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次探讨人生问题的一部力作-读《人生哲学导论》(通用10篇)由网友“乖赖”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深层次探讨人生问题的一部力作-读《人生哲学导论》,方便大家学习。
篇1:深层次探讨人生问题的一部力作-读《人生哲学导论》
深层次探讨人生问题的一部力作-读《人生哲学导论》
人生究竟应该怎样渡过?人生究竟应该怎样生活才有意义?这几乎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近日喜读中国著名伦理学家宋希仁教授的新著《人生哲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深感这是对人生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的一部力作.
作 者:熊坤新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北京,100081 刊 名:伦理学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ETHICS 年,卷(期): “”(2) 分类号:B82-051 关键词:篇2:读宋希仁教授新著《人生哲学导论》有感
读宋希仁教授新著《人生哲学导论》有感
宋希仁先生所著的<人生哲学导论>立足于人生的真善美的哲学阐发,从人生的寿律、人生的阶段、人生的实存、人生的理想、人生的道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纯朴、人生的`崇高、人生的不朽等方面向人们展示出人生的真、善、美,启迪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作 者:熊坤新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北京,100081 刊 名: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XI TEACHERS'COLLEGE 年,卷(期): 20(9) 分类号:B821 关键词:真 善 美 人生哲学篇3:读《舞蹈学导论》有感
SCU艺术研究生会
由吕艺生教授所编写。吕艺生教授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是着名的舞蹈家美学家,主要论着有:《舞蹈小辞典》(1980)、《社会学百科辞典―艺术社会学》、《舞论》(1990)、《舞蹈教育学》(1995、)、《舞蹈大辞典》(1995)、《舞蹈学导论》、《艺术管理学》(2004)、《大型晚会编导艺术》(2004)、《舞蹈学基础》()、《舞蹈学研究》()等。吕教授近乎为舞蹈贡献了一生,从早年的习舞实践,至中年的教学管理,到当下的理论研究,其从未停止过对舞蹈事业的耕耘。导师的事业横跨众多领域,既有从舞蹈本体出发,围绕舞蹈基本问题,也有从舞蹈与外学科领域的交融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同时,老师还时刻响应时代号召,关注社会需求,弥补舞蹈教育的空缺,为素质教育舞蹈项目付诸心血,为中国舞蹈艺术无私奉献!
舞蹈学导论这本书作为舞蹈理论基础知识类书籍,用不同角度去诠释、解读舞蹈,很好拓宽我们对舞蹈艺术的知识面,并对其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
本书由十一个章节组成,将舞蹈基础性理论加以充实论证,从舞蹈定义、舞蹈本质、舞蹈门类及形态、舞蹈动作语汇、舞蹈本体论等舞蹈基础理论的诸多方面加以讨论,区别于传统研究视角,系统的对舞蹈基础性理论进行梳理。如第五章“舞蹈艺术门类与形态”,从种类上将舞蹈划分为民间舞、芭蕾舞、古典舞、现代舞、亚舞蹈与新品种。人们对“中国古典舞”这一名称含混不清,作者认为产生于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舞自然与那个时代背景脱不了干系,如与西方芭蕾舞训练体系的关系及与保留下来的中国戏曲、武术、杂技、民间舞等。但中国古典舞继承古代的首先仍是典范性。典范性、模式化精神及带有极大传统美学继承性的严禁性。其次而“禅”的精神已深入到中国的哲学与艺术境界并促使中国各种传统艺术的互相借鉴如:舞蹈与书法、舞蹈与绘画等。最后“身韵”的产生是“中国古典舞”摆脱了戏曲的羁绊。作者在本章结尾处谈及舞蹈的综合性时指出舞蹈艺术的边缘性综合是独立性艺术的需求。因为首先舞蹈艺术的本体容(动作思维)量并不为全部人所理解它具备以我为主体的`综合必要性和综合可能性。其次随着人类审美逐渐走向高级阶段生活动多样性使人们的审美变得丰富多彩而舞蹈本体的抽象一位使它离人类生活越来越远。
总体来说《舞蹈学导论》一书以宏观的视角研究了舞蹈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归纳总结出其存在的艺术形态,探究了其内在的本质属性, 摆脱了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模式,以学科自身特点来研究学科发展中的问题。同时,该书为舞蹈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书中的相关理论知识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舞蹈,从而掌握舞蹈实践的内在规律、理解舞蹈艺术的内在本质。
篇4:探讨农村税费负担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探讨农村税费负担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摘要:本文认为,税费负担过重不是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下降的根本原因。农村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长期以来政府职能定位不当及政府管制政策的失误。因此,为彻底解决问题,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取消对农业经济的各种不当管制,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并同时构建合理的财政体制与税费制度。关键词:农村税费负担 政府职能与管制政策 财政体制 农业人口
