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代为燕说齐》阅读答案附翻译(合集9篇)由网友“阿凡星”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苏代为燕说齐》阅读答案附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苏代为燕说齐阅读答案
苏代为燕说齐阅读答案
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 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
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注释】①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②淳于髡(kūn):战国时期齐国人,以博学、滑稽、善辩著称,被齐威王任为大夫。③伯乐:春秋时期秦国人,以善于相马著称。④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平辈之间相称的敬辞,类似于后来的阁下、您。⑤ 镱(yì):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二十两或二十四两。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苏代为燕说齐( ) (2)比三旦立市( )
(3)愿子还而视之( ) (4)莫为臣先后者( )
1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镱,以为马食 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 ①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与槽朸之间
C. ①入言之王而见之 ②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D. ①苏代为燕说齐 ②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2)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13.读了《苏代为燕说齐》的故事,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10.(1)游说、劝说 (2)等候 (3)同环,环绕、围绕 (4)没有人(4分,每空1分)
11.B(A①当作 ②认为;B①②都被动,译为被;C①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②连词,表转折,译为可是;D①替 ②当做。2分)
12.(1)有一个想卖骏马的人,一连三天牵着马站在市场上,也没有人知道他这匹马是骏马。(2)伯乐于是就到市场,环绕着那匹马看了一番,离开之后又回头看看它。(4分,每空2分)
13.《苏代为燕说齐》的故事除了人们对伯乐的信任之外,还反映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那就是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人人都能发现它的价值的,往往需要专家或有影响的人的推介。(这只是一种理解,其他理解只要合理即可。2分)
【参考译文】
苏代为燕国去游说齐国,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说道: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早晨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匹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早晨,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回头再瞅一眼,这样我愿意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于是就照着卖马人的话做了,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竟然涨了十倍。现在我想把骏马送给齐王看,可是没有替我前后周旋的人,先生有意做我的伯乐吗?请让我送给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的辛苦费吧。
淳于髡说:愿意听从您的吩咐。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作了引荐,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
篇2:苏代为燕说齐阅读及答案
《战国策》
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 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
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注释】①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②淳于髡(kūn):战国时期齐国人,以博学、滑稽、善辩著称,被齐威王任为大夫。③伯乐:春秋时期秦国人,以善于相马著称。④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平辈之间相称的敬辞,类似于后来的阁下、您。⑤ 镱(yì):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二十两或二十四两。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苏代为燕说齐( ) (2)比三旦立市( )
(3)愿子还而视之( ) (4)莫为臣先后者( )
1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镱,以为马食 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 ①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与槽朸之间
C. ①入言之王而见之 ②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D. ①苏代为燕说齐 ②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2)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13.读了《苏代为燕说齐》的故事,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10.(1)游说、劝说 (2)等候 (3)同环,环绕、围绕 (4)没有人(4分,每空1分)
11.B(A①当作 ②认为;B①②都被动,译为被;C①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②连词,表转折,译为可是;D①替 ②当做。2分)
12.(1)有一个想卖骏马的人,一连三天牵着马站在市场上,也没有人知道他这匹马是骏马。(2)伯乐于是就到市场,环绕着那匹马看了一番,离开之后又回头看看它。(4分,每空2分)
13.《苏代为燕说齐》的故事除了人们对伯乐的信任之外,还反映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那就是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人人都能发现它的'价值的,往往需要专家或有影响的人的推介。(这只是一种理解,其他理解只要合理即可。2分)
【参考译文】
苏代为燕国去游说齐国,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说道: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早晨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匹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早晨,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回头再瞅一眼,这样我愿意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于是就照着卖马人的话做了,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竟然涨了十倍。现在我想把骏马送给齐王看,可是没有替我前后周旋的人,先生有意做我的伯乐吗?请让我送给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的辛苦费吧。
淳于髡说:愿意听从您的吩咐。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作了引荐,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
篇3:战国策·燕二·苏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原文翻译
作者:刘向
苏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奉阳君不听。乃入齐恶赵,令齐绝于赵。齐已绝于赵,因之燕,谓昭王曰:“韩为谓臣曰:‘人告奉阳曰:使齐不信赵者,苏子也;今齐王召蜀子使不伐宋,苏子也;与齐王谋道取秦以谋赵者,苏子也;令齐宋赵之质子以甲者,又苏子也。请告子以请齐,果以守赵之质子以甲,吾必守子以甲。’其言恶矣。虽然,王勿患也。臣故知入齐之有赵累也。出为之以成所欲,臣死而齐大恶于赵,臣犹生也。令齐、赵绝,可大纷已。持臣非张孟谈也,使臣也如张孟谈也,齐、赵必有为智伯者矣。
“奉阳君告朱讙与赵足曰:‘齐王使公王曰命说曰,必不反韩珉,今召之矣。必不任苏子以事,今封而相之。令不合燕,今以燕为上交。吾所恃者顺也,今其言变有甚于其父,顺始与苏子为仇。见之知无厉,今贤之两之,已矣,吾无齐矣!’
