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历史人物故事

时间:2023-05-06 07:52:1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夏朝历史人物故事(精选10篇)由网友“芜湖”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夏朝历史人物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夏朝历史人物故事

篇1:夏朝历史人物故事

夏朝从太康到少康,中间经过大约一百年的混战,才恢复过来。历史上称作“少康中兴”。

少康是后相的遗腹子,启的曾孙,禹的玄孙。在后羿“因夏民代夏政”,太康、仲康相继死去,后羿又把仲康的儿子后相也躯逐出去。这样,后相只得投奔同姓诸侯斟灌,在这种情况下,原夏王朝的一些拥护者也纷纷投靠斟灌氏。随后,寒浞阴谋杀死后羿,霸占了他的妻子、财产,掌管了夏的朝政。他又担心后相的势力壮大复兴,于是寒浞又派儿子过浇杀了斟灌,后相逃往斟寻。过浇又追杀至斟寻杀死后相。

后相妻已怀有身孕,在战乱中从墙洞中爬出,逃回自己的娘家有仍氏。不久后相妻后缗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少康。少康从小聪明过人,并在他母亲的教育下,立志要报仇雪恨,夺回自己的国家,复兴夏王朝。

这时寒浞已死,政权已由过浇掌握。当过浇听到后相有一遗腹子在有仍那里的消息后,即派人前去捕杀。少康逃往虞国。虞君把少康隐藏起来,并把纶地送给他。从而少康在纶地逐渐积蓄力量,终于“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同时,有原夏王朝联盟人员前来汇合,和招收斟灌、斟寻二国的残余人员,形成少康复国的力量。少康历数后羿、寒浞、过浇的罪行后,杀奔夏邑推翻了过浇的统治,夺回了王位,恢复了夏王朝,经过三年的恢复生产和稳定局势后,即进行治水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国力等一系列措施,促使国家的巩固与繁荣,因而国家威望很快得到了提高。即“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史称为“少康复国”或“少康中兴”。

少康能够中兴,从根本上说,既取决于少康的能力与手段,也有后羿、寒浞、过浇的腐败、贪婪、奸诈、凶残等违背客观要求不得民心的行为,只有从这二方面去观察,才能认识少康中兴的实质。

从少康方面考察能够实现中兴的原因有:

(一)从小接受他母亲的报仇雪恨,光复夏王朝的教育,和他过人的天赋,过浇对他的捕杀,更从反面激发他推翻过浇政权,夺回王位的坚定性。有虞氏就是看到了他的复国意志,所以把女儿嫁给他,并把纶地给他作为积蓄力量的基础。

(二)他的成长过程是接受磨练的过程。他管理过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他在有仍氏那里当过管理畜牧业的官,在有虞氏那里当过管理有虞氏饮食的官。因而使他具有一定的生产、生活知识和劳动者的感情。

(三)少康在纶地的经营中发奋图强、艰苦奋斗发展生产,体察民情,积聚力量,即在纶地“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因此,这不仅积累了推翻过浇政权,夺回王位,复兴夏王朝的人力、物力,也为复国后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经验。

因为,从氏族发展成国家,是直接参予生产、生活的单层次的劳动分工与组合,发展成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的,既有剩余产品生产和剩余产品需求的矛盾,又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这两种矛盾又不是相互分离,而是生产的一体化,消费的二重性,也就是生产是属于体力劳动者承担的经济层次,消费则既有体力劳动者的经济层次的需求,也有脑力劳动者的政治、思想文化层次的需求。所以,脑力劳动从现象看,是与物质生产相脱离的权力层次,但从本质上看,又是剩余产品生产的需要。因为,要提高剩余产品的产量,首先,必须开发自然物质深层次的要素功能。如农业生产的水、肥、土和自然环境、农业工具的改进、创新等条件的创造;其次是建立一个安全、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再次是合理分配剩余产品。这些都是国家应尽的责任。

从原始社会到国家的建立,是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 禹是从“禅让”取得王位的。夏启的取得王位虽然经过波折,但总是属于继承的,并非是他为社会做出贡献而取得的,因此,他并没有管理国家的经验,而是属于继承他父亲的权利。所以在夏启主政时期就已经走上腐败,到太康时期则更为严重,而后羿、寒浞也同样没有把发展生产提高国家力量放在第一位。少康则既有经受失国和过浇追捕的耻辱与患难,也有经营纶地奋发图强,和推翻过浇的统治,光复夏王朝的艰难历程。所以,在他夺回王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国力的措施,“三年,复田稷”。

可见,国家的建立,本质上是人类社会从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发展成既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又有剩余产品生产与剩余产品消费需求的,生产的一体化,消费的二重性的对立统一体,它的表现形态,就是阶级矛盾。国家的任务就在于发展剩余产品生产,缓解阶级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与安全。少康的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措施,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开创了夏王朝走向繁荣的历程。这就是“少康中兴”的根本原因。

《史记·夏本纪》没有记载这段历史,仅列出如下世系:“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纳,作《五子之歌》。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缅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帝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羿、浞代夏政和“少康中兴”历史的失载,,后人认为是司马迁的疏略,这是对的。因为,这段历史反映的正是对国家本质特征的认识问题,是我国产生国家后的经验教训。

篇2:夏朝历史人物故事

启在建立了夏朝以后,和历史上许多国君一样,饮酒、打猎、歌舞无度。到晚年更是怠于政事,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启死后,启的儿子太康继位,太康不过是一个庸才,终日沉溺于酒色,比启更荒淫,带着家属到洛水北岸打猎,接连几个月不回朝。贵族首领后羿(即传说中的射日英雄,月宫里嫦娥的夫君)利用夏民的怨恨,逐走太康,夺取了夏室的统治权力。后羿是东夷有穷氏部落的首领,传说他是当时最善射的人,但却是一个荒.唐的统治者。他非常自负,自恃箭术过人,对政事不闻不问,终日沉溺于田猎游乐之中。对于敢谏争的几个贤臣,不是疏远就是流放。他任用奸诈狡猾的寒浞主持朝政,寒浞是有史以来,有记载的第一佞臣。他善于谄媚逢迎,深得后羿的信任,同时又用各种小恩小惠愚弄百姓。他暗中培植党羽,等待时机企图取后羿而代之。一次,后羿从外打猎回来,寒浞收买后羿的亲信联手设伏将后羿杀死,寒浞夺得了最高统治权。

