,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时可以借助Windows程序中良好的帮助系统,当我们对某一功能不了解时可以随时按下F1键来打开帮助。如:Word 的“帮助”功能中隐藏着不少小窍门,如显示“日积月累”、快速获取帮助主题等等,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做个有心人,充分挖掘其功能,就可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3、借助网上别人的学习经验
网络是一个大课堂,上面的东西是五花八门,凡是不太清楚的知识点等,都可以上网去查,“拜网为师”,诸多问题在网上都能找到一定的解决办法。
总之,学好计算机基础,以便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在熟练中总结出一些技巧,这才是计算机基础这门程的教学目的。同时也为其他相关学科打下基础。
篇6:浅谈如何对做好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
浅谈如何对做好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
应用写作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文章提出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地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学习.
作 者:兰莹萱 作者单位:广东化工制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年,卷(期): 9(9) 分类号:H193.6 关键词:应用文 写作 课堂教学篇7:《行政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应用分析
韦玲云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文经教学部广西南宁
530022)
【摘要】本文结合《行政管理学》教学实践,对成人专科在职教育
学的应用及在实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具体分析,以期在提高教学实效方面作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成人教育;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案例应用
【中图分类号1G72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02―0032―03
//仨
吣1】政管理学》作为--t-]研究行政管理活动
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内容丰富,有着很强的与实践和现实联系紧密的应用特性,对于理论基础薄弱的成专学生来说,单纯采用课堂理论教学进行理论知识灌输,不仅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专业知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丰富的行政管理理论思考和解决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案例教学凭借行
成专在职教育学生的特点之一是理论基础薄弱而实践经验较丰富。这类学生在入学时文化基础普遍较差,水平参差不齐;加上他们是在职人员,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难以保证系统地学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单纯依靠理论知识讲解和灌输,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正好可以利用成专学生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案例教学中,
政管理案例丰富典型的实证性,有效沟通了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是促进成专学生有效把握专业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选择
案例讨论的过程既是一个难得的通过实践(案例)检
验和升华理论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案例)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都是来自行政管理活动实践中
行政案例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是成人专科在职教
育行政管理学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的真实的事例,尤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学
生有一种置身其中的亲临感,对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积极性就会高些。在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中,大家各自发表见解,在充分交换意见中
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把有关的教学内
容编成案例的形式,通过教学双方对案例的分析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它通过以案例反映实际的探求来夯实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激发成专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促使成专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训练更为切实地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和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1
实现对问题认识从片面不断趋向完善,最后取得一定
共识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1.2
案例教学的引入有助于调动成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注重提高学生在实践
中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达到这一目标,除老师的有效指导外,更取决于受教育者的积极协同和内心共鸣,而其中最为首要的是激发其兴趣。兴趣是学习之母,在成专在职学生中
案例教学的引入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尤其重要。由于成专在职学生基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繁忙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体力和精力,
鬈行政管理学》的理论知识
【收稿日期】―11―1032
6月
JOURNALOFGUANGXI
RADIOANDTV
UNIVERS兀Y
Jun.2009
工作之后再投入学习,自然是比较容易产生疲倦心理。在这种情境下。如果一味采用抽象的理论分析或纯粹的知识介绍和逻辑推理,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自然很难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而案例教学法的适时引入,教师围绕学生关注的各种问题选择案例,配合案例的载体或是视听媒体,直观生动,通过案例教学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加强了师生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能有效激发成专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有助于提高成专在职
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成人学生参加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提
升自己的学历,他们还普遍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希望自己的管理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案例教学法是培
养成专在职教育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有效手段。首先。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对案例中大量原始材料和信息进行判断与分析,可以有效地锻炼其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其次,案例教
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案例的讨论,发表个人观点或进
行辩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而案例教学中适当布置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环节,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等等。
2
篇8:《行政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应用分析
2.1
结合教学内容精心选编案例
结合教学内容选编合适的教学案例,这是《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关键。对应于《行政管理学》各章
的理论内容,行政管理案例是大量存在的。这就要求
教师在选编案例时,要认真分析,精心选择,合理使
用。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2.1.1
案例的本土化。案例反映的情况要与
中国行政管理改革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其具有中国特色,易于理解和分析。由于我国《行政管理学》起步较晚,目前采取的案例多是西方行政管理活动的案例。如果采用西方国家的案例,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
等方面的差异,分析起来较为困难,不易把握,而且
也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不真实感,学生难有置身其中的感受,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对案例的选择,要摈弃那些一味运用国外案例的做法,注重国内案
例的搜集和整理,使案例教学能够本土化、甚至本地
理论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加以运用。
2.1.2
案例的典型性。所选的案例必须是行
政管理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真实事例,要避免选择行政实践活动中的极少数、偶发的事件。这样,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使获得一般性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在讲授行政监督的内容时,可以选编我国近几年来政府反腐败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有利于加深成专学生对行政监督的系统性、紧迫性等重点内容和相关理论的认识和把握。
2.1.3
案例的时效性。所选的案例要尽量贴
近现实,要选择那些最新发生的、有一定影响力的行政管理重大事件,避免选取那些发生时间比较久远的案例。因为较长的时间距离、比较陈旧的案例,学生难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分析起来也不容易把握。成
专在职学生一般对身边的事关注度往往比较高,如
果选取的案例是那些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案例,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的案例,比较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讨论的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实际问题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解决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2.2《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组织
2.2.1
指导学生充分做好案例教学课前准备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案例,首先要求教师要制定好课堂计划,预先分析教学案例的难度、仔细安排好
讨论的阶段以及组织讨论的方式、预计可能出现的
情况或突发问题,准备采取的应变措施等;其次,教师要提前l一2周将所选案例分发给学生,适当给学生指出问题发生的背景和问题所面临的困境,要求学生掌握与案例分析相关的理论,为案例分析、讨论
做好知识准备,并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案例,积极思考,并自行组织小组讨论、找出问题,合理进行逻辑推理,提出个人见解,撰写个人案例书面分析,做到
上课有备而来。
2.2.2
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组织好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重要形式和中心
环节,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所在。课堂讨论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由小组代表陈述观点、小组间展开讨论,最后由学员自由发言。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扮
演好主持人和引导者的角色,注意引导更多的学员积极参与,对于那些对案例有自己的看法但缺乏勇气参加讨论不太积极的学生,可以鼓励这些学生发
33
化,贴近日常生活,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
韦玲云/著
言。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掌控好讨论主题,对讨论的
内容进行引导,不能使讨论漫无边际,脱离教学主题,要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围绕案例积极思考,比如案例中成功运用(或违背)了行政管理哪些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从而澄清认识,加深学生对课程理
论内容的理解,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完整认
识。
2.2.3
认真做好案例讨论总结和效果评价。
总结与效果评价是案例讨论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整个案例做出全面的总结,并对整个的案例分析过程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和所取得的进步,同
