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的孙中山阅读答案

时间:2022-04-30 01:14:15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阿芒”为你分享10篇“爱读书的孙中山阅读答案”,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爱读书的孙中山阅读答案

篇1:爱读书的孙中山阅读答案

1.选择正确的字。

( )钱

A.奏

B.凑

2.选择正确的字。

字( )

A.贴

B.帖

3.选择正确的字。

补( )

A.帖

B.贴

4.选择正确的字。

( )固

A.坚

B.艰

5.选择正确的字。

( )难

A.坚

B.艰

6.选择正确的读音。

几( )乎

A.jǐ

B.jī

7.本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A.孙中山一生喜欢读书。

B.孙中山不好意思地说:“请原谅,我正在看书,没听见你们敲门。快请进!”

C.孙中山笑著说:“我觉得买书比买吃的还重要。”

8.下列哪句是有关读书的名言?

A.梅花香自苦寒来。

B.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

C.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篇2:布衣总统孙中山阅读答案

“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

到1885年我十八岁时为止,我一直过着像我那个社会阶层一般中国青年所过的那种生活。不同的只是,由于我父亲皈依---并任职于伦敦布道会,我有较多的机会和广州的英美传教士接触。有一位英国女士对我发生兴趣,我终于学会了讲英语。英美布道会的嘉约翰博士为我找到一份工作,且让我学得了不少医学知识。我很喜欢这门学科,相信我将会有一个为我同胞行医的有益的职业。当我一听到香港要开办一所医学院的消息,就立刻去见教务长康德黎博士,并且注册入学。

我在那里度过一生中欢乐的五年。1892年,我得到了一张准许以内外科医生行医的文凭。我多方设法寻找一个可以开业的地点,最后,决定到珠江口葡萄牙殖民地澳门去碰碰运气。直到这个时候,还不能说我对政治有过什么特殊的兴趣。但是,正当我在澳门为开业而奋斗,而我的奋斗又由于葡萄牙医生的歧视而四处碰壁的时候,一天晚上,有一个岁数和我差不多的年轻商人来访,问我是否听到北京传来的消息,说日本人就要打进来了。我说我只听英国人谈过,并不很清楚。我又说:”我们都被蒙在鼓里,太遗憾了。皇帝应该对人民有点信任才行。”

”天命无常。”我的朋友说。

”对,”我表示同意,并且引述一句帝舜的话,”天听自我?民听?。”

那一晚我加入了少年中国党。全世界现在都已知道困扰中国如此之久的弊端所在。但是,使我们受苦的主要祸根是愚昧。不让我们知道发生的任何情况,更不必说参加政府了。对我来说,由于经常和欧洲人交往,尝过他们那种自由的滋味,对这种状况就更加难以忍受。这时,我在澳门为谋求行医生涯而作出种.种努力之后,不得不取下招牌,将开业地点迁到了广州。接着是1894年中国败在日本手下,蒙受了奇耻大辱。我在广州建立一个哥老会的分支组织,并投身于会务工作。很快就有一批申请入会的徒众集合在我的周围。一天,有一名官员来找我,对我说:

”孙,你是个受注意的人物啦。”

”怎么?”我问。

”你的名声传到北京去了。还是小心点好。”

后来只因发生一个情况,才使我转危为安。传来的消息说,光绪皇帝已从梦中醒悟,不顾慈禧太后态度如何,有心赞助我们的革新。我立即草拟了一份请愿书,征集到数以百计的签名后,把它呈送到北京。

有一段时间,请愿书的命运和我们自身全都祸福未卜。随后发生了一件事,使朝廷把注意力集中到我们身上来。那就是,为进行对日战争而募集的广州兵勇被遣散了,他们并没有重操旧业,却跑来和我们在一起。此外,在广州的一帮巡勇中还出现了骚动不安,他们由于领不到薪饷而开始在市区劫掠财物。居民为此举行了一个群众大会,公推五百多人作为代表,前往巡抚衙门提出申诉。

(选自孙中山《我的回忆》)

1.画线部分说的”有益”指的是什么?你如何评价作者说的这一”有益的职业”?

