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啦啦啦啦”为你分享13篇“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的对策建议论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的对策建议论文
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的对策建议论文
一、引言
三聚氰胺事件后,卫生部公布《生乳》等66项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新国标”中,乳蛋白含量从此前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反而从每毫升50万调升到200万,相关标准均为“历史新低”,与欧美标准更是差距甚远。食品安全事关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消费者的安全是否得到保障,消费者是否满意才是衡量奶业是否达标的根本标准。在乳业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决策者屡屡表现出对乳业大企业等利益集团的呵护之情,但让消费者深感“受伤”。
欧洲、美国等国家对食品安全的监控达到了苛刻的地步,他们的食品标准制定除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专家参与之外,还强调必须有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的规定。
在消费者运动繁盛的国外,标准制定已经成为了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之一,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标准的制定和管理中,如组建与标准有关的协会或者独立机构等。美国的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是依据1972年的消费者产品安全法建立的独立管制机构,不仅在许多方面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还鼓励消费者通过参与监督的活动,提醒企业时刻关注自己的社会责任。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在建立之初,由产品导致的死亡和受伤比例下降30%。再如,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已成为喀麦隆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劣质产品常常引发火灾、崩塌甚至丧失生命,例如该国发生的多起列车脱轨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事故。为此,11月,喀麦隆标准和质量局邀请消费者组织在雅温得举行了题为“了解标准的制定过程”的座谈会。会议认为消费者是标准制定技术委员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必须向他们进行大量征询,同时也要求所有的参与者都熟悉标准领域采用的规则。
标准是一种准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条文解释》中所定义的“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指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近年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全新的ISO手册,该手册阐述了标准如何影响消费者,使消费产品更加安全可靠,而该手册也正是在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的消费者利益论坛(CIF)的直接参与下完成的。。除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参与了标准的制定外,非洲的部分发展中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行为。他们通过成立非营利消费者安全保障组织,制定产品安全质量标准等方式,保障消费者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在促进组织生产,规划发展及技术普及同时,也暴露了其局限性。总之,标准的制定不仅需要专家与相关机构的参与,更加需要消费者参与。国内部分研究者如罗海林、刘广明等讨论了我国标准制定中的消费者参与问题,但仅于国内。本文认为通过对海外一些国家典型案例的分析,寻找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
二、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的准则与方法:以USP为例
那么国外是如何具体进行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的呢?本文选择美国药典委员会(USP)为例进行展开分析。
美国药典委员会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它所生产的高质量、高纯度的药物、食品添加剂以及膳食补充剂被销往全世界。不仅如此,USP还是美国公认的法定公共标准设定机构,这些标准得到了全球130多个国家的承认和使用。自18成立以来,美国药典(USP)通过制定质量标准,并与众多保健机构合作,帮助药物、食品补充剂等保健产品达到标准,确保世界各地能够获得优质的药品服务。
随着专业志愿人员的积极参与和监督,USP对公共健康业的贡献也日益增大,这些志愿人员包括了科学家、医生和许多国家的监管机构。由此可见,美国药典委员会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具有典型成熟性和参考价值。
在美国药典委员会成立之前,美国在产品质量方面明显落后于日本。因此,美国药典委员会改善运行的基本方针是吸取消费者意见,全面改善产品质量。
USP标准制定的原则是以科学为基础,通过可信、公正的过程制定标准和信息,允许所有重要客户参与的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其标准制定活动。该机构的使命是建立有助于提高药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性和效用的公共标准及相关方案,以改善全世界人民的公共健康状况,其标准制定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流程。
(一)正式声明与解释规则下的公众审议制度
考虑到USP的出版物会在其他地区可能存在法律问题,因此其使用语言必须尽量准确,不能在事后向一方当事人提供官方解释,使其当事人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为此,USP认为公众的意见和参与交流对于这些标准的制定尤其重要。这些标准来自新建或修订现有各论和附录提供标准草案和相关数据的赞助商。负责审查这些资料的USP的科研人员和专家志愿者认为若有必要将对其进行实验室检测,就必须在《药典论坛》(PF)上发布修改后的各论或附录,供公众审议和评论。公开程序有助于完善在USP—NF中作为正式文本出版的USP标准。在作为正式文本出版之前,所有各论和附录提案都必须经过USP专家委员会的审批。
(二)公开会议的公众参与规则
公开会议的公众参与主要是指USP专家委员会的所有会议都应向公众公开,除非特殊情况下且有充分理由对某次会议或会议的某一阶段保密。一般来说这类原因可可能为审查或讨论某些事件或者贸易秘密和商业机密。专家委员会会议的出席应参照专家理事会“规则和程序”中说明的细则和USP公布的官方程序。除此之外,USP网站随时更新公开的日程安排,及时地显示专家委员会会议时间,以便公众能够准确关注。比如关于USP的研讨会,它通常情况下对公众开放,作为互动论坛,代表行业、政府和学术界的利益主体可由此获得行业基准信息,并通过与USP员工、成员和志愿者的讨论,为USP标准制定流程前期做出贡献力量。
(三)多渠道信息披露与征求公众意见规则
USP披露与个人隐私、保护贸易秘密和其他专利性商业或机密性的金融信息需求有关的信息,努力致力于促进良好的内部审议和统一标准制定活动的信息。根据此政策规定,USP网站公布和保持有关USP标准制定的一般信息,包括与USP专家理事会和专家委员会工作与审议相关的信息,形成USP的文件披露程序。《药典论坛》(PF)是在线杂志,USP将其作为开发和修订USP—NF标准的重要平台,通过该平台面向公众征求意见。对USP—NF标准的更改和增补首先在《药典论坛》(PF)中提出,供公众进行评议。PF是一种免费提供的资源,旨在鼓励扩大标准建立程序的参与范围,征求意见期为90天。当全新或修订的待审各论可用后,将于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在USP网站上发布,为征集意见发布的各论草稿会说明提交意见的截止日期以及接受意见的USPZ_作人员的电子邮箱地址,社会公众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除了《药典论坛》之外,该机构还通过FCC论坛向用户提供对药典拟议修改进行审议和评论的机会。FCC订阅者和工业、学术以及其他领域人士所进行的评论和反馈,对于审批过程的透明化和科学化至关重要,这些反馈最终提交至一组独立、公正的科学专家(食品成分专家委员会)手中进行最终审批。
可见,一个完善的消费者参与制度细化和落实是及其关键的环节,消费者参与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发挥了消费者的监督功能。
三、国内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的对策
在消费者参与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在吸取国内外相关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1。以制度化的手段明确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的权利、地位和路径。一般可通过法律和行政的双重要求来规范消费者参与标准。因为消费者参与标准的制定有法律依据,有权参与标准制定。如果有了法律的规范和支持,消费者也能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责任,合法地参与标准制定的过程。
2。明确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步骤和范围。标准制定过程步骤的复杂性导致消费者参与程度和有效性不尽相同,因此明确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的步骤和范围显得至关重要。明确参与的'步骤与范围以为消费者参与标准的制定提供保障。而如果事先不能明确,则会引起消费者的不解和不满,也会使有关部门的工作和自身形象受到质疑。
3。消费者需参与标准立项过程中的审批和资金来源问题。由于国家在制定标准过程中立项活动信息并不公开,导致企业与有关机构相互勾结,存在寻租的灰色空间。为减少这类事情的发生,可以借助消费者给予监督。以前由于标准的立项制定中,政府给予的资金匮乏,使得部分承担标准编制单位为了缺口资金不得不求助于企业,原本是件合作契机,却易引起企业绑架标准的制定进程,在损害政府机构的形象和公信力的同时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追求利益的企业出于降低标准的要求的内在动机,使其符合本企业的要求,这使标准本身失去了原有的公共功能——监督企业。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三者之间需共同建立起标准和维护共同信用体系,来更好地为整个生产生活服务。
四、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的意义
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这项举措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显而易见的。
1。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遏制了企业和有关机构的互相包庇行为。因此采取这项措施使得食品安全能够以消费者的要求来制定明确、严格的标准,让消费者亲自监督食品的安全,增强消费者对食品的信心,营造一个安全的食品环境。
2。对于企业而言,消费者直接参与标准的制定,让企业能明确消费者所需产品、节省市场调研的成本需求的同时,有利于行业竞争与鼓励创新,使得一些不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企业退出市场,从而优化市场资源的配置,提高市场集中度,并有利于我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而对企业意识转变来说,从企业制定标准转而主动寻求并邀请消费者共同参与标准制定,则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规范产业发展,
3。对于社会而言,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更加有利于树立政府的形象,提升公众的公民权力意识,了解到食品的安全靠消费者的监督,自己的食品自己监督,更加完善法律制度。
4。对于国际而言,消费者参与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在国外,他们通过立法或行政方法来明确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的地位。在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中国也应该紧跟步伐,完善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的制度。
篇2: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建议论文
关于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建议论文
美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沃尔夫(R.P.Wolff)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认为:“既然所有政府的合法权利都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那么所有与学生有重要关系的决策都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这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供了一个基本依据。当前,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本文拟通过分析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现状,提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政策建议。
1、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必要性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对于维护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以及顺应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维护学生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
依法维护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是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基础。在我国,特别是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十一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这一条例的颁布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供了法规保障。同时,在当前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新形势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也成为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构成之一,参与高校管理体现了其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学生有权对学校重大发展战略规划等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能够依法维护涉及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比如教学改革等决策,同时通过监督学校党政权力的行使来履行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
1.2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需要
