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

时间:2023-08-28 09:08:54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作文教学(精选20篇)由网友“黑白世界”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初中作文教学,欢迎阅读!

初中作文教学

篇1:初中作文教学

初中作文教学专题

从事语文教学,我深感初中作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病,诸如:

1、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等,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往往是教师“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既或是重视作文及练笔,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写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大家心里恐怕并不是十分了解。

2、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差,常是完成任务了事;目的不明确,就文写文,就文改文,没有解决问题;重改不重写前指导,写后讲评,改时不是就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集中笔墨,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常是胡子眉毛,芝麻绿豆一把抓,错字别字,标题标点,构思立意,开头结尾,照应衔接,语言表述,等等,无一不及,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什么问题都涉及到,什么都没解决。

3、效果不佳。由于训练程序僵化呆板,训练手段陈旧单调,训练周期长,且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又反过来加重了前两个问题的严重性。

造成以上弊病的原因应该是比较复杂的,但以下两点不容忽视:

1、作文教学不受重视,领导评价作文教学常用数理化作业的要求来要求作文,只看是否“精批细改”满纸红,课程设置从没有排过专门的作文课。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一些与提高作文能力有关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等,也常无法开展。教师也往往满足于写一写、改一改而视课文教学为当然重心所在,甚而占用作文时间以弥补课文讲读课时的不足。

2、作文教学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目前统编教材一直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大纲对作文教学有总的目标要求,但训练的具体内容,每项具体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训练的先后步骤等,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笔者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摸索改进以上通病的有效途径。从下半年即开始在我校语文科组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从而选择了作文教改的课题,提出了“构筑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开辟语文课外‘小天地’”这一专题教改实验。

自觉作文专题训练计划性强,可操作性强,训练扎实,能较大发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全面展开,只在一1班、二1班、三8班三个快班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这种训练的基本构想与基本的训练过程如下:

一、

制订整体训练目标计划。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初一阶段以进行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二阶段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三阶段以议论表达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

二、

进行专题集中式训练。

1、划分专题。

在以上计划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划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

2、训练步骤。

训练点亦即专题确定之后,具体训练分五步完成:

(1)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专题作比较具体的示范。讲清系统知识,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学生训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因此知识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题作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3)自评互评:传统的作文“精批细改”的弊端已是有目共睹,教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且效率低下,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帐,改与不改一个样”。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

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

(4)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基本清楚,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

(5)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讲评也集中在本专题训练的情况上。其它方面的内容已无须罗嗦。最好是把优秀的文章与代表倾向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以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在专题化训练中,讲评绝不是一次作文的结束,除一部分确实已掌握该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者外,余下的学生将再次认真审视自己的作文,直到教师认可自己满意为止,这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训练写完改完讲完一塞了事的简单重复。

2、课程设置。

与训练步骤相应,设置四种课型:示范课(即进行第一步――知识示范),训练课(即第二步――分层训练),讲评课(即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重点讲评),反刍课(即再写再练)。

三、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

(1)按专题要求写周记,一周一篇,可以成文,也可以只写片段,以使专题训练的训练量有足够的保障。

(2)利用教室后的黑板办黑板报,要求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寻找摘录与正在训练的专题有关的知识予以刊载,注重趣味性、实用性,以使学生专题知识的掌握得到强化。

(3)开展每日一写(每日至少写300字的日记)、每旬一抄(每半月抄1000字的精彩文段,即把自己课外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文字抄录下来)的课外活动。

(4)开展每课一讲(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日一读(每天读1000字左右的文章)的课外活动。这一阶段主要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5)开展每周一练(每周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每月一改(每月对作文进行一次自改、互改、集体改)的课外活动。

通过一个学期的专题实验,大部分同学在写作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种训练程序改变了学生见作文即头疼,视作文为畏途的现状,使他们练得明白,练得高兴,练得有收获。计划下学期将扩大实验班级,争取此项专题明年能够在全校得到推广,以期望全面提高我校的学生写作能力。

[初中作文教学专题]

篇2: 初中作文教学

一般的语文教学认为读课与作文两者关系并不十分密切,通常讲读课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于是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范文教学,不搞作文教学,这样很难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似乎讲读课文与写作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学生甚至更错误地认为不上语文课照样能写好作文。根据这些状况,我在讲读课上努力探索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从讲读课文中积累写作材料。

学生在写作文,个性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有什么资料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根据这种状况,在讲读课中,我个性注意将范文中的资料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譬如,我把吴晗的《谈骨气》、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陶铸的《崇高的理想》、鲁迅的《〈呐喊〉自序》,以及江泽民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等课文中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理论阐述及名言佳句等介绍给学生;对《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中廉颇、蔺相如、荆轲等历史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颂扬或批判。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为资料的作文带给了材料。同时,我在讲课时,十分注意启发学生对范文中带给的写作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灵活运用。

二、利用范文,讲评作文。

通常的作文教学,老师们往往在学生们作文之后,一个学期中进行为数不多的讲评,将学生们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讲,但缺少讲评的参照文章,学生常常有过眼烟云的感觉。我的作文讲评,除了在作文课进行作文讲评外,更多的则是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带到讲读课上去讲评。这有个好处,就是把范文当作一面镜子,从中能够照出学生作文的瑕瑜,使学生们从比较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欣赏鉴别潜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潜力和写作潜力。

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描述,写到眼睛时总爱用“炯炯有神”、“水汪汪”、或“暗淡无光”等词语形容人的眼睛,这当然比不用这些词语去描述眼睛要好多了,但千人一眼,如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这就把人们本来是千差万别的眼睛写得既熟又俗了。在学习《祝福》中的祥林嫂的肖像描述时,我把作品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述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时,她“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祥林嫂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而她在生命行将结束的祝福前夕,则“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能够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而祥林嫂在这之前遇到“我”时,要问“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鲁迅曾说过,要描述一个人,极省俭的方法是描述眼睛。我在讲读教学中着重讲祥林嫂的眼睛,其目的就是要告诉学生,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千篇 一律的概念化的词儿将使人物形象失去个性特征。这样结合范文讲评作文,具有较强的启发力量和说服力量。又如,根据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往往思路拓展不开的实际,我在讲解《说“勤”》时,个性详细地分析文章主体部分论“勤”,指出作者在论说这部分资料时,从“勤是美德”、“勤出成果”、“勤出智慧”(应改为“勤能补拙”为好)进行论说,在论说中,作者多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以此说明作者思路开阔,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学生们认为这样的讲评学有榜样,生动、具体、实际,确能解决问题,教学效果明显。

三、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学生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例如《荷花淀》、《最后一课》、《孔乙己》等课文中人物动作的细节描述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

例如《孔乙己》的细节描述不用繁文缛节,不求纤毫毕现,仅用极精炼极俭省的笔墨去摹写人物的特质气韵,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是长衫,但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一两句肖像细节就勾勒出了一个迂腐穷酸好喝懒做又死要面子,死不肯放下读书人架子的人物形象。

《孔乙己》一文中的动作细节很多,而让人过目难忘的莫过于下面两个细节:“排出九文大钱”和“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排”,既对酒店表示出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又能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来。“摸”,不仅仅仅真切地反映了孔乙己此时的经济处境,同时也证明了孔乙己沮丧的内心世界。《孔乙己》一文的细节描述如同针线细密的网络,细节之间彼此呼应,声息相通,或彼此映衬,或前后对照。透过肖像、语言、动作等细节描述,孔乙己这个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可怜的牺牲品,这个被封建社会扭曲了灵魂的“剩余的人”的性格特征显此刻我们面前。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仅仅要会写教学论文,用心探索教学规律,研究科学、高效、有序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应当写一些随笔、杂感,也能够写点诗歌、小说或文学评论等,因为,教师只有写好文章,才能真正获得写作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懂得文章学,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也才能去准确地指导学生作文。

总结精选(2):

初中作文教学的三个“教与不教”初中作文教学有一个长期被忽视而如今务必正视的问题,那便是作文究竟可不能够教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被忽视,是因为很多教师认为“作文教学”既然作为一个堂而皇之的命题被提出来,那其之“可教”必然具备不容置疑的先天合理性,因而便义无反顾地面向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教作文”。即使在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下,也鲜有人怀疑作文是否可教这个“原问题”,而只是在理念创新、教法改善上用力,试图改善教学效果。很少有一线教师深入到初中作文教学的内部,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其构成,看看其在多大程度上可教。只有先解决了作文“可教”与“不可教”的问题,怎样教的难题才会迎刃而解。其实,对于作文是否“可教”的问题,许多大师都曾提出过真知灼见。比如,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教学生如何开头、结尾、刻画人物等等都没有用,就应让学生先写,之后再讲”,强调的就是作文理论的“不可教”;当代小说大家汪曾祺在忆及师从沈从文先生学习写作的经历时则说,“作文处于可教与不可教之间,而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找什么人,用什么方法来教”;语文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锡庆先生更是深入作文教学的内部,鲜明地指出了作文在多大程度上可教。他认为,作文教学有三个方面:“

一是‘能够教的’,如字、词、句、段、语法、修辞、逻辑和语言,但这几个方面于作文好坏不是关键。二是‘半能教’的,主要指观察潜力、体验潜力、思考潜力、想象潜力、语言表达潜力,潜力不能直接传入,只有透过反复训练才能吸纳,这比第一条‘能教的’更为重要。三是‘不能教’的,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才气和灵气、胆气和生气。”以上的名家观点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对于初中作文教学而言,“字、词、句、段、修辞、语法、逻辑和语言”这些作文的外在形式是能够直接教的,但因其并非作文的重点,所以并不值得投入过多的精力;而与作文密切相关的内在潜力,如观察潜力、体验潜力、思考潜力、想象潜力等,虽然不可直接作为教学资料对学生进行灌输,但因其对作文十分重要,所以务必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使之逐步构成。如果说,以上这些尚属可教与半可教的话,那么决定一篇初中作文魂魄的灵气与悟性则是完全不可教的。因为,这些完全是由作者,即具体某一个初中生的生命情境决定的。由此可知,初中作文教学是一个由“可教”与“不可教”构成的混合体,而且在“可教”与“不可教”之间存在一个微妙而神奇的过渡地带,充分掌控并把握这个神妙的过渡带,对“可教”部分毅然决然、直截了当、深入有力地教,对“不可教

”部分则不予轻动,不硬性灌输,而是充分发挥教师架桥铺路的引导功能,将学生的思想与灵魂导入澄明之境,使其从内向外生出“作文驱动力”。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教师被卡在“教”与“不教”之间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笔者认为,化解此困境,不妨从以下三个路径入手。一、教规矩,不教理论在作文的演武场上,初中生基本上都是新兵。他们需要的是教师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兵”手把手地传帮带,而不是进行理论说教。教师对学生的传帮带,实质上是对学生“教规矩”,也就是将作文基本的要素、体式及结构充分演示给学生,为其圈出一个作文的基本框架,然后任其充分发挥,用自己的笔墨将这个“框架”填满,而学生在填补“框架”的过程中势必同时暴露其优势与缺陷,这正是教师下一步对其进行修正的依据。我将这个过程总结为“作文新兵练习三步走”。第一步:“我教给你看,你写给我看,讲评”;第二步:“我再教给你看,你再写给我看,讲评”;第三步:“你再写给我看”。比如,在记叙文写作练习中,我只向学生充分讲明记叙文六要素的内涵,让其明确一篇记叙文的必要元素,即什么东西是记叙文不可少的,而并不花费精力先入为主地去讲解记叙文的技法理论。在学生发挥能动性写出文章之后,再

根据其暴露出的缺陷进行局部点拨、引导和提升。二、教思维,不教素材初中生已经具备透过直接与间接两种途径发掘、储备作文素材的潜力,所以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观察、体验、思考、想象等思维训练上,透过这种专门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获取、内化、运用素材的潜力。也就是说,教师不必将素材的发掘与储备作为教学任务灌输给学生。在现有条件下,学生完全能够透过自身经历及专门的素材教辅刊物、图书及网络直接或间接地获取所需素材。但关键在于,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素材刊物或图书,都是简单将作文素材作为知识积累重复地叠加在学生的认知视野中,而没有透过有效的素材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潜力,使之养成观察、质疑、分析、创新的“思维力”。这正是教师就应重点训练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是一个“慢过程”,但一旦真正进入这个过程,效果将是明显的。在这一点上,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校园的语文老师樊阳先生的做法十分值得借鉴。在漫长的中,他坚持每周为学生开设人文小讲座,向学生讲授中西方文化思想史和当下的社会问题,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有职责感,有对生活的热情,能够将个人和社会联系起来”。他用20年的坚持锻造一届届学生的“思维力”,在构建学生心灵家园的同时,也

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作文潜力。三、教表达,不教命题作文从本质上来说是语言的表达,表达得圆满则意味着作文成功,而“命题”事实上是对自由表达的一种限制。也就是说,作文教学中习以为常的“命题作文”,其实很可能对学生的表达欲望构成伤害。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能够写出意兴盎然的佳作,而对教师布置的命题作文却显得江郎才尽。从初中生的作文基础来看,他们中大多数人的作文基础还不牢固,还务必透过片段式的自由表达强化其语言潜力、逻辑潜力等。教师贪大求全,强行布置的“大命题”作文因超出学生的兴趣范围,使其处于一种表达“失语”的困境,学生久而生厌,厌而生倦,慢慢就会转成命题作文的“哑巴”或“口吃”者,遇“命题”则“不灵”。民国时代的很多文学大师在其任教生涯中都注意到了“表达与命题”的问题。比如,冰心在教学生写作的时候就十分注重表达的自由性。她常常布置类似这样的作文:请男同学写出“我理想中的美女子”,同时请女同学写出“我理想中的美男子”。这样的作文任务,新颖大胆,当然会激发学生自由表达的激情,于是他们纷纷充分调动自己的观察、体验、分析和想象潜力,用最好的修辞来完成作文任务。著名小说家沈从文先生在作文教学中一般不给学生布置命

题作文,即使写也只是很小的命题,如“教室里的空气”之类。他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先把生活中细小的局部写好,然后再写大篇章。大师们的教学法对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无疑具有指导好处。虽然命题或半命题作文是如今中考作文的主要形式,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并使这种表达具备相当的深度与广度,一切命题就皆可被包容在“自由表达”的范围之内。在最近的初中作文教学实践中,微博是一种新颖而有效的作文训练方式。现如今,140字的微博流行于初中生群体中。大多数学生都在利用电脑或智能手机开设微博。140字的微博是写作最好的练兵场,既能够实践作文的“规矩”,又能够在收集素材的同时锻炼思维,更能够在交流沟通中自由表达,还能够发现、阅读、储备各种新颖搞笑、营养丰富的作文素材。教师能够鼓励学生开设微博,利用课余时间随时记录、描摹、抒写对宇宙自然、人世百态的观察与认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透过与学生微博互动构成师生互动,教师讲,学生写,学生写,教师评,循环往复,学生的写作潜力自然会日渐精进。关于学生作文“教”与“不教”的问题,大文豪梁启超先生也发表过精辟之见。他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提到了“规矩”与“巧”两个概念。文中的“规矩”能够理解为作

文的基本规律,“巧”能够理解为技巧基础之上的个人灵气、才气。他指出:“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文章做得好不好,属于巧拙问题;巧拙关乎天才,不是能够教得出来的。如何才能作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事;规矩是能够教,能够学的;我不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会巧;然而我敢说懂得规矩之后,便有了巧的可能性。又敢说,不懂规矩的人绝对不会巧;无规矩的,绝对不算巧。”这就是说,作文教学可教者为“规矩”,不可教者为“巧”。然而,在我看来,却是“作文教学千般态,妙在教与不教间”--作文教学妙在教与不教之间,既要让学生懂得“规矩”,同时还要让他们习得“巧”的潜力。

总结精选(3):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言学家张志公说过:“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难在哪里?

