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兄弟阅读答案

时间:2022-08-15 08:20:21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两兄弟阅读答案(集锦9篇)由网友“小粥”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两兄弟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两兄弟阅读答案

篇1:林语堂-两兄弟阅读及答案

林语堂-两兄弟阅读及答案

两兄弟

林语堂

①熙宁四年(1072)七月,苏东坡携眷离京前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他弟弟子由这时在陈州充任教授,淡泊自甘。陈州正在苏东坡治下的视察行程之中,他随后几年都常常利用机会到弟弟家盘桓小住。

②子由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东坡则健壮结实,骨肉匀停。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而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辩、天真、不顾后果——就犹如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由各自的才气上看,威廉原应当写小说,而亨利应当写心理与哲学性的论文。可是威廉·詹姆斯却把他的才华和诙谐注入了通常干燥无味的心理学和哲学教科书,而亨利·詹姆斯则在小说的天地中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观察这样充实的内容,这对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无损。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

③那几个月,兄弟二人常到柳湖去划船,或是在城郊漫步,谈论政治、家事、前途。苏东坡的一个短处就是老向客人谈论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不是什么好年月,子由对哥哥太了解。一天,二人正在讨论国家情势,子由对哥哥说:“空闲不见得是坏事,一日空闲长似两日,人若一生七十年都在空闲中过,他实际上等于活了一百四十年。这是求长寿最容易的办法。”哥哥却回答道:“可是我就是闲不住。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吃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

④苏东坡知道弟弟的婉劝大有道理,倘若他的气质像子由那样恬淡沉静,他必然会乐于接受的。但是问题是他不是。我们论到苏东坡就不能避免孟子所说的“气”这个字。以苏东坡的情况而言,其意义正同于伟大的精神,一个人高升到无极限的精神,至大至刚,激烈冲动,因其本身充沛的精力必要发之于外而不可抑制。佩服苏东坡的人和批评苏东坡的人,就常说到他这种至大至刚之气。苏东坡既然天赋这样生气蓬勃的精神,他自然常与矛盾遭遇,一方面要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一人生的本分。在苏东坡一生的官宦生涯中,有某些时期此种冲突特别尖锐,正是“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⑤苏东坡与子由及家人共度一个中秋后就要奔赴新任了。临别时,二人难分难舍,子由送兄长至颖河下游八十里外的颖州。在苏东坡开船出发的前夜,兄弟二人又在颖州河的船上共度一夜,吟诗论政,彻夜未眠。那天夜里,苏东坡写了两首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⑥“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因为从现在起,他就成为政治风暴中的'海燕,直到他去世,就不会再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度过三年以上的时光。

(节选自林语堂英文版《苏东坡传》,张振玉译)

5.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两项 ( )

A.文章第一节巧妙地借情况介绍将两兄弟性格进行了对比,这样不仅突出了两人的不同性格,更为下文作了铺垫。

B.文章采用“点—面”相映的手法,既概括地介绍了两兄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在具体的事件中再现了人物形象。

C.作者认为苏东坡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一人生的本分”,在历史的背景下客观写出了苏东坡形象的丰富性。

D.苏东坡之所以“生如飞蓬”,主要缘于他“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吃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的性格。

E.文章最后一段凸显了苏轼悲观厌世的思想。

解析:A项,开头一节没有将两兄弟性格进行对比,应当是第二节。E项,曲解文意了,文章最后一段表现出了苏轼积极进取的思想。

答案:AE

6.两兄弟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两兄弟分别像文中提到的哪一位西方作家?请加以阐释。

答:

参考答案:①外貌、性格、文学才华。

②东坡像威廉,子由像亨利。

③相对而言,东坡没能把他的全部才气倾注到文学创作上,而更多地关注时事;子由虽然才华不敌东坡,但是他专注于一类文章而成大家。

7.第三段写“那几个月”兄弟俩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内容上)①增加读者对兄弟俩那几个月生活的了解,丰富读者的认识;②突显子由对哥哥的了解,也表明兄弟情深;③突显两人的不同点。

(结构上)①进一步照应第二段的兄弟俩的区别(或丰富了二人的有别之处);②为下文的深入分析做铺垫。

8.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对两兄弟各有什么样的评价?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苏东坡性格中“闲不住”的特性的?请列举二亲人(兄弟、姐妹、父子、母子等均可)或二挚友间的不同点。

答:

参考答案:①子由沉稳实际,恬淡沉静,才华不及东坡;东坡开朗天真,直言无隐,才华出众。

②作者高度肯定了苏东坡“闲不住”的性格,认为那是一种至大至刚之气。举例说明略。

篇2:两兄弟阅读理解及答案

两兄弟阅读理解及答案

两兄弟

林语堂

①熙宁四年(1072)七月,苏东坡携眷离京前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他弟弟子由这时在陈州充任教授,淡泊自甘。陈州正在苏东坡治下的视察行程之中,他随后几年都常常利用机会到弟弟家盘桓小住。