高校的持续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校管理体系。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要求构建学校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学生和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大学管理,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大学治理体系。这表明,治理理论充分肯定了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从治理的角度来看,学生作为大学内部治理的主体性力量之一,对于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参与高校管理,可以准确了解学校的治理状况,与高校的管理人员、教师共同探讨大学内部治理的方法途径,用亲身体会评价大学内部治理的成效,不断提升大学内部治理的水平。而且,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生主体的治理价值,使得学生这个治理主体的作用得到切实的发挥,从而推动多元治理,进一步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1.3顺应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
当前,随着学生参与高校管理领域的增多和覆盖面的扩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既是学生服务高校发展大局的重要责任,也成为了实现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有效切入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等职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已从以往的外延式发展逐步进入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转型阶段。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教育质量,达到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高等教育结构,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同时,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也符合了高等教育治理方式的转型,从一元、单向管理向多元治理的转型,通过多元化方式,摆脱“被动的客体”这个身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生参与高校管理面临的困难
2.1对学生参与管理的认识有待提高
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来实践”。这充分肯定了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性地位。但是,受传统教育管理理念的制约,高校中的行政管理者及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忽视了学生在高校管理中所应具有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在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从学生自身方面来讲,学生的责任意识、权利意识还比较薄弱,“主人翁”的积极性不高,且大多数学生缺乏对高校管理目标的认同感,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对参与高校管理的意识不强,认为参与高校管理是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所应做的事,与学生自身无关。
2.2“以生为本”的民主参与环境尚待深化
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作为高校的三大主体,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应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但是,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官本位”、“师道尊严”等思想观念的影响,高校内部管理中行政权力泛滥,学生权力被忽视,学生通常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来参与高校管理。此外,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政治体制十分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导向,政府出资办学,人才培养需着眼于国家的计划和宏观调控,满足于社会、政府的需求。除了政策法规做出明确规定外,学生个人的特殊需求是不会被考虑和支持的。因此,在实际的高校管理中,学生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得不到贯彻,民主的参与环境也得不到保障。2.3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信任与互动不足学生作为大学中的主体之一,在参与高校管理中长期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而这种“尴尬”主要是由于缺乏对参与主体——学生本身的信任。大多数高校管理者及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大学中的“受教育者”、“学习者”等这样的一个身份主体,认为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中存在着因年龄、知识结构欠缺而带来的考虑问题不成熟、眼光不长远等不足,且学生在校时间短暂,不能够充分了解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也就提不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建议,这些都充分表现出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缺乏信任。此外,学生也普遍存在着对自身能力的不信任,认为自己在高校管理方面缺乏经验,实践能力不足,且认为高校管理者不可能听取自己的意见,也就不愿意参与到高校的决策中去,这些不信任也就导致了学生与高校管理者、教师之间缺乏互动,学生也就不可能充分的参与到高校管理中去。
2.4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制度保障有所欠缺
虽然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但是却缺乏有效的保障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相配套的制度。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制度造成了“上传下达”的管理模式,阻碍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有效性。此外,我国现行高校也缺乏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具体制度,虽然现行的法律规定了学生参与的'权利,但是有关如何去参与、参与的内容及程度等都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说明。大学中也没有相关的条例来说明这些问题,即使有的大学章程中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作了简要规定,而这些简要规定却也不具有多少可操作性,无法起到保障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作用。
3、完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的政策建议
3.1加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引导机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提高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认识,首要的、基础的、长远的工作还是要加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引导机制,树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正确认识。首先,引导机制要注意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高校中的管理人员及教师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承认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正视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引导机制要注意把握科学的方法。根据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正确有效的方式对学生参与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增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引导机制要注意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能力与自身素质。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参与水平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参与管理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参与性。
3.2创设“以生为本”的民主参与环境
《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要采取学生为中心的新思路以及新模式,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因此,要发挥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就应切实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以生为本”的民主参与环境。首先,创设“以生为本”的民主参与环境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诉求。“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需求为本。在参与高校管理中,高校管理人员及教师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心理和生活,采取最贴近学生的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中的各种心理和需求,并及时给予理解和满足。其次,“以生为本”的核心就是激发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兴趣。利用参与高校管理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去参与、去表现;最后,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参与权,合理地分享权利。在涉及学生利益和学生所关心的管理事务上,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及建议,并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意见。
3.3建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信任与互动机制
学校对学生的普遍信任是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参与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参与工作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因此要促进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必须建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信任与互动机制。首先,要建立起学生与高校管理人员、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首要的任务是要增强学生的参与知识与能力。学生要重视自身能力建设,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参与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多提供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为学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践创造机会和条件;其次,在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中,高校管理人员及教师要学会尊重和赏识学生,消除学生与高校管理人员、教师之间的隔阂。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最后,在信任的基础上,要拓展高校管理中的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形式,加强主体间的沟通与融合,及时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鼓励学生对高校管理的各项事务提出不同的意见及建议。
3.4完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保障机制
完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保障机制,对于促进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推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有效实施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因此要促进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必须完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保障机制。首先,建立健全学生参与的规章制度,增强对管理人员及教师的约束力。根据学生实际参与情况,修订具体的有关参与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参与的内容、层次、方式等做出明确说明,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供明确的制度依据;其次,建立合理的组织管理形式,改变以往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通过学生组织协调学生与高校管理人员、教师的利益关系,使学生能够有机会、有组织来参与到高校管理中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及建议;最后,把学生参与与学校的日常管理相结合,将学生参与融入到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落实学生参与的各项内容,从而加强学生参与的监督管理。
篇3:生态农业发展对策建议论文
生态农业发展对策建议论文
1发展生态农业优势分析
由于一直以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快速发展。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基础条件。
1.1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菏泽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8.33万hm2,其中粮食作物63.47万hm2,瓜菜等高效经济作物64.86万hm2,粮经作物面积比例达到49.5:50.5。饲草作物突破1.33万hm2,三元种植结构初步形成。菏泽市有林地发展到19万hm2,农田林网72.13万hm2,林木覆盖率达到33.2%,居全省第一位;大牲畜存栏量82万头,羊存栏800万只,猪存栏267.5万头,禽存栏3244万只;“上粮下渔”、植藕面积分别达到2万hm2和2.13万hm2。
1.2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菏泽市优质小麦达到32.67万hm2,占小麦面积的88%;优质抗虫棉面积达到100%;优质花生面积达到90%以上;优质瓜菜面积进一步扩大,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1.3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
菏泽市建立了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企业和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发展迅速,无公害农产品达到54个、生产基地发展到6万hm2以上。
