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阅读答案

时间:2023-11-28 08:04:24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碑》阅读答案(精选12篇)由网友“jimlin”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碑》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碑》阅读答案

篇1:《碑》阅读答案

《碑》

当县委崔书记接到龙潭水库要决口的电话时,已是深夜一点多钟。他迅速叫醒司机老陈,立即驱车赶往龙潭水库。

车还未停稳,崔书记就跳了下来。透过几盏马灯忽明忽暗的光,他看到坝堤上已经站满了黑压压的人群,洪水的咆哮声中夹杂着人们慌乱的呼喊声。龙潭公社王书记像见到救星一样快步迎了上来:“崔书记,你可来了,洪水快要超过警戒水位啦!”崔书记一边高声让村民们安静下来,一边果断地叫村民赶快用麻袋装上土来加高坝堤。紧接着,一麻袋一麻袋的土被运了上来,崔书记和村民们一起把坝堤一层一层地垒高。肆虐的洪水只好在层层垒高的坝堤下旋转着,无奈地吼叫着。

由于过度劳累加上患有高血压疾病,站在坝堤上的崔书记忽然脚下一滑,一头栽向滔滔的洪水。在人们的惊呼声中,汹涌的狂涛已将他呑没……

不久,在坝堤下建起了一座坟墓,墓碑上写着:

崔中华同志之墓

龙潭公社各界群众建

1954年秋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相似的一幕,夏,一场比1954年更大的洪水又袭击了龙潭水库。龙潭人民在抗洪抢险的同时,内心不停地念叨着这位曾经与他们患难与共的崔书记。

此时,县委孙书记坐着奥迪轿车,带着县里的一群新闻记者和秘书来了。村民们远远地看着,低声地说着些什么。孙书记猫腰下车,记者们蜂拥着,镁光灯闪烁着。不知是哪位记者突然来了“新闻灵感”,提议让孙书记拿着锨,站在堤边,来一张“特写”。孙书记同意了。

孙书记站在堤边,记者们拥挤着过去准备抢拍镜头。孙书记刚要做一个紧张劳动的造型,突然,不知被谁碰了一下,孙书记一个趔趄跌到了坝堤下。“不好啦,孙书记掉到水库里了!”秘书小陈急忙大声呼喊起来。

然而,就在这呼喊声中,无情的漩涡将孙书记快速呑了进去,只留下瞬间可见的`一只手,紧接着就完全消失了。

于是不久,在崔书记的墓旁又多了一座坟墓。墓碑正文写着:

孙家富同志之墓

S县人民政府建

19秋

《碑》阅读题:

1. 这篇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不同时期担任同一职务并先后在同一环境里产生不同影响的两个人物形象展开对比,使荣辱、美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倾向。请在文中至少找出两个对比点加以评析。

2. 文章构思奇特,手法巧妙,褒贬爱憎之情显而易见。它热情赞扬的是:____。无情鞭挞的是:____。

3. 文章揭示的主题使人想起了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中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结合上文,品析这句诗中“活”与“死”的含义。

篇2:《碑》阅读答案

1.略。(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2.一心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而不计个人得失的领导干部装腔作势,只为自己考虑的领导干部

3.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空有躯壳,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而一心为人民、甘愿为人民牺牲的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篇3:读碑阅读答案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的浮雕,我一一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位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嫩藕般的小手,抚摸石栏上突起的圆柱。它使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伟哉此碑!丰碑千秋!

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去瞻仰纪念碑。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我不敢说倒背如流,起码是牢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的体会更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

南泥湾有个泉,叫做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阴,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里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

泉水如泣如诉。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在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一片多么恢宏的声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的确不易读出它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懂。读碑文也需要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吗?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阅读题】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4分)

2、到南泥湾之前和之后,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认识有什么变化?请用自己的话回答。(6分)

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你对某一事或某一物的认识过程,或许类似于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认识过程,请写出。(5分)

篇4:读碑阅读答案

1、因为很多很多的英雄儿女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竟都倒在了血泊里,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意思相符即可)

