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时间:2022-05-08 13:03:1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反思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共15篇)由网友“摘脆桃”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反思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欢迎阅读分享。

反思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篇1:反思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反思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该文试图穿越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历史,简略比较分析中西文化的各自特色,意图寻求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时代意义.通过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反思,总结得失,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出路提供借鉴.

作 者:汪涛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34 刊 名: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英文刊名:SUN YATSEN UNIVERSITY FORUM 年,卷(期): 24(4) 分类号:G04 关键词:中西文化比较   中学   西学  

篇2:中西文化概念研究的反思

中西文化概念研究的反思

文化在真正形成概念和学科研究对象之前,有其自身的启蒙过程,前后的.临界点应当在20世纪左右,之前为文化概念或文化研究的思想启蒙,之后为文化研究的发展阶段;但在发展过程中,文化概念开始出现了自身的变异,即对文化概念启蒙的背叛,同时这种背叛是伴随着文化概念研究范式的危机进行的.

作 者:张在兴 ZHANG Zai-xing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刊 名: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 EDITION) 年,卷(期): 7(1) 分类号:G04 关键词:文化概念   思想启蒙   发展   研究范式  

篇3:电影喜宴的中西文化研究论文

《喜宴》与《推手》虽然同属于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作品,但《推手》传递给观众的是一种含蓄的悲悯之情,而《喜宴》则是一部略带喜剧意味的作品,影片用中国传统观念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使得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撞,也引起社会对同性恋问题的关注和深入探讨。文化观念上的差异使得伟同对父母隐瞒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而叙述视角的选取让这个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在中国人伦大义与西方同性恋故事的错综对接下,影片层层展开,向观众揭示了东西方文化深厚的人文内涵。影片围绕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下产生的困惑、无奈和宽容舒缓展开,而促使这一系列变化的动力是中国人特有的人伦道德观念,几乎令所有家庭面对同性恋问题都会感到困扰,而这个社会问题在导演巧妙的处理下以一种喜剧的方式得到解决。单从处理方式和看待角度分析它具有中国特色,而故事的发生地点却在西方,异域文化与新旧观念在产生冲突后最终回归到包容。

篇4:电影喜宴的中西文化研究论文

在影片《喜宴》中父亲和儿子是两个站在对立面的个体,父亲除了代表一位家庭成员外,更是一个沉重文化内涵符号的象征,退役师长的身份使得父亲具有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家族观念,而早年出生的他在东方文明中是父权力量的强大象征。尽管他在处理同性恋这件事情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但他又确确实实掌控着整个叙事进程,父亲这个形象在东方伦理传统文化中是一种潜在、不可抗拒的压抑。影片无论是在台北还是纽约的叙事空间中,父亲的精神影子始终存在,如台北打来的“催婚电话”、美国的相亲、母亲的“信函”等,这些都体现了父亲的权威性。“儿子”则是完全与“父亲”对立的一个形象,这里的“儿子”也包括同性恋男友赛门,如果在影片中父亲代表的是东方文化,儿子则代表的是西方文化,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渲染下他们接受了西方的现代思想,在这种思想理念的影响下,他们的行为方式更为自由轻快。两代人在影片中的形象都被赋予不同的深层内涵,因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似普通个体那么简单,在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下个体形成的价值观差异越来越大,个体之间的摩擦实则是文化观念的摩擦。透过故事表层我们看到的家庭矛盾就对应着东西文化观念的碰撞,尽管影片的拍摄视角是一个传统的家庭,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家庭故事,导演想通过这种方式将东西方文化注入这个家庭,并让它们产生碰撞与交融。故事中的主人公伟同是家中的独子,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儿子具有继承香火延续家族后代的责任,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伟同父母也是如此认为,他们将传宗接代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所以他们希望伟同能够尽早完成这个任务了却他们一桩心事。但伟同却是一个同性恋,这种性取向在开放的西方文明中是很容易被接受的,但在传统的东方文化中显然违背了伦理道德观念。传统伦理观念对“种”的地位非常重视,伟同的同性恋取向则意味他失去了传宗接代的功能,两种文化观念在此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东方文化重视传统,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的自由;在传统文化中为了后代的延续人类可以牺牲个人幸福及情感,更有甚者用权利干预或统治个人生活,而西方文化则宣扬个体的解放,个人的私生活及其领域都能受到应有的尊重和法律保护,影片以此为基础展开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伟同父母在纽约的出现带来了浓烈的中国文化意味,无论是书法、旗袍还是喜宴都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特别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题———喜宴。伟同与崴崴的假结婚是为了逃避父母给他传宗接代的压力而做出的掩饰,所以他选择了低调简单的宣誓结婚方式,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伟同的思想已经被西方观念所同化,若这是一场真正的婚宴也许他还是会按照西方人的习俗去办。但这事对于具有传统观念的父母来说,结婚办喜宴这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喜宴的举办代表着世俗对婚姻的认可,同时也能尊重祖宗留下的规矩接受众人的祝福,预祝这段婚姻有个幸福美满的结果。在导演的精心策划下伟同和崴崴补办了一场隆重而极具中国特色的热闹喜宴,从喜宴典礼场景的布置就能看出这场婚礼充满了东方韵味,但这个举办喜宴的大厅却位于纽约一座现代化大楼内,使得这场喜宴极具讽刺意味,另外婚礼的主角及参与的宾客虽然绝大部分是东方人,但镜头不时会闪现出一两个西方人。影片以喜宴为主线,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完美呈现在观众面前。

