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意义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25 07:37:4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腊八节的意义是什么意思(合集7篇)由网友“北疆过客”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腊八节的意义是什么意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腊八节的意义是什么意思

篇1:腊八节的意义是什么意思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据说,佛教创始搜索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

腊八面: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八节的传说

早先有户农家,就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精耕细作,调理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老婆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俩口不但勤劳节俭,还心地善良,碰上谁家揭不开锅,常常拿些米粮接济人家,度过难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虽说大小伙子长的五大三粗,身强力壮,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样,懒得出奇。这也是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胡吃闷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这耳朵进,那耳朵出,照旧溜溜达达,胡吃闷睡。

不久,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俩口该合计怎么干活过日子了。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婆梳着满头白发,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满心的话说给媳妇:“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俩口叫到床前,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的富,鸡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俩口一起去世了。

小俩口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看看囤里粮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男人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女人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小俩口一唱一和,早把两位老人的遗嘱忘到脑后了。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俩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又是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地里颗粒无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俩口断顿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东家给块馍,西家端碗汤。小俩口还在想:“讨饭也能度时光。”

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小俩口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蜷缩在凉炕席上“筛糠”。可四只眼睛还满屋搜寻着。突然发现炕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俩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黄豆、小豆、高粱、干菜叶...凡能充饥的都放了进去。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

正在小俩口悲切之时,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呼啦”一声,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底下。等邻居赶来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来教育他们。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因这粥是腊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腊八粥”。

篇2:腊八节的意义是什么

腊八节的意义是什么

(一)表达祈求丰收吉祥的美好愿望

腊八节借“腊祭”之名,表达的却是农事劳作一年的人们对来年的一种美好祝愿。从表面来看,人们是用收获的各种农作物礼敬百神,祭祀祖先,感谢神灵赐给他们的农业果实,感谢祖先对他们生产生活的保佑,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事业发达,具有深重的迷信色彩。

但仔细考察,这种信仰崇拜活动在迷信外衣下有其实用的目的,虚幻的功利性背后都有其直接的物质功利性。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迷信的方式具有精神安慰和心灵净化作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是无可厚非的,要从迷信的外衣下看到那颗赤诚的心。

(二)展示庆祝农业丰收的喜悦心情

腊八节的标志性习俗腊八粥,其实是农业丰收成果的一次大展示。正如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所说:“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这种集中反映农家粮食丰盛、应有尽有的腊八粥,确实能体现出农业大丰收的喜人景象,能体现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满怀喜悦,能表现出人们享受幸福生活的特殊情趣。

(三)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一般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但是,腊八节似乎走出了家人的小圈子,人们通过腊八粥的馈赠与接受,建立了更广泛的情感联系。

宋代时,每到腊八这一天,无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庶民百姓家都要熬制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加盛行。在宫廷,天子、皇后、皇子等都要向宫女侍从、文武大臣赏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粮、干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用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并且馈赠亲朋好友。腊八节借助土地出产的农业成果有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四)蕴含追求身体健康的养生之道

农事劳作需要健硕的身体,而腊八粥正具有保健的诸多作用。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其实,腊八喝粥,只是一种象征,起的是提倡作用,平素喝粥同样有益健康。正如春天适宜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腊八节时举国钟情腊八粥,喝粥有益健康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五)开启新一年农忙的时间窗口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立冬”过后,农村就转入了“冬闲”时期。从立冬到大寒之间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是农民养精蓄锐的好时段。因为小寒一过,家家户户就要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同时也开始为新的一年做准备。

除磨面碾米、杀猪宰羊、磨豆腐、蒸馒头等年事活动之外,还要提早进行沤制肥料、清点种子等活计。“载腊八冰便是沤水沤肥的一个信号”,还有“谁家早载冰柱早吃饭来年的庄稼早熟早收”的谚语为戒。

俗话说:“注户靠早起。”人们“半夜起来吃饭就是新一轮早起晚睡的总动员,而吃腊八粥就是借展示粮、豆、果、蔬丰富多彩生活的动员令的实质内容”。可以说脂腊八节既是由“冬闲”转入“冬忙”的关节点,更是从上一年农忙转入下一年农忙的动员令。

我国渔、猎业的发展历史虽然十分久远,但农业自远古时代起就长期居于百业之冠。腊八节被我们祖先赋予了丰富多样的农耕文化意义,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与生活情趣。

腊八节传说

1 “佛祖修行”说: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2 “牧女乳糜救佛祖”说:

这是流传最广泛,也最被认可的一种说法。传说佛祖释迦牟尼离开宫殿修行,但苦苦修行多年一无所获,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头脑,沐浴过后却因身体羸弱,无力爬回岸上。牧女苏耶妲(意为善生)将他拉上岸,并给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此日恰巧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佛门弟子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受此影响,我国民间逐渐形成了腊八吃粥的习俗。

3 “秦长城修筑”说:

传说秦修长城时,民工常年吃住在工地,但粮食要靠家人送。有的人因家遥远或贫穷,粮食不能及时送到,有一年腊八这天,民工们断了粮,大家翻搜粮袋,将收集的豆、米等各种粮食会集到一起,熬了一锅粥吃了,但最终还是饿死了。为了悼念这些民工,人们每年到腊八就吃腊八粥。

4 “宝娃悔过”说:

传说有一个叫宝娃的人懒惰贪玩,而且生活奢侈,不久把父母留下的家产糟蹋完了。这年腊月初八,别人都开始准备年货,而他家却粮仓见了底。望着满面泪水的媳妇腊花,宝娃羞愧难当。乡邻们闻讯东家一碗米,西家一碗豆,送来了各种粮、菜。腊花将乡亲们送来的粮菜合到一起,熬了一锅粥,解决了一时的困难。从此,宝娃不仅勤奋劳动,而且生活节俭,很快富裕起来。为了让宝娃永远记住这个教训,腊花每年腊八就熬腊八粥。人们为了用宝娃的故事教育子女,也在这天吃腊八粥,渐成风俗。

篇3:腊八节的意义是什么

腊八节的意义

(一)表达祈求丰收吉祥的美好愿望

腊八节借“腊祭”之名,表达的却是农事劳作一年的人们对来年的一种美好祝愿。从表面来看,人们是用收获的各种农作物礼敬百神,祭祀祖先,感谢神灵赐给他们的农业果实,感谢祖先对他们生产生活的保佑,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事业发达。

(二)展示庆祝农业丰收的喜悦心情

腊八节的标志性习俗腊八粥,其实是农业丰收成果的一次大展示。正如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所说:“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这种集中反映农家粮食丰盛、应有尽有的腊八粥,确实能体现出农业大丰收的喜人景象,能体现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满怀喜悦,能表现出人们享受幸福生活的特殊情趣。

(三)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一般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但是,腊八节似乎走出了家人的小圈子,人们通过腊八粥的馈赠与接受,建立了更广泛的情感联系。

宋代时,每到腊八这一天,无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庶民百姓家都要熬制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加盛行。在宫廷,天子、皇后、皇子等都要向宫女侍从、文武大臣赏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粮、干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用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并且馈赠亲朋好友。腊八节借助土地出产的农业成果有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四)蕴含追求身体健康的养生之道

农事劳作需要健硕的身体,而腊八粥正具有保健的诸多作用。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其实,腊八喝粥,只是一种象征,起的是提倡作用,平素喝粥同样有益健康。正如春天适宜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腊八节时举国钟情腊八粥,喝粥有益健康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五)开启新一年农忙的时间窗口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立冬”过后,农村就转入了“冬闲”时期。从立冬到大寒之间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是农民养精蓄锐的好时段。因为小寒一过,家家户户就要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同时也开始为新的一年做准备。

腊八节传说

传说一

传说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二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传说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三

传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四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五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两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腊八节风俗

1、腊八粥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腊八这一天喝腊八粥这一习俗的来历,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关的。因此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一般,寺院的佛粥既美味且量多,以满足来寺院参加纪念法会的善男信女需要。有些信众专门奔“粥”而来,认为腊八供养佛陀的粥吉祥,不仅自己食用,还带回家供家人享用。年复一年,寺院做腊八粥的传统便广泛传播到民间,由此在我国北方地区逐渐形成了过“腊八节”喝腊八粥的风俗。

2、腊八醋

腊八醋,传统腊八节习俗。在腊八这天用醋泡大蒜的习俗,名“腊八醋”。腊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饺子,要吃素饺子,取一年素素净净之意,蘸腊八醋吃,别有一番滋味是。“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3、腊八蒜

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4、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5、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黟县地区民间传统小吃之一,节日食俗。在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便称作“腊八豆腐”。

6、腊八面

腊八面,即腊八节的节令食品。传统面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在陕西省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腊八节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碗腊八面。