然而,寒浞更是一个残暴奸诈之人,他不但霸占了后羿的家产和妻子,而且任意驱赶和杀戮百姓,搞得民怨沸腾。

太康失国后,逃到同姓部落斟(河南巩县西),羿灭斟,立仲康,仲康子相逃到商丘,被羿攻伐,又逃帝丘,依同姓昆吾部落。寒浞杀羿后,相成为寒浞的肘腋之患,日夜忧惧,于是派兵攻打在帝丘避难的相,相的妻子后缗已经怀孕,在忠诚的仆人帮助下慌忙从墙洞中逃归母家有仍氏部落,不久生少康。少康长大后,作了有仍氏的牧正,管理畜牧。当寒浞之子派人追杀少康时,少康又逃到了有虞氏部落,作了有虞氏的庖正。舜的后人虞思听说少康贤正,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少康,并赠给大量的土地和奴隶作为陪嫁,少康才站住了脚。

这时,有个叫伯靡的夏朝遗臣,逃居在有鬲氏部落。他收抚了斟灌氏、斟氏等部落的逃散人众,整顿队伍,积蓄力量。在伯靡的密切配合下,少康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复国运动,太康失去的帝位,经过几十年斗争,被少康恢复了。这一事件,历史上称为“少康中兴”。少康是夏王朝第六世国王。少康之子杼也是一位能干的帝王,他发明了甲,夏因此拥有一支比较强大的武装,彻底肃清了寒浞及其残余势力,并且征伐东夷,使夏王朝发展达到了鼎盛。

篇3:夏朝都有什么故事

却说帝孔甲于壬寅年即位,专好鬼神之事,不正宫庭,不务德政,天下诸侯多叛,表云片入奏,只当不知。众臣谏之不听。一日天降二龙,一雌一雄,落在朝门之外。近臣奏知,帝问于众臣曰:“天降二龙,此何吉凶?”左部一臣名蔡史,出班奏曰:“天降二龙不升,乃祥瑞之兆。陛下出旨,有能养者,赐于养之,待其自升。”帝准奏,即出旨,召有能养龙者。右班部中闪一臣名邓云,上奏曰:“有刘累者,能善养之。”帝曰:“卿何得知?“邓云曰:“昔有晋叔安甚好龙,每求其嗜以饮食之,故龙多归,柔驯易制。无帝赐其姓董氏,封宗川侯。后刘累学养于董氏,臣故知其能养也。”帝闻奏大悦,即遣使宣刘累入朝。刘累随召拜伏阶下,帝曰:“今天降二龙不升,必要养畜待其自去,朝臣荐汝能养,故召汝至此,领去果能养否?”刘累奏曰:“臣果能因其嗜而养之。”帝喜,命领去养。

刘累随即出朝,分付手下之人,扛龙到家嗜养。平日亲自调和饮食。常进美味饮食于孔甲。孔甲甚喜,其赏赐甚厚。一日,其雌龙忽死,累潜醢此龙,调和烹进。孔甲食之,其味甘美,即封累为御龙侯。遂入朝谢恩。一日,孔甲思食前味,命使再着累雌雄龙醢进。累接旨大怖,自思死者可醢,生者何敢近去杀之。只得把两句闲言支吾,使臣去了,遂连夜逃于鲁县河南鲁山。

使臣见刘累逃走,回奏孔甲,言刘累逃走外国。孔甲大怒,命武士三百人,前去养龙池捉龙,杀而醢之。武士领旨,至养龙池,放干池水。正欲下手捉龙,不知龙乃灵物,见水干涸,翻身一摇,将三百武士,皆卷入池中。霎时间,天昏地暗,大雨滂沱,龙腾云而去。三百武士,可怜死于非命。帝都亦滂沱大雨,雷电三日方息,漂去民房无数,平地水深丈余。

使臣奏三百武士,皆渰死于养龙池。孔甲闻奏大惊,因而得病不起,旬日而崩。在位三十一年,寿六十岁。

刘累的时代,既然有“豢龙氏”、“御龙官”的职务,就说明了当时设有专门的机构从事这类驯养活动,将人们在野外捕获的野生“龙”--------恐龙、巨兽进行饲养、驯化,并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技术。所谓“天降二龙不升”,应该是这种动物在狂风暴雨中受伤不能滑翔飞腾,所以才会被人们捉获。至于孔甲贪恋龙肉的味道,也可以理解,因为这种肉食非常难得,刘累又擅于烹饪,所以才使享惯珍馐的孔甲回味无穷。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动物虽然存在,但在当时数量已经不多了,属于濒危动物。做为一个贪图享乐的君王,一遇美味,就忘掉了养龙以祈求国家祥瑞、风调雨顺的初衷,以大快朵颐为重了。难怪他会被记载史册,遭到千古嘲讽。

篇4:夏朝都有什么故事

鸣条之战夏室覆灭,在方国部落的支持下汤在亳称“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政权,夏朝共传13世、17王,历时472年灭亡。那么,夏朝灭亡后,夏人后裔何去何从?

夏灭亡后,剩余势力除了主要留居中原,还有两支分别向南方、北方迁移。桀带着不少夏族民众从历山南迁至南巢,这便是南支。北支进入蒙古高原,与当地诸族融合,有人认为这便是后人所称的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载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括地谱》更详细地解道“其(指桀)子獯粥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徒(即北原游牧民族),中国谓之匈奴。”商汤王因帝宁之故都,封夏室的一支姒姓贵族于杞国,以奉祀宗庙祖先。《史记·陈杞世家》载夏裔在“殷时或封或绝”。

周武王灭商为王之后,封大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春秋末期,孔子因为崇尚夏礼,还特意去杞国访问考察。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禹陵村,夏禹姒姓后代世代为禹守陵至今。郭沫若、胡厚宣、程憬等认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战败后的夏。根据卜辞记载,土方是位于殷西北方的一个强大方国,是武丁以及先前商王的长期征讨的对象。武丁征服土方后,在其腹地“唐土”建设大型城邑“唐”,镇压控制土方人民,此后不再有土方叛变的记载。周初,成王封晋国始君唐叔虞于此。

篇5:夏朝都有什么故事

夏朝的军队,是为了维护统治而发明的专职征战的工具。夏以前,各部落、部落联盟之间的征战由部落内部的青壮年男子负担,夏建立后,中原形成了统一的部落共同体,并出现了国家机构,因此专职战斗的队伍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禹征三苗,称他所统领的军队为“济济有众”;启征有扈氏,严厉告诫所属的军队要严格听从他的指挥。足见当时已有强大的军队。《甘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军法。

夏朝统治者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建立了一支奴隶主军队,于是原始形态的兵制也随之产生。夏朝军队由夏王掌握。在确立启的统治地位的甘之战中(甘在今陕西户县西),启要求全体参战者要严格执行命令,对勇敢作战、执行命令的人给予奖励,反之则予以惩罚。据《尚书·甘誓》记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可见,夏朝的军队已经有严格的纪律。由于夏朝处在阶级社会早期,生产力还不是很发达,因而夏朝的军队数量不多。