1.4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菏泽市形成了集中连片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小麦专业生产乡镇达到83个,优质棉花25个、花生23个、西瓜18个、蔬菜62个、食用菌8个、蚕桑10个、中药材6个、花卉5个、杞条3个。菏泽市10大类农作物生产基地面积达到53.33万hm2以上。
1.5农业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
菏泽市复种指数达到186%,基地农作物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农作物反季节、保护地栽培面积超过30万hm2。农业标准化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逐步被广大农民接受,一批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1.6农业品牌数量明显增多
有4个县区、10个单位的14种蔬菜产品获准进入北京五大农贸市场。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和生产优势的农产品有了自己的品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已有33家单位的49种产品在我省获准使用无公害标志,巨野县棉花标准化示范区被列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定陶县杜堂乡无公害大棚蔬菜示范区被列为省级标准化示范区。
2发展生态农业劣势分析
菏泽市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比重高,人口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需求增加,使农业资源的承载力日趋接近极限,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2.1农业资源日益紧张,发展瓶颈亟待突破
从耕地资源来看,农业用地日益受到工业、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的挑战,耕地减少趋势令人担忧。在耕地资源数量减少的同时,质量下降给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威胁也日趋明显。从水资源来看,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m3的临界值,不可避免地使农业用水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2环境污染威胁严重,生态恶化保障乏力
农业环境污染有增无减,工业“三废”污染向农村蔓延的趋势没有得到全面遏制,特别是技术相对落后、治理难度大的工业日益成为农村最直接、最严重的污染源向农村转移的现象时有发生。为单纯提高农产品产量,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带来的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土层变薄,肥力降低等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
2.3社会环境条件弱化,投资机制不尽合理
突出表现为,目前农业投入机制不健全,投入水平偏低,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善生产、流通条件,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提高科技含量等需要大量增加农业投入极不适应。以工业积累反哺农业的机制远未形成。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基建投资比重仍然较低。农业投入不足,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重重困难。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受到严重的资金制约。二是农业科研后劲乏力,成果推广率不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和源泉。农业科研“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的需求极不适应。
2.4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态环境脆弱
菏泽地处中纬度季风气候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历史上旱、涝、盐碱和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农业产量低而不稳。近40多年来,经过不断的治理和开发,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有所减轻,但隐患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旱涝灾害潜在威胁依然较大,尤以春旱夏涝最为严重,且在年内交替出现,是我国旱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二是盐、碱、风沙等低产土壤面积较大,治理改造任务仍比较艰巨。
3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
笔者认为,要发展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必须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借鉴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以促进农业效益的提高为目标,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培置和壮大、提升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加快建设质量型高效农业生产基地,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3.1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经营
重点围绕畜牧、林业、果蔬花卉三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引导工商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增强其在科技开发、深度加工、市场竞争中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促进农产品产、加、销各个环节的增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菏泽市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
3.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集中力量搞好黄河大堤加固、鄄城水库、东鱼河北支南支、鄄郓河疏浚等水利工程,实行小型水利设施的拍卖、租赁,优化配置水利资源;提高农业机械的现代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加大村镇公路建设力度,使通油路的行政村达到90%以上,力争三年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通客车。
3.3以养殖业为中心,推广生态农业模式
发展休闲农业,拓宽农业的发展空间。把农业与休闲、娱乐、旅游、餐饮等行业结合,提高农业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结合实际,推广牧—渔综合经营型、牧—渔—工—商综合经营型、农—牧—渔多元综合经营型、农—林—牧—鱼—工—副结合型生态农业模式,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3.4依靠规模效应,推动基地建设
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原则,集中投入,尽快形成起主导作用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和成长性强的产业群。在壮大、提升主导产业基地规模的同时,注意因势利导,把粮棉油和名、特、优、新、稀农产品基地建设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结合起来,同壮大、提升主导产业、建设龙头企业结合起来。
3.5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着力提高科技含量,使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着眼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本着产量、质量、效益兼顾的原则,加大科研力度,尽快在育种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上实现突破。二是大力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转变推广方式,通过创办服务示范基地、建立科技示范园、组织技术承包和技术开发等形式、提高实用技术的覆盖率和到位率。加强农业推广队伍和体系建设、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3.6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采取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科技下乡和绿证教育等形式、搞好农民教育培训、特别是重点搞好新世纪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篇4: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困境及改革对策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困境及改革对策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困境及改革对策作者/赵宇峰
一、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我国公民的参政议政意识逐步增强,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性问题,如社会治安、环境污染以及住房、就业等。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让人们对政府公共管理能力,尤其是对公共政策的科学制定等环节产生了极高的期望。
从政策科学的角度判断政府能力的强弱,关键是看政府能否在其职责范围内正确制定并有效实施公共政策。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必要条件。
利益多元化是公民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动力来源。我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呈现出利益结构多元化趋势,这需要政府提高公共管理效能,协调各方利益,让公共政策更能体现公共利益。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让各方利益主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互相协调并达到利益平衡,正是提高政府管理效能的方式之一。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维护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公共政策发挥作用的对象是公共问题,其目标是在解决公共问题过程中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政府是公共政策制定的最重要主体,是实现公共目标的主要实施者。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有利于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己的利益,增强公民对政府运用公共权力的制约,避免公共价值取向的扭曲,保障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第二,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公共政策合法性是政府获得公民认可和支持的标志。合法性是公共政策的基础,一项政策得到公民普遍拥护和有效执行,才能具有实际上的合法性,才能更好地作为调节公共利益、引导和约束公民行为的准则,确保政策执行获得较高的政策效能。公民参与使政府能够充分考虑各方利益诉求,更好地制定出最符合社会需求和最能被公民接受的政策。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又有利于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第三,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今的社会问题日趋复杂化、多样化,政府制定公共政策需要大量而全面的信息,但政府掌握的信息却是有限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为政策制定提供广泛的信息来源和智力支持,有利于提高政策制定程序和政策方案的科学性。
第四,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既为各种利益主体提供多种渠道和途径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同时也为实现政府和公民互动提供了前提和保证,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二、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参加选举。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以直接以投票的方式来行使个人的权利。参加选举是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途径;其二,参与政党和社会团体活动。通过参加各种政治党派或社会团体,借助团体的力量去影响政策;其三,信访制度。信访反映的通常是一些比较典型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某种社会矛盾,是一定范围内的矛盾已经激化的信号,信访让政府了解大量的、具体的、典型的社会问题信息,有利于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其四,听证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很多政府部门制定了专门的听证程序或规则、办法,听证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提供了一个制度化途径,让公民可以通过这一途径了解和参与政府决策;其五,民意调查。(论文范文 )民意调查是指政府通过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或直接访谈的途径来了解公民对有关政策议题的态度与看法,民意调查是政府与公民最直接的沟通途径,它可以让政府获得大量的社会背景资料,为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信息。
本课题组成员曾采取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向深圳市民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9份。通过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还存在一些尴尬状况:
第一,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在公民参与政策建议的过程中,政策信息的完整性和透明度是公民建言献策的前提条件。据笔者的问卷调查数据和现实情况分析,公民了解的公共政策信息与政府不对称,政策信息不全面,政府透明度不高,公民参与发挥的积极作用较小。(图1)
第二,公民参与途径的畅通性不足、公民参与途径的有效性和畅通性是提升公民参与的必要条件。随着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公民参与的形式和途径逐渐多样化,但总体而言,能够真正让公民参与的渠道和途径的畅通性仍然较差。调查数据显示,有58%的被调查人员认为现有的公民参与途径不能满足公民的参与需求,参与途径不甚完善,畅通性不佳。(图2)
第三,公民参与成本较高。在我国,公民参与的效率低、成本较高。对于公民而言,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尤其是通过非制度化的方式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不仅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搜集信息、提出方案要占用时问、付出金钱等,甚至有可能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如遭受打击、报复等。公民很容易认为自己没有被重视、参与无实际意义,从而造成政治冷漠,甚至对民主制度产生抵触情绪。根据笔者的调查,有52%的被调查者认为,人们不关注或不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原凶是公民参与没有被重视,往往流于形式,无实际作用。(图1)