“奉阳君之怒甚矣。如齐王王之不信赵,而小人奉阳君也,因是而倍之。不以今时大纷之,解而复合,则后不可奈何也。故齐、赵之合苟可循也,死不足以为臣患;逃不足以为臣耻;为诸侯,不足以臣荣;被发自漆为厉,不足以为臣辱。然而臣有患也。臣死而齐、赵不循,恶交分于臣也,而后相效,是臣之患也。若臣死而必相攻也,臣必勉之而求死焉。尧、舜之贤而死,禹、汤之知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乌获之力而死,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在必然之物以成所欲,王何疑焉?
“臣以为不若逃而去之。臣以韩、魏循自齐,而为之取秦。深结赵以劲之。如是则近于相攻。臣虽为之累燕,奉阳君告朱讙曰:‘苏子怒于燕王之不以吾故,弗予相,又不予卿也,殆无燕矣。’其疑至于此,故臣虽为之不累燕,又不欲王。伊尹再逃汤而之桀,再逃桀而之汤,果与鸣条之战,而以汤为天子,伍子胥逃楚而之吴,果与伯举之战,而报其父之雠。今臣逃而纷齐、赵,始可著于春秋。且举大事者,孰不逃?桓公之难,管仲逃于鲁;阳虎之难,孔子逃于卫;张仪逃于楚;白珪逃于秦;望诸相中山也使赵,赵劫之求地,望诸攻关而出逃;外孙之难,薛公释戴逃出于关,三晋称以为士。故举大事,逃不足以为辱矣。”
卒绝齐于赵,赵合于燕以攻齐,败之。
文言文翻译:
苏秦游说奉阳君联合燕国、赵国进攻齐国,奉阳君没有听从。苏秦就进入齐国中伤赵国,让齐国周赵国绝交。齐国同赵国绝交后,苏秦就派人到燕国,对燕昭王说:“韩为对臣下说:‘有人告诉奉阳君说:让齐国不相信赵国的,是苏秦;让齐王召蜀子,使蜀子没有攻打宋国的,是苏秦;同齐王谋划,推行联合秦国共谋赵国策略的,是苏秦;让齐国吊士兵看守赵国做人质的公子的,又是苏秦。请让我忠告您,请齐国不要这样做,如果真的让士兵看守赵国做人质的公子,我一定要让士兵看守您。’他的话恶毒极了。尽管如此,大王也不要担忧。臣下本来就知道进入齐国要受赵国的祸害,臣下出使促成此事就是为了实现您的愿望。臣下死去,齐国就会万分憎恨赵国,臣下虽死犹生。让齐、赵两国绝交,就可以使天下大乱。只是臣下不是张孟谈,如果让臣下像张孟谈一样行事,齐、赵两国一定有做智伯的。
“奉阳君告诉朱谴和赵足说:‘齐王让公玉丹传命说,坚决不准韩珉来齐国,如今却召他来。坚决不委派给苏秦政事,如今却封赏他,任命他为相国。坚决不同燕国联合,如今却把同燕国的邦交当成最紧密的邦交。我所依靠的人是顺子,现在他的话比他父亲的变化还大,顺子开始的时候同苏秦为仇。见到苏秦后知道苏秦对他没有什么损害,观在竟认为苏秦贤能,与苏秦和平共处,完了,我失去齐国的支持了!’奉阳君非常恼怒。如果齐王不信任赵国,奉阳君这个小人,就会因此而背叛齐国。不趁观在大乱的时机离散齐、赵两国,它们的矛盾解开后重新联合起来,那么以后对它们就无可奈何了。所以齐、赵两国的联合假如能够改善,死不足以作为对臣下的惩罚,逃亡隐居不足以雪臣下的羞耻,做诸侯也不能使臣下引以为荣,披散头发漆黑脸面满身长癞也不足以除去臣下的耻辱。然而臣下仍有担心的事,臣下死去,齐、赵两国不和,它们邦交的.恶化以臣下作为分界,臣下死后,它们又互相效力,这是臣下忧虑的。如果臣下死去它们互相攻伐,臣下一定勉力自己去舍生求死。尧舜那样贤能都死去了,禹、汤那样智慧都死去了,孟贲那样勇猛都死去了,乌获那样有力也死去了,活着的万物难道有不死约吗?顺应必然的事理,完成您的愿望,大王还有什么疑虑的吗?
