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的救助 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下册)(精选19篇)由网友“七色屋”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蚂蚁的救助 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下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蚂蚁的救助 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下册)
7、蚂蚁的救助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会认的字8个,会写的字15个,掌握词语14个。
2、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从文中感悟到做人就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让学生能够感悟到课文的主题,认识到做人应该遵循怎样的道德准则。
三、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解课题,学习新课
板书课题,揭示课题。齐读题目,思考问题:
(1)“救助”是什么意思?(2)“蚂蚁的救助”是什么意思?
二、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默读边想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一说课文大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提出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
2、重点指导学生易读混,易写错的生字。
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习情况。
4、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语句中读一读。
5、理解词语意思。
四、再次读书,理清课文顺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2、在书中画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结:多有意思的一件事呀!读后你有什么想法,请你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和同学交流。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预习:细读课文,想想蚂蚁是怎样救出它的朋友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昨天的课上,我们结识了一位可敬的动物朋友。我们了解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就是--蚂蚁的救助(齐读课题)。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读中感悟,体验情感:
1、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找出事情的起因。
(2)、出示语句:我没有对它们实施救助,因为花盆中的水很快会渗下去,蚂蚁就可以着陆了。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这句话。
(4)、提问:读读改写的句子,你明白了什么?书中为什么这样写?(强调原因)
2、学习第二部分:
(1)、当花盆水渗下去时,发生了什么情况,我怎么想的,准备怎么做?
(2)、按提示填空回答问题。当时( ),我想( ),我准备( )。
(3)、我为什么放弃救助蚂蚁的行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味“意想不到”的意思。换一个词,意思不变。(意料之外、出乎意料等)
(4)、体验这种情感再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5)、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在谈救助过程时,品味词语、句子,体验作者情感。
①、区分“用力”与“奋力”两个词。
明确:“用力”与“奋力”都是使劲的意思,“奋力”比“用力”程度更深;从“奋力”一词,体会到什么:作者为了与第三自然段区分,避免了重复。
②、哪幅插图画出了这个情景?看图说说蚂蚁怎样救遇难的同伴?
③、画出描写获救蚂蚁被救出后的动作的词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④、我看到还在水中的蚂蚁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救助落难的蚂蚁的?
出示句子:我极其小心地用针尖挑开泥土,使这只小蚂蚁露了出来。
⑤、品味带点词语,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蚂蚁被救出后,又有怎样的举动呢?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⑦、品味“立即、亲吻触抚、试图、衔、碰”等词语并想象它们当时想什么呢?说什么呢?
(6)、指名读第二部分,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说一说蚂蚁相互救助的过程。
3、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作者看到蚂蚁的救助过程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
(2)、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作者写蚂蚁的救助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
2、总结:
小蚂蚁虽然弱小,然而在同伴遇到危险时,它们奋力相救,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面对它们,我们怎能不升腾起敬重之情呢?从它们身上,我们也得到了启示,那就是--(看板书总结)。
4、请你对小蚂蚁说一句话。赞美它的品质、精神或谈自己的感受。
四、作业:
1、积累词语。
2、小练笔:以“小蚂蚁,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蚂蚁的救助
用力互相关爱
奋力互相帮助
继续衔舍身相救
关爱他人 关爱生命
[蚂蚁的救助 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下册)]
篇2:《蚂蚁的救助》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同上
教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能力目标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3、激发学生动物的兴趣,要知道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一)启发谈话:同学们大家很有成效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别人遇到了困难,或者当别人处在危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吗?对于有困难的人,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然界的动物在同伴遇到危难的时候是怎样做的吗?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就讲述了动物之间的互相救助的事。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查找和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
2、相互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观察图画
2、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查查字典,理解下面的词语:挣扎生命力、生灵、遇难、偶然
3、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1、同桌互相合作识记生字
2、互查识字情况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蚂蚁是怎样遇难的?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梳理事例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课文。
质疑激趣让学生各抒己见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为后面的理解作铺垫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是什么?
第二部分:蚂蚁相互救助的过程,“我”在旁边主要做了些什么?(经过)
第三部分:我的感受。启发学生能够说出从蚂蚁的救助这件事上,人们应该具有怎样的首先品质。
l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弄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是怎样发生的。要让学生弄清正是由于“我”主观上认为蚂蚁的“生命力极强”,没有对遇难的蚂蚁“实施救援”,才引起事情进一步发展。
2、
重点理解:为什么把我看到的事情说成是“让我心灵震撼的生命故事”
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读题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并在评价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教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花篮中的词语;
2、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抄写生字
抄写词语花篮中的词语;
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抄写生字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板书设计
7、蚂蚁的救助
事情的起因
作者看到的蚂蚁救助的事情(经过)
我的感受
教学后记
[《蚂蚁的救助》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篇3:《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核心提示:【内容简析】 本文讲的是蚂蚁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互相救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敬重之情,从而也告诉人们应该学会关爱动物,关爱生命。 【设计理念】 本文设计立足于“以读为本&rdq
【内容简析】
本文讲的是蚂蚁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互相救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敬重之情,从而也告诉人们应该学会关爱动物,关爱生命。
【设计理念】
本文设计立足于“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理清叙事顺序,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在生活中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4.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救助同伴的。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看到蚂蚁相互救助情景后的感受。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交流对蚂蚁的认识:蚂蚁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呢?当蚂蚁的同伴遇到困难时,它们是怎样救助自己的同伴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文《蚂蚁的救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同桌相互读生字,纠正读音。
3.教师检查读音,指导书写难写易错的生字。
4.再次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是什么?找有关的段落读一读。
2.“我”看到黄蚂蚁浸在水中是怎么想的?
重点指导理解“生命力、生灵、实施、救援”等词语。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重点读好描写“我”的句子。
四、小结
从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摘抄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学习第1自然段,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谁能跟大家说一说?
2.过渡:“我”认为蚂蚁会安然无恙的,但是蚂蚁的实际处境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课文,深入感悟
1.默读第2、3自然段,想一想蚂蚁的处境怎样。
2.“我”看到蚂蚁的处境后准备怎样做呢?
3.当作者看到蚂蚁相互救助的情境后,感到很意外,他的决定有什么改变?
4.重点理解“这个让我心灵震撼的生命故事”。
(1)指名读这句话。
(2)探究:为什么说作者的心灵感到震撼呢?
5.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
(1)小组自由朗读文段,读后讨论:蚂蚁是怎样救助同伴的?
①汇报。②相机引导体会“小心翼翼、试探、迅速、逃离”这些动词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2)“我”是怎样救助蚂蚁的?引导学生从“我”的动作中感悟:“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3)救助的结果怎样?
(4)你觉得这些蚂蚁可爱吗?可爱在哪儿?
(5)齐读第4自然段,深化对蚂蚁的感情。
(6)默读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感受,点明文章的主题。
三、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主题,理清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四、感情共鸣
你觉得蚂蚁是怎样的小动物?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呢?
五、课外拓展
以“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为题,开一次讨论会。
[《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篇4:《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能够体验作者的情感,认识到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小蚂蚁,收集有关蚂蚁的资料、故事。
2、演示文稿(小蚂蚁活动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的课上,我们结识了一位可敬的动物朋友。我们了解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就是--齐读课题“蚂蚁的救助”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读中感悟,体验情感
1、出示自学提示:
(1)是什么事引起蚂蚁相互救助的?
(2)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3)我在一旁又做了什么呢?
(4)从这件事中,我受到什么启发?
