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之法 阅读答案

时间:2023-03-23 07:54:42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鲁国之法 阅读答案(共10篇)由网友“八字刘海”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国之法 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鲁国之法 阅读答案

篇1:《鲁国之法》阅读答案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①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②。子贡③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④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注】①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②府:指国库。③子贡:孔子的学生。④赐:子贡的名。

【小题1】.(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鲁人为臣妾 ( )

②可以移风易俗 ( )

③则不复赎人矣 ( )

④富者寡而贫者多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 “于” 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鲁人为臣妾于诸侯A.取金于府B.余将告于莅事者C.而教导可施于百姓D.行者休于树

【小题2】.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小题4】.孔子对子贡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1)① 做② 改变 ③再 ④ 少(4分)(2) D(2分)

【小题2】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2分)

【小题3】(1)鲁国人一定会有许多救落水者的人了。(2分)

(2)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2分)

【小题4】孔子不赞同子贡的做法。孔子从小事情便能看到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仿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

篇2:“鲁国之法”阅读答案

“鲁国之法”阅读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9.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赐失之矣( ) (2)可以移风易俗( )

10.对划线句“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子贡在诸侯那里买了个鲁国人,并给了那人一些钱。

B 子贡在诸侯那里赎回鲁国人,却拒收给他的赏金。

C 子贡在诸侯那里买了个鲁国人,却拒收给他的赏金。

D 子贡在诸侯那里赎回鲁国人,并给了那人一些钱 。

11.孔子对两个学生的做法分别持什么态度?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参考答案:

9、失:错 易:改变

10、B

11、孔子批评子贡不领取政府的赏金,表扬子路接受被救者送的牛。他认为做善事受奖赏有利于鼓励其他人效仿,可以移风易俗。

篇3:鲁国之法 阅读答案

鲁国之法 阅读答案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2.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参考答案:

1. 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 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

2.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3分)

篇4:《鲁国之法》阅读答案及原文

《鲁国之法》阅读答案及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①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②。子贡③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④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选自明·冯梦龙《智囊》)

【注释】

①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②府:指国库。③子贡:孔子的学生。④赐:子贡的名。

【文学常识】

说“三言、二拍”五种明人辑著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的总称。“三言”指明末冯梦龙攥辑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共收话本120篇。“二拍”是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共80篇,由明末凌濛初编著。“三言”、“二拍”是代表明代短篇白话小说成就的著名专集。

【文言知识】

说“非独” “非独”是文言固定短语,相当于“不仅”、“不只”。上文“非独适己之行也”中的“非独”就是“不仅”之意。又,“非独楚人为之,天下亦为之”,意为不只楚国人这样做,天下的人都是这样做的。

【译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中做奴隶,有能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可以到国库中领取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一个诸侯国中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给他的赎金。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不只是个人的事情。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赎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的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的人,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样鲁国人一定会有许多救落水者的人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于(2)举(3)移(4)施(5)适(6)寡

2、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

3、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在(2)兴起(3)改变(4)给予(5)适合(6)少

2、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

3、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孔子从小事情便能看到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她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人。

二:

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

2、关于子贡赎人和子路救落水者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道理?怎样才是对的?

答:子路的行为是对的,子路的行为是在倡导一种规则,即善有善报,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子贡的行为是错的。报销赎金是国家为达到救赎国人而制定的一种规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子贡那样的觉悟,一旦子贡作出这个榜样,那么这条规则就会被打乱,以后其他人就不会愿意为赎同胞而垫付赎金了。社会秩序要靠规则来维持,无论何人都应该遵循规则,否则,规则一旦打破,天下必乱。

篇5:鲁国之法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鲁国之法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鲁国之法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2.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答案

1. 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 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 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

2.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3分)

篇6:《读书之法》阅读答案

朱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①,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②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③,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④而无以立矣。大率⑤徐行却立⑥,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⑦;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注释]①纷错:纷繁错杂。②遽(j??SPAN>:仓促。③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④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⑤大率:大多。⑥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⑦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然后可以有得尔     ▲              (2)则其尤无义理者     ▲