2、作者以前认为纪念碑是用来纪念革命先烈的,后来认识到碑是由几千万英雄儿女的生命构筑的(或它记载了我国人民斗争历史;是无数先烈生命的象征等)。

3、示例一:父母每天的呵护,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爱。那天看到了妈妈专门为我写的成长小记,那一份牵挂、喜悦与满足,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爱的无私和伟大。

示例二:我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时,听编钟演奏,只觉得奏出的声音很美。读了有关编钟的书后,知道编钟有两干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它是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的一个缩影,我为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而自豪。

篇5:《读碑》阅读答案

1、因为很多很多的英雄儿女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竟都倒在了血泊里,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意思相符即可)

2、作者以前认为纪念碑是用来纪念革命先烈的,后来认识到碑是由几千万英雄儿女的生命构筑的(或它记载了我国人民斗争历史;是无数先烈生命的象征等)。

3、示例一:父母每天的呵护,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爱。那天看到了妈妈专门为我写的成长小记,那一份牵挂、喜悦与满足,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爱的无私和伟大。

示例二:我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时,听编钟演奏,只觉得奏出的声音很美。读了有关编钟的书后,知道编钟有两干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它是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的一个缩影,我为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而自豪。

《读碑》阅读答案由YJBYS文学网小编收集整理,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篇6:读碑阅读及答案

读碑阅读及答案

①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到纪念碑。(甲)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乙)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束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 )深。(丙)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丁)发觉,我并没有读懂!

②南泥湾有一个泉,叫做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荫,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它的正面,像个ch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ch“( )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③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我然后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是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多么恢宏的一片声音!

④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就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⑤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

⑥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7.按拼音写汉字。

8.文中甲、乙、丙、丁处填人最恰当,效果也最好的一组关联词是( )

A、不过 然而 但是 竟

B.然而 但是 不过 才

C.不过 然而 但是 才

D.但是 不过 然而 却

9.下面一段文字应放在第  节之后。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10.文中画线的三个问句依次是( )

A、疑问 设问 反问 B.设问 疑问 反问

C.疑问 反问 疑问 D.反问 设问 反问

11、文中加点的“这一层”是指 ;“最基本的东西”是指 。

12.文中写道,“我并没有读懂”,又说“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作者到底读懂了没有?他读懂了些什么?

篇7:刻碑名手阅读答案

刻碑名手阅读答案

范玉成是古城的刻碑名手,已到古稀之年了。

范玉成十四岁起拜师学艺,五十多个年头一眨眼就过去了。他从刻石社退休十多年了,可一直没闲着。儿子还在刻石社,一接下什么重要工程,总得请老爷子把把关。他也乐意,范家手艺一代代传承,绝不能让世人说闲话,否则就愧对列祖列宗了。

儿子范致远也到知天命之年了。

他对父亲说:“邻市的望江楼重修一新,有块《重修望江楼记》碑要刻哩。”

范玉成显得特别高兴。他记得四十多年前,也就是1966年春节过后,他与一些同行应邀到望江楼公园刻一条诗碑长廊。一直刻到冬天,眼看就要完工了。有一天傍晚,突然来了很多戴红袖章的学生和工人,把望江楼的台阶撬开了,把门窗卸了,把楼梯拆了,把里面的字画等文物烧了,一座清乾隆时的三层楼阁刹那间被当做“四旧”毁掉了。他只能远远地看着,泪水纵横。第二天,那些刻好的诗碑,也被一一砸碎,并把他们这些刻碑人驱赶回了老家。范玉成渴望旧地重游,那楼可还是往日模样?

儿子说:“现在正是炎夏,太热,您暂时别去。等我在那里阅好了稿,选好了石,‘上墨’‘过朱’‘打样’后,准备刻碑了,您再来,一边指点我,一边看看风景,好吗?”