(5)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1)分组汇报自己自学后的想法。
(2)小组内解决不懂的问题。
(3)小组中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交流过程:
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找出事情的起因。
(2)出示语句:我没有对它们实施救助,因为花盆中的水很快会渗下去,蚂蚁就可以着陆了。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这句话。
(4)提问:读读改写的句子,你明白了什么?书中为什么这样写?(强调原因)
学习第二部分:
(1)当花盆水渗下去时,发生了什么情况,我怎么想的,准备怎么做?
(2)按提示填空回答问题。
当时,我想,我准备。
(3)我为什么放弃救助蚂蚁的行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味“意想不到”的意思。换一个词,意思不变。
(意料之外、出乎意料等)
(4)体验这种情感再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5)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在谈救助过程时,品味词语、句子,体验作者情感。
①区分“用力”与“奋力”两个词。
明确:“用力”与“奋力”都是使劲的意思,“奋力”比“用力”程度更深;从“奋力”一词,体会到什么:作者为了与第三自然段区分,避免了重复。
②哪幅插图画出了这个情景?看图说说蚂蚁怎样救遇难的同伴?
③画出描写获救蚂蚁被救出后的动作的词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④我看到还在水中的蚂蚁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救助落难的蚂蚁的?
出示句子:我极其小心地用针尖挑开泥土,使这只小蚂蚁露了出来。③④⑤品味带点词语,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蚂蚁被救出后,又有怎样的举动呢?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⑦品味“立即、亲吻触抚、试图、衔、碰”等词语并想象它们当时想什么呢?说什么呢?
(6)指名读第二部分,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说一说蚂蚁相互救助的过程。
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作者看到蚂蚁的救助过程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
(2)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作者写蚂蚁的救助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
2、归纳板书
蚂蚁的救助 关爱他人 关爱生命
用力 互相关爱
奋力 互相帮助
继续 衔舍身相救
3、总结:
小蚂蚁虽然弱小,然而在同伴遇到危险时,它们奋力相揪,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面对它们,我们怎能不升腾起敬重之情呢?从它们身上,我们也得到了启示,那就是--(看板书总结)。
4、请你对小蚂蚁说一句话。赞美它的品质、精神或谈自己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选做题。
2、积累词语。
3、小练笔:小蚂蚁,我想对你说
[《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篇5:《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蚂蚁的救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会认的字8个,会写的字15个,会掌握的词语14个。
3、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从中感悟到做人就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4、帮助学生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感悟到课文的主题,认识到做人应该遵循怎样的道德准则。
教学准备:
演示稿(文字片、图片、录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会认的8个生字,会写的15个生字。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并掌握词语14个。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区分多音字的读音,把难写的字写规范。
教学过程:
一、解课题,学习新课
1、导语:
同学们,蚂蚁是一种体型极小的昆虫,然而就是这种小昆虫的相互救助之举,却给了作者以巨大的启迪。我想,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会对小蚂蚁产生一种新的情感,会有更多的感悟。
2、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齐读题目,思考问题:
(1)“救助”是什么意思?(2)“蚂蚁的救助”是什么意思?
3、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默读边想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一说课文大意。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提出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
2、重点指导学生易读混,易写错的生字。
3、出示生字卡,检查学习情况。
4、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语句中读一读。
5、理解词语意思
6、小结: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写法,还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读音。如“挣扎”与“挣到”都是在本课中出现的词语,但它们的读音却不一样。希望在课文的学习中,不仅能掌握字的读音,写法,还要进一步深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作用,积累下来加以运用。
三、再次读书,理清课文顺序。
1、指名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3、在书中画出不懂的地方。
4、小结:多有意思的一件事呀!读后你有什么想法,请你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和同学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从中感悟到做人就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3、帮助学生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能够体验作者的情感,认识到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小蚂蚁,收集有关蚂蚁的资料、故事。
2、演示文稿(小蚂蚁活动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的课上,我们结识了一位可敬的动物朋友。我们了解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就是--齐读课题“蚂蚁的救助”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读中感悟,体验情感
1、出示自学提示:
(1)是什么事引起蚂蚁相互救助的?
(2)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3)我在一旁又做了什么呢?
(4)从这件事中,我受到什么启发?
(5)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1)分组汇报自己自学后的想法。
(2)小组内解决不懂的问题。
(3)小组中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交流过程:
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找出事情的起因。
(2)出示语句:我没有对它们实施救助,因为花盆中的水很快会渗下去,蚂蚁就可以着陆了。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这句话。
(4)提问:读读改写的句子,你明白了什么?书中为什么这样写?(强调原因)
学习第二部分:
(1)当花盆水渗下去时,发生了什么情况,我怎么想的,准备怎么做?
(2)按提示填空回答问题。
当时,我想,我准备。
(3)我为什么放弃救助蚂蚁的行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味“意想不到”
(意料之外、出乎意料等)
(4)体验这种情感再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5)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在谈救助过程时,品味词语、句子,体验作者情感。
①区分“用力”与“奋力”两个词。
明确:“用力”与“奋力”都是使劲的意思,“奋力”比“用力”程度更深;从“奋力”一词,体会到什么:作者为了与第三自然段区分,避免了重复。
②哪幅插图画出了这个情景?看图说说蚂蚁怎样救遇难的同伴?
③画出描写获救蚂蚁被救出后的动作的词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④我看到还在水中的蚂蚁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救助落难的蚂蚁的?
出示句子:我极其小心地用针尖挑开泥土,使这只小蚂蚁露了出来。③④⑤品味带点词语,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蚂蚁被救出后,又有怎样的举动呢?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⑦品味“立即、亲吻触抚、试图、衔、碰”等词语并想象它们当时想什么呢?说什么呢?
(6)指名读第二部分,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说一说蚂蚁相互救助的过程。
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作者看到蚂蚁的救助过程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
(2)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作者写蚂蚁的救助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
2、归纳板书
蚂蚁的救助 关爱他人 关爱生命
用力 互相关爱
奋力 互相帮助
继续 衔舍身相救
3、总结:
小蚂蚁虽然弱小,然而在同伴遇到危险时,它们奋力相揪,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面对它们,我们怎能不升腾起敬重之情呢?从它们身上,我们也得到了启示,那就是--(看板书总结)。
4、请你对小蚂蚁说一句话。赞美它的品质、精神或谈自己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选做题。
2、积累词语。
3、小练笔:小蚂蚁,我想对你说
[《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篇6: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17、难忘的八个字
一、教学目标:
1、认读会认字,掌握会写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的写法,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长相,抓住特点写下来。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学习课文的写法,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长相,抓住特点写下来。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有不少的残疾人,你注意过他们吗?你了解他们吗?你帮助过他们吗?(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总结后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残疾人,来感受一下她内心的世界,同时来体会师生之间的美好的感情。
3、板书课题:17、难忘的八个字
4、学生齐读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心田、与众不同、兴高采烈、气恼、裂唇、畸形、倾斜、温馨、抚慰
2、解决下列问题:
⑴“难忘的八个字”是哪八个字?