近年来政府一直在不断尝试、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却是“减负”年年讲,“负担”逐年增,效果不甚理想。现阶段“并税式”的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很多地方负担出现了反弹,似乎陷入所谓“黄宗羲定律”陷阱。实际上,农村税费负担涉及两方面的问题:农民收入与政府税费。那么,究竟是农村税费负担过重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迟滞、农民收入下降,还是农村经济发展过慢导致税费负担加重?抑或是隐含着其他因素,使得农民收入增长放缓,农村税费负担过重?笔者认为,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在于长期以来政府职能定位不当及政府管制政策失误。
一、政府职能与政府管制政策问题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与市场关系扭曲,政府职能定位不当。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政府的经济职能还大量留存于市场中,还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力。政府为了实现对于发达国家的赶超,人为地扶持了众多违背本国比较优势的产业。为了支撑这些产业,又必须围绕一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制定各种管制政策,干预整个经济体系,形成资源配置机制、宏观相对价格、微观决策权“三位一体”的制度结构。实际上,“战略”本身就是一种系统性的政府管制。
政府管制政策的首要功能是对社会资源配置权的控制。经济转轨以后,政府主要通过强化对财政系统和金融系统的控制,来掌握和配置主要的社会资源,在农村也不例外。政府控制大宗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的流通,对劳动力流动直接干预,抑制农村金融发展。其次是宏观价格信号的扭曲。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品价格的管制逐步放松,但对农产品的干预却依然存在。政府为了控制粮棉流通,干预农民的具体生产举措,控制农产品市场和相应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使农户对市场需求的具体变化无从判断。而政府无论压低还是抬高农产品价格,都是对市场价格的干扰,从经济上看是没有效率的。再次是微观管理自主权的丧失。为了贯彻中央的各种政策,基层政府对乡镇企业和农业生产的具体环节多方面直接干预,尤其是对一些粮棉的主产区和乡镇企业。政府对农村社会经济的管制,扭曲了农村各种生产要素和产出的相对价格,抑制了农村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发育,阻碍了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配置,使得农村资源的配置以及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背离比较优势,抑制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非农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农村经济的长远增长。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管制政策在政府内部的传导过程,引起政府规模的自然扩张,政府与民间部门争夺经济资源。中央政府管得越多,基层政府越庞大,寻租机会就越多,经济就越落后。当然,农业本身有其特性,但政府对农村经济干预政策存在失误。当市场结构被人为扭曲之后,任何治理结构均告无效,看似正确的法律的实施也无从谈起。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解除管制,实现市场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中国已然参与到国际经济大循环中,而且程度日益加深。因此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由传统的“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构筑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取消对农业经济的各种不当管制政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二、减少农业人口问题
农民收入增长,一般的方法是提高农业生产率。世界银行曾对50年来其自身和其他国际机构的农业发展战略作总结性回顾,其时林毅夫发言指出,50年来,提高农民收入传统上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改进农业基础设施、引进科技为基础。这样一个政策基本上没有成功,长期、可持续地提高农民收入的水平,仅靠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增加农业产出无法达到目标。农产品需求弹性低,即使全国经济水平有很大提高,人均收入增加对农产品需求的拉动作用也较小。农产品价格弹性也低,农产品生产率提高,产量增加,价格会下降很多,以致“谷贱伤农”。所以,靠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产出,无论力度多大,都不可能成为长期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主要办法,长期、可持续的办法只有靠减少农业劳动力。通过调整产业、就业结构,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不断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和数量,相应增加农村劳动力的耕地和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农民收入才有可能保持和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理论分析和别国实践都已证明了这一点,我国的经验也同样如此。从1978年到1984年,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民收入增加靠的是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此后,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农业人口。1985年到1990年初乡镇企业快速增长,提供了1亿多个离土不离乡的非农就业机会。此后则是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对大量的农民工的需求,又提供了1亿个离土离乡的就业机会。近几年城市里出现“通货紧缩”,新增就业机会减少,农民转移到城市非农产业的渠道阻塞,大量劳动力滞留农村。而且,由于生产能力过剩,市场竞争加剧,许多乡镇企业破产,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也回流到农业。这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民收入如果要有比较合理的增长,则“十五”计划期间每年必须在城里为农民提供800万个就业机会。1990年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74%,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13亿,农村人口8亿,占全国人口总数64%.农村人口比重降一成,速度缓慢。
