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通高中班主任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精选8篇)由网友“changjiang36”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农村普通高中班主任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农村普通高中班主任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一、农村普通高中的特点
农村普通高中受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素质教育理念在农村普通高中学校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提高升学率仍旧是大部分农村普通高中教育追求的目标。从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对孩子成长的期望来看,大多数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家长没有读过大学,甚至有的家长是纯粹的文盲,他们对孩子的学业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通过上普通高中、考名牌大学,以跳出“农门”过上现代的城市生活。与城市高中学生比较,农村普通高中学生更能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殷切期望,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升学目标,在学业发展方面表现的更加紧张焦虑。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表现出更明显的心理敏感性和心理压力感,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二、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的职责所在
班主任作为教师群体的一部分,处于一种最重要、最特殊的地位。班主任的工作千头万绪,但其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理想、道德、纪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做人等,其中最根本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凡是工作有成效的优秀班主任,在工作中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能善于观察学生,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并从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使之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并为学生接受。
2。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班主任最根本的工作是班级管理工作,在进行班级管理时,班主任可以把日常管理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把握班级新情况,了解学生的新动向。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要认真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要根据教育学原理和心理学原理,设计富有创造性的管理方式,创造出顺应社会要求的新颖、有效的管理方法,不仅改善班级管理,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效益,又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班主任是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人
学生心理问题往往是家庭问题的折射。家庭生活环境、家长教育方式直接与学生心理健康有关。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还需家庭的配合。家长们望子女成才心切,经常与班主任联系,对班主任特别信任,通过及时的沟通与联系,使班主任能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其心理原因,同时帮助家长熟悉青少年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了解这段时期的教育内容及方法,提倡科学的教育方法,不但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而且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真正实现同步,形成合力,从而实施有效的家庭心理辅导。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班主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些不利之处。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是权威,学生不敢在班主任面前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心理辅导强调真诚,不隐瞒真相,因此,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能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角色冲突,如何在工作中创造性地把班级管理者角色和心理保健医生的角色融为一体,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不过,总体看来,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利大于弊。
四、农村普通高中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1)厌学心理
厌学原因十分复杂。作为班主任老师应深入学生心田,了解厌学的根源,为对症下药创造条件;进行情感投资。一旦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真诚关心、信任、期待,可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协调学生与各科教师之间的关系,向科任教师反馈意见,使科任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艺术,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另外班主任也应组织一些主题班会,用讨论、人物访谈等方法方式,明确学习在个人自身的发展、事业成功、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请那些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的学生谈体会与经验,用身边可感知到的人和事来教育学生。
(2)早恋问题
从现实情况看,中学生早恋特别是暗恋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早恋既会影响正常的学业又危害心理健康。所以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做好思想工作。
面对学生早恋,班主任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应当视中学生恋爱是正常的自然现象,是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能论此变色,不能以“坏学生”、“坏行为”视之。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要改变性教育落后的状况,最重要的一点是社会舆论应给予正确的引导。班主任和家长是最重要的社会舆论的载体。他们的观点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最为重要。其次是确立以“导”为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的总指导思想,不能搞围追堵截。
(3)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上的区别,这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心理障碍。班主任要帮助学生清醒地、正确地认识自己,要引导学生积极寻找自己的优势,寻找“闪光点”,而且要让学生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对于既成客观事实,如肢体残疾、犯过错误,要予以正视,保持坦然心态,告诉学生“人无完人”,不可能十全十美的简单道理。班主任传授一些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加强人际交往,将学生融入人群。加强体育锻炼,可以给人以成就感和优胜感;教会学生自我暗示,如在作业本的扉页上写“我一定能做好”,必胜的信念输入潜意识;教导学生有自信的面孔:大胆地站在人前,与人交往尽量正视对方的眼睛,时常挂着微笑,当众发言、唱歌、演戏等。
(4)考试过度焦虑心理
学生参加考试应当有适度的焦虑。不同程度的焦虑,对考试有不同的影响。焦虑程度适当,有利于促进复习,有利于考出好水平。焦虑程度太低,会使学生对考试满不在乎,骄傲自满,粗心大意,考不出好水平。焦虑过度则使学生坐立不安,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比较紊乱,看不清题意,解题容易出错,不能发挥正常水平。
指导学生排解过度心理焦虑是班主任首先要做工作。指导学生在考前进行放松训练,要求学生适当地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及其感兴趣的课外活动,放松肌肉,转移注意,减轻心理压力。指导学生考前进行“自我质辩”。学生针对自己存在过度焦虑的状况,进行冷静理智的分析,认识到这种心理的不必要性及危害,在此基础上产生适度焦虑心理,并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指导学生进行自信心的训练。自信是个人保持心理稳定的重要条件,是战胜失败的精神力量。运用积极暗示法、成功体验法等反复进行训练,坚信自己能够成功。
五、总结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在学业方面一般表现的紧张焦虑,心理敏感和心理压力大。面对学生诸多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应当在观念、方法和手段上作充分的准备。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多数学生心理疾患的预防上,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努力探索更多更先进的心理教育途径与方法,努力开创农村中学心理健康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56.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33-239.
