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荐隰朋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3-03-23 07:49:1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管仲荐隰朋原文及翻译(精选11篇)由网友“午夜碳水球”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管仲荐隰朋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管仲荐隰朋原文及翻译

篇1:《管仲隰朋》原文以及译文赏析

《管仲隰朋》原文以及译文赏析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管仲和隰朋)放开老马跟随着它,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地上蚁封有一寸高,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最终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启示: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的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不是吗?管仲隰朋就是利用了老马识途的本能和蚂蚁的习性解决了困难,这也反映了学习不能死记硬背的死读书,要以书本为师,同时还要学会以大自然为师,学会随时观察和思考。我们要善于向富有经验的人学习,刨根问底。越是聪明的人,越懂得问问题。

管仲、隰朋知道老马能识途,蚁穴下有水,能利用各种动物为自己服务,摆脱困境。本文启示我们要善于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不耻下问。

篇2:管仲隰朋阅读答案

1.“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 )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老马之智可用也: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马、老蚁学习。

(六)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篇3:管仲隰朋阅读答案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ǐ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惜,不耻。

篇4:《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阅读答案

管仲、隰(xí)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③,夏居山之阴④,蚁壤一寸而仞⑤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⑥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 注释】①伐:讨伐②孤竹:国名③阳:山的南面为阳④阴:山的北面为阴⑤仞:挖一仞深⑥师:向……学习

8、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今 人 不 知 以 其 愚 心 师 圣 人 之 智

A.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

B.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

C.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

D.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

9.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从( ) 过( )

10. 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答:

11. 管仲和隰朋的智慧分别表现在哪件事情上,请简要概括。(2分)

答:

12. 读完这段文字,你受到什么启发?(2分)

答:

参考答案:

8A

9. 从:跟随 过:错(错误或过失均可)

10. 示例:于是放开老马并跟着它,终于找到了路。

11. 管仲的智慧表现在利用老马找到路这件事上;隰朋的智慧表现在根据蚁穴找到水这件事上。

12. 示例:要善于学习;要学以致用。

篇5:管仲贵公原文翻译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尝试观于上志①,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必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鸿范》②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③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④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⑥,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⑦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刀⑧而虫出于户。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篇6:管仲贵公原文翻译

从前,古代圣王治理天下,必定把公心摆在第一位,只要出于公心,天下就太平了。太平是由公心得来的。

(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为鲁国国君),将要赴任时,(向父亲)请教用来治理鲁国的方略,周公说:“(为政要考虑)利民而不要(只考虑)利己。”楚人遗失了弓箭却不肯去寻找,他说:“楚国人遗失了弓箭,(必是)楚国人得到它,又何必去找它呢?”孔子听到这话,说:“去掉'荆楚'这一国别就好了。”老聃听到孔子的话,说:“去掉'人'这一限制就好了。”所以说老聃才是最具有公心的人。天地够伟大了,生育了万物,而不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子女;使万物生长,而不把它们据为己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

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问候他,说:“仲父您的病,更加沉重了,国内百姓都已经无法避讳这件事,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

管仲回答说:“以前我尽心竭力,还不能知道可以托付国家的人选,如今重病,命在旦夕,我怎么能说得出呢?” 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点我啊。”

管仲恭敬地回答,说:“您打算让谁担任宰相呢?” 齐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

管仲回答说:“不行。我和鲍叔牙交情很好,鲍叔牙的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像自己(那样正直)的'人,便不去接近人家;一旦听到别人的过错,一辈子也不能忘记。”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可以吗?”管仲回答说:“隰朋的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贤人追羡不已,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常常)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对赶不上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事物,分外的不去了解;对于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一定要我推荐宰相人选的话,那么隰朋是合适的。”一国的宰相,可是个大官。当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聪明。所以说大工匠只注意总体设计,而不亲自挥斧弄凿;大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亲自拨弄锅碗瓢盏;大勇士只指挥战斗,而不亲自临阵斗殴,正义的军队只征讨叛逆而不骚扰百姓。齐桓公厉行公正;摒弃个人爱憎,重用(同自己有仇的)的管仲,终成五霸之首;而齐桓公徇私情呵护自己所爱,任用谄谀之人竖刀,以至死后尸身腐烂得蛆都爬了出来还不得下葬。

人小的时候愚笨,长大了就有了智慧。所以,聪明了却用私情,还不如愚笨却出以公心。天天喝醉了还想穿戴整齐,利欲熏心还想出以公道,贪婪暴戾还想成就王道,就是舜都不能做到。(何况凡人呢!)