⑵为什么这八个字让“我”难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练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交流、互相释疑。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3、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4、重点引导理解描写“我”和“伦纳德”夫人相貌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伦纳德夫人的美丽和因我的相貌而自卑的心理。)
7、读一读,说说你感受到什么?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五、小结
是呀!简简单单的八个字,让残疾的我终生难忘,抚慰了我幼小的心灵,而且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区别下列形近字。
嘲( ) 朝( ) 验( ) 检( )
唇( ) 晨( ) 测( ) 侧( )
慰( ) 蔚( ) 烈( ) 列(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字和词语。
2、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思考: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名评价朗读情况。
3、指名回答各段的段意。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在初读的基础上,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怎样看待“我”对同学撒谎和耳语测试时作弊?(引导学生明白,我撒谎并非品质问题,而是为了维护自尊。)
2、找出课文中体现“我”自卑的语句,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我”的感受。
“我气恼,我……说起话来还结巴”
“我觉得这样说……甚至没有人喜欢我”
“可我先天失聪……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我由相貌引起的自卑,体会我的心情。)
3、讨论:试想当有人对你说“我希望你是我女儿”时,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我”听到是反应这么强烈?这么难忘。(引导学生体会出我的感受强烈的原因:即老师的爱的强大力量)
4、弄动为什么“我”觉得这八个字像一束温暖的阳光,改变“我”对人生的看法。
分析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手法:比喻
5、为什么这八个字对我产生那么大的作用?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从中体会描写“我”自卑、喜爱、激动等感受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2、是呀,有时你不经意说的一句话,或许会给别人带来莫大的影响,有可能是终生的影响。我们要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个人,尤其是那些需要关心的残疾人。
3、谁来说说,你会怎样帮助他们呢?
五、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
2、再读课文,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17、难忘的八个字
终 生
伦纳德 ------- 我
伟大的师爱
18、心中那盏灯
一、教学目标:
1、认读会认字,掌握会写字以及新词。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3、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并体会包含的感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理解重点句子,体会浓浓的父子之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其余学生用笔画出本课生字及词语。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出示本课生字:
指导书写“巷”的笔画笔顺。
4、指名认读生字,并做到口头组词。
5、出示文中词语,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练习。
6、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一个农村,一位慈祥的父亲为了满足儿子有一个透亮的灯笼的心愿,在年三十前一天的深夜,忍受着刺骨的冰冷,赤手为儿子打磨、制作冰灯,这盏冰灯一直在儿子心里珍藏着的事)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3、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反馈学习情况。
4、各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5、把内容相近的段落合并为一段,并给课文分段。
6、反馈分段,概括段意情况。
第一段:(1-4)写了我在八岁那年过春节时,执意要父亲给我做一个透亮的灯笼,父亲答应了。
第二段:(5-13)写了父亲在那年年三十的前一天夜里,冒着刺骨的严寒,赤手为我打磨一盏冰灯,我感动地哭了。
第三段:(14)写了那一年春节,我提着冰灯玩得很痛快,这盏冰灯在我的心里珍藏着,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7、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四、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由于我小时候执意要父亲给我做一个透亮的灯笼,父亲为了满足儿子有一个透亮的灯笼的心愿,在年三十前一天的深夜,忍受着刺骨的冰冷,赤手为儿子打磨,制作冰灯的感人的事情。
五、作业:
1、辨别生字,并组词:
盏( ) 街( ) 享( ) 糊( ) 隐( )
浅( ) 封( ) 亨( ) 胡( ) 稳( )
钱( ) 勾( ) 勺( ) 玻( ) 坡( )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解课文第一~三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1-4)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找出描写别的小孩灯笼的句子,全班朗读。
3、我的要求过分吗,父亲答应了,说明了什么?
(我的要求过分,因为父亲是农民,没有钱买灯笼,他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是因为父亲十分疼爱我)
4、“执意”是什么意思?父亲纳闷什么呢?(非要不可,父亲认为我是要那种纸张糊的灯笼,所以当我说不要纸张糊的灯笼时,他感到不理解,但他还是答应了我的请求,可见父亲对我十分疼爱我)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5-13)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小组讨论: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哭了?
3、用横线画出课文中反映出父亲做冰灯不容易的句子。
比较句子: ⑴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 ⑵父亲正在离炕不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4、找出你最感动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并将体会写在句子的旁边。(一、两句话即可)
5、学了这段文章,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6、你能说说你的父亲平时是怎么关心、爱护你的吗?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全班齐读末段。
2、你是怎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冰灯虽然化了,但是父亲那浓浓的父爱却永远地珍藏在我的心中,文中“最美的冰灯”指的是父亲对我的关爱。作者将永远记住父亲的爱。)
五、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六、作业:
1、回答问题:为什么说父亲做的冰灯是最美的灯?
2、摘抄你最感动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3、扩句。
⑴( )火车( )穿过( )山谷。
⑵( )喜讯( )传到( )学校。
⑶( )少先队员( )挥舞着( )花束。
板书设计:
18、心中那盏灯
冰灯
我-------父亲(伟大的父爱)
19、十二次微笑
一、教学目标:
1、认读会认字,掌握会写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会用“小心翼翼、惊奇”造句。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句子中重点词语的作用。
2、引导学生体会空姐最真诚的歉意,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宽容。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破题,板书课题:19、十二次微笑
2、全班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二、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
提示注意“旅”的右边部分,和“氏”区别。
2、指名读生字,注意生字的发音问题。
3、全班齐读生字。
4、形近字组词。
项( ) 功( ) 糟( ) 遭( ) 蔬( ) 疏( ) 谅( ) 凉( )
偿( ) 尝( ) 委( ) 萎( ) 旅( ) 族( ) 趟( ) 淌( )
5、出示文中的词语,指定小组读词语。
6、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第一段:(1-4)由于空姐的一时疏忽,造成了乘客的不满。
第二段:(5-7)临到目的地,乘客还是不肯原谅那位空姐,空姐依然微笑着将留言本交给了那位乘客。
第三段:(8)由于空姐的十二次微笑,让乘客最终决定将投诉信改写成表扬信。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1、思考:课文写另外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2、你读了这篇课文,知道文中故事的大概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五、小结
这位空姐以她高质量的服务,以十二次的微笑化解了乘客的不满,同时也弥补了自己的疏忽,她为我们全体同学做出了榜样。
六、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一~三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全班齐读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纠正)
3、什么是“疏忽”?(一时间忘记了,没有注意)
5、空姐的一时疏忽造成了什么后果,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具体的语句来说明。
6、过渡:空姐一时的大意,延误了乘客的吃药时间,给旅客带来了不便,因此乘客不肯原谅那位空姐。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5-7)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请你们找出旅行期间空姐是怎样对待乘客的句子。
3、全班一起朗读,并体会感情。(抓住“特意”“微笑”“委屈”“礼貌”“真诚”等词语进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4、当乘客要写投诉信的时候,空姐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乘客听完有什么反应呢?为什么?他的脸色有什么变化?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思考:乘客写了些什么呢?你知道是什么原因么?
2、教师出示信的内容,全班一起朗读。
你知道乘客改变态度的原因是什么吗?(因为乘客在空姐的十二次微笑中,感受到了空姐那真诚的歉意,这十二次微笑深深地打动了乘客,这种高质量的服务让那位乘客很满意)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今后如果你一时疏忽做错了事情,你该怎么办?
六、作业:
1、用“小心翼翼、惊奇”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写一写,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0、救命骨髓
一、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句话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把最使你感动的段落多读几遍。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体会海峡两岸的鱼水情;谈谈自己对这件事情的体会。
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入题
1、破题,板书:20、救命骨髓
2、过渡:为什么称它为“救命骨髓”?这是谁的骨髓?他用自己的骨髓救了谁的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反馈学习情况:这篇课文讲了在成都机场上,一对四川乐山的夫妇盼到了儿子生存的希望--一个理想的供髓者为儿子提供的骨髓由专家送来,当台湾同胞的骨髓植入另外内地白血病少年患者的身体,少年得救了。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事。
3、各个小组互相讨论、修改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4、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三、学习课文
1、出示学习提纲:
⑴骨髓是什么?为什么称它为“救命骨髓”?
