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医学论文

时间:2022-09-13 08:00:26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医学论文(推荐12篇)由网友“愿为西南风”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医学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医学论文

篇1: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医学论文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医学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1月~6月在我院收治的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患者入选标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年龄在37~80岁的,符合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功能分级制定的II、III级标准;病史至少3个月以上,病情稳定,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超声心动图证实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55mm(女)或>55mm(男),左室射血分数(LVEF)≤0.40。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最小37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62.4岁;其中高血压心脏病16例,扩张型心肌病18例,冠心病34例。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6例和阿托伐他丁组3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心功能分级和疾病构成比上以及服用降脂药物剂量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正常对照组3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61.5岁,均经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器质性心脏病。

1.2方法

1.2.1用药方法

常规治疗组给予地高辛,每日0.25mg;血管转化酶抑制剂(个体目标耐受量);利尿剂(视液体储留情况调整)等。阿托伐他丁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丁每次20mg,每天一次。治疗观察均为24周。

1.2.2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测定

进行心脏结构和功能测定时采用美国惠普SONOS5500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显像仪,设定其探头频率为2.0~2.5MHz。所有入选患者心脏指标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24周时进行测定。

1.2.3标本采集与检测

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24周时所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别取其外周静脉血,对脑钠肽(BNP)水平进行测定。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s)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计量资料同一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两治疗组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变化

心衰两治疗组患者在治疗4周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周时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阿托伐他丁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常规治疗组上升更明显(P<0.05)。

2.2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

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治疗前比较,P<0.05

慢性心力衰竭两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脑钠肽(BNP)水平分别是常规治疗组288±67.5pg/mL,阿托伐他丁治疗组285±65.5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8±9.9pg/mL;两组治疗4周后脑钠肽(BNP)水平分别为常规治疗组265±36.9pg/mL,阿托伐他丁治疗组238±25.5pg/mL,与治疗前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24周后脑钠肽(BNP)水平分别为常规治疗组165±26.3pg/mL,阿托伐他丁治疗组93.5±15.5pg/mL与治疗前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1);阿托伐他丁组治疗后4周、24周与常规治疗组同期比较脑钠肽(BNP)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

2.3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室收缩功能指标(LVEF)的关系

两治疗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BNP)水平与治疗24周后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

3讨论

BNP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天然拮抗剂,参与血压、血容量以及水盐平衡的调节,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利钠利尿,扩张血管,降低体循环血管阻力及血浆容量,这些均起到维护心功能作用。BNP主要在心室合成,在心室负荷过重或扩张时增加,因此反映心室功能改变更敏感、更具特异性。

上世纪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心室重塑中神经激素—细胞因子系统的'激活作用有了逐渐的认识,同时也逐渐认识到神经激素细胞因子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的加重又被进一步激活,由此也使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这样使恶性循环形成。故拮抗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随着心衰发病机制和治疗理念的更新已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不仅仅能够降脂还能够抗氧化、抗炎、改善内皮功能,提示对心力衰竭的治疗可能有益。国外学者报道阿托伐他汀在对非缺血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IL-6等炎症因子降低的同时,还可对其左室收缩功能进行改善及重塑心室。

本研究提示:脑钠肽(BNP)水平不仅有助于及时反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而且也可以作为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一个可靠观察指标,帮助了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疗效和预后。

篇2: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由于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常同时出现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卡维地洛是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本研究通过卡维地洛联合常规治疗与普通常规治疗的`疗效对比,评价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的门诊或住院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49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LVEF<45%。其中冠心病2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8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57.6岁。其中男性30例,女性1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治疗组28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7例;治疗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凡合并β受体阻滞剂过敏,静息状态下心率低于60次/分,静息状态下动脉压低于90/60 mmHg,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永久置入,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者不纳入本试验。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治疗组在前述常规治疗病情稳定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初始剂量3.125mg,2次/d,每2周倍增一次,直至目标剂量,目标剂量为25mg(体重<85kg)或50mg(体重>85kg),2次/d,若随访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视情况调整目标剂量为其最大耐受剂量,不良反应严重者应及时停药。两组每隔2周随访观察一次,共随访7月。

2讨论

本临床试验结果显示,CHF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能取得显著疗效,其LVEDD、LVESD、LVEF较普通常规治疗能取得更好的改善,心功能改善效果亦较常规治疗好。提示卡维地洛联合常规方法治疗CHF能取得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改善心室的重构。虽然卡维地洛的不良反应少而轻,但因β受体阻滞剂的负性肌力作用,临床应用仍需谨慎,应从小剂量起始,逐步增加至目标剂量。因为个体敏感性和耐受性差异较大,所以需根据每次随访结果和患者的主观症状,及时调整患者的目标剂量,达到目标剂量之后,需长期维持,临床疗效常在用药2-3个月才会出现。

篇3: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分析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分析

现在是学生党的下学期,大四生都在准备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下面YJBYS为大家带来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一篇,仅供阅读!更多资讯尽在应届毕业生网!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收治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观察心功能改善情况。3年内病死率及再住院率。结果 明显改善24例(60%),好转8例(20%),总有效率80.0%;3年内因心衰恶化再住院6例(15%),3年内死亡4例(10.0%),未愈2例(5.0%),恶化2例(5.0%)。结论 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可改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预后,改善心功能,减少再住院率及死亡率。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体会;拮抗剂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原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对40例患者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治疗,取得满意疗效[1],临床预后明显改善,现总结治疗体会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月~2月收治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40~78岁,平均62.5岁;病程1~,平均8.5年。缺血性心肌病32例(80.0%),扩张性心肌病4例(10.0%),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10.0%)。其中合并糖尿病16例(40.0%),高血压病20例(50%),合并心律失常18例(45%),其中心房纤颤10例(25%),室性心律失常6例(15%),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5.0%)。上述病例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表现,按NYHA分级,Ⅱ级20例,Ⅲ级10例,Ⅳ级10例。全部病例均为全心衰,均有不同程度双下肢浮肿。

1.2方法

1.2.1一般治疗 ①病因治疗:积极给予病因治疗,包括控制高血压:收缩压≤150mmHg。纠正高血糖:全部2型糖尿病患者晨空腹血糖≤8mmol/L。纠正心律失常:房颤及室性心律失常者予胺碘酮治疗,视临床情况按发布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给予口服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限盐、戒烟、戒酒,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避免应用加重心衰症状的药物,如大多数CCB、非甾体抗炎、皮质激素等。②利尿剂的应用: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双下肢浮肿,均选用口服或静注呋塞米,同时补钾,防止离子紊乱。体重每天减轻0.5~1kg,持续用药至“干体重”,以后按最小有效量长期维持,并自测体重,3d内体重增加2kg以上时增加呋塞米用量,以避免液体潴留。本组病例5例出现利尿剂抵抗,改为静脉应用呋塞米,并加用小剂量多巴胺100~200μg/min静滴,均取得控制液体潴留效果。③地高辛的应用:除房室传导阻滞外,均给予地高辛治疗,0.25mg/次,1次/d,长期服用。④急性心衰发作的患者:均住院治疗,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纠正急性心衰症状后在给予上述治疗。

