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扁的沙子阅读答案

时间:2022-09-03 08:11:37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被压扁的沙子阅读答案(推荐11篇)由网友“梦达”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被压扁的沙子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被压扁的沙子阅读答案

篇1:被压扁的沙子阅读答案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 ℃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1.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粹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

(2)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2.选段中所说的“普通沙子”和“斯石英”都是由____________构成的。

3.“斯石英”与“金刚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速度可以加快,但必须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作诠释 列数字

2.二氧化硅

3.形成原因相同,即由于在超高压状态下,原子相距很近而变得极为致密。

4.因为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原始状态。

篇2:被压扁的沙子读后感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为致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

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恢复为沙子。在实验室里,用摄氏850度的高温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会变为普通的沙子。

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这两种理论分别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的结果。

“火山说”的依据:1987年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篇3:《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据言知意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请同学们浏览文章,了解本文究竟揭示了什么科学奥秘,借此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品析之前解决字词知识

1、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原来本文的主角不是沙子,而是恐龙)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

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3、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因而产生两种学说“撞击说”“火山说”在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的?

请仔细阅读,圈点勾画找出文中关键语句,思考作者得出结论的过程

提示:一般文章每个段落中都有概括性、提示性的文字或语句,在阅读中画出这样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提炼文章主要信息,快速准确的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所以说,圈点勾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组讨论,与周围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信息,并交流观点,让同学明白得出结论的原因及过程[请几名同学展示]

作者运用严谨的思维方法,层层剖析了恐龙灭绝的原因(边总结边板书):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研成果→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指按照人们思维发展的顺序,进行合理的推论而得出科学结论的思维过程,写作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是通常会采用这种符合思维顺序的方法作为行文思路,这就使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共同成为说明文的三大说明顺序

(三)顺意品言

同学们对逻辑顺序有了基本认识,可是将深奥的事理由浅入深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一方面需要缜密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语言这个有效的交流工具准确严密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品味文章语言特点也是我们阅读文章的一项基本能力

1、请看大屏幕上的这两句话:

(1)这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2)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有“也许”跟没有“也许”,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点拨:“这”指什么?“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使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是导致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是客观事实,还是根据现象推出的结论?是科学家根据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推测得出结论如果去掉“也许”,句子意思就成了一个科学的判断,与客观事实不符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去掉“也许”,句意过于绝对化,与客观事实不符)

虽然只是一个词的应用,却足以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和严密的特点了

2、请看这两句话:

(1)如果在850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2)如果在大约10000C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左右,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像(2)一样,把表示温度和时间的词换成不确定的大约数字,行不行?

(不行因为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温度和时间是推测出来的,还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客观事实?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使用数字必须采用经过科学验证后确定的数字,数字的运用同样可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3、(学以致用)你在文中还能找出与前两个事例相似、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的句子吗?尝试分析这些句子

4、小结: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亲密接触了阿西莫夫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他用缜密的逻辑顺序、准确严密的语言,使我们明白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次遇到类似文章时,能够学以致用

(四)悟意会言能力尝试

阿西莫夫除了这篇文章提到恐龙灭绝的问题,他的另一篇文章《恐龙无处不在》也与恐龙灭绝有关,《恐龙无处不在》跟《被压扁的沙子》有什么异同点?

请大家阅读《恐龙无处不在》,就两文异同点互相交流(若时间充足,请大家齐读《恐龙无处不在》的第一句话,提示他们:生活中一些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中存在着内在联系,只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你肯定会有独到的发现)

五、布置作业:

寻找《恐龙无处不在》与《被压扁的沙子》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可以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科学结论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篇4:《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一、旧课导入:《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

二、质疑讨论

出示问题:

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明确:“撞击说”和“火山说”。(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对比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a.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b.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c.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 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d.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拓展练习,分组自由讨论: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篇5:被压扁的沙子教学反思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反思

但这些知识的介绍不能变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要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地理课或有关介绍恐龙知识的生物课,所以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可以以预习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在课前完成。

本文的`教学还是应该突出说明文的特点。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说明文是相当枯燥的,何况本文是纯粹的科普文章,因此我在教授本文时力求形式新颖活泼,过程环环相扣,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尽可能实现教学目标.而从过程来看差强人意.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将本文内容和电视科普片联姻的构想是授课前晚忽然想到,时间仓促,某些环节雕琢不够仔细,阅读时间太短,应加强对课文的朗读,重点句段的锤炼不够。