“臣下认为不如逃离这里。臣下假道韩国、魏国来到齐国,为齐国联合秦国:又努力结交赵国来加强它的势力,如砘齐、赵两国互相进攻的形势就接近形成了,臣下虽然这样傲,仍怕连累燕国。奉阳君告诉朱灌说:‘苏秦恼恨燕王因为我的缘故没有任命他为相国,又没给他卿士的地位,大概不会同燕国有什么联系了。’他怀疑到这种程度,所以臣下这样做,也不会连累燕国,又不用大王出兵。伊尹两次从商汤那里逃到夏桀处,又两次从夏桀那里逃到商汤处,最后果然参与鸣条之战,拥戴商汤做了天子。伍子胥逃离楚国到了吴国,果然通过柏举之战,报了自己父亲被杀的深仇。如今臣下的逃亡造成齐、赵两国之间的大乱,也将可以载入史册。再说那些干大事的人,哪个没有逃亡的经历呢?齐桓公遭难时,管仲逃到鲁国;阳虎之乱时,孔子逃到卫国;张仪逃到楚国;白硅逃到秦国,望诸做中山国的相国,到赵国出使,赵国挟持他索取土地,望诸打下关隘逃出赵国;外孙之难时,田文舍弃车辆逃出关隘,三晋称他为义士。所以干大事,逃跑也不能算做耻辱。”苏秦终于分裂了齐国、赵国,赵国联合燕国攻打齐国,打败了齐国。
篇4:比较阅读答案附翻译
比较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17分)
甲文: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文:梁君①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②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③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④之,曰:必以人祠⑤,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无异于虎狼⑥!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①梁君:即魏国国君。②彀gòu弓:拉开弓。③御:车夫。④卜:占卜,古时迷信活动。⑤祠:祭祀。⑥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读之竟日( ) 他日补缀旧纸 ( )
卒用其人( ) 必以人祠,乃雨 ( )
12.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
A.太祖常劝以读书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
B.复奏如初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C.跪而拾之以归 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
D.凡吾所以求雨者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译文:
(2)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无异于虎狼!
译文:
(3)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译文:
14.甲文中的赵普是一个 的良臣,乙文中的公孙袭讲故事的目的是想讽劝梁君 (用原文语句填空)。(4分)
参考答案:
古文阅读:11.整日 连结 终于 下雨 12.D
13.采分点一点一分,扣完为止。
(1)采分点:既 发 则 (2)采分点:以 故 谓 (3)采分点:猎皆
14.而能以天下为己任 有德于天而惠于民
附古文翻译:梁君出去打猎,见到一群白雁。梁君下了车,拉满弓想射白雁。路上有个走路的人,梁君叫走路的人停下,那个人没停,白雁群受惊而飞。梁君发怒,想射那走路的`人。他的车夫公孙袭下车,按着箭说:您别射。梁君气愤地变了脸色生气地说:你不帮助你的主君反而帮助别人,为什么呢?公孙袭回答说:过去齐景公的时候,天大旱三年,占卜时说一定用人祭祀才下雨。齐景公走下庭堂磕头说:凡是我求雨的原因,是为了人民。现在一定让我用人祭祀,才将要下雨,我将自己充当祭品。话没说完,天下大雨达到方圆千里,为什么呢?因为齐景公对天有德对人民施恩惠,现在主君因白雁的缘故而想射人,我认为主君的话跟虎狼没有什么不同。梁君拉着公孙袭的手,和他上车回去。进了庙门,粱君喊万岁,说:今天真幸运啊: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我打猎得到善言回来了。
篇5:《战国策齐策》阅读训练附答案翻译
《战国策齐策》阅读训练附答案翻译
战国策 齐策
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②。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③垄④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⑤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注释】①颜斶(ch):齐国的隐士。②趋士:指礼贤下士。)
③柳下季:即柳下惠,春秋时鲁国贤人。④垄:坟墓。⑤尊遂:尊贵显达。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 去:离开
B.寡人自取病耳 病:羞辱
C.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 游:交往
D.清净贞正以自虞 虞:同娱,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推选则禄焉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则再拜而辞去也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C.①君子焉可侮哉 ②置杯焉则胶
D.①夫玉生于山 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颜斶不畏权贵、洁身自爱的一组是
①斶亦曰:王前!