⑵这是谁的骨髓?他用自己的骨髓救了谁的生命呢?
⑶把使你最受感动的部分读几遍,谈谈你的体会。
⑷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⑸想一想,为什么说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学,小组内先互相交流。
3、展示学生个人感情朗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
4、抓住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⑴时间的紧迫性。 ⑵医疗费用高。 ⑶可以匹配的骨髓难找。
5、出示: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骨髓捐赠者和收捐者永远不会见面,但那种血脉亲情,如同这绚烂的生命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6、全班一起朗读这句话,并谈谈你的理解。师作适当点拨。
四、总结全文内容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20、救命骨髓
生命之桥
大陆----------台湾
血脉亲情 代代相传
语文百花园五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形近字组词、选词填空学习与积累,熟练掌握汉语知识。
2、通过“读读背背”中表示“深情”的成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3、通过本次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了解书信的格式以及体会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关心。
4、通过“爱心小组在行动”活动,培养学生制定计划的能力,组织活动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阅读平台--《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信》;语文大课堂--爱心小组在行动。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完成“读读背背”中的成语;阅读平台--《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文字:板书课本中的形近字。
2、认真读以上字,你发现了什么?--形近字。
3、学生自己做练习,教师巡逻、指导。
二、“读读背背”
1、出示文中表示“深情”的成语。
手足之情 鱼水情深 情深意重 同甘共苦 朝夕相处 携手并肩
2、全班齐读,同桌互相抽查,熟读成诵。
3、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理解六个词语的含义。
4、引导学生记忆六个词语。
5、展示“我的采集本”中自己收集的关于表示“深情”的成语。
三、阅读平台--《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信》。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信》,要求读得通顺、连贯。
2、作者在这封信里告诉我们什么?
3、自读短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4、你喜欢巴金爷爷和他写的信吗?说说你的原因。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吗?
四、作业:
1、写一写你读完《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信》心里想说的话。
2、收集并背诵表示“深情”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语文大课堂--爱心小组在行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并听写文中表示“深情”的成语。
2、同桌互相批改,教师反馈学生听写情况。
二、语文大课堂--爱心小组在行动
1、学生读题目的要求。
2、展示学生自己制定的方案,并先在本组内进行交流、修改、推选出发言代表。
3、各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各个小组进行评价:是否讲的清楚明了,是否语句通顺,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具体要求如下:
⑴走进家庭、校园,想想我们能奉献什么?
⑵制定献爱心计划,然后开展献爱心活动。
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参加献爱心活动的体会。
⑷全班评一评,哪些小组开展的最好。
⑸给关心我们的长辈们写一封感谢信,寄给他们,感谢的内容要写清楚。
4、学生组织活动,教师适时指导、帮助。
三、写一封感谢信
1、指名读题目,其余思考: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反馈思考情况:
⑴写一封感谢信给关爱我们的长辈。
⑵把感谢信读给他们听,或是寄给他们看。
⑶要写清楚你感谢他们什么?为什么要感谢?
3、学生写感谢信,教师随堂指导。
四、作业:
1、给父母或是老师写一封感谢信。
2、为你身边的亲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篇7: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内容简析】
本文讲的是蚂蚁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互相救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敬重之情,从而也告诉人们应该学会关爱动物,关爱生命。
【设计理念】
本文设计立足于“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理清叙事顺序,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在生活中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4.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救助同伴的。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看到蚂蚁相互救助情景后的感受。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交流对蚂蚁的认识:蚂蚁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呢?当蚂蚁的同伴遇到困难时,它们是怎样救助自己的同伴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文《蚂蚁的救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同桌相互读生字,纠正读音。
3.教师检查读音,指导书写难写易错的生字。
4.再次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是什么?找有关的段落读一读。
2.“我”看到黄蚂蚁浸在水中是怎么想的?
重点指导理解“生命力、生灵、实施、救援”等词语。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重点读好描写“我”的句子。
四、小结
从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摘抄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学习第1自然段,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谁能跟大家说一说?
2.过渡:“我”认为蚂蚁会安然无恙的,但是蚂蚁的实际处境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课文,深入感悟
1.默读第2、3自然段,想一想蚂蚁的处境怎样。
2.“我”看到蚂蚁的处境后准备怎样做呢?
3.当作者看到蚂蚁相互救助的情境后,感到很意外,他的决定有什么改变?
4.重点理解“这个让我心灵震撼的生命故事”。
(1)指名读这句话。
(2)探究:为什么说作者的心灵感到震撼呢?
5.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
(1)小组自由朗读文段,读后讨论:蚂蚁是怎样救助同伴的?
①汇报。②相机引导体会“小心翼翼、试探、迅速、逃离”这些动词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2)“我”是怎样救助蚂蚁的?引导学生从“我”的动作中感悟:“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3)救助的结果怎样?
(4)你觉得这些蚂蚁可爱吗?可爱在哪儿?
(5)齐读第4自然段,深化对蚂蚁的感情。
(6)默读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感受,点明文章的主题。
三、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主题,理清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四、感情共鸣
你觉得蚂蚁是怎样的小动物?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呢?
五、课外拓展
以“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为题,开一次讨论会。教案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篇8:《张衡》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全部 WORD PDF 电子表格 幻灯片 RTF
文档搜索 | 教育博客 | 教学资料
教育文库 | 教育论坛 | 教师家园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首页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音乐 | 体育 | 美术 | 科学 | 信息技术 | 综合实践 | 德育工作 | 实用文章 | 名师风采 | 轻松生活 | 网站专题 | 本站信息 | 学生作文
您的位置:小学教师之家 → 语文 → 教学设计 → 会员登陆 - 免费注册 - 收藏本站 - 文章投稿 - RSS
语文课件 成语故事 节日大全 人教版语文教案 儿童节 端午节 解放思想 科学探索 各地风光 东方时空
[语文S版6册](3单元)《张衡》教学设计之一
《张衡》教学设计之一
时间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内容 9张衡
教学重点 了解张衡,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配乐朗读法
知识目标
1、认识到7个字,会写3个字,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3、鼓励学生依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情感目标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
1、出1、由人物张衡谈起----大家了解张衡吗?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从小爱科学,后来有许多重大发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张衡的故事。板书课题
2、2、二、指导朗读。
1、认真读课文,看课文讲的 是张衡的什么故事?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三、检查读书情况,讲说课文大意。
1、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2、鼓励再读课文,
1) 着重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张衡的?
2) 看课文里有哪些生字新词,体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可以介绍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默读、大声读、轻声读、)
合作学习读熟课文。(同桌读、小组读、分段读)
指名朗读文章
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讲说,学生讲不准时,可由老师给予帮助,围绕的问题是:课文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时候的人?(张衡,我国东汉人。)
张衡是一个什么人?他做了一件什么重要的事?(张衡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发明了地动仪。)
地动仪有什么用途?它管用吗?(能测定地震,它及时测定了不地震。)
写瀑布的声音。
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的学习作铺垫。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通读顺为下面的学习理解打基础,培养学习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全面理解文章内容,辅导词句练习和仿写练习。
一、分段讲读课文。
1. 指名一段一段读课文 。
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张衡的,重点写了他的什么事?
2、注意课文里 的新词语,仔细体会它们在句子里的意思。
二、引导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课文说张衡是我国东汉人,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东汉”是什么时候,“杰出”是什么意思?
