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阅读答案(锦集10篇)由网友“Chan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老马》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老马》阅读答案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由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作于1932年
1、诗中第一节“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两句诗,表现了老马的什么性格?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1)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老马》这首诗,臧克家曾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你认为“老马”的形象代表着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评论家对于诗中“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一句,向来有争议。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前途的茫然。你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马》阅读答案
1、表现了老马的忍辱负重、忍气吞声和无奈,表达作者同情和悲愤的情感。(意对即可)
2、(1)一“扣”字,描绘出老马精疲力竭、奋力挣扎的形象,展现了老马肉体和精神的重压,形神毕现。
(2)“咽”字将老马人格化,展现了无尽的悲哀和痛苦,写活了忍辱负重、怨气吞声的老马形象,描绘出老马悲惨的命运。(意对即可)
3、《老马》运用了象征手法,以马喻人,对那个时代劳动民众的悲苦命运作了形象的写照。(意对即可)
4、(示例1)它表明老马虽遭鞭挞,但依然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相信苦难的一切终会过去,幸福的生活就在前方。
(示例2)形象地描写出压迫者的凶狠,也表现了“老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和不知出路何在的悲哀。(言之有理即可,不设统一答案)
篇2:《老马》阅读答案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好词:横竖 鞭影
佳句: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1、选出下列各句中分析不当的一项( ) 。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正确答案:B
2、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诗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读者如何理解,自可见仁见智。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正确答案:B
3、对本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正确答案:D
4、联系上下文,说说诗歌中的“老马”象征什么?
答:
答案解析:
旧社会忍辱负重和忠厚善良的劳苦大众。
篇3:《车夫老马》阅读答案
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车夫们几乎都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
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看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的棉袄。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一进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扎挣着说了句:“沏一壶。”
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
“别动!”
茶馆掌柜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他独自过去,把老车夫的脖领解开,就地扶起来,用把椅子戗(qiànɡ,支撑)在背后,用手勒着双肩:“白糖水,快!”
糖水刚放在老车夫的嘴边上,他哼哼了两声。
“喝点水!”掌柜的对着他耳朵说。
“啊?”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先喝点水,不用忙。”掌柜的说。
大家几乎都跑了过来。
“哎!哎!”老车夫向四围看了一眼,双手捧定了茶碗,一口口地吸糖水。
慢慢地把糖水喝完,他又看了大家一眼:“哎,劳诸位的驾!”
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说完,他又想往起立,过去三四个人忙着往起搀他。他脸上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行,不碍!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哥儿们的驾!”
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地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
“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
“到底是哥儿们哪!拉座儿,给他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说着,他立了起来,要往外走。
“吃呀!”大家几乎是一齐地喊出来。
“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
一个中年的车夫开开了点门缝:“小马儿!小马儿!你爷爷叫你哪!”
老者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小马儿刚进门,他拿起来一个:“小马儿,乖乖,给你!”
小马儿也就是十二三岁,脸上挺瘦,身上可是穿得很圆,立在老者的身旁,右手接过包子来,左手又自动地拿起来一个,一个上咬了一口。
“哎!慢慢的!”老者一手扶在孙子的头上,一手拿起个包子,慢慢地往口中送, “爷爷吃两个就够,都是你的!吃完了,咱们收车回家。”
小马儿对着包子点了点头,吸溜了一下鼻子:“爷爷吃三个吧,剩下都是我的。我回头把爷爷拉回家去!”
“不用!”老者得意地向大家一笑,“回头咱们还是走着,坐在车上冷啊。”
老者吃完自己的份儿,等着小马儿吃净了包子,立起来,绕着圈儿向大家说:“劳诸位哥儿们的驾啦!”伸手去拉小马儿。
祥子呆呆地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选自《骆驼祥子》第七章,商务印书馆版,有删改)
10. 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4分)
关于情节 关于人物
老马一进茶馆就晕倒 老马生活很贫苦
(1) 老马待人很(2)
(3)老马对孙子很疼爱
爷孙吃包子,谢别众人 老马因孙子孝顺而(4)
11.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词句。(4分)
(1)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出溜”是北京方言,请推断其含义,并说说运用这个词的好处。)
(2)“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为什么老马会有“像是乐,又像是哭”的表情?)