叶圣陶先生也对作文教学发出过这样的感慨:“我当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了深切体会:徒劳无功。”反馈原理何以对作文教学失效?

用最具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的汉字记录生活,表达喜怒哀乐,沟通信息、宣泄情感,这就是写作。写作是精神享受,写作是快乐的,然而,有几个中学生能“写着并快乐着”?症结又在哪里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并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潜力。”应对新课程改革,应对当前作文教学的盲目、低效,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有的作文教学模式,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行为。

长期的应试教育催生了“应试作文”这一畸形产物,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用心性,他们视写作为洪水猛兽,普遍存在怕写作文的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为写作而写作,当写作成为升学工具,自然也扭曲了作文的本质属性。那么,广大一线教师是否也有必要对自己的作文教学进行深入反思呢?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通常可分为引导、习作、批改和评讲四大环节,批改与讲评即为作文教学的反馈环节。我认为,长期的作文教学效益不高、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症结正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作文反馈,尤其是作文评讲环节的轻视所致。

一、当前作文教学现状的分析

(一)望而生畏,心存疑惧。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是语文教

学和改革的重要课题,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作文教学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结构等诸多因素,实施起来难度高,难以找到突破口;作文反馈工作量大、费时,许多教师对作文反馈望而生畏,心存疑惧,有“吃力不讨好”的思想作祟,导致教学上的无所作为,往往认为作文指导跟不指导一个样,讲评与不讲评没区别,于是,或作文反馈浮光掠影,或作文评讲蜻蜓点水,甚至放任自流。

(二)定位失误,本末倒置。许多教师也开展作文反馈,但在处理引导与习作、批改与评讲上--尤其处理批改与评讲关系时,定位产生偏差,甚至存在本末倒置现象:重视写前指导,轻视写后反馈;重视作文批改,轻视作文评讲。对评讲环节的忽视,导致作文批改的“徒劳无功”,自然不难理解。

作文是学生的创作,教师花费超多时间、精力进行作文批改,应对学生习作中流溢的思想和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轻描淡写,了了数语以蔽之,不啻是对作文教学“资源”的最大浪费。

(三)方法单一,“主体”缺位。不少教师也意识到作文评讲的重要性,但评讲往往停留于形式、表面,不能从学生习作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利用。缺乏对作文反馈系统性、完整性的认识;缺少作文讲评课明确的各阶段达成目标和方法:作文反馈粗放,“概而括之,笼而统之”;作文讲评缺乏序列性、专题性,“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往往几篇好作文当堂一念,万事大吉。

此外,作文评讲课“主体”意识淡薄、“主体”参与缺位。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学生缺少对自己“创作”的发言权。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尊重和民主教学氛围的创设,“以学生为本”是搞好初中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如果缺乏“主体”意识,作文反馈成“一家之言”,作文评讲课成“一言堂”,其结果必然事倍功半。

如果说作文“引导”环节相比较较空洞、乏味,作文评讲则建立在众多鲜活的学生习作材料基础之上,作文讲评课往往学生最喜欢,也最易激发其对写作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演好“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主角,充分利用好作文评讲这一重要反馈环节。

我认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聚焦作文反馈,以作文评讲作为作文反馈教学切入口,使之担纲起逐步改变当前作文教学不如意现状、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任是完全可行的。

二、改善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思路

写作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选材立意、篇章结构、语法修辞等诸多要素,学生写作潜力的提高需要讲评方式的规范和创新,但又不是仅靠作文评讲就能一劳永逸解决的,这就要求作文讲评课应做到“四个结合”,即:阅读教学与写作评讲相结合,写作理论与评讲实践相结合,课内评讲与课外训练相结合,批改、讲评与作文修改相结合。

(一)阅读教学与写作评讲相结合。语文教材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入选新教材的课文则更具“人文气息”和“时代精神”,更贴近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阅读这些作品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潜力,这些佳作也是学生进行写作时可供借鉴、模仿的优秀范例。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写作,评讲的最终目的也是写作,两者并行不悖。作文评讲应将阅读课文和写作讲评紧密联系起来,阅读课上有写作知识的介绍,作文评讲注重知识迁移,将阅读课文里的写作方法和作文技巧--构思立意、篇章结构、谴词造句等,迁移到习作中去,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二)写作理论与评讲实践相结合。语文教材(老教材)的“表达”部分,有丰富的写作理论知识的阐述,一方面,作文评讲要理论联系学生实际,将学生习作与作文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语言的运用、条理的安排,资料的选取与处理、中心的表达等;另一方面,写作与汉语知识中词性、单句、复句、修辞等紧密相连。作文评讲应注意教材中写作理论、语法知识等的灵活运用,做到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

(三)课内评讲与课外训练相结合。虽然一节作文评讲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习的课堂是广阔的,不受时间和地点局限。作文评讲应将教师的课堂讲授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提倡学生多读课外作品,包括优秀中学生习作;重视日常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动笔习惯,如写日记、随笔等,可尝试让学生课外摘抄、评点中学生优秀作文或者“名家作品”的方式,将教师课堂评讲和课外学生点评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优秀作品的鉴赏潜力,为己所用,从而透过作文评讲,使学生在熏陶和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写作潜力。

(四)批改、讲评与修改相结合。批改是评讲的前提,修改是评讲的目的。作文评讲一方面可使学生少走弯路,避免再现别人写作时所犯错误;也可使其借鉴同龄人习作的立意构思、方法技巧等。作文的修改也是写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应与评讲目标、资料统一,可在作文评讲基础上,尝试自改、互改,改写、仿写等评讲与修改结合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从这个好处上说,这样的作文评讲才更有效。

那么,如何规范我们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的作文反馈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是怎样的?何以透过作文评讲展开作文教学并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呢?

三、改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初步实践。

(一)查找问题。记叙文写作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写作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选取资料、表现中心、安排条理与语言表达等方面。如安排文章结构条理时:开头冗长、流水帐、老三段或首尾不能呼应,抓不住重点,不会自然过渡等;处理材料与中心方面:生活面狭窄导致资料单调;资料胡编乱造、缺乏真实性;资料不能为中心服务,中心无法透过材料体现;不清楚一篇文章只能表现一个中心,中心分散或游移;揭露社会阴暗面,而非弘扬真、善、美,反映学生真实内心世界或反映时代主旋律等。

学生写作潜力的不足和缺陷,必然会在写作训练中得到反映。要全面了解全体学生及每位学生的写作状况,务必首先认真做好作文批改工作。《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然,作文批改也要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可尝试教师批改、学生批改(互相批改、轮流批改、小组批改等)。每次批改,教师务必善于发现、筛选、整理、归纳出学生习作中的常见病或带有共性的典型性问题,找准“毛病”才能“对症下药”--为作文评讲做材料上的充分准备。

(二)精选典型。作文评讲建立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认真批改的基础之上。应对超多的学生习作及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反映出的个别性、特殊性问题,可透过个别指导的形式予以解决;但批改中所发现的学生作文中的常见病或带有共性的典型问题,务必进行作文讲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评讲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讲评例文务必精选,须最具典型性。成功的例文与失败的习作比较评讲;相同题目、相同题材或相同主题的作文也可比较评讲;把资料不能为中心服务的作文与材料能恰当地服务中心的作文一同评讲,也可把中心分散或游移的作文与主题鲜明的作文比较讲评……例文务必具代表性,且透过比较的形式,可使学生加深记忆,生动、直观地加深对写作知识的理解,懂得什么是“偏题、离题”,什么是“首尾呼应”,什么是“详略得当”,什么是“画龙点睛”……引以为鉴,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三)印发例文。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宋代学者朱熹以前提出,读书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说的也是要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协同记忆。视觉与听觉同时感知的信息要比单用视觉或单用听觉更全面、更深刻,也更有利于持续。

针对许多教师作文评讲课上,挑一、二篇所谓优秀作文当堂念完了事的低效或无效现象,我们务必从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尊重科学规律,讲评材料(例文)尽量印发,一桌一份或人手一份--优秀作品可署作者姓名,问题作文则避免出现作者名姓,以保护学生写作热情。有效的作文教学往往是教师不自觉中的教学行为却无意中遵循了教育科学规律。印发例文,直观感受的方法,被教学实践证明是提高作文反馈质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步骤。

(四)分项指导。“作文讲评要有明确的目的,要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作必要的指导。”在学生写作训练中反映出的问题具有多样化特征。这就要求我们的作文反馈,尤其是作文评讲务必进行专题的分项指导,但就应注意的是:

1、分项指导务必确定明确的各阶段作文反馈目标,“瞻前顾后”,长期目标与阶段性(中、短期)目标相结合。

2、分项指导要有完整的序列性。如“让题目亮起来,让语言美起来,让感情真起来,让构思巧起来,让材料精起来”即为一种作文分项指导的有益尝试,有务必深入探究价值。

3、分项指导注重解决学生写作的实际问题,指向明确,目标单一,讲求实效。每次重点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一次评讲,一个教案,一个主题。

4、分项指导务必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循序渐进。即使在有效写作反馈下,学生写作潜力的提高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5、分项指导不能因“指导”而动摇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师生互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对作文的兴趣,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透过自评、互评等形式,发现、品评自己或身边同学作品中的通病或长处,提高鉴赏潜力,激发写作热情。

此外,信息技术在校园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也为我们有效开展作文教学带给了强有力的保障;具有多重感观刺激特点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与作文教学整合的方式,也更乐于为学生所理解。我们要努力学习信息科技和多媒体技术,不断提高驾驭作文教学的潜力,将多媒体技术与作文反馈,尤其是作文评讲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倡导多元化、互动式评讲;尊重学生劳动,动态、辨证地评价学生作品。

语文教师在做好“裁判”的同时,也应尝试“下水”,参与写作,和学生共同作文,共同提高,以唤起学生的“创作”激情,激发学生对写作的浓厚兴趣。

总之,只有更新教学理念,强化主体意识,尊重科学规律,将作文评讲作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使之担当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之大任,务必大有可为--作文评讲“大有文章”。

期望作文教学不再是“老大难”问题,期望“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成为过去不会太远,期望真正实现“快乐作文”的日子不会太远!

