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探幽优美散文

时间:2022-05-25 01:27:1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杏花村探幽优美散文(推荐10篇)由网友“少女盆栽”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杏花村探幽优美散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杏花村探幽优美散文

篇1:杏花村探幽优美散文

杏花村探幽优美散文

浅冬,桃花不来,杏花不开;有雨,极似断魂时节。恰逢同学来,相邀同游杏花村,这倒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擎一柄雨伞,入园,我们把尘世的喧嚣抛在墙外。在这“天下第一诗村”里,我极力迈出诗意的脚步,踏上杜牧曾经走过的麻石道。道旁浅枝高木,俱翠绿披身,浓郁葱茏;隐现不明的小溪,潺潺有声,诗意地流淌。行走间,微雨湿面,空气清新,顿觉心旷神怡,俗念殆尽。

沿路,那些古老的井圈、石凳、石磉,俯拾即是,莫不彰显这个村庄悠远的年轮。顾盼间,我们望见近处那一面墙,工整地镶嵌着一排碑刻,皆字迹斑驳,古朴而凝重。其一残,本为“杜牧”的落款竟成了“土牧”字样,反而给人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残缺,本为憾事,但在此处,反而成就一种美,一种真实无欺的美。

惊叹间,瞥见那一轮石碾,如满月,静静地歇在圈定的石槽内。耳里宛若有声,“嚯嚯”轰鸣,似远天滚动的旱雷。正是眼前这石碾石槽,“嚯嚯”滚动,推动日月乾坤,把一个杏花开满的村落从唐朝一路推来,一直推到我们面前。沿着它的印迹,我们让思维和脚步逆时跟进。

于是,我们来到“古井院”。这神秘的古井,是杏花村里最具资格的`正宗原居民。麻石质的井圈,刻录着岁月光顾的痕迹,光滑,不失深沉;那井中的清泉,沿着唐朝的水路汩汩而来,质地明澈,甘醇诱人。提起那只木桶,我感觉装满了千年的风月。一种无法承受的重,让我心慌气短起来。杏花村的先民,正是用这一根绳索,凭此一吊木桶,汲取大地深处的精华,和着杏花的弥香,酿制出甘醇绵厚的绝世美酒,让晚唐池州刺史杜牧,禁不住一番畅饮,而后诗兴勃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名传千古的《清明》诗甫一推出,便引得历代多少文人墨客按捺不住热辣辣的情怀,趋之若鹜,纷至沓来;为杏花,为杏花村,为杏花村酒。

闻着酒香,我们来到村中的酿酒坊。我央求酿酒师傅让我来一次操作,却发现西装革履的我,像一个套着戏装的舞台小丑,与这古意的酒坊格格不入。同样,在古色古香的陆舫、焕园,我感觉自己又像极了一个精致的玩具娃娃,浅薄而幼稚。那些徽派建筑的老屋,皆粉墙黛瓦雕花窗,飞檐翘角马头墙,把岁月的沧桑,把历史的厚重涂抹得无处不在。推门而入,旧式的厅堂里,光线昏弱,板壁黯然,似乎随时会走出一位长袍马褂的管家来。按住心跳,小心翼翼地踏上古旧的木楼梯。楼梯扶手黝黑,那是岁月熏陶的结果;楼梯扶手发亮,这是岁月打磨的结果。脚下“吱吱呀呀”地响,我猜,旧时的老爷、太太、小姐大概就是如此踩着黑暗的影子上楼的吧。

清初,杏花村人郎遂编纂《杏花村志》,成为全国唯一收入《四库全书》的村志。怀着一种虔诚的敬意,我们走进“村志馆”。立时,我被那些农耕时代的器物所吸引。斗笠、蓑衣;木犁、耖耙;风煽、水车……无一不让我感到亲切和熟识,仿佛是刚刚用过放置于此一般。看到它们,脑海里不由得闪过这样的情形———房舍俨然,道路阡陌,田园成片,桑麻相间,炊烟袅袅,酒幡飘扬……

是夜有梦。雾气如岚的杏林深处,嫣红点点,笛声悠扬,一位婉约的古典少女,提一壶杏花村美酒,笑靥如花,袅袅婷婷走向繁华的池州街头。

篇2:探幽南山夜优美散文

探幽南山夜优美散文

僧也似的几个苦吟者,串门相约,要作三亚一日游,邀我同行。我凭着爱慕三亚景致的纯真,怀着恬淡的心情,陪同他们作着快意的旅游。

我们乘坐中巴,从东而西,先去亚龙湾,在那里观看海,赞美那里的蓝天、白云,欣赏那里的碧海沙滩和如画的园林。回转大东海,沐浴暖烘烘的阳光,享受甜丝丝的空气,追逐飞奔的螃蟹,抚弄柔情的银沙,在那里尽情了一番,又登上鹿回头,在鹿山聆听美丽的传说,课读人间天上珠联璧合的浪漫,重温黄金花季的乐陶。涉足三亚湾,在那里寻访三亚的历史,感受三亚的变迁,品味南国滨海蜃楼的款款风光。

游览天涯海角。地老天荒的天涯,那时是路不通,石零乱一,#京远,瘴疫猖獗鬼门关,是多少贤臣将相被眨流放之蛮荒,是多少游子断肠思乡的边陲角落。

一批批被逐的官宦,他们不顾仕途的失意豁达大度,在这所谓南荒之地传播中原文化,天涯海角就是从洪荒的古老走过来,像荷蕾出浴一般,避开污泥浊水,扔掉荒蛮险恶,拔萃神州南疆,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奇观。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为了发展天涯文化后来的天涯人又开拓创新,策划加工,整掉零乱的荒芜,铺上葱翠的草盖,栽种如烟的花木,以鲜红艳丽的花园锦簇展示生命的辉煌。又举力“天涯观灯赏月节”、“天涯婚庆节”,等文化活动,让天涯文化光照神州。

当我们到达南山时,夕阳正西坠,南山在夕照中,整个子披霞带彩,如梦似幻,既显得十分秀气,又格外妩媚。我们在园门下车,首先映入目帘的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佛教用语。

进入景区时,天色已昏暗。淡淡的黄昏,平和又温柔,慈祥地笼罩着整个园林。我们走着黄昏的路,空气中散发着浓浓的草香、花香。这些天香是大自然百般酿造的精华,它清芬宜人。

夜临了,鸟归林,整个园林鸦雀无声。在这静谧的夜晚,我觉着风丝儿软软款款地拂过皮肤的惬意,风丝儿足以荡涤胸襟,扫除心中阴霾,助益于混乱思绪的沉淀,清醒地感受到珍贵得出奇的祥和、宁静、温纯。这是我对南山真实的夜的感受。南山在真实的夜的神秘中,走进了我的心田,成为我心灵深处的.精神归依,便感到一种安慰。如此精神归依,往往被懒惰者忽视,名利者抛弃,我却对它情有独钟,心有向往。因为从心灵深处寻找一种精神寄托,求得一方纯静的、宽容的、和平的精神田园,也是常人应当追求的。

夜深了,夜静得好听天籁。这时从远远的山下传来微弱的涛声,伴随着啁啾的蝉声,惊断了我沉思的种种,如梦初醒地凝望着如水的凉月,作着昔人望月思乡的感伤。这思乡之情勾起我寻梦故园百态,追忆少时浪漫的童真。同时又企图从冰轮中发现什么神秘的、绝纱的、梦幻的。这些种种一直诱惑着我,牵引着我的往向。此时身入化境,心弦便荡起神秘的心曲,高吟低唱:“一轮玉洁好丰韵,倾倒世间景物华”。礼赞一轮晶莹秀丽的月娘风彩,追求冰清玉洁的人生冰心。

南山的月,清光溶溶,月魂幽幽。南山的踏月人流连久久,迷恋深深,真是不想归庐的恋月人。

篇3:探幽大峡谷散文

探幽大峡谷散文

或许是性格使然吧,自己的内心其实从小就潜藏着一种冒险探幽的意识,小时候极喜欢像男孩子一样展现勇敢无畏的个性,爬树掏鸟蛋、下河摸鱼虾、玩倒立、拿大顶,这些都不在话下。长大后,文静的外表下,隐藏的却依然是一颗不甘平淡、追求极致、向往完美的爱幻想、爱挑战的心。

