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学科人文特点,适时渗透生命教育

时间:2022-05-07 13:07:1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结合学科人文特点,适时渗透生命教育((精选8篇))由网友“焦糖曲奇饼”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结合学科人文特点,适时渗透生命教育,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结合学科人文特点,适时渗透生命教育

篇1:结合学科人文特点,适时渗透生命教育

结合学科人文特点,适时渗透生命教育

结合学科人文特点,适时渗透生命教育

咸丰县丁寨乡湾田民族小学  罗珊珊

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本资源,创造性地进行生命教育,从而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学科教学中强调各门学科知识的同时,要突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完整的人”――人格培养摆在了首位。  这就为我们在生命教育中加强“学科渗透”,发挥好主渠道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不容质疑,学科教学首先要体现学科特点,而对于生命教育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只能结合学科教学内容恰切、适当地选择。

一、明确“人文”概念,做到“学科渗透”有的放矢

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们在自身素质形成过程中,将人文知识经过环境、教育、实践等途径内化于内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之物”.它形成的主要途径有两方面:一是教养――即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二是修养――即在一定环境熏陶影响下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而人文精神就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其本质就是对人的价值的追求。它造就的是人的灵魂。

我们在学科教学中要明确这些概念,培养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成为教育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成长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的人,这是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核心目的。

二、注重学科文化熏陶,做到“学科渗透”自主体验

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效能是丰富、扩展人的精神体验,培育人的心灵,即学科的文化熏陶。一方面是指思想:具有他人性,是公共的、系统的、理念的、固化的,它着眼于集体共性的教育。另一方面是指精神:具有私人性,是个人的、灵性的、情意的、活跃的,着眼于个人主体的、个性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科教学中,首先要做到教学内容要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具体的学科情境引发学科问题。其次、教学过程要以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为重要方式,鼓励自主探究问题。 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淡化统一的模式、规范化的训练。最后,要充分让学生体验成功,以获得自信。运用“门槛效应”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明确“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三、注重“人文”熏陶,做到“学科渗透”润物无声

在教学中,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做到“学科渗透”的润物无声, 是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手段。

要不厌其烦地欣赏学生。“赞赏要不厌其烦,指责要适可而止”.没有沟通就没有教育,而与学生沟通的最佳途径就是欣赏学生。

要让学生有问不完的问题。引导他问同学、问老师、问书本,直至问自己,这才是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

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自尊和自信,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要注重人性的培养。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生命教育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发现、感悟的`过程。作为教师是无法代替的,只能是一个帮助者、合作者、组织者。这才是更理智、更聪明、更艺术、更有价值的教。

下面, 以五年级语文《田忌赛马》一课为例, 略谈如何做到“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润物无声 .

上课前,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21世纪,什么最重要?”

1、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人才呢?

2、军事家,是什么样的人才?生:有谋略;总打胜仗……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我国古代一位善于观察的伟大军事家的故事。看老师板书课题。注意“忌”字,上边一个自己的“己”,下面是――;写一下。(学生书空。)

师:“忌”能组成哪些词语?(生:忌讳。)

师:“讳”字会写吗?忌讳什么意思?

师:我们与人说话、做事,要考虑别人的习惯,尊重别人,避免做让人忌讳的事,说让人忌讳的话。

师:本文中的“田忌”是――(人的名字)

3、读课题,说说本文会写些什么事情?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标出自然节序号,读准、读通顺。(师巡视、提醒)

本课的导入,教者能通过电影《手机》中的经典台词入手,巧妙地引出人才的话题后,过渡到文题,并注重倾听和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对生字书写、意义、组词、运用等训练比较到位,而且在训练中注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再看本课的结尾:

教师总结:

孙膑能“善于观察,避实就虚”,不愧是军事家。 田忌能“虚心听取,与人合作”,不愧是国家的栋梁。(相机介绍孙膑和庞绢的故事――与田忌对比)。两个这样出色的人才,都得到了齐威王的重用。说明齐 威王“知人善任,团结人才”,不愧是一个明智的领导者。

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应 该明白:

未来是科学的社会,和谐的社会。它需要既要有像孙膑 一样有知识、有智慧,还需要像田忌一样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能与人合作的人,更需要知人善任、能团结人才的领 导者。 有了以上三方面优点,才能成为21世纪的真正人才!