总结精选(4):

篇3: 初中作文教学

学生写文章,正如到深山探秘,到风景区游览,不让他们自己操作,自己走路,他们如何晓得“妙笔生花”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再者,文章是带有极强的个体性的精神产品,是不能用同一模式去规范的,同一个教师,应对不同学生个体的作文,若用同一种思维方式,同一种语言风格去修改,又怎能贴合每篇作文的要求呢?学生创造性的思想火花又怎能不被淹没呢?所以,我们不能以教师的批改来代替学生的修改,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写作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潜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职责,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

一、让学生从范文中临摹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

临摹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临摹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眉毛、红红的脸庞”等。这就不是“临摹”,而是“照搬照抄”。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另外,老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精妙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使学生从多方面受到启发。

二、精心设计题目,激发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因素。语文老师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写作文的心理。但前提是教师务必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初中生活的日子”、“我的内心深处”。所以要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时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的情景。教师只有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贴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三、增加课文阅读,提高写作潜力。

每个人,仅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这样,务必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是阅读书籍。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这样,写作时能够很自然地信手拈来,把自己的情感表达生动、完美。所以,多阅读文学作品是一条通向写好作文的成功之路。

因为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务必每一天阅读,获取信息,使胸中有素材。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潜力,可见获得了信息,有了素材,便不难写作文了。

当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务必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才能悟出其中的奥妙。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俗话说“熟能生巧”,写作潜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因此,学生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平时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开始让他们每一天都去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人、事、景、物,感受到的周围的变化以及从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的一些感悟。一步一个脚印,“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不断提高。

四、采取多种评改方式。

传统作文教学,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欣赏者和评价者,个人主观性个性强,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初中生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后,学生对各种文体创作的模式套路已基本掌握,但有时一些具体的写法仍然会把握不住,明知这样写不妥,却又不知该如何修改。此时,教师就应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首先教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修改作文。因为朗读,要读出字音就务必看清字形,这样就能更好地发现一些错误。同时,透过朗读,学生能发现自己的作文是否通顺流畅,文笔是否优美等。

其次作文修改前,根据本次作文的训练要求,提出修改的目标,然后,让同桌间交换或组内交换,也可男女互换,让学生自由选取交换对象进行评改。透过交流过程能够取长补短,便于更好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当然,还有其他的修改方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用心发现,适时引导,及时训练,学生的修改方法务必会越来越丰富,写作水平也务必能够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

总结精选(7):

篇4: 初中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书面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活动。多年来,作文教学在功利思想影响下,学生作文构成了“一凑、二抄、三套”的模式,以至于作文教学的课堂上毫无生气,学生写出来的东西,不是无病呻吟、矫情做作,就是言不由衷、假话连篇。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潜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务必寻找一条作文教学的可行之路。下面谈谈我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几点尝试与方法。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资料产生兴趣时,他才能用心主动、情绪愉快地去学。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首先,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很多老师和家长都强调作文难,为作文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学生对作文不自觉地产生了畏惧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告诉学生作文即表达,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不可怕。另外教师的语言若富有情感,也能帮忙学生消除畏惧感。对学生发言的评价,要注意措辞和语气,用不同方式给学生鼓励和表扬,学生受到鼓励和表扬后,就会乐意表达,这样畏难情绪也就消除了,而写作的兴趣也就有了,学生就会有创作的欲望和灵感。

第二,作文命题以人为本。个性化、激情化、生活化的命题出题,能带给一个宽松自由的作文空间。命题要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就务必注意学生的成长意识、思维特点、情感特点等,把准当代学生思想的脉搏,把触角伸进学生的心灵中去,把题命在学生心里,如《我看追星族》、《假如我是语文老师》、《一张纸给我的启迪》等。这些作文命题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写作的冲动,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去写。当然也可鼓励学生自己命题,让他们想说、敢说,写真话、抒真情。

二、引导学生模仿佳作

模仿是一种学习方法,在生活中具有普遍性。仿写是作文的一大途径。模仿离不开现成的样貌。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课文是很好的模仿对象。教师在教这些课文之前,应做好写作安排,教者心中有数,学者目标明确。在评析课文时,着重分析作家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讲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点,并指导学生学习借鉴课文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的方法,而不是抄袭。另外很多经典的美文或优秀学生作文也是模仿对象。在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的训练中,坚持做到每次练笔都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三、帮忙学生积累素材

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小,往往感觉没素材可写。针对这种状况,就在平时帮忙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立足生活,搜集有价值的材料。语文课堂上,老师要精讲少析,学生要走进文本,强化诵读,深入思考,从文本中积累素材。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超多的课外阅读,从课外书中发现素材。而更直接更快捷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找素材。在校园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还有同学交往、师生相处等;在家里,有生活、家务,还有与家人相处、邻里关系等;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当然也有人际交往等,这些都是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接触社会,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聆听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时代脉搏,让学生透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深入挖掘,并把见闻感受写下来。

四、培养学生摘抄习惯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学生语言积累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说的也是平时多读书,多储存素材,写作时能够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教师应要求学生坚持读书,养成摘抄习惯。首先是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但是单从课文中积累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还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如课标推荐中外名著、《散文》、《读者》、《意林》、《中学生阅读》等。

五、认真抓好批改讲评

为了使教师在沉重的作文堆中得到一点摆脱,我试行过精批细改与略改相结合的批改方法,也实行过以口头授教为主的当面批改方法,还曾试行了学生相互批改、群众评改的方法。在指导学生互批互改时,要求学生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贴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弱的学生对调批改,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作文时,能够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较差作文,也从中吸取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互改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且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用心性。多种形式的批改,既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写作状况,又能调动学生的用心性。

当然,作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没有创造性,就没有艺术。我们教师就要逐步打破教学模式的清规戒律,立足生活的点点面面,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从多方面去探索,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开发引导学生的天资和禀赋,启迪学生的智慧,从而使学生真正具备扎实的写作功底,不仅仅仅能应对考试,还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总结精选(8):

篇5: 初中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潜力、对事物的思索潜力和对生活的观察潜力。“要想学会写作文,先要学会做人”,这是中学作文教学承担的重要使命。初中是中学的初级阶段,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时期。初中生往往追求独立的个性,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

因此,初中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思维领域狭小,思维潜力欠缺,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以至于作文中千篇 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少写出具有创新意识、健康个性和鲜明特色的作文。问题的结症是我们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命题、提示。由于长期以来所造成的依耐心理,使学生淡化了独立意识,习惯于在教师圈定的思路模式和规定内进行思维和写作。

就初中作文教学中这些令人头疼的问题,我认为,作文教学就应贯穿整个语文教学工作,从学生的阅读积累开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新意识,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因此,我从夯实学生阅读基础、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转变作文评改方式和点燃学生写作热情4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心得。

一、阅读是写作的基石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能在文中纵横捭阖、旁征博引的,大都得益于博览群书构成的深厚文化底蕴。鲁迅先生曾说过,“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由此可见,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在阅读中,能培养学生构成良好的语感。汉语教学的特点意味着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强语感、领悟语义、积累词汇、熟悉词语搭配习惯。语感强了,学生才会写出语义流畅、表意清晰的作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增加初中生的知识面,扩大视野,进而有利于构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想切实高效地提高学生写作潜力,我们就应把目光投向绚丽广阔的课外阅读世界,引导学生撷英揽萃,不断增强对富含想象的文章的认识,精心揣摩作者联想、想象的技巧,和遣词造句、感悟事物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构成潜力。理解了优秀的作品,在理解资料的基础上明白了文章的谋篇布局、语言运用、段落安排,学生大脑里的语言素材才会丰富,写出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从而减少文章干瘪无力、无病呻吟的不足。

为了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1.培养学生构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告诉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切忌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而就应仔细揣摩,学习文章中优秀的词汇及句子。还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准备一个摘抄本,把平时阅读时候看到的优秀片段摘抄下来以备学习。

2.给学生带给良好的`阅读素材,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我每一天在黑板上摘抄一句名人名言,这既是对学生品德的熏陶,也是写作素材的整理。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作文书籍和杂志,帮忙学生制定读书计划。

3.引导学生养成背诵的好习惯,相互用心交流读书心得。鼓励学生多多背诵古诗词和摘录的优秀段落,用心开展课外读书活动,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并组织学生交流阅读经验和心得,以到达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写作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学生要想写出具有自己的特色,打上自己独特的经历和自己健康的感情烙印的优秀作文,非另辟蹊径,独出心裁不可。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这种创新思维。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1.培养学生想象力,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在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想象力。想象的本质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把握和精彩表现,是在已有的表象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文需要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想象力。

想象是文学的翅膀,写作常借助想象来拓展思路、抒发情感、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能够说文章的选材、立意、结构、表达都离不开想象力。如果写作中充分运用想象力,有利于拓展思维空间。而目前的初中生作文,大多数只是罗列大而空的情节,只有表示抽象事物的词汇,没有生动鲜明的形象,也没有丰富具体的细节,资料干瘪不充实,文章缺乏深度,语言缺乏活力。

我觉得培养学生想象力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二是在作文课堂上训练。日常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源。在课余,我们应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接触自然;去观察山川、草木虫鱼;去体验人间冷暖、世态炎凉。教育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勤于思考。

课堂上训练,我们就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能够采用假设作文、扩写、改写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看了一部电影或一篇小说,根据其中带给的人物性格和故事内在的逻辑作进一步的延伸。如学生学完了《孔乙己》一文,能够续写“孔乙己之死”,等等。

2.指导学生把握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要想使学生立意时独出机杼,不落窠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务必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在写作指导上不要给学生限定太多的条条框框,鼓励学生说真话,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运用这种扩散型的思维,学生就会感到思如泉涌,要写的东西很多,就会感到作文条条大路通罗马。同一个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这样,就能够从诸多的角度中选取自己体会深刻、材料新颖、立意独特的角度来写,克服无话可说,无资料可写的毛病。

总结精选(9):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我们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的作文水平的高低。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以培养书面表达潜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作文离不开遐想,但遐想是建立在富厚积累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务必珍视积累,积累生存,积累情绪,积累相识,积累知识,积累语言,这样遐想的翅膀才能飞得高,飞得远,才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1.遐想能拓展作文思绪。

缺乏遐想,作文的思绪就会拘泥于眼前目今的生存,冲不破时空的限定,反应生存的天地必须狭窄。有了遐想,作文的思绪就像长上了翅膀,可凌驾时限期定,突破空间的阻遏,反应无穷辽阔的生存天地。朱自清的《绿》是借助遐想拓展思绪的范例。作者先着眼于梅雨潭的团体特性,睁开相似遐想,用“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写梅雨潭的色彩、质地及绿色潭面的形状特性。在此基础卜,作者把思绪拓展一步,着眼于波纹、波光与波色,议决相似遐想,具体形象地体现梅雨潭的绿之美。作者义一展相比遐想,使思绪拓展到一寸新的条理。他遐想到了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的碧波,秦淮河的绿水。透过比较,说明只有梅雨潭的绿浓淡相宜,明暗适中,恰到好处。到那里,宛如把梅雨潭的绿写够了,写尽了,“无路司走了”,但遐想又使作者的思绪拓展到更新的条理:遇想列“轻盈的舞女”和“善歌的盲妹”,把绿的自身黉与女子的形象美相融合。之后作者再遐想到更为可爱的十二三岁的小女士的团体形象,此时绿在作者心目中已经被完全品行化了,眼前目今的绿和想象中小女士的形象完全融为一体,作者的情绪得到了完全的升华。议论文写作能够纵向和横向睁开遐想,拓展思绪,充实资料,增强叙述的气力。好比《谈

“开卷有益”》,要是只简略地肯定“开卷有益”,再举几个事例证明它,就未免菲薄。首先要遐想到“开卷有益”的理由,提}H这个看法的配景,分析它自己的好处。再遐想到文化知识对人类的推行动用,想到知识爆炸、社会生长迅速的时期特性,叙述“开卷”的利益。再遐想到一些人读迷信、色情、反动的书而受害的实事,指jH{“卷”需选取,否则百害无益。再遐想到一些死念书,只贪多,不用化的“书呆子”,于是指出“开卷”要善于思考,细致要领。在此基础上还可遐想到那些见书就读,念书即是目的的人,指出“开卷”要有筹划,要目的明确。那里的遐想,很好地拓展了思绪,对“开卷有益”这个不全面、不科学的论题举行了全面科学的阐发,论证充实,说服力强。

2.遐想能搜集作文质料。

提起作文,同学们常感想“没什么可写”,“无话可说”。出现这种状况的缘故原由大略有二:一是确实没积贮几多质料,一是有质料而不善于变更和检索。着实,一个中学生有十几年的生存履历,读了成百卜千的文章,不就应无话可说,主要缘故原由是不善于遐想,不能实时变更贮存在脑中的质料。要是掌握了退想这个武器,真正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会有说不完的话,用不完的质料。如写《勤能补拙》的议论文,首先从时间上睁开遐想,就会想到吕蒙笃志就学而令人另眼相看;阎若璩“愚”而苦钻经史,终成学者;章学成“愚”而勤学,终有所成;童第周受苦研讨,得到第一个百分等。再从地域上睁开遐想,就会想到外国的威特、爱迪生、达尔文等,幼年应声迟顿,尔后勤劳学习,终成各人的事例。另外,睁开相反遐想,还可想到自恃聪明,不勤劳学习,结果变得平庸无能的方仲永等。这样从时空上、正反偏向上睁开遐想,贮存在脑中的质料就会绵延不停地涌现出来,供你选取,听你调遣,从而写出资料充实,论据充实,有说服力的文章来。

3.遐想能为警惕写法架起桥梁。

学生作文常嗣于谋篇结构,困于开头着末,难于寻求到适当的体现伎俩。那里很紧张的缘故原由是缺乏遐想。要是睁开遐想,就架起了所作标题与范文之间的桥梁,探求到适当的写作要写景状物,我们可遐想到朱自清《绿》中写梅雨潭多条理睁开的方法:团体形貌_具体形貌叶遐想映衬想象升华。同时学习多角度多侧面形貌和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写人物的心田活动,可遐想到《母亲》,警惕描绘生理活动的种种手段:行动形貌、觉得形貌、幻觉形貌、心田独白和风物陪衬等。作文时展开遐想,种种范例文章就会体现于脑际,种种体现会不停涌现出来。

4.遐想能使作文语言富厚生动。

语言的缺少,体现为头脑的缺少;语言的呆板,体现为头脑的呆板。遐想能生动头脑、富厚头脑,从而使文章语言富厚多采、生动生动。遐想能使语言形象生动。宋人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有人以为“一闹字卓绝千古”。作者正是从眼前目今的盎然春意,发达生机遐想到人们“闹元宵”等节日的热烈气氛和感人情形,觉得非用“闹”字不能表达出眼前目今之景,心中之情。可见“闹”字正是遐想的结晶。王安石“东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由“到”、“过”、“满”等十几字修改而来,也正是作者由东飙遐想到春天中百草萌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情形而筛选确定的,从而把看不见的东风转换成光显的视觉形象。修辞格是使语言生动形象的紧张手段,而遐想则是修辞格构成的基本要领。朱自清老师由淡淡的、细细的、时断时续的荷花香睁开相似遐想,想到了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从而构成贴切生动的比喻。

总之,好的作文需要学生大胆的遐想,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总结精选(10):

中学生初学写作,大都有些“怕”。他们怕写作文,也很难写好作文。怎样办这就要求我们帮忙他们消除“畏难”情绪,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从模仿入手

学生能够透过模仿他人的作品,从而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模仿在生活中具有普遍性。例如小学生的描红,初学绘画者的临摹,艺术家的舞蹈,自然科学中的习题的演算,等等,无不是模仿或模仿基础上的创造。