范玉成答应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范玉成在心里计算着:儿子该阅稿了,那文章是谁撰写的呢?又是哪个书法家书写的墨本呢?选的是什么石头,汉白玉石还是大理石?选好了石,先要用砂石打磨平整,再用细刀砖磨光,直至腻滑方可。接下来,儿子该“上墨”了:用磨浓研匀的上等墨汁刷在石上;墨汁干后,再用烙铁烫上白蜡,薄薄地在墨上覆盖一层。下一道工序应是“过朱”:把透明拷版纸覆在墨本上,双钩临描,然后再用银朱做红线双钩。待做完这些,就该“打样”了:把“过朱”的双钩拷版纸,平铺在上过蜡的碑石上,用木榔头垫着羊毛毡,敲击钩本字样,让双钩红线清晰地印下去。

范玉成乘车赶到邻市的望江楼公园,在一间工作室里,找到儿子时,儿子正好完成了“打样”。

“爹,我正准备打电话哩。”

“爹知道你的功夫,该用多少时间,我心里有数。”

儿子笑了:“知子莫若父啊。”

范玉成开始阅稿,文章是本市市长华声撰写的',还不错,情文并茂;墨本是请北京一位老书法家几个月前书写的,那老书法家写好寄来后因心肌梗塞竟鹤归道山了。字真好,行书,有《兰亭序》帖的味道,可惜天不悯才啊。

再看一遍文章,范玉成头上冒出了一层热汗,文中说望江楼毁于1967年春,这就失实了,分明是1966年冬!听说市长还年轻,不到五十岁,又不是本地人,恐怕没有细细考察,就轻率地作了结论。

范玉成说:“这碑暂不能下刀,一定要改过来。”

儿子急了:“爹,我们只管刻就是了,这不是我们的错。再说,人家市长会改吗?再说书写的人都死了,谁能把墨稿改正过来,而且风格丝毫不差呢?”

“若市长不肯改,这个活儿我们退了!碑者,史也,是留给后人看的,不能以讹传讹。”

儿子不做声了。

顿了一阵,儿子说:“爹,您还没去望江楼吧,我陪您去。”

范玉成一甩手,说:“不去!”

第二天一早,范玉成让儿子把公园的负责人找了来,当面说明了情况。

主任姓陈,很年轻,不到四十岁,大学中文系毕业。听完范玉成的话,说:“我就去找市长,谢谢范老的提醒。”

中午快吃饭时,陈主任兴冲冲地回来了,说:“华市长让我转达对您的敬意,而且交代一定要改!”

范玉成呵呵地笑了。

“文章好改,只是这墨本上的字怎么改写过来呢?”陈主任问。

“你放心。这位老书法家的字,我熟悉,要改的字,我可以补写得和他分毫不差,这个功夫我还是有的。”

一个月后,《重修望江楼记》碑刻好了,看过的人都啧啧称赞。

父子俩走之前,认认真真地登上了望江楼,看古色古香的横梁直柱、飞檐翘角,抚红漆栏杆、雕花门窗,品匾额、楹联的内容和书法,确实可称之为杰构。他们登到顶楼,骋目远望:湘江如带,白帆点点;远山似簇,村镇笼烟。

范玉成对儿子说:“刻碑的人,责任重大,历史是不能作假的。否则,我不敢登上这望江楼,我怕前人责怪,后人唾骂!”

儿子说:“爹,我会记在心里的,您放心。”

(选自《21世纪中国最佳小小说》)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以洗练的笔调叙述了范玉成的刻碑历程和精神世界,反映了追名逐利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担当精神的颂扬和浮躁世风的不满。

B.范玉成艺高技精,所以能见人之所未见,敢发人之所未发,以犀利的眼光发现市长《重修望江楼记》的失实之处,并坚决要求更正。

C.儿子对市长文章失实之处明哲保身、少管闲事的态度很有时代代表性,有力地反衬出范玉成认真负责、严谨耿直的职业操守。

D.文章写“范玉成在心里的计算”可谓一箭双雕,一方面向读者介绍了刻碑的整套工艺流程,另一方面也完成了对儿子在刻石社准备工作的叙写。

E.文中范玉成对老书法家的字的赞叹和人死墨稿无法再改的情节,为下文范玉成的补写埋下了伏笔,烘托出他深厚的艺术功力。

(2)作品中范玉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是怎样叙述范玉成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以范玉成父子登临望江楼为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1.(1)CE(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D项只介绍了“刻碑前准备工作”的基本流程,通过对流程的把握进而准确地预估时间。A项文中没反映名利,应为“职业道德缺失”的现实。B项范玉成要求更正,主要是因为他曾亲身经历望江楼当年的那场浩劫,刻骨铭心。)