时需要进一步强化案例所传达的信息。同时,总结过
程还要注意对学生在讨论中反映出来的带有普遍性
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或集中解答,指导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要抓住案例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运用相关行政管理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分析,为学
生进一步奠定广泛的.知识基础。
3在课程应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合理安排案例教学的课时,坚持理论教
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
尽管案例教学在成专在职教育《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如前所述的优势,但它不能代替
系统的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在教学实践中,要特别
注意与其他教学法的结合。成专在职教育的学生基
本都是工作之余来学习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案例教学虽然有其长处,但它在知识传播的效率性、时问消耗性等方面比教师理论讲授法要差。案例教学需
要教师和学生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学效率较
低,在成专在职教育《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如果过多的采用案例教学会占用理论教学有限的课时,
影响到课程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系统传授。因此,在成
专在职教育《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要合理安排
案例教学的课时,要坚持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3.2
根据行政管理课程章节和成专在职学生
特点选用案例
篇9:《行政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应用分析
点比较突出,成专在职学生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各人在年龄、阅历、社会处境、工作职业、学习条件、心理特点与发展趋势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面对这样一个内部共性少而类别众多、情况复杂的群体,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所选案例要与成专在职教育学生的知识层次相结合,难易适中。如果选取和编写的案例难度过高、涉及的理论知识过深,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引起学生对案例学习的畏难或排斥心理,影响案例教学的目标和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从大量的同类案例中筛选出难易适中、描述相对简洁、符合成专在职学生层次学习提高的案例。
3.3
结合案例教学积极探索符合成专在职教
育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考核方式
在传统理论传授的课堂教学中,是以规范化和
确定性的知识讲授为主线的单向教学形式,与此相应的。长期以来成专在职教育《行政管理学》课程的考核采用的也是以规范化和确定性的知识考核为主的答卷方式。但案例教学中开放式的讨论也因缺乏客观的评价依据,增加了教师评估学生知识接受程度的难度。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究竟能有多少延续在期末考试中是难以测量和评估的,案例教学中表现积极的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却不理想,践,积极探索符合成专在职教育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考核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参考文献】
【1】齐明山.公共行政学(第二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庄国波.行政管理学教学研究中的问题【J】.南京人口干部管理学院学报,(4).
13]许云萍.行政管理学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9).
f4】张宗坪,宋敏.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J】.黑龙江教育,2007(4).
【5】崔宪宏.
16]刘晓丽,邵小兵.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1).
【作者简介】韦玲云,硕士研究生,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责任编辑王启勇】
这样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因此,跟踪研究教学实应用研究【.太原大学学报。辅的原则。
精,不是该课程的所有章节都适用案例教学,必须注意结合成专在职教育学生的特点和课程内容挑选出最适合案例教学的章节,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的精心挑选和案例教学准备。成人教育对象的多元性特
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篇10: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讨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讨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结合我院实践状况,深思计算机教学,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变革的思绪和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
引言
计算机被普遍应用于教学中,美国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研讨和应用最早的国度。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应用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多媒体计算机的呈现,促进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提高,推进了教育观念、体制的革新和教育的现代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此课程旨在培育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才能,为学生学习其它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在不同专业的应用场景的差别,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充沛理解、正确认识学生原有的计算机基础学问,依据不同专业的应用请求,调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构造体系和内容,变革教学办法和思绪。
1教学现状及剖析
1.1生源差别,程度良莠不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针对大一重生开设的课程。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重生来自不同省区,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程度、学生先前的计算机基础学问储藏、智力程度等的差别及各中学对计算机相关学问的请求各异,重生起点不一样,程度良莠不齐。大局部学生可以纯熟运用Win7操作系统,可以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文娱和学习,接触过office办公软件但不能纯熟运用。有的学生可以控制office办公软件的根本操作技艺,也有的学生已获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证书,以至已有一定的编程基础。但是也有少局部学生很少接触电脑,基础学问简直为零。因而,教员应因材施教,切忌“一刀切”。
1.2教学内容根本相同
目前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设置的教学内容根本都是相同的。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是Win7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运用、网络基础学问、IE和OE的运用及关于计算机的一些根本概念、根本学问和微型计算机的组成,这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构成一定的学问构造,但触及到的操作相对简单,难以和学生的本专业学问相衔接,很难到达较高的应用程度,不能更好地应用于本专业。
1.3教材组织构造不合理,局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很多,但存在的普遍问题:大局部书中根本操作内容的应用性价值不高。教材以内容为导向,注重操作步骤,触及到的操作相对简单和单一,缺乏详细的实例,难以和实践应用相结合。比方在word模块,大局部教材中按步骤解说如何设置字体、如何设置段落、如何插入图片等,学问点很零散,难以将这些学问点和实践的应用有机的交融到一同,看不到实践的效果。计算机的软、硬件开展很快,在对计算机配件和常用软件进行引见时,局部教材的学问点相对滞后,不能及时的更新产品型号和软件的版本。局部有一定计算机基础学问的学生,觉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任务很简单,无非就是应用word打字、复制、粘贴文件和文件夹。这局部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缺乏积极的主动性,不愿意入手去操作、去练习,而在项目理论中却无法处理实践问题。
2变革思绪及措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开展,计算机学问一日千里,这就请求教员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既要不时更新内容以顺应科技的开展,又要思索到现阶段学生本身的学问程度。这对教员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请求。
2.1合理编排和组织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不同专业的学生控制的计算机基础学问不同,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学问差距悬殊,因而教员需求梳理出不同专业学生关于计算机学问和技术的不同需求与偏重点,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腕,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1]。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关于计算机基础学问和操作技艺请求都比拟高,而非计算机专业更注重学生的根本操作才能,对计算机理论学问相对请求较低,教员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所辨别和偏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院大一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请求学生控制计算机相关的根本学问和根本操作,辅助学生经过国度计算机一级考试。国度计算机一级考试比拟注重根本应用。因而,教员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保证学生控制根本学问的同时应加大应用型学问点的解说。为了顺应科技的开展和社会的需求,教员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重应用性又要与时俱进,不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顺应时期请求[2]。为了进一步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互联网应用学院教员结合目前计算机的开展和学院学生的详细状况,主编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和配套的实训教材,此教材的最大特性就是以学生为导向,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引入大量的实例,将学问点融入实践。比方word模块这局部内容的编排,将触及到的学问点融入到详细的任务中,任务1:写求职信,经过任务1解说word中的`根本编辑功用;任务2:制造简历表,经过任务2解说表格的制造;任务3:简历封面制造,经过任务3引入图文混排;最后任务:综合实训,制造培训材料单页,经过最后任务完成对word模块的综合应用。学院级重生已开端运用,目前效果良好。
2.2分组教学、因材施教,创新教学理念
