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产品设计之常见定位技术交互设计

时间:2022-05-08 12:33:1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移动产品设计之常见定位技术交互设计(精选5篇)由网友“略咯略咯咯”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移动产品设计之常见定位技术交互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移动产品设计之常见定位技术交互设计

篇1:移动产品设计之常见定位技术交互设计

知乎上有个问题问“除了 GPS 和基站定位,目前还有哪些其它传感定位技术?”,正好最近在做这方面的一些调研学习,于是把我了解到的信息整理喽一下做了回答,之后知乎上有其他网页对我的答案做了纠正与补充,这里我一并整理一下发出来备份吧

申明:以下内容感谢徐哲、滇狐、maggie、穆荣、猪头心宇在知乎上的补充,

目前常用的定位方式有:GPS定位、基站定位、wifi定位、IP定位、RFID/二维码等标签识别定位、蓝牙定位、声波定位、场景识别定位。技术上可以采取以下一种或多种混合。

关于GPS与A-GPS定位:

常见的GPS定位的原理可以简单这样理解:由24颗工作卫星组成,使得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 测量出已知位置的卫星到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然后综合多颗卫星的数据就可知道接收机的具体位置。在整个天空范围内寻找卫星是很低效的,因此通过 GPS 进行定位时,第一次启动可能需要数分钟的时间。这也是为啥我们在使用地图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先出现一个大的圈,之后才会精确到某一个点的原因。不过,如果我们在进行定位之前能够事先知道我们的粗略位置,查找卫星的速度就可以大大缩短。

GPS系统使用的伪码一共有两种,分别是民用的C/A码和军用的P(Y)码。民用精度约为10米,军用精度约为1米。GPS的优点在于无辐射,但是穿透力很弱,无法穿透钢筋水泥。通常要在室外看得到天的状态下才行。信号被遮挡或者削减时,GPS定位会出现漂移,在室内或者较为封闭的空间无法使用。

正是由于GPS的这种缺点,所以经常需要辅助定位系统帮助完成定位,就是我们说的A-GPS。

例如 iPhone 就使用了 A-GPS,即基站或 WiFi AP 初步定位后,根据机器内存储的 GPS 卫星表来快速寻星,然后进行 GPS 定位。例如在民用的车载导航设备领域,目前比较成熟的是 GPS + 加速度传感器补正算法定位。在日本的车载导航市场是由 Sony 的便携式车载导航系统 Nav-U1 首先引入量产,

例如在增加了三轴陀螺仪的iphone4里可以利用三轴陀螺仪来辅助完成定位,具体可以参见这篇文章的介绍,不过三轴陀螺仪定位的误差会随着时间逐渐积累。

关于基站定位(cell ID定位):

小区识别码(Cell ID)通过识别网络中哪一个小区传输用户呼叫并将该信息翻译成纬度和经度来确定用户位置。Cell ID实现定位的基本原理:即无线网络上报终端所处的小区号(根据服务的基站来估计),位置业务平台把小区号翻译成经纬度坐标。

基本定位流程:设备先从基站获得当前位置(Cell ID)。(第一次定位)—— > 设备通过网络将位置传送给agps位置服务器 —— > Agps服务器根据位置查询区域内当前可用的卫星信息,并返回设备。 —— > 设备中的GPS接收器根据可用卫星,快速查找可用的GPS卫星,并返回GPS定位信息。

关于Wifi AP定位:

设备只要侦听一下附近都有哪些热点,检测一下每个热点的信号强弱,然后把这些信息发送给网络上的服务端。服务器根据这些信息,查询每个热点在数据库里记录的坐标,然后进行运算,就能知道客户端的具体位置了。一次成功的定位需要两个先决条件:客户端能上网 ,侦听到的热点的坐标在数据库里有

PS:苹果用的WIFI定位服务www.skyhookwireless.com/;这个网站可以通过MAC地址取得位置信息samy.pl/mapxss/

关于FRID、二维码定位:

