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动起来(精选5篇)由网友“fly007”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让课堂动起来,欢迎大家分享。
篇1:让课堂动起来
让课堂动起来
让课堂动起来
---例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 曹会跃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目的是要把知识的传播、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其人格,开发其潜能。中学政治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责无旁贷肩负着实施、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担。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创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课堂是中学政治教师实现新课程改革任务的必由之路。
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的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索、思考的过程等等。因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必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根本的区别: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师传道授业。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科本位。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强调突破学科本位,重视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课堂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生活中的知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成为知识的载体,教师将对教材进行重组,进行有个性的创造。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一味认真听讲、机械回答问题、认真记好课堂笔记等,“教育者预定以目的,而强受教育者以就之”①(蔡元培语),属于典型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将改变一味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被动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人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取向。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教师的知识霸权,教师的观点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课堂上往往只有一个声音――教师在唱“独角戏”。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将使教学活动的框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伴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间的交往也将发生变化。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一味要求学生适应单一的教师,而是让教师适应风格迥异的学生。课堂上表演的是“群口相声”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新课程不仅要求创建新课堂,而且要求创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为中心,主要看教师讲得如何,把教材教得如何,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而在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学论教”使得我们必须重新界定一堂好课的标准:
首先,看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尚自然,展个性”②(蔡元培语),即教师是否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充分发展、长期发展,关注了学生发展中的不同需求、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了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这是评价思想政治课成败与优劣的一个总要求。
其次,看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聆听、训练、回答和笔记,学习活动整齐划一,呈现集体化的特点,教师则习惯于统一的指导和居高临下的说教。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堂好课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和发现欲,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③(陶行知语)教师的使命不再是单纯地为让学生占有知识而传播知识,而是为了生成知识,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探求知识过程的快乐,并在探求中生成新知识和新能力。
第三,看课堂教学是否构建了多边互动机制。传统政治课堂教学中大多呈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或者单向提问。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必须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网络,并且这种互动不是肤浅地停留在口头上的.互动,而是信息互动和思维互动。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从表面看可能比较“混乱”,但这种“混乱“是一种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之后的混乱,远比没有经过主动思考而呈现的所谓流畅有序更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第四,看课堂教学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设定了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材上能找到答案的,也可以是高于教材,在教材上找不到现成答案的。提出的问题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价值,能否调动学生探求结果、讨论交流的积极性,能否调动学生的思维态势,实现教学目标。但必须谨防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满堂问“的倾向。
根据上述参照标准,下面笔者以高一经济常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框为例,构建一个以新课程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与各位同行切磋交流。
第一步:激趣导入 调动兴致
教师若能设计出一个新颖有趣的开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激活思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本框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假如你是某公司的老板,公司员工较多,你将会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这一问题,学生很容易说出按劳分配,或至少说出这方面的意思。教师稍作点评,自然引出新课。