12. 茶馆掌柜的处理车夫忽然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这说明了什么?(3分)
13. 在《骆驼祥子》中,老马和小马最终的命运如何?老马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5分)
参考答案:
10.(4分)(1)老马喝糖水,谢众人(2)谦和(3)老马把包子省给孙子吃(4)得意(每空1分)
11.(4分)(1)“出溜”是“滑”的意思,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老马又冷又饿、不由自主晕倒的状态。(2)老马像是乐,是因为他晕倒后得到了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感到很温暖;像是哭,是因为自己虽努力拉车却依然生活艰难贫苦,感到很无奈。(每小题2分)
12.(3分)掌柜的处理车夫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说明了掌柜的善良,常常救助这样的车夫;也说明了车夫因冷、饿晕倒的现象较常见;还说明了底层人民普遍生活很贫苦。
13.(5分)小马病死在老马的怀里;老马被迫改行,孤独而凄凉地度余生。老马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是:揭示了勤苦而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劳动者的共同命运;揭露了不让好人有出路的旧社会现实;成为祥子人生态度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篇4:老舍《车夫老马》阅读答案
老舍
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车夫们几乎都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
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看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的棉袄。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一进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扎挣着说了句:“沏一壶。”
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
“别动!”
茶馆掌柜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他独自过去,把老车夫的脖领解开,就地扶起来,用把椅子戗(qiànɡ,支撑)在背后,用手勒着双肩:“白糖水,快!”
糖水刚放在老车夫的嘴边上,他哼哼了两声。
“喝点水!”掌柜的对着他耳朵说。
“啊?”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先喝点水,不用忙。”掌柜的说。
大家几乎都跑了过来。
“哎!哎!”老车夫向四围看了一眼,双手捧定了茶碗,一口口地吸糖水。
慢慢地把糖水喝完,他又看了大家一眼:“哎,劳诸位的驾!”
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说完,他又想往起立,过去三四个人忙着往起搀他。他脸上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行,不碍!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哥儿们的驾!”
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地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
“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
“到底是哥儿们哪!拉座儿,给他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说着,他立了起来,要往外走。
“吃呀!”大家几乎是一齐地喊出来。
“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
一个中年的车夫开开了点门缝:“小马儿!小马儿!你爷爷叫你哪!”
老者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小马儿刚进门,他拿起来一个:“小马儿,乖乖,给你!”
小马儿也就是十二三岁,脸上挺瘦,身上可是穿得很圆,立在老者的身旁,右手接过包子来,左手又自动地拿起来一个,一个上咬了一口。
“哎!慢慢的!”老者一手扶在孙子的头上,一手拿起个包子,慢慢地往口中送,“爷爷吃两个就够,都是你的!吃完了,咱们收车回家。”
小马儿对着包子点了点头,吸溜了一下鼻子:“爷爷吃三个吧,剩下都是我的。我回头把爷爷拉回家去!”
“不用!”老者得意地向大家一笑,“回头咱们还是走着,坐在车上冷啊。”
老者吃完自己的份儿,等着小马儿吃净了包子,立起来,绕着圈儿向大家说:“劳诸位哥儿们的驾啦!”伸手去拉小马儿。
祥子呆呆地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选自《骆驼祥子》第七章,商务印书馆20版,有删改)
10. 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4分)
11.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词句。(4分)
(1)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出溜”是北京方言,请推断其含义,并说说运用这个词的好处。)
(2)“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为什么老马会有“像是乐,又像是哭”的表情?)
