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三苏园》阅读训练及答案

时间:2024-02-16 07:15:42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拜谒三苏园》阅读训练及答案(精选8篇)由网友“vagabondcw”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拜谒三苏园》阅读训练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拜谒三苏园》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1:《拜谒三苏园》阅读训练及答案

《拜谒三苏园》阅读训练及答案

拜谒三苏园

王剑冰

①天要黑了,我才赶来,我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我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茶道。我已经远远地看到了莲花山,那里起了雾气。近了,才知道雾气不是来自山上,而是来自我要去的三苏园。

②当年苏轼五走古茶道,就喜欢上这里的风物人情。这里的人爱喝茶,是从苏轼时开始,还是以前就有的习惯?还是苏轼来了,更加地有了热情?一直到现在,大街小巷,有着近300个茶馆,茶的滋润使民风淳朴,社会和谐。

③三苏园好大好空旷。已经没有了什么人,容我独自站立,我的心头正起波澜。仰头看天,一轮圆月早挂在那里,云走枝头,视线迷乱。站在三苏卧眠地,就像站在一个圣殿,一个离奇的境界,没有阴森感,倒是荡漾着一种激扬豪放的气息。

④三座坟前各有一石头供台,香炉香壶,仅此而已。没有什么陪葬物,陪葬他们的,只有诗词文章。再就是不断有人来焚香,香烟袅袅,似一些话语,絮絮叨叨。有人会抓一把土去,觉得那土里有文气,使得坟永远不大。来的人都说,这样好,这样更显得近乎,生前不图地位显赫,死后更不图什么。

⑤这里是苏轼吗?我对你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曾经到过你的黄州,那是你生命中最难堪的一段,空庖寒菜,破灶湿苇,但你却写出了《赤壁怀古》,留下了《寒食帖》。我还去过惠州,你在那里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和豁达。“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你虽捡尽寒枝,一蓑烟雨,却是“忧患来临,一笑置之”。随便打开诗词文集,打开书画食谱茶经,你都赫然其中。身后多少追随者,黄庭坚等四学士只是其一。今世有男人慨叹你人生突围,昂昂灵魂不屈命运;有女人直言要嫁就嫁苏东坡,将你视为多个层面可倚靠的绝好。历史就是这样,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

⑥园子里的树也怪,棵棵西南斜,都是眉县方向。山风来袭,飒飒如雨。柏叶落了一层,下面有小芽拱出,承接一隙夕辉。继而发现,圪结草、星星棵、刺刺芽、曲曲菜,长得到处都是,喇叭花在墙头上爬,蒲公英在夕辉里飘。还有梅园,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这都是“三苏”的喜欢。

⑦三苏园为郏县增添其文化风韵,凡来的人,无不对这个地方产生兴趣。兴文重教,文庙修得全国扬名,文庙边上的街道,透显着大气与沧桑。不远有村,名苏坟村。这里不是“三苏”的老家,但他们喜欢“三苏”,崇敬“三苏”,把“三苏”当作自己的乡人,没事就到坟上看看,添添土,拉拉话。此地有好水,还有好泉,正合苏轼烹茶“精品厌凡泉”的要求,难怪人们爱饮茶。

⑧“三苏”来后9里,一批批的'人在这片广阔天地汲取养分,很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这一切似乎都让人觉得,有一条脉系在暗暗涌动。

⑨夜真的降临了,园子里更显得空廓静寂。出来时,又看到了苍莽的田野,延绵似雄浑的江水,浩瀚千里。天空广漠,明月越来越亮,晚风流暖,飞鸟低徊,群峰如屏。“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园林上空氤氲的雾气,比我来时更浓了,让人觉得那是一种不朽的灵气。或还是那条古道,经过郏县穿越洛阳西去万里。起伏的鸟儿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那叫声好亲切,多少年里都是这么亲切啊:

⑩吃杯茶,吃杯茶吧——

11.理解文章第⑤段中“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一句的含意。(4分)

12.请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画线语句的表现特色及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13.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概况苏轼对后世的影响。(6分)

14.文章以“吃杯茶,吃杯茶吧——”作结,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1.(4分)“毁弃一个人”是指苏轼屡遭贬谪,仕途坎坷(2分);“成就了一个人”是指他在文学、书法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2分)。

12.(4分)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三苏园空廓静寂之景(2分),既与上文“三苏园好大好空旷”相照应(1分),又为下文的议论(“‘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作铺垫(1分)。

13.(6分)①苏轼文气逼人,激发后人对文学的热爱敬仰之情;②苏轼使当地民风更为淳朴,社会更加和谐;③苏轼乐观豁达,激励后人淡然处世,直面生活。

评分建议:每点2分。

14.(6分)

