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二年级作文(集锦21篇)由网友“秋木苏”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计算二年级作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计算二年级作文
计算二年级作文
快要过年了,妈妈公司送了一大袋柚子。
我一看见妈妈提着又香又大的柚子回来了,心想一定很好吃,口水就直往下流。妈妈温和地说,小馋鬼!是不是想吃啦。我奶声奶气地回答道:是的。“那好吧,可是得先回答一个问题,行吗?”妈妈问道。我爽快地说:行!妈妈一本正经地说,送给爷爷奶奶4个、哥哥4个、妹妹4个,我们自己留4个,这一袋柚子够吗?我在心里面迅速地算了算,一共需要16个。接着,我将所有的柚子倒出来,仔仔仔细细地数了起来,发现一共有16个。然后,我信心百倍地回答道:正好。妈妈说,为什么?于是,我就胸有成竹地讲解给妈妈听,我们需要的.柚子数是4x4=16个。刚才,我数了一下,这一袋正好是16个。妈妈说,除了用乘法,还有别的方法吗?我想了想说,还可用加法算:4+4+4+4=16个。
妈妈听了我的一番讲解以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篇2:二年级数学计算练习题
二年级数学计算练习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2)
一、口算。
1、2×6= 7×4= 7×9= 8×5= 3×9=
9×9= 3×8= 8×4= 9×6= 4×4=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8=6×4 ×4=4+4+4
4×9= ×6 3×8=4×
二、填一填。
1、根据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 )七二十八 ( )八二十四 四( )三十六
―――――― ―――――― ――――――
―――――― ―――――― ――――――
2、写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9×3=( ) 4×9=( )
口诀:_____ 口诀:_____
5×7=( ) 7×5=( )
口诀:_____ 口诀:_____
三、列一列,算一算。
1、7个4是多少? __________
2、8的6倍是多少? __________
3、9的3倍是多少? __________
4、5的3倍加上5的2倍是多少? __________
篇3:二年级数学计算课后练习题
二年级数学计算课后练习题
二年级数学乘一乘和填一填练习题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乘一乘、填一填
一、填空:3×□=21□×5=308×□=56□÷7=44×□=3272÷□=924=□×□=□×□18=□×□=□×□
二、填上适当的符号“<”、“=”和“>”。3×8○5×43×8○5×45×9○45+47+8○2×456÷8○2×37×3○5×2
三、找规律填数:9、18、27、3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14、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4:二年级数学综合计算练习题
二年级数学综合计算练习题
一、填空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6×7=()
9×4=()
42÷7=()
()×()=24
()×7=14
4×8=()
28÷4=()
()÷()=8
27÷9=()
5×()=35
()×7=63
()÷7=8
24÷6=()
12÷2=()
36÷6=()
48÷()=6
2、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时、分、秒。
一节数学课用时40()
爸爸一天上班8()
小明的脉搏70下用1()
点点跑100米用了3()
吃一顿饭的时间大约是20()
看一场电影大约是2()
3、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时。
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
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圈。
4、从9:30到10:30,经过了()时。
从5时到10时经过了()时。
从7:10到8点,经过了()分。
学校春游,7:30出发,路上用了1时20分,(:)到达。
5、1分=()秒
1时=()分
90分=()时()分
80秒=()分()秒
1分10秒=()秒
78分=()时()分
63秒=()分()秒
1时8分=()分
70分=()时()分
100分=()时()分
二、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
12÷3=
4×4=
6×9=
5×9-5=
8÷8=
16+5=
28÷7=
6×5+6=
9×3=
48+12=
48÷8=
54÷6=
9×7=
72÷9=
18+6=
20÷5+5=
2、列竖式计算。
40÷8=
55÷7=
80÷9=
44÷6=
100-56=
80-34=
77+19=
56÷7=
3、用脱式计算。
56÷8+15=
12-35÷7=
90-45÷9=
50-7×6=
54÷6×6=
17+56÷8=
100-45-25=
72÷8+35=
100-3×9=
篇5:数学二年级混合计算试题
数学二年级混合计算试题
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试题练习
一、算一算、填一填。
83-24-37=()
计算83-24-37时,要先计算()得(),再用()减37得(),结果是()。
二、列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92-14-27=80-25-19=78-24-36=
三、下面的计算对么?把错误的改过来。
62-13-18=4370-16-14=30
四、想一想。
32名同学排成一排。
小东和小明之间有()个同学?