解析:解释词语的含义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句子中有”为我同胞行医”的提示性语句,而”有益”就可以这样来理解。至于对作者这一观点的评价,则可以联系作者学医的初衷或者是他所怀有的崇高理想来分析。

答案:作者说这一职业”有益”指的是学医可以医治同胞的身体,对于国人”有益”。这一”有益”的职业是当时作者基于对祖国人民的热爱,是作者在探索救国救民的一条道路,他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

2.结合上文,说说作者引用舜的”天听自我民听”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解析:分析其内容时要明白这个句子是紧承前文来的,而前文中”太遗憾了。皇帝应该对人民有点信任才行”则是理解的关键。

答案:作者引用古代贤主舜的这句话既有拿舜与当时皇帝的对比之意,又包含了作者对当今皇帝和时政的极为不满。

3.简要概括作者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一变化。

解析:概括变化时要采取”由……到……”的原则。分析原因时则既要注意分析内部原因,又要分析外部因素对人物的影响。

答案:这一时期作者经历了由学医到从政的思想和人生历程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有:①作者怀有救国救民的崇高责任感,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事业;②由于社会动荡,作者行医四处碰壁,并不顺利;?③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清政府的无比失望。

4.从孙中山先生的这一段经历中,你得到了何种启示?

解析:重点从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为人民服务的胸怀入手。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上,这一精神遗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

5.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即可)

①在一个夜晚,我只穿一件衬衣,在屋子里阅读文件。那两人推门进来,让带来的十几名士兵留在外边。

②两小时以后,那两人走了。我听得他们在街上说:”这不是我们所要抓的人。他是一个好人,致力于行医。”

③当我见到他们时,就镇定地拿起一本经书,高声朗读起来。

④但是我最不寻常的经历,也许要算在广州有两名年青官吏亲自来捕捉我的那一次。

⑤他们静听片刻,其中一人便开口问我一个问题,我回答后,他们又问了些别的。

⑥接着是一场长时间的争论,我将我的观点以及成千上万想法与我相同的人们的观点,不厌其烦地加以阐明。

解析:这些句子逻辑顺序明显,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排列即可。

答案:④①③⑤⑥②

篇3:关于孙中山阅读心得

读书对孙中山而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孙中山先生在东京从事革命活动时,得到了日本友人犬养毅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平日时相往来,无话不谈。一天两人又见面了,犬养毅问道:“我每次看望孙先生,谈不了几句,先生就要讲革命。先生于革命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嗜好呢?”

中山先生不假思索回答:“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博览群书通天晓

博览群书,确是中山先生的一大嗜好。他早年随兄长孙眉去檀香山上学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华盛顿、林肯等几位美国著名总统的传记。回国后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专心致志攻读正课外,利用点滴时间,广泛涉猎中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书籍,同学们赞赏他的见多识广,给他取了个“通天晓”的雅号。手不释卷啃面包

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后,遭满清政府通缉,长期流亡外洋,虽颠沛流离、环境险恶,然好学如旧。在英国栖身时,他成了英国图书馆的常客,图书馆开门迎来的第一位读者是他,最后一位离去的读者又往往是他。他去图书馆时,除了信奉“不动笔墨不看”书外,还随身带有面包,到了该吃饭的时间,就啃面包充饥,又不耽误看书。

据中山先生的秘书黄昌谷回忆:“孙先生一生的生活,总是手不释卷,从前在旅途中,别的东西很少,但总得带上关于革命方面的最新的出版物,一有空就仔细阅读研究。孙先生自己也说过这样的话:‘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先生爱读书至此等程度,实是古今中外少有!”伙食费成购书钱

辛亥革命前二年,孙中山先生再次去欧洲,在华侨中宣传革命主张,辗转到达英国的伦敦时,身边的钱快用光了,于是尽量节约开支,一日三餐吃的都是价贱的大众面包。几个留学生知道后,凑了四十英镑送去,让他改善伙食吃得好些,中山先生推辞不了,只得收下了。

一个星期后,那几个学生去看望中山先生,见他吃的仍是大众面包。原来他把这些英镑都买了书,书的内容都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学说,如卢梭的《民约论》、富兰克林的自传等等。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转而攻击革命党人。孙中山先生在上海领导讨袁护法斗争,因手头拮据,规定每天的生活费限于二元。

一次,在卫士马湘的一再劝说下,他带了些钱出门,准备购买几样生活必需品。途中经过一家书店时,中山先生径自弯了进去,选购了一捆线装书,连回家的车费都没有了。还向马湘解释说:“书是精神食粮,比生活用品更需要,所以先买了。”

篇4:关于孙中山阅读心得

为传统文化扶元

孙中山对中国文化价值持有肯定的态度。他少年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能背诵三字经、千字文,进而得益于四书五经的薰陶。一名收藏过孙中山书籍的人说,他有一册孙中山读过的《大学》,书里有很多批注,在“明德亲民”“格物致知”等处,批注尤多。这便是具体的说明。

