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优美散文(合集10篇)由网友“jianpinyang”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地瓜优美散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地瓜优美散文
地瓜优美散文
地瓜,又名红薯,是一种极普遍的作物,又是一种极普通的食品。有人甚至把某件事办砸了,也说成是“地瓜”了,只是语调稍为变了一下。足见地瓜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因为我的平常,似乎越是普通的东西于我也就越是久长。从记事起,直到这过了花甲,仍然于地瓜不离不弃。
童年的时候,村里不种地瓜,据说是因山里缺水。我认识地瓜,是在村头小集的地瓜锅旁。每到收完了秋,有人就从很远的地方贩来地瓜,在集上支一口锅,一集一锅。五天一集,逢二逢七,爷爷就攥着我的手,在地瓜锅前等着掀锅。我两眼盯着透过锅盖蒸腾而上的热气,那香甜的气息,让我吞咽着口水。地瓜熟了,锅盖掀开了,热气在冷风中弥漫。在温湿甜润的热气里,掌锅的称给两块,爷爷掏钱,却不舍得吃,我吃着一块,拿着一块,蹦着跳着回家了。
后来村里有了互助组,提倡种地瓜,说山里也行。村头盘起了地瓜炕,生火升温,育出了地瓜苗。田里起垅,垅上刨坑,一瓢水栽三棵地瓜。当年地瓜丰收。大人在前边刨,我在后边拾。擦擦地瓜上的土,就啃了一块,脆里带甜,好吃。中午就忙不迭地煮了一锅,吃了个够。
不久,成立了农业合作社,为了创高产,地瓜渐渐多了起来。育秧,栽苗,翻蔓,追肥,除草,直到把地瓜刨出来,下井储藏,切片晒干,我这个小社员跟着大人从春忙到秋。当然,小小的年纪,也学会了种地瓜的全套本事。
1958年来了,风调雨顺,大丰产。要十五年赶超英国,大炼钢铁,家里的锅砸了,送进了炼铁炉。村里办起了共产主义食堂,集体吃饭。开饭了,抬出一大箩地瓜,吆喝一声:“吃吧!”一天三顿。不用问明天吃什么,一准还是地瓜。我竟然也有吃够的时候,拿起地瓜来,实在不愿往嘴里送。
毕竟老人心里有数,狠狠地道了我一句:
“到了时候,还得靠地瓜救命。”
1958年的丰产并没有丰收。转过年头,吃饭就成了大问题。共产主义食堂办不下去了,解散了。粮食没了,地瓜吃完了,地瓜的蔓和叶成了好东西。在碾上压碎,再上磨磨细,烙饼子吃。大便是困难一些,可比肚皮贴着脊梁好受得多。放了学,先拎着书包上山坡,寻觅去年收地瓜干时落下的碎片。运气好,半个下午能捡拳头大的一包,娘给煮了,就是晚饭。当然不饱,那个年代又何曾饱过。
春天,南坡的地向阳,开冻早。我和弟弟扛了镢头,提了篮子,顺着去年地瓜垅刨下去,寻找落下的小地瓜。刨到一块,用手把皮一捋,那地瓜上还粘着一些泥土,不擦了,三口两口就吃到肚子里去了。冻地瓜不苦,好吃。时过四十多年,我还清晰地记得刨到冻地瓜的兴奋,嚼着冻地瓜的味道,还有吃到肚子里的熨贴。这种拾荒,不知抡多少镢头才碰到一块,忍不住,要先填自己的肚子,一个上午篮子里没有多少,可娘看了还是高兴,一边剥着冻地瓜的皮,一边夸我:
“孬好,你刨来的是粮食,比糠菜强。”
三年的大饥馑,我没有饿死,地瓜帮了大忙。
过了1960年,日子渐渐好起来,地瓜又可以尽吃了。娘摊完煎饼,总是把鏊子底下的热灰扫到一边,把洗好的地瓜码在滚烫的地上,扣上瓦盆,再把热灰覆在瓦盆上。我挑着柴禾,一迈进家门,就闻到烤地瓜的香气。扔下柴禾,扁担也来不及抽,就跑到厨屋里,扒去草灰,翻开瓦盆,那地瓜焦皮黄瓤,香气要顶倒人,咬一口真甜倒牙,直到如今,回想起来,齿颊里还隐约着那香甜。
后来进了城,栽地瓜,刨地瓜,切瓜干,晒瓜干的事自然是不做了,在鏊子窝里烤的地瓜,当然也吃不到了。但,我并没有忘却。那一年四季的劳作,是辛苦,可到了秋天,看到一块块憨厚的大地瓜排在地皮上,心里是欢乐的,用现在的话说,那成就感是欣慰的。
一天,约了几个伙计吃饭,中间上了一盘烤地瓜,每块断为两截,也是焦皮黄瓤,色香味俱在,看着就好吃。一位伙计却不以为然,惺惺地说了一句:
“就是为了不吃地瓜才出来的`。”说着放下了筷子。我乐得吃了两份。
衣食所好,概不可强勉。吃地瓜,不是吃忆苦饭,是为了不忘本;不吃地瓜,也不就上了一个层次,成了“出来者”的标志。况最近报载: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蔬菜榜,高居榜首的竟是红薯(地瓜)!专家解释说,红薯中的纤维含量高,每100克红薯产生的热量比米饭低1/3,维生素B1、B2的含量分别比大米高六倍和三倍,还含有丰富的赖氨酸。”
是这则报道勾起了这些零星的回忆。
我想地瓜窝在土里,那块茎土里土气,其貌不扬,远没有人参高贵;那蔓子匍匐在地上,长短不齐,毫无眩人眼目的地方,不像凌霄那样爬上高枝,放出鲜艳的花来供人欣赏。可地瓜立地不问肥瘠,旱灾来了,没见旱死,一场细雨,它又蓬勃起来;雹灾来了,打掉了叶子,打烂了蔓茎,雹灾一过,新芽又发了出来。秋天到了,它又把丰硕的果实献给人们,简直是一种铁粮食。
我们真的该夸一夸地瓜了。
篇2:怀念地瓜优美散文
怀念地瓜优美散文
也许是对地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次走在街上,看到街道两旁小贩们吆喝叫卖的烤地瓜,总会想起故乡的地瓜以及童年的一些趣事。
