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田将晖”为你分享8篇“一碗大排粉散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一碗大排粉散文
一碗大排粉散文
那年,母亲下岗了,全家唯一的经济支柱就此“崩塌”。父亲患风心病三十多年,一点事都不能干,医生说能活着就不错了。我们兄妹五个,全都还在学校念书。家庭生活处于十分拮据的境地。母亲被逼上梁山,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借了几千元,开始摆小摊,做起了服装生意。
就这样,母亲在家就忙两平方米的厨房,忙我们的.锅碗瓢盆,在外就忙三尺摊位,忙全家人的油盐柴米。我们兄妹都抽空为母亲搭个帮手,尽点小力。于是,一家人就这样平平安安生活了两三年。
冬日,一个星期天早晨,天还没大亮,我和母亲早早起床迎着寒风,穿过大街小巷,走进火车站买得两张无座位票,在朦朦晨雾中睡意惺忪地挤上了去省城的列车。
当我们到达省城批发市场时,时间还早,许多批发商还没开门。我和母亲趁这空闲,到一个小巷里吃早餐,向店主要了两碗大排粉。不知是饿了的缘故,还是“大排”味香,一碗完毕,我有了再吃一碗的念头,母亲好像知道了我心思似的,又喊老板给我煮了一碗,母亲就站在我旁边看我吃完第二碗。
等进好货,已是下午四点多了,我们匆匆离开货场,登上返家的火车。
火车上,母亲说她胃有些痛,怕是早上少吃了些。
几年后的一天,母亲累倒了,倒在医院的病床上。医生说母亲的胃癌已近晚期。我们全家为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深痛欲绝,整日以泪洗面,我们眼巴巴地看着母亲,无计可施地哀求医生拿出最好的医术,救救母亲……
一天,病入膏肓的母亲给我说起那次去省城进货的事,说那天早晨她也很想再吃一碗大排粉,只是……真的,老板家的大排粉真香。听到这里,我已泪流满面,转身上街为母亲端了一碗大排粉。
母亲靠在床上,很努力地睁开眼睛,看着热气腾腾的大排粉,摇摇头,一句话没说,直淌泪,我再也忍不住了,一头扑进母亲的怀里,抱着母亲,大声抽泣起来……
到了晚上,我们全家都围着母亲,母亲已经挺不住了,很费力地微睁双眼,看看我们全家,又看看那碗冷了的大排粉,轻轻地合上了眼……
篇2:一碗螺丝粉散文随笔
一碗螺丝粉散文随笔
从学校毕业到现在已有七年了,七年里,我经历了太多的事,也走过太多地方,走的路多了,随之吃的东西自然也不会太少。
然而,无论我吃过什么,喝过些什么,几乎没有哪一样能停留在的记忆深外,,唯有它——一碗毫不起眼的螺丝粉,却让我这么多年来一直魂萦梦牵,一直牵肠挂肚,犹如思念情人般想念着它的味道。
其实螺丝粉的制作很简单,二两圆米粉,加上一些花生,酸菜,木耳,黄花菜,干豆皮,青菜,最后再淋上一勺高汤,汤上全是红红的辣椒油。一碗辣辣的,香喷喷的螺丝粉就这样生成了.
在校那时候,一两粉1块2毛钱,二两粉也才1块4毛钱,经济又实惠,更主要是好吃,喜欢那股香味,喜欢那股辣味,余香长长远远,。
记得当初西大东门的街上每处都是,一天到晚上都有卖的,吃的人很多,有许多我们这样的穷学生,整天热闹非凡。那种热闹,那种温馨,到如今依然清晰的在心里浮现.
毕业后我也吃过很多,自己也试着做过,可就是少了当年的那种味道,没了那种感觉。
今年春节回家,车一下武汉,我就急着去找当年经常吃的那条街,准备大吃为快,可一到了那里,当年的东门已经改了,从前的`一条小吃街现在已经成了一条公路了,什么都没有了,原来西大跟农学院合并起来了,呵呵,想不到离开了几年变化可真大!
