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作成《雾中的村庄》高三散文阅读题和答案(共9篇)由网友“明天啊还要来”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苏作成《雾中的村庄》高三散文阅读题和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苏作成《雾中的村庄》高三散文阅读题和答案
苏作成《雾中的村庄》高三散文阅读题和答案
①我好想到城市近郊去看看冬季状态下的村庄。
②尽管天气微寒,但天空的那一枚太阳,还是给了我温暖。吃过早点,我就开始了我的“短程旅行”。然而,还没有从城东走出城市,太阳就淡成了一片圆形的白纸。继而闪一下,便和天空融成了一块。从而,我就确定了这边起了浓雾。
③走入郊外的村庄,雾还真的来得气派。在一处废墟附近,我停了下来。我不知道为什么产生了一种恐惧。骤然像进入了童年,甚至有了一种像回到了母亲肚里的那种感觉。我是在梦中吗?我蹲了下来,路边的几棵狗尾草却站在陌生的季节静悄悄地摇动它们的身子。几声虫鸣和移动的影子似的鸟啼,显然也无力撑开这种来得奇异的浓雾。一棵树,挂了些枯叶,面对压抑,脱去了生动,只留下梦一样的剪影。
④我知道,如果不是城里的汽车声穿透了村庄,我真不会相信不是在梦中。然而,整个城外的村庄,乃至整个世界,只剩下了孤独的我。这让我无可理喻。附近的田野,只有几畦白菜,在尽力地往我的目光和感知中伸出它们的存在,我脚边的一种野草,静静地匍匐,仿佛领受了上级的潜伏命令,一种粉红的米粒大小的花,成了它们警惕的耳朵。在野草的附近,一些开着黄花的菜,全身披挂从深夜走来的露水,也安静着,计划着。一种植物已枯掉了叶子和身子,却依然开出一种像细丝棉似的花球,带着寒冬的眼泪,为丢失的时光伤感。就在左边附近,一个台阶举起的小小寺庙,淡成了一帧历史照片,也在静听尘世的声响。紧挨着它的一棵棕榈树,执拗地让干渴的绿色在暗色中坚守。在东边的雾中突然有了一枚银币闪动,就像某个官吏蛮横的眼神,那是太阳,瞬息它又被雾推开和融化了。雾不让我看到太阳的挣扎,我也听不到太阳挣扎的声音。
⑤然而,我很快喜欢了这雾。雾淹没了城市,淹没了村庄,淹没了我,淹没了无数的思绪、野心和贪婪。雾真是一个高明的艺术家,雾精简了这个世界,雾精简了这个村庄。这个世界,这个村庄在此时此刻成了精品:仅仅留下了一段道路,一些忘记了季节仍然开着花的无名野草,一些菜园,一些废墟,一个寺庙,一个空间,几个被季节抹黑的菜棚的木架,两三个农家院子的轮廓,几个交流的人的声音,几声顽皮孩童的哭叫,几个脚步的声响,和孤独的我的躯壳和思考。
⑥那一个白纸的圆在村庄的一处又闪了一下。我疑心它是另一个世界不怀好意的使者,它更像是我所在世界的一个威力无比的漏洞。我开始欣喜的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力量来堵塞这个漏洞?
⑦我感到我的躯体开始变热。我返身朝东边看了一下,那圆的白纸,在雾中已然光亮起来了。很快,越发亮起来的太阳光线,让城市这一面的雾开始后退,那雾竟然闪出一种好看的蓝光。有一座楼房的几排窗口,光鲜地露出了脸。我知道城市很急切地想将雾中的村庄纳入它的视野和地盘。鞭炮声,车子的喇叭声,街道的嗡嗡声,成了城市的帮手。我明白我很快又会被城市逮住,成为一个城市人。河边的一棵树,挺立着,似乎做好了面对现实的准备。然而村庄仍然懒在雾中,没有完全起身,我知道村庄的心事,我也同情村庄的心事。
⑧不久,城市露出了贴近村庄的更多的建筑,在散开了的雾中,清瘦着,精神着。
⑨有了几个农民在田野走动,一个还扬起了锄头,然而我明白,他再怎么努力往下挖着,也无法再将那渐行渐远的世界留下,挖一锄,挖二锄,挖三锄,乃至挖一千锄,也只是枉然。
⑩然而,我真心祈祷,雾中村庄的灵魂,能够变成城市的音符。
(选自《散文百家》9期)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门见山,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雾中的村庄的认识:雾中的村庄是有灵魂的。这既奠定了整篇散文的情感基调,也照应了结尾。
B.在第③段中,作者写雾中的村庄,通过村庄中的狗尾草、虫鸣、鸟啼等在浓雾中给人的感觉,表现出了乡村环境的恍若梦境的特点。
C.第④段画线语句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太阳和雾的斗争,表明了作者对太阳的敌视,对真实世界的'躲避的心态。
D.第⑦段画线句子中,树、村庄和作者的态度不一样,树在坚守自己的底线,村庄却已然向现实妥协,而作者是一个旁观者。
E.文章第⑨段运用细节描写,雾渐渐散去,农民开始在田野劳动,写农民挖地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表达了作者对渐渐远去的村庄的灵魂的深思。