(2)①敬业:对职业心怀敬畏,不惧尊卑,牢记责任;②守业:恪守职业道德,忠于职守,严谨耿直;③精业:追求职业境界,技艺精深,功力深厚。(每点2分)

(3)①顺叙与插叙相结合,千里伏线,使下文的情节发展水到渠成;②以范玉成改稿为“点”,叙写他的职业操守,点面结合,一览无遗;③以范玉成的儿子的发急为悬念,层层铺垫,使情节发展扣人心弦;④多用对话形式交代故事的发展进程,使叙事节奏更加紧凑。(如果答“第三人称”的角度,言之成理可适当给分。答出3点,即得满分)

(4)①艺术结构上,以父子登楼游目骋怀,强化故事结局——失实之字终得改正;②情感表现上,寓情于景,以景胜写兴尽,以兴尽写情畅(稿改愿遂,心情畅快);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了范玉成的历史责任感,又表现了儿子的事后彻悟,德艺薪火相承,让人倍感欣慰;④思想内容上,从职业操守到历史担当,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每点2分)

篇8:读碑阅读题及答案

读碑阅读题及答案

读 碑

刘成章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也一一细细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抚摸石栏杆上突出的圆柱。它使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丰哉!丰碑千丈!

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纪念碑。不过,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然而,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弥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现,我并没有读懂!

南泥湾有一个泉,叫做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阴,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儿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静寂,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碑前也只站着我和陪同我的一个同志。碑如苍茫天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

泉水如泣如诉。

陪同者告诉我,年前,一位烈士的亲属从南方来,趴在碑上查找烈士的名字,整整找了半个小时,都没有找见。他说,假若让他到一个团的营房挨着门找人,也该找到了。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我然后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是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多么恢宏的一片声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么

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因为人生道路的漫长,口袋里的什么东西丢了,也发现不了;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14.文章前大半部分写作者读的两座碑,他分别读到了什么?他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6分)

15.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4分)

(1)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现,我并没有读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16.作者读碑,最后读懂了哪些内容?(3分)

17.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结合《安塞腰鼓》,说说你对刘成章作品语言风格的理解。(4分)

14.(6分)

前者:读到了外形(庄严、雄伟、壮观、此碑丰哉),题词和碑文;怦然心动、体会弥深。

后者:读到了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震撼

15.(4分)

(1)过渡或承上启下

(2)相对于人们英雄纪念碑来说,南泥湾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所反映的历史只是其中的一小点(一个旅所牺牲的烈士),但由点及面,可以想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内涵。

16.(3分)

他读出了烈士的悲壮,读出了我们的使命;他读懂了烈士留给我们的,而我们今天所不应该丢弃的许多品质;他读懂了人们英雄纪念碑不是装饰,是人们心中永远应该铭记的丰碑。

17.(4分)

文中画线语句运用疑问、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加上叠词的连续使用,长短句结合加强文章的气势,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在《安塞腰鼓》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短句增强表达的力量,体现了恢弘大气、铿锵激昂的语言特点。

篇9:《碑与帖》阅读答案

蒋勋

碑与帖是汉字书法上两个常用的字。“碑”指刀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帖”指毛笔写在纸帛上的文字。魏晋以后,书法界普遍认为“碑”与“帖”分别代表重拙朴厚和潇洒飘逸两种截然不同的书法风格。

魏晋之后南北朝形成了对峙局面,书法论述也一般习惯把“碑”与北朝连在一起,称为“北碑”。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主的“帖”,自然就被认为是流行于南朝文人间的“南帖”。比如北朝著名的《张猛龙碑》,苍劲古朴,而“南帖”名作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灵动洒脱,两者大有径庭。

“碑”还原到原始意义,是指石碑上用刀刻出来的文字。这些石碑文字,最初虽然也用毛笔书写,但是一旦交到刻工手上,负责石刻的工匠难免会有刀刻技法的介入,这就改变了原来毛笔书写的线条美感。《张猛龙碑》字体端方,笔画厚重,许多线条的风格就不是毛笔容易表现的,那是石匠在刀刻的过程中融入了刀法的.利落、明快、刚硬。因此,“碑”与“帖”书风的差别,或许并不只是北朝与南朝的问题。