喜欢旅游,喜欢用脚步丈量快乐;喜欢摄影,喜欢用镜头记录美好;喜欢挑战内心,喜欢征服自然,喜欢做别人不敢或没有勇气尝试的事情;喜欢与自然贴近呼吸,感受一份超脱凡尘的轻松惬意,并且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用文字抒发情怀。

出于一种简单的爱好,每次出游回来,总会记录一下心得,整理一下记忆中的景色,把它们变成文字保留下来,不管好与不好,都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体验和经历,也是岁月的长河里那沉淀下来的点滴回忆。

国庆节的那天清晨,在朦胧的薄雾中,我们启程前往邢台大峡谷游玩。这是我斟酌选择了很久才终于敲定的出行景点,原因有二:一是孩子假期短,开学当晚就面临月考,不想让他太累。二是这个景点是峡谷群,旅途又比较近,又有点探险探幽的意味,比较适合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是我喜欢的景点类型。

很庆幸我们这一天出游很顺利,没有遇到传说中的堵车及景区拥堵的景象。这要得益于我们比较明智地选择了非热门而又路途较近的景点,一天下来,轻松而又愉快,丝毫没有电视新闻里国庆假期那人山人海如潮涌动的纠结场景。大概人们都涌向了那些著名的景区吧,而我们选择了原生态的自然山水,没有过多人工雕琢的痕迹,却似人间仙境般宁静优美。亲近自然,放松心情,在广袤的山野里享受清爽的呼吸,在高山峡谷中体验挑战自我的乐趣,感受自然的博大与个体的渺小,以及由此带来的无我境界。我感觉这样的游玩要比在人群里看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拥挤场面要好得多。

经过一路颠簸,我们来到了这个有着一丝神秘色彩的大峡谷入口处。这个景区大门有别于他处的一个特点,是它连接着一条悠长的峡谷,峭壁断崖,绵延如双峰对峙,又如神斧劈山而成的奇观,非常幽深而有吸引力。首先我们要经过一条长长窄窄的名叫长嘴峡的峡谷进入到景区里面。

这条峡谷的特别之处,除了它的峭壁如削、狭窄蜿蜒之外,它最抓人眼球的还要数峡谷顶峰上那三座惊险的横跨两山之间的桥梁,仿佛横空建在半中央。其中有两座是即将竣工的高架桥,它们的两端分别连接着两个穿山隧道,那个细些的桥应该是个临时的吊桥,大概是为了方便修建方在两山之间顺利通行吧。从远处谷底仰视山顶,看到的只是两粗一细的三条横线,在两山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三”字,感觉异常壮观和不可思议。谷底就是通向景区的道路,为了确保游客安全,这高架桥下面的道路上设置了钢架结构的安全通道,像走在一个长长的廊桥里,一侧是峭壁崖体,一侧是清清溪流,而溪流就在另一侧峭壁的山崖下静静地流淌着。据说此处的水泥道路以前曾经是一条溪边小路,水大的时候,游客在此需要踩着石头穿行,想来比现在更富有原生态色彩。

试想,在这幽深的高山峡谷里,小溪唱着欢快的歌谣叮咚流淌,野花争相点缀寂静的山谷,人们小心翼翼地踩着水中的石头,手里握着一捧芳香四溢的野花,说笑着,开心着,一不小心还有可能会湿了鞋子。这个情景,该是怎样一副山水和谐,自然酣畅的游玩画卷呢?

人走在谷底,在两侧峭壁丹崖的点缀下,感觉自身异常的渺小。一侧山崖与道路的中间,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很多小小的断崖形成一个个小小的微型瀑布,吸引着游人拍照留影,哗哗的流水声像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在山间回荡。置身其间,有种回归自然的淳朴清新的感受荡涤在心中。

我们的导游李导是位很可亲的中年导游。在车上时李导曾自嘲地说,人们通常认为导游都是很年轻漂亮的小姑娘,而她自己既不年轻也不漂亮,可能让大家失望了。其实不尽然,对游客来说,亲切有责任感的导游才是好导游。李导说她其实有自己的稳定工作,做兼职导游也已经很多年了,那些忽悠游客消费的事从来不做。她给我们介绍了这里的特产,告诉我们外出旅游哪类东西该买哪类东西不要买,还说这个地方是革命老区,特产也不贵,大多是一些山果及山货类,如果想买一些带回家就权当是给老区人民做贡献了。

她沿途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景点情况和来历,比如半途中的那片静谧山水——秦王湖的典故;比如和大峡谷相邻的有着“中国爱情山”美誉的天河山景区;再比如大峡谷景区现在是一片松柏林的八路军被服厂旧址;还有那曾经修建了一半,后因苏联撤回而搁置,最终又在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下修建完工并投入使用的水库等等。这些资料在网上是查不到的,通过李导的介绍,我们对这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那些神秘的传说,遥远的历史故事,在李导的口中娓娓道来,如春风拂面,如细雨润心,给我们增添了一丝真切的向往。

从长嘴峡进入,一路幽径来到龙泉飞瀑,因为已经过了雨季,瀑布的水不太大,小小的细流飞瀑倾泻而下,落入一潭碧水中,日久天长在飞瀑落水处形成一个明显的圆形水洼。旁边上山的钢板台阶曲曲弯弯,陡峭蜿蜒,据导游说共有365个台阶。此处的一面山体呈自然弯曲、微微凹陷的峭壁型,高耸入云,犹如冲天巨壁,气势磅礴。

这巍峨的山体下方,矗立着一块有着水波纹图案的巨石,是这里常见的“水流波痕石”遗迹。景区内的石板道路上随处可见这样的波痕石,具体它们铺就于什么年代,想来也是无法考证的。在这大山里,随处可见这样奇特的石块和石板,有着清晰可见的水波纹痕迹,纹络或细腻或豪放,都美得令人遐思翩翩,仿若远古飘来的'一团疑云,让人无法想象这山石经历了怎样的一种痴情,才能如此深情地将流水深深地刻印在它的骨子里。

上行,流水峡的入口不远处有一个仅有几户人家的小村落,名叫盘顶村。这里山水环绕,流水叮咚,溪流从这些有着高高石阶的房子前潺潺流过,日夜吟唱着不老的歌谣奔向远方。金黄色的落叶随波飘荡,在卵石的衬托下,宁静的犹如梦境里的景致,仿佛是自然之笔绘就的一幅生动油画。忍不住设想:这里的夜会是什么样的呢?这夜里的山村人家该是怎样的一番温馨场景呢?还有这日夜不停流淌的山间溪泉,它千百年来不知疲惫地把生命的蓬勃生机带给这山谷,这是怎样的一份情怀啊!峡谷、溪流、人家,组成了这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告别那棵百年核桃古树,穿过盘顶村和那即将收获的丰硕青纱帐,就到了流水峡的入口。这是我们穿越的第一条峡谷,后面还有黄巢峡一线天和竹会峡,流水峡和黄巢峡是景区的精华部分,最美的景致都集中在这两条峡谷内。

流水峡内常年流水潺潺,两侧峭壁直立,几欲封顶,仰望天幕,仅留一条亮线在头顶,称得上是原生态的世外仙境。走在峡谷内,脚下流水潺潺,乱石遍步,溪流叮咚,凉风习习。若是盛夏时节游览此地,定会凉爽无比、惬意醉人,堪称天然氧吧、避暑佳境。流水峡内分布着很多大小不一的石块,潺潺溪流就从这石块和卵石之上叮咚流过,没有路,只能从溪边游人踩踏出来的小道上走过或踩着大大小小的石头过河。据说在雨季,峡谷两侧常形成规模不等的瀑布,想想就觉得壮观,可惜我们没能见到那一盛景。想来那水量一定会远远大于现在,估计连路都没有了,成了湍急的河道,搞不好还得淌着水过河。而如今时值金秋,水量已经成了细水长流的浅滩,柔媚的犹如温柔的女子。

