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2-05-06 21:52:37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乡土情结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共8篇))由网友“可爱蟹黄堡”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土情结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土情结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1:《乡土情结》阅读答案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在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蕞尔:形容小)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

阅读题: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2.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3.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炎黄子孙浮海远游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参考答案:

1.①父母家族的爱。

②家乡的山水草木。

③悲欢离合的家史。

④邻里乡情。

2.不少人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主动去闯世界总是浪漫的多数人总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总是现实的。

3.①把乡土情节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而褪色。

③照应前文,深化主题。

4.AC。

篇2:乡土情结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乡土情结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阅读《乡土情结》(节选),完成1~6题。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2)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悲欢离合的家。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方百计的探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裹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3)“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 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4)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出国华工不下千万,足迹遍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5)“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合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文章有改动)

1.文章开头引用王维诗的作用是什么?

2.根据选文第(2)段,概括乡土给人们打下的“童年的烙印”是:父母家族的关爱、 、悲欢离合的家史、 。

3.既然“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为什么有些人又要告别家乡?选用文中语句作答。

4.“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这个句子用了哪些修辞?表达了什么含义?

5.作者为什么把“乡土情感”说成是“乡土情结”?

6.央视“新闻联播”近日以“为了南水北调”为专题连续报道,为了缓解北方水荒,广大库区移民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虽说故土难离,他们却能生生割舍乡土情结,你如何看待这种义举?(不得超过30字)

[参考答案]

1.中国传统文化中,思乡情结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引出下文。

2.家乡的山水草木 邻里乡亲的友情

3.(1)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

(2)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如再答上“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也可)

4.这句话用比喻、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游子们孤独无依的境况,从而突出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5.为了强化这种情感的永恒、深刻、不易化解的特点。(言之有理即可)

6.舍小家为大家,情系大爱,支持国家建设,具有朴素的爱国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篇3:《乡土情结》阅读理解答案

乡土情结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2)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悲欢离合的家。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方百计的探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裹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3)“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4)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出国华工不下千万,足迹遍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5)“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合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文章有改动)

1.文章开头引用王维诗的作用是什么?(2分)

2.根据选文第(2)段,概括乡土给人们打下的“童年的烙印”是:父母家族的关爱、 、悲欢离合的家史、 。(2分)

3.既然“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为什么有些人又要告别家乡?选用文中语句作答。(2分)

4.“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这个句子用了哪些修辞?表达了什么含义?(2分)

5.作者为什么把“乡土情感”说成是“乡土情结”?(2分)

6.央视“新闻联播”近日以“为了南水北调”为专题连续报道,为了缓解北方水荒,广大库区移民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虽说故土难离,他们却能生生割舍乡土情结,你如何看待这种义举?(不得超过30字,3分)

篇4:《乡土情结》阅读理解答案

1.(2分)中国传统文化中,思乡情结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须扣住“思乡情浓”含义,1分) 引出下文。(1分)

2.(2分)家乡的山水草木 (1分) 邻里乡亲的友情 (1分)

3.(2分)(1)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1分)

(2)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1分,如再答上“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也可)

4.(2分)这句话用比喻、排比的修辞。(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游子们孤独无依的境况,从而突出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1分)

5.(2分)为了强化这种情感的永恒、深刻、不易化解的特点。(言之有理即可)

6.(3分)舍小家为大家,情系大爱,支持国家建设,具有朴素的爱国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篇5:《乡土情结》的阅读答案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2)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悲欢离合的家。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方百计的探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裹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3)“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4)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出国华工不下千万,足迹遍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5)“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合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1.文章开头引用王维诗的作用是什么?(2分)

2.根据选文第(2)段,概括乡土给人们打下的“童年的烙印”是:父母家族的关爱、悲欢离合的家史、。

(2分)

3.既然“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为什么有些人又要告别家乡?选用文中语句作答。(2分)

4.“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这个句子用了哪些修辞?表达了什么含义?(2分)

5.作者为什么把“乡土情感”说成是“乡土情结”?(2分)

6.央视“新闻联播”近日以“为了南水北调”为专题连续报道,为了缓解北方水荒,广大库区移民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虽说故土难离,他们却能生生割舍乡土情结,你如何看待这种义举?(不得超过30字,3分)

答案:

1.(2分)中国传统文化中,思乡情结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须扣住“思乡情浓”含义,1分)引出下文。(1分)