通过设置一定数量的读卡器和架设天线,根据读卡器接收信号的强弱、到达时间、角度来定位。目前无法做到精准定位,布设读卡器和天线需要有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难度大,另外从成本上来讲WIFI经济实用些。

另外,室内定位无法依靠GPS卫星,主要只能依靠室内设备。可以使用WLAN和RFID来实现。

篇2:移动产品设计之设计交互设计

移动产品设计最大的差异点在于用户使用场景的变化,场景的变化引发了交互方式巨大的变化,从而也使得信息呈现方式有所不同,再加上硬件设备的差异,最终使得2者千差万别了,所以,移动产品设计之设计应该首先从用户的使用场景出发,同时考虑用户的硬件设备差异,综合以上2点去帮助用户完成某个任务。

按照我的理解,场景、任务、用户可以称之为设计的三要素,每一个设计实际上都是试图去帮助用户在某个场景下完成某个任务的。同样的设计遇到不一样的场景就会有不一样的方式,从Web设计到移动产品设计亦然。

曾经有个朋友问我,从Web设计到移动产品设计你感觉最大的差异点是什么?我觉得,最大的差异点在于用户使用场景的变化,场景的变化引发了交互方式巨大的变化,从而也使得信息呈现方式有所不同,再加上硬件设备的差异,最终使得2者千差万别了。所以,移动产品设计之设计应该首先从用户的使用场景出发,同时考虑用户的硬件设备差异,综合以上2点去帮助用户完成某个任务。

当然,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而言,移动生态系统也是迥异与互联网生态圈的。移动生态系统可想象成拥有许多层的系统,每一层都依赖于其他层,他们相互依存构成了无缝的端到端的体验。

运营商在最底层,他们是移动生态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他们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并维护与用户的关系;运营商运营着无线网络,而网络能力同时也受制于设备与与天线的类型;而由于不同设备对工业标准解释的不同直接早就了移动生态系统最大的挑战,移动设备碎片化;软件与服务要在设备上运行就需要有平台,移动平台主要分为授权平台、专有平台、开源平台,其中我们熟知的有Java ME、iphone、Balckberry、android等;移动平台通常是与他所运行的操作系统绑定在一起的,比如symbain、Windows Mobile、ios、android;而开发者通常能够访问到的就是这些平台的应用程序框架并以不同的语言来开发应用程序。

在移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会经常有意无意的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某个层面,而哪怕用户只想在移动端做极其简单的事情比如“访问我的博客”,都必须通过这些层,所以,这导致整个的移动环境十分复杂,整个移动产品设计需要具备的能力与素质也相对更甚。

移动产品设计之使用场景的变化

(图片来源:Tapworthy)

没有了舒服的人体工程学座椅,只有拥挤的车厢或者顶着烈日的街头;没有了灵活的鼠标和舒服的键盘,只有晃动的屏幕和方寸间的按钮;你不再是一边放着歌一边刷着网页,而是希望能够迅速的找到你想去的那个店铺;你也不会成天挂在线上,而是会经常担心这个月的流量是不是又超标了……

这种场景的变化呈现给我们的是用户在移动设备上不断的碎片时间的消耗,用户越来越没有耐心。这看起来挺糟糕的,可实际上也是好事,这种使用场景的变化会迫使你放弃做类似Web端大而全的产品设计的想法。相反的,你会聚焦去解决用户在某一个碎片时间段里的需求。这种更聚焦的“单核思维”需要贯穿与整个移动产品设计中(详见:更多的限制,更简单的设计),

移动产品设计之设备的变化

你的用户会使用什么样的设备来访问你的应用?这个问题是每个设计师在设计最初需要思考的。你的用户所使用的设备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虑,如操作系统、使用的网络环境、设备的分辨率等,这些信息都必须被综合起来考虑,最终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去。对没错,这就是移动产品设计中臭名昭著但又很好玩的“适配”。2个同时使用android手机的人在使用同样一个应用程序的时候可能体验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而即使同样都使用iphone但是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体验也不一样。这些,都需要去考虑…..

