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阅读答案(合集11篇)由网友“脑壳疼”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阅读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阅读答案
阅读《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完成11-14题。(共16分)
①对于生命来说,水比阳光更重要。地球之所以物种繁茂,生命昌盛,是因为有约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②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经科学测定,一个身体质量为70千克的成年人,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骼中的体液达到45~50千克,占体质的65%~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体液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体液达91%;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内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样了。
③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而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了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家弗?杰普戈利茨还特地对海水和人类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惊人地接近。在海水中,氯为55.0%,钠为30.6%,氧为5.6%,钾为1.1%,钙为1.2%,其他元素为6.5%;而在人血中,氯为49.3%,钠为30.0%,氧为9.9%,钾为1.8%,钙为0.8%,其他元素为8.2%。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④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咸味,否则不成其为海水。人体血液中就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咬破舌头,伤口流出了血,你就尝到了血的咸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低一些,而且,科学家在www.考察地球历史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在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其咸度就相当于现在人血的咸度。会不会是因为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呢?
⑤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患者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这时向人体内部“海洋”中补充“海水”,就是维持生命必需的。
⑥如此看来,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物进化教科书。它告诉人们:海洋,孕育了世间的生命,她是所有生物的母亲,也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11.在作者看来,“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这个“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文字归纳在下面。(2分)
12.第③段的划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3.请你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6分)
(1)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2)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 盐度(3%—35%)要低一些。
1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5分)
参考答案:
11.含水,血液中含盐(若答出血液中带有咸味亦可)。
12.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人身上具有海洋印记(或人类来自海洋)。
13.①“普遍”说明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因为它代表绝大多数,若去掉,那么特殊情况也包含其中,没有例外,与客观实际不相符(意思相近亦可)。
②“1%”是一个确数,加上“左右”二字,就变成了一个概数,若去掉,反而变得不准确、周密,不符合客观实际(意思相近亦可)。
14.意对即可。
篇2: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
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
说法1:
“不含防腐剂”
不含防腐剂,可没说不含有其他食品添加剂。抗氧化剂、香精、色素、发色剂、增鲜剂之类都有可能在里面。也就是说,不含防腐剂,并不能保证它是“纯天然”状态。
