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经验论文

时间:2022-08-12 07:48:54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共12篇)由网友“Theshy”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小学教师经验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

篇1:小学教师经验论文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

【摘要】

教育不应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以形成完整的人格为最终目的。小学阶段在人的一生中就是启蒙智力与能力、培养优良品德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学段。小学教师的品德修养尤为重要,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明辩就是非能力,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并尊重德育主体的“个性”,因人施教。

【关键词】德育;自我教育;个性教育;主体;教育活动;乐于接受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关键。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德育往往就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学生生活环境除学校还有社会和家庭。在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就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就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道德判断的发展就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1、热爱学生就是师德的灵魂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必须有老师的“大”爱来呵护学生的成长。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教育根植于爱,爱心就是打开小学生心扉,开启小学生道德和智慧,塑造小学生美好人格的金钥匙。在和蔼可亲、笑容可掬、民主宽容、公平无私、刚柔相济的教师面前,小学生会觉得自由愉悦,与教师心灵相通,情感交融,小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面对升学竞争、面对分数第一的教育现实面前,老师一碗水端平,赏识好学生,喜欢“坏”学生。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换回学生真心的拥护和爱戴。对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持宽容的态度,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爱学生就不会发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情。

2、理解就是热爱学生的基础

理解学生就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理解学生就就是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学生,教师以孩子的心态看待孩子,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理解学生就就是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而就是对学生的一点点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教师真正理解了学生,在学生学习成长中出现困难时给予理解和帮助,就能化解学生一时的焦虑和胆怯,学生也必定会把教师视为自己永远的朋友。

3、尊重学生就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

小学生就是公民,他们有一定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尊重学生首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也就就是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一种文化存在,就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蹲下来跟学生说话”,要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多一点慈母般的温和;少一点公众场合的批评指责,多一点两人世界的情感交流。要满腔热情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彻底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要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己安排学习时间的机会。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交往,才就是真正的平等交往。

4、言谈举止的榜样示范就是师德的具体表现

黑格尔说“教师就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形象”。模仿就是小学生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偶像”示范作用影响学生的一生。学校里的小学生、小事、小节,必须用教师的大德来哺育和感染,才能培养出参天大树。因此,无论就是数学教师的简单的加减乘除,语文教师的听说读写,美术教师的画画写写,体育教师的蹦蹦跳跳,音乐教师的唱唱笑笑等等,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当成为楷模。一就是仪表示范,教师随时随地都要给学生留下端庄的仪表、朴素干净、整洁大方的形象。二就是语言示范,脸上表情写满了一个人的情绪。我们工作对象就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教师应时时要以饱满的情绪、高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三就是性格示范,教师良好的性格就是积极的教育因素,性格就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师对现实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师有稳定的情绪,有助于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坚韧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四就是行为示范,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在讲课时应体现语言美,操作时表现出协调美,板书时表现出文字美,教态中展现气质美,运动、劳动和其他活动中的动态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五就是人格示范,学生就是教师的镜子,教师的人格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做到诚实守信,求真求直。要按照我校的教师行为准则的要求。凡就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凡就是学生能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凡就是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保证做到、做好,决不失言。

小学教师的事业就如同泰戈尔说的: “花的事业就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就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就是平凡而谦逊的。”小学教师就应像那最早露出泥土的一片嫩叶,在点点滴滴中体现教师的高尚师德,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

篇2: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经验

教师资格证的考试模式是:笔试+面试。本文将介绍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经验。

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经验(1)

周六早上7:00钟,可能是最早的一批,我们在一所小学门口等着。面试都是一个时间段一批次,我们这里大约100多人一批。全部考完后才让一起出来。

进入小学校园,跟着人群到了一个会议室,门口写着“候考室”。排队检查身份证、准考证。大家都进去后,讲台上有老师讲注意事项,发了贴纸写上名字贴在自己的手机上,然后把手机都收上去。

接着就开始点名,每次十几个人吧,排队去抽题。不是自己抽,有三台电脑,按顺序进入,电脑后面的老师问你电脑屏幕上的信息是不是你的,如果是提就自动抽完了打印出来让你签名。

抽完题,在楼道内先等着,十几个人都抽完了在一起去备课室。这段时间很短,但如果先抽的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先想一下备课思路。

到了备课室,老师说备课20分钟,然后开始,在大约还有5分钟到时间的时候,老师会提醒说还有5分钟,没写完的赶快。

备完课,到各自的考场门口等着马上就开始试讲了,这时候最紧张了,说实话我当时浑身发抖。自己先看着备课纸,在脑子里先想想怎么讲。

等里面的考生出来,我做了一个深呼吸,大胆的敲了敲门(这样有礼貌),里面三个老师离讲台不远,然后其中一个老师问了第一个问题是:遇到学生谈恋爱,你会怎么办?“第二个问题是:”有老师经常说其他老师坏话,你会怎么办?“ 我很紧张,想着什么说什么,最主要的是回答要流利别磕磕绊绊的。这种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只要在理就行。考察的是你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关于试讲前的这两个问题,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是:

一、关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

二、关于老师和老师之间的

三、关于老师和家长之间的

根据这三点找一些句子背下来,大多数问题都能应付。

回答完问题,老师就让我只拿备课纸开始试讲。规定时间是10分钟,我觉得我只讲了8分钟左右。我觉得试讲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表情丰富,比如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们思考时,要做出思考难题的表情,学生回答对了,要笑着表扬学生。

二、眼神要兼顾整个教室,不要停在一个地方,因为试讲就是假设真正讲课,就要让所有学生都有和老师眼神交流的机会。

三、至少做一次让全体学生讨论的活动,这是新课标的要求。

四、说话速度要比平时放慢,当然我是考小学教师资格证,初高中的话就说不准了。

试讲完,监考老师会再问两个问题,是关于你讲的内容的。问我的是:你觉得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

回答完问题,出去之前别忘了擦黑板。关门的时候最好面对着门,不要背对着门。这也是为了礼貌。

考完就到休息室,等这一批都考完,发手机,走人。

篇3:小学教师校本论文

小学教师校本论文

一、学历参差不齐

我校7名教师平均年龄50岁,都是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正规的师范教育,都是无师范学历、无对口的专业教师,后来由地方职业学校培训为合格学历。这部分教师在入学时门槛过低,知识功底比较薄弱,虽然专业基本对口,但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对这样的教师队伍实施校本培训,在注重宏观统筹的同时,必须注重微观上的针对性、层次性和渐进性。

二、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自从以来,由于受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和地方财政经济困难及小学段教师队伍超编等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村小没有补充过新的师资,没有新鲜的`血液,村小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直接导致了校本培训缺乏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和实效性。

三、工作任务繁重

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量偏重,基本上人人是“全天候教师”,一个教师包一个班,既当班主任,又当“全职科任”,备课量极大,面临教学、辅导、批改、考评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任务,可以说每天上班开始就“拳打脚踢”,其工作强度和难度是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在这种极度身心疲惫的情况下,很难再有精力完成校本培训任务,很难再通过校本培训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四、“小科”教师短缺

在农村小学,音乐、体育、美术、外语等学科的专任教师短缺由来已久,目前担任这些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且大多没有长远打算和持续发展动力,有的甚至成为摆设或“顶坑”教师,其他“小科”也只能由不称职的教师兼职。鉴于这些情况,学校针对这些学科教师开展的校本培训也就失去了意义,更谈不上培训的阶段性、持续性和实效性。