仿写是学生学作文的必由之路。模仿离不开“现成的样貌”。刘勰《文心雕龙》云:“摹体是以定习,因性以练材。”实践告诉我们,课文是最佳的模仿对象。教材所选课文体裁、题材丰富多彩,文情并茂,例子现成,俯首可得。因此,只要教师因材施教,引导得法,定能立竿见影,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多年来,我在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的训练中,坚持由局部到整体、由单项的综合地进行,做到每次练笔都目的明确,方法得当,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当然,模仿别人只但是是一个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照葫芦画瓢”的作品如果当作艺术作品来看是不足为训的。但作为一种方法却能够使深奥变得浅显、抽象变得具体,能够使初学作文者少走弯路。如果语文教师善于运用这种训练方法,就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大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二、小组合作,走出课堂

以往的作文教学,很多时候单纯追求写作章法技巧的教学方法,而忽视了学生心灵的解放,这是违背作文教学的本质的。课程标准认为,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首先要求教师解放思想,透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充分挖掘作文教学的资源。这样,除了常规的作文教学外,我认为还就应透过小组合作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1.小组合作。并不是所有的作文教学都需要小组合作的,我们选取一些难度比较大、可深入挖掘、学生单独难以完成的题目进行小组合作,如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有一个小组在课外进行“毛泽东的诗歌与书法的研究”,写出了一篇漂亮的小论文。每个小组4D8个人为宜,可由教师负责分组,但更多时候就应让学生自由组合,这样才能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从而使教学更有效。教师要教会学生修改作文、调查、查找资料、采访等技巧,但不就应包办学生的所有事情,而就应留给学生充足的自由空间。可在小组内让学生相互批改作文,相互交流。我还推荐他们组成规模比较小的文学小组,可不定期举行一些小笔会,这会让他们迅速提高作文水平。

2.走出课堂。课堂固然是作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但生活是一部无穷无尽的大书,课外广阔的资源就应成为我们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在过去的作文命题、作文教学中,几乎都是由教师确定话题,确定中心思想,然后让学生往这个框子里钻。这其实禁锢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尽管学生作文里有教师的汗水和智慧,但作文不就应是教出来的,它是真正心性流淌的东西,就应是学生的成长过程,就应是学生生命中的精彩瞬间。因此,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学生才有可能写出真正属于他们心灵的文章。

三、因人施教,分类指导

“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作文水平不一致,是一种正常现象,“一刀切”的教法使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消,从而使学生失去兴趣,产生消极心理和行为。因此每次作文课上,我都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任务、分类指导。学优生鼓励他们参加各类作文竞赛,用心向报刊投稿发表,以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学困生则降低要求,减少难度,使他们经过努力到达一个小目标,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四、帮忙学生归纳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1.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DD定靓丽的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醒目的标题是一篇文章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想使文题靓丽新颖,可引导学生采用如下方法:(1)引用式。直接引用与材料中心相吻合的诗句、名句、歌词、俗语、广告做文章标题。这类文题醒目,易引起读者共鸣。例如《世上只有妈妈好》。(2)修辞式。即用修辞格来拟标题,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借代等手法,用这种方法拟定标题形象传神,有感染力。例如以“环保”为话题的作文,标题可拟《树的“叹息”》。(3)标点式。标点符号属于无声的语言,以标点作为文章的标题,可使文章新颖独特,引发读者要看个究竟的兴趣。例如《生活DD》。

2.带给策略方法的指导DD写好开头和结尾。古人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把文章的结尾称为豹尾。好的开头引人注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好的结尾“回眸一笑百媚生”。那么,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写好开头和结尾我们能够给学生带给一些方法。例如开头的写法有:(1)巧用修辞,展示风采;(2)悬念入题,引人入胜;(3)抒情开篇,真情感人;(4)转折入题,生动深刻;(5)描述入题,自然真挚。结尾的方法有:(1)自然收束式,(2)画龙点睛式,(3)首尾呼应式,(4)名言警句式,(5)抒情议论式。

3.要写好作文,务必指导学生锤炼词语,善用修辞,为文章增添光彩。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精品佳作必须要求“富有文采”,而那些语言平淡、索然寡味的文章,理所当然地遭人啐弃。这就决定了我指导学生作文的前提思想:中学生写作文必须要先光彩夺目,然后才平淡自然。在写作文的时候,每时每刻都要以丰富的词汇、优美的文辞来吸引读者,博取作文高分。所以,要使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务必指导他们锤炼词语,善用修辞,为文章增添光彩。

五、重视课外阅读,开展作文活动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才能多写。我要求学生每人每学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把自己在课外读书时所遇到的好的语句、段落摘抄下来,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定期检查,进行展览,好的给予奖励(笔记本、字典等)。同时,开展活动课,把作文与活动课结合起来,让他们主动地去参与各类社会活动,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在活动中去体会、去感受、去自悟,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和用心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精神,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去写作文,在社会活动中去写作文。这样就密切了作文与社会、与生活的关系,便于学以致用;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如结合作文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书签、贺年卡,或做些科学小实验,等等,并写一些说明文;透过开新闻发布会让学生写新闻报道;与学生走上街头搞社会调研,让学生写调查报告;透过辩论会、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让学生编故事、写演讲稿。还可让学生参与作产品广告、自我介绍(推销自己)、学习方法介绍等活动。这样既让学生清楚了作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实用性,又加强了学生口语潜力、写作潜力、智辩潜力、适应潜力等各种潜力的训练。学生兴趣盎然地在生活和活动中学到了很多本领,对他们今后走入社会将大有用处。

所以,很多学生反映:作文教学结合活动,使我们感到作文既有用又搞笑;他们写作文的用心性和写作水平普遍都有所提高。

篇6: 初中作文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初中作文教学备受关注。写作是语言表达与运用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重要过程,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还是检测语文素质整合与优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初中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内在需要。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潜力呢?

一、激发情感,营造健康向上的写作氛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师务必依据中学生的作文心理,善设技巧,从营造健康向上的写作氛围入手,激发学生主体的写作内驱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应对新生的第一堂作文课,教师不妨来个醉翁之意不在酒。“同学们,快乐的暑假已经轻轻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溜走了,在这个不平凡的假期中,大家肯定做了许多有好处的事,看了许多难忘的书籍和影视,想了许多充满趣味的问题……那么,大家愿意说给老师和新同学听听吗?”话音刚落,同学们喜形于色,跃跃欲试。不一会,小组内的交流就像炸开了锅,充满着表现欲,渴望被新老师和新同学认可、赞许的同学大大方方地畅所欲言,自尊、进取、好胜的同学还会接二连三地举手,毛遂自荐交流发言。在这种热烈而融洽、热闹而有序的的氛围中再推进写作的程序,学生们不亦乐乎!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了写作是表达内情绪感与自我体验的需要,丰富的思想情感是创作的前提。

二、经常组织课外文学阅读欣赏课。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文学欣赏水平,光靠语文课本是绝对不够的,因为世界的多姿多彩,文学的百家争鸣,一本课本是不可能包容的。在教学中务必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吸取更多的营养,增加知识积累。我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已去找水的潜力。透过开展各种活动,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积累多了,阅读兴趣就会越来越高,“找水”的潜力就会越来越强。进而使阅读写作渐入佳境,最终到达“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境界。

三、师生合作,做好作文评改

长期以来,作文评改困扰着语文老师,虽然语文教师费了超多的精力和心血,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并没有起很大的作用。而学生对眉批、旁批、总批的评语,并没有细心品味,只是一瞥而过,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对此,我采用了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在学生评改后稍作一般性的总结。如我们评改以“行动与结果”为话题的作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手中的作文,然后,选其优美的语句,大声朗读,最后找出自己认为不足的地方,加以修改。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同时,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对他们的口头作文也是一次训练。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务必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总结精选(5):

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初中教学中存在一种现象:七年级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到九年级也可能写得好,而写得不好的学生,不管老师怎样教也不“开窍”。于是给师生一种看法:作文靠的是才气;才气是天赋,天赋非人力所能促成。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其实,这与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现状有务必的关系。

1、初中作文教学存在以下几种现状

1.1教师指导方法不当

金映潮老师曾尖锐地指出“如果让语文老师与学生写同堂作文,恐怕有三分之二的教师写但是班级上游的学生”。[1]久不下水,忘了怎样游泳,则其有板有眼的指导方法就值得怀疑,或者是自己并不具有多少含金量的经验之谈,或者是窃之于报刊杂志的论文,或者仅仅是道听途说的只言片语,而这些不成熟的没有切身体会的或主观的不贴合教学原理与学生发展实际的东西,学生能吸收多少养分就可想而知了,学生陷于作文的迷茫中而找不到出路也就理所当然的了。

1.2教师批流于形式

柳宗元在永州,当地的后学把作文拿给他修改,多能石起沉疴,拔云见月,使学子们写作潜力大大提高,在考场上如鱼得水,这种效应是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理想目标,但现实是,许多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流于形式:画出几个错别字,写几条套话,再注明批改日期了事,而当学生收到作文,只见上面写着“例子不典型”或“观点不鲜明”之类的话,却无从明白什么叫典型,什么例子才是典型的,也不明白观点要怎样才算鲜明。一回两回,学生潜力没得到提高,多写几篇与少写几篇并无区别,于是许多学生就产生了厌倦写作文的情绪,离写好作文的目标非但没提近而更远了。

1.3教师没有大语文观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仅仅仅是西医留给人们的笑柄,某些语文教师在指导作文上也是如此。近几年中考多写话题作文,于是教师就指导学生写话题作文,可一旦变回到材料作文或发展为命意作文,学生还是照话题作文的模式下笔,于是偏题、离题的比例就疯狂飙升,考生痛之无极,教师悔之不迭。这是教师没有大语文观造成的后果。语文教学,并非要教学生读懂课本的文章而已,“课文只是例子”,[2]应培养学生的迁移潜力;作文教学也不是教教所谓的写作技巧就可到达教学目的,写作是一种综合潜力的体现,它与人的见识,阅历,思想、涵养等有直接的关系,技巧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没有建立大语文观,教师自以为是的作文指导只能是瞎子模象。

就作文潜力的构成而言,学生好比泥土,教师则是雕塑师,三年学习,泥土还是泥土,甚至转成烂泥还是被塑成土木偶,或是意态飞动的艺术品,与教师有直接关系。造成现今学生厌倦作文,写不好作文的现状,教师指导方法不当是主犯,批改不当是帮凶,而教师没大语文观则是其元凶。

作文以其在中考语文卷各块占分中无与比肩的份量,历来被视为中考的“半壁江山”。如何引导学生攻下这“半壁江山”呢?我认为:透过科学而系统的训练,大部分的学生还是能够稳扎稳打,把这“半壁江山“运于掌间的。

2、初中作文教学的对策

初中作文教学,努力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所闻写出来,让人明白,到达我手写我口的目的。著名作家莫怀威以前批评道:“很多写手喜欢让人认为他天生一份才气,所以掩盖所下的工夫,更不承认曾被严酷地训练过。这多么神秘,多么高贵阿!其实都是骗局。音乐家莫扎特,算是第一神童了吧?其实也是父亲的鞭子抽出来的。”[3]莫怀威先生的话告诉我们:作文潜力能够透过科学而系统的训练得到提高。

2.1从字句训练到把话说漂亮点

近几年中考出过以下题型:①仿写;②语句中某个词作开头,重新组织句子……选词造句,不是小学生的事吗?仿写,即模仿例子,另写一句,这怎样也能登上中考的大雅之堂?当然,中考的要求更高,但小学初中都在做同一件事,说明什么呢?说明语言训练能够从字句开始。再者,作文语言洋洋几百言,泛泛讲述怎样提高语言表达潜力,实在大而不当。所以从字句训练起,是提高学生表达潜力的起点。

当学生语言表到达达语句通顺时,可进一步要求学生向语言出彩发展,力求把话写得漂亮点。

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要让作文的语言亮起来,即语言鲜活有文采,这是每个学生都十分渴求的,学生依托语言的载体,向阅卷老师展示写作才华,语言是否有亮点,是否有出彩之处,直接影响到印象分的评判。很多阅卷老师说:“一篇作文,出现‘月亮’最好但是;如果没有‘月亮’,‘群星璀璨’也不错,最不期望看到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4]学生应在平时习作中有意识地打造语言,使自己的作文出色,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取得好的成绩。那么语言鲜活从何而来

2.1.1词语活用出新意。词语一般是约定俗成的,固定不变的,其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另作他解,但在写作实践中,大家会发现,巧妙的词语活用,往往能加强表达效果。⑴词语借用。如:老妈说我满头“秀发”连一堆枯茅草也不如,同学说我的发型有点谢霆锋的“叛逆”版的模样,也就是“强盗般”的。对此,本人打心眼里不屑一顾。公元,满街最流行的不就是那种把头发一根根拉直得参差不齐,乱七八糟,零零碎碎,然后做得蓬蓬松松的“乱发”吗?这真是“天然去雕饰”。又省money又cool!你们花钱还做不成这么粗犷自然呢!以上,这段文字比“母亲说我头发太乱,同学说我头发横七竖八,我却不以为然:此刻不流行这样吗?”的表述生动得多,显得风趣幽默而又极其传神。⑵词语别用。词语“三心二意”的原意是心里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犹豫不决或意志不坚定。但有个别同学在作文《学习需要三心二意》中就把它别用了。他说:“学习就是要做到三心二意,所谓‘三心’是:一要专心,集中精力;二要虚心,不要骄傲;三要有恒心,坚持不懈。‘二意’是:一是课堂注意听讲;二是课外留意观察。”看来,词语别用不仅仅仅能够开创新意,还能够在文章标题中造成悬念,产生吸引读者追根究底的磁力。⑶词语仿用。

影文学剧本《创业》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龙二井又有油和水的矛盾,这是它的特殊性。周队长说,要促使矛盾转化,就要捞水,把水捞干。‘一不做,二不休’,我们想搞个水落油出。”文中的“水落油出”虽然是仿用词语“水落石出”而来的,巧换一字,意思全新。⑷大词小用,如“小学时,桌上的‘三八线’总是一厘米,一毫米量得丝毫不差,常常由于不慎侵入了同桌的‘领土’,爆发了‘自卫反击战’……‘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初中,同桌就有了两种关系,一种是民族融合式,一种是和平演变式。”⑸婉言巧用。有个同学写《她》:“她和鲁迅先生同姓,与红日同名,她的性别和她妈妈一样,出生在秦朝首都,月圆之日便是她的年龄。”这比“她姓周,名叫周阳,女,出生在咸阳,15岁”更为生动。⑹语言渗透哲理。富有哲理性的语言的是对文章品位的提升。比如:“要装进一杯新泉,你就务必倒掉已有的陈水;要获取一枝玫瑰,你就务必放弃到手的蔷薇;要多一份独特的体验,你就务必多一份心灵的创伤。”“我们的生活是一本书,在每一页晴朗的日子里,到闪耀着太阳鲜红的印章。”