第二步:设置情境 提出问题
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性,不能太直露。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如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图片、漫画、名人名言、热点问题、名片名段等等),创造性地设计问题。根据本框的重难点,可设计下列问题:
问题一:张三(工人)在集体企业上班的工资收入、李四在外企打工的收入、王五开小吃部的收入都是劳动收入吗?都是按劳分配吗?这一问题是针对容易混淆的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三种分配方式设计的。
问题二:赵六一家六口人,其本人及妻子承包了责任田,靠种田挣钱;他的大儿子是某国有企业职工,平时有工资,逢年过节还会有一些奖金福利;二儿子被一家民营公司聘为总经理,工资较高。而且持有一定股份,可以按股分红;女儿是工程师,利用双休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挣点外快;他的母亲靠出租房屋也有一定收入。问:赵六一家六口人的收入各来自何种分配方式?这一问题是为帮助学生区分其他分配方式而设计的。
问题三:1 我国现在为什么不实行平均分配了?为什么不能提前实行按需分配呢?2 同学们是否发现本框与上一框的课题在结构上是一致的?这是偶然的吗?谈谈你的看法。3 “不劳而获”都是不合理不合法的吗?结合实际想想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何积极意义?这三个小问题是针对课本上关于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的三点表述而设计的。
第三步:思考讨论 解决问题
对上述问题不能采取简单的师问生答,然后由老师很快给出答案了事。建议按照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一:指导读书 独立思考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学会独立搜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发现的能力。
环节二:分组讨论 相互交流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在讨论前可以分组,讨论过程中做好记录,特别是要记录下经过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
环节三:多边互动 集体探究 这个环节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探求知识的喜悦和快乐,展示自我风采。同时教师和其他同学对所展示的观点进行相互评价。
环节四:共同总结 提炼升华 在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要注意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观点呈现给学生,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以达到对探究主题的升华。
第四步:关注社会 拓展提高
在步骤三的基础上,提出高于教材的、更有思考价值的发散性问题,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思考。如本框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宋祖英有首歌曲叫《好日子》,唱出了富裕起来的人们的喜悦心情。但当人们左右看时,就会发现大家的日子“好”得不一样,甚至可以说差距相当大。于是产生了困惑,产生了不平衡。你能体会到当前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存在吗?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这一差距?
第五步:自主感悟 走进生活
让学生言简意赅地谈出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所得到的收获,如何带着收获走进新的生活。学完本框内容应该有这样的启示:按照我国现在的分配制度,我们学生确实应该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既可以为社会作贡献,也可以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
以上就是本框题的教学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笔者在此构建的教学模式并非绝对的,只是为各位同仁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参考,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参考文献:①②③引自《中国传统教育》第263、279页。
篇2:汉语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现代的教育理念认为要优化汉语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构建一个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语言的探研活动中来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效率的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生机盎然的,趣味生动的,而不是死气沉沉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会活跃起来,主观能动地参与语言训练,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汉语素质,培养汉语能力,更好地掌握和使用汉语语言文字。汉语课堂教学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设计一些“小表演”、“小演示”、“小话剧”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动起来。这是近几年来,自己按照新课标精神要求在使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到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努力开发资源,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体验新知。
在小学汉语课本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描写学生身边现实的生活场景的。但是由于时空关系,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与现在的具体情况有些变化。因此,通过模拟的手段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体会作者的感受,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办法。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努力开发身边所有资源,尽可能去寻找与课本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场面。比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带领同学们观察冬瓜和茄子。同学们看到实物高兴地欢呼着,玩闹着,争先恐后去摸一摸,直接摸索出了它们的特点,省略了讲解时间,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了这个年级学生爱画画的特点,让他们画出了冬瓜和茄子,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由于经过这样的观察活动,学生们不再仅限于课文中的文字描述和展示,而是按照真实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现实情景对文章内容进行领会,不仅轻而易举地学懂了文中的内容,还增长了不少课外的知识,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又比如在教《乌鸦喝水》一课时,自己依据课文和图片虽然是静态的,但学生们的心灵是动态的这一特点,根据课文内容先准备透明一个水杯和一些小石子儿以及稍大一点的石块,然后让他们进行试验。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学生自然领会了课文内容,也明白了周围环境的作用,从而懂得了养成认真观察的重要性。