一九六五年在南京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王闽之墓志》石刻,刻于东晋咸康到永和年间,永和九年正是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那年。王兴之、王闽之也是王氏家族中的精英文人,但是从墓志石碑的字体来看,却与王羲之书风完全不同。碑文字体方正,拙朴刚健,点捺用笔都明显看出了刻工的刀法,不像“南帖”,却更接近“北碑”。

笔、墨、纸、砚成为“文房四宝”,如果在汉代,是不大可能的,因为汉代始终以竹简书写为主,纸的使用微乎其微。魏晋则是竹简书写过渡到纸帛书写的重要时期,王羲之正是纸帛书写到了成熟阶段的代表人物。用“纸”、“帛”一类纤细材质书写,增加了汉字线条“行走”、“流动”、“速度”的表现力。汉字在以纸帛书写的晋代文人手中流动飞扬婉转,或“行”或“草”,潇洒飘逸,创造了汉字崭新的行草美学。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运笔的转折,既丰富又精炼,既飘忽又有力,充分体现了“帖”潇洒俊逸的书法风格。

“碑”是石刻,“帖”是纸帛,从另一个角度看,书法史上“碑”与“帖”的书风问题,或许可以有新的理解。 (选自《汉字书法之美》,有删改)

13.从全文来看,作者所提出的“新的理解”指什么?(2分)

14.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

⑴第二段加点词语“大有径庭”的含义是什么?(2分)

⑵第四段的作用有哪些?(3分)

15.下面两幅书法作品,你更欣赏哪一幅?请结合文章内容,从笔画的角度说说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3.(2分)书写材料的不同造成了“碑”与“帖”书风的差别。

14.(5分)⑴指南北书法风格差别很大。或《张猛龙碑》、《兰亭集序》书法风格的差别很大。(2分)⑵承接上文,为“‘碑’与‘帖’书风的差别,或许并不只是北朝与南朝的问题”作例证;为下文提出自己的“新的理解”提供依据。(3分)

15.(3分)示例一:我更欣赏《张猛龙碑》,与《兰亭集序》相比,它的笔画厚重,点、捺用笔利落、刚硬。示例二:我更欣赏《兰亭集序》,较《张猛龙碑》,它的笔画灵动,运笔的转折,既丰富又精炼,既飘忽又有力。

篇10:刻碑名手的阅读答案

刻碑名手的阅读答案

范玉成是古城的刻碑名手,已到古稀之年了。

范玉成十四岁起拜师学艺,五十多个年头一眨眼就过去了。他从刻石社退休十多年了,可一直没闲着。儿子还在刻石社,一接下什么重要工程,总得请老爷子把把关。他也乐意,范家手艺一代代传承,绝不能让世人说闲话,否则就愧对列祖列宗了。

儿子范致远也到知天命之年了。

他对父亲说:邻市的望江楼重修一新,有块《重修望江楼记》碑要刻哩。

范玉成显得特别高兴。他记得四十多年前,也就是1966年春节过后,他与一些同行应邀到望江楼公园刻一条诗碑长廊。一直刻到冬天,眼看就要完工了。有一天傍晚,突然来了很多戴红袖章的学生和工人,把望江楼的台阶撬开了,把门窗卸了,把楼梯拆了,把里面的字画等文物烧了,一座清乾隆时的三层楼阁刹那间被当做四旧毁掉了。他只能远远地看着,泪水纵横。第二天,那些刻好的诗碑,也被一一砸碎,并把他们这些刻碑人驱赶回了老家。范玉成渴望旧地重游,那楼可还是往日模样?

儿子说:现在正是炎夏,太热,您暂时别去。等我在那里阅好了稿,选好了石,上墨过朱打样后,准备刻碑了,您再来,一边指点我,一边看看风景,好吗?