[3]李春香.揭开你的面纱来[J].班主任,,(3).
篇2:[中学班主任论文]农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中学班主任论文]农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现阶段,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农村学生到学校读书漫无目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糊糊涂涂地打发时光,学习上松松垮垮,敷衍应付,毫无上进心,细究原因就是缺乏明确长远的学习动机。因此,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培养,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来进行:
一、树立理想,把握学习目标
目标如航灯,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巨大的力量,奋勇当先,永不畏缩。我们从确立学生的学习目标入手,通过主题班会课、故事活动课等途径介绍名人伟人成长事迹,使学生明白,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够做出巨大贡献,除了机遇之外,崇高的追求目标和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激发学生以他们的先进事迹鞭策自己,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追求崇高的奋斗目标。在中考前夕,学生忧心忡忡,生怕自己考不上高中,针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一次题为“把握命运、前途光明”的主题班会。班会课上,我引导学生朗读名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接着,10位同学先后上台讲了:司马迁发愤撰《史记》;闻鸡起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十个小故事。从这些名人身上同学们深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启迪,明确了“欲成才需先立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从而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二、多种激励手段并用,让学生成为发展的主人
激励是青少年奋发向上的原动力。它能使懦弱变为坚强,使自卑变为自尊,使消沉变为激昂。所以,我运用各种形式的激励技巧,激起每个学生健康的、积极的动机和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1、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比说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更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给学生以鼓舞、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鞭策,激起学生模仿和追赶的愿望。因此,在进行情感激励的同时,必须施以榜样的激励。在榜样的确立上,首先要重视学生身边的典型树立,班主任要重点对优秀生加以栽培,使之成为班级管理的骨干、学习上的排头兵。同时,加强对班干部、优秀学生进行榜样意识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使之在各项活动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今年中考,我校郑佳喻(福鼎市中考状元)、王国昌等一批同学(全市第三名)考出优异的成绩,为母校争光,很多同学为他们感到自豪,啧啧称赞,我及时抓住这个时机,邀请他们同我班的学生面对面座谈,事后又组织学生写心得体会并择优在班会课演讲,起到良好的激励效应。
2、能力激励
有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但其他方面如体育、文艺、劳动等可能很突出。教师要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鼓励他们发展个性,发挥特长,要通过各种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并迁移到学习上,这样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每学期我组织学生评选“最关心集体的人”、“最遵守纪律的人”、“最尊敬师长的人”、“最乐于助人的人”等,通过评比,一部分中、差生榜上有名,他们感到很高兴,找回自信心,激发了上进心。
3、语言激励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渴求被肯定、被赞扬、被称颂的欲望,更何况成长
[1] [2]
篇3: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 要: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中,都存在心理素质的问题。其中,心理健康状态是使个性能够全面、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身边中学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践调查,分析现状,提出确实可行的措施,呼吁农村中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健康;农村中学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前景堪忧
对中国教育来说,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区别是一种本质上的区别。现在农村送孩子上学,放在第一位的仍然是改变孩子的生存状态。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读书是为了生存,在心理上他们是身负重荷的。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为20%,从调查题目中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在学习方面,有60%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令人头疼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在人际关系方面,有64.3%的学生认为自己无法达到父母、老师所提的要求,甚至有35%的学生希望能早日闯荡社会,有25%的学生感觉受到老师的不公平对待;在情绪方面,不少学生常感到孤立无援,甚至有50%以上的学生害怕考试……以上所列举的数据虽然只是反映了学生的一些心理感受,但至少表明不少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障碍。说明当前农村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同时也说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只有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帮助这些学生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健康。
二、切实可行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那么,怎样帮助他们渡过人生旅途中的这一阶段呢?现结合我县中小学所开展的一些实际活动,淡淡怎样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要以“预防为主”,坚持主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近,通过各种形式活动的开展,做好心理品质的教育,突出品格的修养,学校除了开设好思想政治、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外,还必须抓住时机开展活动,例如演讲、辩论会、心理知识竞赛等,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我县中小学校普遍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长与学校德育课题小组共同研究制定讲话篇目,由校团委牵头,师生集体选材“备课”,有计划地安排国旗下的系列讲话。讲话从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入手,讲身边的故事,说自身的体验,培养健康心理,使追求全面发展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行动。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不定期进行专题讲座
现在我们长阳县城以及各乡镇中小学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配备专职教师,利用《心理健康》教材,上课以故事启迪、活动训练为主,辅之授予学生一些心理学基础知识,帮助他们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从而使其能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并且每个学校都配有女生辅导员,及时发现问题了解情况,不定期地对女生进行心理、生理方面的科学知识讲座。这些讲座无疑对学生启发很大,为心理健康教育由“他育”转变为“自育”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还利用一些机会,举办心理知识小报、黑板报等,进一步普及心理科学知识。