例如,夏五世国王少康逃亡到有虞氏时,住在纶(今河南虞城东南),只有500部属。后来,少康联合斟寻氏和斟灌氏两个部落,推翻了窃据夏朝的寒浞,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夏朝军队以步兵为主,但车兵已开始出现。《甘誓》中“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不正,汝不恭恭”的记载,证实了车兵的存在。左是车左,执弓主射;右为车右,执戈矛主刺杀;御者居中。一辆战车,三个乘员,与后来商朝车兵编制一样。另外,《司马法》中将夏代战车称为钩车。夏朝军队使用的武器,主要是木石制造的戈、矛、斧、殳和弓箭,也有少量的青铜兵器。夏朝时还没有常备军,只有贵族组成的平时卫队,作为夏王的警卫。如果发生战争,夏王就临时征集奴隶主组成军队进行战斗。

看过夏朝故事还看了:

篇6:夏朝

夏朝(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夏朝都斟(今洛阳)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目录国号历史疆域政治国号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关于“夏朝”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唐朝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中国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所认为中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起始。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夏”意为“中国之人”。

历史

夏族起源

据史籍记载,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夏部族大约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颛顼以后逐渐兴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献均把夏族追溯到颛顼。其中《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称鲧为颛顼之子,但很多文献都说鲧是颛顼的玄孙(五世孙):黄帝次子曰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名鲧,鲧之子曰禹,为夏后启(即夏启)父。 这些记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一支后裔,是黄帝后裔颛顼高阳氏与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个部落,夏部落一开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

鲧禹治水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一位夏氏族成员是鲧。《国语・周语》中说鲧作为夏族首领被封在崇,故称“崇伯鲧”。 鲧: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在大河南岸中岳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之后禹继承了鲧,为“崇伯禹”。这表明夏族早期活动于崇山附近。当时河水泛滥,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联盟,鲧被四岳推选领导治水,历时九年而最终失败。治水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不善于团结族人及其他部落。《尚书・尧典》记载,尧最初认为鲧方命圮族、毁败善类而反对鲧领导治水,说明鲧在领导治水时,有不少部落对他不满。《尚书・洪范》与《国语・鲁语》中又提到“鲧障洪水”,说明鲧治水的方法主要用土木堵塞以屏障洪水,或许这亦是鲧治水九年失败的原因之一。鲧治水失败后,被殛死于东方黄海海滨的羽山。 禹是鲧的儿子,鲧死后,禹受命,又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 禹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 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封建世袭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由于禹治水有功和促进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增强。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时“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后世传颂,治水过程可能也促进了各部落族人的团结。

讨伐三苗

禹治水有功,随后舜又派禹去讨伐三苗。禹屡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君权。《墨子・非攻》中说道禹克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这说明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

建立王朝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内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联盟的共主。如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 舜把帝位禅让给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据《左传》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可见夏部落的号召力。有一次在会稽(浙江绍兴)部落会盟时,防风氏首领因迟到而被禹处死。古文献中亦记载禹以诸侯部落路途的远近来分别纳贡约多少,可见夏氏族对其周边部落经济上的控制。 禹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以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然而皋陶没有等及禅让,比禹早死。禹又命东夷首领伯益为继承人。 禹死后,益(伯益,也有人认为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时代的两个人)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为禹举行丧礼,挂孝、守丧三年。三年的丧礼完毕后,益没有得到权位,而启在民众的拥护下,得到了权位。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记载,说法不一: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另一说”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但其共同观点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应该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部分反对。随后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质疑启的权位。启都郊外的有扈氏仗义起兵,率领部族联盟向启都讨伐,与启军大战于甘。战前启称他的权位是“恭行天”的,这便是之后周朝天子论的雏形。启拥有中原民众的赞同,在人数方面占有绝大优势,最终击败有扈氏,罚贬做牧奴。这次胜利代表中原地区的主流社会观念已从原始的禅让制度转向了世袭制度。 夏氏族原姓姒,但从启开始改用国名“夏”为姓。同时启不再使用伯这个称号而改用后,即“夏后启”。启能歌善舞,常常举行盛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钧台,此即钧台之享,还在“天穆之野”表演歌舞。《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到启在舞蹈时“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甚至有些文献传说启曾经上天取乐舞。中国古老的乐舞文献《九辩》、《九歌》与《九招》均称启为其原作者。启统治期间,其子武观时常作乱。《韩非子・说疑》说他“害国伤民败法”,最终被诛杀。除了夏氏族内部的纠纷,为争夺部落联盟的权威,亦常常与东夷作战。

太康失国

夏启死后,其子太康继承后位。太康只顾游玩,不理政事,在位期间,夏部族权威削弱,东夷有穷氏部落趁机西进。东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领羿(即后羿)。羿率军从东夷属地I迁至夏后氏的属地穷石,与当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穷氏。羿在夏民的拥护下夺得了夏政。随之太康投奔斟的斟氏。 羿夺得权位后并没有称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为王。但事实上国事全由羿来治理。此举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满。其中主持天象活动的和氏与羲氏公开反对。羿说他们废时乱日,派胤率兵讨伐羲和二氏,战前作誓师辞《胤征》,在战中取胜。 中康死后,其子相继位。随后投奔与夏同姓的斟、斟灌二氏。从此,羿独承王位。羿好射猎,不善治理,得权后,他像太康一样,好狩猎而荒废国事。他废弃武罗、伯困、龙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驱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浞年少时因造谣惑众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后被有穷氏首领羿收养,成为有穷氏的一员,得到重用。寒浞势力日益强大,后来趁羿在外射猎的机会将羿及其家人杀掉,霸其权、夺其妻,生下s、浇二子。寒浞把戈封给了他的儿子s,把过封给了他的另一个儿子浇。浇受父命率兵先后灭掉亲夏的斟灌氏与斟氏,杀了在斟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缗当时已怀下相的儿子,她从墙洞逃走至其母亲有仍氏家里避难,不久生下遗腹子少康。