范玉成答应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范玉成在心里计算着:儿子该阅稿了,那文章是谁撰写的呢?又是哪个书法家书写的墨本呢?选的是什么石头,汉白玉石还是大理石?选好了石,先要用砂石打磨平整,再用细刀砖磨光,直至腻滑方可。接下来,儿子该上墨了:用磨浓研匀的上等墨汁刷在石上;墨汁干后,再用烙铁烫上白蜡,薄薄地在墨上覆盖一层。下一道工序应是过朱:把透明拷版纸覆在墨本上,双钩临描,然后再用银朱做红线双钩。待做完这些,就该打样了:把过朱的双钩拷版纸,平铺在上过蜡的碑石上,用木榔头垫着羊毛毡,敲击钩本字样,让双钩红线清晰地印下去。

范玉成乘车赶到邻市的望江楼公园,在一间工作室里,找到儿子时,儿子正好完成了打样。

爹,我正准备打电话哩。

爹知道你的功夫,该用多少时间,我心里有数。

儿子笑了:知子莫若父啊。

范玉成开始阅稿,文章是本市市长华声撰写的,还不错,情文并茂;墨本是请北京一位老书法家几个月前书写的,那老书法家写好寄来后因心肌梗塞竟鹤归道山了。字真好,行书,有《兰亭序》帖的味道,可惜天不悯才啊。

再看一遍文章,范玉成头上冒出了一层热汗,文中说望江楼毁于1967年春,这就失实了,分明是1966年冬!听说市长还年轻,不到五十岁,又不是本地人,恐怕没有细细考察,就轻率地作了结论。

范玉成说:这碑暂不能下刀,一定要改过来。

儿子急了:爹,我们只管刻就是了,这不是我们的错。再说,人家市长会改吗?再说书写的人都死了,谁能把墨稿改正过来,而且风格丝毫不差呢?

若市长不肯改,这个活儿我们退了!碑者,史也,是留给后人看的,不能以讹传讹。

儿子不做声了。

顿了一阵,儿子说:爹,您还没去望江楼吧,我陪您去。

范玉成一甩手,说:不去!

第二天一早,范玉成让儿子把公园的负责人找了来,当面说明了情况。

主任姓陈,很年轻,不到四十岁,大学中文系毕业。听完范玉成的话,说:我就去找市长,谢谢范老的提醒。

中午快吃饭时,陈主任兴冲冲地回来了,说:华市长让我转达对您的敬意,而且交代一定要改!

范玉成呵呵地笑了。

文章好改,只是这墨本上的'字怎么改写过来呢?陈主任问。

你放心。这位老书法家的字,我熟悉,要改的字,我可以补写得和他分毫不差,这个功夫我还是有的。

一个月后,《重修望江楼记》碑刻好了,看过的人都啧啧称赞。

父子俩走之前,认认真真地登上了望江楼,看古色古香的横梁直柱、飞檐翘角,抚红漆栏杆、雕花门窗,品匾额、楹联的内容和书法,确实可称之为杰构。他们登到顶楼,骋目远望:湘江如带,白帆点点;远山似簇,村镇笼烟。

范玉成对儿子说:刻碑的人,责任重大,历史是不能作假的。否则,我不敢登上这望江楼,我怕前人责怪,后人唾骂!

儿子说:爹,我会记在心里的,您放心。

(选自《21世纪中国最佳小小说》)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以洗练的笔调叙述了范玉成的刻碑历程和精神世界,反映了追名逐利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担当精神的颂扬和浮躁世风的不满。

B.范玉成艺高技精,所以能见人之所未见,敢发人之所未发,以犀利的眼光发现市长《重修望江楼记》的失实之处,并坚决要求更正。

C.儿子对市长文章失实之处明哲保身、少管闲事的态度很有时代代表性,有力地反衬出范玉成认真负责、严谨耿直的职业操守。

D.文章写范玉成在心里的计算可谓一箭双雕,一方面向读者介绍了刻碑的整套工艺流程,另一方面也完成了对儿子在刻石社准备工作的叙写。

E.文中范玉成对老书法家的字的赞叹和人死墨稿无法再改的情节,为下文范玉成的补写埋下了伏笔,烘托出他深厚的艺术功力。

(2)作品中范玉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是怎样叙述范玉成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以范玉成父子登临望江楼为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1.(1)CE(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D项只介绍了刻碑前准备工作的基本流程,通过对流程的把握进而准确地预估时间。A项文中没反映名利,应为职业道德缺失的现实。B项范玉成要求更正,主要是因为他曾亲身经历望江楼当年的那场浩劫,刻骨铭心。)

