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在端午阅读答案

时间:2022-09-08 08:07:37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艾在端午阅读答案(锦集9篇)由网友“我真的是派大星”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艾在端午阅读答案,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艾在端午阅读答案

篇1:艾在端午阅读答案

①《诗经·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萧”与“艾”都是现在的艾。艾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成群生于路旁、墙脚或草坪中,叶面绿色,叶背呈灰绿色,生有绒毛。

②艾,是端午节的主角,端午节的别名“艾节”,就是以艾命名的。端午,又称端阳,其时正是寒暑气交互转换之时,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人易生病。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一并皆由鬼邪作祟所致,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端午为“恶日”。

③古代的`一些经史书籍常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洗艾浴”等民间习俗的记载。每年端午节之际,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却鬼”。

④据专家考证,艾用于治病已有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孟子也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的药用价值。

⑤艾在端午,客观上也起到了卫生保健的作用。有人把端午节作为古代“卫生节”,也是不无道理的。

【问题】

20.艾成为端午节“主角”的原因是什么?(2分)

21.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

20.(2分)避邪却鬼、治病保健

21.(2分)列数字、举例子、引资料说明艾用于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

篇2:艾在端午阅读题答案

15. 文章以《诗经·采葛》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16. 艾成为端午节“主角”的原因是。(2分)

17. 第④段运用了 说明方法,说明艾用于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然后采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2分)

18、艾走进了你的生活吗?请结合实际简单谈谈。(2分)

篇3:艾在端午阅读题答案

15. 引出说明对象;(2)使文章的语言富有文采,有吸引力。

16. 人们用艾招百福、辟邪祟、袪害等。

17. 举例子 艾的药用价值

18、艾分大艾和田艾。生活中处处可见它的身影:其一,我们这的端午风俗:门窗悬大艾避邪却鬼;和蒜头等煮水洗澡驱除邪气。其二,产妇和婴儿等可煮水洗澡消毒去热。其三,放盐泡水喝止肚子疼。其四,田艾摘取制作艾叶斋。等等。

篇4:《艾在端午》的阅读答案

①《诗经·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萧”与“艾”都是现在的艾。艾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成群生于路旁、墙脚或草坪中,叶面绿色,叶背呈灰绿色,生有绒毛。

②艾,是端午节的主角,端午节的别名“艾节”,就是以艾命名的。端午,又称端阳,其时正是寒暑气交互转换之时,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人易生病。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一并皆由鬼邪作祟所致,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端午为“恶日”。自古至今,艾在端午中受到人们的挚爱,人们用它招百福、辟邪祟、祛毒害。

③古代的一些经史书籍常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洗艾浴”等民间习俗的.记载。没奶年端午节之际,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却鬼”。

④据专家考证,艾用于治病已有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孟子也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的药用价值。

⑤艾在端午,客观上也起到了卫生保健的作用。有人把端午节作为古代“卫生节”,也是不无道理的。

15.文章以《诗经·采葛》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16.艾成为端午节“主角”的原因是 。(2分)

17.第④段首先采用了列数字、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艾用于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然后采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2分)

参考答案

15.(1)引出说明对象;

(2)使文章的语言富有文采,有吸引力。(评分:2分,每个要点1分)

16. 人们用艾招百福、辟邪祟、袪害等。(评分:2分,大意对即可)

17. 举例子 艾的药用价值(评分:2分,每空1分)

篇5:端午插艾

有关“端午插艾”的习俗,源于一个美好传说,这个传说与河北有关。相传燕王扫北时,连年征战,杀人无数,百姓四散躲避。一日,燕王朱棣来到邯郸县地界,看到一个妇女怀里抱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身旁还有一个二三岁的小孩在地上跑。燕王就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她说:“怀里抱的是邻居家的孩子,他父母都死了,就剩这根“独苗”,地上跑的是我亲生儿子,如果万一遭了难,我就舍去小的保住大的。”燕王听了想,这位农家妇女尚有如此爱心,便肃然起敬,对她说:“你一个农妇还这样爱护邻居,我也决不滥杀无辜。”他顺手从地边拔起两棵艾草,说:“你回去让村民把艾插在大门口,就会受到军队的保护,免遭伤害。”于是一夜之间千家万户门上都插上了艾枝。第二天是五月初五,燕王军队打到邯郸,看到家家插艾,不敢枉动,人们过了个平安的端午节,以后就有了“端午插艾”的风俗。这虽然只是个美丽的传说。但时至今日,“端午插艾”仍流传不息。