当然,这里有另外一个问题我觉得可以探讨一下,那就是不同平台直接的设计借鉴与移植。我的感觉是ios与android完全可以按照同样的一套架构去设计,只是在具体的交互方式上按照不同平台的特性去做就OK。比如同样是删除在ios上是左右滑动在android上是长按。

另外,这种硬件设备的变化也是移动产品设计与Web产品设计一个很大的差异。在移动产品设计上,一定要充分利用设备本身去完成设计。相对Web产品而言,移动设备自身提供了很多硬件能力,比如光感、磁阻、陀螺仪、….对这些能力的运用是移动产品设计的起点(详见:移动产品设计之硬件能力)。

移动产品设计之交互方式的变化

整个移动产品的的交互过程可以概括为,用户触发某个任务跟客户端发生交互,客户端将该任务反馈给服务端,服务端向后端请求数据并做数据拼接同时反馈结果给客户端,客户端将最终结果展现给用户。当然,某些复杂的任务实际上需要客户端向服务端并发数次的请求。

考虑与服务器端的交互并不是移动产品设计所独有的,但是却是移动产品设计过程中最需要设计师去“设计”的交互。因为这关乎3个事情,对用户流量的消耗和用户操作的流畅性,同时也是对客户端性能的一个考验。 这是我认为目前移动产品设计的用户体验最重要最根本的地方,保证客户端性能的稳定性,用户可以在低网速条件下顺畅的操作,同时尽可能的帮助用户节省流量,而UI层面的体验问题反倒是其次的。twitter和foursquare不论是在ios和android甚至symbain上都没有花哨的界面,但是他们仍然是我心目中当之无愧的最优秀应用。

同时,从键盘机到触屏机再到多点触控甚至于目前的语音助理,我们发现移动端的人机交互方式在不断的演进。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越是高端的移动设备用户的“惰性”反而越强,用户期望能够使用更低成本的交互更快速的完成任务,这也是移动产品设计必须要面对同时也是移动产品设计师最能有成就感的地方。

最后,单就手机端产品设计而言,对于移动平台的选择

iphone这2年的势头太猛烈了,加之推广渠道单一产业链相对完整,所以iphone客户端的设计、推广都很容易见效且效果巨大;android太过开放,直接结果就是渠道纷繁复杂但无一能处把控之势,所以推广费力且收效甚微,小团队可以在开辟完ios战场并有成效之后果断跟进;symbian?如果可以,迅速放弃吧!WP7势头可观,但目前不太适合小队伍入场,大团队可先做储备。

篇3:移动产品设计新思路交互设计

随着时代的变迁,移动产品的设计也有了更多的变化,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使用的场景也更加复杂。也因此移动产品就有了更多设计的新思路。

当然,手机的玩法虽然不再被局限在有限的领域,但是对于那些更喜欢用手机拍核桃、钉钉子以及起瓶盖的各位童鞋,还是看看本次由朱坤@kentzhu 分享的移动产品设计真正的新思路。

1、手机的玩法变了,更重要的是用户的使用场景变了

手机从打电话用的砖头、到浏览小说的移动阅读器再到现在适用于各种场景的多功能综合移动端。当然也有其它另类的玩法,比如钉个钉子、或者敲个核桃等花样正在考验着各位的心脏。

但是不能否认,移动终端的功能正在不断的进化,可以实现的功能更加全面、更加强大。

随着时代的改变,产品的使用方式和场景也在不断的改变。不在是一个固定的场景,用同样的模式就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实现功能的设备也在不断的改进,让实现的功能更加多元化。

以前的产品只需要考虑居家、办公等场景。现在的用户无时无刻都能使用你的产品,各种使用场景都会出现,也需要考虑到。

场景、任务、用户可以称之为设计的三要素,每一个设计实际上都是试图去帮助用户在某个场景下完成某个任务的。同样的设计遇到不一样的场景就会有不一样的方式,从Web设计到移动产品设计亦然。

在这些的情况下,你的界面设计的再精致,也会因为各种场景而导致眼花缭乱

2、关注核心,给用户一个合理的期望值

在产品开发中的三要素:可行性(商业)、可能性(技术)以及期望值。

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针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设计优化,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帮助我们进行评估和策划,