17.文章不仅写了雾、村庄,还写了城市,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4分)
18.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写了雾中的村庄的景象,请赏析其写作特色。(4分)
19.作者最后说“我真心祈祷,雾中村庄的灵魂,能够变成城市的音符”,请你结合文本,探究其含义和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6.CD(C项,错在“对真实世界的躲避的心态”,从全文看,作者希望留住世界的自然与美,雾在文中不是躲避的象征。D项,应是树已然向现实妥协,村庄却在坚守自己的底线。)
17.【答案示例】①以鞭炮声、汽车声等突出…够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因为,“雾中村庄”是有灵魂的、宁静的、自由的、坚守的、勤劳的,所以作者“真心祈祷,雾中村庄的灵魂,能够变成城市的音符”。这句话呼应开头,总结了全文,揭示文章的主旨,升华了内涵,表达了作者的期盼。(8分)
18.略
19.略
篇2:《雾中的村庄》阅读答案
苏作成
①我一直觉得,雾中的村庄是有灵魂的,我好想到城市近郊去看看这种状态下的村庄。②尽管天气微寒,但天空的那一枚太阳,还是给了我温暖。吃过早点,我就开始了我的“短程旅行”。然而,还没有从城东走出城市,太阳就淡成了一片圆形的白纸。继而闪一下,便和天空融成了一块。从而,我就确定了这边起了浓雾。
③走入郊外的村庄,雾还真的来得气派。在一处废墟附近,我停了下来。我不知道为什么产生了一种恐惧。骤然像进入了童年,甚至有了一种回到了母亲子宫的那种感觉。我是在梦中吗?我蹲了下来,路边的几棵狗尾草却站在陌生的季节静悄悄地摇动它们的身子。几声虫鸣和移动的影子似的鸟啼,显然也无力撑开这种来得奇异的浓雾。一棵树挂了些枯叶,面对压抑,脱去了生动,只留下梦一样的剪影。
④我知道,如果不是城里的汽车声穿透了村庄,我真不会相信不是在梦中。然而,整个城外的村庄,乃至整个世界,只剩下了孤独的我。附近的田野,只有几畦白菜,在尽力地往我的目光和感知中伸出它们的存在,我脚边的一种野草,静静地匍匐,仿佛领了上级的潜伏命令,一种粉红的米粒大小的花,成了它们警惕的耳朵。在野草的附近,一些开着黄花的菜,全身披挂从深夜走来的露水,也安静着,计划着。一种植物已枯掉了叶子和身子,却依然开出一种像细丝棉似的花球,带着寒冬的眼泪,为丢失的时光伤感。就在左边附近,一个台阶举起的小小寺庙,淡成了一帧历史照片,也在静听尘世的声响。紧挨着它的一棵棕榈树,执拗地让干渴的绿色在暗色中坚守。在东边的雾中突然有了一枚银币闪动,就像某个官吏蛮横的眼神,那是太阳,瞬息它又被雾推开和融化了。雾不让我看到太阳的挣扎,我也不愿意听到太阳挣扎的声音。
⑤然而,我很快喜欢了这雾。雾淹没了城市,淹没了村庄,淹没了我,淹没了无数的思绪、野心和贪婪。雾真是一个高明的艺术家,雾精简了这个世界,雾精简了这个村庄。这个世界,这个村庄在此时此刻成了精品:脚下的一段道路,近旁一些忘记了季节仍然开着花的无名野草;不远处一些菜园,一些废墟,一个寺庙,几个被季节抹黑的菜棚的木架,两三个农家院子的轮廓,还有几个交流的人的声音,几声顽皮孩童的哭叫,几个脚步的声响和孤独的我的躯壳和思考。
⑥那一个白纸的圆在村庄的一处又闪了一下。我疑心它是另一个世界不怀好意的使者,它更像是我所在世界的一个威力无比的漏洞。我开始喜欢的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力量来堵塞这个漏洞?
⑦我感到我的躯体开始变热。我返身朝东边看了一下,那圆的白纸,在雾中已然光亮起来了。很快,越发亮起来的太阳光线,让城市这一面的雾开始后退,那雾竟然闪出一种好看的蓝光。有一座楼房的几排窗口,光鲜地露出了脸。我知道城市很急切地想将雾中的村庄纳入它的视野和地盘。鞭炮声、车子的喇叭声、街道的嗡嗡声,成了城市的帮手。我明白我很快又会被城市逮住,成为一个城市人。河边的一棵树,挺立着,似乎做好了面对现实的准备。然而村庄仍然懒在雾中,没有完全起身,我知道村庄的心事,我也同情村庄的心事。
⑧不久,城市露出了贴近村庄的更多的建筑,在散开了的雾中,清瘦着,精神着。
⑨有了几个农民在田野走动,一个还扬起了锄头,然而我明白,他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将那渐行渐远的世界留下,挖一锄,挖两锄,挖三锄,乃至挖一千锄,也只是枉然。
⑩然而,我真心祈祷,雾中村庄的灵魂,能够变成城市的音符。
(选自第4期《散文百家》,有删改)
篇3:《雾中的村庄》阅读答案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门见山,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雾中的村庄的认识:雾中的村庄是有灵魂的。这既奠定了整篇散文的情感基调,也照应了结尾。
