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时间:2023-11-15 07:55:2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共6篇)由网友“sailor904”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篇1: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现代远程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继续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论文在分析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主要模式的基础上指出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作 者:杨娟娟  作者单位:广东茂名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广东,茂名,525000 刊 名:学理论 英文刊名:THEORY LEARNING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28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   困境   对策  

篇2:我国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书

我国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书

[摘 要]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精准扶贫作为改善农村经济面貌的重要途径,在城乡统筹建设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地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进一步提出要理清思路、强化责任,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本文对当前我国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推动扶贫工作的顺利实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贫困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做好扶贫工作。当前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冲刺期,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扶贫目标不明确、群众的社会参与度不足、扶贫工作的考核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都是影响扶贫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加强对传统的扶贫开发工作的创新,精准扶贫就是对传统扶贫工作进行创新的重要途径,是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的测量。能够真正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在扶贫工作中各地政府要理清思路,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的扶贫举措,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提前完成扶贫任务,实现全面小康。

1 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

1.1 农村情况复杂

在农村扶贫开发过程中,由于经济社会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很容易出现一些特殊的复杂的情况,导致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难度增大。例如部分农村在制定与执行贫困户认定标准过程中,很难做到公平、公正,从而引发家庭之间的纠纷与摩擦。再比如当前很多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到城市务工,大量年轻人口流入城市,留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在农村长期居住的家庭成员不足三分之一,因此在扶贫工作中很多细节工作的开展不够全面,不能得到落实。另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一些扶贫工作人员的思想比较传统,其工作方式也比较老旧,不适应于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精准扶贫是对传统的扶贫工作进行创新的重要途径,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要做到精准识别,帮扶到户,但是在设计工作中由于一些工作项目缺乏明确的标准,很难让所有群众都信服,因而导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受到阻碍。

1.2 农民素质较低

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支持与配合,但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当地百姓的素质水平有很大关系,农民的素质水平越低,其经济发展越慢。当前很多贫困地区的农民素质水平较低,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都不够高,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发过程中,太过注重一己私利,没有顾全大局的意识,面对利益之争往往互不相让,给精准扶贫中的识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同时,由于农民的文化层次不同,其经济基础也不同,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要做到精准帮扶的难度较大,每个人的素质之差影响了扶贫的进度。

1.3 农民收入测算难度大

精准扶贫工作中首先要做好对贫困户的识别,只有做好精准识别,才能根据当地的贫困状况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扶贫帮扶。在对贫困农户进行识别的时候识别难度较大,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城镇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广泛,就业形式和利益分配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农民的收入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收入水平有所增加,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要对用户的实际收入水平进行充分、准确的调查之后才能确定扶贫方案,而当前调查核实农户收入的难度不断增加,加上我国城乡统筹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渠道,一些隐性收入很难进行准确的核查,为精准识别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2 精准扶贫对策建议

2.1 完善政策制度,加强对贫困农户的识别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精准识别,对真正的贫困农户进行识别和定位,并且根据贫困农户的数量、规模、贫困状况制定相应的扶贫政策。在精准识别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1 加强对识别政策的完善。在贫困户的识别过程中,由于缺乏刚性的、明确的标准,因此导致贫困户识别工作的开展受到影响,尤其是对第二类和第三类贫困户进行识别的时候难度最大。在识别过程中可以加强对识别政策的完善,制定明确的区分标准,对农户的贫困程度进行界定。例如将上一年的收入作为评定一个人是否为贫困户以及为哪一类贫困户的标准,将已经拥有各种显性财产,例如房子、车子等财产的人都可以被定义为脱贫户。在识别的过程中应该要对各种识别政策进行明确,使得群众能够知晓各种评定标准,从而做到公平、公正。另外,在对贫困户进行界定的时候,要执行优先原则,家庭收入少的优先、年老体弱的优先、党员贫困户优先。

2.1.2 群众要积极、准确地申报。在精准识别过程中,应该要组织群众积极进行申报,对自己的收入状况、拥有的财产进行准确申报,针对当前有的农户不愿意如实申报的问题,要积极做好农户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引导其进行主动申报,将自己的所有财产项目都统一申报出来,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提供相应支持。

2.1.3 及时对贫困户信息进行公示。为了确保精准识别工作的公平公正性,在精准识别过程中要及时对申报通过的贫困户信息进行公示,一般以村委名义进行张榜公示,并且要征求群众的意见。群众可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公示的结果提出异议,政府根据群众提出的异议再次进行调查,并且要将第二次申报审核结果进行公示,确保群众有参与权、知情权。公示结束之后还应该要建档立卡,将贫困户的信息建档保存,确保精准识别任务可以及时完成。

