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时间:2022-05-08 13:18:2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推荐9篇)由网友“Pietro”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篇1: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影响城乡的全局性问题,关系到农民生存和就业状况;是一个宝贵的人力资源能否得到有效配置的问题,决定农村人地矛盾是否缓解、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能否向前推进;是一个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的.问题.

作 者:张子平 作者单位:湖北农学院经贸系,湖北,荆州,434025 刊 名:湖北农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AGRICULTURAL COLLEGE 年,卷(期): 23(3) 分类号:F304.6 关键词:中国农村   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篇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农民问题是一个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进入21世纪,农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一个有效且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民就业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村发展和农村社会安定,而且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稳定.研究、探讨和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 者:刘灵芝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430070 刊 名:农业经济  PKU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ECONOMY 年,卷(期): “”(6) 分类号:F3 关键词: 

篇3:对渭南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渭南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初,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农业、农村、农民成为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其要义就是千方百计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渭南作为陕西省典型的农业大市,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成为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本文对此进行了调研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 者:孙仲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渭南市中心支行,陕西,渭南,714000 刊 名:西安金融 英文刊名:XI'AN FINANCE 年,卷(期): “”(3) 分类号:F830.31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转移   对策建议  

篇4: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思考

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思考

安徽省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省,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是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低下;劳动者在城市中的就业面狭窄;以及缺乏专业的中介组织,转移的组织化水平过低.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在思想观念、政策以及服务上面做好工作,最终使转移合理有序.

作 者:汤燕 TANG Yan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上海,62 刊 名:宿州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年,卷(期): 20(1) 分类号:F323.6 关键词:农村   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篇5: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三、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总体上讲,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主要有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1、我国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发展滞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二元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尝试寻找途径走出农村寻找工作。但是,由于人口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使“人往哪里去”的问题目益突出。

2、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在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一些地区却出现了用人紧缺的“招工难”现象。这主要源于特定时期用工信息的不对称。劳动力市场的中介组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上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运行不规范。一些企业在招聘农民工时存在违法违规操作的现象,拖欠工资,在农民工出现工伤时推卸责任,致使农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劳动力输出地没有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后续保障和管理,使农村劳动力在遇到问题时无法解决,打击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

3、农村人口增长,劳动力自身素质差。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人口规模不断增长,构成的持续性的农村就业压力,也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剩余。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劳动者文化程度集中分布于小学和初中,高中层次、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很低,这样给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4、制度因素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吸纳能力较弱。我国实行的是城乡隔离政策,农村户口在就业方面与城镇户口的差别很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由于信息服务滞后,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不畅通,流动机制不健全。对于农民工利益的保护还没有相应健全的法律作为有效的保障,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困难。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制造业仍是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之一。

5、农业本身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农业劳动力的就业份额一直在下降。这是因为新农业政策的实施激活了农民的经济意识,许多劳动力开始脱离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资本要素加速向农业流入替代了部分劳动。

四、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

受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在深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动现象基础上,提出了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流动模型。结合我国实际,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分析与再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显而易见,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强调了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的差异,把工业化过程、经济增长过程与人口流动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分析,这为发展中国家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开辟了一个新思路。与此同时,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为现代工业部门创造了更多的利润。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对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认识,结合本国自身情况,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和对策

为了更好地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政府需要制定多元的、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对剩余劳动力流动给予指导,多层次、宽领域和全方位地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确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与有效转移。

1、中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和数量。平均生产规模大、直接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少,这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由于我国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太多,使农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很慢。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很重要,但是,只有把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结构调整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成功。

2、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当前我国剩余劳动力人数庞大,但文化素质和技能较低,绝大多数不具备专业技能。同时,由于劳动力素质与专业技能较低,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因此,迫切需要由丰富的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与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质量,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政府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重视专业技能培训;及时发布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方面的信息,以此引导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和学习;加大农村劳动力法律、文化知识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3、建立健全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足,就业结构失衡。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各种制度大大阻碍了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为实现劳动力的有序自由流动,政府必须尽快取消限制人口流动的各种政策和规定。首先,建立城乡公平的就业制度;其次,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及与此相关的住房、子女教育等制度;再次,彻底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公平性政策,打破城乡劳动力分割壁垒,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4、城市部门必须统筹规划,拓宽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进行,第二产业生产结构进行了调整,大量企业职工失业,城市部门就业形式严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更加剧了城市的就业矛盾。因此,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部门时,政府要对劳动力流动采取措施,统筹规划,拓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增长。加快城镇化建设水平,开拓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

5、农业部门必须得到政府更大力度的支持,重新吸收剩余劳动力。对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再认识表明,农业领域也在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扩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能重新吸收一些剩余劳动力。因此,政府应逐步改善农业部门的投资环境,提高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避免由于农业部门生产能力的下降而导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人城市,放缓剩余劳动力外流速度,减轻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就业压力。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六、结语

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其转移的现状分析,我们了解到其转移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制约。但无可否认,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存在很大的空间。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基于我国的国情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等众多因素影响着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探讨出我国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以及针对相应的制约因素提出建议性的政策是有重大意义的,这将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更进一步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谭临、孙鹤: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经济学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8).