少康中兴

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浇闻讯后,派人追杀有仍氏,少康无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后裔),作了庖正。有虞氏首领虞思膝下无子,仅有二女。他将二女许配少康,赐给他田一成、众一旅,并把纶邑(商丘夏邑县)交由少康管理。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组织余下的夏族民众,设官分职。派女艾到浇廷中密探,准备恢复夏室。此时,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遗臣靡得知少康准备夺回政权,亲自带领斟灌、斟氏的残余民众与少康会师,联合击败了寒浞。复立少康为夏后。而后少康灭浇于过,又派他的儿子杼灭s于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后近百年的东夷族有穷氏覆灭,结束了四十载的“无王”时期。夏由此复国,后世称“少康中兴”。通过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的这段叙史可以看到华夏族平定中原方国部落(尤其是东夷族)的历程。建都纶邑(商丘夏邑县)。 少康之子杼(也作“予”)承后位。他了解东夷对夏室的不满,为了巩固在东方的势力,他把都城从原东迁至老丘。他重视发展武器和制造兵甲。文献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说法。他还派人讨伐东南沿海地区的东夷(山东南部、安徽东部、江苏一带)。传说其获取了吉祥物九尾狐。夏朝的版图在杼的统治下扩张到了东海(黄海)之滨。杼在位期间是夏朝最昌盛的时期。夏人对杼格外尊重,为杼举行过“报祭”。《国语・鲁语》说道“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认为杼全面地继承了禹的事业。 杼之子槐在位时,东夷族与华夏族开始和平共处。其中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居于淮河、泗水流域的九个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后纳贡祝贺。槐逝后,其子芒继位。芒逝后,其子泄继位。这期间东夷族与华夏族逐渐同化。泄在位期间东夷族已基本同化,于是他开始向西方发展。同时,他开始对顺从夏室的方国部落封土封号。这便是数世纪后诸侯制的起始。泄逝后,其子不降继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讨西方的九苑。

暴桀亡国

不降死后,让其弟扃继承了后位。扃死,其子廑继位。廑继位后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继位。他改变了夏礼中祭祀祖宗的传统,开始着重恭顺天帝。《史记・夏本纪》记述道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不少方国部落开始对夏室产生了不满,但华夏族与东夷族的关系仍然友好。这有可能是东夷族与华夏族的同化度较高的原因。孔甲死,其子皋继位。皋死,其子发继位。这段期间,方国部落与夏室的关系恶化,氏族内部的纠纷也激烈化。 从孔甲经皋与发,到履癸(即桀)内乱不止。 孔甲乱政后夏王朝的统治日益衰落。发死后,其子履癸(夏桀)继位。桀善武,《史记・律书》夸张地说他“手搏豺狼,足追四马”。桀在位期间,夏室与方国部落的关系已经破裂。给夏上贡的部落不断地减少。桀因此还常常讨伐那些不顺从的部落。古文献中说桀贪色,他在击败某个部落后会从那部落中挑选出他所钟爱的女子带回宫作为妃子。《国语・晋语》提到的有施氏、《竹书纪年》提到的岷山氏、末喜氏都遭到了这种下场。其中末喜氏的妃子喜早已与伊尹结好,桀却在洛把她夺走,伊尹愤怒中奔投了商汤。桀的屡次征伐也惹怒了不少较有权威的部族。有缗氏(舜的后代)因不服顺桀而被灭之。活动于今河南东部山东省西南部的子姓商部族正在夏乱这期间兴旺了起来。桀又因商不服的借口讨伐商首领汤并败之。汤被囚禁于夏台(一作钧台),随后被释放。除了夏室对外关系的恶化外,文献中还提到了桀在廷内用人失当。 桀只顾自己享乐,不顾民众疾苦,大约在前16,商部族首领汤率领着方国部落讨伐桀。灭了亲夏部族韦、顾、昆、吾后在仓皇与桀开战。汤的.势力大,桀抵挡不过,一边逃一边战,最终战败于有皇暇芍贰h钐又撩条(一说今河南中部,或今山西安邑),汤追之,又在鸣条展开了大战。桀再次被击败,被汤放逐于历山(一作鬲山),与末喜氏同居,最后又跑到了南巢之山(今安徽巢县)并死于此处(《淮南子・修务训》稍有不同,说汤“整兵鸣条,困夏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 鸣条之战,夏室覆灭,在方国部落的支持下汤在亳(今河南商丘)称“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政权,夏朝,共传14世(《世本》载12世)、17王,历时471年,公元前1600年灭亡。

夏人后裔

夏灭亡后,剩余势力除了主要留居中原,还有两支分别向南方、北方迁移。桀带着不少夏族民众从历山南迁至南巢,这便是南支。北支进入蒙古高原,与当地诸族融合,有人认为这便是后人所称的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载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括地谱》更详细地解道“其(指桀)子獯粥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徒(即北原游牧民族),中国谓之匈奴。”商汤王因帝宁之故都,封夏室的一支姒姓贵族于杞国,以奉祀宗庙祖先。《史记・陈杞世家》载夏裔在“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灭商为王之后,封大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春秋末期,孔子因为崇尚夏礼,还特意去杞国访问考察。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禹陵村,夏禹姒姓后代世代为禹守陵至今。郭沫若、胡厚宣、程憬等认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战败后的夏。根据卜辞记载,土方是位于殷西北方的一个强大方国,是武丁以及先前商王的长期征讨的对象。武丁征服土方后,在其腹地“唐土”建设大型城邑“唐”,镇压控制土方人民,此后不再有土方叛变的记载。周初,成王封晋国始君唐叔虞于此。

疆域

行政区划

夏朝是部落城邦联盟到封建国家的过渡期,因此没有明确的疆域,夏氏族与其他部落城邦的关系很多就像是宗主国与朝贡国一样,但又有些方国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诸侯国,故仅能以势力范围来表示其影响力。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夏朝早期,夏族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内地区活动,沿汾水、河水向东南方向迁途,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国语・周语上》谓,“昔伊洛竭而夏亡”,可见伊洛河水对夏晚期都畿的重要性。 对于夏朝的行政区,世传为“九州”: 冀州,夹右碣石入于河,三面距河,是各州贡道必经之处。(今山西、河北省境、辽宁西部。) 兖州,浮于济、漯,达于河。(今山东西部、河北东南角。) 青州,浮于汶,达于济。(今泰山以东之山东半岛。) 徐州,浮于淮、泗,达于河。(今淮河以北之江苏、安徽以及山东南部。) 扬州,沿于江、海,达于淮、泗。(今淮河以南之江苏、安徽以及浙江、江西北部。) 荆州,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今湖北、衡山以北之湖南以及江西西北端。) 豫州,浮于洛,达于河。(今河南、湖北北部、陕西东南、山东西南角。) 梁州,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今四川以及陕西、甘肃南端。) 雍州,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I。(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都城变迁