12. 茶馆掌柜的处理车夫忽然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这说明了什么?(3分)
13. 在《骆驼祥子》中,老马和小马最终的命运如何?老马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5分)
参考答案
10.(4分)(1)老马喝糖水,谢众人(2)谦和(3)老马把包子省给孙子吃(4)得意(每空1分)
11.(4分)(1)“出溜”是“滑”的意思,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老马又冷又饿、不由自主晕倒的状态。(2)老马像是乐,是因为他晕倒后得到了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感到很温暖;像是哭,是因为自己虽努力拉车却依然生活艰难贫苦,感到很无奈。(每小题2分)
12.(3分)掌柜的处理车夫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说明了掌柜的善良,常常救助这样的车夫;也说明了车夫因冷、饿晕倒的现象较常见;还说明了底层人民普遍生活很贫苦。
13.(5分)小马病死在老马的怀里;老马被迫改行,孤独而凄凉地度余生。老马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是:揭示了勤苦而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劳动者的共同命运;揭露了不让好人有出路的黑暗社会现实;成为祥子人生态度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篇5:老马臧克家原文阅读及答案
老马臧克家原文阅读及答案
老马(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34、下面对诗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表现老马心甘情愿背负沉重的压力。
B、“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字写出了老马负荷过重、力不能支的痛苦。
C、“眼里飘来一道鞭影”,“飘”字看似很轻,实际上是很重的欺压,有“扬起来很很抽下”的意思。
D、“它抬起头望望前面”,表明老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
3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马象征着贫苦的农民,作者通过写老马,实际上写出了三十年代农民的悲惨命运。
B、全诗充满了哀怨的气氛和凄楚的情调,饱含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恨。
C、作者以悲愤的笔触,表达发对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
D、诗人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典型镜头,逼真地刻画出老马的.形象,朴素中见坚实,平淡中见深远。
36.下列对该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马》写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
B、《老马》实际上写的就是诗人自己。
C、《老马》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
D、《老马》写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参考答案:
11.A 12.C 13.D
篇6:师①老马与蚁阅读答案
管仲②、隰朋③从于桓公④而伐孤竹⑤,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师:学习。②管仲:夷吾,春秋时任齐桓公的相国,著名政治家。③隰(xí)朋:齐桓公时期的左相。④桓公:即齐桓公,名小白,齐国国君,春秋时第一个霸主。⑤孤竹:国名,在今河北省东部卢龙县一带。1.(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春往冬反 反____________乃掘地遂得水 乃____________(2)“以管仲之圣”中的'“以”与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B.岁以大穰C.可以为师矣D.以丛草为林2.用“颉被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1)同“返”,返回??????????????? 于是,就? (2)C2.老马之智/可用也师①老马与蚁阅读答案3.(1)就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 ? (2)(猿猴叫声)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4.博学多识的圣人都会碰到不懂的问题,虚心向老马、老蚁学习,我们更要虚心学习知识。
篇7:《师老马与蚁》阅读答案
管仲②、隰朋③从于桓公④而伐孤竹⑤,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师:学习。②管仲:夷吾,春秋时任齐桓公的相国,著名政治家。③隰(xi)朋:齐桓公时期的左相。④桓公:即齐桓公,名小白,齐国国君,春秋时第一个霸主。⑤孤竹:国名,在今河北省东部卢龙县一带。
8、(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春往冬反( ) 乃掘地遂得水( )
(2)以管仲之圣中的以与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 )(2分)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B、岁以大穰 C、可以为师矣 D、以丛草为林
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1分)
老马之智可用也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出自《三峡》)
11、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
8、(1)同返,返回 于是,就 (2) C
9、老马之智/可用也
10、(1)就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
(2)略
11、博学多识的圣人都会碰到不懂的问题,虚心向老马、老蚁学习,我们更要虚心学习知识。
篇8:老马
一、教学目标
(一)鉴赏《老马》深沉的感情,丰富的象征意蕴。
(二)体会这首诗讲究格律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老马》这首诗并没有存心用老马去象征农民的命运,但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读者和选本的注释家,都说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
分析: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同时又是一种艺术再创造。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所以要承认文学鉴赏中的差异性,也要承认欣赏者的理解可能超过或有别于作者的原意。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鲁迅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见《集外集拾遗补编》)臧克家曾说过:从表面上看,写的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但几乎所有的读者和选本的注释家,都说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原因是老马的形象塑造,舍其形而传其神。诗人没有详细描写老马衰弱病残的外形,而是着重于写它的命运,感受和心境,增强了老马悲剧的感染力。诗人越是突出老马的忍辱负重、善良忠厚,就越能激发读者对被压迫而不觉悟农民的同情,激起对旧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愤怒和诅咒。因此,《老马》形象的塑造充分体现了“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
(一)怎样理解全诗“朴素凝炼”的语言风格?