2.2 制定详细的评议标准

在精准识别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户的申报情况进行评议与审核,一般可以将农户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低保特困户,指的是具有身体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的、大病大灾造成生活困难的人群,符合该范围的人群,民政部门要按照农村低保的标准对其进行复核,并且建立档案,将其列为帮扶对象,进行专项帮扶。第二类是除特困户外上年收入在全区确定的贫困标准以下的农户,该类贫困户具有很强的脱贫意愿和能力,政府要给予及时的帮扶,帮助其找到脱贫致富的项目,促进脱贫工作的顺利实施。第三类是上年收入超过全区确定的贫困标准的农户,对于这类农户在上年经营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要进行巩固,政府要从扶持政策、金融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调动农户提高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从而使得更多农户可以尽早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篇3:我国实施生态经济效率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我国实施生态经济效率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实施生态经济效率所面临的困境,构建了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公众四位一体的'对策模式,提出了企业生态经济效率的实施框架,以期对生态经济效率在我国的推广使用有所借鉴.作 者:周海燕    王京芳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72 期 刊:环境保护科学  ISTIC  Journa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年,卷(期):, 34(3) 分类号:X3 关键词:生态经济效率    环境    企业    政府   

篇4:我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论文

我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剖析了我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县域;循环经济;困境;对策

毋庸置疑,县域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些困境,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成为摆在理论研究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缺乏特色。

在全国各县的循环经济建设规划中,规划的发展领域、产业设计、政策制定等方面几乎相似,没有紧密结合各县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特点,探寻出能体现各县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试点企业也仅局限在生产领域。笔者认为,我国县域的经济发展程度、主导产业定位及产业布局等差异较大,发展循环经济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2、循环经济的发展保障机制不到位。

第一,循环经济科技创新体系没有完善。以清洁生产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为特征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尚处于研究、试点阶段,尚未得到普遍的推广。

第二,综合监督机制没有形成。我国有的县已开始建生态县,而循环经济建设缺少的正是这样的综合监督机制。

第三,法律框架及政策保障机制没有建立,也没有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来切实改变当前环境污染“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不正常现象。

第四,市场化运作模式没有成熟。建设循环经济的主要力量应该市场的推动,而当前尚处于政府推动阶段。

第五,绩效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尚有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和人大监督的范围。

3、循环经济信息平台没有建立。

信息畅通是发展县域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而我国在发展县域循环经济过程中却存在着众多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比方说公众与政府对循环经济认识的不对称、主管部门与污染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循环型企业与污染企业对废弃物内在信息的把握不对称、循环型企业与科研院所对循环型技术的要求不对称等,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换平台,这些不对称现象无法彻底得到解决,这些情况当然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1、构建县域循环经济的法律、政策框架体系。

发展县域循环经济需要法律、政策措施的引导与扶持。在循环经济尚处于边探索边发展的阶段,政府的引导与扶持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县域内可调配的资源有限,更加需要在政府扶持等方面加大力度,使循环经济逐步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流。

第一,加大引导力度,把循环经济纳入县城经济发展规划。要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十二五”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各级党政干部要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切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环境的倾向,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各级政府与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第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开发应用水平,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不断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等资源浪费严重和高污染的产业,使县域经济转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增长方式。

第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政策导向。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以弥补市场缺陷。所以,县委、县政府必须结合国家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立足于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引导、鼓励和支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要在投资、税收、土地、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向循环经济倾斜,为循环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四,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必须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加快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与强制性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第五,加大试点力度,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循环经济总体上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构建循环经济体系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各地必须根据本区域的产业特点,重点选择一些企业、工业园区进行循环经济试点,以创建一批具有强大示范带动作用的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工业园区,不断积累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促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

2、构建县域循环经济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是先进生产技术、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技术和关键链接技术支撑的经济,不是传统的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下的经济,没有先进循环型技术的支撑,循环产业链就不完整,就很难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所以,必须创新循环型技术。

第一,建立专家人才库,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县域经济系统的物流、能流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出适合各县县情的资源节约与替代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电子废弃物及报废汽车的回收处理技术等循环型关键技术。

第二,把县域资源循环型技术研究纳入县科技攻关项目计划,划拨专门的研究经费,对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点进行攻关。

第三,发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技术力量优势,进行对口合作交流,研究、开发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循环型技术。

第四,围绕现有的产业布局,运用相关科技创新成果,全面构建循环产业链。

第五,加强环境与资源监测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循环经济不是目的,而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循环经济需要有效率的政策与科学的管理,真实而充分的信息是提高管理水平,制定正确政策的基础。