篇5:电影喜宴的中西文化研究论文

李安的电影作品最成功之处在于他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并没有局限在表面,而是通过这样一种文化差异来思考化解差异的方法,因此从《喜宴》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从故事的后半部分我们得知父亲早已知晓事情的真相但他却选择沉默,还将送给崴崴的礼金送给了赛门,父亲虽然没有正面接受儿子的恋人,但父亲的行为从侧面反映了他对赛门的认可,但迫于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而不敢公开。面对儿子同性恋的现实,父亲选择了妥协,这不仅是迫于无奈,同时也是以退为进的策略,父亲老到的处世态度似乎在操控着整个事态的发展进程,同时又像是个局外人,冷眼看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当父亲与赛门一起坐在风中面对河面上的波纹时,他的眼神显得那么无助,昔日东方文化中极具权威性的藐视和自信都消失不见,身上威严也在和风中逐渐褪去,留下的只是一个平等的个体。影片的结尾更是耐人寻味,在二位老人即将离开纽约时,伟同将结婚喜宴那天拍摄的相册送给父母作为留念,父亲面带笑容地翻阅着相册就像是回味昨日的辉煌,当相册翻到最后一页,竟是伟同、威威和赛门三人穿着结婚礼服的合影,看完相册父亲顿时回到了现实当中,收起笑容起身向赛门道别,就像当初见崴崴时一样将“谢谢你照顾伟同”这句话自然地说给了赛门,同时也对崴崴说了一句“高家会谢谢你的”,简短的一句话其中包含了父亲对崴崴的多少话语。影片的最后镜头是父亲站在安检口,面对着西方人的质疑,他将手臂夸张地举过头顶,在这一闪而过的画面中,我们领悟到尽管父亲对这个结果还能接受,但从文化角度而言他还是做出了让步和妥协。另一方面,儿子在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压迫下,不得不接受“三位一体”的家庭,故事发展至此父母与儿子在文化观念上都做出了一定的让步,而这种让步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契合点。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社会功能和社会关系总是在不停变化以寻找一个良好的平衡点,电影《喜宴》围绕高氏父子的对峙为主要线索展开对五个人物的形象设置,在这几个人物之间除了有文化观念和两代人的对峙外,还有中国人与美国人之间的对峙,导演借助同性恋这层“外衣”,层层剥开其中包含的人性、人情及性情等深刻内涵。虽然高母在心理上无法接受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为了缓和父子间的关系完成贤妻良母的使命,她对儿媳妇顾崴崴充满了关怀与疼爱,高母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扮演着缓和的角色,也是导演在东西方文化中寻找的一个平衡点。

