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作文立意能力(整理24篇)由网友“sgbaozi”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作文立意能力,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作文立意能力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作文立意能力
确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中学生作文的必学环节,但如何使文章立意高远,却是大多数中学生难以解决好的问题.立意要正确,立意要深刻,立意要新颖,立意要集中,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作 者:杨宝花 作者单位:大城县旺村镇初级中学,河北,廊坊,065906 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 英文刊名:EDUCATIONAL PRACTICE &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34 关键词:作文教学 立意 正确 深刻 新颖 集中篇2:论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策略
论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文教学在我国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在分析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阐述.
作 者:王美英 作者单位:南通市袁灶初级中学,江苏,南通,226324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9 “”(35) 分类号: 关键词:作文教学 现状 培养策略篇3:论如何培养少数民族中学生的作文能力
论如何培养少数民族中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作文教学的作用
由于现代社会是个高信息化、高社交化、高效率化的社会,对主体写作能力的要求既要准确严密,又要快速简要。语文教学包括语文知识教育,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并要兼顾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而作文教学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链条。因为写的能力,是衡量少数民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
其次,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中,相对而言,写的难度比较大些。这是因为作文是一种独立的、带有创造性的复杂脑力劳动。同时,从少数民族学生的文章里,可以从一个侧面衡量出他们的语文理解能力,对事物的观察、分析、认识能力,以及对写作知识的把握,写作技巧的运用,书面语言的表达等能力。对少数民族学生作文的考核,实际上是对他们能力、智力的综合性考核。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找出对象的总体属性及各个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能力。观察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 一) 有意观察的训练。有意观察,也叫定向观察,是带有目的性的观察。这种观察,同时调动了思维和想象,注意力定向集中,比较持久,能取得清晰、深刻的印象,并贮存到作者的记忆仓库里去。但是,人们在生活中不可能时时处处都保持有意观察,科学家或艺术家在偶然情况下获得独特发现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因此,学生在生活中无意观察的时候,就需要培养观察的敏感性,养成有意观察的习惯,要善于发现生活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一旦发现了与自己有意义、有兴趣的感知对象时,就应立即驻足凝神去审视、去谛听、去思索,排除杂念,保持住大脑皮层中的这一优势兴奋中心,变际遇观察为目的观察,直到取得明晰、真切的印象为止。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实物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 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确定一个场景、一个或几个人物,提出观察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有意观察;还可以不确定观察对象,只确定观察主题,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寻找观察对象。
( 二) 由易到难的训练。观察能力的培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要从简单到复杂,从概貌到细部,从静态到动态,逐步学会观察事物的变化发展。还要培养学生逐步提高观察速度,提高观察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确定一个人物为观察对象,先引导学生从观察人物的外貌开始,然后再过渡到观察人的言行、习惯、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由观察单个人过渡到观察人物群像。观察事物也是一样。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事物的总体轮廓,然后再观察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细微特征。经过这种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 三) 利用范文训练。我们知道,任何典范的文章都是作者反复认真观察现实生活,深入进行思考,准确使用语言文字的结果,在写作训练的时候,教师要用范文示范,引导学生从中学习观察生活的方法。比如,在学习《人民英雄纪念碑》时,可以让学生掌握按空间位置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几乎所有的典范文章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都能起到示范的作用。
查字典范文网【fanwen.unjs.com】
( 四) 训练要持之以恒。观察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当时间的练习过程。教师要有恒心,要组织少数民族学生长期坚持观察活动。有的教师每周召集一个小组的学生举行一日生活谈,要求学生谈谈一天生活的种种风闻。然后,教师再做总结。如果把这种方法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它为写作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然而从这些感性材料到写出文章,其间还要经过相当长的距离,而思维是其间必经的通道桥梁。那么,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我们知道,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思维素质的水平。思维素质主要指思维的科学性和创造性。概括性、条理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深刻性,是思维素质的主要表现。因此,教师可以从训练学生思维素质出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一) 思维的概括性训练。思维的概括性,主要是在大量的同类事物中,通过鉴别、比较,剖开其表面现象,摒弃其偶然的因素和非本质的细节,把握此类事物的基本特征。写作的许多重要环节,如观点的提炼、标题的拟定、情节的交代、人物的介绍等等,都要建立在思维概括性的基础上。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中心,提供有关材料,或打印、或板书、或口述,让学生通过分类归纳,形成观点,用准确鲜明、简明扼要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教师还可以指定一篇叙事性作品,小说、戏剧、报告文学均可,要求学生在阅读后用准确而简练的语言,概括某一人物的精神面貌和个性特征,说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的训练,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 二) 思维的条理性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反映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所遵循的自然序列。客观事物无论多么纷纭复杂,多么千姿百态,总是有条理、有规律可循的。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也是按一定的序,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的。因此,思维的条理性就是客观事物条理性的反映。教师在写作训练时可以要求学生把倒叙、插叙的文章变为顺叙; 或把顺叙的文章变为倒叙、插叙。还可以把逻辑顺序正常的一篇文章或一段话打乱,让学生理顺,恢复为原来的顺序。指导学生编制写作提纲,也是训练学生条理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 三) 思维的灵活性训练。生活是一面多棱镜,可以反射出多种不同的光; 客观事物是矛盾诸方面的统一体,存在着可供理解、思考的多种角度。人的思维认识就是需要不断打破陈规,不断修正思维方法和改变思维角度。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就是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而不致于在写作过程中拘泥于某一思维方法或某一固定角度而不能自拔。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尽可能广地扩展思路,不要限制太多太死。出题后,教师要用生动、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活跃学生的思维。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凝滞状态时,要启发他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也许就会使他们豁然开朗,有新的发现。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大家畅所欲言,互相激励。每一个学生因受到其他学生想法的刺激,而可能产生更加新颖独特的想法。这样,学生的思路必然会大大开阔,作文雷同化的现象也就必然会减少。
( 四) 思维的独创性训练。思维的独创性是关系到一个人创造能力高低的思维品质。具有思维独创性的人,善于独立思考问题,能不断提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的认识、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新的精神,这是写作者最可宝贵的品质。对于学生作文的独创性,教师不宜有过高的、不适当的要求。一般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眼光发现一些别人没注意的间题; 用自己的笔写出一些有自己见解、能体现出自己个性的文章,就算初步达到了要求。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独创性思维的训练中,可以与观察训练结合起来进行。在别人司空见惯的地方,通过自己投人、细致的观察,去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问题。比如,要求学生观察宿舍小区的绿化状况,分析小区绿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具体措施。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针对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真思考,提出一些有见解的新思想。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原型材料,如牛羊反刍的知识,弹钢琴双手要配合,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等,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并以此为契机展开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出新的认识、新的见解。
( 五) 思维人深刻性训练。思维深刻性就是要求人的认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由对事物局部、外表的'认识过渡到对事物完整的、本质的认识,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个性特征,把握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学生作文的平淡呆板正是思维缺乏深刻性的表现。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训练。如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论的方法或比较鉴别的方法分析周围发生的任何现象,象一场球赛的胜负、一次考试的得失等等,都可以进行深人思考,得出反映其本质的结论。平时还可提供一些象寓意言、童话、神话、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等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其寓意。这些都是训练学生深人思考的有效方法。
四、想象与联想能力的培养
想象与联想是人类比较高级的认识活动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它贯穿于写作过程的始终,无论是取材立意、谋篇布局,还是表达方法和语言的运用,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 一) 由此及彼的训练。世间的事物林林总总,但都是互相联系着的。如果只是孤立地去看,似乎意义不大。如果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把此事物与他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加以比较,就容易发现它的意义,从而加深对事物的感受。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给出一定的空间限制,如上学路上、公园、市场及古迹遗址等; 或一定的时间限制,如开学、毕业、节日、放假等: 或一些记叙性、知识性材料。让学生依此为基础,调动大脑中与此相关、甚至相反的记忆,以联想和想象的方式把他们联结在一起。教师还可以不做具体限制,由学生自己去选择材料展开联想和想象。
( 二) 虚构训练。虚构就是通过创造性想象,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集中、提炼、加工,塑造新的形象的过程。虚构不是虚假,而是为了从本质上反映客观现实,更真实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写作尤其是文学写作都离不开虚构,虚构是想象能力的主要表现。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虚构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某一固定人群,然后把这些不同人的不同特点集中起来,想象成一个全新的人物。接着想象这个全新的人物在特定条件下,如何言、如何行,并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训练学生的虚构能力,还可以适度安排文学文体的写作,如小小说、诗歌、故事、寓言等。
( 三) 续写训练。这种训练是由教师先提供某段情节,作为开头。然后由学生依此为基础,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继续补充下去,直到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这种练习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
篇4:高年级学生作文多角度立意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文海教育集团学林小学 李水晶
【摘要】人的思维的触角是多侧面的,多层次的,所以人对事物的感受也是多姿多彩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多视角、多样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多角度立意。因而,在写作文时,为使文章卓而不群,应引导学生另辟蹊径,从多角度来立意。多角度立意是多角度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多角度立意,就是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写出具有不同立意的作文。本文通过“从多元解读到多角度表达,让学生不再‘浅尝辄止’;从存同求异到和而不同,让学生不再‘人云亦云’; 从合理联想到有创意表达,让学生不再‘剑走偏锋’”三个方面阐述了对高年级学生多角度立意能力的培养策略。通过多角度立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多角度立意 多元解读 存同求异 合理联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明确倡导:“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人们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观感,就是因为观察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因为世上任何事物就其特征来说,往往呈现为主体的,多侧面的,而人的思维的触角也是多侧面的,多层次的,所以人对事物的感受也必将是多姿多彩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多视角、多样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多角度立意。古人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因而,在写作文时,为使自己的文章卓而不群,应引导学生另辟蹊径,从多角度来立意。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存在的普遍问题与归因分析。
(一)学生作文缺乏思考过程,使学生作文出现“瓶颈”。
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和写作习惯。他们观察、体验不够,缺少发现,趋读畏写,重读轻写,写作训练不足,阅读不精,语感不强,积累不够,长此以往便会出现一提笔便没写头的情况。究其实,学生不愿写作文,提不高,其实质是缺乏思考,对事物没有形成自己的感受、体会、认识、观点,“肚里没货”。即便有了货,写出的文章也往往存在中心不明确、层次不清楚、结构不完整、记叙描写失之笼统、不会具体展开、对问题和现象不会分析和概括、谈不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等等方面的问题,也不愿动笔,让“货”白白地流失。而这大都是语言、思维方面的问题。