到了此处,不难体会到教者关于人才话题的导入和结束的巧妙设计,可谓匠心读运!语文教学的宗旨就是“为了民族的振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多少年来,《田忌赛马》一课多数关注于主要人物孙膑,而教者却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对田忌、齐威王的巧妙点评,将”合作、双赢“的现代人的意识、理念恰当地融入教学中,其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也充分体现了生命教育明理导行的教育宗旨。

篇2:小学语文学科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学科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学科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费惠珍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蓝本,现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一、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寻找人文渗透点

寻找文本的人文渗透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甚至更要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的更高境界,这正是文本的价值趋向所在。

1.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让学生感悟单元中课文渗透的人文元素。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主题。主题中有的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介绍祖国的文明古迹;有的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有的通过一首诗歌描绘幸福的生活,让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以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安排了《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文章,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技术的描写,从多个侧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孩子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总之,只要你认真去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教材中所潜在的人文因素,学习课文时就会有的放矢。

2.以主人公形象为契合点,让遥远的人物走进学生现实的生活。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应该说并不难,但是对于一些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遥远的大道理,应该通过文本和生活的“链接”,提高人文渗透的有效性。

《祁黄羊》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要通过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事例,让学生感受他是一个一心为公、做事出以公心的人。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祁黄羊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深入文本,走近祁黄羊,在“读一品一思一晤一演”的过程中巧妙点拨,层层深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祁黄羊一心为国的崇高品质。学生在得到这样的感受时,教学的目标应该说已经达成,然而这样的人物也许孩子们只会在作业中或是考试时才会想起他,所以当孩子们说出人物特点和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时,我并没有马上“鸣金收兵”,随即又抛下两个问题。第一问: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上,有祁黄羊这样的人吗?孩子们先是一愣,继而思维打开了,列举了很多的例子。如忍着伤痛、顽强拼搏的体育健儿;支援西藏、关心藏胞的孔繁森;放弃休息、身先士卒的白衣战士叶欣。第二问: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一定要举荐他人,那么我们可以从祁黄羊身上学到什么呢?经过第一问的铺垫,这下小手如林了:选班干部时不能有私心,为了班级利益放弃自己的利益等。随后我还以“小祁黄羊”来肯定学生一些一心为集体服务、做事公正的行为,以此为突破口,将文本带人生活,让祁黄羊的崇高品质不仅仅成为学生试卷中的一个答案,而是真正将它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思想意识、一种道德行为。

二、依据年龄特征因势利导,扩大人文渗透面

教材每一册无不是按照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编排的,教师要把教材中的人文元素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起来。下面以低年级段为例谈谈人文渗透的几个做法。

1.巧编故事,学会感恩。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巧编故事,化呆板为生动,是拼音教学渗透人文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g”这个声母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在森林里,住着一只小鸽子和妈妈,有一天,妈妈生病了,小鸽子为治好妈妈的病,飞呀飞,飞过高山,终于采集到各种各样的花,编成一个花环,衔在嘴里,拿回家熬成药给妈妈喝,妈妈的病终于好了。小鸽子看到妈妈的病好了,高兴得“g、g、g”地叫个不停。这个花环的样子就像我们今天要学的声母“g”,鸽子的“鸽”声母就是“g”。同时,小鸽子孝敬妈妈,我们也要用自己的行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孝敬父母。在这样充满温馨和爱的故事中,小朋友不仅掌握了“g”的音和形,也感受了小鸽子对妈妈真挚的爱,幼小的心灵经受了一次圣洁的爱的洗礼。

2.观察辨形,懂得谦让。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结合美学原则渗透人文。如在一年级教材教学“林”这个字时,我故意把“林”字左面“木”字的右边一点写长,让学生与书上的“林”字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学生很快便发现书上的“林”字左面“木”字的右边是点,不是捺,并表示书上的写法好看。我接着问学生:“谁能告诉老师为何‘林’左面的‘木’末笔要改捺为点?”稍停片刻,有个学生回答:“因为这样写能使字美观。”我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及时加以点拨:我们中国人向来有“互相谦让”的好传统。如果不做变化,各占一半,互不相让,挤在一起,则会影响字形的美观。字如此,做人更是这样。同学们之间交往时要注意团结友爱、互相谦让。最后请学生回忆还有哪些在字形上互相谦让的例子。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举出很多类似的字。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不仅清晰地记住了这些字例有的变捺为点,有的`变横为提,还从中知道了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任何事都应服从集体利益。

