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冰为火”只需》阅读答案

时间:2023-08-23 07:41:36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燃冰为火”只需》阅读答案(共12篇)由网友“栋の”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燃冰为火”只需》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燃冰为火”只需》阅读答案

篇1:《“燃冰为火”只需》阅读答案

《“燃冰为火”只需10年》阅读答案

①日本12日宣布成功从近海地层蕴藏的可燃冰中分离出甲烷气体,并称这标志可燃冰开采商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而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不久前也在南京预言:10年后,人们就将大规模利用“可燃冰”。

② 什么是“可燃冰”、为何如此引人关注?汪品先解释说,“可燃冰”学名叫“水合天然气”,平时我们接触到的甲烷天然气通常呈气态,而在海底低温、高压条件下,它可与水结合,呈固态埋在海底。“可燃冰”看似冰,一点火则可以烧起来,就像火烧冰激凌一样。其原因是,大量甲烷分子被锁在水分子里,如果把甲烷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其能量密度是煤的10倍,常规天然气的2~5倍,燃烧后几乎无污染。可以说,天然气水合物是甲烷的天然储库。

③ “可燃冰”大量存在于海底大陆坡上段500-1000米处,有人预测,全球水合天然气的总量,相当于人类用过的所有化石能源总量再乘以2。不少专家预言,到2050年后,中国将面临煤炭和石油危机。汪品先认为,海洋资源是今后中国能源开发的很好方向。50年后,中国大陆架上的石油有枯竭的危险,但深海石油与天然气的开采刚起步,尤其是“可燃冰”作为新能源,前景广阔。

④“可燃冰”离我们并不遥远。早在五六年前,我国已在南海北部采到深海“可燃冰”。据测算,南海可燃冰资源量达700亿吨油当量,相当于我国目前陆上油气资源量总数的一半。 (3月14日《新华日报》 吴红梅)

12.结合全文,请给“可燃冰”下一个恰当的定义。(不能超过3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说说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联系全文,结合下面资料链接,说说开采利用可燃冰有哪些利和弊?(4分)

【资料链接】对可燃冰这座能源宝库,科学家还存在不少争议。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倍~20倍。所以这种矿藏在遭到破坏后,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除此以外,由于“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

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可燃冰”是一种海底大陆坡上的固态甲烷气体的水合物。 (不得超过30字,意思对即可。)

13、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2分)具体、突出了我国南海可燃冰资源的丰富。(2分)

14、利:①能量大;②几乎无污染;③储量大,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任两点,2分)

弊:①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②不易开采和运输。(2分)

篇2:《“燃冰为火”只需》阅读参考答案

①日本12日宣布成功从近海地层蕴藏的可燃冰中分离出甲烷气体,并称这标志可燃冰开采商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而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不久前也在南京预言:20xx年后,人们就将大规模利用“可燃冰”。

②什么是“可燃冰”、为何如此引人关注?汪品先解释说,“可燃冰”学名叫“水合天然气”,平时我们接触到的甲烷天然气通常呈气态,而在海底低温、高压条件下,它可与水结合,呈固态埋在海底。“可燃冰”看似冰,一点火则可以烧起来,就像火烧冰激凌一样。其原因是,大量甲烷分子被锁在水分子里,如果把甲烷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其能量密度是煤的10倍,常规天然气的2~5倍,燃烧后几乎无污染。可以说,天然气水合物是甲烷的天然储库。

③“可燃冰”大量存在于海底大陆坡上段500-1000米处,有人预测,全球水合天然气的总量,相当于人类用过的所有化石能源总量再乘以2。不少专家预言,到2050年后,中国将面临煤炭和石油危机。汪品先认为,海洋资源是今后中国能源开发的很好方向。50年后,中国大陆架上的石油有枯竭的危险,但深海石油与天然气的开采刚起步,尤其是“可燃冰”作为新能源,前景广阔。

④“可燃冰”离我们并不遥远。早在五六年前,我国已在南海北部采到深海“可燃冰”。据测算,南海可燃冰资源量达700亿吨油当量,相当于我国目前陆上油气资源量总数的一半。 (20xx年3月14日《新华日报》 吴红梅)