3.开展心理训练和咨询活动
有了理论的认识还不够,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还需要开展积极心理训练和咨询活动,这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帮助学生掌握自我心理调节、开发心理潜能的方法,达到启迪“心理”,提高素质的目的。如何有效地进行集体心理训练呢?利用课堂,利用活动课,利用假期!其次,开通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并进行行之有效的“诊断、治疗”。
4.架起“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之桥”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学校、家庭、社会责无旁贷,教育孩子是核心,平等对话、诚心诚意交流意见并及时反馈信息。孩子们在成长阶段难免会有一些问题出现,这并不是孩子的本质有什么不好,而是在生理、心理发展阶段中个人素质不同而表现出来的不同状态。作为孩子的每一个责任人都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而不要把问题扩大化、片面化,否则会严重伤害孩子并起反作用。
总之,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颖.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06).
[2]霍团英.现代化进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05).
[3]高艳青.监狱基层民警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06).
[4]吕瑞萍.政法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06).
篇4: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是实施良好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快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步伐,首先要在农村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越来越显得重要,面向现代和未来社会的青年学生,不仅要有聪敏的智慧,高尚的道德,而且要有完善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和创造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资料和迹象表明,农村素质教育的步伐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令人担忧。
1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现状
1.1现状调查 .
对部分农村中学进行调查的数据表明,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逆反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1.1.1学习积极性不高
有近41%的农村中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在课堂回答问题上,初中有24%、高中有40%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能认真完成作业的初中为70%,高中仅为50%。可见,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1.1.2意志不够坚强
学生的意志不够坚强,生活中贪图享乐,害怕吃苦,不思进取,遇到困难不是知难而进,相反只有退缩,轻易放弃。特别在学习上,更表现出了意志力缺乏,懒惰思想严重,识记的东西太少,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钻研难题。
1.1.3自信心不足
农村学生基础较差,家长、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较高,总希望孩子有所成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差距,家长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自信心,导致某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1.1.4早恋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早恋问题”日益普遍,初中生陷入恋爱的困惑中,高中阶段就更为突出,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了种种心理病态。
1.2现状分析
以上现象反映的虽然是部分农村中学生心理现状,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现归纳如下:
1.2.1家庭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家庭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相当多的家庭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引导,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引导;三是对教育认识不正确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弓f导。同时,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多,忽视孩子的心理状况,加上社会的离异率升高,家庭破裂越来越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1.2.2农村环境因素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普遍.,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知识知之甚少,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耐心细致的引导,甚至错误地认为父辈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儿孙照样可以继续延续下去,使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1.2.3自身因素
中学生年龄小,思想、,心理都不成熟,分析判断的能力较差,不能正视和克服自身的缺点和弱点。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难以正确对待。对许多社会问题不能完全理解,往往会陷入歧途,无法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出现许多心理问题。
篇5: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马克思曾说过:“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3.1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既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渗透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3.2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应对技巧,适当磨炼,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集体观念。
3.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3.4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3.5加强区域性学校间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方法互补,缩小差距,共同进步,增强心理素质
总之,对农村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卷的努力,在理论上、实践上进一步去探索和完善。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处事的心态平衡健康与否,将关系到他们适应挑战的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与存亡。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因此,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学生心理..2,3,4期.
[2]张东梅.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
[3]方方.心理健康研究,教育出版社,.7.