三、优化教学明理提升,落实人文渗透点

1.妙用渗透方法,寻找人文渗透点。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学生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教师要适时适度地“扶一把”“推一下”“送一程”,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品悟人生,幸福成长。 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我引领学生对这只“井底之蛙”进行了再认识:“孩子们,人们都认为这一只青蛙见识短浅,甚至有点自以为是。他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指责,老师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接着带领学生体验,用纸卷成纸筒看天,这时看到的天有多大?联系课文、图画等进行引导,让学生谈个性感受。学生们不假思索地交流起来:“这只青蛙很有礼貌,见到陌生人就跟他们打招呼。”“青蛙说的是真话,他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一只诚实的青蛙。”“这一口枯井太深了,青蛙那么小,光凭他自己的力量,怎么跳得出去呢?”“这一只青蛙一生下来就呆在这一口枯井中,没人陪,很孤单。”……教师借机提升学生情感:“带着自己的体会,选择头饰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青蛙和小鸟的心情。”在人情人境的表演展示中,引领学生品出同情,品出关爱,品出浓浓的人文关怀。

2.课堂互动,生成人文渗透点。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课堂互动,能够生成人文渗透点,成为文本价值的拓展和提升的引子。作为语文教师,课堂上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取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有效生成,这样文本的价值达成就不会太远了,达成人文目标渗透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如教《集体力量大》时,我让学生做游戏:分三组进行比赛,每组四人。同样的桌子,第一组人高马大,朝四个方向用力;第二组身材粗壮,只有一个人朝目的地用力,其他三人不出力;第三组个矮人瘦,所有人朝同一个方向用力。愉快的游戏结束后,学生对个人力量小、集体力量大的道理体会特别深。我及时告诉他们:这些道理是你们自己悟出来的,真不简单!这样的引导点拨是一个把“道”滴入学生心田,让学生不知不觉悟出“理”的过程。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人文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细心发掘语文学科和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就可以对学生起到“紫丁馨香,沁心无痕”的教育作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都小学副校长,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名教师。

篇3:谈语文学科生命教育的渗透

谈语文学科生命教育的渗透

谈语文学科生命教育的渗透

《语文课程新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括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教育。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文内涵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讲究策略,把握合适的机会,适时对学生渗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语文学科集社会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在生命教育方面具有不能比拟的优势。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和思考,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当我们将教材中一些现有材料中的积极向上的“感性材料”细水长流源源不断地输入学生的心田,必然会对他们的情操志趣起到滋润感化的教育作用。教师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也有很多,如在研读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点,在阅读感悟中体会生命的珍贵,在语文活动体验中感悟生命教育的价值。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研读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点,珍爱宝贵生命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关于生命教育的课文,对蕴含生命哲理的课文,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真实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如苏教版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就很值得对文本中生命教育内容的挖掘。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文中,可以充分挖掘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史铁生作为一位残疾作家,“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剖析自己当时的心路历程,“想关于死的事”: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该就此结束,一死了之?又想“我为什么要出生”?想通了这两个问题后,又继续想了“怎样活的问题”.这些不都是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最好的素材吗?地坛风雨沧桑而生命更为精彩更为炽烈――落日映出的最后的灿烂,雨燕高歌生命的力量,古柏坦然面对一切,落叶“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这些景象,正暗示史铁生虽然残疾但还是要坚强地活下去,甚至是更为坚定地活下去。而读者也很容易得到精神鼓舞,获得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史铁生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除了地坛成为他精神的支柱,给了作者生命的启迪外;还有他的母亲一直陪伴他进行着艰难的跋涉,史铁生从母亲身上读懂了她对待苦难的命运所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以及她奉献给儿子的毫不张扬的的母爱。这些又是很好的感恩素材。独生子女,自然有很多优点,但其不足之处也令人堪忧,他们不了解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自然也很难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的生命。而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感谢父母开始,感谢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

作为语文教师,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要用心体会课文中的生命教育因素,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如何做一个懂得生命、珍爱生命,进而去关爱生命的大写的“人”.

