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被忽视的阅读思维的教学论文

时间:2022-05-06 12:40:09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种被忽视的阅读思维的教学论文((锦集18篇))由网友“草莓脆酥饼”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一种被忽视的阅读思维的教学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种被忽视的阅读思维的教学论文

篇1:一种被忽视的阅读思维的教学论文

有关一种被忽视的阅读思维的教学论文

核心提示:写作意识:一种被忽视的阅读思维

一、“写作意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价值所在

阅读作为一种行为,有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目的。有的人为了解闷阅读,他们关注文本的内容,故事的情节;有的人为了获得信息阅读,他们关注文本的内容和知识的准确性;有的人进行文学欣赏阅读,他们会关注作品的艺术性。

作为学习语文的小学生进行阅读,除了要关注文本的内容,还要关注文本的形式,需要养成一种“课文是如何写成”的阅读思维方式,并且以这样的思维帮助日后写作。我想把这种阅读思维称为“写作意识”。

“写作意识”是一种重要的语文阅读思维,“写作意识”的培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任务。以小学生阅读的规律看,他们善于关注文本的情节和内容,善于走进人物的内心产生阅读共鸣,获得情感体验。而文本如何表达,文章如何构思,这些隐藏于文本内容背后的语文“本体性知识”,学生不善于关注且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新的阅读思维方式,培养学生阅读中的“写作意识”。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需要,“内容理解”并非阅读教学的唯一,培养“写作意识”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二、“写作意识”:指向理解的阅读教学事实上的缺失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保持着“指向内容理解”的价值取向:

“指向内容理解”的阅读课,重视朗读、注重感悟,课堂以朗读、对话为主。这类课堂从课改初期开始,对于改变教师繁琐分析、满堂习题的陈旧教法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阅读感悟,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深入理解并培养语感。

但是,这样指向内容理解的课堂,过于强化对文字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学生能读懂的,仍要反复引领,深入解读,花费时间过多,影响阅读教学其他重要任务。学生不善于理解“课文是怎么写出来的”,偏偏没有花功夫、下力气研究怎么教,日积月累,孩子的“写作意识”发展缓慢,大大滞后于“内容意识”的发展。

也有部分“关注语言”的阅读教学。教师意识到语文教学需要关注“文本形式”,课堂注重品味言语特点,揣摩字词句段的表达效果,如教师让学生探讨“哪里写得好?”“这个词语有什么效果?”“这样写采用了什么方法?”……这种尝试,其实质,也是以内容的理解为前提,教师在总结中点出文本形式或者写作特色,如果一定要说差别,可能增强了一点零散的“语言意识”。这样的教,主要目的仍然是理解内容,然后才点到语言形式,有一种“兼带”教学的味道,隔靴搔痒;其次,这类教学往往采用“告诉”学生的方式,教学方法显然单一而浅薄,教得匆忙、教的零碎,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效果并不明显。

目前,虽然大家关注“文本是怎样表达的”,但是事实上恰恰是被忽视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写作意识”,有一个具体的抓手,是一种有效而可行的教学实践。

例如教学《泉城》一课,许多老师落点在“感受四大名泉的特点”上,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课文,从字词中体会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的特点――这样的教学,就是为了强化课文内容,增强理解的深刻性。管建刚老师在执教本课时落点于“文章怎么写的?”――课文怎么选材,按什么顺序表达。他让学生思考“济南有72名泉,为什么作者只写四大名泉?”,从而明白写游记选最有名、最有感触的材料,写文章选择最典型的内容。管老师还让学生关注文章的“总起句”与下文段落顺序的一致性。他让学生讨论更改“总起句”顺序后,下文四大名泉的先后顺序如何调整,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段落之间要精心安排顺序,从而提高学生对段落布局的认识,帮助他们获得架构文章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篇”的感觉。这种“篇感”的培养,就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意识”的培养。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抓住了文章的体式特点,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领会写作文章的奥妙,确定的教学内容更接近语文的核心价值。

三、“写作意识”:与“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共生

1.“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培养真正的写作能力――构思能力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阅读是如何为写作能力奠基的呢?阅读为写作提供了什么呢?我想首先是精彩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的技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意思。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写作的“起草”阶段。许多老师意识到这一联系,因此不仅让学生进行广泛阅读,还要进行摘抄。一些热爱文学的少年,自觉模仿的就是精彩的语言,对于这类文字技巧,他们能学并且愿意学。可是,摘抄的主要功能就是积累语言,这种学习单一而低效,造成大部分学生厌恶摘抄。阅读为写作能力奠基的第二个重要作用是形成架构文章的能力――构思能力。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写作的“构思”阶段,他先于起草,直接决定文章的质量。这第二项作用是隐性的,容易被人忽视,恰恰比第一项更重要。“构思能力”是一种“默会知识”,因为他确实存在,但不易言说,加上写作的“构思”阶段存有隐蔽性,更容易让人忽略。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恰恰抓住学生容易忽略的“默会知识”展开教学,让写作成为一种可以言说的快乐,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知并理解构思的存在及效果。通过一定“量”的积累,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必然能促进学生了解谋篇布局的一般规律,认识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发展“写作意识”。

阅读教学中,因为文章的内容是摆在那儿的,而表达的方法是含在文本背后的,文章的奥秘是隐蔽的.,学生不容易发现,教师常常会忽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凸显了阅读的第二项功能――促进写作的构思能力。从这个角度说,“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培养了真正的写作能力。

2.“写作意识”从整体理解获得,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就是从“成篇习作”思考,寻找篇章的奥秘。

与传统阅读教学对字词句的品读感悟不同,“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从“成篇”文章入手,整体观照,前后关联,有利于选择写作构思中的程序性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如段落之间的联系、材料的选择……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某些表达的方法与技巧。例如管建刚老师在教学《泉城》一课时,引导学生从写作文章的过程来阅读课文,通过教学,指导学生形成“选好材料、排好顺序、找好特点、写好语言”的写作意识。学生从整篇文章入手,对构思文章的过程有一个完整而具体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篇感”,提升了整体把握的能力。指向“整篇文章”的阅读,有效避免了零敲碎打而造成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3、培养“写作意识”,从“写作”出发,搭建读与写的另一条桥梁。

从写作角度出发的阅读方式是学习语文的有效路径之一。同是《泉城》一课,从内容理解出发,老师一般让学生思考:从重点段中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语体会到的?接着着力讨论“涌、汇注、喷吐、冒”好在哪里?最后横向对比,总结“用词准确、抓住特点”的语言形式。从写作角度出发的阅读,管老师让学生在阅读中关注:写作文要找好特点再写,《泉城》的作者怎样找好泉水特点的?学生通过阅读辨析“涌、汇注、喷吐、冒”四个词的不同效果,领悟到找好特点,用好词语的写作奥秘。两种设计,一种指向内容理解,因此品读重点段的关键字词是主要教学目的,理解了内容才能体会“用词准确”的表达效果,语言形式的教学依附于内容的理解。对“文本是怎么表达的”做出一种接近,却无法深入接触,阅读与写作之间实际上是割裂的。另一种指向写作,出发点截然不同,整个设计遵循“怎么写好文章”的思路,让学生明白“找好特点”是构思的关键环节,然后以《泉城》为例审视“找好特点”的方法。其间同样辨析了“涌、汇注、喷吐、冒”四个关键词,但这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是为掌握构思方法而进行辨析。可见,文本内容的感知、关键词的辨析是为“如何写”服务的。前后两者存在阅读目的的差异,存在截然不同的阅读思维。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把主要目的放在学生缺失的作文能力培养上,以课文为“范例”,从写作角度构建阅读教学内容,相对于传统“读写结合”来说,搭建了读与写的另一条桥梁,进一步实现“听说读写之间有机联系”(《课标》)。

篇2:写也是一种思维形式论文

写也是一种思维形式论文

摘要:在一般情况下,人类凭借的语言主要是内部语言,但内部语言并不是人类思维的唯一媒介和工具,除内部语言外,外部语言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是可以用来思维的。

