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二小松阅读答案(推荐9篇)由网友“哆唻咪”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书院二小松阅读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书院二小松阅读答案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1.诗中“___”“___”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
答:数粒、二尺。(写“粒”、“细”或“细韵”也可。)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 (流露了作者对二小松的清雅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3.简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答:这首诗主要用借代和比喻。用“幽色”代指两棵小松;用“数粒秋烟”比松针,用“鳞”喻树干,用“琴声”比风吹动松树发出的声音,把书院中的两棵小松写得有色有姿有声有韵律。
篇2:《书院二小松》《小松》阅读答案
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诗首二句,扣紧题目“二小松”着笔,以“出凡尘”极言小松的神韵,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
B.“自小刺头深草里”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C.“而今渐觉出蓬蒿”的“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D.“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两个“凌云”,均指小松。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有意义。
2.“松”作为意象内涵丰富。下列诗句没有表达出诗人高洁品质的.两项是(4分)
A.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魏晋· 刘桢《赠从第》)
B.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汉乐府《十五从军行》)
C.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梁·范云《咏寒松》)
D.结根生上苑,擢秀迩华池。岁寒无改色,年长有倒枝。露自金盘洒,风从玉树吹。寄言谢霜雪,贞心自不移。 (隋·李德林《咏松树》)
E.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冬歌》)
3.请简要赏析李诗的尾联“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5分)
参考答案
1.(3分) D
2.(4分)BE
3.(5分)“从此静窗闻细韵”,是写庭院里的两株小松,在微风中细韵轻送。“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语言质朴清新,句连意圆,与前面内容结合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篇3:书院二小松阅读答案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篇4:书院二小松古诗阅读答案
书院二小松古诗阅读答案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1.诗中“ ”“ ”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
【答案】数粒、二尺。(写“粒”、“细”或“细韵”也可。)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 (流露了作者对二小松的清雅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3.简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答案】这首诗主要用借代和比喻。用“幽色”代指两棵小松;用“数粒秋烟”比松针,用“鳞”喻树干,用“琴声”比风吹动松树发出的声音,把书院中的两棵小松写得有色有姿有声有韵律。
翻译:
一双幽暗的松树在尘世出现,数粒稚嫩而翠绿的小松初生的枝叶挂在二尺高的松树上,从此静静的书窗外可以听这细微的松声,如琴声一般常伴着读书人。
赏析: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语文现代文阅读得分点(答题技巧以及答题模式)
一、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某试题中第13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二、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
例如:某试题中第18题:作者所说的“常想一二”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在原文第10段紧靠着问题中关键词“常想一二就是”后面的句子就是本题的答案。
三、两步法:
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第二步: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省略号内容再具体到上一步去相对应)
现代文阅读所有题型的答题技巧
文中内容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
1.承上启下 2.过渡 3.总领后文 4.照应前文 5.引出全文关键词 6.衬托 7.烘托 8.铺垫蓄势 9.反衬 10.详略结合 11.充实内容 12.埋下伏笔
修辞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
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
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篇5:《书院二小松》《小松》阅读理解答案
《书院二小松》《小松》阅读理解答案
书院二小松
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诗首二句,扣紧题目“二小松”着笔,以“出凡尘”极言小松的神韵,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
B.“自小刺头深草里”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C.“而今渐觉出蓬蒿”的“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D.“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两个“凌云”,均指小松。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有意义。
2.“松”作为意象内涵丰富。下列诗句没有表达出诗人高洁品质的两项是(4分)
A.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魏晋·刘桢《赠从第》)
B.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汉乐府《十五从军行》)
C.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梁·范云《咏寒松》)
D.结根生上苑,擢秀迩华池。岁寒无改色,年长有倒枝。露自金盘洒,风从玉树吹。寄言谢霜雪,贞心自不移。 (隋·李德林《咏松树》)
E.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冬歌》)
3.请简要赏析李诗的尾联“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5分)
4.在古代诗歌中“烟”是一个有着独特审美价值的意象。“烟”以其飘浮、不可捉摸的灵动感,朦胧、遮盖的虚无感以及迷茫、凄迷而忧郁的诗意,延引出无限联想的神秘味道,使人悟到灵趣和妙趣。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频频出现“烟”的意象,陶渊明《归园田居》描写村落的炊烟随风飘升“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开头形容大海上烟波渺茫“②”;杜牧《泊秦淮》用“③”来描述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把“水”与“烟”结合起来,表现塞外秋景“④”;王勃《滕王阁序》说“潦水尽而寒潭清,⑤”。这些借助“烟”创设的意境确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5分)
参考答案:
1.(3分) D
2.(4分)BE
3.(5分)“从此静窗闻细韵”,是写庭院里的两株小松,在微风中细韵轻送。“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语言质朴清新,句连意圆,与前面内容结合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4.(5分)依依墟里烟 烟涛微茫信难求 烟笼寒水月笼沙 波上寒烟翠 烟光凝而暮山紫
篇6:《书院二小松》的阅读答案
⑴.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
⑵.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篇7:《书院二小松》的阅读答案
【答案】
⑴数粒、二尺。(写“粒”、“细”或“细韵”也可。)
⑵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流露了作者对有小松的清雅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本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
篇8:《书院二小松》的阅读答案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篇9:书院二小松诗词鉴赏
书院二小松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译文翻译
一双幽暗的松树在尘世出现,数粒稚嫩而翠绿的小松初生的枝叶挂在二尺高的松树上。
从此静静的书窗外可以听这细微的松声,如琴声一般常伴着读书人。
注释解释
秋烟:特指植物,比绿树、绿草等聚于一处,遥看之下,如堆烟。
诗文赏析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 题甘泉书院,题甘泉书院陈与义,题甘泉书院的意思,题甘泉书院赏析
★ 关于松的古诗
★ 百年庆典日程安排
★ 也忘不了的水作文
【书院二小松阅读答案(推荐9篇)】相关文章:
大学开学校长致辞2022-05-08
我为诚信代言作文2023-02-10
湖南江永千家峒导游词2022-09-23
研学之旅作文600字上下2022-12-04
活水亭观书有感?其一原文及赏析2022-04-30
五年级作文二2023-10-18
狐妖小红娘下沙语录2023-02-05
读书分享演讲稿2024-04-03
关于湖南的导游词600字2023-03-30
关于经典的湖南导游词精选202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