2.1.2巧用修辞出新意。修辞使文章语言有色彩,能让读者产生种种感觉甚至调动想象和联想,在心中唤起某种影像。例如,比喻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应用比喻关键要准确新颖,能反映事物的特点,喻体要新。⑴形象比喻。它是运用一系列比喻,用形象,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深邃的内涵的语段。如“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那秦皇岛外滔天白浪的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的柳暗花明。”⑵多方比喻。这是几种修辞手法一齐使用,会收到意想不达的表达效果。如“播种是春天的风,吹灭沉寂,吹走沉默,吹醒大地;播种是夏天的雨,淋透了绿叶,淋湿了树根,淋走了溽热;播种是秋天的日,晒红了高粱,晒黄了玉米,晒黑了大地上的农民;播种是冬天的雪,盖住了枯枝,盖住了禾苗,盖住了沉睡的土地。一年四季,播种无止境。”作文中能适时用上几种修辞手法,务必会使文章增色不少。⑶排比连用。它主要透过修辞的方式来连缀展示,一是资料上排比,增强了丰富内涵;二是好处上的递进,增强了说服力,渲染气氛,增强气势。如上面的例子。

2.2要讲究作文的结构

现代作品结构上总结起来,也只是三类:比较式,并列式、递进式。北京特级教师王大绩甚至把应试作文归为一种结构--写两例,不雷同。[5]尽管这给许多人有“人股之讥”,但存在即合理,其作用和好处是实实在在的。

首先,开端要有气势

开端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事业是这样,写文章也是同理。

考场作文要入题快,一般在百字之内就把问题提得明确,集中。即使不是考场作文,开门见山,简洁明了的名篇也不在少数。如吴晗《谈骨气》一文的开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峻青《雄关赋》的开头:“阿,好一座雄关!”《白杨等等,开宗明义,十分鲜明。

排比句导入也是颇受青睐而秀丽不衰的一种开端。例如:“如果认识是山顶的宝藏,那么感情就是通往山顶的道路;如果认识是河畔的良园,那么感情就是浇灌良田的河水;如果认识是大洋里的巨轮,那么感情就是滔滔的海水……”形象的比喻结合排比,使议论显得明白晓畅又有气势。

渲染气氛。在开头设置一种情境,渲染气氛,让读者在接触文章的主要资料之前,就感受到作者的感情和情绪以打动读者。如《背影》的开头作者用饱含深情的语调为文章定下了凄怆的基调。

引用名句警言,在文章开头引用名句警言借功发力,以此为开端,引出后文的资料,使文章语言凝练而概括,增添文采,吸引读者。

文章的开端还能够有题记式,故事式,对话式等等。

其次,结尾要有韵味

文章结构要完整,就务必有头有尾,光有了好的开头只是“成功了一半”。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好的结尾能增加文章的光彩,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因此,写作就应尽量做到结尾讲究余韵。欧亨利的小说以出人意料而引人深思的结尾征服了世界各地众多的读者,他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小说的结尾的方式也被称为“欧亨利式的结尾”,如《麦琪的礼物》。能取的类似效果的还有:

反问式。如冰心《万般皆上品,惟有读书高》的结尾:“真的是万般皆上品,惟有读书高吗应对这两个孩子,我心头翻涌着异样的滋味。”这样的结尾,更引人深思,吸引读者。

景物象征式。如一学生作文《走出孤独》的结尾:“推开窗,青山映入眼帘,鸟儿从山间悠然逸去,似乎还在呼朋引伴……”这样的结尾,再次充分地表现这位小作者此时走出孤独的喜悦之情,吸引读者。

诗词歌曲作结尾也是较生动而有韵致的一种方法。

当然,文无定法,一种文章的开头结尾若成了定式那就失去了原创的精彩徒存技巧,良好的个例尽在于结合资料和结构而独出机杼以创新取胜。

所谓“凤头豹尾”,开端与结尾写得好不好至为重要。当然,作文想要切切实实地获得高分,尚须在文章的主体上多做工夫。

2.3要坚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笛福说:“思维是最可宝贵的财富。”学生的学习并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思维的训练。思维创造财富--包括精神财富。

要作文有思想深度,或有新颖的观点;就要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逆向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了一倍,如以“环境”为话题,可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写人受环境的影响,也可逆向思维写“近墨者未必黑”到达了从逆向角度思考的目的。发散思维引导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答案。如以“农村生活”为话题,即可反映农村生活艰苦,也可写农民丰收的喜悦,也可写农村生活的纯朴,也可写农村变化表现社会的发展等等。求同思维让学生们看到隐藏在缤纷物象里共同的本质,魏巍的《我的老师》作者用“梦里寻师”,“教学生跳舞”,教学生唱歌等几个事例来共同表现一个中心: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也用了冯玉祥救朝鲜小孩,松骨峰战斗,战地生活三个材料来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人民解放军就是最可爱的人。求异思维让学生分清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如以《西游记》为话题,可讲《西游记》的故事,也可写《西游记》的写作手法,也有人写《西游记》的后传。又如以“猪八戒”为话题,可写猪八戒的缺点:懒惰、好色。也可写猪八戒的优点:多情等。……于是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在审题立意方面和灵活使用材料方面也就更进一步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作文的写作技法是具体的,但能依法成文则需要教师树立大语文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更高的立足点,更科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作文训练。作文分数很高是一个极大的吸引力,但想获得大的回报就得有大的付出。作文想要获高分,工夫在平时,在于教师平时的有效指导,在于学生依教师的指导进行刻苦的训练。

总结精选(6):

篇7:初中作文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

我根据名师的经验和专家报告的思想去年在初一尝试了“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的四环节小组学习方法,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自学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养成,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了。

我们语文学科的博杂更决定了兴趣、爱好及习惯的.重要性,摆在面前的即是作文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克服以往的“老师命题,提出要求,学生思考成文,批改收交”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有时毫无兴趣可言,书写起来更谈不上真情流露。

相关的批改反馈的针对性及实效性也较差,这种被动消极的作文课我思考了好久决定尝试一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在开学的三周内,先在12班进行了试验,现把初步的思路简单介绍:

周四的作文课,一反常态,先分析了上次学生作文的得失,由此定出作文的要求及目标。针对上次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交待不清,而提出“合理交代清记叙的要素,交待清楚一件事”的总体要求。

然后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拟题并简单说说构思,组长示意,老师计时。

静思独立,老师观察各小组的情况。

成文后,组长示意可以写读书笔记。

统一完成后,合作批改。

第一步:交换找优点,评价闪光点,写出主要内容,概括大意。

第二步:再交换挑毛病,指不足(比如错别字,病句等)。

第三步:本人小声读文,动情优美处,大声的读,后品味反思别人的评价,结合自己的感受,对自己提出中肯的建议。

最后,交流心得。每组推一篇美文大家共赏,由作文负责人(苗甜甜)根据各小组记分,上交由老师根据各小组的情况,找出优缺点,并概括不足(共性的东西),思考下一次作文要求及目标。

经过这样一改动,学生的作文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全部动起来,全身心积极投入,每位同学至少读了三篇同类的作文,又听读了6篇美文,不论从听觉、视觉上都获得很大的收获,相对以往单一,枯燥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

由于刚刚开始,毕竟有它的极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分配,各小组时间的不均衡,小组之间成员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决定了我今后将会更加努力去探索、完善。

篇8:初中作文教学心得体会

中国的汉语比其他语种语义更丰富,需要联系上下加以理解,更需要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力。要把学习指导深入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舍得下笨功夫、苦功夫,不走捷径。而“写作也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人的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正如文如其人,写作也是在反映着一个人的人品、学养和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以下方面:

(一)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在课堂上是完全平等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体现,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二)在语文课的堂上,应鼓励学生发表属于自己对观念、对现象的独特见解

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让他们觉得教师重视他们的想法,以此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日益增加。也可以在班级发展讨论小组,讨论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由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还有好差生讨论,师生间的共同探讨等,课堂上人人是质疑者,人人是解答者,信息得到了及时的交流和反馈,学生可从中获得知识,并在交流中活跃了思想,如此不断循环,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千百次锤炼中获得。

(三)在语文课上用课文的空白,让学生发挥丰富想象,拓展思维

课本内容当中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伊尔搴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文学作品中,思维空间的存在,期待着学生的参与,召唤着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视觉出发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

初中的孩子对写作有着自己的好奇和观念,所以老师的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开始写作的时候容易动笔,容易想象,乐于表达,更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正确、客观、充满想象好奇地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引导的同时,要带有鼓励,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鼓励他们写想象中的事物。要呵护童心、童趣、童真,要去发现身边小事物,感悟大世界。

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朵花里有天堂,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去领悟。

篇9:初中作文教学心得体会

一、如何理解课程的问题。

刘校长讲得很深刻,今天的课程不再是单一的书本了,它涉及到的很广泛,有学科课程,也有经验课程;有学问中心课程,与有人本主义课程等。尤其是校长谈的如何认识课程的问题,课程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施教的一个范例,绝不是唯一,如果教师仅仅唯书本是书本,那么学生的知识素养绝得不到提高。教师要在课程的教学中教学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学会拓展,教会学生如何从书本当获取学习的方法,从而解决问题。这才是利用好教材。我想,我教的是语文,确实是这样,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只关注语文课本,那么获取的知识少之甚少,不足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把眼光放到课外生活,课外生活才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天地。但教师必需利用好文本,文本是经过选择来的具有典型示范的功效,把它利用好,则会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教学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二、教学中从学生的一切出发。

这一点很有感受,我们平时教学不是从学生出发,而总是考虑自己在教学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怎么处理,忽视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给我很大的启示,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让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理解、消化、从而内化,把学生的地位放在至高点上去,而不能把教师放上去。在课堂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让其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不能扼杀学生的积极思维心理,如果没有这点认识,则学生观的思想就不会深入脑海,那么就不会产生出良好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民-主化的关系,是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的关系,教师只不过是知识的引导者,鼓励者,帮助者,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就是用一句话来概括:把学生看成是人,一个真正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不能只关注学科,更要关注学生的自身全面的发展。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应该这样说,没有良好的学习方式,就不会有优良的成绩。当今社会绝不会要求教师培养一个只会接受教师讲解的“听话的学生”。社会要求学生一些必要的素养,如质疑精神、创造品质、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等等,如果只会一味的啃书本,那这样的学生怎么能符合社会对其需求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其实就是自身素养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主动而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批判意识,个性化地创造品质、动手能力等等。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让其学生通过改变自身的学习方式品尝到学习的甘甜。

四、要在研究中备课,在研究中上课。

没有研究,就没有效率。当今天校长给我们新教师讲了“七个研究”时,我忽然开朗,我们平时备课,目标意识不强、学习方法谈不上,研究能力的培养途径更不必说了。就谈目标意识,我们平时所列的目标大而空,并没有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时间浪费多,效率低下,造成了学生一堂课下来不知所云。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备课是前提。课堂效率从备课开始,然后才能谈上课效率。上课中,黄校长讲的几个方面,都有着实实在在的指导意义。如讲的效率:讲要精讲,讲重点、难点,讲的策略,口头禅、方言土语等等,让我一下找到自己的不足。教师在上课中,要细化知识点,教师要善于把本堂课的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小的知识点,让其学生轻松掌握,并且教师要善于拓展,善于联系,以本堂课为中心像网络式的发散开去。

总之,学习了校长的关于教学的知识讲座收获很多,只是许多谈的不够深刻,但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把自己的锻练成教学过硬的新马教师。

篇10:初中作文教学心得体会

农村中学创新作文教学让教师们觉得难入手,难引导,难分析,显得尤为棘手,而学生也对作文望而生畏,甚至是怕上作文课,怕见到作文题目,从而形成了教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不知如何学习的现象。为此,我们申请的课题《农村初中创新作文的研究》就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作文水平。经归纳认为,其实就是“扩展农村中小学创新作文教学课堂,让学生体验生活”,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和互动,及对情态、行为、事物和策略的内省体察,从而掌握某些行为习惯,建立某些情感、态度和观念,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创新水平。

一、利用有效资源,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素材积累,在他人作品基础上创新。

学生头脑中的语言枯竭,积累甚少,材料的组织能力差,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更缺乏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积累基础,借鉴别人的有效资源,这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阅读时间,有目的性地向学生介绍别人的作品,让学生主动走进别人的作品,从别人的作品中深入体验,作好摘抄记录,写好读书笔记,完成读后心得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作品中的角色或故事情节,找出创新点,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东西来。比如:在指导“成长的烦恼”作文课前,笔者有意让学生从资料中了解了高尔基的《童年》,并摘取了部分内容供他们阅读,以此作为了课前的准备基础。学生在随后的课堂上准确地找到了《童年》的创新点,如高尔基的丰富的语言、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主人公对生活的态度、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分析等等,然后,教师引导他们从创新点回到现实中,对号入座进行成长烦恼的.创作。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点有了,写作有了依据,写出来的文章都显得有血有肉。

二、扩大课堂范围,使学生深入实地观察,收集作文素材,进行体验创新。

虽然,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却没有去留心,要写出自身的切身体验,就显得尤为吃力。社会生活、大自然是学生作文素材的源泉,我们应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带入社会、大自然,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地观察体验,掌握作文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作文素材。比如,在写“农忙”作文前,安排学生利用周末在农民伯伯家进行一次采访,做好采访记录,并让他们在农田旁进行一次实地观察,做好观察记录。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体验,不仅看到了农田中的“人、事、物”,而且从中体验到了农忙的气氛和其中“人、事、物”的关系,掌握了第一手的感性材料。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农忙”的作文,就不会感到下笔如千斤重,而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切身体验写下来了。再比如让学生写“我的校园”这篇作文时,笔者让学生在校内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让他们先根据方位绘制了学校平面图,再进行方位介绍,并对各地点加以自己的创新理解说明,这样,他们便掌握了这篇作文的第一手资料,有了素材,当然就能顺利地完成创作。

