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中》阅读答案

时间:2023-03-31 07:53:09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天平山中》阅读答案(共12篇)由网友“樱桃小蚊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平山中》阅读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天平山中》阅读答案

篇1:《天平山中》阅读答案

[明]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1)请简要分析“茸茸”“树树”的作用。

(2)本诗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山行图,作者是如何描绘这幅图的?

篇2:《天平山中》阅读答案

(1)“茸茸”写出了春雨细密的温暖的特点;“树树”写出了枇杷大片成熟的场景,描绘出一片盎然的春意。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高兴欣喜之情。

(2)茸茸细雨,微微南风,这是从触觉角度写;一支支楝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儿唱着婉转的歌,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

二: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1.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3分)

2.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 “妙”在何处。(3分)

篇3:《天平山中》阅读答案

1.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3分)

2.“送”字是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回家路上“莺啼”相伴的情景;(1分)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1分)

篇4:《天平山中》阅读答案

天平山是吴中名胜之一,林木秀润,奇石纵横,诗人自幼生活在这里,山中的一木一石,对他来说,都十分熟悉,十分亲切。这首诗剪取了他闲居时的一个生活片段,写得自然典雅,情深意重。

诗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笔画,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这两句对得很工,“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而句中的修饰语“茸茸”和“树树”以及“湿”和“热”则进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诗人的着眼点在景,但同时也衬出了情,从他蘸满色彩的笔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画面也渐渐活动起来,“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诗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只听得满耳莺啼,不知不觉中却已回到了家门口。这里,诗人有意识地虚化了距离感和时间感,形成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于是,在前半段里所隐隐流露出来的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在这一段里便跃然纸上了。这两句着眼于人的感觉,但并没有离开景色描写这一主线,“一路莺啼”与上文中的“茸茸”、“树树”相辉映,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把天平山的春天写得充满野趣,十分热闹。同时,诗人在漫游时忘了路程,忘了时间,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细雨,微微南风,令人感到舒远惬意,这是从触觉角度写;一支支楝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儿唱着婉转的歌,令人感到轻快悦耳,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多角度描写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图。

杨基的作品以写景状物见长,在这首诗中,他牢牢地把握了情与景两条线索,由景生情,情中寓景,情与景,人与物,紧紧地交织在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充满了清新芬芳的田园气息,令人神往。(黄锦章)

篇5:《天平山中》阅读答案

①天平山: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山顶正平,称望湖台,山上有白云泉、白云寺、万笏林等名胜,杨基家在赤山,离天平山很近。

②茸茸(róng):小雨又细又密又柔和的感觉。楝(liàn):植物名称,春夏之间开淡紫色的小花。

③枇杷:树的名称。果实黄色圆形,味甜,春夏之间成熟。

④徐行:慢慢地走。山深浅:山路的远近。

⑤楝:江南一带常见的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篇6:《天平山中》诗词阅读题及答案

《天平山中》诗词阅读题及答案

天平山中

【明】杨 基

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11.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3分)

答:

12.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 “妙”在何处。(3分)

答案:

11.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3分)

12.“送”字是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回家路上“莺啼”相伴的情景;(1分)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1分)

篇7:山中阅读答案

宋 秘演

结茅临水石,淡寂益闲吟。

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

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寻。

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

10. 诗歌第二联用了什么手法写景?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4分)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写景,蝉声是动景,落叶是静景;听觉、视觉相结合(多角度)写景,听到了蝉声,看到了满地的落叶。(任意答出一种手法均可,手法1分,分析1分)营造了一种清新、幽静的氛围。(2分)

11. 请简要回答全诗表达了作者哪几种感情。(4分)

①对善终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②游山时闲适自在的情感;③平复心中杂念后的喜悦之情;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淡淡的孤独之情。

篇8:《天平山中》原文及译文

《天平山中》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天平山中

杨基〔明代〕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译文:

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

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赏析:

诗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笔画,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这两句对得很工,“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而句中的修饰语“茸茸”和“树树”以及“湿”和“热”则进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诗人的着眼点在景,但同时也衬出了情,从他蘸满色彩的笔触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画面也渐渐活动起来,“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诗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只听得满耳莺啼,不知不觉中却已回到了家门口。这里,诗人有意识地虚化了距离感和时间感,形成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于是,在前半段里所隐隐流露出来的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在这一段里便跃然纸上了。这两句着眼于人的感觉,但并没有离开景色描写这一主线,“一路莺啼”与上文中的“茸茸”、“树树”相辉映,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把天平山的春天写得充满野趣,十分热闹。同时,诗人在漫游时忘了路程,忘了时间,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细雨,微微南风,舒远惬意,这是从触觉角度写;一支支楝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儿唱着婉转的歌,轻快悦耳,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多角度描写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图。