B.在第③段中,作者写雾中的村庄,通过村庄中的狗尾草、虫鸣、鸟啼等在浓雾中给人的感觉,表现出了乡村环境的恍若梦境的特点。
C.第④段画线语句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太阳和雾的斗争,表明了作者对太阳的敌视,对真实世界的躲避的心态。
D.第⑦段画线句子中,树、村庄和作者的态度不一样,树在坚守自己的底线,村庄却已然向现实妥协,而作者是一个旁观者。
E.文章第⑨段运用细节描写,雾渐渐散去,农民开始在田野劳动,写农民挖地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表达了作者对渐渐远去的村庄的灵魂的深思。
17.文章不仅写了雾、村庄,还写了城市,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4分)
18.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写了雾中的村庄的景象,请赏析其写作特色。(4分)
19.作者最后说“我真心祈祷,雾中村庄的灵魂,能够变成城市的音符”,请你结合文本,探究其含义和原因。(8分)
篇4:《雾中的村庄》阅读答案
16.CD (C项,错在“对真实世界的躲避的心态”,从全文看,作者希望留住世界的自然与美,雾在文中不是躲避的象征。D项,应是树已然向现实妥协,村庄却在坚守自己的底线。)
l7.【答案示例】①以鞭炮声、汽车声等突出了城市的喧嚣,与乡村的宁静形成对比,体现了城市对乡村的宁静氛围的破坏;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文化未来的忧虑。(4分)
18.【答案示例】①由近及远;层次清晰;②视觉听觉相结合,多角度丰富地体现了雾中树庄的宁静、精致;③抓住典型景物,突出描写了雾中最具有村庄特点的景物。(4分)
19.【答案提示】“雾中村庄的灵魂”就是乡村的自然宁静的趣味,这句话表明作者希望村庄与城市两种文明融合,希望村庄的自然和谐宁静的气氛能够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因为,“雾中村庄”是有灵魂的、宁静的、自由的、坚守的、勤劳的,所以作者“真心祈祷,雾中村庄的灵魂,能够变成城市的音符”。这句话呼应开头,总结了全文,揭示文章的主旨,升华了内涵,表达了作者的期盼。(8分)
篇5:雾中的村庄阅读理解答案
苏作成
①我一直觉得,雾中的村庄是有灵魂的,我好想到城市近郊去看看这种状态下的村庄。②尽管天气微寒,但天空的那一枚太阳,还是给了我温暖。吃过早点,我就开始了我的“短程旅行”。然而,还没有从城东走出城市,太阳就淡成了一片圆形的白纸。继而闪一下,便和天空融成了一块。从而,我就确定了这边起了浓雾。
③走入郊外的村庄,雾还真的来得气派。在一处废墟附近,我停了下来。我不知道为什么产生了一种恐惧。骤然像进入了童年,甚至有了一种回到了母亲子宫的那种感觉。我是在梦中吗?我蹲了下来,路边的几棵狗尾草却站在陌生的季节静悄悄地摇动它们的身子。几声虫鸣和移动的影子似的鸟啼,显然也无力撑开这种来得奇异的浓雾。一棵树挂了些枯叶,面对压抑,脱去了生动,只留下梦一样的剪影。
④我知道,如果不是城里的汽车声穿透了村庄,我真不会相信不是在梦中。然而,整个城外的村庄,乃至整个世界,只剩下了孤独的我。附近的田野,只有几畦白菜,在尽力地往我的目光和感知中伸出它们的存在,我脚边的一种野草,静静地匍匐,仿佛领了上级的潜伏命令,一种粉红的米粒大小的花,成了它们警惕的耳朵。在野草的附近,一些开着黄花的菜,全身披挂从深夜走来的露水,也安静着,计划着。一种植物已枯掉了叶子和身子,却依然开出一种像细丝棉似的花球,带着寒冬的眼泪,为丢失的时光伤感。就在左边附近,一个台阶举起的小小寺庙,淡成了一帧历史照片,也在静听尘世的声响。紧挨着它的一棵棕榈树,执拗地让干渴的绿色在暗色中坚守。在东边的雾中突然有了一枚银币闪动,就像某个官吏蛮横的眼神,那是太阳,瞬息它又被雾推开和融化了。雾不让我看到太阳的挣扎,我也不愿意听到太阳挣扎的声音。
⑤然而,我很快喜欢了这雾。雾淹没了城市,淹没了村庄,淹没了我,淹没了无数的思绪、野心和贪婪。雾真是一个高明的艺术家,雾精简了这个世界,雾精简了这个村庄。这个世界,这个村庄在此时此刻成了精品:脚下的一段道路,近旁一些忘记了季节仍然开着花的无名野草;不远处一些菜园,一些废墟,一个寺庙,几个被季节抹黑的菜棚的木架,两三个农家院子的轮廓,还有几个交流的人的声音,几声顽皮孩童的哭叫,几个脚步的声响和孤独的我的'躯壳和思考。
⑥那一个白纸的圆在村庄的一处又闪了一下。我疑心它是另一个世界不怀好意的使者,它更像是我所在世界的一个威力无比的漏洞。我开始喜欢的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力量来堵塞这个漏洞?