地震有哪些危害?当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震的?张衡是怎样看待地震的?地动仪是什么样子?它是怎样测定地震的? 回答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张衡的,重点写了他的什么事。
东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跳高现在有差不多两千年;
“杰出”是不一般,很出众的意思。
地震使房屋大量倒塌,许多人畜死伤,当时人们反地震看作不吉利的征兆,认为是行罪了鬼神的结果。张衡不相信鬼神,他细心考察和认真研究地震,发明了测量地震的食品地动仪。
有铜铸成,形状像大酒坛。上面有健康长寿条龙,每条龙的嘴里衔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有八只张着嘴的蛤蟆。地震发生时,
教学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三、辅导练习与仿写。
1、先要求学生把题目读懂再一句一句地读通句子,接着要求读准词语,比较它们的不同。最后启发学生想一想选择合适的词语。
[《张衡》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篇9:《从军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从军行》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不断理解、感悟、体验、积累,教师则从中起指导、引导、诱导、辅导的作用,使学生自主、主动、生动地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诗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 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几幅画,大家想看看吗?大家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图画。
2、看了这几幅画,同学们想知道画中讲了什么吗?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这首古诗讲的就是有关这几幅图的故事。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有多少了解?
王昌龄,唐代诗人。中过进士,做过官。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名。诗多描写边塞征战,既表现了将士弃家出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又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辛、征人的悲惨遭遇。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这类诗写得气魄雄伟,声调铿锵,语言精确,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他的诗气魄宏大,特别能鼓舞斗志。
三、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诗句)
3、找出诗中的两个生字,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两个生字。
①记住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
②理解字义,并组词。
4、合作交流,理解重点字词(青海、雪山、玉门关、穿、金甲、楼兰)。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1、理解体会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这一句描写了几个景物:(青海长云雪山,师板书)师说诗意,生读诗句。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板书:环境恶劣)。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品读此句,读出沉重压抑之感。
2、理解体会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二句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孤城 遥望)师说诗要意,生读诗句。这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板书:思念家乡)。读出孤寂、忧伤的语气。
3、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烘托边塞战场环境的苍凉荒芜)带上感情读一读。(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4、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5、出示第三句图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品读第三句,读出低深、忧抑的语气。
6、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将士们豪壮的誓言。齐读末句,读出激昂、坚定的语气。
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
为了让我们的子孙不再遭受战争伤痛,我们发誓--
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
四、体会意境,品悟诗情
1、出示全景图,让学生看图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
音乐起,老师诵读古诗。记住了吗?
3、背诵古诗。齐背,指名背诵。
4、同学们,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让我们随着《精忠报国》的音乐,再次大声地朗读这首古诗吧!
五、拓展阅读。收集王昌龄《从军行》的几它几首小诗,然后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从军行
青海 长云 雪山
孤城 遥望
黄沙 百战 穿
终
【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即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诗《从军行》。这首古诗描绘了守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戍边的胸怀,全诗格调悲壮,洋溢着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气概。
我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不断理解、感悟、体验、积累,教师则从中指导、点拔,使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意,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理解诗句含义,准确解释字义,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是本节课的重点;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苍凉荒芜,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的教学思路是通过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生字,理解诗意。通过反复地诵读、让学生体会品悟诗情,并背诵古诗。
[《从军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篇10:卢沟桥 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下册)
26、卢沟桥
一、教学目标:
1、认读9个生字,学会本课14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写法,介绍你家乡中造型美观的建筑物。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
2、教师进行简介。
3、过渡: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师生共同检查认字、识字情况,出示本课生字,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三、读词写字
1、读生字(词)卡片;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四、课堂练习
郊( )坦( )攻( )设( )检( )记( )
效( )担( )功( )没( )俭( )纪( )
五、作业:
1、完成书写练习;
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卢沟桥 郊区 反抗平坦 纪念馆 完好无损 姿态各异
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1、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每年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
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最佳答案。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细读思考:
(1)课文是怎样写卢沟桥设计科学的?画出课文中的具体数字,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说说你是怎样读懂卢沟桥“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这句话的?你从中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3)这一段(第二自然段)段首的一句“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与后面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2、交流、品读
(1)写卢沟桥设计科学,主要运用了数字表达的方法和举例说明的方法,体现了卢沟桥气魄的雄伟,设计的合理科学;
(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3)“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找出评价卢沟桥的词句来。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读出卢沟桥的特点来。
(3)解释词语:独一无二、奇观 你知道这是谁的评价吗§、全班一起来朗读本段,读出卢沟桥的闻名世界的豪迈来。
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其余思考:卢沟桥有什么历史象征意义?
(2)为什么称它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里程碑呢?
(3)解释词语:缅怀、悼念
5、总结全文。
(1)学到这儿,谁能说一说卢沟桥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有哪两点?
(2)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二的写法你有什么感受?(总分)
今后在写作上的写法运用。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根据课后“指南针”中的提示,收集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卢沟桥 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下册)]
篇11:《程门立雪》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设计思路:
《程门立雪》是一篇成语故事,课文中说的故事就是这个成语的典故,要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程门立雪”这个词语的意思,充分体现“立雪”的情景,进而使学生热爱学习,尊敬老师。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能较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出来。教育学生热爱学习,尊敬老师。
3、会用“非常”、“急忙”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告诉学生“程门立雪”是个成语,课文《程门立雪》讲的就是这个成语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把带注音的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字音读错或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破词、破句的现象。
三、熟读课文,读流利。
1、练习把课文读流利。读得准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2、标出自然段,同桌互读,每人读一段,看准读得正确、流利。
四、理解课文,读出感情。
1、轻声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杨时是个什么样的人?
2、指导读好2-5自然段。读出感情,理解词句。
(1)找出杨时爱学习的句子读一读,指导读出急切的心情,读中理解“争论”、“弄清”、“冒着”、“请教”等词语。
(2)指导读杨时尊敬老师的句子或词语,一边读一边体会“悄悄地”、“一声不响”、“默默地”、“静静地”的情景。指导读出杨时他们生怕有一点动静都会吵醒老师的心情,读得轻轻地。
(3)通过读全文,再把课文写雪的词句画出来读一读,然后说一说“程门立雪”这个成语的意思。
五、指导写字
惊:右窄左宽,竖心旁要写得稍靠左,还要注意它的笔顺,左边“京”字上中下各部分要对齐。
醒:左边“酉”不要少写中间的一横。
宋:宝盖头要定位好,下面“木”字的长横写在横中线上。
容:注意下面“谷”的“八”要压在横中线上,“口”字居中。
息:注意第五笔“一”要写在横中线上,下面“心”字的位置要摆好,上下对正。
六、做课后第2题和第3题。
1、第2题是让学生照样子,再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如:慢慢地,轻轻地,渐渐地等,目的丰富学生的词汇。
2、第3题是练习用“非常”和“急忙”造句。要先让学生通过读句子,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的运用词语造句。
[《程门立雪》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篇12:《程门立雪》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程、宋、尊、默、疼、慈、祥、容”;正确书写并记忆“惊、醒、宋、容、尽、急、题”及以下词语:惊动、宋朝、面容、尽快、急忙、问题。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阅读的过程中想一想,杨时为什么冒雪站在程老师家门口。
3.知道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
1.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
2.从杨时的行为中体会他尊敬老师的情感和爱学习的好品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进行质疑。
1.小朋友,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绚丽多彩,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成语,它们大多包含着一定的意义,因此流传至今。其中有一些还有专门的故事呢,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2.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成语故事。出示课题,齐读。
3、昨天,陈老师让你们回家预习过了课文,告诉老师:课题中,“程”指谁?(程颐老师)“立雪”是什么意思?谁在程门立雪?“程门立雪”是什么意思?(出示图)
4、现在,老师来检验一下,听听小朋友读课文的情况。开火车一人一句读课文,并思考:他们为什么要立雪?(老师随即正音)--尽快(多音字jinkuai)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师:你觉得杨时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交流。
2.课件:杨时很爱学习,也非常尊敬老师。
说话练习:用上“既……又……”的句式介绍杨时。
课件:杨时既爱学习,又非常尊敬老师。(朗读句子)
3.师:是啊!杨时是我们宋朝的一位著名学者。
出示课件:杨时是我们宋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很爱学习,也非常尊敬老师。(第一小节)--朗读
4.学习生字:程、宋、尊、默、疼、慈、祥、容
音:宋、尊(平舌音)、宋、疼、祥、容(后鼻音)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杨时是一位爱学习、尊敬老师的人,请小朋友再轻声读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词或句可以看出?说说理由。(先自己圈划,再小组讨论)
2、交流,随机讨论。
课件:a)抓“争论、尽快、鹅毛大雪、默默地背书、静静地等待”,体会杨时爱学习的品质。(争论什么?争论后怎么样?鹅毛大雪是怎样得雪?)