7、麦仁饭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青海传说中说,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成了后来青海的“腊八粥”。后人根据这种做法,在青海人的饮食里造了这味饮食。也开始在餐馆里流行。

篇4:传统腊八节意义是什么

(一)表达祈求丰收吉祥的美好愿望

腊八节借“腊祭”之名,表达的却是农事劳作一年的人们对来年的一种美好祝愿。从表面来看,人们是用收获的各种农作物礼敬百神,祭祀祖先,感谢神灵赐给他们的农业果实,感谢祖先对他们生产生活的保佑,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事业发达,具有深重的迷信色彩。

但仔细考察,这种信仰崇拜活动在迷信外衣下有其实用的目的,虚幻的功利性背后都有其直接的物质功利性。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迷信的方式具有精神安慰和心灵净化作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是无可厚非的,要从迷信的外衣下看到那颗赤诚的心。

(二)展示庆祝农业丰收的喜悦心情

腊八节的标志性习俗腊八粥,其实是农业丰收成果的一次大展示。正如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所说:“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这种集中反映农家粮食丰盛、应有尽有的腊八粥,确实能体现出农业大丰收的喜人景象,能体现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满怀喜悦,能表现出人们享受幸福生活的特殊情趣。

(三)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一般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但是,腊八节似乎走出了家人的小圈子,人们通过腊八粥的馈赠与接受,建立了更广泛的情感联系。

宋代时,每到腊八这一天,无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庶民百姓家都要熬制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加盛行。在宫廷,天子、皇后、皇子等都要向宫女侍从、文武大臣赏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粮、干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用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并且馈赠亲朋好友。腊八节借助土地出产的农业成果有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四)蕴含追求身体健康的养生之道

农事劳作需要健硕的身体,而腊八粥正具有保健的诸多作用。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其实,腊八喝粥,只是一种象征,起的是提倡作用,平素喝粥同样有益健康。正如春天适宜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腊八节时举国钟情腊八粥,喝粥有益健康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五)开启新一年农忙的时间窗口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立冬”过后,农村就转入了“冬闲”时期。从立冬到大寒之间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是农民养精蓄锐的好时段。因为小寒一过,家家户户就要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同时也开始为新的一年做准备。

除磨面碾米、杀猪宰羊、磨豆腐、蒸馒头等年事活动之外,还要提早进行沤制肥料、清点种子等活计。“载腊八冰便是沤水沤肥的一个信号”,还有“谁家早载冰柱早吃饭来年的庄稼早熟早收”的谚语为戒。

俗话说:“注户靠早起。”人们“半夜起来吃饭就是新一轮早起晚睡的总动员,而吃腊八粥就是借展示粮、豆、果、蔬丰富多彩生活的动员令的实质内容”。可以说脂腊八节既是由“冬闲”转入“冬忙”的关节点,更是从上一年农忙转入下一年农忙的动员令。

我国渔、猎业的发展历史虽然十分久远,但农业自远古时代起就长期居于百业之冠。腊八节被我们祖先赋予了丰富多样的农耕文化意义,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与生活情趣。

<<<返回目录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一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一说,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腊八节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一说,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一说,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一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还有一说,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另有一说是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早先有户农家,就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精耕细作,调理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老婆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俩口不但勤劳节俭,还心地善良,碰上谁家揭不开锅,常常拿些米粮接济人家,度过难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虽说大小伙子长的五大三粗,身强力壮,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样,懒得出奇。这也是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胡吃闷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这耳朵进,那耳朵出,照旧溜溜达达,胡吃闷睡。

不久,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俩口该合计怎么干活过日子了。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汉梳着满头白发,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满心的话说给媳妇:“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俩口叫到床前,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的富,鸡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俩口一起去世了。小俩口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看看囤里粮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男人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女人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小俩口一唱一和,早把两位老人的遗嘱忘到脑后了。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俩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又是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地里颗粒无腊八粥材料展示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俩口断顿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东家给块馍,西家端碗汤。小俩口还在想:“讨饭也能度时光。”

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小俩口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蜷缩在凉炕席上“筛糠”。可四只眼睛还满屋搜寻着。突然发现炕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俩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黄豆、小豆、高粱、干菜叶...凡能充饥的都放了进去。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

正在小俩口悲切之时,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呼啦”一声,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底下。等邻居赶来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来教育他们。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因这粥是腊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腊八粥”。