二、在阅读中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理解生命价值

在挖掘到生命教育点之后,怎样让学生所接受,让它随文本潜入学生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我觉得手段很多,朗读感悟、小组探讨等都是有效的手段,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进行渗透,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生命真谛。如果把它上成思想品德课,一味地说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文章。《祭十二郎文》“字字是血、字字是泪”,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及作者的亲情观念和人伦观念。韩愈以满腔悲情,悲老成,悲兄嫂,悲整个韩氏家族,因侄儿之死十分悲痛,所以他在文中悲叹“吾其无意于人世矣”.然而作者想到今后的责任,即使如此悲痛欲绝,即使感到对人世没有什么留恋,但韩愈还是坚强地面对生活承担起抚养并教育十二郎子女的责任。“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对此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作品中真挚的情感,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认识到个人在家庭、亲人、朋友中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生命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理解生命的宝贵价值。

再如,必修二上的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中,老画家贝尔曼为了让病重的年轻画家琼西有坚强的意志力生存下去,在雨夜为常春藤树画上最后一片叶子,自己却因此而患上肺病死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挽救了琼西年轻的生命,更温暖了每一个读者的心。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生命的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琼西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但精神至今感动人心,他的生命通过那片永恒的叶子在琼西的身上得到延续,他活在了人们的心里。他们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与希望的赞歌!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也让我们学生更理解了生命的价值所在。

三、在语文活动体验中感悟生命教育的价值,释放生命张力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可以通过研读文本、朗读感悟等渗透生命教育,还可以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悟生命的真谛。语文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可以组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如我们教授了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后,开展了“直面挫折”的语文活动体验课,让学生围绕“怎样战胜挫折”进行小组讨论,在活动体验中,学生懂得了要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的道理,懂得了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的重要性。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生命教育的课外读物,摘抄有关生命教育的名言警句,促使学生的思考与了解,并指导学生写写读书笔记。也可以围绕生命专题进行写作。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体会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要抓住有利于学生表达自我,对生活的认识的感受,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升华对生命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自由的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

我们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这个专题,意在引导学生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我在教授了这个专题后,布置了一篇以“大自然的启迪”为题的作文,我们年级里印发的四篇佳作,都可以作为“生命教育”的典例。如陆紫兰同学从校园里的马樱花的开放中获得这样的启示:马樱花不因我的悲伤而留恋冬天,也不因我的喜悦而延长花期。你欢乐或者忧伤,它都在那里静静地绽放、凋零。所以我们要善于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在评讲这篇作文时,除了从结构、语言、写法等方面肯定其优点,引导学生借鉴外;更从文章的立意层面作拓展延伸――我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做,同时请两位同学即兴发言。通过作文评讲,学生既学到了由物及人的写法,懂得了文章的立意要积极向上,同时思想上受到了洗礼――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要学会努力绽放自己,证明自己。

总之,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其自身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传承文明,塑造灵魂的使命。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不同的生命阅历,学生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恰恰是我们应该加以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因此,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内涵是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关键。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生命教育,按照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从课文实际内容出发,注意对文本中生命教育内容的挖掘,运用形式多样的各种方法来挖掘出文章内包含的生活技能和精神食粮,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优势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篇4:人文教育渗透化学教育论文

人文教育渗透化学教育论文

一、中学化学教育渗透人文教育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习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还能深入分析问题,了解问题本质,培养自己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方面获得发展。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互评,让学生在发现别人问题及优点的同时审视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学习他人,提升自己。

(二)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教师渗透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人文精神,更要“体验”人文精神。这要求教师能关注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程度,更要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活动去体验化学中的人文精神,而并非教师将人文精神强加于学生身上。

二、中学化学教育渗透人文教育的实践

(一)课堂教育渗透策略

课堂教育是中学化学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只有在课堂教育渗透化学教学,才能持之以恒。因此,化学教师首先应以化学知识为基础,讲解化学知识时穿插人文知识,培养学生人文意识。例如在教学中融入化学史,教师可结合化学家探究真理过程中表现出的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索道路的曲折与艰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坚定学生意志。再如结合化学史实,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其次,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方法,以化学科学方法为主导,帮助学生树立探究意识,培养探究和创新能力,从而体验人文精神。