关键词:写作思维;内部语言;外部语言;口头语言?摇;书面语言

提起文章写作,人们一般习惯上把它看作是写作者的思想所进行的文字表述。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写作中的“写”,不独是作者思维定型以后的文字表述,它本身就是写作者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说“写”也是一种思维形式,主要是基于这样一种现象提出的:在许多情况下,写作者并不是或者不可能事先把文章通盘想好,默记于心,然后再通过“写”将文章一次性地完整表述出来,而往往是先有了一个文章大意,拟定一个纲目,然后才进入“写”的阶段。文章的具体结构、语言表述,甚至于主题思想,都有可能是在具体的“写”的过程中才逐步明确和完善起来。可见,“写”,并不是写作者思维过程结束以后对其思维成果的简单的传达和表述,而是作者思维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的一个特殊阶段。可以说文章的写作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深刻的思维运动。

一般认为,思维所凭借的语言形式并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嘴上说的(口头语言)和纸上写的(书面语言)“语言”,而是一种内在思维者的,无声无形的,只为思维者自己所熟悉的“语言”。这种语言,语言学和心理学通常称为“内部语言”(相对应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是“外部语言”了)。诚然,在一般情况下,人类凭借的语言主要是内部语言,但内部语言并不是人类思维的唯一媒介和工具,除内部语言外,外部语言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是可以用来思维的。譬如:“自言自语”就是人们运用口语进行思维的一种典型例子。如果仅仅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考查这一语言现象,就完全无法理解:自己说给自己听,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说者所说,在他自己本是早已知道的,何需多此一举?对于“自言自语”这种语言现象的唯一解释只能运用外部语言进行思维。说者所“言”所“语”,其意并不在于传播和交流,而是在于帮助自己更好的思维,除此之外,别无他因。同样道理,写作活动中的“写”,也是人们运用外部语言进行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不同的只是它运用的语言形式是书面语言而不是口头语言。

人们为什么要运用外部语言进行思维?

一般情况下,内部语言完全可以胜任日常思维任务而无需外部语言的介入。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仅用内部语言进行思维就显得力不从心,这时,思维必须借助外部语言进行。这些特殊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思维者的内部语言发生机制不健全,思维者不具备正常成年人所具有的发达的内部语言符号系统,因而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不得已而使用外部语言进行替代性补偿思维。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儿童、老人及有脑部损伤的病人身上,而且多是口语思维形式。另外一种情况则是由于内部语言的固有缺陷与思维深化的要求不符造成的。由于内部语言的特点是简略、概括、跳跃性大,因而许多在思维者自己是不言而喻的思维对象都被忽略了,而且内部语言又灵活多变,不具有严谨的语法规范。虽然,内部语言的这些特点也有其长处,因为它可以保证思维的敏捷和效率,但同时也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缺陷,这就使思维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维者对思维内容的清晰把握。当然,在思维内容十分简单时,内部语言的这种模糊性是无关紧要的,它不会对思维进程构成阻碍。但当思维内容高度抽象和复杂时,内部语言的模糊性就会影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此外,内部语言还具有易逸性的特点。人们一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紧张思考时,由于外界干扰,思维过程猛然中断,此后虽极力回忆,却再也想不起原来的思考内容了。所以,苏轼诗云:“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但是人类的思维一旦起步,就总是在一定阶段成果的基础上逐渐深入开展的,这好比是爬楼梯,只能循级而上,却不能一跃而至。阶段思维成果一旦逸失,思维路线就要中断,人的思维进程也就不能再进行下去。因此,人们如果只使用内部语言进行思维,而想达到深入进展,就必须具备非凡的记忆力,需要把每一个阶段的思维成果都牢记于心。这样做的可能性姑且不论,只是如此一来,人的大脑负担就非常重,记忆的重复反过来也会影响大脑思维潜力的发挥。而内部语言的这些缺陷却正是外部语言的长处,外部语言由于其语音、文字的物质载体性能而具有清晰性与稳固性的特点。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写作活动的“写”不独是写作者思维成果的定型和外向传达,它本身就是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篇3:美术教学与思维论文

美术教学与思维论文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能否让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是关系到教学效果及学生个性、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中职生在入校前没有美术基础,要想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对美术教师的教学研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习兴趣。

许多教师往往过分夸大美术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其错误是在于他们只看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比较片面,而且还忽视了兴趣有阶段性特点。

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教学对象,把学生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美本有一定基础有兴趣的;二是对美术无基础抱有兴趣的;三是对美术不感兴趣的对于第二三两种对象,美术教师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长期保持这种兴趣就显得太重要了。那么,究竟从什么地方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们可以先认知教学对象,找出各个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然后唤起他们对自身优势因素的优越感来激发对美术课的热情。下面我们利用几个角度来谈谈:

1、针对音乐文学有爱好的同学。我们在讲授美学原理中节奏与韵律法则时,我们和学生一起谈论艺术的贯通性,从音乐谈到舞蹈,从诗歌谈到小说,从色彩谈到时装,处处都存在美的法则……,这样从他们最优势、最感兴趣的方面入手,课堂气氛很活跃,强化了他们的学习美术的兴致。

2、针对数学学得较好的同学,我们在介绍图案骨格形式时,有意识地引导这些数学基础好的同学作出一些较为复杂的图形,如椭圆、正六边形,正五边形等等。在平面构成渐变练习中,让他们写出有关数列公式和数据,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调动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针对理化方面较有特长的学生。我们在中职美术课堂上,介绍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时,有意识地引导这些同学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在介绍工艺制作用料时,多让这些学生深入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能,从而让这一类学生在美术课中认识了自身优势及存在价值,无形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4、针对爱好体育的同学。我们常常引导学生从体育煅炼能保持好的体形,从而谈到人体的自然美;从动员的着装谈到服装色彩设计原理……,这样在他们的兴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授课内容。

还有许多的方面,在这里不可能一一举出。美术教师要善于找出每个学生的差异,从不同方面来鼓励他们学习。

二、利用教师自身因素,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中等职校的美术教育,其目的大致可分两类:其一是欣赏教育;其二是专业基础教育,但最终目的都是要能够培养出素质和技能完备的现代化人才。整个美术教学活动应当充满艺术性的过程。美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美自己,增加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l、努力完善自己的仪表形象,让学生感受第一个美的概念。教师应当仪表端正,教态大方,这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有的美术教师仪表较为拖遢,不修边幅,还自以为是个性表现,这不能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是不可取的。体态和颜面是对人认知的接口,体态不顺,颜面不端,常常引起不快,影响交流和沟通,从而便大大降低了某些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努力养成教师特有的人格因素。人们常说的为人师表以及我国古人很讲究人品与画品的关系,都表明美术教师更应注重人格及修养,使学生产生敬佩感,这使学生提高对美术课的兴趣大为有利。另外,我们还要反对那种故作真人形象,万念俱空,只顾画画的一种姿态。

3、努力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美术教师首先要了解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其次要有一定的.实际动手技能。学生往往讨厌枯燥的理论,喜欢实践,教师如能娴熟自如地当场演示操作,学生则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上面所提的如何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兴趣,就要求美术教师更应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崇拜对象,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并能长期保留。

三、注重美术教学中的各个细节,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不致于丧失学习信心, 在对于美术作业的评讲及成绩评定应当慎重。我们应更加提倡多表扬少批评的方法。学生所交的作业,虽然不够完美,但在美术教学中也要善于发现这张作业中的可取之处,鼓励他下次重新画好。评分可以采用积分制,即每一次作业都是总评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可以实现自我教育,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

如果一旦失去学习信心,不仅是学习成绩不能提高,而且还会影响其个性及人格发展。

最后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培养兴趣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成功,而是一个长期的形成和巩固过程。我们美术教师应大胆改革,发挥主动精神和聪明才智,探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篇4:中学教育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情感教育论文

中学教育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情感教育论文

当你成了一名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学生,你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将怎样看待他们,怎样对待他们,怎样处理与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教师的学生观。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将在很大程度上支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如果学生在教师眼中不一样,那么教师对待他们的方式也就不同,于是在投入情感和选择教育语言上差别很大,导致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有巨大差别,甚至有可能抹杀了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问题。