2.(2分)家乡的山水草木 (1分)邻里乡亲的友情 (1分)

3.(2分)(1)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1分)

(2)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1分,如再答上“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也可)

4.(2分)这句话用比喻、排比的修辞。(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游子们孤独无依的境况,从而突出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1分)

5.(2分)为了强化这种情感的永恒、深刻、不易化解的特点。(言之有理即可)

6.(3分)舍小家为大家,情系大爱,支持国家建设,具有朴素的爱国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篇6:《乡土情结》阅读理解附答案

《乡土情结》阅读理解附答案

现代文《乡土情结》阅读答案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2)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 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悲欢离合的家。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方百计的探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裹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3)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是沉重的现实主义 格调:许多 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4)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出国华工不下千万,足迹遍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 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5)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合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文章有改动)

24.文章开头引用王维诗的作用是什么?(2分)

25.根据选文第(2)段,概括乡土给人们打下的童年的烙印是:父母家族的关爱、、悲欢离合的家史、 。(2分)

26.既然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为什么有些人又要告别家乡?选用文中语句作答。(2分)

27.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这个句子用了哪些修辞?表达了什么含义?(2分)

28.作者为什么把乡土情感说成是乡土情结?(2分)

29.央视新闻联播近日以为了南水北调为专题连续报道,为了缓解北方水荒,广大库区移民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虽说故土难离,他们却能生生割舍乡土情结,你如何看待这种义举?(不得超过30字,3分)

(三)(13分)

24.(2分)中国传统文化中,思乡情结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须扣住思乡情浓含义,1分) 引出下文。(1分)

25 .(2分)家乡的山水草木 (1分) 邻里乡亲的友情 (1分)

26.(2分)(1)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1分)

(2)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1分,如再答上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也可)

27.(2分)这句话用比喻、排比的修辞。(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游子们孤独无依的境况,从而突出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1分)

28.(2分)为了强化这种情感的永恒、深刻、不易化解的特点。(言之有理即可)

29.(3分)舍小家为大家,情系大爱,支持国家建设,具有朴素的爱国精神。

篇7:乡土情结教案设计

乡土情结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和重点:

1、体会作者心中“乡土情结”的内涵所在。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作用。

3、学习评点的读书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课时安排:

导读:

这篇文章有比较深的内涵,老师读起来也要经一番回味思索,才能领悟得较深。课前让学生仔细阅读,同时思索以下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文中有答案的,请生务必在文中画出来;有的没有现成答案,请生思索并组织语言来回答。

预习题:

1、第一段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本段引用诗文有何作用?

2、第二段写在家乡度过童年,童年时期打上了家乡的烙印,作者认为会打上哪些烙印?(在文中画出来,注意“哪些”,不只一点)

3、读三至五段,思考:人们为何要离开家乡?(概括内容)

4、读第四段第五段,思考离乡的人和故乡还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要写到战争?(思考回答)

5、读第六、七段,思考,什么样的乡土情结是值得赞颂弘扬的?这两段作者是如何深化主题的?(画出关键句,并思考回答问题)

另:画出生字词,和富于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人,对家乡总有很深的情感,离开了家乡,会有一种乡思乡愁涌起。现在我们有的同学已经离开家乡,来到丹阳求学,这种情感或许已经体会到。

思乡之情,也是人之常情。可是我们平时只知道思乡,可能没有深入的想想,人为什么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又有什么内涵?思乡之情是应该压制还是应该弘扬呢?思乡情结,值得我们思索,值得我们回味。作家对此往往想得透彻,思考得深入,今天我们一起来研习《乡土情结》这篇文章,一起来体会乡情的内涵。

二、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心中“乡土情结”的内涵所在。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作用。

3、学习评点的读书方法。

三、导入研习文本:

昨天布置了大家预习,相信大家在昨天的预习之下,自读自悟自加体会,能够或多或少地看到这篇文章的一些妙处。下面大家把预习的活页本拿出来。

过渡:从量上看,大家完成地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质如何?

四、研习文本:

1、第一段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明确:乡土情结的内涵。

那么究竟什么是乡土情结呢?要具体阐述,把要点说出来。

我们平时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称为“乡土之情”,本文为什么称它为“乡土情结”?“情结”意思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在心底的感情”本段如何体现?