②子由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东坡则健壮结实,骨肉匀停。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而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辨、天真、不顾后果就犹如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由各自的才气上看,威廉原应当写小说,而亨利应当写心理与哲学性的论文。可是威廉詹姆斯却把他的才华和诙谐注入了通常干燥无味的心理学和哲学教科书,而亨利詹姆斯则在小说的天地中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观察这样充实的内容,这对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无损。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

③那几个月,兄弟二人常到柳湖去划船,或是在城郊漫步,谈论政治、家事、前途。苏东坡的一个短处就是老向客人谈论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不是什么好年月,子由对哥哥太了解。一天,二人正在讨论国家情势,子由对哥哥说:空闲不见得是坏事,一日空闲长似两日,人若一生七十年都在空闲中过,他实际上等于活了一百四十年。这是求长寿最容易的办法。哥哥却回答道:可是我就是闲不住。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莱里吃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

④苏东坡知道弟弟的婉劝大有道理,倘若他的.气质像子由那样恬淡沉静,他必然会乐于接受的。但是问题是他不是。我们论到苏东坡就不能避免孟子所说的气这个字。以苏东坡的情况而言,其意义正同于伟大的精神,一个人高升到无极限的精神,至大至刚,激烈冲动,因其本身充沛的精力必要发之于外而不可抑制。佩服苏东坡的人和批评苏东坡的人,就常说到他这种至大至刚之气。苏东坡既然天赋这样生气蓬勃的精神,他自然常与矛盾遭遇,一方面要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一人生的本分。在苏东坡一生的官宦生涯中,有某些时期此种冲突特别尖锐,正是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⑤苏东坡与其弟弟子由及家人共度一个中秋后就要奔赴新任了。临别时,二人难分难舍,子由送兄长至颖河下游八十里外的颖州。在苏东坡开船出发的前夜,兄弟二人又在颖州河的船上共度一夜,吟诗论政,彻夜未眠。那天夜里,苏东坡写了两首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因为从现在起,他就成为政治风暴中的海燕,直到他去世,就不会再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度过三年以上的时光。

(节选自林语堂英文版《苏东坡传》,张振玉译,有删节)

1.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两项(5分)

A.文章第一段巧妙地借情况介绍将两兄弟性格进行了对比,这样不仅突出了两人的不同性格,更为下文作了铺垫。

B.文章采用点面相映的手法,既概括地介绍了两兄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在具体的事件中再现了人物形象。

C.作者认为苏东坡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一人生的本分,在历史的背景下客观写出了苏东坡形象的丰富性。

D.苏东坡之所以生如飞蓬,主要缘于他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吃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的性格。

E.文章最后一段凸显了苏轼悲观厌世的思想,但一个地方和三年以上的时光对举,也表达了对苏东坡命运的深切同情。

2.第三段写那几个月兄弟俩的事情,有什么作用?(4分)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对两兄弟各有什么样的评价?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苏东坡性格中闲不住的特性的?(6分)

【答案】

1.A、E

2.内容上:增加读者对兄弟俩那几个月生活的了解,丰富读者的认识:突显子由对哥哥的了解,也表明兄弟情深;突显两人的不同点。结构上:进一步照应第二段的兄弟俩的区别(或,丰富了二人的有别之处);为下文的深入分析做铺垫。

3.①子由沉稳实际,恬淡沉静,才华不及东坡;东坡开朗天真,直言无隐,才华出众。(4分)②作者高度肯定了苏东坡闲不住的性格,认为那是一种至大至刚之气。(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A第一段没有涉及苏东坡的性格;E凸显了苏轼悲观厌世的思想曲解文意。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那几个月,兄弟二人常到柳湖去划船,或是在城郊漫步,谈论政治、家事、前途。突出兄弟二人感情深厚。子由对哥哥太了解,于是劝哥哥适应空闲,以求得长寿。而东坡却实在闲不住,总想要有一番作为。突出二人的不同之处,印证了第二段的内容,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而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辨、天真、不顾后果,为下文深入分析东坡的性格做铺垫。

内容2分,一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接近即可酌情给分。结构2分。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那样恬淡沉静。虽然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而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辨、天真、不顾后果,才华横溢。拥有至大至刚之气。天赋生气蓬勃的精神。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篇3:兄弟阅读答案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阕。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应②比明洁。

【注】①此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后,司马光处于不得志时期。南园:洛阳某处园林,或说即司马光洛阳府第花园。诘朝:次日清晨。鲜于子骏,即鲜于侁;范尧夫,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彝叟,范仲淹第三子范纯礼:三人皆与司马光有交情。②未应:一作“未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置身春天的南园,满眼是春草萋萋,虽然连绵的春雨已经停息,身上的衣服依然难以抵挡料峭的春寒。

B.颔联写诗人夜半酒醒,但见满窗皓月正与他的卧处相对,诗人顿时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情感深处生发出闲适之情。