很多食品天然就是不用防腐剂的,比如罐头,比如一些含盐和糖极高的食品,还有一些极干的食品如方便面、挂面等。因为罐头能把里面的细菌和芽孢彻底杀灭,同时又密封起来,让外面的细菌进不去,所以它不需要防腐剂。没有水,细菌没法繁殖,大量的盐和糖起到防腐剂的作用。
不过,盐和糖含量太高,比含有防腐剂还要糟糕。因为大量盐的健康危害,要比百分之零点几的防腐剂厉害得多。比如说,一些酱油、酱、咸菜等宣称不含有防腐剂,通常都是那种咸味特浓,甚至再加糖掩盖的产品。所以,“本品无防腐剂”不应当成为消费者优先购买某种产品的主要理由。
说法2:
“不含人工色素”
意思是说,这里面还是含有色素的,只不过这些色素不是合成色素,而是从天然原材料当中提取出来的。比如说,含有一些类胡萝卜素的提取物、红曲色素、紫胶红等来源于天然食物的色素。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天然色素比较令人放心,但在提取过程中,也不排除含有微量的有机溶剂残留。只要合乎相关产品标准,本来是不必介意的。但问题在于,产品的浓重颜色是色素带来,也就意味着其中的原料并不那么“纯天然”。
比如说,商场中常见那种红色或绿色的“果汁”产品,看起来很像是水果浓缩而成,包装上还画着大大的.水果图像。但仔细看了原料说明之后才发现,它含原果汁只有差不多20%。也就是说,其中80%的内容,都是水、糖、香精、色素、增稠剂等混合而成。尽管用的是天然色素,但还是误导了消费者,让人们以为它比100%的果汁还要浓厚。
说法3:
“不含蔗糖”
这种说法常常见于糊粉类产品、饼干、点心之类。它们的包装上写着“不含蔗糖”,也就是说,不含我们日常吃的白砂糖。中老年人、糖尿病人和肥胖者,都容易受到这种表白的吸引。其实,这可真是一大陷阱。
能让血糖快速上升的,远不止蔗糖。精制淀粉的血糖上升速度已够快,以淀粉为原料制作出来的糊精、麦芽糊精、麦芽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样样都比蔗糖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那些声称“无蔗糖”的产品当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配料。糖尿病人要是选择它们,那可真不如直接吃大米饭算了。
从营养价值来说,无蔗糖也不意味着比其他产品营养素含量更高。如果不加蔗糖,体积用什么来填充?无非是淀粉、糊精、油脂之类,除了提供能量升高血糖之外,对人没什么帮助。问题在于,它们常常给人一种“高档”、“滋补”的错觉。
说法4:
“不含味精”
西方的产品比较喜欢做“不含味精”这种声称,似乎味精是洪水猛兽。不过,的确有少数人对味精中的谷氨酸钠比较敏感,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于是就有很多所谓不含味精的产品应运而生。然而,很多专家提示,不含有味精,不等于不含有谷氨酸钠这种成分,更不等于不含有人工增鲜成分。
这是因为,现在食品工业中使用的增鲜剂品种太繁多了。除了味精,还有核苷酸钠、有机酸钠、鸡精、酵母提取物、植物蛋白水解物等。各种鲜味的水解物、提取物当中都含有相当多的谷氨酸钠,其实和味精也差不了太多。那些怕味精的人,需要控制食物含钠量的人,都要仔细看清楚。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宣称都没有意义。比如说,一种粉丝产品说“不含明矾”,至少说明吃了它不会受到铝的危害。又比如说,我很希望有中式肉制品能宣称“本品不含亚硝酸盐”,因为现在这样的产品太难找了。
篇3: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阅读习题及答案
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阅读习题及答案
①对于生命来说,水比阳光更重要。地球之所以物种繁茂,生命昌盛,是因为有约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②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经科学测定,一个身体质量为70千克的成年人,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骼中的体液达到45~50千克,占体质的65%~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体液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体液达91%;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内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样了。
③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而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了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家弗杰普戈利茨还特地对海水和人类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惊人地接近。在海水中,氯为55.0%,钠为30.6%,氧为5.6%,钾为1.1%,钙为1.2%,其他元素为6.5%;而在人血中,氯为49.3%,钠为30.0%,氧为9.9%,钾为1.8%,钙为0.8%,其他元素为8.2%。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④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咸味,否则不成其为海水。人体血液中就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咬破舌头,伤口流出了血,你就尝到了血的咸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低一些,而且,科学家在考察地球历史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在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其咸度就相当于现在人血的咸度。会不会是因为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呢?