教育教学活动证明,凡是被教师预先认定为具有发展潜能的学生(事实上这些学生并不一定具有特殊的智力),经过一段时间后,相对来说这些被看好的学生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中学教育的目标不是仅仅培养几个精英而已,而是要搞好素质教育,培养素质人才和创造性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偏爱,要做到公平、公正。如果教师的爱偏移了,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不好的看法,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都将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关系甚至严重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的学生,由于地区经济和文化落后等原因,在学习和接受知识方面要显得“笨”和慢一些,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情感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感情具有调节学生行为的功能。教师对学生的好感和恶感总是以某种信息传递给学生,这种信息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同一教师在不同心境下用不同的情调和表情讲出同一句话,可以在学生身上产生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同样的教育内容,由与学生建立不同情感关系的教师来实施,可以形成相反的效果。所以在教育教学中,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我认为教师在做情感教育工作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对工作应有百分之百的责任感

教师的责任感不是只对部分学生,而应该是面对所有学生。情感教育就是基于这种责任感的基础上实施的。

二、教师应给予学生公正无私的科学的爱

任何一个人总是为他所喜爱的对象所吸引,教师对学生的爱,必然使学生趋向于教师,缩短了他们在空间上和心理上的距离,帮助他们更深刻的相互认识、理解,从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要多关爱学生,学生有了问题教师要像慈母一样耐心地做学生的工作,有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但这种批评不是愤怒的发泄,也不是恶意的讽刺与挖苦,更不是冲动的体罚。这种严厉首先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爱字当头,严在其中。否则,学生必然会抵触,激化矛盾,或者使他们感到抬不起头,从此一蹶不振。这就不是积极意义上的严厉,而是近乎摧残学生了。

感受到师爱的学生才可能关爱自己、父母和他人,才会为养成良好的人格打好基础。学生有时不怕教师严厉的面孔,却不肯伤害一颗“慈母”的心。即使再荒芜的田野,师爱播下的种子也能生根发芽;即使再冰冷的石头,师爱的温暖也能让他热起来。

三、教师应尊重并培养学生的人格,禁止用语言和行为侮辱学生的人格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体罚或侮辱,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是一种极大的伤害,特别是心理上的伤害更难愈合。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学生,有的对教师有种彻底的反抗心理,甚至走上自杀或者犯罪的不归路,这在国内的新闻和报纸中时有所见;有的认为做错事受到老师的惩罚是天经地义的,由于怕再次受到惩罚,很多事都不敢甚至不愿去做,学生原本活泼、开朗、好奇的天性就这样被抹杀了。其根源是教师对学生人格缺乏起码的尊重。学生是一个人,是一个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又意味着他具有自身独立的人格,他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严,这一切都应当得到满足和尊重。

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培养积极进取的品质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在学习上没有自信,自信的丧失又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会导致厌学。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帮助学生重新建立自信心,绝对不是体罚或辱骂能解决的。教师要有意识地针对教学内容,经常提出一些这类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使他们感觉到自己也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正确回答问题;在出测验或者考试试卷的时候,适量出一些适合他们的题,也可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帮助他们一点一点的建立自信心。另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更加关心他们,还应注意自己的语言,别说一些伤害学生自信心的话。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有着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 教育应该在幸福、欢乐的感情交往中展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也是情感教育的核心内容。师生间的关系已为当代的教育理论所重视。

在师生间已建立和谐关系的前提下,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就特别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赋予它一种特殊的意义。学生往往为博取教师的喜爱,获取与教师交往的满足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会因学生的爱戴、尊敬,而更加倾心于教育教学工作。

在与学生进行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平等和尊重为前提,对学生要了解和理解。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能使教学工作“有的放矢”,取得预期的效果。为此,教师必须善于捕捉学生的真实思想,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学生语言、表情、行为、心理等方面,准确地判断学生的思想活动,做出及时正确的处理。这些方面最容易了解的是语言、行为和表情,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话的方式或者聊天以及交友的方式来了解学生。

正确全面地理解学生是建立和发展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要避免以“先入为主”或“第一印象”等错误认知看待学生,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或学生的各种需要,教师要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给予合理的解决和满足,使师生各自的认知能彼此相容和认可。

篇5:电子商务教学创新思维研究论文

1电子商务教学的基本内容

1.1电子商务教学的概念

电子商务教学实际上是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所衍生出来的新兴教学模式,该教学体系主要向学生讲解电子商务相关理论内容以及技术要点,以便让学生们更有效的掌握相关知识,通过向学生描述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电子商务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推进电子商务教学模式的发展势在必行。

1.2电子商务教学的重要性

电子商务教学得到有效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电子商务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寻求更好的就业途径,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多种选择,并且学生借助电子商务模式能够有效的实现自主创业过程,为后期的创业或是独自经营工作奠定夯实基础;其次,电子商务教学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实用性较强,学生通过对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不断学习,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即把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应用到社会当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电子商务教学的快速发展是社会选择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的环节当中,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了更严峻的考验,与此同时,也为电子商务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篇6:电子商务教学创新思维研究论文

3.1建立电子商务创业培养机制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创新思维,首要工作是建立起一个完善、健全的电子商务创业培养机制,该构建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各大高校需要提高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效率,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模式的有效开展能够帮助学校有效引入具有宝贵实践经历、丰富创新思维的高科技人才,通过在学校内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电子商务相关企业的的发展要求和一些基本操作本领,与此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对电子商务领域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创新思维也会得到科学的培养。第二,学校要充分使用现有的一切可利用资源,来帮助学生进行创业工作,举例而言:可以借助报刊、网络平台以及校园广播等形式来向学生们传递创业的相关内容。第三,学校还要不断提高师资力量,推进学校教师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整体水平与能力,达到学校的电子商务教学理论以及教学途径能与时代接轨的目的,从而不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抛弃。

3.2正确指引学生对电商的认识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想在当今社会站稳脚都离不开电子商务相关内容,电子商务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电子商务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所以在电子商务教学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操作技巧,还要在课堂上增加典型的`电子商务创业实例,以便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电子商务,从而最大程度挖掘出学生在电子商务领域当中的创新思维。

4目前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4.1目前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子商务教材不具有规范性,根据目前我国出版的相关电子商务教科书可以发现,其特点主要受到上课学校、学校教学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不同学校在编写电子商务教科书时,都会存在较大出入,从而导致内容上的不同,而且还有一部分教材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学生们的基本需求;第二,高校开展电子商务教学工作,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能被动的去吸收知识,相关操作技巧也得不到有效锻炼,电子商务教学的模式还是以“填鸭式”为主,即使许多学校相关教师意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了科学的解决方案,可是我国大多数学校还是没有摆脱传统教学的模块性。第三,电子商务教学的课程安排不够科学,实用性的特点没有被充分展现出来,根据统计,大多数学校的电子商务课程还是以计算机为主要授课内容,所包含的电子商务内容占总课程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下;从而不难看出,教学重心还是停留在网络编程方面,对电子商务内容缺乏必要的重视。

4.2针对目前电子商务教学问题应采取的解决方案

针对目前电子商务教学问题应采取的解决方案包含以下两点:首先,增设电子商务教学的创新理念,以便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教学内容还属于新兴课程,所以在授课期间必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内容:电子商务基本概念、电子商务的实际操作情况、网络销售的途径、电子商务监督管理模式以及电子商务的法律制度完善等等;其次,必须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将重点从理论转移到实际,强调实用式教学。只有这样,电子商务教学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们的基本需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埋下伏笔。

5结论

电子商务是一种商务体系,目前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体系之一。我国政府部门将电子商务作为国家的战略发展要素,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现阶段的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力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本篇论文主要从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参考文献

[1]江瑜华,陈勇.论大学生创业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文学教育,(2):176.

[2]柳华梅.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及创业引导分析[J].电子商务,(5):62-63.

[3]刘晓敏.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探讨[J].就业与保障,2015(10):32-33.