12.结合全文,请给“可燃冰”下一个恰当的定义。(不能超过3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说说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联系全文,结合下面资料链接,说说开采利用可燃冰有哪些利和弊?(4分)

【资料链接】对可燃冰这座能源宝库,科学家还存在不少争议。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倍~20倍。所以这种矿藏在遭到破坏后,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除此以外,由于“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

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燃冰为火”只需》阅读参考答案

12.“可燃冰”是一种海底大陆坡上的固态甲烷气体的水合物。 (不得超过30字,意思对即可。

13.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2分)具体、突出了我国南海可燃冰资源的丰富。(2分)

14.利:①能量大;②几乎无污染;③储量大,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任两点,2分)

弊:①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②不易开采和运输。(2分)

篇4:《火》阅读答案

《火》阅读答案

①蒙古人不让人往火里掷石头、不许往火里泼水、不可以向火吐唾沫。他们不允许轻慢地对待火,就像人不能往自己父亲的脸上吐唾沫一样。

②蒙古人认为火是生命,是神灵。

③蒙古人这么想很对头。火如果不是生命,世间哪还有生命?所有的命里面——无论是小虫的命、老虎的命、人的命、树的命、云的命——最旺就是火的命。

④火的命长在身体外边,飘摇、高举、蛇的腰、热,能把人烧出油来。火除了怕水,不怕一切。我在大连中石油的火灾中得知,火可以把10公分的钢板烧成纸那么薄,把一米厚的水泥隔离墙烧成粉。

⑤火像花朵,是跳舞的花朵。火苗们手拉着手跳转圈儿舞。橘红的火焰镶一层红边儿,白色的火焰镶一圈儿蓝边。火的头发如烈马之鬃,火是一匹马。

⑥用火柴点燃一张纸的时候,纸抽搐、曲折的.黑色边缘收缩。火苗初起很小,火好像胆子也很小,烧大之后,火伸开腰,吞掉纸,吐出灰,火随之消失。

⑦火苗去了哪里?

⑧纸烧没了、木柴烧没了、煤烧没了、火也没了,但木柴有灰烬,火却无痕,火到底去了哪里?正如它来之前,曾藏在一个地方。那个地方不是火柴盒,也不是打火机。现形之前,它仍然是火,只是人类的眼睛看不见。火那么大,那么旺,没有一个地方能藏得住火。火在哪里呆着呢?

⑨旧日的油灯里有另一样火。油灯的火苗如一颗黄豆,不大不小,像一颗左右挪动的金豆子。这是儿童的火,又像安静的农妇的火。这个火不野,也不跑。它熟悉农民的脸,认识母亲缝衣的针线,油灯照过并读过许多旧时的书,现在的话叫“通晓国学”。

⑩秋天,我在悬崖上看见一小片枯草,金黄贴在地皮上。风往悬崖刮,我点燃这片草。正午阳光,竟看不到火苗。火苗在阳光下穿了隐身衣。而草在一瞬间变成黑色,好像黑的灰烬占领了金黄的草,黑色一直冲到悬崖边上。我觉得很神奇,像一只变魔术的手把草变没了。

⑾一位参加过大兴安岭灭火的老兵问我:如果山下树林起火,卷到你所在的地带,你往哪里逃生?

⑿我说逃到没起火的树林里,肯定是这样。

⒀他说,起火天一定是刮风天,火跑得比你快。你背着火跑,肯定被火烧死。

⒁我讥讽他:难道往火里钻吗?

