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信用管理(集锦5篇)由网友“滿島光”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消费者信用管理,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消费者信用管理
消费者信用管理
【论文关键词】:消费信用制度 信用保证保险
【论文摘要】:我国消费信贷才开始起步。消费信贷的开展并不尽人意,与社会良好的意愿形成强烈的反差。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个人消费信用制度的缺乏。因此,建立个人消费信用制度对我们来说已经迫在眉睫。
我国消费信贷起步很晚,直到19,为刺激内需,中央决定加速发展消费信贷,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信贷的政策。
然而,消费信贷的开展并不尽人意,与社会良好的意愿形成强烈的反差。在很多地方,呈现出一种观望咨询多,银行宣传解释多,而实际借款人少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贷款需求方消费意愿不强,负债消费观念尚未形成等原因之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个人消费信用制度的缺乏。因此,建立个人消费信用制度对我们来说已经迫在眉睫。
一、个人信用制度释义及其主要内容
个人信用是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人为取得某种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权(使用权)做出的偿还承诺和偿还行为。它不再仅仅是靠过去所依据的劳动合同来提供劳动力和获取报酬,也不再仅仅通过银行的存、取款来达到消费的目的,而是利用起个人信用来达到消费和经营的目的。
个人消费信用制度作为开展消费信贷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个人身份证明和个人社会档案、个人银行账户和收入来源、个人保险保障情况、个人信用记载、个人其他资产构成以及个人债务情况等六个部分。
1.个人身份证明和个人社会档案。此项内容主要是方便银行对借款人真实身份、社会关系和社会经历等基本情况的一般把握。
2.个人银行账户和收入来源。银行所发放的任何一笔贷款,都基于对借款人运用第一还款来源的预期,就个人而言,现金收入即为第一还款来源。
3.个人保险保障情况。由于个人消费贷款的期限较长,不可控的因素较多,银行和贷款人都在寻求第三方保障。当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由保险公司偿还贷款,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消费信贷的安全性。
4.个人信用记载。通过借款人历次借款活动的连续纪录,以观察其是否有良好的还款意愿,是否有恶意拖欠或赖帐等恶劣倾向。
5.个人其他资产的构成。银行掌握个人的全部资产,既可在贷款时选择合适的抵押品,又可对借款人的偿还有一个全面的判断。
6.个人债务情况。商业银行在考虑贷款时,还应适当考虑借款人的负债情况。如果借款人负债比例过高,无法通过正常途径保证贷款的安全性,那么银行就不应发放贷款。
二、消费信贷中存在的风险分析
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业务迅速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
1.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源
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当面对证或上门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2.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陷
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3.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
在我国,虽然“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在“同情弱者”的文化背景下,我国实践中常常发生“欠债有理”的现象,一些法律法规中似乎也有“维护债务人权益”的倾向。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风险控制难以落实。
4.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导致信贷风险上升
随着国内金融业务的广泛交叉,借款人可以多头贷款。但同时一些借款人利用商业银行之间信贷信息交流不畅的缺陷,重复抵押贷款、逃废债现象时有发生,信贷风险增大。
5.利率尚未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
消费贷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客户分散且数量大、客户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不同客户群应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以实现贷款风险收益的最大化。但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增加对高风险客户贷款的风险贴水,从而不能有效地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6.指令性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不少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对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消费贷款,一些地区的基层行甚至为了完成贷款任务,给大量收入无保证的下岗职工发放金额高达数万元的消费贷款,这种现象的蔓延将造成新一轮的风险积聚,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开展消费信用保证保险是解决消费信贷问题的重要途径