五、制约机制无力

目前教师的工资由财政部门发放,收入只与职称有关,与本人的德勤技能以及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完全脱节,这样就形成了学校实际上管不了人,也无法真正建立起精神引领、经济处罚、物质奖励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进而使一系列队伍建设机制形同虚设,无法落到实处。

总之,农村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好坏,关系着全体教师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关系着学生能力的培养,关系着教师能否承担起教育教学任务,关系着学校是否健康有序地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如何进行校本培训,怎样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很值得我们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篇4:小学教师教研论文

小学教师教研论文

【摘 要】农村学校是整个教育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实现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同时,大力提升农村教师教学教研能力,提高农村小学办学水平,是服务一方百姓,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也是农村教师成就自我,改变自我形象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学教研;能力提升

一、农村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现状及原因

(一)城乡教育资源失衡

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下降。近十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迁移,很多孩子随父母进城读书,致使城镇学生人数猛增,农村学校学生人数锐减。为应对这一情况,城镇学校年年从农村学校考调教师,使农村学校相对优秀的教师流失,优质师资不稳定,留下来的教师大多是超过考调年龄或教学成绩不太理想的年轻教师,少数教师得日和尚撞日钟,备课马虎、上课无目的,混着过日子思想严重,加上农村教师相当一部分是代转工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教学理论,自身素质不高,造成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下降,影响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由于农村小学一至六年级要开齐,而每个年级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班级多,自然需要大量的教师来担任;但在师资配置上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按照学生人数配备教师,造成农村师资搭配不合理,师资相对缺乏。

(二)农村学校教师人数少,各教学点分散,难统一开展教研活动。

部分学校对教研活动不重视,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教师迫于制度的约束被动参加教研活动。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基本是小范围内听听课,评评课。加之平时疏远学习,不能较准确地从理论的高度去看课、评课,使看课、评课浮于浅表面,缺乏统一的教研活动目标,教研效果低下。

(三)农村教师由于课时负担重、杂,缺乏主动探究意识。

农村学校既要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又要保证统考科目的教学质量。因此在保证语文、数学两门基础课的教师后,其它的.课程基本上采取搭配的方式分给每个教师,教师课时量重、科目杂。特别是村小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只注重完成语文、数学等主要考核科目的课时任务,忽视其他科目的教学。对教学缺乏主动探究意识,新课程标准把握不到位,不能深挖教材、根据班级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就参照专家编写的教案,上课依样画葫芦、人云亦云者居多, 这样的课堂可想而知,是名符其实的低效课堂。为了能达到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指标,只有采用时间加汗水的办法,占用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及其他课程教学时间,严重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农村学校缺乏长远发展的目标。

由于教师数量不足,课时量大,学校经费不足等原因,对教师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个别校长本位意识浓,害怕培养的人才远走高飞,不愿花大力气培养人才。教研活动开展的初衷仅仅为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对教研活动的内容、目标、形式无统一规划安排,随意性强。

二、农村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对策初探

(一)学校重视,长远规划。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搞好教研科研工作是学校发展之本,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学校要有全局意识、长远规划。例如我校虽然也同属于农村学校,但由于历届校长都比较重视教科研工作,比较重视对教师的培养,所以我校的教学教研工作一直处于县教研工作前列,年年获县教研师培先进单位,为城镇学校的考调培养了大量的人材,十年内通过考调进城的教师占全县小学整个考调人数的一半。同时学生人数不但没有流失,反而由十年前的七百多人增加到一千二百多人。上级主管部门绩效考核时也把我校划为一类考核单位。这些都得益于我校长期的教科研成效。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制订中长远计划与制订学年学期计划相结合。首先学校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对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划提出本校发展思路,即把我校打造成农村里的名校。有了这样的目标,学校除了在硬件方面去突破而外,还需要一支能教书、会教研、懂科研的教师队伍。学年初,除了配合上级教研部门开展的教研活动而外,学校还特别重视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例如,常规的五课活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说课)是教师每学期必修功课之一。教研活动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通常的流程是:教研组集体备课后,一位教师执教,同组教师听课,听后上课教师课后说课,主评教师结合新课程标准评课,其他教师谈想法,谈改进意见。看似普通常规的教研活动,我们把它做实做牢做细,不走过场。又如开展每学年的各学科赛课,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的团结协作能力,凝聚了集体智慧,更培养了每位组员的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再如,为了使班级健康持续发展,开展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为提高教师的阅读兴趣,培养专业素养,开展有偿读书活动等等。

(二)教学点连成片,教研活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农村学校教学点分散,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把距离相对较近的两所或三所村小连成片,教研活动统一进行;对距离相对较远的村小,中心校征订一些专家讲座或课堂实录光碟分发给他们,要求各村小组织学习,中心校实时监控。每学期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集中展示学习效果。即中心校教师与村小教师各备同一节课,互相观摩,取长补短,检查学习效果。充分发挥中心校骨干教师的作用,采取送课下乡或集中办讲座的形式组织统一学习;利用中心校班级多的优点帮助村小教师磨课,尽快提高村小教师分析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让教师享受参与教研科研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使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因此,学校除了从制度上刚性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研活动而外,还应该引导教师自觉自愿地参加教研活动。首先,学校考核时对积极主动参与教研活动,且效果好,并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在评先评优方面优先考虑。例如优质课获奖、优质论文获奖、各种比赛获奖均以加分的形式体现。其次,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内成员间不设防,有问题及时进行交流,资源共享。采用影子培训模式,即组内优秀教师传、帮、带新教师或业务不熟悉教师,实时跟进与监控。组内谁取得成绩人人享受胜利果实,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再次,教师通过参加教研活动,拓宽了教学思路,获得了教学灵感,提高了教学技能。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教学方法更符合班级实际,教学成绩得以大幅度提高。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研活动,教师的教学语言更精炼、更生动;教师的课堂教学更贴近了本班学生实际,更能体现教师个性,课堂效率提高了,占用学生休息时间或其他课程的时间大大减少。

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自身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学校搭建、创造展示的平台。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建,定能开创农村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篇5:小学教师科研论文

小学教师科研论文

【摘 要】本文分析了小学教师在科研素养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学 教师 科研 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科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土壤。教育科研能力是小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完成从“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小学教师科研素养存在的问题

1.教师科研意识淡薄

科研意识是科研素质的重要组织部分,强烈的科研意识能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科研思维,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淡薄,对科研的认识存在误区。有些教师认为科研就是写论文评职称,有些教师则热衷于教育科研的光环效应,觉得能做些科研工作是在向“名师”迈进,有的则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搞科研是额外负担。

2.教师缺乏科研能力

一些教师缺乏基本的教育科研理论、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在知识储备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论文撰写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方面差强人意。

在资料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方面,一些教师缺乏系统、规范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获取科研信息资源,对互联网的利用基本只限于使用搜索引擎,对收集到的信息不能进行有效地筛选和使用。据调查,教师对收集来的资料,感到无从下手的比例为11.66%,采取拼接方式进行处理的比例为66.30%,能够熟练驾驭资料的比例仅为21.74%。

3.教师缺乏科研勇气

搞学术科研型必须抵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诱惑,耐得住寂寞。部分小学教师虽然知道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具备一定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但是对科研或望而却步或浅尝辄止,缺乏“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科研勇气。