当前,中国的环境与资源信息缺乏透明度与适时性,不利于循环经济政策的实施。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加强环境与资源监测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篇5:我国中小型咨询公司营销策略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论文

我国中小型咨询公司营销策略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论文

一、引言

咨询服务是由具有相应管理经验的人,运用科学和聪明的手段和方法,给提出咨询要求的企业提供的一项服务,在企业管理者允许的情况下深入企业,甚至到现场,通过对企业发展问题的分析、判断、策划、系统设计与辅导,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实施动态分析,协助其建立现代管理系统,提出行动建议,并协助执行这些建议,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在国际市场经济环境中,主要包括综合管理咨询、战略管理咨询、生产、人力资源、财务、物流、市场营销、信息系统管理咨询等,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市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咨询公司制定的一个成功的方案可以使企业经济效益扭亏为盈,咨询服务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指路者。但是,管理咨询服务公司也需要发展,也需要进步,因此,管理咨询公司也需要有贴合自身实际的营销体系。现在,许多国外著名的公司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占有一部分市场份额。而中国本土的管理咨询公司由于起步较晚,自身存在许多不足,所以在与国外公司相比较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一些劣势。通过学习西方国家优秀管理咨询企业的成功营销策略,并与我国管理咨询行业特别是中小型咨询企业的营销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对强化国内管理咨询公司的市场意识,提升企业软实力,增强企业市场影响力,占领市场份额,与国际知名咨询企业抗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所研究的麦肯锡咨询公司就是国外一家最著名的咨询服务公司。

二、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营销策略及分析

麦肯锡公司由 James O'McKinsey 于 1926 年在美国创建,同时他也开创了现代管理咨询的新纪元。现在麦肯锡公司已成为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

(一)麦肯锡营销策略 日前麦肯锡有遍及 38个国家的 74 个分公司。每个分公司的咨询业务反映各国的特色,同时又在共同理念指导下开展业务,在工作方法、业务质量、人才储备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上,麦肯锡所有咨询分公司都有着共同的参照标准。麦肯锡公司不建议营销,但其在公司扩张道路上的营销策略实施非常成功。

1. 高定位。麦肯锡只面向总裁、高级主管、部长、大公司的管理委员会,非营利性机构及政府高层领导,就他们所关注的管理问题提供咨询。其客户均为各国优秀的大型公司。

2. 推出别具特色的咨询工具。麦肯锡提出了咨询行业内非常有名的三层面理论和 7S 模型。在模型中,战略、结构和制度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硬件”,风格、人员、技能和共同的价值观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经营的“软件”.并且不断地发表着作和文章,出版自己的学术杂志《麦肯锡高层管理论丛》(季刊),免费寄送给自己的客户,确保自己在客户中的影响。

3. 以客户为中心,对客户走访,与客户保持适当的联系,了解客户的需求,并强调与客户共同解决问题。在与客户不断的沟通中发现新问题,并使客户认为麦肯锡的顾问专家能解决这些问题。

4. 培训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和公司的独特文化,强调稳健、高声望、高层次的营销服务,保持独立性、专业性和职业道德。

5. 品牌战略和信誉让麦肯锡成为管理咨询的代名词,让竞争对手都以能成为麦肯锡的竞争对手为荣,打造麦肯锡的信誉,提高品牌的推广度和影响力。

(二)麦肯锡公司营销策略分析 自 1926 年创办到现在,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己成为全球最优秀的战略咨询公司之一。从某些意义上来说,麦肯锡公司的创业史就是管理咨询业的创业史,从一个管理学说发展为一个集团,成为全世界最具名气和影响力的管理咨询公司,这些都与麦肯锡公司一直以来非常明确的营销目标、优秀的营销手段和非常有效的具体操作方法有重要的关系。

1. 明确清晰的定位。管理咨询公司能长期存在发展的根本就是对企业自身能提供的咨询服务有一个非常清楚准确的定位,而且可以稳定立足于企业自身定位,发扬自身优势,打造自身最为关键的核心竞争力。[1]麦肯锡咨询公司对于客户采取高标准高定位,只面向企业总裁、高级主管、大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非营利性机构以及政府的高层执政领导,就客户所关心的各种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2. 适合市场特点的推广策略。市场营销活动的根本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咨询公司必须通过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来实现。麦肯锡出版自己的学术杂志《麦肯锡高层管理论丛》(季刊),免费寄送给自己的客户,确保自己在客户中的影响,也对自己的咨询公司进行了很好的推广。[2]