分析:《老马》歌咏的是一匹老马轭下的生活,却象征地概括了多少年来农民背上的苦难的重荷。全诗朴素凝炼,用词精彩传神。“扣”、“飘”字,准确、生动、逼真,有力地表现了老马受压迫的深重,平中见奇;“横竖”、“咽”字,朴素、凝炼形象地道出了老马的坚忍。
不用柔曼的音调来诉说个人的哀乐,也很少用热烈的呼声来抒发对于旧世界的愤懑,而是用经过锤炼的诗句,抒写旧中国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坚忍,让读者从咀嚼和回味中体会诗人深沉的感情。臧克家正是以此独特的风格,为三十年代的诗坛吹来一阵清新的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重视。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吟诵作品。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的“建筑美”和“音乐美”。
学生按照诗歌的节奏、韵脚,反复吟诵作品。师生明确:
《老马》在形式上讲究“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全诗共两节,每节四句,每句基本上是八个字,隔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一种“建筑美”和“音乐美”。
2.让学生在吟诵中把握诗作的形象。
师生明确:“老马”是贫苦农民的真实写照。中国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艰辛,剥削阶级的贪婪与残忍,作者的同情与愤懑,都通过“老马”这雕塑一般的形象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
(二)整体感知。
1.笔者及写作背景。
臧克家,出生于山东诸城县的农村,从小熟悉农村,热爱农民,所以他的诗篇多为歌唱农村之作。1933年《烙印》出版,翌年又出版《罪恶的.黑手》。这正是“现代派”颓废诗风遭到读者厌弃的时候,臧克家的描写农民形象和乡村景色的诗篇为诗坛吹来一阵清新的风,因此立刻引起文学界的注意和重视,并且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拓了崭新的天地。
《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能够更具体地感受到臧克家30年代新诗创作的成就和特色。
2.感受内容大意。
《老马》简短八句,塑造了一个不堪重负的老马的悲惨形象。
第1节,写装车。
前两句的“总得”与“横竖”相呼应,侧面表现出主人贪婪、残忍,让老马超负荷运载,同时也写出老马倔强、坚忍的性格,把一腔悲愤深埋在心里。后两句实写装车,一个“扣”字,一个“重”字,把老马负重受压的惨状刻画得极为生动、深刻,主人的冷酷,老马的痛苦,都包含在其中了。
第2节,写扬鞭出发。前两句是虚写,刻画老马的悲愤而又无望的心理。后两句写实,“一道鞭影”,活现出主人的凶狠、无情。在这样严酷的压迫下,在“前面”等待老马的又是什么呢?诗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课后练习
1.完成练习二、三。
2.课外阅读臧克家的部分诗作,把握其风格特点。
〖小资料〗
自己的
我的每一首诗,都是经验的结晶,都是在不吐不痛快的情况下写出来的,都是叫苦痛迎着,严冬深宵不成眠,一个人咬着牙龈在冷落的院子里,在吼叫的寒风下,一句句,一字字的磨出来的,压榨出来的。
――臧克家《我的诗生活》
逃离土地
――现代诗歌中的农民叙事,从《老马》到《无量寺村》
上篇 那个时代的“老马”和“老马”的那个时代
,曾经被誉为“农民诗人”的臧克家老人已经走过了的生命历程,这其中包含至少有半个世纪之久的诗龄。1933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烙印》。这是他的处女集,也是他最具影响力的高峰作品。主流评论一致认为其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烙印》很快被抢购一空,许多名重一时的评论家心甘情愿为它鼓吹。 茅盾称臧克家为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朱自清断言:“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闻一多亲自给这个初出茅庐就走了红的苦吟诗人作序表彰,他说:“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没有克家的经验,便不知道生活的严重。”(据《人物周报》、《闻一多选集-烙印序》) 臧克家则自称是“一条嚼着苦汁不松口的巴豆虫”。他的诗因此显得苦而硬,在充满小资情调和革命狂热的后五四诗坛上荡起了一股朴实硬朗的新风。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篇9:老马