4.学校对科研不重视

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认识到教学与科研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认为科研与考试成绩、升学率的关系不直接,耗时长、见效慢、与学校当前相利益矛盾。有的学校领导则是对教师没有足够的信心。

5.学校缺乏科研环境

学校除上级行政部门布置任务外,很少安排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由于得不到重视,科研活动需要的时间和科研环境便得不到保证,日常教学任务与科研发生矛盾,教师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无暇顾及科研。学校缺乏科研经费和文献资料,没有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科研管理体制,缺乏协同研究的科研合力的科研氛围。

二 小学教师科研素养培养的对策

重视培养和提高小学教师的科研素质和能力,使教师科研能力与小学教育协同发展,已成为影响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根本因素。

1.要树立从事科研的信心

从事科研活动,要能忍受寂寞和挫折,磨炼良好的自制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最初从事科研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避免直接从事难度较大的课题,首先培养科研兴趣和科研信心。

2.要转变对科研的认识

第一,教师要克服认为科研高不可攀的畏难情绪。通过学习,了解各类科研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学习,关注和收集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逐步参与课题研究和技术应用。

第二,学校要提高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科研是教育发展和教师发展的需要,不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就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学校发展。学校在新教师入职教育培训时,要增加科研的培训,鼓励教师由“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转化。

3.要提高科研能力

第一,提高信息搜索素养,拓宽消息获取渠道,充分利用网上大量的免费教育网站、教育类论坛、数字化学术期刊、文献数据库来获取科研信息资源的能力。提高对资源的鉴别、筛选、利用和评价能力。

第二,通过专家辅导和自学方式,提高课题选择、项目申报、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深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科学研究方法论等理论知识。

4.学校要改善科研环境

第一,学校要健全科研管理体制,在科研制度建设、科研条件改善等方面尽量提供保障,如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增加更多图书和数字化资源。

第二,制定激励机制,将科研成果与奖金、福利、待遇等相结合,同时将科研与精神层面的荣誉感等相结合;将科研与教师职称晋升、业务评优挂钩,促使教师从自身发展需要去关注科研。

第三,学校应多开展课题研究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及时了解最新动态、提高认识、开阔视野、加强教师的文字功底,以便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为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写作基础。

5.提倡“校本科研”策略

以学校为主要培训基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将培训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发挥本校教研部

门或年级组的作用,敦促每一位老师参与研究,加强教师的互助合作,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参考文献

[1]李琼、王恒.小学教师的专业生涯发展类型:一项聚类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7)

[2]林宇.福建省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现状的调查报告[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7)

[3]武向荣.教师科研绩效激励机制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6)

篇6:小学教师评职称论文

小学教师评职称论文

职称论文,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一定职业范围内,用于评定一定职业职称的论文形式。为大家分享了小学教师评职称的论文,欢迎借鉴!

摘 要: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受教师和外部学校因素的影响。当前存在着反思目的存在偏颇、缺少反思技能的培训、缺少教师的集体反思、教学反思的频次不够的问题。可以通过调整教师的价值取向、加强教师培训,构建交流合作的氛围以及将教学反思纳入教研活动计划的策略来解决现存的问题。

关键词 :教学反思 ;影响因素 ;问题 ;对策。

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着重探讨小学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旨在为小学教师教学反思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自身因素。

1. 小学教师素养。

教师的理论素养。教育理论素养高的教师比理论素养匮乏的教师更容易看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灵活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理论技能进行反思改进,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的人格素养。本文所说的人格素养是指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教师对于教学的热爱。

2. 小学教师教龄。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随着教师的年龄变化的,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发生变化。”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相对于初任教师来说,更了解学生及教学内容,可以很快学会教学反思的技能。

3. 小学教师的人际关系。

教师和校领导的关系。学校的校领导品质及用人标准、教育理念都会影响教师对待教学的看法及积极性。如果校领导是公正严明、以身作则的表率,就会提高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主动性。反之,校领导有偏执性格,打压教师的教育教学想法与行动,助长不正之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积极性。

教师和同事间的关系。良好的同事关系是进行交流的前提。如果同事之间存在隔阂,就会对教师心理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反思也会出现大量问题。

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相当融洽的氛围中一起进步、共同学习,即教学相长。学生愿意同教师进行交流,向教师提出一些宝贵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提供值得思考的反馈信息。反之,僵硬的师生关系不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对教学反思也无半点好处。

4. 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即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追求和态度。一个没有追求的教师,是不会有心思去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对理想教学的追求应是教学反思动力来源的一个方面 ;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态度,也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心理倾向积极的教师更愿意进行教学反思,心理倾向消极的教师不愿甚至厌恶进行教学反思。

(二)外部学校因素。

1. 学校的物质资源。

丰富的物质资源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式,甚至可以扩展教学反思的内容 ;反之,则不利于教师教学反思。

2. 学校的组织环境。

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如果学校追求升学率,教师就会反思怎样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怎样对教学活动改进能够提高升学率。如果学校的价值取向并不重视成绩,重视的是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反思时就会更加关注如何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

学校的制度环境。学校制度环境对教师的压力小,教师的教学反思就会更自如,情感态度上也更愿意去反思,制度环境若是给予教师很大压力,就不利于教学反思的有效进行。

3. 学校给予教师的时间资源。

反思的时间充裕有利于教师教学反思的深入,反之,教学任务及其他教育工作占用了教师大部分的时间,教师也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耐心进行反思,甚至会产生职业倦怠。

二、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问题。

(一)反思目的存在偏颇。

反思目的存在偏颇首先表现为教师的价值取向存在偏颇,这种偏颇主要是受学校价值取向的影响。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教育价值取向的现状下,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目的及其对内容的选择,都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为标准的。

(二)缺少反思技能的培训。

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影响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如果小学教师掌握的教学反思技能比较少,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利用各种途径去获取反思的信息提高反思能力。小学教师中还存在着不知道运用何种方法进行反思、运用何种方法指导实践的问题。

(三)缺少教师的集体反思。

目前,教师的教学反思多为个人对教学的反思,反思方式单一。在学校中,教师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造成一些教师不愿与同事分享教育教学经验 ,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为教学反思方法之中强有力途径的“集体备课反思法”的`力度。

(四)教学反思的频次不够。

目前,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频次是不够的,现在学校虽在各种程度上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但是能够落到实处、能够有效进行教学反思的人很少。

三、小学教师教学反思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培养机制不健全。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许多学校组织安排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准则,导致学校只重视教学技能的培养,缺乏对教师反思技能的培训。同时,一些很少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教师每天的工作只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导致教师教学反思的时间不够。

(二)教师认识不足。

很多小学教师没有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产生认同感,他们没有反思意识,将教学反思当作教学活动额外的负担,自然不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反思活动。

(三)教师间存在竞争关系。

学校对教师的激励制度,使教师间存在竞争关系,一些教师不愿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掌握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而导致教师间缺乏沟通交流。无论是孤立的教学,还是孤立的教学反思,均会使教师的教学反思存在关注点单一、形式固定、反思内容不全面等问题。

(四)缺少反思的时间。

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儿童。同时,要承担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工作量大。学校需要经常组织学生去参加活动,同时,学生的功课也不能落下。”很多教师尤其是初任教师或是担任管理职务的教师的时间很少是属于自己的,他们缺少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反思。