3. 产品策略。如果没有适合消费者需求以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其他营销组合策略就是无用的,所以,产品策略是营销组合策略的根本,产品是组合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麦肯锡推出了别具特色的咨询工具,即著名的三层面理论和 7S 模型。在模型中,战略、结构和制度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硬件”,风格、人员、技能和共同的价值观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经营的“软件”.[3]

4. 品牌策略。打造具有市场优势的品牌是每个企业能够占领市场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策略,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在营销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打造知名品牌和信誉的营销战略让麦肯锡成为管理咨询行业的代名词,让全世界的咨询企业都以能够作为麦肯锡的竞争对手为荣。同时,通过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能够产生价值的不同组织进行重新组合,打造麦肯锡的信誉,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因此,麦肯锡发展为全球咨询行业最优秀管理咨询公司其中之一。

5. 关系营销策略。关系营销的本质特点可以概括为双向沟通、合作、双赢。企业要想开展咨询业务,首先就需要得到高层管理者的认同,而这就必须要求管理咨询师能够树立关系营销的意识,及时追踪了解客户企业中的高层管理人员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企业发展和客户心理的动态变化,及时使用方案消除与企业合作关系的不稳定因素。麦肯锡咨询公司以顾客为主体,重视与顾客的随时来往,跟顾客保持适当的联络,充分了解顾客需要,并强调咨询师与客户一起处理问题,实现企业与顾客的共同发展。同时,在价值选择上实现客户价值至上,客户利益高于公司利益。如果没有帮助客户采取必要且经济有效的步骤,确保实现真正的变革和影响,则认为公司的工作并没有完成。

三、我国中小型咨询公司营销策略现状及建议

(一)我国中小型咨询公司营销策略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外越来越多的知名优秀管理咨询公司进入我国市场,而我国的管理咨询业在那个时候处于才刚开始起步,营销策略处于不断学习和摸索当中,大部分企业的管理模式、营销策略和手段都是通过借鉴国外优秀咨询公司得来的。[4]

当前我国中小型管理咨询公司在营销策略和手段中存在的问题有:市场营销管理模式陈旧,缺乏创新意识,现行的推广模式根深蒂固,缺乏创新,不重视咨询师营销;咨询师队伍的整体咨询水平不高,缺乏具有深厚咨询背景的高级咨询师;对咨询师的培养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给咨询师提供的环境不够宽松;咨询师整体营销能力比较弱,研发能力较差,缺乏新的产品和咨询服务内容;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咨询师激励体系,没能够真正发挥咨询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我国中小型咨询企业营销策略建议1.准确定位,市场细分。我国中小型咨询公司收费比较低,具有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是国内中小型企业和部分客户进行咨询的首选。中小型企业应根据自身企业发展状况,选择企业最擅长的领域,并且将其做专做精,做出自己独有的风格和方式。

2. 产品标准化策略。专注于成长状态良好、还处于聚合程度的制造业企业提供人才咨询和管理咨询,将不同咨询方案做成程式化的模块,将使公司的咨询顾问在面向客户时不需要投入大量精力量身定制方案,而只需要根据客户所处工作领域的不同,采用标准化的操作完成咨询工作。[6]

3. 品牌策略。基于业务的特性和管理咨询业务营销的特殊性,创名牌对于做大规模、争取高端客户具有重要意义。品牌的打造取决于客户的评价,客户对咨询项目的评价则源于咨询服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7]因此咨询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有责任建设和维护咨询公司的形象,而咨询师在其中所担当的角色极其突出,客户对咨询公司的印象更多的来自于对咨询师的印象;同样,咨询公司对自身形象定位的传播和强化也不容忽视。品牌的打造是咨询公司成功实施营销策略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任务,咨询公司的品牌决定其是否能够在咨询行业长期生存发展。

4. 促销策略。促销实质上是一种沟通活动,使顾客更好地了解和信任咨询公司。为了支持和促进销售,需要进行多种方式的促销。切实贯彻员工服务营销观念的行为转化,努力推进全员营销。管理咨询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可能接触到公司的潜在客户、既定客户或长期客户,都可能帮助公司产生新的业务,毕竟员工给客户的印象影响着客户对公司的印象和判断,员工接待过程中的表现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公司的文化素质和特色。[8]

加强咨询师市场营销意识和能力,优化相应的薪酬激励体系,充分发挥咨询师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咨询师的营销能力和咨询经验越来越成为咨询公司立足行业的关键因素,企业对咨询公司的信任和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同他们接触的咨询师的资历、能力和信心。而咨询师整体营销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实现公司品牌的打造。[9]