消费信用保证保险是指个体要想获得金融机构的按揭贷款,申请保险公司购买的保险。借款人不能按约定还款,由保险公司负责银行的损失,可见信用保证保险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经济的运转效率,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迫切需要信用保证保险。如何加快发展信用保证保险,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成为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
1.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信用保证保险发展的环境
第一,要倡导信用文化,强化社会信用意识。通过各种宣传、教育以及正反面典型的示范,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理念,使讲信用成为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
篇2:消费者信用管理毕业论文
关于消费者信用管理毕业论文
关于我国的消费信用现状
【论文关键词】:消费信用制度 信用保证保险
【论文摘要】:我国消费信贷年才开始起步。消费信贷的开展并不尽人意,与社会良好的意愿形成强烈的反差。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个人消费信用制度的缺乏。因此,建立个人消费信用制度对我们来说已经迫在眉睫。
我国消费信贷起步很晚,直到1998年,为刺激内需,中央决定加速发展消费信贷,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信贷的政策。
然而,消费信贷的开展并不尽人意,与社会良好的意愿形成强烈的反差。在很多地方,呈现出一种观望咨询多,银行宣传解释多,而实际借款人少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贷款需求方消费意愿不强,负债消费观念尚未形成等原因之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个人消费信用制度的缺乏。因此,建立个人消费信用制度对我们来说已经迫在眉睫。
一、个人信用制度释义及其主要内容
个人信用是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人为取得某种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权(使用权)做出的偿还承诺和偿还行为。它不再仅仅是靠过去所依据的劳动合同来提供劳动力和获取报酬,也不再仅仅通过银行的存、取款来达到消费的目的,而是利用起个人信用来达到消费和经营的目的。
个人消费信用制度作为开展消费信贷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个人身份证明和个人社会档案、个人银行账户和收入来源、个人保险保障情况、个人信用记载、个人其他资产构成以及个人债务情况等六个部分。
1.个人身份证明和个人社会档案。此项内容主要是方便银行对借款人真实身份、社会关系和社会经历等基本情况的一般把握。
2.个人银行账户和收入来源。银行所发放的任何一笔贷款,都基于对借款人运用第一还款来源的预期,就个人而言,现金收入即为第一还款来源。
3.个人保险保障情况。由于个人消费贷款的期限较长,不可控的因素较多,银行和贷款人都在寻求第三方保障。当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由保险公司偿还贷款,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消费信贷的安全性。
4.个人信用记载。通过借款人历次借款活动的连续纪录,以观察其是否有良好的还款意愿,是否有恶意拖欠或赖帐等恶劣倾向。
5.个人其他资产的构成。银行掌握个人的全部资产,既可在贷款时选择合适的抵押品,又可对借款人的偿还有一个全面的判断。
6.个人债务情况。商业银行在考虑贷款时,还应适当考虑借款人的'负债情况。如果借款人负债比例过高,无法通过正常途径保证贷款的安全性,那么银行就不应发放贷款。
二、消费信贷中存在的风险分析
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业务迅速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
1.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源
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当面对证或上门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2.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陷
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3.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
在我国,虽然“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在“同情弱者”的文化背景下,我国实践中常常发生“欠债有理”的现象,一些法律法规中似乎也有“维护债务人权益”的倾向。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风险控制难以落实。
4.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导致信贷风险上升
随着国内金融业务的广泛交叉,借款人可以多头贷款。但同时一些借款人利用商业银行之间信贷信息交流不畅的缺陷,重复抵押贷款、逃废债现象时有发生,信贷风险增大。
5.利率尚未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