篇6:计算
计算
计算jì suàn[释义]①(动)基本义:根据已知数目通过数学方法求得未知数。
②(动)考虑;筹划。
③(动)暗中谋划损害别人。
[构成] 并列式:计+算篇7:二年级数学教案: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会分析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一)。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先认真审题,再列式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出中间问题,并能正确解答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
(1)二(1)班男生20人,女生18人。(学生可能提出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提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或者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2)汽车上有36人,到站下去8人。(学生可提出车上还剩多少人?)
2.根据问题和一个已知条件,补充另一个已知条件
(1)妈妈买来12个苹果,________。还剩多少个?
(2)小明拍球50下,________。小明和小刚一共拍了多少下?
3.做书上的准备题
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学生独立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请一名同学上黑板板演)
4.订正板演24-20=4(个)答:还剩4个。
问: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是什么,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二)学习新课
师说:刚才的'复习题大家做得很好,老师知道大家对一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掌握得很好。如果将第1个已知条件“商店里有24个皮球”不直接给出,而告诉你“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你会算吗?(出示例1),这道题就不能用一步直接算出还剩多少个。我们今天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1.学习例1 个?
(1)读题
小声自由读一遍,指名读一遍,齐读一遍。
(2)找已知、求
学生口述,教师在题中标出。
师问:和复习题比较,哪儿变了?哪儿没变?(已知条件变了,问题没变)已知条件变成几个了?谁能再说一说?教师同时贴出皮球的实物图。(课本P6图)
(3)分析数量关系
师问: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一共有多少个和卖了多少个?)哪个已知没给?哪个直接给了?那应该先求出什么?(商店里一共有多少个皮球)根据哪两个已知可以求出商店里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同时板书:
根据板书,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先算什么?
通过充分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请好的同学分析数量关系。(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知道一共有皮球多少个和卖出多少个,卖出20个已经知道,所以要先求出一共有皮球多少个。根据有白皮球6个和18个花皮球,就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同时板书:
①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 ②还剩多少个?
6+18=24(个) 24-20=4(个)
篇8:二年级数学教案: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解答后,可追问:6+18=24(个)求出的是什么?24-20=4(个)求出的又是什么?以强化解题思路。2.总结学习方法
师说:刚才我们一起学会了例1,在学例1时,第一要认真读题,最少读3遍,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第二要找出已知、求,认真在题上标出。第三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最后再正确解答。要想正确解答两步应用题,这四步一步不能少,而且还离不开认真二字,下面我们做一些练习,看谁做题认真,解答正确。同时板书。
(1)读题。(2)找已知、求。(3)分析数量关系。(4)正确解答。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同学们做了20个泥人,老师做了8个泥人。送给幼儿园25个。还剩多少个泥人?按四步指导学生完成此题。
(1)默读3遍题。
(2)在题上标出已知、求,指名说一说。
(3)互相讨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独立解答,指名上黑板板演。
20+8=28(个)
28-25=3(个)
答:还剩3个泥人。
(5)追问:20+8=28(个)求出的是什么?28-25=3(个)求出的又是什么?
2.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里有乘客36人,到新街车站下去8人。又上来12人,这时车上有乘客多少人?
(2)商店里有蓝书包40个,绿书包30个。卖出37个,还剩多少个?
根据做题情况,进行指导。
3.比较练习
(1)学校里有14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2)学校里原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认真读题后,问:这两题哪相同?哪不同?(都是求现在有多少盒粉笔,已知条件不同,第(1)题有两个已知条件,是一步应用题,第(2)题有三个已知条件,是两步应用题)
4.总结
今天学的两步应用题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先加再减,先减再加)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出数量关系比较容易分析的。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它们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解题思路相近,就是要求剩下多少或者一共有多少,必须先求出原有的数。
两步应用题是由一步应用题复合而成的,所以在复习准过程中,安排了补问题、补已知条件和一步应用题,以此巩固一步应用题的结构,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一个问题,由此引出其中一个已知不直接给出,而换成另外两个条件,就不能用一步解答,引出新课: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在学习新课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按照(1)认真读题;(2)找准已知、求;(3)分析数量关系;(4)正确解答这四步指导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使学生明确找准中间问题是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关键。
在巩固反馈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先完成做一做,引导学生按四步完成此题,并通过追问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然后独立完成两题,接着再通过一组应用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一步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篇9:小学二年级加减法混合计算教案
小学二年级加减法混合计算教案
一、教学内容:P79
二、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口算卡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1)
小刚每月生活费980元,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
学生独立估算:800+600-1000=4000(元)
大约节余400元
实际算算,全班交流:
786+632-980=438(元)
(2)
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960元的洗衣机,要攒几个月?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960-438=522522-438=84三个月
438+438=876960-876=84三个月
4、小结
5、练习
(四)全课总结
加减混合运算(不带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怎样?