5. 网络营销策略。借助网络、通信和数字媒体技术,建立与网络用户相关联的新的销售渠道。这样能够更全面地挖掘潜在客户;可以更好地搜集消费者群体和客户信息,使针对消费者的营销项目更加明确、更有针对性;从而可以建立更加有效的营销渠道,甚至可以自动解决客户问题,迅速收集客户使用咨询业务后的及时反馈,借此来改善产品、服务和销售策略。

6. 联盟战略。战略联盟是企业实施品牌竞争的高级形式,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企业联盟是企业开展市场竞争的一种必然选择,离开一定形式的联盟,企业几乎无法生存和发展。就我国目前咨询业的现状而言,实施企业战略联盟对中小型咨询公司来说意义尤为重大。公司由于人员、经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独立提供综合性服务,如战略、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困难,而战略联盟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随着咨询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对管理咨询服务认识的提高,市场必将对管理咨询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真正以企业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审时度势进行相应的市场营销规划,制定并实施相应营销策略,咨询公司才能够生存和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中小型咨询管理企业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咨询业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市场主体,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营销策略方面,与西方先进的咨询企业相比更是差强人意。尽管如此,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发展,努力学习和借鉴世界顶级咨询企业的营销策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中小型咨询企业的未来会愈加成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着,王永贵等译。 市场营销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焦玉英,陈 芳。 我国管理咨询业的竞争环境及发展策略研究[J]. 情报科学,(04): 481-491.

[3]浚曼文。 咨询的工业化前景[J]. IT 经理人世界,(02): 50-51.

[4]钟书华。 中国咨询市场[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5]李源源。 我国管理咨询公司的市场现状和营销战略[J]. 今日中国论,2006(06): 101-103.

[6]王仁松。 市场营销战略理论综述[J].有效营销,(07):101-103.

篇6:我国发展市政债券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经济学论文

我国发展市政债券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经济学论文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不过地方财政时常会碰到“规划有余而资金不足”的窘境。一直以来中央政府试图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解决部分地区财政枯竭的问题,但对于绝大多数地方政府而言,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①和债务转移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为了短期内取得政绩,某些地方政府官员一方面通过批租土地、炒作房地产的方式筹集资金,可以说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许多不正常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方政府缺乏正常的资金来源而造成的;另一方面则倚仗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随着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额越积越多,国家也已下决心进行彻底整治。②面临同样困境,国外地方政府一般通过市政债券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它无论在联邦制国家美国,还是在集权制国家日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也曾想进行地方政府负债的试点工作,只是由于条件不成熟而作罢。③由于近两年世界经济正处于强劲复苏态势,再加上我国在地区城市建设中的资金困境和金融衍生产品上对西方成熟产品一贯的借鉴史,几乎可以肯定:我国在不远的将来也会施行市政债券来筹集城市建设资金。那样一来,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不是去论证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要对发展市政债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实际运作时少走弯路。

一、我国发展市政债券面临的困境分析

1.地方政府的发债冲动。任何一种融资方式都不会是完美的,市政债券也一样。由于取得的资金成本较低且时间较快,地方政府又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浪费现象是无法避免的。更严重的是各地区间的竞争还容易激发地方政府的发债冲动,导致负债的泛滥并最终影响我国金融秩序的稳定。原因主要有三:从借款人角度,由于我国缺乏必要的破产机制,地方政府在发债时显得有恃无恐,对债务违约时中央财政给予经济救援的预期过高,一旦地方政府税收不力、过度支出或者是债务违约时,他们就会期望中央政府填补财政缺口,久而久之地方财政风险可能会演变至无法控制的境地;从债权人角度,中央政府的隐含担保也使得债权人会失去监督地方政府的动力,加重债券发行流通时的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的可能;从外部环境角度,由于目前我国在地方干部考核工作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物质业绩、轻财务考核,重资金投入、轻效益评价”等弊病。很多地方政府领导在举债时往往只管借不管还,导致地方负债泛滥。但问题是,谁来保证这些地方政府能够偿还债务,避免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境地?这个问题不解决,最终积累的债务风险无疑会转嫁给中央政府。

2.地方信用环境较差和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市政债券以地方政府的信用状况为基础。信用状况差的地方政府在资本市场上不仅很难获得资金,而且其融资风险贴水会比信用状况良好的公司高很多。对美国债券市场的研究表明,信用状况与收益率成反比,信用状况良好的发行主体融资成本也低,这需要政府有相当高的民众公信力。遗憾的是近几年受到诸多事件如非典和的影响,我国政府的信用状况已跌至谷底。