四、小学教师教学反思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调整教师的价值取向。

首先要改变学校的价值取向。学校的价值取向应该从重视学业成绩转向重视学生的发展,这种转向是为了缓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并不是说不看成绩,而是将成绩作为学生综合发展的一个考查方面。学校的观念转变了,教师在教学反思时就会关注如何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从而使教学反思更加全面,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加强教师培训。

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专家为教师作讲座,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辅导,并且可以利用在职培训进行反思技能的训练。“在教师培训中,应组织教师有系统地学习反思理论,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学习与教学实践联系较为紧密的教育理论,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同时,还要加强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培训。”教师的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并通过相对合理化的激励制度激发教师的自主反思。对教龄短的初任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理论的培训,并组织他们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对教龄长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理论培训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并辅以合理的激励制度,提高其教学反思的积极性。

(三)构建交流合作的氛围。

学校的领导可以从学校的制度上对教师的行为进行引导,创建有利于促进教师合作的氛围。可以组织一些集体培训活动和实践拓展训练,通过教师间的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去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增进教师对彼此的了解。同时,应该制定公平合理的奖励制度,使大家公平竞争。还可以设置集体成就的奖励制度,这样更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团结,从而为教师间教学反思的交流奠定基础。

(四)将教学反思纳入教研活动计划。

“学校应该把教学反思纳入教研活动的计划,从而在时间、内容上给予保证。”同时,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如何高效地进行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

[1] 邢秀茶,张红 . 论小学教师教学反思中的问题及对策[J]. 石家庄学院学报,,(2)。

[2] 熊宜勤 .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J].教育探索,,(5)。

篇7:小学教师师德论文

摘要: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学校的生存及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师德是每一位小学教师所必需具备的重要品质,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要具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待工作应兢兢业业认认真真,要有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言行举止要起到表率的作用。

关键词:

篇8:小学教师师德论文

教师身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张张懵懂稚嫩的脸庞,一颗颗天真无邪的心灵,作为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师德水平不仅仅影响孩子的这一个阶段,还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影响几代人。因此教师必须要严苛要求自己,具备崇高的思想品德,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必须以师德修养为依托。

一、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要对教育事业的伟大意义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不要因为教师工作的繁重和复杂而产生负面情绪,时刻铭记“我所从事的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及投入不言而喻,从近年来教师待遇不断地提升便可充分展现出来。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地钻研、探索,勇于尝试、大胆创新,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探究出新的教学方法。教师绝不能停留于现有的知识面,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充实自己,扩大知识面。积极参与学校定期组织的教师评比、竞赛、观摩听课等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必定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二、爱每一个学生

教师每天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学生。然而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懂得去爱他的学生,爱学生与教育工作是一体的。当今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的行业精英哪一个不是从小学生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们未来社会的主导者及建设者。当这些孩子在我们的培育下一步步地成长,步入初中、高中、大学,教师的内心会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每个人都会对爱有本能的需求,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怀与爱护。师爱可以让孩子充分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温暖,当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他们会自然的产生情感的满足,进而激发起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这样的情感体验差生表现得尤为明显。教师对学生的爱表现的不是溺爱、娇惯学生。这里的爱是指生活上的关心、情感上的关怀,学习上的引导帮助,爱是要与严格要求相统一的,教师在关心爱护学生的同时,要备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作业,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出,并积极地帮助其想办法进行改正。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要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感染学生,从而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三、为人师表、做好榜样

小学教师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是学生崇拜模仿的榜样。因此小学教师的言行举止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学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习惯上去影响学生,同时还要注意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情感、道德、以及言行上去感染学生。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单一,基本是学校和家庭,除了家长,与之接触最频繁的就是老师,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常的大。教师要想做好学生的榜样,在严于律己的同时还要具备仁慈、宽厚、无私、善良、真诚、坦荡等美德;在教学方面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积极探索、刻苦钻研。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身负的使命,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者要时刻铭记“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才会产生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做一名好的教师的前提是要给学生树立起好的榜样。在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同时自己应先以身作则,真正起到模范作用。

四、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师德修养的基础,师德修养的完成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氛围。学校应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积极提倡团结和谐、爱岗敬业、尊师重道、互敬互爱、尊重宽容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宣传优秀的师德事迹,大力倡导师德培养,充分利用宣传媒介以鲜活的实例,以及身边的楷模来感召每一位教师,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感染着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条件创设,使师德修养在教师的脑海中生根发芽,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在这样和谐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环境中,师德素养的提升不言而喻。

五、加强年轻教师的培训

加强年轻教师的培训,帮助其快速成长。可以采取老带新、一帮一的方式,即一位实践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带一名年轻教师,将其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并以其高尚的师德感染着他们,激励着年轻一代的教师加快前进的步伐。多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上示范课、公开课,创造其去名校学习的机会,多看多学,借鉴别人身上的优点及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使他们在不断地学习实践过程中建立起职业责任感,在不断地自我提升、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师德修养。

小学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及使命,对学生终身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德修养是教育界从古至今一直讨论的话题。师德修养直接关乎学生的道德素养、思想品质、行为规范的发展,因此小学教师更应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进行自身文化、道德、思想的修养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焕宁,吴永力.浅谈师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08)

[2] 李兆敏.崔艳波.基于新时代背景下的是的小学教师师德修养途径与方法[D].上海师范大学,

[3] 耿嘉佑.浅议如何做一名有师德修养的小学教师[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06).

篇9:小学教师勤工俭学论文

小学教师勤工俭学论文

摘 要:农村小学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国家“两个奋斗目标”人才的重要途径。20××年5月26日教育部长周济同志在云南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现场会上指出:“农村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在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创造条件的同时,仍然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而必须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关键词:小学教师

勤工俭学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为培养学生适应将来融入市场经济大潮的需要。科学实施勤工俭学具有多重的重要意义,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重点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知道勤工俭学主要是为了培养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和自强自立的品格。其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将来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他们成为祖国实现现代化的建设人才。当然,带领学生通过自身劳动所得来补偿生活、购买学习用品及充作班级活动费用,这对于农村学校学生来说是减轻经济负担的好事。

勤工俭学本应该在当今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和市场经济大潮环境中高歌猛进的,可是现实让绝大多数的农村学校将勤工俭学工作淡出了师生的视野。勤工俭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以及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早已得到国家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例如:我馆陶县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每个乡镇学校均有供学生学习实践和创收的学农基地,并且每所学校均安排有专人负责勤工俭学的领导工作。现在馆陶县教育局设有一个勤工俭学科,这对于各乡镇农村学校的勤工俭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几乎无关联,有专门的职能管理部门而赋闲不去发挥领导和管理的职能作用,这不很令人费解吗?是不是时下对于农村乡镇学校来说是没有勤工俭学的发展空间了呢?我们的答案是“不!”

笔者通过多年的考察、分析、论证,始终认为勤工俭学工作的开展在农村乡镇学校还是很有前景的。其优势较多。

优势一:勤工俭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早已并一直得到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即有政策的支持。

优势二: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及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大环境下,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本来就是应运潮流而生的产物。即有适宜的社会环境可大力开展此项工作。

优势三:目前农村绝大多数中青年农民均外出务工,家中土地、山坡、养殖场地等闲置现象可谓到处皆有。即可容易重新获得获得学农基地或其它场地。

此外,在现在的'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某些课业上不去而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引导他们在勤工俭学过程中通过实践,培养他们的自我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创新,从而让这些学生在课堂外找到兴趣和自信。这也可以说是人力资源的优势。

目前,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有哪些途径突破围城呢?