⑦我感到我的躯体开始变热。我返身朝东边看了一下,那圆的白纸,在雾中已然光亮起来了。很快,越发亮起来的太阳光线,让城市这一面的雾开始后退,那雾竟然闪出一种好看的蓝光。有一座楼房的几排窗口,光鲜地露出了脸。我知道城市很急切地想将雾中的村庄纳入它的视野和地盘。鞭炮声、车子的喇叭声、街道的嗡嗡声,成了城市的帮手。我明白我很快又会被城市逮住,成为一个城市人。河边的一棵树,挺立着,似乎做好了面对现实的准备。然而村庄仍然懒在雾中,没有完全起身,我知道村庄的心事,我也同情村庄的心事。
⑧不久,城市露出了贴近村庄的更多的建筑,在散开了的雾中,清瘦着,精神着。
⑨有了几个农民在田野走动,一个还扬起了锄头,然而我明白,他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将那渐行渐远的世界留下,挖一锄,挖两锄,挖三锄,乃至挖一千锄,也只是枉然。
⑩然而,我真心祈祷,雾中村庄的灵魂,能够变成城市的音符。
(选自第4期《散文百家》,有删改)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门见山,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雾中的村庄的认识:雾中的村庄是有灵魂的。这既奠定了整篇散文的情感基调,也照应了结尾。
B.在第③段中,作者写雾中的村庄,通过村庄中的狗尾草、虫鸣、鸟啼等在浓雾中给人的感觉,表现出了乡村环境的恍若梦境的特点。
C.第④段画线语句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太阳和雾的斗争,表明了作者对太阳的敌视,对真实世界的躲避的心态。
D.第⑦段画线句子中,树、村庄和作者的态度不一样,树在坚守自己的底线,村庄却已然向现实妥协,而作者是一个旁观者。
E.文章第⑨段运用细节描写,雾渐渐散去,农民开始在田野劳动,写农民挖地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表达了作者对渐渐远去的村庄的灵魂的深思。
17.文章不仅写了雾、村庄,还写了城市,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4分)
18.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写了雾中的村庄的景象,请赏析其写作特色。(4分)
19.作者最后说“我真心祈祷,雾中村庄的灵魂,能够变成城市的音符”,请你结合文本,探究其含义和原因。(8分)
16.CD (C项,错在“对真实世界的躲避的心态”,从全文看,作者希望留住世界的自然与美,雾在文中不是躲避的象征。D项,应是树已然向现实妥协,村庄却在坚守自己的底线。)
l7.【答案示例】①以鞭炮声、汽车声等突出了城市的喧嚣,与乡村的宁静形成对比,体现了城市对乡村的宁静氛围的破坏;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文化未来的忧虑。(4分)
18.【答案示例】①由近及远;层次清晰;②视觉听觉相结合,多角度丰富地体现了雾中树庄的宁静、精致;③抓住典型景物,突出描写了雾中最具有村庄特点的景物。(4分)
19.【答案提示】“雾中村庄的灵魂”就是乡村的自然宁静的趣味,这句话表明作者希望村庄与城市两种文明融合,希望村庄的自然和谐宁静的气氛能够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因为,“雾中村庄”是有灵魂的、宁静的、自由的、坚守的、勤劳的,所以作者“真心祈祷,雾中村庄的灵魂,能够变成城市的音符”。这句话呼应开头,总结了全文,揭示文章的主旨,升华了内涵,表达了作者的期盼。(8分)
篇6:《农舍》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农舍》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我在这幢房屋边上告别。我将很久看不到这样的房屋了。我走近阿尔卑斯山口,北方的、德国的建筑款式,连同德国的风景和德国的语言都到此结束。
跨越这样的边界,有多美啊!从好多方面来看,流浪者是一个原始的人,一如游牧民较之农民更为原始。尽管如此,克服定居的习性,鄙视边界,会使像我这种类型的人成为指向未来的路标。如果有许多人,像我似地由心底里鄙视国界,那就不会再有战争与封锁。可憎的莫过于边界,无聊的也莫过于边界。它们同大炮,同将军们一样,只要理性、人道与和平占着优势。人们就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无视它们而微笑——但是,一旦战争爆发,疯狂发作,它们就变得重要和神圣。在战争的年代里,它们成了我们流浪人的囹圄和痛苦!让它们见鬼去吧!
我把这幢房屋画在笔记本上,目光跟德国的屋顶、德国的木骨架和山墙,跟某些亲切的、家乡的景物一一告别。我怀着格外强烈的情意再一次热爱家乡的一切,因为这是在告别。明天我将去爱另一种屋顶,另一种农舍。我不会像情书中所说的那样,把我的心留在这里。啊,不,我将带走我的心,在山那边我也每时每刻需要它。因为我是一个游牧民,不是农民。我是背离、变迁、幻想的崇敬者。我不屑于把我的爱钉死在地球的某一点上。我始终只把我们所爱的事物视作一个譬喻。如果我们的爱被勾住在什么上,并且变成了忠诚和德行,我就觉得这样的爱是可怀疑的。