相对而言,孙中山对中国文化,对修齐治平的哲学具有宏观把握,却缺乏通晓细微的功底。比如,他在《民族主义》“第六讲”这样解释“修身”:“像吐痰、放屁、留长指甲、不洗牙齿,都是修身上寻常的功夫,中国人都不检点。所以我们虽然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识,外国人一遇见了便以为很野蛮,便不情愿过细来考察我们的智识。”缺乏对陶冶身心,涵养德性的全面理解。

再者,孙中山也不会写律诗,他人生唯一一首“挽刘道一诗”(收入《孙中山全集》第一卷),诗稿是由江西萍乡人汤增璧(同盟会会员)代撰,其原文如下: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遗业艰难堪,谁与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风嘶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何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然而,这不影响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古今中外的书籍是为现实服务的,是为今人所用的。有如《孙文学说·行易知难》所指出:“抑自人类有史以来,能纪四五千年之事翔实无间断者,亦惟中国文字所独有;则在学者正当宝贵此资料,思所以利用之。如能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则载籍皆似为我调査,而使古人为我书记,多多益善矣。”其读书理念,实为后辈参照的准则。

孙中山对中西文化有辩证的审视。他赞美西方的物质文明,更推崇中国修齐治平的古代哲学的功用。当新文化运动一些极端人士提出“全盘西化”论调的时候,孙中山毅然起而发声:“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且强调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有利于民族和国家的稳定发展,坚信:“有了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没有书香,就没有师承;借鉴不能忘本,回归不可返祖。他对忠孝所作出的现代阐释,是对新文化运动审视的结语,不乏唯物辩证的思想之光。晚年,他一再强调:“欧洲的文化是霸道的文化,但是我们东洋向来轻视霸道的文化。还有一种文化,好过霸道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本质,是仁义道德。用这种仁义道德的文化,是感化人,不是压迫人,是要人怀德,不是要人畏威。这种要人怀德的文化,我们中国的古话就说是行王道。所以亚洲的文化就是王道的文化。他奉劝日本人不要做霸道文化的“鹰犬”,要做王道文化的“干城”。阐明“中国从前讲修身,推到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这是很精密的智识,是一贯的道理。像这样很精密的智识和一贯的道理,都是中国所固有的。我们现在要能够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把中国固有智识、一贯的道理先恢复起来,然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复。”

对华夏文化的推崇与敬仰,孙中山可谓自始至终。他的《家事遗嘱》,文字朴实而意味深长:“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善也,伟哉!时人谁曾想到,孙中山把“书籍”置于家产的第一位?这在悠悠的中国历史上,可曾找到第二人?

篇5:关于孙中山阅读心得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说。

一天,先生又教了一段课文。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能背了。可是,文章里的意思,他还有些不明白。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课文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念书的同学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也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篇6:关于孙中山阅读心得

孙中山富有超乎常人的求知欲,嗜书如命是出了名的。他对友人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日不读书,即不能生活。”此话不虚,他一生读书的时间比革命的经历还要长。

孙中山9岁入乡塾,12岁在檀香山就读西式学校,旋在香港、广州辗转求学,189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断续计时十五年。如果把他读书时间划为两个时段,那么大学毕业前的十五年具有基础式、灌输式的特点;此后人生的三十三年则彰显自觉式、研究式的成色。再者,如果说他入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悬壶医人,那么入世后读书的使命便是探索医国。尤为可贵的是,他善于思考,长于比较,不为书惑,不作书奴。

为“革命学”读书

西学的背景,助长了孙中山读书的眼界,优化了中西兼容的天赋,从而升华了“不受人惑”,“重视合不合用”的读书方法。

对孙中山来说,书有两种,一是文本的书,从中吮吸理论学养;一是社会的书,实地考察促使理论升华。1810月底,孙中山于伦敦蒙难获释后,客居英国七个多月,展开胸怀,集中精力读书和参访。据184月18日司赖特侦探社密探记述:“他的行动很有规律,几乎每天到大英博物馆图书馆,谭文街46号,霍尔庞邮局……在大英博物院,他不变的总是进阅览室,并停留几小时,偶尔为要吃些点心,就到布莱街金谷面包公司,有时仍回大英博物院图书馆,在那里停留至下午7时或8时。孙中山从获释到第二年6月离开伦敦之际,他一直频繁去大英博物馆图书馆,成为那里的常客。”图书馆开门迎来的第一个读者是他,最后一个离去的也往往是他。他的老师康德黎对他这段读书生活也有记实性的描写:“和我们一起住在伦敦的时候,孙逸仙从不在玩乐上浪费时间,他总是不停地工作,阅读关于政治、外交、法律、陆海军等方面的书籍,矿山及开采、农业、畜牧、工程、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书籍,也为他所注意。他坚持不懈仔细研究,所涉领域很少有人达到。”