首先,教育主管的职能部门要重视勤工俭学具有素质教育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意义。应把勤工俭学管理工作作为各学校的年度考核工作中来,要考核学校是否有专职的勤工俭学管理人员,是否有学农基地或养殖场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参与率的为主,经济效益为辅。

其次,县教育局勤工俭学管理站要组织好各学校认真总结经验,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在全县内推广和学习有创新的经验、模式。

再者,勤工俭学的实施规划,一定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只能凭借当地的优势来规划发展计划,要考察本校适合什么,有什么资源优势和场地,充分论证后才能确定项目。

我们管理者和教师首先要明确勤工俭学实施的目的应该是以育人为主,创经济效益为辅。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重点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从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在实验基地边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理论中亲自动手实践。适时地给他们宣传勤劳加科技致富等思想。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实践,既锻炼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又让学生从实践中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了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和崇尚科学技术的品质。

以我县各乡镇学校为例,笔者认为可以尝试性地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开展时下似乎已淡出人们视线的勤工俭学工作。

(一)利用学校后勤服务利润给力勤工俭学发展。

加强学校后期后勤管理服务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与学校管理相结合模式,在现今学生人头公用经费相对充足的日子里,我们应把学校食堂、小卖部的收入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投资于学校勤工俭学的发展资金。

(二)抓好至少一处的学农基地建设。

抓好学校的学农基地建设,是实施勤工俭学教育、创收的重头戏。

据笔者调查,馆陶县各乡镇学校的学农基地基本上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都以荒废、流转和自动退回等形式消失了。基于前面所分析到开展勤工俭学工作前景的“优势三”,出资不是高成本建设一处学农基地也不是难事。现在尚有土地所有权且被他方利用的原学农基地应收回和利用好这些土地,没有基地的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申请政府划拨土地,也可以自行向你们租赁土地来解决学农基地的问题。有了学农基地,带领学生学种水果、蔬菜,花草苗木的培育,优化品种、嫁接繁育等知识技能均可让学生在基地得到锻炼和掌握。

(三)利用农村地理优势,选择发展好养殖业。

根据现行的肉、禽、蛋等农副产品价格涨幅过高的形势,农村学校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认真选择好适合的养殖项目发展,当然,这要有相当水平的技术作保障,学校请来相关的畜牧老师一并上课指导,一定会激起很多学生的兴趣。

(四)建大棚种养食用菌和育种超季节蔬菜秧苗。

利用农村到处都有落叶乔木、秸秆等资源,学校完全可以购买食用菌种,带领学生收集农村落叶的杂柴、秸秆进行简易加工,装袋上架培育出学生食堂需要的食用菌来。这种既让学生学到种食用菌的技术,又让学生尝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的自信和学习科技的兴趣自然得到培养。在大棚里提前繁育蔬菜秧苗,既可以为学校学蔬菜基地提供早期的蔬菜秧苗,也可以畅销市场上。

篇10:小学教师教研论文

有关小学教师教研论文

【摘 要】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笔者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当前中小学网络教研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其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后续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网络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网络资源

一、网络教研的概念

网络教研是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系统的、崭新的教研模式”。它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网络平台开展的跨时空远程教研活动,从全新的视角探索教研的方向,扩大教研的职能,从而使教研活动更加科学化。网络教研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以在学校的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着眼点,以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不断优化、改善甚至变革学校教研的手段、过程和结构,从而推进课程实施,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意识

网络教研的主体主要是来自于一线的广大教师。网络教研的跨时空性、多主体性、强交互性、高民主性使得网络教研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畅所欲言的平台。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有一半的教师不参与网络教研活动,很多教师在网络教研平台上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时,理性的、学术的成分不够,“怨”、“愤”、“水”的成分偏重。有的教师只是将网络教研作为自己个人的行为,没有上升到相互交流、讨论的集体行为,没有形成合力。这些都表明教师的科研意识还有待提高。

三、网络教研的形式

形式灵活多样是网络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目前网络教研的形式还比较单一,主要是听课评课和集体备课,而专题研讨、案例研讨、课题研究等形式在问卷发放学校还没有得到广泛开展。内容新颖、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是网络教研活动深入开展的前提。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协调好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的关系,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开展网络教研和传统教研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益,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网络教研虽然有许多优势,但网络毕竟只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如缺乏情境性、不利于情感交流等。而传统教研中的教学沙龙、实地课堂教学观摩等面对面的教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凝聚力。因此,传统教研工作非但不能削弱,而且要发挥其在“点”教研方面的优势,发挥其面对面交流的长处,提升传统教研的水平,弥补网络教研的不足。

(二)注重新老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和应用网络教研平台的技术水平。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参差不齐。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通过对部分教师访谈后发现,年轻的教师对网络教研的认同度普遍高于老教师,这主要是由教师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决定的。为此,笔者认为学校应该精心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例如:“一带一”帮扶机制),既能发挥新教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优势,又能发挥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使得老教师和新教师都能够在网络教研中各取所需、共同进步。此外,学校还应该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让他们在网络教研活动中能够应付自如,得心应手。

(三)注重网络教研过程的实效,突出“教研”二字。在教育部新课程网络教研研讨会上。马复教授认为:学科网站应基于研究,研究的成分少,对教师的帮助不大。同时要有针对热点问题的视频研讨,网站的定位是原创性、在线研讨、理论提高和解决问题。网络教研要注重实效,不能走形式主义,力争做到以下几点:1、首先教师要将网络教研平台作为个人反思的工具,利用网络教研平台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完整的保存下来,成为能够进行经验提升的实践素材,为后续的专业成长提供知识储备;2、教师要将网络教研平台作为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的载体,专家要引导教师对一些热点问题、教师教学中的困惑进行思考,在研讨、思考中获得进步。教师也不能仅仅将教研网站作为发布信息、传递资料的一种途径;3、教师要将网络教研平台作为推进区域教育平衡发展的有效工具,借助网络教研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

(四)注重网络教研的专业建设。网络教研平台建设和网络教研理论研究是网络教研的两块基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重视这两块基石的建设。一方面要积极主动的组织技术力量和学科教师加强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加强技术力量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得技术力量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师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要协同各方面力量加强网络教研的理论研究,注重专家与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科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可以将在网络教研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转化为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并在后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完善。这种“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的操作模式无疑是充实网络教研理论的有效手段。

五、结束语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教研新平台,改进现有教研模式。在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中是一项新型探索性的工作,富有深刻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网络教研是常规教研活动的延伸和升华,教师参与教研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互相交流、探讨、对话、互动,取长补短,吸取精华,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又通过反思,与同行分享得失,及时得到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从而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良性循环。

篇11:小学教师评价论文

小学教师评价论文

摘 要:言语是个人运用语言的过程或产物,当个体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就是言语行为。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学习态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言行。提高中小学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水平的对策有三:将教师评价言语体系纳入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予以重视;教师自身注重培养课堂评价言语行为的考识。

关键词:教师;言语行为理论;课堂评价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奥斯汀、赛尔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提出的语用学理论。言语行为可以是能够传递一定信息的信息性行为,也可以是非信息性的。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将言语行为分成三类[1]:叙事行为、施事行为、成事行为。美国哲学家赛尔继承并修正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赛尔提出言语行为四种分类[1]:发话行为,即说出词语与句子的行为;命题行为,通过对事物的指称和表述实施的行为;施事行为,在说某事中所存在的行为;成事行为,对听话人的行为、思想和信念等产生了影响的行为。他认为这种交流方式是“理想化”的交流方式,实际上,这种交流方式发生的概率较低,所以称之为是“理想化的交流方式”。