<<<返回目录

腊八节的经典古诗诗句10首

1.《腊八》

(清)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

大臣特派到雍和。

对慈亦是当今佛,

进奉熬成第二锅。

2.《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 宋 ) 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3.《桂州腊夜》

(唐)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4.《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顾梦游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5.《腊节》

(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

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

藉此慰中情。

6.《腊八日早漫成》

(宋)张即之

簿书方应接一身,减却新计上笔尖。

愧我世无分雨补,为农忧有岁时占。

客因年近思家切,人到心间饮水甜。

昨夜一番乡屋梦,寒梅香处短筇拈。

腊八一过就是年,每逢佳节倍思亲。

7.《腊八粥》

(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8.《腊前月季》

(唐)杨万里

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

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

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

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冬季。

9.《腊日》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10.《腊八日雪参议林郎中有诗因次韵》

(宋)喻良能

玉树参差见,银花子细看。

淖糜分腊序,圆炭度朝寒。

冉冉头新白,匆匆岁又残。

聊凭一杯醉,忍把两眉攒。

<<<返回目录

篇5:腊八节什么节意思

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起源的第二种观点,称“本土说”,认为是由腊祭而来,先民们腊月岁末用猎获的禽兽祭祀众神和祖先,祈求新的一年避灾迎祥,到南北朝时,将这一日定为十二月八日。

腊八节的形成,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古代的“腊祭”,一是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一节日可谓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交相融合的产物。

按古书记载,“腊”,古时也称“蜡”。腊(蜡)是古代岁终的一种祭礼。《风俗通》上说:“腊者,猎也。因猎取禽兽祭先祖也。”《玉烛宝典》上也说:“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风俗通·祀典》又说:“《礼传》日:‘夏日嘉平,殷日清祀,周日大蜡,汉改日腊’。”“腊”、“蜡”、“猎”三字,指古代人们去野外猎取禽兽,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的仪式,以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谓之“腊祭”。因为这种祭礼是在岁终之月举行,人们就把十二月称为腊月。腊月之义,含义有三:一日“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之意(《隋书·礼仪志》):二日“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以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日“猎者,逐疫迎春”(《荆楚岁时记》)。这种“腊祭”据说在神农时代就开始了,夏、商、周时代的帝王都很重视这一祭祀,届时都要杀鸡宰羊以祭百神和祖先,希望天地祖宗保佑来年丰收。但是,“腊祭”之日并不固定,有时在十二月初,有时在十二月底。到了汉武帝统一行夏历以后,才把“腊祭”固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正好第一年的第三个戊日是腊月初八,人们便把这一天订为“腊祭”之日,称为“腊八节”。

但在民间并未普遍推行“腊八”祭祀,直到南北朝时,才真正固定在腊月初八进行“腊祭”。另一种说法是,“腊祭”的神有八位,即先啬神(神农氏),因其教民务农和发明医药;司啬神(后稷),因其教民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农神(古代田官),因其管理田土;邮表畦神,因其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疆界;猫虎神,因其吃野鼠、野兽,保护了禾苗;坊神(堤防神),因其防止了江河洪水泛滥;水庸神(水沟神),因其灌溉了农田,获得了丰收;昆虫神,因其免除了农田的虫害。从所祭“八神”中,可以看出先民们对保护农业丰收、人畜康健的美好愿望。

“腊祭”除了祭祀先祖、神灵和庆丰收之外,还有驱除疫鬼和初迎新春之意。汉时规定腊It以猪羊祀社稷、逐疫鬼,吏民宴饮,迎接将到之新春。晋时腊日饮祭后,老人儿童常做藏钩(拔河)之游戏,以示欢乐。六朝时,村民们要在腊日击鼓、戴假面、扮傩,以逐疫。如南朝(梁)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障。”即村民要在这一天,击鼓扮傩,载歌载舞,以金刚力士之威势来驱逐邪神,迎接新春,祈望来年五谷丰登和吉祥平安。应该说在残冬之际,新春将临,人们击鼓以逐春天易发之疫病,也是合符科学道理,并带有预防性质的。到了唐代,帝王要在腊日这天召集群臣,赐食口脂、腊脂、面药(涂在口唇和皮肤上的御寒防冻的护肤之药),谓之“赐腊”。宋神宗熙宁(1068)以后,沿袭了唐王朝“赐腊”的旧例,皇帝也在“腊日”给群臣赐腊脂、面药等防冻护肤之药,以保身体安康。历代沿袭,无论宫廷、寺院、民间都要在“腊日”进行祭祀活动。