(2)①敬业:对职业心怀敬畏,不惧尊卑,牢记责任;②守业:恪守职业道德,忠于职守,严谨耿直;③精业:追求职业境界,技艺精深,功力深厚。(每点2分)

(3)①顺叙与插叙相结合,千里伏线,使下文的情节发展水到渠成;②以范玉成改稿为点,叙写他的职业操守,点面结合,一览无遗;③以范玉成的儿子的发急为悬念,层层铺垫,使情节发展扣人心弦;④多用对话形式交代故事的发展进程,使叙事节奏更加紧凑。(如果答第三人称的角度,言之成理可适当给分。答出3点,即得满分)

(4)①艺术结构上,以父子登楼游目骋怀,强化故事结局失实之字终得改正;②情感表现上,寓情于景,以景胜写兴尽,以兴尽写情畅(稿改愿遂,心情畅快);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了范玉成的历史责任感,又表现了儿子的事后彻悟,德艺薪火相承,让人倍感欣慰;④思想内容上,从职业操守到历史担当,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每点2分)

篇11:凿碑高手阅读题及答案

他是个瞎子,偏是个凿碑的高手。

他长到九岁,刚认识几个字时生了一场病,眼瞎了。他爹一声长叹,让他学别的手艺好长大谋生,可他不,只爱凿碑。因为凿碑是他的祖业。

他初学凿碑,并不动手,而是坐在父亲身边听,一边问父亲凿的是什么字,走的是哪一笔。不久,一听锤声钎音,他就知道了是什么字。父亲大惊,说这小东西,是凿碑的料。以后,更是有意培养他。

十四岁上,他就精通了碑上凿字,而且篆隶楷草无体不会无体不精。到了十六岁,各种龙凤花纹,更是刻得栩栩如生。一日,他在石上刻了一串葡萄,颗颗晶莹,他爹摸着胡茬看,突然发现上面蹲了一只纤黑的小虫,挡住了视线,就伸手去打,虫并不飞走。再仔细看,原来石色不纯,上有一黑点,他就势刻了一只小虫。

他爹哈哈一乐道,老了,老了。语音中,有一份苍凉,还有一份欣慰。

他凿碑有讲究,尤其墓碑,上面轻易不凿龙。他说,龙是神,是一个民族的神圣所在,不能随便凿在墓碑上。凿在好人墓碑上,龙能生色;否则,玷污了神灵。

话虽如此说,他一生却仍然破过两次例。

一年,丰川大旱,十室九空,省府王督军父亲死去。王督军来,一辆小车接走了他,要求他凿一块墓碑,碑上有字,且必须有一龙环绕。

他微微一笑,一杯茶后,开始凿碑,字用隶书,笔笔端庄,让满城书家见了赞叹不已。待凿龙时,更是让内行人见了个个鼓掌。可惜,龙无二目。

督军忙来请,道:“先生,务请为龙凿上双眼。”

他仍不慌不忙,拿起锤和钎,第一锤下去就偏了准头,砸在左手大拇指上,鲜血淋漓。 他摇头,苦笑:“督军大人,看样子给龙凿眼尚需一段时日,待伤好后再干。”

可是,死人入墓,已在眼前,总不能来一个无碑墓吧。督军急了,苦苦恳求。他一笑道:“看样子,只能用双脚掌钎了,不过价钱可不一样。”

“多少,尽管说。”督军道。

“粮食十五万担。”他掐着长长的手指算着道。

“你!”督军跳起来,红了脸。

“督军大人,我一粒不要,请你拿来救济丰川百姓,也算督军大人的功德啊。”一句话让督军松了口气,连连点头,碑凿好,他准备回去,督军道:“先生就跟着粮车一块儿回去吧,也让丰川百姓知道先生的一番好意。”

他笑,推辞:“这是督军大人的德政,与瞎子何干?瞎子不敢掠人之美。”说完,一揖而去,飘然江湖。

第二次破例,已是十几年后。

一日,有人请他凿碑,上有“樱花之子”四字,并以双龙护碑。他把银元推开,默坐了一会儿,道:“给谁凿?”