二是作为教师的我临场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上能力有所欠缺,课堂上反映出来的是学生参与面不够广,发言不够踊跃,还应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三是教者高估学生能力,忘记了学生整体素质教较差这一事实,导致实际课堂上的场面与我的构想出入较大.当然从课后反馈的信息看,教学目标基本实现,而且相当多的学生喜欢这一种教学形式.一成不变导致学生思想的懒惰,求变求新定会有更多的惊喜收获.我想这样的”探索”越多,”发现”也就会越多。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对课文内容把握好,课堂设计新颖,将科普文章讲的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接受。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长文短教,重点突出,且点拨到位。以央视栏目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下文学生归纳写作内容、说明顺序作了很好的引导。能联系生活,适当开发资源,课堂容量大。

教师的专业功底扎实全面,语言简洁到位,并不乏妙语,有自己比较鲜明的教学风格。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效率高,效果较好。若能有一定的影像、图片资料作辅助,学生的兴趣会更高,理解更清楚。

篇6:小学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优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2、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二)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据言知意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请同学们浏览文章,了解本文究竟揭示了什么科学奥秘,借此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品析之前解决字词知识

1、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原来本文的主角不是沙子,而是恐龙)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

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3、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因而产生两种学说“撞击说”“火山说”在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的?

请仔细阅读,圈点勾画找出文中关键语句,思考作者得出结论的过程

提示:一般文章每个段落中都有概括性、提示性的文字或语句,在阅读中画出这样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提炼文章主要信息,快速准确的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所以说,圈点勾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组讨论,与周围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信息,并交流观点,让同学明白得出结论的原因及过程[请几名同学展示]

作者运用严谨的思维方法,层层剖析了恐龙灭绝的原因(边总结边板书):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篇7:小学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优秀

学习目标

1、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2、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3、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4、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5、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学习重点 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习难点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据言知意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请同学们浏览文章,了解本文究竟揭示了什么科学奥秘,借此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品析之前解决字词知识

1、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

(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原来本文的主角不是沙子,而是恐龙)

2、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

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研成果→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指按照人们思维发展的顺序,进行合理的推论而得出科学结论的思维过程,写作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是通常会采用这种符合思维顺序的方法作为行文思路,这就使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共同成为说明文的三大说明顺序

3、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 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篇8:八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被压扁的沙子》读后感-150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被压扁的沙子》读后感-150字

想要成为一个璀璨的珍珠,就要有能够承受艰辛的勇气,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当你克服种种困难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你已经成为了一颗珍珠。

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去嫉妒那些像珍珠般获得成功的`人,因为他们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很多,承受了很多,获得的也很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即使你最后没有成为一颗珍珠也不要灰心丧气,因为沙子也有自己的幸福。

篇9:沙子与海绵阅读答案

沙子与海绵阅读答案

一桶水倒在干沙堆上,水立刻无影无踪,沙子表面都是湿乎乎的,好像吸满了水。但是抓一把湿沙子却挤不出水来。这是因为沙子并没有真正把水吸进去,而是让水顺着无数个缝隙流走了,这只能算“过水”。这样的`沙子再经风吹日晒,就会立刻干燥如故了。

海绵却与沙子不同将一块海绵浸入水中拿出来时它已经喝得饱饱的了变得沉甸甸的用手一捏就会挤出许多水来可见海绵是吸到了水并且储存起来了

由 此我想到了在学习上存在的与此相似的两种情况。有的同学读书很不认真,一翻就是几页,一目十行,只看字面,不动脑筋,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一无所获。这正 是“沙子过水式”的学风。但是也有很多同学在看书学习中,不但做笔记,而且勤于思考,善于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会贯通,真正是“海绵吸水式”的学 风。

我们应该提倡“海绵吸水式”的学风,吸得进去,挤得出来,读了书就长了见识,增加了学问,而不能像沙子过水似的看了一遍书却一无所获。

1.在第2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标点。

2. “海绵式吸水”的学风是指 。这样做的好处是 。如果看书像沙子过水一样,结果是 (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填空。)

3.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参考答案:

1.海绵却与沙子不同,将一块海绵浸入水中,拿出来时,它已经喝得饱饱的了,变得沉甸甸的,用手一捏,就会挤出许多水来。可见海绵是吸到了水,并且储存起来了。

2.不但做笔记,而且勤于思考,善于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会贯通,真正掌握了知识。

吸得进去,挤得出来,读了书就长了见识,增加了学问。

一无所获

3.平时读书时,不是报一种急功近利应付的态度,而是认真地去读,使自我得到提高。

篇10: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阅读答案

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阅读答案

落日暝云合,客子意如何。定知今日,封六巽二弄干戈。四望际天空阔,一叶凌涛掀舞,壮志未消磨。为向吴儿道,听我扣舷歌。我常欲,利剑戟,斩蛟鼍。胡尘未扫,指挥壮士挽天河。谁料半生忧患,成就如今老态,白发逐年多。对此貌无恐,心亦畏**。【注】①沙子,即沙水,今称明河。②封六巽二:封六,古代传说中的雪神;巽二,古代传说中的风神