1.2.2神经内分泌拮抗剂治疗 此为治疗重点。①ACEI:全部病例均给ACEI治疗。我院贝那普利。方法:与利尿剂同时应用,10/次,1次/d,每1w剂量加倍至患者能耐受最大剂量,目标剂量40mg/d。用药过程中监测血肌酐,肌酐增高>30%~50%时ACEI减量。本组病例中5例因血肌酐增高>50%未达目标剂量。②β-受体阻滞剂:除3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外均β-受体阻滞剂治疗,选取酒石酸美托洛尔,尽量在“干体重”基础上应用。方法:在利尿剂及ACEI基础上应用,酒石酸美托洛尔6.25mg/次,2次/d,每2~4w剂量加倍,靶剂量150mg/d。用药期间监测血压、液体潴留及心衰恶化、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以便于调整剂量。

1.3观察指标 全部病例心功能改善情况、病情稳定后3年内死亡率、3年内再住院率。

1.4疗效判断标准 ①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上调>Ⅰ级,症状基本消失;②好转:心功能分级上调>Ⅰ级,症状明显改善;③未愈:心功能无改变或症状无改善;④恶化:心功能下调Ⅰ级或症状恶化;死亡。

二、结果

症状明显改善28例(70%),好转8例(20%),总有效率90%;未愈2例,5.0%,恶化2例(5.0%);其中病情稳定后3年因心衰恶化再住院8例(20%),3年内死亡4例(10.0%);死亡原因:泵衰竭2例(5%),猝死1例(2.5%)。

三、讨论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所致心肌损伤后延续的结果。在初始的心肌损伤后,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兴奋性增高,多种内源性的.神经因子和细胞因子激活;其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肌重构,加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2,3],以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等,形成恶性循环。关于神经内分泌拮抗剂,文献报道:ACEI除扩血管外,还能拮抗RAAS激活的心脏毒性作用,从而延缓心室重塑和心衰进展,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27%。β-受体阻滞剂能拮抗和阻断心衰时的交感神经系统异常激活的心脏毒性作用。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β-受体阻滞剂能使心衰患者的死亡率降低31%~65%,故也是治疗心衰至必选。本文40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应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治疗,结果有效28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90.0%,取得可喜的效果。

体会如下:①注意病因治疗:对高血压及糖尿病者,应积极调控血压及血糖,积极纠正感染、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戒烟、戒酒。②利尿剂须尽早应用:首选襻利尿剂,缓解症状最为迅速,液体潴留缓解后,嘱患者加重自备体重计,每天测量体重并记录,以便及时发现液体潴留并调整剂量。③ACEI示治疗的基石,应从小剂量开始应用,剂量加倍至靶剂量。治疗期间监测血压、血肌酐、血钾。肌酐增高>30%应减量。血钾>5.5mmol/L应停用,本组中5例血肌酐升高未达靶剂量,但可用至最大耐受量[4]。④β-受体阻滞剂应用体会:应与ACEI合用,二者有协同作用,尽量在无液体潴留时用,用药期间有液体潴留时加大利尿剂剂量,用药期间监测血压,液体潴留、心功能变化及房室传导阻滞。早期应用可防止猝死。⑤督导用药依从性:应告知患者神经内分泌拮抗剂起效需用药2~3个月以上,因此,如能耐受应坚持服药,即使未达靶剂量亦能改善预后。本组病情稳定后8例因心衰恶化再住院治疗,均为中途停药所致。

参考文献:

[1]李克梅.β刺激纤维细胞治疗对心脏衰竭患者疗效分析[J].科技通报,,10.

篇4:临床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

我国中医药科技查新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论文关键词】中医药学;科技查新

中医药科技查新是利用文献检索、分析与对比的手段,对中医药科技查新委托人提供的中医药科研内容做出新颖性结论的中医药科技文献查证服务。而查新报告是科技立项、科研成果鉴定和评奖的参考依据之一,它的客观性、科学性、公正性和正确性对申报者和评审专家来说十分重要。

国家科技部颁布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与《科技查新规范》,这些法规对我国科技查新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准则,促进了查新工作的规范化和进一步开展。近年来,我国的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目前的查新需求和查新机构的运作模式下,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1 中医药科技查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影响中医药查新报告质量的问题

1.1.1 客户方面存在的问题

客户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查新委托过程中。客户在《查新项目委托书》填写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对查新的目的不是很清楚,委托内容未能突出查新的技术要点;二是出于对项目的技术保密,不能如实填写具体内容,对主要查新内容表述含糊或采取回避;三是用户对委托过程不够重视,委托人不是课题主要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员,对技术关键把握不准,无法与查新员准确交流。

1.1.2 查新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查新工作要求查新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的查新、检索技术,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各种检索工具,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还必须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对中医药文献查新人员来说,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中医学、中药学专业知识。然而目前仍然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查新队伍良莠不齐,查新人员年龄老化,知识陈旧,现代化设备运用的技能缺乏,外语能力与现实需求相差甚远;部分中医药查新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未能全面具备中医药学专业与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或有欠缺。

1.1.3 检索数据的滞后性和不完整性

由于我国科技体制、制度和习惯的原因,许多在研或刚结题的科研课题文献,以及未公开发表论文和出版书籍及部分研究生毕业论文均不在被使用的数据库内,因此,检索所获得的数据相对来说是滞后的和不完整的,由此在做分析和结论的时候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1.4 对专利查新和新产品开发论证查新的忽视

由于专利查新和新产品开发论证查新的高难度和高复杂性,我国中医药科技查新人员的专利知识和专利检索技能较为不足。目前,国内对于专利查新和新产品开发论证查新这两种查新形式的研究和报道比较少。这与我国现阶段的科研创新性程度不高,科研人员的专利意识不强有关,同时也说明科技查新人员的专利检索水平和意识有待提高。

1.2 对查新报告作用大小的争议

查新报告仅是从有无文献报道的角度来报道项目的创新性,而立项和评奖需要考虑的是科研成果的实用性、推广应用情况及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项目管理者和项目审批者对查新报告本身不够重视,审批的时候不是以项目的查新点为标准,因此,很多时候查新只是一种形式,不能在立项和成果申报时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1.3 中医药查新的规范化问题

查新人员、设备、资源、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影响了查新的质量。查新报告的格式、用词描述准则等,不符合科技部《科技查新规范》的规定。各个查新机构的报告格式、检索范围、结论阐述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范化。因此,如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确保查新工作质量,已成为查新机构的首要问题。