篇7:电子商务教学创新思维研究论文

在电子商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途径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迅速的了解到相关领域的基本内容以及操作技能,从而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工作以及创业道路提供更多的支持,使学生可以在竞争压力如此之大的社会中处于不败之地。根据科学数据统计分析,现阶段的学生在电子商务领域进行创业的几率不是很大,即使目前我国有许多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创业计划提供了诸多的帮助,可是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通过笔者的研究与分析,发现出现该类问题的基本原因如下:学校即使提供了技术或是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但是还是没有构建起完善、健全的监管机制。而且,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电子商务教学环节中,没有构建起有效的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平台,从而导致学生的应用情况达不到预期效果,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篇8:批判思维会计的教学论文

批判思维会计的教学论文

一、会计教学中对于批判思维的应用探究

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首先就是对于需要讨论的会计问题进行筛选,根据批判思维的要求规定,对于需要筛选的问题要能够使得全员都可以参与进来,或者是这一问题是需要等待解决的。举例来说:对于《会计学基础》在第一章节学完之后,要能够使得每个学生按照自己对其的理解以及相关的认识罗列出具有争论性的话题,然后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解,而此时老师要对这些罗列出的问题进行澄清以及淘汰,对于有关这一章节的关键问题加以保留,在时间上要能够充分的安排,从而让学生加以讨论。根据所罗列出的问题正反面,以及有利的点和能够考虑到的因素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能够以不相同的视角进行对问题加以思考。还要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写出想要知道什么,这就是在学习期待方面进行了解,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能够节约很多的时间来使得学生获取真正需要的知识。在学生的总结问题的能力上进行锻炼,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以及分类和评价,这是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的深化,在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同时通过相关设备能够轻松的得到记录。

在进行总结的时候,要能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阐明老师所讲的内容,这些简单的方法能够对于个人的思维活动的凝结起到促进作用,并能够将以往的知识得到连接。在对会计内容学习完成之后,老师要能够用少量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通过简短的语言,对于个人的学习观点进行表述,能够以质疑的观点提出以供讨论评价。同时对于一些疑难的`问题以及案例要进行解析讨论,案例在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是比较关键的,好的案例能够使得学生在问题上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散,也能够多角度的进行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解析,而会计疑难问题的解析策略要能够鼓励学生去分析以及辩证和讨论,在逻辑的推理上要能够有着个人的观点,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在对会计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老师也要在事先不能够给予明确的统一目标答案。在对批判思维法进行应用的时候,还要对一些相关的问题加以注意,例如对于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实际的操作能力的提高等。要能够有逆向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仿真实验以及辩论方面要能够得到重视,这是批判思维教学法的重要策略,另外就是结构图在会计课程的教学中也是比较普遍运用的一个策略,将这些策略和实际得到结合,能够有效的适应当前的会计教学。

二、结束语

总而言之,批判思维法在会计教学当中的应用对这一领域的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能够结合实际的情况来加以应对,在教学的效果上也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篇9:思维导图化学教学论文

一、思维导图的制作

思维导图可通过电脑软件或手绘法进行设计绘制,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笔者建立学生应以手绘法构建思维导图.手绘思维导图方法如下:

(1)主题:主题一般在思维导图的中央部位,其由关键词及图像组成;

(2)次主题:次主题围绕主题展开,以分支形式向外扩散;

(3)分支:分支由图像或线条上的关键词组成;

(4)节点构造:节点构造由分支相互连接所构成.如:电化学教学中.电化学为主题,原电池与电解池为次主题,原电池与电解池的类型及构造为分支,节点构造即为原电池充电、放电与电解池构建之间的关联.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具有发散性特点.其以中央图形为主要点,并向外周发散相关的关联点.关键词可构成思维导图的分支,并由分支形式展现出次体的话题.思维导图具有树状发散性特点.思维导图以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光靠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应当对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才能理解化学教学的真谛,才能真正掌握化学知识,才能牢记化学概念.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项概念多、复杂性较高的一门课程,既具有实质性,又具有抽象性,因此不少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的理解并不透彻,导致在化学习题练习中常常出错.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思维导图的实际运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下述教学:

1.进行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课程设计的知识点较多,涉及面也较广,因此在学生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小挫折.但在化学教材的编排中,其是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连接的,每个章节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思维导图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思路,帮助学生构建相关的内在知识点网络,梳理各个章节的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高中化学离子反应及氧化反应章节教学中,不少学生对于离子反应及氧化反应的概念掌握的并不透彻,因此在习题练习中常常出错.而以思维导图对该章知识点进行总结回顾后,教师可以离子反应作为主题,以分解及氧化反应作为次主题,以各个反应的发生条件及步骤作为分支,帮助学生对于离子反应这一章节进行知识梳理,提高学生对于离子反应的理解程度.这一事例充分体现出了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显示了思维导图的教学意义.

2.进行章节知识的预习思维导图除了具有帮助学生进行章节知识回顾的特点外,其还可以帮助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预习.在学生能够自我绘制出思维导图后,教师可教导学生如何以思维导图对化学知识进行预习.如对氯的化学性质进行预习时,学生可通过对书本知识上所讲解的.氯气与碱液之间的反应进行掌握:Cl2+2NaOHNaCl+NaClO+H2O,来了解氯的化学性质的基本特点,能够对氯气所参与的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一定的感知,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构建自己对于氯的理解的思维导图.此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引,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导图的完整性,并帮助学生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联系与总结,发掘出其共有的特点与联系,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当满足上述特点后,思维导图便会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缜密性,可以帮助学生对于未学习的书本知识进行一定的初步掌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在化学学习中有很多学生出现“一说就懂、一做就错”的情况.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对某部分的化学知识掌握的很牢固,并且许多化学公式都能铭记于心.然而在化学学习中,学生在进行解答化学习题时,却经常性的出错.此时,教师不应对学生进行责备,我们必须承认,化学学习的知识点较分散,考试中的涉及点也较广,因此,学生在解答化学习题时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绘制出思维导图,让学生对于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一定的联系,寻找出新的解题思路.

四、结束语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尤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强化化学学习知识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但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帮助学生能够在对思维导图进行熟悉、进行应用.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是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的,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巩固自身的化学知识,提高课堂的授课(学习)效率。

篇10:可行性思维教学初中物理论文

可行性思维教学初中物理论文

一培养兴趣,激发可行性思维主观能动性

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应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去帮助学生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其对物理学习可行性思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外界氛围与方法对其的影响来达到此目的,建议运用以下两种方法。

1.通过物理的实用性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与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常常只关注于物理的学术性,从而导致学生只看到了物理知识晦涩、严谨、枯燥的一面,却忽视了物理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实用的一面。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断强调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令学生们意识到他们学习的不是死板的知识,而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神奇学科。例如,小汽车的观后镜是一只凸镜,它位于驾驶室的外面,这是专家们利用了凸镜的.相关特性,即为光线遇凸镜即被发散,且凸镜具有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因此实物在凸镜中会被缩小,从而扩大人们的观察范围,进而保证了人们的驾车安全。

2.设立与自身相关的问题情境

人们总是对与自己有关的东西更感兴趣,所以教师提的问题越贴近学生自身、越新颖越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与主动探究的动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压强时,可布置类似的课后作业:请每位同学站在水平地面上,测量其双脚与地面间的接触面积,根据自身体重,计算自己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利用较为新颖的“教具”,在开讲之前,先为学生做些“神奇”的演示,引发其探究问题的兴趣。如教师在讲解杠杆原理前,可以利用钓鱼竿、筷子、剪刀等生活用品作为“教具”来做演示给学生观察,这样可以极大地开拓学生的思路与视野,也可帮助其对接下来将要讲解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记忆。此外,现如今很多教室都已实现多媒体化,故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此优势,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视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注意力。

三鼓励互动式学习

为使方案保持较强的可行性,教学仍要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以组建学习小组互动学习为辅,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又可以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与氛围。通过交流、合作、互助、小组竞赛等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

四有效实施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鼓励学生以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为主、学习教材为辅,来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物理知识原理。教师可以此提问,如为何灌满水的瓶子不易破、汽水是被“吸”上来的吗等,这样可使学生乐在其中、夯实基础。

五结束语

教师在保持教育教学可行性思维的同时,还应持续完善、更新、深化自身的物理知识、教学水平以及可应用于教学的心理学知识,使教师自身的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以及课堂内外多与学生沟通,收集学生对初中物理课程学习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心理状况,结合实际,对教学予以合理、恰当地调整。