二、以丰富多彩的.小组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低年级汉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对发展学生的言语和语言水平、提高合作探究能力、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低年级汉语课堂上,如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汉语课上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积极开展“小小表演家”、“小小书法家”、“小诗人”、“小画家”等丰富多彩的小组间大比拼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比如在教《狼来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组内说一说故事情节后,再准备表演课本剧,然后在全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最后评选出优胜组奖励红花。学生们的情绪高涨了,哪个组也不想落后,使出全身解数把课本剧演得活灵活现。从而体现出合作带给他们的喜悦,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肢体表达能力,又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舞台。又如在教《四个太阳》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在组内合作用画画的形式画出《我的太阳》后每人把自己的设计意图进行说明,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给学生提供了想象和展示的舞台。
在低年级汉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遵循汉语教学规律,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三、充分留给学生自主想象空间,切实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21世纪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只有充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想象的空间,才能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想象,去质疑,释疑,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精僻论述来说明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新编教材每篇文章中可挖掘出的想象之点很。,教学时,教师要因文而异,紧扣课文读写训练点,凭借课文中某―重点或关键处作为想象的生长点,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开发他们的想象力,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激活课堂教学氛围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利用一些课文在段未或课文结尾处,余意末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的特点,及时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春雨的颜色》中结尾和《四个太阳》这篇课文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在教学时相机引导学生谈一谈“春雨还有什么颜色?你心目中的太阳是什么样的?”学生纷纷站起来说“春雨会是粉色,淡黄色,橘色……”;“我心目中的太阳是黄色的。因为我喜欢黄色,它让感到温暖。我心目中的太阳是粉色的……”等方面的一些自己的想象,充分挖掘出了儿童的天真多彩的心灵世界和丰富的想象力。
事实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导演,又是学习的参与者,切不可只顾自己的讲解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以自己的单一结论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见解。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如果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出现思维的偏差或者是认识上的错误,教师也要加以相机引导或订正,如果以尊重学生的理解为借口,对学生的认识不讲原则、放任自流,那是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阅读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就会无从谈起。
总之,自己认为这几种课堂教学体系,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因为它强调尊重学生的理解、张扬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与新课改内容的要求相适应。当然在以后的教学中,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深入,我们在使用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加以改进,使之日趋完善,更适合新课标下汉语课堂教学的要求。
篇3: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它往往能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幼儿园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热潮,老师们应充分认识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育理念并逐渐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活动当中,让孩子们真正在课堂中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何真正做到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呢?下边将对我组织的一次大班科学教育活动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纲要>>指出:“教育内容应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和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抓住幼儿这一特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开展教学。一次,我在教室里收拾储物柜时无意间把一个塑料袋捏笼,袋子鼓起来了,几个孩子发现后便好奇的问:“老师,塑料袋没装东西,为什么鼓鼓的?”另几个孩子也围过来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我。于是,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开展了一次“空气在哪里”的科学教育活动。