关于地瓜的记忆始于童年。每当地瓜丰收的时节,家里堆满如山的地瓜。童年的我常常和伙伴们一起用破草帽装满地瓜,跑到村后路边的垃圾堆里烧烤。地瓜有的被烤焦,有的半生熟,我们却吃得津津有味。回到家时,总被姐姐取笑我“黑脸猫”。每次放牛,肚子饿了,到地里挖几个地瓜,拾些干牛粪烧烤着吃,那可真是一种享受。
故乡的.地瓜种在春季,收在秋季。春天来时,把地瓜藤剪成小段播人土里,到了秋天便有收获了。秋收时,全家大小一整天都得呆在地瓜园里摘地瓜,然后把地瓜刨开成小薄片,晒干,砸粹,再用麻袋包装好,用牛车拉回放进缸里,作为人、畜一年四季的食粮。听母亲讲,在那吃不饱饭的年代里,地瓜曾是我家的主食。地瓜的许多故事,仍挂在母亲的嘴上。童年的许多关于地瓜的记忆,仍在我的脑海里清晰透明。因为饥饿,童年的我站在一张小板凳上,把头和手伸进了装有地瓜干的大缸里,不小心栽倒进去,幸好母亲刚从地里回来,及时把我抱了出来。
理解了地瓜,时光已流逝成不可弥补的苍桑。
离开故乡的那天,母亲特地烤了一筐地瓜让我吃个饱。临行时,母亲塞给我一小包地瓜干,亲切地说:“不要忘记地瓜”。
参加了工作,走在都市的大街上,看到卖地瓜的小贩们整天为生计而奔忙,才真正理解包括地瓜在内的一切粮食得来的不易,才真正理解临行前母亲的话语。
端起饭碗,都会使我怀念故乡那香喷喷的地瓜。想起地瓜,就会想起母亲,心中就会涌起一阵温情。
篇3:童年的烤地瓜优美散文
童年的烤地瓜优美散文
走在大街上,每每听到小贩们叫卖烤地瓜的声音,童年时我和小伙伴们在秋天的田野里烤地瓜的情景便会一幕幕地浮现在脑海中。
那时,村中很多农户的家中养着三五只羊,除了上学外,放羊割草成了我们这帮小孩儿主要的任务。秋天,地瓜收获的季节,我和一帮小伙伴一边放羊一边找个地方烤地瓜吃,那是我童年里最快乐最解馋的时候。我们常把羊群放到田间的沟渠里,然后开始分工。先选一个人看管羊群,其余的小伙伴有的负责挖坑垒窑,有的拾柴烧火,有的到附近的地里“偷”地瓜。挖坑垒窑这可是个功夫活儿,在沟壑的边沿,挖一个土坑,下面留一个烧火口,上面用土块一块一块地垒起来,下面用大的土块,往上逐渐用小的土块围拢成一个中空的圆锥体,没有经验往往垒到一半就坍塌了,还要从头开始。每次挖坑垒窑的工作就由年龄最大的雪宝负责,不到半小时的工夫,一座像模像样的土窑就垒好了。地瓜当然是就地取材,谁家近就到谁家的地里去“偷”,时间长了,也就总结出一个经验,看哪棵地瓜秧长得粗壮茂盛,而且根部的土被拱得裂开了,那么准会在下面挖出一块大的地瓜。每次雪宝都告诉我们,挖地瓜时不能连根拔起,更不能把一棵瓜秧结的地瓜全部扒光,每棵挖一个后再用土埋上,这样就不容易被人发现了。
土窑和地瓜备好后,我们这帮小伙伴围成圈,开始点火烧窑,先用拾来的干草慢慢点着,鼓起嘴小心地把火吹旺,再用田间拾来的玉米秸、干树枝烧。烧火时也要小心翼翼,唯恐上面的土块坍塌,红红的火,烤着雪宝的脸,不一会儿工夫就满头大汗。野地里,火就风势,越烧越旺,等烧到垒在上面的土块大部分变红就可以停火了。这时把坑里的灰烬扒出一些,将垒在上面的土坷垃一小部分抖落到坑底,然后一块一块地把地瓜放到土坑里面,再把余下的土块全部压在地瓜上面,用脚把烧红的土块踩踏碎,盖在地瓜上面。为了把热量封存好,还要用周边的细土把土坑封好,用手摸着哪儿热就往哪儿培土,直到周边的温度和常温差不多,就算大功告成了。
接下来就是耐心的等待,我们各自放羊去了,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有人说,应该熟了。几个伙伴再围在一起,小心地扒开土与灰。嗬!首先一股甜甜的香味冲出来。这时,你看吧,一个个眼睛都瞪得圆圆的,暗暗地咽着口水。选一人拣出那些热气腾腾的地瓜,接着按照人数将地瓜平均地分开,否则会因为分配不均闹矛盾。拿到地瓜后,每人都边吹着气,边从左手扔到右手,再从右手换到左手……烫手的地瓜掰成两半,热气顿时冒出来,香气扑鼻,忍不住诱惑的小伙伴把黄黄的.地瓜瓤吃到嘴里,但不能着急,心急了不烫着也得噎着。有的一边剥着皮一边吹着气,待热量散尽再慢慢地享用。一阵狼吞虎咽之后,等把分到手的地瓜全部吃完,用黑黑的手掌顺手一抹嘴,瞬间成了花鬼脸。你指着我乐,我指着你笑,脸不黑的,也要给他抹黑,嘻嘻哈哈地你追我打……待到日落西山,大家心满意足地打着饱嗝,嘴唇乌黑的赶着羊群往家赶,远处村落里灯火渐起,不时传来谁家吆喝孩子吃晚饭的声音。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怀念和小伙伴一起烤地瓜的童年时光。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地瓜从人们的餐桌上渐渐地消失了,唯独在街头巷尾,仍能见到烤地瓜的推车,那已成为一种小吃。走在街头巷尾,在香味的诱惑下,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要买两块烤地瓜,以满足自己对逝去的那段童年时光的美好追忆和对现在富足生活的珍惜。
篇4:由地瓜引起的回忆优美散文
由地瓜引起的回忆优美散文