⒂他说对。凡是在山火中活命的人都是往火里钻的人。火的燃烧带只有几米宽,最多十多米宽。人用3秒钟就可以跑出十米远。跑过燃烧带,就是火烧过的安全地带。

⒃他说的有理,越想越有道理。

⒄大凡面迎困难的人,困难都没有人所想像的那么艰难。山火中,丧命最多的是动物。动物肯定顺风跑,它们不敢往火里钻,结果被烧死。人的聪明这时候有了用处,顶风顶着火跑,保住了命。

⒅火好像全是雄性,全急躁,全追着风往前跑。只不过木柴和煤扯住了它的脚步。火生于大地、熄于大地。火是遁形的精灵,人只可扑灭一处火,而不可能消灭火。

⒆火和水、和天空大地一样,是永恒之物。

11.作者以蒙古人对待火的态度开头,目的是 。(2分)

12.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2分)

A. 火苗初起很小,火好像胆子也很小。

B. 火像花朵,是跳舞的花朵。

C. 油灯的火苗如一颗黄豆,不大不小。

D.火是遁形的精灵。

13. 第②段中“火是生命,是神灵”,表现了蒙古人对火的 和 。(2分)

14.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文章从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描写了火的形态。

B. 第⑦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 作者写油灯的目的是突出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D.文章强调火是永恒之物,抒发了对火的赞美之情。

15.文中老兵和“我”的对话蕴含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篇5:《冰湖》阅读答案

陈彦斌

(1)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漂浮的大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来:大鱼!爹,上了一条大的!

(2)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3)绷得紧紧的网犁着湖面吱吱地响。一串气泡过后,一个阴影从湖底浮上来。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

(4)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来,扔进舱里。

(5)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

(6)不!儿子一直没回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

(7)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8)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来。乌云越集越密,阴沉沉地徐徐往这面移过来,他才觉出不妙,忙招呼儿子起网,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他们刚把渔网起完拽到船上,划出还没有一里地远,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下沉,很快就覆盖住了整个天空,纷纷扬扬的大雪随着飘下来,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

(9)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刚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来。

(10)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船被风刮得一个劲儿往后退,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都是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怕大浪把船掀翻了,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一直往东南方向漂去

(11)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来。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12)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蔓延过来,眼睁睁地看着涌动着的浪,几乎在瞬间就凝固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船浆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来,拿起另一只桨朝冰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13)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没砸几下,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管儿子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14)中午的时候,他终于看见有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棉衣棉裤已被汗浸透了,黏黏地贴在身上。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几乎再也举不动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

(15)咔嚓一声,桨断了。胳膊粗的船桨斜着劈断了,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来,孤零零地躺在冰面上。

(16)他妈的!他凶狠地骂一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腰来朝湖岸那边看看,隐隐约约看得出那片深黑颜色的柳树林,而他家住的村子就在那片树林的后面。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掉进水里。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17)爹,你怎么啦?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在水里游动的爹,一下抓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来,上来呀,爹!

(18)放开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

(19)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他的身上,儿子也哆嗦起来。可他还是用力地向爹点点头。

(20)湖岸那边有船过了,爹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只有露在外面的左手更紧地抠住船帮,像是五根铁钉死死地抠进船板里。

(选自《金奖小小说》,有删节)

15.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第(8)段中有关天空、湖面的环境描写,寥寥数语,却细腻生动,暗示了暴风雪即将来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故事创设了背景。

B.小说的主人公为父子俩,小说描写了父子俩在湖上与暴风雪及湖冰搏斗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紧张,人物形象典型鲜活,个性鲜明。

C.小说中父亲的语言内涵极为丰富,如第(16)段中父亲骂人的语言他妈的!表现出了人物的心理,暗示了其身份及文化程度。

D.小说详略安排独具匠心,父子俩奋力划船回去、与风雪搏斗的过程写得很简略,父亲一人压碎冰面,奋力拖船的过程写得极为详细,这更能突显父亲的形象。

E.小说第(19)段中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儿子也哆嗦起来,哆嗦这一细节描写暗示环境寒冷,表现了父亲筋疲力尽,濒临死亡。

16.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5分)

答:▲

17.小说的最后一段对表现父亲形象有何作用?作者没有明确交待出父子俩是否获救,这样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6分)

答:▲

18.弗罗姆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说:母爱是无条件的爱,父爱是有条件的爱。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父爱的认识?(7分)

篇6:冰湖阅读及答案参考

冰湖阅读及答案参考

冰 湖

陈彦斌

(1)“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漂浮的大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大鱼!爹,上了一条大的!”