⑤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患者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这时向人体内部海洋中补充海水,就是维持生命必需的。
⑥如此看来,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物进化教科书。它告诉人们:海洋,孕育了世间的生命,她是所有生物的母亲,也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11.在作者看来,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这个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文字归纳在下面。(2分)
12.第③段的划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3.请你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6分)
(1)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的承认。(2)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 盐度(3%35%)要低一些。
1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5分)
参考答案:
11.含水,血液中含盐(若答出血液中带有咸味亦可)。
12.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人身上具有海洋印记(或人类来自海洋)。
13.①普遍说明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因为它代表绝大多数,若去掉,那么特殊情况也包含其中,没有例外,与客观实际不相符(意思相近亦可)。
②1%是一个确数,加上左右二字,就变成了一个概数,若去掉,反而变得不准确、周密,不符合客观实际(意思相近亦可)。
14.意对即可。
篇4: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阅读训练及答案
①“不含防腐剂”、“不含人工色素”……究竟该如何看待食品包装上“自卖自夸”的诱人说辞?这里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说法,来解剖其中的潜台词和产品真相。
②“不含防腐剂”,可没说不含其他食品添加剂。搞氧化剂、增鲜剂之类都有可能在里面。
③很多食品本来就不需要用防腐剂,如罐头,一些极干的食品,含盐和糖极高的食品。因为罐头在制作过程中能把里面的细菌和芽孢彻底杀灭,最后密封包装,细菌进不去,所以它不需要防腐剂。没有水,细菌无法繁殖。大量盐和糖能起到防腐剂的作用。
④不过,盐和糖含量太高,比含有防腐剂还要糟糕。因为大量的盐对健康的危害,要比微量的防腐剂厉害的多。比如,一些酱油、咸菜等宣称“不含防腐剂”,但它们通常都是咸味特浓,甚至再加糖掩盖的产品。
⑤“不含人工色素”,意思是说,这里面还是含有色素的。只不过这些色素不是合成色素,而是从天然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如红曲色素、紫胶红等。
⑥对号称“纯天然”的食品也要辩明其真相。商场里那种红色或绿色的'“果汁”[甲]产品,看起来很像是水果浓缩而成,包装上还画着大大的水果图像。但仔细看了原料说明后才发现,它含的原果汁只有20%左右,也就是说,其中的80%都是水、糖、香精、色素、增稠剂等辅料。
⑦“不含蔗糖”的说法常见于糊粉类产品,或饼干、点心之类。“不含蔗糖”[乙],即不含我们常吃的白砂糖。中老年人、糖尿病人和肥胖者,都容易受其吸引。其实,这真是一大陷阱。
⑧能让血糖快速上升的,远不止蔗糖。精致淀粉令血糖上升的速度已够快了,而以淀粉为原料制作出来的麦芽糊精、麦芽糖浆、葡萄糖浆等,都比蔗糖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那些声称“无蔗糖”的产品中,却常能看到这些配料。糖尿病人要是选择它们,那可真不如直接吃大米饭算了。
⑨从营养价值来说,无蔗糖了不意味比其他产品含营养素更高。不加蔗糖,往往用淀粉、糊精、油脂之类代替,除了提供能量升高血糖之外,对人没什么帮助。问题还在于,它们还常给人一种“高档”滋补[丙]的美妙感觉。
(《羊城晚报》)
1.有人认为第④段没什么用,你认为泥?请说明理由。(2分)
2.第⑥段中,“也就是说”能否删除?为什么?(3分)
3.“不含蔗糖”这一说法的潜台词和真相各是什么?(4分)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采用总分结构,举例典型,说明清晰,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
B.“噱头”词典上意思是“引人发笑的话或举动,花招,滑稽”,文中意思是“包装上的滑稽说法”。
C.第⑧段中的画线句,是为了说明大米饭也会让血糖快速上升。
D.文中[甲][乙][丙]三处引号的作用完全相同。
答案:
1.有用。在第③段说明大量盐和糖能起到防腐剂作用的基础上,第④段进一步说明了更容易被消费者忽视的一个问题。过量的盐和糖危害更大,酱油、咸菜等宣称不含防腐剂更值得注意。(从“进一步”角度说明即可。)
2.不能删除。“也就是说”表明后半句“其中约80%都是水、糖、香精、色素、增稠剂等辅料”是作者的合理推断,让读者看清楚食品包装说辞背后的真相。而删除了,表明后半句应该也是包装上写的,这就不符合此类商家的目的了。
3.(1)潜台词:本产品是中老年人、糖尿病人和肥胖者的上佳选择。这是一种“高档”“滋补”品。(2)真相:非蔗糖的配料有的比蔗糖让人的血糖升得更快。不含蔗糖也不意味着比其他产品营养素含量更高。可能含有其他糖分,淀粉、糊精、糖浆、油脂之类都有可能在里面。