端午采艾蒿

作药材更灵验

人们知道,艾蒿是一种药材,气味有治风湿的功效,有的人在夏天用艾蒿熏蚊子,但是在河北的端午节这天,它又有了更神奇的传说,也有了新的使命。据说端午节这天的艾蒿,是经过仙露灌溉的,当做药材是非常灵验的,所以每年的端午节,艾蒿都会被人们“扫荡”一空。除了艾蒿,艾草、苍耳也是现成的药材。端午时,人们要把采来的艾草,揉制成锥形的颗粒,这叫作“艾炷”,存放起来,以备今后诊病灸疗之用。许多人家还在这一天去野地里采集“苍耳子”回来晾干,磨成粉面。这种药粉具有发汗通窍,散风祛湿的作用,是家庭必备的良药。

端午吃樱桃

避免误食苍蝇

北方的端午节,让南方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还有另一种吃法。据传,端午节当天吃樱桃的话,可以避免接下来的一年误食苍蝇。话说小编对樱桃的认识始终停留在“纠结”层面,樱桃长相确实喜人,但樱桃钻虫的传言也是深入意识深处,想吃又不忍开口,实在纠结不已。既然端午节吃樱桃有这么严重的“好处”,好吧,小编决定撇除对樱桃的偏见,大吃特吃!

将五色线扔到河里

寓意把疾病冲走

对孩子们来说,端午节不仅有美食记忆,还有各种小玩意儿,一根小绳、一个香馕,这些不起眼的东西都能勾起久远的童年记忆。小时候每逢端午节,奶奶就会给我做五色线的手环戴在手腕和脚腕上。五色线是由黑、白、红、黄、青五种颜色组成,都是给小孩戴的。五色线的佩戴时间是有讲究的,河北这边是五月初一佩戴,端午节那天把五色线扔到河里冲走,寓意把疾病冲走,身体健康不生病;如果端午节那天,河里没有水,就继续佩戴,直到下雨的时候河里有水为止。

配戴蛤蟆项链有讲究

保佑身体,祛除病害

除了五色线手环,端午节里小朋友们还会得到另一个特殊的礼物――蛤蟆项链。这个蛤蟆也是纯手工制作的,都是用布缝制的。在缝制蛤蟆的时候,蛤蟆的嘴不会缝住,而是用来装药的,这样小孩佩戴之后就不会生病;蛤蟆身上还要缝一个小扫帚,用来扫病,这个蛤蟆和五色线的戴法及作用相同,都是五月初一佩戴,端午节那天扔到河里冲走。

穿五毒鞋

寓意身体健康

五毒鞋一般以红色的布为鞋面,也有的地方以绿缎子做鞋面,鞋面头脸处绣一大蛤蟆头,鞋帮处绣上蜈蚣、蝎子、壁虎、蛇等毒虫形象。现在的五毒鞋一般市场上都有卖的,自己亲手为孩子做五毒鞋的越来越少了。其他一些地方吃“五毒饼”、画“五毒图”,都有类似的含义。

举行“抬五龙爷”活动

宣扬孝道,祈祷国泰民安

邯郸市成安县每年端午节都会举行“抬五龙爷”活动。这项活动是为了祭奠惩恶扬善的“五龙爷”而举行,目的在于倡导子孙遵守孝道、乡邻和睦,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高赞惩恶扬善。该活动一共历时三天。第一天是“迎五龙爷”,第二天各地联欢。第三天“送五龙爷”。这是中国“龙”文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是中国民间崇尚“龙”的一个典型例子,是作为“龙”的子孙举行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深刻文化内涵的民俗活动。该项民俗活动已列入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城隍庙里走一走

吃喝玩乐全都有

端午节承德老街哪儿最热闹?当属西大街的城隍庙了。端午节到来时,商家店铺都要摆出柜子,服饰、鞋帽、化妆品、特色小吃都会来这里卖。城隍庙会由会首操办,端午节一大早,四个人抬着一把放有城隍神像的座椅,从城隍庙出发,沿着大街到南营子,然后顺着河坝到避暑山庄德汇门,再从火神庙街,沿着粮市街,从原道回来。当年把这种表演叫‘城隍爷巡城’,小伙伴们总要从头跟到尾。

[端午插艾]

篇6:端午日阅读答案

端午日阅读答案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第一段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在原文上用“/”划分层次。

第一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篇端午日赛龙舟场面的短文,全文紧扣________________,展开思路。

3、全文三段文字,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纳这三段的段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提及了茶峒人端午日哪几种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开始三个“莫不”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凭着对__________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赶鸭竞赛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________________的民族精神。

参考答案:

1、第一个场面(开头至“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写茶峒人倾城而出到河边观看划船。

第二个场面(“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至“擂鼓的种种情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渡的盛况。

第三个场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至段末),写划船竟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2、端午日。

3、时间顺序。

4、第一段:赛龙舟的场面;

第二段:竞追鸭子;

第三段:结束赛事。

5、用雄黄蘸酒在额角上画个王字、划船竞渡、追赶放鸭。

6、文中三个“莫不”展现了人人参与、一个不漏的场景,为下文龙舟竞渡为什么如此吸引人设置了悬念。

7、湘西端午 奋发向上、合作争先。

篇7:《端午风情》阅读答案

①宋人杨无咎,写有一首《齐天乐》词,词的上阙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词虽短,但却写尽了宋人端午的风情。