孙中山的革命学说是读书和社会调研的结晶。打从1894年组建兴中会以后,孙中山则以反清革命为志业,不停读书,不断考察欧美各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寻求救国的真理,日积月累。19初,他在欧洲考察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审视物质文明,思考贫富不均,感悟到政治革命须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以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三民主义的思想胚胎由是而成。正是由于对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兼容并蓄,形成了他独特的“三民主义”理论。用他自己的话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曾当过孙中山秘书的邵元冲,与孙中山有过答问:“先生平日治学非常之博,于政治、经济、社会、工业、法律各种书籍,皆笃嗜无倦,可究竟以哪方面为专攻呢?”孙中山答道:“我无所谓专攻。”邵元冲不解:“那么,先生所治究竟是何种学问呢?”孙中山说:“我所治者乃革命之学问。一切学术凡有助于提高我革命知识和能力的,我都用来作为研究的原料,以组成我的革命学。”

孙中山读书过人之优长,是善于思辨,学以致用,不拘泥、不僵化,既不迷信盲从,也不轻视前人的思想成说。“五权宪法”和民权思想等,都与他广采博收且深入思考相关。“五权宪法”理论,既批判兼纳了洛克、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又融汇了中国古来文化关于监察与考试等优秀成果。他富于比喻,多次提示“民族”、“民权”、“民生”三个主义,“和美国大总统林肯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三层意思,完全是相通的”。这就是孙中山读书所获致的世界眼光和博大胸怀,无论对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他绝不意气用事、轻率排斥,也绝不迷信妄从,从而建树创获。

同盟会员陈劭先有回忆说:“中山先生除革命工作以外,惟一的嗜好便是读书。我记得在头山满宅谒见他时,他住的只是几间很小的日本式房子,书房里图书很多,特别是英文的报刊。他回国以后,无论是在兵马倥偬之中,艰困危难之际,也经常手不释卷。由于他好学深思,广泛地接触到世界的先进思想,所以在他的同代人中间,始终比别人更明了世界大势,见解更高更远。”

篇7:关于孙中山阅读心得

为“读书生活”节食

对孙中山而言,读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头等的生活。

一次他流亡英国,费用相当拮据,需受人资助方能生活,但他总是想法悭出一些钱来买书,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时称《民约论》)、富兰克林的自传、《拜伦诗选》,还有不少关于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书籍。他说:“生活苦点没关系,两个小面包可以当一顿饭,一两顿不吃也没关系,可不看书就受不了了。”

19,孙中山赴欧洲向华侨宣传革命,筹募革命经费,辗转抵达伦敦时,川资快用光了,吃的是贱价的大众面包。几位留学生得知,凑了40英镑送去,请他吃好些。他将钱收下,但一个钱也没有用于加强营养,全都买了书。不日,这几位学生又来探访,听说他把钱都买了书,担心他缺了营养影响身体。他微笑着说:“生活苦一点无妨,我已习惯了。一顿饭不吃不要紧,一天不读书就受不了,便会追不上时代。”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难日本,生活十分窘迫,好友曹亚伯等筹了40镑给他付旅馆的租金和伙食费,岂料他将全部款项都拿来买书了。孙中山在上海领导讨袁斗争期间,因手头拮据,规定每天的生活费只有2元。一天,奈何卫士马湘的再三催促,他上街打算买些生活必需品。路上经过一家书店,他径自拐了进去,买了一大捆书,连回家的车费都没有了,回来向马湘解释说:“书是精神食粮,比生活用品更重要,所以先买了。”

孙中山的秘书黄昌谷回忆说:“孙先生一生的生活,总是手不释卷。旅途中别的东西很少,但书是必带的,一有空就认真阅读研究。他自己也说过这样的话:‘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先生爱读书至此等程度,实是古今中外少有!”1922年的一天,孙中山见报上一则美籍律师佑尼干在沪逝世,由美籍领署代为拍卖其藏书的消息,便将书全部收购下来。这批书送到他寓所后,不到3个月,孙中山即去广州,很多书上都已落下批注。《瑞士政府》就是其中一本。