篇11:声乐教学歌唱思维研究论文

声乐教学歌唱思维研究论文

【摘要】声乐作为当代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形式,逐渐受到各大高校的教学重视。在声乐教学内容中,学生的歌唱思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让学生对音乐的发展历程和进化史有初步的了解,掌握自身的歌唱思维运用实际,合理地引导学生,掌握实质的训练技巧,让学生掌握重点音乐的理论基础,学会怎样和声、怎样唱歌、怎样把握好每一场表演的节奏。本人根据多年的声乐表演经验,对高校模式下声乐课堂的教学形式,以及如何提高学生歌唱思维意识的策略做一些深层次的探究。

【关键词】高校;声乐;歌唱思维;教学声乐

和一般的歌唱的形体训练时,需要教师做好引导作用,让学生更注重自身的情绪管理,把握歌唱的节奏,用心感受每一首曲调的温度和艺术气息,找到自我的表演感觉,有效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让学生主动爱上音乐,让学生明白和掌握基础的声乐技巧,不断提高歌唱能力。

一、加强声乐理念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歌唱意识

在练习声乐时,教师要加强声乐理念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歌唱意识,就要训练学生的唱歌基础能力。首先,歌唱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极为重要,唱歌的“换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把这个过程做好了,才能找到唱歌的感觉,全身心在放松,呼吸做好了,每句歌词都能理得很清楚,歌唱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许多应用软件都能帮助学生练习“换气”,比如“唱吧”、“全民k歌”等,这些都是极好的练习换气的歌唱软件,可以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电子产品上下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训练,放松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音色的感知和增加学生的歌唱兴趣。吸气主要用到的是“闻花式吸气”,对于学生刚接触到声乐,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训练,而且很多同学的音乐基础不同,肺活量也不一样,在训练音准时,容易吸气浅,肩部与胸部同时上提,降低了音色的效果,为了防止这个现象出现,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训练质量,让学生在日常说话和唱歌时就要注意换气的节奏感,形成一种唱歌意识和习惯,才能在真正表演时找到自我感觉,充分发挥实质的歌唱技巧。日常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坚持的是让学生回家体验平躺在床上或者地上都能做这个练习,方便学生进行训练和提高,随时随地都能训练“换气”这个唱歌基础的过程,为更难的声乐学习做准备。

二、完善课堂的歌唱训练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训练

“气流的交互”也是声乐练习中一个重要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完善课堂的歌唱训练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训练,在唱歌时尽量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气,做好呼吸的节奏,调整好合适的气流交互过程,将气吸到肺的底部,保证每次发声都能顺畅,以至于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起来,全身肌肉能都协调配合声部发声,腹部方面,横膈膜逐渐扩张,为换气做全面的基础保证,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在日常训练中就要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才能适应正规的歌唱舞台表演形式。声乐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端正身姿,找到自信,更好地适应生活。因此在唱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背部要挺立,呈现亭亭玉立的状态,不曲弓驼背,而且脊柱几乎是不动的,主要靠腹部的力量和声带发声。只有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歌唱能力的训练力度和教学,才能让学生逐渐适应声乐的演唱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合适的演唱规律,把握自己的声带特征,提高自己和展现自己的实际能力。

三、引入声乐的经典曲目,培养学生的歌唱思维

教师要在训练的过程中引入声乐的经典曲目,培养学生的歌唱思维,让学生体验经典乐曲的魅力和艺术形式,才能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比如五月天的《倔强》、陈奕迅的《k歌之王》等都是极具旋律的经典歌曲,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比拼,从这些歌曲中找到换气规律,发现歌曲在演唱时需要注意的方向和节奏,从歌曲中找到舞台表演的感觉,增强自信心。在唱歌时,学生能明显地感觉好像腰部长粗了,这就表示腹部是配合声带进行“发声”的,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中,才能感受到这个力量。教师要训练学生,在日生活中体验这种感觉,当平躺着的感觉找对了,就能形成惯性思维意识,在站起来做这个吸气的动作时,也就更有把握了。而且呼气的频率也能靠日常的训练来提高节奏感。唱歌者在用气时,仍要保持吸气状态,这些都是学生日常训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经常去KTV这种练习唱歌的地方,既能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也能锻炼学生的唱歌思维意识,让学生在练习时更专注,更有信念感。

总而言之,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实质的训练技巧,找到舞台的感觉,合理地规划高校音乐的教学策略,对音乐课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满足学生的音乐求知欲,加强声乐理念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歌唱意识,并不断地完善课堂的歌唱训练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训练,逐步引入声乐的经典曲目,培养学生的歌唱思维,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独特魅力和触发听觉感受,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铁.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思维的培养和运用[J].山东工会论坛,,(3):12-15.

[2]徐龙.声乐教学中歌唱思维的培养[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5,(6):26-28.

篇12:教学叙事重建教师思维论文

教学叙事重建教师思维论文

随着“教师专业化”、“行动研究”、“校本研究”、“科研兴校”、“反思性教学”、“教师成为研究者”等教育观念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开始与大学教育研究者一起开展“合作研究”。在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的过程中,不少大学研究者鼓励教师留心收集自身的研究资料,然后整理成“教育优秀论文”并争取公开发表。中小学教师最初对“发表教育优秀论文”往往很有兴趣,热心地请大学研究者协助他们“修改”文章,大学研究者也很乐意提供这种“专业支持”。

可是,发表教育优秀论文似乎并不能促进教师教育实践的改进,也很难说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于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合作研究”之后,合作研究中的双方对这种以发表“教育优秀论文”为目的的“教育科研”难免发生怀疑。

我们也曾与中小学教师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在我们的合作研究中,也曾遭遇过类似的尴尬。不过,在一次与教师对话的过程中,我们意外地发现教师在“谦虚”地供认自身“理论水平不够,不会写优秀论文”的同时,他们很善于讲述自身经历的教育故事。他们叙说出来的“教育故事”很真实,且令人感动。

于是,我们开始改变合作研究的战略,把合作的重点从原来的“给教师做教育讲座”转移到“听教师讲述自身的故事”。我们建议教师“讲述”自身是否遇到了什么教育问题或教育困惑,自身遇到这个教育问题的情境;问题发生之后,又是怎样想方法解决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事件,是否有值得叙说的细节。

那次对话使我们意识到,教师做研究可以采用“叙述教育故事”的方式,我们甚至在某些合作研究中提出“教师做研究就是讲教育故事”。在我们的合作研究中,不少教师很愿意接受这种研究战略,并感受到“讲述自身的教育故事”对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的作用。

不过,我们也不时地遇到中小学教师提出来的质问:叙述出来的教育故事是否算教育优秀论文呢?

我们的解释是:叙述出来的教育故事显然不是教育优秀论文,它毋宁说是一种“教育记叙文”,我们称之为“教育叙事”。但又有谁能够说只有教育优秀论文才算是教育效果呢?

就实际效果来看,“叙述”包括口述和书面描述,教育故事对教师自己确实是比较有效的研究方式。假如教师引经据典地写“教育优秀论文”而对自身所发表的“教育优秀论文”中的观念并不相信的话,这种“教育优秀论文”不只不能说比“教育叙事”更有理论水平,而且简直不能算是研究效果。相反,假如教师将自身遇到的教育事件叙述出来,这种叙述不只可以启示他人,引起共鸣,而且可以在自我叙述中“反思”自身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回过头来改进自身的教育实践。通过叙述教育事件来改进、重建自身的教育生活,这才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

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在合作研究中经常建议教师以多种方式叙述自身的“教育故事”,我们将这种研究方式称为“叙事研究”或“叙事的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叙事、管理叙事或德育叙事。由于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最日常的`教育生活,所以,我们将教学叙事作为所有叙事研究的重点。

“教学叙事”即教师将自身的某节“课堂教学”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为了让教师有话可说,学校可以配合“集体备课制度”和“公开课制度”(或称之为“研讨课制度”)。教师在课前以“集体备课”的方式提高优秀教案的科学性;课后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发现自身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然后教师个人将自身的这节“公开课”(或称之为“研讨课”)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份“课堂教学设计”。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用钢笔录像”。在我们与中小学老师的合作研究中,有教师将这个过程总结为“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个人叙事”。