4.A(B中“噱头”在文中的意思是“包装上的花招”;C中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些配料比蔗糖让血糖上升得更快;D中[甲][丙]处引号主要是否定,而[乙]处引号是引用和强调。)
篇5:江 上阅读及答案
江 上阅读及答案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③。
【注】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摸。③钓舟:指行舟。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9.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2分)
答:
8.答案:表达了羁旅孤客的离情別绪或对羁旅漂泊的愁绪。或离別的依恋之情。或对结束羁旅漂泊的期盼。评分:答出其中一种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9.答案示例:构思一:新颍別致,古代诗人笔下“柳”总与“別”相关,此诗却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字面上不诉说怨思离情,读者却能心领神会,可谓不落窠臼,巧妙之至。构思二:思路严谨。总体由远望写到近观,由所见到所思。具体看,由江水到天空,由双鸥飞翔到反顾自身处境,进而引发与柳树的对话。脉络贯通,水到粱成。
写法一:运用衬托,以双鸥相伴相随衬托诗人的孤寂;以江天景致的空旷衬托柳树钓舟的渺小,进而创造出开阔明朗的意境。写法二:动静结合。如一二句分別写静景动景,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写法三:虚实相生。如第三四句将“摩挲沙边柳”与想象柳树“成阴系钓舟”相结合,虚实相生,耐人寻味。评分:答对一种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中“写法一”,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语言一:用同“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或用“系”宇,不仅抒写出了惜别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长的特点,造语堪称天然而含蓄,新颍而贴切,语言二:运用修辞。用“摩挲”“汝”将柳树拟人化,既赋予柳树以人情,又別具匠心,传达出诗人的心声。或“镜天飞雪”运用比喻,将天空的明澈与鸥鸟的姿态色彩生动表现出来。评分:答对一种得2分,共2分。其它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篇6:《上将与下士》阅读答案
乔治·华盛顿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任总统。就是他领导美国人民为了自由为了独立浴血奋战,赶走了统治者。
乔治·华盛顿是个伟人,但他若在你面前,你会觉得他普通得就和你一样,一样的诚实、一样的热情、一样的与人为善。
有一天,他穿着大衣独自一人走出营房。他所遇到的士兵,没一个认出他。在一处,他看到一个下士领着手下的士兵筑街垒。
“加把劲!”那个下士对抬着巨大水泥块的士兵们喊道:“一、二、加把劲!”但是,那下士自己的双手连石头都不碰一下。因为石块很重,士兵们一直没能把它放到位置上。下士又喊:“一、二、加把劲!”但是士兵们还是不能把石块放到位置上。他们的力气几乎用尽,石块就要滚下来。
这时,华盛顿已经疾步跑道跟前,用强劲的臂膀,顶住石块。这一援助很及时,石块终于放到了位置上。士兵们转过身,拥抱华盛顿,表示感谢。
“你为什么光喊加把劲而让自己的手放在衣袋里呢?”华盛顿问那下士。
“你问我?难道你看不出我是这里的`下士吗?”
“哦,这倒真是!”华盛顿说着,解开大衣钮扣,向这位鼻孔朝天,背绞双手的下士露出他的军装。“按衣服看,我就是上将。不过,下次在抬重东西的时候,你就叫上我!”
你可以想象,那位下士看到站在自己面前的是华盛顿本人,是多么羞愧,但至此他才真正懂得: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决不做逼人尊重的人所做出的那种倒人胃口的蠢事。
阅读题:
1、 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2、把划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3、写出短文的中心句。
参考答案:
1、 乔治·华盛顿是个伟人,有一天,他穿着大衣独自一人走出营房。他所遇到的士兵,没一个认出他。在一处,他看到一个下士领着手下的士兵筑街垒。但是,那下士自己的双手连石头都不碰一下。华盛顿训了那个下士。
2、你应该看得出我是这里的下士。
3、 乔治·华盛顿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任总统。
篇7:上太行阅读题及答案
上太行阅读题及答案
上 太 行①
于 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晚年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轻骑遍历部所,延访父老。而且年年出巡。
1.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诗的后两句简要分析千里客的形象。(5分)
参考答案
1.夕阳、西风、衰草、秋空、薄云、飞鸟。以肃穆空阔的自然风光衬托诗人不畏肃杀、勇于进取的豪情。用孤鸟还巢衬托诗人应有的思乡之情。
2.诗人在任上年年出巡,现在两鬓斑白又一次登上了太行山,给我们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勤政不倦、为国奔忙的政治家形象。
【解析】试题分析:
1.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我们找到的象是风、日、草、云、空、鸟同时加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修饰词,加以概括即可。【2分】这些意象描绘出了肃穆空阔的画面,揣摩作者的情感,结合注释背景,体会作者感情。【2分】鸟独还中独、还字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2分】。2.两鬓霜华写出了诗人年事已高,马蹄、又上指出了又一次出巡,登上了太行,刻画了一位虽年事已高,仍为国奔忙的.形象。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
赏析
这是一首行旅诗,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太行山中暮色苍茫的秋景图。最先曝露读者眼帘的是西风两字,既点明上太行的季节,又突出身凌高山得到的第一感受。劲扫落叶的秋风拂面吹来,最易使人想起天地的肃杀而惆怅思归。诗人登临眺望,只见夕阳西坠,或枯黄或残绿的杂草在落晖中阴暗参差,显得色彩错杂斑驳。平视惟有满山遍野的衰草,夹着残光惨淡的落日,一片萧索;仰望呢,暮云逐渐密布了高远的秋空,笼罩了连绵的群山,朦朦胧胧、寂寂寥寥,只有一只回山归巢的鸟儿在孤飞,够凄清的。萧索凄清构成了诗人即景抒情的环境氛围。在这里,归鸟的描写颇有画龙点晴的妙用,它不仅仅以其飞动点活了静态的画面,也不仅仅以其渺小衬托出秋空的寥廓,而更在于以其独还故巢寄寓了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与前面令人思归的气氛正相呼应。这两句寓情于景,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
两鬓霜华千里客,是诗人自谓。诗人自二十五岁入宦途起,先后出使湖广,招抚川贵,巡按江西,三十三岁时巡抚河南、山西至半百之年,如云自己已经鬓发花白;长年累月地远旅他乡、奔波道路,写此诗时在山西巡抚任上,与家乡钱塘遥隔千里,故云自己是千里为客。这一句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自身形象。客居他乡岁月之久,距离之远,卒使人想起元人马致远的一首著名散曲《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从语言到意境,与这首曲子的后三句是何等的相似。然而,忧国忘家。计安宗社的政治家于谦毕竟不同于消极遁世的文人马致远,最后一句陡然振起马蹄又上太行山。闻马蹄之声,如见骑马之人,他策马奔行、风尘仆仆地巡视太行,虽年事渐高,仍不倦地为国事到场奔忙。又上两字颇写出诗人的壮心,老骥伏枥,自强不息,一洗断肠的哀怨,为全诗增添了一种爽朗豪健的情调。作者崇高的品格形象也随着结句而完整地跃然于纸上。
全诗意境如太行秋空辽远开阔,笔调如上山马蹄矫健有力。《四库全书总目》评于谦诗歌风格遒上,兴象深远,此诗很能体现出这一特点。它在写法上也颇具一格,看似景与情分写,其实一体连贯,承转自然,形成先抑后扬的感情波澜,读来别有一番顿挫之致。
篇8:《爱在废墟上》阅读答案
站立在废墟上的衣橱
麦子
奶奶的卧室有一个大大的衣橱。衣橱里挂着各式各样的旗袍。
穿着旗袍的奶奶很精神,也很好看。我很喜欢她穿着旗袍的样子。也很喜欢她挂着旗袍的大衣橱。高兴的时候,我喜欢躲进里面,嗅着樟脑丸淡淡的芬香;受委屈的时候,我喜欢躲进里面,一个人偷偷地哭。
奶奶说,长大后,衣橱里的旗袍都归我。为此,我向同桌的小芊炫耀了很久。
那一天中午,我们全家坐在院外的丁香树下,正议论镇东的大叔家来了一只野猫。突然,丁香树剧烈地晃动起来,所有的东西都晃动起来。站立不住的我们晃趴在了地上。
然后,到处一片“轰隆隆”。
接着,一片静寂。时间也仿佛为之停止了很久,很久。等我们反应过来时,看到的除了尘烟,还是尘烟。在尘烟中,我家的四合院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堵墙,还有墙下奶奶的那个大衣橱。
后来,我才知道,那一天倒了许多的房,死了许多的人。而小芊也永远看不到我穿旗袍的模样了。
爸爸妈妈去镇上的医院帮忙了。奶奶去了附近的农贸市场,听说那里的房子全倒了。孤零零的我带着被吓坏的小狗阿白钻进了奶奶的衣橱。
衣橱完好无损。衣橱里的衣服仍然光鲜、亮丽。可是,我害怕极了。
傍晚的时候,奶奶回来,从废墟里刨出一些饼干。可是,我们都没有心情吃,阿白也没心情吃。我们一起坐在衣橱里,望着满天的星斗,呆呆地等待着黎明。
第二天,爸爸妈妈仍然没有回来。我和奶奶从废墟里拾掇出一些米和蔬菜,还有一些完好的砖块、木料。穿着一身蓝色旗袍的奶奶在废墟上砌了简易的灶,为我熬了稀粥。还用那些砖块、木料在衣橱旁搭建了一个能睡觉的小窝棚。
因为下了一场雨,衣橱开始渗水。
天晴后,奶奶找来一根长长的绳子,一头系在那株丁香树上,一头系在从前院内的那株橘树上。我和她将衣橱里的旗袍一件一件又一件,慢慢地晾挂在绳上。阳光下,那些旗袍随风轻轻地摇摆,像一面面绚丽的旗帜。站在这些旗帜下的我,悲伤的心慢慢有了温度。
后来,镇上来了救援队、医生,还有许多志愿者。奶奶也加入到他们中间,为那些受伤的人做饭、洗衣。每天早上,奶奶去做事前,都会拉开她的衣橱,精心挑选出一件美丽的旗袍。她说:“漂亮的衣服会使人的心情逐渐好起来。”
奶奶说得一点没错,每天目送她穿着旗袍离去的身影,我的心情也逐渐不再像从前那样悲伤。而阿白也渐渐有了生气。我们一起在废墟上走来走去,还采来野花,放在窝棚里,放在衣橱上。不远处传来小鸟的叫声,空气中有栀子花的味道在弥漫。我开始明白某些东西已永远失去,但某些东西却留了下来。
一天一天过去。灾后重建开始了。爸爸妈妈所在的厂区恢复了生产,学校有了板房教室。奶奶为我缝制了一个新书包,上面还绣了一朵金色的太阳花。
我们一家寄居过的窝棚被拆去,废墟上的碎砖烂石也清理走。大家开始陆续搬进简易的板房。我们也不例外。衣橱也搬了进去。里面的旗袍依然光鲜、亮丽。樟脑丸依然散发出淡淡的芳香。
奶奶的精神依然很好,穿着旗袍的她依然好看。而我依然喜欢高兴的时候躲进衣橱,也依然喜欢伤心时,一个人躲到里面,哭泣。
一些东西已改变,一些东西却仍然在。
1.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站立”指的是什么?(4分)
2.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时间也仿佛为之停止了很久,很久。