(2)“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3)绷得紧紧的网犁着湖面吱吱地响。一串气泡过后,一个阴影从湖底浮上。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

(4)“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5)“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

(6)“不!”儿子一直没回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

(7)“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8)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乌云越集越密,阴沉沉地徐徐往这面移过,他才觉出不妙,忙招呼儿子起网,可是已经不及了。他们刚把渔网起完拽到船上,划出还没有一里地远,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下沉,很快就覆盖住了整个天空,纷纷扬扬的大雪随着飘下,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

(9)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刚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

(10)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船被风刮得一个劲儿往后退,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都是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怕大浪把船掀翻了,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一直往东南方向漂去……

(11)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12)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蔓延过,眼睁睁地看着涌动着的浪,几乎在瞬间就凝固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船浆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朝冰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13)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没砸几下,“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管儿子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14)中午的时候,他终于看见有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棉衣棉裤已被汗浸透了,黏黏地贴在身上。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几乎再也举不动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举起船桨。

(15)“咔嚓”一声,桨断了。胳膊粗的船桨斜着劈断了,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孤零零地躺在冰面上。

( 16)“他妈的!”他凶狠地骂一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腰朝湖岸那边看看,隐隐约约看得出那片深黑颜色的柳树林,而他家住的村子就在那片树林的后面。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掉进水里。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17)“爹,你怎么啦?”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在水里游动的爹,一下抓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上呀,爹!”

(18)“放开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

(19)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他的身上,儿子也哆嗦起。可他还是用力地向爹点点头。

(20)湖岸那边有船过了,爹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起,只有露在外面的左手更紧地抠住船帮,像是五根铁钉死死地抠进船板里。

(选自《金奖小小说》,有删节)

15.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第(8)段中有关天空、湖面的环境描写,寥寥数语,却细腻生动,暗示了暴风雪即将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故事创设了背景。

B.小说的主人公为父子俩,小说描写了父子俩在湖上与暴风雪及湖冰搏斗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紧张,人物形象典型鲜活,个性鲜明。

C.小说中父亲的语言内涵极为丰富,如第(16)段中父亲骂人的语言“他妈的!”表现出了人物的心理,暗示了其身份及文化程度。

D.小说详略安排独具匠心,父子俩奋力划船回去、与风雪搏斗的过程写得很简略,父亲一人压碎冰面,奋力拖船的过程写得极为详细,这更能突显父亲的形象。

E.小说第(19)段中“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儿子也哆嗦起”,“哆嗦”这一细节描写暗示环境寒冷,表现了父亲筋疲力尽,濒临死亡。

16.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5分)

答:

17.小说的最后一段对表现父亲形象有何作用?作者没有明确交待出父子俩是否获救,这样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6分)

答:

18.弗罗姆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说:“母爱是无条件的爱,父爱是有条件的爱。”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父爱的认识?(7分)

答:

参考答案:

15.B E(B.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 E.“儿子也哆嗦起”并不暗示环境寒冷,是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担心,害怕父亲死亡。)

16.①上午,父子俩起网收鱼;②下午,暴风雪即将临,父子回划渔船;③第二天,天快亮时,湖面封冻,父子砸冰前行;④中午,父亲砸冰压冰拖行渔船;⑤看到获救的希望。(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17.表现出父亲的坚毅顽强,(2分)突出伟大的父爱。(1分)小说结尾,作者没有明确交待故事的最后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1分)激发读者的思考,(1分)使作品更加耐人寻味。(1分)(意思相近即可)

18.①父爱与母爱一样是无条件的(或爱子女是父亲的义务)。(2分)小说中的父子遇到暴风雪,湖面封冻,父亲不惧严寒,下到冰封的湖中,用自己的身体压碎湖冰拖船前行,用自己的生命和意志,将儿子送上岸去,父亲将生的希望全部给予了儿子。(2分)②教导子女是父亲的责任,(2分)小说中的父亲要儿子打完这次鱼,回去上学;到最后还不忘“爹送你回去上学”,至死都没有忘记父亲的教导责任。(1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篇7:《气冰》阅读答案