C.颈联运用视听结合手法,生动表现了夜深人寂、万籁俱静的宁静氛围,映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趋于平静的坦然心境。

D.全诗寄慨颇深,由景而事,寓情于景,娓娓道来,虽语言显豁,不事藻饰,却并不显得抑塞,反而有种清新之感。

15.有人认为本诗尾联是赞美月色皎洁,也有人认为是诗人另有寄托。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14.【答案】B

【解析】“诗人顿时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情感深处生发出闲适之情”错误,颔联主要体现诗人因反对新法而遭遇排挤,内心是郁闷的,情感也很悲凉。

15.【答案】

(1)我认为是赞美月色皎洁。诗人与友人在南园畅饮,一醉方休,到了夜半时分,酒力发散,清醒过来,见满窗银辉,心中顿感宁静恬美。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诗人触景生情,心胸为之开阔,情感不由豪迈起来。

(2)我认为是诗人另有寄托。因为古诗中常以“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盛唐诗人王昌龄就用“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自比光明澄澈的品质。司马光虽然反对新法受挫,但他心怀黎民百姓,心系江山社稷,认为“玉壶冰”这个比喻还不足以用来比拟自己明洁的品性和操守,以此向友人表白心迹,抒发人生志向。(大意如此即可。如谈既是赞美月色皎洁,又寄寓诗人理想志向,言之成理亦可给满分。每点2分,共6分)

【赏析】

首联写时节。时值初春,诗人却觉得春深,是因为置身于偏僻的南园之故。连绵春雨方停,觉得身上衣裳有些难以抵挡料峭春寒。中间两联写夜半酒醒。在这雨后添寒的夜晚,诗人与好友相聚,痛饮一番后,酩酊大醉。夜半酒力发散,方才清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只见满窗皓月正与他的卧处相对,十分晃眼。沉醉中醒来,再难成寐,于是便游目旁观,侧耳远听,顿感万籁俱寂、群响毕绝。有心事的人往往如此:狂欢的时候,可以把一切都抛在脑后,一旦孤身独处,尤其是寂寂长夜难以成眠的时候,心头就会泛起阵阵涟漪。此时诗人正处于此种心境中。他是想起了朝廷中那场关于变法的纷争。当初,他在神宗面前与王安石争得很激烈,还给王安石写过两封信进行劝阻,可是王安石不听,皇帝也支持王安石,新法终于推行了。司马光并不认为新法有什么进步意义,也认为自己确是出于一片忠心,因此诗末两句写道:“只疑玉壶冰,未应比明洁。”南朝诗人鲍照《代白头吟》中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后人便以“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盛唐诗人王昌龄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来自比光明澄澈的品德。然而诗人在这里却说:我只怀疑“玉壶冰”这个比喻,还不足以用来比拟自己的明洁的品性和操守。这最末两句是点睛之笔,表白了诗人的心迹,也向朋友们流露了压抑于内心的一缕淡淡的委婉曲折之情。此诗虽然寄慨很深,却出以淡笔,由景而情,缓缓道来,语言显豁,不事藻饰,因而有一种清新之感。

篇4:兄弟阅读答案

兄 弟

春旺和福生是兄弟,春旺是哥,福生是弟。

春旺不大喜欢福生,因为他一直觉得爹娘偏心,对福生好。小时候村里家家都不宽裕,偶尔有了好吃的,爹娘总是由着福生吃,还反复对春旺说:“你是哥,多让着弟弟。”春旺二十岁的时候,爹娘叫他把福生带去打工,春旺心里不情愿,可拗不过爹娘,还是把福生带了出来,不过春旺告诉福生,自己所在的城东工地不要人了,把福生介绍到了城西工地,那个工地有他们村里的大牛。春旺让福生有事找大牛,别往自己的工地跑。大半年了,兄弟俩就见了两次面,每次见面福生总告诉春旺,他在公司很好,让春旺不要担心。

中秋节到了,春旺的工地活儿多,没有放假,但发了月饼,一共四个,四个品种。春旺拿起一个最贵的肉馅儿月饼,喜滋滋的。他闻了闻,口水差点儿流出来。他忍不住三口就吃掉了这个月饼。因为吃得快,他没吃出月饼的滋味,只是觉得特别好吃。春旺想自己是哥,过节还是该去看看福生。