当我们准备好了以此来评估用户的期望时,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下几点来帮助我们来达到这个目标。

确定用户想要达到的目的,并排定优先次序

专注于完全满足优先级最高的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避免“假如,用户…”的想法

3、移动产品设计中,关键在于怎么将东西隐藏起来

在网页设计中,关键在于你怎么将东西展现出来,而在移动产品设计中,关键在于你怎么将东西隐藏起来。

界面的局限、资源的缺少以及用户的需求体验都让简洁实用

每个不必要的功能,都是要付钱的,哪怕只是文字!这样会显得你的产品过于赘余,一个臃肿的产品不会得到大家的青睐。

4、利用特性,给用户惊喜

虽然在设计上强调了对不必要的功能进行删减隐藏。但是对于增加有创意的特性,还是能有效的给用户各种惊喜,以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

5、用户是检验产品设计的唯一标准

产品无论有如何的改动,所需要遵守的最终的原则就是用户的体验以及其需求的解决。

而对于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所出现过的错误,朱坤为我们总结出这些经验:

忽略“低网络”的中国移动互联网特色

为用户考虑的太多,越做越复杂

经常把用户想像的太过聪明了

可点击区域做的“太实在”

版本的升级把控太弱

PPT下载:链接

篇4:移动产品设计之硬件能力交互设计

在移动设备里,常见可以被利用的硬件包括:话筒、GPS、距离感应器、环境光感应器、影像传感器、磁阻传感器、重力感应器、方向感应器、加速感应器、三轴陀螺仪、RFID、NFC、裸眼3D、温度计、震动感应器等等

如果你想猎杀一只虎你得首先搞清楚了虎的习性与弱点,不然就好比是绣花枕头的屠龙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想做好移动产品的设计,你得首先搞清楚移动设备的基本属性。知道移动设备有哪些能力才能驾驭这些能力并创造出优雅的体验。

在移动设备里,常见可以被利用的硬件包括:话筒、GPS、距离感应器、环境光感应器、影像传感器、磁阻传感器、重力感应器、方向感应器、加速感应器、三轴陀螺仪、RFID、NFC、裸眼3D、温度计、震动感应器等等。

话筒

原理:记录/输出声音,进行频谱分析最后以不同形式输出/输入

扩展应用:语音输入、语音指令、听音辩曲、游戏等

代表实例:语音搜索、导航仪、Shazam、Midomi SoundHound、IntoNow、Ocarina(埙)

GPS

原理:由24颗工作卫星组成,使得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 测量出已知位置的卫星到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然后综合多颗卫星的数据就可知道接收机的具体位置

扩展应用:定位(关于定位更详细的介绍可以参照之前的文章“移动产品设计之常见定位方式”)

代表实例:各类地图应用、LBS相关应用

磁阻传感器(方位传感器)

原理:将感受到的地磁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出给用户使用

扩展应用:辅助导航

代表实例:指南针、地图的罗盘模式

GPS与磁阻传感器的对比

二者不会相互干扰

磁阻传感器不接收GPS信号,是GPS的补充

受到地磁的影响,因此磁阻传感器需要经常进行校正

距离传感器

原理:一般都在手机听筒的两侧或者凹槽中,通过发射特别短的光脉冲,并测量此光脉冲从发射到被物体反射回来的时间,通过测时间来计算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扩展应用:接打电话的时候进行屏幕亮度及开关触屏的调节

代表实例:进距离传感器屏幕锁、微信自动切换听筒/扬声器模式

环境光传感器

原理:感应出使用环境的光线强度,再根据外界环境的光线强度进行调节

扩展应用:屏幕亮度自动调节、键盘灯自动调节

代表实例:屏幕亮度调节、阅读模式切换

影像感应器(摄像头)

原理:将光线转变成电荷,通过模数转换器芯片转换成数字信号

扩展应用:拍照/录像、条码/二维码识别、图像识别/人脸识别、动作捕捉/体感技术、增强现实

代表实例:我查查、名片全能王、quick拍、蝶千寻、(AR相关应用可参见“增强现实及其扩展应用”)