二、为幼儿提供充足的、丰富的活动材料陶行知先生曾说“动手即动脑,动脑即动手”,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欲望,并从中获得丰富的经验。例如在科学活动“空气在哪里”的教学中,可以为孩子准备塑料口袋、塑料管、吹气玩具、气球、塑料瓶、玻璃杯等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通过操作材料,在操作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得出结论。因此,教师在选用材料时首先要考虑材料本身对本次教学活动的意义与价值,能否为幼儿的探索提供机会;其次还要考虑简便有效,尽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以及利用废旧、环保材料等三、设置疑问激发兴趣“疑”是探索的起点,以疑激趣,以趣激学,让幼儿在渴望寻找答案的心理状态下开始学习,再通过实践操作达到教学的目标。例如我在活动开始时做了一个“手绢为什么不湿”的实验:把手绢塞进杯底倒扣着浸入水中,让幼儿猜想:手绢湿了吗?“湿了”孩子们肯定的回答。拿出来一看,“咦!手绢为什么不湿?”“杯子里有什么东西挡着不让水进去呢?”孩子们在疑问中开始了尝试和探索。接下来做第二次实验:将杯子压入水下倾斜,是气泡冒出“哎呀!什么跑出来了?”“手绢湿了吗?杯子里为什么会跑出泡泡呢?”这再次激起幼儿的好奇。“为什么手绢第一次没湿,第二次却湿了呢?”我故意反问,目的是让幼儿思考、猜想、引起争论,把活动推向高潮。
四、活动形式的游戏性和趣味性幼儿园教学,以游戏为主要手段。为了激发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活动形式要具有游戏性和趣味性,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轻松愉快的获得知识。例如我在本次活动中,组织幼儿用塑料管对着玻璃瓶中得水吹气,用塑料瓶对着脸部挤一挤,让幼儿吹气球,用手抓一抓,用鼻子闻一闻,用塑料袋装一装等趣味性活动,让幼儿通过做以上几个游戏去感知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气味也没有颜色的。
五、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整个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我向幼儿提出问题后,并不急于让幼儿回答,而是引导孩子思考、讨论,让他们通过探索自己去寻找答案,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并不断加以肯定和鼓励,让孩子充分体会到成功与快乐。
以上只是我对本次教学活动的不成熟的总结与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应不断积累经验,求实创新,设计活动时多考虑幼儿的个性特点和他们真正的需求,从有利孩子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组织教学,为共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篇4:让小学生作文课堂“动起来
让小学生作文课堂“动起来
多少年来,作文课的程序从未改观:两星期一次,老师批改,评讲,循环往复。作文的方式也大多同一:命题作文。这种方法虽为传统,却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命题作文的长期运用,则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命题”作文始终把学生放到被动的地位:它不需要学生提出什么,只需要他们说明什么;它不需要学生创造什么,只需要他们证明什么;它不需要学生树立什么,只需要他们转达什么;它不需要学生动起来,只要他们静下去。长此以往,扼杀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第二,“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传统的作文程式没有诱导、暗示、提醒、指导学生怎样去获取生活源泉。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求他们把生活在作文中呈示出来,却不告诉他们攫取生活的手段和方法,是不够科学的。
第三,传统的作文课程模式是呆板的、教条的、同一的、静止的,作文的过程,成了小学生冥思苦想、抓耳挠腮的过程,作文程序的老套,使得本来丰富生动的课程变成了僵死的机械操作,不符合小学生好奇的心理和好动的天性。
能不能让小学生从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中感到表达的需要再逐步获得写作的.方法呢能不能设计一种新型的教材,采取一种新鲜的观念,把作文课搞得活泼一些,使学生“听、说、读、写、动”五举并用,让作文课堂动起来呢能不能在作文课上既提供一定的生活素材,又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让学生有更为宽广的写作题材呢
答案是肯定的。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我们设计了几十种作文教学活动课,形成了以作文教学为框架,以综合能力训练为内容的生动活泼的作文课堂教学新格局。
下面试举数例。
例一:“小小邮电局”
目的: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组织活动能力;学习信件的
[1] [2]
篇5: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的导向,也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满堂灌,填鸭式”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状况,代之而来的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发学生智力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吕淑湘先生曾说过: “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由此可见,“活”是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要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就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着手,做到教学相长,师生互动。
要想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我想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而学生也习惯了跟在老师后面走的被动的学习方法,现在一下子把他们推到前面,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们存在畏难情绪和等待心理,一时难以上路等都是正常的,但老师们如果仍以老一套的方法传输知识给学生,迎合学生的畏难情绪与等待心理,那就不正常了。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领路人,又是一个普通的学习参与者,教师既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又不能以“权威”自居,要发扬民主,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
课堂气氛的“活”,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也不是形式上的简 单化,不能激活学生思想的“活”,不是真正的“活”,我们所说的 “活”,实质上是指学生思维的“活”,激活课堂就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要达到这一目的,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相机诱导,激活学生的思维。
这要求,教师不仅对整体教学有效掌控,更要对细节上的变化 要“因势力导”。教学的进展,本就是一个进程,它的结果就是由这 时时改变的进程组成。要想取得好的结果,必须要对每时的改变做出 积极的应对,正确的引导。唯有如此,教学才是新鲜而充满活力的。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 是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乃为善教也。”“相机诱导”中,所谓 “机” 既指教材关键点, 又指学生思维兴奋点。 二者重合, 这一条件, 便是教师大显身手的`相机,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诱导,必然会调 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调动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