b)抓“悄悄、默默、静静”等,体会杨时爱学习、尊敬老师的品质。(宁愿在风雪中等待,也不愿打扰老师休息,爱学习,不浪费一点点时间,站在门口,默默地背书,静静地等待。)
3、(出示投影)师引读2、3节。
4、师:多么感人的一幕啊!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宁愿在风雪中等待,站在雪地里受冻,杨时爱学习,尊敬老师,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齐读课文的1--3小节)。
5、程老师醒来后是怎样做的?说话时的表情是怎样的?
出示投影:指名读。
为什么老师心疼?(重点体会“急忙、心疼”)
指导朗读。
6、听了老师的话,杨时是怎样回答的?
出示投影:指名读。
7、师:杨时是多么爱学习、尊敬老师的学生啊!
想象说话:程老师望着门外的大雪,久久没有说话,是因为程老师没有话说,还是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想一想,他会怎么想?又会怎么说?
8、小结:程老师爱学生,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师。
(齐读出示的投影。)
学习生字: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
漫(区别:慢)、漫天飞舞(换词))
9、(出示投影)程门立雪的意思。(指名说、朗读)
10、师总结: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我们要发扬光大。
四、课外拓展,完成练习。
1.杨时冒雪请教老师,还在雪地里等了好久。如果是你,但你遇到弄不明白的问题时,你会这么做吗?为什么?
(出示课后的三幅图,讨论):
2、复习词语(投影--朗读)
3.选词填空。(课后练习)
4.写字指导。
[《程门立雪》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篇13:《程门立雪》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程门立雪》这篇课文的生字及二类字,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
1.齐读课题
2、认读词语:尊敬 默默地 宋朝 尽快 急忙 慈祥 面容 心疼 惊醒
二.新授
从昨天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课题中,“程”指谁?“立雪”是什么意思?文中主要写的是谁?
1.学生指名答。
外面雪下得那么大,多冷啊!杨时为什么要站在程老师家门口,不敲门进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2.学生自由读全文。
你觉得杨时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指名答) 是啊,杨时是我们宋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很爱学习,也非常尊敬老师。
3.齐读第一自然段。
4.练习用“非常”说一句话
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杨时是一位爱学习、尊敬老师的人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2、3自然段
5.学生读2、3自然段
下面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杨时热爱学习的句子,用“~~~~”画出表现杨时尊敬老师的句子。同桌之间可以商量讨论一下。
6.学生画句子。汇报
7.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评价:
(1)为了尽快弄清问题,他们就冒着鹅毛大雪,专门去请教程颐老师。(板书:冒----请教)说明杨时当时是非常急的,就应该读出急切的心情。读的速度快一点(师范读、学生练习读)
8.再次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评价
9.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那么表现了杨时尊敬老师的呢?
10.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评价:(1)杨时看到程老师……等着。(板书:一声不响--等)“一声不响”是什么意思?(学生答)说明杨时他们就怕有一点动静都会吵醒老师的心情,要读的轻点、慢点。体现了杨时尊敬老师是真心诚意的
11. 再次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评价
老师也想来试读一遍。(师范读)
12.分组读、齐读第三自然段。
大家看到这一段中有三个词语; 悄悄地 默默地 静静地,谁还能再说出几个类似这样的词语?(学生答)下面我们来做一道练习题。
13.在( )里填上合适的词语:悄悄地(说) 默默地(背书) 静静地(等) (轻轻)地说 (呼呼)地吹 (慢慢)地走
这时,大雪纷飞,杨时他们就这样静静地等着,过了很久,程老师醒来了,(让学生看图)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14.自由练读4、5自然段,(指名读、评价)指导读程老师和杨时的对话。
15.分角色读、小组读
16.用“急忙”说一句话。
学习了这篇课文,谁能说说“程门立雪”这个成语究竟是什么意思?
总结:(指着板书)杨时冒着鹅毛大雪专门去请教程老师,说明他(板书:好学)杨时看到程老师……等着。说明他(板书:尊师)
17.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古时候的人都能热爱学习、尊敬老师,而在科学、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发扬尊敬老师的美德,老师希望大家都能向杨时学习,成为一名尊敬老师,爱学习的人。现在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杨时好学尊师的精神吧。
18.自由读课文
三.作业
朗读课文,把这个故事将给别人听。
[《程门立雪》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篇14:《程门立雪》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核心提示:教学目标:1.会认8个字,会写8个字。2.朗读课文,能较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出来。教育学生热爱学习,尊敬老师。3.会用“非常”“急忙”写句子。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字,会写8个字。
2.朗读课文,能较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出来。教育学生热爱学习,尊敬老师。
3.会用“非常”“急忙”写句子。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词语造句,练习讲故事。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
2.指导学生记忆字形,规范书写。
3.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告诉学生“程门立雪”是个成语,课文《程门立雪》讲的就是这个成语故事。
2.简介“成语”,举例,如:自相矛盾。
3.你知道有哪些成语,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把带注音的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字音读错或破句的地方。
3.检查学生识字情况,交流识字方法。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破句、破句的现象。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宋、容、急、息”,观察生字的结构。
2.指导书写。
3.学生书写生字(表扬写字认真,写得好的学生)
四、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表扬姿势正确,读得快,读得响的学生)
2.标出自然段。
3.指名学生自由选读课文某一段,教师给评点指导。
4.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杨时和同学尊敬老师的好品质。
2.理解课文,练习讲课文故事。
3.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检查)
2.检查朗读课文。
二、熟读课文,读流利
1.练习把课文读流利。读得准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畅读。
2.同桌互读。
三、理解课文,读出感情
1.轻声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杨时是个什么样的人?