[2] 雷倩、诸锡斌:农业大于性规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与作用——以昆明市官渡区中坝村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

[3] 孥彦熹、安扬:试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时代经贸,2011(208).

[4] 肖云:新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对策[J].社会科学,(8).

[5] 范静: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读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J].理论观察,2011(4).

[6] 刘力: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

[7] 陈辉: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影响因素[J].农民致富之友,(3).

[8] 王军:苏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0(10).

[9] 易远宏: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J].重庆学院学报,2011(6).

[10] 侯美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以山西省定襄县为例[J].农业经济,2011(5).

[11] 邢雪平、王志彬: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SWOT分析[J].农业经济,2011(7).

[12] 郭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6).

[13] 丁绪辉:人力资本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力支撑[J].农业经济,2011(8).

篇6: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本文从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现状出发,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综合分析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以及针对相应的制约因素提出建议性的政策。

一、相关概念

1、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农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农业,是指农作物栽培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野生植物采集野等;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我们说的农业劳动力是指广义农业劳动力。

2、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超过生产需求量的农业劳动力。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转移,即由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另一类是地区转移,包括某一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另一地区转移;由农村向城市郊区农业转移。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针对产业来说,同一行业的地区之间流动,就地区来说是一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就全国来看,它并不属于行业之间的转移。所以,就全国讲,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其他产业的移动过程。一个剩余劳动者一旦转移到其他行业,就完成了这一任务,不称其为剩余农业劳动力了。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以上,底达到1.8亿。这种矛盾短期内还会更为突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明显下降;加入WTO后,短期内我国农产品不仅会面临国际市场的价格压力,使农民收入难以通过农业大幅度提高,而且进口农产品势必导致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如果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预计达到1.9亿人。

当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也出现了从事单一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的绝对减少,也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

篇7: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策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入WTO后,合川作为农村人口占80%的农业市,农业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为突出。研究新时期、新的形势下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而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安定团结。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劳务输出为主,以自发的跨区域流动为主,以从事简单的非农行业为主。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外出务工劳力为X万人,占农村劳动力X万人的X%,上半年外出务工收入X万元。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总结起来,有五方面的制约:

(一)思想认识的制约。绝大部分农民都有求富心切,转换身份,救急解困,求安怕险,横比攀高,小富即安等思想,一旦这些农民进城后,来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环境,心理上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遇到挫折或者变得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或者产生逆反心理,铤而走险。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制约。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据调查,我市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X%,小学占X%,初中占X%,高中占X%,中专占X%,大专及以上占X%,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不足X%。尤其是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率先转移出去后,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更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使得农村劳动力难以接受科技知识,进入非农产业比较困难。这是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制约因素。

(三)农村非农产业容纳能力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本市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已逐步退出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第一载体的地位。与此同时,在目前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大企业、大集团缺乏,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商贸、餐饮、服务等三产业的市场竞争加剧,经营难度加大,导致非农产业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在减弱。

(四)城镇自身的严峻就业形势的制约。从我市情况看,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开工不足,城镇失业率不断上升,城市就业压力加大。加之我市城镇化水平为X%,低于重庆X%的城镇化水平,多数镇小城镇发展严重滞后,功能不配套,产业支撑不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聚集承载功能不强,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转移的矛盾突出。从全国来看,随着企业改制和减人增效措施的推行,失业率肯定会较大幅度地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比较困难。

(五)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制约。一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制约。农民进城落户条件虽得到放宽,但农民在就业、住房、劳保、福利、子女入学等方面,无法取得与市民平等竞争的权利和平等待遇,城镇就业成本大。二是土地制度制约。在人多地少和农业比较利益较低的情况下,土地的分散经营既束缚着农业劳动力的手脚,不能脱离土地从事其他行业,又使得农业劳动者就业不充分,收入低下。

(六)劳动力市场的制约。农村劳动力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农村劳动力流动只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此外,劳动力流动的服务体系及中介组织建设也严重滞后,因缺乏有关信息,或信息不准导致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据调查,我市X年外出劳动力中有组织的转移仅占X%。这表明,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几乎完全处于无组织和无序状态。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因势利导,创新途径,坚持一二三产业并举,培育劳动力市场与加快城镇建设并重,跨区域流动与就近转移联动。