习惯了城市的这种喧闹却始终改不骨子里那股土气,不喜欢也不去逛那些繁华的商业街,有事无事却总喜欢往一些穷街小巷里钻,总觉在那里才能找到一些真实的叫卖,一种生活的气息。而那些沿街的小吃总让我花不了多少钱就既饱口福又包眼福,所以总乐此不疲。有时候还能遇到一些家乡特产,吃一些家乡小吃,也算是慰聊一下思乡之苦。
昨晚和一位朋逛街,蓦然见街头一角落有一烧地瓜老人,那阵阵浓香不禁勾起我许多的回忆。
其实“地瓜”只是听朋友这样叫,在家乡我们叫它“山罗卜”或“红薯”,而家乡这样的小摊更是到处可见,在这里却很少见,这里竟然有一家。那时我们都会在稻田之外的山坡处开垦一片荒地,种上红薯,因为它耐旱又耐涝,所以不必担心收成,而且它藤叶多还是一种好饲料。
每当仲夏小暑之季,家人便会将地翻一遍,然后打上垄,插上红薯秧。农谚有曰:大暑小暑插红薯。它成活之后,藤叶便会满地疯长,原来黄秃秃的山坡不久就绿油油的一片。
从记事起便要常随母亲一起给它们浇水和除草。浇水只需在插后和次日各一次,而草却要好几茬除,一般前一次刚好,第一垄的草已经又长起来了,真正是拔也拔不尽。那时母亲总是拿着锄头在前,而我常是搬一个小板凳坐在两垄之间,一边拔草,一边听母亲那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或者东家西家的琐事,要不就是家中先辈的事迹。在那些坡地里,我知道了原来我爷爷的爷爷是一个大地主,家里有好多地,不过,他死时家中已经很破败了;我知道了我爷爷那时在村中是有名的拖拉机手;我知道了我父亲是怎样与大学失之交臂的。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母亲,她总会在我前面。剩下我一个人时,我便不自觉的慢了起来。母亲常在这时大声鼓励我,等我。我一段热情过后,她会不厌其烦的再鼓励一次,她说,“天快亮了”。每次锄完,她总会笑着对我说“天亮了”,有时我们一起欢呼“天亮了”。这么多年来,这三个字总萦绕在我心头。母亲文化水平不高,但她用着最简单的句子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在我的心目中,胜利就是黎明,而母亲就是太阳,她就在胜利的那头等着她的儿子。当我身处异地他乡时,我也常常在心里告诉自己“天快亮了”,这使我总充满力量,从容面对许多困难,永不放弃。
等我慢慢长大,我就要离开母亲去更远的.镇上上学,要住在学校里。每当红薯收获的季节,母亲就将它们拿到河边,洗干净,晾干,切成片状,用水煮三分,太阳下晒干,再用滚盐炒得脆生生的,就像现在的膨化食品。那东西吃起来脆脆的,微咸,又总有一种淡淡的甜味。尽管制起来十分麻烦,但母亲每年都要准备许多,每一次上学,她都会给我的书包装得满满的,她还一直嘱咐我:不是好东西,但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正是母亲的教诲,让我懂的最简单的待人之道,让我懂的如何与人相处……
每次闻到红薯的清香,我还会记起家乡春节的一道菜,用家乡土话称作“圆子”,大概是以其形状命名。制作时,将红薯蒸熟,然后碾成泥,加上淀粉和各种各样的调料,和匀,捏成丸状,油锅炸制而成。它外表金黄,里面白嫩,细嫩而又爽口,再加上它所表达的那种喜庆团圆的寄托,它就成了除夕之夜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每到新年,除夕之前,全家大小一起上阵捏制圆子,我们兄妹捏的则非大即小,母亲捏的一个个却是贼圆贼圆的。团圆饭上,我们便总是抢着去夹母亲捏的。
现在我们都因为许多的原因背着不同的目标在外飘荡,即使是那一顿团圆饭都不能陪在母亲身边。在电话里母亲总说:也不知道今年你们谁还会吃到我做的圆子?都这么大一个人了,可一听到这些我就忍不住的要流泪,但总是强忍着说:不是还有妹妹吗?记得自己刚刚出来时,她在电话那头一听到我的声音就流泪,总是一遍又一遍的嘱咐,要注意天气注意加衣服注意吃好。父亲说,从不关心太多的母亲每晚都注意着我所在那个城市的天气情况。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知道有一种无法表达的感激压抑在心头。
每年在外过年,都要到菜市场买一些圆子回来。虽然和家乡的不一样,虽然和母亲做的不一样,但总寄托着我对母亲对家人无尽的思念。第二天,给母亲打电话说我吃圆子了,她总会笑着说:“吹牛,有这好东西吃吗?明年一定要回家,妈做给你吃。”就因为母亲的话让我觉得整个冬天都是温暖的。
这些年,母亲老了许多,要支持一个本不殷实的家,要供我和妹妹念书,她几乎不停地劳作。我们不善于表达我们的感情,但我们却能将感情储存在心里,慢慢酝酿,直至发出醉人的芳香。
我无比地爱着我的母亲,并谨以一个忠诚的儿子祈祷:愿母亲永远快乐的生活,愿天下所有母亲都快乐地生活。
篇5:地瓜散文
地瓜散文
拿一块刚从炉中取出的热乎乎的烤地瓜在手中,先不说香味如何,单就那种温中带热、热中带烫的感觉,就足以驱走三九的严寒。慢慢地剥开那层被烤得变了颜色的皮,焦黄稀软的地瓜瓤就呈现在了你的眼前,阵阵香味便会伴随着丝丝缕缕的热气一同挥发到冰冷的天地间。不用左顾右盼是否有人注视你,也不用在意当街而吃会有伤大雅,只要不把地瓜皮随手丢弃在道路上,你尽管享受那种香气弥漫、甘甜爽滑的美好滋味就行了。我敢肯定,所有见你吃地瓜的人喉舌间此刻肯定会条件反射地生出些许唾液,喉结也在不自觉间做几下吞咽动作。
这就是烤地瓜的魅力所在!