但“用钢笔录像”只是教学叙事的第一个步骤,这个步骤使“教学叙事”仅仅落实为一份“课堂教学设计”。由于“课堂教学设计”很难反映教师的“反思”以和“反思”之后所引起的“教学改进”与“教学重建”,所以,我们建议教师可以“夹叙夹议”,将自身对“教育”的理解以和对这一节课某个“教学事件”的反思插入到相关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用“当时我想……”、“现在想起来……”、“假如再有机会上这一节课,我会……”等方式来表达自身对“教学改进”、“教学重建”的考虑。在我们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中,有教师将这种“夹叙夹议”的方式称为“插入”或“涂抹”,即教师将自身对本节课的感想“插入”到课堂教学设计中,将自身对整个教育或相关教育理念的理解“涂抹”到相关的课堂教学设计中。

之所以强调要配合学校的“集体备课制度”和“公开课制度”,主要考虑到这两种制度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合作,而且经过集体备课和公开课之后,教师

可以根据讨论中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以和讨论中所发现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更有效地反思自身的教学。

这种“教学叙事”的方式同样适合于学校的德育工作、管理工作,可分别称之为“德育叙事”、“管理叙事”。比方教师可以将班级管理中发生的某些同学生活事件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有教育意义的“班级管理叙事”。假如教师针对某个教育事件做一些追踪研究,那么,这种“班级管理叙事”会显得更有价值。

同样,这种叙事也适应于校本的行动研究。校本的行动研究或叙事的行动研究的基本理念是:

第一,“叙述”其实是一种行动方式,假如教师不行动,假如教师不改变自身的教学,教师就无话可说。

第二,教师“叙述”自身的教育故事,实质是“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教师参与教育研究不只是为了发表教育优秀论文,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效果。

第三,对大学研究者而言,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最好是“听教师讲述自身的故事”。

目前,写教育优秀论文是每个教师在生长过程中都要面对的事情,也确实有许多教师在写优秀论文的时候犯了难。教师到底要不要写优秀论文也引起过有褒有贬的争论。本文作者提出的教师做研究要关注发生在自身教育生活中的故事,并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叙述去反思自身的教学,从而改进和重建自身的教育生活,而不是去写那些有时是连自身也不理解的观念性的优秀论文。

这种方式与其说是教育优秀论文,毋宁说是教育记叙文。以此类推,可以提出教学叙事、德育叙事、管理叙事等等,在这些叙述中寻找那些有意义的细节,然后进行反思与分析。这也许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篇13: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学论文

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学论文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所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那么地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如何进行引读说训练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试验。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浅谈认识和做法。

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年进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重视范读、领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的“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早地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语文论文《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三、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如我教《三只白鹤》时,先向学生提出:哪只白鹤找到鱼呢?为什么只有第三只白鹤才找到鱼,而另外两只白鹤为什么找不到鱼?我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只白鹤为了记住埋鱼地方用什么作标记,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再回答:(1)三只白鹤在什么时候埋鱼?(中午,太阳在正在头顶)它们找鱼又在什么时候?(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在东边)。(2)第一只白鹤找到鱼吗?(太阳的位置变了,找不到)。(3)第二只白鹤又能找到鱼吗?(白云在天空中不断飘动着,位置不断地移动)(4)第三只把鱼埋在柳树旁,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只有第三只才能在原来的地方找到鱼。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这样提高了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学思维的发展。

四、读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篇14:批判性思维的历史教学论文

批判性思维的历史教学论文

一、在新型的教学文化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

例如,在教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一课时,有学生将《布列斯特和约》和《马关条约》并提,并得出列宁与李鸿章一样都是卖国者的结论。事实上,李鸿章只是清王朝掌权者慈禧太后的替罪羊,“只是一个裱糊匠”。梁启超在李死后两个月在所撰《李鸿章传》中有说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故“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而列宁其人及其签署《布列斯特和约》的历史背景,显然与李鸿章及《马关条约》,是大不相同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讨论与交流,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观点。否则,教师违背了批判性思维的要求,只以“列宁是伟大领袖,他怎么可能会卖国”的传统思维式反问做结,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也就不会实现了。

二、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阅读文本(教材)出现多元化的解读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是由阅读者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社会背景、事物感知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在高中历史课教学过程中,对阅读文本的多元解读是新形势下历史教学的趋势和方向,也是构建与组成新的教学策略的重要因素,更是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和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体现,并为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审美体验的生长与生成创造条件。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借以增强学生质疑与反思的自信与自主,提高自我效能。另外,要引导与培养学生在反思过程中逐渐树立宽容、理解、尊重与合作的思维意识,养成自我反省、自我调节与自我修正的良好品质,合理调控自我思维的课题、过程与结果,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本质与要求。以教学“戊戌政变”一课时为例。教材在阐述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时先肯定“有很多原因”,但又着重指出“根本原因是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显然,这是对变法失败外因的强调,与教材叙述着眼于两派势力之间的斗争有着直接的`关系。基于教材叙述角度的理解,多数学生对变法失败原因的直觉感受就是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与反对。但在批判性思维的视角下,我们就会发现事情远非如此简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并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但仔细研究教材会发现,教材对变法失败的内因(变法实质存在的内在缺陷)基本没有提及,而历史现象的内在成因才是最本质最基础的要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尊重相关观点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多视角、多角度地收集资料,通过分析与思考,更好地了解历史的真实、清楚地认知相关历史真实。

三、在教学评价中,激励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强化与能力提高

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地监控并对学生学习做出准确的导向,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到:评价内容与方式采取的科学性、完备性等,对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潜能、认识与展现自我、培养与树立自信、成就与体验成功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其极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应重在诊断、激励、教育与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个体精神,促进学思结合。做到这一点:

(1)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包括学生发言次数与质量,作业完成数量与质量,知识掌握程度与问题解决方法、思路、能力,对相关内容的认知过程、情感、动机、价值观等诸多与学生学习相关的部分,以实现量化因素与非量化因素的评价的综合;

(2)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层次化与民主化,使评价在师生、生生之间积极进行,重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之口对同伴学习的解释、分析、评估、推理、判断、调节等做出合理的评价,并引领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这种来自于同伴群体的评价影响,会对学生持续提高自己的批判思维意识与能力产生极为积极的和持久的影响。

四、结语

总之,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与能力,就要立足于历史思维内容的基础上,从方法论的表层出发,不断地去挖掘历史课程中潜在的批判性思维的因子,以知识与技能的载体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以最终达成教学三维目标的共同实现。

篇15:思维导图下地理教学论文

思维导图下地理教学论文

一、基于思维导图构建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为了优化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我们应首先了解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首先,地理学科是人文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结合体,是相互交叉的学科。其次,地理教材涉及的地理知识类型多样,既包括较为深奥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又有众多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综合高中地理学科和思维导图的特点,笔者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构建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根据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下面以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节《农业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为例,深入探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明确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说出农业生产的特点;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判断影响某地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学习重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学习难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导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第57页情境材料,思考我国“明前龙井”在日本种不好的原因是什么?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57页第一段,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探究学习:

(1)试举例说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2)农业生产的特点深刻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学生阅读教材57-58页文字及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思考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3)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否会发生变化?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之后组间进行交流展示。制作思维导图作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梳理知识体系,绘制作思维导图。先确定本节课的主题,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然后确定次级主题,即农业的概念、农业生产的特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用线条连接起来。接着确定三级主题。学生可分别绘制思维导图,然后交换作品,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小组成员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将所有学生的观点都表达出来。教师在绘制过程中要进行正确的方法指导。提交作品,完善思维导图:学生完成本组的思维导图后,由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成品。师生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根据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这样农业生产效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地理教学案例证明,该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指导作用。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此外,在高中地理课堂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还能有效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思维导图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很好地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可以系统地掌握知识结构。学生绘制地理思维导图,能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思维导图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机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地理教学实践及其他学科应用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为了更好地将思维导图用于地理学习,充分发挥其强大功能,广大教学工作者要做更多探索。