失望油然而生,我沿着大街,没有目的走着、寻着,终于找到一家小店卖螺丝粉,可是食不知味,一点儿也没有了那种味,根本不是我牵挂的那种味,心里不免又添几分难过和失落。
我傻傻地坐在回家的路上,傻傻地想着.就一碗螺丝粉而已,为什么我放不下,这些年来,无论我走到哪,都未曾把它从心里放下.我到底是放不下当年纯真的友情,还是放不下当年的校园时光,还是真的放不下那么一碗普通的螺丝粉呢.
回去了一趟,,往日的牵挂浅浅地慢慢地沉淀下来,平静了.
走在曾经走过的路上,我发现自己真的很好笑,像一个幼稚的小女孩一样,拼命想得到一个玩偶,没有得到的时候,越想得到;但真的得到了,也就没了兴趣。
我真的应该放下,不管过去有多美,不能沉溺在往日的回忆中了,那样,只会增添伤感和烦恼,轻装上路的人生,才会走得轻松,走得自在。
篇3: 一碗木耳肉丝粉
一碗木耳肉丝粉
早晨,久违的阳光洒满大地,伴随着好的天气,我的心情也晴朗起来。带着好的心情,我提着准备要扔的垃圾出了门,忽然肚子“咕咕”叫了起来,我猛然想起来,自己还没吃早饭,心里盘算着:呆会儿就买一碗自己最爱吃的`木耳肉丝粉。想着香喷喷的汤粉,口水差点儿都流出来了,赶紧扔掉垃圾往粉店跑去。
粉店里的人很多,我走到摊位前,在一旁仔细打量着老板。老板是个男的,个子不高,长得也很胖,眼睛大得像铜铃,怪吓人的,胡子拉碴,一点儿也不讲究。望着眼前的老板,我想这老板对他的孩子一定很凶,我还仿佛看到了他那凶神恶煞的样子,我不禁撇了撇嘴。
“小妹妹,吃粉还是面?”老板的一句话把我从幻想拉回了现实。老板的声音还是蛮和善的嘛,可我还是有点胆怯地说:“一碗……粉,木耳……肉……丝的。”“好嘞!”老板爽快地说,“自己先去找个地方坐着吧!”
不久,一碗热气腾腾的木耳肉丝粉就摆在了我的面前。我狼吞虎咽地就把粉一扫而光了,正准备付钱,可钱包不见了。我翻了翻口袋,没有,摸摸裤子也没有,我的目光扫向了地板,肯定是刚才在走路的时候,把它和垃圾一起给扔了,我心想:该死!钱丢了,待会老板肯定会认为我是个骗吃的坏孩子,会不会当众……我越想越不敢往下想了,越想越害怕,脸羞得通红,挪着小碎步来到老板面前,胆怯地说:“老板,我……我……我,钱掉啦。”老板愣了一下,然后传来了爽朗的笑声,抬起头,他一边麻利地忙着活儿,一边和蔼地说:“没关系,五块而已。这一顿就算是伯伯请你吃的。”我听了,眼眶都红了,我突然觉得老板长得还挺帅的。
回家后,我心想:明天一定要把那五块钱还给老板。
第二天,我再去那儿的时候发现店门关了,后来打听才知道店已经转让了,昨天是他最后一天营业。
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感动着我,温暖着我。
篇4:一碗螺蛳粉里的内涵
一碗螺蛳粉里的内涵
原创: 黄建祥
螺蛳粉,柳州传统美食,一碗螺蛳粉在柳州的售价一般在8-9元左右。第一次吃螺蛳粉的人总会问“里面怎么没有肉”,觉得这碗粉其貌不扬,食材普通,实在没什么特别的。所以这次好好的来说说这碗粉里的奥妙。
食材