邢台大峡谷又称邢台峡谷群、太行奇峡群,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邢台县路罗镇贺家坪村,由24条峡谷组成,最有名的要数长嘴峡、流水峡、黄巢峡和竹会峡。关于黄巢峡这个名字,据说当年黄巢为发起农民起义就是在此地招兵纳将的。黄巢峡地势险要,是晋冀往来要塞之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黄巢峡内谷幽山奇,清凉潮湿,两侧崖壁高达150米,而宽度却只有1—2米,这里的岩石呈朱红色,在流水及山间渗水的作用下光滑红润,透着粲然的光泽。由于峡谷内潮湿阴暗,苔藓丛生,密集的小小飞虫充盈在空气中,密密地布满了整条峡谷,无所不在。一条狭窄的山阶小路在曲径通幽的峡谷内蜿蜒而上,几乎占据了峡谷宽度的一半,而另一半则是细流潺潺,水声叮咚,砂砾卵石密布在谷底,浅浅的水流自上而下欢快奔流。而且地势每上升一段就有一个微型瀑布如一缕白纱般悬挂在眼前,有瀑布之处,通常都有一块巨石,横亘在山路与崖壁之间,溪流从巨石的一侧穿过,哗哗的白浪顺势直下,别具一番风味。峡谷尽头的最窄处,细长如一线天,有奇木古树自山崖边自由地生长,或张扬或内敛,都尽情释放着自然的魅力。山涧野花齐放,草木丛生,空气湿润,仿佛天然的空气加湿器,润泽着浮躁干涩的心灵。

穿过黄巢峡一线天,走过成片的原始次生林,上上下下翻越了好几个山头,便来到了竹会峡的入口处。传说当年黄巢起义时,与朱温在此地会师,故得名竹会峡。这条峡谷内流水很少,多为崎岖不平的谷底石板小路,有的地方非常险恶难行,地势由高到低,逐渐通往峡谷之外的山下。

金秋时节的大山里,各种各样的野花绚烂地展示着各自与众不同的风采,漫山遍野,五颜六色,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让人忍不住驻足观赏。这其中品种最多的要算是野菊花了,它们大小不一,种类各异,有粉色的,有黄色,有白色的,还有粉紫相间杂色的。我最喜欢的应该是那种紫蓝色类似于“勿忘我”的叫不上名字的野花,透着一种明媚而低调的美感,又有着薰衣草般浪漫执着的意境。采上一大束颜色各异的不同野花,心情陡然间变得如花般明媚灿烂。山上不时飘起阵阵雨丝,抬眼远望,远山被一层浓雾笼罩着,若隐若现。近处花香弥漫,远处层峦叠嶂,都被这秋日的山野渲染的迷蒙而深情。

本想趁此机会好好欣赏一下漫山红叶,却只看到了一簇枫红,很多黄栌树都还羞答答地只展示着一抹晕彩,未曾将它们炫目热情的红霞呈现给游客,那层林尽染的景象好似晚到的嘉宾,迈着轻盈的步子不疾不徐地姗姗来迟,不免让人生出一丝失望和遗憾来。

下山途中,再次看到景区入口处峡谷顶端两山之间的那两座高架桥,已经能够从迷蒙的山雾中隐约看出它的容貌,两端的穿山隧道入口那青白色的拱形桥洞也隐隐可见。无论从哪个方位俯瞰,都感觉这样艰险的工程难度大得不可思议,而将高架桥横空架设在半山之巅穿隧道而过,又是未曾亲眼所见的一件奇特事,人类无穷的创造力和科技飞速发展的轨迹在这项工程上可谓窥一斑而知全貌。

探寻了大峡谷的幽深与静谧,带着一颗被清新山风及雨露荡涤过的澄澈心扉,一路轻松畅快地来到山下。走在通往长嘴峡的谷底山路上,路还是那条路,溪水还是那么清澈,峭壁也依然巍峨肃穆,只是我们的心,已没有了来时的好奇与神秘,而是把满满的来自于旅行的收获装入了心灵的行囊。与自然为伴,与山野相拥,与这原生态的太行峡谷群倾心低语,那散落于高山崖壁、峡谷溪流之中的我们的足迹,将与这里永远同在,也将在我们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痕迹。

旅行归来,对大峡谷的这场探寻却有着一丝意犹未尽的感觉,倘若能再多一些惊险刺激的元素在其中,好像更符合自己心底里潜藏的那种想往。但大峡谷纯朴幽静的自然风光还是令我们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带着一颗敬畏与深情的心走近大自然,大自然也会把它所有的美丽毫无保留地回馈给我们。

篇4:杏花村的散文

杏花村的散文

诗作里杏花村公子吟哦了好几遍,小楼月色一席落款儒生的纸砚,停笔罢墨叹几度把酒无眠。纱灯捋下有她和十里荷花的画卷,绿丝红袖笑颜一如当年,白衣公子落笔轻描,佳人碎步轻移,回眸柳上纸鸢。

杏花村三月店家正挂酒旗,公子玉扇雕车,还着兰衫一袭,自称小生年方二八,家居兰溪;十年寒窗,此番长安求取功名。

休问牧童,酒家公子莫虚此行。此间杏花绝胜涵水芙蓉,墨轩旁细酌慢饮。看溪上浅草青青润没马蹄,浣女晨砧声声捣衣的.沙堤,看不透草色迷离如烟,垂柳上鸟儿正休憩,等谁蘸墨平纸时柳帘频啼。

谁家女子羞落桃花一池,惹研磨的公子凝眸思量不肯题诗。莺飞草长东风去年时候,尚欠姑娘素鸢一支,如今绿胭一半故里花草正浓,一如当时,为谁素手旋丝,碧柳上飞鸢浸墨画纸,公子凭添十里荷花,与姑娘画像旁醉笔题字。

玉带十年,别着姑娘西亭依依的香荷,疏月静影,别时素华如练漫溢亭阁。韶华一去,淡没一路泪奔长安的车辙,挑灯未成的刺绣,公子还残留着,还等姑娘红线,巧绕一座杏花纷飞的城郭。

不成功名誓不还,流芳蹉跎十年,御笔得幸一管墨翰,白衣傲视殿前,公子府邸醉醺醺,呓语还有一个夙愿,杏花村新酒方成的那天,伴他入画的女子与一支断线纸鸢,还念许店家高中时一席酒筵。

今夜长安三月芙蓉正羞,柳如云烟,小村初梢磨花新酿,杏花酒正甜。

年年月华如练,长照幽人,不尽笔墨不肯眠。

篇5:杏花村春游散文

杏花村春游散文

杏花节定于4月4日才开幕,社群早就发了有关杏花节的活动内容。恐自己那天时间不允许,就借用去年杏花节拍的图片,提前囫囵吞枣涂鸦了一些不成熟的诗句,算是交差。

不想,今晨,朋友来电,邀约去杏花村。

此时,我早起刚刚收拾停当,准备出门上班,经她一游说,不由心动了,一时兴致顿起,班不班便不管不顾了,全交与夫去打理,带着小女儿满面春风来到了朋友指定的坐车点。

小城的春天风多,天气阴晴不定,总是困扰着游人的心。今日走出家门,天气格外给力,蓝澈的天空,阳光明媚,走在路上,柔风拂面,景致怡人。天气终于有了春天的模样,心情也开朗起来。

红光村离小城不过四公里路,我与女儿搭上朋友车,说话间,不到十分钟,车就停在了离村子半公里之外。

北方春迟,在节气内春色尚敛,应景的春光很少。一般随着枝头杏花的绽放,才能看到大地上涌动的春色。此时,青青的麦苗已给大地铺上了绿色地毯,柳树、杨树也次第登场,一身绿衣风姿卓然。还有田间地头、村前屋后,一株株群居或独处的一树树杏花,吸引着路人的目光,让人驻足。一些与春天有关的景象都在蠢蠢欲动,慢慢的一点一点在打开,迎接着盎然春意。加我的幼女,我们一行七人,走在这段城郊去杏花村的路上,一路说笑,边走边赏阅着这段乡路上迷人的春光,很快便步行到了杏花村的西入口。

站在村西头,放眼杏花村,一条笔直、宽敞、干净、整齐的道路直通村中央,一树一树繁花,千娇百媚,灼灼绽放,伫立在路两边的树床内。树上红灯高挂,一派喜气洋洋。村舍一溜的白墙、红门、绿卷帘,格外醒目,居民房屋门前,普遍宽阔。

我们从红光村的西头走入,亦步亦趋,漫步在这条干净整洁的大马路上,一边细细观赏花容娇姿、村容村貌,一边摆着POS选景拍照。

连日来的风把小城刮得毛躁躁的,人心也似天气般躁动。却没想到这是上天最好的礼物。走入杏花村才恍然大悟,仿佛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杏花云霞堆积般热热闹闹开满了枝头,它们挨挨挤挤,竞相绽放。朵朵娇艳欲滴,形神兼备,胭脂万点,占尽春风,从村西到村东,形成一条条龙蛇交织的粉白色的丝带,立在半空,飞舞在路两边,沐浴着晨阳,灼灼绽放,烁烁生辉,加之一路满树红彤彤的灯笼高挂,把整个村庄装扮得美奂绝伦,精彩纷呈,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

