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俊文《乡村的风》阅读练习题的答案

时间:2022-05-22 01:35:00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许俊文《乡村的风》阅读练习题的答案(精选9篇)由网友“近地轨道的幽灵”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许俊文《乡村的风》阅读练习题的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许俊文《乡村的风》阅读练习题的答案

篇1:许俊文《乡村的风》阅读练习题的答案

1、(6分) ①风拂炊烟图 ②风吹莲荡图 ③风摇树木图

2.(6分) 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 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④对乡村纯朴的风俗人情的赞美。 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3.(6分) 第二自然段:“用颓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生命的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篇2:许俊文《乡村的风》阅读答案

做阅读题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

乡村的风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乡村的风》阅读题

14.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6分)

篇3:许俊文《乡村的风》阅读答案

14、(6分)

①风拂炊烟图②风吹莲荡图③风摇树木图

15.(4分)

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

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

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16.(6分)

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

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④对乡村纯朴的风俗人情的赞美。

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17.(6分)

第二自然段:“用颓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生命的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篇4:许俊文的太朴山阅读答案

许俊文的太朴山阅读答案

太 朴 山

许俊文

越是名山,越懒得去,委实是我的气场太小,又害怕喧闹,故而敬而远之。相反,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倒像走亲戚似的,一去再去。

太朴山就是其一。

我不清楚山名的来历,太朴,也许就是大朴吧?大朴之物,必存大美焉,人工不可为,应是天造地设,又不曾被人染过指的。

太朴山好,不仅仅止于名字。山上山下,沟沟壑壑,我所见到的,无非是一些石头、树木、溪水。然而,当它们被我的目光和心灵摄取之后,觉得那石、那树、那水是太朴山所独有的;你若把它们换一个地方,哪怕稍微挪动一下,就不是原来的味道了。这使我想起城市里那些移栽的树,虽然它们还保持着树木的基本形态,但已然是另一层意义的树了。我就干过一件蠢事。三年前去太朴时,看中了一株紫色杜鹃,实在割舍不下,就将其挖回栽在花盆里。次年春天,花是开了,却显然没有它在山野开得那么浑朴自然,那么耐人寻味。个中原因我虽弄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染指了。你想想,那株原生态的杜鹃,吐纳的是太朴山的浑沦之气,而当它一旦脱离了那样的气场,即使活着,那也是苟活。

我避名山而亲太朴,似与那里的石头有关。太朴山虽与江南佛教名山九华山粘粘连连,暗通气脉,但此山的石头却与九华山迥异,一个黑硬、粗砺、峥嵘,构成一座名山的体量和气质;一个圆融、苍润、拙朴,成全了太朴山的简淡与空灵。我说它简淡,是因为那些经岁月打磨的石头,已经熄灭了欲望,磨平了棱角,它们扁也好,圆也好,都遵循着大道从简、返璞归真的至理,虽栖居幽壑,这里几尊,那里几坨,或坐,或立,或倚,或躺,但姿态和表情都是安详、静谧的,仿佛阅尽云雨风霜的智者,只存一抹淡定在胸。石与石,有的则爱独处,长久地沉溺于冥思,仿如世外高人,任你千呼万唤,任你春光撩人,它一点都不为所动;有的则喜群聚,呼朋唤友,你倚我靠,甚至石上叠石,看上去亲密无间,却又谐者自谐,憨者自憨,不像我们人类,聚在一起总是彼此攻讦,相互挤兑,凭空生出许多是非来,想收拾都难。

多石的太朴山,对树木的生长是一种严酷的限定。然而,恰恰是这种限定,给了树木以意想不到的勇气。盘桓于太朴山中,我没有见到像模像样的.大树,更不用说参天了,但你并不能因此而漠视那些树木的精神高度,它们的身躯可以不伟岸,可它们的根脉却表现出罕见的骁勇和顽强。

