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行 阅读答案

时间:2022-05-08 13:31:30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三思而行 阅读答案(共10篇)由网友“黛熙”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三思而行 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思而行 阅读答案

篇1:《三思而行》阅读答案

阅读《三思而行》一文,回答文后问题。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竞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4e2-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恩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q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茶。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_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⑥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中列举《论语正义》和《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

2.对季文子的“三思而后行”,孔子主张“再,斯可矣”,本文作者是怎样解释孔子的这一主张的?

答:

3.文章最后说“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作者的依据是什么?

答:

【答案】

1.是为了说明二千六七百年以来,“三思而行”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

2.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

3.①自己的切身体会,证实多思有时会使人懵懂而误大事。②举昔时德国法西斯信徒“说干就干,不必思考”的材料,申明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更不行。

篇2:《三思而行》阅读答案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竞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恩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茶。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_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1.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3分)

2.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4分)

3.有人这样评价本文:(1)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2)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

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4分)

参考答案:

1、一是泛指“多”;二是指谋划事情的“开头、中间、结局”。(答对1点得1分,全对得3分)

2、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证明多思有时会使人糊涂而误大事;接着举出当年德国法西斯信徒“说干就干,不必思考”的材料,说明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最后阐明遇事必须深思熟虑,从正反两面充分考虑以后,就必须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共3层,每层1分,意思表述明晰1分)

3、(1)在中国,孔子是权威的思想家,作者引用并赞同孔子“再,斯可矣”的观点,对“三思而行”的批评便有了坚实的依据,因而令人信服。

(2)作者用亲身体会作为阐明观点的主要材料,如谈家常般娓娓道来,这就使读者心悦诚服,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篇3:三思而行阅读答案

1.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3分)

2.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4分)

3.有人这样评价本文:(1)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2)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4分)

篇4:三思而行阅读答案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篇5:季羡林《三思而行》阅读答案

三思而行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1.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3分)

2.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4分)

3.有人这样评价本文:(1)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2)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4分)

篇6:季羡林《三思而行》阅读答案

1.一是泛指“多”;二是指谋划事情的“开头、中间、结局”。(答对1点得1分,全对得3分)

2.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证明多思有时会使人糊涂而误大事;接着举出当年德国法西斯信徒“说干就干,不必思考”的材料,说明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最后阐明遇事必须深思熟虑,从正反两面充分考虑以后,就必须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共3层,每层1分,意思表述明晰1分)

3.(1)在中国,孔子是权威的思想家,作者引用并赞同孔子“再,斯可矣”的观点,对“三思而行”的批评便有了坚实的依据,因而令人信服。/(2)作者用亲身体会作为阐明观点的主要材料,如谈家常般娓娓道来,这就使读者心悦诚服,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篇7:季羡林《三思而行》练习及答案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 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竞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_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练习】

1.整体阅读,最后一段划横线的部分应该填写以下的哪个观点?( )(3分)

A.季文子的“三思而行”。

B.人们要求诸葛恪的“每事必十思”。

C.崇拜希特勒人的“说干就干,不必思考”。

D.孔子的“再,斯可矣”。

2.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作者说要“数典不忘祖”,在第②段中,他数了哪些典?请你列举出来。(4分)

(2)本文第⑤段作者举希特勒崇拜者行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他的什么观点?请引用此段原文回答。(3分)

3.文章第②段中列举《论语正义》和《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4.对季文子的“三思而后行”,孔子主张“再,斯可矣”,本文作者是怎样解释孔子的这一主张的?(3分)

5.文章最后说“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作者的依据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 D

2 (1)1.《论语•公冶长第五》2.《十三经注疏》3.《论语正义》4.《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4分)

(2)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3分)

3.是为了说明二千六七百年以来,“三思而行”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3分)

4.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

5.①自己的切身体会,证实多思有时会使人懵懂而误大事。②举昔时德国法西斯信徒“说干就干,不必思考”的材料,申明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更不行。

篇8:三思而行初中作文

三思而行初中作文

孔子曰:三思而行,在斯可矣 。意思是做任何事都要反复考虑,这样才能干好一件事。今天,我一妈一一妈一没有经过三思就出“ 行”了。

早上 ,一妈一一妈一带我去穿岩十九峰玩。出发前,我问一妈一一妈一:穿岩十九峰有哪十九峰?门票多少?有没有什么特别好玩的地方?一妈一一妈一一一做了回答,尤其介绍了那儿的玻璃栈道。一路上,我十分高兴,一想到马上就可以去亲脚走走玻璃栈道,就非常激动。一路跟着导航,大约行驶了2小时左右路程,我有点等不及了。从天台到穿岩十九峰怎么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呢?正当我在天马行空的一胡一思乱想中漫游时,一妈一一妈一说“目的地”到了。

下车一看,只见我们来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地方。我们迷路了,问了一下行人才知道这里离穿岩十九峰还 有好一段距离,原来是破导航把我们带错了地方。 我的肺都快要气炸了,气急败坏地对一妈一一妈一说:“一妈一一妈一,你以后带我去玩时先把路线找好后再带我出来玩,好吗?”一妈一一妈一一脸的歉意,急忙对我说:“好!小宝,以后一妈一一妈一一定三思而‘行’,找好路线后再带你出来玩!”