风吹开了杏花,就把自己变得很柔很软,使我们只能闻到杏花扑鼻的香气,却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此刻的它是显得那么安静温柔,把自己隐藏在枝桠花蕊间,和杏花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偶尔枝头也会蝴蝶般飘落几片花瓣,也许是风一不小心弄的,地面洒落点点杏花瓣,让人看着既怜惜又心疼。

我站在一棵下半截抹了白灰的沧老的杏树下,抚摸着那古老、虬扎、沧桑、黝黑的躯体,一种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无法估量它们的年代,究竟有多少岁了,但可以感知它们经受了怎样的风霜雪雨,经历了怎样的岁月变迁。在杏花村,像这样的杏树很多,它们姿态苍劲,冠大枝垂,,杏花更盛,其躯体的年轮皱褶,沉凝沧桑,印记着生命折痕,记载着这个村庄的盛衰沉浮。它们立在这里,铮铮铁骨般岿然不动,不由让我肃然起敬。

记得小时候,农耕时代的村庄,都是土坯墙,一溜的土黄色。家庭条件好一点的能抹个青灰墙就不错了。在攒粪就是攒粮的年代,家家门前不是堆积土堆就是沙堆。屋后则不是柴堆就是粪堆,门前大多都光秃秃的,有棵遮荫的白杨树就不错,哪有花树。再说那个年代的人,成天忙忙碌碌,就是有,也没那个闲情逸致和时间欣赏。那时候白杨树珍贵,修房子少不了,因此,房前屋后,道路渠边,田间地头,能看到的是绿油油的白杨树。这是我小时候有记忆时,对村庄的最初记忆。

后来,生活条件好转,家家户户门前栽起了花树,梨树或苹果树,家里也有了杏园,村庄的面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白墙戴瓦,墙边院角,搭满了葡萄架。但此时,我已走出了村庄,成了故乡的游子,极少回去。

如今农业机械化,村庄,在改革的春风沐浴下,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如这杏花村,令人耳目一新,不敢相信,社会变革的神奇。记忆里那个落后贫穷的小村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展现乡村风貌,使农村人扬眉吐气的新型现代的城镇化乡村。

我庆幸自己提前来了。我无法想象在杏花节那天,在人海纷呈里,如何摩肩接踵漫步走过这繁花似锦、馨香四溢的五里长街,如何能细赏它们千娇百媚的`姿态,并将它们的容颜在手机里定格,人面杏花相映红。

今天,除了村庄门前一些三三两两的村民和偶尔穿过街道的小轿车,游人极少。这是我们极喜欢的。

因为没有过多游客,村庄显得格外寂静安宁。村庄除了路两边的杏树,别无特别的风景。家家户户门前,地面宽敞,有韭菜园子,还有一些空的,土壤新酥,大概是才种的菜园子,还没出土。更多的空地是为杏花节摆摊设点准备的。游人走累了,可以随意坐下来享受丰盛的美食、饮品、佳酿。当然,这只是我此刻的臆想。今日这些热闹是不存在的,这些是在杏花节开幕那天后才能享受到的,以致女儿口渴了,我们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一个商店,为女儿买了一个优酸乳。

我们是一个个住在火柴匣子里囿于钢筋混凝土里的人,衣着光鲜的俗世烟火里的红尘男女,乍来到这空气清宁的乡村,心境顿开,心的舒爽真是无法言语。

漫步花海,一路走来,兴高采烈着,心潮澎湃着。

行走感叹间,目光再次回到杏花上。凝视着枝头杏花极致的容颜,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落入心间:“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处,别眼看天工。”我不是诗人,也学古人赋风雅颂几句:“一树杏花白,满目雪凝枝。人间万象春,素颜独匠心。”

这条杏花街有多长,我们只顾了欣赏枝头灼灼的花颜,而忽略了它的长度。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从西走到东,再从东走到西,我们走走停停,一边拍照,一边欣赏,亦步亦趋,漫步在这迷人的花海,方兴未艾、意兴阑珊中,一早晨时间疏忽就过去了。末了,我们给了杏花村一个深情回眸,臆想的拥抱,将杏花种植在心里,恋恋不舍原路返回。

篇6:古村探幽散文

古村探幽散文

早上走出酒店,天仍然是灰蒙蒙的,街上到处是积水和枯枝黄叶的狼藉。据预报,婺源今日上午有雾,担心高速路的封堵,无心逗留,即刻打的离开婺源,直奔黄山市而去。在黄山市(屯溪)又换乘了当地的汽车。去往景区的路是在山脚下绕山而且蜿蜒的,有些路段坑坑洼洼,满是泥水,很颠簸。但沿途雨后的青山翠竹、重峦叠嶂,让我忘记了这些艰辛,也好像是前世有约,又好像故地重游,很顺利的就到达了目的地。一下车就看见立在景区门前的一块浅黄色景观大石头,上面镌刻着两个斗大的红字――呈坎,上面还有五个黄色的“A”字。

呈坎村是座落在黄山脚下深山腹地之中的一个古村落,现为呈坎镇政府所在地。呈坎古名“龙溪”,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据当地《罗氏族谱》记载,豫章(今南昌)柏林罗氏兄弟于唐末迁居此地,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来选址、布局、建设,并改“龙溪”为“呈坎”。呈坎四面环山,“众川”河绕村而过,“枕山、环水、面屏”, 从地理选址到人文建设巧妙的构成了内外八卦的格局,使呈坎成为中国古村落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也许是“风水”的关系,呈坎历史上科甲不断、英才辈出,先后涌现出一大批高官、巨贾、诗人、学者等。苏东坡在《罗氏族谱》题辞中有“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的评说;曾因罗氏家族名人辈出,朱熹来呈坎后曾写诗赞誉说“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

目前,呈坎是全国独一无二保存完好的明代古村落,还有宋、元、明、清历代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群。这里汇集了徽派不同风格的建筑,尤其那些巧夺天工的石雕、砖雕、木雕,不仅彰显了徽派建筑的特点,也把徽派建筑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被中外专家和游人誉为“中国古建筑艺术博物馆”。呈坎的古建筑群和村中罗东舒祠均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村两国宝”,全国罕见。

中国绘画大师刘海粟曾说过“登黄山不可不去呈坎”;作家毕淑敏也感叹过,认为“中国最应该去的地方就是呈坎!”美誉实在是不少……

我们下车的时候,天空灰蒙蒙的,空气潮潮的地面湿湿的。一夜的春雨妆扮了这座古村,花草树木的枝叶上都还挂着晶莹的水珠,在微风中颤动;周围山的顶部都已隐没在云雾之中,还有一缕很长的云雾像一条白练在山腰飘动。有一个很大的清水池塘横卧在村前,这里人叫做“水口”,这是景区的进口处。一个向南方向的石拱桥连着一条青砖甬路,将池塘分割成东西两片。东面的池塘是个圆形,从东边又有一座石拱桥并连接一块不大的绿地,再经一座石板桥从西南面出来,像一条弧线,把这片湖水勾画成一个“阴阳鱼”八卦的图案。处处体现着八卦的特点。池塘本是荷花池,因现在才刚刚进入四月,水面只有一些干枯的荷杆和绿色的水藻,岸边生长着旺盛的蒲草,岸上还有一些金黄色的油菜花没有凋落。围绕池塘的东南面是很俊秀的徽式古老的房舍建筑,粉白的墙壁布满了或黄色或褐色的瘢痕,墙角处还长着绿绿的苔藓。一种古老而沧桑感让人油然而生。紧挨着池塘还建有雨廊、水磨、舂米碾坊、亭阁;在池塘边一堵高墙上,攀爬着一片紫藤花,正开得热闹。这里是景区一个典型景点,景色很秀美,搭配也很简洁、别致,不仅展示了徽式建筑的浓郁特色,也显现了“杏花、春雨、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诗情画意。粉墙黛瓦的房舍建筑因经春雨的浸润,有一种浓墨淡彩般的深沉、厚重感,并清晰地倒映在池塘中,加之池塘的绿水、岸边的粉红杏花、繁花缀满枝头的紫藤、拱形而古老的小桥和灰白色的.天空,简直就是一副田园写意水墨画。