2 关于中医药科技查新发展对策的初步探讨

2.1 改革查新工作的管理方式,加强查新报告的质量控制

2.1.1 加强与客户的交流

要向客户说明《查新项目委托书》填写的重要作用,打消其疑虑,使其能充分表达课题的主要技术路线、方法等,积极配合查新工作。

2.1.2 提高查新人员的业务素质

查新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培训,及时更新知识,掌握必要的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技能,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外语能力。

2.1.3 加强审核,确保审核质量

审核人须由具有丰富查新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审核过程不能流于形式,要确保查新报告的质量。

2.1.4 建立中医药科技查新规范

根据中医药学的特色,建立中医药科技查新规范,加强中医药查新的标准化建设,确保查新工作的质量。

总之,要加快建立各种查新咨询规章制度,健全查新咨询的管理体系,并加强执行力度。

2.2 加强查新机构的改革,顺应形势的发展

2.2.1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利用因特网建立本单位的'主页,实现各机构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最终建立中医药科学数据共享系统和独具特色的数字化中医药查新咨询网络服务体系,以适应医学查新咨询的发展。

2.2.2 改革单一的服务模式,实施多样化服务

充分利用查新咨询机构的软、硬件设备及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势,实施多样化的医学信息服务;建立市场反馈机制,追踪所查课题的市场效应,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医药查新咨询工作,体现其市场价值。

2.2.3 加强宣传,增强与外界的联系

以讲座或培训班的方式定期分批在医学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中普及查新知识,宣传医学查新咨询服务的作用,提高其信息咨询的意识,增强其在科研立项和成果申报过程中查新的自觉性。

3 小结

近年来,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数量大幅增长,给查新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既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查新工作,又要保证查新的质量,这就对查新机构和查新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查新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查新机构要变以往的被动服务模式为主动服务模式,充分利用查新机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为我国中医药科研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高科研资金利用效益,推动我国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宋一伦.中医药科技查新与中医药科技查新委托[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313-314.

国家科技部.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S]..

国家科技部.科技查新规范[S].2000.

施 毅,徐清河.中医药科技查新的作用与趋势[J].中医药管理杂志, ,15(10):747-749.

吴校连.科技查新在医学科研项目评价中的作用与应用[J].医学信息, ,(8):859-860.

薛晓芳.科技查新工作规范化探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 16(5):60-62.

试论医学查新咨询机构的改革[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13(1):48-49.

篇5:临床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范例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问题思考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本次选取我院5月-5月收治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随机分组,就常规检验管理(对照组,n=100)与依据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行针对性管理(观察组,n=100)的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的标本检验患者准确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检验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对策,包括标本采集、检验仪器设备和试剂、检验人员等多方面管理,可提高检验质量。

关键词: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问题;对策

现代医学中,临床检验为重要内容,可为疾病诊治、监测、预后评估提供准确参考依据,随着医疗科技取得的卓越发展成就,医学检验技术随之也不断发展,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保障疾病有效诊断和控制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故重视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医患关系意义重大[1]。本次调查选取临床检验患者,随机分组,就加强质量控制管理与常规管理成效展开对比,现总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5月-205月收治的临床检验患者200例,男104例,女96例,分别行化学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间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检验过程中应用常规管理方案,观察组重视针对存在问题,制定针对性解决对策并实施,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质量控制问题:(1)标本采集问题:受检者饮食、运动、所用药物均可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同时,患者地理位置、年龄、性别、民族也可影响检测结果。采集标本时,需嘱患者将正在使用的药物停用,在安静或正常活动下对标本采集。但若操作不当,如完成静脉血采集后,将血液直接在试管内注入,而针头不拔掉,会出现标本溶血。从正输液的手臂血管行采血操作,会稀释血液标本。(2)试验和检验设备问题:仪器保养不妥、仪器老化,均可使检测的灵敏度受到影响,在准确性上出现问题;因检验人员水平有限,或未掌握仪器的功能,标准操作,注意事项,引发检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如试剂更换时,相关仪器参数未改变,规范保存样品的意识不强,诱导操作失误,促使检测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所应用的试剂,未按规范要求设定,有误差事件发生。(3)人为问题:医疗科技在近年发展迅猛,检验仪器渐趋高端,有越来越高的自动化程度,但仍需人来对各项操作完成。故检测试验中,检验人员操作误差是引发结果误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员操作误差主要包括:样品暴露时间过长、操作习惯不标准、样品检测峰面积积分存在习惯上的差异及对检测结果的'重视度不足等,均可引发不良事件发生。(4)室间质评和室内质控:室内质控即室内质量控制,重视室内质控的开展是监测仪器设备、检验方法、操作环境、过程、试剂等稳定性检测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获取正确检验结果的风向标。实验室间质量评价为室间质评,加强室间质评,可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评价,确保结果与其他单位一致或具可比性。(5)检验分析后问题:医学检验中,结果的复查和审核为最后一道保障质量的防线,检验人员通常对先进仪器设备过分依赖,易有出错报告的情况,如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出异常结果,未按人工规则复查,出具错误报告等。

1.2.2应对措施分析:(1)检验前质量控制:①保证标本质量:采集样本前,重视应用人文关怀理念,与患者及家属积极沟通和解释,对病情、情绪、生理变化了解,将所需检查项目的目的、意义、采样和自留样本注意事项、影响检查因素告知,以提高配合依从,在平静、安静状态下完成采集,保障了样本的真实、合格,避免了由此引发的误差事件。②样品合格: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采集,确认和核查患者信息,标本采集时,对时间、部位、体位、取样方式、数量严格要求。如采集血样,通常在空腹16h内,早上9:00前,患者保持平静、安静正常状态进行。尿标本采集时,患者需饮食规律,避免性生活、体育运动、饮酒,女性月经后采集,需注意清洁尿道口、外生殖器及周围皮肤清洁,以避免被经血、阴道分泌物污染。样品一经采集,即具实效应,需及时送检,若不具备及时送检条件,需正确存放,以防变质或变性,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2]。(2)检验中质量控制:①仪器维护:仪器正常运行在检验过程中意义重大,检验人员需做好保养和维护,定期性能评价和校准,确保性能稳定和正常运行,一旦有问题出现,需向供应商及时通知,更换或修理。同时培训检验科医技人员,防止人为操作失误。②需保证检验试剂合格,对试剂保存环境、时效严格管理,启用前需注意防保质期和生产日期,避免因试剂失效或变质诱导结果错误。建立保管和使用试剂制度,确保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③提高检验人员综合素养:现代仪器均为精细化操作,检验人员需具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故需加强技术操作培训和业务学习,娴熟掌握仪器操作规程、检测原理、干扰因素、检测结果的图形、数据,报警的含义及如何维护,保养调试,掌握性能评价和校准标准,防范操作失误。同时,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与自身技术水平结合,针对患者疑问,合理做出解释,主动与其他科室交流,对患者病情进行了解,并与临床症状结合,对结果是否准确做出评估,以使自身检验能力提高。(4)积极开展室内质控、室间质评管理:检测标本前,校准仪器,行室内质控,对仪器设备各项检验参数和性能检测,正常状态下,才可对标本检测。如失控,需记录,并分析原因,积极纠正,再行检测。注意质控品精密度。重视室间质评,确保检测结果与其他单位具有一致性、可比性。