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是一种人生存在的方式而不是技巧,发展至今对艺术的审美也就成了现代社会的前瞻,在这部影片中李安通过一个生性活泼的纽约人以一顿便宴招待自台湾来参加他的婚礼的父母一事,进一步探索了两种文化与两代人之间在社会体制、伦理观念和人际关系观念上的迥异。通过该部电影作品,李安探讨了不同民族对于家庭、两性关系和同性恋的认识,这是一部完全以好莱坞模式制作的中国电影,李安作为一位游刃于东西文化并能巧妙融合两种文化的导演,他用镜头将多元文化糅合在同一个影像世界,该影片不仅表达了他对东方文化精神的感悟和坚守,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西方文化精华的汲取与兼容,二者相得益彰为影片增色不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两种文化在交流和冲突中不断对话并逐渐协商共进,最终将实现国际文化大融合。

篇6:感受中西文化

感受中西文化

文化感受是很慎重的,对文化的感受要考虑它的形态,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的民族自尊心.文化不能在意识形态上来进行,要学会用事实的角度去考量,文化感受是重事实的,感受文化的思路还受到文化自身特点的制约,文化是在血缘和地缘这两种天然关系的基础上累积而成的,它的基本职能就在于维持和发展一个民族的.生活.现在我们将以这样的情绪,向大家展示部分中西方文化的画卷,从中领悟到仁者文化和智者文化的中西特点.

作 者:刘友龙 何青  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攀枝花学院学报编辑部,四川,攀枝花,617000 刊 名:攀枝花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年,卷(期): 21(6) 分类号:G0 关键词:中西文化   仁者文化   智者文化  

篇7:中西文化对比探析

中西文化对比探析

对中西文化的核心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我们在借鉴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完成与西方优秀文化的交融,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本族文化.

作 者:全辉霞  作者单位: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商务英语系,湖南,长沙,410116 刊 名: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TAX COLLEGE 年,卷(期): “”(6) 分类号:G04 关键词:中西文化   比较   借鉴   交融   发展  

篇8:“象棋”折射中西文化

“象棋”折射中西文化

中国与外国都有象棋,它们的祖先虽然都为古印度象棋,但经过数千年的演化,早已大相径庭了。有趣的是稍稍观察规则,竟能发现不同的民族、国家在文化、政治上的区别,实在发人深思。

凡略通棋术者一定知晓,国际象棋最厉害的是“后”,它可以直飞、横飞、斜飞,真可谓“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其他棋子的战斗力远远弗如。由是可见,外国历来不“重女轻男”,女子照样可以“爵禄高登”,如现实生活中的英国女王。而中国的礼教早在几千年前就规定了妇女的地位——“女子无才便是德”,只配做贤妻良母。武则天历尽艰辛登上了皇帝的金碧宝座,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嗣后,仍落个千古骂名,原因就在于“大逆不道”!唯其如此,中国象棋上就没有女性的一席之地。

中国象棋在底线中央规定了一个四方框,将、帅只在框里活动,者大概是因为中国皇帝向来只在宫中度日,不能越雷池一步,除非国势危急,断不“御驾亲征”的`缘故。但在外国,皇帝领兵打仗却是家常便饭,如英王查理为了平叛,亲自带兵去法国打仗。国际象棋中的“后”威力之大,是与此有关的。

有道是,“过河的兵顶个车”。诚然,中国象棋里的卒只要越过“楚河”“汉界”便可东南西北“任遨游”。殊不知,一旦沉底,就几乎失去了战斗力而任人宰割。这表明中国古代军人为封建朝廷拼了一辈子的命,到头来只会落个悲惨下场。即使韩信这样侥幸从乞丐到将军的人,也只是汉高祖手中的一件“工具”,定国安邦之后,难逃劫数,被处以极刑身亡。在国外则不同,只要士兵在战斗中勇往直前,建立功勋,那么就有机会“平步青云”。当年拿破仑由普通士兵成为皇帝的史实就是证明。所以,国际象棋中的小兵到达终点线,就立即成了“后”,威力陡增。