呈坎景区开发的比较晚,来这里的游人很少,也没有像有些景区那种浓重的商业味道,民风很淳朴。尤其是座落山中,远离闹市,宁静是这里最大的特色。正在美景中流连时,天空又飘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马上躲进池塘边的亭阁中,站在阁中欣赏这雨中的图画,又有一种别样的韵味。那种美的景色、那种美的心情,只有身临其境才可以体会得到。

待雨小了一些,我撑着雨伞,走进了村子,静静地去寻找这古老村落的千年风韵。这里不愧为八卦村,无论是街还是巷都是曲曲折折、拐来绕去的,就像迷宫一样。这里的街巷也比较特别,长的少短的多、宽的少窄的多,窄的小巷只容两人并行。巷子两边都是高深的灰面斑驳的围墙,路面基本都是用花岗条石铺筑,条石已经被岁月的脚步踏磨得凹凸不平,但很平滑。小巷的石板路大多在一侧开有窄窄的沟渠,还有清水流淌,这些水都是引众川河的河水。沟渠沿住宅房舍开凿,星罗棋布,布满了村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街巷水系。这种设计充分体现“阴阳”和“以山为本、以水为魂”的风水理论,而且这水可以泄洪、排水、消防,还可以滋润这个古老的村落。一个人撑着伞,在潇潇的春雨中,走在这样的古巷中,似乎有些寂寥、孤独、阴森之感,好像走在很遥远的的从前……

稍宽一些街巷的两面是民居,鳞次栉比、纵横相接、排列有序,高高的马头墙高低错落、黑白相间,粉墙黛瓦、淡雅清秀。峭立高耸的门楼上方还有突出墙体的黑色飞檐浮雕,更增添了房舍的古朴。据说呈坎因为开发较晚,至今还处于原始的状态,这里的古民居,除了一些国家保护文物,明清的房子也有人随意的住着。人们在这里淡淡然然的生活、殷殷勤勤的劳作,流淌着一种久违的随意、闲适和寂寞,这里似乎永远也没有过热闹和激情。这里的原住村民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用具,依然保持着徽州先民的摸样,他们对于自己居住的老宅,充满了自豪和敬畏,不愿做轻易的改动,哪怕有些许风雨剥蚀的痕迹,他们也会维持原貌。也正是得益于对古宅的敬畏感,呈坎的古民居才能保持着原滋原味,才能鲜活地呈现在今人面前。因为今天是雨天,街巷中更是很少行人,各家的门都是关着的。偶尔有开着门的,可以窥见民宅一斑。民宅基本也是两层格局,进门都是厅堂,穿厅而过是自家的院落。房舍内的摆设基本都很陈旧、古朴,主人大多是一些老年人,穿着也很朴素,与房舍一样,显得很沧桑;有的在拾掇杂物,有的坐在小竹凳上喝着茶水。一切都是那样的平常、安宁、淡然,并透着一种久违了的寂寥、随意。与如今的城市相比,犹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秦人”,似乎“乃不知有汉”一样,似如隔世。

村子的南面是众川河。可能是上游下雨造成的,河水很混黄,水势很大。这与原来照片上那种河水清浅、卵石可见、鸭鹅嬉水的画面已不可同日而语。对面是田地,一直连接到山脚下,几头黄牛正在田中吃草,青绿色的田野点缀着零星的油菜花,显现着充满韵味的田园风光。在远处青绿色的山坡还有隐隐的村落显现。在面对村子中心位置的河上,建有一座“三孔”石桥,名为“环秀桥”,桥上有亭、亭中有条凳。环秀桥为溪东街和前后街的主要通道。这是一座建于元代的五孔石桥,历经百年沧桑,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然而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却将古桥冲垮,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的修复,才恢复成如今模样。虽然已恢复,也仅剩下三孔,而且也少了些往日的那份古朴感,这对世人来说不能不算作是件遗憾的事情。

呈坎的古民居与宏村、西递不同,虽然都是徽式建筑,但西递和宏村以徽商住宅居多,呈坎则以官家宅见长。这里的官宅、祠堂不仅多,还因地位的不同,各具特色。官宅的前后进之间有院落,院里花木疏朗,石径分明。特别是规模宏大的“贞靖罗东舒先生祠”(简称罗东舒祠)。据介绍,“罗东舒祠”是罗氏家族的祠堂,在设计和建筑上集古、雅、美于一体,是徽派建筑的典范,罗东舒祠被誉为“民间故宫”、“国之瑰宝”、“江南第一祠”。罗东舒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万历三十五年续建,到万历三十九年完工,前后耗时八十七年、花费白银逾四万五千两。“罗东舒祠”是为纪念呈坎村前罗氏宗族十三世祖罗东舒的,建筑设计基本是按文庙和孔庙的格局兴建的,是典型的徽州明代祠堂。整个祠堂建筑分为四进,层层升高,气势恢宏。走进祠堂给我的感觉是规模宏大,结构完整,风格独特。高大粗壮的梁柱、精细华美的隔窗、栩栩如生的木雕、砖雕、石雕以及宽大的匾额、彩画都记述着昔日的繁华,令人感叹先人的智慧和技艺。祠中的“宝纶阁”为祠堂后寝,用于珍藏历代皇帝赐予呈坎罗氏的诰命、诏书等恩旨纶音,是整个建筑的主体,高近十四米,面阔十一开间,进深十米,仅比北京故宫太和殿少两个开间。宝纶阁还是安徽省迄今保留明代彩画及祠堂最完整的一组家庙建筑。虽说祠堂处处都展示着规模的恢弘、构造的华美、工艺的精湛,但那些斑驳的墙壁、褪色的漆柱和彩画、积满灰尘而又空荡荡的厅堂,就像一位穿着破旧的朝服、手里拄着拐杖、满身灰垢的老人,满脸刻录着岁月的沧桑。让人深深地感觉到“逝者如斯夫”。只有那株长在庭院已有400多年树龄的桂花树,还郁郁葱葱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豪宅虽破旧仍在,其主人焉在?其修祠者焉在?

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我们出了祠堂,向住处走去。

篇7:梨花寨探幽散文

梨花寨探幽散文

听闻栾川养子沟名气不薄,概因唐朝巾帼英雄樊梨花在此安营扎寨养子教子而得名。传说当时深山匪霸猖獗,祸害以至民不聊生,尤其是距樊梨花营地二十里的上马河匪首名高崖气焰嚣张,横行乡里,烧杀抢夺,无恶不作。梨花决意为民除害,剿灭此匪。经过慎密布阵通宵激战击败众匪,将匪首高崖斩首,山民无不欢欣相庆,至今对巾帼英雄义举传为美谈。

驱车出栾川县城东五公里,从养子口村进养子沟,穿过梨花寨门,看到樊字帅旗威风凛凛,顿时对一代女杰的非凡壮举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涉足点将台、旗杆窝、石寨墙等古遗址,目睹修复的击鼓亭、射箭场、兵器擂台等演武处,聆听导游讲述当年樊梨花至烈至刚,相夫教子,忍辱负重,终受皇封的曲折故事后,不禁肃然起敬。

爬上“盘龙坡”,进入景区深处,那里有三清殿、灯台窝,览峰峙峦抱,林茂藤绕;听蝉鸣鸟唱,水声匍喋;吮自然氧吧,新鲜气爽,仿佛置身“世外桃源”。看飞瀑深潭,兴趣盎然,这里的瀑布虽无“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大家闺秀风范,但亦有“飞落数来崖,啐玉又飞花”的小户碧玉风采。黑龙瀑布急泄落底形成涟漪,一泓碧绿,奇诡深邃,天然生成一幅栩栩如生游龙腾飞图。白水幢瀑布犹如飞虹,飞珠溅玉,甚是美观,顿足嗟叹相见恨晚。还有御扇潭、日月潭、梨花潭等,或象形似物,或引典寓义,任尔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白云深处有人家。中午小憩“塔石”农庄,品竹叶凉菜,吃风味卤面,喝红豆糁汤,好客的山民溢出古道热肠招待。餐罢聊天养子沟梨花寨的民俗文化,瞧古色古香的'石磨、石碾、石臼,顿生怀古幽情,这拙笨的原始作什竟然扶伺梨花千军万马休养生息,不能不是说一种历史奇创。走进秋千园,园内轮秋、桥秋、独杆秋等数种秋千应有尽有。据说梨花之子每日习武之余偏好玩秋千,旷日锻炼,技艺精湛,功夫了得,杀敌奋勇向前,后成为军中一员骁将。看园内少男少女轻荡跃翻刹时眼馋,也壮着胆子赏试惊险中取乐,几番拙笨荡漾,竟逗得后生们取笑“童心未泯”。