螺蛳粉,食材中自然离不开螺蛳和米粉。中国人的饮食讲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什么样的水土气候造就出什么样的食材。柳州地处南方,当地人利用大米磨制米粉作为主食食用,同时柳州人拿螺蛳作为主要食材,无疑在桂柳一带螺蛳是及其普遍的。
中医认为螺蛳味甘、性寒,归膀胱经,有清热、利水、明目的功效。广西地区气候炎热潮湿,显然用螺蛳作为食材是适应这种气候的最佳选择。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体现是对当地自然规律的尊重,这就如同南方的米粉源于北方的面,南方的酿豆腐源于北方的饺子一样。当年我们的祖先在南下时要是墨守陈规,不思进取,非得吃面,估计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味道
螺蛳粉带来的最直接的味道就是辣,一层红红的辣椒油可谓是让人欲罢不能,也会使不能吃辣的人望而却步。辣椒并非出产自我国,而是明朝末年才从国外引进,与螺蛳熬出来的汤相互搭配后,则恰到好处。螺蛳性寒,吃多了对身体也不利,加入辣椒,寒温结合,阴阳中和,可见螺蛳粉是中西食材完美搭配的产物。
螺蛳粉除了辣,还有酸。酸,五味之一,有收敛的作用。螺蛳粉的酸味源于酸笋、酸豆角等酸物,在绝大多数地方酸做形容词用,而在柳州,酸是名词。柳州天气炎热,人们在夏天都大汗淋漓,酸味能够有效降燥、止汗。酸辣搭配,形成了桂柳菜的独特口味。
除了辣和酸,还有爽。严格说,爽不属于味道,而属于口感,是脆的一种表达。螺蛳粉中有诸多配菜,例如腐竹片、花生、酸豆角、酸笋、木耳丝等,这几样看似完全不同的食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爽脆,失去了这个,这碗螺蛳粉称不上完美。
辣、酸、爽体现了柳州人的性格。辣代表着张扬,酸代表者收敛,爽代表着他们有话就说的表达方式。
制作
初看螺蛳粉,你会觉得这碗粉没有一块肉,从主料螺蛳到那些配菜都并非什么贵价物,居然卖到一碗8、9块钱,很是不值。直到有一次一位同事告诉我,她小时候街边的螺蛳粉还不是很普及的时候,想吃螺蛳粉需要自己家里做,家人起早贪黑买食材制作,往往要到晚餐才有的吃,我这才明白这碗看似粗犷的粉,讲求的不是食材是否高档,而是工序的繁琐。
比如汤粉的精髓首先在于汤底醇厚,而一颗死的螺蛳很有可能坏了这锅的汤,最后前功尽弃。所以认真成为一碗好吃的螺蛳粉的最关键的因素,也是柳州人骨子里的风格。
后记
以上就是一碗螺蛳粉的奥妙所在,用一个词来总结,就是接地气。高大上并非不好,而接地气更有实效。这与管理一样,管理也需要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而做到这一点,从美食入手往往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与同事围在一起吃着螺蛳粉,喝着豆奶,这才有一种自己人的感觉,才能有很多意想不到收获。
(本文刊登在白天鹅酒管公司季刊《卓睿》第29期)
篇5:螺蛳粉情怀散文
螺蛳粉情怀散文
当我决定安家落户在珠三角时,我开始寻找柳州螺蛳粉,为的是那份深深的家乡情结以及酸酸辣辣的味道。