(二)教师指导颠倒思维程序,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写什么’是 ‘如何写’的灵魂和核心、前提和基础。‘如何写’的每一个进程,无不是‘写什么’的具体体现,从‘写什么’的角度去解决‘如何写’,才是抓住了要害。离开了内容和思想的充实与合理,单纯的形式和方法的灌输,从来就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立意能力尤为重要。但有些教师在指导作文时颠倒了学生作文的思维程序。正确的思维程序是:先考虑写什么,再考虑怎样写。但在实际教学中,以“记一件事”为例子,有些教师总是要学生抄板书或用列表式写明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其中“经过”要详写,要写出你是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的等等。这种列表式就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程序先划框框,然后在这些框框里填写内容。学生们在教师这样的指导下长期训练下去,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这就是用老框框来套内容。这样的作文,即使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内容干干巴巴,缺乏真情实感。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违背。有些教师经常采用“先说后写,全班评论,优生示范或范文开路,集体仿作”的教学方法。虽然这种方法有着它的可取之处,但都容易使大多数学生产生从众心理和迷信权威的心理,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钻进机械模仿的死胡同里动弹不得。
小学高年级学生,可塑性极强,课堂讲授、课外辅导会变成超强度的全方位引导,学生认知水平有限,老师若不能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去指导学生作文,那么讲授会成为他们的桎梏,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表达独特个体生命的本领。
二、关于多角度立意的内涵阐释、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一)多角度立意的内涵阐释
多角度立意是多角度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角度作文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审视作文题目、材料,根据一个题目写成多篇作文,达到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所谓多角度立意,就是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写出具有不同立意的作文。
(二)作文多角度立意的理论基础
作文教学应该以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至于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如陈望道、叶圣陶,认为应该并重。梁启超则认为,在所有作文能力培养的环节之中,整理思想、组织构造文章、培养思维能力是核心,开“以思维为中心”的先河。而朱光潜的看法与梁启超一拍即合,他说:“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就我自己的经验说,我作文常修改,每次修改,都发现话没说清楚时,原因都在思想混乱。把思想条理弄清楚了,话自然会清楚。”
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上,美国教育家与我国的语文教育家的观点不谋而合。美国教育家海伯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写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条规律,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上海市特级教师陆继椿提出一种“现代作文教学心理模型”如图:
陆老师认为:“现代情感和现代认识是现代思维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是雄厚,越是交叉,越有利于发挥思维的作用。”陆继椿老师的“现代作文教学心理模型”的作文“触发事物――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独创思维”的过程把创新作为了作文的最终目的,求新的关键在于思维。刘锡庆教授曾经指出,作文的本质在于求新。多角度的立意会锻炼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应该会为学生的作文打开一条广阔的道路。
(三)培养高年级学生作文多角度立意能力的现实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之一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妙言趣语,亦庄亦谐,不乏童趣童真,然而,他们的作文中的语言却千篇 一律,众口一词,缺少创意和个性,从中感受不到儿童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和活泼烂漫的天性。要克服雷同这个毛病,除了通过不同的形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和丰富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写出不同的内容外,引导学生对同一个内容从不同角度来立意,是“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的重要基础。
学生是来自各个家庭,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想感情、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因而不同的学生是以不同的身份参加同一活动的,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这项活动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项活动的,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像这样千差万别的情况,当然有多角度的立意。不同角度的立意自会有它不一样的精彩。
三、高年级学生作文多角度立意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近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通过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 ,逐步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生活本身五光十色,丰富多彩 ,每个人的经历、情感、意志、爱好、知识、能力又各不相同,因而对源于生活的命题或材料的摄取和精华就会落英纷、各显千秋。而正是这些,又为多角度立意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既是写好章的关键,更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途经。
(一)从多元解读到多角度表达,让学生不再“浅尝辄止”
多元解读之所以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因为它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策略构建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使学生习惯于“智力顺从”式的单极课堂构建。阅读教学中只有实施多元解读,使学生品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使他们自信、自主、自我肯定。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发散思维,培养创造能力。这正是世界多元文化形成并发展的精神基础。多元解读既是弹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规律性体现,又刺激主体自身发散思维的持续发展,使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现,不断否定,不断突破,不断创造。
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我问学生:“在德国,作者为什么会做一个思乡的梦呢?”学生的回答让人惊诧:“因为他在外国很想念自己的家乡。”“因为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了家的温暖”“因为在中国没有这样一种美好的境界,所以它希望祖国也能有这样的一种境界……”“每个人的生命都会开花,为别人着想,是为别人开了一次花,如果你做了一个花的梦,那么,你将要为别人,为自己,绽放了一朵令人陶醉的花。”……我抓住机会,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写写作者的梦境。他们的作品立意各不相同,让人欣喜。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孩子的生长环境、特长爱好、阅读基础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学习同一篇作品后引起的共鸣当然也是各不相同的。古人早已认识到“诗无达诂”。每一位接受者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可能性阐述。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一首好诗因为可以作多种理解,才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同时,由于读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作品会有不同的解释。如,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对“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这个问题,可鼓励学生小组讨论,提出多种假设,鼓励学生答案的多样性。对作品的多元解读,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观念:问题的答案不只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有很多种。这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立意能力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古诗中同一题材,但写出命意不同的几篇好诗的例子是很多的。在学习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我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看看还有哪些诗人写了有关重阳的诗。学生找来了很多资料。如杜甫、朱放均曾以重阳节插茱萸为题材写过一首诗。杜诗名《九日蓝田崔氏庄》,共八句:“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传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朱诗名《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有故不得往因赠之》,诗共四句:“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学生交流后,不难得出:“虽然三首诗都写了重阳节插茱萸活动,但三位诗人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出发,各异其趣,分别表达了节日思亲,悲秋叹老,力不从心的不同思想感情。这时,我引导学生:难怪《苕溪渔隐》评说:“此三人,各有所感而作诗,用事则一,命意不同。”这启示我们,不妨采用多角度命意的方法来提高我们的立意能力。也就是说,对一事物做多角度、多侧面的观察、分析,可以运用有限的材料,写出多篇文章。比如:写一只钟表,应该怎样下笔呢?
学生思维起初只是停留在“钟表很实用,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时间”“钟表的种类、外形、特点”……我提示学生:“可以从它的内在品质上想想,如钟表的永远进取精神。”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纷纷说出“钟表的不知疲倦精神”“钟表的沉着,耐心的性格。”“钟表的一盘棋思想和“三针”的协作配合风格。”“钟表的准确、一丝不苟的品质”……
【片段一】
在人世间,有这样一个物品,它在千家万户安家,它默默无闻,却用行动诠释忠于职守的真正含义。
……
尽职的钟,每天都在工作,每到晚上,当人们都进入梦乡时,它仍在无声无息地走着,为人们报时。不快一分,也不慢一秒,它总是那么无怨无悔,任凭风吹雨打,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钟,是最尽职的时间守护者。
【片段二】
要问世界上什么力量是最强大的,是金钱?是权势?还是……?我说是“团结”不信的话,请听听我们三兄弟的故事。
……
我们时针、分针、秒针是最团结的三兄弟,我们相知相守了一辈子,为的是齐心协力为人类服务。我们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一起解决,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共同承担,因为我们团结,我们才能共同前进,因为我们互助,我们才会拥有光辉灿烂的人生。
【片段三】
爸爸是一块大表,无终无止地劳动,为了这个家一生辛勤地转个不停。爸爸又是一块监督我的大表。什么时候该怎样做,大表都教了我。
妈妈是一块手表,她每天“唠唠叨叨”,就像表上那个秒针一样,不停地“滴滴嗒嗒”。在地里劳动的时候,她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回家做饭了。她知道棉花在什么时候开,准时去收……像这样的事情她知道的很多很多……
妹妹,也是一只可爱的小电子表。每天夜里一两点钟,她便准时“报晓”,为了这个可爱的小电子宠物,第二天妈妈的眼睛总是通红通红的……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不一样的生活,决定了每个人都是一块各具特色的表,而每块表呢,又都是彼此间相互关心,相互鼓励,一起向前走!
给材料作文是最能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作文形式,因为它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去创造,去尝试。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从不同的视角写出不囿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从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于是,我精心设计材料,从范围上看,可以是特定的人物、事件或环境,可以是事件的开端或结局;从形式上看,可以是一幅图景,一段录象,一个道具,一段文字。我曾提供这样的题材给学生:放学后,张凡和王杰同学在教室里玩耍时不小心打碎了玻璃。要求学生针对这个题材写一篇作文,让学生多角度思考。结果,他们写出了下列文章:《知错就改》,赞扬某同学和某同学有了错误能及时改正的精神;《我们不应该那样做》,写某同学要溜走时,另一名同学劝阻他不要那样做;《你们都错了》,写两名同学都犯了错误,悄悄溜走了。不同的立意源于不同的想象,用这一平淡的小事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火花。
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通过营造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创造良好的大语文教学氛围,以多元解读为载体,促成学生厚重的生活积累,以个性化的写作形式,引导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写出真意,写出真情,努力达到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从存同求异到和而不同,让学生不再“人云亦云”。
①相同体裁多角度立意。
文体的开放性是当前学生习作的一大特色,这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空,给学生创设了扬长避短的机遇,但也使一些学生无所适从,不少学生因写作目的不明确,事先没有对象感,选材、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随心所欲,写到哪里算哪里。用统一的题目和标准要求参差不齐的学生,又会致使一部分学优生因为要求过低而失去学习习作的兴趣,另一部分学生因为无法达成习作目标而失去习作的信心。这样的做法一定要摒弃。
例如,在练习写一封信时,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书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写给老师,写给同龄人,写给父母,写给其他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作文能力水平和兴趣喜好,自主选择作文内容。在学生自主选材时,要充分信任学生,注意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分成几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激励其信心,挖掘其潜力,使其最大程度地得以发展。在写作内容上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层次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形成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实施得恰到好处,可以使暂差生不惧怕作文,优等生更期待作文,生与生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作文水平都有所提高,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片段一:写给老师】
世间最辛苦的人是老师,最伟大的人也是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因为您就是这样的人……您是上帝派来的天使,给予我们温暖的阳光,给予我们知识的雨露……在此,我衷心地对您说:“老师,谢谢您!”我也一定会记住您的话:“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片段二:写给同龄人】
今天你收到这封信,也许不会想到是相隔千里之外的一个同龄学生写给你的。“海内寸知己,天涯若比邻。”说得多好啊!虽然我们相隔千里之遥,但是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在学校我们同为学子,同样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在家庭我们同为父母的儿女,同样享受着父母的呵护和怜爱;在社会上,我们同为公民,同样要尽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职责……
【片段三:变换角色写信】
写给孩子的一封信。
亲爱的孩子:
你好!
你的学习成绩不太好,但妈妈相信只要你努力,你一定会成功的。
妈妈工作很忙,并没有多少时间来管你。你也变得有些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学习成绩也一直没有提高。记得有一次。你连续几天没有写作业,老师打电话告诉了我,我非常生气,打了你一顿。可是妈妈也很伤心呀!你知道吗?每次打完你,我都会默默地流泪呀,打在你身,痛在我心啊!
直到有一次,老师让你们写篇“对妈妈说心里话”的作文。你把你要说的话都写在了作文里,老师夸你写得非常棒,还把你的作文给我看,我深有感触。从你的作文中我知道了原来你很希望妈妈在你身边,一家人幸福地生活。使你不再孤独,多一点温暖。我看了以后,真的觉得对不起你,我没有注意过你的感受。我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多找些时间来陪陪你。你高兴吗?