划出关键词。

-----------关键词是“魂牵梦萦“随时随地”,“情不自禁”“永不褪色”等。

说明:本文写的是乡土情结,所以开头先说一下,什么是乡土情结,这是写文章的一般顺序,以后写作可学习。

这段还有一些古诗句,这些诗句有什么作用?(先看对话栏,编者什么看法?)赞成否?你还有对编者评点的不同见解吗?

你能理解这些诗句吗?请几位同学来说说诗句内容。老师辨正,引导。一为思乡情,一为近乡情怯之情,一为他乡遇乡人之情,三个侧面。

1、突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乡土情结,说明了乡土情结的久远。

2、从三方面写乡情,也充实丰富了文章内容。

3、加强了文采和诗意。

2、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是乡土情结,第二段其实是写人为什么会有乡土情结,我们昨天的问题是。

人在童年时期打上了家乡的烙印,会有哪些烙印?画出关键句,概括一下。

① 父母、亲族的爱(或家乡使人懂得了爱)

② 家乡的山水草木(或家乡山水草木给人的印象)

③ 悲欢离合的家史(或祖辈的经历)

④ 邻里乡情(或乡音乡俗)

(此为高考题,可让学生明白怎样仔细读书,明了要点。怎样精练概括。有何方法诀窍。)(查找信息,精练概括)

第二段的语言生动有味,请全体同学朗读体会一下。

的确,童年时期,故乡打在身上的烙印确是难以磨灭的,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

总结过渡:的确,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故乡的文化起决定作用。人一出生,就像一张白纸,是故乡为它涂抹上色彩。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故乡就有什么样的人。正因为这些,人们才对故乡有着刻骨铭心的爱。

3、既然人们这么爱家乡,那又为何要离开家乡?这是读者很容易想到的一个问题,于是作者来回答了。下面我们一起研习课文3-5小节。

作者在第3-5段中所描写的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追求理想,闯荡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为了生计,无奈出门)

③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战争不管是正义的,非正义的,都免不了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灾难、战争、放逐)

想想现实世界里,人们离乡,是不是这三种情况?从我们现在来看,离家的情况有没有改变?

1、有和父母意见不合离家出走的。

2、外面的诱惑。

虽说现在提倡弘扬个性,也常听你们说“有个性,我喜欢”,但这种离家你们觉得提倡不提倡?我想面对这个还需冷静思索,面对十八岁,我们还需和父母多加沟通。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没有金刚钻,哪敢揽瓷器活?所以我们现在还需练就金刚钻的本领。家永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过渡:无论是创世界还是谋生存,浪荡乾坤的结果有哪些?下面我们来看第四小节。

4、迅速浏览第四段.

思考: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作者写这些和“乡土情结”有什么关系?

这一部分我们略讲一下。

离乡的人可能有几种情况:失败而归;流连在外;倦于奔竞;归隐田园;衣锦还乡。

因为乡土的梦永远追随他们,且往往在人们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失败时受伤的心需要家人的抚慰。得意时需要向家乡人炫耀自己的成就。是否如此?

5、第三种离家原因是灾难、战争、放逐,这和“乡土情结”有何关系?

明确:为战争、放逐离家,使乡情又加上了爱国情怀的内涵,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

为了国家为了正义而离家,谁可作代表?

--------林则徐。齐读他的诗。明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国家,生死不避,还在乎离开家乡吗?所以,离乡,也因为高崇的情操。下文的孙中山等人也是因国家的原因而离乡的。

这两段在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核中被删除了。似乎可以不写,但充实了文章内涵,使得文章有厚重感,能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

6、读第六、七段,思考,什么样的乡土情结是值得赞颂弘扬的?

(画出关键句,并思考回答问题)

----------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要点抓得很准,本文是为《香港文学》七周年纪念而作的。香港文学,面向海外,所以作者赞美那些心怀桑梓不忘家乡的海外游子。

思考:第六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1、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2、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3、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海外华侨思乡报乡,值得赞赏。但我觉得,并不一定要富豪才能回报家乡回报祖国的,其实,你身无分文,只要有一颗爱家乡爱祖国的心,就是对家乡的回报。他日,你有了能力,也不忘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

下面我们齐读文章最后一节,体会如今具有现代意义的乡情。

五、作业:

1、常规作业归纳。

2、按常规预习《前方》

并针对第11、12小节选择你最欣赏的一点进行评点。

3、积累字词。(参照有关教案)

给加点字注音

魂牵梦萦(yíng) 忐忑(tǎn tè)不安 怯(qiè)生生 田塍(chéng)