吃过晚饭,春旺就出了工棚。春旺想自己不能空手去见福生,得带月饼,一个就行。春旺挑了一个最便宜的盐椒月饼,然后往城西走去。

半路上,春旺遇到了福生。春旺问:“你去哪里?”福生说:“哥,我正准备去你那儿,在这里遇到你就太好了!”福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月饼说:“哥,这是我们公司发的月饼,给你一个尝尝!”春旺一看,正是刚吃过的那种很好吃的肉馅儿月饼,他说:“福生啊,哥也发了月饼,也给你带了一个!”说着从口袋里掏出那个盐椒月饼,一把塞给了福生。福生捏着春旺给他的月饼,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春旺和福生在街道找了个地方坐下来。春旺抬起头看看天上的月亮,福生也抬起头看看天上的月亮。春旺说:“爹娘也在看月亮吧?”福生说:“肯定在看!他们肯定很想我们!”春旺说:“吃月饼吧。”福生说:“好,吃月饼吧。”春旺随口问:“好吃吗?”福生说:“好吃。”福生也问:“哥,好吃吗?”春旺说:“好吃,真好吃!”春旺这回可吃出味儿了,他吃得很香。他看到福生像自己一样,也吃得很香,不免尴尬地笑了一下。春旺等福生吃完月饼就说:“回去吧,太累了,明天还得干活。”福生点头说:“回吧,明天还得干活呢!”

三天后,大牛来找春旺,说要跟他借点钱,给他上大学的儿子买电脑。尽管春旺不情愿,可是自己才发了工资,况且大牛是村里人,不借说不过去,只得把工资借给了大牛。大牛接过钱,兴奋地说:“太谢谢了!我知道你们哥俩都是好人!前几天中秋,公司什么都没发,福生去超市花十块钱买了两个肉馅儿的月饼,非要送我一个。”春旺听得愣住了。

送走大牛,春旺走到一边,捂着脸留下了眼泪……

两天后,福生进了春旺所在的工地,住进了春旺的工棚,福生的床挨着春旺的床。睡觉,两人顶着头,挨得很近很近。

阅读题: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哪件事使春旺对福生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小题2:春旺把福生介绍到城西工地,这对下面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结合具体情节回答。

小题3: 从下面句中加点动词中任选一个分析其表达效果。(春旺)说着就从口袋里掏出那两个盐椒月饼,一把塞给了福生,福生捏着春旺给他的月饼,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小题4:请展开想像,根据要求填空。

要求:(1)填写一个描写福生动作的句子;

(2)填写一个描写福生神态的词语。

半路上,春旺遇到了福生。 (1) 。春旺问:“你去哪里?”福生说:“哥,我正准备去你那儿,在这里遇到你就太好了!”福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月饼 (2) 地说:“哥,这是我们公司发的月饼,给你一个尝尝!”春旺一看,正是刚吃过的那种很好吃的肉馅儿月饼,心中一喜。他说:“福生啊,哥也发了月饼,也给你带了一个!”

参考答案:

小题1:春旺得知福生特意买月饼送给他。

小题2:暗示兄弟俩对彼此在外打工的情况不怎么了解,为下文兄弟俩互送月饼的情节做铺垫,与福生搬进春旺的工棚照应,引出人物大牛及大牛告知春旺福生送月饼的真相。

小题3:“塞”表现了春旺想用自己的热情掩饰自己的私心;或:“捏”表现了福生感受到春旺情谊时的欣喜和对兄弟情谊的珍惜。

小题4:答案只要与上下文情节吻合就可。参考示例:(1)福生迈着大步匆匆赶路(2)兴奋

小题1:

试题分析:文章一开始就写“春旺不大喜欢福生”,先铺垫,后来大牛的话道出了福生送月饼给春旺的实情。“用一句话根据”,要说到两个人,要说到事件,语言要简练。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下文,下文写到兄弟俩在工地打工见面互送月饼,所以“春旺把福生介绍到城西工地”此句为下文作了铺垫。

小题3:

试题分析:福生先送月饼给春旺,春旺才送月饼给福生的,见春旺不是主动的,心里是舍不得的,但又不愿意让春旺看出来,所以用“塞”这个让对方明显感觉到热情的动作,而春旺还是激动的,对月饼代表的兄弟情谊很珍惜,所以是“捏”着月饼。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前后句“春旺遇到了福生”“春旺问……”,说明福生并没有主动,所以福生的动作不能指向春旺,比如“跑上去”“拥抱”等都不符合情节,应该是福生径自要做着什么。而福生最终表现出兄弟友情,春旺自然是很激动的。

篇5:兄弟阅读答案

桓南郡①小儿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既晓,家人咸以惊骇,云是变怪,以白车骑②。车骑曰:“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问,果如之。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桓南郡,即桓玄。 ②车骑:车骑将军桓冲。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 ②取诸兄弟鹅悉杀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乃夜往鹅栏间蒙乃始就学

C.云是变怪,以白车骑不以千里称也

D.问,果如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原句: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

小题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桓南郡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生气、怒②都

小题2:B

小题3:没有什么能引来怪异,应该是桓南郡开玩笑罢了!(语句流畅0.5,重点字词“致、怪、当、戏”各占0.5,“致”译为“导致”也可得分,共2分)

