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阅读答案(共8篇)由网友“嘎嘣豆”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曹刿论战......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于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又何间焉 B.公问其故立有间 并驱如故
C.肉食者鄙 D.何以战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分)
翻译: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
(用原文回答)(2分)
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4分)
(二)
十年春,齐师伐我。……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小信未孚( ) (2)小大之狱( )?
(3)公将鼓之( ) (4)望其旗靡( )
2.用原文语句填空。(5分)?
(1)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 , 。
3.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4.翻译下列语句。(2分)?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气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一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6.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3分)?
7. 你认为鲁庄公“鄙”吗?试说说你的认识。(4分)
(三)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望其旗靡 ( ) (2) 既克 ( )
2.分别选出与“故克之”中“故”和“之”意思相同的一项
(1) (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桓侯故使人问之。
C.温故而知新。 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 (??)
A.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B.辍耕之垄上。
C.永之人争奔走焉。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段文字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论述了鲁国取胜的原因。
B.论述取胜原因采用了先说结果后说原因的方法。
C.曹刿认为反攻的最佳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D.“辙乱旗靡”是有利于追击的时机。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A、①公问其故( ) ②故克之( )
B、①望其旗靡( ) ②公问其故( )
2、“惧有伏焉”中的“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兼词,“于此”之意。下面各句中的“焉”字用法,意思与此相同的一句是( )(2分)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D、又何间焉
3、在下面括号内填上省略的字。(2分)
一鼓作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
4、请分别指出下列句中“之”字所指代的对象。(2分)
A、公与之乘 指代:
B、登轼而望之 指代:
C、故克之 指代:
D、故逐之 指代:
5、“公将驰之。刿曰‘未可’。”原因是 ( ) (2分)
A、齐国是大国,兵力雄厚。 B、按照“穷寇勿追”的军事原则。
C、等待追击的有利时机。 D、鲁国军队的勇气已经衰竭。
6、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2分)
A、说明追击齐师的时机 B、记叙长勺之战概况
C、描写齐师败绩的情况 D、记叙曹刿的军事才能
7、第一段通过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他( )(2分)
A、忠于国君的思想。 B、深谋远虑并协助国君指挥作战。
C、冲锋陷阵的勇敢精神。 D、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8、第二段表达的主要内容是( )(2分)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论述作战主要靠勇气 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
9、根据文段内容填空(3分)
A、文中叙述鲁庄公急躁进军的句子是:
B、叙述曹刿实地观察从而发现追击时机的句子是:
C、表现曹刿善于抓住有利战机克敌制胜的句子是:
10、选文略写战争的过程,而详写曹刿和鲁庄公的谈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 11、从写作方法上分析,对鲁庄公的描写(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
《曹刿论战》答案
(一)1.D
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共6分,每句3分。第(1)句语意基本正确记1分,“狱”“虽”“以”“情”译对两个记1分,不记0.5分;第(2)句语意基本正确记1分,省略成分补充正确记1分,“属”“请”译对记1分,不记0.5分)
3.夫大国,难测也(1分),惧有伏焉(1分)
4.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学生结合课文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记4分)
(二)1.(1)使人信服
(2)案件
(3)击鼓
(4)倒下
2.(1)请见请从
(2)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5.C
6.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7. 可有不同意见。认为“鄙”的依据有:鲁庄公在战前幼稚地以为可以凭借近臣支持和神灵保佑来取胜,在作战当中他又急躁冒进,毫无谋略。认为他不“鄙”的依据有:他身为国君能尽职尽责,并且善于用人,善于听取正确意见;也可认为两方面都有。
(三)1.(1)倒下(2)战胜?
2.①D?②A?
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消失了?
4.B?
5、略
(四)1、A、①缘故 ②所以 B、①他们的 ②指代“克”,即“取胜的”
2、C
3、鼓,气;鼓,气
4、A、指代曹刿 B、指代齐师 C、指代齐师 D、指代齐师
5、C
6、B
7、D
8、A
9、A、公将鼓之。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0、突出文章的主旨:表现“非肉食者”--曹刿的“远谋”,即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
11、衬托曹刿的“远谋”。
篇2:《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划线词解释(2分)
(1)小惠未徧____________ (2)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
【小题2】选择划线词意思相同的的一组( )(2分)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先帝不以臣卑鄙' B.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下见小谭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小题3】句子翻译(2分):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小题4】理解填空: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解释,在___________(四字)之时进军,故克之;在敌军___________(四字)之时,逐之。(2分)
答案
【小题1】(1)遍及 (2)案件(各1分)
【小题1】A(2分)
【小题1】大国,难以预测,恐怕有埋伏啊!