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并维护进城农民的权益:一是解决农民户籍问题。户籍制度不改革,进城农民就不可能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我国宪法赋予所有公民迁徙的自由,农民不应该受到歧视。二是解决土地问题。可在农村实行永佃制,土地产权属于集体,使用权属于农民。生不增、死不减,可有偿转让,促进土地流转和土地市场建设。三是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根据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多、劳动力便宜,应该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较为密集的区段,而这类产业和区段中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可以满足城市就业的需要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目前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在于缺乏金融支持和服务,投融资困难。因此,金融体制改革应促进以中小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政府在财税政策上也应给予中小企业大力支持。四是加快城镇化建设。
三、增加农民收入问题
(一)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
打破农产品市场现有格局,积极建设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充分发挥各地区农业的比较优势。东部地区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提高,逐渐失掉比较优势。让出部分农产品市场给中、西部,从而形成东部拉动中西部农村发展的良
本文由www.FwSir.com收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性循环。如果国内市场分割,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比较优势丧失之后,直接从国外进口农产品,将和国际市场形成循环。而中、西部农村无法分享东部发展带来的好处,东、中、西部的差距就会不断拉大。政府应积极推动诸如市场中介、信用、法律等软环境的建设,诸如道路、通讯、运输、仓储等硬环境的建设可由各级政府财政支持,或由国内和国际民间资本投资。(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现阶段生产能力过剩,通货紧缩,使农村劳动力离土离乡的异地转移和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渠道受阻。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加与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紧密联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的水、电、路等小型基础设施,可以在农村地区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有助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消化过剩生产能力,进而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也有助于改善农村生产环境。只有解决通货紧缩问题,使国民经济恢复正常运转,增加非农产业的投资和就业机会,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才能有序和持续,农民收入才可能有和城市居民大致相等的增长。因此,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也有利于启动农村的存量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
(三)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
加入WTO对我国农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粮食科研特别是水稻科研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而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科研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某些地区、品种面临着国外进口产品的竞争压力,如大豆、玉米、小麦等土地密集型产品。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的科研支持力度,促进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合作,改善品种和质量,达到国际市场的要求,帮助农民把握住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发展机遇,增加收入。
四、财政体制问题
农村税费负担与现行财政体制有一定关系。现行分税制下中央财政将多数规模较大、征收成本较低的税种集中在自己手里,属于地方财政的都是小税种,且难以征收。地方财政也缺乏必要的'税种选择权、税率调整权及一定条件下的设税权。目前乡镇一级政府承担着许多中央政府的实施任务,却无相应的收入来源,加重了农村的税费负担。