8.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环境?有何作用?(4分)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8.上片描绘出落日黄昏,阴霾满天,天际空阔,一叶小舟,在大风恶浪的冲击下,在波涛中随水流荡的恶劣环境。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艰险,有力地烘托出一位不畏艰险、矢志报国的壮士的形象。9.作者虽不畏艰险胸怀壮志,但抗战复国的抱负不能实现;虽日渐年迈,但壮心不已,无奈朝廷局势难料,国势动荡不安,让人心生愤慨和忧愤。

篇11:《被尊重的快乐》阅读答案

《被尊重的快乐》阅读答案

儿子这些天特别开心,他告诉我们,他有新朋友了。他的新朋友,是小区门口的一名保安。

儿子性格内向,很少和陌生人说话,他怎么会和小区的保安混熟的?

儿子说,有一天,他一个人从外面回家,门口站岗的保安突然说了声:“你好”。儿子吓了一跳,回头看看,也没别人呀。原来保安是问候他。这让儿子非常意外,因为激动,儿子的小脸憋得通红,他也伧促地向他问候,“你也好!”保安笑了。

儿子说,从来没有大人那么礼貌地问候过他。他很开心,也很害羞。他记住了那个保安的笑容,他脸晒得很黑,牙齿好白。

此后,每次经过小区大门口时,儿子都会留意是不是那名保安值班,如果是他,,他一定会向儿子问好,而儿子也早就在心里准备好了问候,离大门远远的,儿子的脸上,就隐约露出期待的笑容。

就这么简单,儿子和小区门口的一名保安,成了朋友。而他们的友谊,仅仅是儿子从大门口进出时,两人互致的问候。

只有他和我打招呼,我喜欢她。儿子骄傲的说。

我摸摸儿子的.头。

其实,每次从小区大门口进出时,值班的保安都会向我致以职业性问候。我会礼节性地笑笑,或者点点头。但也有很多时候,心中正在想着事情,或者赶时间,就匆匆走过去了。这时,保安的问候就像一阵风一样,轻轻飘过。

从来没有留意过,这种职业性的问候。

去饭店吃饭,迎宾小姐会列队欢迎,“先生,中午好!”“先生,晚上好!”声音甜润。进去的食客,一个个昂着头,腆着肚皮,目不斜视,对迎宾小姐的问候,也是充耳不闻,仿佛你推开门,门轴就会发出声音一样。迎宾小姐们似乎也早习惯了这一切,即使你视而不见,她们的脸上还是会堆着职业化的笑容,嘴里发出职业化的问候。问候的和被问候的,都了无趣味。

很多公共场合,你能听到这样职业化的标准问候,而被问候的人,常常无动于zhōng,好像什么也没听见。

依稀觉得,小区门口的保安,好像现在也不问候了。当有人从大门口进出时,他们只是笔直地站立,目不斜视,冷若冰霜。这不能怪他们,谁能忍受自己的问候,像哈出的一口气一样,无声无息啊。

有一次,和儿子一起经过小区门口,那名值班的保安问候儿子和我:“你们好!”儿子看看我,又看看他,自豪地问候他:“你好!”

儿子一脸灿烂,我注意到那个保安的脸上,也红光满面。我想,我的儿子和他的保安朋友,都是因为受到尊重,而无比快乐吧。

23、根据拼音写汉字:无动于zhōng (2分)

24、请概括“儿子”和“保安”的友谊表现在哪里?(2分)

25、文中划双直线的句子“这时,保安的问候就像一阵风一样,轻轻飘过。”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3分)

26、划线句对人物主要运用了 描写,有怎样的作用?(3分)

27、被人尊重是快乐而幸福的。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请用不少于60字的文字写出。(6分)

参考答案:

23、衷(2分)

24、儿子从大门进出时,两人互致问候。(3分)

25、比喻,形象的写出了我对保安的问候毫不在意的样子,体现出我们之间的冷漠。(3分)

26、肖像(神态),揭示了食客们冷漠高傲、自以为是的神态和心理。(3分)

27、叙述完整,有恰当的描写和感悟。(6分)

《阿西莫夫短文》的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课文《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同步练习试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课堂反思

八年级上册课文《短文》优秀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教案

倾听能力测试题

被压扁的沙子阅读答案
《被压扁的沙子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被压扁的沙子阅读答案(推荐11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2022-06-02

初二作文教案2024-04-04

行政能力测试题2023-09-10

《学会说点道理》 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2022-07-17

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期教学总结2022-05-06

小学一年级的应用综合能力测试题2022-12-30

《短文》第二课时教案2022-12-13

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023-05-11

初二英语说课稿范文2023-09-08

5本经典的科幻小说2023-07-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