(五)作业
篇10: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计算练习题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计算练习题
一、直接写得数:
87-20=
74-40=
65-10=
43+50=
71+20=
79-50=
77+19=
98-39=
46+18=
92-95=
14+49=
81-57=
二、用竖式计算:
489=
374=
578=
507=
三、脱式计算
63-273=
(6+57)9=
25+34=
7+85=
四、解决问题:
1、一根绳子对折后长9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这根绳子用掉6米后,还剩几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16页,第二天看了19页,第三天从第几页看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丽排队做操,从前面数起他是第15个,从后面数起他也是第15个,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车上原有20人,到站下车8人,上车5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1:二年级数学下册计算能力测试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计算能力测试题
一、口算(每题1分,共60分)
364= 213= 59= 87= 246=
153= 255= 189= 366= 79=
728= 459= 637= 819= 273=
65= 48= 34= 96= 68=
182= 164= 205= 255= 546=
56= 26= 48= 57= 77=
3+8= 12-5= 7+8= 14-6= 15-8=
6+7= 8+6= 13-6= 17-8= 11-3=
25+9= 33-9= 51-5= 75-8= 46+8=
65-18= 26-17= 56+20= 42-30= 37+60=
46+46= 25+65= 92+35= 58-44= 33-25=
800+700= 90+70= 150-60= 1800-900= 400+600=
二、笔算(每题4分,共40分)
1、用竖式计算
260+480= 940-380= 470-380= 440+560=
2、脱式计算
648 819+12 1622
(86-44)6 55-20+5 6(328)
篇12:二年级《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二年级《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4,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及两问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解答此类应用题时,必须明确找准先求什么是解题的关键。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两步应用题与两间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找出第一步应先求出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补充问题,再解答
1、我们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________?
90-36=54(个)
答:还剩54个。
2、还有54个面包,每次能烤9个,________?
54÷9=6(次)
答:还要烤6次。
师说:刚才同学们这两道题做得很好,请同桌的两个同学讨论一下,能不能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生答:我们每次能烤9个面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师说:这道由两个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合并成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4,你们会解答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4。
例4:我们每次能烤9个面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1)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先干什么?
生答:读懂题意。
师说:请同学们自由读题,读懂题意的同学就坐好。(指名一同学读题)
(2)读懂题意后再干吗?
生答:划出已知、求。
(3)谁来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
(4)明确了这道题的已知、求,接下来要做什么工作?(分析数量关系)
告诉学生,通常分析数量关系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
(5)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6)分析数量关系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只有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正确解答。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这道题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知道什么?
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知道剩下多少个需要烤。
(7)那这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集体讨论,教师板书:
①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
90-36=54(个)
②还要烤几次?
54÷9=6(次)
(8)列综合算式
(9)检查解答是否正确
2、小结: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要先认真读题,找准已知、求,再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一定能正确解答出应用题。准确找出第一步应先求出的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三、巩固反馈
1、教材第54页做一做。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题。
3、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题。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4题。
5 O
篇13:小学二年级数学加减法计算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的主题图,第39页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感受三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体验整十、整百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3.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整十、整百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老师在寒假里到了我们中国东方最大的城市上海去旅游,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去的吗?老师是坐船从重庆沿着长江到上海的,沿途欣赏了美丽的长江三峡。你知道从重庆坐船到上海要经过哪些城市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出示长江航线图和售票大厅图。
教师: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用到三位数的加减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整十整百数的加减。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案例1
教师:同学们买过气球吗?明明在买气球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出示第39页的情景图)学生根据图上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两种气球一共有多少个?
2.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多少个?(或者黄气球比红气球少多少个)
教师:这两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你们能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并思考自己是怎样算的。
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
学生:两种气球一共有多少个?可用80+50=130。
教师:80+50=130,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回答:
1.8个十加上5个十等于13个十,也就是130。
2.8袋加上5袋共13袋,每袋10个,13个十就是130。
3.从80开始,往后面接着数:90,100,110,120,130。从50里面分1个20出来,80+20=100,100+30=130。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找到了这么多的口算方法。
教师: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多少个?(或者黄气球比红气球少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呢?