第四,公民参与制度化水平较低,意见表达途径有限。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制度化水平较低,组织化程度不高,公民可以个体参与公共政策,但这样利益分散、力量弱小,很难对公共政策制定施加强有力的影响。公民参与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社团组织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规模大小不一,各自所代表的利益与目标不尽相同。目前虽然存在着大量的民间组织,但整体力量较弱,具有很强的依附性,严重影响了这些组织的政策参与水平,从而影响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度。
问卷调查显示,在参与的途径上,多数人选择的是属于非制度性质的、风险性最小的,同时也是最容易被政府忽略的途径。(图3)
三、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困境分析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不仅有利于提升政府与民众的和谐关系,还能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公民参与也为公共政策调整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对上述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曰前公民参与的困境主要表现在:
第一,公民参与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还未形成健全的体制,还存在较多问题。听证会经常只是走一个形式,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而且代表们有时不具备代表性。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呈现出非制度化和尤序性并存的状况,严重阻碍了公共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进程。
第二,公民参与的现有组织机构和渠道较为单一。日前,我国除了上述体制内部的参与机制外,也有属于体制外部的各种协会、学会、大众传媒等机构,它们与公民的联系密切,在公共决策过程中起到了表达、协调和综合公民意愿的重要作用,但他们都具有半官方性质。当前,需要建立非官方的第三部门和非政府组织,从而进一步拓宽公民参与途径,方便公民参与政策制定。
第三,传统政治思想对公民参与有制约作用。政治文化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具有较强的影响。由于两千多年的'封建集权统治,目前仍然存在着臣民意识、官本位和等级制等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这些传统文化影响了人民群众对自己角色的认知,容易形成服从甚至是盲从的角色意识,抑制了公民表达自己利益主张的主动性,制约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积极性。
第四,公民参与具有不平衡性。由于每个公民自身接受教育程度不同,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也不相同,公民参与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经济状况越好、社会地位越高,其参与意识越强,参与的肯定性也越大。与之相反,受教育程度较低、经济收入不是很好的民众,他们的表达途径和方式就很有限,对政策的影响力也有限,使得他们的利益诉求容易被忽略。
四、完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相关措施
第一,转变执政理念,积极引导公民参与。目前,应当转变全能型政府观念,向参与型执政理念转型。政府要明确职责定位,实现由“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的转变。政府的职能不仅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提供服务,同时,还要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让公民参与到和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政策中去,为公民参与提供体制性保障和服务,也促使公务员正确认识自己在政府管理中作为“服务者”的定位。
政府应当加强与公民的信息沟通,探讨多种形式的公民参与方式。政府还应当有意识地培植与保护公民自治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其经济上的独立性、政治上的自主性,完善民间自治组织的登记管理制度,以便公民以社团方式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从而提高公民的参政水平,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达成政府与公民的积极互动,建立公民与政府的和谐关系。
第二,完善公民参与的相关制度。有必要出台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专门法律文件,使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权利能够具有可操作性,使公民的政治权利真正落到实处。具体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我国的公民参与渠道:
其一,健全和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选举属于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应注重公民的提名权,通过竞选、演讲等方式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同时保障选举程序公正,防止暗箱操作。所有代表应定期向利益代表群体反馈工作,代表不能脱离群众,要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及时了解群众的最新利益诉求,并接受群众的监督。
其二,规范我国的信访制度。应建立全国统一的信访机构,防止相互推诿、责任不清,同时可将信访机构移交人大,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保障信访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关键还需要改革相应的评价体系,促使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解决信访问题。
其三,完善我国的听证制度。听证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民主形式。通过听证,公民可以充分地向政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同时又可以保障政府政策的科学性。应当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对听证制度进行完善。不仅应当扩大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举行听证会的范围,使听证会成为公共政策制定的常态流程,还应该完善听证代表的遴选制度,保障听证代表能够充分、有效地维护所代表利益团体的利益,同时规范听证程序,增强听证过程的透明度。
其四,健全公共政策制定的监督问责机制。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强势利益集团会对政府进行游说,使得制定政策过程中会出现违背公共利益的现象。完善监督和问责机制,对于政府认真履行职责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引入公民对政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满足公民政治权利的有效方式,不仅可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也是约束政府行为、防止腐败的长效机制。因此,加强问责制建设,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公民参与,包括对政府的监督,政府及其行政人员需要对自己的行政行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第三,大力推行电子政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已经越来越深入到公民的日常生活当中。电子政务具有便捷、快速的特点,利用电子政务,政府可以有效地将公共政策制定的信息向社会进行公开,公民也可以节约成本,随时了解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信息,实现与政府的积极互动,更好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对政府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在大力推行电子政务的过程中,要充分提高电子政务的效率和性能,使政府政务能够更多地在网上进行办理,便于节省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成本,使公民及时了解公共政策制定的最新动态,加强公民的监督和信息反馈。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篇5: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对策论文
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对策论文
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是指改变过去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形式,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为主动,倡导师生合作的教学方式,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达到教师教学的目的。以下就如何实施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提几点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参与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营造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小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敢于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采用计分的形式为每一位积极回答问题并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加分,达到一定分数时给予一定的'鼓励。如某位学生从不主动回答问题,有一次课堂上突然鼓起勇气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回答问题,此时教师就要多表扬,不论学生回答得是否正确都要积极回应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从而增强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情和语言以及姿态等都会对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时常面带微笑,保持积极的心态,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减少小学生学习的紧张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参与式教学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小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借助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使单一、乏味的教学形式变得多样化、趣味化。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借助多媒体,以声音、文字和图片等结合的形式展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影像资料,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课文《观潮》时,教师可引导小学生观看与钱塘江大潮相关的录像,以录像中的画面让小学生感觉置身于钱塘江边观看大潮并感受那汹涌的气势,从而体会大潮的特点。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可使小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出发点,努力挖掘认知和课文内容之间的联系,加强对课文思想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
三、演示具体实物
小学生还处于启蒙阶段,此时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各项能力还不够完善,对事物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只是凭想象构建对事物的认识。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促使学生产生了解事物的强烈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演示具体事物,把文章中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观的事物,帮助学生降低理解事物的难度,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课文《升国旗》时,教师可拿一面真实的五星红旗给学生仔细观察,从而提出问题:
1.这是一面什么样的国旗?
2.国旗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另外,教师可根据具体事物拓展与国旗由来相关的历史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国旗是学生常见物,当语文教师引导小学生观察实物时,可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演示具体实物使小学生可结合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参与课堂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研究的兴趣。
四、扮演真实场景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扮演真实场景中的角色,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分析思想情感的前提下将领悟的思想情感以表演的形式展现,而声音和动作的表演让小学生充分融入角色体会作者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感知能力。例如,在学习《乌鸦与狐狸》时,小学语文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话剧表演。这篇课文是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文章内容多为对话的形式,很适合学生扮演。学生可进行角色分工,有的扮演乌鸦,有的扮演狐狸,体验不同的性格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扮演真实场景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使小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学习。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应用各种形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小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不仅可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才华和能力的机会,加强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而且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学习重要性,提升小学语文的学习效率。
篇6: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参与公众的发展论文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参与公众的发展论文