篇6: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在农村中学,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且学校教育或多或少地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存在很多问题。
2.1认识问题
在农村,父母比较关心孩子的成绩和身体状况,忽视了心理健康情况,认为只要学习好,将来考上好大学,其他都无所谓。学校的教育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重升学应考的科目和分数,很少去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致使学生一门心思全放在读书、应试上,其余都漠不关心。
2.2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限制
农村学校,心理健康知识在教师中普及率低,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教师爱莫能助,束手无策,部分教师简单的说教或硬性灌输,甚至讽刺挖苦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反感。有些教师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良的个体心理品质,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篇7:农村普通高中发展困境与政策调适论文
农村普通高中发展困境与政策调适论文
摘要 农村普通高中在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办学困境,如学校布局失调、投资主体缺位、校长行政化、师生无序流动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与政府教育政策的供给不足或错位、越位有关。推动教育政策调适,破解农村高中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是促进我国农村地区高中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支点。
关键词 农村教育;普通高中;办学困境;教育政策
目前,国务院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我国到教育发展规划,对我国农村高中学校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观照,对其所遇到的难题进行“探底”,以力促国家及时对农村高中教育政策加以调适,增加有效教育政策的供给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特地对陕西省农业大县――富平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和个案研究,发现了制约农村高中学校发展的一些典型问题。
一、学校布局失衡问题
在农村地区,高中学校的布局向县城、城镇集中是其共同趋势。据我们了解,人口规模较小的县一般只有1所高中,较大规模的县一般有高中学校5所左右,这些高中学校都位于县城的城区和人口密集的大镇。现有高中学校布局的形成基本上是校际竞争、优胜劣汰的自然结果。在竞争中幸存下来的学校几乎都是“县中”、重点中学、“巨型中学”或标准化中学,政府对高中学校的布局无规划、无定点,统筹、干预能力脆弱,其干预仅限于下达学校的导向性指标上。一些县区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城区有2-3所普通高中而在乡镇地区、边缘山区几乎没有普通高中的布点。高中学校分布分散,不等距分布,辐射半径有限,给边缘山区生源就读高中带来诸多不便,这种情况制约着高中的普及率。与之并存的是,在城区出现了大量的“超大中学”,其办学规模达数千人,如陕西富平县六所普通高中的校均学生人数在2500人左右,其中最大的一所中学人数竞达4000余人。这导致了诸多不良现象的发生,首先学校办学中的“精品”意识不强,招生上“以钱买分”,学校规模与班额失控,走上了外延式的发展道路。其次,扩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埋下了许多安全隐患。在这些学校中,许多学生不得不在校外租房就读。而在学生租房区,卫生条件差,闲杂人员多,网吧、娱乐场所随处可见,学生学习交流不便,人身与财物安全难以保证等,直接影响着高中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异地就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教育成本增加。在普通高中城镇化、城市化的潮流中,许多学生不得不支付高额的生活费、住宿费、租房费等,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增加,贫困家庭子女完成高中学业困难。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陕西富平县,一名普高学生每年的学费、书费、住宿费、伙食费等几项共需8000元左右,而该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仅为2317元左右。
显然,在高中学校布局上,政府存在着干预缺位、宏观调控能力脆弱的缺陷。为此,强化政府的教育职责是国家高中教育政策调整的方向:首先,政府应通过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如财政转移支付、招生名额配置、教育人事制度调整、鼓励性政策导向、学校发展规划制订等来保证边远地区具有一定数量的高中学校布点,为学生就学提供方便。最好的方式是鼓励重点中学在上述地区设立分校,以实现质量与数量兼顾的办学原则,满足这些地区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和上学方便的双重需要。其次,政府应该坚持密度与规模相协调的高中学校布局调整原则,引导高中学校保持合理的数量和规模。“一个真正有效管理的学校才是真正的示范性学校,而不是资源的绝对集中或者享有特权的学校。”因此,在边远县区政府应减少巨型中学数量、提倡小班教学、强化品牌意识,增设小规模、多数量的高中学校,加大高中学校布局的密度,从而为学生就近入学、降低教育成本、享受优质教育创造条件。同时,针对高中学校发展现状,教育行政部门应提倡“重点高中创品牌,一般高中树特色”的办学理念,增强所有定点高中学校的生命力,促使薄弱学校也走上自强之路。最后,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切实降低高中生的家庭经济负担,积极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政府应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设施条件核定其办学规模,配置相应的招生限额,从而杜绝学生校外租房现象的发生,解决“巨型中学”后勤设施不配套和安全隐患问题,减少学生的额外教育支出。