爱你的妈妈
4月
从上面的三个片段可以看出,多角度立意可以产生独特的创造。片段三的小作者巧妙地把自己当成妈妈来写,在换位思考中写出了对自己的真情实感。要避免作文 “千人一面”的产生,作者就要让自己的思维自由驰骋,多角度思考问题,即多想一些与题目有关的人和事,多想一些表现手法,然后经过比较筛选,独辟蹊径,独树一帜。 让学生在同题中求异、求新、求奇,各立千秋。
②相同题材多角度立意。
有些题材,别人写过也可以写好。关键看能否选取巧妙的立意角度,写出新意来。同是写蜜蜂,现代作家杨朔选取蜜蜂酿蜜多而自己吃得极有限这一角度立意,歌颂蜜蜂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写出了散文名篇《荔枝蜜》。作家秦牧则抓住蜜蜂的刺,从它刺后死去也在所不惜的角度立意,歌颂蜜蜂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也写出了令人惊异的好散文《花蜜与花刺》。在读书课上引导学生读完这两篇著名的文章后,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另一个角度去写蜜蜂,学生的习作令人惊喜:
【片段一】
……
古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任何事情,努力是动力,挫折是考验,经历过这些,才能品尝到成功的甘甜。苦难是折磨人的蜜糖,生活中没有苦难的人是悲哀的。只要我们意志坚定,去战胜一切的不幸,就能够获得成功。
……
【片段二】
蜂蜜固然好喝,但其中却夹杂着蜜蜂的汗水。看,远处的那一片鲜花上方,停留着一群蜜蜂,它们从这朵花飞向那朵花,又从那朵花飞向另一朵花……这样反复了无数次,它们才满意地离开。为什么蜜蜂要采那么多花粉呢?其实,蜜蜂在“博采众长”,但是它又不会将所有的花粉都用来酿蜜,它还要经过“精挑细选”,这又是在“提炼”,正因为蜜蜂有着“博采而又能提炼精华”的精神,他们才能酿成最香甜的蜂蜜。正是应了诗人罗隐的那句话“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两篇习作都是围绕蜜蜂来写的,共同亮点是:两篇习作都在立意上独树一帜,情感真挚,让人眼前一亮。前者用饱含哲理的话语,告诉人们成功需要勇气和意志,只要把自己的理想,责任,智慧,汗水融合一体就会成功的道理。后者阐述了博采众长,提炼精华,与获得成功的关系,说理深入透彻,结构和语言都显得流畅自然,充满和谐之美。
又如,作文课上,我布置的作文是:写一处景物。学生一看到题目,首先想到的是向人们介绍一处景物如何优美,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这种立意无可厚非,但思维还不够开阔。我启发学生:“有没有表达不同感情的?”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经过一番讨论,很多学生想向人们大声疾呼要爱护环境,要遵守社会公德,因为家乡的某处草地林木被毁坏了,某条街道的公共设施被人毁坏了,某段河流被污染了……接着,我又启发学生想到赞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如此多角度立意,使学生思路开阔,求异思维才能逐渐得以训练。
小学生的作文大部分是命题作文,这是为训练有序的逻辑思维而安排的,那么如何写出新意呢?有的题目三年级写,四年级写,到五、六年级还写,老师应在立意,选材上进行指导。尤其是立意,更要有效让学生下一番功夫来开掘,情景作文是训练多角度思维的方法。一天,我们班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了,同学们急急忙忙冲进教室,忽然,“啪”的一声,有位学生不小心将一块小黑板踢倒了,许多同学都从黑板上跨过去,只有张明同学把小黑板扶了起来。于是,我急中生智,抓住这个素材,出了个题目《小黑板摔倒后》,让学生写作文。写前,我提醒学生这个题目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写,允许同桌讨论一下,结果出现了许多答案:有的说,张明做好事,自觉扶起小黑板,爱护公物。这是从正面用赞扬的眼光去写;有的说,许多同学视而不见,说明对公物不够爱护。这是用批评的眼光去写;也有的用童话的语气写小黑板摔倒后的叹息,从反面批评那些不爱护公共财物的同学。同题异做,思维开阔,学生的作文就会不落俗套。
要让学生写出别开生面的、有新意的作文 ,最主要的就是要善于从人所共知的老材料中挖掘出与众不同的新主题。写作文其实并不神秘 ,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与众不同的新思路。当然“新”并不是追求离奇 ,而是要善于思考和比较 ,在现有的基础上摆脱共性 ,突出个性 ,于平淡中见新奇 ,推陈出新 ,用新鲜抓住读者。现实生活纷繁复杂,有美好的,值得人们去赞美、颂扬;有丑恶的,促使人们去鞭挞、反思。事物往往具有多面性,显性的一面容易受关注,隐性的一面常常被人忽略。学生面对同一生活素材,如何立意呢?教师要诱导学生多向思维,克服思维的单向性和习惯性。这样,可以从事物的另一面为我们的认识打开一扇窗,让人茅塞顿开,立意新颖。
(三)从合理联想到有创意表达,让学生不再”剑走偏锋”。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由某人、某事物或某事理推想到与其相关的其他人、其他事物或其他事理的思维。联想在实质上成为了发散思维的工具:由一事物作为触发点,向四面八方想象熟悉的生活和知识领域。如,《路》这个题目,由它的本义挖掘其深刻的内涵:人生之路,学习之路,改革之路,奋斗之路,成材之路,成功之路,堕落之路,毁灭之路,失败之路……进而想到: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联想在作文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联想的展开与选择来写作。
著名教授许国泰说“思维就是找联系。”这话十分精辟,我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其实就是四通八达的联系,就是打开思路,让思维的触角与无限丰富的其它事物产生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交合生新物”(许国泰),作文也是这样,新颖的立意,就是从这四面八方的碰撞中产生的。当然,也不能说任何这种碰撞都是有意义的,都是成功的,但毫无疑问,没有这种碰撞,就不会有新的、有意义的新立意。
在童诗教学时,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定义就是:“物象+心象+表达=诗”,作文教学中可以运用这种理论来指导记叙文的写作理论:
物象① 意象①
物象②――感受(感悟点)――意象②
物象 意象③――主旨提炼
把众多物象点归拢起来,找出其中共同的东西,形成作者的总体感受。物象点的统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感悟点,此时,你已捕捉到意象,并渗入自己的感情、观点,得到感悟,再在此基础上,把感悟点的方方面面都分散,扩展为几条线索,使感悟点具体化、明晰化、丰富化。这是丰富文章内容,但分散之后还要从提炼主旨这个方面来集中。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只有一个主题。感情之波不管怎样翻腾激荡,都必须受到主题制约。
在一节作文课上,我出示下面这幅图画,引导学生多角度找出画的寓意。
学生找到了五种寓意:①只要功夫深,行行出状元。②不要过分依赖外在条件。③做事情要持之以恒。④刻舟求剑又一例。⑤一窝蜂要不得。
我们依托一张小小图片展开联想,展现了联想与想象在多角度立意与构思方面的作用。学生的潜力很大,思维活跃,不少闪亮的火花激动人心。学生感受到了联想思维就是人们在头脑中把一事物与另一事物,将关于一事物的思想或物联系起来表象,推移到另一事物上去的一种思维方法。学生也感受到了多角度思考的内涵,从思维的各个层次和侧面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因素、多变量的思考。就如拍摄人像可以侧面拍,可以俯拍,也可以仰拍……而选择一个配有背景的好角度拍出人物某种神采,这对摄影者来说至关重要。他们也从多角度思考中有所感触,要看清一个事物,得从各种不同角度来看:看正面,还要看反面,看现象还要看本质;看现在,还要看历史;看这种条件下的表现,还要看那种条件下的表现……避免思维的片面性。同样的道理,对一个事物或问题发表看法时,也应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表述。
又如,在作文课上,我让学生由数字“0”进行联想。
【片段一】
0,是谦虚者的起点,骄傲者的终点。做任何事,都必须从“0”开始,从“无”开始,,再加上自己的勤奋,谁能说这件事就做不好呢?大家都知道,牛顿小时候成绩差得不能提,但他并没有灰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努力学习,终于成了一位科学巨匠。一个人不可能生下来就是天才,因此,人人都必须从“0”开始,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业。再来看一下,古今中外哪一个骄傲自大的人不是用“0”来划上一个后悔的句号呢?即使你有了很大的成绩,一旦你骄傲了,不努力了,“0”终究会是你后悔的终点!
【片段二】
0,是一个救生圈,让弱者随波逐流。一个人做事得了“0分”,他如果不怕失败,继续努力还好,如果他放弃了,那他便成为一个弱者,永远不会前进,永远被0栓住,失去自由。在这里,0是一个不好的字眼,它代表着牢笼,弱者一但碰上它,它就会像阴影一样跟着你,直到你灭亡。因此,战胜零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具有不怕失败的勇气,这样,你就能挣脱0的束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片段三】
0,是一面镜子,让你认识自己。当你做什么事得“0”时,你就会想我这次做得不好,下一次一定要做好。0给了你信心,给了你勇气,令你勇往直前,获得成功。但如果你气馁了,就会停在原地不动。所以,在你遇到“0”的时候,必须有不怕失败,不怕困难的勇气才能战胜“0”。
写作的过程,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因为联想和想象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文章学理论认为,普通文章的写作心理主要是联想。因为普通文章所表现的是客观事实,它是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它只能表现生活中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所以,作者的思路就是联想生活中已经存在的事实。联想的对象只能是已经存在了的事实,否则就不叫联想了。这里,我们所说的普通文章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区别于文学的“普通文”。比如《养花》,作者如果没有联想的思维活动,仅仅是就事论事的话,文章就会枯燥乏味,读者也不可能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文章也就失去了现有的价值。又如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作者如果仅就岳阳楼的景色进行描写而没有那段对建造者的联想,也就绝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句了,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流传于世的可能性。
作文离不开联想。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构思更精巧,语言更生动。作者经过思索,从某些相同的或不同的相反的事物中,找到它们之间的一些内在联系点。写作时插上联想的翅膀。就能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对一事物如果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观察思考,那么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景象将展示于我们的脑海中,任我们去欣赏,去品味。每个孩子内心都隐藏着鲜为人知的丰富矿藏,需要我们用心去引导,去发掘。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世界,每个心灵都经历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多角度立意,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把学生从荒芜的沙漠引领到思维的森林里,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为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使他们多角度地看待事物,周密地进行思考,增强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而全面提高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②孙建龙主编《小学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③刘德斌著《现代中小学作文教学法导论》
篇5:中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初探
中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初探
元认知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中学生元认知能力包括元理解能力、元记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中的元认知能力.探讨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对解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 者:姚红 作者单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岳阳,414000 刊 名:云梦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MENG 年,卷(期): 24(2) 分类号:B842 关键词:中学生 元认知 元认知培养篇6:中学生能力培养尝试
中学生能力培养尝试
教学是有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需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要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在“思想境界”中使学生接受和掌握新知识,并且培养其具有多种能力,为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我在多年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着重做了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当一次“教师”让学生当一次“教师”就是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新课讲完后,我总是找一部分同学到讲台上去当一次“老师”,并且让同学们根据老师所讲述的内容按照以下环节精心准备,并且要广闻博长,不能照本宣科,其次,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精心设计自己的“小教案”,并且要注意重点和详略;第三,是大胆上讲桌去当“教师”,起余同学注意听,并把他所讲述内容和教师所讲述的对照加以记忆,积极回答问题,第四,自己写出体会。 以上四个环节中,不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培养了与学生多种能力,比如:组织文字能力、语言逻辑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理解分析研究能力、演讲能力等等。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参与意识,比如:我在讲完法律课中正当防卫以后,让同学们又上了一节课,整套课效果很好,讲课同学组织得力,其余同学积极回答并且挖掘了教材,有的同学大胆向所讲同学提出了多种多样问题,正当防卫杀死人为什么不偿命?我们同学之间打架可以实施正当防卫吗?等等这问题不管讲课同学能否回答上来,都为教师下一步教学辅平道路,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 二、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讨论法这种课堂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是非常适合于政治课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能力考核成绩的.一个有效途径,由于讨论自始至终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并且和是通过发言争辩来共同揭示事物的矛盾。这样在讨论中学生不仅能展示自己才能和独到见解,而且抛掉了模糊认识,培养了多种能力,同时解决了教师只讲而不结合同学的缺点,我所教过的学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由于经常上讨论课,大都具有极强强的竞争雄辩能力。 三、以情传教,注重对差生的能力培养。教师面对的是身心各方面都不成熟的表少年,处于这个时期的表少年更需要教师情感温暖。在教学中要注重以情说教,就能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后进生,后进生的学习性绪及回答问题状况直接关系到其学习能力能否增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遗忘他们,而且尽量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诸如:在学校组织听讲活动中,及时提供差生展示自己才能机会,并且要抱着“多表扬,少批评”的想法去促进他们转变。 四、注重政治小论文写作和练习。政治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和社会联系非常密切。经常性撰写小论文是培养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一个有效途径。学习思想政治课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韩光峰篇7:中学生阅读能力及其培养
中学生阅读能力及其培养
中学生阅读能力及其培养文/王志勇
阅读的要求,有人认为应该是“既要把握原文的本意,又要得出独特的见解”。章熊认为有效的阅读应该达到以下目标:认识和筛选信息;对抽象的道理加以具体说明,或对具体的材料加以抽象和概括;把阅读所获信息加以组合、调整,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作出扩展,对作品的是非得失、优劣加以判断。新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对高中语文阅读作出了大致相同的几点要求,笔者认为,高中生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阅读能力。
?1.认读感知能力。它以敏锐的语感能力为核心,要求认读速度快、广度大,感知选择性强、准确性高。
一般地讲,不发声的默读由于省掉了发声器官的发音过程、听觉分析器的分析过程,直接经过视觉分析器将文字信息传给大脑,所以较之诵读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读者的知识水平越高,就越能快速有效地辨识字词 篇章所表达的概念、意旨,认读速度也就越快。汉语表达的特征具有很强的“板块”性状,在中心意义――“神”的统摄下,流水一样发展,这就要求在快速阅读过程中加大视觉范围和认读广度,尽可能多地抓住词句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准确把握板块单元的意旨。
识别文字信号,不可能将所有文字信息全部传给大脑,使之对应内化为“义”,而是要通过视觉分析器来扫描有效信息,检索出与自己阅读目标一致的内容,善于跳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这种选择的能力强,则感知的能力强。有人逐字读完一段话、一篇文章却并不能明白意义,其原因多出于缺少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善于认知语言符号的意义,准确把握语境特征,填补语意空白,准确体识语体风格,这就是感知准确度高。要确保准确度高,还须能抓住初感,因为它是对文字代码的直觉,这种直觉因对新鲜刺激特别敏感,无心理定势干扰,往往最易于捕捉真实可靠而最有价值的信息。
2.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在认读感知基础上对词句所作的解释和对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所作的分解和剖析。要能够理解词句的含义,尤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前后关照,统摄整体,注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分散而关联的思考途径;要分析作者的思路层次,分析材料和中心、材料和材料的关系,分析材料使用的详略、先后,分析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从整体感知入手到细部咀嚼体会,进而归纳整合,形成新的整体感知,实现螺旋式上升的理解分析效果。