乡间的烧地瓜虽不及城市的烤炉里所烤出来的地瓜卫生,但滋味上却丝毫也不逊色。
印象里,一到冬天,为了取暖,农村家家户户都在正屋里的灶上烧火做饭。灶连着土炕,所烧的柴草越多、越硬,土炕就越热。每次做完晚饭后,母亲总会将几块生地瓜埋在通红的柴火灰里。夜晚,在外边疯玩了一晚上的我们回到家后,顾不上擦去满头的大汗,便跑到灶台前急不可待地用火棍从灶底那尚带火焰的柴草灰中扒出烧地瓜,吹着热气一口气将烧地瓜吃完,然后,往土炕上热乎乎的被窝里一躺,一觉就能睡到大天亮。那份温暖,绝对是现在的电褥子或电热毯所不能比拟的。
那时,农村为了多打粮食解决温饱问题,一到春末夏初就大面积地种植收成偏重的地瓜。秋天,地瓜丰收后,大人们就用自制的切瓜机没白带黑地切地瓜。成堆的地瓜在一阵阵“呱嗒——呱嗒——”之声中变成了一片片厚薄均匀的薄片,被晾晒在农家的屋顶或院子里。若碰上一周左右的好天气,地瓜片就变成了地瓜干。白白的,亮亮的,咬一口甜丝丝的。倘若遇到连阴雨天气,即使及时收到屋里没被雨淋的地瓜干再晒干后也有一种难闻的霉味。用这样的霉地瓜干做成的饼子或地瓜饭,苦兮兮的,别说是孩子,就是大人也难以下咽。然而就是好地瓜干磨面后做成的饼子,刚揭开锅趁热吃时还觉得可以,倘若一凉,地瓜面饼子就跟塑料的一样,又硬又涩,既弹性十足,又味同嚼蜡。整天吃这样的干粮,胃就开始泛酸水,一阵阵地难受。
地瓜面、地瓜干虽不好吃,但在那生活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却救了故乡无数人的性命。
前些年,我曾把这滋味讲给邻居正上幼儿园的小孩子听,谁知小孩子听后却说既然这么难吃,那怎么不买饼干吃呢。如此童真的回答,真令我哭笑不得。
上初中的时候,因生活条件好转,我们队里已经不种地瓜了。地瓜自然又成了孩子们的稀罕物。特别是冬天的地瓜,经过一段时间的储藏,地瓜里的淀粉已经转变成了糖份,生吃地瓜竟然有一种稀甜稀甜的感觉。那甜脆劲,决不亚于现在的红富士苹果。当时,班里有一个和我非常要好的同学,不知为什么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就叫“地瓜”。“地瓜”所在生产队的土地因土壤全是沙土最适合种植地瓜的缘故,故一直还保留着种地瓜的习惯。到了冬季,每天的下午他都会在书包里给我装一块生地瓜到学校。谁知这一装就是整整三个冬季,三个冬季的每一天几乎就没有中断过。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地瓜”结了婚并有了小孩,自己从事着生产运输的工作,生活过得还算可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命运多舛的“地瓜”在接连发生了两起交通事故后终于倾家荡产了,而此时他的妻子又得了半身不遂的重病。为了照顾妻子和孩子,“地瓜”在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行情考察之后,真的在他承包的土地上种起了地瓜。据说,现在“地瓜”种出的地瓜,不但有白瓤、黄瓤的,而且还有红瓤、紫瓤的,已成了一个相当当的品牌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城市里的大型超市、摆上了高级宴会的餐桌。因此,每逢看到紫瓤的'地瓜,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那初中的同学。
前几天和妻子一块逛超市,我突然发现琳琅满目的食品架上竟然在显眼的位置赫然摆放着成袋的熟地瓜干。那一条条精致的黄中透亮且长有白霜的地瓜干,别说是吃,看着就养眼。妻子见我爱不释手的样子便打趣我说看来你还是没被地瓜折腾够。我说不是没够,而是你不知道这东西怎样吃,更不知道它的好处。于是,我便给妻子讲了一个关于熟地瓜干的故事。
大约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年的二月二,农村都时兴炒蝎豆、爆玉米花,而我的一个同学却年年吃炒熟地瓜干。这种炒熟地瓜干不但外型膨胀、漂亮,而且特别香、脆、甜。被勾起馋虫的孩子们自然就回家跟大人要,结果却屡屡挨训。原因就是做这东西太费事,首先是将冬天贫好了的地瓜蒸熟,然后切成细条晒干,炒时锅里放上早就晒干的过了筛的细沙土,待沙土的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将熟地瓜干放到锅里一起翻炒,直至将其炒成金黄色为止。然后,用筛子将沙土滤掉,将其放在冷风里降温。若不是对孩子特别溺爱,又有谁会费这么大的工夫去折腾这玩意。后来才知道,同学是个抱养的孩子,他的养父母自然对他就格外疼爱、娇惯。
妻子听完我的话后沉默了。良久,她问我这个孩子以后咋样了。我说这孩子以后考上了学,参加了工作,并且干得很好,现在已经是某一个局的副局长了。他也很孝顺,知道知恩图报,多次想接他的养父母到城里去生活,但老人却怕给儿子添麻烦,始终不肯去。只是每年的二月二龙抬头时,他们都会给我同学炒好一大塑料袋子熟地瓜干托人给儿子送到城里……
地瓜,本是寻常的乡间之物,却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里演绎着一出出带有深情厚意的故事,滋养着、感动着那一辈辈人的生命乃至灵魂。又以其特有的富含蛋白质、淀粉、维生素、纤维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被誉为“长寿”食品,身价倍增的同时,也令人刮目相看。地瓜的这种华丽转变,在令人慰藉、令人欣喜的背后却总有一种沉甸甸的东西催人思量、令人珍惜。
走出超市时,门口正好有一个卖烤地瓜的。冷飕飕的寒风中,头戴棉帽的老汉不时地翻动着炉中的地瓜,照应着生意。此刻,有几个穿着时尚的年轻人说说笑笑地来到了烤炉前,嘻嘻哈哈地指着烤地瓜品头论足。
我和妻子相视一笑,快步走了过去买了两块热气腾腾的烤地瓜,低头深深地一闻,啊,还是那么香!