1.3统计学分析

文中涉及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选取的标本检验患者准确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检验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学检验在现代医学中作用显著,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质量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体医疗水平[3]。引发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问题较多,需行综合分析,针对问题积极防控,以降低标本检验不合格率。本次调查中,观察组针对检验前标本采集、检测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人员、仪器设备、试剂等因素引发问题的原因展开探讨,并制定针对性防控对策,如重视采集标本前与患者沟通,加强仪器、设备保养和检测,重视针对检验人员综合素养加以培养,积极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对降低检验失败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意义重大[4]。本次结果证实观察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针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对策,包括标本采集、检验仪器设备和试剂、检验人员等多方面管理,可提高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郝莉丽.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基层医学论坛,,18(20):2672-2673.

[2]毛颖华.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实验与检验医学,,30(1):50-51.

[3]董大光.浅谈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7):1143-1144.

[4]薛建丽.谈在检验操作过程中如何控制医学检验中的误差〔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11):221.

篇6:临床医学论文

【摘要】

本文介绍了医院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直接推动着临床医学工程的发展与壮大。阐述了医学工程发展中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揭示了当前科学发展观在新形势下对临床医学工程变革与发展的强大指导作用。医学工程的变革必须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更新医务工作者知识结构,明确医学工程师地位与职责已是当务之急。不断开发新产品、研发新设备以及进一步加强医院的医、教、研科学水平都体现出临床工程的新的需要。临床医学工程的进步不仅推动了人类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且使人类医学资源共享,资源整合,为提升人类卫生健康状况和数字化医学工程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临床医学工程 变革 发展临床医学工程(ClinicalEngineering)学科是应用工程理论、技术、医工结合的方法研究和解决医院中有关仪器设备、医疗器械、应用软件和医用耗材的技术管理与应用、工程技术支持、安全、有效和质量保证、与临床共同开展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新兴的交叉学科。临床医学工程已经与医疗、护理、临床药学并列为现代医院的四大支柱,是医疗质量、安全和效率的必要技术保障。

1、医院现代化建设推动医学工程的变革与发展1.1 数字化医院数字化医院是我国现代医疗发展的新趋势,数字化医院系统是医院业务软件、数字化医疗设备、网络平台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数字化医院工程有助于医院实现资源整合、流程优化,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数字化医院简单讲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病人的诊疗信息、卫生经济信息与医院管理信息等进行最有效的收集、储存、传输与整合,并纳入整个社会医疗保健数据库的医院,使医院的服务对象由“有病求医”的患者扩展到整个社会。患者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只要通过网络接入,就可轻松查询个人健康档案、向医生进行健康咨询等;需要到医院就医时,可以在家中挂号或预约医生。狭义数字化医院指利用计算机和数字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语音、图像、文字、数据、图表等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存储、阅读、复制、处理、检索和传输。即数字化和医疗设备、医院信息系统(HIS)、医学影像和通信系统【2】 (PAC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其特征:无纸化、无胶片化、无线网络化。广义数字化医院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应用计算机、通讯、多媒体、网络等其他信息技术,突破传统医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实现疾病的预防、保健、诊疗、护理等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自动化数字化运作。实现全面的数字化、即联机业务处理系统 (OLTP)、医院信息系统(HIS)、临床信息系统(CIS)、联机分析处理系统(OLAP)互联网系统(Intranet/Internet)、远程医学系统(Tele medicine)、智能楼宇管理系统。其特征:全网络(多系统全面高性能网络化)、全方位(医教研诸方面)、全关联(医院、社会、银行、社区、家庭全面关联)。

数字化医院并不是像有些人讲的离我们还很遥远,其实数字化医院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在美国、欧洲或亚洲的一些国家,数字化医院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国内的数字化医院也正在开展,如“军字一号”工程的推广应用。有专家预测今后的5~是数字化医院的长足发展时期。

1.2 医院信息化建设人类跨入21世纪,社会正在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信息化的应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医院信息化建设正是适应时代潮流,促使医疗活动和服务活动从形式到内容上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竞争态势、市场结构、医疗行业结构、医院结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等也随之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无止境,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不存在终极目标。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是过程,数字化医院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结果。医院数字化实施是全方位的,每个医院将根据自身需要抓重点、分层次、分阶段的推进医院数字化,提高信息技术的利用率。

我国数字化医院的基础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多数医院建成高速网络;建立了有相当数据处理能力的网络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实现了挂号、收费、药剂、住院结算、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实验室信息系统(LIS)、放射信息系统(RIS);建立了Internet网站,检索医学文献;远程会诊及远程教育开展应用建立了地区级的医疗保险网络系统。

1.3医院数字化仪器和装备在医院放射、放疗、核医学科和生化测量室等多学科广泛使用的数字化仪器和装备已经被定义为医院的核心装备,其中包括这些仪器装备本身的大量嵌入式医学软件在内构成高技术产业群。从发展趋势看,现代数字医疗核心装备中软件所占的价值比例已经超过硬件,充分体现了信息革命给产业结构带来的变化【3】。把医院内对病人采集的影像信息、生化信息、电子病历等信息源,和医院的收费管理系统,质量保证体系一起,与患者进入医院之后医生为他们设计的流程捆绑,建立起医患之间信息及时沟通的渠道是医院现代化、建立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重要标志。

1.4电子病历系统电子病历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纸张病历进行电子化,而是反映了患者整个的医疗过程,储存了患者全部的医疗信息,包括病史、各种检验检查结果和影像资料,是对个人医疗信息及其相关处理过程综合化的体现。它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患者一生的全电子病历,这需要全社会各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连。

由于医疗数据的特殊性,参照国外的立法,要使电子病历完全取代纸张病历,电子病历系统必须符合3个原则【4】,即真实性、可读性和保存性。真实性是指必须明确电子病历制作人的责任,防止任何故意或过失地对病历进行录入、修改、替换、删除的行为;可读性是必须使电子病历能在任何环境下可用肉眼阅读,既能在各种计算机终端上显示,也可以进行纸张打印;保存性是指在法令规定的期限内,必须有效地保存数据,即使在地震、火灾等自然灾难情况下都能进行数据复原。在国内,法律上尚没有明文规定病历电子化的合法性,电子病历系统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国内电子病历系统的结构化录入很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电子病历的结构化非常重要,它不仅是海量病历数据查询和知识挖掘的必要条件,还是进行医疗智能决策的前提。如在医嘱录入时自动进行药物冲突及合理性判断,可以有效避免医疗过失的产生。