首领 居地 今地 鲧 大夏 相传今山西运城夏县 崇 相传今河南洛阳嵩县 禹 高密 相传今河南洛阳新安县境内 阳城 相传今河南登封告成镇 阳翟 相传今河南许昌禹州 晋阳 相传今山西太原晋源镇平阳 相传今山西临汾西南 安邑 相传今山西运城夏县东北 启、太康 阳翟 见上 太康、中康 斟 偃师二里头村 相 帝丘 相传今河南濮阳西南 斟 见上 羿 I 一说今河南滑县 羿、寒浞 穷石 相传今河南洛阳南 少康 纶 相传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西 夏邑 相传今河南商丘夏邑县 帝丘 见上 杼 原 一说今河南济源西北2公里庙街原城 杼、槐、芒、泄、不降、扃 老丘 相传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 廑、孔甲、皋、发 西河 一说今河南安阳东南 桀 斟 偃师二里头遗址 河南 偃师二里头遗址

方国

方国是由原始氏族部落转化形成的小型国家。这些邦国位于王畿之外,不受夏后直接管辖。一些方国只是大的部族,另有一些较大的方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组织,规模甚至大于夏后氏。有穷氏代政期间,少康曾投奔有仍、有虞氏,在那里承当牧正和庖正。 有仍氏又名有任氏,风姓,居于山东济宁微山湖畔,是太昊、少昊的后裔。有仍与夏后来往密切,之间有通婚现象。相妻缗来自有仍。相被寒浞杀害时,缗已方妊,她避居故乡,在有仍生下少康。少康复兴后,封有仍族人于任国。 有虞氏乃虞幕、帝舜之后,活动于豫西北、晋南古汾水流域。舜老时,认为己儿商均不贤不肖,所以禅位于禹。禹仿效尧传舜时舜先让位于尧子丹朱的做法,让位于商均,然民众纷纷拥护禹而不理睬商均,于是禹继承了帝位,将商均分封于河南虞城附近。四世后,夏室中衰,年轻的少康逃到有虞避难,得到了首领虞思的大力协助,这才使夏室终得扭转局势,有虞氏直接关系到了夏后氏的存亡。 一说偃姓乃皋陶后裔。禹老时,荐皋陶为继承人,然皋陶先禹而死,禹又荐伯益。禹死后,伯益效仿常规,先让位给禹子启,不料启深得民心,得到了民众的拥护,伯益失权。益不善罢甘休,于是与启作战,结果战败被杀。皋陶之后被封于东南六、英、许三地。 有扈氏为夏之同姓部落。启夺益位,有扈不服,以“尧舜举贤,禹独与之”为名反对启的统治,结果在甘大战中失败,其部众被罚贬为牧奴,世代从事畜牧。 胤子伯靡原为臣服夏后的部落首领,太康失国时又归附后羿,寒浞杀羿后逃奔有鬲氏。靡闻知少康准备复兴夏室,组织有鬲、二斟兵民与少康会师。 斟灌、斟氏统称“二斟”,与夏后同为姒姓,是夏代早期重要的亲夏氏族。二氏族在夏后氏的东南迁徒过程中与之融合,夏代晚期斟之地更成为夏后的都邑,偃师二里头遗址可能就是斟。无王时期,寒浞命子浇率兵灭二斟,同时杀死躲避斟的夏后相。其剩余势力又在数年后加入少康和伯靡的联军,复兴夏室。 有缗氏为少昊另支后裔,是夏晚期东方的强大方国。夏桀在有仍召开盟会,有缗首领因不满桀的统治,愤慨归国,桀遂灭之。 有莘氏,帝喾高辛氏之后裔,启时的支子封国。夏商之际,在伊尹的帮助下,有莘氏与商汤在北亳结盟,汤还从有莘氏娶妃。 《山海经》之海外四经记录了夏朝周边的许多方国“国”名,可能纯属神话亦可能是远古部落名称的讹化。

政治

官制

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原始部落制度逐渐解体的过程中,父权家长制家庭成为对它的一种摧垮力量。世袭制国家的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国家形成之后,各级贵族组织仍然要保持旧的血缘联系,严格区分姓氏。王室分封各部族,除保持它们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地建立新氏,大夫以邑为氏。在各级贵族之间,就依姓氏的区别建立了各自的宗族关系。这种宗族关系,虽然沿袭了旧的氏族组织的遗制,但在实际上是以父权家长制为核心,按其班辈高低和族属亲疏等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的。 《礼记・祭义》言,“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反映夏人对官位的重视,也从侧面说明夏代的职官已有明显的高低等级区别。 夏后,即夏王,是夏朝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其下属的军队、官吏和监狱等,是维系国家政权的支柱。 夏朝军队的组织形式,在启讨伐有扈氏时,于甘地誓师所作的誓词中,可略见端倪。《史记・夏本纪》云:“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汝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汝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J于社,子则帑J女。’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启在战争开始之前,召集臣属,声讨有扈氏的罪行,并告诫将士,要忠于职守。立功者赏,违命者严惩不贷。启灭有扈氏之后,诸侯皆臣服。誓词中提及的六卿、六事之人、左、右、御等,皆军队将士的称谓。 “六卿”,《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孔安国曰:“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也。” “六事之人”,集解引孔安国曰:“各有军事,故曰六事。”“左”、“右”,集解引郑玄曰:“左,车左。右,车右。”“御”,集解引孔安国曰:“御以正马为政也。” 九州的五服贡赋是夏后氏的主要经济来源,“夏后氏官百”中当有诸多官员专司赋役征发事务。 车战是夏代的主要战斗形式。蔡沈《书经集传音释・甘誓》云:“古者车战之法,甲士三人,一居左以主射,一居右以主击刺,御者居中,以主马之驰驱也。”此种由左、右、御三人组合而成的车战形式,一直延续至商、周时期。 正,是夏代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吏之通称。见诸文献的有车正、牧正、庖正等,分别为管理车辆、畜牧和膳食的官吏。《左传・定公元年》云:“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 据《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少康曾为有仍氏牧正。后“逃奔有虞,为之庖正。” 夏朝设置太史令。太史令终古以谏桀无效而奔商闻名于世。 《墨子・耕柱》记载夏后启铸造陶鼎于昆吾时曾通过他的卜官,翁难乙,求问天神。《夏书》载,“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夏后向四处巡征诗歌和意见的官员称作“遒人”、“瞀”、“啬夫”应该都属于“工”级的小吏。夏后可能还有专司占卜卜筮的“官占”。 《夏书》又载,“辰不集于房,瞀奏鼓,啬夫驰,庶人走。”。讲述发生日食的时候,有“瞀”官击打大鼓以示于众,官吏和庶民各自奔走相告。 夏朝有监狱。《史记・夏本纪》云,桀“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索引曰:“狱名”。夏朝有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吏。《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孔安国云;“羲氏、和氏,掌天地四时之官。”《尚书・夏书》中有关于设官分职过程的概述,载道“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夏王还临时委任臣属执行专门的使命,犹如后世之钦差大臣。《史记・夏本纪》云:“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集解引孔安国曰:“胤国之君受王命往征之。”郑玄曰:“胤,臣名也。”夏朝已制定刑罚。《左传・昭公六年》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史记・夏本纪》所载《甘誓》,对军队的刑罚有具体阐述。“用命,赏于祖。”集解引孔安国曰:“天子亲征,必载迁庙之祖主行。有功即赏祖主前,示不专也。”“不用命,J于社。”集解引孔安国曰;“又载社主,谓之社事。奔北,则J之社主前。社主阴,阴主杀也。”“子则帑J女。”集解引孔安国曰:“非但止身,辱及女子,言耻累也。”