一、课堂评价言语行为

(一)概念与分类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当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教学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智力能力时,这一行为称之为课堂教学言语行为[2]。教学语言包括课堂组织语、讲授语、反馈语[2]。当教师运用反馈语进行评价时,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言行进行评价,就发生了课堂评价言语行为。

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与参考,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可分为两类,包括体态评价言语行为和口头评价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是进行口头评价言语行为。口头评价言语行为包括直接评价言语行为与间接评价言语行为[2]。

(三)评价要求

1.客观准确。教师的评价言语行为要客观准确,不可因为学生平时的“顽劣”而对学生带有主观偏见。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客观、实事求是的分析。

2.清晰明确。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态度、语言要清晰明确,使学生及时地领会教师的语意用途。模棱两可,很可能会对学生认识上产生模糊与混乱,难以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多样化与区别对待。多样化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所说话语之内容要丰富多样,多变且丰富的词语与语句,会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避免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区别对待是指对于学习优秀、领悟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点到为止;反之,教师应对其进行引导,为其提供丰富的信息[2]。

(四)评价的作用

首先,调节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带有赞扬与引导性色彩的激励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赞扬与激励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自信心。教师课堂评价的“施事行为”中会包含鼓励等期望成分,这种评价言语行为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在教师的“催化”下,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能。

二、当今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简单化

第一,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所查到的一线教师关于教师评价语的论文发现,一线教师注意到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采用“(非常、很)好”“你真(最)棒”等等这样泛化的评价语言来对不同的学生[3]。第二,学科特点不明显。例如,语文这一科目所包含的内容丰富,文化色彩浓厚,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比诸如数学这样的科目更加具有变化性和丰富性。但由于存在泛化的评价语言的现象,教师统一采用泛化的评价语言,完全忽视不同科目的学科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需要。第三,缺少个性化评价语言。现实中,大多数的教师的评价语言经常是表面化、简单化,不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更别提具有艺术性[4]。

(二)教师备课时的预设与评价言语行为的及时性之间的矛盾

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步骤都是经过“备课”这一环节精心准备好的,教师想要什么样的答案都是预先设计好的、题设的结果。教师总是希望能够听到自己“预设”时的“答案”,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答案、富有发散思维的答案。

(三)教师缺少对其自身评价言语行为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学反思一直在关于教学反思的文章中,我们找不到或者很少在反思中有关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的,许多教师将更多的经历放在了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新旧知识的转换等方面。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水平的对策

(一)将教师评价言语体系纳入教师专业化发展

加强教师关于语言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总结。对于教育学来说,语言学、哲学是一种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工具)。当我们逐步掌握这些理论,逐渐在思想理论上成熟时,可以帮助教师厘清评价言语行为理论体系,促进其思考出科学、艺术的评价语言。教师通过理论学习掌握语言学理论了解教师的课堂评价言语行为对学生的自我认识与价值判断。因此,教师要综合所学理论、教学情境、学科特点与学生个体等各方面要素,将抽象复杂的理论体系与实际教学相融合。这种实践结果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潜移默化生成的。这时,教师需要的是坚持与不断的反思、总结课堂评价言语行为,教师可以采取记录的方式(班级日志、教学记录中的反思部分等),将课堂评价言语行为单独作为一个主题进行总结,使其自身的评价言语行为更加完善[4]。

(二)学校予以重视

第一,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并进行讨论。学校的教学工作首要基本环节就是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当教师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可将评价言语行为融入“备学生”这一环节中。各个老师可以交流有关课堂评价语言的心得。第二,采取专家指导的方式,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学校可以组织专家对教师进行指导,这也是对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的最基本的保障。语言学理论是一门晦涩复杂的学科,对于一线缺乏理论基础的教师来说,其自身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少占用时间却学较多的理论是很难的.,如何将深奥的知识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也需要学校聘请专家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意见。

(三)教师自身注重培养课堂评价言语行为的意识

当学校为教师创造一切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教师在主观上也要具有问题意识。由内部动机产生的学习的欲望是更好的驱动力,这要好过外界强加的推动力。例如,教师应意识到课堂评价语言的及时性以及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变化性、是否要多加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其课堂表现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评价语言。

四、结束语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得到尊重与欣赏,成人如此,学生更是如此。教师的课堂评价言语行为对学生的积极的学习态度与求知欲、激发其潜在能量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年龄并结合其个人背景进行正确的、合理的、艺术的评价言语行为,让其成为激励学生发展的“助推器”。教学的行为是艺术的,教师的课堂评价言语行为也具有艺术性。如果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感到厌倦,那么教育的艺术魅力则荡然无存。

参考文献:

[1]郭贵春,贺天平.现代西方语用哲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魏丽洁,魏丽华.教师言语艺术[M].济南:济南出版社,.

[3]楼玲玲.数学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问题及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Z4):7―8.

[4]刘艳萍.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用语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基于A校的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篇12:小学教师的论文

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提升思考

教师是构成人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也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人物。“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能,越来越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效果的今天,教师效能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1]教学效能是指教师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个行为的主观判断和觉知,以及对实现有效教学能力的客观表征。作为理论与实践界的“顽疾”,学业负担问题备受关注,但其解决历程可谓步履维艰、收效甚微。教师的教学效能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存在着天然的“联姻”,是学生学业负担形成的重要外部场域。然而,学界以教学效能的视角来化解学业负担问题则鲜有探讨。因此,本研究以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为背景,以学业负担问题的有效化解为逻辑起点,通过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在性别、教龄、学历、任教阶段和区位等不同维度上的特点和差异,以了解新课程改革深化推进过程中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总体现状和特点,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和实施建议,以期为中小学教师教学价值观念的转变、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行为的改善以及学生学业负担的有效减轻提供现实参依。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

(一)研究对象

为保证样本的全面性和均衡性,避免方差变异,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按照7大区域(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抽取8个省(自治区)、2个直辖市和1个计划单列市,包括辽宁、甘肃、河北、河南、广西、山东、云南、浙江、天津、重庆和深圳,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90所中小学校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80份,有效回收率为79.33%。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教龄、任教阶段、学历和区位等情况。其中男性教师762人,女性教师1618人;小学教师625人,初中教师889人,高中教师866人;0~5年教龄教师393人,6~10年教龄教师472人,11~15年教龄教师512人,16~20年教龄教师447人,21年以上教龄教师556人;大专及以下学历教师241人,本科学历教师1891人,研究生学历教师248人;城市教师1241人,县城教师507人,农村教师632人。