由于重生在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学问差别很大,因而,在授课初期,教员首先要理解、剖析学生的根本状况,在布置课堂任务时,首先结合学生的本身状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将基础结实的同窗与基础单薄的同窗搭配分组。组内同窗相互分工,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基础结实的同窗对基础单薄的同窗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基础单薄的同窗对基础结实的同窗起到了稳固、升华的作用,同窗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到达了助人自助的效果。关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解说过程中要有所偏重。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一:组装家用办公计算机(这局部内容为组装家用办公计算机和相关学问拓展)。教员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求细致深化地解说这局部内容,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开展简史、特性及开展趋向,控制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从而为本专业学生后续的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系统组成、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等学问点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计算机的系统和原理,并为以后学到的C言语程序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教员只需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理解一下计算机的开展简史、特性、计算机系统组成,明白计算机工作的根本原理,没有必要细致引见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3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更新教学办法,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很大水平上取决于教学办法,教员要不时更新教学办法,改动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时俱进,以到达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量体裁衣、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程度、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办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课程,学问与才能的培育在很大水平上依赖于实践操作。教员在授课时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办公软件的优越性能,在授课过程中以引导为主,采用案例教学,创设与应用情境类似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员在授课过程中能够设定情形,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在进行详细的情形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践动身,遵照由浅入深、按部就班的准绳[3]。例如任务3:word图文混排。教员在解说之前先让学生看一组海报,针对图片中触及到的元素,提出问题,引入主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从书中找到相应的学问点,再进行简单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教员对触及到的学问点进行归结和总结,为学生分配当日的课堂任务。当日的课堂任务———图文混排操作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员全程辅导,鼓舞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尝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认识。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学生将本人的作品上传至教员机,并对小组共同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现和解说。在展现和解说的过程中,经过对不同作品的交流和评价,能够开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充沛发挥本人的才智,提高本人的审美观。学生展现和解说后,教员要及时归结总结,引申提高。在授课过程中还能够引入大量的实例,例如任务1:word根本编辑模块。教员在解说完毕后能够设定学习情境,设定与日后运用所学学问内容的实践情境相相似的情境。布置任务:毕业论文的排版。教员也能够结合社会岗位需求,布置任务:期刊排版。学生作为报社编辑,需求完成这项任务,教员把文字素材发给学生,让学生制造一期期刊。经过完成这项任务,学生综合应用才能得到提高。学生期刊排版作品,见下图1、下图2。当然教学也不能只依赖课堂,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能够互相促进,互相交融。教员能够充沛应用网络学习的平台,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4变革教学考核手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计算机的才能,完善学生的学问体系和构造。由于这门课程的操作性很强,传统的考试方式比拟单一,考核方式板滞,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应用才能和创新才能。教员要改动传统的考试方式,注重才能培育,淡化考试请求。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性,采用灵敏多样的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能够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过程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努力的水平、作品的创新展现三局部,结果考核主要是测试学生实践操作才能,对操作过程中相关学问点的控制和应用。只要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才干更好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完毕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变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只需教员改动传统的教学思绪,不时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理论中不时积极探究、理论,总结经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变革定会获得丰盛的成果。
篇1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 本文分析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任务驱动教学法
1.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为适应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该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面临的形式与问题
2.1教学内容零起点,学生水平差异大。
目前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软硬件基础、中文打字、Windows、Office和网络等基本知识和操作。
然而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学存在着严重的重叠,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学生水平差异较大。
但当前的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采用统一的教材讲授同样的内容。
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就能很快完成任务,之后就打游戏、聊天消磨时间,基础差的学生却完不成实训任务,致使教师的授课内容和进度不好掌握,很难顾及全部学生。
2.2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目前,教学方式大都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在教授理论课时,教师往往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以教师为中心按照课件的内容顺序讲授。
这种单一的“理论+上机”模式,其弊病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能被动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多媒体课件的模式化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学生只能在课件和教师的引导下思考,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3教材内容滞后,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繁多,但针对高职教材的相对较少,一般都是本科教材的简单改版,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有的教材内容滞后,已不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
例如:操作系统除了常用的Windows XP外,如今又有了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Office软件已从版本换代到更高版本,但教材中却还是Windows 与Office 2000的内容。
有些教材包罗万象,难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不符合教学规律。
有的教材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但可操作性差,不适合高职生使用。
3.教学改革的措施
3.1提升教学内容。
该课程应能帮助学生把中学零散的感性认识整合和提升为比较系统的理性认识,进而对计算机应用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共性技术与基本方法建立起一个完整和清晰的轮廓。
对于在中小学时已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操作不再作为独立的内容讲解,改由学生自学。
在内容的选择上以“理论够用”为度,舍弃过时的内容,及时引进最新的技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表述、交流、检索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高效率、高质量工作的意识。
3.2教学内容层次化,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教师可将每个模块有层次地按简单、综合、高级的形式进行组织,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递进,这样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
而每个实例可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其中提高篇在满足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目标,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和领悟能力的差异,以满足分层次教学的需要。
3.3以应用为驱动,在应用中学习。
教师应通过案例应用和实践教学环节,切实落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应用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
因此,计算机教师在授课前要适时了解自己所讲授班级的专业概况、专业课程特点,经常与专业课程教师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在讲授和训练中要结合专业问题的处理来进行。
当学生深切感受到应用计算机工具处理专业问题的'便捷和实用时,学习兴趣才会提高,学习效果才会明显。
3.4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充实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
教师可把讲义、相关课件、多媒体教材库、素材资源都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学习、参考;根据各章节教学基本要求和能力拓展的需要分别设计习题,按照教学进度随机指定一定难度和数量的作业,让学生在网上完成,直接提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学习指导,使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在线交谈方式进行实时交流。
3.4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高职生教师应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高职院校可引入无纸化考试系统,这种考试形式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将考生的水平真正地发挥出来,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
同时,考试系统可自动评分,迅速且准确,减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可以避免人为误差及人情分等问题。
其次,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成绩评定中平时的实践环节应占有相当的比例。
3.5加强实验室建设与教材建设。
机房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要的实验场所,高职院校应重视机房的软硬件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定期对软件、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同时,高职院校对实验室人员也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定期派出进修和学习,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搞好教材建设至关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并且以最适合的案例融合到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知识,保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先进性。
此外,教材要与高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突出相关专业的知识特色。
3.6强化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开展教学科研,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使自己处于学科前沿。
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鼓励教师自学或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提高业务水平;邀请行业专家到校讲座,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参加计算机学术会议,或到别的学校参观学习,学习外校先进的教学经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撰写论文和编写教材;教师可定期到企业或计算机公司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
4.结语
总之,面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高职院校有很多东西值得思考与探索,尤其是计算机教师要努力寻求更合理的教学模式,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更新知识层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凡,余建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1):170-172.