历法

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纪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干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较普遍。 夏代的历法,是中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已知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保存了中国最古的比较珍贵的科学知识。

刑法

夏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可概况为奉“天”罪罚。奉“天”罪罚的法制观表现为:一方面统治者的统治依据来自于天命;另一方面打着天的旗号实现统治。 夏王朝稳定之后,为于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断扩充的。其基本内容是以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法律性质的习惯法为主,制定了《禹刑》,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规法典。 《唐律疏议・名例律》中有,夏刑三千条,郑玄注《周礼》说:“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可见夏朝法律数量应较多,规定应该比较细密,法制应初具规模。《左传・昭公六年》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后人大多将《禹刑》作为夏朝法律的总称。夏朝已初步形成五刑,并有一些罪名及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 古文献记载夏时期已具备较完善的刑法制度。《尚书・吕刑》中说道“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便是指周穆王将夏朝的《赎刑》作为制定周国刑法制度――《吕刑》的重要参考。而文中提到的《赎刑》很可能与《左传》“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的《禹刑》实为一物。然《赎刑》、《禹刑》是否为夏之刑法,具体内容如何,已无可考。《左传》中引述《夏书》中关于夏时刑法载“昏、墨、贼,杀”,指触犯昏、墨、贼这三种罪过的人要判死刑。晋国叔向称这种刑法为“皋陶之刑”。虽然死刑观念应在新石器时代早已产生,但禹的理官皋陶可能是第一个将死刑法律化的人物。夏后槐的“圜土”、商汤被夏桀囚禁的“夏台”便是夏时的监狱,为中国史书记录最早的监狱。圜土是一种原始的监狱,在地下刨挖圆形的土牢,在地上搭架篱笆圈围土牢。《大禹谟》谓“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评价夏后立刑法是对民众进行治理的一种手段。除了《禹刑》外,还有《政典》。

土地

关于夏代的社会性质问题,史学家虽然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但是肯定当时存在着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已为不少同志所同意。 《左传》哀公元年记载伍员谈到“少康中兴”,少康因过浇之逼逃奔有虞时说:“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欢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这里所说的“一成”,当是《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说的“九夫为井”,“方十里为成”的“成”。方里而井,一井就是一里,方十里为成的“成”,就是百井。 《汉书・刑法志》又说:“殷商以兵定天下矣。……立司马之官,设六军之众,因井田而制军赋。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这段话虽然说的是殷周之制,但从这里所说的“成方十里”、“成十为终”是区划土地的单位名称看来,使我们可以肯定《左传》中的“有田一成”的“成”,反映了夏代井田制即公社所有制的存在。所以,古代文献中也多谓井田之制,“实始于禹”。

赋税

根据《孟子・滕文公上》的“夏后氏五十而贡”看来,夏代的部落农民可能在耕种自己的五十亩“份地”外,还要耕种五亩“共有地”,即如赵岐《孟子注》所说“民耕五十亩,贡上五亩”。这种年纳五亩之获以为贡的实际内容,如同马克思所指出,本是“指原始共同体时的贡赋关系”。这种“贡法”,还可以从古代文献中看出它的原始意义。《说文》云:“贡,献功也。从贝工声。”《初学记》卷二十又云:“《广雅》云:‘贡,税也,上也。’郑玄曰:‘献,进也,致也,属也,奉也,皆致物于人,尊之义也。’按《尚书》:‘禹别九州,任土作贡。’其物可以特进奉者曰贡。”这里所说的都指民间劳作献纳于上的意思,正如《周礼・夏官・职方氏》职云:“制其贡,各以其所有。”这就说明夏代公社中的大部分土地已经作为份地分配给公社成员,由其独立耕种;另一部分土地作为公社“共有地”,由公社成员共同耕种,将其收获物采取贡纳的形式,缴纳给公社酋长。这与恩格斯在论述克勒特人和德意志人氏族时曾经说过的“氏族酋长已经部分地靠部落成员的献礼如家畜、谷物等来生活”是一样的。《尚书・禹贡》系后人所作,其中所记九州向国家贡纳的情形,虽然不能认为完全可靠,但其中说到:“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栗,五百里米”的随乡土所宜的贡纳制在夏代业已存在,当是可能的。因此,所谓“夏后氏五十而贡”的“贡法”,并不像《孟子・滕文公上》引龙子所说:“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孟子所说的“贡法”,并非禹之“贡法”,前代学者早有指出,例如阎若璩引胡渭之说云:“龙子所谓莫不善者,乃战国诸侯之贡法,非夏后氏之贡法也”。甲骨文中的殷商土田与耕作。 夏代的氏族封建制度在经济方面亦有体现。《尚书》载“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说四海之内的氏族部落都归附夏后,金木水火土谷六种物质皆受到治理,明晰各处田地的优劣,将其分入三等以决定赋纳数量,使得赋纳得其正而不偏颇,赐土、赐姓,根据方国部落与夏后氏关系之密切疏远定出封建的先后次序。《禹贡》一篇又列出九州赋纳物品的具体情况,将物品数量分作上上、中上、下上、上中、中中、下中、上下、中下、下下九等。又根据与夏后氏都邑地理距离的远近分作甸、侯、绥、要、荒“五服”。 甸服:距离夏都城五百里以内的方国部落是夏都城的主要粮食供应区。百里之内者赋纳带秸秆的谷物;再往外百里者赋纳禾穗;三百里外者赋纳带稃的谷物;四百里外者赋纳粗米;五百里外者赋纳精米。 侯服:距离夏都城五百至一千里间的方国部落是夏后氏的氏族诸侯部落的封地。先小后大,五百里至六百里为采地(即卿大夫的封地);六、七百里为男爵小国;八至千里地为侯伯大国。 绥服:距离夏都城一千至一千五百里为夏后势力所及的边缘区域。其三百里内的可推行掌管文化教育,二百里外的推行发挥武威卫戍。 要服:距离夏都城一千五百至二千里为夏后必须通过结盟交涉的方法而施加影响的区域。三百里内通过同盟和平相处,二百里外为夏民的流放地。 荒服:距离夏都城二千至二千五百里处为异族疆域,与夏后氏只有间接的沟通。三百里内的是各少数民族,二百里外是流放地。九等和五服的描述是周人对夏朝赋纳经济的看法,非必夏代实况。如铁、镂不大可能是夏代所见物品,夏时期的诸侯爵位也无法考证。但是其中反映的一些看法,如夏后根据道途远近及各地生产情况来缴纳不同的产物,应当为夏代实况。 论述夏朝的赋纳制度,《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意在夏人的“贡”、殷人的“助”和周人的“彻”制度实际都是在缴纳民户年产总和的十分之一,而且夏商周三代的田赋制度一脉相承,顾炎武更据此认为“古来田赋之制,实始于禹”。周朝的什一法是将一家民户在数年之间的收成总和平均后取出一个中庸常数作为缴纳数量,以夏朝的生产力和政权辐射力看,还没有能力履行这种实物地租制度。孟子记载的“贡”字,意味着民众与贵族间没有太大的强制成分,而且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愿性。这种民众自主性质的赋贡制度符合夏时期落后的生产力与夏后氏尚不完备的政权机构的情景,也接近于原始氏族部落的民主经济秩序。夏朝末期,夏后氏与方国部落的关系恶化,夏后桀四处讨伐,他提升田赋数额以充军费,从而加重人民负担,激化不满情绪,使之最终离弃夏后投奔商汤。征夏之际,汤曾誓言于众,“‘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指诉桀的主要罪状。桀在什一“贡”赋之外征役民兵,而后民众不满便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转看殷商的“助”法制度,平民百姓在农业生产义务外另有以兵役为主的徭役责任,其结果是助法体系下的商族的可动员兵力大于夏后兵力。