2.指导读好2-5自然段。读出感情,理解词句。
(1) 找出杨时爱学习的句子读一读,指导读出急切的心情,读中理解“争论”“弄清”“冒着”“请教”等词语。
(2) 指导读杨时尊敬老师的句子或词语,一边读一边体会“悄悄地”“一声不响地”“默默地”“静静地”的情景。指导读出杨时他们生怕有一点动静都会吵醒老师的心情,读得轻轻地。
(3) 指导读程老师和杨时的对话。读出程老师爱学生和学生爱老师的浓浓师生情。读中理解“心疼”“慈祥”“惊动”等词语。
3.通过读全文,在把课文中有关写雪的词句画出来读一读,然后说一说“程门立雪”这个成语的意思。
4.朗读全文
四、指导写字
五、做课后第2题和第3题
板书设计:
鹅毛大雪-尽快请教-老师休息
程门立雪
大雪纷飞-悄悄地、一声不响、默默地、
(非常尊敬老师)
诚恳地说
[《程门立雪》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篇15:瀑布 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下册)
2、瀑布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叠、喻、屏”3个生字,会写“瀑、滩”等7个生字,掌握“瀑布、重叠、涌上、岸滩、衬着”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背诵课文; 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比喻写法的好处;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瀑布的壮丽、奇异,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描写的意境。
三、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是瀑布?你们在哪儿见过瀑布,是什么样的?
2、书中描写的瀑布又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检查自学情况。叠(提醒学生:中间是秃宝盖,要写在横中线上)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2)提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析结构复杂的字的字形,同桌交流识记方法。
2、自读诗歌,画出新词并把新词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
3、小结: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牢固地掌握新字,理解新词,并把好词语记下来在写作时加以运用。
三、读文质疑,理清顺序。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瀑布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了解主要内容。(先写声音,后写样子)
2、练习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诗。
(3)、小结:把诗读熟,试着背一背。
四、指导写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新词放入词语花篮中。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
3、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检查旧知,引入新课:
1、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交流抄写的语句。
二、自学思考:
1、出示要求:
(1)默读全诗,思考:哪些诗句是写瀑布声音的?哪些诗句是描写瀑布样子的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去欣赏瀑布的?
(2)提出不懂的问题。
2、自学讨论:
3、班内交流。
三、重点研读问题:
1、瀑布声音的特点。
(1)、指名读这一节诗。
(2)、出示文字:
瀑布的声音,好像( ),又像( )。思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瀑布声势浩大,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朗读、齐读。
2、远望瀑布的样子。
(1)、自由读有关诗句。
(2)、从“忽然一转”这几个字中,你能想到作者刚才是在瀑布的哪一面听到声音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背面听声音大,现在转到正面声音就更大了,感受到瀑布的声势巨大,一定雄伟壮观。)
(3)、“啊”字该怎么读呢?为什么这么读,或从他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4)、瀑布什么样,作者是怎么打比方的?为什么先说没法比喻?又说“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5)、读出情感(指名读、领读、齐读等方式展示)。
3、近看瀑布的样子。
(1)、指名读这一小节。
(2)、“仰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站在山脚下仰望?(用诗句中的语句回答)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什么?
(3)、为什么把瀑布比成“珍珠的屏”?
(4)、为什么说被风吹过的瀑布如烟、如雾、如尘?
(如烟:轻柔飘逸,弥漫如雾:白茫茫一片,朦朦胧胧如尘:纷纷扬扬的落下。)
(5)、赛读,读出美感。
四、总结全文,体会情感。
1、归纳板书,深入体会。
2、根据板书提示,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五、作业:
1、用“好像……又像”说一句话,再写下来。
2、背诵全诗,整理《我的采集本》,继续丰富内容。
板书设计:
浪涌上岸滩
风吹过松林 声(听觉) 雄伟壮丽
瀑布 青山衬着白银 色 由远及近
珍珠的屏 形(视觉)
如烟 如雾 如尘
[瀑布 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下册)]
篇16:《程门立雪》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10生字“杨、宋、著、敬、题、敲、默、待、慈、漫”;正确书写并记忆“著、敬、题、待、漫”。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阅读的过程中想一想,杨时为什么冒雪站在程老师家门口。
3.知道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
1.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
2.从杨时的行为中体会他尊敬老师的情感和爱学习的好品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进行质疑。
1.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成语,它们大多包含着一定的意义,因此流传至今。
有一些还有专门的故事呢,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2.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一个成语故事,出示课题,齐读。
通过预习,请你说说课题中,“程”指谁?“立雪”是什么意思?谁在程门立雪?为什么要立雪?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2.要求学生根据板书的内容尝试说说课文的内容。
3.教师归纳并出示。
宋朝著名学者杨时很爱学习,也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他和同学去向程颐老师请教问题,发现老师在午睡,就不敲门,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默默地背书、静静地等待。慈祥的程颐老师醒来后被深深地感动了。
1)生自由朗读。
2)同桌合作,学习10个生字。
3)交流。
音:宋(平舌音)、敬(后鼻音)、漫(前鼻音)
形:题(半包围结构,先外后里)
义:著名(换词)漫天飞舞(换词)
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
4)指名读,男女生读。
说明: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动脑动口的基础上,教师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并把10个生字有意识地结合在里面,一举两得: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又为识字教学创设了一个平台,融识字于语言环境之中。由于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因此识字教学时有所侧重,不必面面俱到。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杨时真是一位爱学习、尊敬老师的人,请小朋友轻声读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词或句可以看出?说说理由。(先自己圈划,再小组讨论)
2.交流,随机讨论。
1)抓“争论、尽快、鹅毛大雪、一边默默地背书、一边静静地等待”,体会杨时爱学习的品质。
2)抓“悄悄、默默、静静”等,体会杨时尊敬老师的品质。
师引读3、5节。
3.小结:杨时尊敬老师,宁愿在风雪中等待也不愿打扰老师休息;杨时爱学习,不浪费一点点时间,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程老师又是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
根据反馈指导朗读4、6节,重点体会“急忙、心疼、久久”。
5.想象:程老师望着门外的大雪,久久没有说话,他会怎么想?
6.小结:程老师爱学生,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师。
说明:
这一部分旨在让学生通过品词读句感悟杨时和程老师的优秀品质,从而激发他们的敬佩之情。感悟后再进行朗读训练,效果自然更上一层。对学生来说,感悟这些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概括,使整个过程“形散而神不散”。
四、课外拓展,完成练习。
1.杨时冒雪请教老师,还在雪地里等了好久。如果是你,你会这么做吗?为什么?
2.出示课后的三幅图,讨论:
1)图上的老师各在干什么?
2)如果你有问题要请教老师,遇到图上的情况,会怎么做?
3.选词填空。
4.写字。
说明:
拓展练习有步骤地把焦点从课文延伸到学生自己身上,联系实际,开拓了学习的空间。既进行了语言方面的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道德教育。
[《程门立雪》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篇17:《瀑布》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写会本课9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3.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通过搜集材料,了解瀑布的更多知识,初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
5.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及瀑布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初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乐于合作、认真倾听、积极表达及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声音,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朋友,他很调皮,想让大家听听他的声音,猜猜他是谁?愿意猜吗?(课件放瀑布的声音)猜出他是谁了吗?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72页,认真看看题目,试一试能不能和我一起把题目写到黑板上?师生共同板书:瀑布。
二、交流资料,丰富知识储备。
课前我们已经让大家搜集了有关瀑布的材料,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搜集卡,把你搜集到的材料介绍给大家。
交流后小结:看,我们通过上网、查书、看报纸、看台历、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等各种途径了解了瀑布的这么多知识,想不想知道我们课文的小诗歌是怎么写瀑布的?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怎么办?(提醒学生注意(1)标出生字;(2)读书的姿势:头正、身直,手拿书,眼明、心快,口要准。)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不认识的字,并多读几遍。
3.同桌汇报生字学习情况:用手指给你的同桌看,用嘴读给你的同桌听,提醒同桌要跟着读。
4.找名学生做小老师,帮老师检查生字。
5.生字挑战游戏:挑战其他同学,随便问他关于生字的情况,如:组词、小魔术、结构、写法、造句子等。
三、有感情朗读课文至背诵,理解诗歌。
1.生字大家学的这么好,再回到课文中,你还能认识他们吗?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这次读,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引导学生: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破句,还要注意读书的姿势。)
读完后小结:刚才做到四个一的同学请举起手来,同学们做的可真棒!能够说到做到。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三名同学读诗歌)
2.你还愿意听谁读,可以直接告诉他,并说明理由。(推选三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余同学和我一起端起书来,认真听。)
读完后师生评价,如果有缺点,可引导学生,别人的意见你能接受吗?再读一读试一试。
3.为了帮大家读好课文,我还从网上搜集了很多图片,愿意看吗?(多媒体课件放瀑布图片、录像材料)看完后你想说些什么?现在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能不能比刚才读得更好?