象棋这一方寸世界乃是人类社会各不一样的大千逸事之缩影,给人启迪不浅。

篇9:一日三餐与中西文化

中国人的饭食一般固定为一日三餐,所以汉语的“一日三餐”可以成为一个固定的词组。中国人用英语表达这三餐时也固定使用三个词,即早餐=breakfast,午餐=lunch,晚餐=supper。

然而英国人的饮食习惯却不像中国人那样固定,既可能是一日三餐,也可能是一日四餐,四餐的情况远比三餐多。叫法也很不固定,甚至同一家庭平时和特殊情况(如临时来客)对饭食的安排和称呼都会有所改变。所以不能用中国人的概念来理解英语有关饭食的词语,只有breakfast可以等于“早餐”,lunch 和supper却不一定就是“午餐”和“晚餐”。

主要的不同在于:中国人既然固定为一日三餐,其午餐和晚餐都是重要餐食,尤其是晚餐,因全家团聚往往成为最重要的一餐。尽管中国是茶的故乡,但喝茶却不成为独立的餐食。英国人不然,tea不像中国人这种喝法,往往成为独立的一餐,配有点心,相当于小吃。于是英国人便有了一日四餐。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是英国人一日以一顿为主餐或正餐,称为dinner,其余各餐都是辅餐,他们称之为light meal,即吃得不多,甚至用不着主食。麻烦的是英国人的dinner究竟是中午还是傍晚却不固定,甚至因人因情况而异,这就使得lunch不一定就是午餐,supper往往并非晚餐。

英国出的两本词书对此都有明确的说明。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1994),在dinner条下附有用法说明:餐食词语因社会阶级乃至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用法。如果午餐称lunch,晚餐便是dinner或 supper,在这种情况下tea便是下午喝一杯饮料吃点蛋糕或饼干。如果午餐称为dinner,晚餐便是tea 或supper。在这种情况下supper很可能是临睡前随便吃点东西。Longman Lexicon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1981)认为上述第一种情况往往见之于英国中产阶级及上层阶级,他们的tea成为午茶,约在下午4~5点钟,晚餐为下午7点钟至8点30分;第二种情况多见之于英国工人阶级及苏格兰地区,tea(也称high tea)在下午5~6点钟,实际上相当于晚餐,有主食。如果他们睡觉前不再吃,就不称之为tea而称supper。如果傍晚时的这餐称tea,必然临睡前会再吃些东西,那一顿就叫supper。所以英语的supper精确的译法应是一日中最后的一餐,如果这餐的时间是傍晚,那就是cooked meal,如果是晚上9~10点钟睡觉前,那就是a small meal。

英国小说《简爱》中关于餐食的叙述正好反映了上述种种灵活性,可是我所见到的国内四种译本(1982年,1990年及1995年的两种)却都用固定对应词去套,不顾实际情况。下面就lunch, supper和dinner三词举例说明。

Lunch: “You had this morning a breakfast which you could not eat: you must be hungry: I have ordered that a lunch of bread and cheese shall be served to all.”这是简爱到劳渥德学校的次日,因早餐的粥烧糊了没法吃而由学监谭波尔小姐做主补加的一餐,这里lunch就不是“午餐”,该校的午餐称之为dinner,下午1点钟开饭,上面讲话的时间是正午12点钟课刚刚结束时。

Supper:此词问题最多,书中所述餐食也是此词灵活性最大。先举劳渥德学校为例,它是四餐制,下午5时左右是tea,晚自习后上床前是supper,所以这里的supper只相当于“宵夜”或“夜餐”,可是四个译本全译成“晚饭”。再举该书第28章简爱离开桑菲尔德府后身无分文,流浪寻找食物时的情景:

1. A little before dark I passed a farm house, at the open door of which the farmer was sitting, eating his supper of bread and cheese...

一个农民在傍晚时吃他的supper,显然他睡前不再吃了,这才是真正的“晚饭”。

2. The clock struck ten.

“Ye'll want your supper, I'm sure,”observed Hannah...

这是牧师家,又是晚上10点,这就不是“晚饭”而是“宵夜”了。同一章里不同的场合和时间,supper的意思也不一样,岂能固定翻译?