[2]蔡春梅.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J].滨州学院学报,2007,23,(3):84-86.
[3]康建萍.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27-28.
[4]龙怡.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110-114.
[5]刘艳丽,许.高职第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体系建构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8,(2):29-30.
篇1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门课实用性强。
我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任务驱动法,用考核促进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让学生能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程上学有所得,教师能教有所悟,教学相长。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硬件配置;认识计算机的功能作用;学习并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文字录入及Office等常用应用软件;了解互联网相关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共享。
这是一门看起来上课内容浅显,但实际上并不好上的课。
面对学生原来参差不齐的计算机水平,如何让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差较大的学生能够在同一课堂内静下心来,学到他们想学的知识,每人每天能有收获,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使学生能自发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是我们每个任课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现在大部分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差,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入学目的往往就是混个毕业证书。
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差较大,一个班里面,会有一些学生打字速度能有60汉字每分钟以上,会上网、上Q、登录邮箱,会下载图片音乐电影;但是同时会有一些很少接触电脑,不会用键盘,不会拼音打字,认不全26个字母,没用过QQ,不会上网,甚至连打开关闭电脑都不会的学生,学生间计算机水平相差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讲深点,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讲浅点,基础好的学生不耐烦。
第二,电脑课的教法大同小异,上课的一般流程是:先观看教学课件、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学生上交作业,最后教师对作业进行点评和小结。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单一的课本素材和千篇 一律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和厌烦情绪,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上课过程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中职学生很少有看电脑课本的习惯,课本发下去时是新的,上面除了写了个名字之外,其他地方都是空白,到他们毕业时,仍然很新,明明是课本上的知识,却不知道;学生没有上课带笔,记笔记的习惯。
少数的学生开始时带了,但看到其他多数人没有带,后面也跟着不带了,不能坚持自己对的立场。
没有做笔记的结果就是没有复习,知识点记不牢,水过鸭背,课堂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交,缺乏学习自主性。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水平
根据实际中的教学情况,我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尝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课程产生兴趣时,他才会主动去学,有主动探究的行动;学生想学,愿学,有了学习的动力,才会有在学习过程克服各种困难的毅力,最终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收获和喜悦。
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能对学习进行关注和能够持续性地进行学习的保证。
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上好每一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
上好每一节课,学以致用,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在的学生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类型,如果老师上课之前没有明确地告诉他们,学这个软件有什么用?学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学生学起来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不是那么高。
例如:教打字时,告之学生,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打字比赛,比赛获胜会获得证书和奖金,30汉字每分钟是将来能找到一份工作的底线;教计算机组成和电脑硬件配置,上课之前去市内电脑店写好几张2000到3000元左右的组装电脑配置单,给学生分析比较,给学生讲了上课内容之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比较、辨别,学这个可以判断一些电脑品牌硬件的性价比高低;教WORD时候,明确告诉学生这个可以做个人简历、课程表、通知,以后一定用得着;教EXCEL的时候,明确告诉学生这个EXCEL用于数据统计和财务核算,举个例子,让学生同时用计算器和EXCEL电子计算表格算一个工作表里的结果,哪个更快?计算器点个半天,自动填充功能一下子算好一个表的数据,亲眼所见更让学生信服。
从而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这门课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2 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所有的教和学都要随时根据课堂变化来进行调整,不管是什么课程,在教学中都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刚开始,在大多学生不会什么电脑操作的时候,用“先教后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先讲课,后面学生跟着进行操作;当课程讲授过半的时候,就应该改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在学生积累到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时候,这时就可以开始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先让学生试着先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巡视检查之后,再集中讲评作业过程中的学生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后,通过教师的讲解,把不会的问题解决了,可以快速的掌握新的知识,印象更深刻。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遇到问题时相互学习,因为不同能力的学生遇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让基础好学生去帮助基础差的学生,给帮助同学有相应的加分,提高学生互助的积极性,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 用“考核”促“学”,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用每天作业的考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保证学生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设计时最好能对学生进行日常考核。
有对学习的爱好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但并非所有学生都爱好学习,能自觉地进行学习,对于没有学习爱好的学生就需要用其它办法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其中教学考核就是一个有力的手段。
学生为了达到标准的要求,就不得不迫使自己努力学习,养成一个学习自主性,从而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平时成绩考核办法:即课程开始之前就找到上课班级的班主任拿到上课班级的学生花名册,做成一个课程相关的EXCEL电子表格,上面有班别,学号,学生姓名,作业名称和作业当天日期,严格从平时的第一次课堂作业开始就执行记录每一个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明确告之学生,完成平时作业的次数越多,质量越高,成绩就会越高;反之,成绩就会越低甚至可能要补考。
成绩高低基本上由学生本人的努力程度决定。
学生有查看、下载全班所有同学的作业记录的权限,这样可以激励、鞭策学生完成作业,使其不断地超越自我。
一个作业或者几个作业就能设置成一个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能学到课堂知识,相互协作提高知识水平,培养同学之间的友谊,充分挖掘出自身的潜力。
一个学期的十几个学习任务如果能做下来,这些学生基本上能够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4 根据教学需要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时间
计算机是一门需要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指导,但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我主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时间。
计算机主要是实践,教师要少讲,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要让学生多练,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可以把上网作为一种奖励,在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检查过没有什么问题之后,可以连接二十分钟的网络,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完成作业的动力。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达成的;只有教师通过长期的观察、思考、实践、经验积累。
教材的改进能与时俱进,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能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能关注学生每一次课的成长,能因材施教,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蒙成.建构主义教学的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3).
[2]程少伟.谈行为引导教学法之项目教学法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11).
[3]刘文静.浅谈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8).
[4]王力强.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4).