教师:80-50等于多少?你是怎样算出80-50=30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
1.8减5袋等于3袋,也就是30。
2.8个十减5个十等于3个十,也就是30。
3.想加法做减法,因为30+50=80,所以80-50=30。
提问:怎样口算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2.练习
39页例1下面试一试
3.教学案例2
(1)出示例2主题图:水果店运进一批苹果,堆成两堆。根据主题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水果店一共运进多少个苹果?学生解答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
从300开始,一十一十地往后数,数5个十,即350。3个百加5个十,即三百五十,也就是350。第一堆苹果有多少个?第二堆苹果有多少个?(方法过程基本同上,略)
4.练习
39页例2下面试一试
5.小结
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三、课堂练习
练习六1~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篇14:小学二年级数学加减法计算教案
(一)、激发“整理”的欲望:
师:我们已经学完10以内数的加、减法,相信小朋友一定会算很多很多题了,谁来说说你会算哪些10以内数的加、减法题?
生逐一说算式,师逐一板书算式。
师:观察小朋友们刚才写的算式,你有什么感觉?
生:比较乱,有重复的算式,还有没有写到的算式。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与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经历“整理”的过程:
你喜欢写得数是几的加法算式
(1)选一选
生:喜欢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
师:还有谁喜欢写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这么多同学都喜欢,这样吧,咱们来抓阄,怎么样?哪个小组抓到哪个,小组的同学就按照一定的规律写一写,好吗?
(2)小组分工。
在写之前,小组先分好工,比比哪个小组合作的好?
(3)欣赏各个小组整理情况
贴一贴:写完的小组请小组长把你们组的纸条帖在黑板相应的位置上。其它同学帮老师看一看,哪个小组帖的又快又好?
讲一讲:谁愿意代表你们组,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
(一)给黑板上的算式分类(板书:加法、减法)
(二)整理加法表
1.提出要求:
四人小组、团结协作,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按一定的顺序整理、排列。
2.合作整理:
四人小组合作整理加法表,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一些加法算式。
3.交流评价:
学生汇报整理结果,并说明是按什么规律整理的。
4.归纳概括:
师生共同整理、归纳出加法表(课件出示)
5.观察发现规律:
(1)加法表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2)加法表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3)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结合学生交流的情况逐一展示课件,得出规律。
(三)、整理减法表:
1、交代要求:学生用整理加法表的方法,独立整理减法表,见书53页。
2、学生汇报整理后的减法表。
3、(出示课件)根据整理后的减法表,学生汇报发现的规律。
(四)、巩固练习:
听算题。2分钟内看谁算得又好、又多。
五、师:解决一个问题有很多种方法,只要小朋友多动脑,你们就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
作业:第53页帮蚕宝宝回家
篇15:小学二年级数学加减法计算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94页复习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好家、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更加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计算的验算和求加、减法算式里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学习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复习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复习关系式
1.让学生说一说加法算式中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老师板书。
2.做复习第1题的第(1)题。提问:为什么可以写成这两道算式?
3.做复习第1题的第(2)题。提问:写这两道算式的根据是什么?
三、复习加、减法的验算和求未知数x。
4.做复习第2题。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5.做复习第3题。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找出错误,在书上改正。提问:第(1)题错在哪里?怎样改正?为什么要改成x=40-0?第(2)题错在哪里?怎样改正?为什么要用加法?
小结:求未知数x,一定要先看x是算式里的什么数,再想用什么方法求x,列出式子来计算。
6.做复习第4题第二组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7.列含有x的等式解答文字题。
(1)小黑板出示文字题
25加上多少是45?
什么数减去30是52?
68减去一个数是8,这个数是多少?
(2)指名学生说出哪个数用x表示,口答出求x的等式,教师板书。
(3)提问:用x列出的这些相等的式子后,你能算出要求的数吗?按照什么来算?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4题第一组题和第5题
篇16: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二)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教学中渗透辩证思想、函数概念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启发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一道思考题.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的操场面积,用一平方米的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拼摆,可行吗?
(不可行)今天我们来研究科学地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学习新课
1.动手操作,弄清基本关系:
每排个数、排数与总个数的关系.
请同学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上面的长方形想:一排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一共摆了几排?
(学生操作时,老师把表格画在黑板上)
(一排摆几个小正方形、摆了几排、一共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老师依次在表格中板书出来)
请同学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上面这个长方形.
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一共有多少个?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每排个数×排数=总个数)
前面讲过有多少个面积单位,面积就是多少.所以可以用“面积”代替“总个数”,在表格图“总个数”下面写上“面积”(平方厘米).
下面就用简便方法计算长方形面积.
2.想象操作,弄清过渡关系:
长与每排个数、宽与排数的关系.
投影出示:C
思考:这个长方形长4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不用动手摆,脑子里想一想.如果长方形长5厘米、10厘米……一排可以摆几个呢?