返程途中,凉风习习,越发惬意。不少游客围着那几人合抱粗的“同心树”发痴。“同心树”集垂柳之婆娑、连翘之清爽、白腊?之挺拔、樱桃之甘怡为一体,盘根错节,砸结岩壤,路人无不啧舌称奇。攀谈间皆言不虚此行,翘起拇指“该地历史文化深厚,景观惹眼,不愧享誉河南省最美的地方”。

篇8:梁实秋散文艺术探幽

梁实秋散文艺术探幽

《雅舍小品》是彰显梁实秋散文艺术的代表之作,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内涵上,均体现着梁实秋对于散文的理解,以之为例,可以探知梁氏散文的艺术特征及创作理念,并把握其之于现当代散文创作的意义。

《雅舍小品》集中体现了梁实秋“通达闲适、冲和幽默”的艺术个性,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如下两方面:

首先,于琐事中寻乐趣,于世态中觅境界。《雅舍小品》堪称人世百态图,作者避开宏大主题和严肃主旨,选择寻常事物入文,无论是草木、鸟兽、散步、算命、饮食、煮饽饽、玩花炮,都被梁实秋尽收笔端,且在其笔下趣味盎然。如《下棋》中对“观棋急语”者有这样一段描写:“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要厌恨你,暗暗地骂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如果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一齐嗤之以鼻,‘无见识奴!’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受病。所以有人挨了一个耳光之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 要抽车!’”在这寥寥几句中,梁实秋不仅再现了观棋人急不可耐的情状,同时诙谐地将对弈者与观棋者之间“心搏舌战”的场面刻画而出,独具传神的艺术境界。作者极为善于在俗世琐碎中寻找美的意蕴,无论大雅小俗都信手拈来,以悠然闲适的姿态与节奏款款而言,颇具传统士大夫之气,营造出闲适自得的艺术世界,使生活呈显美的情调。《雅舍小品》的开篇之作《雅舍》即彰示了这一随遇而安、优雅恬适的人生态度。在梁实秋笔下,雅舍远离喧嚣,诗意盎然,无论清幽月夜还是蒙蒙细雨都使人陶醉、令人神往,那“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描绘更是别具豁达风味,这些内蕴于寻常生活细节中的诗意与通达激发着作者的创作之源,为其散文带来丰富的情绪体验。虽对琐碎生活倾注了极大热情,但梁实秋追求的并非物质之娱, 而是注重精神愉悦的体味,这一特质在文集命名上即可看出端倪。“雅舍”实际上并非雅舍,它实为梁实秋在重庆北磅与友人合住的六间孤陋的居所,然而,作者并未因其陋而心感凄苦,却在陋室中舒放文字,陋中寻诗。因此,在原为士大夫玩物的鸟儿的鸣声中,作者听到的是自由的欢乐,在天空五彩缤纷的风筝中,作者感受到的是思乡情怀的撩动,在日常饮食的醇香中,作者传递而出的是对于俗世生活的喜爱之情,在变化多样的女装中,作者欢喜的是开明民主的悦人新风,即使是身居陋室,作者也依然能“物”中寻“情”, 由屋顶因雨崩裂而引发出“奇葩初绽”的联想,畅达恣肆,十足地拥有着游心于物外、超脱于世俗的自由精神境界与艺术格调。

其次,幽默也是《雅舍小品》“通达闲适、冲和幽默”艺术特征的另一侧面。梁实秋将嘲讽批评寓于诙谐的幽默笔调中,在直指本质的同时还“搔人一痒”,于调侃中隐现着畅达幽阔的艺术追求。幽默与滑稽不同,是包含着智慧、宽厚和哲理的笑谈,梁实秋的幽默正是这样一种纯粹的幽默,谑而不虐,亦庄亦谐,善意指摘,适可而止,他的调侃极少使用尖刻的词语,而是于揶揄之中包含了几分宽和,在幽默背后蕴含着智慧的闪光,正所谓“深得幽默三昧”[1]。如在《男人》一篇中,作者笑言男人“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曾有人当众搔背,结果是从袖口里面摔出一只老鼠”,“有一个人半年没吃鸡,看见了鸡毛帚就流涎三尺”,梁实秋采用漫画手法,巧妙运用夸张和比喻,生动地刻划出脏馋男人的形象,却并无尖酸刻薄之感,而是将审丑艺术化,有种善意的玩笑意味在其中。即使在《握手》、《脸谱》等相对辛辣的作品里,作者也并没忘记拿捏住讽刺的尺度,当写到官办业务机关人员那肃杀傲慢的神情时, 梁实秋将笔锋回溯至其情绪源头,疑问道这些人是否睡眠不足,是否连泻三天,是否凶讯连至,在戏谑中有意无意地削减了批评的锋芒,尽管与一些正面抨击的作品相比少了几分力度,然而同样能在嬉笑声中穿透问题,实现规劝的目的。同时,梁实秋的幽默也是机巧智慧、透彻深刻的。如在《中年》一文中,作者先是以诙谐的笔调描绘了中年人的凄苦形状,男人头发“有搬家到腮旁颔下的趋势”,女人“脸上的皱纹已经不是熨斗所能烫的平的”,随后笔锋一转,“别以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作者以自我解嘲的轻松化解了“中年哀怨”,并在“哀怨”中抽离出中年之美好:“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正如演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梁实秋以轻快的笔调漫谈原本“凄苦”的中年,充溢着洞达世情而又超然物外的喜悦感,在豁达心境中透射出对于生命哲学的了然于心,给人以智慧启示。不能不说梁实秋的幽默中蕴藏着对人生透彻的审视,使读者获得温情诙谐的阅读体验的同时,也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激发着深刻的思索。由《雅舍小品》所体现的幽默和与之相伴的通达境界是梁氏作品艺术个性中极为引人注目的组成,矜持节制,诙谐中见宽厚,幽默中见智慧,虽不凌厉,却也余意深长,耐人咀嚼,正如“幽默”一词的引入者林语堂所言,“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 ‘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2],作者因此而得到诸如“在现代散文作家中,论幽默的才能,首推梁实秋”[3]的极高评价也是情理之中了。