我国政府间关系尚未理顺,责权利不对称且缺乏法律约束。财权的划分应以事权为基础,根据公共产品的不同性质,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再相应划分财权,并在程序上予以规范化、法治化。这是国外的普遍做法,也是成功经验。目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责比较混乱。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是一个历史问题。中央政府事无巨细,样样干涉,管不了也管不好。地方政府则成为中央政府的附属、缩影,无独立意识也无独立地位,往往不对本级负责,而只对上级负责。在这种状况下,一些本应由中央政府承担的职责转嫁给了地方,而一些应由地方承担的职责,越俎代庖。其次,地方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过多。市场经济国家一般为三级或准三级架构政府,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为五级政府。相应地,地方财政也层级过多,且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地方各级政府职责模糊、交叉,而且省与省以下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往往比照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责权较多地集中于省级政府,事权却大量下移。 因此,需要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在完成政府职能和角色转变的基础上,适度简化政府层级。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属于全国性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事务,管理权限划归中央;属于行政区域内的地方性事务,管理权限划归地方;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的事务,分别不同情况,明确中央与地方各自的管理范围和责任。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责权的前提下,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财税领域的分工和职责。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税基、一级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的原则,构造完整的多级财政。同时,不断完善自上而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财政体系。
五、规范政府税费问题
(一)取消农业税,逐步建立一元税制
最近国务院作出降低农业税税率并逐步取消农业税的决定,以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经济。但从长远看,应建立一元税制,将农业税并入统一的税收体系,彻底解决现行二元税制弊端。近期来看,我国依靠从农业提取积累支持工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已经过去,20我国农业总产值占整个GDP的比重为15.2%,当年农、牧业税收收入总额为285.8亿元,如果包括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和契税则为481.7亿元,当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7213.49亿元,即使把农业各税都提高一倍用以支持工业建设,也只不过能使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3%.农业税占政府财政收入比重很低, 年农业各税只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5.6%,取消农业税应当可行。20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总额为7332亿元,如果取消农业税,地方政府减少的税收由中央政府以专项转移支付补贴,则中央政府要增加的转移支付也只有6.6%,财政可以承受。
(二)规范农村收费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税费各有定位,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财政收入形式。税收服务于公共产品,费则主要服务于准公共产品。规范的财政收入机制应税费并存。收费曾是农民沉重负担的重要原因,在农村税费改革中,“三提五统”等不合理收费已经取消,但合理的收费也还是必要的。合理收费应予以保留,并纳入预算内管理。
参考文献
(1)秦 晖《并税式改革与“黄宗羲定律”》,《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2年第3期。
(2)唐仁健《对农村税费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探讨》,《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12期。
(3)吴青山、叶 青《走出农村税费改革怪圈要靠制度创新》,《税务研究》第7期。
(4)贾 康、白景明《中国地方财政体制安排的基本思路》,《财政研究》20第8期。
篇5:我国专用汽车深层次发展问题探析
我国专用汽车深层次发展问题探析
针对我国专用汽车发展的需要,分析了专业化生产和加快调整产品结构等深层次发展的问题.这是企业发展和行业发展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作 者:韩林 HAN lin 作者单位:河南红宇机械厂,河南,南召,474675 刊 名:专用汽车 英文刊名:SPECIAL PURPOSE VEHICLE 年,卷(期): “”(2) 分类号:F713.52 关键词:专用汽车 发展分析 专业化 产品结构调整篇6: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企业伦理学力作--评《现代企业伦理学导论》
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企业伦理学力作--评《现代企业伦理学导论》