那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长几厘米,每排就摆几个.
师:那么就是说,长可以代替“每排个数”老师在表格中“每排个数”下面写出“长”(厘米).
再看,长方形的宽是3厘米,沿着宽可以摆这样的几排呢?
同学们不用动手摆,怎么知道可以摆3排呢?
能不能说出宽与排数的关系?
生:宽是几厘米,就可以摆成这样的几排.
师:那么,也就是说用“宽”可以代替“排数”.(老师在表格中,“排数”下面写上“宽”(厘米).
请同学们很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说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3.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
投影出示:D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求出来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对照表格,请仔细观察,再回忆一下,刚才的图A、图B、图C、图D.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最简单的)谁能概括出来?
学生总结归纳出:
长方形面积=长×宽(老师板书)
回顾一下,对照表格进行验证.
出示例题:
例: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它的面积是多少?
师: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请同学们自己解这道题.做完后,互相交换检查一下.
订正时,老师板书.
5×3=15(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反馈
1.填表.(学生口答)
2.选择正确答案.
(1)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3厘米,面积是( ).
A.18厘米 B.18平方厘米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分米,宽是4分米,周长是( )
A.24分米 B.32平方分米
3.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48平方米.问:它的长和宽分别可以是多少米?
长(米) 宽(米) 面积(平方米)
48 1 48
24 2
16 3
12 4
8 6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要想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长和宽)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面积)计算长方形面积应该注意什么问题?(长和宽的单位名称要先统一)
作业:p.125练习二十八,第1,2题.
小资料 〔长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叫做长方形(也叫做矩形).例如:下图是长方形ABCD.
长方形有如下的性质:
1.四个角都是直角,即∠DAB=∠ABC=∠BCD= ∠CDA=90°.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即AB=CD,BC=AD.
3.对角线相等并相互平分,即AC=BD, AO=CO,BO=DO.
4.对角线的交点是长方形的对称中心.
5.每一组对边中点连线都是长方形的对称轴.即EF和GH都是它的对称轴.
一般把长方形中较长的一边叫做长,与长相邻的一边叫做宽.如果长和宽分别用a和b表示,那么,长方形的周长c=2(a+b),面积S=ab.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面积的意义,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物体或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亲自动手摆一摆,仔细观察,动脑筋想,从而推导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在教案设计上,一步一步深入,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使学生自己悟出求长方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巩固反馈练习的安排,考虑到对所学新知识的巩固、检查,又注意到新旧知识的联系.最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安排了一道发散思维的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篇17: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通过列综合算式,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注意培养学生联贯地、有顺序地进行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学习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运算的应用题.
难点:在列综合算式中学习正确地使用小括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复习
(1)300减去180除以3的商,差是多少?
(事先写好贴在黑板上)
师:根据我们刚学过的方法,进行分析.
本题求的是差,那么要弄清谁是被减数,谁是减数,300是被减数,180除以3的商是减数.
请同学口述列式,老师板书.
300-180÷3
=300-60
=240
师:同学们,我们要把这道题改编成求商是多少?想一想应该怎样叙述,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互相进行启发,发表个人看法.
讨论后,请同学把改编后的题叙述一下,老师把事先写好的题,贴在黑板上.
300减去180,再除以3,商是多少?
请同学口述本题分析过程.
(这道题是求商是多少,首先弄清谁是被除数,谁是除数.300减去180是被除数,因为被除数没有直接给出,所以要加小括号先算.“再除以3”是除数.被除数÷除数=商.)
师: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列综合算式解两步运算的文字叙述题,大家掌握很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题:(写在纸条上贴在黑板上)
三年级同学要浇300棵树,已经浇了180棵.剩下的分三次浇完,平均每次要浇多少棵?
默读题、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独立分步列式解答.
指名板演:
300-180=120(棵)
120÷3=40(棵)
请讲一讲300-140是什么意思? (剩下多少棵)
再说一说120÷3是什么意思? (平均每次要浇多少棵)
师:请同学观察上面两个算式发现了什么?
(第一式的结果是第二式的被除数)
根据题意要求“剩下的分三次浇完,平均每次要浇多少棵?”应该怎样理解呢?
(也就是把300-180的差平均分成3份,应该用除法计算.被除数是300-180的差,除数是3,用被除数除以除数就可以求出平均每次要浇的棵数)
请同学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
(300-180)÷3
=120÷3
=40(棵)
答:平均每次要浇40棵.
(订正时老师板书)请同学讲一讲这个等式的意义.