篇7:文言文赏析: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文言文赏析: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阅读练习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伐: (2)反:(3)师: (4)过:

3.说出下面句子的大概意思。

(1)老马之智可用也。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4.从本文中概括出一个成语: 。

5.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参考答案:

1.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2.(1)攻打 (2)通“返”,返回 (3)学习(或:向……学习)(4)错误,过失

3.(1)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4.老马识途

5.我们要善于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不耻下问。

注释:

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

孤竹:即孤竹国,在今河北省。 也可以说是 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从:跟随

伐:讨伐

往:出征

反:通“返”,返回

失道:找不着道路。道:道路,归途

乃:于是,就

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遂:终于

得:找到

行:走

居:住,处于

阳:山之南水之北,山的南面

阴:山之北水之南,山的北面

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管仲和隰朋)放开老马跟随着它,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地上蚁封有一寸高,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最终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启示: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的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不是吗?管仲隰朋就是利用了老马识途的本能和蚂蚁的习性解决了困难,这也反映了学习不能死记硬背的死读书,要以书本为师,同时还要学会以大自然为师,学会随时观察和思考。我们要善于向富有经验的人学习,刨根问底。越是聪明的人,越懂得问问题。

管仲、隰朋知道老马能识途,蚁穴下有水,能利用各种动物为自己服务,摆脱困境。本文启示我们要善于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不耻下问。

篇8:齐桓公求管仲原文及翻译欣赏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篇9:齐桓公求管仲原文及翻译欣赏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篇10:齐桓公求管仲原文及翻译欣赏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篇11:欧阳修《小人无朋》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小人无朋》原文及翻译

原文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说法,从古代就有了,只是希望国君能够分清楚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一般说来,君子和君子是因为志趣相同而结为朋党,小人和小人则是因为利益相同而结为朋党,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然而臣下我认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小人所爱好、所贪图的是薪俸、是钱财啊!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相互牵引,勾结而成为朋党,这是假的。等到他们看到利益后就争先恐后了,有时利益没了就交情疏远,甚至反过来互相伤害,即使是兄弟亲戚这么亲近的人,也不能互相保护了。所以臣下我认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他们虽然暂时结为朋党,却是假的啊!君子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所坚持的是道义,他们所履行的是忠信,他们所爱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修养自己,就会志趣相同而互相助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情,就会心思相同而互相帮助,始终如一。这是君子的朋党哪!所以做君主的人,应当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欢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凯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了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凯的君子朋党,尧的天下因此而大为治理。到了舜自己做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互相赞美、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个人结为一个朋党,而舜都重用他们,天下也因此而大为治理。《书经》上说:“纣王有亿万名大臣,却有亿万颗心;周有三千名大臣,却只有一条心。”纣王的时候,亿万人的心各个不同,可以说并没有结为朋党,然而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大臣,三千人结为一个大朋党,可是周朝用了这些人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全天下的名士都囚禁了起来,把他们当党人看待;等到黄巾贼造反,汉朝大乱,后来才懊悔觉悟,释放了所有党人,然而国家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末年,逐渐产生了朋党的争论,到了唐昭宗的时候,杀光了朝廷的名士,把他们都丢到黄河里去,并且说:“这些人自命清流,可以把他们丢到浊流里去啊!”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君主,能够使人人不同心思,不结为朋党的,谁也比不上纣王了;能够禁止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比不上汉献帝;能够杀害清流的朋党,谁也比不上唐昭宗的时候。然而(这些人)结果都让国家纷乱灭亡。互相赞美,彼此推让,一点儿也不自相猜疑的,谁也比不上舜的二十二名大臣;舜也毫不怀疑地都进用了他们。然而后代并不讥笑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欺骗,反而称赞舜是个聪明睿智的圣君,这是因为他能分辨君子和小人啊!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大臣三千人共同结为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没有比得上周朝的了,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这是因为善人虽多却不嫌多啊!

前代治乱兴之的过程,当君主的人实在可以引为借鉴啊!

老马识途翻译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答案

韩愈《马说》《韩非子·说林上》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老马识途阅读答案

《马说》《老马识途》比较阅读及答案

琐记为公的原文及翻译

圣琵琶传闻文言文阅读答案

老马识途文言文

妇人夫饰的阅读答案附翻译

管仲相齐阅读答案

管仲荐隰朋原文及翻译
《管仲荐隰朋原文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管仲荐隰朋原文及翻译(精选11篇)】相关文章:

《鲁亮侪掷印》阅读答案附翻译2022-06-12

童趣文言文2023-03-02

文言文《学弈》译文及赏析2023-08-01

管同灵芝记阅读答案附翻译2022-11-21

《列子.汤问》阅读答案2022-09-27

童趣文言文阅读训练2022-12-17

文言文学22023-03-28

《老马》阅读答案2022-09-07

师旷撞晋平公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07-30

六年级语文作文+阅读小 训练2022-05-1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