小题4:心胸狭窄、凶残。

试题分析:这两个词语解释虽是出现在课外文言文中,但只要考生能够对课内文章比较熟悉的话,很快就可以从《陈涉世家》中找到“忿恚尉”中回忆起“忿”的解释为“生气”;“悉”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副词,“悉以咨之”《出师表》然后就可以得出“悉“的意思是“都”。课外文言文阅读词语解释一般在课内,要抓课内文言文抓扎实。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A项中“与”和/参与,这里是欣赏;C项“以”把/用、拿;D项中的“问”追问/请教。所以选B“乃”于是,就。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这一句是一个判断句,要翻译出判断句式。“致”是“引来”的意思,“当”是“应当”,戏是开玩笑,耳是罢了的意思。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概括人物形象要全面、客观,要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来分析。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要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找到写桓南郡的语句:“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从中概括出,“每不如,甚以为忿”说明他心胸狭窄,“取诸兄弟鹅悉杀之”,说明他为人比较凶狠毒辣。

篇6:兄弟阅读答案

小波的出生正赶上我父亲遭受贬黜的时候。一场**,这就是他的名字的由来。我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当时他尚在母亲腹中,无法不直接承受这种悲哀的影响。他生下来就严重缺钙,他后来把钙片当炒豆吃,这与他最终长成一个一米八四的大个子不无关系,而且看起来有点傻头傻脑。我母亲常溺爱地叫他傻波子。小时候,我发现他的思想常定格在一个东西上,陷入冥想,中断了对外界的反应,很不像他那个年龄应有的样子;站在其他活泼的祖国花朵之间,似乎是一个异类,因此受到了一些误解。

后来他上了学,但似乎从来没成过一个好学生,总是怀着不服管教的叛逆之心。有一次老师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站起来,但两眼平视,一声不吭,弄得老师无奈他何。他就这样,不关心课业,所以成绩单根本看不得,因此挨了不少揍。他那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玩,玩得忘情而投入。剩下的就是看书,不管什么纸片捡起来就看,连农作物栽培手册都看得津津有味。

虽然落了个傻名,功课也不好,但兄弟姐妹都知道他绝不傻。他看书奇快,和我比快时回回占先。据他说,他一小时能看一百多页,而我充其量能看六七十页光景。

小波自小和我投契,一块儿捣乱,一块儿挨揍。说来我们俩都不是什么好鸟儿,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平日里偷鸡摸狗,无恶不作,给我爸妈气得不善。那时革命的重头戏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对我们来说,那是另一个星球上发生的事情。我们生活在革命的层次之外。倒是花树泥土的气味,自然中的光影转换,景物中隐藏的异种气氛,像谜一样令我们着魔。

诙谐是小波的另一个天性。他喜欢笑谑,经常能敏捷地抓住可笑的东西。饭桌上是他驰骋谈锋的地方,时常妙语如珠,以马克·吐温式的幽默,惹得众人喷饭。他对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当时叫《顽童历险记》大为倾倒。他把这本书翻了又翻,直到它成为一堆碎片。在我看来,他就是那个顽童。

当时的北京郊区,有不少白杨夹道的大路。春日的早晨,我和小波在笔直的大道上驾车东行。驾的当然是自行车。当时我们在有节奏的锵锵声中骑车东进,眼前大道如弦,两边的旷野向远方伸延,真是大块烟景,不禁心生荡漾。我想起古人的诗句,就大声念起来:“大道直如发,春日佳气多。五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小波在旁边纵情大笑。比起诗中的境界,我们眼前的景致差不了什么,只是身穿补丁衣服,骑着破车,与五陵贵公子有一定差距,但这点可以用想象来补足。我们想象自己鲜衣怒马,玉面绮貌,在长安大道上行进。随着马背的颠簸,玉珂轻叩,发出有节奏的清音,若合符节。而脚蹬子有规律的撞击,把我们的想象与现实弥合得天衣无缝。

脚下的路好像永远走不到头,我们也愿意永远这样走下去,好像可以一直走到天国。那是一个令人沉溺的境界。我们在不息的穿越空间中陷入梦境,一切都没入薄暮之中,空气也变得黏稠而滞重……当从梦境中醒来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不传之秘,那就是天国和人间、王子与贫儿、古代和现代的间距其实其薄如纸,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在两重世界间自由穿行。这种思想,好像成为小波的一个思维习惯。在他的历史小说里,他把现实和历史自由交接,用二者之间的反差和气氛变换制造出一种特殊韵味,传达出他内心的感觉。

那时的小波,因为年纪尚幼,没有写过什么东西,但却在积累着美的印象,孵育着自己的趣味,或者说,一颗趣味的内丹。

在我看来,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他们行住坐卧,都如蚌含珠,默默孵育着这颗内丹,像练气士一样呼吸沉降,萃取天地间的精气,使这颗内丹在感觉的滋养中成长。当内丹大成时,它会以一种奇异的方式与外界发生感应,此时艺术家趣味大成,进入一种高超的境界,谈笑咳唾,皆成珠玉。这种内丹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纯美境界的把握,一种至高的品位。人们喜欢小波的作品,实际上是喜欢他的品位。