摘要: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参与公众本身存在以下问题:参与公众的参与水平发育不均衡;参与公众本身整体上正处于发育阶段;参与公众的结构不合理;参与公众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且发展不平衡;参与公众的参与需求旺盛但理性、能力不足;参与公众参与过程中理性和情绪的失衡。至少在现阶段,作为参与主体的公众仍然处于发育阶段,其成熟程度还难以支撑充分有效有序大规模的政治参与。所以,不仅要促进公众参与,更要促进公众本身的发育和成熟。促进参与公众本身发展的措施包括:推动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由金字塔形结构向菱形结构的转变;普及政策参与的公民教育;促进非政府组织发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关键词:公共政策;参与公众;政策参与;政策制定
扩大公众参与,推动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不仅是整个政治文明建设的趋势、潮流,而且已经是党和政府明确的目标和价值导向。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推动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就很有必要对作为参与主体的公众本身的发育和成熟程度进行分析,以此为制定和推行相应的政策和策略奠定认识基础。目前对公众参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公众参与的必要性、意义、渠道等方面,对参与公众本身的发育和成熟程度缺乏深入的研究。但是,不深入认识和把握参与公众本身的发育和成熟程度,就难以有效应对和引导公众参与的潮流。本文集中分析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参与公众的发育和成熟程度,并就促进参与公众的发育和成熟提出若干建议。
一、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参与
公众的发展现状
1 参与公众的参与水平发育不均衡
首先,参与主体权利—利益意识的不均衡。一般而言,大城市的公众权利意识要强一些,农村和小城镇的公众权利意识要弱些;教育程度高的公众权利意识要强一些,教育程度低的公众要相对弱些;涉及直接利益的公众参与意识要强些,不涉及直接利益的公众参与意识要弱些。大中城市的文教科研、党政机关的从业者因其工作性质、文化素质和政治信息接受程度等原因,参与意识较强;而工人、农民、个体劳动者的大多数,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工人、农民、个体劳动者的参与意识相对弱一些。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高度不平衡所导致的公众参与意识的不均衡将在我国长期存在并影响着公众参与的发育[1]。
其次,公众的政策影响能力不均衡。由于教育水准、参与能力、组织程度,以及与政策制定体系的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等原因,不同的公众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能力是存在巨大差异的。某些垄断行业能够强有力地施加影响以阻碍某些不合理制度的修订,而大多数弱势群体自身对政策制定的影响能力是相当有限的,他们更多依靠有正义感的记者、学者、官员来间接影响政策制定。一般认为,在权利意识、组织水平和政策影响能力之间是有正相关关系的;但从权利意识到组织水平,再从组织水平到政策影响能力,显然已经融入了更多也更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
2 参与公众本身整体上正处于发育阶段
在时间维度上,参与公众还处于转型过渡期,由于多种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作为政策参与主体的公众在一段时期内将不可能作为成熟的参与者出现在政策制定的政治舞台上。这就意味着无论是政策制定主体还是相对中立的观察者都不能期望公众的政策参与行为规范成熟,也意味着不恰当、不适合、不规范的行为都是可能经常出现的;而这也更需要宽容和引导,而不是封杀和遏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参与公众恰恰好似一个正在发育的少年,鲁莽、偏执往往都是难免的。
3 参与公众的结构不合理
在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中,中等收入阶层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公众政治参与的主导力量。我国目前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是金字塔形结构,而不是菱形结构,这就意味着在我国现阶段,精英阶层是少数,中间阶层也大大发育不足,中下层占绝对多数。而这种社会结构进一步转换到政策影响能力上,差距更大。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社会精英集团对政策的影响过大。“十几年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总体性资本精英集团。”“目前尤其应当注意的是总体性资本对政治和社会决策的影响和左右。总体性资本的精英集团虽然人数很少,但对于社会决策的影响力颇大。……总体性资本影响决策是对于中间层参与决策的最大的威胁。”[2]其次,社会中间层虽然快速发育,但是政策影响能力很低,因为中间阶层是一个很松散的集合[3]。再次,庞大的中下阶层对于公共政策制定影响力更弱。现阶段,由于社会精英
集团影响过大、中等收入阶层发育严重不足、中下阶层规模过大所导致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不合理必然不利于形成健康有序良性的公众公共政策参与。
4 参与公众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且发展不平衡
首先,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并存。从表面上看,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发达完善,组织健全完备:工人有工会、职工代表大会,妇女有妇女联合会,青年有共青团、青联、学生会,工商业从业者有工商联,消费者有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似乎除了农民没有相应的组织之外,其他社会群体都有相应的正式组织。但是,至少在现阶段,这些组织更多的只是动员性、执行性参与,在表达自己所代表群体的利益、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方面的功能还发挥得远远不够。正式组织的参与功能发挥不足,非正式组织同时大量存在。例如,农民集体上访时的组织就是典型的为表达群体利益的非正式的、临时性的组织。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正式组织的参与功能发挥不够,才导致了非正式组织出现,并补充甚至代替正式组织发挥参与功能。
其次,无论正式组织还是非正式组织,在内部自我整合机制、程序,外部的政策参与程序、规则方面建设都还很不规范、很不健全。这一方面影响到组织的自治能力,另一方面影响参与的规范性和有序性,两者合成就直接影响公众参与的质量和效益。原子化的公众个体是不可能有序有效地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来的;没有发达的社团参与就没有民主的公共政策制定,公众必须组织起来;公众的组织程度直接决定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层次。
篇7:设施农业发展对策建议论文
1朝阳市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挑战
1.1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朝阳市设施农业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与高产高效要求还有差距,特别是在开拓市场方面,外贸型龙头企业少,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够,出口产品品种单一,出口量低。特别是很多农户没有摆脱传统的单独作战,分散经营,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限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影响了设施农业的收益,同时抗击风险能力不足,一些专业化合作组织缺乏,制约发展。
1.2经营管理粗放
朝阳发展设施农业多以家族传统管理运作,现代高效设施农业要求进行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也需要管理经营者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生产组织、日常销售、技术更新、资金周转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手段,更加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而当前朝阳在这些方面仍采取传统的粗放形式,不利于设施农业发展。
1.3缺乏专业的人才技术
设施农业对于作物生长的温湿度控制、病虫害的防治以及田间管理等需要有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专业人员指导和帮助。朝阳属于欠发达地区,各类人才缺乏,特别是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篇8:设施农业发展对策建议论文
2.1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朝阳要结合本地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制定长期推进设施农业的整体规划,根据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生态文明规划形成高标准、高起点、多点融合的设施农业规划体系。同时按照规划确定的具体措施,循序渐进落实推动本地设施农业发展。
2.2注重培育特色产业
要依托朝阳丰富的农业资源,坚持高效、错位生产,不断尝试栽植具有新颖、奇特的有机绿色高效品种。培育农业产业基地,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订单,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基地规模,逐渐提升产品档次,打造具有朝阳特色的品牌,争创在全省、全国闻名的有机、无公害、绿色品种和品牌;依托城镇化和新市镇建设,根据本地不同的发展基础,打造一批特色农业村镇,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加强工厂育苗,实现与蔬菜基地的'横向强强联合,不断建设一批特色采摘、观光休闲、体验参与等有特点的产业基地。
2.3积极开拓市场渠道
加大对农产品交易流通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销售,避免渠道不畅,影响农民受益;政府要加强市场监测,及时掌握农产品行情,为设施农业服务。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保护和认证工作,建立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拓宽销售平台,让朝阳的设施农产品走出去。
2.4逐步完善服务体系
经常组织设施农业专业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等活动,尽快让生产者掌握技术要领和经营管理技能。鼓励引导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对接和联合,完善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利益分配和风险保障等问题,为农户提供多种信息服务,解决他们在生产过程中消息闭塞的实际情况,加强村镇信息服务点建设,搭建农民交流沟通的信息平台,实现共同发展。
篇9:工业节能降耗分析及对策建议论文
工业节能降耗分析及对策建议论文
近年来,新疆大批工业项目、特别是高耗能项目的不断实施,使能源消费量呈上升趋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节能形势严峻,给“十二五”节能工作带来压力,节能降耗目标难以实现,对新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挑战。
一、工业能源消耗现状
2010~2014年,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在2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4%和25%。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到全区能源消费总量的80%以上,是长期以来影响新疆节能目标任务完成的主要因素。总体上看,重工业拉动新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均在10%以上,其中重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0%;主要高耗能产品产量增加,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结构性节能效果不明显,节能降耗形势十分严峻。
(一)全区工业能源消耗情况
2010~2014年,全区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和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及其增速总体呈逐年增长和增高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由2010年的4 857.37万吨标煤增长到2014年的10 029.72万吨标煤,年均增长20%;电力消费量由480.87亿千瓦时增长到1 455.91亿千瓦时,年均增长32%。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耗量由2010年的4 639.53万吨标煤增长到2014年的8 762.67万吨标煤,年均增长17.23%;电力消费量由480.86亿千瓦时增长至1 349.38亿千瓦时,年均增长29.42%。六大高耗能能源消费逐年增高是影响新疆节能目标未完成的最主要因素,对节能降耗产生较大影响。
(二)各地、州(市)及兵团能源消耗情况
由于新疆各地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各异、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相差较大、投资结构和投资力度不同、能源消耗基数不一样,2010~2014年各地、州(市)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产值能耗水平相差较大,资源富集区工业能源消费增长与工业增加值增长不协调矛盾突出,节能降耗形势日趋严峻,对当地及全区节能目标任务完成产生一定影响。从综合能耗来看,各地、州(市)及兵团能源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兵团、乌鲁木齐一直排在前两位,能源消费量分别占全区能源消费总量的20%以上,是新疆能源消费大户。兵团、昌吉州、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巴州、哈密地区、阿克苏地区、伊犁州直、吐鲁番地区、塔城地区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合计占全区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州、克州、和田地区占全区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不足10%。从综合能耗增速来看,哈密地区、伊犁州、昌吉州、阿勒泰地区、兵团增速较快,均高于全区工业企业综合能耗增长速度。从电力消费量来看,兵团、乌鲁木齐是新疆电力消费大户,昌吉州电力消费增长速度居全区榜首。兵团、昌吉州、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地区、伊犁州直、巴州、阿克苏地区、哈密地区、塔城地区电力消费量占全区电力消费量的95%以上;阿勒泰地区、喀什地区、博州、和田地区、克州仅占全区电力消费量的5%。从电力消费量增速来看,昌吉州、兵团分别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克州、喀什、巴州、和田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三)重点耗能企业能源消耗及达标情况
通过对252家重点耗能企业调研数据显示,2010~2014年,新疆252家重点耗能企业能源消费品种主要为原煤、原油和电力,原煤和原油消费量均占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30%以上,电力消费量占近10%。在252家重点耗能企业中,符合国家产品单耗限额标准的企业有16家、符合其他省市地方标准的企业有69家、不符合限额标准的企业有89家、有限额标准但因生产多个产品未将能源用量分开而无法计算单耗的企业有4家、无对应国家限额标准的企业有74家。调研反映出新疆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大、种类单一、能源消费结构重型化严重;新疆工业节能工艺技术设备比较落后,不符合和无对应行业限额标准的企业占252家重点企业的66%;国家、新疆有关能耗限额标准严重缺失,除石油石化行业技术水平较高以外,其他行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水泥、钢铁、火电等综合能耗平均高出国内先进水平20%以上;存在企业对节能减排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忽视能源统计、能源计量的重要性,制度不健全等困难和问题。