篇6:说地瓜散文
说地瓜散文
上一次说了花生,这一次再说说地瓜。
关于地瓜,母亲生前常常提起这样一段往事:在我两岁的时候,正逢“三年经济大灾害”的年头,家里几天没开锅,我饿得哭都没劲了,奄奄一息之际,多亏南园二大妈送来了一把煮的地瓜干,就是这几块瓜干把我的小命从鬼门关上拉回来了。
岂只是我,在那个天灾更是人祸造成的饿殍遍地的饥荒年代,多少人依赖这种耐干旱、耐瘠薄、高产的块茎作物活下来了。
由于种植季节的和栽培方式的不同,那时候的地瓜分为三种。
一种是窝瓜,俗话说就抱窝的地瓜。这是栽植最早的一茬,阴历的三月就开始了,用上一年越冬保存的种瓜,囫囵埋进垄坝上的土里,浇水以后用双手拢上干土把瓜种包住,拍成一个馒头状的瓜窝窝;大约一个月之后,随着天气的暖和,地温的提高,种瓜就会生根发芽,自然把“馒头窝窝”撑破,人们要不失时机的清除母瓜上的土,只留下底部扎根的地方,这些根茎就会慢慢地膨大,到了秋分的时候就可以收获了。这种瓜很面,淀粉含量高,一般用于晒干做牲畜饲料。
第二种也是春天栽的。不过它们栽的是瓜苗,那时候生产队里没有塑料大棚技术,地瓜是用“回龙火炕”育苗,简单地说就跟如今城市地暖结构差不多,用烧煤给火炕加温,上面畦的种瓜十几天就开始发芽,一茬茬的拔,一茬茬的新长出,很有趣。那时候火炕天天烧火,孩子们就偷偷地拿来地瓜烤着吃,埋在灶下灰烬里的地瓜软黏流油,烫烫的咬一口,嘿,那叫一个甜呐,真是笔墨不能形容。春瓜产量高,成本低,是地瓜家族的主角。
夏地瓜是用采来春地瓜的长蔓做种苗。由于生长期较短,产量一般不太高,但是夏地瓜大小一致匀称,是留着来年做种瓜用的。收获的时候直接运到越冬地窖里,时节已经接近霜降了。
从我记事时候起,每到秋收的时候,生产队就会把刚刚从地里挖出来的地瓜用手推车一趟趟送到各家各户,那时候其他的作物大部分交了公粮,不宜贮存的地瓜就成了乡下人一个冬春的主食。家人就忙着把这些地瓜分类挑拣;先把大的,光滑完整品相好看的'挑出来,准备用于贮藏。剩下的半拉受伤的、磕碰的掉皮的就留下现吃或者晒干,留在明年春天接短。
过冬的地瓜搁在炕上或者顶棚上,底下铺上柴草,地瓜就一层层的摞在上面,中间也要隔上苞米秸秆,留下通气孔。天冷的时候,地瓜的外面还要用柔软的干草或者麻袋片、破被褥之类的盖上,以防上冻。
那时候家庭人口多,一家三代七八口人,还要养猪,所以家家都要贮藏千八百斤的,家家的土炕上都垒起一堆地瓜的小山儿。
刚刚收下的地瓜面大,硬硬的。搁上一段日子,尤其是太阳下晒几天之后,就会慢慢地软和,糖化下来,这时候的地瓜煮熟就会越来越软越来越甜,临近霜降的时候,煮熟的地瓜软的拿不起手,通红通红的流油,那真是煞口的甜。那时候妈妈在闲暇时,就会多煮一些,趁着好天切晒成熟瓜干,搁在一个大网兜里,等到来年开春的时候,我们常常吃不饱,上学前每人抓一把给我们搁在书包里,当零食吃,就是最美味的点心了。
而到了第二年青黄不接的季节,鲜地瓜吃完了,去年晒的地瓜干就要唱主角了。一般的是加一点糖精煮着吃,说良心话,吃三两天可以,天天吃,能把人噎死,吃的人胃泛酸,而且不垫饥,吃饱了一会就饿。要是熬一锅苞米稀饭泡着吃,就顺口了。倒是磨成面粉以后花样就多了,可以烙饼,贴饼子,更可以做地瓜面条——用铳子把地瓜面团擦在滚开的开水里,煮熟捞出以后加一点海鲜打卤,鲜滑鲜滑的非常好吃。还有一道搭配的非常合理的小吃,就是把焯过的槐花挂上地瓜面糊放在盖帘上蒸煮,吃起来糯糯的甜甜的,别有风味。
当然,我最爱吃的还是地瓜面包子。这个是需要一点技巧的,因为地瓜面比较喧,没有筋道,不容易粘连,所以包子皮必须用烫面,或者在地瓜面中揉进一些芋头才能包住菜馅。那时候妈妈去海滩上挖一些野芹菜,水焯后加上一点猪肉,还加一点小虾皮,包成的地瓜面包子真是好美味!看外表黑不溜秋的,可吃起来那就让人梦萦里不忘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特定的年代造就不一样的活法。地瓜是粮食中的贱民,是草根一组,但却支撑起我们空空的肚皮,养活了我们的生命,怎么能不让我们心怀感激呢?