(三)巩固反馈
投影出示:
1.同学们栽树.一班要栽58棵,二班要栽67棵.平均栽5行,每行栽多少棵?(列综合算式解答)
读题、审题,弄清把哪些树平均栽5行?
(58+67)÷5
=125÷5
=25(棵)
订正时,请同学讲一讲为什么这样列式.
2.学校组织同学去博物馆参观.三年级去了62人,四年级去的人数是三年级的2倍.两个年级一共去了多少人?
默读题,独立写在作业本上,然后订正.
三年级+四年级=共多少人
62+62×2
=62+124
=186(人)
请讲出这个算式的意义.(要求两个年级一共去了多少人,用三年级人数(62人)加上四年级人数(62×2).就可以求出两个年级一共去了多少人)
师:很好,有没有不同的算法?
出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看图后讲一讲:(三年级去了62人,四年级去的人数是三年级的2倍,也就是三年级的人数是1份,四年级人数是2份,三、四年级一共是(1+2)份,求一共去了多少人,也就是求(1+2)个 62人是多少)
62×(1+2)
=62×3
=186(人)
有哪些同学用这种方法解的?很好,肯于动脑筋.以后解答应用题可以列分步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还可以从多角度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
3.在正确列式后面画“√”,错误列式后面画“×”.
(1)中、高年级听报告.中年级有84人参加,高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中年级的3倍.听报告的一共有多少人?
A.84+84×3 B.84÷3+84
( ) ( )
C.84×(1+3) D.84×3-84
( ) ( )
(2)把20个鸡蛋放在篮子里,称得鸡蛋和篮子一共重1250克.如果篮子的重量是350克,每个鸡蛋平均重多少克?
A.1250÷20-350 B.(1250+350)÷20
( ) ( )
C.(1250-350)÷20 D.1250-450÷20
( ) ( )
(3)某机床厂,去年上半年生产机床850台,下半年生产机床980台,全年生产机床的台数是计划生产的2倍,去年计划生产机床多少台?
A.850+980÷2 B.(850+980)÷2
( ) ( )
C.(850+980)×2 D.850+980×2
( ) ( )
作业:第 97页 7, 8
小资料〔应用题〕
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题,是指取材于生活、生产以及其他科学中,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在小学数学中,通常是指用四则运算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实际问题简化和模拟.
应用题作为一种数学问题,就要具备要求解答的数量方面的问题和能够解答此问题的必要条件.这种问题和条件,以及应用题的具体情节,决定了应用题的解法.
应用题能够体现出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用数据说明问题,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素材.通过解答应用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掌握所学的内容,对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也有重要作用.
〔应用题的分类〕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分为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两大类.在复合应用题中,按解题方法分类,又可分为一般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
通常把只要用一步计算就能求出答案的应用题叫做简单应用题;把要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才能求出答案的应用题叫做复合应用题.
在复合应用题中,按照传统的算术解法,有特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或有特定名称的应用题,习惯上称为典型应用题;其余的称为一般应用题.引入方程以后,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应用题,则典型应用题和一般应用题的区别就不大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文字叙述题的基础上学习用综合算式解答已学过的两步应用题.所以这节课着重放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列综合算式解答.讲授时采用例3的分析方法,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笔.
板书设计
篇18: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理解周长的意义.
2.通过抽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
钉子板、绳子、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拿出准备好的几何图形,平放桌上,把长方形挑出,放在一边.(观察)
提问:(1)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相对的两条边相等)
(2)相邻的两条边有什么不同?(一条边长,一条边较短)
二、学习新课.
1.谈话:同学们对长方形的特征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形的知识.通过学习,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意义,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2.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
请同学们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
教师归纳出: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长方形纸片上标出长和宽.
3.学生动手操作,理解长方形的周长.
教师出示围在钉子板上的长方形.
提问:什么叫做周长?(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请一位同学来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其他同学互相看着摸一摸,自己的长方形纸片的周长.
再请一位同学指一指钉子板上的长方形的周长.
提问:你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吗?(能)一位同学把围成这个长方形的线取下来测量,测得长度是60厘米.(回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大约是60厘米)
4.设疑:比较小的长方形,要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可以用量的办法,如果要想知道大的长方形土地的周长是多少,用量的办法就不行了.我们能不能根据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周长是多少呢?
(1)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老师将学生不同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6+4+6+4=20(厘米)
6×2+4×2=12+8=20(厘米)
(6+4)×2=10×2=20(厘米)
(3)比较.
小组讨论:他们算得对吗?为什么?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4)反馈归纳:
提问:谁能在图上指出6×2和4×2分别表示哪部分?
师归纳:长方形的周长就是两个长与两个宽的和.