3.评价和鉴赏能力。这是建立在对文本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分析基础之上的,它要求读者对作品所传达的知、情、义的丰富或单薄、正确或谬误、健康或消极,表达方式、方法的恰当或不足、高明或笨拙、有益或有害等方面作出判断,从而真正认识阅读作品的价值,形成一种新的`情感体验。
这种评价和鉴赏能力,既是以原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又是知识和能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具体表现;它既要对现有作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更要通过新旧体验的联系,同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对照;它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标准,并且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提升标准的层次,从而不断提高评价鉴赏的水平。
4.想象和创造能力。阅读是读者的主动的心智活动,它以读者和作者的知识、思想情感的撞击为特征,因此,阅读从来都不只是对文本意义的重建,它还非常突出地表现为根据读者的经历、体验、知识、性格、思想在阅读中作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或是据作品的语言信息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形象的表征,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或是在作品语言信息的诱导下,根据经验,延伸想象的时间、空间,强化、丰富现时的体验、感受,或是由文本出发,产生对自己的一种观照、思考,对社会其他事物的比照思考,使阅读成为一种超越文本意义的构建,从而使阅读超越作者的思路,使读者的认识超越作品本身的意义。
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科学的阶梯性。新颁布的教学大纲和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对于阅读能力的要求、训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语文教材规定,高一年级着重培养理解分析能力,高二年级着重培养初步的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三年级则着重培养研讨、评价能力,尤其是高一年级的现代文阅读教材,其训练的阶梯则更加合理、科学,从实践的效果看,这种安排是非常可取的,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阅读能力的培养无章可循、效率低下的弊病。须知,教师的要求和训练,必须以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产生成功的体验为基础,方能真正取得持久不断的成效。
②养成良好习惯,形成阅读技能。根据对阅读能力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注重阅读的外化行为活动对内化活动的促进作用。在中学生的阅读实践中,下大力气通过良好习惯的培养,使中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技能,从而提高阅读效率、能力。比如通过强化阅读的注意力,学会跳读,突出选择性,提高速度;通过抓关键句理清文章的思路和要点,强化整体意识;通过咀嚼、品味重点词句的语境义、语里义,提高理解能力;通过结构形式的比较分析,提高评价、鉴赏能力;通过联想、想象,提高创造性阅读的水平。在总体的操作上,注意默读和吟诵相结合。在学会思考的同时,勤动笔,圈点、批注、摘录、写随感、作评论,不一而足;常思辨,善讨论,相互启发,主动交流,在合作中提高。
③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阅读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作品语言信息的传递实质上是思维在活动。阅读言语作品,是理解作者语言所表达的思想,阅读的是语言,接受的是思想感情;同样读者要感知、辨析、评价、创造,也是借助于语言在思考。因此,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表现的一般思维规律,遵循认识思维规律,在阅读过程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发散和概括互为补充,尤其要根据汉语言表达的“板块式”特征,学会抓住词句以至段章的内在联系,从模糊含混中体会丰富的意蕴。坚持从信息的筛选到处理加工,均以思维能力训练为主线,使阅读能力的提高不至于停留在一般的朗读记诵、一般的信息接受的层次,使读者的心智得到不断的开发。
④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阅读,必然是多元的。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一方面可以增加信息的吸收、阅读的积累,另一方面各类信息的收集、碰撞,又常常会使读者在信息的交融碰撞中产生新的启发、认识。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必须以深厚的知识文化素养为基础的。知识文化背景的宽厚不同,直接影响读者阅读心理活动,而且包括阅读技能、良好的阅读习惯,甚至是敏锐的语感能力,也都必须以一定的阅读量作为基础。
因此高中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在以课堂阅读为中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阅读视野。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在阅读目标的确定、阅读对象的选择上做有效的指导,还要善于通过阅读交流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精神的增强,使学生善于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
篇8:中学生阅读能力及其培养
中学生阅读能力及其培养
中学生阅读能力及其培养文/王志勇
阅读的要求,有人认为应该是“既要把握原文的本意,又要得出独特的见解”。章熊认为有效的阅读应该达到以下目标:认识和筛选信息;对抽象的道理加以具体说明,或对具体的材料加以抽象和概括;把阅读所获信息加以组合、调整,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作出扩展,对作品的是非得失、优劣加以判断。新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对高中语文阅读作出了大致相同的几点要求,笔者认为,高中生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阅读能力。
?1.认读感知能力。它以敏锐的语感能力为核心,要求认读速度快、广度大,感知选择性强、准确性高。
一般地讲,不发声的默读由于省掉了发声器官的发音过程、听觉分析器的分析过程,直接经过视觉分析器将文字信息传给大脑,所以较之诵读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读者的知识水平越高,就越能快速有效地辨识字词篇章所表达的概念、意旨,认读速度也就越快。汉语表达的特征具有很强的“板块”性状,在中心意义――“神”的统摄下,流水一样发展,这就要求在快速阅读过程中加大视觉范围和认读广度,尽可能多地抓住词句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准确把握板块单元的意旨。
识别文字信号,不可能将所有文字信息全部传给大脑,使之对应内化为“义”,而是要通过视觉分析器来扫描有效信息,检索出与自己阅读目标一致的内容,善于跳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这种选择的能力强,则感知的能力强。有人逐字读完一段话、一篇文章却并不能明白意义,其原因多出于缺少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善于认知语言符号的'意义,准确把握语境特征,填补语意空白,准确体识语体风格,这就是感知准确度高。要确保准确度高,还须能抓住初感,因为它是对文字代码的直觉,这种直觉因对新鲜刺激特别敏感,无心理定势干扰,往往最易于捕捉真实可靠而最有价值的信息。
2.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在认读感知基础上对词句所作的解释和对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所作的分解和剖析。要能够理解词句的含义,尤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前后关照,统摄整体,注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分散而关联的思考途径;要分析作者的思路层次,分析材料和中心、材料和材料的关系,分析材料使用的详略、先后,分析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从整体感知入手到细部咀嚼体会,进而归纳整合,形成新的整体感知,实现螺旋式上升的理解分析效果。
3.评价和鉴赏能力。这是建立在对文本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分析基础之上的,它要求读者对作品所传达的知、情、义的丰富或单薄、正确或谬误、健康或消极,表达方式、方法的恰当或不足、高明或笨拙、有益或有害等方面作出判断,从而真正认识阅读作品的价值,形成一种新的情感体验。
这种评价和鉴赏能力,既是以原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又是知识和能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具体表现;它既要对现有作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更要通过新旧体验的联系,同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对照;它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标准,并且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提升标准的层次,从而不断提高评价鉴赏的水平。
4.想象和创造能力。阅读是读者的主动的心智活动,它以读者和作者的知识、思想情感的撞击为特征,因此,阅读从来都不只是对文本意义的重建,它还非常突出地表现为根据读者的经历、体验、知识、性格、思想在阅读中作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或是据作品的语言信息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形象的表征,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或是在作品语言信息的诱导下,根据经验,延伸想象的时间、空间,强化、丰富现时的体验、感受,或是由文本出发,产生对自己的一种观照、思考,对社会其他事物的比照思考,使阅读成为一种超越文本意义的构建,从而使阅读超越作者的思路,使读者的认识超越作品本身的意义。
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2]
篇9:培养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初探
培养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初探
一、阅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 口头上的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写能力提高的关键。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词汇量,交际时就不会因为知识或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 ,写作时才能语言地道,内容丰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中学阶段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学生以后的`进一步深造也 有很大影响。据了解,许多中国留学生初到国外,阅读这一关很不好过。他们每天除了要应付上课外,课后还 往往需要阅读数十乃至数百页参考材料。而对于习惯于逐字逐句地阅读的学生来说,要完成这样的阅读量,显 然是很困难的。问题的关键就是阅读速度慢。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人们要从浩如烟海的科技情报资料中获 取所需的信息,就必须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近年来的全国高考统考试题中也体现出来。1978年以来,阅读理解题在高考试题 中的比重逐年增加。1978年的阅读理解部分仅有一篇短文,1986年增加到三篇,而从1989年起又 增加到四篇。计分也从1978年的20%增加到1989年40%。测验的目的从考查词句的理解到篇章的 理解,从了解事实细节到确定中心思想、进行正确推论、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等等。文章的题材和体裁也逐步 多样化,包括各种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由此可见,高考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在阅读速度、而且在理 解的深度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适应这样的要求,不进行教材、教法的改革,显然是不行的。只有大 胆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改革教材,教法,才能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抓上去。
二、如何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一步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课 内精读和课外泛读都很重要。只强调精读课本,不进行课外泛读,就无法扩大知识面,无法提高阅读速度,就 只能是逐词逐句爬行式的阅读;而不重视精读课本,一味强调课外泛读,势必造成基础不实,对所读材料理解 不透的后果。因此,必须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课外泛读。
1、改革课文教学,打好语言基础
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课文教 学中,我们着重抓了三个方面。
(1)课前预习,培养能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预习,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教材 内容,发现教材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上课。这样,使学生的针对
[1] [2] [3] [4]
篇10:中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中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作者] 戴盛江
[内容]
一、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首先明确目标,做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否则,是很难把事情办成或办好的。同样,我们要能较快、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首先就得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本文所谈的目标,其外延包含两大方面。
首先是明确主体目标。这是就阅读者主体而言的,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该明确自己在阅读方面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即应了解自己懂得快速阅读的哪些知识,不懂得哪些知识,应该在理论上重视弄懂自己不懂的快速阅读的知识(当然,对于这点,教师也应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有了正确的理论方法指导,实践就成功了一半。其次,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明确自己对阅读材料方面的知识知多少。对于自己不懂的,应找机会弄懂,力求使自己的知识、技能更丰富、更全面。不能扬长避短,而只能是查漏补缺。
其次是明确客体目标,这是针对阅读材料本身而言的。它包含三个小问题。
第一是明确试题目标。对于学生来讲,虽然他们学习的目标是渴求知识,但直接的现实目标还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及平时的练习题)。而近年来的各种类型的语文试题中,阅读理解题的比重都是很大的,并且,学生答题时都比较被动,盲目性很大,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养成答题前弄清题目要求的习惯,搞清楚试题要求学生回答的是语音知识,或词语理解、或词语运用、或是句子分析等等。尤其是近几年试题中出现了一些较灵活的阅读题型,如词、句、段歧义的分析、辩证等。
第二是明确自我阅读目标。(这主要指学生课外阅读而言)。由于学生学习负担本来就很重。(经有关调查表明,走读学生白天从早自习到下午放学,其中只有下午第四节课才有一部分时间学生能自由支配,晚上在家大都要做一小时的家务,除有时看自以为好看的电视节目外,每晚用于学习的时间至多两小时,住读学生除下午那一课时外,也仅多出晚上的一小时。何况,他们还要利用这点时间来完成课外作业和温习功课),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至多有两小时。所以,采用快速阅读来充分利用这可怜的两小时,必须有明确的'快速阅读目标。关于总体阅读计划,本文不赘述,只谈单个的一次阅读活动的目标。这就是,指导学生首先速读书前的序言(或出版说明,或内容提要)、书的后记、或刊物的目录、或报纸的各版大标题等,了解其大致结构,揣度其内容框架。筛选出自己要寻求的信息范围,如人物形象、环境的描写,语言的运用艺术或是知识性文字的某个知识点,或是该文章(作品)的写法,或其它科技知识。
第三是明确阅读对象的文体规律性特色。因为对阅读对象的文体规律性特色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阅读的速度。比如,议论文,就要涉及到论点、论据及论证,讲求语言的逻辑性和语言的书面化等,而小说则更多的是讲求塑造成功的典型形象,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而语言方面的要求是更讲求形象性和生活化等。如果我们象阅读小说那样只注重议
[1] [2] [3]
篇11: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 王洁
[内容]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中学英语教学要“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因
此培养阅读能力越来越被广大 中学师生所重视。然而,有些学生尽管读了一些
课外读物,做了许多理解练习题,但阅读理解能力仍不见提高 。语言水平低当
然是一个主要原因,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就谈不上阅读能力。但是,除了语法、
词汇、句型结 构这些语言因素外,影响阅读理解的,还有一些非语言知识的因
素,如逻辑推理、评价判断能力,以及背景知 识的多寡等等。
阅读理解首先应搞清词义。一个英语单词往往有多种含义,而它的具体含义
只有在句子中才能确定。因此 ,在文段中确定单词的意思是一项重要的阅读技
能。确定单词的意思首先可以根据它的词类和它在句中的位置 来判断。例如:
only这个词,用作形容词时意为“唯一的”、“仅有的”,用作副词时作“只
是”、“仅”、“不过”解。请看下面的句子,注意only的位置。
1.Only he lost his dictionary.只有他丢了字典。
2.He only lost his dictionary.他只丢了字典。
3.He lost only his dictionary.他丢的只是他的字典。
4.He lost his only dictionary.他丢了他唯一的一本字典。
5.He lost his dictionary only.他不过丢了字典而已。
判断一个单词的意思不但离不开句子,而且还需要把句子放在上下文中,根
据上下文提供的线索加以猜测 。下面介绍几种猜测词意的方法(请猜划线的单
词)。
一、同义词线索
I did not have a roll on my plate,but I do not like bread very much
anyway.我盘子里没有面包圈 ,反正我也不喜欢吃面包。
从后半句可以看出,说话人不喜欢吃面包。可见roll也是一种面包。通过
bread这个词,可以猜出roll的词 义。
二、环境线索
We are glad that we live near the sea because we love to eat flounder.