(摘自《我的兄弟王小波》,有删改)

19.结合文意,概括王小波的性格特征。(4分)

20.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篇文章在材料的选取上的突出特点。(5分)

21.本文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

“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这一看法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1:

19.① “不服管教”、“叛逆”;②玩得投入,看书奇快;③诙谐幽默;④想象奇特,喜欢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自由穿行;⑤养成了独特的艺术趣味,作品有至高的品位。(每个要点1分,任意答出4个要点即可。4分)

20.①真实性:注意捕捉人物在生活里的细节来表现人物本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2分)②典型性:选取能表现人物的艺术趣味的养成的典型事例来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人物风貌。(3分)

21.作用:总括全文,画龙点睛,(1分)明确写作主旨,指出了王小波艺术品位的养成原因(1分)。理解:①内丹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一种美感体验,是一种独特的不流于俗的趣味;(1分)②内丹养成之后,会成为艺术家认识外部世界的奇异方式,使艺术家进入高超的艺术境界;(1分)③内丹实际上就是艺术家的至高的品位,彰显着他们对纯美境界的把握能力。(1分)④从事艺术者必须要有一颗内丹才能受欢迎,有所成就。(1分)

19.在作者眼中,王小波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20.这篇传记在材料的选取使用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21.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4分)

22.文章结尾处说,“每一个真 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结合 全文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2:

19.①耽于冥想,被误解的异类(答“不服管教”“叛逆”也可);②玩得投入,看书奇快;③天性诙谐幽默;④想象奇特,喜欢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自由穿行;⑤养成了独特的艺术趣味,作品有至高的品位。 (答出一点给1分)

20.①真实性(生活化),注意捕捉人物在生活里的细节来表现人物本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2分)

②典型性,选取能表现人物的艺术趣味的养成的典型事例来写,多角度的展现了人物风貌。(2分)

21.①口语化,通俗易懂而又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同时传达出浓浓的兄弟情义;

②幽默,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在轻松诙谐的语言中写出了王小波独特的精神气质。

③文字典雅。有底蕴,不浅俗,如对“两重世界间自由穿行”的表达与认识,关于“内丹”的描述和见解,都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答出一点给2分)

22.①内丹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一种美感体验,是一种独特的不流于俗的趣味;

②内丹养成之后,会成为艺术家认识外部世界的奇异方式,使艺术家进入高超的艺术境界;③内丹实际上就是艺术家的至高的品位,彰显着他们对纯美境界的把握能力。(每点2分)

篇7:兄弟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

民工兄弟

①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件事,那次是在单位的电梯上,电梯里只有我和一个自称是隔壁公司的业务总监,那个人黑西裤白衬衣蓝领带,典型“写字楼企鹅”的文明模样,他没话找话地跟我聊着,我对看上去彬彬有礼的他也没什么反感。当他谈兴正浓的时候,电梯停在了八楼。门开了,几个装修的民工急匆匆从几米外向电梯奔跑着,就在那一刹那,这位总监飞速地按下了“关”键。眼看着电梯门就要把一个工人的手夹住了,这位总监却并没有打开的意思,全然不理会我在旁边说“还有人”……电梯终于把工人们关在了门外。我回过头诧异地盯着那位总监,他耸了耸肩膀,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这帮人身上臭烘烘的,不能让他们进来。”电梯继续往上走着,他依然在那里唾沫飞溅,我已无心聆听,只嗅到他身上散发着一股令人难以忍受的“味道”。

②这些年,民工受歧视的事很多,看过这样一个报道,一个文化馆为了配合一个宣传活动,为民工们创作了一首《民工兄弟三大纪律八点注意》。报道还配发了几十名民工戴着耳机在录音棚录制“民工之歌”的图片。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首歌曲的大致内容吧:“农民兄弟时刻要牢记,三大纪律八点注意。第一小农意识要去掉,说话粗鲁让人受不了;第二装修进了房主家,手脚不净就要犯事了……不许随地大小便,刮胡子剃头天天要洗脚。”该文化馆这种侮辱民工的行为还被媒体作为“先进”事迹广为宣传。就像个别河南人不好,河南人就遭到集体责难一样,“民工”在某些人的眼里,已经是粗鲁、低贱,甚至小偷的替代词。