指名一同学在图上指出6+4表示哪部分.(6+4表示一条长、一条宽的和)
问:10×2表示哪部分.(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的2倍,也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师归纳: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用两个长和宽的和计算出来.现在,我们用这个方法求出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5.小结.
通过观察、操作求长方形周长,同学们想出了3种方法,都对.一种是四条边长连加的和,第二种方法是:用两个长的和加上两个宽的和.第三种方法是用两个长加宽的和来求周长.第三种方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因此比较简便.
三、课堂练习(投影)
1.算出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2.一个长方形枕套,长50厘米,宽30厘米,四周缝上花边,需要多少厘米花边?
3.量出下表中物体表面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它们的周长.
4.人民路小学足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是90米,宽45米,小明沿着足球场的边跑了一圈,他跑了多少米?
板书设计
篇19:二年级下册《估算与精确计算》教案
二年级下册《估算与精确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估算是用整十数、整百数进行近似计算。
2. 经历估算的过程,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能对结果的 合理性作出解释。
3. 感受学习估算的'价值,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填一填
342781657
最接近的整十数 最接近的整百数
2. 师:李老师想买童车和电子琴作为儿子的生日礼物,(出示:童车214元、电子琴569 元)带700元够不够?带800元够不够?
3. 揭题:估算
二、感受估算方法的多样性,优化估算策略
师:请你们帮老师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把估的过程写在练习纸上。
1. 整理估算方法。
(1)整十数估算
210+570=780
(2)整百数估算
200+600=800
(3)精确计算
214+569=783
2. 在比较中反思提升。
师:比较这两种估算方法,它们有什么优点? 整十数估算离准确的结果最接近。 整百数估算计算更方便。
三、巩固练习
1. 先用整十数估算,再精确计算。
512+189 725-156
估:______ 估:_______
精:______ 精:_______
2. 选择题:
(1)298+184,最接近的答案是( )
①500②470③480
(2)723-144,最接近的答案是( )
①580②570③600
(3)513+322,精确计算的结果是( )
①830②800③835
四、在问题解决中,体会估算的价值。
学校组织学生看电影,男生有278人,女生有287人,剧场共有586个座位,估一估,这个剧场的座位够不够坐?
五、拓展
这里有1000元钱,请你们帮老师挑选一下可以买哪些商品作为我儿子的生日礼物?
篇20:二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总复习计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重难点总复习资料一、解决问题
1、同级运算:(连加,连减,连乘,连除,加减混合,乘除混合)
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同级运算的类型:+ +, - -, + -, - +,
× ×, ÷ ÷, × ÷, ÷ ×。
2、不同级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
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不同级运算的类型:× + , × -, + ×, - × ,
÷ + , ÷ -, + ÷, - ÷。
带小括号运算的类型: ×( + ), ×(-),
( + )÷, (- )÷。
3、从总数中连续减去两部分(连减算式),也可以写成从总数中减去两部分的和,同时需要用小括号把两部分的和括起来,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如:54-8-22 = 54-(8+22)
4、把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时:
先看分步算式的第二步算式,再看其中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哪个数是前一步算式的结果,就用前一步算式替换掉那个数,其他的照写。当需要替换的是第二个数,必要时还需要加上小括号。
二年级数学下册重难点总复习资料二、表内除法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
3、除法算式的读法: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
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5、用乘法口诀求商,想:除数×商=被除数。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都用除法计算,
用“一个数÷另一个数=几倍”。
7、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所求问题是总数,用乘法计算;所求问题是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8、在需要提出问题并解决时,可以提:①加法的问题:求总数,“谁和谁一共是多少?”。②减法的问题:进行比较。“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 ③除法的问题:有倍数关系的可以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谁是谁的几倍?”,“是”字前写较大数,“是”字后写较小数。
9、一件物品的价格叫单价,买几件叫数量,买几件共需要的钱叫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二年级数学下册重难点总复习资料三、图形与变换
1、角:锐角、直角、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2、平移:当物体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时,是直线运动。自身方向不发生改变。如:推拉窗。
3、旋转:当物体围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时,自身方向会发生改变。如:方向盘。
4、平移的方法:①先确定平移方向和格子数(也就是距离)。②找到原图形的各个顶点。③把各个点按相同方向平移相同的格子数。④把新顶点按原图形的顺序连接。
二年级数学下册重难点总复习资料四、克和千克
1、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
2、称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千克”作单位。
3、一个两分的硬币约是1克。两袋500克的盐约是1千克。
4、1千克=1000克=1公斤。1kg=1000g.进率是1000.