1.5应用空间通过在医疗机构之间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医疗资源交互数据系统,可以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大医院和社区医院资源共享,改善卫生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搭建公共健康监测和指挥平台,可实现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对大范围人群健康状态的评估与监控。通过建设公共健康教育资讯服务中心,可以利用网络与信息技术开展广覆盖的全民健康教育,这将有助于增进居民健康知识,选择健康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工程的变革与发展推动着医院现代化、管理自动化、临床数字化、诊疗信息化的进程,使疾病诊断与治疗、康复理疗与保健向人工智能化方向发展。临床医学工程的进步不仅推动了人类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且使人类医学资源共享,资源整合,为提升人类卫生健康状况和数字化医学工程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杰。临床医学工程新变革【J】。临床医学工程,(3):13-14.【2】曹国全,郭献忠,周新朝等。PACS/RIS 系统构建及其初步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7(9):42-43.【3】包尚联,赖松,周云等。医学物理学科、医疗机构和数字医疗核心装备事业【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12(1):30-32.【4】姜远海,我国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现状和发展【J】。医疗设备信息,,18(9):1-3.

篇7:临床医学论文

摘要:有机化学实验是培养药学人才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网络虚拟教学等方面阐述实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药学人才。

关键词: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

目前,重点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围绕研究型和创新型开展。一个国家民族医药企业的强大除了依靠研究型人才外,还需要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地方性本科院校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定位于培养为地方服务的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我院于10月被河南省教育厅确定为第二批向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试点学校,我院药学专业初步确定为转型示范专业。我院于开设本科药学专业,其办学定位是为医药企业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有机化学是药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有机化学实验[1]的应用性已充分渗透到药学的各领域。近年来,我院把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方向,加大实验教学投入,整合教学资源,把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2]。现将我院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总结如下。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观念认为有机化学的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实验教学为理论教学服务,处于从属地位。学生也普遍认为理论知识重于实验,因此做实验时,只是按照实验大纲要求和步骤进行,对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预知和分析,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目标[3]。因此,转变观念,改革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的重要举措。

2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2.1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4]验证性、综合性和探究性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特点。传统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探究性实验较少,学生只是机械地重复操作过程,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为此,我院删减了一部分验证性实验,保留一些基本化学实验操作,同时加强操作技能训练,适当增加一些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实验内容,使其更科学、更具适用性。蒸馏(包括常压和减压)、重结晶及萃取分离是有机化学实验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操作,在实验教学中,尽可能多安排与这些操作技能相关的实验。在操作训练中,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熔点、沸点、折光率和旋光度等物理常数的测定在理论教学中着重讲解其原理,实验中则着重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实验课程体系以典型合成实验为主,精选具有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项目。例如,环己烯和1-溴丁烷的制备,将性质验证贯穿于合成实验中,使学生能加深对书本上理论知识的理解。将熔点测定和色谱技术分析融入阿司匹林的合成中,构成一个综合性实验。通过整合实验内容,不但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引导学生探究实验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激发其探索精神,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开展设计性实验主要是满足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和继续深造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例如,环己酮有多种合成路线,实验课前,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设计出可能合理的合成路线及操作步骤。课堂上教师给出文献报道的合成路线,让学生对比一下自己设计的路线与文献中的有何不同,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到最佳的合成路线,即用次氯酸钠氧化环己醇得到环己酮,此法可避免重金属污染环境的问题。设计性实验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且实验后的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

2.2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5]在传统“灌输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未能激发其主动性,教学结果就是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深且不能灵活运用。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我院根据开设实验项目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示范式、讨论式等。实验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对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思考题多加思考。上课时,教师通过提问[6]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并根据提问情况,对教学内容有所选择地讲授,避免无重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对实验操作,请2~3名学生课堂上示范演习,让其他同学找出其正确和错误的地方,然后教师再讲解示范。这种纠错式教学可使学生普遍存在的操作问题得到有效纠正。乙酰苯胺的合成有两种实验方法:(1)冰醋酸法。(2)醋酸酐法。实验前,学生查阅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用冰醋酸法分馏时温度为什么要控制在100~110度之间,过高可以吗?用醋酸酐法加入盐酸和碳酸钠的目的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做实验时,相邻的两组分别做冰醋酸法和醋酸酐法,这样学生可以相互对比实验效果。在做肉桂酸合成实验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投料比、不同催化剂和不同温度的正交试验。对比实验结果得到肉桂酸的最佳合成条件。正交试验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研思路。

2.3利用网络虚拟实验辅助教学

[7]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授课方法无法将有些实验操作描述的很清晰,学生也不容易接受。我们教研室采用动态PPT实验操作图或教学视频来讲授实验操作,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这种教学方式能将抽象的内容转变成生动、鲜活的知识,学生的实验操作不规范和失误率大大减少。此外,某些实验因仪器特殊、药品控制较严等原因而无法开展,我们采用网络虚拟实验教学法,学生看过讲义后,在电脑上进行虚拟实验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在进行每步操作时,如果正确,可继续进行;若错误,电脑会提醒学生该如何进行,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网络虚拟可模拟某些特殊实验,弥补了现实无法进行的不足,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4倡导绿色化学理念

[8]现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已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而有机化学实验中的试剂和原料等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果处理得不恰当,危害更严重。在实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用“绿色”理念,合理设计实验课程体系,联系相关实验,将上一实验产物作为后面实验原料。为尽量减少化学实验对环境的危害,在不改变实验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小规格的容器,如采用50ml的圆底烧瓶做反应装置,大大减少原料和试剂的使用量。选用毒性小的溶剂代替毒性大的溶剂,如乙醇代替甲醇,甲苯代替苯等。乙醇、乙酸乙酯是化学实验中使用比较多的溶剂,且可回收再利用。将回收的乙醇废液经蒸馏得到大约95%乙醇,可作为清洗剂,也可用于XXX的提取。对实验产生的废弃物让学生加以分类、集中收集,倒入指定地方,最后由教师统一处理,避免有害溶剂腐蚀管道和污染地下水。

3完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综合客观评定学生成绩

[9]以往实验成绩主要是根据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来评定,从报告上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能全面客观综合评价学生成绩的实验考核体系。综合评价法可有效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主要从4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1)预习(占10%),主要考查学生预习情况,包括目的、原理等内容;(2)实际操作能力(占30%),教师考查每组学生的装置安装和操作规范与否等;(3)考勤及纪律(占10%);(4)操作考核(占50%),主要以抽题形式进行,考查学生基本操作掌握情况。通过这一年的改革实践证明:综合考核方式更能引起学生对实验的重视,更能客观评价每一位学生。地方性院校本科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出具有技术应用型潜力的优秀人才。虽然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教学改革也应与时俱进,要积极吸取其他院校教改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篇8:临床医学论文