消费贷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客户分散且数量大、客户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不同客户群应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以实现贷款风险收益的最大化。但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增加对高风险客户贷款的风险贴水,从而不能有效地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6.指令性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不少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对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消费贷款,一些地区的基层行甚至为了完成贷款任务,给大量收入无保证的下岗职工发放金额高达数万元的消费贷款,这种现象的蔓延将造成新一轮的风险积聚,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开展消费信用保证保险是解决消费信贷问题的重要途径
消费信用保证保险是指个体要想获得金融机构的按揭贷款,申请保险公司购买的保险。借款人不能按约定还款,由保险公司负责银行的损失,可见信用保证保险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经济的运转效率,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迫切需要信用保证保险。如何加快发展信用保证保险,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成为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
1.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信用保证保险发展的环境
第一,要倡导信用文化,强化社会信用意识。通过各种宣传、教育以及正反面典型的示范,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理念,使讲信用成为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
第二,加快信用法治建设。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立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出台并完善有关信用管理和信用保证保险的法律法规,对权利人的利益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对违约失信者或其高层管理人员要追究责任。同时,更要严格执法,排除地方保护主义等非正常因素的干扰,严厉打击违约失信行为,大大提高违约失信行为的成本。
第三,发展信用服务中介行业。主要是发展信用信息征集机构和信用等级评估机构,解决信用信息的征集、分析和共享问题,使保险人能够提高获取信息的速度,降低使用信息的成本,同时也为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便利。
2.政策性、商业性保险同步发展
信用保证保险是高风险业务,从发达国家的保险实践看,一般商业性保险机构只能选择性地涉足部分领域。鉴于信用保证保险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国家应积极扶持,成立相应的政策性保险机构,以财政资金作后盾,进行市场化运作管理。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可在不同领域内分工协作、同步发展。政策性保险机构负责经营出口信用保险、财务风险保险等高风险业务,此外,为一些特定对象提供特殊政策性保险;商业性保险机构则经营其他如国内贸易信用保证保险、工程履约保证保险等业务。有关保险机构应根据社会需求和特定的信用环境进行认真研究,强化产品、服务创新,不断改进现有险种,推出新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对信用保证保险的需求。
篇3:信用管理毕业论文
信用管理毕业论文
所谓信用管理,就是授信者对信用交易进行科学管理以控制信用风险的专门技术。本文是对企业信用监管有效开展进行研讨,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部门创新对企业信用监管工作方式,实现监管的“新常态”,是值得大家探索和研究的问题。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本文主要了浅析如何开展对企业信用监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信用;监管
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入,加强企业信用监管,对进一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更好的市场经营环境,促进企业交易安全可靠,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其意义十分重要。在当前行政管理改革背景下,如何加强对企业管理,促进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本文针对企业信用监管的模式作了浅析。
一、紧扣企业年度报告信息公示,抓好“串联”,监管
政府部门对企业信用监管,必须掌握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全过程中的'相关信息,通过把企业历年年度报告公示数据“串联”起来,再做数据的整合分析,提升监管效率。