由窦炎国教授等人撰写,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企业伦理学导论>是当前我国企业伦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伦理建设中的种种问题,在内容、方法、体系及观点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堪称企业伦理研究中的.一部创新之作.综观全书,其鲜明的特色及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 者:赵玲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刊 名: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UZHOU(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0(3)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篇7:对减轻农民负担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对减轻农民负担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我国农民负担沉重主要是由于长期实行的政策制度造成的。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农民 负担沉重问题,必须对直接加重农民负担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予以废除和改革:调整 “挖农补工”政策,消除人为剪刀差;废除城乡隔离政策,取消“双重标准”;深化税 制改革,统一城乡税制。城乡居民应在承担国家税收和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享有平 等的“国民待遇”。农民负担是指农民向国家、集体和社会无偿支付和承担的一切费用 、实物、劳务和压力的总和。农民负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 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存在农民负担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曾 几何时,农民负担沉重曾一度发展到“不堪承受”、“民怨沸腾”的程度。如此严重而 尖锐的农民负担问题,这不能不引起人们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笔者认为,我国农民 负担沉重主要是由于长期实行不合理的政策制度造成的。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农民负担 沉重问题,国家决策层应该从更高的层次上、更宽的`视野上、更有力的改革上述行政策 设计和制度创新:对那些人为制造城乡有别、工农有别、农民与市民有别的“双重标准 ”、直接间接加重农民负担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果断地予以废除和改革,使农民作为 共和国公民在负担国家税收、享受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接受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劳动就业 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一、调整“挖农补工”政策,消除人为剪刀差
建国后,我国照搬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实施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为了确保工业化优先发展所需的原始积累,国家从1953年开始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 政策,人为地实行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隐蔽地获取工业化所需的原始积累资金,这 种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一直持续到现在。尽管1985年国家改农产品统购统销为合同订 购,但政府凭借行政权力下达订购任务、垄断主要农产品收购市场和价格的基本方式并 未改变,剪刀差依然存在。据测算,1954――1978年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民手中获取51 00亿元的巨额资金;1978――1991年剪刀差累计已高达12329.5亿元,相当于同期农业 生产总值的22%;1987――1991年每年剪刀差绝对额高达1000――1900亿元,成倍高于 改革前的数额,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剪刀差还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每年剪刀差绝对 额都在1000亿元以上。这说明本来还很贫困的农民每年还要通过国家“挖农补工”的剪 刀差政策向工业、城市和市民支付高达1000亿元以上的负担。这种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 换所形成的价格剪刀差,给农民造成的负担时间之长、数额之大,在历史上都是绝无仅 有的;对于至今仍在为温饱问题而与大自然苦苦抗争的中国农民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 。但大多数农民并不清楚个中缘由,因为这种农民负担方式和方法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特 征,在农民看来,国家的统购或合同订购任务就是“公粮”,而“皇粮国税、天经地义 ”,何况国家还是付了钱的(尽管农产品收购价格大大低于其价值、甚至大大低于成本) ;再加上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和高压控制,故而未能引起农民外向的强烈不满。但这种 隐蔽地加重农民负担的做法却是以农民的长期贫困和农业的长期落后为代价的。
建国后我们在选择优先发展工业化战略时,曾将工业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在工业化 初期阶段,实行“挖农补工”,农业支持工业发展;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实行“农工自 补”,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在工