创作背景:

天平山是吴中名胜之一,林木秀润,奇石纵横,诗人自幼生活在这里,山中的一木一石,对他来说,都十分熟悉,十分亲切。元末,为避乱世,诗人曾隐居于故乡,这首诗便是诗人隐居时漫步山中,有感而作。

作者简介: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吴中(今浙江湖州),“吴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倍加称赏:“吾意诗境荒矣,今当让子一头地。”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篇9:天平山中文言文翻译

天平山中文言文翻译

作者杨基简介: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吴中(今浙江湖州),“吴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倍加称赏:“吾意诗境荒矣,今当让子一头地。”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天平山中

作者: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释

①天平山: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山顶正平,称望湖台,山上有白云泉、白云寺、万笏林等名胜,杨基家在赤山,离天平山很近。

作品概况

②茸茸(róng):小雨又细又密又柔和的感觉。楝(liàn):植物名称,春夏之间开淡紫色的小花。

③枇杷:树的名称。果实黄色圆形,味甜,春夏之间成熟。

④徐行:慢慢地走。山深浅:山路的远近。

⑤楝:江南一带常见的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译文

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赏析

天平山是吴中名胜之一,林木秀润,奇石纵横,人自幼生活在这里,山中的一木一石,对他来说,都十分熟悉,十分亲切。这首诗剪取了他闲居时的一个生活片段,写得自然典雅,情深意重。

诗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笔画,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这两句对得很工,“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而句中的修饰语“茸茸”和“树树”以及“湿”和“热”则进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诗人的着眼点在景,但同时也衬出了情,从他蘸满色彩的笔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画面也渐渐活动起来,“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诗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只听得满耳莺啼,不知不觉中却已回到了家门口。这里,诗人有意识地虚化了距离感和时间感,形成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于是,在前半段里所隐隐流露出来的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在这一段里便跃然纸上了。这两句着眼于人的感觉,但并没有离开景色描写这一主线,“一路莺啼”与上文中的“茸茸”、“树树”相辉映,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把天平山的春天写得充满野趣,十分热闹。同时,诗人在漫游时忘了路程,忘了时间,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细雨,微微南风,令人感到舒远惬意,这是从触觉角度写;一支支楝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儿唱着婉转的歌,令人感到轻快悦耳,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多角度描写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图。

杨基的作品以写景状物见长,在这首诗中,他牢牢地把握了情与景两条线索,由景生情,情中寓景,情与景,人与物,紧紧地交织在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充满了清新芬芳的田园气息,令人神往。

篇10:天平山中原文及赏析

天平山中原文及赏析

原文:

天平山中

[明代]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译文

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

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注释

天平山: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山顶正平,称望湖台,山上有白云泉、白云寺、万笏林等名胜,杨基家在赤山,离天平山很近。

茸茸(róng):小雨又细又密又柔和的感觉。

楝(liàn):江南一带常见的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枇(pí)杷(pá):树的'名称。果实黄色圆形,味甜,春夏之间成熟。

徐行:慢慢地走。

山深浅:山路的远近。

赏析:

诗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笔画,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这两句对得很工,“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而句中的修饰语“茸茸”和“树树”以及“湿”和“热”则进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诗人的着眼点在景,但同时也衬出了情,从他蘸满色彩的笔触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画面也渐渐活动起来,“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诗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只听得满耳莺啼,不知不觉中却已回到了家门口。这里,诗人有意识地虚化了距离感和时间感,形成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于是,在前半段里所隐隐流露出来的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在这一段里便跃然纸上了。这两句着眼于人的感觉,但并没有离开景色描写这一主线,“一路莺啼”与上文中的“茸茸”、“树树”相辉映,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把天平山的春天写得充满野趣,十分热闹。同时,诗人在漫游时忘了路程,忘了时间,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细雨,微微南风,舒远惬意,这是从触觉角度写;一支支楝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儿唱着婉转的歌,轻快悦耳,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多角度描写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图。

篇11:《山中访友》阅读答案

①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1]。早晨,好清爽!我决计不骑车,不邀游伴,就带着这满怀[2]的好心情,独自去访问我的那些山中好友。

②那座古桥,是我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里已经站了好几百年。你曾把无数人马渡过彼岸,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俯视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一去不返,惟有你坚持着从不改变姿式。从你(1)(布、缀、长)满苍苔的石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③过了古桥,我走进一片树林。树林向我打着清脆的手势,枝间有小鸟唤我的名字,叶上有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静静地靠在一棵树上。以树的眼光看周围的树,我发觉我也变成一株树了。脚下长出根须,头发变成树冠,我挥动树枝似的手臂,让灵魂变成汁液,在我身体的年轮里旋转,结成树籽又被鸟儿衔向远方。

④呵,你好,山泉姐姐!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让我照照自己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吟一首轻快的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嫂子!你洁白的身姿飘曳,使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你好,瀑布大哥!你天生(2)(雄伟、雄壮、雄浑)的男高音,从遥远的古代唱到而今。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3)______ (蕴涵、包含、显现)无尽的神秘。抬头望着你,我像瞻仰一位至上的智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供你翻阅?喂,你们,云雀小弟,唧唧喳喳说些什么呢?我知道你们都是纯洁少年,怕是在谈论一路飞行所见的好风景?