孙中山特别喜欢研究各种海陆地图,因写作需要,常请人代为购买。他对世界地理尤其中国地理极为熟悉。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仅19到1924年的藏书),计有1923种共5230册图书。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理论、文学、教育、宗教、科技等12大类。中文之外,还有英、法、日、德、俄、希腊、朝鲜、拉丁等17种文字,很多书出版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从《建国方略》提出在全国修建20万里铁路及疏导黄河、治理淮河水利工程和如何建设各大港口等一整套实业计划,就得益于地理方面的学问,可审视其因果明证。

买书是为了阅读。孙中山无论在流亡海外,抑或是革命征途之中,总是与心爱的书籍相伴随,始终以读书和革命并行。在他认知中,“革命须有高深的学问”,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个人嗜好,更是为革命而学习。要有高深的学问必须读书,“一旦融会贯通,自然可以发扬革命精神,……不然便追不上时代,一个人追不上时代,便会变成落伍者”。

黄季陆对孙中山藏书的来源做过忆述:“我考察研究中山先生何以嗜读新书,而又能很快的得到许多新书供他浏览的原因,一直到他逝世以后才完全明白。第一、因为他是举世皆知的中国革命领袖,有若干新书出版,可能是由著者尽先寄赠请他批评;第二、据我所知,在中山先生个人方面的支出,每月固定有一笔开支,那便是他的购买外国书报的费用。在广州大本营时代,此项开支每月约毫洋三百元,值美金为在一百五十元左右。他生活非常俭朴,这笔支出可能是他个人方面最大一笔了;第三、他是几个外国书店的经常顾客,可能有若干新书出版便由书店首先寄给他,也许他与书店事先有一约定也未可知。凡此种.种,都是他在研究新知上所具有的特别便利,而为他人所不易有的。当他在世时,他在国内常住的上海、广州一些地方尚无完善的图书馆,无从供他的利用。如果他没有上述一些特别的便利,有关外文书报的利用,就不很容易。”

篇8:《读书》阅读答案

①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乍听之下,这话似乎说得严重。叮足、仔细一想,却觉得十分有理。

②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假如好久没接近书本了,那必定是因为他的心思分散在其他琐碎拉杂的事情上。而这些琐碎拉杂的事情使人忙碌,正是造成一个人思想肤浅庸俗的最大原因。思想肤浅庸俗形之于外的时候,言语就自然无味,面目也必随之可憎了。

③我们固然不能脱离现实而生存,但每天抽出一小部分时间读读书,却可以使我们保持头脑的清醒和灵活。

④古人说:“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思想需要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有一大部分是来自读书。天天读点有益的书,对精神有滋补作用,而我们的言谈举止就不至于“无味”或“可憎”了。

⑤对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休息。对用脑力处理事务的人来说,读书会是 一种解脱。当我们烦闷的时候,读书固然可以解闷;当我们愁苦的时候,读书也可以使我们忘忧。

⑥读有益的书可以把我们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能以旁观者的眼光回顾你自己的忙碌沉迷。一切日常引以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这时就都不再那么值得认真了。

⑦书本是人类精神上的营养剂。缺少了它,生活必有缺陷。

⑧林语堂劝人们找到“文学上的爱人”。他说:“世上原有所谓性情相近的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寻出和自己性情相近者。”你如能时常有机会和一位与自己精神领域接近的作家借书本聊天谈心,他所说的话就是你想说的话,他的喜怒哀乐就是你的喜怒哀乐,这时,你就可以得到如同交到知心朋友一般的快乐。

⑨世上有人喜欢储蓄金钱,有人喜欢收藏古董,有人喜欢搜集邮票珍玩,也有人喜欢把 书本上的佳言名句储存脑中。最后这种储存是最富经济价值且又是最安全的储存。因为它一不怕窃盗,二不怕丢失。而且携带方便,取用简单。

⑩“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人风度高雅,气宇轩昂,远胜过服饰上的奢华或家宅中 的堆金积玉,而它能使你有恬淡宁适、心安理得的快乐,更决非终年孜孜为利,唯恐失去存款的人们所可比拟的。

阅读题:

1.文章开头即引古人“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之说,其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4分)

2.第②段写的“造成一个人思想肤浅庸俗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2分)

3.第⑨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4.第③段谈到“读有益的书”的好处,请结合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写出一部书名,并谈谈从中得到什么益处。 (3分)

5.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读有益的书”的好处?请简要概述。 (3分)