在老家时,螺蛳粉就已是我的至爱,曾记得,在那个少食的年代,一碗螺蛳粉就是丰富的食品。红红的辣椒油是我开始吃螺蛳粉的理由。浓香的螺丝汤中韧韧的粉,绿绿的青菜、加上我最喜欢的腐竹,酸酸的酸笋,红红的辣椒油飘荡着,一碗酸酸辣辣的螺蛳粉吃得让人眼泪鼻涕一起流,虽然吃相比较丑,可是那确实是很爽,从嘴里爽到心里……
毕业后远离家乡,来到了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由于工作上的关系,经常的应酬让我对大鱼大肉产生了一种抗拒感,虽说还是每天都少不了它们的陪伴。但对柳州螺蛳粉的渴望也随着岁月的累积愈加强烈。从喜欢到爱吃,然后再到“找吃”,柳州螺蛳粉总是我不变的情结。在工作之余,在应酬之余,经常花上半天的时间,去到一家深藏在小巷中的,悬挂着柳州螺蛳粉招牌的粉店吃一碗5元的螺蛳粉。虽然色味都谈不上正宗,却能平息我肚中的`馋虫。
后来到了广州,爱好螺蛳粉的情结让我去找了不少的地方,但挂着“正宗螺蛳粉”的饭店总是让我由兴奋转向失望,不是少了螺丝味,就是少了一种心底的满足。不少熟悉的朋友说,来到广东的螺蛳粉已经广化了,他们要适合广东人的口味才能生存。好长一段时间,对于柳州螺蛳粉的喜爱只能埋藏在心底。
前段时间,抽出时间回了一趟老家,在武宣的街头,我又闻到了柳州螺蛳粉那酸酸甜甜的味道,直咽口水。丢下行李,跟老妈告知一声后,兴冲冲地来到了摆在室外的一家粉摊,点了柳州螺蛳粉。不时,一碗正宗的螺蛳粉端了上来,细白的粉上平铺一层配菜,有酸豆角、酸笋、酸辣椒、炸花生,加上青菜点缀其间,丰富的色彩挑逗着视觉,搅拌起来更是香气四溢,酸味辣味直扑心间。品尝着人生至爱的美食品,感受着熟悉的声音,听着不时杂着粗声粗语的桂柳话,感觉是那么的熟悉,和每次的梦镜都是一样的,这时我已经分不清到底是梦里还是梦外了,我已经醉了,沉醉在了美味的螺蛳粉里。
当细细品味时, 才发觉味道其实与在广东品尝的差不了多少,但这一种情,这一种味却让自己有了更深的家乡情结。或许这就是喜爱家乡螺蛳粉的理由吧。
篇6:磨番薯粉散文
磨番薯粉散文
地瓜俗称番薯,大家都耳熟能详,番薯粉也并不陌生。磨番薯粉,也许大家就知之甚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城里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亲历亲为农家诸事。以前,家里种了很多番薯,每到冬天,收成的番薯有一两千斤,院子里堆小山似得。那些番薯,在农村可是一年的主要口粮,一部分要储藏在地窖里,确保大半年时间能吃上鲜番薯。其它的要加工成农副产品,一来便于储存,二来丰富农家生活。如去皮抽丝晾成番薯纤,煮熟切条晾成甜薯条,或磨成番薯粉……要数最麻烦、工序最多的,非磨番薯粉莫属了。
以前的村里还没通电,自然也就没有电磨机,磨番薯粉一律纯手工制作,连磨板都自己做。有一回,父亲不知从哪弄来几块薄铁片,书本大小的样子,然后用钢钉在铁片上打孔,横着打,竖着打,密密麻麻的。偶尔把铁片翻过来,若有所思地看着,并用手指轻轻地搓着那凸起的毛刺。我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大气都不敢喘。