此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一妈一一妈一见我已经疲惫不堪了,便提议先去吃中饭,然后再出发。随后就率先进入了一家饭馆,我见这家饭馆有点小,有点不乐意。可是我实在太饿了,看了看前后左右,就只有这一家饭馆,便心不甘情不愿的跟随一妈一一妈一进去了。菜一端上来,我便立即像小猪一样“呼噜呼噜”地吃了起来,饭进嘴里,一嚼,“唉哟”,不好,饭是生的,我“哇”地一口吐了出来,大叫:“饭是生的!”店主见状,急忙跑过来向我们道歉。一妈一一妈一宽容地接受了店主的道歉。店主带着歉意,告诉了我们一条通往玻璃栈道的捷径,我们出发了......

我们启动了“后备隐藏能源”,先穿过小树林,再涉水过溪,我们踩着冰凉的河水,艰难地渡过了河。我们奋力地走,走了2千米左右的山路,终于来到了玻璃栈道的入口。此时尽管我腰酸腿痛,但还 是激动地冲向售票窗口,只见窗口立了一张告示牌:票已售光。我傻眼了,腿瞬间软一了下来,搂着一妈一一妈一,不依不饶......我们垂头丧气地打道回府。真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今天,虽然没有踏上玻璃栈道,这一波三折的经历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行”!以后出行前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找好路线,升级导航;二是了解旁边是否有饭店、小吃;三是查看景区的售票情况。这样才能保证一路顺畅,玩得开心!

篇9:三思而行的成语故事

【汉字书写】:三思而行

【汉语注音】:sān sī ér xíng

【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侧重于表示思考后再去做某件事。

【三思而行的意思】:三:再三,表示次数多,不是限于三次的意思;三思:再三考虑;做一件事情应该反复认真的去思考方方面面的因素,考虑周全然后再付诸实际行动去做。

【三思而行的近义词】:深思熟虑、谨言慎行、小心翼翼、郑重其事;

【三思而行的'反义词】:轻举妄动、不假思索、草率而行;

篇10:三思而行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的季文子平时做人非常谨慎,无论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很久才决定做还是不做或者怎么做。通常我们都认为做某一件事情,要在开始之前经过慎重的考虑后再开始行动,这样的好处总是大于坏处。但是孔子却不是很赞成季文子的这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季文子死后十几年孔子才出生,在后来孔子听说季文子的这种做人方式的时侯他评论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说做事情并不需要‘三思’,其实只要能够再思就可以了。《论语》中没有对孔子这种思想加以说明,后来朱熹、程颢等儒学家对这种思想的解释是:做事情之前考虑一两遍就可以下决定了,如果考虑得太多反而会对这件事情的可行性产生怀疑,结果便会患得患失,疑惑不定,可能导致事情夭折。

【三思而行例句】

宋.辛弃疾《哨遍》词:“嗟鱼欲事远游时,请三思而行可矣。”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你也合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一章:“夫人,你说的全对。可是不管怎么说,这是一着险棋,能不走就不走。请你三思而行。”

许杰《邻居》三:“(小文嫂)心里又有些懊悔自己做事太卤莽,不能三思而行。”

【三思而行造句】

当前实体经济并不是太景气,所以初出茅庐的创业者在走向创业道路进更需要三思而行。

虽然现在的社会离婚早已经是见怪不怪了,但是在做出这个人生重大决定的时侯还是要三思而行。

三思而行阅读答案

三思而后行作文

《与好心情结伴而行》阅读答案

三思而行初中作文

季羡林:《成功》阅读答案

行程应用题及答案

季羡林《寻梦》练习及答案

奥数试题及答案

行程问题应用题教案设计参考

《浣溪沙 秦观》阅读答案

三思而行 阅读答案
《三思而行 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三思而行 阅读答案(共10篇)】相关文章:

基本行程问题训练题的总结2023-08-23

五年级奥数题100道及答案2023-12-27

《新序杂事》节选阅读试题及答案2022-08-07

安全生产类谜语及答案2023-06-23

七年级应用题及答案2024-02-07

五年级奥数教学总结2024-02-09

《孔子好学不倦》读后感2023-07-21

《苏秦之楚》阅读及答案参考2022-12-24

游龙鸣山记阅读理解答案2022-10-15

小猪画画 教学设计20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