3.联系文章语境,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第二天,爸爸妈妈仍然没有回来。
(2)站在这些旗帜下的我,悲伤的心慢慢有了温度。
4.文中的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答出两点即可)(4分)
5.作者说:“一些东西已改变,一些东西却仍然在。”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的内涵。(4分)
参考答案:
1、(4分)“站立”指:地震中没有倒下的大衣橱;灾难中人们坚强、团结、乐观的精神。
2、(3分)运用反复的修辞,(1分)突出了地震瞬间带给人心理感受上的时间之久。(2分)
2、(4分)(1)(2分)是说爸爸妈妈仍然在抗震救灾的现场,从侧面反映了灾难的深重,也写出了作者对父母的担心。(2)(2分)奶奶对生活的热爱、对困难的乐观态度影响了我,让我害怕、悲伤的心慢慢有了温暖。
3、(4分)结合事例,围绕“热爱生活、坚强乐观、善良热心、疼爱孙女”等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4、(4分)示例:房屋没了,一些人没了,环境改变了,但活着的人依然坚强乐观,依然热爱生活。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灾难,人总要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审题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答题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2)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 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3)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4)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三、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考生经验
阅读理解的困难之一,主要表现为对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正确理解。它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意义明显的,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解释;另一种情况是意义隐晦的词语,虽然在语言环境中有具体的内容,但作者并没有把它用文字明确地表示出来,需要应试者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归纳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解答这些题时,考生应把握以下三点:
(1)首先要准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个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其确切含义,只有依照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把词义理解准确、透彻。对字义、词义的理解,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把选项中的词代入句中,默念一遍,找语感。
通过上面对语文注重对文章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答题技巧的知识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很好的掌握,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3)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考生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这个目标:
①首先应对整篇文章有完整、准确的理解,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
②要善于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或关键词,它们有时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有时也会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或中间;
③要对文章的引申含义进行分析和深加工;
④从选项与原文在意思上是否一致入手。
通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大汇总这篇文章的阅读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于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考试中能够发挥的更好,考出理想的成绩。
篇9:于谦《上太行》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上太行①于 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晚年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轻骑遍历部所,延访父老”。而且年年出巡。
