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训练九、秃的梧桐(精选4篇)由网友“menson”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现代文阅读训练九、秃的梧桐,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现代文阅读之能力训练(九)
(九)打春
打春,就是立春。
立春,是春田大地的节气。在24节气中,再没有比立春更让人这么喜气洋洋的了。立春带着温暖不声不响就扑进了千山万水,融入了千家万户。风变柔了,柔得像婴儿那绵绵的嫩手,拍打到哪儿,哪儿就有甜甜的声响;雨变酥了,酥得像是蓄满了养分的香油,落到哪儿,哪儿的禾苗就长了劲地生发;天变暖了,暖得屋外也像是农家冬日里烧热的大炕,娃儿们吆三喝四地翻跟斗,蹦高高。不光娃儿们乐,苏醒了的青蛙也乐,乐得亮开嗓子唱上了。青蛙一唱,燕子就上场了,在天地间上下起舞……春天真好!
真好的春天,是从立春开的头、起的步。可为啥咱那父老乡亲要把立春喊成打春!乍一听,弄得人心里怪别扭的。打,打架、打闹、打仗……为啥要把一个慈眉善眼的春天和这么个“打”字撮合在一块,这不是乔大守乱点鸳鸯谱了吗?
仔细一想,满不是这么田事,这打春,比那立春,要形象得多,要生动得多,要活灵活现得多!和打字结伴的词不光是打架、打闹、打仗,还有很多很多,多得辞典上密密麻麻弄出了几页子。别个的咱不多说了,捡出几个熟悉的品品味道吧!
先想起一个——打草稿。草稿不是正式稿子,可是没有草稿,也就没有定论的文稿。草稿所以草,是那繁杂的思绪就像春风抚过、春雨润过的土地,刚刚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转眼间就万紫千红春满园了。而这草色遥看近却无,到万紫千红春满园的过程,用的那个打字,实际是说孕育哩!孕育不是出生,却比出生更重要。草稿不是定稿,却比定稿更重要。定稿不过是强化一个角落,要的是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过是删繁就简,要的是万绿丛中红一点。定稿要比草稿好得多,美得多,可要是没有那起先的草稿,哪会有后来的定稿?说透了,这打草稿就是谋划,就是构思,就是初创,如此理解,那么这打春不就是谋划春天、构思春天、初创春天吗?在这么好的时令到来时,多思思,多想想,“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不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了吗?把握了春天,就把握了一年的好收成,好日子,这春打得应该。
又想起一个——打鼓。想起打鼓,就想起家乡的威风锣鼓。那锣鼓要是响起来呀,听得人血液在脉管里使劲地奔跑,灵魂在思想里高兴地舞蹈。那个声响,像是天崩,像是地裂,像是排山,像是倒海,像是……不说了,你就是把人间最有声威、最有气魄的词语都喊遍,也无法描画威风锣鼓的神韵。这人间的鼓打到这个份上,真把人类从小虫虫、猿猴猴到现在这个样子,这个主宰天下的胆识气魄都活画出来了。这鼓打得好!打得好的鼓不是天天打、时时打,是有了节日,有了喜事,值得美美庆贺一回了,才痛痛快快打一场鼓,打一场惊天动地的鼓。如果把鼓字换成春字,打鼓就变成了打春,没想到这打春里有这么激动人心的意思。打春是闹春,闹腾个红红火火的春天,闹胯个威威风风的春天,闹腾个天遂人愿的春天。看来这春还是打着好!
打春,就是比立春好!老辈人说打春,咱这辈子也说打春,下一辈子,下下辈子千万千万也别忘了打春!
1.文中哪些语句对“打春”作出了形象化的解释?