(3)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       (4)复以众说互相诘难     ▲

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勿遽取舍于其间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B.以验其通塞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C.而求其理之所安             何陋之有(《陋室铭》)

D.则似是而非者               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                ▲

12.选文先提出       ▲      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证了      ▲      和     ▲     的读书方法。(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9.(4分)(1)这样(2)特别,尤其(3)屈服(4)再,又(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10.(2分)B

11.(2分)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12.(3分)读书应熟读精思  读书要先易后难;读书要平心静气,从容处之,不能急躁。

参考译文:

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篇7:朱熹《读书之法》阅读答案

朱熹《读书之法》阅读答案

读书之法

朱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①,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②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③,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④而无以立矣。大率⑤徐行却立⑥,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⑦;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注释]①纷错:纷繁错杂。②遽(jugrave;):仓促。③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④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⑤大率:大多。⑥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⑦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然后可以有得尔▲(2)则其尤无义理者▲

(3)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4)复以众说互相诘难▲

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勿遽取舍于其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B.以验其通塞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C.而求其理之所安何陋之有(《陋室铭》)

D.则似是而非者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

12.选文先提出▲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证了▲和▲的读书方法。(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

9.(4分)(1)这样(2)特别,尤其(3)屈服(4)再,又(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10.(2分)B

11.(2分)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参考译文:

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篇8:阅读理解读书之法附答案

阅读理解读书之法附答案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这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 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 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 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 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 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  )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  )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在文中(  )内填人恰当的关联词。

2.根据文章内容填表。

人物 读书之法 鲁迅  爱因斯坦  毛姆

3.联系上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照短文最后一句话,用上“正如……一所言” 写一句话。

5.这篇文章讲了两个要点,请简要地写在下面。

6.你喜欢哪种读书法?(可以是这篇文章中的,也可以是课本上的,或其他的)为什么?

7.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很多,你能填完整吗?

(1)____________________,下笔如有神。

(2)____________________,其义自见。

(3)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会作诗也会吟。

参考答案:

1.不论……也……

2.

人物 读书之法 鲁迅 跳读法 爱因斯坦 “总、分、总”三步读书法 毛姆 乐趣读书法3.读书要有怀疑精神,不能照本宣科,完全迷信书籍。

4.“略”

5.读书方法因人而异。我们要灵活读书。

6.“略”

7.(1)读书破万卷  (2)读书百遍

(3)熟读唐诗三百首

篇9:《冬季行乐之法》阅读答案及翻译

《冬季行乐之法》阅读答案及翻译

冬天行乐,必须设身处地,幻为路上行人,备受风雪之苦,然后回想在家,则无论寒燠晦明,皆有胜人百倍之乐矣。

尝有画雪景山水,人持破伞,或策蹇驴,独行古道之中,经过悬崖之下,石作狰狞之状,人有颠蹶之形者。此等险画,隆冬之月,正宜悬挂中堂。主人对之,即是御风障雪之屏,暖胃和衷之药。

善行乐者,必先作如是观,而后继之以乐,则一分乐境,可抵二三分,五七分乐境,便可抵十分十二分矣。然一到乐极忘忧之际,其乐自能渐减,十分乐境,只作得五七分,二三分乐境,又只作得一分矣。须将一切苦境,又复从头想起,其乐之渐增不减,又复如初。此善讨便宜之第一法也。

譬之行路之人,计程共有百里,行过七八十里,所剩无多,然无奈望到心坚,急切难待,种种畏难怨苦之心出矣。但一回头,计其行过之路数,则七八十里之远者可到,况其少而近者乎?譬如此际止行二三十里,尚余七八十里,则苦多乐少,其境又当何如?此种想念,非但可为行乐之方,凡居官者之理繁治剧,学道者之读书穷理,农工商贾之任劳即勤,无一不可倚之为法。

噫,人之行乐,何与于我,而我为之嗓敝舌焦,手腕几脱。是殆有媚人之癖乎?