②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③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④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⑤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⑥ , 。端午节贴对联虽然不如贴春联那么引人注目,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端午联作也不在少数,每逢端午,家家户户都要食粽子,于是有人创作一则短联:“九子粽; 五彩丝。”此联虽仅有六字,但反映了端午节的两大风俗。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幅描述节令的对联:“端午午时人赏午;立春春日客游春。”上联道出了民间过端午节的气氛,下联则描述了民间立春以后人们纷纷外出踏青寻春游春的'情景,上联中的“三午”对下联中的“三春”,可谓严丝合缝,自然流畅,读来的确是兴趣盎然。

⑦在民间,端午之日还有在门上悬艾草、插菖蒲的习俗,以避邪禳毒。

⑧端午还可赠扇给父母 ,相传唐太宗曾于端午日送绢扇两把给他的“爱卿”长孙无忌和杨师道,上有他的“飞白书”亲笔题词。宋代人把“花巧画扇”列为 “端午节物”。至今,甘肃等地过端午仍保留着“蒸面扇”之俗;在福建,儿媳妇要送扇给公婆;浙江一些地区,学生给老师送粽子、馒头,作为还礼,老师以扇子回赠,所以那里的端午又名“敬师节”。如果新婚夫妇在端午给老人家送扇子,不仅寓意驱赶蚊蝇,祈福、避邪赈灾,还能扇凉。

⑨端午节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多的是一种深藏在心中的炎黄子孙的文化情结,一种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我们不要为了赛龙舟才过端午节,不要为了纪念屈原才去吃粽子,只有深入下去,才能真正领会端午节等传承千年的民族节日,所带给我们不可替代的真正遗产。

3.阅读全文,说说本文介绍了有关端午节的哪些内容?(4分)

4.在文中第 ⑥ 段横线处填写一个过渡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2分)

5. 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3分)

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6. 文章第①段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参考答案

3.①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②端午节的许多别称③端午节的习俗同多于异④端午节的重大意义。

评分意见:每答出一条得1分,如果只答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贴对联,悬艾,送扇只得1分。

4.端午节的时令风俗中,除家喻户晓的吃粽子、赛龙舟等外,还有端午节人们在门上贴对联的活动。

评分意见:承上1分,启下1分,意思接近即可得分。承上只写吃粽子可得分。只写赛龙舟不得分。

5. 主流地位的意思是主要的,突出的,主导的地位。在这里指纪念屈原说是所有起源说中最重要的。进一步说明,因为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他的文学成就(感人诗词)才使得纪念屈原之说端午节的由来广泛的深入人心,成为影响最深最广的说法。

评分意见:解释词语1分,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6、引用,引用了宋人杨无咎的词,引出说明对象端午的风情,不但介绍了端午节的多种习俗,而且使文章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评分意见:引用得1分,表达效果2分

篇8:端午赛龙舟阅读答案

端午日

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端午日》阅读题

1.第一段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在原文上用“/”划分层次。

第一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篇端午日赛龙舟场面的短文,全文紧扣________________,展开思路。

3.全文三段文字,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纳这三段的段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提及了茶峒人端午日哪几种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开始三个“莫不”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凭着对__________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赶鸭竞赛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________________的民族精神。

篇9:端午赛龙舟阅读答案

1.第一个场面(开头至“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写茶峒人倾城而出到河边观看划船。

第二个场面(“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至“擂鼓的种种情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渡的盛况。

第三个场面(“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至段末),写划船竟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2.端午日。

3.时间顺序。

4.第一段:赛龙舟的场面;

第二段:竞追鸭子;

第三段:结束赛事。

5.用雄黄蘸酒在额角上画个王字、划船竞渡、追赶放鸭。

6.文中三个“莫不”展现了人人参与、一个不漏的场景,为下文龙舟竞渡为什么如此吸引人设置了悬念。

7.湘西端午 奋发向上、合作争先。

艾香悠长散文

关于预防艾滋的日记

感谢这一切散文

夏朝历史小故事

清明节做青团的作文

《一片完整的叶》教学设计

森林趣事五年级作文

五年级的讲话稿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

夏朝历史人物故事

艾在端午阅读答案
《艾在端午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艾在端午阅读答案(锦集9篇)】相关文章:

《诗经》读后感1000字左右2023-08-19

《诗经选》读后感,思无邪2022-12-01

草房子800字读书笔记精选2023-09-20

搞笑版情人节短信2022-09-23

带有粽字谐音的祝福语2022-11-07

的粽子歇后语合集2022-11-05

姥姥的端午阅读答案2022-05-08

家乡的端午的阅读答案2023-06-03

谜底是端午节的谜语2023-09-25

《端午风情》阅读答案202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