此外,我国的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也是发行市政债券的一大障碍。市政债券的发行不仅关系到投资者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当地纳税人的利益。所以,市政债券发行中的信息披露非常重要。在国外,市政债券的发行人需要详细地披露其财务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在银行、经济商或者发行人的网站上获得。对于信息披露的内容,监管机构有非常详细和严格的规定。在我国的现实却不容乐观,证券法的相关规定显得过于粗简,不够详细,使得信息优势方缺少制度框架的规范。

3.信用评级机构作用有限。按照规范的证券市场运作方式,发行市政债券必须进行信用评级,对债券的投资风险和信用水平进行评估,只有在信用评级机构获得投资等级以上的地方政府才有资格发行地方债券。美国就拥有非常完善的市政债券评级体系,其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工作主要是由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大评级机构进行的。因此在美国的市政债券市场上很少出售没有经过信用评级的债券,而这些信用评估状况会对债券的借款成本产生重要影响。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证券市场上普遍存在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的问题。这既有发行主体和监管机构的因素,也有评级机构落后的因素。在债券市场发达的国家,存在众多信息收集和处理机构,能够使债券投资人方便地得到各种准确信息。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家机构能够提供完整的相关债券信息,以尚在发展中的企业债为例,业内几家资讯机构如中诚信、大公和联合资信等机构提供的企业债相关信息都不够完整、准确和及时,让人不由得担心未来的市政债券评级活动。毕竟对于专业投资人来说,最关心的是持续的信息披露和连续的分析报告,信息机构在企业债方面信息收集和整合的落后制约了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的深入分析。特别是在制度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很容易导致寻租现象猖獗,评级机构易与地方政府、承销商结成“利益共同体”,三者均会从成功的债券发行中得到利益,因此往往共同抬高评级结果,导致评级机构很难真正发挥作用。

4.地区间的不平衡和“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由美国学者罗伯特・莫顿提出,是指好的越好,坏的越坏的一种现象。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越贫,富者越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联想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水平和债券市场容量相差很大。目前有两类地方政府最可能优先获准发行债券:一类是有特别目的需要发债融资的,比如以开发能源为目的。一旦发行债券,新疆的石油、山西的煤炭就可以马上进行开采了。这些项目所带来的丰厚利润完全可以来偿还债务;还有一类是经济实力强的重点城市,既包括北京、上海等直辖市,也包括广州、南京等省会城市。也即是说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就越有条件发行市政债券;而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行市政债券的限制条件就越多。若再考虑到地区间资金流动,欠发达地区的资金可能会流入发达地区,出现“马太效应”的困局,导致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也与国家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的战略初衷相违背。这是众多国内学者一直以来反对市政债券最重要的因素。

5.法律和制度上的障碍。1995年制定的预算法中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债。”一方面,地方政府承担着巨大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压力;另一方面始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又使得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中央政府的补贴和转移支付远不能满足各地区的建设资金需求,在我国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中这对资金供求间的矛盾始终存在。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中央政府把大约50%的国债用于改善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并且由地方政府负责偿还本息,但却远远不够。

一旦允许地方政府作为债券的发行主体,将直接违反国家的法律。地方政府不得不想方设法筹集建设资金,通过土地财政、地方融资平台或是通过打擦边球的“准市政债券”等方式来缓解资金压力。需知这些措施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一旦经济转向国家经济政策收紧,那么土地财政收入将无法保证,政府也将面临极大的偿付危机,至于地方融资平台更是特殊时期的畸形产物不会长久。相关法律和制度的缺失的后果就是一旦政府出现财政危机,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将无法保证,这无疑会将大量潜在的投资者拒之门外。

二、相关的政策建议

1.完善政府职能。

(1)经济决策终身负责制。国外地方政府有过破产的先例,比如1991年美国的费城和2009年的加州都爆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财政收入已无法满足还款需求。

有此约束,当地政府在进行负债决策时无疑会慎之又慎。

这种情况在我国却不存在,认为无论政府欠多少钱,都不存在破产的可能,最坏的情况也有中央财政兜底,或者发新债还旧债。想破除陋习就得抑制地方政府的发债冲动,实施领导决策终身负责制。诚如企业破产老板就要下岗一样的道理,政府的财政遇到人为的或决策失误的破产危机,就应追究地方政府的责任,让一些负主要责任的干部下岗,无论这些干部提拔到了哪里,追究都不会中止。如此这般,还有多少干部会不顾当地财政实力乱上政绩项目?当然,要想从根本解决地方官员在发债问题上的短视行为,还要彻底改变现有官员考核体系,走出唯GDP窠臼,依照国际经验以法律形式或者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化和制度化绩效评价。