篇7:中国夏朝历史故事

少康中兴的故事要追溯到距今四千年前的夏朝前期。这是一个关于夏朝第六代天子“少康”的故事。

从夏朝第二代天子太康起,天子无心朝政,朝纲废弛,百姓民不聊生。有穷氏后羿乘机而起,篡夺了朝政,史称“太康失国”。后羿在位八年,他的夏朝天子之位难以得到各诸侯的信服,饱受争议。后羿将王位还给仲康,但以有穷国不纳贡为交换条件。

然而,后羿被自己的妻子和好心收留的寒国君主伯明的堂侄韩浞一同设计谋划,杀后烹之。从此,寒浞代夏,对夏国的势力乘胜追击。夏王仲康、相都死在韩浞的刺杀下。

而相的遗腹子少康成为了夏唯一的希望。少康在母亲的国家有仍氏封地诞生,自小发愤图强,长大后作了有仍氏的牧正。为报国恨家仇,他开始谋划复国。少康与逃亡的夏臣伯靡商讨计策,聚集夏国族人,集聚军事力量。少康派下臣女艾在浇处做间谍,将自己的儿子季杼派往诱杀豷,以弱胜强。寒浞的势力节节败退,自杀未遂,最终被伯靡凌迟处死。少康大获全胜,夏朝光复。夏朝的天子之位再次回到了姒氏后人姒少康手中。

自小深知底层百姓疾苦的少康,在位期间,勤政爱民,广施德政,体恤民事,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曾经危在旦夕的夏朝得以复兴,出现了“中兴”之势,一步步走向繁盛。这就是少康中兴故事的来源。

篇8:夏朝历史小故事

《竹书纪年·夏纪》,收录着夏桀那点事儿。《夏纪》并没有指责妺喜,只简略提到了夏桀的铺张:“桀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如果说,兴修楼堂馆所,是最起码的硬件建设。那么,吃喝玩乐作为“软件开发”,则需国君的奇思妙想。且看夏桀和妺喜,曾怎样经营他们的“娱乐嘉年华”。

西汉学者刘向先生,在《列女传》中愤怒地谴责道:“桀,既弃礼义,淫于妇人,求美女,积之于后宫。收倡优侏儒狎徒能为奇伟戏者,聚之于旁,造烂漫之乐,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无有休时。置妺喜于膝上,听用其言,昏乱失道,骄奢自恣。”

比刘向晚2的西晋学者皇甫谧,写过一本《帝王世纪》,据该书记载:“妺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

看来,早在妺喜进宫之前,夏桀就把后宫折腾得乌烟瘴气了:他好色,从民间劫来的良家女子、四方贡献的绝色佳人,像五月鲜花,簇拥在华美的廊檐下,姹紫嫣红,竟相绽放。他爱玩,大批“倡优、侏儒、狎徒”,聚集在灯火通明的殿堂里,嬉笑歌舞,夜以继日。他善饮,成坛的美酒倾倒进大池里,这座庞大的“酒池”,居然“可以运舟”……另外,他挖了一片大池,称为“夜宫”,夏桀亲率大群男女,赤裸裸地混在里边,居然,乐不思归,一个月都不上朝。

大约6后,商朝的亡国暴君——殷纣,布置过臭名昭著的“酒池肉林”。原来,这个馊主意是从夏桀那儿掏来的。2200年后,南陈末代皇帝——陈叔宝也是“小巫见大巫”。他曾别出心裁,把宠爱的美女张丽华放在自己大腿上办公。其实,这一招儿,夏桀早就玩剩下了。妺喜坐在夏桀的膝盖上,一边娇滴滴地笑着,一边指点他敷衍军国大事和天下苍生。

《竹书纪年》根本就没说过妺喜如何放荡、怎样祸国。《史记·夏本纪》对妺喜这个人,干脆只字未提。至于酒池肉林、裸身嬉戏、裂缯之声那些破事儿,多属《列女传》和《帝王纪年》的描述。那么,这些“花边新闻”又是从哪儿趸来的呢?连司马迁都没捞着这些精彩故事,刘向、皇甫谧他们凭啥“捡漏儿”呢?显然,属于文人附会。尤其汉代之后,妺喜被打扮得越来越离谱,酷似一只祸国殃民的“狐狸精”。年深日久,演义取代了正史,这个“阳光女孩”终于被历代文人“妖魔化”了。

做为一国之君,夏桀当然可以宠幸任何女色,并为此支付任何代价。但最可怕的不是糟蹋东西,而是为此丢了人格、寒了人心。虽然,妺喜给了夏桀带新奇的肉体快乐与空前的精神享受,然而,对风雨飘摇的夏朝政局,却一点儿主意都没有。