我们非常高兴住在海边, 因为我们非常爱吃比目鱼。
这句话如果只看后半句,很难判断“flounder”的意思,而从前半句所提供
的处所“the sea“,则可推断 出flounder是一种鱼或水产品。
三、用途线索
We like our new house because it has a few elms in the back yardthat
will give us shade and keep the house cooler.我们喜欢新家,因为在它的
后院有几棵榆树给我们遮阴,使得房子凉爽。
通过elms具有能给房子遮阴、使房子凉爽的作用,我们不难猜出elms是一
种树。
四、对比线索
She is usually prompt for all her classes but today she arrivedin the
middle of her first cl ass.她一般都是准时上课,但是今天第一节课上了一
半她才到。
but一词表示意思的转折,因此but前后的意思应是相反的。后半句的'意思
是她今天在”第一节课上了一半 时才来“,由此反向推断,可得出她平时一向
”准时“的结论。
五、说明线索
Ann is very smart.She always knows the answers to all the
teachers'questions.Ann很聪明。她总 是能回答老师们所有的问题。
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补充说明,一个能回答老师们所有问题的女孩一定是很
”聪明“的。
六、顺序线索
After Ms Ellis put the letter in the envelope,she sealed it andput
a stamp on it.Ms Ellis把信 装进信封里,她把信封封上,然后贴上邮票。
寄信时,正常的顺序应是先把信装入信封,封上口,然后贴上邮票。根据前
后动作,不难看出seal是”封 口“的意思。
当然,阅读仅靠猜测词义还远远不够。阅读的过程就是推测、判断、证实和
再推测、再判断的过程。在阅 读过程中,我们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及逻辑分析能
力,对文段的中心思想、作者的观点、语气、人物的性格、事 实的原由以及文
段字里行间暗含的意思进行推测。请看下面的句子。
The doctor gave my sister some medicine,but it didn't change
hercondition.
从这句话里我们获取的事实或信息是:
A.My sister didn't like the medicine.
B.My sister took the medicine.
C.The medicine made my sister sick.
D.The medicine changed her condition.
正确答案是B。虽然句子没有直接提到my sister是否吃了药,但从后半句
可以得知她显然是吃了药,否则 怎么能知道这药不起作用呢?
有时猜测和判断还涉及概括能力。例如:
The teacher said that we should study Lesson 4 and do Exercise 2on
page 17 because we may ha ve a test tomorrow.
What did the teacher do?
A.Studied for a test.
B.Gave homework.
C.Prepared a test.
D.Opened the book to page 17.
正确答案是B。通过对所说的话进行总结概括,不难看出,教师是在布置作
业。
有时推测还需要简单的计算。例如:
This class meets on Monday,Wednesday,and Friday,and there is a test
at every sixth class mee ting.
When are tests?
A.on Monday B.on Wednesday
[1] [2] 下一页
C.on FridayD.on the sixth of the month
正确答案是C。这个班每星期一、三、五上课,既然每上第六次课时就有一
次考试,所以每次考试总是在星 期五。
另外,阅读时,由于有些学生缺乏幽默感,因此对文章中人物的性格、说话
口气的理解往往出现偏差,品 味不出幽默和讽刺的真正含义,以至选错答案。
请看下面短文。
The Doctor's Call
There was ice on the road,and the doctor's car hit a tree and turned
over three times.To his
surprise,he was not hurt.He got out ofthe car and walked to the nearest
house.He wanted to tele phone the garage for help.The door was opened by
one of his patients.
”Oh,Doctor,“she said,”I have only just teleplone you.You must
have a very fast car.You
have got here very quickly indeed.Therehas been a very bad accident
in the road outside.I saw i t through the window.I am sure the driver will
need your help.“
1.Where was the doctor going in his car?
A.We don't know. B.To a patient's home.
C.To a garage. D.To his own home.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was the cause of the accident?
A.Careless driving.
B.A tree had fallen across the road.
C.A slippery road.
D.There was a thick fog.
3.The doctor went to the house because_______________.
A.he knew one of his patients lived there
B.he had received a call to go there
C.he wanted to use the telephone
D.he was injured and could walk no further
4.Why did the woman patient telephone the doctor?
A.She needed medical treatment.
B.She believed somebody else needed a doctor.
C.To ask how quickly the doctor could come.
D.To ask whether the doctor was coming on his regular visit.
5.How did the woman feel on opening the door and seeing the do
ctor?
A.She had been expecting the doctor,but was surprised that h
e had come so quickly.
B.She had not expected the doctor and wondered why he had co
me.
C.She felt glad that the doctor was not hurt in the accident.
D.She was alarmed at seeing the doctor in a bad state after
the accident.
6.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most likely reply the doctor g
ave the woman patient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A.”Yes,he does need help,your help,not mine.“
B.”Another accident?I've just had an accident myself!“
C.”I got your call and rushed over.I hope I'm not too late.
“
D.”I didn't get your call.But I'm here and hope I can help.
“
第一题,短文中并没有提到医生要去何处,答案自然是A。
第二题,文章一开始就介绍了路上有冰。答案是C。
第三题,短文并没有提及医生知道那是谁家,也没有交待医生接了电话,医
生也没有受伤。而短文中却提 到医生想给汽车修理站打电话。答案显然是C。
第四题,因为这位妇女目睹了这起事故,所以她相信一定会有人受伤需要救
治。答案是B。
第五题,她盼望医生会来,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此意在文章中也可以找到。
答案应该是A。
第六题就涉及到语气。医生明白,并没有其他人出车祸。所以他很可能用诙
谐与幽默的口吻对他的病人说 :”是啊,他是需要帮助。他需要你的帮助,不
是我的帮助。“同时也可以想象,随后医生一定会说出”需要 你的帮助“的具
体内容,即要借用电话。如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对英语语言幽默感的理解,就会想
象医生肯定会 认真地说:”Another accident?I've just had an accident
myself!“
因此在阅读时,不仅要看懂字面的意思,还要根据实际、人物的语气和心绪
选择正确的答案。
当然,阅读还有许多方法和技巧。阅读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在阅读中运用所学
的方法进行大量的实践,日积 月累,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上一页 [1] [2]
篇12:中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中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作者] 戴盛江
[内容]
一、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首先明确目标,做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否则,是很难把事情办成或办好的。同样,我们要能较快、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首先就得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本文所谈的目标,其外延包含两大方面。
首先是明确主体目标。这是就阅读者主体而言的,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该明确自己在阅读方面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即应了解自己懂得快速阅读的哪些知识,不懂得哪些知识,应该在理论上重视弄懂自己不懂的快速阅读的知识(当然,对于这点,教师也应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有了正确的理论方法指导,实践就成功了一半。其次,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明确自己对阅读材料方面的知识知多少。对于自己不懂的,应找机会弄懂,力求使自己的知识、技能更丰富、更全面。不能扬长避短,而只能是查漏补缺。
其次是明确客体目标,这是针对阅读材料本身而言的。它包含三个小问题。
第一是明确试题目标。对于学生来讲,虽然他们学习的目标是渴求知识,但直接的现实目标还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及平时的练习题)。而近年来的各种类型的语文试题中,阅读理解题的比重都是很大的,并且,学生答题时都比较被动,盲目性很大,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养成答题前弄清题目要求的习惯,搞清楚试题要求学生回答的是语音知识,或词语理解、或词语运用、或是句子分析等等。尤其是近几年试题中出现了一些较灵活的阅读题型,如词、句、段歧义的分析、辩证等。
第二是明确自我阅读目标。(这主要指学生课外阅读而言)。由于学生学习负担本来就很重。(经有关调查表明,走读学生白天从早自习到下午放学,其中只有下午第四节课才有一部分时间学生能自由支配,晚上在家大都要做一小时的家务,除有时看自以为好看的电视节目外,每晚用于学习的时间至多两小时,住读学生除下午那一课时外,也仅多出晚上的一小时。何况,他们还要利用这点时间来完成课外作业和温习功课),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至多有两小时。所以,采用快速阅读来充分利用这可怜的两小时,必须有明确的快速阅读目标。关于总体阅读计划,本文不赘述,只谈单个的一次阅读活动的目标。这就是,指导学生首先速读书前的序言(或出版说明,或内容提要)、书的后记、或刊物的目录、或报纸的各版大标题等,了解其大致结构,揣度其内容框架。筛选出自己要寻求的信息范围,如人物形象、环境的描写,语言的运用艺术或是知识性文字的某个知识点,或是该文章(作品)的写法,或其它科技知识。
第三是明确阅读对象的文体规律性特色。因为对阅读对象的文体规律性特色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阅读的速度。比如,议论文,就要涉及到论点、论据及论证,讲求语言的逻辑性和语言的书面化等,而小说则更多的是讲求塑造成功的典型形象,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而语言方面的要求是更讲求形象性和生活化等。如果我们象阅读小说那样只注重议论文的形象性,那将导致事半功倍。又如,人们发的一封电报,文字简略到几乎不能再简略的几个字或几十个字的程度,但如果是写成一封信,那文字恐怕就会增加到几百字甚至几千字。其实,它所包含的阅读信息量也还是电报那点。了解了这一层,我们即使是快速阅读这电报,也必须一字一字地“看”在心里,而不能象阅读这信那样“一目十行”,甚至有些句、段根本就不看。对于这个问题,有的还涉及到作者的文风和学风、写作背景等因素。因此,学生只有在阅读前明确阅读材料的文体特色,才能更好地加快阅读的速度,提高阅读的效率。
实践证明,学生在阅读前明确了这些目标,就能更好地减轻阅读负担,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
二、交给快速阅读的方法
使学生明确了快速阅读的目标,还仅仅是具备了速读的一个基本条件,其更重要的,带有关键性的条件乃是懂得快速阅读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较灵活地运用于阅读实践中去。
首先是,使学生明确何谓快速阅读。所谓快速阅读,是指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方法的训练,达到变声读为视读,以记忆快、理解快、阅读快为标准进行阅读的科学阅读活动。当前,对于速读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虽然国外对此研究的成果已喜人,但对于汉语来讲,还有它的特殊性,而且还只是刚引起人们的重视),还没有一套较系统的科学方法。这里只谈点肤浅认识,只根据前文的定义来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应交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而已。
根据人在阅读时的眼跳规律和“视读野”的特点,人眼在眼停时具有摄取相当多的文字信息的能力,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把摄取到的大量信息及时传递到大脑的能力。因此,人就能够通过一定的快速理解方法,把输入在大脑的信息整理加工,快速记忆掌握所需要的信息。实践证明,传统的声读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文化现实的需要,必须变声读为视读,提高视觉扫描的速度,在不影响理解和记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视读野”,充分调动大脑的积极性,综合左脑得来的信息,并充分利用右脑的图式认识能力,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对于快速阅读的速度,到底以多快为标准,综合诸位专家的测定,我认为,一般中学生以每分钟600―800字的速度阅读,是切实可行的。当然,这个速度也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我们要能使学生很好地进行快速阅读,其实际情形又是极为复杂的。我们要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既要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形、知识水平和教学实际,也要看阅读材料本身的难易程度等灵活运用。
三、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快速阅读能力怎么培养呢?除了前文所谈的使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交给快速阅读的方法外,还得进行一些必要的快速阅读课堂训练和快速阅读习惯培养。
第一,快速阅读课堂训练。按三步训练法进行有计划的系统训练:
1.提出要求,讲明目标。提出本次训练要达到的目标,训练的题目。开始训练时,可提示该次训练的目标,逐渐地就取消了目标提示。题目由单一逐渐到复杂全面、循序渐进地过渡。最初训练,可只注重字词的注音、注释的运用,这时就可采用“误读”(此指阅读学上讲的,读者根据上、下文按自己的理解诠释的高级阅读方法);然后到训练语、句的诠释、运用、“误读”;再到段、篇的分析;最后是对一些有较高艺术成就的作品进行艺术鉴赏。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反复的整体训练。
2.给予材料,规定时间。所给予的材料,既要讲求新颖、规范化,又要注意地道、大众化,还要针对学生实际,循序渐进,由语言通俗化、大众化、内容单一的材料,逐渐加深到形式多样化的、内容复杂的材料。总之,注意材料的丰富性、多样性。同时,选择的材料要讲求知识性,使其通过对该材料的阅读,既培养了快速阅读的能力,更又达到了学习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对于时间的规定,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即是说,所给的时间,不能过多,导致达不到快速阅读训练的目的;也不能过少,导致学不到知识、回答不了问题的后果;而应是针对学生实际,以全班中等偏上一些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准。一般地讲,要求初中学生每分钟阅读500―600字,要求高中学生每分钟阅读600―700字为标准。同时还要给予适当的思考时间。所有这些,都应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处理。
3.到时检查,纠正评析。规定的时间一到,应立即交卷,严格检查、总结,纠正错误答案。重要的是对典型的错误进行精到的分析,找出其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提出补救的办法。而且,检查评析,还要注意兼顾评析上、中、下各等级学生的答案。实践证明,最好是采用现身说教法,即由答案正确的学生介绍自己怎么地进行快速阅读的,把他成功的思路介绍给其他同学;同时,由答案错误的学生谈自己的错误思路,老师纠正;对于根本就没能安时完成的学生,更应让他们谈自己的阅读情况,然后给予正确引导。
第二,快速阅读习惯的培养。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只要形成了习惯,要改也难。所以,我们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单靠课堂那点训练还远不够,还必须重视习惯的培养。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相对于教师来讲,我们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养成习惯。我认为,除了要求背诵默写的课文和需要逐字逐句进行讲解、研讨的课文外,都应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即是说,每个单元,可重点讲析、研讨一两篇课文,其他的课文,就可大胆地按照前述的“课堂三步训练法”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既可进行篇与篇的快速比较阅读,也可选择该篇中精彩的片断进行快速阅读。既可口头回答,也可书面回答。二是相对于学生来讲,既要通过课堂训练逐步养成习惯,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生活中的阅读(包括课外阅读)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其实,生活中的快速阅读的机会是很多的,而且是快节奏的生活逼迫人们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掌握尽量多的阅读信息。所以,从社会的角度讲,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习惯是可行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篇13: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法与步骤作者/ 丁 静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生学习的基础,学校教育必须为学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帮助学生真正走进阅读呢?