(2)建立专业的'监管机构。国内学者对市政债券的前景不乐观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某些地方政府对资金的随意挪用,“连救灾款都敢挪用,何况是发债所得”或是担心市政债券筹借的资金被用于当地“形象工程”中造成浪费。理论上说发行债券与否本应该由地方人大监督地方政府量力而行。但由于我国地方人大代表组成存在问题,地方政府官员或者退居二线的地方政府官员在人大及其常委会担任领导职务,所以很难对地方政府形成强有力的监督。

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建立专业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管。在美国监督具体有两个部门①来负责:一个就是MSRB(市政债券规则制定委员会),另一个是OMS(美国证监会市场监督部市政债券办公室),其中MSRB虽是行业自律组织,但却负责制定市政债券市场的规则,再经SEC批准之后即可生效;OMS主要负责监督市政债券市场上的参与者行为、督促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并对违反规定者进行行政处理,例如限期整改,罚款甚至提起诉讼等。美国市政债券市场的风险始终在可控范围内,因此可怕的不是政府负债,而是监管的缺失,曹德旺的2亿元捐款就由于各方面监管的到位而全额发到各个灾民手中。监管机构中成员主要由经济界人士和公众利益代表组成,以求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否则以地方公开发债取代目前的隐性举债,不过是左手进右手出忽悠债主的应急游戏。

(3)加强地方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市政债券的信用问题一般就是发债主体的地方政府的信用问题,地方政府财务状况是否健康,是否能足额返还所借债务的本息是核心问题。这一点国外情况甚佳,出现意外情况时政府的通知和公告都能稳定民众情绪,避免出现更大的**。然而,我国的情况就不容乐观,除了上文提到的全国性事件之外,一些地方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上的失实,必然会影响到市政债券的顺利发行和流通。因此想提高政府信用,不仅要进一步推动制度的民主化进程,构建法治政府和信用政府,还要增加重大事件或决策的透明度和工作的参与度、知情度。良好的政府信用不仅能维护社会的稳定,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债券的信用评级,降低债券的发行成本。

(4)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预警系统和偿债机制。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通过年度预算安排、财政结余调剂以及债务投资项目效益的一定比例的划转等途径,建立财政偿债基金,专项用于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考虑到偿债的长期性,偿债基金一旦建立就应保持其稳定性,作为固定支出项目,且每年都应有所增长。要设立偿债基金专户由财政部门负责还本付息。另外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还应当根据目前债务融资的现状,研究确定相对科学合理的债务监控指标体系,如财政负债率、财政还款率、内外债比例、债务期限结构、直接债务与或有债务的比例等,科学测算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规模和风险。保证地方政府债务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防止发生债务危机。

2.协调地区间的平衡发展。我们注意到即使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国内也存在地区差距,市政债券的最为发达美国并没有因为“马太效应”而压制市政债券的发展,反而采取了市场化的发行方式,最终使城市化得到快速推动。中国也应该顺应市场的需求,不能因为害怕地区差距而压抑地方政府的需求。因为市政债券的发行是否会扩大地区差距,这不是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关键在于财政制度如何安排。我国的远景目标是通过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实现均等化;中短期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可用于均等化的财政资源规模,并采取“整笔补助”、一般性补助与专项补助协调运作的方式,提高有限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防止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除此之外解决地区间发展差距的问题还有其他途径。例如加强政府间的横向转移支付。由于部分发达城市可以发行市政债券融资,中央政府因此节省出大量原本投向这些地区的资金,从而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也有学者提出,中央政府可以在试点期间对市政债券征税,把这部分税收投向落后地区,这实质上是把发达地区的资金通过中央财政进行再分配,兼顾了效率跟公平。值得注意的是,对落后地区的这部分转移支付资金要指定用途,规定其只能用于增加公共服务,这样才能达到公共服务均等的最终目标。

地方债券并不能解决目前的中央地方政府关系问题,但允许地方发行地方债券,至少可以通过多开辟一条路,腾出中央地方关系进一步改革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舒缓当前宏观调控中紧张的中央地方关系。也只有在允许地方发行债券的基础上,中央对于地方经济的宏观调控才最有可能被地方政府所接受,不会陷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窘境。

3.协调市政债券与各债券品种间的关系。在西方国家债券市场结构中,国债、市政债券、金融债和企业债券几乎是四分天下的局面。而我国现有市场的国债比例高达70%,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总量偏小,发展较为滞后。新发行市政债券明显会对现有债券市场产生冲击,其中对国债的冲击最为明显,因为一定时间内社会闲置资金是有限的,在地方债和国债之间的分配自然此消彼长。如何协调好各个债券品种之间的关系成为控制债券风险,保证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要求。