篇16:语文教学的思维分析论文

语文教学的思维分析论文

首先,在理论上,写作客体的模糊性和写作主体的模糊性决定了写作思维的模糊性。做为写作客体的客观实在处于一种模糊性的存在状态。模糊概念的发明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查德(L.A.Zadeh)教授指出现实中的物体类别之间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因此主张正视事物中的客观存在的模糊性,而不必去无谓的追求不可能的明晰。由此可见,现实生活作为写作思维的内容,其中的模糊性促成了写作思维的模糊性。

就写作主体而言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主体反映客观事物和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是主体思想体系的表达形式,其中蕴育了主体的情感因素,而“情感是心灵中的不确定的模糊隐约的部分”,②这里情感的模糊性也会对写作思维产生模糊的影响。再者,人脑具有模糊控制和模糊识别能力。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模糊性问题,人脑则会用模糊逻辑思考。这种对模糊事物采用模糊思考的方式,更有利于正确把握生活,理解生活,表现生活。

其次,谈一下模糊思维存在的实践依据。如果我们让作家回答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他们中绝大多数会有“说不清”的感觉。曹禺在谈《雷雨》创作时说:“《雷雨》正是在一种理性概念很弱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是一种不自觉的状况之中产生的”。③“在起初,我初次有《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不可言喻的情绪”。④王蒙谈《海的梦》创作感时说:“这篇东西的写作大概是最具有‘模糊性’和‘自动性’的”。⑤

实际上这种非理性化,不自觉的状态正是一种模糊境界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难以用思维的常规结构容纳,难以用语言逻辑方式表达,但它对人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依然发挥着对创作的规定和指向作用。创作主体只有进入这样一种境界才能真正地驰骋想象,才能真正的写出极富有个性的作品,才能创作出符合作家心灵化的东西。

以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证明了写作中模糊性思维的存在。但这并不是本文最终目的。本文是想将这一写作领域的思维发现运用到课文的教学中来。这一思维方式的引入或许能给语文教学以新的启迪。

创作中思维的模糊性使作品也带有了模糊特征。它排斥对作品阐释的“非此即彼”的二值判断,而提倡“亦此亦彼”的多值判断。也就是说我们过去教学中追求的“唯一正确”的“定论”的审美价值取向是不符合文章自身的模糊本质的。一部真正的作品绝不是主题先行,概念图解,内蕴单一的标语口号式作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的形象永远大于文本自身。

基于以上认识,我想教学中最很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在对创作主体(作家)思维的模糊性及作品自身的模糊性充分重视的前提下,主要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方面的训练,以激发学生从文本自身开掘出无穷尽的意义。在实施上,尤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主题提炼问题。文章主题决不是从观念出发,然后再用人物和材料去图解的积木游戏。文章的主题往往是在模糊状态下形成的。有些作家在写完作品之后还不知自己所写的主题是什么。列夫·托尔斯泰谈自己创作时说:“从来不知道,从我所写的内容中做出什么结论,把我引到什么地方去”⑥。冈察洛夫则从另一角度阐述自己观点:“艺术家自已常常要借助细致的评论家,例如别林斯基和杜勃留波夫,才看出其意义来”。⑦这都充分说明文章主题的模糊性特征,因此我们教学切忌主题挖掘的简单化。一部有着深广内涵的文学作品,它任何一方面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即从不同角度分析,它所表现的主题也是不同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读《红楼梦》,“单因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⑧这给我们教学提供很好的启示,要让学生挖掘出不同层面的主题。

二.注意写作手法上思维模糊性的研究。写作手法上的模糊性思维随处可见。如暗写、引申、副线等都要用模糊性思维调控。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两个世界,其中内心中的理想世界就具有模糊性,它隐于明线棗对荷塘、对月色的描绘中,这也是我们要引导学生挖掘的重点。

在修辞格的运用上,模糊性思维也表现的较为突出。如比喻,虽然在喻体和本体之间有相交、重叠的可比点,但两者并非在同一平面上,必然会存在许多差异的矛盾,这就要借助模糊性思维来处理。对这一点的感受程度会直接影响读者(学生)对意境的感悟水平及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所以这一方面我们也应激发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已的想象力。

三.关于文章中的叙述语言问题。写作使用的语言更多的是自然语言,即人们长期使用的生活语言。由于自然语言的内涵和外延的变通性较大,因而模糊性成为自然语言的必然属性。还有写作语言有一定的反语法传统性。语法规则是从文学伤口中一些固定下来

的词组、句式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普通性和代表性。但文学作品在提供了一些语言规范的同时又具有打破这一规范的破坏性。从这一点来讲,语法是历史的,而文学语言则是现在和未来的。这也必将带来理解上的麻烦。如马原小说的“叙事圈套”就给读者理解作品带了来麻烦。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挖掘的。

关于课文讲读需要注意的地方还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正是由于文章的模糊性而使文章在本质上具有了“神而难知,知而难状”⑨的丰富意境及多重含义。就像机器人不能代替人脑处理复杂性问题一样,对文章的解读上辐合思维(即强调主体找到对问题的一个正确答案,强调思维的求同性。详见美国南加州大学吉尔福特教授的《创造力的品质》一书)也是绝对代替不了发散性思维的。一篇文章是作者用模糊性思维创作的,读者(学生)亦应用模糊性思维去欣尝,以求获得一题多解,读出新意。

篇17:阅读的教学论文

关于阅读的教学论文

当了那么多年老师,最幸福的事情,不是过去曾经拥有的荣誉赞扬,不是将来将会享受的桃李天下,于我而言,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活在当下的生命里,活在书香的浸润里,活在阅读的力量里,不断前行。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一直认为,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一个不懂得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师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阅读对于一个学生、一个教师、一个学校、一个民族的价值与力量,是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的。

一、用阅读消灭精神的贫瘠。

我很喜欢《朗读手册》这本书,书里面有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在全面开启阅读之旅之前,我一直都因自己精神的上的贫瘠与匮乏而深感羞愧。

20xx年秋季,我在学校带领下来到南京,并在那里有幸聆听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名师名家震撼人心的报告。异彩纷呈的演讲深深烙在我的记忆中,成了我阅读生涯的转折点。

在薛瑞萍老师的演讲结束后,我挤到主席台与她合影留念,畅心交谈,我发现名师是如此的亲切和蔼,出口成章的唇齿间充盈知识的脉动,博览群书后的眼眸中蕴藏智慧的光彩,阅读的力量让她周身都充满了智者的非凡气质。

反思自我,我深切感受到了自己与名师之间的差距,并明白自己要想达到这样的精神高度,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阅读,从书籍中获取知识,充实自己,丰富教学。我决定改变自己,改变学生,带着祖国的花朵们一起去感受书籍的魅力,感受阅读的力量。

二、共同阅读,共同进步。

与学生一起阅读同一本书,是探寻阅读力量的最佳方法。每当清晨来临,我都早早赶到学校,来到书声琅琅的教室中与孩子们一起展开新一天的阅读。我们共读神话和历史,在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炎黄战争中追随着先人去探寻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我们共读童话故事

在《尼尔斯骑鹅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木偶奇遇记》、《小狐狸手套》、《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纳尼亚传奇》、《魔戒》、《迟到大王》、《神奇的窗子》《爷爷一定有办法》、《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小黑鱼》、《笨狼的故事》、《长腿叔叔》、《小猪唏哩呼噜》、《魔奇魔奇树》的奇异世界中畅快遨游;我们共读诗歌散文,在《唐诗三百首》、《新月集》、《飞鸟集》的诗词语句中感受语言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晨诵课上,清晨的阳光四散开来,学生阅读的激情也伴随油墨的清香四溢天穹。我站在讲台上,时而放生朗诵,时而闭上眼睛,深深地把书的香气吸入肺腑之中。指尖抚摸柔韧的书页,眼角望过高声诵读的学生们,幸福之感油然而生。

那一刻,我深切感觉到自己不再是个机械重复的管理者,不再是个丧失乐趣的匮乏者,不再是一个“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的教书匠,而是一个真正为学生着想,将教书育人的口号付诸行动,将阅读的力量传播开来的辛勤园丁。