一、树立阅读意识
树立阅读的意识,首先要从学校领导者开始。领导者的决策将决定航船能否真正到达胜利的彼岸。只有领导者树立了阅读意识,才会把这一意识传递给教师和学生。当代教育家李希贵就是非常重视读书的校长,他不仅自己博览群书,更努力促进全校师生读书。在高密一中任校长时,他对该校语文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每周只用两个课时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把四个课时拿出来让学生到自修室去读书。事实证明,这项改革让学生终生受益。能否把每一个师生都领进书的海洋,使书籍成为师生生活中的指路明灯,往往取决于校长,取决于阅读在校长精神生活中占有的地位。
其次,教师、家长要树立阅读的意识。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要站在学生终生发展的角度看待阅读、支持阅读。因为他们是学生读书的直接引导者和督促者。只有在他们心中树立阅读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引导督促学生去阅读。因为“倘若自己的灵魂熄灭了火焰,我们用什么点燃学生们的心灵呢?”(张俊秋语)作为家长更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家有万贯,不如满室书香。家长要以身作则,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
第三,学生要树立阅读意识。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阅读的执行者,只有阅读的意识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才能把阅读付诸行动,成为一种习惯。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给他们介绍一些古今名人的读书轶事,特别要向他们介绍犹太人的读书故事,告诉他们这个民族的制胜法宝就是阅读。让学生明白阅读不仅仅是升学、谋生的手段,更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个人素养,会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乐趣,充满生机,充满幸福。让阅读的意识像春风化雨一样在学生心中滋润开来。
二、化意识为行动
心动不如行动,如何保证学生的阅读活动有序进行?可以试着从以下几点人手。
1.借用各种途径,保证有书可读
阅读必须有书,书从哪里来?①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合理安排时间开放,最大限度的解决学生“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②学校微机室也要定时向学生开放,通过网上阅读来弥补书籍的不足。③利用家长会等各种形式举行图书、报刊展览,让学生和家长以多买书、多读书为荣,借此来鼓励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优越的学生多订阅报刊杂志,多购书。④成立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角,采取“捐一本,读百本”的形式,鼓励学生交流借阅,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读到自己喜欢的书籍。
2.抓住点滴时间,保证有时间读
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阅读的时间少,怎么办?首先,学校要保证每周一节阅读课的正常开设,任何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其次,鼓励学生挤时间阅读。曾国藩曾经说过:“苟能发奋读书,则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也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之书。苟不能发奋自己,则家塾亦不能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鲁迅先生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还是有的”。可见是否读书,关键还在于自己。
3.制定规章制度,确保有序读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学生还认为读书是一种负担的时候,在读书没有成为学生自觉行动之前,必须建立―定的规章制度,才能确保读书活动的有序开展。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列出的学生每学期必读的书目,规定每天读书不少于1小时。养成每天睡前坚持阅读半小时的习惯,走读生由家长监督完成,住校生则由值班老师督促完成。坚持每周、每月对阅读情况进行总结。在规章制度约束下,学生一定会由一开始的“拉着、拽着”,慢慢地走上自觉阅读之路。
三、变行动为习惯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书是一项慢工细活,投入多而见效慢,因此学生易急躁,易出现一曝十寒的现象。如何让他们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真正把阅读化为内在的精神需求,像一日三餐那样成为习惯呢?
1.遵循规律,学会教趣保趣
教师在制定阅读计划时一定要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推荐的书目要由短到长,由简到繁,注意内容的故事性、趣味性,每天的阅读量要适当。在学生阅读的初始阶段,不要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求,不要扼杀他们的阅读兴趣,毕竟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教师和家长最好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探讨交流,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又能增进师生感情、父母与学生的亲情。另外,当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阅读,或因阅读影响学习成绩时,教师和家长不要一味指责,甚至武断地没收书籍,要耐心地引导,注意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2.推荐作品、传授方法,提高阅读层次
学生阅读的初始阶段,往往凭兴趣,走马观花,缺少有意注意,缺少积累。一段时间后,要传授给他们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层次。帮助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指导他们进行系列性地阅读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如曹文轩系列、杨红樱系列、秦文君系列等,或风格相同主题相近的作品:“励志类”可推荐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等。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报刊杂志要读,中外小说名著要读,人物传记要读,历史百科常识要读,在读中拓展人生的宽度、厚度,丰富自己,充盈自己。
3.搭建平台,感受阅读快乐
阅读就会有收获,每个学生都渴望把收获与人分享。教师要适时地为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感受阅读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①利用课前十分钟开展每日一故事,每月一篇美文活动。②开展“美文推荐”“我读书、我快乐”等活动。③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阅读论坛,设立不同的版块,让他们自己做版主。鼓励他们上网阅读,收藏美文,鼓励他们发帖跟贴参与阅读讨论,鼓励他们写博客等等。借助这些搭建的平台,就会让学生逐步发现阅读的神奇,感受阅读的魅力。
古训曰:立身以立学为本,立学以读书为根。鱼离水则鳞枯,人离书则神索。是的,“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是打不倒的民族。”在学生读书的问题上,但愿我们能够少些功利,多些淡然;少些强制,多些引导;少些埋怨,多些鼓励。让学生真正走上阅读之路,能够把每日阅读当作精神大餐,化为内在的精神需求,成为自我的生活方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锕山区郑集镇中心中学(221143)
篇14:培养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初探
培养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初探
一、阅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 口头上的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写能力提高的关键。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词汇量,交际时就不会因为知识或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 ,写作时才能语言地道,内容丰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中学阶段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学生以后的进一步深造也 有很大影响。据了解,许多中国留学生初到国外,阅读这一关很不好过。他们每天除了要应付上课外,课后还 往往需要阅读数十乃至数百页参考材料。而对于习惯于逐字逐句地阅读的学生来说,要完成这样的阅读量,显 然是很困难的。问题的关键就是阅读速度慢。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人们要从浩如烟海的科技情报资料中获 取所需的信息,就必须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近年来的全国高考统考试题中也体现出来。1978年以来,阅读理解题在高考试题 中的比重逐年增加。1978年的阅读理解部分仅有一篇短文,1986年增加到三篇,而从1989年起又 增加到四篇。计分也从1978年的20%增加到1989年40%。测验的目的从考查词句的理解到 篇章的 理解,从了解事实细节到确定中心思想、进行正确推论、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等等。文章的题材和体裁也逐步 多样化,包括各种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由此可见,高考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在阅读速度、而且在理 解的深度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适应这样的要求,不进行教材、教法的改革,显然是不行的。只有大 胆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改革教材,教法,才能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抓上去。
二、如何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一步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课 内精读和课外泛读都很重要。只强调精读课本,不进行课外泛读,就无法扩大知识面,无法提高阅读速度,就 只能是逐词逐句爬行式的阅读;而不重视精读课本,一味强调课外泛读,势必造成基础不实,对所读材料理解 不透的后果。因此,必须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课外泛读。
1、改革课文教学,打好语言基础
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课文教 学中,我们着重抓了三个方面。
(1)课前预习,培养能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预习,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教材 内容,发现教材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上课。这样,使学生的针对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便 于教师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预习时我们一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A)拼读生词、词组,扫清阅读 障碍。B)浏览全文,找出各自然段的主题句,或说出段落大意。C)划出语言难点,并提出独立的'见解。D )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供课堂上进行问答。实践证明,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了,上课时解决 问题的效率也更高了,从而节省了讲解时间,加强了综合训练。
(2)围绕中心,整体教学
对于课文的教学,目前存在着二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课文是语音、语法、词汇的综合运用,学习课文,也就是学习语音、语法、词汇和句型。因此,一开始就可以一句句、一段段来讲和练。另一种观点则 认为,课文不仅仅只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综合运用,而且是围绕着某一主题,某些内容或情节而进行的综合 运用。因此,课文首先应做一个整体来教,应该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要旨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操练。我们认为, 前一观点强调了语言结构的学习,但却忽视了语言功能的学习,而一开始便逐字逐句地讲练,势必造成见木不 见林的后果;而后一观点既强调语言结构的学习,又强调语言功能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但能够听、说 、读、写,而且做到理解准确,表达得体。
在课文教学中,我们持后一种观点。我们往往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来了解全文的内容大意,再 通过做理解习题来检查预习效果。对于故事体裁的课文,我们先通过听、说法来介绍课文背景和内容,再通过 问答来检查学生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这样做,目的是使学生养成一开始阅读就努力寻找文章要旨的习惯,训练 学生根据关键词语捕捉文章大意的能力。在分析句子时,我们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不仅注意句子的表达 层意义,更要注意到句子的深层意义,注意句子同文章内容及主题的内在联系。例如,在高中第一册第十一课 里有这么一句:I know that gentlemen like you carry only large notes.这句话的表层意义是:我知道像 你这样的先生只带大钞票。但如果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内容和情节已有所了解,他们便可以看出这是一句反语, 就能够体会到说话人那种讽刺、嘲弄的口吻。
(3)基础知识,精讲多练
对于语言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要精,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精讲,才能够做到以点带面,也只有精讲, 才有可能多练。精讲,就是要分清主次,每次重点解决一些主要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样样都抓。那种不分 主次,不分先后,碰到什么就讲什么,甚至随意发挥、希望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作法,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 反,连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能解决好。
比如生词的教学,有些人就喜欢搞词汇开花。每碰到一个生词,除了介绍各条词义外,还要引出一些没有 学过的同义词、反义词,介绍各条固定搭配、习惯用法,还要给出例句、进行词义辨析,大搞词典搬家。现在 高中每课的平均生词量为40个左右,约占课文总词汇量的10%。学生要记忆这些生词已感困难,如果教师 再随意发挥,难度就更大了。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会造成喧宾夺主,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因此 ,在课文教学中,对于生词,我们只要求学生会读、会写,能掌握在本课中所表示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其他 用法随着以后出现了再讲。这样,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基本的东西也抓到了,也就达到了目的。
有了精讲,多练在时间上也就有了保证。然而多练不仅仅只体现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多”,还应体现在练 法上的“活”。这样的练习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句型的练就有许多方法。模仿造句是练,模仿翻译也是练 ;背诵句型是练,句型转换也是练。采用哪一种方法,或在几种方法中先用哪一种,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这方面,我们往往是先让学生熟悉句型,再做模
仿造句,后才做变换性练习。因为只有在学生熟悉本句型的 基础上做变换练习,才能使学生感到变有依据,才会少犯错误。但这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学习某一句型 ,估计学生可以用另外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对应句子来替换,这时,我们也往往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把这些句子 说出来,这样做,往往起到了以新温故的作用。总之,多练,就是既要讲“量”,又要讲“法”,才能收到良 好的效果。
篇15:浅谈中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
政和二中 许文娥
现代语文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应着眼于语文素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受现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考试制度的影响,我们只重视读写,不重视听说,学生“说”的能力最差。1980年6月9日叶圣陶先生在给《语文学习》编辑部的信中说:“近来有几位同志对我说:你们讨论语文教学,只谈读写,不顾听说,实为一病。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故而应当一把抓。”并且写了一篇短文载于《语文学习》1980年第七期,指出:“……现在教学生可不是要他们去应付考试,咱们是要他们掌握生活和工作的必要的本领。所以听、说、读、写四样应该同样重视,都要让他们受到最好的训练。”这一段话强调了听、说、读、写四者并重的观点以及加强听说训练的重要性。
提高“说”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活跃思维,提高思维的敏捷度和应变能力,对提高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积极的作用。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社会,一个信息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日益密切,这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所以善于说话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的善于说话,叶老认为它并非世俗所说的口齿伶俐,而是“精于思想,工于情感,富于表达。”说的话要“合于伦理,都出于至诚”。
综上所述,“说”的训练是万万不可忽视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下面介绍一下“说”的能力训练的方法:
(一)激发“说”的兴趣
激发“说”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的第一关。现代语文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单纯的传授语文知识,要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优点,教学时教师可根据需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大胆地阐述,还可把抢答赛、辩论赛引进课堂,也可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上台演讲,平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大学生辩论赛的'录像,组织学生学习名家的演讲辞,体会演讲家的思想美、语言美和风格美,从而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还可以讲述一些口才杰出者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像古代 孔 子、诸葛亮,现代的孙中山、周恩来,国外的林肯,他们都是以“语言”为武器,最终获得巨大成功的典型,总之,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对说的兴趣。