在这里由于市政债券先期处于试点阶段,国家主要还是通过发行国债来支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因此,一是要保证国债仍要处于优先发行的指导政策,规模上再确保国债的基础上兼顾市政债券,时间上也要先安排国债,再考虑市政债券。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方红生则更进一步,通过分析EMU债券分配模型得出中央和地方共享债券发行的博弈结果。二是协调好市政债券和企业债的关系,要改革监管部门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形成“大市场,小政府”格局,即从重视行政审批控制向重视市场化运作方式转化,从直接管理向监控信心披露的间接管理转化,以投资者利益为重;最后是要协调好市政债券和金融债的关系,防止相互影响掣肘。

4.金融生态环境①的改善。

(1)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债券收益率曲线。经过多年改革,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已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比如国债和金融债都采用了市场化的招标定价方式。②不足之处一是债券市场容量较小以及不同债券品种的分割问题,二是在于相关金融衍生产品的缺失,导致价格发现功能非常有限。因此我们不仅要建立一个有深度和广度的债券市场,以便给市政债券等提供有效的国债基准利率曲线;还需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相关衍生产品,以促进存贷款利率和市场利率的互动,提高商业银行风险定价的能力,也有利于从根本上完善收益率曲线的形成和有效性。

(2)充分发挥评级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强化信息披露制度。首先要发挥证券公司等承销商的职能,作为专业机构,他们在行业研究、产品定价和承销营销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就是加紧培育具有公信力的信用评级机构,毕竟信用评级制度是债券市场发展的基础,评级结果也是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最重要的依据。短期内,在国内评级机构对政府的评级手段和经验尚不完善,可信性还不太高的情况下,可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批准三大评级公司为发债的地方政府评级,给国内评级机构一个学习的阶段,长期内可将市政债券评级市场放开,国内机构与国际机构共同评级。最后就是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规则要更为完善,更具可操作性;实践证明,信息披露越薄弱,其造成的损失会越大。所以公开的信息披露制度虽然短期内会给地方政府造成一定的外在压力,但长期看却可以帮助地方政府的决策者避免债务风险的发生。

(3)加快各交易市场的统一融合。长期以来我国的各个债券市场一直呈现出割裂的局面,比如流通市场就分为三部分: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

不同市场中,投资者、交易品种和监管主体等都是割裂的,这种割裂状态直接导致了各产品收益率的分化,限制了债券流动性的提高,不利于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效率。因此应尽快采取措施加快几个市场的统一融合,并鼓励地方之间的投资者“用脚投票”,形成有竞争性的债券市场。

5.法律和制度上的改革。我国现行《预算法》的规定只是在名义上堵塞了地方政府合法发债的闸门,但却并无法堵住地方政府变相举债的脚步。比如通过政府特定的市场机构(如市政建设公司)发行市政收益债券的行为并没有被禁止,而是广泛存在于经济发达的地区。

具体案例有1999年上海市城建投资开发总公司发行的5亿元浦东建设债券,用于上海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这些债券是以企业债券的形式审批并发行的,与其说是规避《预算法》的制约,不如说是市政收益债券的现实存在,相应的法律规范滞后,所以借用“企业债券”形式来实现政府发债的目的。

事实上法律和制度上的障碍只是看似最难以解决而已,国家现阶段的禁令无非是担心地方政府发债可能引发的财政危机。一旦市政债券的运行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风险也在可控范围之内,那么对于我国来说,需要解决的只是通过人大会议审议并修订现行的《预算法》,制定《地方公债法》等市政债券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的法律法规,直接赋予地方政府发债的权力并进一步完善分税制改革。若《预算法》修改的时机尚不成熟,可考虑由国务院依据《预算法》尽快制定并出台一些特别规定,赋予地方政府发债权,制定发债的具体办法,为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支持。

传染病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及我们的对策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经营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浅析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

新课改中初中体育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男幼师职业困境及对策

英语写作困境与对策

浅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原因和对策分析

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

信息时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困境及应对措施论文

浅析对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思考论文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共6篇)】相关文章:

企业负债经营的问题与对策开题报告2022-05-08

大专毕业生论文题目2022-08-17

工商管理大专论文题目2022-07-16

新形势下中职体育教学开展的困境及优化策略2023-05-15

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的困境和对策探析2022-05-07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2022-04-30

公共事业管理应用问题及困境对策思考论文2022-12-22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2023-04-01

本科学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如何写?2023-11-07

当前我国中学作文教学面临的困惑及其对策2022-11-2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