篇1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论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功能逐渐多元化,特别是微信、朋友圈、博客等社交网络的兴起,使中职学生每天的生活行为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迫使中职教师决策越来越依靠数据分析。大数据正以一种庞大的信息力量影响着中职教学的发展,从教育角度来看,教育管理、思维方式、学习行为、教学评估等方面,无不受到大数据的影响,因此有理由相信大数据将掀起新的教育革命。
1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BigData)从字面含义理解,即是大的数据集。作为一个较为抽象且新兴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统一的定义。从狭义上讲,大数据是指庞大的数据量,即人们不能在短时间内对其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的数据集,也就是大数据的字面含义;从广义上来讲,大数据是应对庞大数据集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的一系列方法、手段、工具的集合。归纳起来大数据有四个特征,分别是:
1.1大量性(VolumeBig)
大数据的数据量巨大,TB的数量级已经不能满足其数据的需要,而是延至PB以及ZB、YB级别。
1.2多样化(VariableType)
数据的结构类型从单一的结构类型变为多样化类型,包括网页、图片、音频、视频、地理位置等半结构或非结构化的数据资料。
1.3高速化(VelocityFast)
数据产生的`节奏与生活的快节奏如出一辙,因此需要高效、及时的数据监测、处理方法。
1.4价值高和密度低(ValueHighandLowDensity)
连续不断的监控数据流,实现360度监测,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2用大数据技术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大数据时代影响下,信息的获取方式直接影响技校生对知识的掌握。如何能与时俱进,适应大数据时代,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并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挑战与机遇。
2.1教学理念的转变
伴随着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大数据、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将给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中职学校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将不再仅限于课堂。“翻转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在目前在线学习盛行之时形成的,在这样的形式下传统教学模式则起到辅助的效果。与限定时间空间、按部就班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这种将逐步改变以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将更适合中职学生,更能够提供自主的学习空间,中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有效减少中职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弊端,学习过程中可避免产生疲乏,提高学习效率。中职教师可通过挖掘学生群体的学习行为模式,对数据进行统计、归纳、分析,即可得出学习规律,进而判定出哪些知识点需要重点强调,并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复习指导。通过大量的教学数据,对中职课程资源进行反复检验和改进,从而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线教学资源的优质性。
2.2教学内容的创新
大数据时代教育活动中,知识是海量的,技校生获得知识不仅是从教师那得到,还有更多的知识是从“网络”中获得,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技校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也被记录下来。因此,教师应针对各专业的特点来调整教学内容,以中职各学科培养目标为基础,合理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将大数据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等相关知识点融入到教学当中,将相关的教学问题、应用问题等进行合理配置、分类,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融合,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开放式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不但能激发技校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还可引导技校生形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思维模式,对适应大数据环境下的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2.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大数据引导下的创新教育不是单纯地只注重操作的结果,它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因此需要大力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有效利用翻转课堂、MOOC和微课程等先进手段于教学中。“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已经在我国各个地区得到了积极推广,使得大量的优质资源共享共建成为了现实。相对于“慕课”而言,“微课”走的是精兵之路,即精细化管理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遇困惑,可暂停、重放,方便个人达成学习目标。在这样的模式下,课程设计上就有很大不同。技校生可先通过微课实现自主学习,如遇到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请教师提供指导,在课堂上则主要通过实验、讨论、作业等活动消化所学的知识点。在充分了解“慕课”、“微课”、“大数据”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的实践,实现由知识培养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
2.4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
考核评价对教学双方都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动力。把基于大数据挖掘的算法运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评估工作之中,找出教学效果、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等因素之间的联系,从而给教学管理部门带来更加科学的决策信息,让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教师需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做到教学、科研与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不断提高,以适应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发展需要,是对中职教师对大数据分析、运用能力的新要求。
3大数据为中职计算机应用
基础课程教学带来的机遇探索大数据时代教育的发展规律,寻找未来教育的方向,从而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活动中引入大数据技术,才能给教学带来真正的变革,让每个技校生都能以适合自己的步骤和方式来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3.1有效进行教学效果的分析评估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以往教师存储的教学问题、解决方案,为有需要的教师推荐类似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即实现数据分析基础上的教学问题解决,调整教学法和教学策略,从而能够使教学效果得到不断的优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要从依赖于教师有限的面授转向对自身学习过程进行数据分析。在大数据时代,教师完全有可能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实现自适应性的个性教学,即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数字化,并与大数据测试分析系统建立联系,包括教材、学习活动和学习兴趣偏向。通过数据分析,如通过对错题分析发现学生哪些知识点的掌握有问题,并因人而异地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补救辅导,如自动推送相关问题知识点的对应知识讲解与测试等,进而对教学步骤进行合理安排,助力于教学改革。大数据使自动发现学生学习爱好、学习习惯和成就评价成为可能。
3.2提升中职教学水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通过对大数据教学分析的应用可引导学生形成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逻辑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从而更好地适应岗位需要。
3.3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时性
将大数据技术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平台上,可结合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在课外用在线课件、微课等资源预习、复习课程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通过多种形式的师生交流互动,拓展了师生学习和交流的渠道,强化学习效果,无形中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能够加深对计算机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4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课题,需要较长的过程。要紧跟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引进先进的思想、方法与理论,在不断的尝试中发展的越来越好,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14:基于PROTIEUS的《单片机原理》课程的教学应用
基于PROTIEUS的《单片机原理》课程的教学应用
根据国内高校目前单片杌原理教学的现状,本文提出利用PROTEUS(工程设计仿真软件)的仿真环境对单片机原理课程中的实验进行设计、仿真,给出了具体实施方案.