【小题1】彼竭我盈;辙乱旗靡。(2分)
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A中二者都是“出身低微,见识短浅”。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篇3:《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
(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
1、解释画线的词。
(1)公将鼓之( ) (2)宋人既成列( )
(3)遂逐齐师( ) (4)宋师败绩 ( )
2、翻译下列句子。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
3、甲文中“齐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 。
(2) 。
篇4:《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甲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文)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 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易置:撤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
(译文):赵括取代廉颇(领兵)以后,将(之前的)规章纪律都变更了,还调换了军中人员的的职务。秦国大将白起听说这件事后,指挥军队出其不意,假装兵败退走,同时断绝赵军的粮食供应道路,将赵军封堵截断为两部分。(此时)赵军中士卒之心背离,(如此)四十多天后,赵军饥饿难耐,赵括调出了精锐的士卒,并亲自搏杀战斗想要突围,秦军将赵括射死。赵括大军兵败,于是几十万人都投降秦国,却被秦军全部坑杀屠戮。
1、解释画线的词。
(1)小惠未徧( ) (2)牺牲( )玉帛
(3)而绝( )其粮道 (4)秦悉坑( )之
2、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2)悉更约束,易置军史 。
3、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 ,
。
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 。
4、乙文中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篇5:《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一)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肉食者鄙
(2)既克,公问其故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在分析鲁庄公形象时,很多同学都认为他是一个“鄙人”。小红却说鲁庄公也有可取之处,如“齐师伐我。公将战”,一方面他没有做好准备就仓促决定应战,有些鲁莽;另一方面,面对强敌他决定亲自统兵参战,勇于担当。老师肯定了小红。请从文中另找一例,对鲁庄公进行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
(1)见识浅陋
(2)已经(……之后)
2、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说明:“虽”翻译成“虽然……但”或是“即使……也”都得分。“小大之狱”1分。“虽不能察”1分,“必以情”1分,句意连贯1分。)
3、
示例①:如“既克,公问其故。”一方面看出鲁庄公缺乏军事谋略、指挥才能,另一方面看出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示例②:“公将鼓之。”这一段一方面看出鲁庄公不懂战争,没军事才干,另一方面也说明鲁庄公亲临战场,指挥作战,鼓舞士气,不畏牺牲。
示例③:战于长勺时,一方面看出鲁庄公不懂战争,没军事才干,另一方面也说明他能及时和虚心地听取曹刿的建议和意见,用人不疑、虚心纳言。
示例④:“公将战,曹刿请见”“乃入见。……”一方面他没有做好准备就仓促决定应战,有些鲁莽,另一方面他以国君的身份接见乡人曹刿,并接受和采纳了曹刿的质疑和询问。能礼贤下士,(任贤任能,虚心纳言)。
示例⑤:曹刿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一方面看出他缺乏远见卓识,以为据此可以战,另一方面也看出他施恩于民,关心百姓。(要点:举例1分,说明鲁庄公的“鄙”和“不鄙”各1分。)
篇6:《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15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②:“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④,不禽二毛⑤。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⑥,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 ⑦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 ⑧,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⑨可也。”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17教育网]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③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④重(chóng从)再次。⑤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⑥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⑦勍(qíng)敌:强敌。勍:强而有力。⑧胡耈(gǒu苟):很老的人。⑨儳(chán):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0.解释加点词语。(2分)
(1)既克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以阻隘也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三处停顿。(3分)
君 未 知 战 勍 敌 之 人 隘 而 不 列 天 赞 我 也
12.翻译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两场战争,结局迥异。这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4. 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
(二)(10. (2分,每空1分)(1) 已经 (2)凭借 11. 君 未 知 战/ 勍 敌 之 人 /隘 而 不 列 /天 赞 我 也
12.(4分)(1)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鼓 省略成分)(2)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 虽、于)
13.长勺之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导;泓水之战失败的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
14.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未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
篇7:《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使赵(赵国)不将括即已,若比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更约束(规定),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带领)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史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4分)
(1)公将鼓之。 (2)既克,公问其故。
(3)以天下莫能当。 (4)秦悉坑之。
小题2:根据语句意思,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B.赵括自/少时学兵法
C.尝与/其父言兵事D.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小题4:读懂文意,完成(1)—(2)小题。((5分)
(1)根据乙文内容,用一个成语做乙文的标题,并说说成语的意思。
(2)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小题1:(1)击鼓(进军)(2)已经(3)认为 (4)埋
小题1:A
小题1:(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2)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谈兵事,他的父亲不能驳倒他,却不说(赵括)善于打仗。
小题1:(1)纸上谈兵(1分)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1分)(没有比喻义,不能给分)
(2)示例:曹刿的“论战”源自于他对战场情况、形势的仔细观察与准确分析,源自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赵括的“谈兵” 只抱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只会夸夸其谈,没有实践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各1分,表达1分)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节奏。B.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C.尝/与其父言兵事 D. 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写标题以及谈成语的意思即可。
(2)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谈即可。
篇8:《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回答后面问题。(13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景公举兵欲伐鲁
景公举兵欲伐鲁,问于晏子,晏子对曰:不可。鲁好义而民戴之,好义者安,见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攻义者不祥,危安者必困。且婴闻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今君好酒而辟,德无以安国,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其君离,上怨其下,然后伐之,则义厚而利多,义厚则敌寡,利多则民欢。
公曰:善。遂果不伐鲁。
1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
(2)忠之属也 属:_______
(3)德足以安其国 安:_______
(4)遂果不伐鲁 遂:_______
20、下面加点词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代词,如何迎战) 伯禽之治存焉(结构助词,的)
B.何以战(介词,凭、靠) 政足以和其民(介词,用来)
C.虽不能察(连词,虽然) 问于晏子(介词,向)
D.其乡人曰(代词,曹刿的) 其君离(代词,指百姓)
21、翻译下面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曹刿和晏子都认为作战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队长两篇短文,简要分析曹和晏子分别具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1)参与 (2)类 (3)使安定 (4)于是
20、C.
21、(1)穿的吃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 (2)征收赋税沉重,下令频繁,不能够使人民和乐。
22、修明政治,得到人民的拥护,上下和谐。
23、例:曹刿关心国事,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晏子机智善变,敢于进谏,一心为国。
★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 《左传·曹刿论战》及《宋史·岳飞传》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参考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共8篇)】相关文章:
曹刿论战课文原文2022-09-11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2022-09-21
《曹刿论战》说课稿2023-09-22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2023-04-04
《曹刿论战》训练习题2023-08-13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设计2022-06-03
曹刿论战观后感600字2023-06-17
曹刿论战读后感2023-04-21
曹刿论战课件2023-11-09
曹刿请见阅读训练题与答案202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