二、投资主体缺位问题
从现行高中的经费运行状况来看,县教育局只承担教师的工资,而学校的基本建设费、教师的福利津贴、临时工工资、日常性开支均等由学校自筹,农利‘高中学校的唯一收入来源是收取学生的学杂费,很少收到来自外界的捐赠、捐助,这就导致高中段教育的财政性投入严重不足。就全国来看,高中教育阶段的财政性收入仅占国家财政性教育总经费的5.2%,而初中、小学的比例已达到18.6%和32.93%。显然,作为普通高中教育投资主体的政府缺位,由此给农村高中学校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一,学校的投资主体与办学主体合二为一,由事业单位沦落为一个准经济实体,学校资金匮乏,发展举步维艰。农村高中学校到底应该是“校长举办”还是“国家举办”?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与民办普通高中学校之间的区别在哪里?高中学校国有资增值的部分应该归谁所有?这些问题时刻在困扰着农村高中学校的发展。县教育局常常以普通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收的有学费”等为由不给学校投资,学校苦于经营困境不得不求助于招生和集资两大途径来为学校发展寻求资金支持。教育局进而成了农村高中教育形式上的投资主体,学校则成了高中教育的实质性投资主体。难怪我们在基层中发现,许多高中校长都持有一种隐性共识:国家对普通高中的办学思路似乎是任其自生自灭、优胜劣汰。只要一所高中学校能够招到学生,能够维持正常运转,能够实现“标准化”,它就能生存;否则,学校就得自行关闭。在此,市场化的运行规则被悄悄地带人了普通高中学校,学校所打的“公”字招牌仅限于教育局给教师发工资而已。其二,校长成了“建校校长”“财务校长”而非“教学校长”,成了“经济学家”而非“教育家”,所谓“校长负责制”就是由校长负责筹措学校的办学经费,负责学校的营生。政府投资主体缺位的直接后果是校长成了学校的融资专家、理财高手。为了增加学校的收入,高中校长千方百计地扩大招生规模,四处网罗生源,但仍旧力不从心。其实,走这种外延化的学校生存之路已经是“日薄西山”了。这是因为:一方面,学校增加收入的`主渠道是扩招,而国家对高中学校的收费标准是有规定的,加之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见效,人口总体规模逐年锐减(据预测,我国农村初中毕业生在前将减少1000多万),每年关闭的初中学校数量急剧上升,随之高中学校的生源迅速进入萎缩期,学校的收入呈逐年下降趋势实属必然;另一方面,学校的开支项目、数额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势头,如:在生源竞争中要支付额外的招生费、“介绍费”,要降低或者不收优秀生源的学杂费,要缴纳以前没有的网络使用费、卫生费,要支付学校的集资利息等。因之,学校经费赤字状况日益恶化,校长对此无能为力。其三,学校债台高筑,不堪重负。在农村,许多高中为了创办“省级标准化高中”、求得生存发展空间而纷纷采取了举债兴学的举措。这样,要投资基本建设,兴建标准化的教学楼、实验楼,要购置大型的实验器材、现代化教学设备等,学校不得不求助于教师集资和施工单位垫资的渠道来解决资金问题。其结果是大批农村高中债台高筑,负债超重。以我们在陕西富平县调研的两所学校为例,一所高中欠款已达3000万左右,另一所学校已欠下外债200万左右。据了解,该县的6所高中共欠债已达约1.5亿元。实际上,高中学校的学杂费收入仅够其日常性开支,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显然,大多数农村高中学校的债务必然长期处于无着落的境地。可以预计,在将来随着学校生源的递减,学校偿还债务的能力只会变得更加脆弱,高中学校的债务化解问题将成为一个国家不得不插手解决的问题。
从法理上看,普通高中学校是事业单位,它不具有贷款权利和融资能力,而且学校的所有资产及其增值部分均属于国有,政府作为学校的债务主体角色毋庸置疑。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国家必须重申和强化政府的教育职能与投资责任,积极利用中央和省两级财政转移支付渠道来化解农村高中的债务危机。同时,政府还应及时理清农村高中的办学与投资体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的筹资渠道,以确保农村高中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和大型器材购置资金,为学校发展从根本上走出困境。我们认为,政府可以从收支两条线来规范学校的经济行为,促使学校经费的运转趋于良性化:从“收”的方面来看,政府应制定科学的经费注入计划,将教育经费配置到农村高中教育的急需部位和薄弱环节上去。教育行政部门应从三个方面来人手:一是尽快制订以县为单位的高中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依据规划确定教育投资的主要对象和重点部位,尽可能提高有限资金的利用率;二是合理核算高中学校的经费需求状况,加强经费统筹统管,在学校日常经费运转中实行余额资金统筹使用、国家补足缺口、收取适当学费,促使学校办学的经济效益与教师的福利待遇脱钩;三是严格控制高中学校的集资行为和集资额度,弱化高中学校的经济实体色彩,坚持把教育当“事业”来办的原则。从“支”的方面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应规范学校的经济行为,应加快建立和健全对高中学校基本经费支出的审核和监管制度,规范教师津补贴、课时费的发放程序和额度。
三、师生无序流动问题