当前,我国全面推动企业信息公示。开展企业年度报告信息公示将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财务等方面信息,还涉及到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等其他相关信息,在结合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息的“双公示”,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双公示”形式,实现企业信用信息串联到一条线上或者一个系统中,自然而然就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信息链,政府部门在对企业监管时就能使用信息链上的信息,提升对企业信用监管效能,实现资源从分散到集中转变、监管从多头到单一转变、流程从脱节到互联转变。
二、紧扣政府部门开展的联合惩戒,抓好“并联”监管
政府部门职能有所不同,其对企业监管内容也有所不同,推动由多个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销售和服务实施多角度、多方位的监管,形成政府部门对企业监管的“并联‘,路径,是政府部门实施对企业监管最有效手段。政府部门对企业”并联“监管,是推进行政管理全过程联合监管,要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地区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运作机制。要加强对企业信息的汇集、联通和共享,构建企业信用预警管理平台,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和广泛应用。推动多部门证照联动监管,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及食品药品等领域市场信息共享。加强综合治税、劳动监察、政府采购、银行信贷等重点行业信用联动监管,扩大信用信息综合应用成效,健全执法联动机制。
三、紧扣各级政府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抓好”横向“监管
随着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根据政府行政行为相对集中服务,加快政府部门对企业服务和监管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提高了市场主体等获得政府服务的便捷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政府行政权力运行规范性,提高了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加强各级政府行政服务大厅建设,打造”横向关联、纵向贯通、资源共享、协同管理、网上审批、全程监管“的行政审批联动服务平台。通过将行政审批相关权力统一纳入到服务大厅,并向社会公开其权力设置依据、权力实施主体、权力行使环节、权力相联责任等形式,既可推动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又有利于倒逼政府部门转变重审批轻监管或者以批代管的传统工作模式和方式,促使政府部门更加重视加强”横向信息“监管,努力实现创新监管和有效履行监管职能。
依托政务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和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行政权力数据库,形成覆盖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统一监管、联合惩戒的信息化系统。按照不同行政领域管理要求,建立多部门、多层次统一的政务服务和联动监管工作平台,实现政府部门相关平台之间能够互通互联、信息共享,达到政府部门的企业的”横向“联合监管,促进行政监管协同高效和政务服务阳光便民。
四、紧扣各级政府部门上下条块管理,抓好”纵向“监管
按照政府管理领域和行业分类,实现政府部门对企业信用监管。加快领域和行业条块化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以统一企业信用数据共享交换目录和标准,采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信息化手段,推进联通国家、省、市、县四级行政业务对口管理系统和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强化对企业信用监管的资源整合,确保各类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准确、高效、便捷地实现交换共享与公开公示。
五、紧扣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审批职能,抓好”事前“监管
全面推行事前信用承诺制,是对企业信用监管的一种形式。各级行政机关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中,要全面推行企业信用承诺。要求企业以规范格式在互联网上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其违法失信经营后将自愿接受惩戒和制约。落实在办理行业评定、行业准入、先进评选、专项资金申报等评审工作中,要求企业必须按照政府部门的规定格式,提交企业信用承诺书并上网公示。将企业信用承诺纳入其信用记录,接受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监督。按行业或领域制定企业信用承诺书的示范样本,推荐评选一批好的企业信用承诺书,供行业内其他企业参考借鉴。
六、紧扣各级政府部门行政管理职能,抓好”事中“监管
各级政府部门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公用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中,要鼓励和推广使用企业信用报告,并依据企业信用状况实施分类监管。对于有失信行为的企业,根据社会影响程度和违法违规性质,分别采取不同形式的事中监管措施。对守信企业应采取简化程序、”绿色通道“和重点支持等激励措施,对失信企业实行失信惩戒和信用约束。广泛开展企业信用审查,在各类政府采购、有形市场招投标、财政资金安排、政策性贷款、优惠政策享受以及其他公共资源分配等活动中,加强对企业信用审查和执行过程中信用评估,对有失信行为记录的企业实施相应约束,实施差别化监管和定期信用评估,把企业信用风险降到最低。