例如“臭氧”章节的教学,教师在讲解臭氧分子的组成和性质后,再对文章进行适当延伸,渗透人文教育,树立人文教育目标:让学生了解臭氧与地球环境以及地球生命的关系。树立目标后,教师将人文教育目标细化成若干个探究学习问题,如人类发现臭氧空洞的历史、臭氧空洞的形成、臭氧与健康等,再将学生合理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负责解答一个问题。教师要求学生课后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与问题有关的材料,再总结收集的材料,然后在课堂中教师及其他的`小组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例如负责“臭氧与健康”问题的小组,该小组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采用拟人手段介绍臭氧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学生讲得绘声绘色,其他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正确认识到臭氧的利与弊,并懂得如果正确利用氧气,发挥臭氧的积极作用,保护臭氧层不受破坏。而这种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资源的方式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体验,还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管理、领导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课外化学教育活动渗透策略

一是组织学生参与讲座,接受有深度的思想熏陶,感受化学学科的人文意义。通过专家讲座,可让学生对专家的学术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还能通过案例介绍让学生吸取化学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达到警示学生的作用。通过组织举办专题讲座,将学生关注的目标引向关怀社会和人生,缓解繁重的学习压力,并加强对化学的人文情感。二是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学习化学的目的不是提高学生答题的能力,而是将化学知识用于生活,服务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学习化学知识后还要让学生能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学习“原电池”后,可以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调查电池的性能及对环境的污染,还可调查学生水污染治理情况。通过社会调查活动丰富学生阅历,增强学生见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结语

中学化学教育渗透人文教育是社会发展及化学学科本质的内容在要求,中学教师必须重视人文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价值观,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探究意识和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及能力,注重对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培养及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篇5: 语文学科渗透教育教案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学懂课文中的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2、学生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相互探究解决。

3、能写师生相逢的动人场面、对话。

学习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

学习难点

写师生相逢的动人场面、对话。

教学流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一)课前播放《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

(二)学生认真听歌,说说听了这首歌后有什么感受?

导语:同学们,老师像园丁,默默耕耘着这片神圣的乐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老师的课文《老师领进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一)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要求:

我是学习小能手:

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正确,把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作者40年来一直记忆犹新的情景和深藏在内心的感激之情;

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二)交流阅读中最让人感动的句子,要求叙述简洁、有条理。

(三)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同学间相互解答。

三、拓展延伸,表达运用。

你能猜测一下作者的身份吗?(赫赫有名的大作家)他就是现代作家刘绍棠。

介绍作者在文学上创作取得成就,引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刘绍棠,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青少年时代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山楂的歌声》、《中秋节》、《瓜棚记》、《私访记》和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夏天》。后有长篇小说12部,中篇小说等40余部和《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系列》等出版。他的作品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十多部作品荣获全国奖,多部作品被译成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让学生自由读)

这位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见到了当年的小学老师,思绪万千,一位的作家,回乡探亲,在村庄的小河边遇到了40年前的小学教师(出示画面),发挥你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描述一下当时师生相逢的动人情景。

1、我是小才人

小才人:一位的作家,回乡探亲,在村庄的小河边遇到了40年前的小学教师(出示画面),发挥你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描述一下当时师生相逢的动人情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感受,可以写,也可以找同学演演这个动人的情景。)

2、齐读第8小节。问:刘绍棠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感谢)

你能用激动、感谢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吗?(出示)

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恭恭敬敬地行礼”是怎样行的?读好这段话。

四、深入理解题意

因为老师在他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所以大作家深深感谢“老师领进门”。(指着课题)这个“门”指的是什么门?(文学的大门、文学殿堂的大门。)课题怎么解释?(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学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五、转换角色,走进文本

那么田老师当年上课时到底用了什么“绝招” 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看一个例子, 课件出示诗

(一)我是小老师:假如你是文中的田老师,你将如何给学生念小诗或讲故事,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容练练。

(二)交流汇报

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模拟的诵读;2请学生评价:像不像田老师?(评价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展开,先以肯定为主);3请学生思考:在朗读中还有什么地方改进?

这首诗没有故事情节,可是田老师是怎么教的?(指名学生读文)

田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觉得田老师教的这个故事妙在哪里?绝在哪里?(育人、1-10 )

(田老师通过合理丰富的想象,自然巧妙地将诗中1-10的数字,构成了一个完美,有情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真是“寓教于乐”啊!)、田老师编故事、讲故事真可以说是“天下一绝” !你能用课文中的三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教师板书,你还可以从哪看出来?