(一)加快结构调整,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目前,由于城镇容量和再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限制,近期内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不现实。当务之急就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就近、内部消化农村劳动力。一是全力推进“XXX工程”。大规模发展PIC生猪、葛、水产等产业和其他特色经济,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开发延伸多条产业链,推进产业化经营,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二是加快四大工业园区建设。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和项目,整体推进合川工业园区、太和丝绸工业园区、盐井三汇建材工业园区、清平玻璃工业园区等四大工业园区建设,提升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三是加快优势企业发展。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集中,向集团化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

(二)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及非公有制经济,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X年,我市第三产业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X%,农村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更低,且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容量。现阶段应把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村工业化、社会化生产的发展提供服务。搞好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城郊镇街有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周末度假、旅游休闲等,促进城郊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容量。

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准入限制,营造平等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促进个体、私营、联营、股份合作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就业比重。

(三)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容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可以推动农村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加快职业农民变工商业者进程。一是加快城市建设。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房地产业强势发展,加快建设重庆北部地区中心城市,并积极向大城市跨越,打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集聚地。二是加快小集镇建设。优先发展小城镇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镇街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力、发展前景广阔的农村中心城镇。同时,以产业开发、市场开发来促进小城镇建设,注重发展乡镇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等特色小城镇,突出发挥小城镇的'个性和特色,形成独特区域功能的专业化小城镇,加快农村人口由“离土不离乡”和“离乡不离土为主”转向“离土离乡”为主,转移到小城镇就业。到X年,城镇化率提高X个百分点,吸纳X万农村人口转移进城镇。

(四)加强制度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民可依法有偿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促进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正常流转,逐步集中,甚至可以考虑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托管中心”,由“托管中心”统一负责土地经营。还可以探索确实具有的有固定生产业和住宿,土地可以出售变现,国家集体收一部分,自己得一部分作为安置。像有的工业企业一样,真的做到工人、农民在合法权力上的平等。一方面可以防止土地荒芜,方便农业税款的提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从而使农业真正成为一种盈利性产业。二是逐步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界限。真正做到在发展机会面前人人平等,鼓励具有一定居住时间、稳定职业的外来打工者优先留居城镇。三是加强管理,切实保护外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宏观管理,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一方面,要健全管理机构,统一考虑城镇劳动力的就业。政府应制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政策,把农村劳动转移纳入全市劳动就业计划。建议在市劳动部门内部设置专门机构,加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速度、流向的宏观指导,统筹规划和协调城镇劳动力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搞好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推行就业培训,使农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技术技能,以适应就业工作的需要。同时,要针对城市中人际关系不同于农村,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基础教育,传授农民流动的方法和诀窍,教育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让农民尽快适应市场,处理复杂的交际关系。

(六)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平台。一是发育中间组织,作为沟通、连接剩余劳动力的新的就业岗位的媒介。加强并发挥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的作用,开展区域性劳务协作,逐步扩大地区间、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量。二是建立和健全劳动力的社会调节机制。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流动,调节数量供求,带动质量提高,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三是加强市场信息服务。通过各种渠道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

篇8: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本文从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现状出发,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综合分析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以及针对相应的制约因素提出建议性的政策。

一、相关概念

1、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农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农业,是指农作物栽培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野生植物采集野等;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我们说的农业劳动力是指广义农业劳动力。

2、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超过生产需求量的农业劳动力。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转移,即由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另一类是地区转移,包括某一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另一地区转移;由农村向城市郊区农业转移。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针对产业来说,同一行业的地区之间流动,就地区来说是一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就全国来看,它并不属于行业之间的转移。所以,就全国讲,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其他产业的移动过程。一个剩余劳动者一旦转移到其他行业,就完成了这一任务,不称其为剩余农业劳动力了。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以上,底达到1.8亿。这种矛盾短期内还会更为突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明显下降;加入WTO后,短期内我国农产品不仅会面临国际市场的价格压力,使农民收入难以通过农业大幅度提高,而且进口农产品势必导致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如果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预计达到1.9亿人。

当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也出现了从事单一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的绝对减少,也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

三、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总体上讲,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主要有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1、我国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发展滞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二元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尝试寻找途径走出农村寻找工作。但是,由于人口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使“人往哪里去”的问题目益突出。

2、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在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一些地区却出现了用人紧缺的“招工难”现象。这主要源于特定时期用工信息的不对称。劳动力市场的中介组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上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运行不规范。一些企业在招聘农民工时存在违法违规操作的现象,拖欠工资,在农民工出现工伤时推卸责任,致使农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劳动力输出地没有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后续保障和管理,使农村劳动力在遇到问题时无法解决,打击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