5、计算或者比较大小时,如果单位不同,就需要把单位统一。一般统一成单位“克”。
6、在解决问题时,如果单位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再立式计算,一般是把“千克”换成“克”.
二年级数学下册重难点总复习资料五、万以内数的认识
1、“一、十、百、千、万”是我们学过的五个计数单位,分别在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上表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万 千 百 十 个
2、数位顺序表里: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3、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万以内数的读法: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者连续两个“0”就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4、万以内数的写法:写数时,也要从高位写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
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字也没有就写“0”占位。
5、数的组成:就是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6、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①位数多的大于位数少的数;②位数相同时,就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反之就小;③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上的数,依次类推。
7、最大的一位数:9, 最小的一位数:1
最大的两位数:99, 最小的两位数:10 两位数最高位是十位。
最大的三位数:999, 最小的三位数:100 三位数最高位是百位。
最大的四位数:9999, 最小的四位数:1000 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
最大的五位数:99999,最小的五位数:10000. 五位数最高位是万位。
他们的最低位都是个位。
7、近似数:与准确数很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大约”“可能”“大概”出现就是近似数。
方法:两位数的看个位上的数估算,三位数及三位数以上的看十位上的数估算。(四舍五入)
二年级数学下册重难点总复习资料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注意在笔算加法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减起,如果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2、估算方法:估算是整百数:看十位,①十位小于五的(4、3、2、1、0)就少看,直接把个位、十位舍去写作“0”。(四舍)如:532≈500
② 十位大于五或者等于五的(5、6、7、8、9)就多看,把个位、十位写作“0”的的同时还要在百位上加上1.(五入)如:567≈600
估算成几百几十数(整十数):看个位,①个位小于五的(4、3、2、1、0)就少看,直接把个位舍去写作“0”。(四舍)如:532≈530
②个位大于五或者等于五的(5、6、7、8、9)就多看,把个位写作“0”的的同时还要在十位上加上1.(五入)如:567≈570
出现“大约”“可能”“大概”时,就需要估算,要用“≈”符号。
二年级数学下册重难点总复习资料七、统计
1、复式统计表:就是把几个有联系的单式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便于更好、更清晰地观察、比较和分析数据。
2、条形统计图:一格可以代表5个单位,也可以根据数量的多少来确定一格代表多少。数很大时有的一格可以代表10个单位。
二年级数学下册重难点总复习资料八、找规律
1、一组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①把最后的放在最前,其余的往后移。②把最前的放在最后,其余的往前移。
2、数列的变化规律:①等差数列;②前两个数的和相加等于后一个;③倍数关系;④每个数都是两个相同因数相乘的积。……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在一个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算式里,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3、数位顺序表
……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10个一是十
10个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千是一万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4、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用“千米”作单位。步行每时约走3千米,骑自行每时约行15千米,汽车每时约行60千米。
5、笔算多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笔算多位数的减法时,要注意: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6、验算加法,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也可以用和减去一个加数。 验算减法,用结果(差)加上减数。 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用商乘除数再加余数。
7、一个角有一个顶点,有两条边。 角的两边张口小,角就小,角的两边张口大,角就大。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钝角都比直角大。
8、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与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对边分别相等。 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9、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篇21:二年级下册试题:克、千克与计算
二年级下册试题:克、千克与计算
一、小丁丁到超市去购物,他称出了一些物品的质量
1只鸡蛋大约重65()
1张书桌大约重10()
1个足球大约重350()
1台电视机大约重25()
二、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克或千克)填写在括号内:
(1)圆规重35()
(2)书桌重10()
(3)足球重350()
(4)鸡蛋重65()
三、填空:
5000g=()kg8kg=()g
6kg800g=()g5kg200g=()g
450g+320g=()g980g-450g=()g
四、小练习:
2kg=()g()g=1kg
()kg=5000g8000g=()kg
五、把书桌重10()改成:书桌重9800(),你认为该填什么单位呢?为什么?
六、在()中填入合适的单位。
1.一本数学书重250()
2.一只鸡蛋重100()
3.小巧的体重是38()
4.一头牛的重量是526()
★ 三年级作文分析
★ 五年级作文教案

【计算二年级作文(集锦21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及反思2023-06-25
修辞教学的现状及改进2022-08-10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计划2022-10-28
三年级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作文2022-08-10
五年级第一单元作文2022-12-24
三年语文教学计划2023-08-05
小学二年级期中考试复习作文2022-07-28
数学比赛作文2023-12-24
五年级作文:分析奋斗2023-06-24
五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2023-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