三、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体验中感悟素材,完成感悟创新。

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但并非事事我们都可以去亲身体验,我们也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走进生活,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条件更为有限,就难体验了。对此,笔者经常在课堂上进行了大胆地创设,让学生参与模拟情景,产生真切体验,这样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写“交通安全”这篇文章时,模拟了这样的情景:

在全班抽调了五位同学,分别扮演了五位驾驶员,让他们在教室的过道上,模拟驾驶。提供情景为:A因车辆出现故障,当道修车,B因酒后驾驶,飞速前行,撞向了A,此时,C、D、F正快速前行至此……然后,这五位同学自行创新表演。

演出中,同学们都根据对交通安全规则的理解,进行事故后的创新安排,突出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未参加演出的同学,也纷纷出谋划策,紧紧围绕交通安全规则进行创新。活动后,同学们的作文都取得了未曾意料的效果。

四、营造作文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体验到作文学习的乐趣,用心体验创新。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农村中小学条件非常有限,学生被动接受太多,因此,教师过多地向学生讲授作文的理论,不会让他们有兴趣可言,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对此,笔者认为营造作文的学习氛围,是教师的一大责任。

首先,在近三年年来,笔者一直坚持让学生留心生活,主动和他们一起写日记、随笔,却从不对其进行检查,让他们充分信任教师,更让他们找到了用语言记录生活的办法,形成了个人的写作小档案,形成了爱好动手写东西的良好习惯。

其次,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从不采用过极性、批评性的语言,让他们首先喜欢上教师本人,从而爱上了作文课。

再则,在作文评改中,常常用批改后的学生作文进行示范,让他们建立了自信心。

最后,指导个别较好的作文,参加投稿,让他们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作文氛围。

以上仅为我们语文课题组在教学中的一些小技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向各位同仁学习,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很好地完成农村中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的使命。

篇11:初中作文教学目标

初中作文教学目标

一、学生驾驭写作内容的能力

写作教学的目标首先培养学生驾驭写作内容的能力,要让学生明确写什么,解决有内容可写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对写作的内容目标有明确的阐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内容目标直指作文写作的关键,要求作文教学中教师能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和对象,正确引导学生发掘自身及周边生活的写作素材,注重自身独特体验,写出自己;也对学生写作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摒弃胡编乱造,从鲜活的生活中取材,真正做到写“真”文,做“真”人。它要求教师能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发现,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感受和认识,“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在表达时力求不落俗套,力求有创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一内容目标规定了作文写作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生活,来自于对自己、自然、社会等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中,抒发真情实感,而不是虚构内容,抒发虚假情感,从而摒弃写“假”文、做“假”人的不良写作风气。

二、学生驾驭写作方法和语言文字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既要求学生掌握驾驭写作内容的能力,也对学生驾驭写作方法和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1.培养学生选择合适的文体进行写作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的应用文。”此目标即要求学生能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文体进行写作,掌握常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初中作文教学阶段中需要落实上述能力的训练步骤,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学年阶段对记叙文性文章的写作训练都不能放松,要训练学生写出复杂记叙性文章的能力,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写作基础。

2.培养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

教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最终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写作,掌握独立写作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服务。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它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作文写作各个环节进行指导、训练,让学生掌握素材搜集、立意构思、起草提纲、加工修改、自我修改、互改互评等写作技巧,从而让学生掌握各种写作方法,提高其独立写文章的能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准确运用标点符号,辅助文章表情达意。

3.培养学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的能力

作文写作离不开表达方式的正确运用,“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尤为重要,因而在作文教学的目标中需要训练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的能力,让学生明确文体与表达方式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学会正确选择表达方式,为写作服务。

4.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写文章离不开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学生要学会“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合理安排写作内容的先后顺序、详略,条理清楚地表情达意的技巧。

5.培养学生掌握缩写、扩写、改写等写作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这一目标明确了学生需要掌握缩写、扩写、改写等写作方法。教师需要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习作及阅读文章进行扎实地训练。

三、学生的写作数量与写作速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作文数量和其他练笔数量,出发点是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素养和写作能力。毕竟只有去写才能学会写,一定的量是质的保证。对学生的写作速度作了明确要求,教师需要在写作训练中加以落实。它的具体要求是:“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初中作文教学的目标,为广大语文教师明确了作文教学的内容,为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指明了方向。

篇12:初中作文教学反思

初中作文教学反思

人总是在衰老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成熟,而我,还不衰老,所以不成熟也是应该的。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我也许还只是一个门外汉。我对我的同行经常如是说:语文这行当力,颇让人有些手足无措的竟是作文的教学。我那样说着的时候只是一脸的坦诚和无助。

也许,写作就源于一种冲动吧,即是说激情是写作的动力。激情决定了学生能否进行写作,比如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摸索到了一些学习的诀窍,如果把它表述出来与同学们交流,至少能对同学们有所启发,对自己方法的改进也不无裨益,可真正能这样做的仅是少数。又如我们的师父常说,老师在教授完一篇课文之后往往会又一些新的想法,或者探索,如果能把它写下来并坚持这么做的话,一定大又长进。听着他这般述说时,我竟又几分惊奇,因为于我说来,上课之前倒还有着某种激情的话,一节课两节课下来,除了偶尔瞬间的反思,大抵松弛÷懒散,所以一直以来我就如蜗牛的爬行。究其原因,不一定是他们不会写,不一定是我们不会写,而是没有意识倒自己需要去写,应该去写,即没有写作意识。没有意识,谈何写作的激情,写作的冲动呢?

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一种写作意识,或者说写作的激情。有写作愿望,但没有具体的生活作依托,这种激情也只是一种毫无现实根据的冲动,只有立足于现实,立足于生活,才可能产生除锦绣文章来。“文生于情,情生于哀乐,哀乐生于治乱”,一个人深入生活的程度究决定了他是否会产生写作激情。如果鲁迅先生没有对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真切体验,没有对中国社会诸多矛盾÷弊病产生原因的苦苦探索,没有改变这种现状的迫切心情何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是绝不会拿起笔来改造社会的。一切作家之所以要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除了可以积累素材外,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感受生活的脉搏,让生活去碰撞,激发自己的写作激情。

我想倒了已故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先生提出的作文教学的观点“日札优于作文”,日札就是修养日记和读书札记。我的语文老师历来推崇周记(或者日记)可以理解为是它的一种变式,我们似乎也需要这样的理论支撑。我始终认为周记(或者日记)应该成为学生尝试各种叙述的一个平台:在内容上,可无所不写;形式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随意选用。这种没有精神压力和文法顾忌的写作一旦养成习惯,在量的不断积累下,定会有质的飞跃。许多大文学家就都有写日札的习惯,不但增强了笔力,还以此为素材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

哈佛有句名言: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应该大力提倡和督导学生不间断地写周记(或者日记)进行这种自由地写作,学生会养成一种用文字来表情达意的习惯,并将有利于他们去发现和捕捉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可能引起思索或争议的事件。有话可说,就有了写作的冲动。刚开始尝试着用文字表情达意时,也许不能很准确地把所想所说都准确地表达出来,这种词不达意的现象只是因为对文字的陌生。坚持下去,待对文字熟悉了,驾轻就熟了,作文实在是一件小事。我们对作家的钦佩,很大以部分源于他们说出了或者说着我们想说的话。当表达成为一种需要,成为一种意识,如果我们学生能用自己的激情去写作,一定也能弹奏出时代的强音。当然,这肯定需要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的蜕变,就像蛹化蝶一样,但我们应该去期盼那些美丽的蝶的出现,那将给我们一个缤纷的世界。

我在从事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厌烦写作文的现象非常普遍。造成厌烦心理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分析起来,根本原因还在教师身上。教师学是否高,艺是否精,业是否有道,品是否端正,责任心是否强,往往就决定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方向和程度。为此,解决学生的`厌烦心理,首先要从教师入手。

(一)敬业精业,授课精彩。要努力认真钻研教材,设计课堂环节,力争每一堂课都是精品。让学生感道听老师讲析作文或课文就是一种享受,以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来感染和引导学生。精湛的艺术,高尚的品格,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这种氛围中逐渐萌发对文学,对写作的兴趣。

(二)教师下水,现身说法。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举一动,比千言万语还要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在这一点上我做的不够好,我准备在以后的教学中弥补这一点。

(三)典型引导,正面鼓励。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不说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话;不做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事。坚持多从学生的作文中找评析范文,不求完美,但求有独到之处,力争每学期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有被选做范文的机会。同时,注意在学生中培养写作爱好者。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语文老师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全面。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有对教育事业、对学生赤城的爱。很难想象,一个对现实生活冷漠、对学生漠不关心的教师会写出情真意切的作品,会培养出品格高尚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同学生一起练笔,这样才能在思考中进步。

-------------------------

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清楚地知道: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肩负的重任――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等写作能力,作文水平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然而具体到实施作文教学,教师往往一口难言,尤其是对于山区中学教师难教、难改;学生难学、难写。作文教学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于教材。首先,原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三年六册语文课本长期性的定势影响。其六册课本,每册八单元约三十课左右。然而写作知识和训练点散见于阅读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断等基础单项训练和梯度性的作文训练。整体上明显的现出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的情况。第二方面,课本上的写作知识介绍简约,作文训练点分布零散,点与点间联系疏松、衔接不强;缺乏具体的作文教例、教参、教案等工具书。第三方面,写作训练量少。初中三年,教材中仅安排二十四、五次作文训练,有些作文训练重复出现,“读后感”的训练在四册、五册、六册分别出现一次,占其八分之一。教师多年教学的习惯形成其定势思维及做法,如今日益显出其的不适应性。

困境之二:源于教师。教师首先苦于手中无作文教材,仅凭单元之后 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造成教师作文课难备、难教,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写出,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这样随意、自流、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其次,原初中语文大纲规定:“作文每学期不少于八次,并经常进行片断训练。”教师时常因难教、怕改而将作文训练的次数等于八次,如此少量的作文训练又如何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再次,绝大多数教师仍较重视阅读课而轻视作文课。每学期二十周左右。大多数教师只勤于讲课文。却又把读写分开,加之一个月两次作文训练占两三个课时,一学期包括两次统考的作文评讲,也只占二十个课时左右。作文教学严重失衡是学生作文能力不强的直接原因,也是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于学生。大部分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山区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狭窄,又忽略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认识能力低,语言词汇单薄,驾驶语言能力不高――写不好;这是山区学生作文“三大难”问题,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原因。

总之,面对种种境况,山区中学作文教学确实陷于重重困境之中。那么,应如何走出困境呢?寻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师务必面对和肩负反思的职责。要从反思中寻求出路,要勇于正视上述陷我们于困境的种种问题,针对问题,寻求对策。

一、作文教材就在课文里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那么教材出路在哪里?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订一个详细作文计划。然后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选择恰当的、典型的课文做写作学习的例文,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有特色,怎样描写生动、丰富、细腻,怎么议论有说服力等。这些课文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好教材。关键在于教师的善用、巧用。其次也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提高作文指导课的实效

针对作文课存在随意、没有确定的教程、知识含量低的情况,丰富作文课堂内容,提高作文指导实效是其出路,从形式上谈,教师大可根据文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型,优美语段赏析课、片断练习课、材料评议课、看图说话课、读书活动课、作文讨论课等,教师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作文学习的重点和要求,丰富作文课堂教学内容,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内容上谈,则要提高作文课的指导实效、训练实效。每一堂课都要提出明确的训练项目和目的、要求。即使是最基本的布置一篇作文练写,也要做好作文前的指导和作文后的评讲。坚持做到讲课有内容,训练有重点目的,评讲有针对性,加强体现作文课指导意义,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三、帮助学生解决“三大难”问题。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为了让学生有话写,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生活素材,例如开校会、文艺晚会、野外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等进行作

篇13:初中作文教学刍议

初中作文教学刍议

学生作文常在两处犯难:一是无素材;二是有素材也不知道如何挖掘主旨.究其原凼是学生不善于用心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结果.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尝试了以下两种途径.