篇7:漫话地瓜散文
漫话地瓜散文
地瓜学名称红薯,因地域不同称呼也有所不同。山东称之为地瓜或芋头,北京称为白薯,河北称为红山药,河南比较正统称为红薯,陕西贵州称为红苕,江西福建称为番薯,也由此可见地瓜在大江南北都有的栽培,更见其超强生命力与适应能力。
往往这些有着超强生命力与适应能力的植物,在人们眼里却是最普通的,大概也应了“物以稀为贵”的法则吧。
然而就是这普通的地瓜,在所有农作物当中似乎是最劳神,最折腾人了。
离插种的时候还很远,便先要砌苗床,选种育苗,地要费力的翻耕成一道道的高垄状。大约月余,秧苗就可以移栽插种了,先在垄上刨埯,距离要均匀,然后插苗,这与插播水稻有些相似,只不过一个是在高高的土垄上,一个是在低洼的水田里。苗插种好以后,接着要挑水,点浇,待埯内水分全部融进土里,再用手一株株掩埋好,地瓜的插种才算结束,此时人也已累得腰似乎都直不起了,然而这也只不过是才刚刚开始。地瓜生长期间,隔几天就要除一次草,翻一次秧。好在现在有了灭草剂,但秧是要照常翻的,这可是保证地瓜丰收的关键,因为时间一久,又雨水频繁的话,秧上每一片叶的根部便会生根结瓜,使主根大受影响,从而影响地瓜的质量与产量。
在我的家乡,每年的农历八月下旬左右是地瓜的收获季节,也是最让人身心俱疲的时候。首先要扯掉秧蔓,而地瓜的秧蔓大都伸展的很长,有的甚至能爬到几米远,且盘根错节,交织萦绕,往往扯完秧蔓便已累个半死。然后挥动镢头小心翼翼的把藏在垄中的地瓜一块一块刨出来,选出一少部分留做育种和食用外,其他的要用专用的地瓜擦擦成薄片,一片一片摆在地里自然晾干,这似乎也是年幼的我们唯一能插上手的一道工序。
在等待晾干的日子里,大人们临睡前总要观望一下天空,若繁星满天,便可安心入睡了,但有时睡得正酣,扑扑踏踏的雨点惊醒了梦乡,慌忙大声小叫的下了床,全家人都手忙脚乱起来,踉踉跄跄的往地里奔去,即将晾晒好的地瓜干若遭雨浸泡,一年的汗水便白流了,所以我们这些孩子贪睡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边咒骂该死的天气,边在黑灯瞎火中摸索,摸了半夜也保不准要发霉烂掉。即使如此也要拼命抢收,因为那时这可是我们山区(至少在我的家乡)主要的经济来源。
当最后一片地瓜干归了仓,也就意味着农闲时节到来了,辛勤耕作了大半年的'农人们终于可以稍稍喘口气了,即使地瓜干都烂掉了,一整个冬天也不会挨饿,因为一开始预留出的育种的和食用的鲜地瓜塞了满满一地窖。
幼时的记忆里,一年中似乎有半年的早饭都是地瓜稀饭,却也没觉得厌倦,时至现在,农人的餐桌上已少见它的踪影,唯一能见证着它的美味的似乎只有烤地瓜了,但却又大多在都市里,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现象,难道是特意为在外的游子来解乡愁的吗?
大概地瓜确实太普通了,以至于烤制的工具都如此简便,且全国各地如出一辙,但无论再怎么普通,再怎么简陋都阻挡不住它的诱惑。在寒冷的冬日街头匆匆赶路,每每嗅到空气中弥散着烤地瓜独有的味道,便让人留恋过去,让人回归朴实,让人的记忆复活。此时的嗅觉无比地发达起来的,顺着那味道一直寻去,“刷”地一下嘴里涌满了口水。大人和孩子一样没有自制力,刚出炉的地瓜炽烫,两只手不停的倒来倒去,鼓起嘴巴呼呼地吹,一边吹,一边吸溜吸溜地吃,不等凉下来一个烤红薯已经下了肚。这在冬日里既解馋又果腹,还能取暖,怨不得烤地瓜这行当能从古烤到今。
烤地瓜人推着炉子子游走于大街小巷,烤地瓜的独有的美味也就飘散在大街小巷,他们并不叫卖,只是默默地等待,因为他们知道没有哪一代人、没有谁能够抵挡住它的诱惑和滋养,它的甘甜醇香随着岁月的脚步一路走来。
篇8:地瓜飘香散文
地瓜飘香散文
在这冷瑟的深秋,走在街上,阵阵寒风吹来,总想缩缩脖子,把脸藏在衣领里。前面有卖烤地瓜的吆喝声,随即烤地瓜的香味也随风而来,立即令人精神大好,忙跑上前去,问价格,挑地瓜。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最经不住的诱惑就烤地瓜,每每见到,必买。
朋友都嘲笑我说:“别再吃烤地瓜了,再吃你就是(地瓜)了,天天喊减肥,天天这么喜甜食。怎么减?”“哈哈,不管这么减,就是不能见烤地瓜而不吃。”我的地瓜情结,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好像从小就喜欢吧!