①“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最后写茶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结构更为严谨;

②“茶道”既是苏轼从家乡到中原应举入仕、从京城到地方贬官赴难的行经之路,又暗示了苏轼坎坷崎岖的人生道路;③“茶道”是苏轼在特定时期的研究对象,也是苏轼淡泊、超然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④用拟人手法借鸟叫提醒当今浮躁社会中的人应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篇2:《拜谒三苏园》阅读答案

《拜谒三苏园》阅读答案

□王剑冰

①天要黑了,我才赶来,我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茶道。我已经远远地看到了莲花山,那里起了雾气。近了,才知道雾气不是来自山上,而是来自我要去的三苏园。

②当年苏轼五走古茶道,喜欢上了这里的风物人情。这里的人爱喝茶,是从苏轼时开始,还是以前就有的习惯?还是苏轼来了,更加地有了热情?一直到现在,大街小巷,有着近300个茶馆,茶的滋润使民风淳朴,社会和谐。

③三苏园好大好空旷,已经没有了什么人。我独自站立,心头正起波澜。仰头看天,一轮圆月早挂在那里,云走枝头,视线迷乱。站在三苏卧眠地,就像站在一个圣殿,一个离奇的境界,没有阴森感,倒是荡漾着一种激扬豪放的气息。

④三座坟前各有一石头供台,香炉香壶,仅此而已。没有什么陪葬物,陪葬他们的,只有诗词文章。再就是不断有人来焚香,香烟袅袅,似一些话语,絮絮叨叨。有人会抓一把土去,觉得那土里有文气,使得坟永远不大。来的人都说,这样好,这样更显得近乎,生前不图地位显赫,死后更不图什么。

⑤这里是苏轼吗?我对你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曾经到过你的黄州,那是你生命中最难堪的一段,空庖寒菜,破灶湿苇,但你却写出了《赤壁怀古》,留下了《寒食帖》。我还去过惠州,你在那里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和豁达。“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你虽捡尽寒枝,一蓑烟雨,却是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随便打开诗词文集,打开书画食谱茶经,你都赫然其中。身后多少追随者,黄庭坚等四学士只是其一。今世有男人慨叹你人生突围,昂昂灵魂不屈命运;有女人直言要嫁就嫁苏东坡,将你视为多个层面可倚靠的绝好。历史就是这样。

⑥园子里的树也怪,棵棵西南斜,都是眉县方向。山风来袭,飒飒如雨,柏叶落了一层,下面有小芽拱出,承接一隙夕辉。继而发现,圪结草、星星棵、刺刺芽、曲曲菜,长得到处都是,喇叭花在墙头上爬,蒲公英在夕辉里飘。还有梅园,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这都是“三苏”的喜欢。

⑦三苏园为郏县增添其文化风韵,凡来的人,无不对这个地方产生兴趣。兴文重教,文庙修得全国扬名,文庙边上的街道,透显着大气与沧桑。不远有村,名苏坟村。这里不是“三苏”的老家,但他们喜欢“三苏”,崇敬“三苏”,把“三苏”当作自己的乡人,没事就到坟上看看,添添土,拉拉话。此地有好水,还有好泉,正合苏轼烹茶“精品厌凡泉”的要求,难怪人们爱饮茶。

⑧“三苏”来后900年里,一批批的人在这片广阔天地汲取养分,很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这一切似乎都让人觉得,有一条脉系在暗暗涌动。

⑨夜真的降临了,园子里更显得空廓静寂。出来时,又看到了苍莽的田野,延绵似雄浑的江水,浩瀚千里。天空广漠,明月越来越亮,晚风流暖,飞鸟低徊,群峰如屏。“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园林上空氤氲的雾气,比我来时更浓了,让人觉得那是一种不朽的灵气,或还是那条古道,经过郏县穿越洛阳西去万里。起伏的鸟儿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那叫声好亲切,多少年里都是这么亲切啊:

⑩吃杯茶,吃杯茶吧——

阅读思考

1.理解文章第⑤段中“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一句的含意。

【答题指津】分析句子含意,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所以,解答此题,既要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又要联系该句的具体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样,“毁弃一个人”显然是指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成就了一个人”指上文“随便打开诗词文集,打开书画食谱茶经,你都赫然其中”,实际上是指苏轼在诗词文画等方面的巨大成就。