浅析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控制

1提升整体检验结果的精确性

1.1检验科要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创立和改善检验管理质量确保机制。

条件允许的要建设试验室信息系统(LIS),严格试验室标准化操作程序,编写SOP文件,为试验室的规范化化管理和质量确保机制的创立供应文件依据,使检验经过标准化、程序化。

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要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和检验质量管理的需求对科室的工作执行全经过的质量监控,重点监控室内质控记录和室间质评成绩,对发觉的缺陷和事故隐患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及时改进,防备医疗缺陷。

1.2增强对机制落实状况的管理和考核

科室管理职员按照医院和检验科质量考核方案对管理机制的落实状况施行考核,考核时要非常器重终末质量的控制,又要注重阶段质量。

1.3增强和临床的联系,如虎添翼工作,互相提升、互相推动 检验科的重要工作任务是为临床一线决定诊断、判定疗效、查明病因、施行临床医学钻研供应科学的数据。

因此,临床科室的意见就成为检验科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服务质量的依据。

要通常积极和临床科室的联系,编写检验信息通讯,畅通讯息沟通渠道,传递最新信息,在每一月召开质量分析会时要邀请临床医师代表参加,积极听取临床医师对检验工作的意见和需求,及时对临床医师提出的建议施行可行性钻研,提升检验工作质量。

2增强阶段质量控制是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核心

2.1要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 裁减多种干扰要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重点对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施行监控。

2.2要认真掌握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工作 常规查看项目要开展室内质控,同一时间一定参加本省及卫生部临床检验核心机关的室间质评行为。

工作前要对运用的仪器施行查看和日维护,把试验中的仪器误差降到最低。

2.3要做好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把好出口关 认真执行检验结果的查看核对机制,查看考核职员要对检验结果的考核签字后方可发出报告。

如果出现检测值异常,及时复检,并和临床医师联系,认真分析缘故,决定无误后方可发出报告。

2.4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缺乏勾通,而互相产生矛盾,检验人员总指望临床医师能及时跟上检验科推出新试验的步伐并体会试验技术中一点高度专业化的难点,不能合调,导致这样不良场面的根源是缺乏互相的合作及勾通。

3提升临床检验质量控控制对策

3.1完成资本同享,提升工作功效:检验仪器自动化、网络化的试验室运用,使传统的手工检验分析试验办法变成想让历史,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使检验质量显着提升,产品化试剂盒的规范化运用和检验工笔者系统化、通常化的业务知识培训,使检验工作的规范化化、标准化、系统化、同一化日益改善。

现代化的全自动分析仪器可同一时间施行数十项乃至上百项的常规和非常检验分析任务,因此要更新观点,调整传统的管理模式。

要资本同享,以开放和运用现代化仪器的功能用途为基本,调整相应专业学组,规范化各临床科室的小试验室,尽快完成检验报告一单通。

将仪器装备集合管理可充分施展已有仪器装备的工作功效,有效地下降宗合分析本钱,使患者的标本周转及检验分析时间显着缩短,为患者的及时医治和康复和提升医院床位周转率供应有效保障。

3.2增强质量控制,提升检验质量: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浓度,裁减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差别。

对试验全经过施行全方位的陆续监测管理,如出现失控要认真分析失控缘故,提出整改措施方案,填写失控报告,观测整改成效,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检验质量。

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浓度,裁减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差别。

对试验全经过施行全方位的陆续监测管理,如出现失控要认真分析失控缘故,提出整改措施方案,填写失控报告,观测整改成效,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检验质量。

篇9:临床医学论文

浅析临床医学在预防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提高诊疗效率。

方法 将3月-3月入住我院的进行心肌梗死的患者,根据患者的表现及具体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有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组与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组。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肌梗死部位、相关并发症的情况以及患者的死亡率。

结果 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误诊率、并发症、死亡率均较有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高。

结论 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较困难,在临床工作中为避免误诊、漏诊应加强对患者的进行心电图及心肌酶的监测,以提高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者的诊断及治疗。

【关键词】无痛性心肌梗死 诊治 预后 疗效 误诊

临床统计,我国心肌梗死的患者数量正在逐年增多,同时死于心肌梗死患者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1]。

其中尤其是无明显临床表现的心肌梗死患者,对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扰,从而延误了患者的治疗时机[2]。

为此本文对比观察有痛性心肌梗死及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相关情况,总结经验,以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具体工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本文所观察的98例患者均为203月-203月入住我院的进行心肌梗死的患者,患者年龄在46-78岁,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6例。

所有患者入院前均进行心电图、心肌酶等相关检查,并符合WHO有关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3]。

1.2 方法

按照心肌梗死的具体分类,将患者分为有痛性心肌梗死及无痛性心肌梗死两组。

属于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30例患者均符合以下相关的诊断标准,如:(1)患者无明显胸前区及其他部位的疼痛及不适;(2)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剩余的68例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有明显的心前区的疼痛及不适的临床表现,将此68例患者归为有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组。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病变部位、并发症、及其临床死亡率。

1.3 统计学方法

对本文所观察的两组患者的情况比较择统计学软件S P S S13.0进行统计,采用X检验,约定当P<0.01表示两组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比较意义。

2 结果

可得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明显高于有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病率。

P<0.01,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跟踪记录了两组患者的死亡人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结果为:30例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治疗无效死亡的患者为7例,患者的死亡率高达23%,有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人数为5人,患者的死亡率为7%。

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差异显着,P<0.01,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身体状况的关注,以及对相关疾病的了解,有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症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当患者有胸前区的疼痛或不适感时,即能够引起患者及家属的强烈重视,从而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缓解病情,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然而,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缺乏相应的临床表现,诊断受医院条件以及医生的临床经验影响,甚至被误诊为消化性溃疡等治疗而延误了最好的治疗时机,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4]。

然而据统计[5],临床上心肌梗死患者中,大约有10-20%的患者为无痛性心肌梗死,通常在没有任何症状下发病,并且患者的病情发展较快,且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

也有学者认为而,正是糖尿病病变引起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为严重,累计患者的血管较多、病变范围广泛,导致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造成患者感觉迟钝,因此患者在发病时无明显的疼痛及不适的感觉。

然而,感觉神经的麻痹却掩盖了病情的恶化,患者通常以休克、心衰、猝死等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而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由此可见,临床上需加大对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的辨别、对每一类疑是病例认真进行各项检查,以房误诊及漏诊,从而为无痛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争取较多的时间。