Dinner: 同是桑菲尔德府,dinner一词确有不同的意义,请看:

1. I then proposed to occupy myself till dinner-time in drawing some little sketches for her.(第11章)这是初到该府第一天上午给学生上完课后简爱的打算,显然该府的dinner指的是“午饭”。

2.The party was expected to arrive on Thursday afternoon, in time for dinner at six. (第17章)这是罗切斯特先生邀请了大批贵客来府的那天,这一特殊情况使dinner从中午改到下午6时,就不是“午饭”而是“晚饭”了。

有趣的是,在第29章圣约翰家,简爱被收留之初尚卧病在床时Hannah had brought me some gruel and dry toast, about, as I supposed, the dinner hour.这个dinner有两个译本,一个译本译为“午饭”,另一个译本译为“晚饭”,可见如拿不准时间,此词的意思就不清楚。正确的译法应是“午饭”。

由上可见,要正确理解一个国家的语言光拥有正确的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只有这样,英语学习者在学习或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提高外语水平,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文/谭念

篇10:中西逻辑的比较研究-由中西文化交汇引发的思考

关于中西逻辑的比较研究-由中西文化交汇引发的思考

在西学东渐所引发的中西文化交汇大潮中,出现了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中西逻辑比较研究有两种取向:求同与取异.求同视中西逻辑二者基本为一;取异有两个方面含义,其一,中国古代的名学与辩学不等同于西方传统逻辑,其二,名学与辩学中所含逻辑思想或学说,也不等同于西方传统逻辑.我们认为,中西逻辑比较研究在关注两者共同性的同时,更要分析和认识两者的差异性.中西逻辑比较研究启示我们:要注重逻辑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既要研究文化对逻辑的制约,又要研究逻辑对文化的'影响.

作 者:崔清田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刊 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3(2) 分类号:B812 关键词:逻辑   名学   辩学   文化  

篇11:中西文化比较与中国特色现代化

中西文化比较与中国特色现代化

论述了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三次冲撞,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来寻找两种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作 者:周彬 ZHOU Bin  作者单位:鞍山科技大学,后勤管理处,辽宁,鞍山,114044 刊 名: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S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9(2) 分类号:G04 关键词: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中国现代化  

篇12: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

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

通过对中西饮食文化的特点及现状的'对比性分析,论证了整个中西文化在如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已经和谐地共存在一起,这同时又促进了文化向多样性发展,提出应当尊重和容忍异质文化.

作 者:多晓萍 DUO Xiao-ping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年,卷(期): 12(4) 分类号:G04 关键词:中西文化   饮食   多样性  

篇13:中西文化比较与理解现代科学

中西文化比较与理解现代科学

传统的中华文化注重作为系统整体的事物关系,关注神秘抽象而无形的内容,传统的'西方文化则注重作为单纯个体的事物本身,关注易于实证分析而可见的内容,由此形成中西文化在对自然和社会研究方面各自特色的发展系列及系统.

作 者:倪祥保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刊 名: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 分类号:G04 关键词:中西文化   比较   现代科学  

篇14: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

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

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含或反映社会文化。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广告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文化心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等都必然会对广告语言产生作用。所以,任何一个社会的广告语言不可避免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事实上,反映社会文化的广告语言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可大大促进广告的功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探讨出社会文化与广告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理解和赏析广告语言,对于指导创作、设计既符合广告表达基本原则,又适合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广告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笔者所知,我国学者对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的研究甚少,尤其缺乏比较研究。本文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尝试。

一、哲学观念与广告语言

曹志耘(1992:130)认为,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对世界的认识和表达,有自己的哲学观念。哲学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有关语言的结构和运用,当然也影响着广告语言的应用。例如,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最基本的哲学观念。在我国的一些广告中,天人合一观念对语言表达和接受的影响显而易见。如长虹牌电视机广告词“天上彩虹,人间长虹”,通过天上彩虹对人间“长虹”的映衬、比喻,给人一种天上人间一体,彩虹“长虹”一物的感受。通过这样的广告宣传,“长虹”彩电的美好形象栩栩如生地长驻于人们的脑际。“长虹”彩电驰名全国,颇受青睐,销售量跃居国产彩电之首,这固然与其质量息息相关,但无疑也与其广告词所创造的美好形象不无联系。