通过想象力的发挥来激活课堂教学, 这是由语文教材的内容所决定。语文教材的大部分内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要深刻领会 这些教材内容,就应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叶圣陶先生曾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来说明阅读文学作品时应展开想象的必要性。 他说:“要领会《海燕》这首诗,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 要展开这对翅膀,跟着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洋洋 地飞掠’……”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可以精心设 计开讲语,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思维,和他们一起在海浪间穿行;可 以有效利用多媒,让孩子们感受,海燕在闪电中飞行无所畏惧;可以采用舞台剧的形式,使孩子们成为真正的小海燕,体会那飞行的畅快与意气风发……通过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想象力,从而达 到激活学生思维,使其真正融入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教师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是课堂活跃的一个标志。怎样才能引导学生 积极思考呢?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题的质量。 对学生有吸引 力的问题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难度适中。所提的问题应是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 由于学生的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在照顾大多数的前提下,还应考虑 “两头”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尽量让他们也能“够得着”。
第二,富有启发性。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有趣味,使 学生感到值得思考,愿意思考。尽量少提直接读课本上的内容就能回 答的问题,最好提问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的问题;不能只简单 提“对不对” “是不是”之类的问题,而应多提“怎么样” “为什么” 等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有错,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
大部分老师都习惯于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 把一个个 富有个性但又不乏创造性的答案扼杀在萌芽状态, 于是课堂上只能听 到一种声音,看到一种答案,如此课堂怎能活呢?
其实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资源与财富。学生答错了问题。教师不 应该轻易地否定或批评学生,而应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是资源与财富, 既不要忙于请其他同学代答,也不包办代替,自己直接说出正确的答 案,而应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并抓住时机,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的口、眼、耳、脑等多种器官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自己主动参 与学习,感受到语言表达的妙处及遣词造句的方法,让学生从中品尝 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才能成为学生品尝成 功的喜宴。
下面是我教学《秦兵马俑》一课的片断。
师:“有的凝视远方,好像思念家乡的亲人。”这一句后有省略 号,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兵俑还有许多不同的神态。
师:谁能用“有的……好象……”的句式来替换一下? (生思考,举手)
师:苏小铭,你来说一说。
生:有的微闭上眼,好像在打瞌睡。
生:哈……?
师:大家笑什么?
生:秦兵马俑是模仿秦始皇率领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排列的,兵俑怎能打瞌睡呢?……?
师:嗯,大家说得有道理,那怎么修改呢?周洁,你想好了没有? 苏小铭:有的微闭双目,好像在思考对敌之计。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上文作者由“颔首低垂”已经联想到对敌之计了。
师:你想得真周到,那如何改?
生:有的微闭双目,好像在养精蓄锐,作好下一场战斗的准备。
师:你真棒!
你看,这一环节是不是成为本课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由于受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条件的限制, 学生答错题,做错题是正常的现象,如果教师处理不当,操之过急, 不仅不利于学生准确及时地掌握知识技能, 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 学习积极性, 会让他们轻灵善飞的翅膀, 在陈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下, 失去翱翔的自由。 童趣无价,童言无忌,孩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孩子们奇异丰富的想象往往孕育促成奇妙的创新。作为教师,当我们面对孩子们神奇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气的妙答时应放弃原 先准备的“标准答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孩子们可贵的想象力。
请走进孩子们的中间,以孩子们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让我们为 孩子们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情景;让我们为孩子们点燃思维的 火花;让我们相机地引导孩子的错误;还给孩子们一个充满想象的丰 富多采的活的课堂,因为:只有课堂“活”起来才是精彩的,才能提 高教学质量
★ 让经济新闻动起来
★ 让备课“动”起来
【让课堂动起来(精选5篇)】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我们的小缆车》教学设计2022-07-28
《课堂的精彩来源于生活的丰富》识字教学反思2023-09-17
警惕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2022-09-08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学生学会学习2023-04-23
英语教师个人培训总结范文大全2022-08-12
杜郎口中学学习心得总结2022-05-04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反思2022-08-14
杜郎口中学的学习心得体会2023-07-19
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2023-12-29
小小班教师的教学反思202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