(1)(6分)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2)(5分)请结合诗的后两句简要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答案:
2. (1)夕阳、西风、衰草、秋空、薄云、飞鸟。(2分)以肃穆空阔的自然风光衬托诗人不畏肃杀、勇于进取的豪情。(2分)用孤鸟还巢衬托诗人应有的思乡之情。(2分)
(2)诗人在任上年年出巡,现在两鬓斑白又一次登上了太行山,给我们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勤政不倦、为国奔忙的政治家形象。
篇10:于谦《上太行》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上太行①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4分)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4分)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1分),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1分);衬托(反衬)(1分),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1分)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壮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博大的胸襟。(1分)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忘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2分),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1分)
篇11:《上李鸿章书》阅读及答案
《上李鸿章书》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6题(14分)
夫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必待教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之也。自古教养之道,莫备于中华;惜日久废弛,庠序亦仅存其名而已。泰西诸邦崛起于近世,深得三代之遗风,庠序学校遍布国中,人无贵贱皆奋于学。凡天地万物之理,人生日用之事,皆列于学之中,使通国之人,童而习之,各就性质之所近而肆力焉。又各设有专师,津津启导,虽理至幽微,事至奥妙,皆能有法以晓喻之,有器以窥测之。其所学由浅而深,自简及繁,故人之灵明日廓,智慧日积也。质有愚智,非学无以别其才,才有全偏,非学无以成其用,有学校以陶冶之,则智者进焉,愚者止焉,偏才者专焉,全才者普焉。盖贤才之生,或千百里而见一,或千万人而有一,若非随地随人而施教之,则贤才亦以无学而自废,以至于湮没而不彰。泰西人才之众多者,有此教养之道也。
且人之□□不一,其上焉者,有不徒苟生于世之心,则虽处布衣而以天下为己任,此其人必能发奋为雄,卓异自立,无待乎勉勖也,所谓豪杰之士不待文王而后兴也。至中焉者,端赖乎鼓励以方,故泰西之士,虽一才一艺之微,而国家必宠以科名,是故人能为奋,士不虚生。逮至学成名立之余,出而用世,则又有学会以资其博,学报以进其益,萃全国学者之能,日稽考于古人之所已知,推求乎今人之所不逮,翻陈出新,开世人无限之灵机,阐天地无穷之奥理,则士处其间,岂复有孤陋寡闻者哉?又学者倘能穷一新理,创一新器,必邀国家之上赏,则其国之士,岂有不专心致志者哉?此泰西各种学问所以日新月异而岁不同,几于夺造化而疑鬼神者,有此鼓励之方也。
孙文《上李鸿章书》(节选)
1.节选的文字所要表达的观点是 (2分)
2.对文章第一段划线句的理解,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让国人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那些知识),每个人都努力培养自己的天赋气质。
B.让国人从小就开始学习(那些知识),各人根据自己的天赋气质发挥力量。
C.让国人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那些知识),各人都努力靠近自己的天赋气质。
D.让国人从小就开始学习(那些知识),各人向着最接近于自己天赋气质的方向去努力。
3.文章第一段将 和 进行对比,作者的用意是。(4分)
4.文章第二段的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才志还是才智?请简述理由。(3分)
5.用自己的话概括西方的鼓励之方。(3分)
参考答案:
1.国民需要良好的教养之道和鼓励之方。(2分)
2.D(2分)
3.中华教养之道、西方教养之道;建议国家效法西方,普及教育,循序渐进,因材施教。(4分)
4.才志。这段主要谈实施国策鼓励国人立志求学的重要性,紧连的下文依据是否有主动发奋之心将人们分成上焉者和中焉者,因此,作者强调的人之不一之处应该是才志。(3分)
5.细分学科。给有专项才艺的人以声望;用学会、学报等机构媒体来开阔视野,促进研讨;重奖有贡献的研究者创造者。(3分)
★ 落寞秋季的作文
★ 西餐厅活动方案
★ 上海话顺口溜
★ 520的活动方案
【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阅读答案(合集11篇)】相关文章:
从秋池观人生散文2023-01-18
太阳的后裔观看心得体会2022-09-16
520活动主题方案2022-08-21
情人节营销活动策划2023-04-14
520活动策划2022-08-31
西餐厅七夕情人节营销活动策划方案参考2023-08-06
七夕节西餐厅活动方案2024-02-18
诗歌批评岂能庸俗化阅读理解及答案2022-12-06
520主题活动策划方案2022-05-08
七夕节主题的活动策划2023-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