在农村地区,师生无序流动日益成为影响普通高中教育顺畅发展的瓶颈问题,成为现代学校制度建立的一大障碍。该问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优秀生源抢夺问题,一个是教师管理失控问题。
首先是招生中存在的“优秀生源大战”问题。为了打造学校的品牌,为了学校的生存发展大计,许多农村高中在招生上狠下功夫,不惜代价,甚至使出了浑身解数。从招生部门方面来看,每年在中考结束之后,学校一般都会对所有考生成绩进行分类分档、排定名次。为了保证本地区重点高中、“县中”的教学质量,招生部门把一批优质生源录取到这些高中学校,其他学校会根据本校档次录取到相应的生源。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分数不够可以通过缴纳一定数额的择校费来解决,学生家长和学校常常对教育局的指令性招生计划置若罔闻,学校由此获得了实质上的“招生自主权”,家长具有了实实在在的“自主择校权”,经济杠杆的力量在此被适用、生效,优秀生源抢夺战被诱发。为了争取到优质生源,几乎所有普通高中学校都陷入了这场“生源大战”之中。发达地区的、省城的、市区的高中都会到农村地区去物色、选拔优质生源,甚至抛出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如免学杂费、发放奖学金等,这就使农村一般中学在招生中陷入了被动状态之中。据富平县一名高中校长反映:他们学校整个暑假都在做生源巩固和新生录取工作,根本无暇顾及教师的暑期学习。
其次是教师的无序流动问题。如果说农村高中生源流向失控是政府管理缺位的弊端,那么教师无序流动问题则更多体现着政府管理越位的弊端。在当前,随着学校人事编制的吃紧,新教师的入口被严格控制,原有的通过分配新大学生来实现教师队伍新陈代谢的机制被弱化,教师流动频率下降,教师队伍老化现象日趋严重。尤其是在农村,不仅优秀大学毕业生进不来,而且每年都会被发达地区学校、民办学校挖走一批优秀教师,这就使农村高中的优秀教师显得尤为稀缺。在此形势下,每流失一位优秀教师都会令校长痛心疾首。然而,在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学校教师的进出基本上是教育行政部门说了算,校长干预人事流动的能力较弱,这就导致优秀教师“外流”“上流”现象严重,致使部分高中学校变成了重点高中和民办高中的教师培训基地,校长对此只能望洋兴叹。据陕西富平县某高中校长介绍,该校教师仅百余名,而今年一年就流失了6名优秀教师,造成学校的部分科目教学难以正常开展。
师生有序流动是确保教育系统良性运转的前提条件。为此,农村高中教育制度的完善和教育政策的供给迫在眉睫。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适度介入普通高中的招生环节,尽力规范学校的招生行为。要解决好农村高中学校的生源大战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强化其招生监管权,及时切断学生数量与学校收益间的利益链,并逐步建立规范的高中招生制度和招生程序。在招生环节上,国家应该坚持“以县为单位,分层招生、划片管理”的招生原则,确保定点高中学校的基本生源数量,为所有学校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同时加强薄弱高中的建设,促使同一地区内所有高中学校间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基本均衡,以此来从根源上解决生源抢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育行政部门还应鼓励学校问在办学水平上保持适度的档次和差距,鼓励学校之间在平等竞争中打造品牌学校、特色学校,激发办学者的创造力和办学热情,力促多元化学校发展战略的形成,让每个高中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与此同时,学校应引导学生梳理科学的择校观,防止生源盲目流动、靠“钱”流动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其次,在人事管理上,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两个方面人手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一方面,加强人口管理,规范选聘程序。国家应摆正教育行政部门的服务角色,适当放大学校的选聘自主权,确立学校在用人环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对新教师的资格审查责任,致力于形成一种学校聘任与教育局资格把关相结合的新教师选任制度,为高素质大学生进入教师队伍敞开大门。另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该继续健全和完善对受聘教师的考核和管理,尽快形成完备、科学的教师聘任程序,加强对教师聘任的全程管理,提高整个管理过程的开放性、透明性和公正性,及时将那些不适合从事教育工作的冗余人员分流出去,将那些优秀教师选拔到相应的岗位上来,构建教师队伍自身的新陈代谢机制。另一方面,促进内部交流,发挥教师群体自身的教育功能。国家应继续实施教师的校际定期交流制度,采取各种优惠措施鼓励教师的逆向流动,促使不同教学风格、水平的教师在地区内有序流动、相互帮带,充分发掘教师群体的自育功能,让教师队伍变成一所教师发展学校。
四、校长行政化问题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脊梁,能否真正落实和完善校长负责制是决定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地方行政领导干预农村高中校长人选的现象并不罕见,校长行政化势头出现,直接影响着校长职业化的进程,削弱了校长的专业决定权和自主管理权。“校长行政化”的含义有二:一是校长任选过程的行政化,一是校长管理过程的行政化。前者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有的地方甚至还赋予校长一定的行政职级,这就强化了校长的“行政管理者”角色,降低了对校长教育素养和教育业绩的专业要求,导致了一批素质结构上有缺陷的校长产生。其二是少数地方政府直接把一部分乡镇党政领导安排到高中学校担任校长职务,导致了学校管理方式上的简单化。这些校长在学校管理上不讲人道、不尊重知识分子的人格、不追求管理艺术,破坏了学校的人性化管理风气。调研中我们发现,某些从行政系统调任的校长竟然将“以骂代管”作为“宝贵”的管理经验来宣扬,这直接危机到知识分子的自尊。其三,校长一旦受聘就被“终身化”,无论调到哪所学校都是校长,不考虑基层教师的意见和感受,基层民主名存实亡,校长沦为一种行政头衔。政府对校长的管理与对一般行政干部的管理无甚差别,校长作为专业人员的独特身份被忽视。校长被其他管理事务缠身,无暇研究教学、管理教学,成了一个事实上的行政人员。无疑,校长的首要任职条件是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与教育理念而非其他,校长的首要角色是一名出色的教学管理者而非学校资产的经营者、拉关系的好手和安全管理员。