好山必有好水。太朴山的水是一种精灵的化身,有了它,一座山的气脉就被打通了。我曾缘着一条且歌且舞的溪流寻找过它的源头。那清溪,用九曲十八弯是难以言状的,它既像一条青蛇扭动着柔软的身躯,时而没入榛莽,时而又从石缝中蹿出;又似一道白色的闪电,从悬崖上跌落,迅疾划过细长的石槽;……总之,要想目睹它的完整形态,那是不可能的。大自然就是这样,它会把一些细节隐藏起来,让你在寻寻觅觅中悟道参禅,还心灵一份安静。

想人生在世,杂色浊目,乱象迷心,变化着种种的感觉,究竟能在我们的记忆里保存多久,谁也无法把握。但是,眼过、心过、情过之后,总会有一些东西留下来,让我们慢慢品味。

譬如太朴山。

11.文章写太朴山,为什么从名山写起?(3分)

答:以对喧闹的名山敬而远之,反衬对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的喜爱,引出下文写太朴山。(3分)

12.文中写到哪些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这样写法的好处。(6分 )

答:(1)①对名山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的态度的对比;②一株紫色杜鹃在太朴山中和挖回栽在家中花盆里的状况的对比;③太朴山石头与九华山石头形状、情态的对比;④太朴山石头间亲密无间与人类彼此攻讦,相互挤兑的对比。(4分)(2)通过多方面的对比,突出了太朴山的多个特点,丰富了文章的内蕴。(2分)

13.请简要赏析第五节中画线的句子。(5分)

答: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朴山石头的情态;(2分)长短句、整散句结合,句式灵活,富于变化;(2分)语言富有韵味。(1分)

14. “眼过、心过、情过之后,总会有一些东西留下来,让我们慢慢品味。”作者从太朴山品味出了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

答:①平凡、普通的事物也会耐人寻味;②人们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不要随意改变、改造自然;③要遵循着大道从简、返璞归真的至理,淡定处世,简单做人;④学会与人相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⑤面对困境,要保持一份勇敢和顽强;⑥面对人生万象,要保持心灵的安静。(6分)

篇5:许俊文《俯向大地的身影》的阅读答案

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开采。

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从定远县东部的小镇岱山下车去豆村,沿途的田野,该收割的已经收割了,眼前的每一块赤裸的土地,就像产后的孕妇似的,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见不到一个来打扰它的人,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一个老妇人的背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色的包巾,右手握着一把小锄。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在锄头偶尔停顿的间隙,从翻起的泥土里捡起一点什么,随手丢进身旁的篮子里,再继续翻着泥土。当我走近,才认出是母亲。我小声地叫了一声妈,她愣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丢下手里的锄头,想立即站起来,可是挣扎了几次,最后还是在我的协助下才完成了那个简单的动作。母亲的两个膝盖处粘满了泥土,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

母亲是一个惜粮如命的人。她三岁就跟着外婆讨饭,至今她的左腿还有当初被恶狗咬伤留下的疤痕;七岁下地给东家割麦子,饿极了就搓生麦粒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的两个女儿相继被饥饿夺去了生命。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粮食总是不够吃,为了能够从工分以外多获得一点粮食,母亲请铁匠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每到秋天,当队里的花生、红薯、胡萝卜起获之后,她就叫我到地里翻找遗落的果实。虽然如今的生活早已改变,父母的生活费用也由儿女们全包了,可母亲依然是一个拾穗的人,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母亲总感叹道,人哪,最容易忘本,只要三顿饱饭一吃,就记不得挨饿的滋味了。

前年秋天,父亲打电话说母亲病了,我匆匆忙忙赶回到豆村,只见瘦弱的母亲睡在床上蜷作一团,我上前握住她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父亲唠叨着,他说牛喘气那块水稻田你是知道的,烂泥深得连牯牛都拔不动腿.我叫她不要去拾稻穗,她非不听母亲微微地睁开眼,下意识地剜了父亲一下,父亲便不再吱声了。这时我发现母亲的床边码放着一堆稻子,我一下全明白了。