二、影响节能目标任务未完成的原因分析
1.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不够,能源消费存量未得到优化控制。目前,新疆对公用电厂小火电、企业自备电厂、电石和铁合金等能耗超出标准的生产企业核查、整改、淘汰力度不够,关停淘汰难度大、开展节能工作效果差;对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加工、建材等重点耗能企业节能降耗尚未采取有效措施,能源消费存量未得到优化和有效控制;万家企业能源计量装置配备不健全、缺少专业能源统计人员,能耗考核、能耗对标、能源报告工作开展滞缓,工业行业和企业能源消费的计量、统计数据不足,工业产品单耗等信息收集难,工业节能见效难;同时,部分在产企业管理水平低、生产经营粗放,节能改造科技含量低、资金投入少、传统生产工艺落后致使高能耗态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2010~2014年,在产企业综合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5%以上,是导致新疆能耗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产业结构重型化短期内难以改变,节能降耗难度大。近年来,新疆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战略性新型产业比重低,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更加明显,能源消耗逐年增加。5年来,全区二次产业占比均在50%左右,重工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的贡献率在90%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区能源消费总量的80%以上;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的81.5%。预计2014~2015年,全区电力发电量达到1 800亿千瓦时、钢铁产量达到1 500万吨、电解铝产量达到300万吨(不含兵团)、焦碳产量为1 900万吨以上,与“十二五”前三年相比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时,新疆是资源性省区,工业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需求处于上升趋势,能源消费层次低,煤炭消费量达到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90%。“十二五”时期新疆每年新增企业中高耗能企业达到50%以上,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兵团等地区(市)能源消费量增加速度较快,万元工业产值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较高。短期内新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重型化影响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资源富集区工业能源消费增长与工业增加值增长不协调矛盾更加突出,节能目标任务完成难度加大。
3.向中东部省区输送能源及东部重化工向西部转移,加剧了新疆能源消耗的增加、环境成本加大。近年来,新疆加快“疆煤东运”“疆电东送”战略实施,每年向中东部输送煤炭、石油、电力、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占全区能源生产总量的44.3%。2014年以来,新疆加快国家“三基地一通道”建设,加大了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矿产等优势资源开发力度。预计2014~2015年,管道出疆原油1 600余万吨、成品油900万吨以上,西气东输管道出疆天然气800余亿立方米,“疆煤外运”6 000万吨,“疆电外送”500亿千瓦时。这些输出能源在新疆生产加工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约占全区能源消费的30%。能源的大量输出加大了新疆能源消耗,对全区节能目标完成产生较大影响。2015年是新疆支持国家东部向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付诸实施的关键年,新疆煤炭、电力等能源资源优势吸引一大批煤电、煤化工等高载能产业相继投产运行。招商引资项目的单一,高耗能重型化产业快速发展在给当地企业吸引投资和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将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留在了当地,加大了工业能耗不断增加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
4.节能基础工作薄弱,节能技术与国内差距较大。目前,新疆节能能力建设滞后,节能管理力度不强,部分地(州、市)尚未成立节能审查和监察机构,政府监督服务职能未得到有效发挥;能源统计、能源计量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能源统计标准缺失;部分地、州(市)企业节能基础工作薄弱,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少,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管理不到位,重点行业能效对标、达标工作尚未有效开展,年耗能5 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强制性能源审计工作尚未全面推行。节能减排技术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与东部省市相比,新疆对节能减排工作重视不够,财政支持专项资金投入较少,各地财政基本没有设立节能专项资金,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弱、生产效率低、技术设备落后、节能管理措施不到位,影响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5.兵团能源消费持续增长是影响新疆节能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方面。“十二五”前四年,兵团能源消费量占比从2010年的16.1%上升到2014年的24%,兵团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增长36%,高出全区平均水平13.05个百分点。兵团占新疆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持续升高加剧了节能降耗的难度和压力,影响新疆节能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工业节能形势分析及预测
(一)定性分析预测
1.“十二五”以来,随着国家能源开发战略向西逐步转移的实施,新疆能源消费逐年攀升。尤其是2014年中发5号文件明确指出,将继续推进新疆“三基地一通道”建设,加快推进疆电外送第二通道、积极启动第三条通道建设,按照国家对新疆能源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随着“疆煤东运”“疆电东送”战略的实施,未来石油工业、天然气、煤炭、有色矿产等优势资源开发步伐加快,一大批煤电、煤化工、有色冶炼等高载能产业相继投产运行,对能源消费特别是电力需求将会继续增大。
2.“十二五”后期,在区内外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下,新疆能源消费需求量增速将会有所减缓,但能源消费总量也将会继续增加,对节能降耗产生不小压力。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各地区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看,2010~2014年5年中新疆连续4年被列为全国5个节能预警等级一级省区之一。高载能产业能源消费保持逐年增加态势,工业经济增速明显低于能源消费增速,这一态势如果持续下去,扭转能源消费不断上升的态势难度更大,对“十二五”及“十三五”节能目标任务完成将产生不利影响。
3.从轻重工业结构比例看,新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能源消费总量难以控制。2010~2014年,新疆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均在8∶92~7.8∶92.2之间,重工业增加值增速比轻工业增加值增速高,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将带来能源需求的增加,拉动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随着未来新疆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建材等高耗能重化工行业加速发展,新疆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呈快速扩张之势。
(二)定量分析预测
1.全社会能源消费预测。年均增长率法预测:根据2010~2014年全社会能源消耗量预测,以新疆“十二五”能耗增速18.3%测算,2015年能耗总量预计达到2.29亿吨标煤。依据“十二五”地区生产总值增速9%测算,“十二五”期间新疆万元GDP能耗将逐年递增,年均增速为7.55%(详见表2)。由此看出,要完成“十二五”年度单位GDP能耗下降2.09%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给“十三五”时期新疆节能降耗工作也增加了难度和压力。根据2010~2014年区内外经济形势及今后经济发展总体趋势综合判断,新疆经济将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社会能源消费量也将延续增长势头。
2.规模以上企业能源消费预测。线性回归法预测:根据新疆2010~2014年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使用Eviews7.0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根据线型回归模型预测,结合2015年新疆经济发展情况、发展环境等因素分析,预测出2015年新疆工业增加值增速将在8%~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9 000万~10 000万吨标准煤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3.20~2.80吨标准煤。随着2014~2015年国家和新疆一系列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工作各类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节能环保各项政策和一系列举措将会不断推出并付诸实施,“十二五”后期及“十三五”时期,新疆节能减排工作将会面临更多困难和更大压力,节能降耗存量部分将会得到优化,增量部分将得以控制,工业领域能源消费增速将会有所减缓,但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
四、推进节能工作的对策建议
1.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市场对淘汰落后产能的推动作用,全面推行燃煤发电机组脱硫脱硝电价政策,对限制类、淘汰类、能源消耗超过电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和惩罚性价格政策。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制订落后产能淘汰计划,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公告制度。坚持优化存量,控制增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落后产能实施等量置换或减量转换。按照国家工信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要求,以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为重点,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尽快研究制订工业行业用水、用地标准,用节能减排要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结构性节能减排。加强项目管理,严禁核准两高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坚决停建两高行业违规在建项目。
2.加大工业重点领域和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力度。加强对煤炭、电解铝、平板玻璃、电力、冶金、化工和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监察、能源审计和环保检查执法监管力度,定期对该类企业开展挂牌督察,引导、监督和帮助企业向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清洁生产示范项目资金支持,鼓励在产高耗能企业实施循环改造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未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企业限期完成改造。强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节能管理,重点核查电石、铁合金等行业企业用能情况,督促不达标用能企业开展节能审计及改造工作,对仍不达标的列入淘汰企业名单。继续抓好万家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加强对万家企业节能考核,落实奖惩机制,严格执行万家企业年度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统筹推进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建立中小企业节能降耗融资机制,落实节能降耗税收优惠政策,加快中小企业节能改造。加快实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化管理,提高工业用地和能源利用效率。创新服务模式,大力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实现企业节能效益最大化。加快推行小企业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提高中小企业在节能降耗中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
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要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作为节能降耗的根本途径,形成倒逼机制,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针对新疆重工业发展快、能耗高的特殊区情,加大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提高轻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服务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鼓励使用天然气、水电、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加快煤层气勘查开发利用,提高清洁能源供给比重。积极推进分布式发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与中亚等周边国家能源合作,用好周边国家清洁能源,推动新疆经济绿色发展。
4.建立完善节能体制机制,提高节能监管能力。加强节能法规和制度体系建设,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经济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工业领域建立新的节能评价考核制度,把节能降耗考核纳入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和企业负责人考核范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要进一步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严格执行电解铝企业阶梯电价政策,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实行节能奖励。积极探索建立节能量、能源消费量、可再生能源配额等交易制度。加强节能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地州、市、县三级节能监察机构和企业节能能力建设,尽快建成节能管理、监督、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监管体系,提高节能监察能力。强化节能预警能力建设,确保全社会能源消费和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实现在线监测管理。严格工业项目能评、环评审查、用地审批,提高高耗能项目准入条件。加大对重点耗能企业和重点项目节能监察和能源审计工作力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节能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加快重点用能企业和高耗能行业能耗数据直报信息平台、能源统计平台建设,切实提高能源统计和分析管理水平。