《气冰》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十分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的大陆架和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已探明的储量是传统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两倍。“气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专家认为,形成“气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温度在2℃至4℃时,适合 “气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气冰”。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气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气冰”则分解为甲烷和水。

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气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气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气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使地球升温更快。

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翻船。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 “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7、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气冰”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可能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

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C.如果开发“气冰”资源发生井喷事故,无论对海洋生态还是对海上航行,都会构成极大的威胁。

D.“气冰”在常温常压下会分解为甲烷和水,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可能诱发海底地质灾害。

8、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气冰”的气源有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甲烷,还有在地球深处产生并进入地壳的天然气。

B.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相比,在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气冰”所起的作用决不比二氧化碳小。

C.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

D.开发已探明的“气冰”资源比开采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困难,这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

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拥有了完善的开采技术,储量巨大的“气冰”成为新一代能源是完全可能的。

B.我国有辽阔的海域,根据地质条件分析,理论上应该有“气冰”存在的可能。

C.开采过程中,必须确保“气冰”处于一定的压力状态下,以免甲烷气体泄漏。

D.“气冰”利用的前景广阔,但开采困难,短期内还难以找到开发的技术方法。

篇8:《琢冰》阅读答案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①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②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③,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选自《潜书》)

【注释】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模子,用作动词。②宝:珍藏。③真:实际。

小题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被以衣裳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B.置之堂背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子之技诚巧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子何不范金琢玉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小题4: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评分标准:2分,每处1分。多断不得分。

小题2: D

小题3:谁能给我三斗粟米,我就把我的技艺传授给他。

小题4:示例一: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这种技艺创造出来的冰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篇9:气冰阅读及答案参考

气冰阅读及答案参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十分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的大陆架和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已探明的储量是传统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两倍。气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专家认为,形成气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温度在2℃至4℃时,适合气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气冰。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气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气冰则分解为甲烷和水。

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气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气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气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使地球升温更快。

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翻船。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7、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气冰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可能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

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C.如果开发气冰资源发生井喷事故,无论对海洋生态还是对海上航行,都会构成极大的威胁。

D.气冰在常温常压下会分解为甲烷和水,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可能诱发海底地质灾害。

8、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气冰的气源有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甲烷,还有在地球深处产生并进入地壳的天然气。

B.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相比,在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气冰所起的作用决不比二氧化碳小。

C.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

D.开发已探明的气冰资源比开采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困难,这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

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拥有了完善的开采技术,储量巨大的气冰成为新一代能源是完全可能的。

B.我国有辽阔的海域,根据地质条件分析,理论上应该有气冰存在的可能。

C.开采过程中,必须确保气冰处于一定的压力状态下,以免甲烷气体泄漏。

D.气冰利用的前景广阔,但开采困难,短期内还难以找到开发的技术方法。

参考答案:

7、【参考答案】B(重点在对危险一词的把握。 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而不是气冰本身是双刃剑。)

8、【参考答案】A (B 选项将文中的假设情况偷换成现实信息,C选项假设错误,不符合原文第四小节的表述,D选项中,气冰的开采困难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这一表述错误应是由气冰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9、【参考答案】D(短期内还难以找到开发的技术方法不符合原文表述,正确应为气冰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还不成熟,这一点可从第四小节的第一句话得到信息。)

篇10:琢冰阅读答案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①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②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③,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选自《潜书》)

【注释】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模子,用作动词。②宝:珍藏。③真:实际。

小题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被以衣裳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B.置之堂背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子之技诚巧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子何不范金琢玉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小题4: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评分标准:2分,每处1分。多断不得分。

小题2: D

小题3:谁能给我三斗粟米,我就把我的技艺传授给他。

小题4:示例一: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这种技艺创造出来的冰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示例二: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花了很大的功夫雕出的作品,却不能保存久远,白白地浪费人力和物力。

评分标准:3分。言之有理,得3分。仅判断,得1分。

篇11:《冰吼》阅读答案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话未必能解释一些梦的出现。比如昨日我的的确确毫无所思的一幕,午夜便活灵活现于我的梦中。惊醒后残梦余韵不散,令我在自楼窗泻入的月光中倚枕玩味良久。