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

腊八节腊八粥

叫“七宝五味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腊八节吃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腊八节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腊八节吃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节吃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将上述两种观点折中的说法是腊八原为本土所有,后因佛教传入,带来了释迦牟尼于腊八成道的传说,就把祭祖和逐疫的腊日,增添了纪念佛祖成道的内容。

篇6:腊八节的意义简介

腊八节的意义是什么

(一)表达祈求丰收吉祥的美好愿望

腊八节借“腊祭”之名,表达的却是农事劳作一年的人们对来年的一种美好祝愿。从表面来看,人们是用收获的各种农作物礼敬百神,祭祀祖先,感谢神灵赐给他们的农业果实,感谢祖先对他们生产生活的保佑,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事业发达,具有深重的迷信色彩。

但仔细考察,这种信仰崇拜活动在迷信外衣下有其实用的目的,虚幻的功利性背后都有其直接的物质功利性。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迷信的方式具有精神安慰和心灵净化作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是无可厚非的,要从迷信的外衣下看到那颗赤诚的心。

(二)展示庆祝农业丰收的喜悦心情

腊八节的标志性习俗腊八粥,其实是农业丰收成果的一次大展示。正如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所说:“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这种集中反映农家粮食丰盛、应有尽有的腊八粥,确实能体现出农业大丰收的喜人景象,能体现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满怀喜悦,能表现出人们享受幸福生活的特殊情趣。

(三)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一般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但是,腊八节似乎走出了家人的小圈子,人们通过腊八粥的馈赠与接受,建立了更广泛的情感联系。

宋代时,每到腊八这一天,无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庶民百姓家都要熬制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加盛行。在宫廷,天子、皇后、皇子等都要向宫女侍从、文武大臣赏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粮、干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用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并且馈赠亲朋好友。腊八节借助土地出产的农业成果有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四)蕴含追求身体健康的养生之道

农事劳作需要健硕的身体,而腊八粥正具有保健的诸多作用。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其实,腊八喝粥,只是一种象征,起的是提倡作用,平素喝粥同样有益健康。正如春天适宜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腊八节时举国钟情腊八粥,喝粥有益健康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五)开启新一年农忙的时间窗口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立冬”过后,农村就转入了“冬闲”时期。从立冬到大寒之间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是农民养精蓄锐的好时段。因为小寒一过,家家户户就要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同时也开始为新的一年做准备。

除磨面碾米、杀猪宰羊、磨豆腐、蒸馒头等年事活动之外,还要提早进行沤制肥料、清点种子等活计。“载腊八冰便是沤水沤肥的一个信号”,还有“谁家早载冰柱早吃饭来年的庄稼早熟早收”的谚语为戒。

俗话说:“注户靠早起。”人们“半夜起来吃饭就是新一轮早起晚睡的总动员,而吃腊八粥就是借展示粮、豆、果、蔬丰富多彩生活的动员令的实质内容”。可以说脂腊八节既是由“冬闲”转入“冬忙”的关节点,更是从上一年农忙转入下一年农忙的动员令。

我国渔、猎业的发展历史虽然十分久远,但农业自远古时代起就长期居于百业之冠。腊八节被我们祖先赋予了丰富多样的农耕文化意义,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与生活情趣。

腊八节(the laba Rice Porridge Festival)起源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成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篇7:腊八节的意义寓意

腊八节的意义

(一)表达祈求丰收吉祥的美好愿望

腊八节借“腊祭”之名,表达的却是农事劳作一年的人们对来年的一种美好祝愿。从表面来看,人们是用收获的各种农作物礼敬百神,祭祀祖先,感谢神灵赐给他们的农业果实,感谢祖先对他们生产生活的保佑,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事业发达,具有深重的迷信色彩。

但仔细考察,这种信仰崇拜活动在迷信外衣下有其实用的目的,虚幻的功利性背后都有其直接的物质功利性。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迷信的方式具有精神安慰和心灵净化作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是无可厚非的,要从迷信的外衣下看到那颗赤诚的心。

(二)展示庆祝农业丰收的喜悦心情

腊八节的标志性习俗腊八粥,其实是农业丰收成果的一次大展示。正如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所说:“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这种集中反映农家粮食丰盛、应有尽有的腊八粥,确实能体现出农业大丰收的喜人景象,能体现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满怀喜悦,能表现出人们享受幸福生活的特殊情趣。