(取材于李渔《冬季行乐之法》)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无论寒燠晦明 燠:暖,热

B.人持破伞,或策蹇驴 蹇:跛,瘸

C.但一回头,计其行过之路数 但:空,白白.

D.凡居官者之理繁治剧 凡:凡是

10.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独行(于)古道之中

B.正宜悬挂(诸)中堂

C.(其)即是御风障雪之屏

D.然无奈(吾)望到心坚

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看来一幅风雪行旅图,就是抵挡风雪的屏障,是暖身的良药。

B.作者认为百里行程走了七八十里,若想怎么还不到,就会闷闷不乐。

C.别人行乐与作者无关,但作者依旧喋喋不休,原因在其好谄媚他人。

D.这篇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巧妙地阐明了“冬季行乐”的有效方法。

1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一哲理的认识。(不少于150字)(12分)

参考答案

9.(3分)C

10.(3分)D

11.(3分)C

12.(12分)

评分要点:概括哲理3分(言之有理即可),观点明确1分,联系实际分析4分,语言4分。

附:

【文言文翻译】

冬天行乐,一定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把自己)幻想成(一个)路上的行人,受尽寒风大雪(摧残)的痛苦,然后(再)回忆一下(自己)在家里(时的温暖),那么不管是冷热(还是)黑夜白天,都会有超过别人百倍的快乐了。

曾经有(一幅)雪景山水画,画中人手里撑(一把)破伞,或是赶着(一头)跛驴,独自行走在古道上,经过悬崖的下面,(路旁的)石头显现出面目凶恶的样子,人有要跌倒的样子。这类凶险的画,在严冬的月份,正适合悬挂在厅堂的正中间。主人面对它,(这幅画)就是抵御寒风遮挡大雪的屏风,(是)暖胃调和体内的良药。

善于行乐的人,一定先具有上面这样的认识,然后再去行乐,那么一分的快乐境地,可以相当二三分(的快乐境地),五七分的快乐境地,就可以相当十分十二分(的快乐境地)了。可是一到快乐到极点忘记忧愁的时候,那快乐自然会逐渐减弱,十分快乐的境地,只变成五七分(的快乐境地),二三分的快乐境地,又只能变成一分(的快乐境地)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一切痛苦境遇,又从头想起,那快乐境地(就会)逐渐增加不减退,(甚至)又像当初(那种程度)。这(就是)善于寻找便宜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比如走路的人,计算路程共有一百里,走过七八十里之后,剩余的路程(就)不多了,但是没办法(他)希望到达(终点的)想法非常坚决,心情十分急切难于(耐心)等待,(于是,)种种畏难怕苦的情绪(就会)产生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一回头,计算一下那走完的路程,就(会认识到既然)七八十里之远的路程都可以走到,何况那(剩下的路程里数)少又(距离)近(的情况)呢?(又)比方这个时候只走了二三十里,还剩下七八十里,(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觉得)痛苦多而欢乐少,那个处境又怎么样面对呢?这种设想念头,不但可以成为行乐的方法,凡是做官的人处理繁多难办的政务,做学问的人读书探索真理,农民工匠和商人劳累勤苦(谋生),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唉,别人行乐(与否),跟我有什么关系,可是我为他们(弄得)嗓子破了舌头干燥,手腕几乎(累得)脱臼。这恐怕是(由于我)有向别人献媚取宠的癖好吧?