(二)研究工具

从学生学业负担的形成机制看,学生的学习效能是其最核心和最关键的影响因子,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体现为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性活动,教师的教学信念、教学能力等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无疑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作为学生学业负担因子链上的重要外部场域,教师教学效能是影响学生学业负担形成和发展的直接来源。鉴于此,以教学效能的逻辑理路探寻学习负担的解决之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属于自编问卷,包括二阶七维度。二阶是指个人自我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七维度是指个人自我效能感中的教学认知、教学情绪、教学期望和一般教学效能中的教学能力、教学策略、教学业绩以及教学环境。个人自我效能感涵盖了心理学意义上的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指个体对教育、教学和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的认知,相信教育、教学和教师自我能力对学生个人素养提升和学业成就发展的重要价值。它包含教学认知、教学情绪和教学期望。教学认知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以及对自身教育教学活动所持有的基本观念和态度。教学情绪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对待教育教学行为的态度体验。教学期望是指教师希望通过教学,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得到社会认可、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般教学效能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基础上,外化为对成效的追求,对教师素养的规定,也即从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具备的素养、能力和个性化特征等外化形式可以推断或判断教学成效的程度。包含教学能力、教学策略、教学业绩以及教学环境。教学能力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依据一定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进而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提升教学质量,而采取的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教学业绩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而获得的课堂教学效果和相关科研成果的总和。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全部外部条件,包括物化环境、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本文所指称的教学环境主要包括以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和生生关系为重要指标的教学人际环境以及以教师对学校认同感为核心的文化环境。教师教学效能的个人自我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姻”,共同推进教师教学观念转换和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进而在“减负”和“增效”过程中实现学业负担问题的优化解决。问卷涵盖32道选择题,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计分方式,并期望通过整体以及各层面的平均数、标准差、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手段来探析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总体现状和特点。

(三)信度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分析方法检验问卷的信度。所谓信度是指问卷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越高即表示该问卷的结果越可靠、稳定与一致。通过分析,整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4,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介于0.666~0.891之间。其中,教学认知为0.592,教学情绪为0.691,教学期望为0.829,教学能力为0.891,教学策略为0.834,教学业绩为0.666,教学环境为0.672,表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良好,其结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信度。

2.效度分析

(1)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的检验通常以题目分布的合理性来判断,属于一种命题的逻辑分析。本问卷是在参考已有教学效能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特点以及遵循学业负担问题有效化解的逻辑起点编制而成。在初步拟定问卷之后邀请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家进行审查,同时发放200份问卷进行预测,根据相关专家们提出的修正意见以及问卷的预测结果对问卷进行修订,最终形成了包含有32道题项的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调查问卷。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工具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特点和存在样态,因而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2)结构效度

本研究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来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分析结果显示,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在0.442~0.616之间,呈现中低度相关,说明问卷各维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各维度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679~0.947之间,达到了高度相关。这表明测量工具的七个维度能较好地反映所要测量的内容,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总体表现

本研究从教学认知、教学情绪、教学期望、教学能力、教学策略、教学业绩和教学环境等七个维度,对不同性别、不同教龄、不同学历和不同区位教师的教学效能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此考察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总体水平和特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总体表现上的平均值为3.95,接近于临界值4。在教学认知、教学情绪、教学期望、教学能力、教学策略、教学业绩和教学环境七个维度上,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平均值分别为3.94、3.98、4.14、4.01、4.02、3.34和4.09。其中教学情绪和教学环境的平均值最高,而教学业绩和教学认知的平均值最低。从图1中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到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水平和变化趋势。除教学业绩以外,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在教学认知、教学情绪、教学期望、教学能力、教学策略和教学环境等六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均在3.9以上,其中教学期望维度上的得分最高,为4.14,而教学业绩的得分最低,为3.34。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在各维度上的总体表现水平高低依次为:教学期望>教学环境>教学策略>教学能力>教学情绪>教学认知>教学业绩。由此表明,在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总体表现水平上,教学期望的影响因素最大,而教学业绩影响因素最小。在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总体表现水平上,教学业绩的均值最低,这可能是由于在学校教育场域中教师所秉持的“分数至上”“成绩本位”“升学为要”等传统教学价值观念尚未转变,致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旧将多数甚至全部精力用于提升班级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将升学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和终极价值追求,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参与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造成中小学教师教学业绩的整体水平较低以及结构性偏失。

(二)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性别差异

为考量不同性别对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对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的七种教学效能指征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2)。表2的数据表明,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总体表现上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教学情绪、教学期望、教学能力和教学环境四个维度上有着极其显著差异,而在教学认知、教学策略和教学业绩三个维度上无明显差异。女性教师无论是在总体上还是在七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教师。从图2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各维度上的表现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由图2可知,女性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教学期望维度上的得分最高,为4.20;在各维度上的表现水平高低依次为:教学期望>教学环境>教学能力、教学策略>教学情绪>教学认知>教学业绩。男性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教学业绩维度上的得分最低,为3.31;在各维度上的表现水平高低依次为:教学期望、教学环境>教学策略>教学能力>教学情绪>教学认知>教学业绩。由此可知,女性教师的教学效能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水平平均高于男性教师,即女性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高于男性教师。女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教学效能水平,这可能是由于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具有更积极的教学情绪、较高的教学期望以及对教学环境的良好适应性造成的。首先,由于受到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大多数女性呈现出“温婉、细致、朴素”的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有益于情绪的合理管理与积极调控。另据调查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在社会化历程中形成了更好的情绪表达和管理能力。[2]因此,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具有更高的教学情绪水平。其次,大多数女性教师较男性教师更喜爱和认同教师职业,在教学过程中女性教师能够获得较高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进而产生较高的教学期望水平。再次,女性相比男性具有较强依赖性,其在进入教育教学场域后,为提升教学有效性,会有意识地更新教育观念、专注教学准备、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进而有助于其快速适应并融入教育教学环境,因此女性教师在教学环境层面具有较高水平。

(三)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任教阶段差异

不同任教阶段对于教师教学效能水平有着一定的影响,为此,本研究分别对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任教阶段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了LSD多重比较(见表3)。表3的数据表明,不同任教阶段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总体表现上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分别在教学认知、教学情绪、教学期望、教学能力、教学策略和教学环境六个维度上有着极其显著差异,在教学业绩上有显著差异。且小学教师在教学认知、教学情绪、教学期望、教学能力、教学策略、教学业绩和教学环境七个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在教学认知、教学 情绪、教学期望、教学业绩和教学环境五个维度上高中教师高于初中教师,而在教学能力和教学策略两个维度上初中教师略高于高中教师。从图3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不同任教阶段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各维度和层面上的表现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由图3可知,在各个维度和层面上,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最高,均显著高于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此外,除了在教学能力和教学策略两个维度上,高中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略低于初中教师,在其他四个维度上均高于初中教师。因此,可以从整体上来说,不同任教阶段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高低顺序大致为:小学教师>高中教师>初中教师。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总体水平及各个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这可能是由于特殊的教学任务和独特的教学环境所决定。小学教师相较初中和高中教师,尚无过重的教学任务和明显的升学压力,这为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升教学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等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此外,初中教师在教学能力和教学策略两个维度上高于高中教师,可能是由于初中学生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阶段所致。初中学生处于情感、思维、智力等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又处于人格成长的“叛逆期”,这就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完善自身的教学技能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协助。