参 考 文 献

[1]宋锁英, 常慧敏。

篇10:临床医学论文

论临床医学生后期医学教育中的职业道德培养

【摘 要】医学后期教育是指医学生4年级进行临床课程学习和实习的阶段,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过程,是由医学生到医生的过渡,随着社会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趋多元化,职业道德素质已成为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校医学教育的后期应始终做到医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培养具有良好医德的学生,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关键词】医学生 医德教育 医学后期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预防为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原则是我国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高医疗行业社会风尚的关键一环。

而临床实习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医学事业的状况和发展。

因而在见习、实习阶段就注重培养他们高尚、严谨的医德医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本文就临床医学生后期学习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内涵、途径和方法进行论述。

一、对医学高等学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为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学校教育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又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这就要求医学生将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到新的高度。

此外,在医学教育上,临床医学生的后期教育主要以临床见习和实习为主,这就要求学生,要尽快适应新的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成为以人为本,基础、临床、预防医学知识贯通的全面型综合人才。

因此,医学生后期学习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脱离单纯的生物医学的思维模式,培养观察社会待人接物的人文素质,提高对患者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分析能力,学会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及心理变化出发,对疾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分析。

2.高等教育的需要

在医学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作为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

广义的讲,高校(包括高职)阶段,是人一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不仅是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的文化产品大量涌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各类意识形态,广泛接触世界多元文化。

各种文化之间的混合与碰撞将加剧学生成长过程中选择与确立价值观的困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深化和拓展。

[1]另一方面,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许多家长把培养子女成才片面地理解为掌握文化知识,而对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则不闻不问,这一切都要求高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能够缓解医患矛盾

目前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

部分医生的服务理念与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以医为尊”、“重病轻人”等水平上,服务言行就表现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释,交往中对患者不够尊重,缺乏人文交流与情感交流。

而现代医学要求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社会良知、社会责任感。

对患者多一份关爱、理解、策略和技巧,是自己素质完善的展示,也是建立协调融洽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基石。

因此,从实习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医学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对端正行业作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我国传统的医古文在医德教育方面从4个方面对医德教育内涵进行了总结:①对健康和生命的终极关爱;②去功利的人生价值观;③不拘成规、勇于探索的精神品格;④审慎严谨、时时自省的行医作风。

[2]现阶段,我国虽然对于医德没有具体的固定模式要求,但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总体要求;结合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和医学类职业要求以及医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在总结多年医德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探讨医德教育应具有的内涵。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三义”教育统领学生医德教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贯穿医德教育的全过程,并置于指导地位,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

其次,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基本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正确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人生。

并具有敬业精神,能较深刻地理解医学的人文内涵,确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提高其对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医学行为抉择能力。

第三,进行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使医学生形成热爱人、尊重人、相信人、平等待人等品质,遵守社会公德,正直坦率、助人为乐,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医患、医护、同事间的关系。

第四,医学人文精神教育。

引导学生了解学医的目的是对人的爱和关怀。

使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病人、讲求公正、追求和谐、力行善美,具有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操守。

[3]

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在“全国医院管理年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医疗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技术水平,更要注重思想、道德、作风教育和法律、纪律培训……使年轻医务人员既掌握扎实的医疗技术,又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和谐社会中,实现医者尽其能、患者医其患,医患共相依、雨水一家亲,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基本目标”。

三、医学生后期教育中医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提高医学生自身素质,培养人文品质。

提高医学生自身素质,加强人文修养,引入“精神助产”法,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医学在具有显著的自然科学属性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4]社会呼唤人文精神,提倡以人为本,珍视和关注生命。

对医生来说,人文关怀是其最基本的服务态度。

医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由后天修养的程度决定的。

少数学生沉醉于当代社会的斑斓色彩之中,疏忽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他们或者尚未完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或者社会公德的自我培养留下了缺陷。

“精神助产”的要义在于: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5]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所以作为未来社会的人道主义者,在校期间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不断培养自己的“尊重生命、崇尚正义、爱岗敬业、心胸宽广”等人文品质。

只有这样,患者在就诊时才不会感到治疗仪器的冰冷和自己的孤独无助。

2.提高带教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完善榜样示范作用。

由于当今医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传统的“高”、“大”、“全”式的榜样示范法效果弱化,甚至引起一些学生反感,[6]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点,教师的态度、立场观点、言行举止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育因素。

因此,临床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带教过程中率先垂范,做到为人正派,光明磊落,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临床上对每个患者都要做到认真、体贴、和蔼;对患者一视同仁,对尊者不卑,对贫者不傲,不以职业之便拉关系、办私事,严于律己,洁身自爱。

作为一名临床医学教师,治好患者和教育好学生是同样艰巨而重要的,但后者对社会的影响更深远。

如果我们培养出一个良医,则可能造福一方;如果我们培养出一个庸医或贪医,则可能祸害一方。

3.加强学校、临床医院的合作

学校方面。

在学生进入临床之前,学校应帮助他们树立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和医德观,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为他们的临床医德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程学习中可以通过入学教育、思想品德修养课、法律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法制与纪律教育,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法制观。

通过医学伦理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医德原则、规范、范畴的教育,阐明医德与医术关系。

同时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在参观医院、见习、卫生调查等活动中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接触社会、医院和服务对象,接受医德熏陶和感染,逐步懂得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医术精湛,还要有高尚的医德情操。

医院方面。

医院作为医学生后期教学的执行者和管理者,对他们医德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中进行医德教育,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开展床边教学,结合患者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总结自身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和案例,从而促使学生在比较思考中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最终促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和品质,牢牢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

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医德育人环境,要健全医德教育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奖惩结合,保证医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总之,临床实习生后期教学的医德培养教育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应该结合卫生行业的特点,采用“立体、多面教育与集体影响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进行专业技能实习的同时,狠抓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坚守医学人文信仰,成为“懿德善能”、“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 静.论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职教论坛,(26)

2 季春元、邹 丽.医古文中的医德教育内涵[J].卫生职业教育,(12):28~29

3 吴海峰、张明勇.对医学生医德教育几个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8):1013~1014

4 李凤英.融医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J].中国医学伦理学,(4):106、108

5 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 董晓星、陈家麟.论榜样示范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9):58

篇11:临床医学论文

论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评估体系构建

1、引言

医科院校临床医学实力的高低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和谐幸福,更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发达。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了一批医科院校,引进及培养了大批高精尖的医学人才,增强了我国医科院校的实力。

科研能力是衡量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面对发展,医科院校的科研能力评估问题日益引起重视,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医疗行业的要求,以及能否得到专业人士的正确评价,事关这所院校在以后的生存和发展中能否争取到比较有利的条件。

可见,客观而全面地评价一所医科院校的科研实力,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

2、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1查阅相关资料,参考相似类型的指标体系

在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前,首先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了解了国内外科研实力评估的发展与现状及科研实力评估的深刻涵义。