(二)丰富“说”的内容
胸中有所积蓄,而后才能有所抒发。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根本谈不上口头表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语文教师就要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多观察、多动脑,使自己的头脑逐渐充实起来。为使充实的生活实践不致于成为过眼烟云,最好的办法是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早在1924年就强调过:“要叙述事物,必须先认识它们,了解他们,这惟有下功夫去观察。观察的目标在得其之际,就是要观察所得的恰好与事物本身一样。所以当排除一切成见与偏激,平心静气地与事物接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369页)这话至今仍未失其指导意义。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重视实践的同时,努力学习间接经验,获得间接经验的重要手段就是读书,读书时要养成做读书摘抄的好习惯。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凡是对你相对价值较高的知识都应该好好记录下来,以便一旦需要时可以拿出来使用,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不是十分重视收集与积累资料的,如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一生治学严谨,刻意搜集资料,曾记下各种卡片几十万张。语文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重视积累资料,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资料的种种方法,这样说话时,材料问题就不犯愁了。
(三)教给“说”的方法
话虽人人都说,但真正说好却很不容易。这里除有内容是否充实的问题外,还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方法问题。诸如怎样发言才能准确且清晰,怎样掌握语调、语句停顿,怎样使说话内容条理分明,怎样恰当使用修辞手法,怎样根据不同的目的、场合、对象来调整说话内容以及如何运用表情、姿态手势等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等方法问题,语文教师都要结合课文的阅读及听说训练的安排有计划地教给学生,为学生所掌握。
(1)说话的过程,是通过思维把语言按照规律组织起来,以表情达意的过程。因此,按叶圣陶的要求,教师应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讲点伦理学、文法、修辞学等方面知识,以求言语作品之完善。伦理学告诉我们思维遵循的基本途径,违背了它,说出的话则不规范;修辞学告诉我们运用语言的方式,违背了它,说出的话则低效或无效。多数人说话往往欠完美,指责起来虽有多端,但是总不出不合理、不规范、低效或无效这三项。当然懂得了以上三方面知识,说话是否就会立刻完善起来了呢?也不尽然,还需要认真持续的训练。
(2)要在讲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运用语言的方法。例如《向沙漠进军》一课的教学,在说话能力培养上可结合该课恰当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来准确解说较复杂的事物,剖析深奥道理这一特点来进行。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一句,是说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最顽强”一词财表明沙漠危害的严重性,而又有长期难以制服的特点。“不断”一词则表明人类在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沙漠面前从未停止过斗争。此句中的这两个词如果换成别的词,便不会有这么好的表达效果。讲清这个例子,学生就懂得了说话用词要准确的问题。
同时,阅读教学中要通过篇章结构的教学教给学生组织成话的方法。例如《故宫博物院》一文在介绍三大殿中的太和殿时,按空间顺序由外到内,由中间到两边地写了太和殿的外观和内部布局。这样说明事物,线索清晰,说明详尽,可供学生说话借鉴。
(四)创造“说”的机会
学生有了“说”的兴趣,脑子里有了较充实的“说”的内容,掌握了基本的“说”的方法,教师还要结合课本及其课后练习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以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知行合一,得心应手”的境界。(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605页。)
(1)按课本的听说训练中安排的“说”的项目和要求认真加以训练,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值得强调的是,教师要在教完每单元后自行设计“说”的训练教程(包括要求、题目、提示三部分)。例如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可这样设计“说”的训练。
要求:
①继续培养“讲故事” 的能力
②进行“创造性复述”,要求“合理想象”。即:合原文中心之理,合生活发展之理,合生活实际之理。
题目:
①组织三位同学分角色(叙述者、盲孩子、影子)有感情地朗读《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②创造性复述:将《皇帝的新装》一文改为以骗子作第一人称来叙述。或紧接《皇帝的新装》的结尾,以“游行大典之后”为题,进行合理想象。
提示:
①第一题可在课文分析后进行,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②第二题创造性复述是前面概括性复述的发展。不仅要忠于原文,而且要合理想象。因难度较大,可二者选一,最好教师先作示范。身教胜于言教。因此教师就必须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示范中指导,在指导中示使学生能有章可循,有例可仿,兴致趋浓,效果更佳。
(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听、读、写作 能力训练的同时,注意进行“说”的能力的训练。如加强朗读的指导与训练,针对文章的内容确定朗读的基调,或慷慨激昂,或舒缓低沉,抑扬顿挫恰如其分。让学生读出文章的情感和意境。叶老说,“从前的人学习注重诵读,只是把几下篇文章读得烂熟,自然而然就能够下笔成文了。这个话好像有些神秘,说穿了道理也很平常,原来这就是锻炼语言习惯的意思。”当然,复述、背诵等的训练也不容忽视;阅读中还可以安排讨论、口头回答问题等练习。
(3)作文课上,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口头审题选材练习;每学期的作文教学计划内,可有计划地安排口头作文,以说带写;还可以搞师生共同口头讲评作文的练习。
(4)培养说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揭示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不断扩大阅读范围,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在此基础上组织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读书体会交流会等。
篇16:如何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让学生通过预习、质疑等具体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设疑布难,创设情境,巧设悬念.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
三: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积极的主体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令学生充满自信.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他的生活实践能力.
篇17:如何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首先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明主,尊重不同学生的情感、思维、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看法,尽管这些看法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诞不稽、幼稚可笑的,我们都要热情地鼓励他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身心自由,才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自主地学习。
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抓住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或稍作改编、或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三、立足自主学习的起点。
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就要摸准学生学习的起点。我以为,这个“起点”就应该是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给的材料太简单,低于“最近发展区”,学生早就会了,没有学习的兴趣。所给的材料太复杂,高于“最近发展区”,学生同样没有学习的兴趣,也就无法自主地学习。所以,要立足“最近发展区”。但是,每个班级都 有优生和学习困难生,每个同学的“最近发展区”又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然后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
四、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五、养成自主学习的精神。
自主精神作为一种学习品质,是很难能可贵的。而我们在很多时候忽视了这一点。有的教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课堂上不允许存在不同意见,不允许学生有异常的想法。长期以往,学生没有了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就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反驳别人的意见,敢于互相争论。
六、教给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适当传授一些学习的方法,将能取得更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掌握了方法,也就能利用方法更快乐,更有效地去获取知识。方法的教学可以单独地进行,如教学生学生字时,指出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就行了。
篇18: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论文
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论文
体育能力是人们能独立地、科学地从事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的能力。即学生毕业后,能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根据本人年龄、性别以及身心特点和健康情况,根据自己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及其他客观条件,独立地、科学地从事体育锻炼以满足自身的身心健康需要。它包括体育认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和体育技术技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到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来。跨入全新的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培养拼搏进取、吃苦耐劳等特殊能力方面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所以,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任务,一方面教育学生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更注重和加强对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注重和加强对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其明确初中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特别是要提高学生对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对将来的意义的认识。
1、利用各种形式和机会,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
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识不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为体育锻炼可有可无,特别是在学习较紧张的情况下,对体育课、体育活动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体育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各种体育教育。使学生明确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一个合格的中学生,既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更要有健康的身体,而身体好是学习好、工作好的前提。对此,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与锻炼,劳与逸相结合的'道理。在一天的学习中,如果抽出一点时间来参加体育锻炼,跟一天都用来学习进行比较,从表面上看,每天少了一点学习的时间,其实不然,每天进行体育锻炼,既得到了积极性休息,又增强了体质。体质的增强,使人精力充沛,注意力更加集中,这样一来学习效率便会得到提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使学生明确具有一定的体育能力对今后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对学校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也就是说不仅要把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有利时机,锻炼学生的身体,更应充分利用在校的宝贵时间培养学生终身正常体育活动的能力。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是否继续从事有益的体育活动,虽然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影响,但其中自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要向学生明确指出,作为一名中学生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具备一定的体育能力,还应该具有一定的体育特长,这样一来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二、注重体育课堂教学
1、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既要注意长远打算,又要做好短期安排。首先,要考虑教材内容的全面性,既要重视对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教材内容应包括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和田径、健美操、武术、球类等项目。使学生全面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这样对其终身体育锻炼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在全面性的前提下,应突出重点。在开设课程方面,初一年级开设普通体育课,以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提高身体素质和达标为主。初二、三年级在开设普通体育课的基础上开设专项选修课,以传授专项知识,提高专项技术和专项素质为主,使学生能有一技之长。在教师安排上,可采用教师分段包干的教学形式,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师特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理论知识传授
①增加理论课的教学时数。由过去每学期2学时增加到每学期4—6课时。
②合理安排理论课的内容。一方面要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以讲授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各专项基本知识为主,主要内容应包括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和方法,运动保健知识,各专项的技战术的简单分析,了解一下竞赛的组织与编排,以及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等。另一方面可结合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如在田径运动会开始前讲授一些田径竞赛规则和注意事项。
③在雨天还可讲授一些体育小知识等。
④在技术课教学时,也要注意适时讲授一些体育基本知识。
⑤为了提高理论课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讲课效果。
3、注重体育课堂教学
①提高学生对上好体育课重要性的认识。
②加强课堂常规建设和课堂组织性、纪律性,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种练习。
③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尽量发挥体育委员和骨干的作用。在实践中有意培养、锻炼他们的各种能力,如在考核、达标时,让他们做一些辅助性工作,让他们协助教师担任发令、记时、丈量等工作,使他们掌握一些裁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分组练习中,可以让他们负责组织,并进行保护、帮助和纠正错误动作。还可让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轮流带领做准备活动,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这些措施对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
充分利用课外体育实践活动,是全面开展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方面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许多竞赛活动,可由学生会举办,指派教师进行帮助和指导。校田径运动会和球类比赛,可要求各班选派学生参加裁判工作,赛前组织学生学习规则和裁判法,并进行裁判实习,从而了解一定的裁判知识。各班与班之间的各种小型竞赛,都可以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做裁判。因此,许多学生既是运动员,又是教练员,还是裁判员。以上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既能够推动全校体育活动更广泛、持久地开展起来,又能培养一大批学生体育骨干,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综合体育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从而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终上所述,中学体育在进行体育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并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因此,强化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意义。
篇19: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金丽萍