③对于民工,虽然我并没有太多的亲近感,可是,每每看到民工被所谓的城里人歧视,心里还是为他们不平。我想,之所以会发生上述的事,是缘于城里人的优越感。我们在这个城市有自己温暖的家,不必风餐露宿,所以我们优越;我们坐在舒适的写字楼工作,不必风吹日晒,所以我们优越;我们的生活富裕,不用为明天的粮草发愁,所以我们优越……城里人似乎有无数条理由可以歧视民工,民工也似乎一无是处。可是,有一个外籍老板对中国农民工的感想,也许可以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待民工。外籍老板是这样说的:“中国的强大是建立在农民工身上的,外资涌入首先看中的是他们低廉的劳动力。”仔细揣摩这句话,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出它的含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今天的幸福,是民工用他们“低廉的劳动力”——也可以说是隐忍甚至屈从换来的。我们不能说外籍老板的话没有道理,事实上早期的改革开放也正是如此。连一个外国人都能肯定中国民工做出的巨大贡献,那么民工们是不是也应该在作为同胞的城里人面前获得起码的尊重呢? (20xx.10.22《扬子晚报》 作者:简单)

1.第①段中一开始对“看上去彬彬有礼”的文明模样人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对第①段最后一句中提及的“味道”一词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粗俗、不文明 B.身上有隐隐的汗臭味

C.缺少良好的素养 D.对民工缺少起码的尊重和理解

3.第②段中那首歌词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4.第③段中加黑的“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5.现实生活中你还听到过或看到过什么不尊重民工的言行吗?请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1.其貌似文明与言行丑陋形成对比,更加显露其鄙视民工的扭曲的灵魂。

2.B

3.民工是粗俗和低贱的,是不文明的人群,甚至是违害社会的隐患。

4.不能。“似乎”带有否定意味的肯定,说明其实不应歧视民工,民工也有很多可爱可敬之处,去掉就没这种味道了。

5.不订立劳动合同;不按时兑现民工工资;随意让民工加班加点;随意辱骂、解聘等。

篇8:兄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篇小说,完成15题。

①我们从嘉峪关赶往敦煌,要去看鸣沙山和月牙泉。鸣沙山很高,主峰海拔有一千七百多米,游人要骑着骆驼上山。山下有几百峰骆驼,听说都是当地农民的,每天各家各户牵着自家骆驼来这里做生意。五峰骆驼组成一个小驼队,前后相连,由一人牵引上山。

②为我们牵骆驼的是一位老汉,典型西北农村老人的样子,粗糙,沧桑,有六十多岁了吧,也许没有,他们这些人看上去总要比实际年龄老许多。骑在骆驼上颠得很厉害,刚上去时叫人有点害怕,不时听到驼背上花容失色的女士们的惊叫声。有风,越往上走风越大,裹挟着沙子,没头没脸扫过来,有时眼睛都睁不开。

③我们是七月去的,但我穿着薄外套还感到凉嗖嗖的,又一阵大风刮来,身子赶紧趴在驼背上,双手紧紧抱住了驼峰,驼峰热乎乎的,一下子觉得身下的骆驼竟是那样的亲切。

④快到鸣沙山峰顶时,有一平台,游人纷纷下来,还剩最后一段沙坡就到最高峰,很陡,要自己爬上去。花了吃奶的力,手脚并用,真正是爬上山去。

⑤到达山顶,风狂沙猛,呼吸都困难了,人要双脚分得很开才能站得住,有时还不得不趴倒以躲过一阵更猛烈的风沙,以免被刮下山去。

⑥峰顶插着一面红旗,我扑过去,一手扶着红旗,一手高高举起,嘴里喊着同伴赶紧给我拍张照,那姿势神气极了,仿佛我登上的是珠峰,真是过瘾。平日我不是一个喜欢刺激的人,散散淡淡,慵慵懒懒,但那一刻,人一下子被刺激得精神了起来,真想像高尔基那样大叫一声:让风沙来得更猛烈些吧!

⑦下山,驼队要绕过一个沙坡,把我们送到月牙泉去。要没有骆驼,上山下山这一趟,可真吃不消,早就累趴下了。我俯身摸摸骆驼,心存感激。忽然发现骆驼的耳朵上有一个小牌牌,上面写着一个数字,再前后一看,每峰骆驼都有这样的牌子,原来这是它们的编号。我这只骆驼的编号是258,这可是一个吉祥号呢,可对骆驼来说,毫无意义,它注定一生辛苦。到了月牙泉,老汉和骆驼们这一趟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把我们放下,赶紧再去拉下一趟游客。

⑧我从驼背上下来后,拍了拍骆驼脑袋,心想,和它告个别吧,几百峰骆驼,我独独骑的是它,成千上万的游客,它独独驮的是我,也算有缘。

⑨我一看,骆驼竟有眼泪流下来,很奇怪,赶紧问老汉,老汉说,骆驼累了就会流泪。我心头一紧。它也是血肉之身啊,它也会累的。我抑制不住一阵冲动,一把搂过骆驼的脖子,将自己的脸和它的脸紧紧贴在一起,喃喃道:保重,我苦命的兄弟。( 选自《扬子晚报》,作者孙香娥,有删改 )