校长行政化问题的出现主要根源于校长的办学自主权不足、校长任免制度不够健全等因素。必须完善和健全校长负责制,践行温总理提出的“教育家办学”理念,只有这样,校长才能安心在学校工作、专心于学校发展大计。国家应该坚决推进校长职业化进程,严格规定校长的任职条件和任用程序,把教育理念与管理素养作为校长选任的首要条件。在校长选任上,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推行公开招聘、校内为主、竞聘上岗的校长选任模式,探索校长由教师提名直选与教育行政部门资格审查相结合的制度,弱化行政力量对校长人选的硬性干预。在校长管理上,政府应建立权责一致、考核透明、绩效与选聘密切挂钩的校长管理模式,完善对校长的任期制管理,尽可能地根除“校长调动”“终身校长”现象的发生。在日常管理中,教育行政部门既要理顺体制,尊重校长的职权,尊重并支持校长在教师选聘、学校管理中的自主权,又要应配套完善校长事务的问责制度、公示制度与落聘教师的申诉、仲裁制度,建立校长权力的约束机制,逐步在高中学校中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最后,在后勤保障上,国家应为普通高中建立稳定、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应落实农村学校的校园安全责任险,建立合理的安全责任分担机制,从而为校长创造一种宽松的丁作环境,确保他们从繁杂的非学校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一心一意地抓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篇8: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之研究论述论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之研究论述论文
中学为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段,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使其有效的处理生活、学习以及交际活动中的多样化问题。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个体应用的认知方法与行为方式是检测中学生适应能力高低的有效指标。本文以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为论点,辨识出有效型应对方式,最大限度的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应对方式的研究
(一)理论模型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应对理论研究为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Lazarus与Folkman共同提出的场合模式(contextual model),其是现阶段众多研究者善于应用的一个概念模式[1]。该模式最大的特征体,把应对看作个体用来解决多样化问题的系列性、带有变动特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Lazarus与Folkman提出了以下两个论点:一是应对行为的产出过程体现出繁杂性特征,应对方法的有效性大多数与个体能否对情势改变的正确评估环节上,问题指向影响应对方式的产出效率,否则个体将会在主观情绪的影响下应付各种难题与困局;二是多样化应对方式在不同的场景中应用价值上体现的差异性,一个应对方式在某一场景中体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但是在其他条件下可能是一无是处的,若个体对其盲目应用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影响因素
1。性别与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否在性别上存在差异性,关于这一问题黄希庭等人经过大量的研究与分析工作发现,面对来自生活与学习上的压力,中学生应用宣泄、幻想与忍受三种应对方式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与男生相比较,女生在应用宣泄与忍受这两种应对方式次数更多;与女生相比较,男生喜欢以幻想的模式去应对与排解来自生活与学习上的压力。其他类似研究结论也与上述结果体现出相似性特征。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证实个体在初中时期,女生更善于应用和情绪相关的或消极的应对方式,参与上述研究工作的`人员还发现,从对保护心理健康的功能层面上解析,男女生在主动式、积极型应对压力上体现的差异并不明显,换句话说男女选用的应对方式的功能上没有明显的差别。
造成男女生应对方式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是多样化,普遍认为的是人格差异,多数人主观的认为,从始至今女性成功范例较少,这也是其应对困局主动性差、积极性低的外在原因,此时其自信心不足,也没有控制欲望;从某种角度上分析,应对方式的确定与情景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女性生活情景被允许主动应对情况较少;社会期望多数指向男性,这也是男性产生主动式应对模式的驱动力。
2。年级与应对方式