七、紧扣各级政府部门行政督察,抓好”事后“监管
强化对企业事后监管和联动奖惩,是政府部门长期对企业信用监管的有效手段。各级政府部门在对企业实施行政管理事项后,要加强事后考核、验收和跟踪检查,并与事前承诺约定、事中监管相衔接,实现全过程动态监管。加大对企业信用记录进行分类管理和评估预警,实行失信预警机制和红黑名单公示机制,落实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办法,让失信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制,让守信者真正得到便利和优惠。
八、紧扣各级政府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立,抓好”长期“监管
加强统筹协调,按照精准、长效的监管要求,加强各级政府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把政府部门对企业信用监管的所有信息归集到一个信息化系统中,加强企业信用信息归集、整合、共享和应用,健全对企业信用监管长效工作机制。通过政府部}〕对企业信用状况长期监管,形成企业信用监管数据档案库,使政府部门随时掌握监管对象的信用历史状况,并根据不同的监管要求或者不同的监管对象,更有效地制定监管措施。充分运用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中监管数据的历史积累,运用大数据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评价和预警,建立以企业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方式和督查机制,把握监管的主动权,把监管结果要求解决在第一时间和操作层面。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和行政管理改革的背景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创新创业进入了黄金时期,要把握对企业监管工作的新趋势、新特点,对企业信用监管理念要创新、监管手段和方式要创新、政策思路要创新,要强化在企业信用监管工作中”组合拳“运用,让信用在创造财富价值的同时创新管理,使失信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限,降低市场经济运行成本,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文阁。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加强企业信用监管田。中国工商管理研究;02期。
[2]张志宽。从源头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扶序以”经济户口“管理为基础建立企业信用体系田。经济研究参考;2076期。
篇4:信用管理经理简历
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5岁(1991年8月29日)
居住地:吉林
电 话:135*******(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8个月]
公 司:XX有限公司
行 业: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职 位:信用管理经理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信用管理
学 校:吉林大学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可随时到岗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目标地点:吉林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信用管理经理
工作经验
/2 – 2015/10:XX有限公司[8个月]
所属行业: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财务部 信用管理经理
1. 负责公司每月收款预测、货款回收、降低DSO以及减少超期应收账款。
2. 设置并执行客户评估以及信用额度、帐期管理。
3. 设置并执行公司内部信用管理制度,超期账款分级责任人机制。
/5 – 2015/1:XX有限公司[8个月]
所属行业: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财务部 信用管理经理
1. 起草公司信用管理流程并得到高管首肯予以执行。
2. 设计便于公司高管审阅的相关AR分析报表,撰写改进计划并推动执行。
3. 保持与客户定期有效沟通,建立维护良好客情关系。
教育经历
/8— 2014/6 吉林大学信用管理本科
证书
/12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自我评价
有很强的独立业务开发能力,待人真诚热情、为人随和、善于沟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很强的适应能力。工作认真负责、踏实肯干、具有较强的团体协作精神和独立的'工作能力有很强的责任心和工作干劲。不惧挑战,有一定的亲和力及管理能力,思维灵活,反映快,接收能力强,字迹工整。
篇5: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建设
免费开放服务后,图书馆以多种方式围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方向开展各类读书推广活动,不断宣传优秀文化资源让知识服务走进千家万户。知识大门“免费、平等、开放”的同时,新的挑战出现了。服务过程中首先遇到理由的是流通阅览的纸质图书资源受到实质性损害,导致外借书刊回流困难,破损书刊修补成本增加等。因此,建立一套符合图书馆服务特点的读者信用管理制度,不仅可以为公共图书馆书刊流通阅览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有助于读者关系管理。