①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②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土。(理解含义)(田老师像“春雨入土”般的教育悄然无声地进入到了孩子的心田,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就是这样渐渐地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

谈体会、朗读指导

语言的迁移运用:请学生选择“身临其境 娓娓动听 引人入胜”等词语联系课文内容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对田老师说几句话。(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真切感受到田老师是一位文笔和口才都很好的、充满爱心的老师。)

六、最后一段师读并出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如何理解?(①比喻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②形容培养人才不容易)

“插柳之恩,我怎能忘?”如何理解?(①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我不能忘记;②即使是小的恩情“我”也不能忘记)

作者之所以能成为作家,是因为田老师上课那么的生动,在我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所以插柳之恩,我怎能忘?(指名读、齐读)

2、可老人家却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出示)

这句话怎么理解?(比喻有心做的事办不成,无意做的事却获得成功)

田老师说的“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又该如何理解呢?(你的成功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师小结并板书: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齐读

七、做个小作家

我们现在已经是五年级的毕业生了,马上就要离开母校,离开培养教育了我们五年的老师,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指名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请你用最真诚的心向我们敬爱的老师写几句赞美、感激、祝贺的话。(放音乐) 反馈

八、全体起立向所有的老师敬礼

最后让我们用歌声唱出心中的感激之情,好吗?唱《每当走过老师窗前》。

九、课外阅读

鲁迅《藤野先生》

毛泽东《我的老师徐特立》

贾志敏《全在不经意之中》

附板书设计:

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田老师 身临其境 刘绍棠

娓娓动听

引人入胜

桃李情深

篇6: 语文学科渗透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归纳中心。

3、总结小队中小伙伴笑声的特点。

4、仿照文章的写法,抓住你小伙伴的特点说一说,写一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创设情境导入

1、师板书:笑。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字分别组成两字词、三字词和四字词。

2、人们之所以会发笑,是因为笑体现了什么情感?(高兴、快乐……)今天我们就走进《忘不了的笑声》,去感受同学们别具一格的笑声。

3、指名同学补充板书课题。

二、整合学生的疑问,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引领自授,导学达标。

(一)检查朗读情况。要求:

1、全班齐读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中间4个自然段由本班“朗读小能手”朗读。

2、在读中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分享自主学习的结果,达成共识。

2、向组员请教自己疑问。

3、中心发言人准备讲授。

(三)引领自授

1、中心发言人汇报本课的文章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并进行互补后板书。

2、中心发言人汇报引领学习。

(1)归纳四个同学的不同笑声、特点,并在文中用“”线画出。

余晓“格格格”有感力

鲁珊“嘿”文雅

方萍“嘻嘻嘻”淘气

陈立“呵呵呵”洪亮

(2)这些别具一格的笑声,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在文中用“”画出来。

A、她正一边笑着,一边给同学念作文呢。(动作描写)

B、“嘿,‘积雨云’来了,要不要我发表一个天气预报啊?”(对话描写)

……

(3)教师引领:文中的双引号和单引号分别有什么作用?

单引号:特指。双引号:对话的引用。

3、概括文章的中心,总结全文。

四、拓展延伸

1、文章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小伙伴别具一格的笑,把同学间团结快乐、亲密无间的友情展示得淋漓尽致,我们今天也来露一手,写写我们六(4)班同学的笑,字数为100字左右。

2、展示交流。

3、从同学们所写的笑中,请你评价一下我们的班集体。我们--班是,是,是,我爱我们班,我为它骄傲与自豪。

五、师总结升华

我们是个团结的集体,向上的集体,今天我们为这个集体骄傲,明天这个集体会因我而自豪,让我们把笑、把快乐留在这里,带着希望出发,用的成绩回报母校。

篇7: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人文教育,而生物学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文章从“人文”和“人文精神”的'实质出发,阐明生物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使得我们的教育更有生命力.

作 者:刘丽君  作者单位:桓台县索镇一中,山东淄博,256400 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年,卷(期): “”(12) 分类号:G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   人文教育   渗透   审美教育   珍爱生命   环境保护   竞争意识   爱的教育  

篇8:让人文教育渗透数学教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已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在一定条件下带来了负面影响。例如,它使得一些人只重视“电脑”,而忽视了“人脑”,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地位、价值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以致有些“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在科技方面是尖子,人文方面是低能儿。我们要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进步的社会,必须以科技为基础,以人文为灵魂,把二者结合起来。作为社会发展基础工程之一的教育,尤其应当重视这个问题。

