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想初一阅读题及答案

时间:2023-10-08 07:47:45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的理想初一阅读题及答案(通用8篇)由网友“雪雅仪”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我的理想初一阅读题及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的理想初一阅读题及答案

篇1:初一阅读题及答案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轻轻yín 诵着“永嘉四灵”的诗歌,我们仿佛进入江南水乡美丽的田园风光之中。徐照的《舟上》所描绘的是:坐在一叶轻舟上的诗人停下船jiǎng 举目tiào 望,江畔坐落着四五户人家,在朦胧的清晨中,晓光jìn 润着月色,逐渐发亮的晨光里,一片雾气弥漫在山色之间。

2.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的感悟,正确判断,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入横线上。(2分)

爱心是____________,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有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__,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____________,使孤独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____________,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A、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 B、一泓沙漠中的清泉

C、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 D、一片冬日的阳光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B.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C.课堂上,老师对我们提出了“独立思考,积极合作”的要求。

D.初中三年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能力

4.填空:(9分)

①“山际见来烟,_____________。” 《山中杂诗》

②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论诗》

③《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滁州西涧》一诗中,被称为诗中有画,景中寓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

⑥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5.根据语境回答问题(2分)

刘军同学到学校图书室去还书,管理员接过书翻了一下说:“呀!刘军同学看书可真认真,书上划了那么多杠杠,有的还作了旁批呢?”刘军听了,怪不好意思。

①管理员的言外之意是:

②如果你是刘军,你应该怎样说: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一) 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段(8分)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6、第 ⑥自然段与上文那句话相照应?(2分)

7、闻一多研究唐诗宋词的目的是什么?(可以用文中的原文回答)(2分)

8、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的理解。(2分)

9、“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2分)

(二)阅读《疼痛,是青春必须的一步》(10分)

之前,我并不看好他。他看起来有几分轻浮,也太虚夸。之前,我并不看好他。认为他太浮夸,而且带着80后的那种放浪。他是谢霆锋,一个正如日中天的歌手、演员。

可是那天,他感动了我。看完那个访谈,我知道,他,应该如此成功。①

17岁,他出道,为替父亲还债,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第一部片子,古惑仔系列电影,他和300多人打打杀杀,因为太过入戏,他不小心踢到了废钢,脚受伤了,血顿时流了出来。

导演立刻喊停,要送他去医院。

他知道,这一去医院,势必要换人,那他的“星路”也许从此就断了。

于是,17岁的他对导演说:“300多人找来不容易,耽误一天就是好多钱,我能坚持。”

于是,他将酒精直接倒在伤口上,再用塑料袋包脚然后穿上鞋子继续拍摄。换了四个塑料袋,倒出四袋血,戏拍完时,他几乎晕倒。②

送到医院,大夫说,再晚来—会儿,人就完了。给他缝针之前大夫让他签生死状。

在大夫给他缝针时,他就那样看着,不喊、不叫、不哭,没有打麻药,就那样一针一针地缝着。一个17岁的少年,知道自己面对的会是怎样的人生。他说,哭是没有用的。

最后一针,他对大夫说:“我来缝! ”

大夫看着他,他居然笑了,“没有尝试过的人生,我都想尝试一下。”

这句话多么豪迈,在场的人震惊了。因为大夫说,如果熬不过去,他也只有四天的生命了,所以,他愿意尝试生命中不曾尝试的痛,他要给自已缝一针。

那是他拍的第一部电影,他得了金像奖最佳新人奖。后来,他一直努力,不停地得奖。当他得了百花奖,当主持人问他想对家人或朋友说什么话时,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哭了。

多少年来,他没有哭过。被臭鸡蛋砸下台没有哭过,折断胳膊和腿也没有哭,可是这次他哭了。

从给自己缝那一针开始,他知道,所有的明天全要靠自己拼,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看到彩虹,而他,也由一个少年成为香港杰出的艺人,历经十年,终成大器。

没有人会轻轻松松就成功,即便是名人的儿子。他付出的努力和艰辛都得到了回报。自已缝的那一针让他明白,疼痛,是青春必须的一步!