1、读者信用管理的概念和目前状况
信用最早出现在经济领域,是为了维护交易安全性的制度,侧重对违信行为的惩治。《辞海》对信用的解释是遵守承诺、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其内涵包括内在修养和外在评定两个方面,因不同研究范畴对信用内涵有更为具体的界定。
我国最早将“信用”概念引入图书馆学进行研究的是朱全德,他于2004年在发表关于“对图书馆实行读者信用进行有益研究”的《试析在图书馆中实行读者信用制度》一文[1],2007年余和剑在《科技创新导报》上明确“读者信用积分”概念,并对信用条件下读者行为权利进行探讨此文[2]引起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任家乐明确提出:读者信用制度是读者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采用信用积分制可以对读者有正向作用,对读者的一些负面行为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还有学者提出参考美国的社会信用制度,将我国读者信用体系与金融信贷、资产抵押等社会征信体系组合成为一个公民的完整个人征信体系的观点。
2、读者信用管理的重要性
2009年6月至2010年7月期间研究生学历的培训教师陈某,从深圳图书馆偷得2019本书,总价约8万元。2011年9月,一审法院判被告人人陈某被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万元。这个案例给以了公共图书馆启迪,重新认识读者信用管理的作用。
2.1 读者信用档案建立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深入,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评价指标,首先就是读者量、到馆率、读者满意度。一定程度上,这要求图书馆不断扩大读者群体,这更需要建立读者信用档案。新读者协议一定要进过读者信用数据的调查分析后签订,在不可盲目。对于已退证再办读者,需要调查其原退证理由,对于恶意读者,图书馆有权不再办理借书证采用到馆查阅资料方式提供服务。对于首次办理借书证的读者,需要进行图书馆借阅规则和获取知识策略的培训,明确读者的权利与责任后,取得“借书证”。
2.2 严格制约读者信用度
读者信用度包括该读者在本馆借阅图书的数量和范围。如国家图书馆读者卡分“国家图书馆读者卡”、“国家图书馆临时读者卡”、“国家图书馆分馆读者卡”、“国家图书馆分馆临时读者卡”四种,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两种:其一,基本功能,即具有的普通阅览室阅览功能。“国家图书馆读者卡”、“国家图书馆临时读者卡”可进入全馆各普通阅览室阅览;“国家图书馆分馆读者卡”、“国家图书馆分馆临时读者卡”可进入分馆各普通阅览室阅览。其二,扩展功能,根据各种卡不同提供的浏览借阅功能有差异,如:“国家图书馆读者卡”扩展功能有基藏书刊阅览、中文图书第一外借库外借3册、中文图书第二外借库外借3册、分馆中文图书借阅室外借3册、外文图书外借3册。“国家图书馆分馆读者卡”的扩展功能为外借分馆中文图书借阅室藏书3册一项。前者是对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与外籍人士均可办理,后则是年满16至17周岁的中国公民与外籍人士均可办理。这应该是对读者信用管理的雏形。
2.3 出现失信事件后的措施
读者首次出现借书超期,借书未还和损毁等情况,一定要进行情况调查和处理。对于读者失信行为的处理,与其他社会失信行为相比较,图书馆失信处罚力度较弱。并且图书馆的处罚都是为了读者养成良好借阅习惯,避开给其他读者造成不良影响,以对大限度的利用图书资源为目的。目前,图书馆对超期的处罚,首次多以提醒教育为主,之后是较低的滞纳金,由此导致稍有经济能力的读者无视图书馆滞纳金规定,严重超期使用图书资料,使用期间随意勾画、损毁图书。甚至有读者为把较为珍贵的馆藏占为己有,不惜赔付一定金额给图书馆。
因此,完善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从根本上解决图书资源流失等读者失信行为,让读者享受阅读权利同时担负起一份保护和分享文化成果的社会责任。
3、读者信用管理建设
3.1 图书馆信用文化建设
要读者遵守信用首先的图书馆讲诚信,图书馆的诚信是单位文化建设的起点,也是图书馆服务赢得读者满意的基础。图书馆通过信用文化建设,提高全体馆员对开展读者信用管理重要作用的认识,激发馆员主动开展读者信用管理建设的积极性。逐渐形成图书馆服务服务信用,读者流通阅览的信用习惯。
3.2 读者信用档案建设
图书馆读者档案涉及基本信息、信用信息、预警信息三大项内容。以笔者所在图书馆使用的ILAS为例,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学历、工作单位、职称、年龄、阅读喜好等;信用信息包括:读者借还书记录、历史借阅查询记录、读者超级罚款记录、遗失偿还记录等;但是,ILAS没有将这些信息汇总分析,成为预警信息。通常,馆员是在备注项目里填写偷盗图书记录、无因严重损毁记录等失信档案记录。在读者再次注册时,将初始的“普通读者”修改为“须催还书读者”或者“恶意读者”等读者类型,便于对读者在借阅服务中进行提醒和管理。
【消费者信用管理(集锦5篇)】相关文章:
快速消费品:问诊问题营销团队2023-09-02
浅谈新时期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思路研究2022-12-19
市场营销论文范文2022-10-13
市场营销 论文2022-11-25
新时期林业工程管理创新思论文2023-05-03
浅论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管理论文2022-08-20
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的对策建议论文2022-05-02
新经济时代下国际市场营销面临的变革论文2022-11-23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范文2022-05-07
企业诚信经营承诺书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