[1] [2] [3] [4]
篇8:读《史话》有感:客家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读《史话》有感:客家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侯月祥
读罢《近代梅县史话》出版(以下简称《史话》)一书,心情异常激动。近百年梅县史就在眼前,这是一部关于梅县的力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介绍客家历史文化精品佳作,对于构建客家学具有现实意义,将发挥一定的先导和示范作用。
《史话》一书,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集徵资料用力甚勤,详细丰富;人事记述脉络清晰,详略有致;谋篇布局思路灵活,层次分明。其中一大特点是整部著作大部分内容是通过具体记述人物与事件,以史带人,以人证史,倾力增强史书活力,一扫史书刻板弊端,增强了梅县百年史的真实性、生动性、可读性,读后产生恍如历史就在身边的亲切感。
《近代梅县史话》书内图片――铁汉楼
作者跳出“复印式”“复述式”研究的弊端老套,参考大量党史方志、个人著作、报刊及民间资料,特别是个人信函、记录、物件等,参考书近80种,结合田野调查、口述史,史料深沉厚重,人事活跃,具有充盈的生命力。书中披露了不少新发现资料,填补了空白,进一步细化了原有史料,澄清了部分传闻,纠正了民间误传的说法。著述历史功夫在史料,史料没有突破,观点亦难以突破。
《史话》一书,有关当年朱德、林彪等到梅县情况,过去老一辈县人多有传说,但众说纷纭不一;对“五甫闹梅州”传闻也很多,但说法互相矛盾不少;抗战时期4位日本飞行员在梅被歼灭,坊间各有故事。如今,不少类似问题在《史话》一书中,都有实实在在的权威记述,否定了一些不实传闻,修正了相关史实,还原了历史真貌。
《近代梅县史话》涉及内容――中华新报上刊登的《梅州》杂志出版消息。
《史话》一书,充满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摒弃了陈旧观念。对各历史时期在梅县建设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士,包括当年国民党一些军政要员、民主人士、社会贤达、工商巨子、侨领等,涉及人事众多,记述不薄,客观肯定。历史是公正的,应该还原真实,对他们不应忘记,这也是关系到“史德史风”问题,要客观公正,不存偏见。对部分潮汕民众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迁梅,作者也作了客观的分析,观点新颖独到;对潮汕移民在梅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也如实记述,客观肯定。他们是“客家圈子”里的“客家人”,虽然人数不多,如今也溶入了客家社会,那是历史进程中的`社会现象之一,应该留下历史一笔。
注重记述史实的细节,也是《史话》一书的特色。在梅县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发生过不少历史大事。对这些大事的记述,作者智慧地采用了不少细节的记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清末梅县“办团练勇”、梅县籍青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孙中山到梅县松口、红四军来梅、梅江桥建造等,通过细节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历史场景,笔锋特别,活灵活现,读来不厌,印象隽永。
《近代梅县史话》涉及的地方――清凉山约靡皆悍尾×蒲院遗址。
《史话》一书的发行,在构建客家学中具有特别意义。梅县是客都梅州的核心地带,是最具客家元素、客家印记的地区,文化资源底蕴丰厚,人文思想丰富。客家学研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开展追本溯源式的研究,把客家史搞清楚搞透彻,特别是一些历史的细节,宜细不宜粗。
《史话》一书可说是一部区域断代史。断代史研究是历史研究中一个基本方法,值得提倡。细化研究客家史很有必要,也是应该的。客家史研究已经取得很大成果,但也还有许多“结”要解,有许多“秘”要揭,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们暂且不去追求学术的顶峰,而是脚踏实地,做好历史研究的基础工作。希望梅县区的实践能成为一个先导和示范,推动梅州市各县(市、区)也能撰写自己的客家史,通过积累,深化客家研究,构建客家学。这项工作特别寄望于年青的专业或者业余研究者。
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让人明智”.后人要继承前人创造的一切,包括他们创造的成就与经验,也包括他们遭遇的挫折与教训,让后人少走弯路。《史话》一书的作者以严肃的历史观,发扬文化自觉和学术担当精神,运用史料的熟练和文字驾驭能力,完成了《史话》这部力作。相信这部书会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普及历史读物。
对该书的出版谨致祝贺,是以为序。
序作者为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副巡视员,广东省地方志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篇9:公司制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与解决方案论文
公司制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与解决方案论文
一、公司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国有股股东行为不合理
1995年以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的逐步推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化改造,在改革产权制度、实现产权多主体多元化,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制衡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主要从企业产权层次上完成的公司制改造,并不能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部任务。从改革实际情况看,试点企业的改制工作发展很不平衡,很多企业的公司化改制,只是形成了公司制的“外壳”,而没有形成公司制的实质和内涵。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不明显,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改制前企业资源的不可流动性所造成的.大量积淀因素如企业冗员、不良资产与高额负债、企业办社会等历史遗留问题需要逐步消化。这些问题大多是在近二十年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积累起来的J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化。但这些问题不解决,公司制企业就不可能放开手脚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其效率优势。