个体的惯性思维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应用的应对方式将会愈发完善化、实用价值更大[2]。肖计划等人的研究证实,个体伴随年龄的增长,成熟型、有效型应对方式的使用量处于不断增加的态势中。而就我国的教育实际情况而言,高中阶段面临的压力比初中阶段面临的压力大得多,学业负担更重,竞争更激烈。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对暂时缓解压力比较有效,使用就比较多。所以,高中生更迫切地需要关怀。
二、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应对方式的选择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3]。问题处理是一种主动型积极的应对方式,其在维护与强化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应用价值。而寻求帮助和逃避应对方式均为中间型应对方式,其有助于缓解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在特殊情况下逃避也是一种上策;宣泄、忍受以及幻想为被动式应对方式,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经过进一步验证,发现在问题处理维度上,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与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得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求助维度、逃避维度上,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两项得分显著大于轻度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宣泄、幻想以及忍受维度上,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学生的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体体现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得分最高,心理健康的学生最低,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处于中间层次。
三、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思考
(一)对研究的思考
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刚刚起步,还有诸多缺陷尚未弥补,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分类标准缺乏统一性,各类分类方法出发点存在差异性,最终使混乱局面频出;二是应对方式测量工具一致性缺乏,截至今日我国尚未出现与SCL—90量表类似的、信度与效度均优良、被公认的测量工具。
通过本次研究,证实中学生在面对困难之时通常采用的应随方式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寻,问题处理占首位,其次为忍受、逃避、宣泄、幻想与寻求帮助[3]。上述结论与黄希庭研究成果相一致,代表着中学生伴随年龄的增长与生活阅历的丰满,认知水平愈发完善,善于应用理智的方法解析与处理问题。
(二)对进行应对方式辅导的思考
抑郁情绪与焦躁情绪在青少年群体中是极为普遍的,尤其是在中国应试体制长期作用下,初中生群体的升学压力以及来自社会环境的竞争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那么,在这样的情景中,中学生能管控与调整的只有自我的应对方式。
四、结束语
在中学时期,学生的各项能力塑造的潜力是极大的,这也是其应对方式发展与强化的重要时段,问题处理这一应对方式的高频率应用,证明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抗压能力这一结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应对方式,应对多样化情景,最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易娟,宋丽娟,冯淑丹。汶川县中学生震后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4,02:225—227。
[2]吴瑞,李建桥,刘琴,王宏。留守中学生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卫生研究,2014,04:586—590。
[3]张军勐,晏丽娟,苏雪飞。高职院校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03:461—465。
★ 普通师范文科二本
【农村普通高中班主任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精选8篇)】相关文章:
师范文科二本2023-09-04
探究优质德育工作的思考论文2024-03-11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2023-05-21
让语文教学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23-03-08
浅谈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2023-08-29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2022-11-06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摘要2022-06-06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措施论文2024-01-31
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2023-01-22
美育想象力创新教育教育论文202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