篇9:夏朝的历史故事

孔甲继位后,首先举行了一场求雨的仪式,希望天降大雨,以缓解连年的大旱。老天特别配合,果然天降大雨,而孔甲在百姓中的形象也一下高大起来,孔甲越发的相信鬼神。

有一次孔甲偶然得到两条“大龙”,认为是祥兆,希望有人可以驯服它们可以为自己拉车护驾。有人推荐李累,说他神通广大。李累见到两条“大龙”,顿时目瞪口呆,这明明是两条鳄鱼,要驯服它们为孔甲拉车,简直是比登天还难啊。李累不敢明说,怕孔甲降罪与他,便谎称要驯服两条“大龙”为人拉车有两个条件,而后杀了鳄鱼将他的肉谎称大鱼的精肉,以滋补身体。等到第四天的时候,鱼肉没有送来。孔甲派人打探情况,得到消息称李累带着金银钱宝已经跑了,而自己吃的鱼肉就是“大龙”的肉。孔甲从此以后更加信奉鬼神,脾气更加暴躁,而且欺压百性,导致各部落首领纷纷叛离。这便是孔甲乱政的故事。而夏朝经过孔甲乱政,政治开始混乱,国家也日渐衰落。

篇10:中国夏朝历史故事

大禹的父亲鲧因治水不成而被舜所诛,鲧一没有渎职,二没有贪污治水资金,三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舜为什么要杀他呢?治水没有成功不是理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那样低下,科学技术那样低下,又没有前人的治水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地摸索,失败是正常的。要鼓励探索,要允许失败,以舜那样的英明之主不会不知道这一点。其实,说穿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治水不成不过是一个借口,而杀掉他才是真正的目的,这是政治斗争和权力角逐的必然结果。

据《史记》记载,禹的父亲叫鲧,鲧是帝颛顼的儿子,颛顼是昌意的儿子,昌意是黄帝的儿子。可见鲧根正苗红,又是帝王之后。当时的尧对鲧和舜都是非常信任和倚重的,而尧把治水的重任交给鲧,更表现出尧对鲧的看重。这样,就必然引起舜的妒忌。于是,舜除了给鲧的治水制造障碍,还在尧面前说鲧的坏话。因为治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不断地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但是由于舜的谗言,尧和天下之人对鲧的治水能力还是产生了动摇。后来,舜一步一步骗取尧的信任,夺取了政权,便迫不及待地以治水不力而杀了自己的政治对手,结果不明真相的天下人皆说杀得对。

杀了鲧之后,舜当然还要斩草除根,要杀大禹。但是,苦于没有正当的理由。那么,还让他去治水吧,如果治水还是不成,就有了正当的理由了。禹是一个聪明人,这一切他全看在眼里,他深知自己处境的危险,所以,他必须保护好自己,必须治水成功,必须接受父亲的教训,必须赢得天下的信赖,使得舜不敢轻易下手才行。

大禹把杀父之仇深深埋在心底,不敢有丝毫的流露。同时还不停地向舜表忠心,说自己对舜是如何地服从爱戴,舜是如何地英明伟大等等。为了讨好舜,他甚至不惜卑躬屈膝。《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禹不敢怨,而反事之,官为司空。以通水潦,颜色黧黑。步不相过,窍气不通,以中帝心。”就是说,大禹敢怒不敢言,只有老老实实,小心翼翼侍奉舜,以赢得舜对他的信任,缓解舜对他的戒心,走路的时候紧紧跟随在舜的后面,不越半步,大气都不敢出,千方百计让舜高兴。其行为怎么看都有点像当年的林副统帅。

同时,大禹还吸取了父亲鲧的教训,因为当年父亲只知道低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不知道宣传自己,以致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舜的手里,舜说什么,大家都相信,没有很好地树立自己的形象。所以大禹很注意宣传自己,他不仅对舜宣传自己怎样兢兢业业忘我地工作,还经常地对当时负责宣传工作的皋陶同志宣传自己的事迹,他说:“予娶涂山,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处薄四海,咸建五长,各道有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我当时结婚娶了涂山氏,只在家里住了三天,便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居乐业,为舜的治水大业离开了家里,后来孩子启出生我都没有时间看他一眼,一心一意在工地上忙碌,撇小家为大家,生怕辜负了舜和天下人民的期望。他的话,使得负责宣传的皋陶感动得热泪盈眶,“皋陶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则刑之。”就是说,皋陶非常敬重大禹的品德,立刻命令天下人向大禹学习,以大禹为榜样,爱岗敬业,三过家门而不入。谁不学习,就收拾谁。大禹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一下子成了榜样和英雄。于是,“禹德大明”,在全国很有影响力了,威信大增。

然而,这13年,真的像他自己表白的那样,孤身一人,一心治水?我还是不信。禹虽然13年没有回家,虽然三过家门而不入,谁敢保证他没有二奶,没有小秘,没有游山玩水,没有大吃大喝,没有找小姐,没有洗桑拿,像一个苦行僧一样?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舜当时就不会对他提出警告:“毋若丹朱傲,维幔游是好,毋水舟行,朋淫于家,用绝其也,予不能顺是。”这段话是《史记》中司马迁记下来的,那意思就是说,大禹啊,你不要像丹朱那样傲慢无礼,不要只喜好怠惰游乐,戏谑胡为,你不论白天黑夜都不停息地作恶,在没有水的地方,你还坐在船上,强迫民工为你推舟游乐,你还和众多的女子在屋里放纵淫乱,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我决不会听之任之。舜所说的,不会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吧。

只是大禹羽翼渐丰,得到四方诸侯的拥戴,舜也就无可奈何了。终于,大禹见时机成熟,便夺取了王位,放逐帝舜,最后舜惨死在南方苍梧。这可不是我编出来的,大家可以看中国最权威的辞书《辞海》,上面就是这样写的。

夏朝历史小故事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10个你一定要知道的历史故事

汤之问棘也是已的典故

七年级历史下教学总结

十四松鼠教案(七年级下)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文字与美人杂文随笔

七年级下《丑小鸭》教案

夏朝历史人物故事
《夏朝历史人物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夏朝历史人物故事(精选10篇)】相关文章:

经典历史故事:商汤辨味识才2023-03-24

晒晒我的文字记录史杂文随笔2022-10-11

七年级上册历史试卷2024-01-16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2022-09-20

历史说课稿2022-11-26

考研历史学考点西周政治制度2022-08-15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2022-10-09

后羿与嫦娥的传说故事2022-08-02

七年级历史试题及答案2023-03-14

七年级上册历史《科举制度的创立》教案2023-01-0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