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大自然的文字》作业设计(集锦6篇)由网友“aichijidexiong”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课文《大自然的文字》作业设计,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课文《大自然的文字》作业设计
课文《大自然的文字》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xún zhǎo mí shī yán rè céng jīng bèi ké
( ) ( ) ( ) ( ) ( )
qīng tái mào mì yù zhào sǒng lì gǒu xióng
( ) ( )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丝缕(lǚ lǒu) 一绺(liǔ lǚ) 青苔(tái tāi)
铁砧(zhēn zēn) 预兆(zhào tiào) 森林(sēn shēn)
三、在括号里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 )水手们没有罗盘,他们( )不会迷失方向。
2、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花岗石( )人搬来的,( )冰搬来的'。
3、( )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应当从小常到树林里或者田野里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大自然的文字,使我们懂得了:找到 ,就知道 ;看到了 ,就知道 ;看到了 ,就知道 ;看到了 ,就知道 。
2、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
3、除了课文中提到了,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请试举一、两例说明一下。
五、谚语填空。
1、冬天麦盖三层被, 。 2、庄稼一枝花, 。
3、朝霞不出门, 。 4、知了叫叫停停, 。
5、蜻蜓飞得低, 。 6、一年之计在于春, 。
7、泥鳅吐气泡, 。 8、乌龟背冒汗, 。
六、修改病句。
1、通过体育锻炼,使我的体质增加了。 2、夏天,像火球似的炙烤着大地。
3、小明发言积极,每逢老师提问,总是答得对答如流。
4、全班同学差不多都同意小红当选中队长。
篇2:课文大自然的文字的说课设计
有关课文大自然的文字的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为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人类与自然共生存,共发展的主题选择的,作者用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深奥的大自然知识,并把它们比作大自然的文字,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1.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2.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技能领域:1.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阅读能力。
情感领域: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和新课标要求,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二、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各种能力的训练,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四、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五、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诵读《大自然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品读它的“文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有关大自然的文章《大自然的文字》。
2、学生默读自读提示。
3、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读准字音。(出示小黑板)
4、继续读课文,标好段序。
5、学生讨论分析,明确全文7段,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
第二部分(2--6)介绍分别从头顶的`天空饿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岩,告诉我们大自然文字的作用。
第二部分可分二层:
第一层(2--3)
第二层(4--6)
第三部分(7)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思考问题:
(1) 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 认识它们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3) 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想一想:本文选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诠释、分类别)学生可举例回答。
6、揣摩重要词语,句子。
例:我们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很厚的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
“文字”不仅指书面上的文字,还指大自然的文字,最厚的“书”不仅指 印刷的书,还指变幻无穷的大自然这部书。
7、小结:学习本文可以和《大自然的语言》对比阅读,同学们应该自己到大自然中多观察,多积累知识,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后,多研究自然,让它为人类服务。
六、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
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收集到的材料。
⑴、你还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四人小组交流。
⑵、各组指定人员向全班汇报。
七、课后实践活动。
各学习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汇集起来,出一份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的小报。
附板书设计:
篇3:课文《大自然的文字》教案
【教学目标】
德育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教学难点】
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教学方法】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2.介绍作者。(出示)
二、初步感知
1、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为什么他们会称为大自然的文字?)
课文中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什么?
(1)学生快速朗读
(2)交流:大自然的文字指书中的'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此时的我们知道这大自然就是一本书。
3、而且这本书可以分为上下两册。那么,你能根据课文给上下两册分别取个书名吗?
(对呀,我们可以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
4、那么神奇的天书上的目录就有哪些内容呢?(有星座、云、)
有趣的地书的目录上有(石灰石,花岗石)
三、精读感悟
1、好了,同学们让我们赶紧从“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吧。待会儿老师可要让你来与我们分享一下你读书的收获哦,当然你在读书中有什么疑惑也是可以提出来。
(1)学生自由读一个自然段。
(2)你选择的是哪一本书呢?(多媒体显示天书和地书)
你选择书中目录中的什么呢?(分别显示书目)
恩,先请你把这个自然段读一下,再来交流你读书的感受好吗?
①先让学生自由说,在出示填空。
你能简单的概括一下吗?
(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②这“砧”读什么呢?什么叫铁砧?