(选自《读者》,有改动)

10、选文共叙述了谢霆锋演艺生涯中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11、画线句①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1分)

12、画线句②交代具体的数字“四”有何作用?(1分)

13、作者在开头说自己对谢霆锋印象并不好,到后文又开始赞扬他。这是什么写法?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3分)

14、你怎样理解标题中的“疼痛”二字?(2分)

篇2:初一阅读题及答案

《伤仲永》(9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①未尝( )识书具 ②父异( )焉,借旁近与之

③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

2、下列句中的划线词古代和现代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B. 泯然众人矣。

C.稍稍宾客其父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4、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2分)

答:

(三)良狗捕鼠(8分)

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贤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

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5、解释文中加线的字(4分)

善: 乃:

畜: 以:

6、下列“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2分)

A其邻假以贤取鼠之狗 B期年乃得之

C其邻畜之数年 D欲其取鼠也,则桎之

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附加题(赏析古诗《画眉鸟》)﹝4分﹞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诗中最能表现林中画眉自由生存状态的是哪两个词?(2分)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请结合诗句说说它的好处。(2分)

篇3:初一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对它的解读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在改正错误以前,你得发现和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惟有如此,及时反省,我们才能将自己从过失和失败中拯救出来。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看来,这些先哲们早已将自省当作一种自学的行为了,他们所推崇的“自省意识”,千百年来一直作为精神财富施惠于人类。

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精神世界的极度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而是习惯在悲伤、沮丧、悒郁、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于是,我们对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神经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

缺乏自省可怕,不正确的自省同样可怕。有些人一旦陷于失败或遭受打击,惟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的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5.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3分)

16.作者认为哪两种表现是“不正确的自省”?(2分)

17.如果把文中的“我们”改为“你们”,表达效果会怎样?(3分)

18.“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请你结合下面任何一则链接材料,从“人”或“民族”的角度,具体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链接材料:

⑴巴金先生晚年写了《随想录》,对自己在““””中的行为进行反省,并将自己认为可耻的地方公之于众。这是对自己灵魂的无情拷问,是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有学者评论,此举凸显了知识分子的良知,树立了不朽的精神路标。

⑵1971年,前西德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时,为了忏悔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犯下的罪行,在被德国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下跪。他那跪感动了世界,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一跪。当时波兰的舆论称:“作为反纳粹斗士的勃兰特这一跪,使德国真正站起来了。”

15.我们需要自省。(或“我们不能遗忘自省”等)

16.自怨自艾,求全责备(严苛的自责)。

17.用“你们”有一种距离感,有一种说教的味道,读者难以接受。(或“不能表现作者的自省意识”。)

18.示例一:一个人如果能经常自省,他就会不断地改正错误,不断地完善自己。像巴金先生那样,不仅能够自我反省,而且能将自己认为可耻的地方公之于众,这样的人是一个勇敢的人,无所畏惧的人,一个伟大的人,也必然会成为令后世永远铭记的人。

示例二:一个民族如果经常反省,就能改正错误,不断进步,变得越来越强盛。像德国即使犯了这样严重的历史错误,只要能够反省,也能被全世界谅解、接纳,最后走向新生,走向强大。

篇4:蜂鸟阅读题答案初一

蜂鸟阅读题答案初一

①蜂鸟,因拍打翅膀的嗡嗡声而得名,是世界上已知最小的鸟类。

②分布局限于西半球,在南美洲极多。蜂鸟身体很小,南美西部最大的'巨蜂鸟也不过20公分长,约20克重。最小的蜂鸟见于古巴和松树岛,身长5.5公分,重约2克,这是最小的现存鸟类。蜂鸟能够通过快速拍打翅膀悬停在空中,每秒15次到80次,它的快慢取决于蜂鸟的大小。蜂鸟是唯一可以向后飞行的鸟,它也可以在空中悬停以及向左和向右飞。在所有动物中,蜂鸟的体态最娇美,色彩最最艳丽。

③小蜂鸟是大自然的杰作:轻盈、迅疾、敏捷、优雅、华丽的羽毛,这小小的宠儿应有尽有。 (选自《开心趣味百科》.6)

1 第②段文字依次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蜂鸟?(3分)

2 “最小的蜂鸟见于古巴和松树岛,身长5.5公分,重约2克,这是最小的现存鸟类”句中加点的“现存”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3 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答案:

1分布、体形、飞行。( 一点1分)

2.不能去掉,(1分)意为现在仍然存在的,排除了已经绝对值迹的和以后可能新诞生的物种等特殊情况。(2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3.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突出蜂鸟体态的娇美、色彩的艳丽。(2分)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阅读中某句话作用