母亲托人把拾来的稻、麦拿到镇子上去卖,再把卖来的钱放在一个小木匣里,就等着过年了。母亲喜欢过年,过年时儿孙们就像归巢的小鸟,一个个都从很远的地方飞回来了,这时母亲会打开那只木匣子给大家发压岁钱,发一个,说一句,这是地里拾来的。当我的儿子接过压岁钱时,他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深深地磕了三个头。我想,儿子的.头,既是给母亲磕的,也是给土地磕的,尽管他离土地已经很远了,但他的生命里却流淌着土地的血脉。

在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总是在我的眼前晃动。朦胧中,她佝偻的身影离土地似乎更近了

15.结合文意,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16.文章最后为什么再次写到母亲的身影?(5分)

17.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母亲形象。试选取其中的两种手法,对母亲形象的刻画作简单探究。(6分)

篇6:许俊文《俯向大地的身影》的阅读答案

16.【参考答案】

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母亲比作是一座丰富的矿藏,(1分)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自己很少写母亲是担心写不好,突出母亲的朴实深厚。(2分,此2分可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

17.【参考答案】

文章最后再次写到母亲的身影,从结构上看,照应了文章的题目《俯向大地的身影》和第三段有关母亲背影的描写;(2分)从情感上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爱与赞美,深化了文章的主题。(3分)(根据学生作答情况酌情给分)

18.【参考答案】

①通过正面描写展现母亲形象。

A.第三段中,正面描写了母亲翻地、捡拾的动作,展现了一个纯朴、嗜粮如命的劳动者形象。

B.第三段中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色的包巾,母亲的两个膝盖处粘满了泥土及第五段中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等肖像描写,都形象地突出母亲的辛劳与纯朴。

②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第三段中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第五段中母亲生病后父亲的唠叨,都写出了家人的心疼,侧面烘托出母亲的惜粮如命,顾家。

③通过细节描写的点染。第三段中举起,落下,举起,落下的小锄头,母亲发现我后却站不起来的细节刻画写出了母亲细心翻地、捡拾的辛劳。

(评分时应注意考生答题是否有手法判断(1分)、文本分析(1分)、形象概括(1分)三部分,必须有两种手法,每一种手法判断后围绕着上述得分点言之成理分析即可得满分。若选取的手法均集中在正面描写,分动作、语言、神态、肖像、心理分析,有手法判断、文本分析、形象概括三部分亦可得满分。)

篇7:《许文岐传》阅读以及答案

许文岐,字我西,仁和人。祖子良,巡抚贵州右佥都御史。父联枢,广西左参政。文岐,崇祯七年进士。历南京职方郎中。贼大扰江北,佐尚书范景文治戎备,景文甚倚之。迁黄州知府,射杀贼前锋一只虎,夺大纛①而还。狱有重囚七人,纵归省,克期就狱,皆如约至,乃请于上官贷之。

十三年迁下江防道副使,驻蕲州。贼魁贺一龙、蔺养成等萃蕲、黄间,文岐设备严。贼党张雄飞将南渡,命游击杨富焚其舟,贼乃却。巡抚宋一鹤上其功。副将张一龙善驭兵,文岐重之。尝共宿帐中,军中夜呼噪,文岐曰“此奸人乘夜思遁耳”,坚卧不出。质明,叛兵百余人夺门遁,一龙追获尽斩之,一军肃然。杨富既久镇蕲,一鹤复遣参将毛显文至,不相得,兵民汹汹。文岐会二将,以杯酒释之,始无患。

十五年,左良玉溃兵南下大掠。文岐立马江口迎之,兵莫敢犯。时警报日急,人无固志,会擢督粮参政当行,文岐叹曰:“吾为天子守孤城二载矣,分当死封疆,虽危急,奈何弃之。”遣妻奉母归,檄富、显文出屯近郊,为固守计。无何,荆王府将校郝承忠潜通张献忠。明年大举兵来攻,文岐发炮毙贼甚众。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献忠闻其名,不杀,系之后营。时举人奚鼎铉等数十人同系,文岐密谓曰:“观贼老营多乌合,凡此数万卒皆被掠良民,若告以大义,同心协力,贼可歼也。”于是阴相结,期四月起事,以柳圈为信。谋泄,献忠索之,果得柳圈,缚文岐斩之。将死,语人曰:“吾所以不死者,志灭贼耳。今事不成,天也。”含笑而死,时文岐陷贼中已七十余日矣。事闻,赠太仆卿。