悠邈(miǎo) 崎岖(qí qū) 三匝(zā) 蕞(zuì)尔

铩(shā)羽而归 谪(zhé)居 欷[(xī xū) 方兴未艾(ài)

桑梓(zǐ) 屹(yì)立 搭讪(shàn) 褪(tuì)色

发轫(rèn) 濠(háo)水 翰苑(yuàn) 缔(dì)造

翘(qiáo)首 杀戮(lù) 谛(dì)听

4.解释下列词语

髻眩菏б獾难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篇8:乡土情结教案设计

乡土情结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和重点:

1.体会作者心中“乡土情结”的内涵所在。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作用。

3.学习评点的读书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读:

这篇文章有比较深的内涵,老师读起来也要经一番回味思索,才能领悟得较深。课前让学生仔细阅读,同时思索以下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文中有答案的,请生务必在文中画出来;有的没有现成答案,请生思索并组织语言来回答。

预习题:

1.第一段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本段引用诗文有何作用?

2.第二段写在家乡度过童年,童年时期打上了家乡的烙印,作者认为会打上哪些烙印?(在文中画出来,注意“哪些”,不只一点)

3.读三至五段,思考:人们为何要离开家乡?(概括内容)

4.读第四段第五段,思考离乡的人和故乡还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要写到战争?(思考回答)

5.读第六、七段,思考,什么样的乡土情结是值得赞颂弘扬的?这两段作者是如何深化主题的?(画出关键句,并思考回答问题)

另:画出生字词,和富于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人,对家乡总有很深的情感,离开了家乡,会有一种乡思乡愁涌起。现在我们有的同学已经离开家乡,来到丹阳求学,这种情感或许已经体会到。

思乡之情,也是人之常情。可是我们平时只知道思乡,可能没有深入的想想,人为什么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又有什么内涵?思乡之情是应该压制还是应该弘扬呢?思乡情结,值得我们思索,值得我们回味。作家对此往往想得透彻,思考得深入,今天我们一起来研习《乡土情结》这篇文章,一起来体会乡情的内涵。

二、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心中“乡土情结”的内涵所在;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作用。

3、学习评点的读书方法。

三、导入研习文本:

昨天布置了大家预习,相信大家在昨天的预习之下,自读自悟自加体会,能够或多或少地看到这篇文章的一些妙处。下面大家把预习的活页本拿出来。

过渡:从量上看,大家完成地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质如何?

四、研习文本:

1、第一段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注意依据)

明确:乡土情结的内涵。(什么叫乡土情结)

那么究竟什么是乡土情结呢?要具体阐述,把要点说出来。

我们平时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称为“乡土之情”,本文为什么称它为“乡土情结”?“情结”意思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在心底的感情”本段如何体现?

划出关键词。齐读本段

-----------关键词是“魂牵梦萦“随时随地”,“情不自禁”“永不褪色”等。

说明:本文写的是乡土情结,所以开头先说一下,什么是乡土情结,这是写文章的一般顺序,以后写作可学习。

这段还有一些古诗句,这些诗句有什么作用?(先看对话栏,编者什么看法?)赞成否?你还有对编者评点的不同见解吗?

你能理解这些诗句吗?请几位同学来说说诗句内容。老师辨正,引导。一为思乡情,一为近乡情怯之情,一为他乡遇乡人之情,三个侧面。

1、突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乡土情结,说明了乡土情结的久远。

2、从三方面写乡情,也充实丰富了文章内容。

3、加强了文采和诗意。

2、,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是乡土情结,第二段其实是写人为什么会有乡土情结,我们昨天的问题是:

人在童年时期打上了家乡的烙印,会有哪些烙印?画出关键句,概括一下。

① 父母、亲族的爱(或家乡使人懂得了爱)

② 家乡的山水草木(或家乡山水草木给人的印象)

③ 悲欢离合的家史(或祖辈的经历)

④ 邻里乡情(或乡音乡俗)

(此为03年高考题,可让学生明白怎样仔细读书,明了要点。怎样精练概括。有何方法诀窍。)(查找信息,精练概括)

第二段的语言生动有味,请全体同学朗读体会一下。

的确,童年时期,故乡打在身上的烙印确是难以磨灭的,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生谈

总结过渡:的确,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故乡的文化起决定作用。人一出生,就像一张白纸,是故乡为它涂抹上色彩。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故乡就有什么样的人。正因为这些,人们才对故乡有着刻骨铭心的爱。