(四)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教龄差异

不同教龄的教师秉持着迥异的教育教学价值观念。本研究分别调查了0~5年、6~10年、11~15年、16~20年以及21年以上五个不同教龄阶段的教师,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了LSD多重比较,显示教龄是影响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见表4)。表4的数据表明,不同教龄的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在总体表现和教学情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在教学能力、教学策略和教学业绩三个维度上有极其显著差异,而在教学认知、教学期望和教学环境三个维度上没有明显差异。从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总体水平上来看,其高低顺序依次为:21年以上教龄>16~20年>11~15年>6~10年>0~5年,表明中小学教师教龄越长,教师教学效能越高。从图4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不同教龄阶段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各维度上由图4可知,21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在教学认知、教学情绪、教学能力和教学期望四个维度上均明显高于其他教龄阶段的教师;6~10年教龄阶段的教师在教学业绩维度上显著高于其他阶段的教师;0~5年教龄阶段的教师在教学期望和教学环境两个维度上显著高于其他阶段的教师。在中小学教师的各个教龄阶段,0~5年教龄阶段的教师在教学期望和教学环境两个维度上显著高于其他阶段的教师,这可能是由于新进教师所特有的心理环境所决定的。刚从高校毕业的新进教师,对教师角色充满了期望和憧憬,幻想自己能够成为自己所理想的教师。因此,其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较高的激情和期望,并主动适应新的教学工作环境。此外,6~10年教龄阶段的教师在教学业绩维度上显著高于其他阶段的教师,这可能是由于这一教龄阶段的教师正处于职业上升期所决定的。处在职业上升期的教师期望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成就和建树,因此其会在做好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开展教育研究。

(五)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学历差异

为考察学历对于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本研究调查了大专及以下、本科和研究生不同学历的教师,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了LSD多重比较(见表5)。表5的数据表明,不同学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总体表现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在教学期望维度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教学策略、教学业绩和教学环境维度上有显著差异,而在教学认知、教学情绪和教学能力上并无显著差异。从图4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不同教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各维度上的表现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由图5可知,在各个维度上,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高于本科学历和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本科学历教师的教学效能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因此,从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总体水平上来看,其高低顺序依次为:研究生学历>本科学历>大专及以下学历,表明中小学教师学历越高,其教学效能越高。研究生学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显著高于本科学历教师和大专及以下学历教师,可能是由不同学历阶段的教师所接受的知识、思维训练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所导致的。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其学习生涯经历了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在本科阶段,主要学习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等知识与技能;在研究生阶段,主要培养理论创新思维能力和学术科研能力。因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与本科学历、大专及以下学历教师相比,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能够更快地理解、接受和运用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模式,其教学效能呈现出更高水平。此外,本科学历的教师比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所接受的教育更为系统和完整,其在知识掌握和实践操作层面更加丰富和完善,因此,本科学历的教师比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的教学效能较高。

(六)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区位差异

不同区位的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效能上不尽相同,为考察区位对于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本研究调查了城市地区、县城地区和农村地区不同区位的教师,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了LSD多重比较(见表6)。表6的数据表明,不同区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总体表现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教学认知维度上存在着非常显著差异,在教学情绪、教学期望、教学能力、教学策略和教学环境五个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在教学业绩层面并无显著差异。城市地区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总体及七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县城和农村地区的教师,农村地区的教师在总体及七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县城地区的教师。从图6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不同区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各维度上的表现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由图6可知,在各个维度上,城市地区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最高,均显著高于县城地区和农村地区,农村地区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显著高于县城地区。因此,从整体上来说,不同区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高低顺序依次为: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县城地区。城市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显著高于县城和农村地区的教师,这可能是由于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达程度远高于县城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是影响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制约和影响着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规模、质量和速度,同时还影响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结构的变迁以及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变革。[3]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这就为该地区教育领域充足的资金和物质投入提供了重要经济支撑与保障。同时,较高的经济待遇也会吸引大批学历较高和资历较深的优秀教师聚集在城市地区,在加剧了教师间相互竞争的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技能、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育质量,进而促进教师教学效能的整体提升。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对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进行的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在性别、任教阶段和区位这三个维度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即女性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明显高于男性教师;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显著高于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师,高中教师在除教学能力和教学策略以外的其他各个维度上的教学效能水平均高于初中教师;城市地区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显著高于县城和农村地区教师。第二,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学历差异,即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越高,其教学效能总体水平越高。第三,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存在着显著的教龄差异,即随着教龄的不断增长,其教学效能总体水平也不断提升。基于此,为促进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水平的整体有效提升,进而助力学业负担问题的有效化解,应构筑理念先行、动力跟进和环境支撑的三位一体策略体系。

(一)理念先行———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

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任教阶段差异,并且在总体表现水平上,教学业绩的均值最低,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价值观念上秉持着异化的观点和理念。这一现状的改善,需要更新教师传统教育理念,确立现代教师教育观念。所谓现代教师教育观念是指教师为适应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所确立的对整个教师教育活动或教育现象的较为系统化、理性化的认识和觉悟的观念体系。教师教育观念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体系,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性、情感性、情境性与开放性、非一致性、相对稳定性和外在表现的复杂性。[5]树立现代教师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思想的与时俱进,要求教师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观念中的精华部分,坚决摒弃传统教育观念中那些已与新时期教师教育的发展相去甚远的迂腐陈旧的思想,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与变革,引领教师形成科学的教学观念。科学教学观念的形成,对于教师习得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具有重大助益,以此促进教师对学生学业负担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为学业负担问题的有效缓解奠定理念基础。

(二)动力跟进———深度优化重塑教学素养

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存在着显著的教龄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教龄阶段的教师秉持着不同的教学价值理念,拥有着不同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实际上,教师的教学素养是决定教学实效和效能的动力所在。因此,为实现教师发展阶段的相对均衡化,需要统整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中培训,以优化教师的基本素养结构,实现教学素养的深度优化。首先,完善教师的基础性素养。知识与文化的传递者是对教师形象的传统认知,而要改变教师这一保守形象,需要构建当代教师富有内在发展需求与创造活力的新形象,形成由价值—动力系统、文化素养系统和实践创生的思维能力所构成的教师基础性素养结构。[6]其次,实现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的有机融合。传统教师培养模式割裂了学科知识的获得与教育知识的培养,使两种知识处于一种分离的平行状态。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需要实现两者分离基础上的融合,以实现其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有效复合、内化和深化。教学效能是影响学业负担问题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外围因素,而教学素养的不断优化与提升,是提高教师教学效能的重要路径,其为学业负担问题的有效缓解提供了持久动力。

(三)环境支撑———共生发展构建学习共同体

研究表明,由于受到地区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学历背景的影响,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区位和学历差异。具体来看,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学历背景下的教师秉持着迥异的教学价值理念、拥有着差异化的教学知识体系以及教学技能,致使不同区位的教育资源结构存在着巨大的现实差异。改善这一现状,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水平的整体提升,需要构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教师教学效能的整体优化和提升创造良好的组织支持、物质条件和心理环境。学习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信念、价值观的教师们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学习、交流等途径改善教学实践和提高自身素质而形成的组织。[7]学习共同体的存在能够打破不同学校间的地域限制,增进城市和农村教师的有效交流,并在此过程中相互汲取有效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反思自身教学方式和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推进了教师流动机制的有效实施和教师资源与结构的均衡配置,从而将有效弥合不同教师群体和同一群体不同教师的教学效能差异,这为学业负担问题的有效缓解营建了现实环境。

论文指导教师评语

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学术评语

论文手册指导教师评语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海洋类理科硕士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写作教学论文

本科生论文总结怎么写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评语

学位论文评语 范文

如果撰写语文教学论文

论文指导评语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共12篇)】相关文章: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自查报告2022-05-04

导师对学生学术论文评语2022-12-26

研究生论文评阅人评语2023-12-25

日记的提纲格式范文2023-04-01

提纲 范文2022-11-01

本科生班主任工作总结2023-08-24

提纲范文2023-11-15

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总结2023-11-08

开题报告注意事项2023-04-11

提纲格式范文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