篇10:《读书之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读书之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读书之法

朱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①,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②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③,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④而无以立矣。大率⑤徐行却立⑥,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⑦;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注释]①纷错:纷繁错杂。②遽:仓促。③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④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⑤大率:大多。⑥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⑦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然后可以有得尔

(2)则其尤无义理者

(3)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4)复以众说互相诘难

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勿遽取舍于其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B.以验其通塞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C.而求其理之所安何陋之有(《陋室铭》)

D.则似是而非者 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

12.选文先提出 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证了 和 的读书方法。(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

9.(1)这样(2)特别,尤其(3)屈服(4)再,又(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10.B

11.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12.读书应熟读精思读书要先易后难;读书要平心静气,从容处之,不能急躁。

大抵现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然后可以有得尔( ) ②众说纷错( )

③心到最急( ) ④心既到矣(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②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3.文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教导学生如何“读书”?

4.同样是激励教导学生读书,本文与课文《送东阳马生序》相比,有什么异同点?

【参考答案】

1.①心得 ②纷乱错杂 ③关键 ④已经,……之后

2.①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②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3.(1)比喻论证。将读书比作加工木头和解开绳结,强调先将容易的内容疏通,剩下难理解的可以慢慢分析,有了基础难题自然会明白。使文章更容易理解,从实际情况加强学生对读书方法的运用。

(2)对比论证。将“用心读书”时的文意容易理解且长久不忘和“不用心读书”时死记硬背不理解和容易忘却相对比,体现“心到”是读书的最关键之处,体现用心读书的好处。前后对比强烈明显,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引用论证:引用了古语“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体现用心读书对于理解文意的重要作用,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强调用心多读的重要性。

4.同:两篇文章都提及了许多读书的方法,目的都是劝谏学生读书要专心,不为外界影响。

异:(1)本文主要教导学生读书在于“自己读书”的重要性。主要围绕“如何读”“如何思考”“如何验证”这些实际的读书方法。

(2)《送》主要偏重于读书学习要刻苦勤奋、虚心学习、不为他人的富贵享乐影响以及即便在艰苦的'条件下也要努力用功。

1、作者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因为心要是不在读书上,眼就看不仔细,心眼不专一,记忆就不会持久。心在读书上了,眼到和口道也就到了,所以作者说“三道之中,心到最急”。

2、作为一名学生,你在读书方面有何心得或好的方法?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我在读书方面仿照茅盾的“三遍读书法”总结出了一些方法:读书要读三遍,第一遍快速的读,把内容大致看过一遍后再进行下一次的阅读,求得初步印象,然后品味作品妙处,最后精读,就像他所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的读,细细的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这样的读书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提取书中的精华。

参考译文

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但凡要是看书,要把读书用的桌子整理,让桌子干净平稳,将书本整齐地竖放,让身体坐正,面对书本,缓慢安祥地阅读字句。仔细从容分条明细地阅读。要念得字字响亮,每一个字都不要错读,不要少读一个字,不要多读一个字,不要把字词颠倒,不要不明文章,胡乱理解内容,只是要多诵读几次,自然而然的就上口了,隔很长时间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读书的遍数多了,它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所以如果书读的熟悉了,不用看解释说明,自已就明白书的大意了。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便是心到,眼到,口到。如果没用心,眼就看不仔细,心眼不专心,只是在扮作有感情朗读,就不会记忆深刻,就算能暂时记下,也不会记的很牢。心到眼到口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用了心去读了,眼和口难道不会跟着到吗?

《北京》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孔子为鲁司寇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一面》 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吴起名言的语录

孔子世家原文及翻译

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

路人献雉文言文翻译

孔子世家赞的文言文翻译

孔子世家教案

借刀杀人的成语故事

鲁国之法 阅读答案
《鲁国之法 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鲁国之法 阅读答案(共10篇)】相关文章:

《孔子世家赞》原文及赏析2023-11-28

《新五代史杂传·和凝》阅读答案2022-09-18

三国的成语故事:借刀杀人2023-08-26

《孙子兵法》读后感的作文2024-01-16

王安石《子贡论》的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2022-06-15

《论修身》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2023-02-20

韩非子·八奸原文要和翻译2023-08-26

东周列国读后感2022-12-18

《孔子世家》读书笔记2023-01-13

墨子教化思想探析2023-10-1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