重力感应器

原理:手机重力感应指的是手机内置重力摇杆芯片,利用压电效应实现,感受手机在变换姿势时,重心的变化,使手机光标变化位置。重力感应器所能测的是手机来自不同轴面的重力,是直线的。

扩展应用:横竖屏切换、设备的正反朝向判断

代表实例:横竖屏自动切换(部分手机可以实现在查看相册的时候会自动根据拍照的时候是横屏or竖屏进行横竖自动切换)、甩动翻页/换歌、来电翻转、重力球游戏

方向感应器

原理:一般手机的上的方向感应器是感应水平面上的方位角、旋转角和倾斜角的。可以检测手机处于正竖、倒竖、左横、右横,仰、俯状态

扩展应用:飞行类游戏

代表实例:飞行类游戏、赛车类游戏

加速感应器

原理:敏感元件将测点的加速度信号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加速感应器能感应到加速度和方向

扩展应用:加速度感应、力量大小和方向感应。(在很多电脑里也内置有加速度感应器,基本应用场景就是当电脑跌落的时候保护硬盘不受损)

代表实例:求签类应用、保龄球类游戏(Super Ball Escape)、垂钓类游戏

三轴陀螺仪

原理:单轴的只能测量一个方向的量,也就是一个系统需要三个陀螺仪,而3轴的一个就能替代三个单轴的。三轴陀螺仪能同时测定6个方向的位置,移动轨迹,加速度。三轴陀螺仪最大的作用就是“测量角速度,以判别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也称为运动传感器“,换句话说,这东西可以让我们的iPhone知道自己”在哪儿和去哪儿“

扩展应用:感受手机在各个角度上的变化、感知设备运动状态、辅助GPS定位

代表实例:itouch等的定位、测量( iSetSquare )、游戏( Gyroblox、现代战争2、 sensor mouse )

重力感应、方向感应、加速感应、三轴陀螺仪

重力感应,只能感应到不同轴面的力,是基于直线的感知;

方向感应器,基于平面的感知;

加速度传感器,能感应加速度和方向;加速力可以是常量G也可以是变量,所以加速度感应的范围要比重力感应器大,

电脑资料

也有些手机上说到加速度感应器,实际上就是重力感应器。

iPhone4里的重力感应器和加速度感应器是同一个设备,叫三轴陀螺仪。能够感应设备在X、Y、Z三轴方向上的重力和加速度,得出来的是运动轨迹;

震动感应器

原理: 压电陶瓷可以把震动转化为电信号

扩展应用:设备唤醒、心跳、脉搏监测、测谎仪

代表实例:暂无

RFID(非接触式射频识别)

原理:在物体贴上RFID标签,当物体进入到读写器的作用范围内时,能够读取到标签中的相关信息。RFID分为2个部分:标签(射频卡),读写器。标签分为主动标签(主动发送信号),被动标签(接收信号)

扩展应用:室内定位、电子机票、物流分拆

代表实例:手机钱包、一体化检票平台

二维码

原理: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

二维码不一定都是黑白相间的,实际上它的颜色可以被改变;二维码有较强的识别性,当遮盖面积不超过30%的时候仍然可以被识别。

(比如这张二维码就是改变颜色增加了个性化内容的,and,还可以参考我的微博头像)

扩展应用:打开相关链接、签到、支付、名片

代表实例:支付宝条码支付、我查查

NFC

原理:由RFID及互联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这项技术最初只是RFID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简单合并,现在已经演变成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但是NFC芯片有双向的读写功能,而RFID的id tag只读;NFC要求的距离比FRID要近很多。

扩展应用:身份确认(签到)、电子钥匙、电子票务、介绍地标

代表实例:签到、刷卡、移动支付

RFID、二维码、NFC

NFC和目前通用的RFID协议兼容,脱胎于RFID

RFID主要应用于目标识别(单向),NFC主要实现设备间通讯(可双向)