此外,《雅舍小品》还体现了梁实秋对于散文语言的探索。《雅舍小品》堪称现代散文语言的典范之作。优秀的散文要求凝练准确的语言表达,梁实秋也认识到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己。”[4] 作者自觉遵循着以理性驾驭情感、以平实节制想象的创作戒律,行文雅洁利落,用语凝练平实,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境界并积极实践,因此,“平淡”便成为梁氏散文在遣词用语方面最为突出的特征。《雅舍小品》之“平淡”首先体现在叙事情绪的淡化上。虽寄蕴着充沛的情感体验,但《雅舍小品》从无感慨泣泪或怒发冲冠的感情宣泄,也无浓墨重彩的.情绪描写,作者少用情感倾向鲜明的字词,无论叙事写情还是评点议论,都节制于幽缓平和的叙述中,让情绪在文人雅士的淡然风度中缓缓释放,任凭读者自由琢磨,而实际上,经由受众的自我阐释而来的情绪体验也许更为强烈,因此,《雅舍小品》虽没有波澜的情感和浓烈的言辞,读者却仍能感受到“情动于中而言于形”的魅力,颇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别样感受在其间。其次,“平淡”二字还体现在用语的凝练精准上。梁实秋认为“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像一泓流水那样的活泼流动”[5],因此《雅舍小品》力避铺陈,作者常常有意识地融汇一些文言词汇或采用文言句法来辅助表述,大量使用四字句及短句以追求简洁的叙述,并注重“用典”以便更为简要地表达情绪,其效果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写文章若大掉书袋,固然难以写出流畅自然的句子,读来晦涩,令人生厌;但若能适当用典,白话文中恰当地出以文言,不但能做到最经济的表达,而且能使文句的内涵更丰富,把白话有时而穷,难以表达的意思,很技巧地透露出来。”[6]在对白话和文言优势的充分调动下,《雅舍小品》具备了洒脱简洁的语言特征,文白相间、凝练雅致、隽永耐读,深得中国古典艺术“留白”之精髓,也不乏现代白话文“明白”之优势。此外,梁实秋还强调散文语言的音韵节奏之美。在《论散文》中他曾论及音律之于情绪表达的作用,认为仄声的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绪,响亮的声音容易显出欢乐的神情,长的句子表示温和驰缓,短的句子代表强硬急迫的态度,可见作者深谙借音律强化阅读体验之道,因此,《雅舍小品》并无浓墨重彩的涂抹却不乏丰沛的情感,文章读来也平仄起伏,张弛有度。不妨来看一段对“雅舍”月夜的描写:“‘雅舍’ 最宜月夜一一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这段描写很好地代表了《雅舍小品》对音律之美的追求与认识――既不拘泥于格律从而摆脱了韵文的刻意斧凿,又于自由体式中蕴藏了排偶的工整,平仄谐调、声韵配合、富于节奏,读来琅琅上口,别具“中外逢源,古今无阻”的畅快之感。 自出版以来,《雅舍小品》以幽默的风格、恬淡的情调、简约的语言和精纯的文学品格吸引着无数读者,成为现代散文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同时也以其自身魅力强化了散文的意义与价值。在《雅舍小品》出版的三四十年代,散文创作存在着明显的“杂文化”趋势,因其形式方面的自由性和特殊的文化语境,散文多作为一种文体意义模糊的“即兴”文类来回应时代或排遣自我,不仅地位尴尬,而且质量上也较少出色之作。梁实秋以其创作实践使散文获得了更为鲜明的文体特征、更为高远的艺术品格和更为强大的思想承载能力,将严肃的精英意识带入这一偏于随意的文类,拓展了散文的创作视野和艺术表现手法,既传承古典,又吸纳现代,现代散文正是在梁实秋们的积极实践中逐渐成为真正独立且魅力独具的文类。《雅舍小品》是使梁实秋真正饮誉文坛之作,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精神品格上都为散文创作注入了新质,具有多重阐释维度,其影响至今未减,尤其是在90年代散文复兴潮中,无论是以人文情怀为纲的“大散文”、以闲适情调为追求的“艺术散文”还是以才学理趣为特征的“文化散文”,似乎都可在梁氏散文中寻找到最原始的影子,其既有积极入世的烟火热情,又有超逸出世的哲思探寻,既有恬淡闲适的生活记录,又有感怀深切的情绪倾吐的艺术情趣与风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下的散文读者的审美取向。因此,重评《雅舍小品》,不仅是对该部佳作的鉴赏,同时也是对现代文学生发以来,散文文体如何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的一次小结,对当下散文创作来说,其散文艺术、文化内涵及精神品格,尤其具有参照意义。《雅舍小品》是现当代散文史上难以避绕的存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四十年前在致梁实秋的一封信中就富于远见地指出:“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7]高度评价了梁实秋及其《雅舍小品》对于文学史的意义。《雅舍小品》连同以其为肇始陆续出版的《雅舍小品》续集、三集、四集, 及《秋室杂文》、《雅舍谈吃》、《雅舍散文》等“雅舍”系列, 奠定了梁实秋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独特地位,也为读者及后世散文创作者留下了兼具了审美及思索意义的可贵精神资源。

篇9:探幽寺山散文

探幽寺山散文

市区南部二十五里,有着连绵起伏的群山,高度或是山形大体相似,人们称为姊妹山。古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了仙的缘故,寺山便成了群山的佼佼者。

寺山,原名峙山,寺山系后人讹读所致,但已将错就错,弄假成真了。清乾隆《新泰县志》卷三《山川》记载:“峙山,县西南二十五里,山石上有羊蹄迹。相传龙女牧羊于此,士人柳毅为之传书洞庭,遂成姻缘。士人立祠于上,前有池,祷雨辄应。”柳毅传书的故事为寺山平添了几分魅力,唐贞观年间在东北山坳处建有“峙山龙女庙”,古庙主殿结构玲珑,左有魁星阁,右有钟鼓楼,后有唐柏一株,粗达数围,其伸向东南之桠枝粗若巨桶,覆压庙瓴,状如巨龙探爪,惜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被毁。据清嘉庆十三年重修“太山行宫”碑文称:在新邑盖诸山之小者,而蜿蜒曲折,颇见灵秀,庙宇叠建,历有年所,是亦名胜之区也。明嘉靖时有内监李公游于此,低徊留之不能去,遂伐茅筑室以居,于旧殿之西北隅建太山行宫……也许寺山就在家门口之故,我觉得那不过是座极平常的山,多年来极少去过,是这些诱人的资料让我动了拜谒寺山之念。

我是在阳春三月去的,车子一直开到山脚下,抬头仰望那气势恢宏的山门,轻视之心立即收敛,竟默默的说了一句:寺山,我来了!

大概缘于恭敬之故吧,我放弃了以车代步的懒惰想法,徒步跋涉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上,呼吸着山里特有的新鲜空气,仔细观望寺山景色,只见山势险峻奇特、峰峦叠秀,山上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有的似动物在追逐嬉戏、有的像人在沉思、有的如耕牛在犁田……绿树掩映中,一群古色古香的庞大建筑于半山腰时隐时现,龙女庙、泰山行宫、玉皇殿、三清观、药王殿、无梁殿等斑斓辉煌,醉柳石、望柳墩、药王桥、王母池、神泉、仙人桥、羊蹄石、太监冢等名胜古迹分布山间,难怪每年的九九重阳节龙女庙会,方圆数百里的人们络绎而至,山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人们来寺山赶庙会还有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神态庄重的跪在龙女塑像前磕几个头,祈求龙女保佑风调雨顺、全家平安。

人们对龙女如此虔诚源于古县志记载的那个古老传说:寺山有一清泉,与东海龙宫相通,有一年鲁中大旱,眼看颗粒无收,龙女起了恻隐之心,偷来龙珠私自为这一带下了一场透地雨,老百姓虽然得救了,可龙女触犯了天条,龙王大怒之下,罚龙女头戴木枷从寺山泉眼里出来,在寺山牧羊受苦。这一日,书生柳毅赶考路过,见山上有女子戴枷牧羊,特别是看到大片大片的青石板上踩下的羊蹄印,甚是奇怪,便向前询问,龙女向柳毅诉说了自己的遭遇,欲拜托他向叔父洞庭龙王传书,请叔父说服父王,还小女自由,柳毅闻听龙女为解黎民之苦而蒙难,便放弃赶考,戴上龙女尺牍书日夜兼程赶到洞庭,于湖边长跪不起,后被巡湖夜叉引入龙宫,经龙王周旋,东海龙王终于解除了对龙女的处罚,龙女见柳毅正直无私,严守信义,遂起爱慕之心,与他结为夫妻,在寺山住下来。“龙女牧羊、柳毅传书”的故事,从古到今,闻名遐迩,寺山人塑龙女夫妇其身,使其面东,遥望东海,以寓龙女于斯仍眷恋大海故乡之意。因了这个故事,寺山也被赋予了爱情的内涵,不计其数的年轻恋人手牵手来到龙女庙,向神女夫妇虔诚的许愿,保佑自己爱情到永远。

寺山虽算不的名山,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古今文人墨客慕名而来,驻足流连,宋代元丰年间进士、曾任翰林学士承旨的诗人龚适,写有五言律诗《游寺山》:庙貌依岩曲,恩威自昔传。交加多古木,澄澈一清泉。地有神龙隐,时无雨泽衍。乡民多受惠,祭祷在诚虔。明代云南知府王应修《寺山祷雨》、《谢雨》,清代荣河县令张相汉《登寺山》、杨继芳《登寺山有感》、王青黎《重九寺山登高》……大量的精美诗文题咏寺山的悠久历史和秀美景色,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在寺山留书的飘逸潇洒的大字碑刻“传奇遗馨”,恰如其分的书写了寺山的风物传说,提升了寺山的文化品位,龙女庙抱柱上书法家刘艺先生撰写的楹联“多情不限仙凡界,挚爱长存远近乡”,为其增色许多。

我站在巍峨的山峰上向两侧观望,寺山、黑山、黄山、云山、法云山和许多没有名字的山,似兄弟姐妹般静卧在那里,它们默默的相互注视、心有灵犀的相互鼓励,共同抵御着风刀霜剑、凄风苦雨的侵袭。我不是地质学家,无法考证这些姊妹山的岁数,但岁月的刀削斧砍痕迹显然在诉说着曾经的.沧桑,分明在告诉我这些山也许数万年或者数亿年,但雷电风雨未能分开它们、历史的烽烟未使它们各奔东西,这一切我们人却永远做不到,想起“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句话、想起恩爱夫妻两地分居的相思之苦、想起热血赤子为国戍边白发老母倚门而望那种牵挂、想起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如鸟儿般飞离老巢自立门户那种无奈、想起父辈们操劳一生为后代建下安乐窝而自己却归于黄土那种无尽的悲伤、更想起我真诚相待的一位好朋友忽然莫名其妙的离去那种巨大的失落和苦苦挽留却无果的那种惆怅,我开始羡慕这些山了,山没有离愁别绪、没有牵挂和相思、更没有抛弃和被抛弃,就这么长相厮守千年万年一直到永久!