“你只管凿,管是谁。”来人很干脆。

“瞎子不接不明来路的活儿。”他冷冷摇头。

“告诉你,这是皇军小野二郎少将。将军战死沙场,临终遗言,要葬在他征服过的土地上,要用他征服过的民族的图腾来服侍他。”来人说,声音如剑,透着寒气。

他沉默了一会儿,道:“是大官,少于五万块银元,想也别想。”

来人愣了一下,接着哈哈大笑:“钱能通神,果然不错。”第二天,银元送来,他分文不取,发给镇民,可当夜“当啷啷”又被大家扔了回来,落了一屋。

他一声长叹,带几个人,上了后山,一心扑在整治石料上。

经过半个月又挖又炸,用了日军五六百斤炸药。终于在后山寻到了两块上等石料。他笑笑,很满意地说:“一块做碑座,一块做碑。”

然后把巨石运回来,一个人关起门来雕凿石料,绝不许人参观。一个多月后,石碑凿成。碑文以钟鼓文雕凿,双龙盘旋,腾龙欲去。最让日军称叹的,是碑座,巨大的石鼓形,上有嵌碑的榫口,四龙盘旋。石鼓四边。云牙海水,樱花灿烂。

日军司令见了,拍拍他的肩,连夸大大地好,大大地好。他抚须微笑,无言回家。

小野二郎骨灰下葬时,最隆重的仪式是立碑,几十个日兵将基座抬到墓前放好,然后又抬起巨大的石碑,向基座榫口插去。日军司令带领日军,在墓前列队致敬。

石碑落下,“轰”地一声,震天巨响,基座石碑粉碎,日军顿时血肉横飞。原来,他所要的炸药,除用了一小部分外,其余全部藏在挖空的基座里。

日军气势汹汹。围了他的家,破门而入,里面空无一人。

以后丰川人再没有看见他。

(摘编自《岁月》20xx年第一期)

篇12:凿碑高手阅读题及答案

1.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①以小故事透视大背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中国现代特定历史时期广阔的社会背景,如军阀统治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②以小人物反映大人生,小说主题涵盖了做人要讲究原则、要有热心肠、要有正义感、还要有智慧等重大人生主题;③以小角度关注大世界,作品体现了作者对有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状态的赞美之情,对我们民族优秀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的褒扬倾向。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①小说围绕“凿碑高手”,运用语言、动作、神情以及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段,极尽能事地刻画了“他”这个传奇人物;

②作品抓住两个主要事件,在波澜起伏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凿碑高手”生动鲜活的形象;

③小说借“凿碑高手”之题,既引起了读者的高度关注,又凸显了“他”的技艺高超、人品高尚、智慧高绝。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① 作者围绕“凿碑高手”组织材料、安排情节,使情节不枝不蔓、高度集中,体现出简洁明快的结构特点;

② 小说以“凿碑高手”为线索,来贯串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件及其描写,从而凸显了人物形象;

③ 小说在剪裁时点面结合、详略得当,使概括叙述与精细描绘有机结合,完整而令人信服地塑造了“凿碑高手”的形象。

观点四:使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富有现实启发和教育意义。

① 作品抓住“凿碑高手”这个典例的形象,以丰富的艺术手段去描绘其传奇的人生,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较强的感染力;

② 作者借这个形象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气节,以及对人性美的赞美,从而启发读者去认同和接受高尚的价值观;

③读者在这篇作品中会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升华和人生境界的提升。(言之成理即可)

安徽卷《芒种》阅读及答案

芳名碑范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案4 必修2

富春江导游词版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阅读答案

登岘,登岘孟浩然,登岘的意思,登岘赏析

写富春江的导游词

《人与那种动物气味相投?》阅读答案

半条被子观后感

游褒禅山记教案

《碑》阅读答案
《《碑》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碑》阅读答案(精选12篇)】相关文章: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作文2023-06-08

写富春江的作文2023-05-22

富春江游记作文2023-08-18

导游经验导游口试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2023-03-28

文言文阅读训练:旧唐书李商隐传2023-06-25

国子监什么意思2023-08-28

关于启示的作文2022-07-25

温庭筠《开圣寺》2024-03-10

日照竹洞天导游词2023-01-02

《人生“三度”》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2022-07-1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