作 者:鲁刚强 作者单位: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分院,成都,61113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5) 分类号:G421 关键词:PROTEUS 单片机原理 设计 仿真篇15:数控机床编程及应用课程教学的探讨论文
有关数控机床编程及应用课程教学的探讨论文
引言
目前数控技术已在我国制造业中被广泛使用,数控技
术是最典型、应用最广泛的机电光一体化综合技术,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从研究开发到使用维修的各个层次的技术人才。但在制造业中,掌握数控应用技术高级技能型人才仍是极为缺乏。那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型的专业人才的任务更加严峻,一方面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更好的为解决学生的就业,使学生完成学业后能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方法要革新,要根据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尝试着变化,尽力寻求一种好的教学方案。笔者根据以上的情况,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其进行如下探讨。
1教材整合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目前热门的专业,几乎所有职业学校都有相关专业,职业学校为社会的需要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数控机床编程及应用又是该专业核心课,那么对教材的选择是要严格把关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也要合理,这些对于能否培养优秀的人才至关重要。 如今,市面上关于数控编程的教材多种多样,内容安排的各不相同,要想找到完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几乎没有,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及用人单位的要求,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主要是达到数控机床的编程及操作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数控程序编制及加工,并经过后续课程的学习能获得数控车工职业技能中、高级工证书。因此在内容安排上,规划好课时,应以突出重点、知识够用为原则,克服小而全、面面俱到,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效果。因基于以上情况,再经过这几年的实际教学,本课程理论内容主要讲授以下四大部分:
1.1数控机床概述包括数控机床的基本概念(产生与发展、数控机床组成与工作原理)、数控机床分类、数控机床加工特点及应用、数控机床发展趋势。内容与普通机床的相关知识比较进行讲解。
1.2数控机床编程基础①结合机床及其仿真软件讲解包括数控车、铣床的坐标系统。②机床的基本操作。熟悉数控机床操作面板功能、数控机床坐标系和各原点、开机、回参考点、手动操作及首件试切、掌握数控机床程序的输入及编辑方法、MDI操作及对刀等。强调不同系统或相同系统不同系列的机床的操作有所不同。③数控机床的对刀。包括对刀的原理、对刀的目的,重点介绍对刀的方法,对刀是数控加工中的主要操作和重要技能。在一定条件下,对刀的精度可以决定零件的加工精度,同时,对刀效率还直接影响数控加工效率。只是了解对刀方法是不够的,还要掌握数控系统的各种对刀设置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在加工程序中的调用方法,同时要知道各种对刀方式的优缺点及使用条件。④常用功能指令及编程方法。包括程序的概念、程序结构和格式;介绍常用各种指令的功能、格式、走刀路线、应用场合及注意事项等;数控铣床指令主要是固定循环、刀具补偿、子程序、镜像加工等的指令应用;数控车床指令主要学习车削固定循环、刀具补偿。
1.3数控车削、膛铣加工及手工编程结合实例练习编程的方法,讲解如何分析零件图、程序编制的内容与方法、工艺与分析、确定加工工艺路线及加工工艺参数、制定工艺卡片、计算走刀路线刀位点的坐标等。要充分认识到好的'编程员首先要是一个好的工艺员的道理。综合实例进行仿真软件的解释,然后通过数控机床的综合处理示范教学,使学生掌握机床、计算机、数控技术及手工编程等专业技术知识等内容。
2相关专业基础知识
本课程是在学习了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技术、金属加工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数控机床编程及应用的教学,为数控加工考证及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以上课程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的将机床的各种运动及零件的切削用量三要素等全部加工内容熟练掌握。然后根据需要加工的零件图进行分析、数值处理、编写程序、输入、检验、首件试切,以致完成整批零件的数控加工。
3教学方法
3.1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本书结合讨论式教学的模式和特点实施效果良好。针对预先准备的零件图进行刀具的选取、加工路线的设置、参数的设置、指令的选取、编程的节点计算等,经过讨论设置正确的数据及加工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引导,使学生不断地养成积极思考、交流意见的良好习惯。根据我们学生的学情,开展讨论式教学时,应考虑全面,要让不同程度的同学都有得到讨论发言的机会。经过反复训练,逐步尝到了讨论式教学效益,在时间积累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相互启发的习惯,使其积极参与讨论。
3.2组建兴趣小组在开这门课的中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人意愿及水平匹配等情况进行适当的组合。组建成不同的教学兴趣小组,包括课内和课外,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研究、自我提高的能力;重视学生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教育。通过实践证明,组内成员进行讨论或者组间进行交流都会激励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都置身其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老师在旁边起到辅助的作用。如有的爱好仿真,有的擅长数控车、数控铣等。通过兴趣小组可以达到同学之间互帮,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充当小老师,这样,个人能力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同时也为今后的技能比赛培养了种子选手。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1熟知职业前景数控技术是机械行业的前沿技术,由于培养人才不容易且需要大量昂贵数控实践设备,不是一般学校能承受的,所以招生量供应不上市场需求,尤其是数控高手更是人才难求。所以,该专业是目前就业较好的专业,且一但工作,则工作稳定,工资收入也还可以。可从事的岗位有数控机床操作员、加工工艺与编程技术员、数控机床及其维修技术员等。
4.2鼓励创新思维当学生出现创新思维时,我们要极力鼓励学生去探索,哪怕还不是很成熟及完善,仍要支持。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明显变得极其活跃,会大大促进学生对本门课乃至整个专业课程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编程、加工思路多样化。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习惯上,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从人云亦云的被动模式中摆脱出来,这将对其未来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各种编程方法应用、对刀方法选择、编程计算方法选用、刀具选择、加工工艺确定等问题上,笔者总是告诉大家不要限于常规,不要受书本的束缚,不要被老师或同学们的意见所左右,鼓励大家不要怕出错误,什么方法都可以去探索,都应该大胆地去探索。
4.3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与时俱进了,一个老师在教学上的引导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方便对学生进行演示,然后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领学生采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方法,按步进行,帮助学生在不断探索,不断交流、不断评价中自然达成学习目标,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学,同时也容易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程度。
5总结
课后,总结和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把做得好的或不好的反思记录下来,考虑怎样在以后的课程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争取下次课程能够做的更好,上的课程能够怎样更使得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在课下及时跟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程的理解程度及其意见,从而提高自己以后的教学。
篇16: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在研究生的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教学中,针对机械工程类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工科研究生自身特点,为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增强其工程应用意识,通过在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教学的经验积累,逐步探索出以项目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通过实践应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算机仿真;创新;实践
一、前言
研究生教学有其突出的特点,他们中多数人理论基础扎实,获取书本知识能力强。但同时也存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工程应用背景不够的缺点。本人通过十多年研究生教学的实践,结合本学院研究生专业方向、课程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对如何在研究生教学改革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应用能力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
二、课程定位及课程特点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科学研究的深入与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已成为分析、综合各类系统,特别是大系统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和有力的研究工具,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技术领域、各学科内容和各工程部门。仿真技术已经在国防军事、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众多学者认为,仿真技术“正在成为与理论、实验并列的第三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以及科学研究的手段”,因此仿真技术被认为是“使能”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仿真科学与技术涉及到的有关具体仿真技术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具有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等特点。为了拓宽机械工程专业基础,提高培养对象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工科专业的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仿真知识与技能。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是我校机械工程学院面向所有研究生各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考虑专业应用需求并结合教学实践情况,课程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仿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分析、综合各类工程系统或非工程系统提供一种有力的工具,以便能灵活应用所学的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本专业工作服务。一方面,基于仿真技术课程的内容方法较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授课对象专业方向较多、授课学时有限等特点,如何解决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讲授内容繁多的仿真内容、对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以达到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课程开设初期,由于只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的同学选修,所以所讲内容基本针对该专业方向进行设置。随着选修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选修学生所属专业方向的扩大,专业方向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等,基本涵盖了机械工程学院的所有专业方向。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涉及多个交叉学科,紧密相关的课程包括数值计算方法、计算机编程、计算机图形学、高等数学、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优化设计等课程。如何讲出本课程的特点,并充分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必须在教学内容的选排上下功夫。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驱动、以项目为基本教学单元,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为了满足各个专业方向学生的要求,使他们能够掌握一门工程分析技术,为后续的学术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计算、分析和仿真手段,本人在讲授该门课程的过程中,逐年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考核方法等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1、采取项目专题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调整授课内容,采用专题教学方法使课程主题内容分明,有利于将仿真方法讲深、讲透。