寺山虽为石山却也有土,土虽贫瘠竟也育物,山上没有挺拔俊秀的苍松,却有伟岸朴实的翠柏,看吧!陡峭的山峰、幽深的山谷,犹如披了件绿色披风,那绿浓浓的,浓的似画师作画用的颜色太厚重了些,浓的欲流淌一般。三月的中国北方,许多树木刚从冬眠中无精打采的醒来,而这翠柏已将冬的影子驱赶的无影无踪,早已是春意盎然了,整座山郁郁葱葱、莽莽苍苍,倘若有春风拂过,你就听吧!满山会响起悦耳的涛声,这涛声不似大海汹涌的涛声那般让人心惊胆颤,而是委婉柔润、细腻悠扬,伴着翠柏特有的清香,让人陶醉其中。我极惊叹这些翠柏顽强的生命力,山上少得可怜的那点黄土,根本不够翠柏享用,于是,盘根错节的树根干脆裸露在烈日暴晒下、赤条条的躺在寒冷中,山石狭窄的缝隙里,也挺立着柏树坚强的躯体,人们尊其为穿石柏。我心里一直惦记着资料记载的那棵唐柏,虽被前人毁掉,看看它曾生长的遗迹也是好的,可惜遍寻不见。我惆怅的坐在一片羊蹄石旁,望着满山的老少群柏,忽然领悟到这些没有留下传说故事的翠柏,其实也有灵性,故乡的黄土虽不肥沃,但它们仍然热爱故乡,一代一代在这里繁衍生息。

渴了、累了,信步走进龙女庙,一位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看庙老者热情的接待了我,端上一杯热茶,顿时清香四溢。老者滔滔不绝的给我讲述寺山和寺山人的故事。我与寺山人没有深交,只记得二十多年前,我曾经拜谒过龙女古庙遗迹,恰遇一位巡山的中年人,他告诉我:“这龙女庙马上要动工重修了,欢迎朋友到时来观光,寺山人最愿意多交朋友。”话说得诚恳、朴实,可惜我竟言不由衷,此后多年极少去寺山,但我却感觉到寺山人同寺山一样可爱!

我曾十分羡慕那些生活在名山大川的人,他们是多么幸运,身边有古迹相陪、美景相伴,而我家乡的山水却平淡无奇,寺山之行让我忽然觉得自己如同住在用黄金宝石垒就的房子里而浑然不知自己的富有,我的家乡其实并不寻常,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那山那水、那草那木,日月精华已赋予其灵性,更有那些朴实憨厚的人们啊!仍然承继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曾经有过的优秀品质!

篇10:雨夜杏花村的散文

雨夜杏花村的散文

初春到仲春之间,我常伫立在尚未摆脱萧索视感的京城,向往江南风景。那年此时,我接到报社一纸通知,要我以随行记者、专家组成员的名义,随国家旅游局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验收组赴皖,验收评定。

那些时日,我正酝酿诗情、准备与中国作协几位诗人去新安江畔采风、写诗。谁料被繁重的公务所替代!由此,我表面上毫不犹豫接受任务。与此同时,悄悄掩饰心境内的几分失落。

好在天不负我!此次赴皖,原本以为很难在繁冗事务中与诗境贴近,谁知分配我去的验收线路,竟是皖南几座富含深厚文化积淀之城!第一个夜晚,我等一行人小住马鞍山,枕着采石矶入梦。第二天清晨,在芜湖市“赭塔轻岚”里穿梭。垂暮时分,被省旅游局相关领导引到了“小杜”曾在雨纷纷时跨入的酒香胜景——池州市贵池区杏花村!

天下名村举不胜举。被称作“杏花村”的也不止一处。广为人知的,约略为眼前这处景区和山西汾阳市城北、洋溢酒香的杏花村。相比之下,池州杏花村,较其他同名之地,多了几分浪漫诗情、超逸情调,特别是有翔实依据。记得在北京纪晓岚故居,我在翻阅纪大学士编纂的《四库全书》时,曾惊奇发现,安徽池州一带珍存的《杏花村志十二卷》,曾被纪大学士高度认同,竟然是中国惟一选入的村志!

从此,无论在长亭古道,还是在海角天涯,每当粉嫩的杏花被春雨浸润;每当燕尾轻剪着幔帐般丝雨,我总会想到小杜撑伞茫然自行时,低吟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

在池州杏花村入住的夜晚,静听窗外雨潇潇、竹瑟瑟,我久久难以入眠。总感到节奏舒缓的雨滴是在低吟浅唱。于是,披衣而起、撑伞出门,徜徉于粘带花香的古街,试图寻觅小杜当年的履迹。

面对人造痕迹十分突出的杏花村,我开始萌发失落感。久久徘徊于溪流草坪边,时而闭目小坐,时而仰视夜空,昏黄街灯下,丝雨如珠。

千余年前的晚唐时期,这里的街柳,也是嫩黄含露、柔碧拂面吧?那个雨晨,身为池州刺史的杜牧,满怀心事独行,他想起故乡西安的大雁塔,想起曾经与文友诗酒唱和、泪眼挥别的渭河桥。想起风云变幻、人心难测的宦海沉浮,自怜身不由己,时起时落、有家难归。

他看着前往墓地祭奠亲友的人,思量到人生无常、去日苦多,一种莫名的怅惘涌上心头。他诗情如纷雨,又不愿在章句上过多藻饰,于是吟出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之句。吟完两句诗后,他忽然感到,细雨已浸湿衣衫,生发缕缕寒意,意识到该避避雨,以酒祛寒,于是,他向牧童询问酒家的方向,戴着斗笠的小牧童放下短笛,随手向远方杏花烂漫处一指,促成杜刺史一首完整的'、自然朴实的、格调清新的千古绝唱!

大胆臆想中,我发现夜空飘落的无边丝雨,让灯光下的花草披上一层晶莹。杏花村的古井院、杏园长廊、酿酒坊、碑廊、村志馆连同古牌坊……在灯火阑珊处成为一幕幕历史的剪影。

我在想,面对仿古建筑,面对夜色迷茫,只要史迹在心、诗情在胸,便能让自己穿越史潮、与远去的古人隔空相见。面对朦胧雨夜,我思绪如潮。想世间,毫无规律可言的变数,常考验人们的耐受力。在难以左右的现实中,刻意追逐清晰,反倒显得失真,有时,放任糊涂心态,往往倒促成了真切的缘由。重要的是如何把控、如何拓展。史迹如此、世事如此、境遇如此、人情如此,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

刚想到此,伞面的雨滴声戛然止住,四下寂静如梦,我收伞凝神,隐约听到春木那细微的拔节声……

思念家乡的叙事散文:杏花村酒

古村古韵作文

欧阳修趣励志的故事

形容自然风光的成语

描写自然风光的成语

欧阳修对诗趣事的故事

有关描写景色的成语

清明节精选对联

描写风景优美的词语有哪些

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句

杏花村探幽优美散文
《杏花村探幽优美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杏花村探幽优美散文(推荐10篇)】相关文章:

描写景色的成语2022-08-24

清明节对联2022-05-06

关于清明节的对联2023-07-21

清明节有感2023-12-25

夏之恋作文2023-05-05

桃花醉作文2022-08-18

给心灵放个假散文随笔2023-11-30

谷雨清明春正好对联2022-11-20

西湖游记的教案2022-05-07

形容风景优美的诗句欣赏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