【注】①大纛:古代行军中或重要典礼上的大旗。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文甚倚之倚:倚重

B.时警报日急,人无固志固:坚定的

C.时举人奚鼎铉等数十人同系系:联系

D.于是阴相结,期四月起事阴:暗地里

5.下列对原文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

B.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

C.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

D.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文歧作战勇武。当贼寇在江北一带作乱时,文歧辅助尚书范景文进行防御。在黄州知府任上,与敌军的交战中射杀了敌军的前锋一只虎,最后夺得敌军大旗而还。

B.许文歧驻守蕲州期间,贼寇头目贺一龙、蔺养成等聚焦于蕲州、黄州一带,许文歧严密防备。后来贼党张雄飞将要南渡长江,文歧用计迫使贼党放弃这次计划。

C.许文歧善于协调将领之间的关系。久镇蕲州的杨富与新到的参将毛显文不和,弄得兵民不安,文歧在宴会中消除了两人的矛盾。

D.许文歧忠于朝廷。形势紧迫,人心惶惶,许多人没有固守阵地的想法,许文歧仍要坚守;他没有被杀的原因,在于他立志消灭叛贼。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狱有重囚七人,纵归省,克期就狱,皆如约至,乃请于上官贷之。(5分)

(2)遣妻奉母归,檄富、显文出屯近郊,为固守计。(5分)

答案

4、C,系,系狱,被关押。

5、B.

6、D,“没有被杀的原因,在于他立志消灭叛贼”有误。原文“献忠闻其名,不杀”中表明许文歧没有被杀的原因在于张献忠敬重他的盛名,而他立志消灭叛贼是他没有自杀的原因。

7、(1)狱中有被判处重刑的七人,(文岐)放(他们)回去省亲(探望亲人),(给他们)规定回狱时间,(这七人)都按照约定时间回来了,于是文岐请求上级官员宽恕他们的罪行。(得分点:“省”、“克期”、“就狱”、“贷”各1分,全句通达晓畅得体1分。)

(2)(于是)安排(或令、或让)妻子送母亲返乡,发檄文令杨富、毛显文出兵在城外驻扎,做好坚守阵地的准备。(得分点:“奉”、“檄”、“出屯近郊”、“为……计”各1分,全句通达晓畅得体1分。)

【参考译文】

许文岐,字我西,浙江仁和人。祖父许子良,曾为巡抚贵州右佥都御史,父亲许联枢,曾任广西左参政。文岐是崇祯七年(1634)的进士。曾担任南京职方郎中一职。贼寇在江北一带大肆作乱,许文岐辅助尚书范景文进行防御,景文十分倚重他。许文歧后调任黄州知府,(在与乱军交战中)曾射杀敌军前锋一只虎,夺大旗而归。狱中有被判处重刑的七人,(文岐)放(他们)回去省亲(或探望亲人),(给他们)规定回狱时间,(这七人)都按照约定时间回来了,于是文岐请求上级官员宽恕他们的罪行。

崇祯十三年(1640),许文歧被调任下江防道副使,驻守蕲州。贼寇头目贺一龙、蔺养成等部聚集在蕲州、黄州一带,文岐严密防备。贼党张雄飞将要南渡长江,文岐命游击将军杨富去烧毁贼党船只,贼党才退却。巡抚宋一鹤将文岐这次的军功上报给朝廷。副将张一龙善用兵,文岐很器重他。(两人)曾共宿一帐中,半夜军中大声喧闹,文岐说:“这是奸人想乘夜逃跑。”他坚持卧床不动。第二天天刚亮,有一百多叛兵夺门逃跑,张一龙将他们全部追捕杀掉,全军肃然。杨富本已长期镇守蕲州,一鹤又派参将毛显文前去,杨毛二人不和,(致使)兵民不安。文岐召见二位将军,于宴会上用一杯酒消除了二人的矛盾,才没有了隐患。