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下文或统领下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中间句子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句子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4、点明中心,升华中心;5、另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篇5: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英语学习的要点

1、坚持每天花10―20分钟时间复习和预习

复习要点:(1)重点词汇(四会单词)

(2)重点句子、句型

(3)上课所记笔记

预习要点: (1)读生词、课文

(2)标识出重点词汇和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部分

2、课堂认真听讲

(1)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2)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一旦碰到不认识的单词,随手翻阅字典查找)

(3)大胆发言,敢于提问

3、课后

(1)独立完成作业并及时订正错误,把错题用红笔做出明显标记,方便小结、归纳和复习

(2)每单元结束后,整理所学知识点,自撰单元小结(若刚开始不会写单元小结,可参考网络单元小结范本)

(3)准备一个笔记本,把易错题、难题、错题记下来,并至少每周拿出来看一遍

4、树立信心,相信自己!

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是成绩稳步上升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培养自我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

篇6:初一语文散文阅读题答案

1.①景物描写,写出夜晚的到来;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富有情趣;③激发阅读兴趣;④引出下文。

2.文章是从“夜晚是属于家的”“夜是慈爱的母亲”“夜是一杯由各种情感调制而成的鸡尾酒”“夜使人成熟”“夜是思想者的乐园”和“一个经得住黑夜审视的灵魂才是纯正的灵魂”等六个方面来“读夜”的。

3.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给予人的呵护与抚慰。

4.是为了证明“夜以其特有的博大、宁静、神秘而备受爱思考人们的青睐”。(若答是为了证明“夜是思想者的乐园”也可)

5.特点:①对偶、排比;②句子排列整齐,对比鲜明;③最后一句话总结全文;④语言有气势。(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妙处: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②照应题目、开头,结构严谨;③深化中心,升华主题。

篇7:初一语文散文阅读题答案

当天空合上眼睛,最后一抹夕阳倏然消失,夜晚来临了。

夜晚是属于家的。家是天空中的一颗星星,引领我们踏上归程。终于可以从那些似乎总也忙不完的工作中抽出身来,告别同事、客户,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我们不妨算一算,其实我们成年以后大部分时间是和自己的同事、朋友在一起而不是自己的亲人。我们可以把爱心慷慨地献给他人,却对亲人如此吝啬。所以,夜晚这段相聚的时光就显得如此珍贵。我们可以吹着愉快的口哨为家人准备一顿可口的晚餐,可以一起出去散散步,也可以坐在一起谈谈各自一天中的经历。不管做什么,只要和亲人在一起都是幸福的。

夜是慈爱的母亲。她用温润的手掌将我们握在掌心,轻轻地呵护抚慰,让我们体味如在母体的温暖和舒适。白天所面对的繁杂的工作,所陪的笑脸,所遭的冷遇,都被一股脑抛到九霄云外了。夜包容一切,然后将它们荡涤干净,在黎明到来的时候,呈献给人们一个崭新的白天。

夜是一杯由各种情感调制而成的鸡尾酒。当你慢慢地将它啜进口中,万般滋味便一一涌上心头。这其中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愁绪,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闲适,有“举杯邀明月”的豪情,有“天涯共此时”的思念,更有“共剪西窗烛”的浓浓爱意。一切微妙的,不可言说的情感都可以拿出来与自己细细分享。

夜使人成熟。一个人除了要接受白天的历练,更要接受夜晚的沉淀,这样才能够逐渐成熟。我们在夜晚重播白天的视频,把那些不愉快统统删除,将美好的都放进自己记忆的'收藏夹。同时,我们还要回顾自己的错对得失。白天在我们情绪激动的时候往往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判断和行为。夜晚使我们沉静下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思,这样,我们所犯的错误就可以成为以后的经验了。在这不断地回味、思索、总结中,我们也逐渐走向成熟。

夜是思想者的乐园。夜以其特有的博大、宁静、神秘而备受爱思考人们的青睐。作家路遥说:“我们的白天从夜晚开始。”夜给了文学家一张安静的书桌。夜是如此深广、博大,与那无边的宇宙相连,它让哲学家的思想纵横驰骋,高远深邃。那神秘的苍穹又赋予了艺术家们多少非凡的想象力啊!