(三)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一般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但是,腊八节似乎走出了家人的小圈子,人们通过腊八粥的馈赠与接受,建立了更广泛的情感联系。

宋代时,每到腊八这一天,无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庶民百姓家都要熬制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加盛行。在宫廷,天子、皇后、皇子等都要向宫女侍从、文武大臣赏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粮、干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用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并且馈赠亲朋好友。腊八节借助土地出产的农业成果有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四)蕴含追求身体健康的养生之道

农事劳作需要健硕的身体,而腊八粥正具有保健的诸多作用。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其实,腊八喝粥,只是一种象征,起的是提倡作用,平素喝粥同样有益健康。正如春天适宜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腊八节时举国钟情腊八粥,喝粥有益健康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五)开启新一年农忙的时间窗口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立冬”过后,农村就转入了“冬闲”时期。从立冬到大寒之间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是农民养精蓄锐的好时段。因为小寒一过,家家户户就要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同时也开始为新的一年做准备。

除磨面碾米、杀猪宰羊、磨豆腐、蒸馒头等年事活动之外,还要提早进行沤制肥料、清点种子等活计。“载腊八冰便是沤水沤肥的一个信号”,还有“谁家早载冰柱早吃饭来年的庄稼早熟早收”的谚语为戒。

俗话说:“注户靠早起。”人们“半夜起来吃饭就是新一轮早起晚睡的总动员,而吃腊八粥就是借展示粮、豆、果、蔬丰富多彩生活的动员令的实质内容”。可以说脂腊八节既是由“冬闲”转入“冬忙”的关节点,更是从上一年农忙转入下一年农忙的动员令。

我国渔、猎业的发展历史虽然十分久远,但农业自远古时代起就长期居于百业之冠。腊八节被我们祖先赋予了丰富多样的农耕文化意义,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与生活情趣。

各地腊八节习俗介绍

1.北京腊八旧俗

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点染”,颇有京城特色。

2.天津人的食疗腊八粥

天津人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3.山西的八宝粥

山西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4.陕北腊八用粥供奉祖先

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陕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另外还要加调味品。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5.甘肃的腊八粥要敬神

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6.宁夏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宁夏人做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7.西宁人腊八不吃粥

青海的西宁人,虽是汉族人居多,可是腊八不吃粥,而是吃麦仁饭。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肉、麦交融成乳糜状,清晨揭锅,异香扑鼻,食之可口。

8.山东“孔府食制”腊八讲究多

在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9.河南的五谷丰登腊八饭

河南人吃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10.江苏地区的特色腊八粥

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11.有故事的浙江腊八粥

浙江人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方法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

12.四川五花八门的腊八粥

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13.河北人

河北腊八粥制作方法:将大白云豆提前(头一天晚上泡,第二天用)泡发至胖大;白莲子用热水涨发,去绿色芯,同白云豆先下入煮锅煮20分钟,再加入大米、糯米、麦仁、葛仙米、小枣及饭豆,栗子去掉硬壳和内衣。将上述原料洗净,放入锅中,加入足够的清水,大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煮40分钟,至粥稠豆糯、枣烂时止。粥熟后加蜜桂花、红糖(或先将红糖煮成糖汁,加在粥中)拌匀即成。

14.煮“五豆”

另外,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国人如此钟情腊八粥,食俗之外,也确有些科学道理。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都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对于老年人说来,腊八粥同样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应注意不宜多喝。其实,何止是腊八,平素喝粥,对老年人也是大有稗益的。粥的品种也相当多,可因人而异,按需选择,酌情食用。

过春节的传统意义介绍

2022年腊八节的典故和具体意义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意义作文800字

六年级作文:腊八节的故事

腊八为话题的作文:腊八节的来历

2022年人们过腊八节有什么意义

有关腊八节的民间传说

腊八节美食作文

腊八节有什么禁忌

冬至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1000字

腊八节的意义是什么意思
《腊八节的意义是什么意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腊八节的意义是什么意思(合集7篇)】相关文章:

腊八节作文小学生2023-04-01

腊八节和腊八粥作文600字2022-09-11

腊八节的作文:腊八节的来历2023-09-02

小学腊八粥由来的作文2022-11-10

腊八粥的传说的作文2023-04-26

节能在我身边的演讲稿2023-05-13

腊八节的来历作文:吉祥的腊八节2023-07-22

妇女节节日起源含义2022-05-06

2022年经典新闻顺口溜2023-01-21

腊八节习俗作文1000字2023-03-1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