1.第③段最后说,一下子觉得身下的骆驼竟是那样的亲切,请仔细品味一下子和竟等词语的使用,如何理解此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④⑤⑥三段主要描述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主要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说老汉和骆驼把我们放下,赶紧再去拉下一趟游客,作者很好地使用了赶紧一词,请回答好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标题和全文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对骆驼什么样的感情?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写我对骆驼喃喃道:保重,我苦命的兄弟。联系全文说说我为什么把骆驼称作是我苦命的兄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一下子和竟词语的使用,准确地写出了我在感到凉飕飕情况下,对骆驼带给自己的意想不到的温暖的感激,猛然感到的亲切。

2.主要描述的是沙坡高而陡,风沙猛烈,游人行走困难。这样写的主要用意是为下文做铺垫,衬托骆驼的帮助作用,以便进一步写出的骆驼的感情。

3.通俗而明了的写出了老汉和骆驼要抓紧时间多挣钱的情形,形象准确。

4.作者对骆驼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对骆驼表达了一定的同情。启示:爱护动物,和动物交朋友;人要有感恩之心。(意对即可)

5.作者旅途劳累,离不开骆驼的帮助,心生感激、亲切之情,眼看着骆驼因劳累而流泪,还要去拉客,想到它们也是血肉之躯,不免心疼,所以称骆驼为我苦命的兄弟,愿它保重。

篇9:兄弟阅读答案

正文

乌鸦兄弟同住在一个窝里。

有一天,窝破了个洞。大乌鸦想:“老二会去修的。”小乌鸦想:“老大会去修的。”

结果谁也没有去修,后来洞越来越大了。

大乌鸦想:“这一下老二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窝这样破了,它还能住吗?”

小乌鸦想:“( )”

结果又是谁也没有去修。

一直到了寒冷的冬天 西北风呼呼地刮(A.guā B.guō)着 大雪纷纷地飘(A.扬 B.落) 乌鸦兄弟都蜷(A.quán B.juǎn)缩(A.suō B.sōu)在破窝里 哆嗦地叫着 冷啊 冷啊

大乌鸦想:“( )”

小乌鸦想:“这样冷的天气,老大还能耐得住吗?它一定会去修了。”

可是谁也没有动手,只(A.zhī B.zhǐ)是把身子蜷缩得更(A.近B.紧)些。

风越刮越(A.大 B.凶),雪越下越(A.大 B.凶)。结果窝被吹到地上,两只乌鸦都冻僵了。

阅读题及答案

1.选出文中画线字的错误读音。

只( )是

A.zhǐ

B.zhī

正确答案:B

2.选出文中画线字的错误读音

缩( )

A.sōu

B.suō

正确答案:A

3.选出文中画线字的错误读音

蜷( )

A.juǎn

B.quán

正确答案:A

4.选出文中画线字的错误读音。

刮( )着

A.guā

B.guō

正确答案:B

5.选出文中括号里用得合适的词

越下越( )

A.大

B.凶

正确答案:A

6.选出文中括号里用得合适的词

越刮越( )

A.大

B.凶

正确答案:B

7.选出文中括号里用得合适的词。

更( )些

A.近

B.紧

正确答案:B

8.选出文中括号里用得合适的词

飘( )

A.扬

B.落

正确答案:B

9.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小( )------

正确答案:小( )------大

松( )------

正确答案:松( )------紧

热( )------

正确答案:热( )------冷

开始( )------

正确答案:开始( )------结束

温暖( )------

正确答案:温暖( )------寒冷

新( )------

正确答案:新( )------旧

10.在“耐得住”这个词中,“耐”的意思是( )。

A.忍受

B.厌烦

C.麻烦

正确答案:A

11.给第7自然段加标点,正确的是( )。

A. , 。 。 。 : “ ? ! ”

B. , , 。 , : “ ! ! ”

C. , , , , , “ , 。 ”

正确答案:B

12.在原文的两处括号中分别填上合适的语句,使文章完整。

答:

答案解析:

老大一定回去修了,这么冷,它耐不住的。

老二怕冷,一定会去修的。

13.乌鸦兄弟都很( ),才有被冻僵的可悲下场。

A.懒惰

B.怕麻烦

C.愚蠢

正确答案:B

兄弟的阅读试题

读《追赶风筝的孩子》有感作文

风筝鲁迅的阅读题答案

爱的尊严阅读及答案

《爱的尊严》阅读附答案

水果谜语大全及答案100个

《风筝》阅读题答案

归有光《世美堂后记》的阅读答案

杏花书屋记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风筝 阅读答案

两兄弟阅读答案
《两兄弟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两兄弟阅读答案(集锦9篇)】相关文章:

水果谜语大全及答案2022-09-04

梦想成真阅读答案2024-02-16

古诗《行舟忆永和兄弟》阅读答案2023-07-28

望月有感练习及答案2023-03-05

《传家宝》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23-04-15

九年级语文下册《江村小景》教学反思2023-06-29

《野草》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2023-03-28

风筝仙女的阅读答案2023-01-28

豆卢宁文言文阅读答案2024-04-11

蝉鸣的阅读答案202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