2.请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画线语句的表现特色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指津】分析语句的表现特色及作用,要善于分析这一类语句在文中是如何借助多种感观和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上文画线语句“又看到了苍莽的田野”“明月越来越亮”等借助视觉,“晚风流暖”借助触觉,“飞鸟低徊”是听觉;同时,“又看到了苍莽的田野,延绵似雄浑的江水”“群峰如屏”又是比喻;“园子里更显得空廓静寂”则点出了“三苏园”的环境特点。至于其作用则应考虑该段文句与上下文在内容上的照应和铺垫关系。

3.文章以“吃杯茶,吃杯茶吧——”作结,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答题指津】解答此类题目,要依据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可以从文章主旨、线索、结构以及手法、语言等方面探究。如本文的“茶”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等多处出现,显然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其次,“茶道”在苏轼的生命中起到很大作用,象征苏轼坎坷的人生;再次,“茶道”也是苏轼研究的对象,也是其淡泊内心的体现。

篇3:《拜谒三苏园》阅读答案

王剑冰

①天要黑了,我才赶来,我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我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茶道。我已经远远地看到了莲花山,那里起了雾气。近了,才知道雾气不是来自山上,而是来自我要去的三苏园。

②当年苏轼五走古茶道,就喜欢上这里的风物人情。这里的人爱喝茶,是从苏轼时开始,还是以前就有的习惯?还是苏轼来了,更加地有了热情?一直到现在,大街小巷,有着近300个茶馆,茶的滋润使民风淳朴,社会和谐。

③三苏园好大好空旷。已经没有了什么人,容我独自站立,我的心头正起波澜。仰头看天,一轮圆月早挂在那里,云走枝头,视线迷乱。站在三苏卧眠地,就像站在一个圣殿,一个离奇的境界,没有阴森感,倒是荡漾着一种激扬豪放的气息。

④三座坟前各有一石头供台,香炉香壶,仅此而已。没有什么陪葬物,陪葬他们的,只有诗词文章。再就是不断有人来焚香,香烟袅袅,似一些话语,絮絮叨叨。有人会抓一把土去,觉得那土里有文气,使得坟永远不大。来的人都说,这样好,这样更显得近乎,生前不图地位显赫,死后更不图什么。

⑤这里是苏轼吗?我对你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曾经到过你的黄州,那是你生命中最难堪的一段,空庖寒菜,破灶湿苇,但你却写出了《赤壁怀古》,留下了《寒食帖》。我还去过惠州,你在那里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和豁达。“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你虽捡尽寒枝,一蓑烟雨,却是“忧患来临,一笑置之”。随便打开诗词文集,打开书画食谱茶经,你都赫然其中。身后多少追随者,黄庭坚等四学士只是其一。今世有男人慨叹你人生突围,昂昂灵魂不屈命运;有女人直言要嫁就嫁苏东坡,将你视为多个层面可倚靠的绝好。历史就是这样,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

⑥园子里的树也怪,棵棵西南斜,都是眉县方向。山风来袭,飒飒如雨。柏叶落了一层,下面有小芽拱出,承接一隙夕辉。继而发现,圪结草、星星棵、刺刺芽、曲曲菜,长得到处都是,喇叭花在墙头上爬,蒲公英在夕辉里飘。还有梅园,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这都是“三苏”的喜欢。

⑦三苏园为郏县增添其文化风韵,凡来的人,无不对这个地方产生兴趣。兴文重教,文庙修得全国扬名,文庙边上的街道,透显着大气与沧桑。不远有村,名苏坟村。这里不是“三苏”的老家,但他们喜欢“三苏”,崇敬“三苏”,把“三苏”当作自己的乡人,没事就到坟上看看,添添土,拉拉话。此地有好水,还有好泉,正合苏轼烹茶“精品厌凡泉”的'要求,难怪人们爱饮茶。

⑧“三苏”来后9里,一批批的人在这片广阔天地汲取养分,很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这一切似乎都让人觉得,有一条脉系在暗暗涌动。

⑨夜真的降临了,园子里更显得空廓静寂。出来时,又看到了苍莽的田野,延绵似雄浑的江水,浩瀚千里。天空广漠,明月越来越亮,晚风流暖,飞鸟低徊,群峰如屏。“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园林上空氤氲的雾气,比我来时更浓了,让人觉得那是一种不朽的灵气。或还是那条古道,经过郏县穿越洛阳西去万里。起伏的鸟儿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那叫声好亲切,多少年里都是这么亲切啊:

⑩吃杯茶,吃杯茶吧——

1.理解文章第⑤段中“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一句的含意。(4分)

2.请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画线语句的表现特色及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3.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概况苏轼对后世的影响。(6分)

4.文章以“吃杯茶,吃杯茶吧——”作结,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4分)“毁弃一个人”是指苏轼屡遭贬谪,仕途坎坷(2分);“成就了一个人”是指他在文学、书法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2分)。