我不仅做到自己与学生一起共同阅读,也监督督促学生家长们与学生一起共同阅读。家庭是学生们的第二课堂,有了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学生自然会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养成阅读习惯。三年级时,在家长会我为我班的学生和学生家长们推荐汤素兰的《笨狼的故事》。

一个星期后,我发现每个孩子手中都有一本《笨狼的故事》,并且家长们也都积极配合,利用晚上和午间休息的时间陪着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学习。

共同的阅读,是能够形成教师与学生共同语言和共同精神密码的关键,共同的阅读,是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缔造全新阅读氛围的最佳途径。我相信在与孩子们一起的共同阅读中,越来越多的人能体验到阅读带给我们的巨大力量。

三、阅读为矛,学习为盾

阅读与学习的关系不应当是互相抵触的,而应当互相辅助,共同战斗。以阅读为矛,学习为盾,消灭精神的贫瘠,在人生的旅程中定能所向无敌。

但在当今许多学校中,正有无数的教育者混淆了“矛”与“盾”的作用,让这对相互辅助的武器变作相互“矛盾”的存在。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不教导学生阅读的教师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很多人说,教师和学生不是天天不都在读书吗?天天都在看各种教科书、教辅书、试题书。但是,这些书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

义务教育阶段,高效率的课堂教育模式可以将人类的知识高度集约化、组织化,在有效的时间内教给学生较多的知识,但教科书、教辅书、试题书这类书籍的作用只相当于母亲的乳水,他们非常安全,又容易被孩子们吸收,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但倘若如果一个孩子终生都吃母乳,不再进食其他的食粮,那么他肯定是一个发育不良的孩子。没有人能一直在母乳的喂养中成熟成长,正如同没有人能让精神世界在课堂教育与教科书的阅读中越走越远。

教育不应成为教师个人谋利的手段和工具,倘若我们每个人的眼睛都只盯着分数,盯着成绩,那么我们如同被关在缆车中机械前行的游客一般,只达到了最终的目的地,却弃绝一路最美的风景,抛弃了旅途之中最宝贵的感悟与体验。

作为老师,我们教育学生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处理好阅读与学习的关系,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每个孩子在两三岁之后就要学会自主进食,那么,每个学生都应在小学阶段培养起对阅读的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阅读的良好习惯。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母乳般的学习滋养,更要让孩子们在自主阅读的习惯中学会自由飞翔。

四、分析交流,巩固阅读。

接触了读书笔记之后,我开始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并针对读过的文章一起交流讨论。我坚信阅读不应只是一个纯粹的行为,更应当是帮助思想的火花交流碰撞,在交流讨论中国共产党同进步的良好平台。

《草房子》是一本极富童趣、打动人心的书,他讲述了孩子成长的历程,正适合五年级的孩子们阅读。一次在班级交流课上,我引导学生们针对《草房子》这本书交流自己的看法。孩子们都积极参与讨论。

我给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草房子》中的孩子都有什么特点,哪个人物身上发生的事给你的留下的印象最深。这样一来,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有了阅读的指向性,便更能发挥想象,深入进去。班级一起的交流讨论,也一定能让孩子们更加理解书中所蕴含的深意,用书中的故事慰藉成长的自己。

五、培养习惯,终身阅读。

做为老师,我经常会遇一个问题:学生一旦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学习,就把在那一阶段所用到的书籍全部丢弃。正因此,毕业之后的'学生卖书扔书的情况屡见不鲜。

如果一个学生经历了十多年的教育历程,阅读了无数的书籍,却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那么这个学生一旦离开校园,就会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到一边,没有兴趣再去翻上一眼。

那么这样的教育也就沦为了失败的教育;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成绩虽然普普通通,但却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那么他的未来一定会比总是拿高分的孩子们更加精彩。

薛瑞萍老师说过:“诵读就是深层阅读,日不间断的记诵,就是炼心得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在推进读书的过程中,我的班级中已经悄然形成自觉读书、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晨诵课上,即使我晚来一会儿,走进教室的那一刻也一定能听到学生们郎朗的诵读声。每周必上的阅读课上,在其他班级的学生还在乱糟糟的嬉笑打闹时,我的班级中的学生却早已沉浸在书海之中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

人的很多习惯和能力的养成都有其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能给与适当的刺激,就能掌握一定的能力。中小学阶段正式形成学生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时期,再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很困难了。

为了让学生将来拥有更加完整的精神生活和更加充实的人生旅程,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班集成为孩子们最佳的阅读天堂,让阅读的力量引领着祖国的花朵一起健康成长。

前行,从阅读开始。

篇18:倡导个性化阅读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倡导个性化阅读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笔者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有着切肤之痛,也在对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而进行思考和探索。解脱思维的束缚,放飞学生的心灵,实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必能别开生面,柳暗花明。

一、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

学生的学习目的是获取知识和能力,教材是学生的学习对象,而教师则是联系学生和教材的桥梁和中介。因此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让学生自己去感知。理解和评价课文,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既是对原作的外化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原文思想变成自己思想的过程,又是学生运用原有知识对课文知识进行融会的过程。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实际就是以教师或者教参的知识,代替学生积极思考。这种教学方法,只能培养学生机械的记忆能力,养成思维惰性及对书本,师长,名人的迷信心理,要真正实现语文教学“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想象力”的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必须改变那种由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方法,把学生看作真正意义上的读者,还阅读教学一个“读”字,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理解和评价文章。只有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使之丰腴厚实,有智慧,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二、欣赏学生的“误读”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大量存在这种被接受美学称之为“误读”或“曲解”的现象,构成了文学作品的阅读阐释和文学发展的历史。

笔者认为,接受美学的观点给了我一个有益的启示:应该重视这种“误读”现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读者阅读作品,总是带着自己特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去感知,理解和评价作品,因此任何一个读者都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自己的阐释等同于原文,并据词指斥别人的阐释歪曲了原意。

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合理偏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丰富性、差异性、个性化,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尝试到功的滋味,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三、开展讨论和质疑,培养和开发创造性思维

巴甫洛夫认为:争论是思想最好的媒介。经常开展讨论,进行思维碰撞,对培养和发展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是很好的途径,好多新发现的启示常常是在激烈讨论中得到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养成批判的阅读书籍的习惯。

笔者认为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多开“自由讨论”课,“质疑”课和“其嘴八舌讨论式教学”课,是培养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形式,因为这几课都要求学生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以发展求异思维能力为核心。其好处是形式生动活泼,气氛民主平和,容易使学生保持最佳思维状态和发挥主动精神;便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传递知识信息,同学之间的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能放射出新知识、新思维、新灵感。

四、读写结合,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的是语文教学的一贯传统,思维训练通过阅读写作两种方式来有效的完成。上文说过,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体系,其信息本身只有一定的清晰性和确定性,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联想的广阔的天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地方,适当的安排扩写,改写,续写,写读后感,文学评价和文学鉴赏等写作练习,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按照课文本身的特点,确定每类课文、每篇课文的思维训练的重点,以刺激学生能够自觉的进行阅读。同时在课文学习之后,再结合课文内容及相关背景知识,拓展内容,确定与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相应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在写作中用到这些材料,或进行评价鉴赏,或作为阐述观点的例子,以便加强学习的记忆。这样学生便能得心应手,轻松写了。

真心期待解放学生,愉悦老师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时代早日来临。

考试后的教学反思

酒店行业辞职报告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酒店辞职创新式报告怎么写

酒店职式辞职报告

酒店员工辞职信优秀

最新酒店员工辞职报告

三分钟自我介绍优秀的作文

饭店领班辞职信怎么写

一种被忽视的阅读思维的教学论文
《一种被忽视的阅读思维的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一种被忽视的阅读思维的教学论文(锦集18篇)】相关文章:

酒店辞职报告范文简短2022-07-09

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中学作文2023-11-27

设计师面试自我介绍2023-04-19

酒店的辞职报告怎么写2023-05-04

酒店经典的辞职报告2022-12-06

默写不过关检讨书10002023-02-25

三分钟公务员优秀面试自我介绍2024-04-01

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演讲稿2022-10-01

酒店辞职报告怎么写2023-04-04

隐性的饥饿议论文2022-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