在这城市的大街小巷,经常有推着小烤车,买烤地瓜的,我家附近的几个小吃点,买烤地瓜的.大爷都认识我了,我每次买他地瓜,他都说:“姑娘,现在像你这年龄,又穿这么时尚的女的买烤地瓜的不多。”我可不是姑娘了,三四十岁了。是呀,这个年龄的人小时候都吃惯了地瓜、地瓜干、地瓜煎饼。谁还喜欢这口。也就我百吃不厌吧!老公也笑我说:“真是的,我倒想天天吃大餐,谁像你,喜欢地瓜没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呗。
小时候,我家倒不像我的小伙伴的家里那样——拮据。虽然在农村,可也算是小康人家。可是,在那时我就独独喜爱这烤地瓜。冬天,家里没什么事做时,母亲就把炉火关小。边做针线活边把地瓜围着炉口放一圈,找个破旧的瓷盆子,盖上,等过一会,就翻一次。自己在家做烤地瓜——因为她女儿爱这口。每当这时,我总是迫不及待的一遍又一遍问:“娘,烤好了没?”“你去写会作业,一会就好了。好了我叫你。”我哪里坐得住呀,一会又跑到炉子边去看。
今年中秋回家,问母亲,种地瓜了没有,母亲说:“那年不种呀!有你这个吃星。”忙着到田里地刨了几颗,因为还不到季节,家里也还没生炉子,我们煮了一锅,就我自己吃的津津有味。儿子说:“妈妈,这地瓜一点不甜!”我母亲忙接话说:“时节不到,等熟了,这地瓜就甜了,你吃着不甜,看你妈妈吃的那个香!”是呀,季节到了,更甜。
难忘那地瓜的香味,到现在它依旧是我的最爱。吃着它,会想起遥远的童年,遥远的家。
篇9:地瓜缘散文
地瓜缘散文
地瓜,学名红薯。从小吃地瓜长大的,吃出了地瓜腔,叫地瓜顺口,那就原谅我叫地瓜吧。老家发小知我从小爱吃地瓜,每年的这个时候都给我送来一些地瓜,使我品尝了煮地瓜;前些日子,妻在亲戚家掐了些鲜地瓜叶加豆面蒸着吃,品尝了鲜地瓜叶的味道。我便感到我与地瓜真有缘。其实,这算什么,我与地瓜的缘分老鼻子大呢,那就把它一一写出来吧。
从我记事起,就爱吃地瓜。在大集体时代,种的小麦很少,主粮就是地瓜和玉米。我从小就不爱吃玉米饼子,嫌它剌嗓子(后来我听说不少这样的),不如地瓜吃起来细腻顺口,所以,我一直爱吃地瓜。从秋天下来地瓜吃到冬天,再从冬天吃到春天,就吃的、坏的差不多了。这漫长的一个夏季里,宁肯吃地瓜干、吃不饱也不肯吃玉米饼子,这样,正好一到夏季明显就瘦下来了。有人就以为是“苦夏”,其实那是“苦玉米饼子”,我心自知。而到了秋天,收获了地瓜,终于盼来了我的食粮,我感到吃起来甜甜的、软软的',真好吃,很快就胖起来了。祖母见我到了秋天吃地瓜就胖起来了,就嬉笑着叫我:“地瓜客,真爱吃地瓜,饼子一点不动着。”“地瓜客”,跟一种鸟一个名字了。年年如此一般吃地瓜,从秋吃到冬,从冬吃到春,再幼年吃到童年、少年、青年,如此说来,我还真是吃着地瓜长大的。
我爱吃的就是煮地瓜。其实,地瓜的吃法还有许多种。可把它切成地瓜干,晒干煮着吃,也可把它切成地瓜干,晒干碾压成地瓜面,做成地瓜面单饼、地瓜面饼子、地瓜面包子、地瓜面卷子等,还可将地瓜煮熟,切成熟地瓜干晒成干地瓜,也叫“干干猴”,因晒干了蜷缩着像猴子而得名。
切地瓜干,是当年农村里的一项大工程。那时,生产队里刨完了地瓜,就在田地里分,各家留足够吃的地瓜,剩下的就都切成地瓜干,晒干作为备用粮食。切地瓜干,先要选择好晒地瓜干的地方,四处寻找抢占着朝阳有石皮子的地方,这样的地方能把地瓜干彻底晒干,假若放到泥地上晒,地瓜干就发霉,一个黑点、一个黑点的,当地人都叫长“青眼”,叫得真形象,地瓜干上一如瞪着一个个青色的小眼睛,这样的地瓜干许多人都吃过,吃起来发苦,难以下咽。所以,抢占有石皮子的地方很重要,能确保吃上好的地瓜干,否则的话,真是件揪心的事,吃着霉了的地瓜干,家里的女主人就会长时间愁眉不展,嘴里还会不停地嘟哝。
选好了晒地瓜干的地方,就把地瓜推运到那里,家里的女人们就挎着篮子放到地瓜堆附近,把切地瓜干的礤床平放到篮子上,拿着一个个地瓜在礤床上礤,切成的地瓜干就一页页地落到篮子里,切满了篮子就提到石皮子上均匀地倒成一小簇、一小堆的,男人和孩子们再用两手将那一小簇、一小堆的地瓜干扒拉开,再一页页地摆开,见了带地瓜皮的还要反过来,这样才能晒干。晒一两天后,还要再把一页页的地瓜干翻过来晒,晒三四天后才能晒干,听着地瓜干“哗啦、哗啦”响了,那就晒干了。
那时候的茫茫田野里可就热闹了,到处都有切地瓜干的、摆地瓜干的、翻地瓜干的、收地瓜干的,礤床“嚓嚓”的礤地瓜干声、手推车推地瓜干的吱呀声、人们的欢笑声,汇成了和谐的旋律,不时回荡在乡村田野的上空。
地瓜干晒干后,就放到粮囤里储存起来,需要碾压或加工地瓜面的时候,用多少再把它撮出多少来加工。儿时常见并参与过碾压地瓜面,我现在仍能清晰地记得和邻居小伙伴推着碾磙子跑的情景,耳边回荡着碾压地瓜干的“咯吱、咯吱”声。
碾压出的地瓜面看起来很白、很白,可不知为什么,一旦做成面食,就黑不溜秋的,吃起来也肯定不如白面好吃,不过我可能有偏见,始终觉得它比玉米面好吃。我曾吃过地瓜面饼子、地瓜面卷子、地瓜面窝窝头、地瓜面包子,在我不爱吃玉米面的时候,是地瓜面帮我度过了那个年代,我得感谢它!