2、扩展所授课程内容涵盖的范围,包括数值计算、优化设计、图形可视化、控制系统特性仿真、控制系统设计以及与外部软件的接口等内容,以满足各专业方向学生的需求。
3、增加与课程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计算机仿真技术本来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技术,仿真技术本身是在对控制系统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并结合各个专业研究生的.不同研究方向,灵活设计若干个专题实验,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将该门课程应用于实际工程的能力。
4、采用多个工程应用实例进行教学,从系统应用、数学建模、仿真建模、模型求解以及特性分析等,使学生从生产实际认知的研究对象,提升到理论高度的学习,应用所学的各科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进行数学建模、仿真建模的建立,并对模型求解以及特性进行分析,获得直观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例问题的能力。
5、结合学科前沿,进行课堂讨论。研究生在初步掌握了对系统的模型、仿真算法设计、仿真及结果分析这一流程后,为强化计算机仿真在实际工程的应用概念,在此基础上,以项目形式,开展课程学科前沿以及将该门课程与现代技术融合等专题讨论。
6、增加实验环节,培养研究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利用各种平台,扩充计算机仿真技术资料,提供最新的仿真案例,结合教学团队的科研课题,设计实验项目,培养研究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
四、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基于项目教学法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满足机械工程学院各个专业方向研究生的需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完善,使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等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工科研究生的必备研究手段和技术,使学生掌握一门工程分析技术,为后续的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计算、分析和仿真手段。近五年的每年30—40人研究生选课,工程硕士每年20人左右选课,课程得到了各专业方向研究生的普遍认同。本人指导的研究生,发表与该课程相关的学术论文近20篇,撰写的硕士论文均用到计算机仿真技术。
五、结束语
根据工科研究生自身特点、研究方向以及课程体系设置等情况,本文以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教学为例,基于项目教学法为主要方法,对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总结,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满足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
篇17:Linux操作系统与应用课程教学与实践论文
Linux操作系统与应用课程教学与实践论文
摘 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Linux操作系统的教学要求,本文从“Linux操作系统与应用 ”课程教学的教育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基于互动式及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并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必要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 互动式 Linux操作系统
Linux 是一种可以运行在PC机上的免费的类UNIX操作系统,Linux最早是由计算机爱好者Linus Torvalds在1991 年开发出来的。自从Linux 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世界的青睐,数万程序员和网络专家为Linux操作系统努力完善,极具影响力。具有优良稳定的性能和良好的安全性,Linux不仅在高端的服务器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而且在桌面和嵌入式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Linux 操作系统与应用”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高等学校已逐步被列为计算机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Linux 操作系统的操作命令繁多且每条命令都有一些选项、对于初学的学生记忆比较困难。为了使学生对Linux 操作系统的命令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授课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课堂上师生互动,快乐教学。同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后或上机实验给学生多个Linux操作系统应用的项目任务,让学生或小组选择一个作业任务完成。这样能让学生对Linux操作系统下的相关知识能够较好的掌握和使用,从而可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计
Linux操作系统是应用性的计算机知识,由于学生学过的计算机知识一般是基于windows系统,初次接触Linux操作系统,很多同学觉得很难,所以在教学目标与内容上我们要始终围绕三个方面来设计。首先,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操作系统是很枯燥的,特别是Linux操作系统中的命令操作,学生记忆比较困难。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以后,应该给学生一些有趣的管理任务,让学生去实验,并给予讲解。其次,培养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思考,并多给予表扬。第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精神,布置层次多样且与实际应用问题紧密结合的实验课题,允许学生自主安排实验内容和进程。大力提倡、积极引导学生组织课外兴趣小组。
由于目前课程教学课时较少,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通过较少的学时教学让学生对Linux操作系统有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培养其在Linux操作系统环境下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内容涉及从怎样在PC机上安装Linux操作系统到Linux系统的系统管理、网络功能应用及程序开发。根据内容的不同,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会有差异。
Linux操作系统的操作命令繁多,而且每条命令都有一些选项,学生记忆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把这些命令分类,以便于学生记忆操作命令。所以在内容上安排以下内容:(1)Linux基本知识及安装操作命令;(2)文件系统基本知识及操作命令;(3)系统管理知识及操作命令;(4)软件安装及系统配置操作;(5) Shell脚本及操作;(6)程序开发及方法;(7)网络服务配置及操作。这些内容受课时的现在基本限于基础知识,根据学生专业的差异选择某几个内容作较深入的教学和练习。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与改革
1、多媒体教学与网络应用
Linux操作系统的学习倾向于系统管理与应用,并不涉及太多的理论及公式,而知识点太多,可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的模式具有更大的优势,多媒体教学把枯燥的计算机内容转化为生动的图像、交互和视听媒体,把教学内容直观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Linux操作系统中涉及到很多命令,这些命令常伴有很多参数选项,学习和记忆非常困难,在教学中一般采用现场命令操作方式进行讲解和练习,而教室的微机上一般都不允许安装Linux操作系统,我们可借助于网络服务连接到安装Linux操作系统的服务器上,把自己的微机作为虚拟终端,访问和操作服务器,这样既不影响多媒体演示,同时可进行Linux操作系统现场操作演示。如系统管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进行多媒体演示内容,同时在服务器上进行用户、设备及软件的管理操作,这样形象直观,有利于同学的记忆和学习。同时布置小作业,让同学在课堂上进行上机练习,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和不足,并能及时的进行讲解和补充。
2、任务驱动实验教学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于Linux操作系统教学, 在形式上是: 提出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适当讲解或自学或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实践→交流或归纳。
首先要确定好任务, 任务设计是关键环节, 课堂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 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 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和培养目标,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项目任务,设置原则使学生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选取的项目任务要有实际的应用价值,设置“Linux 操作系统”的项目任务如下:
1) 用shell脚本系统任务定制,日常系统维护;
2) 用shell脚本管理用户及数据备份;
3) 基于Makefile实现某一功能(如排序、数据库)程序开发;
4) 在局域网中实现DHCP功能,要求IP绑定一台客户机,供企业的机房管理员使用;
5) 在局域网中实现DNS功能,要求分别能解析以下域名:财务处、科技处、教务处、研究生
院;
6) 为院系建立MAIL服务器(一台机器4服务),要求能通过Outlook收发各服务器的邮件;
7) 为机房建立FTP服务器,为每个学生创建一个用户,分别属于各班级群组,这些用户可以允许
3、互动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授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以改过去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局。针对大多数学生对实际应用(如系统安全、网络服务)知识比较感兴趣的特点,列举一些现实中的例子,理论联系实际。在实例分析过程中,以启发的方式进行,先设置一些如多用户、访问权限、文件相互传输等问题,促使学生大胆猜想,踊跃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路;之后再解答实际工作中是怎样处理类似问题的。一般要遵循“设疑――思考――提示――解答”的思维过程,通过教学互动,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知识并能灵活应用。
三、课程考试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试卷笔试方法不能完全地适应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要求,更无法产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作用。以前的考试方法,大多数要求学生对课本内容死记硬背,所以高分低能的学生时有发生。鉴于“Linux操作系统与应用”课程的特点,以考察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评价学生成绩的方式采区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模式。笔试内容集中在一些基本常识和概念,同时增加一部分常用命令。实际操作测试主要结合任务驱动教学的项目,在上机实验课上根据其完成的情况考查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将两项考核内容按一定比例给学生成绩。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Linux操作系统与应用”课程的特点,从教学目标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要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选择相应的内容,并重点讲解和练习,同时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其次,设计一定实际应用的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采用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的程度。
参考文献:
[1]苑益军、张致付.浅谈“大型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课程的教学与实践[J].高等教育.