作 者:孙翠菊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莱山镇初级中学 刊 名:中国教师 英文刊名:TEACHER'S JOURNAL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2 关键词: 

篇14:初中作文教学技巧

(一)让作文课“动”起来,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

课堂是双向的实践活动,因此,要有好的课堂效果,必须要解决“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教师是学生作文的领路人,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模式陈旧,很难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分析命题作文的特点,选择一些内容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命题来进行剖析,针对学生在写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剖析一篇问题力求解决一个问题。力求每一课有所得,通过长期的积累,学生便掌握了分析命题的方法。

其次,让引导学生把握思维方面,辩证分析问题。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可以从不同的思路来构思,要使学生立意不落入窠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思维方法,学生的思维扩散了,就会文思泉涌,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

青少年思想解放,喜欢标新立异,但是他们的阅历浅,看问题肤浅,没有深度,这些特点常常在他们的作文中反应出来,因此教师要主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分辨能力,分辨能力提高了,就不会对材料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情,发表评论,必然能够抓住要领,褒贬得当,不至于泛泛而谈,单薄无力。

再次,改变“一言堂”的教学为主,学生被动听的课堂模式,从作文的命题开始,教师不要限定一个固定的题目,但可以出命题的范围,然后让学生围绕主题来进行作文,在开始作文前,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文章的构思,结构安排,表现手法,素材的采用等。经过讨论,学生对于写作的思路更清晰了,对其中的技巧和运用的手法都具有了深刻的认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范文,结合同类型的范文进行写作技巧的剖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文章的写作技巧。达到有效迁移内化为自身写作能力的目标,在这样的环节,学生能够将分析理解和技巧融合为一体。

(二)内外兼修,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研究表明,学校培养人才的途径无非有三:一是课堂引导,二是课外引领,古今中午,上下五千年,从科普、传记、文学作品中吸收知识。三是从课外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通过课外的科技、文化、体育活动来培育。实际上归纳起来就是课堂内外双管齐培养人才。这一方法同样也适用在作文教学中,解决“写什么”的难题。

1.校内活动。校内活动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活动。“听”听报告,举办讲座,收看一些有意义的影视节目,学生只有多听才能集思广益,启迪思维。说主要指要开口说话,包括有的学校的开展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演讲比赛等学习活动,学生演讲说话要内容丰富,必修在活动前充分做足功课,比如上网搜查资料,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等,在这个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自然而然地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读”就是阅读,无数是事实证明,要写好作文,必修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的文献都是写作中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只有从古人中吸取营养才能促使我们茁壮地成长。写就是写作训练,如果说阅读是有了素材,那么写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写作过程包括对素材的构思和对素材的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最有价值的东西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写作训练包括每周两节的作文课,也包括平时的片段写作训练。通过校内的听说读写活动,可以慢慢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2.课外引领。深入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初中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一般疏于对事物的观察,对事件的思考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缺乏对生活的真切的感受,这造成了他们的笔下的作文干涩无味。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方面,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生活的点点滴滴,比如有寝室中同学之间相处的方式,同一宿舍的同学的有什么性格特点,在相处之中又有的什么摩擦,最后,同学之间的摩擦又是怎么解决等,把身边发生的事情写下来本身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还可以引导学生把观察的眼光有校内延伸到校外,对家乡的变迁,家庭的改善,人民的生活观念的改变等等,学生对身边的事务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后,就会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提炼出有深意,有价值的素材内容,写作文的时候才能以小见大,写出有一定深度的作文。

[初中作文教学技巧]

篇15:初中作文教学几点建议

语文教学中,作文占据着半壁江山,作文是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训练,。但普遍语文教师觉得初中作文教学难教,学生觉得难写。针对初中作文教学“难”的问题,在这里我仅就五年来在初中作文教学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的认识和做法

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并不十分重视作文教学,认为作文主要是看字数、版面。只要学生字数够了、版面清晰美观就够了,所以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篇16:初中作文教学几点建议

由于教师具有以上认识,所以认为花时间在作文教学上,认为进行作文训练是在浪费时间,还不如把时间用在书本课文的教学上,让学生多掌握一点课文知识,说不定还有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以致于学生写作水平一直低下,无法提高。

2、重数量,轻质量

许多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一味的让学生练、写,学生写了很多很多,但并不重视对学生作文进行指点、修改。以致学生写了不少的篇幅,但作文质量并没有提高,也很难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语文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方式有所反思改进,尽量避免出现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做好学生写作的带头人。

二、利用课堂教学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在作文教学课堂中我们应该做好这几方面。

1、教会学生分析不同的命题。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怕写作文,其实最怕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内容不熟悉,感到无话可说,硬叫写,其结果只能是敷衍了事。对此我们应该另外选择内容比较新颖的文章作为剖析的对象,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真正解决某种技巧问题,这样就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学生能把握命题这一特点,就能避难趋易,像疱丁解牛那样,“以无厚入有间”,做到“游刃有余”。

2、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同一个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要想使学生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

3、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文体知识,缺少“规矩”。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们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根据不同的题材性质,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写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怎样写”的心理障碍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往后的作文教学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三、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学生之所以怕作文,是因为学生在作文时觉得无话可说,不知该说什么?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回写作的信心和写作的兴趣,学生作文才有可能提高。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1、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作为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我在这方面鼓励学生多看电视中真实的节目,在周末让学生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来到自然、来到社区、深入集市、深入商场了解生活中的现象,为写作积累素材,常言说得好:“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是一样的,如果学生平时不积累,到真正写作时说什么呢?

2、在阅读中积累

学生光积累生活是不够的,还得在阅读中去积累,鼓励学生多读名篇佳句,在阅读的同时培养语感,就如生活中的李阳英语一样,要鼓励学生多读、快读,以致于达到脱口而出,解决怕、难情绪。教育学生在阅读中养成摘录的习惯,把自己在阅读中所遇到的名言佳句用一个专门的本子把他摘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而且时常拿出来读读、看看。这样也可以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知识。

3、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

作文应当写学生的真实感受,应该是有感而发,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笔,写自己的心,抒发自己的情。在这方面一要鼓励学生多写周、日记,记可记之事,说想说的话;二要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写真人真事,但文中的人名、地名等可以用xxx来代替。因为,只有真实的才会感人,只有真实的才可写;三要鼓励学生会摘录写真情实感的文章,积累写作的素材。

如果从以上这些方面着手,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我相信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慢慢的提高的。

篇17:初中作文教学几点建议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作文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很大。因此,作文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语文成绩的好坏。为提高作文成绩,教师想尽了办法,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用整体论的眼光来看待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及训练缺乏系统性。

一、整体论与初中写作教学现状

(一)整体论的含义

整体论是一个哲学范畴,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最根本的方法。它亦称“机体论”,是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考察有机界的理论,其实质是强调整体不等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叠加。它要求整体地考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各个因素,全面了解组成整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特征,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

(二)初中写作教学的现状

从整体论的角度来说,初中作文教学也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训练。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传统的作文教学过于随意,毫无系统性可言。即使是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指导性文件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对7---9年级的写作也是这样要求的:“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2.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能力……”。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对初中写作只有一个非常笼统的要求。7年级写作的重点是训练什么?8年级写作训练的重点又是什么?9年级的呢?他们之间如何循序渐进?《课程标准》没有一个细致而具体的说明,当然也就对写作教学缺乏系统的指导。《课程标准》尚且如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也就会没有系统性。他们往往没有作文训练计划,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目标、训练手法、训练步骤等。所谓的训练就是去寻找一个自认为比较好的作文题布置学生写作,作文要求千篇 一律,审题、立意、构思、选材、语言等问题面面俱到。结果是一次次地重复训练,不但没有任何效果,反而愈练愈烦,愈写愈差。初中生对于自己的写作目标并不明确,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随便应付,为了写作而写作,不注重效果。这样下去的结果必然是学生的写作能力难以提高。

二、用整体论指导初中写作教学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既然初中写作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那么用整体论指导初中写作教学就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唯一方法。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语文教师要用整体论的眼光来观照初中作文教学,制定出各个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及目标。在笔者看来,七年级到九年级的作文训练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进行微格化、序列化的训练才能奏效。所谓微格作文教学,英国的G布朗说:“它是一个简化了的、细分的教学,使学员容易掌握。”它是在作文教学中依据课标对各年级段写作的训练要求,瞻前顾后,先有计划地分散落实各项习作的子训练目标,建立解决写作问题的教学策略微观方案,并在语文教学的课内、课外活动中进行学习和训练,它是把复杂的写作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以优化写作教学效果为目的的理论和方法。在笔者看来,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会写简单的记叙文就是他们的目标。要训练学生写人记事的能力,写人要学会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去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叙事则要学会把事件的发生、发展及经过写具体,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到八年级,学生主要应提高写记叙文的谋篇布局的能力。结合课文所学,学会用倒叙、插叙、补叙或欲扬先抑等写作手法,从整体上对写作内容进行布局;九年级则主要应提高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既要训练学生学会完整地理解题意,仔细分析题目的要求,又要挖掘出题目包含的深层含义,并且和社会、时代联系起来,揭示出文章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既定的目标去执行。在作文的布置,作文的批阅,作文的讲评及作文的修改等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只认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达到了,才进行下一个目标的训练。这样循序渐进,作文教学才会有实效。切忌在训练的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总之,初中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用整体论、系统论的思维看待。只有这样,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时,才不至于事倍功半。

[初中作文教学几点建议]

篇18:初中作文教学新探

初中作文教学新探

初中作文教学新探

山东省安丘市刘家尧学校 李玉华 刘希芬

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倾诉情感的一种内在需要,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碰触、认知和对话,它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写作文一向是学生头疼的事情,而作文教学也一直是教师们的老大难。从教以来,我通过向专家请教,与同事探讨,以及实践反思,积累了点滴的作文教学经验。我认为,当前的作文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认识,积极作文

很多学生认为,作文时老师让我写的,我不喜欢,作文没意思。这导致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下。要想彻底扭转这一现状,教师必须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表达,它是人的一种内心要求,一种心理需要。用写日记的形式,留住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这就是一种写作。写作还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活动的过程。情有所感,才会有所作,而且情感活动还会贯穿作文过程的始终。情感始终是写作的动力。让学生有自信可以写出好文章,从而转变态度,爱上作文。

二、改善教学,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源泉,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是每个孩子都愿意并积极去做的事。“留心观察事物,养成勤于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下来。”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对于作文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动笔的愿望。在这种愿望驱使下,他们乐意主动地、自由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想象,不把作文当成一种苦差事,而看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美好的倾诉。有了兴趣做基石,然后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文章,渐渐地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以提高。针对于中学生的作文心理,我们可以对症下药,试着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入手,努力改善自己的写作教学。

1.感悟生活,获取素材

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感悟生活就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其次要握思考的方法:要善于问为什么。(语文教学论文 )倘若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例如下列问题:这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会产生这事情?这事情能表现人物什么思想感情?这事情的性质是什么?这事情将有什么样的结果……还要注意把握事物的象征意义。社会现象、自然生态,大都蕴含着一种哲理,一种思想。看到流水,想到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看到飘落的花瓣,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蚂蚁运食,想到“人多力量大”;看到孩童嬉闹,就想到“天真”“可爱”……要及时定格对生活的感悟。写日记、周记,作札记可以逐渐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将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2.先说后写,动笔成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难以成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圣陶先生的这段经典论述,生动地揭示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辨证关系,也就是书和写的关系。

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然后再写下来。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引导学生将“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说话还可以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起作文来,中心明确,条理清晰,得心应手,学生的作文兴趣倍增,作文水平也得以提高。

3.展现个性,鼓励想象

个性,是人的一种重要因素,即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实施“个性化”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以一致的标准和答案强求学生,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作灵活的要求。鼓励学生自我选择感兴趣的学习主题,在其独特的潜能领域进行深入的指导。”因此,我们的作文要求也要发挥学生的个性心灵去体验生活,体验人生,并用各自独特的视角及语言来表达心中的所感所想。

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想象是文章的翅膀,展示个性,鼓励想象是学生作文的动力,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拓宽思路,自由想象发挥,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以提高其作文水平。

4.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阅读是写作的先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阅读经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汇,掌握表达方法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例如古今中外的名著、优秀小说等。让学生爱读书,善思考,乐于写作。

以上观点,只是我在教学中的浅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必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师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作为农村老师,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初中学生作文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探求新教法,让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写出新意、写出特色。

篇19:浅谈初中作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论文

【摘要】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新课程标准的教材中,作文教学仍然缺少科学性,随意性较强。再加上教师的教学理念与驾驭教材的能力问题,使作文教学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目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注意学生的语言和生活积累,加强学生写作方法指导和训练三个方面阐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兴趣;积累;方法

提起作文,不少教师感到头疼,学生们更是绞尽脑汁、抓耳挠腮,面对着作文纸使劲咬笔杆半天都挤不出一个字。于是乎,作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拦路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一项重要任务,又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写作训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相对来说都较少,而且收效甚微。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任务还很艰巨。新课程标准的教材中,作文教学仍然缺少科学性,随意性较强。再加上教师的教学理念与驾驭教材的能力问题,使作文教学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观后感怎么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目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作文教学,前辈们已做出了许多研究,承袭教育教学理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作文教学积累了一些粗浅认识,作文教学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平时积累,巧练多思多评。写下来与同仁探讨。

一、激发写作兴趣,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一大乐事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也都认识到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重要性,但学生害怕作文,讨厌作文的问题依然严重。一位学生曾经这样在文章中写道:“又要写作文了,真是痛苦啊。有时候我把天花板都望穿了,还想不出有什么可以写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是采用这些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的。

1、尊重学生主体,将写作训练融入生活,表现个性自我。

首先以课文为依托,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课文内容去掉了许多说教的外衣,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起到以生活入文的典范作用。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便是通过几个贪玩的儿童一次冒险的经历感悟人生的道理,这种经历与孩子们平日里的戏耍相似;《第一次真好》也是学生能有切身体会的文章,在生活中他们一样经历过很多的第一次。在这些文章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素材,使其感受到写作就在身边,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将写作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再如,学过《社戏》一文后,可以“童年”为话题进行作文,很多学生无形中就模仿了《社戏》的写作风格,学着用质朴的语言表现童年的天真烂漫、纯真无私。

其次,解除强加给学生的作文“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出活泼的个性,即“向生活靠拢”。引导学生崇尚真实,大胆地表现自我。初中学生正处于主体意识觉醒之中,允许他们写出个性,表达自己,自然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招生院长哈格顿先生所说:“1、作文是整个申请的主心骨,但同学们要知道,我们的作文不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也不是写给招生人员看的,阅读你的作文的对象应该是年你的亲人与朋友。2、不要为写作文而写作文,作文应该是在讲述一个你很想告诉别人的故事,反映自己的一种心情。3作文中的你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你,而不是一个想象中、理想中的你。有人说应表现自己美的一面,但我认为应该表现你的两面,但无论你想表现哪一面,都应该是符合你的实际情况的那一面”。“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自由式作文正是将这种探索投之于笔端的展露形式。

笔者曾多年致力于“自由练笔与规范作文相结合”写作教学的实践探索,既让学生完成一学期写八篇大作文的`任务,更重视的是学生每学期不少于十五篇的随笔。随笔内容不限,体裁不限,自己命题,字数不少于500字(诗歌除外),以自己最想写的东西为内容,持之以恒的练习最终都让他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用真心去写,很畅快,是倾诉后的一种快感,生活中还不能少了它。