崇祯十五年(1642),左良玉的败兵南下准备大肆劫掠百姓。文岐在江口立马等待,溃兵不敢侵犯。这时,形势一天天危急,士兵没有坚定的意志,恰好此时许文岐已升为督粮参政,正要启程赴任,见此情形不禁叹息说:“我为天子驻守这座孤城已经两年,其职责应死守疆土,如今形势危急,我怎么能离开?”(于是)安排(或令、或让)妻子送母亲返乡,发檄文令杨富、毛显文出兵在城外驻扎,做好坚守阵地的准备。不久,荆王府的将校郝承忠暗中与张献忠勾结。第二年,(贼寇)发兵大举进攻蕲州,许文岐发火炮击毙敌军很多人。夜晚即将过去一半,大雪下了一尺多厚,敌军攻下西门进城了,文岐与敌军进行了巷战。越下越大,炮弹不能发出,于是文岐被俘虏了。献忠久闻文岐之名,当时没有杀他,而将他关押在后营。与他同被关押在后营的还有举人奚鼎铉等数十人。文岐秘密地对他们说:“我看贼寇营中大多是乌合之众,数万兵卒都是被俘良民,若将大的道义告诉他们,大家同心协力,贼寇就可以被消灭了。”于是许文歧暗中联系众人,约定四月起兵,以柳圈为信号。这密谋被泄露了,献忠进行搜索,果然搜到了柳圈,捆住文岐要将其斩首。许文岐将要被杀的时候,对别人说:“我当时没有自杀的原因,是我立志要消灭贼寇。如今事情没有成功,这是天意啊!”于是他满脸含笑地死了。这时距文岐被捕已经七十多天了。此事让朝廷知道后,(皇上)追赠文岐太仆寺卿。

篇8:阅读文动物世界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文动物世界练习题及答案

①动物世界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弱肉强食是动物界的自然法则,强者和弱者之间似乎天生就是一种“水火不相容”的关系。但是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它们之间居然也能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②非洲蜜獾是一种孤独的动物,经常独来独往。但是因为它喜食蜂蜜,和一种褐色小鸟--响蜜鸟结下了“甜蜜的友谊”。一个找蜜,另一个挖蜜,然后共同享用。在非洲,很多蜜蜂都选择在地上建巢。当响蜜鸟发现蜂巢以后,就会向蜜獾的洞飞去,发出一种特殊的叫声。一听到这种呼叫信号,蜜獾就立即钻出洞来,在响蜜鸟的带领下向蜂巢跑去。蜜獾的毛又密又厚,所以蜜蜂奈何不了它。很快蜜獾就把蜂巢挖开了,一股脑儿将蜜和蜜蜂的幼虫全部吃掉,最后把空蜂房留给响蜜鸟。而响蜜鸟想要的正是空蜂房——蜂蜡。在响蜜鸟的嗉囊里有许多共生菌和酵母菌,这些菌类能分解蜂蜡,把它变成脂肪,从而使机体能够吸收。

③然而,并非仅仅为了“嘴馋”的共同利益才使动物们联合起来,有时是安全的需要,把一些不同的动物牵扯到一起。

④在中美洲有一种文鸟,这种小鸟会编织很复杂的巢,巢的样子就像一个罐子吊在树枝上。在热带,有猴类、野猫、蜥蜴、蛇等,它们都善于爬树,所以鸟类想要保全自己的后代不受侵害很困难。不过,那些凶恶的动物并不敢冒险爬进文鸟的“罐子”里,因为它常常把巢安置在黄蜂巢旁边,正是黄蜂巢--这个可怕的大球在保护着小鸟。有趣的是,黄蜂从不得罪自己的邻居,而对侵犯小鸟的各种敌人却毫不留情。