然而还有另~类在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它涉及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更深层。从现象上看,经过公司制改造以后的国有企业仍然有两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并且也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途径二第一是通过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好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责权利关系‘,规范好经营者行为的问题。第二是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国有资本的流动与重组,通过资本在企业间灵活的进入与退出,提高国有资本
的保值与增值能力,强化国有资本的市场竞争力。
第一个问题要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但公司治理结构怎样才能完善?改革按目前的思路发展,公司治理结构能不能完善?改制企业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仍然是按照旧模式、老办法建立的,即董事长、总经理均由上级党委首先决定,由行政部门任命,顶多在股东会或董事会上走走形式过过场,企业经营者的“官员”身份始终未能真正转变。改制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本来应该是权责既十分明确,又能相互制约和制衡的,有制约和制衡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各负其责地工作。可是我们在公司制改造过程电普遍推广的却是董事长、总经理“一肩挑”的做法,企业领导层的矛盾固然减少了,但公司治理的制衡机制也始终不能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经理阶层有一套包括工资、奖金、股权、期仅在内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但这些机制在我们的公司制企业中推行却困难重重,企业家的收人与其经营绩效很难真正挂钩,更不用说与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剩余了。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与约束机制包括了企业内部(通过公司股东会)和企业外部(包括法制约束与市场约束)两个层面,但目前我国改制后的国有企业,这两个层面的约束机制都不健全。我们的企业经营者们制度规定的权力不算多,但实际拥有的权力相当大,由于事前监督机制的薄弱,“企业家”滥用权力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经营者“机会主义行为”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更是巨大。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仍然在埋怨政府放权不够,干预过多。看来,公司制改造虽然从法律上构造了企业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但是由所有者与经营者共同订立的公司合约并没有处理好企业的“剩余权”分享问题,双方当事人都没有找准自己在企业的适当位置。
第二个问题要靠资本市场的发育完善来解决,但目前资本市场发育的最大障碍就在国有资产的流动性和可交易性太弱。资本市场的发育最终靠足够数量的
资本在市场上的交易与流动,需要全体投资者的积极参与。在绝大多数国有资本不
[1] [2] [3] [4] [5] [6]
篇10:影响油田安全生产的深层次问题分析与探讨
影响油田安全生产的深层次问题分析与探讨
1 影响油田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来,中石化油田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总体上保持了稳定的安全生产形势.但从事故发生的规律来看,距离科学发展观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作 者:孙庆梅 韩莉茹 姜军 Sun Qingmei Han Liru Jiang Jun 作者单位:孙庆梅,Sun Qingmei(胜利石油管理局审计中心,山东东营,257000)韩莉茹,姜军,Han Liru,Jiang Jun(胜利油田分公司胜利采油厂,山东东营,257051)
刊 名:安全、健康和环境 英文刊名:SAFETY HEALTH & ENVIRONMENT 年,卷(期):2009 9(6) 分类号:X9 关键词:油田 安全生产 安全发展★ 行为心理学书籍
★ 销售心理学课件
★ 销售心理学读后感
【深层次探讨人生问题的一部力作-读《人生哲学导论》(通用10篇)】相关文章:
大学物理答案2023-01-25
必读五本的青春励志的书2022-06-25
和合学与21世纪文化价值和科技论文2022-04-30
关注环境与健康,促进环境科学专业发展论文2022-10-09
童年的秘密中学生优秀读后感2022-12-04
居住环境与科学关系的探讨论文2022-05-15
药物制剂专业导论课总结报告2023-03-26
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论文2023-09-12
介绍五本很好看的书籍2022-08-15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构想及措施论文202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