5.建立科学统计考核方法,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一是建议国家将列入“三基地一通道”建设项目转换输出的能耗量和在新疆加工转换过程中的损耗量均由国家统筹解决,不计入新疆能源消费总量;二是建议国家对新疆地方和兵团的能耗指标分别统计核算和考核,从全区能源消费量中扣减兵团消费部分;三是建议建立科学的统计考核方法和评价体系,确定合理的能源折标系数,将水、风电能源消耗从能源消费总量中扣减;四是将“疆煤外运”“疆电外送”及“石油天然气”外输中东部省区的清洁能源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能源消耗按一定比例计入中东部省市,从新疆能源消耗中扣除,科学合理地控制新疆能源消费增长。
6.加快先进工业节能技术的研发应用,建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区。学习借鉴国内外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经验和思路,加强节能共性技术问题研究和先进节能技术研发应用,采用高新节能技术改造传统高能耗产业工艺设备。加大节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资金投入,逐步增加节能技术研发资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采取“以奖代补”“以奖促补”方式,重点抓好六大高耗能行业技改项目的实施,加快对落后技术设备的节能改造。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对市场应用广、节能潜力大、需求带动效应明显的重点用能领域,加快其相关技术的研发推广。积极探索节能降耗新途径,建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区,推进低碳城镇试点。
篇10: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与建议论文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与建议论文
一、农业机械化现状
镇赉县作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幅员面积4757km2,其中耕地面积196万亩,总人口29.38万人。全县农机总动力93.7万kW,拥有拖拉机29000台,其中40马力以上拖拉机8234台,配套农机具85512万台(件),收割机1932台,机动插秧机1230台。,完成机耕整地面积224.2万亩,其中深松整地面积29万亩,机播面积271.5万亩,其中机械插秧面积94.5万亩。机械收获面积176万亩,其中,玉米机械收获面积78万亩,水稻机械收获面积95万亩。
二、存在的问题
1.从装备结构上看,小型机具多,大型机具少,老旧机具多,新型机具少,不能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的现实需要。
2.从主粮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看,尽管全县机械收获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水稻育秧机械化、玉米机械收获有待进一步发展。
3.从机械化均衡水平上看,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但是经济作物、林业、牧业、渔业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从农机化投入看,尽管中央和地方近几年逐年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但仍然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对农机化的.迫切需求,同时,规模化引导力度不够。5.从农机服务上看,农机作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较低,农机社会化服务还处在探索阶段,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有力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
三、对策与建议
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环境保护以及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保障。今后一个时期,镇赉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策和建议是:
1.围绕一个中心。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开展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实施农机富民工程,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突出两个重点。
(1)认真抓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示范工作。在巩固完善旱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2)抓好农机合作组织建设,主要是建立三个示范区。一是以黑鱼泡镇大围子村农机合作社为基础,建设旱田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二是以大屯镇英台农机合作社为基础,建设水田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三是扶持建平乡民主村大力农机合作社,打好绿色生态牌,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
3.开展三项创新。
(1)技术创新。在立足实现传统种植机械化的基础上,加强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大力引进推广联合收割机械、水稻育插秧机械、深松机械以及免耕播种机械等。同时,着力开展适合我县特点的机具引进、研制工作。
(2)管理创新。农机监理部门认真履行农机法规和政府赋予的职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机监理工作的新特点、新思路、新办法、新方式,创出新经验,使农机生产实现安全作业。
(3)服务组织经营模式创新。用政策引导、项目带动、资金支持等措施,组建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突出抓好五种模式的应用。一是推广“托管”模式。即农机大户与农民签订农机作业合同,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产业。二是探索“契约化”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针对新开发水田区域。新开发水田成方连片,在承包给种植户前,与农机合作社签订农机作业合同,使新开发耕地达到规模生产。三是试点“反租倒包”模式。即农机合作社按照每亩耕地几年的综合效益为标准,把农民承包的耕地“反租倒包”过来经营,促使土地自由流转,解放劳动力。四是培养“统种统管分收”模式。即农机合作社为农户的耕地统一耕种、统一管理,农户自行收获与销售,合作社仅收取作业费。五是重点抓好“统种统管统收”模式。即农机合作社为农户的耕地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按耕地分红的模式。
4.抓好四项工作。
(1)抓好招商引资工作,通过广泛宣传、信息沟通,与农机企业对接,让社会力量进入农机领域,引导农业机械化走社会化、规模化道路。
(2)积极做好国家和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加快优化我县装备结构,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认真搞好节约型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3)认真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创建“平安农机”,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一个安全生产环境。
(4)抓好拖拉机手的培训工作,使养机者全面掌握技术,提高农机的完好率、利用率,充分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作用。
篇11:薪酬制定与人力资源管理对策论文
摘要:薪酬管理决定着单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工作效益的提高,是一个单位稳定发展的必要管理手段。
通过薪酬管理的方式和方法的统一与提高,可以有效地配置单位人力资源,使每个岗位、每个员工最大程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单位的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 薪酬管理 员工 激励
1、 薪酬管理综述
薪酬管理,就是单位管理者对本单位员工报酬的支付标准、发放水平、要素结构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过程。
现阶段我国的薪酬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薪酬制度:薪酬不是纯粹的货币形式的报酬,它还包括精神方面的激励。
二是宽带型薪酬结构:宽带的薪酬结构可以说是为配合组织扁平化而量身定做的,这种薪酬结构中工资的等级减少,而各种职位等级的工资之间可以交叉。
这样的薪酬方式根本上解决了等级多、薪酬差距小的现象。
三是“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方案:传统的、以等价交换为核心的员工薪酬管理方案,正在被“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以对雇员的参与和潜能开发为目标的管理方案所替代。
笔者主要对此类薪酬管理制度和方式进行探讨。
四是特殊化薪酬管理制度:主要是单位针对特殊人元制定的非普遍意义的薪酬管理制度。
五是选择性薪酬管理制度:即单位让员工在规定的范围内根据个人的岗位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薪酬方式的管理制度组合。
六是薪酬股权化管理制度:其目的是为了留住关键的人才和技术,稳定员工队伍。
七是团队化薪酬管理制度:以团队为基础开展项目,强调团队内协作的工作方式越来越流行,与之相适应,应该针对团队设计专门的激励方案和薪酬计划。
2、 建立“人性化”薪酬激励管理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一是合理借鉴国外薪酬管理先进理论,使薪酬管理理论在我国得以运用和发展。
在薪酬管理领域中,往往实务推动理论不断发展。
西方国家的薪酬管理实践比我国早,已比较成熟。
因此,要解决我国经济改革中的激励问题,就要不断借鉴国外有关先进理论。
尽快把我国的实际与现代管理思想融合,运用先进的薪酬管理理念带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进步和提高。
二是建立和完善高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
目前我国各单位中,激励不足是一个突出问题,并存在约束不力现象。
要积极探索建立一套适合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找到一种机制保证具有真正经营才能的人占据经营者岗位,使业绩与薪酬相匹配。
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以抑制经营者的道德风险行为,以薪酬管理作为突破带动人力资源管理,提高经济效率。
三是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以对员工参与和潜能开发为目标,建立相应的薪酬管理制度。
薪酬对于每个等级的员工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因为薪酬的高低首先是定位了个人的能力及所在单位的地位,薪酬高了代表公司认可其工作能力,而一旦公司认可了其能力,也就代表了此人的地位相对提高;其次薪酬的高低也影响着员工个人甚至员工家庭的物质水平,薪酬高了,其本人也是一种动力,其家人也会跟着深受其益。
所以人力资源的管理中薪酬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而薪酬因此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激励员工的办法和手段,将工资计划建立在薪酬、信任、缩减工资分类和基于业绩的原则上,目的就是通过加薪的激励成分,换取员工对单位的认同感和敬业精神,从而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而薪酬往往需要建立在业绩的基础上,所以,薪酬的阶梯提高也会相对大大提高单位的效益。
(1)公平的激励薪酬也是所有企业的每个员工的共同的要求,也是最为基本的要求,是企业薪酬得以运行的保证。
(2)把员工作为单位的主人翁,建立员工与单位同荣俱损的工资管理方案。
员工与单位其实是一种共荣俱损的统一关系,只有单位稳定和效益才能提供给员工更好的薪酬待遇和发展机会,员工的共同努力也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
(3)建立技能和业绩付酬机制。
现代单位要求的不是单纯的工作量,而是工作中真正有效的部分,也是企业是对每个员工实际能力的衡量,那么在此通过薪酬的激励体制,也会使员工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带给企业更多的业绩以及利润。
无论是员工体现价值还是单位要求都要通过技能与实际业绩来体现,所以业绩和技能应该是唯一衡量员工能力的标准。
(4)适当的增加员工薪酬方案中奖励和福利的比例。
因为基本工资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往往会让员工感觉是自己个人理所当然和习以为常的收入,而这样的习惯恰恰促使员工感觉没有了竞争力,也没有了动力,在员工心里觉得应该自己的基本工资应该比其他人多一部分才公平,因为身边同事能力确实比不上自己,这样的情况可以说在每个具备真正实力的员工心理一直存在,所以解决的方法就是建立两种甚至多种基本工资的方案,以业绩为阶梯基础;另外还增加奖励和福利在整个薪酬中的比例,能有效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5)使员工的基本薪酬部分处于变动中,稳定收入比重缩小,不稳定收入加大。
员工工资的浮动部分视其对单位效益贡献而定。
这样的薪酬对于员工来说更公平,更有挑战性,当然,对于确实没有实力的人来说确实是很失望,但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就是如此,能者生存,劣着淘汰。
(6)加大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领导者的工资收入的差距。
让真正有能力的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也同时让没有能力的人认识到与其他同仁的差距。
(7)工资标准在某一工资类别的不同等级中差距拉大。
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等级间的差距要更大,一般最高档与最低档相差一倍以上,范围增大和薪级增多,让每个员工都有广泛的提薪空间,从而起到薪酬激励的目的。
(8)职务和工资等级主要取决于本人的专业水平,随着技能水平的提高,职位和工资也会紧跟着相应上升,实际上是加大了工资中知识技能的含量,鼓励员工提高自身技术能力。
(9)将薪酬与员工的能力和绩效表现紧密结合。
四是实行透明化薪酬管理制度,透明化是单位内部公平性的体现,要充分发挥薪酬制度预想的激励作用必须实行薪酬管理透明化。
要在有形或无形中向员工传达公司的薪酬制度是透明和公平的。
每个有能力、要求上进的员工都可以享受到应有的薪酬,充分激励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透明化实际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基础上的,是对薪酬内部公平性管理水平的挑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做法:(1)让员工参与薪酬的制定,在制定薪酬制度时,除单位领导外,也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员工代表;(2)职务评价时,尽量采用简单方法,使之容易理解;(3)发布文件详细向员工说明工资的制定过程;(4)评定后制定的工资制度,尽可能不让员工产生误解;(5)让员工了解自己并帮助其共同提高,获取更高的报酬。
参考文献 :
[1]?薛香鱼.浅谈加强企业薪酬管理的有效途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9):4.