3、农村人口增长,劳动力自身素质差。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人口规模不断增长,构成的持续性的农村就业压力,也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剩余。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劳动者文化程度集中分布于小学和初中,高中层次、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很低,这样给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4、制度因素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吸纳能力较弱。我国实行的是城乡隔离政策,农村户口在就业方面与城镇户口的差别很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由于信息服务滞后,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不畅通,流动机制不健全。对于农民工利益的保护还没有相应健全的法律作为有效的保障,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困难。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制造业仍是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之一。

5、农业本身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农业劳动力的就业份额一直在下降。这是因为新农业政策的实施激活了农民的经济意识,许多劳动力开始脱离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资本要素加速向农业流入替代了部分劳动。

四、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

受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着名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ArthurLewis)在深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动现象基础上,提出了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流动模型。结合我国实际,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分析与再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显而易见,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强调了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的差异,把工业化过程、经济增长过程与人口流动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分析,这为发展中国家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开辟了一个新思路。与此同时,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为现代工业部门创造了更多的利润。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对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认识,结合本国自身情况,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和对策

为了更好地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政府需要制定多元的、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对剩余劳动力流动给予指导,多层次、宽领域和全方位地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确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与有效转移。

1、中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和数量。平均生产规模大、直接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少,这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由于我国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太多,使农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很慢。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很重要,但是,只有把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结构调整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成功。

2、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当前我国剩余劳动力人数庞大,但文化素质和技能较低,绝大多数不具备专业技能。同时,由于劳动力素质与专业技能较低,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因此,迫切需要由丰富的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与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质量,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政府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重视专业技能培训;及时发布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方面的信息,以此引导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和学习;加大农村劳动力法律、文化知识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3、建立健全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足,就业结构失衡。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各种制度大大阻碍了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为实现劳动力的有序自由流动,政府必须尽快取消限制人口流动的各种政策和规定。首先,建立城乡公平的就业制度;其次,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及与此相关的住房、子女教育等制度;再次,彻底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公平性政策,打破城乡劳动力分割壁垒,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4、城市部门必须统筹规划,拓宽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进行,第二产业生产结构进行了调整,大量企业职工失业,()城市部门就业形式严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更加剧了城市的就业矛盾。因此,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部门时,政府要对劳动力流动采取措施,统筹规划,拓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增长。加快城镇化建设水平,开拓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

5、农业部门必须得到政府更大力度的支持,重新吸收剩余劳动力。对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再认识表明,农业领域也在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扩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能重新吸收一些剩余劳动力。因此,政府应逐步改善农业部门的投资环境,提高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避免由于农业部门生产能力的下降而导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人城市,放缓剩余劳动力外流速度,减轻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就业压力。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六、结语

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其转移的现状分析,我们了解到其转移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制约。但无可否认,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存在很大的空间。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基于我国的国情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等众多因素影响着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探讨出我国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以及针对相应的制约因素提出建议性的政策是有重大意义的,这将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更进一步的贡献。

篇9:搞好生态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搞好生态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大量闲置劳动力会造成巨大生态压力,加剧生态退化,但只要转移消化得当,便能化为强大的力量和优势.本文从区域→行业→企业→家庭→生态建设联合体五个层次和角度,对各种有效的'和有可能的转移消化闲置劳动力生态建设途径进行了探索.

作 者:洪尚群 吴晓青 陀正阳 杨春明 曾广权 夏峰 邓晴 宋蕾  作者单位:洪尚群(昆明市环境保护局,云南,昆明,650032)

吴晓青,陀正阳,杨春明(云南省环境保护局,云南,昆明,650032)

曾广权,夏峰,邓晴,宋蕾(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4)

刊 名:资源开发与市场 英文刊名: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年,卷(期):2002 18(5) 分类号:F304.6 关键词:闲置劳动力   转移消化   生态建设途径  

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土地流转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论文

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某县农村养老保险情况调查研究报告

公交大客驾驶员培训的思考与实践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建议论文

服务农村青年 加快经济发展 推动城镇化进程

办公室人力资源工作总结范文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分析

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推荐9篇)】相关文章:

农村调查报告2022-05-31

农民收入变迁调查报告2023-09-09

农民收入现状及对策的调查报告2023-07-29

农村外出务工经济调查报告2023-05-04

学农个人总结初中生作文800字2022-05-31

工商毕业论文2023-07-15

农训个人总结2023-06-30

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022-11-24

城乡调查报告总结分析2022-04-30

关于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2022-06-1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