父亲弄完后,将有毛刺的一面朝上,用螺丝固定在长条木板上。后来,我才明白那玩意儿,是要用来磨番薯粉的磨板,而用手指轻搓毛刺,是在试毛刺够不够锋利。
如果遇上刮北风,准是晴好天气,就适合磨番薯粉。选择百来斤乳汁丰富的番薯品种,红皮白心的那种。大人说这种番薯不甜不好吃,但淀粉丰富,适合磨番薯粉。
每到磨番薯粉,左邻右舍通常选择不同时间,便于相互帮助。记得有一回农忙假,吃过早饭,大家就早早地在溪边准备磨洗番薯粉,小孩子负责洗番薯,大人负责磨番薯。他们每人架个磨板,底下放个畚箕,畚箕里垫上一块塑料布,防止淀粉流失。每个番薯在大人手里游刃有余,轻车熟路,再大的番薯,都被磨得粉身碎骨,浆飞沫溅。
在大人休息的间歇,我们也好奇着要磨,大人会告诫千万小心,别把手指也磨了。我们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有模有样拿个番薯来回磨,可番薯就是不听话,要作对一样,很难磨碎。我好不容易把一块番薯,磨得只剩下小半个巴掌大,本想要换块新的,可一旁的大叔说要磨完才厉害。虽然我也怕磨到手,但就是不服气、爱炫耀。尽管小心翼翼,但还是马失前蹄,手一歪手掌上磨掉了一块皮,痛得眼泪都快挤出来,痒痒地溜在一边。后来父亲用烟丝给我按着才止住血。
第二道工序是洗番薯粉,在清澈见底、水洁如镜的溪边,放个摔桶,上面横架个小梯子,竹篮里撑个干净的布袋,做为过滤器,放在梯子上。在布袋里放入适量的番薯浆,不停地加水,不停地用手抓捏、搅拌,让淀粉尽量析出,滤到摔桶里。滤过三四遍后,基本没什么淀粉的番薯渣,先堆在一旁,过后晒干做饲料。
洗好后,就不能搅拌,静等沉淀。第二天,摔桶里的.淀粉充分沉淀,倒掉上面的清水,桶底凝结着厚厚的一层淀粉,洁白无暇,如玉如雪,柔柔的,绵绵的。用铲子一块一块挖起来,放在竹匾上爆晒。阳光下金光闪闪,晶莹耀眼。晒干后,用酒瓶子碾碎,只等馋唌番薯粉的各种美味。
番薯粉可做成粉丝、粉条,可煎可炒,柔韧爽滑,清腴可口。既可做主食,又能做辅料,勾芡、炸鱼、炸肉、煎海蛎煎……
浓浓家乡味,悠悠故里情。如今,老家每年照样会磨些番薯粉,让我们带出来吃。父亲常说,自家的,更地道,更纯正。
篇7:一碗水散文
一碗水散文
立夏过后的清晨,依然清凉,如果单是穿着一件薄薄的单衣,定然会瑟瑟不已。
送朋友上车,我进了小镇上一家快餐店。七八十平米的门店,被从中间隔开,前面摆放了七八套餐桌椅,供客人就餐,中间是餐台,各式各样的餐点摆放期间,有煎包、烤肠、茶蛋、中式三明治、鸡蛋饼等,还有各类的粥品,悠悠冒着热气,散发出香气,引诱着前来的食客。
我要了两个韭菜鸡蛋的煎包和一碗豆浆。韭菜的浓香和豆浆的豆香在唇齿间混合,停留,然后进入到胃里。一边歆享美食,一边浏览着手机头条。过着一个好不惬意的早晨!
这时一个老人慢步进来,带着沙沙的脚步声,那是布鞋底和地板摩擦发出的声响。脸上的皱纹一条条清晰可见,背弯的很是厉害,如果放上一碗水,慢走的话,是滴水不溢的;上衣布满土灰,已经看不清原来的颜色,裤子是吊脚的,露着脚脖。我想这位大爷应该不是为了追求时尚吧!