⑤从昏黑的深海,到充满激流的岸边,到处都有寄居蟹。寄居蟹可以栖息在任何腹足类的贝壳里。如果没有空贝壳,寄居蟹就会发起进攻,把“主人”一块块地从“房子”里撕扯出来,自己移进去,然后它就用一只螯堵住贝壳的入口。可是海洋中有些凶猛的动物并不害怕寄居蟹的大螯。比如章鱼就不怕,章鱼用有力的“手腕”很容易“破门而入”,把寄居蟹从贝壳中拉出来。为了防范“强盗”的进攻,寄居蟹备有一种特殊的武器,那就是寻找海底的“毒花”——海葵,并和海葵在一起生活。海葵的毒性很大,一点儿海葵毒

汁就可以毒死一只美洲虎。海洋里的动物对海葵都尽量远远地避开,它们都害怕这些“毒花”。但寄居蟹并不害怕,因为海葵可以成为它们的义务卫士。

⑥科学界已知有400多种寄居蟹,但它们与海葵的关系各不相同。比如,真寄居蟹和疣海葵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依为命。如果把它们分开,疣海葵两三个月就会死掉,而真寄居蟹因为得不到疣海葵毒汁的保护,过不了几天就会被贪婪的`螃蟹或章鱼吃掉。所以真寄居蟹往往把海葵放在“门槛”上——在接近贝壳入口的下面。疣海葵的毛孔就好像是堡垒的枪眼一样,从那里可以飞射出毒“箭”,射伤那些侵犯真寄居蟹的敌人。而疣海葵的嘴正好在真寄居蟹的后面,当蟹吃东西时,疣海葵也就随着一起就餐——用触手去抢被真寄居蟹扯碎的食物。

⑦动物之间友谊与合作的故事几乎是讲不完的,这些故事是那么动听、奇妙,其中的奥秘正等待着科学工作者去探索、去揭示。

1.浏览全文说明“友谊”的含义。

2.分析下面句中画线词语的作用。

(1)强者和弱者之间似乎就是一种“水火不相容”的关系。

(2)可是海洋中有些凶猛的动物并不害怕寄居蟹的大螯。

3.第④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真寄居蟹和疣海葵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依为命?了解动物间的这种关系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解释:

1.它们之间居然也能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2.(1)推测语气,暗含否定意味。

(2)限定范围,表示并非全部,使表达更严谨,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作比较,具体说明了黄蜂对文鸟的保护。

4.真寄居蟹需要得到疣海葵毒汁的保护,疣海葵通过真寄居蟹获取食物。无论是与自然界的动植还是与人相处,都要善待他们,努力与他们共同构成和谐社会。 (意思对即可)

篇9:文言文小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文言文小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③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④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③伫录:贮藏。④未展:来不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母好食铛底焦饭( )恒装一囊( )辄伫录焦饭( )归以遗母( )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 )战于沪渎( )陈独以焦饭得活( )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④归家,遂带以从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悟?请体悟最深刻的一点详细写下来。

参考答案:

(一)1. 好(喜欢)恒(经常)辄(就)遗(赠送)值(时值)于(在)得(得以,能够)

2.这时陈主簿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

3.(1)孝顺父母,是做儿女的本分。

(2)孝顺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持之以恒。

(3)百善孝为先

(4)父母为儿女付出了很多,做儿女的要学会感恩等。

初一运动会作文600字

那些年这些年作文500字

幸福的微笑的作文

初一作文夸夸

微笑-幸福的代言人

生产运行处副处长述职报告

时间倒流了作文450字

那一个幸福的微笑作文

清明节说墓碑联

二建新手学习方法参考

许俊文《乡村的风》阅读练习题的答案
《许俊文《乡村的风》阅读练习题的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许俊文《乡村的风》阅读练习题的答案(精选9篇)】相关文章:

朗诵会主持词2022-09-07

高中语文学习的秘籍2024-04-09

旅游个人工作总结2022-11-01

父亲墓碑的碑文2022-04-30

学习政治的方法技巧和学习能力的养成2024-01-11

小学童诗选集2022-12-23

让春停留的作文400字2023-08-29

看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有感2024-05-07

父母墓碑碑文2022-10-05

信笺上的独白初中作文202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