⑤捡起一块卵石,轻轻敲击,我倾听远古火山爆发传来的声音;接住一片落叶,细数叶脉,我猜测它神秘的`掌纹,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虔诚地献上我给它的注目礼;采来一朵小花,我把它插上我的头发,在这无人的山谷我要做一女性。

⑥忽然下起了雷阵雨,我赶紧奔向一株老柏,慈祥的柏树撑起了伞。满世界都是雨,惟有我站立的地方没有;我看黑云压顶,___________,闪电飞驰。我突然发现有许多蚂蚁,它们也在树下避雨。啊,蚂蚁,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⑦雨过天晴,一弯虹桥形成了,两座高山正好做了虹的桥墩。修一座天堂竟是这么简单,只需要一阵雨的工夫?真想踏上那座桥,一步登上天国。又一想我上虹桥去看什么呢?还不是看虹桥下的好山好水好风景?那么,我就站在这虹桥下,岂不既看了天国又看了人间?虹桥好像知道我的心事,只一会儿,便悄悄不见了。

⑧幽谷里传来几声犬吠,云岭上(4)(飞、掠、冲)过一群归鸟。我轻轻挥手,作别山中众朋友,趁一路月色,带回满怀的好心情……

1.结合语境解释第①段中加粗出的两个“满怀”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四处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用“德高望重”描写古桥,请你结合这一段的描写,从两个方面概括出古桥使作者崇敬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项对这篇短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写“我也变成一株树了”,是为了表现作者对树的亲近感。

B.第⑤段中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作者访问了山中的朋友后心情变得纯洁天真。

C.第⑥段写躲雨,其作用是为了表现在复杂多变的气候面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第⑦段中的“真想踏上那座桥,一步登上天国”表现了作者的消极思想。

5.用“|”给这篇短文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篇12:山中杂言阅读答案

山中杂言阅读答案

山中杂言阅读答案

人常常说“海阔天空”。(  )在海上的时候,(  )觉得天空阔远到了尽量处。在山上的时候,走到岩壁中间,有时只见一线天光。即或是到了山顶,而因着天末是山,天与地的界线便起伏不平,不如水平线的整齐。

海是蓝色灰色的。山是黄色绿色的。拿颜色来比,山也比海不过。蓝色灰色含着庄严淡远的意味。黄色绿色却未免浅显小方一些。( )我们常以黄色为至尊,皇帝的龙袍是黄色的,(  )皇帝称为“天子”,天比皇帝还尊贵,而天却是蓝色的'。

海是动的,山是静的,海是活泼的,山是呆板的。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凝神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如同病牛一般。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从天边微波粼粼的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的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四周是大海,与周围是乱山,两者相较,是如何滋味,看古诗便可知道,比如说海上山上看日出,古诗说:“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细细咀嚼,这两句形容乱山,形容得极好,而光景何等臃肿,崎岖,僵冷?读了不使人生快感。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是月出,光景却何等妩媚,遥远,璀璨!

1、选文中空处依次应填的关联词应是()

A、只要……就 既然……却 B、倘若……也不但……而且

C、只有……才固然……但  D、只要……也虽然……但是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滋味:________________

②咀: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所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有____ _____ _____三种。

4、描写“海是动的”,用了一组动词,这组动词是

5、简述选文各自然段所写的内容。

6、归纳选文的主要内容,简述作者所表达出的感情。

参考答案:

1、C

2、①味道,引申为感觉;②比喻对事物的反复体会

3、对比,比喻,引用

4、卷 触 溅 跃 开

5、①海的辽阔;②海的颜色;③海的动态;④海上月景

6、用山与海比较,写了山美,海更美,突出了作者爱海的感情。

白云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沪科技版质量说课稿

多彩的物质世界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解方程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案

人教版解方程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解方程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力学试题练习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天平山中》阅读答案
《《天平山中》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天平山中》阅读答案(共12篇)】相关文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的测试题2023-03-01

《方程意义》教学反思2023-03-16

初二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练习试题2023-08-14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2023-04-14

《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反思2023-08-02

人教版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2023-10-09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2023-04-14

《简易方程》教学计划2022-05-08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案例2024-05-07

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赏析2024-02-0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