扬子电气的电视广告则由人群在大地上组合成多姿多彩的扬子电气商标图案和“扬子电气”四个大字,在此场景里,人和文字融为一体。同时,该广告仅有的两句话“扬子天地,扬子电气”将商品与天地相提并论。这样,整个广告形成了一种十分强烈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气氛,非常引人入胜。再举数例:

①与书为友,天地长久。(某丛书广告)

②皮革天地,迷人世界。(皮货商场)

③得之于莺飞草长的天时,得之于土厚天高的地利!(房地产)

以上广告词都含有天地一体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深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的自然流露,都能引起我国受众特有的感受和共鸣,容易激发人们的消费欲。

强调群体、贬抑个体是中国哲学观念的另一重要特征。如汉语包括广告语言从大到小的表达顺序正是这一哲学观念的体现。又如我国的大多广告词十分精辟,往往以寥寥数语勾画商品或服务的特征、特点和优势,注重创造其总体形象,一般不很注重产品或服务的特点、优点的重墨细腻的描述。我国广告存在不突出个性的现象,这似乎也与中华文化中追求群体一致性,反对个体特殊性的传统思想有所联系。

与此相反,突出个体和个性是西方哲学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包括广告英语从小到大的表达顺序则是这一哲学观念的具体反映。如,英语广告特别注重对产品或服务的特性、特征进行缜密入微的重墨描述,特别突出其个性与众的不同之处。广告语篇,与形象优美的插图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把商品的个性和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巧妙而自然地将商品的价值转移到商品购买者身上,着力创造美满理想的生活氛围,把受众诱入引人入胜的境界,让消费的念头油然而生。这样的广告在西方处处可见,在我国则较为罕见。这种差异同中西各自的哲学观念和物质文明程度紧密相联。

整齐、对称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正确认识形成的一个哲学观念。我们知道,许多客观事物都具有整齐对称特征。人类各门学科包括建筑、美术都反映出这一特征。语言,包括广告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当然也表现出这个特征。中文广告中应用频繁的对偶式四字句就是整齐、对称的范例。如“质量第一,信誉至上”这样的四字句构成的对偶句非常整齐对称,符合中国人的表达和欣赏习惯。此外,中文广告中的许多广告词都是文字工整、结构匀称、琅琅上口的广告金句。如:

④甜甜大白兔,宝宝心爱物!(白兔糖);

[1] [2] [3] [4] [5] [6]

篇15:中西文化情根论

中西文化情根论

本文旨在从情感关系和情感构成的奠基角度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来建立情感秩序,并且把它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秩序上;西方文化的情感秩序则建立在对理念世界的爱以及对于天国的神圣对象的爱的基础上,所以,其制度设计和文化心理就与中国文化不同.中国文化的“情根”的根本缺陷是在夫妇关系的起点上用欲望代替了爱,使中国文化的“家”存在着情感危机.西方文化中灵肉分离的爱则造成了人性的分裂和制度上的冲突.

作 者:骆冬青 Luo Dongqing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 刊 名: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2001 “”(4) 分类号:G0 关键词: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情感根基   比较  

教学反思研究现状

剖析小额贷款的启示与反思论文

教师教学反思研究视角

浅论博弈学与中国哲学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论文

高职实践课课程设计研究论文

课例研修心得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课探究印刷术的教学反思

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计划

教学成果总结撰写提示

反思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反思中西文化比较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反思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共15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师三年发展规划总结2022-05-06

浅谈研究生阶段听力学习策略和听力能力的培养论文2024-05-04

大学教学反思2024-02-19

论述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的关联性论文2023-12-29

综合实践教学反思2023-04-13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反思现状剖析与学校对策论文2023-04-14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反思的策略2023-02-23

课例研究的心得体会2023-05-13

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制度2023-08-08

思品课例研修心得体会202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