②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③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④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
⑤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⑥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召见颜斶,颜斶却让齐宣王到他跟前,让齐宣王很不高兴。
B.颜斶运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证明了士贵耳,王者不贵的观点。
C.齐宣王要颜斶拜他为师,并许诺给以优厚的待遇,但颜斶还是告辞离开了。
D.本文通过颜斶与齐宣王的对话,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参考答案:
9.A(离,距离)
10.B(A项,则,①连词,就;②连词,却。B项,而,①②均为连词,表承接。C项,焉,①疑问代词,怎么;②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D项,于,①介词,从,在;②介词,到。)
11.D(主要通过颜斶的行为、看法以及他对回归乡野、知足常乐的人生向往来表现的。)
12.C(应该是齐宣王要拜颜斶为师。)
附参考译文:
齐宣王召见颜斶,对他说:颜斶你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您上前来。齐宣王听了不高兴。左右的侍臣都责备颜斶说:大王是一国之君,而你颜斶,只是区区一介臣民,大王唤你上前,你也唤大王上前,你怎么可以这样呢?颜斶说:如果我上前,那是贪慕权势,而大王过来则是谦恭待士。与其让我蒙受趋炎附势的恶名,倒不如让大王获取礼贤下士的美誉。
齐宣王恼怒,变了脸色说: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说:士人尊贵,而君王不尊贵!齐王问:这话怎么讲?答道:以前秦国征伐齐国,秦王下令:有敢在柳下惠坟墓周围五十步内打柴的,一概处死,决不宽赦!又下令:能取得齐王首级的,封侯万户,赏以千金。由此看来,活国君的头颅,比不上死贤士的坟墓。
宣王说:可叹呀!怎么能够侮慢君子呢?我这是自取其辱呀!希望先生能收我为弟子。如果先生与我相从交往,食必美味,行必安车,先生的妻子儿女也必然锦衣玉食。
颜斶要求告辞回家,对宣王说:美玉产于深山,一经琢磨则破坏天然本色,不是美玉不再宝贵,只是失去了它本真的完美。士大夫生于乡野,经过推荐选用就接受俸禄,这也并不是说不尊贵显达,而是说他们的形神从此难以完全属于自己。臣只希望回到乡下,晚一点进食,即使再差的饭菜也一如吃肉一样津津有味;缓行慢步,完全可以当作坐车;无过无伐,足以自贵;清静无为,自得其乐。请大王准许我回乡,让我安步返回家乡。于是,再拜而去。
君子说:颜斶可以说是知足的人了,返朴归真,那么终身不会受到羞辱。
篇6:说难韩非子阅读答案附翻译
说难韩非子阅读答案附翻译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 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见下节而遇卑贱 下节:节操低下
B.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 显:显赫
C.人间往夜告弥子 间:抄小路
D.柔可狎而骑也 狎:戏弄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而说之以厚利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B. 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武公怒而戮之
C. 因问于群臣
我欲因之梦吴越
D.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B. 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C. 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D.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
所以对君主有爱时,就显得智慧并且更加亲近君主
11. 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①(2分)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3分)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12. 第五段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二人”指的是 和 。(2分)
13. 上文三个寓言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有何启示?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概括,并加以评价。(6分)
答案:
8.(3分)B(显:表面)
9.(3分)D(见:助词,表被动;A以:介词,用;连词,因;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接;C因:连词,表承接;介词,依据、凭借)
10.(3分)D(正确的理解是: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
11.(5分)
①(2分)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
②(3分)游说进言的'人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
12.(2分)关其思和邻人之父
13.(6分)(概括启示、观点3分,评价3分)
【相关启示、观点】:
郑武公伐胡:进言者要考虑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不要触及听者所刻意隐匿之事。
智子疑邻:进言者要考虑自己的身份,要注意自己和听者关系的远近。
弥子瑕失宠:进言者要注意听者的主观爱憎,以及这种爱憎的前后变化。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使自己的说法适合他。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接受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上抛弃了他。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机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
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
关其思和这位老人说的话都恰当,而重的被杀,轻的被怀疑;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这是不可不明察的。
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刖罪。”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所以谏说谈论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进说。
龙作为一种动物,驯服时可以戏弄着骑它;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假使有人动它的话,就一定会被杀掉。君主也有逆鳞,游说进言的人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
篇7:文言文阅读燕达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燕达附答案