再见,农民!再见,有产业的`和定居的人、忠诚的和有德行的人!我可以爱他,我可以尊敬他,我可以嫉妒他。但是我为摹仿他的德行,已花费了半辈子的光阴。我本非那样的人,我却想要成为那样的人。我虽然想要成为一个诗人,但同时又想成为一个公民。我想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和幻想者,但同时又想有德行,有家乡。过了很久以后,我才知道不可能两者兼备和兼得,我才知道自己是个游牧民而不是农民,是个追寻者而不是保管者。长久以来我面对众神和法规苦苦修行,可它们对于我却不过是偶像而已。这是我的错误,这是我的痛苦,这是我对世界的不幸应分担的罪责。由于我曾对自己施加暴力,由于我不敢走上解救的道路,我曾增加了罪过和世界的痛苦。解救的道路不是通向左边,也不是通向右边,它通向自己的心灵,那里只有上帝,那里只有和平。
从山上向我吹来一阵湿润的风,那边蓝色的空中岛屿俯视着下面的另一些国土。在那些天空底下,我将会常常感到幸福,也将会常常怀着乡愁。我这样的完人,无牵挂的流浪者,本来不该有什么乡愁。但我懂得乡愁,我不是完人,我也并不力求成为完人。我要像品尝我的欢乐一般.去品尝我的乡愁。
我往高处走去时迎着的这股风,散发着彼处与远方、分界线与语言疆界、群山与南方的异香。风中饱含着许诺。再见,小农舍,家乡的田野!我像少年辞别母亲似地同你告别:他知道,这是他辞别母亲而去的时候,他也知道,他永远不可能完完全全地离开她,即使他想这样做也罢。
19、联系全文看,作者在第2段说“跨越这样的边界,有多美啊”的两个原因是什么?(6分)
20、怎样理解“我不屑于把我的爱钉死在地球的某一点上”这句话的含义?(4分)
21、第4段中的“我曾增加了罪过和世界的痛苦”这句话与上文的哪两句话相呼应?第4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4分)
22、对本文鉴赏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把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定格在游牧民与农民身上,使抽象的理念得到一种具象化的表达。
B作者借肯定流浪者,表达了一种回归原始,回归自然的愿望。
C第三段的结尾说:“这样的爱是可怀疑的。”意思是说,当爱过于偏执,变成忠诚和德行时,这样爱可能是虚伪的,不真实的。
D“众神和法规”是指“忠诚的和有德行的人”和世俗观念看来神圣而不可动摇的原则。
E这篇散文用诗化的语言,将记叙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巧用对照的手法则是它的又一特色。
参考答案:
19、(1)因为我能随意跨过这边界,说明此时理性、人道、与和平占优势。(3分)(2)符合他“屑于把我的爱钉死在地球的某一点上”的心愿。(3分)…点此查看高中散文阅读训练答案集(本文答案在第8页)…可能会带来战争的危险:表明作者希望人世间拥有上帝一样的博爱和和平自由的生活。(2分,分号前后各1分)
22、BC
篇7:一个人的村庄阅读题答案
江岸
黄泥湾由许多自然村构成,都分布在大山褶皱里,其中,地势最高远的一个村庄,叫做高山村民组。这个组可耕种田地稀少,且不成规模,养不活人,逼得很多人家外迁。后来政府号召退耕还林,以高山组的海拔和坡度当在此之列,剩下的几户也便搬下了山。
老人的大儿子一家和二儿子一家就是在那次退耕还林的统一行动中搬了家。老大和老二都是儿孙满堂的人了,自己家里的事儿稠得很,搬家的时候,竟然都忘记通知老人。老人一向独居,临时搭建却住了二十多年的草棚又偏安一隅,子孙们难得见到他,就把他忘了。那年,老人给老大和老二分家,把两所基本相同的青砖瓦房分给了弟兄俩,想到自己年近花甲,还能有几年活头?便亲手在山坳里搭了两间草棚,随便对付几年得了,没想到这么一对付,竟对付了几十年。
搬迁户安置好以后,村干部逐户登记人口,发现少了一个,一查户口册子,才发现老人还留在名存实亡的高山组。
两个不孝的东西!你爹要是被狼啃了,看我饶不饶你们?村干部是他们的远房叔叔,没轻没重地骂。
老人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前脚后脚寻到山上来,要接老人下山去。他们到了老人的草棚里,老人却不在家。他们在菜园里找到了老人。
爹,你收拾一下,跟我们走。老大说。
爹,你要是走不动,我和我哥抬你。老二说,
老人正在锄地,眼前晃悠的两条人影遮挡了太阳的光线,老人才停下了手上的活计。儿子们的话,老人仿佛没听见,或者听见了,懒得搭理他们。甚至,老人好象不太认识自己的儿子,茫然地看看老大,又看看老二,张了张嘴,却什么都没有说出来。很快,老人又躬下身子,不紧不慢地锄地。
老二走近老人,抓住老人的锄把,想让老人停下。老人突然凶猛了,使劲一抖锄把,把老二抖了个趔趄。老二好不容易站稳了,闹了个脸红脖子粗。
老大见状,只好带笑地说,爹,你什么时候想下山,就下去吧。
老人仍旧不紧不慢地锄地,一下一下,幅度很小,却很有节奏。
老大看看老二,老二看看老大,两人都轻轻摇摇头。老大一使眼色,和老二前脚后脚下山了。
高山组就成了老人一个人的村庄。
高山组历来寸土寸金。从幼年时候起,老人清楚地记得,组里最厉害的吵嘴打架都是因为土地而起,不是东家挪了西家的界桩,就是西家铲地边多铲了东家一锨土。后来土地归公,这样的纠纷没有了,但矛盾又集中到菜园上来了。菜园是每家每户唯一的自留地呢。有一年暴雨倾盆,雨过天晴后,整个村庄的菜园被泥石流夷为平地。面对重新清理出来的菜园,关于边界问题,竟没有一个人的说法被对方采纳。于是吵,于是骂,于是大打出手。
退耕还林了,田地不让种了,但是菜园还可以种。这么几亩菜园,过去被大家争得死去活来,现在都成了老人一个人的了。
老人过去种菜园,很不过瘾。种了苋菜就种不了菠菜,种了黄瓜就种不了茄子,种了白菜就种不了箩卜。现在,老人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把该种的都种上了,就连山里过去很少种植的西红柿、洋葱、苦瓜,老人也各种了一畦。