NFC要求的距离比FRID要近很多

NFC的本质是通讯,本身不承载数据

NFC需要电力,类似蓝牙

二维码是单方面的信息读取

二维码承载字母,数字,ASCII码,且有字符数量不超过3000个

二维码需要去对准读取设备,而NFC只需要靠近,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

裸眼3D

原理:简单的说就是不使用偏振镜(3D电影常用),在平面显示出3D立体效果。目前裸眼3D技术有很多,目前在手机上实现应用的主要是夏普的视差屏障(parallaxbarrier)技术液晶屏

扩展应用:游戏、地图和导航、视频浏览、3D照片浏览

代表实例:Google3D地图、earth3D

温度计

原理: 通过热敏感探头实现温度测量。

不过, 只能测试环境温度,无法测量物体温度,比如无法测量体温。测量体温等需要红外测温装置,目前不易装入手机。 另外,易受到机器温度影响,测温不是很准

扩展应用:测量环境温度、体温监测、疾病预报、生活服务(穿衣指导)

代表实例:暂无

当然,其实还有最普通的Wifi、红外、蓝牙等基础硬件设备的使用也可以有不一样的交互体验比如Bump等,这里不再赘述。

另外,因为是学文科的,所以这篇文章有很多地方我个人的理解并不是很到位,欢迎懂行的你批评指正。

篇5:漫谈产品设计交互设计

一般而言,产品设计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改良设计,一种是新产品研发设计,就互联网行业来说,也不例外,无非是

1.改版、产品的迭代升级

2.创造开发新的产品。

这两种类型的设计,在许多稍有规模的公司里并行着。由于在行动的目标及期望上的不同,它们在设计方法上有一些的不同,对应到实施流程上,也相应会有差别。用户体验设计,估计读者对这个词,眼睛都起茧了。下面的字眼,如果过敏者请绕开。

首先我认为用户体验设计更偏重于较长周期的在线服务,互联网产品大都具备这样的特征,所以不重视都不行。虽然我坚信这个时代才是刚刚开始,犹如变革之初,杂草丛生。

有些朋友说用户体验设计是商业设计,有一段时间也信以为真,现在看来,起码有点夸大了它的外延。并且在实践中,以及同行的实践中,还没有看到成功的案例,如有,欢迎赐教。

我一直深刻的体会到,虽然交互设计难以救产品。但差的交互设计却会害产品。

这里救,是指,交互设计师往往向上个环节要到的米不一定合格,做的饭自然就不香,在那里空寻思研究了一番整套细节,可谓是煞费苦心,最后结果不一定好。后面说的害,就恰恰是说产品设计过程中,交互设计的重要性。有好米,做法不恰当,饭要不是糊了就是稀了,总之。在产品设计系统内,糟糕的交互设计也是致命的。视觉设计同理。

说到这里,那么交互设计师究竟能做啥呢?

首先,摆脱名词的束缚,按照不同公司的环境、可允许的资源、特定的项目需要进行取舍和判断。这个title的问题一直很害人,许多朋友都为此争辩不休。并且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我的建议是,交互设计师,必须是善于切换拿来主义和我拿主义,务实的推进项目。

说这个就得详细从产品设计系统讲起,各位客官是否有点疲惫。

产品设计系统,其实白话点就是做产品过程中的所有的那些事,就我看来,产品设计,无非都要经历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阶段。这些阶段自然就构成了设计的流程。

有些时候有些同学容易陷入设计流程而不能自拔。如果流程不能协助思考和解决产品问题,那还是不要的好。

一个产品设计机会,它不断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无非是:

1.为何产生?(需求、机会、优势&扩大优势、前景和利润、期望、社会变迁)

2.产生的合理性(相关行业领域、自己的资源、优势、概念、规格、时机、环境)

3.如何产生?(产品目标,吃透目标用户,用户目标,需求的层次,功能,信息组织,运行原理,团队协作,实施方法与过程)

4.正确的执行(方法、工具、伙伴、技术、沟通、求证与修正、判断决策、迭代)