4.分小组读课文比赛:各小组可以选择喜欢的形式来读,如:齐读、接读、表演读等,再给大家一点时间,读一读,练一练,再来比。
5.各小组读课文比赛开始。
6.师配乐范读:听大家读得这么好,我也忍不住了,让我也来参加比赛好吗?
7.尝试背诵:还愿意来读吗?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读读课文,能背过的同学可以合上课本,没背过的同学可以看着书来读。
四、默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
1.现在让我们来默读课文,默读后回答我的三个问题,所以要认真读,读后动脑猜猜我会提出哪些问题?
2.引导学生质疑:我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释疑。(不能解决的,引导学生课外再查资料自己解决)
3.我的问题:你听到瀑布的声音了吗?看到瀑布的样子了吗?能把听到的和看到的说出来吗?
五、交流收获,引导课后再搜集。
学过这篇瀑布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谈。
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不禁想起了一首古诗:
水帘挂在悬崖边,隆隆作响生雨烟。千万双手抓不住,可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搜集到到这样的诗句吗?下课以后试一试!
[《瀑布》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篇18: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蚂蚁的救助教案
上这一课,来源于去年听了窦桂梅老师上的以“母爱”为题的阅读文章《合欢树》一课。该课堂的教学中,窦桂梅老师紧紧地抓住了“好好活……”,把史铁生笔下那份深深的慈母深情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学中,窦老师适时地引入了史铁生其他文章,让孩子们在一种浓厚的母爱氛围中,感受作者笔下那份深沉、朴素而又高洁的母受。感受史铁生对母亲的那份真切的爱。后来,我又在网上看到了窦桂梅老师的《朋友》主题阅读教学实录。大师手笔,不同凡响。
今年,我们开始进行课外阅读课的教学尝试,可是,到底怎么进行?如何操作?我简直无从下手。后来,我想,就算是东施效颦,我也学学窦老师吧。于是,我选了五篇文章。准备以《蚂蚁的救助》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从课前的准备,到课堂的实施,到课后的反思,我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
一是更明确了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这堂课我共改了6次。改得最多的,是课的目标。姚校长告诉我,如果课上得失败了,但目标、方向是明确的,那么,只是操作的失误。而如果目标也没有定准确,那么,这课还有什么必要去上?
我哑然。是啊,我上这课的目标是什么?一开始,我定的目标是“感悟朋友之情”。可是,这朋友之情的范围也太大了,“生死之交”是朋友之情,“相互敬重”也是朋友之情,“雪中送炭”更是朋友之情……这节课,就让孩子们感悟那么多的“友情”,然后再联系实际,说自己的感受吗?那么,这是语文课还是品德课?我否定了这个定位。几经反复,我确定了“通过阅读文章,感悟蚂蚁困难时不离不弃的朋友之情;通过学习,懂得课外阅读一些基本方法”,这个定位就比较小,也比较容易操作了。
二是明确了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的含义。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阅读方法的指导应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堂课中,我要渗透怎样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呢?我觉得,作为40分钟的课堂,你想把一篇文章析透,已经很难很难,更别说还要带其他的几篇文章了,那么,怎么办呢?我觉得,比较恰当地把握精读课文的度,让学生学习“抓住主要句子理解文章中心”应该也是一种比较好的阅读方法指导。于是,我把阅读方法指导定在了“抓住主要句子理解文章中心”这个方面。希望通过一篇文章的阅读指导,使学生能把这个方法迁移到学习其他几篇新的文章中去。课堂结果显示,这种迁移还是比较成功的。
三是课外阅读指导的度的掌握。这个问题,我上课前觉得很困惑,上课后,还是觉得非常困惑。因为《蚂蚁的救助》这一课中的蚂蚁精神,那在危急关头,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助他人的品质不是平常的“朋友”之义所能概括的,甚至可以说,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没有这样的朋友的。对学生来说,那种在朋友需要帮助时,比如同学要向他借橡皮时,要请教他问题时,热情地帮助他的,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友谊了。课堂上,我把重心放在那只自己刚脱离危险,却不肯离开这是非之地,拼命衔咬泥土救同伴的蚂蚁身上,通过品读那句话,让孩子们真正地感受那种“不离不弃”的患难之友情。
教学结果显示,这样的目的还是基本达到的。但是,与之相应的是,学生的“共鸣”有多少?
课外阅读指导课到底怎么上?主题性阅读到底如何把握?路漫漫其修远兮,还需耐心求索。
篇19: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蚂蚁的救助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在生活中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4.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救助同伴的。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看到蚂蚁相互救助情景后的感受。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交流对蚂蚁的认识:蚂蚁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呢?当蚂蚁的同伴遇到困难时,它们是怎样救助自己的同伴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文《蚂蚁的救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同桌相互读生字,纠正读音。
3.教师检查读音,指导书写难写易错的生字。
4.再次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是什么?找有关的段落读一读。
2.“我”看到黄蚂蚁浸在水中是怎么想的?
重点指导理解“生命力、生灵、实施、救援”等词语。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重点读好描写“我”的句子。
四、小结
从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摘抄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学习第1自然段,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谁能跟大家说一说?
2.过渡:“我”认为蚂蚁会安然无恙的,但是蚂蚁的实际处境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课文,深入感悟
1.默读第2、3自然段,想一想蚂蚁的处境怎样。
2.“我”看到蚂蚁的处境后准备怎样做呢?
3.当作者看到蚂蚁相互救助的情境后,感到很意外,他的决定有什么改变?
4.重点理解“这个让我心灵震撼的生命故事”。
(1)指名读这句话。
(2)探究:为什么说作者的心灵感到震撼呢?
5.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
(1)小组自由朗读文段,读后讨论:蚂蚁是怎样救助同伴的?
①汇报。②相机引导体会“小心翼翼、试探、迅速、逃离”这些动词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2)“我”是怎样救助蚂蚁的?引导学生从“我”的动作中感悟:“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3)救助的结果怎样?
(4)你觉得这些蚂蚁可爱吗?可爱在哪儿?
(5)齐读第4自然段,深化对蚂蚁的感情。
(6)默读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感受,点明文章的主题。
三、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主题,理清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四、感情共鸣
你觉得蚂蚁是怎样的小动物?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呢?
五、课外拓展
以“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为题,开一次讨论会。
【蚂蚁的救助 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下册)(精选19篇)】相关文章:
苏教版2年级下册语文试卷答案2022-12-10
四年级下册五.六.复习二课时教案 陈洁2022-07-21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2023-08-04
人教新起点一年级英语下册Unit 16的教案2023-01-04
二年级语文期末试卷作文2022-11-15
五年级语文第8单元下册作文范文2023-01-19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2022-09-12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8单元作文2022-05-06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试卷2023-11-12
广州版五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计划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