老人一个人根本吃不了这么多菜,让菜老在地里,或者烂在地里,老人舍不得。这么水灵灵粉嫩嫩肥嘟嘟的蔬菜,都是老人一瓢水一勺粪浇出来的呢。
下山上山的小路上就有了一个蹒跚的身影。早晨,老人挑一担淋着露水的新鲜蔬菜,一步步挪下山,去街上卖菜。傍晚,老人挑着空担子,或者买回来的米面和油盐酱醋茶,又一步步爬上山来。山上山下,足有三里地,山脚下离街上,还有十多里。老人挑着担子走这么远的路,非常吃力,老人就慢慢走,走一程,歇一程,擦擦汗,再走。担子看起来也不重,但已经把老人本就弯曲的脊背压得更弯了,远远看上去,老人不是在走,好象一匹骆驼,或者一匹马,在地上爬行。
老人的卖菜摊点成了街上一道风景线。老人坐在担子后面,闭目养神。有人问价,有时老人听见了,有时没听见。听见了,老人就回一声,看着给。买菜的人看老人那么老,都不忍欺负他。菜卖完了,零钱散乱地放在担子上。
老人带回来的钱,也没有数过,就放在床垫子下面,时间久了,花花绿绿一片。有一天,老人发现花花绿绿的一堆不见了。全部不见了,连一个钢镚儿都没有剩下。是遭了贼了。老人想。谁会跑到这里来做贼呢?老人想不透。
后来,老人在山下碰见一个过去的邻居。邻居说,你儿子和媳妇对你还好吧?那天我碰见老二媳妇从山上下来,她说,她给你拆洗被褥去了。
老人看了看邻居,无语。被褥洗没洗,只有鬼知道,但贼娃子有下落了。
老人憋不住,遇到老大的时候,把这个事情偷偷告诉了老大。
半个月以后,老人回家,爬到山半腰,歇歇腿。正歇呢,忽然看见老大媳妇急冲冲从山上下来。老人心里暗叫一声苦。天啦,这半个月攒下的`钱又没影儿了。
(选自《百花园》第1期)
1.联系上下文请分析“老人好像不太认识自己的儿子”这句话的含义与作用。(4分)
2.小说中加入对高山组土地纠纷的描写有什么写作意图?请简要分析。(5分)
3.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篇小说所揭示的主旨的两点思考。(6分)
答案:
1.(4分)答案要点:(1)含意:两个儿子的举动与多年的不考行为不符,出乎老人意料(1分)同时说明老人与儿子之间的疏远、陌生(1分)。
(2)作用:为下文老人不愿跟儿子下山作铺垫(1分),老人对儿子们的认识为后文两个儿媳偷钱张本(1分)。
2.(5分)答案要点:将昔日热闹的村庄景象与如今老人独守村庄的现象作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2分),引发读者思考;退耕还从进程中以及类似的城市化进程可能导致落寞乡村的出现,(2分),有利于呈现主旨(1分)。
3.(6分)答案要点: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怎样善待老人、农村养老问题、坚守土地或是放弃、渐行渐远的村庄出路在哪、人性的善与恶。(其它方面言之有理即可)
(每个思考点2分,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各2分)
篇8:《村庄的灵光》阅读题和答案
《村庄的灵光》阅读题和答案
试题内容: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村庄的灵光厉彦林山岭,梯田,山路,小桥,淡水,庄稼,秋草,牛羊,房屋,太阳,月光,炊烟,村民……
锣鼓,唢呐,乡戏,高跷,秧歌,对联,窗花,鞋垫,赶牛调,舞龙狮,弯把犁,土地庙……
这些村庄里熟悉而亲切的景物,散发出纯正缠绵的自然与文化光泽。悠闲地咀嚼着满口幸福的村庄,让人魂牵梦萦,让你我在不经意间捡拾到唐诗宋词中那婉约清纯、恬静舒适的意境,散发着温暖人心的魅力与灵光。
我的故乡那个小山村,坐落在沂蒙山区东部的岭膀上,东、西、北部三面环山。我小时候,村庄四周那茂密的树林,既是树木和牲畜饲料的生长地,又是百鸟和孩子们的天然乐园。村庄的夜幕蓝得透明,点缀着一轮圆圆的皓月和一片贼亮的眨眼睛的星星,家家透出昏黄的灯火,飘散着淡淡的酒香和菜香。脚步声,说笑声,狗吠声,碰杯声,婴儿啼哭声,集体上演温馨优美的村庄协奏曲……
留恋村庄,不是因为我生长在农村,我的亲人都是农民,而是我拥有充实欢乐的童年,那个曾经满身泥巴和草屑,在土地上滚爬摸打、学会面对风雨的童年。想起这些,胸口便涌动幸福与感动,大自然和村庄恩赐我很多,我却把村庄贴心暖肺的关怀与眷恋带进了喧嚣的城市。
我们凝望无垠的田野,领略绿油油的麦浪,观赏海一般金黄的油菜花,的确能感受一份诗意,那是自然的力量,是生命的奇迹,也是人类的杰作。但经营这份美丽靠的是艰辛的付出。秋收季节,场院上机器在脱粒,拥挤的山道在运输沉甸甸的丰收,整个村庄都在喜悦地抖动。
土地和家园是乡亲们灵魂的永久住所。站在村头向远处眺望,在沟壑纵横的山套里,住着许多炊烟牵挂的人家。朴实勤劳的乡亲们,在这熟悉的村庄里生存、生活几十年,留下生命神秘的遗传和互为亲人的缘分。土地与农民生死不离,庄稼一茬茬地播种收割,农民在一茬茬地轮回。有人站起来,有人倒下,墓地已挤满,不小心会碰到谁的院墙和饭桌。站在山顶喊一声爷爷、奶奶,山谷里会响起久久的回声。许久以来,农民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土地,在这广袤而干瘦的土地上,农民一辈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典生活,他们辛劳地耕种,用那执着与沉重,支撑着城市膨胀的浮华与欲望。
村庄是人类生命的图腾,简陋却更具内涵和质感,原始却自然真实,贫瘠却纯粹安谧,承载和创造着农业文明史。现代工业文明正在更新农耕文明和传统道德的栅栏,更替田园牧歌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村庄里的路,有宽,有窄,有牛羊吃草行走的羊肠小路,有拉运庄稼粮食的沙土路,有通向集镇的柏油路,还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心路。每天你怎么想、到哪里去、干一件什么事、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何时返回……这都是自己的事,尽是安稳富足的平凡生活。