5.反馈优化(发布反馈、分析、总结教训&问题、下一步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前两条针对战略,后三条针对战术,

战略是米的来源,战术是煮饭的方法和过程。在这个整个过程中,创造性有大有小,就像设计也分大小。

产品设计系统中,每个环节都有无数琐碎的问题和考验。1.2阶段决定了产品的一个良好的战略层基础和范围层。这个过程也是最兴奋和最痛苦的。3,4,5阶段分别解决框架层、结构层和表现层。这个阶段起码是心中有底的,整个过程,用户研究的行为一直在不断进行,辅助决断。

具体到每个环节如何执行,这里就不赘述了,我相信有些不是书本能教会的。基础知识和信仰启蒙可以看行业的诸多专业博客。多倾听,多体验,多实践,多思考。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

最后谈团队协作。

在实际产品的设计开发中,每个团队的实际情况差别甚远,个体能力很多情况下参差不齐是不争的事实。关键是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协作方法。

项目中所要求的不同角色分工,绝无主次轻重之分。如果团队里,有足够强大的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会舒服很多,相反,如果有足够强大的交互设计师,产品经理也会很舒服的。如果彼此都很强,团队协作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在团队中,分工绝对是不可能量化清楚的,尤其是很多公司,产品经理可能更多的是担当着组织和行政方面的职能,作为交互设计师,就必须主动出击,去找米做饭。不然真就是产品经理给了你做饭的任务,而你却只能做无米之炊。含冤而X。

对很多设计师来说,具体工作中,按照项目实际需要,要判断自己在不同项目中的角色,依然是灵活性的体现。真正做到以产品研发为导向的话,就需要自己主动、适时的补缺项目团队中的漏洞和不足。不局限于title的称谓,团结力量,良性推进项目。这当然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交互设计师都能按照上述的要求操作,交互设计师本身的工作份额并不小,精力有限。按此说下去:产品设计师在很多公司体制限制下,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微型产品研发团队来说。

产品设计,需要来负责上传下达,资源争取,关注团队的人才培养和鼓舞士气的组织管理者。需要全局把握产品、用户、技术、产出比、市场等事关产品命运的产品设计者或产品经理,需要把握了解用户,擅长信息组织,具备相关专业技巧,严谨推敲细节的交互设计者,以及如何把信息用视觉优雅的表现和传达出去,并且营造合适氛围的视觉设计者的通力合作。

好的用户体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目标。

好的产品设计师or产品经理。如卧龙凤雏,至少是二者必有一个。如果二者皆有,那是团队的幸运。至少,就那份情投意合,十分难得,团队战斗力自然也不会差。

之所以很多人说现在互联网产品,如SNS,没有创新或者创新余地。一是自己团队可能还没能力找到机会,或者没环境实现机会,在中国的环境,产品创新需要一个防止被抄袭的基因。很多企业,也多少有很多投机的心态。不敢承担创新的风险也是一个现状,更何况一介草民的设计师了。甚至有时候是设计师有情,他人无意。做能做的,就好了。

本文来自:jary.findesign.cn/?p=780

app策划书论文

产品经理3年沉淀和总结交互设计

移动网络安全平台设计分析论文

手机百度地图软件技术的侦查应用论文

产品规范之道交互设计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三维教学环境研究论文

豆瓣FM产品体验小结交互设计

app软件开发策划书

通信论文征文

拍卖出价流程浮窗设计小结交互设计

移动产品设计之常见定位技术交互设计
《移动产品设计之常见定位技术交互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移动产品设计之常见定位技术交互设计(精选5篇)】相关文章:

web前端工程师的求职信2022-10-11

如何制作课件2023-01-01

高级web前端开发工程师的主要职责2022-06-22

物联网技术对环境监测范畴的使用论文2022-05-06

网页设计教学2023-09-11

响应式网络课程设计论文2024-03-04

下一座营销金矿:移动营销网络营销2022-09-28

web前端设计师的具体职责2022-11-17

认识西洋乐器课件制作2023-02-22

机床场实习报告2023-01-1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