燕达,字逢辰,开封人。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砦。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迁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真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郭逵招讨安南,为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辞,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土可也。”达顿首谢曰:“臣得凭威灵灭贼,虽死何惮!”初度岭,闻前锋遇敌苦战,欲往援,偏校有言当先为家计然后进者,达曰:“彼战已危,讵忍为自全计。”下令敢言安营者斩。乃卷甲趋之,士皆自奋,传呼太尉来,蛮惊溃,即定广源。师次富良江,蛮舣斗船于南岸,欲战不得,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已而蛮果来,击之,大败,乃请降。师还,拜荣州防御使。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
元丰中,迁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马军,超授副都指挥使。以训阅精整,除一子阁门祗候。数被诏奖,进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立,迁为使,徙节武信。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毅敏。
达起行伍,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从容。尝问:“用兵当何先?”对曰:“莫如爱。”帝曰:“威克厥爱可乎?”达曰:“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帝善之。
(选自《宋史·燕达传》)
4.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B.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C.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D.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老指年纪大的人,与此不同的是,长者往往指有德行的人。
B.累迁又称迁累,指多次升迁官职,迁的含意与授、拜、除相同。
C.顿首指磕头,是古时候的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D.燕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也泛指公余会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达素喜行伍,英武挺拔。他自幼喜爱军事游戏,即使与同辈玩耍,也将他们编排成军阵行列;长大以后,体格健壮,擅长骑射。
B.燕达英勇善战,作风顽强。西夏人来犯,他率兵出击,多次凯旋;即使后来遭遇伏击,损失颇重,也因奋勇作战,未被神宗怪罪。
C.燕达宅心仁厚,谦逊退让。前锋遇敌苦战,他不顾部下反对,亲自率兵,轻装救援;主帅获罪,他甘愿同受责罚,没有独自接受恩赐。
D.燕达文武兼修,用兵以爱。燕达征战之余,爱好读书;神宗曾经询问他用兵的要领,他主张以爱为先,博得了神宗的赞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
(2)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
4.D
5.B (迁的含意是升职,而“授、拜、除”是任官,授官)
6.C
7.(1)神宗告诉他说:“你的名望与地位已经很高,不必亲自冲锋陷阵,只管激励将士就可以了。”
(译出大意给2分;“谕”“矢石”“第”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燕达暗自考虑道:“用兵之法在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我把薄弱环节暴露给他们,他们必定前来攻打。”
(译出大意给2分;“默计”“致于人”“虚”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篇8:《马说》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0-13题。(10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 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注释】①骥:良马。后文的“骐”与此同义。②刍:喂牡畜的草。求:寻找,寻求。④烦御:烦劳驾驭。⑤顿:整顿,这里指拉。⑥辽:远。⑦骀(tái):劣马。⑧试:试验。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2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2)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
11.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策之不以其道 不屡策,不烦御
B.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所以饮水食刍
C.而伯乐不常有 不舍昼夜而追之
D.其真不知马也 在当其所能而已
1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古之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
13.比较【甲】【乙】两文,说说两文作者主张的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参考答案:
10.(1)只是 (2)方法 (各1分,共计2分)
11.A(2分)
12. (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分)
(2)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因此 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2分) (共计4分)
13.要善于识别人才(1分),重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1分)。(共计2分)
篇9:《马说》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对下面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扬名
B.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C.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D.策之不以其道 策:鞭子
2.比较下列各组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伯乐不常有 广起,夺而杀之
B.虽有千里之能 以君之力
C.策之不以其道 成,将以攻宋
D.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2、3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参考答案:
1.D
2.B
3.D
★ 初中易考作文
★ 初一易考作文
【《苏代为燕说齐》阅读答案附翻译(合集9篇)】相关文章:
《浪淘沙·双燕又飞还》阅读答案及赏析2023-09-15
《金圣叹先生传》文言文训练2023-12-08
田忌赛马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2022-10-07
《孙膑增兵减灶》阅读答案2022-10-24
《袁先生传》阅读答案及翻译2022-10-04
曹冲称象文言文翻译以及赏析2022-08-16
田忌赛马翻译2023-10-21
魏齐富的检讨书2023-02-12
齐人伐燕阅读答案2022-04-30
苏洵《六国论》文言文阅读答案2022-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