村庄是人生的坐标系,就像卷藏在记忆深处的一幅水墨长卷,一次次被季节摊开,甚至被无数次描摹;就像刻在灵魂深处的经书,一次次被亲情和愿望反复翻阅和咀嚼。一缕风,一朵云,一滴露,都闪动灵光,蕴含淡然的乡愁。心有千结,情有万缕。唯独乡情人人理不清,代代剪不断。宽厚和仁慈的土地,凝结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即使被踩在脚下,也依然坚韧博爱。这就是土地的秉性和品格。
一个人最幸福、最感人的时刻,就是思故乡、忆村庄和童年的时刻,对于游子来讲,这种想念更真切、更深刻、更幸福。唇齿相依的城乡血肉交融,城市人享受眼前的现代生活,思绪却时常萦绕农村那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蓦然回首,发现一棵树、一条狗、一眼井,包括挂不上嘴的逸闻趣事原来都那么珍贵。青山绿水涵养着刻骨的多愁,拴系着生命的根脉。
乡村情结依然盘扎在我的心坎上,像开春的白杨树蓬勃向上。建筑、服饰、饮食、传统习俗这些与泥土血脉相连、气息相通的乡村文化符号,放射出生命与命运的灵光。静心俯首这朴素原始的村庄,耳际传来报春鸟轻轻的鸣唱,养心暖人,亲切悠长……
19.文章开头两段语言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0.请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拥挤的山道在运输沉甸甸的丰收,整个村庄都在喜悦地抖动。
(2)村庄是人生的坐标系,就像卷藏在记忆深处的一幅水墨长卷,一次次被季节摊开,甚至被无数次描摹。
21.综观全文,作者从农村生活的`哪些方面展现了“村庄的灵光”?(4分)
22.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试题答案:
六、(18分)
19.开头两段分别用一系列的词语,简洁生动地再现了农村的典型景物和农村生活的典型风俗,(2分)这两段给读者以熟悉而亲切的感觉,自然地引出下文作者对村庄的留恋之情。(2分)
20. (1)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秋收季节乡村忙碌的场景和丰收的喜悦。(2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村庄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地位,她能不断引起人的回忆,让人反复品味咀嚼。(2分)
21.①充实欢乐的童年生活;②温馨优美的自然风景;③忙碌喜悦的丰收季节;④执着沉重的古典生活;⑤安稳富足的平凡生活;⑥朴素真挚的乡情。(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22.角度:(1)对养育了自己的村庄的无限留恋之情;(2)对支撑着城市的浮华与欲望的村庄的感恩之情;(3)对宽厚和仁慈的土地的崇敬与赞美之情。(6分。答出其中一种,结合原文深入分析即可得满分)
篇9:《蚂蚁居士》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蚂蚁居士》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红砖,超市,街口随风摇曳的橡皮树。灰街道,树林笼罩,院子深深,流浪猫在屋檐下张望呼叫,再转道。转过几杆雨打的芭蕉,方知什么是真正的宁静,什么是红尘中的素雅。而我要拜访的向居士就在这深院里的二楼居住。
这是我与向居士十年后的第一次会晤。
十年前,想都没有想过她现在能拥有“居士”的身份。那时,她同我们这些无所事事的人一样,满身挡不住的灿烂千阳,根本不用上班,只在家里给报纸写专栏,给杂志当栏目主持,给各类刊物撰稿,似乎那时她总有写不完的故事。闲暇之余,我们也去KTV,或泡泡吧,手里握一杯咖啡,或加半片柠檬的红茶,谈谈那时的卫慧,讲讲后来的木子美,当然什么安妮宝贝,芙蓉姐姐都是被我们的孤独烟蒂踩在地上熄灭的话题。我们骨子里热爱纯文艺的生活从不允许残渣余孽浸入。
只是忽然有一天,她从写作界的朋友圈消失了。
有人说她跟随一位修行的阿妈去了文殊院,也有人告诉我,她去塔公草原的寺院做了义工,还有人说她与一位出家的`台湾少年去了印度。当然,后来媒体证实的消息是她去了澳大利亚。
十年后,我见到的她已经是一位正宗的居士了。开门的瞬间,只见她素面朝天的脸上宛若葵花般绽放,我伸出去的手还未与她相握,她却双手合十,从容地轻盈转身将我迎到客厅。她让我先坐一会儿,便忙着去厨房为我沏茶。我随手拿起茶几上的外文杂志翻阅起来。一页,两页,三页,很多页都被我翻过去了,她的茶还没来。我站起身,张望着落地窗外繁茂的树木,树上的蝉把季节叫得伤痕累累,心想这人怎么沏杯茶需要这么慢的时间?想来想去,实在等不及了,径直朝宽敞明亮的厨窗走去。只见那英国式的小茶壶升腾着白茫茫的雾气,她人却在距厨窗不远的花园里弄着她的花草。
其实,那不单是花草。
几个透明的高脚杯里盛着晶莹剔透的冰糖。每一个瘦长型的高脚杯里都插有一枝粉嘟嘟的康乃馨。它们像是展品整齐划一地被陈列在漂亮的厨窗里。她是在等待客人来光顾这道美食风景?仔细看,那些长有翅膀排成长龙的蚂蚁已经沿着那些高脚杯,穿越围墙这道地理等高线,三三两两地运载着向居士馈赠它们的礼物归家了。
我脱口而出:“这么多蚂蚁啊,赶快让它们离开吧!”