(砧:锤或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称为“砧”,那么铁砧就是砸钢铁材料时用的铁制成的叫铁砧)(我们平时切菜用的砧板)
这里说的是砧状云,老师这儿有一幅图,大家可以看一下。(多媒体出示)
同样出示填空:
③原来,这石头还是碎贝壳呢!你能直接填出来吗?
④恩,这段文字比较长,我们有必要都来看一看。
你看这儿一共有几个问号?这也是我们的疑问呀,读出好奇奇怪的语气。
恩,你有什么收获呢?
(1)从这些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大自然真的很神奇)
(2)那么你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神气吗?
(恩,听了你的朗读我也想仔细读一读这神奇的书了)
(3)不仅神奇,我还感觉到很有趣呢?你看冰块还会“爬”呢?这是用的拟人手法。
谁能再用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它神奇有趣。
小结:看来,同学们把这两本书读得很认真。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还认识那些“大自然的文字”?你知道的哪些谚语中包含了“大自然的语言”?
四、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看来大家对大自然观察得非常细,要知道这正是看懂大自然这部大书的首要条件。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的理解。
2、识别大自然文字有什么好处?
五、学生再读课文,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①打比方;②举例子;③分类别。
六、拓展练习
1、同学们,大自然神奇有趣,这节课我们只是学会了读其中的几个字而已,这里,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几幅图,请你仿照这几句,选择一幅图写写好吗?当然你可以谢谢你平时所观察到的大自然的文字。把我们这两册书的内容补充的更完整。
六、总结课文
老师把刚刚在课上交流的内容写成了一首小诗,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这本书的序,让更多的人都能来读一读它,能更加热爱我们的大自然,保护我们的大自然,积极探索我们的自然!
让我们用心读着这首小诗,结束这难忘的一课吧!
七、布置作业
篇4:《大自然文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复述内容;会写三个生字;初步感受科普小品文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并结合资料体验观察、思考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括复述,分析写法。
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指名带读生字词。
进入小学阶段以来,我们已经学习了3000个生字。其实,除了书本上的文字外,大自然中也有许多文字,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着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去进一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1回忆上一课的学习,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贴板书:星、云、石——石灰石、花岗石)
1.2这四种文字分布在哪里?这“文字”既有天上的,又有地上的,正如课文所说——
电子白板出示: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齐读)
2结构分析
2.1学生依据课文说出大自然这本书分为《天书》《地书》(师板书)。
2.2这些文字既有天书里的,又有地书里的,作者是怎么把这两种内容连起来的?
电子白板出示第4自然段内容,让学生说这句话中全文的作用(过渡),哪个词让你看出来的?(也)——这句过渡句把“天书”与“地书”巧妙地串联起来。
(板书:巧妙过渡)
学到这里,我们发现,课文的结构层次非常清晰。先总写“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然后分写了4种文字,中间用了“过渡句”巧妙地串联,值得我们学习。
2.2让学生仿照这种写法给课文2、3节加个总起段
(我们头顶的这片蓝天,在会读它的人看来,是一本神奇的书)
3概括复述
这本书我们已经编了一部分,你能借助课文的描写,给大家当一回解说员,分别介绍一下书上的四种自然文字吗?
电子白板出示:
大自然是一本书,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告诉我们。
北极星天空哪边是北方
砧状云天上就要下雷雨
石灰石地上曾经是汪洋
花岗石地上曾经有冰川
小结:读了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用处?
(板书)
4品读拓展
在刚才翻阅大自然这本书的时候,你对哪部分内容最有兴趣?
【以下使用超链接,非线性出示。】
4.1星
4.1.1教写“熊”
4.1.2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举例子、叙述)
出示图片演示小熊星座——北极星
先找到小熊星座——再找北极星——然后就找到北方,这个过程作者写得非常清楚,让人一看就懂,这样的方法叫做“叙述”。
4.2云
4.2.1教写“怂”
4.2.2课文是怎么描写云的?(云山铁砧)
云山——把“云”说成“山”,你有什么体会?云体积大、数量多——读出“大”“多”
铁砧——见过铁砧吗?(出示铁砧图片)
这就是铁砧,长条状、两头尖,打铁用的垫板。你能看着它猜猜砧状云的样子吗?
(出示砧状云图片——出示砧状云和铁砧的对比图片)
把陌生的事物比作常见的熟悉的事物,这就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板书:打比方)
4.2.3你知道哪些云还预兆着天气变化呢?