笔者是小学数学教师。今天,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成就巨大,无庸置疑。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例如,由于数学的特殊性,以及“升学率”的驱动,数学教育中还存在单纯军事化,为考而教、为考而学,教学内容被窄化,人文内容被挤到了一边,或者成为附庸。应当说,某些名牌大学科技尖子,之所以成为人文的低能儿,谁能保证作为启蒙和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和教学(包括数学)没有责任?现状表明,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很有必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文教育?数学作为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它属于自然科学,与属于人文科学的语文不同。自然,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有它的特殊性,与语文教学有所不同,而应当以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以人文教育为“灵魂”,并使人文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具体说,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要提高对人文教育的认识。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本人必须认识到人文教育的意义,才能做好学生的人文教育工作。教师应当学习人文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对人文教育作用的认识,从而明确人文教育的目的性,提高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奠定进行人文教育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

第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进行人文教育。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由于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文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应努力挖掘人文知识,构建数学人文教育的体系,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可以让学生将一些偶数写成两个质数相加的形式,进而告诉学生“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这就是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并举陈景润在这方面的贡献,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为祖国争光,勇攀科学高峰。由此使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知识与精神联系在一起,体现出数学教学的人文价值。

小学数学教材是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具体可感的。通过教材结合进行人文教育也将是持续的、经常的、循序渐进的,容易收到实效。关键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方式、方法要得当,二者应当有机结合。人文教育只能是建立在数学教学的基础之上,进行生发和深化,不能数学归数学,人文归人文,离汤离水;也不能生硬灌输,空洞说教;更不能喧宾夺主,以人文教育削弱或代替数学教学。

第三,善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感情。作为一个生活于现实社会的活生生的人,光有自觉性或理性是不够的,只有当他拥有丰富、细腻的情感时,才能很好地体会这世界上一切之于人的意义,才能充分感受生活趣味,才能推动他去从事于人于已都有益的活动。因此要激发学生对人文的情感,教师应根据数学教材的特点,运用数学史料,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捕捉时机,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感的教育。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一课时,可以在帮助学生认识整时、半时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课外从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中选择4个最有代表性的制成作息时间表,去搜集有关钟表、时间的知识,搜集名人惜时的故事。通过这一课外活动既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又使学生知道了“日晷”、“刻漏”,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他们从小热爱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第四,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学活动应当把教学活动看成一种与“人“打交道的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顾及自己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同时要考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不仅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去学习和掌握那些具体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生活过程的完整意义。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根据人文教育思想,让学生在学习这些数学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到“轴对称图形”之美,让每个学生有表达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走出教室,脱离课本,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发现哪些事物是轴对称的,亲自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学好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再如每学期家长会上,可以给那些在学习上进步的学生发喜报,让每位学生在家长面前表示感谢长辈在学习上给予极大的关心、帮助、鼓励之情。这样让学生主动去与家长沟通,或给予父母其它形式的关爱,这就给每个学生表现人文精神的极好机会。

第五,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马克思说过:“环境造就人。”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是重要的,但环境毕竟是外在因素,而人的活动才是对人的成长直接起作用。然而,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可以通过人际关系环境、自然环境和活动环境等来体现。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努力做到“目中有人”,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教室环境的布置上,可以让学生贴科学家的名言、头像,讲有关科学家的故事,定期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有解法创新的,有书写工整的……。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沉浸在深深的人文气氛中,还可以成立“数学小记者站”,专门在课间采访学习上有困难或对教师的教学有建议的学生,作为教师也必须定期答记者问,这样使学生处在师生平等、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人文教育事关国家的千秋大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在这方面尽我们的责任,做出我们的贡献。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浅析《岳阳楼记》所渗透的人文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渗透

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人教版英语)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

浅谈人文素养中高校美术教育的培养论文

论文: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与整合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方法的探究与思考论文

结合学科人文特点,适时渗透生命教育
《结合学科人文特点,适时渗透生命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结合学科人文特点,适时渗透生命教育(精选8篇)】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德育的渗透论文2023-02-15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论文2023-08-25

情感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教育论文2023-01-0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反思2022-05-06

卫生职业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论文2022-10-23

谈中小学音乐课中如何渗透相关文化教育论文2022-05-14

高中政治教学现状研究2024-01-31

农村职业学校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2023-04-04

德育的教学心得体会2022-12-07

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性研究论文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