向居士一边熬煮茶水,一边回头轻描谈写地对我说,蚂蚁来了,自然会走,我不会伤害它们,也不会赶走它们,就当它们是我养起来的蚂蚁居士吧!
我肃然而立。原来对待如此微不足道的生命,她也竟然如此用心与尊重。我不知道她这些年在国外都经历了什么,只是看着那渐行渐远的蚂蚁,恍然明白了什么。
是的,蚂蚁来了,自然会走。换言之,在向居士家里,蚂蚁走了,自然会来。对于向居士,这是再自然不过的生活常态了。可就是这一小点不易让人察觉的生活常态,却验证了一个人的生命体悟,也验证了太多人沉溺在目眩神迷的五欲六尘,早已失去了关注生命的能力。比起曾经年华似水的葱郁风光,如今的向居士,朴实,却厚重;简单,却自在;安静,却仁爱。
或许,我们都该停下匆匆的脚步,问一问身边的蚂蚁——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茫茫人生路,你究竟又该何去何从?而答案,或许就在一只蚂蚁满足的生活里,缓慢且又独自空旷。
选自(《辽宁青年》2014年第二期)
注:凌仕江(1975~),中国作协会员,四川荣县人,军旅作家。
1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安妮宝贝,芙蓉姐姐都是被我们的孤独烟蒂踩在地上熄灭的话题”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我和向居士当年热爱纯文艺,鄙视市侩文艺。
B.“树上的蝉把季节叫得伤痕累累”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向居士冷落自己的不满。
C.我对蚂蚁的厌恶与向居士对蚂蚁的用心与尊重,表面时隔十年之后,我们对待生命、对待生活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D.向居士从写作界的朋友圈消失十年之后回来成为一位正宗的居士,说明她这十年当中是潜行念佛去了。
E.这篇文章语言通俗而优美,从我拜访向居士写起,通过等待主人热茶时的偶然发现引出关于生命的话题,结尾蕴含哲理,令人深思。
16.文章开头一段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5分)
17.文中作者说:“我不知道她这些年在国外都经历了什么,只是看着那渐行渐远的蚂蚁,恍然明白了什么。”请问“我”明白了什么?(4分)
18.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B D B项夸张错,应为拟人;另外这里并未表达我对向居士的不满,而是用秋蝉的嘶鸣衬托我淡淡的疑惑与失落。D项向居士由十年前的作家成为十年后的居士,并不说明她这期间是念佛去了,因为“居士”既指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佛的人的泛称;亦指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同时,这名词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
16.特点:宁静、素雅。(1分)作用:用反衬手法(1分),写出向居士居处的宁静、素雅,为后文写蚂蚁居士提供背景、营造氛围,起到铺垫作用。(2分)
17.①朴实却厚重、简单却自在、安静却仁爱的向居士对微不足道的生命的用心与尊重(2分);②太多人沉溺在目眩神迷的五欲六尘,早已失去了关注生命的能力(2分)。
18.合适。这篇文章从访问向居士写起,透过向居士对蚂蚁关爱,表达了对生命的关注(2分)。而向居士将蚂蚁称作蚂蚁居士正是因为向居士对如此微不足道的生命的参透,蚂蚁居士的缓慢而旷达的满足生活正是向居士生活的写照(2分)。标题命名为《蚂蚁居士》恰当地概括了文章所表达的核心内容(2分)。
不合适。这篇文章写的是向居士,文章通过对向居士十年前后生活和思想状态的变化的描写,表现了向居士对微不足道的生命的用心与尊重,进而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因此应该将标题改为《向居士》。
评分标准:回答合适,分析恰当的可得满分;回答不合适,并能给出理由的酌情给分;表明态度,分析不够恰当的可给2分;只表明态度而不分析的不给分。
★ 油菜花香的散文
★ 我从月球来作文

【苏作成《雾中的村庄》高三散文阅读题和答案(共9篇)】相关文章:
议论性散文 范文2022-06-13
描写景色优美散文2022-05-13
高三语文复习计划怎么制定2023-10-10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简介2024-02-11
秋学期普高工美高三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2022-07-08
北京高三会考语文作文2023-12-18
描写景色的散文文集2023-06-24
温泉印象的散文2024-02-03
《踏莎行》秦观优秀教学教案2022-05-06
秦观踏莎行教案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