俗语说:“云是天气的招牌”。智慧的飞行员们通过观察积累,懂得这个道理,勤劳的农民在耕作中积累着经验,也成了他们的习惯,有几条谚语请大家读读。
(白板出示、自读、说说理解、齐读)
4.3石灰石
写法:“普通”与“不普通”作比较。
简单讲解地壳运动“地质变化”
4.4花岗石
4.4.1这段话里有三个问号,这是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指导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这种先提出疑问,再解答的叙述方式,我们写作时也可以借鉴。
4.4.2研究第一个问题:是谁把它搬来的?自然界中主要有三种力量可以搬动岩石——风、水、冰,根据你掌握的科学知识,你觉得谁最有可能搬运花岗石?说说理由。
我很奇怪,冰会搬东西吗?(不会)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拟人)读一读花岗石文字,在文中像这样的动词还有很多,找一找还有哪些字运用了拟人?(搬、穿、爬、带、走)冰也活了!可是这么大的石块,冰怎么搬来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4.3同学们知道得真多。花岗石是一下子就被搬过来了吗?这个“爬”为什么加引号呢?
(因为用拟人的手法,也说明了冰川流动的速度非常慢)
4.4.4下发打印出来的“漂砾”词条解释,训练默读
注意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读完提问:
(1)你读懂了什么?
(2)对比伊林的这段文字,你更容易接受哪一个版本?为什么?
伊林的科学小品用生动的语言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百科全书中的文字更加严谨、准确,这是针对不同读者所选择的语言风格。科普说明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枯燥的科学知识通过生动的语言来表达。
伊林用了一个“爬”字就把大自然中的.“漂砾”现象形象地介绍给我们,这就是语文,每个字值得咱们细细品味!同学们,让咱们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吧!
5方法总结
伊林的父亲是实用化学家,又喜爱文学。哥哥是诗人。妹妹是儿童文学作家,她创作的《古丽雅的道路》也是我国读者所喜爱的。这个科学和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对伊林成长为一名伟大的科普作家是有重要影响的。
伊林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欢读普希金、罗蒙诺索夫等名作家的作品。他九岁时第一次尝试写过一首火星的诗。儿童时代的伊林还写过火山、热带森林、美洲豹和鳄鱼的诗。
伊林早在童年时期就对大自然、对科学、对诗歌发生浓厚兴趣。他有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生活习性,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父亲的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试验工厂,试制肥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成皮鞋油,用它把皮鞋擦得锃亮。这时,他高兴得欢呼起来:“科学胜利了!”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却使他懂得,科学试验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
5.1听完伊林的故事,回到文中找找,伊林为什么会成功呢?
源于他走进自然、注意观察、深入思考、善于请教。(板书)
看来,大自然不是缺少文字,而是缺少发现和阅读文字的眼睛。
5.2拓展衍生
就让我们学习伊林的写作手法,介绍一种你已经读懂的大自然的文字吧!尽可能发挥想象力,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让你的文字活起来,可以借鉴花岗石的介绍方法。
(提供几幅图片,请几位学生展示复述)
篇5:《大自然文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2: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3: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教学方法】
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预习】
1.学生默读“自读提示”和注释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其基本内容,并读准下列字音、理解各词语的意思。
霪雨铁砧漂砾
勉强:①能力不够还尽力做。②使人做他不愿做的事。③不是甘心情愿的。④牵强、理由不充足。⑤将就、凑合。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年级第二期时学过一篇专门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写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
――(简要回答)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与此文类似的课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书)我们从小认识汉字,认识了汉字,它可以帮助我们阅读,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写作,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等等,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作用可真不少。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在自然界里还有另外一套文字,认识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破译自然现象,领略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作者简介: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二、导读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2、文章层次如何划分?
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5-21段):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作用。
第三层(22-24段):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3、学生再读课文,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①打比方;②举例子;③作诠释;④分类别。
4、品读课文语言特点。
(1)学法介绍。
说明文是向读者介绍知识的,因而说明文的语言务必准确。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学习说明文,有必要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品味。《大自然的文字》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为什么会这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呢?我们可以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体会,去理解。
(2)教师示范。
①由于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如: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②由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活泼。如: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③由于插入了一些描写,因而文章的语言很形象。如:它们像一个人字形那样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个蜘蛛网了。
④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因而文章的语言很通俗。如: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3)学法实践。
学生读课文,继续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等方面品味语言,然后先小组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①“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书”应该怎样理解才最准确?“好东西”在语意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②在介绍星星这种文字时,作者这样写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③“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这句说明了什么?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有什么好处?