一个经得住黑夜审视的灵魂才是纯正的灵魂。一个背负罪行的人,一个不择手段牟取不义之财的人,一个虐待父母不懂感恩的人,是禁不住黑夜审视的。他会在黑夜中辗转反侧,备受折磨,无法享受那看似最平常的一夜安眠。

读夜,善良的人读出慈爱,邪恶的人读出阴森;大度的人读出深广,狭隘的人读出压抑;淡泊的人读出闲适,功利的人读出焦灼;孤单的人读出寂寞,团聚的人读出快乐。读夜,品人生百味。

1.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读夜”的?

3.文中第③段中画线语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4.文章第⑥段中引用作家路遥的话有何用意?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有何妙处?

篇8:屠呦呦阅读题答案初一

屠呦呦阅读题答案初一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 年,泰国玛希敦奖将 5 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 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C.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抽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D.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E.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

(3)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上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8分)

(1)答A给 3分,答C给 2分,答E给1分;答B 、D不给分。(B项说“氯喹”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于文无据;D项“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错误;E项“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是平实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

(2)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终于开发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③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辍研究。④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执着态度。她不顾众人非议,坚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自己的付出正名。(答出其中3点即可)

(3)①丰富的知识及能力储备。家学渊源以及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的系统学习使屠呦呦在中医药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能力。②勤于思考。屠呦呦善于思考,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她把目光投向历代医药学典籍,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取得了关键性突破。③锲而不舍。在“抗疟”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经历诸多困难大量实验,无怨无悔,锲而不舍,经历多次失败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④团队力量。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⑤中医中药是个巨大的医药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答出其中3点即可)

(4)屠呦呦应该维护自己的个人权利,我不认为这是“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2分)①屠呦呦带领团队长期辛苦工作,还因为研究影响了个人身体健康,最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维护权利是对她自己付出的承认,是对自己的尊重。②在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中屠呦呦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以科学发现的思维带领课题研究走向了正确的方向,她的决定性作用得到了拉斯克医学奖和诺贝尔奖的认可。(结合文本分析,4分)③在科学研究面前,真理、真相都应该得到尊重,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④当下学术造假问题严重,我们更应该还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应得的承认,鼓励更多的人才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联系现实分析,2分;若认同屠呦呦“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结合文本和现实,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语文小说阅读题答题策略

一、小说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

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

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读。

二、小说阅读考查要点——围绕着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命题

1、环境

“一景三考” ,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写法和作用。有时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与深刻寓意。

2.情节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作用。

3.人物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主题

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小说主题,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探究情感取向。

5.构思:分析小说构思的特色

文章构件的一般作用

1.题目:①写作对象;②文章体裁;③其它重要内容。

2.开头: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出下文;⑷烘托渲染

3.主体部分:⑴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作用;⑵段落总括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表明观点态度

4.结尾:⑴卒章显志(点明……的中心),画龙点睛;⑵总结全文,深化(强调、升华)中心;⑶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呼应题目)。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一、关于人物:

1、辨识小说的主人公。

最能表现小说主题的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

2、概括人物形象。

姓名﹢性格(品行)﹢身份(职业、评价)

3、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地描写主人公。

小说对人进行了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

4、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a、抓人物的行动、语言、外貌、心理活动。

b、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c、抓人物的多个方面和不同表现。从一个方面一件事概括人物特点是不全面的,所以,在概括人物特点时,要从多个材料,多方面地分析人物的表现和变化来归纳人物的特点。

二、关于环境:

a社会环境描写:①交代时代背景。②交代社会习俗。③交代思想观念。④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⑤揭示小说的主旨。

公式:这是描写,交代了,揭示了。

b景物描写: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感受。④渲染气氛。

公式:这是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心情,

为下文作铺垫。

初一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一阅读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图形智力题及答案

什么是经典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刻在树上的字》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感性与理性的交融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那一年那一天的幸福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设计的日常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女仆安娜的纪念日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我的理想初一阅读题及答案
《我的理想初一阅读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的理想初一阅读题及答案(通用8篇)】相关文章:

小学英语智力题及答案2023-08-24

教育是何种善阅读题及答案2022-07-10

古砚新辉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2022-09-02

《一举成名天下知》阅读题及答案2022-05-05

《雪白》初中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2023-07-25

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2022-12-23

神木阅读题及答案2022-05-08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阅读题及答案2023-05-25

What are you doing单元检测题及答案2023-03-12

世间最美的坟墓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