(2)我的梦境总非工笔画一流,有时听妻讲起她的梦境,不仅人物眉发宛然,背景上的一花一叶也纤毫毕现,总是非常的羡慕;我的梦境一概是大写意,而且似泼墨般既淋漓酣畅又跳荡迷蒙。

(3)昨夜的梦境是在一个湖畔。黑乎乎的树影,灰蒙蒙的冰面,不消说是一种严冬的景象,然而却看见我自己只穿着背心裤衩,足踏夹指塑料拖鞋,十分写意地在湖畔踽踽独行;有比树影更其墨黑的一些等高线条,在湖畔显现,使我意会到那正是湖岸边的铁栅,啊,不消说,那正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北京城西边的什刹海,一大片不为许多外地人和旅游者知晓注重的水域······

(4)什刹海的景致,倒也有不少的文章介绍过,我自己写的长篇小说《钟鼓楼》,里面也写到什刹海,且追溯到半个多世纪前的景观。一般介绍什刹海,总以夏日的风光为重点。的确,夏日环湖的垂柳或白杨一派翠绿,湖波粼粼。前海东侧总有大片的莲叶荷花,站在前海和后海相接的水域最狭处的名曰“银锭”的'小桥上,朝西望去,在一片渐次开阔深远的湖面尽头,可以看到黛色的西山剪影,前人曾将此录入所谓“燕京十六景”之一,称“银锭观山”。前海当中有一小岛,本来只有一丛垂柳,一片芳草,甚有野趣,现在上面设了个游乐场,我亦认为是一大败笔——但不管怎么说,什刹海毕竟是北京城里难得的一处富于天然情趣的景观。又岂止是夏日有着艳丽的荷色,春日的柳笼绿烟,秋日的枫叶曳红,以及晨光中的水雾空蒙,夕照中的波漾碎金,兼以附近胡同民居的古朴景象,放飞鸽群发出的哨音,遛鸟的老人们悠然的步态……总能引出哪怕是偶一涉足者的悠悠情思,尤其会感到在波诡云谲的世态翻覆中,古老的北京城和世代的北京人总仿佛在令人惊异地维系着某种恒久的东西······

(5)然而上述的种种什刹海景观都未曾显现在我昨夜的梦中,梦中只有黑白灰三色的朦胧冬景,既亲切又陌生,既朴实又神秘。我只见我近乎赤膊地缓步前行,不知从何而至,亦不知将欲何往。忽然,有一种绝对真实的声音,訇然响起,迷蒙的景色顿时抖动起来,而梦中的我顿时有一种大欢欣,通体产生出一种迸裂融化的极度快感。而转瞬之间,黑色化为了浓绿,灰色化为了翠绿,白色化为了嫩绿,墨色的栅栏化为了黛绿,在一片爽入灵魂深处的悸动中,梦中的我却又一身飘飘然的奶白绸衫,脚是赤足,踏跳在茸茸的绿草之中,身轻如电视中常见的慢镜头,悠然前行,亦不知为何如此,更不知欲飞何处······

(6)梦醒之后,那訇然的音韵仍萦绕于耳。对了,我恍然,那正是我熟悉的一种声音,非老什刹海畔的居民不能知的······

(7)我在北京什刹海畔居住过十多年,一度我的居室后窗便朝着后海湖面。冬夜——不是那种北风怒嚎的冬夜,而是宁静到仿佛连空气都不再流动的最寂寞最冷清的冬夜,有时就突然从居室后窗传送进来一种短暂而惊心的訇响。头一冬乍听见时曾疑惑地自问:难道这城里边竟有饿狼?嗥声如此凄厉?西直门外动物园的大象的吼声也许如此,但纵有西风传送,那样遥远的距离,又是大象正该在象房中酣睡的时刻,何来吼声····

(8)有一回同一位忘年交的老者,冬夜里在银锭桥北头烟袋斜街的小酒馆里消磨到深夜,相互搀扶着,酩酊地在阒无一人的湖畔往住处走。忽然,一种熟悉然而更其清晰也更其沉重的音响忽然从湖上传来。老者遂对我说:“听见了吗?这是冰吼,这声音是很难听到的——在一般的江湖河海,因为冰冻的部分膨胀时,总能朝尚未冻住的水域延伸,又因为周遭并不拢音,因而都没有这种声音,唯独我们什刹海,全湖都冻住了,进一步干冷,冰面不由得猛地膨胀,又胀不出去,因而发出这样一种苦闷而欲求解脱的吼声,偏这后海一带又极为拢音,所以听来这样惊心动魄!”