3、既然人们这么爱家乡,那又为何要离开家乡?这是读者很容易想到的一个问题,于是作者来回答了。下面我们一起研习课文3-5小节。

作者在第3-5段中所描写的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

(概括内容)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追求理想,闯荡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为了生计,无奈出门)

③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战争不管是正义的,非正义的,都免不了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灾难、战争、放逐)

想想现实世界里,人们离乡,是不是这三种情况?从我们现在来看,离家的情况有没有改变?(1、有和父母意见不合离家出走的。2、外面的诱惑。

虽说现在提倡弘扬个性,也常听你们说“有个性,我喜欢”,但这种离家你们觉得提倡不提倡?我想面对这个还需冷静思索,面对十八岁,我们还需和父母多加沟通。//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没有金刚钻,哪敢揽瓷器活?所以我们现在还需练就金刚钻的本领。家永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过渡:无论是创世界还是谋生存,浪荡乾坤的结果有哪些?下面我们来看第四小节。

4、迅速浏览第四段:

思考: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作者写这些和“乡土情结”有什么关系?

这一部分我们略讲一下。

离乡的人可能有几种情况:失败而归;流连在外;倦于奔竞;归隐田园;衣锦还乡。

因为乡土的梦永远追随他们,且往往在人们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失败时受伤的心需要家人的抚慰。得意时需要向家乡人炫耀自己的成就。是否如此?

4、第三种离家原因是灾难、战争、放逐,这和“乡土情结”有何关系?

明确:为战争、放逐离家,使乡情又加上了爱国情怀的内涵,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

为了国家为了正义而离家,谁可作代表?

--------林则徐。齐读他的诗。明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国家,生死不避,还在乎离开家乡吗?所以,离乡,也因为高崇的情操。下文的孙中山等人也是因国家的原因而离乡的。

这两段在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核中被删除了。似乎可以不写,但充实了文章内涵,使得文章有厚重感,能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

6、读第六、七段,思考,什么样的乡土情结是值得赞颂弘扬的?

(画出关键句,并思考回答问题)

----------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要点抓得很准,本文是为《香港文学》七周年纪念而作的。香港文学,面向海外,所以作者赞美那些心怀桑梓不忘家乡的海外游子。

思考:第六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03年高考题)

1、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我们知道这是例子,为了证明什么?)

2、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乡土情结)

3、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结构)

海外华侨思乡报乡,值得赞赏。但我觉得,并不一定要富豪才能回报家乡回报祖国的,其实,你身无分文,只要有一颗爱家乡爱祖国的心,就是对家乡的回报。他日,你有了能力,也不忘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

下面我们齐读文章最后一节,体会如今具有现代意义的乡情。

五、作业:

1、常规作业归纳。

2、按常规预习《前方》

并针对第11、12小节选择你最欣赏的一点进行评点。

4、积累字词。(参照有关教案)

给加点字注音

魂牵梦萦(yíng) 忐忑(tǎn tè)不安 怯(qiè)生生 田塍(chéng)

悠邈(miǎo) 崎岖(qí qū) 三匝(zā) 蕞(zuì)尔

铩(shā)羽而归 谪(zhé)居 欷歔(xī xū) 方兴未艾(ài)

桑梓(zǐ) 屹(yì)立 搭讪(shàn) 褪(tuì)色

发轫(rèn) 濠(háo)水 翰苑(yuàn) 缔(dì)造

翘(qiáo)首 杀戮(lù) 谛(dì)听

2.解释下列词语

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乡土情结 阅读答案

前方课堂达标训练题

读费孝通与《乡土中国》的论文

乡土人才范文

文质兼美奇文共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餐饮空间设计符号分析论文

《乡土中国》学生读书笔记

端午的鸭蛋教案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合集

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优质

乡土情结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乡土情结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乡土情结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共8篇)】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2023-09-24

1965年语文高考试题2022-12-14

如何掌握现代文阅读答题的要领(高三必修)2022-05-07

民间舞教学方法有哪些2022-07-09

《乡愁》余光中 教学设计2022-11-11

如何找到写作灵感2022-05-02

写阅读理解读后感范文2023-09-18

关于乡土中国读后感2022-04-29

如何解答高中语文阅读理解2022-12-29

高一政治教师的课后教学反思2023-03-1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