6.请写出本文的两种论证方法。 (2分)

篇9:读书阅读答案

1.目的是为了从反面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引出论题。其好处是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深思。

2.琐碎拉杂的事情使人忙碌,心思分散,无时间读书。

3.作用是过渡,承上启下。

4.“略”。

5.文章从三方面论述“读有益的书”的好处。一是可以使头脑清醒和灵活;二是可以滋补和提升精神;三是可以使人胸襟高雅,气度不凡。(意对即可)

6.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篇10:《读书》阅读答案

《读书》阅读答案

《读书》阅读答案

①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乍听之下,这话似乎说得严重。叮足、仔细一想,却觉得十分有理。

②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假如好久没接近书本了,那必定是因为他的心思分散在其他琐碎拉杂的事情上。而这些琐碎拉杂的事情使人忙碌,正是造成一个人思想肤浅庸俗的最大原因。思想肤浅庸俗形之于外的时候,言语就自然无味,面目也必随之可憎了。

③我们固然不能脱离现实而生存,但每天抽出一小部分时间读读书,却可以使我们保持头脑的清醒和灵活。

④古人说:“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思想需要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有一大部分是来自读书。天天读点有益的书,对精神有滋补作用,而我们的言谈举止就不至于“无味”或“可憎”了。

⑤对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休息。对用脑力处理事务的人来说,读书会是 一种解脱。当我们烦闷的时候,读书固然可以解闷;当我们愁苦的时候,读书也可以使我们忘忧。

⑥读有益的书可以把我们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能以旁观者的.眼光回顾你自己的忙碌沉迷。一切日常引以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这时就都不再那么值得认真了。

⑦书本是人类精神上的营养剂。缺少了它,生活必有缺陷。

⑧林语堂劝人们找到“文学上的爱人”。他说:“世上原有所谓性情相近的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寻出和自己性情相近者。”你如能时常有机会和一位与自己精神领域接近的作家借书本聊天谈心,他所说的话就是你想说的话,他的喜怒哀乐就是你的喜怒哀乐,这时,你就可以得到如同交到知心朋友一般的快乐。

⑨世上有人喜欢储蓄金钱,有人喜欢收藏古董,有人喜欢搜集邮票珍玩,也有人喜欢把 书本上的佳言名句储存脑中。最后这种储存是最富经济价值且又是最安全的储存。因为它一不怕窃盗,二不怕丢失。而且携带方便,取用简单。

⑩“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人风度高雅,气宇轩昂,远胜过服饰上的奢华或家宅中 的堆金积玉,而它能使你有恬淡宁适、心安理得的快乐,更决非终年孜孜为利,唯恐失去存款的人们所可比拟的。

阅读题:

1.文章开头即引古人“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之说,其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4分)

2.第②段写的“造成一个人思想肤浅庸俗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2分)

3.第⑨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4.第③段谈到“读有益的书”的好处,请结合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写出一部书名,并谈谈从中得到什么益处。 (3分)

5.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读有益的书”的好处?请简要概述。 (3分)

6.请写出本文的两种论证方法。 (2分)

参考答案:

1. 目的是为了从反面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引出论题(2分)。其好处是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深思(2分)。

2. 琐碎拉杂的事情使人忙碌,心思分散,无时间读书(2分)。

3. 作用是过渡,承上启下。(答出“承上启下”可得2分,只答“过渡”得1分。)

4. 此题为开放题。写出书名得1分,谈出益处得2分。

5. 文章从三方面论述“读有益的书”的好处。一是可以伸头脑清醒和灵活(1分);二是可以滋补和提升精神(1分):三是可以使人胸襟高雅,气度不凡(1分)。

6. 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任意答对两种得2分)。

洗手日作文1000字

乡土情结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小学生植树节校园广播稿

乡土情结 阅读答案

读书的发言稿

护士妈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雨》的教案

范文我们的学校中学生作文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实录

爱读书的孙中山阅读答案
《爱读书的孙中山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爱读书的孙中山阅读答案(共10篇)】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语文数字杂说教案2022-08-26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2023-12-02

《不识》阅读原文及答案2023-07-13

小学三年级语文梦想范文2022-09-18

小学三年级语文《关于牵牛花的评论》教案2022-08-19

《傅永发愤读书》阅读答案及翻译2023-04-08

小学三年级语文雪儿教案2024-04-22

名人读书感悟名言名句2022-11-05

读书感悟的名言名句2024-01-09

小学三年级语文《我家的房间》教案2023-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