[2]?匡玲.企业薪酬管理分析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5)
篇12:薪酬制定与人力资源管理对策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同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人力资源竞争逐渐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想有效增强自身实力,增加市场占有比重,就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展开。
而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章在概述薪酬管理内容及必要性的.基础上,阐述薪酬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并且重视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关键词]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制度;考核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用越来越突出,薪酬不再只是人力成本的单向性支出,而是一种双向受益投资。
企业薪酬管理主要就是根据员工付出及其创造的价值,以薪酬方式回报给员工,以此达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参加市场竞争的核心力量,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作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薪酬管理内容及必要性
1.1薪酬管理内容
企业薪酬指的就是以货币为主要形式的回报,和员工付出及其创造价值呈现正相关。
员工创造价值越大,薪酬也就越高,相反就会较低。
企业薪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基本薪酬。
基本薪酬又称之为基本薪资,主要就是按照员工承担以及完成的工作内容,或员工具备完成工作的技能的一种稳定性回报。
基本薪酬具有基准性、固定性、常规性等特点,是员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也是其他薪酬计算的基础与前提。
二是奖励薪酬。
奖励薪酬又称之为奖金,是员工对工作超履职标准努力及贡献所给予的经济补偿。
篇13:大学体育标准教程制定思考论文
大学体育标准教程制定思考论文
一、研究背景
[1]《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强调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2]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创新教学理念,更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质量体系,提高体育课程的实效性,探索体育课内外有机结合的机制,努力实现学校体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健全人格的“三位一体”目标。[3]我们要求学生“学会”和“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而学生经过十几年的体育课却不敢言“掌握”。那么,“学会”和“掌握”的标准是什么?没有标准如何评价?如何才能通过制定标准教程使得学生实现“学会”“掌握”的目标呢?评价标准要与科学的体育课标准教学过程相辅相成,教学要通过“标准”来引导教育质量提高并作为质量保障的依据,制定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标准教程尤为重要。
二、大、中学校现有技能考评标准和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的现状
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要能够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则要求“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部门都制定了学生运动技术考评标准,但到底什么水平可以称为“掌握”?学生通过了运动项目的技术考评是否算“掌握”,达到良好和优秀的能否算“熟练掌握”?通过对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等14所高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和部分选项课教案,以及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案的调查发现,多年来我们习惯于把某一类运动技术平铺于各个年级,学了忘,忘了学,“蜻蜓点水”,技术低,水平重复,没有考虑运动技术水平在年级或学段间的衔接。[4]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中学时所学运动项目认为“未掌握”的占90%以上,其中男生认为自己“掌握了篮球技术”的不足10%,“会打比赛”并“能打出一点战术配合的”不到2%。学生认为“中学至今没有运动兴趣”的约占92%。以某市中小学体育评价标准为例,从小学5年级到高中3年级这8年间,篮球、排球分别为男生和女生的考评项目,篮球项目采用直线运球计时考评,排球项目采用自垫球考评方式,以良好(75分)的评分标准作比较会发现,同样的考评项目和方法,仅仅是按照年级的增长对时间标准略有提高或对垫球次数要求提高,如此重复的考试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亦或是学生由此喜爱某个运动项目都值得商榷。从当地某大学篮球选项课的考核标准看:1.1分钟全场运球上篮或1分钟半场运球上篮,男生评分标准为进7球100分,6球为90分,5球为80分,4球为70分,3球为60分;女生标准为进5球100分,4球为90分,3球为80分,2球为70分,1球为60分。2.限制区外5点投篮(每点各投篮两次)或1分钟自投自抢投篮,评分标准男生同上,女生减1球为1档。而排球选项课:1.2人一组垫、传球20-30次为良好。2.定点发球6个至1、6、5号位,中2-3个为良好。以上考评均缺少比赛环节的考核,与中学的篮球、排球项目考评相比,内容似有区别,但并无实质变化,基本上都是简单化的考核和终结性的评价。学生运动技能评价标准过于简单重复,无法使学生成为某项运动的“高手”,自然不能体验该运动项目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和快乐,也就无法对运动项目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
三、制定大学体育选项课标准教程之“为什么教”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通过标准的制定来引导教育质量提高并作为质量保障的依据,进而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发展。制定科学的标准方能体现素质教育、教育内涵发展对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大学体育课应以强化学生的运动技能作为突破口,通过运动项目的学练,培养学生对运动项目的热爱,在竞争中培养体育精神和健全人格,体验团队合作,成为所学运动项目的“高手”,形成锻炼的内在动力,继而享受参与运动的乐趣(见图1)。
四、制定大学体育选项课标准
教程之“教什么,怎么教”明确了“为什么教”的问题,我们在制定标准教程时才能够“有的放矢”,确定“教什么”,研究“怎么教”。大学应严格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开设选项课应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应尽力满足他们对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的学习和提高需求。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第一要素就是运动技能的提高。开好符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选项课,就要做到使学生快速实现从兴趣产生到热情高涨,从只会某项运动的单一简单技术层面的“菜鸟”到该运动项目能练会赛的“高手”的转变。(一)精选或重新编制选项课教材。高校体育教材大多是汇总本校所开设的各运动项目课的.合订本,各项目没有独立成册,只是按照技术、战术体系分门别类编写,以单一技术、战术的介绍为主,基本没有按照运动项目的实际教学程序编写,也没有将技术组合、串联起来,没有融合战术的技术组合运用,没有将不同阶段练习和比赛所需的技战术组合成“板块”加以呈现,版式死板,插图不生动,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因此,迫切需要加强与体育选项课标准教程相匹配的教材建设。需要以项目特征、团队竞赛、情感体验三个要素对各门选项课教材进行“运动项目教材化”改造,结合不同项目的重要特征、内涵和特点,发掘项目的核心价值,深入研究,反复论证,确定大学生应掌握的运动项目的核心内容,建立合理的教材体系。(二)选择适合不同选项课的最优教学模式。高校体育课大多以学期为选课单元,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在一学期的教学时数内,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5]要选择适合不同选项课的最优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技战术串联组合中分阶段导入、变通比赛规则、实行动作难度分级等,进行教法的创新。例如,美国学者西登托普(DarylSiedentop)提出的运动教育模式就适合于很多选项课,英国学者宾嘉(Branker)提出的“领会式教学”法适合于球类选项课,合作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适合于体育舞蹈、健身操等选项课。笔者在天津外国语大学的体育舞蹈课和南开大学的排球课的教学实验中,采用运动教育模式,以课内外团队竞赛或表演等形式展现学生的专项技能学习过程,在过程中将情智结合,将比赛范式、情绪展现、激情调动、互相激励方式作为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团队组建、成员沟通、和睦相处、凝聚力等知识,运用友伴效应、团队动力学等心理学理论,[6]利用微信群与学生建立积极互动等方式辅助体育教学,将体育课内外合理衔接融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据本研究调查显示,98.5%学生对于按照本研究进行教学改革后的教法和考评方法感到满意,并且认为“基本掌握”了该项目技战术和比赛。100%的学生每周除上一节体育课之外还会抽出课外时间进行所学运动项目的锻炼,而且是和团队成员一起参加练习。97.4%的学生认为增加比赛和展示环节等作为平时考评内容计入总分,调动了课外锻炼和学习的积极性。
五、制定大学体育选项课标准教程之“怎么评”
课堂效果评价分两种,一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7]大学体育选项课应将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除进行个人单项技术考核外,还进行团队(或友伴)的合作技术组合、串联及战术考核,将团队比赛成绩或团队表演展示活动成绩作为个人成绩记入总分,避免单一的简单技术动作考核。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除学期结束时的技术考核外,还将各团队每次课上的比赛累计后平均折算比例,将各团队参加学期专项选项班联赛或竞演成绩记入学期总分。在课上即时表扬团队或个人在学习和比赛中的精彩“亮点”,以星号标注记录并记入总分。将课内考核与课外锻炼考评相结合。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专项社团(或俱乐部)锻炼的情况、活动次数、参加社团组织的专项选项班联赛或竞演等的成绩计入总分。制定本校大学生专项技术等级标准,颁发等级运动员、教练(指导)员和裁判员证书,形成激励机制。组织全校各运动项目(选项课)等级运动员、裁判员统一考试,以此调动学生对运动项目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外积极进行锻炼。“高手”们还可以代表学校参加大学生比赛。等级考试也检验了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
六、结论与建议
大学阶段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应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为先导,以提高运动技能为手段,使学生快乐参与,在专学精学和比赛中提高运动水平,获得成功体验,健全人格,由此热爱运动,努力提高,养成运动习惯,成为专项“高手”,进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使课程的实施与教学有标准可循,制定大学体育选项课标准教程就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组建运动项目全国教学联盟,带动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各校要全力开设选项课,根据选项课的特点精选或重新编制各门课教材。选择适合不同选项课的最优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在评价中将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课内考核与课外锻炼考评相结合,制定本校大学生专项技术等级标准,颁发等级运动员、教练(指导)员和裁判员证书,形成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国办发〔2016〕27号.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06/content_5070778.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EB/OL].教体艺[2014]4号.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73/201407/171180.html.
[3]郝平.切实强化学校体育工作[N].基础教育论坛,2014(3Z):10-11.
[4]靳强,杨福军.对“2+3+2”贯通培养体育课程衔接的思考与构想―――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7,33(03):50-53.
[5](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3):66-69.
[6]游江波等.体现排球运动核心价值的排球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2013(1):115-118.
[7]周海英.关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与管理模式的思考[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8(1):49-50.
★ 国际贸易论文
【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的对策建议论文(精选13篇)】相关文章:
企业负债经营的问题与对策开题报告2022-05-08
电子商务发展对策论文2023-08-06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育现状与对策论文2022-07-27
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论文2023-03-24
试论减少和避免刑讯逼供的法律对策论文2022-09-14
油气藏经营管理对策论文2023-02-02
保护性耕作与农机化发展的建议论文2023-01-16
农行县域支行IT运维的现状与对策论文2023-02-08
我国会员制营销发展对策研究的论文2023-10-29
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论文202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