地瓜身上全是宝,还有地瓜叶,我过去曾吃过鲜地瓜叶。地瓜还可做凉粉、粉条、粉丝,还可做酒。这些,我都品尝过,这是地瓜的升华。
过去的地瓜曾作为主粮,是人们的充饥之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如今的地瓜成了新鲜、稀罕之物。每每品尝着现在的地瓜、地瓜叶,我总要回忆它的从前,因为,我与地瓜有缘。
篇10:地瓜的滋味散文
地瓜的滋味散文
晚上跟家人去了一家小餐馆奢侈,要了六道菜。有两道菜很是亲切:一道肉末粉条,一道“忆苦思甜”。
肉末粉条辣味十足,正合我和妻子的口味;“忆苦思甜”其实不是菜,是纯地瓜干面做的窝窝头,每个小的像一头蒜,不到半分钟,这忆苦思甜在碟子里被亲切的一干二净。
我记忆里地瓜曾是这里的主粮。
那些年,家里刚刚承包了几亩土地,地瓜撑破了地垄,张扬着丰收的富足和欢喜。
晨露泛着寒星的夜眼在苍凉的田野里闪烁,苍绿的地瓜秧满脸凝重,坚忍蔓长的瓜秧被镰刀从蒂处削落,身后盘成了一堆堆蛇状的美丽。
那些蚂蚱和蝈蝈像被揪疼了酣梦,朦胧样突然蹦起,掠一道弧线,又降落到地上,隐于秧子下。于是,我像个斗士,折些细长的狗尾巴草,把捉到的蚂蚱和蝈蝈从它们的后颈串起,带回家喂鸡,鸡肥的会多下几个蛋;有时,娘会用油煎炸,吃起来那才叫个香。
一家人迎着晨阳搓热了掌心,甩开膀子的镢头让一窝窝红皮地瓜应声而出,一嘟噜一嘟噜的像骤然间花朵开得满地都是。父亲是种田的行家,地瓜比邻居家的都要好,相邻的瘸子伯见了一个劲地直夸好。
几张擦刀像魔术师的戏法,雪白的地瓜片唰唰地包围了身边,筐篓里挤着,簸萁里待着。
有时候我不甘寂寞,趁父亲抽烟的功夫便拿起擦板,一个地瓜没擦完,手却削去了一块皮。
稍稍作了平整的土地上颠撒了洁白的地瓜片,我像个被制作好的小木头人,小心地倒退着脚步,弓着腰,把手掌大小的地瓜片摆成了好似枚枚雪白的棋子。
随手啃一口地瓜片,干燥脱皮的嘴唇滋润了,看着乳白色的地瓜粘液沾满的`十指,空荡荡的肠胃似乎有了底气。
母亲嘱咐我用土坷垃搭个小土窑,把一些地瓜放在上面,干柴烈火后用镢头砸塌焖严,歇晌时浓郁的烤地瓜就填饱了肚子。
最揪心的是大半夜里下雨,睁不开的眼被母亲拽着耳朵喊醒,一路上像撵猪似的,一直赶到地里,捡拾完了,雨也来了。有时候,刚晒了一天后的瓜干,被雨淋了透,再加上连日不开,有的烂掉了,即使不烂掉,黏黏糊糊的泛了绿毛,也都黑了心。曾记得,附近矿区有一个大大的圆形砖窑,父亲就把半干的地瓜干拉到窑里边,拣了空隙烘晒,几番折腾后,地瓜干变得黑不溜秋的,人也跟着累瘦了一圈。那年月,乡野人家的日子有时都很紧巴,实在没有吃的了,这些“眼睛儿”就成了救星。娘会持家,一把柳芽掺一把地瓜面,蒸熟的窝窝头在低矮的案板上散着热气。苦涩入口,吃起来也香,因为饿极了。
风调雨顺的年成,父亲用高粱杆做成的簙围成一个圆囤,把白生生的地瓜干存在里面,成了全家人春冬的食粮,地瓜干煎饼至今还难以忘记。
还留下一部分地瓜储存在地窖中,一个冬天在滚烫的汤锅里都能看到它,盛上满满的一大碗,直吃得大腹便便。
要么把地瓜擦成条状放置在大锅里,再加上一些压碎的豆扁,点燃木柴煮熟,直到香气弥漫了整个厨房。
热热的舀上一大碗,坐在门口前的石墩上,就着一头大蒜或一根长长的大葱,热热的享受着农家的美食。
赶上家里摊煎饼的时候,在鏊子窝里放上几个保鲜的地瓜,烤熟后剥开带着火星的地瓜,那滋味胜却人间美味。
最喜家里的细粉条子,把地瓜上磨磨成糊状,然后上包一次次的过滤,把剩余在包里的白白的地瓜粉晾干。
再把地瓜粉和成一定的程度,捶打着一个镂空的葫芦瓢下落在滚沸的锅中,捞出晾在一旁,粉条便做成了。
父亲给捞上几捧扯断了的细粉条子,放在大海碗里,再用筷子从臼里剜上一棒碎了的辣椒,直吃得大汗淋淋漓漓。
入冬了,田野荒芜得像老人空洞的眼窝。家里院墙上搭着的地瓜秧子早被风干了。父亲用叉子挑下来,装在地排车上,拉到庄口的机子上打碎,成了一冬牲口的好食料。
又一年的初春里,堂屋窗下向阳的地方用砖或土围起一方育苗的炕,沙土掺匀,撒好水,把上好的地瓜埋进去,蒙上塑料薄膜,不出半月,那些嫩芽就钻出了沙层,天气回暖,秧苗顶的塑料薄膜鼓涨涨的,开孔透风,些许时日,撤去薄膜,秧苗茁壮的像个个憨厚的娃子。“谷雨前后,点瓜种豆”,胖了一冬的牛犁好了一垄垄地,全家老少齐上阵,刨坑的刨坑,挑水的挑水,点水的点水,散秧的散秧,埋秧的埋秧,各司其责,一块地不到一个下午就完成了。
特别爱喝娘用地瓜嫩叶做的汤,在石碾上把麦子嗑开,上锅煮开,然后从地里掐上一把秧尖,清水冲洗干净,入锅,放少许盐,一锅咸汤就好了。若有豆扁煮入,我几乎能喝上三大碗。也爱吃娘用嫩嫩的秧梗烀的菜豆腐,那时候常吃,却总是吃不够。
如今父亲和娘都走了,地里很少再有栽种地瓜的了,大部分地都变成了麦田和玉米田,我也渐渐远离了土地和那些属于儿时的岁月,唯没有忘记与地瓜有关的记忆,每逢路上有烤地瓜卖的,我都买一个大大的,品尝着地瓜的味道。
★ 谈谈读书的作文
★ 乡村印象优美散文
★ 秋收时节的句子
【地瓜优美散文(合集10篇)】相关文章:
亲情散文随笔精选:陪伴2023-09-21
外婆的煎饼散文2022-10-02
赶年集的优美散文2022-04-30
学习是一种快乐作文700字2023-01-28
大山深处的烟火现代散文2023-09-03
安全记叙文初三作文2022-05-06
今宵别梦初中作文2024-05-10
爱情励志散文《幸福拐了一个弯》2022-09-23
柳叶儿作文500字2022-06-05
七年级语文单元知识点苏教版202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