这首诗发表于1932年,距胡适出版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白话诗《尝试集》已经过去了。当时尝试写新诗的人多数为“海归派”和左翼文学青年,解放自我和解放大众两股潮流在新诗运动中走向两极,前者形成以胡适、徐志摩、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后者
[4]
篇10:老马
这首诗发表于1932年,距胡适出版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白话诗《尝试集》已经过去了10年。当时尝试写新诗的人多数为“海归派”和左翼文学青年,解放自我和解放大众两股潮流在新诗运动中走向两极,前者形成以胡适、徐志摩、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后者形成急于为革命斗争提供“最高、最强、最急的音节”的“创造社”、“太阳社”(郭沫若等)和红色鼓动诗(殷夫等)。显然,两种极端都不可能真正深入民间,深入被损害者的内心,创造出具有美学和认识双重价值的农民虚拟体、比附物和非线形的整体象征。恰恰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老马”出现了。带着苦涩,带着泥土的凝重,带着不可名状的痛楚和悲哀,带着几千年的宿命的阴影,一种如此陌生又如此熟悉的诗歌形象闯入中国的知识界和新诗的读者群。他是谁?不就是我们老家的邻居,我们身边的丧失土地的难民、盲流以及脚手架上的农民工吗?不就是我们崩溃的乡村和破败的田园吗?“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穆旦《赞美》)和左翼文学、革命文学不同的是,这匹被压迫被损害的“马”不仅不象五卅运动中的工人、井冈山的赤卫队员那样“心红胆壮志如钢,砸烂万恶的旧世界”,他甚至连起码的觉醒也没有,当压迫者猛往他身上加载以至深深地勒进皮肉时,他的反应只是麻木地把头“垂下”,把血肉之躯让渡给了他人;当他欲哭无泪、统治者却又嫌他拖了国民经济后腿而猛抽一鞭时,他只是无奈地“望望前面”,他要透支生命为民族复兴做贡献了,这会儿他甚至连灵魂也抵押给了领袖或者领导。“老马”当然没有“做贡献”的觉悟,他只是认命而已。他不能尥蹶子,不能踢他的主人,不能挣脱他的缰绳去撒野,那样他就会没户口,没饭吃,成为流民、刁民甚至暴民和土匪,就会受到治理整顿和围剿、消灭。总之,即使这是一匹悲愤之马,但也决不是可以昂首嘶鸣之马,前程远大之马,这是一匹隐忍之马,忍辱负重之马,他为威权所深深地震慑,并迷信秩序,莫名其妙地承担着不可知的命运,从气质上多少有点与俄罗斯民歌里那匹“可怜的老马”相似。在20世纪革命动员理论和语码中,他属于“落后群众”那种,需要后来出现的李玉和(《红灯记》)、郭建光(《沙家浜》)、杨子荣(《智取威虎山》)等红色精英和先进代表去唤醒、去发动、去点燃,然后才能变成埋葬旧世界的熊熊大火,变成旧制度的掘墓人。“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
难道我们的“泥土诗人”是像先知鲁迅那样对“落后群众”和“蒙昧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吗?不。针对自己的局限性,臧克家在革命成功以后进行了深刻检讨。他说:“对于暴风雨前夕乡村**的了解,对于农民问题的看法,我没有能够突破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的范畴。虽然表现了乡村的破产,但没有明确它未来的命运;描写了农民生活的悲惨和他们的挣扎,并通过这些描写进行了对封建黑暗社会的控诉,可是,没有写出他们正面的斗争和最后的出路。”(〈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
显而易见,诗人的检讨在变着法向当时主流所要求的高度上靠,同时小心翼翼煞费苦心地为自己进行最后的辩护。其实,他所说的“正面的斗争和最后的出路”早就有人用诗一般的抒情逻辑进行了预言。1927年初,当时尚以共产党身份在国民党中央做官的青年毛泽东跑到湖南老家做了32天的徒步考察。结果,在那篇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这位后来终于颠覆了三座大山和国民政府的诗人热情洋溢气
★ 老马识途阅读答案
★ 滴水和尚阅读答案
★ 老马识途翻译
★ 小马过河的教案
★ 小马过河优秀教案
【《老马》阅读答案(锦集10篇)】相关文章:
管仲荐隰朋原文及翻译2023-03-23
小马过河教案2023-03-25
杜甫——《江汉》2022-05-31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2023-04-17
小马过河音乐欣赏教案2023-08-10
小学语文小马过河教学设计优秀精选2023-01-13
小马过河第二课时教案2022-06-15
小马过河教师教学反思2024-01-05
小马过河说课稿2022-07-29
听、读、说、演--《小马过河》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