答:
2.“打春,就是比立春好!”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摘引文中原话回答。
答:
3.品味下面句子,说说它好在哪里。
立春带着温暖不声不响就扑进了千山万水,融入了千家万户。
答:
4.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寓意。
答:
5.跟一般歌咏春天的文章相比,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答:
篇2:现代文阅读议论文能力训练(九)
(九)目标
⑴目标,是一个人飞向成功的羽翼,是对自我的加压和定位,是一种精神督促与心理暗示。
⑵周恩来总理少年读书时便胸怀的宏伟抱负;鲁迅先生始终以
自策自励,三易其志;著名非暴力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立志改变黑人同胞痛苦的现状,发出了的庄严号召。纵观古今,每位令人高山仰止的巨人,都有极其相似的目标: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奉献给祖国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我为祖国做了什么?”这纯粹的声音,叩问着每个有志之士的心灵,并在不同的时期唤起不同的思想和行为。
(3)罗布泊的一场铺天盖地的沙暴终于过去了,余纯顺躺倒在炙热的沙丘旁。他曾与一群大学生交谈,说:“欧洲近代发展与一大批探险家分不开,他们发现了大量被中世纪湮埋的文明,在中国则汉有张骞,唐有玄奘。现在,世界上走得最远的是阿根廷的托马斯先生。中国人应该超过这个纪录。这个任务有我来完成。我已走了八年,还会走下去……”这是怎样的思想、怎样的胸怀、怎样的气魄啊!他肩负“中国人”这一称谓,毅然抛弃了安逸享乐与儿女情长,选择了行走,选择了孤独,一往无前地去探险、去找寻。壮士,永远地走了,但在他的遗物展出中,人们被深深地震撼了——不仅被他的发现和经历所震撼,更为他的崇高目标,以及在这一目标感召下凝聚而成的精神所震撼!爱国精神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坚贞的意志、更崇高的起点和更好的鞭策,这是个人灵魂的升华,这是对平庸的俯瞰,这是至高无上的骄傲。
(4)我们应该明白,在人生坐标系中确定了高远的一点,并为之不懈拼搏、奋斗,能为自己描绘一条完美的曲线。更何况,一个人的一生,在历史的沧桑与厚重面前是如此单薄有限,我们只有把最大潜能贡献给社会,才能体现个人的才力与人生的价值。
(5)由mother(母亲)和land(土地)组成的motherland(祖国)涵盖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对时值新旧交替、人类文明空前发展之际,祖国需要发展,民族需要腾飞。我们青少年一代任重道远,这更需要我们“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确立正确、坚实而远大的志向。这并不是讲我们也应专注于去做余纯顺第二,去探险去跋涉。现实地说,应思考我要为祖国做什么,能为祖国做什么,a.借以提高素质,b.认真高效地学好知识,c.发掘潜能,d.最大限度地报效祖国,e.明确学习目的。
(6)苏轼云:“报国之志,死而后已。”——诚哉斯言。
1.将①“为种族解放运动而奋斗终身”、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③“警世救国”等三个短语分别填入第(2)段的空格中。正确顺序应是(填序号)
2.在第(4)段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3.第(5)段结尾处几个分句次序有些颠倒,请写出它们的正确顺序。(填字母)
→→→→
4.引文第(2)段中写到鲁迅先生“三易其志”,联系学过的课文《藤野先生》,说出其中的一次易志。
答:
5.从第(3)段中,我们可知余纯顺的身份是一位。文中画线句“他肩负‘中国人’这一称谓”的具体含义是。文中说他为了“崇高目标”而去探险,联系他与大学生的谈话内容,说说他的目标的具体内容是。
6.第(2)段中,作者用了个论据,为了论述这个道理。
7.第(4)段中,“在人生坐标中确定了高远的一点”,实际上是指,“描绘一条完美的曲线”又是指,这里运用了修辞的手法。
8.用自己的话概括这篇短文的论点。
答:
篇3: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九(教师中心稿)
甘肃兰州外国语高级中学 张辅良
【阅读资料】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1959年,我被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深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进门就发出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子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地生活。父亲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是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为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醒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阅读训练】
1.(1)文章的结尾一段“母亲将我放飞以后……”其中“放飞”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文中共写了几次“放飞”,请作简明概括。
2.作者认为母亲“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请结合全文,谈谈母亲给予了“我”哪些人生启示。
3.(1)“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母亲注重孩子的饮食,对衣着和家中摆设却毫不讲究,却给孩子订“几十种报刊”,你能从中悟出母亲的“育子”之道吗?