――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④第14段中有这样一句:“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这声音是什么声音?
――成群的鸟的叫声。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读了第二部分第二层后,你们知道石灰石和漂砾是怎样形成的吗?
2、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动有趣,认识它们又有如此重要意义,那怎样认识它们?
篇6:课文《白杨》作业设计
课文《白杨》作业设计
随着新课程的日益推进,在改革大潮中,我们对于作业的探讨也越来越深入,语文老师除了在教学方法上研讨创新,在作业的设置上也动了不少脑筋。我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已有十余年了,但是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学生的作业问题:我们当前的语文作业,学生天天在做,老师也天天批改,可以说都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可学生对作业的态度似乎并不是很乐观,这两者之间和谐吗?根据我和学生家长的交流反馈发现,我们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完成作业的,其他三分之二都是出于各种无奈的原因完成作业的。
那么,教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做了一点尝试。
首先,要变“机械”为“灵活”,变“死记”为“活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自觉地认真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没计的作业题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不断地吸引学生。如学习《白杨》一课的字词“辩”时,我是这么处理的:想一想为什么这个字的中间是“言”?学生说道:“因为要用自已的语言来说明自己的想法。”接着我又说:“你能想象和它相近的字有哪些吗?”孩子们想到了“辨、辫、瓣”。在区分“分辨和分辩”时,我出示了两个填空:他们两兄弟是双胞胎,因为长得太像了,真是难以(分辨);“这个花瓶不是我摔碎的!”李明大声地(分辩)道。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们很轻松地就将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和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个词语掌握了,还用课下抄写多少遍,机械记忆才能记住吗?很显然,不需要。这不就减轻了孩子们的负担吗?还有听写“听写提心吊胆”后,我发现有许多孩子将“吊”错写成了“掉”。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检测我考砸了,拿着卷子,我提心掉胆地回到了家。”孩子们看到这句话,立刻来了精神,七嘴八舌地嚷:“老师您写错字了!”“谁把自己的胆掉下来了!”听到这些话,我假装恍然大悟:“开来大家都是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一下子就把我的错字挑出来了,真棒!”于是我用红笔把“掉”改成了“吊”。这时我看到有的孩子把头低下了,有的孩子赶紧改错,有的孩子的脸红了。有了这个小插曲,我想“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无疑是巨大的。在学了修改病句后,我及时设计了趣味游戏题:学生扮演医生,给“病人”写诊断书,开处方,动手术;学了陈述句改转述句,可设计打电话游戏题,让学生扮演打电话人、听电话人、转述电话人,练习转述别人的谈话。
其次,要根据学生能力差别分层次布置作业。
一个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我们设计作业题应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中差生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作业的整体效果。
我一般把作业分成三个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那一组作业,摘到属于他们的果子”。
1、基本练习: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如生字、词语、背诵等巩固练习,主要适合于基础较差的“学困生”。
2、综合练习: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简单的`运用,主要适合于中等生。
3、创新练习: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一般适合于优秀生。在教学《白杨》一课后,我借鉴其他老师的做法设计了如下分层作业:
1)爱读书的你,不妨阅读《白杨礼赞》,了解更多的知识。
2)爱习作的你,不妨写写你学完《白杨》后的感受。
3)爱朗读的你,不妨有感情的读出感动你的段落。
4)爱绘画的你,不妨画一画白杨。
5)爱唱歌的你,不妨学习歌曲《小白杨》,然后唱给大家听。
6)爱文学的你,不妨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7)爱观察的你,不妨找找白杨的其他特点。
以上七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任选若干题完成。
这样的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选择做难做的,能力弱可做简单的,但由于学生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 三年级下册教案(二)《和时间赛跑 24.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 教案教学设计

【课文《大自然的文字》作业设计(集锦6篇)】相关文章:
灯光课时三的教学设计2023-12-17
《亲近春联》教案改良设计之2022-12-27
《三味书屋》教学设计2024-03-15
印度王公的大米教案2023-07-25
小学语文说课稿《春雨的色彩》2024-01-19
小学语文《春雨的色彩》说课稿2022-09-26
《葛洲坝工地的夜景》教学设计之一2022-06-16
《台湾蝴蝶甲天下》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2024-02-02
小学语文和时间赛跑优秀教案设计2023-08-29
《火烧云》教学设计2022-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