(吉林省通榆县苏公坨学校)
摘 要:古时候的冷兵器时代到近代的战争,每一次的变革都离不开科技的创新。所以笔者认为创新一词对每个民族、每个国家、乃至于整个人类都是非常重要的。
篇20: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从人类的发展来看,每一次的文明进步都离不开创新,每一次的变革都离不开科技的创新。所以笔者认为创新一词对每个民族、每个国家、乃至于整个人类都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身为教师的我们要使学生能有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好奇心,产生浓厚的兴趣
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有趣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学生就会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从而取得学生和教师都满意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对后进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我们都应该给予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孩子们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所有的教学问题就变得事半功倍了。
二、培养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要想做好一件事情,不单单只需要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基础。对于学习来说基础尤为重要,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知识基础,那就谈不上兴趣和爱好,就更谈不上创新。例如:一个连乘法口诀都不会的学生怎么去进行乘法计算的学习,当教师讲解乘法计算时他一无所知,接下来的情况笔者不说大家也应该明白,教学的效果应该是什么样的了。所以说基础尤为重要,任何事情都是从简单到复杂,只有有了良好的基础,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一步一个台阶地深入学习,最后达到知识的彼岸,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参与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俗话说:重在参与。任何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会记得扎实,掌握的准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去,才能在学习实践中真正地体会学习的乐趣,才可以在实践中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让他们“看一看”“量一量”“做一做”“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拥有探索创新的能力,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出丰硕之果。
篇21:怎样培养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怎样培养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作者] 赵俊峰
[内容]
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
使用交际工具的能力是在使用当中培养的;这种能力是否培养起来了,也是在使
用当中检查的。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是英语教学的中心问题,也是英语教师在工作
里必须时刻注意和认真考虑的问题。
英语教学里的交际原则,要求教师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教,也要求学生把英语
作为交际工具来学,还要求教师和学生课上课下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用。
教学活动要和以英语进行交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力争做到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
在英语教学里要把教和用统一起来考虑;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用什么就教什么,
教什么就用什么;怎样用就怎样教,怎样教也怎样用。教师或学生不是单纯地教
或学英语知识,而是通过操练,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尽量利用教
具,创造适当情景,进行以英语作为交际的真实的或逼真的演习。这样使学生不
仅能学得有兴趣、有成效,而且能真正学到
[1] [2] [3] [4] [5] [6]
篇22: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1.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个富有创新精种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
2.创新要以人为本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还未想到,但必会喜爱的活动,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在教学内容上要由以单纯的执行和完成《大纲》向以《大纲》为基础,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例如当电视播放《排球女将》时,安排排球教学;播放《贯篮高手》时,安排篮球教学并结合”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全国甲A足球联赛期间,安排足球教学并结合”四对四“足球比界规则等等。学生个体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
3.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求新 体育创新是他人未曾想过、做过的,常常突破传统方法,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难免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在活动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代替、否定,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学生变得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大胆求真、求新。
二、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时间序列的、不可逆转的和路径依赖的过程。创新是与教师的”干中学“和学生的”用中学“等活动紧密相关的。因此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与其说是一种大家都可获得的公共知识,还不如说是一种特有的和带有地方、学生色彩的知识,学生的技能创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尽管某项技术技能的创新发生在某一时刻,但是我们追溯上去,这个实现技能创新的学生一定已经有了较长过程的该项技能知识的积累过程和学习过程,没有这样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过程、没有任何渊源关系,学生要根据公共知识,实现某一活动的突然的技术创新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的定性和量化研究。例如,影响学生动作技能的因素包括哪些(如学生形态、身体素质、课堂教学结构、教法研究、学法指导、发展身体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哪些是主要因素?现课堂教法主要有主题式、学导式、分层递进式、发现法、尝试教学法等等,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动力定型。没有体育技能很难有体育活动的创造力,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技能越高,就会产生更多的新设想、新活动。
三、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1.教会自编游戏的方法
学生需要游戏活动,渴望掌握更多的游戏方法。根据教材师生一起学习《自编体育游戏》一文,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活动方法的构思过程:
参加人数 → 达到目的 → 活动形式 → 胜负规则 → 场地、器材、时间 → 裁判安排 ,然后训练”在篮球场,用海绵球自编最喜欢的游戏“。
经过思考、构思、选择等理性活动,学生创编了地滚海绵球、投远比赛、击中目标、手球比赛、足球比赛、投篮比多等等。
2.优化组合
一种创新活动可能派生出另一创新活动来,创新和创新之间可能有一种技术技能互补的关系。更大范围来讲,一项活动创新可能导致另一项活动创新。教师教会学生各种技能技术,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选择组合。例如花样跳绳、花样毽拍、木捧+海绵球=棒球等。
3.重新排列
学生已经较好地理解掌握动作要领,产生更高的学习欲望,是尝试创新的好机会。如《五步拳》教学,教师教会步法:弓步、马步、歇步、仆步、虚步;掌投《五步拳》动作:并步抱拳--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驾打--歇步盖打--提膝仆步穿掌--虚步挑掌--并步抱拳,然名要求分组自编一套《新五步拳》。
4.迁移提高
创新从学生的纵向活动情况来看,是一种前赴后继的过程,当前的创新源于从前的创新,同时当前的创新也可进一步激发以后的创新。如低年级戏绳(个人抛投接等)--中年级戏海绵球(2人抛投接等)--高年级戏篮球(多人抱抛投传等)。
5.学会几种思考角度
以戏球为例,从人体部位活动角度思考:上肢创想、下肢创想、上下肢合作创想;从动静态角度思考:动态创想(投踢抛传等)、静态(小范围)创想(胯下抛接球,绕”8"字等);从组织形式角度思考:个人创想、双人创想、小组创想等。 学生的创新不管怎样描述它,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一种内生、常规的活动结果,它总是带有不确定的属性。不同学生的创新过程是不同的、异质的、多样性的。
篇23:班主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1.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一个好的班主任应当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深入到学生之中,和学生密切交往,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及时了解掌握班级的各种信息,熟悉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主要优缺点及思想动态等情况,善于从学生的喜怒哀乐中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并进行认真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这是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必备前提。缺少这一步,班主任工作无疑是无的放矢,效果自然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做无用功。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交往技巧。
据研究,人类间的交往98%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与人交往的基本条件。在教学和各类活动中,尽可能创造各项机会让学生“讲”、“说”,通过大量的练习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笔者执教的班级里,有些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表现出来的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然而平时却很少言语,不愿多说话。通过了解与沟通,发现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差,越差越不愿讲,越不讲就越差,产生恶性循环。后来笔者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在教学和活动中让他们多说,多讲,不论好与差,只要开口就给予鼓励(包括同学间的鼓励),久而久之他们愿意讲了、说了,越讲越好,越说越顺,产生良性循环。
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有很多技巧和艺术。中学生涉世尚浅,在这方面显得非常薄弱。班主任应该就这些方面的经验多与他们交流,或者请相关教师专家来讲课交流。就人际交往而言,首先要注意心理艺术。与人交往要揣摩别人的接受心理,不要只顾自己,强人之难,要提倡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保持双方心理的和谐。其次,要讲究情感艺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与人交往要富有人情味,要理解他人的处境,关注他人的需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感情,关心帮助他人要真心实意,不要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而不想向他人奉献。由于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家庭溺爱,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感受与需要,这方面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合作,珍惜友谊。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面对越来越精细的社会分工,要想做到独当一面可能性越来越小,要想立足社会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与他人的良好合作是现代人的必备技能。同学之间尽管有竞争,甚至有利益冲突,但同学之间的合作仍然占主导地位,同窗情谊是无价的。班主任要强化中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淡化个人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互相关心、帮助,而且要关心集体的发展和集体的荣誉,为集体的发展贡献力量。同学之间有了矛盾要多做自我批评,要通过谈心、交心等积极的方法予以妥善解决。
4.组织引导课外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
对教育的实施远远不能仅限于课堂与文化知识的教学中,在有组织的课外、校外的各项活动中对中学生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更是引导者。班主任在各项课外活动中,应积极引导,让学生去组织发动,自我管理约束,这样同学之间必然要多交流,相互协调,从而发展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全面提高中学生素质而展开的,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各项工作的最终目标。对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只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是与其他工作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是不可单独割裂开的。因而,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先进的时代信息、忘我的奉献精神。以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为一个有效切入点,培养出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篇24:班主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集体,教给学生必要的交往技能
一个班集体在刚刚组建的时候,仅仅是一个松散的群体。从一定意义上说,创建班集体的过程,正是班级人际关系网络形成并逐步优化的过程。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集体,面对新老师、新同学,会有陌生感。通常会有两种极端表现,或是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或是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过于积极地表现自我。作为班主任,如果能在一个集体组建初期就营造出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氛围,对于班集体建设是非常有利的。我每接一个新的班级,尤其注意学生言谈举止。在文明礼貌方面,教学生学会礼貌待人,会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引导学生在平时的交往中学会面带微笑,见到师长主动问好。这些看似是小学生都懂得的道理,由于种种原因,在如今的初中生群体中却似乎已经被淡忘,往往也正是因此而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很好地融入集体。因此,在合作技能方面,对学生强调轮换、分享行为,强调对别人意见的理解和采纳能力。同时,也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主动提供帮助。一旦形成了和谐的同学关系、充满信任的师生关系,班集体建设也就踏上了正轨。
二、关注特殊学生,努力创设交往情境,激发交往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归属需要若长期得不到满足,会造成“归属焦虑”,致使个体情绪焦躁、低落,不愿与他人交往。具有“交往障碍”的学生如果能够得到同伴的认同、集体的采纳,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归属需要,改善交往状况。我碰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她是初二转到我班的,转学的原因据说是与原班级的同学无法相处,导致不愿走进学校学习。转到我班的第一天,她整整一天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任何表情。转眼间,一星期过去了,她的这种状况丝毫没有改观,我担心又会出现不愿上学的现象。经过与班长的协商,由她负责“主动出击”,努力接近该同学。活泼能干的班长尝试了她所能想到的一切方法,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新同学在课间时常会关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当新一期黑板报进入准备阶段,我就请宣传委员征求新同学的意见。出人意料的是,新同学对出黑板报很感兴趣,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最终应邀加入了出黑板报的行列。这一期的黑板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就是从这一期黑板报开始,新同学不再闷不做声,在课间也能听到她的朗朗笑声,她也主动协助宣传委员制作黑板报。作为班主任,我们很有必要为这些有“交往障碍”的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愉悦的交往情境,鼓励他们去交朋友,使他们拥有一批热情活泼的伙伴,并在这些伙伴的带动下,积极参与活动,融入集体生活。
★ 好的作文日记
★ 如何写好作文
★ 二年级好作文
★ 高考作文怎样立意
★ 五年级好作文
★ 好作文五年级
★ 初中英语好作文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作文立意能力(整理24篇)】相关文章:
好的作文范文2022-12-14
小学语文作文审题立意方法2022-08-28
小学语文审题方法2023-09-30
初中作文审题技巧及训练方式2023-03-12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2023-06-11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2022-05-07
高考作文指导:故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2023-11-15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五法(教师中心稿)2023-06-11
各地高考作文题点评:理性思维来了2022-10-04
好作文初中2022-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