借鉴国外评估系统指标,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取其精华,作为参考资料。

2.2指标的初步设定

借鉴国内外的临床医学研究能力指标体系,并根据平时的科研工作管理经验,设计出每层指标,指标主要是根据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评估目标进行分解。

构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实力的因素有很多,但作为科研教学型的医学院校,从管理角度而言,其要素有:科研投入、科研活动、科研条件、科研产出、人才情况等。

再将这些一级指标分解为二级指标、三级指标,逐级分解,建立各级要素的目标群。

2.3指标的定性分析

对指标进行定性分析,主要是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指标体系在同一层次要互相独立,互相不包含,不重叠;2)指标体系要正确反映目标的要求,指标与指标设计之间没有矛盾;3)指标内容可以直接观察而获得结论;4)指标体系的采集要简单可行、层次和数量尽可能少而具有代表性,采集方法为大家所接受。

3、确定指标体系草案

3.1德尔菲法(DELPHI)法

DELPHI法,就是采取背靠背的通讯方式征求专家小组的意见,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以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函询。

每次函询后将专家小组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再反馈给每个专家,供他们分析,提出新的论证。

经过几轮函询,使专家的意见趋于集中,得到一个比较实际、可靠的结论。

3.2成立专家函询筹备小组

专家函询筹备小组由6人组成,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3人,硕士研究生1人。

筹备小组的任务:拟定评估目标,编制专家调查表,选择相关专家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3确定专家

由专家函询筹备小组集体评议,选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以上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医疗、管理专家50名,包括卫生事业管理系统12人,基础研究25人,临床医学研究人员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3人。

3.4拟订专家调查表

收集国内外相关的指标体系,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拟定专家咨询表,进行专家评议和咨询(表1)。

对第一轮专家意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修改相应指标,制定第二轮专家咨询表,然后把修改结果反馈给咨询专家后,再对第二轮专家意见进行汇总分析,确定了重点医科大学评价指标体系(表1)。

4、综合评价办法

我们采用两次相对比较归一化法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进行评价,基本计算方法如下:

1.每项三级指标以统计最高分数计为100分,其他各校的该项三级指标分数与最高统计分数相比,其百分比数则作为该校的此项三级指标分值。

各项三级指标的分值加权求和即为二级指标分值。

2.二级指标最高分值同三级指标统计一样计为100分,其他各校的相应分值与最高分相比,其百分数作为二级指标分值。

各项二级指标值加权求和作为一级指标分值。

3.一级指标加权求和作为各校的最终评估分值。

本研究侧重于医科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该评估对医学院校的自身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高校的资源优化和提高科研效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指标体系的内容及权重的确定最容易引起不同的意见,但科研能力评价中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都是被评价的核心内容,有些第三方评价单位只采用原始数据进行比较,权重并不起作用。

但实际证明权重的适度变化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不大。

五项一级指标反映了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的共性内容,我们也可以结合不同的评估目的对评估项目区别对待,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对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重新赋值,

例如,我们要评价一个单位的科研总体水平,我们可以将科研投入、科研活动、科研产出的权重提高,如果我们要预测一个学校的未来的科研成就,我们可以将科研条件和环境及科研活动的权重提高,

这样可以看出哪些学校在哪个方面强一些。

权重赋值的变化对学校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发现不足而加以改进。

原始数据的比较评估可以从时间上进行纵向比较,学校实力是否增强,拿历年数据进行比较,从而知道进步的大小。

对于采用归一化法可能造成单纯追求数字问题,在这个评估方案中,都有评估要素对其约束,因而单纯某项数字高并不会导致评估结果不实。

实际验证分析表明了用此归一化法基本消除了评价内容和标准界定的难点,其结果基本反映了真实情况。

篇1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与分析

心衰是指心力衰竭,主要是心脏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以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的血液供应,通常是由各种疾病引起的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使得心脏血液输出量逐渐下降,不足以供应身体的需求,因此引发一系列的症状[1]。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咳嗽等。由于老年人各个器官以及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老化现象,其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容易引发心力衰竭等疾病[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58~82岁,平均年龄((68.6±3.8)岁。实验组男14例,女6例,年龄59~83岁,平均年龄(69.7±3.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等。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其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基础护理

护理人员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体征,并确定患者下肢是否出现浮肿,对浮肿程度进行分析。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加强病房巡视,尤其是夜间巡视,以便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一旦发现心律失常等异常现象,应及时告知医生,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如果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恶心、心律不齐等症状,需要及时通知医生,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

1.2.2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入院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密切观察,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评估。护理人员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加强与患者、家属的交流与沟通,取得患者与家属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能够使用积极、鼓励、暗示性语言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自信心,确保患者接配合治疗。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心理变化情况,了解患者出现心理变化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干预。

1.2.3 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有效的饮食方案,并告知患者与家属,禁烟酒,尽量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的食物,多食用低钠低盐、维生素高以及低脂肪的食物,确保患者每天摄入充足的水,最好维持在600~800 mL左右。针对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告知禁止食用经过烟熏等工艺制作的食物,多食用钾、镁含量高的食物,以便降低血压,保护心脏。

1.2.4 健康教育

首先,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讲解,向患者以及家属讲解不典型心衰的发病因素、治疗措施、护理措施、疗效、注意事项等,让患者充分了解该病。告知患者如何控制好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需要根据天气情况来增减衣服,有效的预防感冒。其次,药物指导。告知患者以及家属药物的用法与用量,服药时应注意的事项等,向患者讲解坚持服药的作用与意义,并了解其不良反应,确保患者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另外,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之前做好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在家需要加强锻炼,坚持按医嘱用药,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护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电话随访,1次/周,了解患者的病情,并提醒患者按时复诊。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 果

护理后,实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率、死亡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见表1。

3 讨 论

由于心衰具有复杂性、反复性以及长期性等特点,给患者的生活与健康带来较大的威胁,通常心衰的发生与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以及情绪波动有关,在对其治疗的同时,需要对这些诱发因素进行抑制。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其进行护理干预,以便提高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4-5]。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40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通过护理后,实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率、死亡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综上所述,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研究论文

护理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论文

胃下垂中医研究的论文

护理论文格式

肝病护理方面的论文

护理的毕业生论文

药学论文范文

老年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室护理措施分析

脑出血护理论文

下呼吸道感染饮食方法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医学论文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医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医学论文(推荐12篇)】相关文章:

宫颈癌护理论文范文2023-03-22

护理论文范文2022-04-29

药学论文小范文2023-09-27

优秀硕士论文范文2022-04-30

脑出血护理论文范文2023-10-14

护理论文题目2023-07-03

药学论文选题2022-11-01

糖尿病论文范文3000字2022-09-24

电针与抗生素联合治疗急性盆腔炎临床观察2022-09-08

论文提纲范文药学2023-05-27