他向店家要了十二份包子,每份三个,并询问有没有纸箱,用来打包带走,说是给工友带饭。然后自己要了两个包子,用小盘盛好放在我前面的桌子上。然后走向前台,好似在寻找什么,身子拧了一圈,眼睛扫了一圈,表情上充满了疑问,然后不得不问筷子在哪里。显然他是第一次来到这里,靠近他的食客,立刻热心地帮他从眼前的消毒机里面取出筷子给他,他感谢地点点头。然后又从桌台上拿了一只空碗,到饮水机上接了一碗热水。
我诧异他为什么不要一碗热腾腾地南瓜粥,或者是小米粥黑米粥,又或者是豆浆呢!一瞬间我又自己给了自己答案:是的!他舍不得,舍不得花一块钱!在他心里,吃的东西无法替代果腹之用,喝的东西却可以用免费的水来取代。水没有粥香,但在他那里水的确是最适合的饭食。一个一块钱他可以买一些日常的琐碎必须,十几个一块钱就能买更多的东西,实现比吃更重要的价值。我很想去给他去盛一碗粥,表达我内心的敬意,但是我没有。
这让我想起一代人。他们都是八十年代前出生的人。挨过饿,知道挨饿的滋味,那种挨饿不是一顿两顿的`挨饿,而是一天两天的挨饿,甚至更长;吃过糠,知道糠菜的味道,在那个年代高粱饼子都是奢侈品,地瓜干更是家常便饭,白面馒头在那时候只能是想想罢了!他们是从苦里活过来的,是从难中浸泡出来的。在他们身上艰苦朴素,简约节省是一种习惯,已经深入骨髓。即使今天美食华衣的获得不在是什么太难的事情,但他们依然固守着自己内心的本分。一饭一粟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衡念物力维艰。只有真正吃过苦走过苦的人才能体会这字字真谛。如今蜜罐中走出的孩子们,能身行的大底真是少了。看到的是大方的浪费,慷慨的丢弃。雪白的馒头弃之如履,好好的苹果丢之如芥。无不令人痛惜。
那位老大爷吃完包子,然后咕咚……咕咚……几大口喝完那一碗水,很满足地擦着嘴唇,抱着纸箱里的包子出门,将纸箱搭放在车子的后座,渐行渐远,但他的身影确是愈来愈清晰,越来越伟岸!我敬佩他,在苦难中走过的人。
篇8:一碗飘香散文
一碗飘香散文
每次回去——最近好几年,难得才能回去一趟——都是喝到半夜想喝杂碎,说没有,只能啃几个羊蹄,决筋。第二天早上一般起不来,就算起来,宿醉不醒那一碗美味也吃不了几口,嘬几根粉,喝几口汤,咽着口水,实在吃不进去了,给个枕头让我再晕一会儿。
羊杂碎是榆林人的早餐。榆林人这个定义其实很宽泛,榆林12县都是榆林人,以前的榆林县现在的榆阳区也是榆林人,有榆林户口的是榆林人,现在榆林生活的也是榆林人。羊杂碎是那些从小在榆林长大一早起来拿着五毛钱一块钱去杂碎铺喝杂碎不限量续汤的人的早餐,喝到现在五块钱一碗,也是那些移居榆林早上起来也用不限量续汤的杂碎当早餐的人的`早餐。所以榆林人,在这儿,就是那些爱喝榆林杂碎的人。我见过不吃羊肉的榆林人(作为榆林人不吃羊肉真是暴殄天物的行为),正如我见过不吃辣的成都人,但我没见过不爱喝杂碎的榆林人。正如我没见过不爱喝鸭血粉丝汤的南京人。
我记得小时候我爸妈尝试在家做过羊杂碎,做不出杂碎铺的那个味道。后来一个婶婶家开了杂碎铺,在东沙,据说生意还挺好。杂碎佐料很有讲究,那些讲究我说不出来太多,印象里会有羊肝羊肚羊心肺,粉条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主料,出锅时撒一把辣椒面,一把杂蛮蛮,一把芫荽,热腾腾盛在碗里,第一口大都是喝汤,味道之鲜美[色],或者夹一筷子炸蛮蛮放在嘴里,嚼一嚼,要酥不酥要脆有脆,不用汤,就着口水就咽下去了。所以杂碎的诱人之处,一是无限续汤,当然续太多老板估计会不乐意,二就是炸蛮蛮,一定要多,越多越好。
炸蛮蛮就是炸土豆条,切的级细的土豆条,或者说土豆丝。在这儿必须说“炸蛮蛮”,说成炸土豆丝,就没味儿了。
所以,这会儿要是能有一碗杂碎……
★ 家乡的面作文
【一碗大排粉散文(合集8篇)】相关文章:
郭德刚黑社会台词2023-02-07
经典语录: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2022-05-07
形形色色的人500字作文2022-09-01
饭店标语2022-12-06
心中的那份友谊作文600字2023-12-31
郭德刚的经典语录2023-07-14
《木棉花开》散文阅读答案2022-05-13
《深夜食堂》观后感2023-04-20
半碗月亮阅读及阅读答案2024-04-29
外婆的打卤面散文202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