答:(1)
(2)
4.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家刘心武主要通过回忆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种种关心和照顾,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浓浓的舐犊深情。
B.文中的母亲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有独到之处,她不是把孩子紧紧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而是将孩子“放飞”,只有敢于“放飞”,孩子将来才会真正有出息。
C.对于母亲给予的爱,作者并不是当时就理解的,而是在经历过种种的人生体验之后,才能领悟到这种高层次的母爱。
D.作者写自己被母亲“放飞”后的种种痛苦感受,描绘了自己心灵成长的艰辛,目的是告诉我们,真正的母爱,就是能为子女作长远打算的爱。
E.本文文字朴实无华,虽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歌颂母亲,却能使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母子之间那种浓郁的深情。
【参考答案】
1.“放飞”在文中是个比喻,意思是孩子一旦长大,就应让他“自。共写了三次。
(1)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本来可以在家住宿,她却把儿子“推”到学校去住。
(2)举家外迁,却不给儿子在北京留下一间可以作为“家”的房子。(3)把替儿子做被套当做“义务劳动”。
2.(1)吃正经饭走正经路做正经人。
(2)重精神轻物质
(3)独立生活,独立解决困难。
3.(1)尊重孩子的个人爱好。
(2)把“身体好”放在首位,培养孩子不贪慕虚荣的纯朴天性。
4.AD
篇4:现代文阅读说明文之能力训练(九)
(九)预报沙尘暴
①沙尘暴预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遍布各地的气象检测网站提供的测量数据,又需要卫星云图和巨型计算机的加盟。有人说,沙尘暴预报的复杂程度要比天气预报高出10倍,这并非夸大其词。
②天所预报一般要考虑气温、气压、温度、风力等因素,这些都是大气层本身变化的结果,只要掌握这些因素,通过计算机的计算就能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的趋势。沙尘暴作为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同样要考虑上述气象因素。据气象学家分析,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天气、前期干旱少雨、气温回升是形成沙尘暴的必要天气条件。但是,除此之外,“沙尘”恶魔的现身还需要一些其他特殊条件。
③悬浮在空气中的沙尘来自地表,地表的情况直接影响沙尘暴的发生。在同样的风速下,(1)的地表的沙粒比较大,它的传输距离(2)相对较近;(3),沙粒的传输距离较远。另一方面,如果沙源地的地表植被比较丰富,尽管具备了形成沙尘暴的气象条件,也未必形成大规模的沙尘暴。一块沙地上如果有50%的植被覆盖,起沙量就会减少70%-80%。此处,影响沙尘暴形成的地表条件还包括地表温度和积雪覆盖等因素。由此看来,即使具备了形成了沙尘暴的天气条件也未必会形成沙尘暴;即使形成了沙尘暴,其强度、持续时间、途径路线也还需要考虑沙源地的地表情况。
④如何才能考虑沙源地的地表因素呢?这就要靠遍布各地的环境监测站多年来采集的数据。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影响我国沙尘暴的沙源很大部分在境外,所以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对于监测和控制沙尘暴有重大的意义。
⑤最近,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传统的天气预报计算模式中引入了沙源地的地表因素,包括沙粒大小、地表温度、地表植被和积雪覆盖等,研制了“嵌套网格空气品质实时预报系统”即沙尘暴预报系统,实现了沙尘暴的精确数值预报。科学家可以提前4天预报未来沙尘暴发生的地点、强度、路线和持续时间。2003年4月6日,在“9355沙尘暴”10周年到来前夕,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沙尘暴预报系统成功预报出4天后在我国北方发生的今年第一场沙尘暴。
⑥科学的脚步从未止歇,人类总在不断进步。但愿那场“黑风”带来的悲剧不要重演。
1.通读全文,你认为要准确预报沙尘暴应考虑哪两个方面的因素?
A、B、
2在预报沙尘暴应考虑的两个方面的因素中,作者重点说明了哪个方面的因素?为什么?
答:
3.文章第③段划线句子“由此看来”中的“此”指代哪些内容?
答:
4.文章第③段横线上应填入的恰当的关联词语依次是:
①②③
5.请你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短语的表达作用。
据气象学家分析,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天气、前期干旱少雨、气温回升是形成沙尘暴的必要天气条件。
答:
6.文章最后说“但愿那场‘黑风’带来的悲剧不要重演”,请从认识和行为两个方面,谈一谈我们怎样才能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呢?
答:
★ 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 《塞下曲·其一》
★ 塞上曲原文及赏析
【现代文阅读训练九、秃的梧桐(精选4篇)】相关文章:
冬天要来了作文2022-10-17
《塞上曲》诗词鉴赏2022-04-29
顾炎武《塞下曲》阅读训练及赏析2023-01-17
冬天来了话题作文2023-04-26
我若干个第一次作文2022-12-06
从此我不再孤独作文2023-01-01
山水画的散文2022-05-06
文秘辞职信2023-06-06
《冬天来了》教学设计2022-07-27
答案初三作文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