2.(4分)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三苏园空廓静寂之景(2分),既与上文“三苏园好大好空旷”相照应(1分),又为下文的议论(“‘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作铺垫(1分)。

3.(6分)①苏轼文气逼人,激发后人对文学的热爱敬仰之情;②苏轼使当地民风更为淳朴,社会更加和谐;③苏轼乐观豁达,激励后人淡然处世,直面生活。

评分建议:每点2分。

4.(6分)

①“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最后写茶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结构更为严谨;

②“茶道”既是苏轼从家乡到中原应举入仕、从京城到地方贬官赴难的行经之路,又暗示了苏轼坎坷崎岖的人生道路;③“茶道”是苏轼在特定时期的研究对象,也是苏轼淡泊、超然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④用拟人手法借鸟叫提醒当今浮躁社会中的人应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篇4:温庭筠《苏武庙》阅读训练及答案

温庭筠《苏武庙》阅读训练及答案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候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⑴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前所写。诗人见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6分)

⑵通过写所见所想,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⑴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 (2分)想到的是:

一是首联想到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担十九年的各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魂销”二字;(1分)

二是颔联追思苏武当年望雁思归、荒塞牧归两幅画面,概写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 (1分)

三是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依旧,而自身已衰老; (1分)

四是尾联想到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 (1分)

⑵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4分)

24.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而本诗中的“销魂”却是另一种意蕴。请说说诗中“魂销”所指的内容。

25.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

26.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24.苏武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铜陵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或答辛酸的追忆,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

25.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画面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26.末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用典)的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也可说是用典。)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拓展

苏武牧羊

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长期交战,致使两国国力削弱。匈奴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当汉朝派使者回访时,匈奴却扣留了部分人质。公元前100年,正当汉武帝打算出兵匈奴时,匈奴又派使者来求和,并答应释放以前扣押的汉朝使者。汉武帝得知后非常欣喜,于是,他派中郎将苏武携带汉朝文书和象征他使臣的旄节出使匈奴,副手张胜还有随员常惠也一同前往。

然而,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发生了内讧,苏武等人也因此被扣留了下来。

匈奴想让苏武归降,便派来了曾是汉臣,后来投降匈奴的卫律去游说他。

卫律说:“我归顺匈奴后,单于赐我爵号,让我称王。现在我拥有成千上万的奴隶和牲畜。如果你投降,我保证你也会和我一样享受荣华富贵。否则,你性命难保!”

苏武当即痛骂卫律道:“好好的汉臣你不做,偏偏要对侵犯喊人的匈奴摇尾乞怜。你背叛皇上、抛弃亲人,不顾君臣之礼、手足之情,你有什么颜面来见我?”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一怒之下把苏武关在一个露天的地窖里不给他吃喝,想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腊月寒冬,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没有水喝,就捧着一把雪止渴;没有食物,就扯下蓬上的粘毛充饥。

就这样过了几天,单于见苏武居然还没死,更没有投降的意思,一怒之下就把他送到了北海边(今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牧羊,并对他说:“既然你不肯臣服于我,我就派你去放羊,等公羊生了小羊,我就放你回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单于这么说,只是想长期监禁苏武罢了。

寒冷的北海荒无人烟,苏武只能挖掘老鼠的食物来充饥。在这里,唯一和他作伴的就是那根代表汉朝使臣身份的旄节。他每天都挥着旄节放羊,睡觉时也把旄节放在身边。日复一日,旄节上用来装饰的牦牛尾巴几乎全部脱落了。

公元前85年,这时汉武帝已死,由其子继位,即汉昭帝。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求单于放回苏武。单于却骗汉朝使者说苏武已经死了,汉朝使者知道苏武依然健在,便严厉地说:“匈奴既然有心同汉朝和好,就不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带,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大惊失色,他以为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天地,连大雁也替他送信给汉昭帝!于是,他连忙把苏武放了。

苏武在匈奴苦熬了十九年之后,头发、胡须全部都白了。苏武手持旄节回到长安的那天,所有人都出来迎接,人们都被苏武的精神感动了,纷纷称他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篇5:温庭筠《苏武庙》阅读训练及答案

苏武庙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释: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候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后,食色三百户。

12、本诗的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分别是______图和居塞牧羊图。(四字)

13、对于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想象了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

B、颔联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

C、颈联刻画了苏武归来时物是人非的场景。

D、尾联反映了汉武帝对于苏武的痛惜想念。

14、请赏析本诗的尾联。

答案:

12、望雁思归

13、D“尾联反映了汉武帝对于苏武的痛惜想念”错。正确理解是:尾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

14、末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技巧。

(1)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

(2)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

(3)化用诗句,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指逝去的时间。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篇6:扬州个园阅读训练答案

扬州个园阅读训练答案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

①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②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③“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④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绷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⑤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为什么扬州的个园取名为“个园”?(2分)

2.用横线在原文中画出概括说明扬州个园特点的一句话。(2分)

3.本文的结构形式是( )(2分)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并列

4.分析第四段的层次,用“ ‖”划分在原文上。(2分)

5.作者在介绍个园时,用了哪几个表示位置变化的词语?(2分)

6.本文介绍个园,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写的。(1分)

7.本文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的语句主要在哪一段,请选择。( )(2分)

A.第④段 B.第①段 C.第②段 D.第⑤段

8.第③段中“春”“夏”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

1.因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个”字。

2.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3.A

4.……是“秋山”。‖秋山全用……杰作。‖看此山……

5.步入 绕过 转过 步下

6.空间

7.A

8.表特殊含义

篇7:读书三境界阅读训练及答案

读书三境界阅读训练及答案

读书三境界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ihu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9.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品”的具体含义是:(6分)

“吞”:

“啃”:

“品”:

20.作者认为“吞”“啃”“晶”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4分)

21.你在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22.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的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B.本文阐释了“吞书”、“啃书”、“品书”的内涵和三种境界对不同的读书人的意义。

C.作者善于取譬说理,说理透彻,深入浅出,使读者心悦诚服。

D.本文在阐释道理时态度平和,言辞中肯,使人易于接受。

答案

19.“吞”:泛读或博读(生吞活剥,囫囵吞枣) “啃”:精读(咀嚼消化,强行吸收)体悟(焚香沐浴,如饮醍醐)(可从文中找答案,也可自己概括。)

20.层递(层进、递进)关系,(1分);“吞”是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乔”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1分)(意思相符即可)

21.开放题,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2.A

篇8:我家的小园阅读训练及答案

我家的小园阅读训练及答案

我家的东南边有一块长方形的小国,里面种着各种蔬菜、花草和树木。

这里一年四季都很美丽。春天到了,大地像铺上了一条绿毯子,园子里一片绿油油。一群小鸟停在树枝上,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静静的小园开始热闹起来。夏天,成行的向日葵长得很茁壮,绽开着一朵朵金黄色的花,迎着朝阳怒放。

火红的石榴花开得十分茂盛,散发着阵阵芳香,引来一群群蝴蝶和蜜蜂。它们翩翩起舞,纵情欢唱。一排排玉米威武地挺立着,结出了硕大的玉米棒子。地里茄子紫了,西红柿红了,顶花带刺的黄瓜挂满了架。望着这丰硕的果实,使我感到小园的可爱。秋天,喇叭花开了,在绿叶中伸出了一支支粉红色的小喇叭,正在为小蜜蜂吹奏动听的歌。石榴树上的石榴熟了,橘红色的果实裂开了,露出了珍珠般的颗粒,好像冲着我咧嘴傻笑,这一切怎能不惹人喜爱?冬天,一场大雪过后,园里的石榴树披上了白雪,残秧披上了白雪,地上也盖上了厚厚的白雪,整个小园成了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

我情不自禁地叹道:“好美啊,小园!”小园如此娇美,真是一幅诱人的`四季画。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根据所给意思从文中找出成语。

(1)轻盈地跳起舞来。( )

(2)情感激动,不能自制。( )

3.短文是____________的结构,按照_________顺序来写的。

4.用“____”画出一个拟人句,用“~~”画出一个比喻句。

5.这个小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我家的小国

2.(1)翩翩起舞 (2)情不自禁

3.总—分—总时间(四季)

4.它们翩翩起舞,纵情欢唱。

春天到了,大地像铺上了一条绿毯子,园子里一片绿油油。

5.一年四季都很美丽。

温庭筠《苏武庙》阅读训练及答案

鲁教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的课改新教案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等奖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等奖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课文《苏州园林》的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 13 苏州园林 教案

苏州园林 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拜谒三苏园》阅读训练及答案
《《拜谒三苏园》阅读训练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拜谒三苏园》阅读训练及答案(精选8篇)】相关文章: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2023-09-30

苏州园林教案教学设计2023-12-06

苏州园林教案2024-02-17

苏州园林 教案2022-05-08

学校的行知园作文500字2023-08-12

中学学校工作总结2023-05-23

花园游记作文8002023-11-15

春季踏青活动策划书2023-12-26

13苏州园林(方案A)2022-06-07

《北方》说课稿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