(9)梦醒后,我久久地回味着那真实而动人的冰吼。我不信占梦术,亦不倾心于弗洛依德的《梦的解析》,我不认为此梦与白日所思有关,不觉得其中蕴含着多少复杂而深刻的意味,我只是更由衷地判定自己尽管祖籍四川,且落生在成都,但定居北京四十余年的结果,是我已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北京市民;而且尽管我迁离什刹海畔已有十多年之久,我的灵魂中却已渗入了什刹海的风土人情,乃至那鲜为人知的独特的冰吼。今年的冬夜,要不要寻一个风定人静的时刻,再在酒后到什刹海畔漫步,聆听一回别有韵味的冰吼呢?

11、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 )

A、本文对什刹海的冰吼的记叙,既有梦境的描写,又有现实的回忆,虚实相生,突出了主题。

B、第三段中写到梦中的“我”在湖畔踽踽独行,引出了下文“我”对什刹海的回忆和对梦中什刹海冰吼的描写。

C、第四段描写什刹海的景观,详略分明,且用了视听结合、比拟和排比等手法,有生动鲜明的画面美。

D、“现在上面设了个游乐场,我亦认为是一大败笔”,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破坏了大自然优美的风光的不满。

E、第八段以老人对什刹海冰吼形成的原因的叙述,既通过对比写出了什刹海冰吼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暗写了冰吼是作者苦闷青春的记忆。

12、请简要分析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13、文中有几次写到什刹海的冰吼?请分点概括。(3分)

14、第五段写梦中的“我”为什么是悠然前行,飘然欲飞的呢?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4分)

篇12:《冰吼》阅读答案

11、(2分)CDC,、无比拟;D、牵强,作者只是认为这破坏了什刹海的野趣。

12、(3分)内容:(1)写了什刹海四季风光的天然情趣和风土人情的恒久魅力。(2)本文的主题是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深厚情谊和深深怀念,这部分和下面对冰吼的描写,相互辉映,突出主题。(3)结构:过渡,承上写到的梦境中的水域,又引出下文对梦中的什刹海的冰吼的记叙。

13、(3分)(1)在梦中在湖畔听到的訇然响声;(2)冬夜,从居室的后窗传来的短暂而惊心的訇响;(3)冬夜,同一位老者在湖畔听到的惊心动魄的吼声。

14、(4分)(1)以动作描写,写出了作者在梦中听到冰吼的欢欣和畅快;(2)以梦境写现实,表达了作者在这精神的故园中,得到了灵魂的大自由和大快活,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冰吼的深厚的情意。

《“燃冰为火”只需》阅读参考答案

考研政治思修法基暑期复习规划

考研英语?做好阅读只需四步

猜灯谜文化活动方案

坦然看生活作文800字

公共厕所标语

《雪的功能令人惊奇》的阅读答案

《雪的功能令人惊奇》阅读答案

《坦然看生活》的阅读答案

《“绿色”浅层地温能》及阅读答案

《“燃冰为火”只需》阅读答案
《《“燃冰为火”只需》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燃冰为火”只需》阅读答案(共12篇)】相关文章:

倾听读书心得体会2023-05-17

坦然看生活阅读答案2023-10-09

读懂GRE阅读文章只需做到这几点2022-07-05

坦然看生活现代文阅读答案2023-11-14

不完满才是人生阅读训练及答案2022-09-09

给抗生素把把脉阅读题及参考答案2022-09-17

我只需要一点点而已作文2022-10-31

GRE阅读搞定长难句只需3个步骤2022-12-18

《新叶》课外阅读答案2022-12-31

《一顿午餐》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