[2]黄丽娜等.Red Hat Linux 9.0基础教程[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12)
[4]谢幼如.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侯旋.计算机文化基础[J].课程新型教学法的分析与研究,,(24)
篇18:计算机应用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思考论文
计算机应用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思考论文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课程任务的分解与实现完成教学目标,该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及应用,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于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理论及任务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并对其优点和实施步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任务驱动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已纳入我国大学教育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其在以后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辅助,使学生成为既掌握专业技能,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与其他偏重学术化理论知识传授的课程相比较,《计算机应用基础》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而更多地关注实际操作、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掌握且运用知识。基于知识点传统的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各大院校,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都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目前,作为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实际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和实践性,特别适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将要学习的课程知识分解在任务中,学生通过实际任务的完成来学习和掌握课程知识。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预先合理设计教学任务,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性、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进而改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信息交流,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具体应用,在学习过程中,以一个共同的任务为中心,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进行积极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带动知识和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造者和学习任务的设计者,通过提供学习资源,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自主探索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完成任务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主体作用。同时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将教师、学生和任务融为一体,给学生构建了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氛围。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以往被动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出了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协作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强、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更新很快,要求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掌握操作技能。建构主义理论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理论基础,由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所具有的这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任务驱动教学法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实践性,特别适合计算机操作类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是教与学相结合的理论,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本质内含,逐渐形成了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模式。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原则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法,主要表现在实现了三个中心的改变:将传统教学法中的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任务为中心,将传统教学法中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传统教学法中的`以课堂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操作为中心。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的时候,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创新精神。教师进行任务设置时,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既要包含基本的知识点,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重要知识点,或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任务,教师应该事先演示一遍,并给出详尽的操作步骤,以便学生能够自主操作。例如在学习Windows画图版功能时,首先教师先演示一遍,教会学生基本操作,然后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幅作品,具体作品学生可以自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绘制,完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而且还培养了创新的精神。(2)任务可操作性原则。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到任务的可操作性,即考虑到任务实现的客观条件。例如,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讲解计算机硬件知识时,如果只是理论讲解,学生对硬件的认识比较模糊。教学条件允许的话,在教师的示范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对计算机进行拆卸和组装,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硬件知识,达到教学目标。(3)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环境是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学习环境包括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实现任务的前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各种手段,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与当前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任务进入学习,才能使任务的学习更为直观化和形象化,有利于教与学的发展。(4)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意义建构,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反应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意义建构的水平。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应以任务完成的情况来评价。同时,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好坏的有效途径,可以为教师设计下一任务提供依据。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点
相对传统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不再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知识的积累,也不是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进行顺序教学,而是以任务驱动来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具有自身的一些优势:(1)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任务和目标,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入情境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进入角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任务。(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任务驱动教学法其中一个主要的特点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和完成任务的主人。运用任务驱动进行教学,教师于合适的情境中给学生设置任务,组织和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探索精神,引领学生在完成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和学习。(3)有利于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培养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的课程。任务驱动法教学法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具体任务的完成过程,通过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激活,自主进行问题探索,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步骤
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原则,具体的教学步骤分如下:(1)提出任务,设置情景。根据教学的要求,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任务。例如:让每个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份自己的简历,并给出具体要求,如必须包含照片、图片、艺术字和表格,主题明确,尽量有独特的创意等等。围绕知识点创设与当前学习任务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2)组织讨论,分析任务。围绕所给任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任务的特点、难点进行分析,寻找解决任务的方法。上述个人简历制作任务中,实际上可以分解成几个小任务,分别来完成。(3)明确思路,示范引领。根据讨论、分析的结果,揭示任务的重点,明确任务的解决思路。如讲解WORD的集成操作界面和一般操作,教师可适当做出示范,可以减少学生走弯路,引领学生抓住解决任务的要领。(4)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如WORD制作个人简历中需要用到“文本框的使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照给定的任务要求,自主探索,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有创新发挥的学生,教师应进行鼓励,并对确实有困难的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帮助其完成任务。(5)结果检查,学习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对任务完成情况做出及时的评价,总结任务的解决要点和经验。
五、结束语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特别适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以兴趣为动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与方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此外,此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对于其他操作性较强课程的教学同样适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所学课程知识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4-27.
[2]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杨爱鑫.信息技术教学中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教学法初探[J].教育与职业,,(6).
[4]沈晓林.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09,(31).
[5]梁日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与评价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
篇19:《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优秀教学实施方案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优秀教学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教学对象:09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开设时间:2009 级第三学期
课程性质:公共课全校选修
学分学时:4 学分,64 学时
课程负责人:老师
授课教师:老师等
主管部门:计算机系
教材与教学资源:
课程采用案例式教学,每个案例的课程教案、课程所需素材、课后
拓展练习等资料全都采用电子版的',学生每一次课都可以完成一个独
立的作品。
参考资料:
《微软WORD2003 专家级认证教程》
《Office2003 办公软件应用》
《高效能办公必修课:电脑综合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
深圳职业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
二、课程概况
前提: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各个行业中,计算机办公自动
已成为当前企业提高效率的一个重要的措施。而我们学校的非计算机
专业的学生三年大学学习中,真正能提高其计算机水平的课程也只有
《计算机文化基础》,而这门课程只是对计算机基本知识和一些基本
★ 小学计算机教案
★ 电子商务教学计划
【《Internet应用》课程教学(精选19篇)】相关文章:
基于社会心理学探讨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创新途径论文2023-09-24
基础与创新――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教育论文2023-03-06
Internet学习环境中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践与探索2022-10-26
发现法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2022-12-22
基于Internet的风机网上选型系统的设计论文2023-03-15
医药学毕业的自我鉴定2023-08-30
浅谈俗语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2023-07-25
网络安全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2023-06-07
英语考研热呈现一个新高度2023-09-08
浅析色彩在动漫教学中的运用及意义20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