自由练笔既保证了文章的数量,又在对文章的提炼、揣摩中提高了质量。学生觉得自由练笔是他们倾吐心声的绝妙形式,四季变化皆可入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他们的习作中,不仅将笔触面向家庭、学校生活,而且向社会生活延伸。“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次改选”、“一场球赛”俯拾之间几乎都成了写作的素材来源。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的主角,表现生活的高手。他们习作中表现出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个性,他们不仅在思考自己的得失悲欢,也在忧虑国家的命运前途。他们学会突出自己的位置和情绪,把握写作的机遇,表现浓厚的写作兴趣。喜欢写作的人数明显提高。

2、鼓励为主,增强学生写作信心

首先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不要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任何一篇文章都能挑出毛病,即使经典之作。对于学生作文的评改,当然应该指出问题所在,并指出问题之后帮助他们找出原因,但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应是发现、发掘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的优势和特长,并帮助其进一步发展。

其次,要学会欣赏。在以往的作文评价中,教师缺乏欣赏的意识和心情,即使学生写出了在教师看来是“优秀”的作文,教师给予的往往是“表扬”而不是欣赏,更不是激赏。表扬是馈赠,是“我”与“他”的关系,而欣赏才是平等的交流,是“我们”的情感共鸣;表扬诉诸价值判断,而欣赏诉诸审美价值。欣赏更易于通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享受到尊重、理解的快乐。因而,对于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作文中的某一闪光点,最重要的不是堂而皇之的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激赏。一次对学生作文发自内心的激赏,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作文态度和精神生活。

第三,评语要恰入其分,富有个性。无论是优生、中等生还是差生,只要写出了优秀的习作或此次习作有明显进步,就应该正面肯定习作的可贵之处,趁热打铁,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巩固学生已有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因此,教师给学生写的作文评语,不应该是简单的,生硬的说教,而应该是娓娓的交谈。因为,老师几句赞美的话,真挚的话,会沟通两代人的心音,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欣慰和欢乐。而那些具有独到的见解,深刻的哲理,诚挚的希望,富有情感色彩的话,也许将伴随学生们度过整整一生。

3、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

首先是班内优秀习作展示。班内的墙报开辟优秀习作专栏,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及时张贴,以便本班的师生阅读、欣赏。笔者坚持在所任班级中组织写作小组,人员实行动态进退管理,作品进行集体展读学习,哪怕是一句话,也要给予表扬。因此学生的写作兴趣十分浓厚。在寒暑假期间让学生将自己在本学期内的作文汇编成集,自编文集,自制封面,自取集名(如:“深思集”“一叶集”“草虫集”“鼓呼集”“一得集”“学海萍踪集”),自写序言,假期结束后在全班交流展览。

其次是作文发表。现在媒体平台日渐增多,征文活动层出不穷,我平时注重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发表自己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青山报》荐稿,影评大赛、步步高作文大赛、我是周至宣传员等活动全员参与,让有条件的学生到上面发表作文,这就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发表文章的机会,使学生尝到成功的欢乐。葛佳媚、赵靖童等人的获奖,在同学中产生了很大反响,极大地鼓舞其他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还向同学们推荐了一些省级的初中语文或写作方面的报纸杂志,像《语文报》《中学生优秀作文》等,让学生订阅并积极投稿,学生们即使收到退稿信也是很新奇的,也有些学生的作文在杂志上发表了。

二、重视积累,让学生写作成为有米之炊

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

1、加强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写诗也会吟”……笔者认为,课外阅读对语文水平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重大作用。三毛、韩寒等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当下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课外阅读量,并指定推荐书目,在试题中也有相应的课外阅读考试。但很多学生限于种种原因,根本不能真正达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由此也大大限制了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幅度。

在课外书的选择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大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可偏重于经典文学作品,所谓“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笔者以为,《红楼梦》中黛玉堪称师者典范,其中对香菱最初的要求充分表现了其重视积累的教学思想。她让香菱把《王摩诘全集》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有了这三个人作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在“博览”的同时也注重了主次优劣,对精华部分是要“细心揣摩透熟”读熟背诵的,对次一点的即是“一看”即可。这种积累方法自可用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之中。

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的确,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是关键所在。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获取并贮存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们向学生推荐《语文报》、《青年文摘》、《中学语文报》、《读者》、《意林》等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晚餐”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

2、体验生活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不歇”。我鼓励学生让生活走进作文,用自己手中的笔来描述生活。作文教学是带有社会性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作文的一种方式,而更广阔的场所则是整个社会。因此,当今作文教学务必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搞开放式作文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

3、课外练笔

课外自由作文。我要求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及时写下来。让学生在课外自由练笔,尽可能的发挥其积极性和自主性。与此同时,老师再把课内写作指导的内容灵活机动的渗透到学生的课外练笔中去,让练笔在正确有序的模式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让学生依据课内之所学,在课外的练笔中大胆的展现身手,用课内的方法从生活中写出文章来,让课外练笔成为学生思想自由驰骋的天空。在这里,他们既可以写同学们的喜怒哀乐,也可以写世间的人情冷暖,还可以描绘周围景物和路人相貌,甚至记录泼妇骂街等等。一句话,就是要写尽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一片灿烂的天空,写出自己的风格

三、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的文章文采飞扬

要写好文章,多写固然重要,但漫无目的的写作虽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却会耗费学生宝贵的青春时光。虽说“文无定法”,但毕竟写作还是有规律和技巧的。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技巧,有助于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运用,从而较快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1、重视写作指导和讲评

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自由作文,教师都要进行指导和讲评,在指导和讲评中,学生能领悟到审题、命题、立意、选材、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尤其是在优秀作文与较差作文的对比分析中学生的启发更大。

2、要关注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在目前的初中教学环境中,学生疲于完成各科作业,写作文很少进行修改的。这实际上是学生写作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一直认为文章既需要学生的灵感,更需要反复的修改。老师的批改固然重要,但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修改显得尤其重要。教学中我对学生的作文多数是略批的,打个分数,写个评语就好了,但每学期中我对每个学生的两至三篇文章是要进行详改加面批的。要纵观全篇,整体评判,包括体裁、中心、选材、结构、抄写等。其次着眼局部,重在推敲词句,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及标点的选择等。这样的具体指导,然后叫学生有步骤地、有目标地进行修改,减少了修改时无从下手的被动局面,从而也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修改文章的方法。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全面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水平,迫切需要语文教师大胆地探索改革,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扬长避短,万马奔腾,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让“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张志公语)永远地成为过去。

笔者以短促之经历,浅谈对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悟,不足之处,敬请同仁们批评指正。

篇20:初中作文教学论文

初中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与阅读互为双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外显为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但提起作文,不少教师感到头疼,学生们更是绞尽脑汁、抓耳挠腮,面对着作文纸使劲咬笔杆半天都挤不出一个字。于是,作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拦路虎,人们调侃语文教学顺口溜“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

其实,关于作文教学,前辈们已做出了许多研究,承袭教育教学理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作文教学积累了一些感悟,认为作文教学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平时积累,巧练多思多评。

一、方式灵活,激发兴趣

教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了兴趣,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积极主动去认识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过程的内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求知,“艰苦”的学习活动在他们看来也是有滋有味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将写作训练融入听说训练中

初中作文教学心得体会5篇初中作文教学心得体会5篇

作文与说话并非互不相干,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同时让学生参与评议,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也能感受到口头作文的乐趣。

2、将写作训练融入鉴赏训练中

作文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初中生阅历浅、知识面窄、视野不阔,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开启思维,诱发创作。

吕叔湘老先生在谈作文教学问题时,说过:“学生作文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毛病――内容空洞。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命题之后读写“题中应有义”,给学生一点启发,或者让学生谈谈。有些题目还可以告诉学生怎样去自己搜集材料。”在作文训练课上,可用“佳作引路――学生点评――老师点拨――学生再创”的形式进行作文训练。在例文的引导下.学生视野拓宽了,思维活跃了;在品评鉴赏中,学到了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进行思维迁移,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样,学生较易产生写作灵感,增强写作兴趣。

3、将写作训练融入生活,表现个性自我

首先以课文为依托,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课文内容去掉了许多说教的外衣,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起到以生活入文的典范作用。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便是通过几个贪玩的儿童一次冒险的经历感悟人生的道理,这种经历与孩子们平日里的戏耍相似;第二单元《第一次真好》也是学生能有切身体会的文章,在生活中他们一样经历过很多的第一次。在这些文章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素材,使其感受到写作就在身边,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将写作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再如,学过《社戏》一文后,可以以“童年”为话题进行作文,很多学生无形中就模仿了《社戏》的写作风格,学着用质朴的语言表现童年的天真烂漫、纯真无私。

其次,解除强加给学生的作文“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出活泼的个性,即“向生活靠拢”。引导学生崇尚真实,大胆地表现自我。初中学生正处于主体意识觉醒之中,允许他们写出个性,表达自己,自然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招生院长哈格顿先生所说:

1、作文是整个申请的主心骨,但同学们要知道,我们的作文不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也不是写给招生人员看的,阅读你的作文的对象应该是你的亲人与朋友。

2、不要为写作文而写作文,作文应该是在讲述一个你很想告诉别人的故事,反映自己的一种心情。

3、作文中的你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你,而不是一个想象中、理想中的你。有人说应该表现自己美的一面,但我认为应该表现你的两面,但无论你想表现哪一面,都应该是符合你的实际情况的那一面”。“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自由式作文正是将这种探索投之于笔端的展露形式。

以课文为范文,迁移思维,密切联系生活去写作,展现自我。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也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二、厚积薄发,重视积累

众所周知,写作教学与写作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作文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明白,写作积累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1、博览群书,让书香陶冶写作及性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写诗也会吟”.......笔者认为,课外阅读对语文水平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重大作用。三毛、韩寒等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当下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课外阅读量,并指定推荐书目,在试题中也有相应的课外阅读考试。但很多学生限于种种原因,根本不能真正达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由此也大大限制了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幅度。

在课外书的选择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大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可偏重于经典文学作品,所谓“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笔者以为,《红楼梦》中黛玉堪称师者典范,其中对香菱最初的要求充分表现了其重视积累的教学思想。她让香菱把《王摩诘全集》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有了这三个人作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读在“博览”的同时也注重了主次优劣,对精华部分是要“细心揣摩透熟”读熟背诵的,对次一点的即是“一看”即可。这种积累方法自可用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之中。

2、摘录精华,让笔记凝聚华章妙悟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极少有过目不忘的天才。在阅读中,常有些句子、段落极为精彩,或是触动了读者的灵魂,或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将它们留下来,对写作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摘记,可有多种方式,如读书笔记、剪报、圈点勾画等等。对这些形式,教师形成一定的组织,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帮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

3、随写随记,让随笔喷发写作灵光

初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年少,思想情感丰富活跃,他们开始观察生活,关注自我,开始对人生朦胧的思考,他们的内心一片迷茫,却又充满冲劲。他们其实渴望表达,表达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师长对生活对人生的种种看法。此时,引导他们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思考能力。也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表达观点的能力,从而对语文水平、写作水平的提高极有帮助。

三、巧练多思,多评多议

初中阶段多写比多读重要。事实上,写作训练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1、巧练多思

写作不是自发自为的活动,需要系统的训练:随笔只能是作为平时积累的一种手段,它与考场作文是不同的。在教学实践中,写作训练往往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虽然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写作训练应有一定的系统性,什么阶段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练笔要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规律。教育学研究表明,只有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逐步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写作训练也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如在初一阶段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初二阶段训练散文、说明文写作。初三训练议论文和中考专题文章。在各个阶段中再划分小阶段,设定短期目标。这样,学生对练笔有了明确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多练。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影响了作文的气质和深度。写作是很个性的行为,作家叶文玲在谈写作时就说过:“作文要有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作文需要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悟。同是生活在山村的孩子,有的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写出来的文章便有了自己的特色:“太阳隐去了羞红的脸,偏南风吹来了五彩缤纷的晚霞,牛在这时候吃草,吃得最欢了!瞧,它们聚精会神的样子,好像世上再没有任何事情能使它们分心了。它们把嘴贴到地上,嘴巴不停地动着,一歪一歪的,那样永不倦怠地咀嚼着。晚上,将牛牵到牛棚里,牛就睡下来,把胃里未消化的草翻出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咀嚼。”这是笔者一位初一学生的习作,对牛如此细腻的感情,只有山村孩子才能体会。

2、多评多议

写作有为抒发而写作和为交流而写作。考场作文是为交流而写作的作文,因而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须知阅卷老师对作者的生活一无所知,却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为这篇文章评分,如此势必要求该作文是能读懂的,清晰流畅的。如华罗庚写《统筹方法》举日常生活中烧水泡茶为例,以最简单的生活实例阐释玄妙的数学问题,这便是为交流而写作的典范。不能想象,一篇阅卷老师不能读懂的文章会拿到较高的分数,君不见高考甲骨作文引起的争议

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可通过多评多议来实现。在评议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会得到很的提高。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及时有效的评价不但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为学生指明进步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欲望。评价学生的作文,首先要先肯定优点,其次要明确指出不足之处,并寄予希望修正。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自评、他评,由自己或同龄人充当读者,然后交流,进入“议”的环节。“议”即交流。在组织学生自评、他评中,教师应担任倾听者的角色,只在学生们“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听”的时候予以点拨。在评议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和同学作文中的优缺点能够有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因为是经过自己和同学共同努力探索发现的,会倍加珍惜,修正也会更彻底。

总之,语文是一门综性很强的学科,而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又举足轻重,这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找到卓有成效的方法,实践教书育人的总体目标。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分析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的转变性分析探究

初中作文教学论文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初中作文教学的论文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分析论文

对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小论文

初中语文言语形式作文教学论文

初中作文教学
《初中作文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作文教学(精选20篇)】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复述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分析2023-02-06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集锦2023-04-09

初中语文作文大全2022-05-06

让“情感”贯穿于初中作文的教学中2022-05-08

初中语文论文2023-03-26

如何教好初中语文的论文2023-04-06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2024-02-06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况与策略论文2023-06-15

初中语文作文模板2023-03-24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202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